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学四年级科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大气压力

小学四年级科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大气压力

小学四年级科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大气压力
小学四年级科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大气压力

小学四年级科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大气压力

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科学知识目标

⑴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大气压力;

⑵了解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培养目标

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努力使学生保持强烈的探究欲望和积极尝试的探究精神,能主动完成实验,专注地参与讨论,培养相互合作的科学态度,并能体验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⑵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提出问题

师:(先出示一空瓶子,盖上一张纸,用手压住)倒过来纸会掉下来吗?

生:会。(教师演示:纸掉下来)

师:(再出示一装满水的瓶子,盖上一张纸用手压住)倒过来,纸会掉下来吗?

生:不会。它被水吸住了。(师操作,纸没有掉下来)

师:为什么两次的现象不一样呢?这其中有什么奥秘?这节课我们来探索这个问题?

(二)、亲历探索,解决问题

师:(出示一吸盘)这是什么?玩过吗?

生:是吸盘,玩过。

师:怎么玩?

生:可以把它吸在玻璃上。

师:还能吸在哪里?试一试。

(生活动后汇报)

生1:可以吸在书上。

生2:可以吸在手上,不过一会儿就掉下来。

生3:可以吸在文具盒上。(有金属的,有塑料的)

生4:可以吸在墙上。

……

师:你在哪里见过吸盘?吸在哪里?做什么用?

生1:我在厨房里见过,吸盘吸在墙上,用来挂一些锅勺什么的。

生2:我在卫生间里看过,吸在瓷砖上,用来挂一些布,一些卫生间里的用品。

生3:我的房间里有。吸在墙上,用来挂装饰品。

生4:有的司机把吸盘吸在玻璃窗上挂一个中国结。

……

师:生活中许多地方用到了吸盘,来挂一些物件。那么怎样才能使吸盘牢牢的吸在一些物体

上的?它的密秘在哪里?请同学们再次玩一玩吸盘,并仔细观察。

(一会儿,学生举手)

生1:我发现吸盘只是放在玻璃上是吸不住的,必须把吸盘里的空气挤走,它才能吸上去。

生2:我发现必须要把里面的空气尽量挤走,吸盘变瘪了,这时就能牢牢地吸在物体上面。

师:是这样吗?

生:是。

生3:要吸在比较平的物体上,不然会掉下来。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为什么把里面的空气挤走就能使吸盘牢牢吸在物体上呢?这是因为

我们地球上有一层厚厚的大气,在大气中的物体都会受到大气压力的影响。把吸盘里面的空气挤走,就只有外面的大气产生压力,把吸盘牢牢压在物体上。如果是不平的物体表面,空

气就会进去,吸盘就会掉下来。那么吸盘吸在物体上后到底能挂多重的物体呢?(吸力有多大)

生:可以做实验来看一看。

师:我们把吸盘吸在瓷砖上。猜一猜能挂多少瓶矿泉水(550毫升一瓶)。

(学生猜测,教师填写下表)

组别:

猜测瓶数:

实际瓶数:

师:实际操作时要怎样做,才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

生1:把吸盘吸在瓷砖上要尽量挤掉里面的空气。

生2:放瓶子时要小心,一个一个地放。

师:小组活动时还要注意分工合作。如果放7瓶,吸盘就掉下来,说明能挂几瓶?

生:6瓶。

师:比一比,哪一组同学合作的好,做得又快。做好的小组派代表来填写表格。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同学们观察表中数据,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实际的瓶数大多数比猜测的多。

生2:令我们大吃一惊。

生3:超出了大家的预料。

生4:都不一样。

生5:全都增加了。

师:确实让我们预料不到。但这却说明了什么?

生1:说明了吸盘的吸力很大。

生2:说明了大气压力很大。

师:小小吸盘,大大吸力,这全是谁的神力?

生:大气压力的神力。

师:吸盘吸在什么样的物体上挂的物体多呢?下面请每个小组分别把吸盘吸在玻璃和木板上,

看一看分别能挂多少瓶矿泉水。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做好的小组派代表填写表格)

师:观察以上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吸盘吸在玻璃上挂的矿泉水比木板上多。

生2:我发现第一组和第九组在木板上数据相差太大。

师:请这两组同学把木板拿上来让大家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生1:第一组的木板比较粗糙,第九组的木板用油漆漆过,很光滑。

生2:我发现吸盘吸在光滑的物体上挂的东西多。

师: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粗糙的木板,空气能进到吸盘里,而光滑的物体空气进不去。

师:对!空气进到吸盘里面,里外都有了大气,这时就不能把吸盘牢牢压在物体上了。请再

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生:第11组为什么在木板上是零瓶。

师:请第1组和11组的代表把木板给大家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的做法。

生1:他们的木板都很粗糙。

生2:开始我们把吸盘吸在木板上就掉了下来。后来在吸盘上搞了一点水就吸上去了。但只

挂了一瓶就掉了下来。

生3:因为我们的木板太粗糙了。所以吸盘根本吸不上去。

师:说的很好。做实验时要尊重事实,我们学科学就应该实事求是,但要找出原因。现在,

谁能解释一下开始上课时所做的实验。

生1:第一次空瓶里外都有空气,所以纸会掉下来。

生2:当瓶里只有水没有空气时,倒过来后大气压力托住了纸片。

师:对!在装满水的瓶子倒过来纸不会掉下来,主要是大气压力压住了纸片,而不全是被水

吸住的缘故。是谁发现了神奇的大气压力呢?请同学阅读课文74页有关资料——马德堡半球实验。

(小组阅读后)

师:这里有两个大小一样的吸盘。你能利用它们来体验一下马德堡半球实验吗?

生:能。把两个吸盘放在一起挤走空气,就成了马德堡半球。

(指名两个小女生来拉,拉不动。另叫两个个子大点的男生,使了很大的劲终于拉开了。)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大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想不到它有这么神奇,用了十六匹马才拉开,大气压力太大

了。

师:生活中什么地方应用了大气压力呢?请同学们讨论课文75页有关事例。

师:饮料是你吸上来的吗?

生1:不是。吸饮料时,大气压力把饮料压入吸管,我们就喝到了饮料。

生2:打针时大气压力也帮了大忙。

生3:给金鱼缸换水时,把管中注满水,一头放入缸中,大气压力就会把水压到管中流了出来。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大气压力?

(生小组讨论后)

生1:我们用的钢笔。吸墨水时,把里面的空气挤掉,放开手,大气就把墨水压进笔管。

生2:我们用的中性笔芯,用了一种液体封住油墨,大气压住这些液体,油墨就不会倒流出

来,而是一点一点往下压。

师:见过茶壶吗?为什么盖上有一个小孔?

生:这个小孔是让大气进去,产生的大气压力把茶水倒出来。

师:通过以上的探究你有什么体会和感想?

生1:大气压力无处不在。

生2:我觉得大气压力很有趣很好玩。

生3:现在我知道吸饮料不是吸上来的,而是被大气压力压上来的。

生4:大气压力太神奇了。

生5:我觉得大气压力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对人类的帮助很大,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

便。

……

(三)、拓展延伸,深化问题

师: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如打点滴时,用玻璃瓶为什么比用塑料袋多一个小管子?高

压锅又是应用了什么原理把食物压熟的呢?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找一找什么地方还应用了大

气压力原理,并查阅资料解释其中的现象。此外,你能利用大气压力原理制作一个小制作吗?

课外时间试一试。

教学反思:

大气是学生熟悉的一种气体。但是它却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于大气压力更是无法想象其存在。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大气压力的存在,本课进行了两个实验活动,即在玩一玩吸盘中发现被牢牢吸在物体上的密秘;又通过猜测和实际挂一挂的活动,亲身体会到一个小小吸盘,却有大大吸力的神奇所在——大气压力的存在。

选择有结构性的活动材料。木板、玻璃、瓷砖,吸盘等材料是学生很熟悉的物体,在选择木

板时有意识的选择了表面比较粗糙的和表面油漆过很光滑的。在活动中,学生发现同是木板实验数据却相差很大,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冲突,引发了思考:只要是在光滑的物体表面,并尽量挤走吸盘里的空气,就会让吸盘牢牢地吸在上面。

这同时也体现了大气压力神奇的一面,从而让学生深深体验到科学的无穷魅力,以及学习科学的乐趣,培养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此外,选择挂的物体用什么材料也进行了探索。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从安全和易准备两个方面考虑,选择了饮料瓶来做所挂物体,不仅能让学生准备,而且也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就在身边。

小学科学学科素养

提升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思维 (太平中心校张琼瑶) 今年暑假有幸参加丰都县2015年暑假中小学科学学科培训,截止今天已经学习两天了,迄今,我收获良多。 8月23日,来自重庆市教科院的曹雷老师为我们科学班做了为期一天的讲座。 今天上午,曹老师主要围绕科学课程观念、科学素养的培养,以两个典型案例为我们分析了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西方国家的教育从小学阶段开始就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中国教育中所呈现给我们大家的却是“纸上谈兵”的科学素养,似乎也毫无任何实际意义。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已经根深蒂固,难以磨灭。 下午,曹老师以“摆的研究”这一经典课题的同课异构的案例为主,为我们迎来了一场强大的思维碰撞盛宴。案例中的两位老师的设计思路基本一致,按照我们科学探究的传统流程来进行授课的,但是两位老师的上课风格却大相径庭。前者简洁明快、严谨教学,课堂氛围偏严肃,后者亲和力强,轻松民主,课堂氛围自由开放。虽然两位老师的风格大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是在课堂中通过引导、设问、追问等方式,不断的培养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 综合今天的学习情况,我有了自己关于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的感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也认识到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能再适应当今的形势。20世纪末期,我国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口号。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为了适应形势,“课程改革”也相继被提了出来。那么,实行素质教育、推行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就是要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思维。那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该如何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呢?下面我仅提出以下几点个人观点: 如何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呢? 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动力。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效率也会大幅提高。 其次,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有根据的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学生在学习科学探究活动中往往表现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不知该如何进行探究。科学意识也比较淡薄。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的探究经历较少,已有的经验水平还不足以支撑。因而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有根据的进行猜测,并把根据说出来,即做到思维的“具体化”。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再者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让学生从实践中探求知识,在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的得到训练,进而加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最后我们要引导学生多方式的呈现自己所获得的探究结论,比如:个人汇报、小组代表汇报、利用展示台展示、其他小组提问质疑等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不断的发生思维碰撞,从而得到升华,最终得到一个科学的定论。 总之,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思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朝夕之事。身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不断的用科学理论来武装自己,并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实践,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对事物探索精神,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 全一册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大象版

第一单元《植物角里的科学》 第一课《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教学目标: 1、能对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借助资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2、会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出科学问题,能通过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 3、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 1、借助他人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权威。 2、通过各种方法选出科学问题。 教学难点:选出科学问题。 教具准备:几盆身子倾斜的花草,资料卡,图片,关于植物的书籍,准备好资料本。 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与提问 在每组桌子上放置一盆倾斜的凤仙花,斜向南方。 师:不知道什么时候,窗台边上的凤仙花,都悄悄的把头探向了窗外。它们倾斜着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种力量所吸引。有标记的这里向着南方。你们能找到答案吗? 学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比如路边的哪棵树、盆景、向日葵(教师出示照片)。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有哪些认识和疑惑?请同学们交流。 二、猜想与假设 师: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花草为之倾倒?请同学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 师: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们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作出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学家的研究、学者的报告,书上的资料等。 三、分析与总结 师: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种猜想,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及时排除,以确保更具有价值的假设能得以研究。这样获得的问题,才更可能是一个科学问题。 (板书《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师:哪个假设最不可能成立呢?说说理由。 请同学说出判断的方法和结果。比如,”不可能是风刮斜的。因为这几天没有大风;另外,窗户晚上还关着,没有北风吹过来。” 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查天气预报,还可以实地观察。记录学生最后留下的科学问题。 师: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猜想都进行探究,因为时间、能力、条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办呢?我们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时又要对这些猜想进行选择,可以用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选出科学的问题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四、计划与组织 师: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怎么进行实验呢?请同学们讨论你们所选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对于每一个时代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儿童是未来科技进步的储备军。对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便成为重中之重。 科学素养是指个体对日常生活、社会事物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渴望探究,能发挥质疑、验证的科学精神,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解答与实践有关的问题,或者能描述、解释和预测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的产生及发展规律。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时代和民族的振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要。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间的累积,经验的逐渐增加。对于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耐心,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耐心。 科学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生活的巨大进步和改善都是科学发展的结果,科学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科学等的发展刺激了一大批发明的产生,极大的推动了现代化,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社会科学中的心理科学给人们健康的精神生活指引了方向,提供了心灵避风港,还有政治科学可以帮助我们洞悉时局,了解社会。拥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利用社会资源。科学素养的培养也是教育的一大任务。可以说先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就是培养具有科学意识的文明人。科学意识就是不迷信,不盲从。学习一定的科学知识,拥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积极乐观的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的日后人生发展还是很重要的。 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人才的必备品质。这不仅体现在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更体现在创造性的发掘和利用上。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离不开一定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态度和智慧,是一种恰当利用智慧的源泉和结晶。 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并以此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物质的变化 物质变化与我们》公开课教案_4

8.物质变化与我们 【教学背景】: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而是否“产生新物质”是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标志。本课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对物质变化的形式、物质变化的种类进行总结,帮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 用总结、整理知识、构建思维导图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制作思维导图。 【教学准备】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泡腾片、玻璃杯、温开水、一次性杯子 【教学过程】 一、探究活动(制作饮料) 1、出示泡腾片(一种固体饮料),简单介绍下泡腾片(可以随身携带,随时随地可以喝上一杯美美的饮料),是否大家也想尝试? 2.学生探究:制作饮料(将泡腾片放入温开水),思考:有什么现象?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 3.分析:观察到的现象:有气泡冒出,说明有气体产生,这是什么气体(二氧化碳气体),说明有新物质产生,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4.学生品尝自己制作的饮料。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饮料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引出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归纳旧知 回顾整个单元: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会发生各种变化,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变化?举例说明 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物质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提问,打开学生的思维,为后面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打下基础。) 三、组内交流 1.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3.完成本单元的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给学生们20分钟的时间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通过小组的合作一起完成思维导图,这样学生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温故知新。) 四、全班交流 1.请一个小组讲解下本组整理了哪些知识? 2.其他小组补充遗漏的知识点。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互相补充知识,认识到自己小组遗漏了哪些知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提升,建议学生下课后到各个小组进行学习修正。) 五、习题巩固 1、下列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A、燃放烟花 B、木材燃烧 C、盐溶于水 D、燃煤发电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将铁熔化后制成锅 B、给水通电获得氢气和氧气 C、温度计内水银长度发生变化 D、光被镜子反射回去 3、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火药爆炸 B、木头燃烧 C、湿衣服晒干 4、下列工艺制作过程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红纸剪成窗花 B、泥土烧成瓷器

小学科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自然科学,是现代社会公民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从生活经验入手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倡导多种形式进行科学探究,发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生活经验动手实践 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当历史的车轮碾过二十一世纪的门槛,我们深切感受到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都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素质正在成为每一位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因此,我们的科学教学不再是让学生通过课本学习了解科学常识、科学现象,而是以课本为媒介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将来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打下基础。 1 科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科学教育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鼓励探究性学习,

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科学基础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小学生对科学现象、科学知识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很多时候学生关注的科学问题并不在课本范围内,但是,教师要呵护学生的这种学习热情,不以课本内容为局限,引导学生对科学现象进行广泛的探究。比如,在学习“燃烧”内容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蜡烛燃烧时,是先从蜡捻附近开始燃烧,还是先从蜡烛周围开始燃烧?这个在成年人看来很简单的问题,在小学生看来是如此神秘?教师不必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亲自进行探究。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得到第一手材料,加深学生对燃烧过程的理解,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还有学生喜欢进行小制作,比如,利用饮料瓶和废弃物制作建议手电筒;制作香皂纸;自制羽毛球等。学生的这些小制作是学生利用科学知识满足生活需要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具体表现,教师应给予应有的鼓励。 2 科学教学要从学生经验出发 任何学习都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入手,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消除学习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小学科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与动植物相关的知识、声音的产生传播、天气知识、营养饮食等。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潜移默化地让学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 第5单元 18《科学学习回顾》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翼教版

18、科学学习回顾 一、目的要求: 1、归纳出科学探究的活动的基本类型,梳理出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2、用多种方法获得信思和整理信息,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3、体会到科学探究方法和技能的作用,说出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4、知道科学探究技能的种类。 二、教学重点: 1、归纳出科学探究的活动的基本类型,梳理出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2、体会科学探究方法和技能的作用,说出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三、教学难点: 1、用多种方法获得信思和整理信息,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2、知道科学探究技能的种类。 四、教学过程: ▲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 A、活动目标 1、能回忆出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类型。 2、能归纳出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环节。 3、能对某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进行具体的分析。 B、活动过程 1、指导学生归纳总结科学探究活动的类型u (1)教师|述:科学探究是科学课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过程,从三年级开始,我们经历过许多的科学探究活动,想一想你经历过哪些的科学探究活动。 (2)教材第85页图片,让学生观察后分别同答这些探究活动的类型。 (3)鼓励学生分别举每个类型的3—5个具体探究活动,如设计与制作类的活动;有设计制作风车、小吊车、小火箭……列表分类记录. (4)提问:除了上述探究活动类型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探究活动的类型·最感兴趣的探究活动是什么?说说自己的理由。 (5)学生分组交流。 2、指导认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1)教师提问:一个探究活动需要经历几个探究的环节? (2)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熟悉的课例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包括几个环节。学生可以选其他活动进行分析.描述并记录每个探究环节的分析结果。 (3)鼓励学生选择分析不同的探究活动过程,井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交流。 (4)第86页一个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的分析,尽管科学探究活动的类型多种多样,但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是一致的。一般都要经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预测——制定计划一一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几个基本的探究环节,但对不同的活动类型,具体的探 究环节也有所不同。 ▲我学会的一些技能 A、活动目标 1、能运用某种技能进行一定的科学探究活动。 2、知道利学探究过程的基本方法。 3、能运用多种方法来整理信息。 4、体会到技能对科学探究的重要作用。 A、活动过程 1、指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有哪些方法和技能。 (1)教师讲述:在科学课上我们要进行科学探究就离不开具体的方法和技能,科学探究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能: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实验、观察、制作、种植饲养、调查、整理信息、归纳结论、表达与交流等都有具体的片法技能。想一想,在科学课学习中你都掌握了哪些具体的方法和技能? (2)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存交流过程中,可以就某个探究的环节回忆自己所运用的方法和技能。如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方法、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的方法、整理信息的方法等。 根据实际和学生兴趣,鼓励不同小组总结归纳不同的方法和技能。 2、学生体验方法和技能的作用。 (1)教师-一边讲述一边投影: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整理信 息的方法有----曲线法、柱状图、扇形图、概念图等。. (2)组织学生选择自己在科学课学习中的一组数据运用上面的力法 来整理信息。 ①选择的数据应体现两个量之问的变化,如时间与温度、年龄与体重、时间与小车运行的距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教学中,由于科学学科本身的特性(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就我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探索与实践。 一、呵护儿童好奇心,激发科学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以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通过科学探究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使之真正发挥科学学习的原动力。“本来好奇心就是人与生俱来的,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至打小学毕业的时候,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心反而逐渐减弱了”,对此我们教育工作者是有责任的。 二、引领儿童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在过去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科学教育往往既枯燥又乏味,教师实行的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满堂灌”,孩子们依赖死记硬背蒙混过关,根本不知道科学和他们周围世界有何相关。科学探究过程一般包括几个方面: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方案、实施计划、分析综合整理、表达交流等。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给予适当帮助、适时调控。1?问题情境阶段,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提出假设、验证假设阶段,学生提出假设和实验方法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并将自己的观点在探究中交流讨论,反复探究,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3.发现、概括阶段,在实验完成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观察的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结论。 三、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发表时间:2018-04-24T10:25:21.34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8年4期作者:胡仕君 [导读] 小学科学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兴趣则是培养过程中的良师。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尤为重要。 胡仕君(凤鸣镇中心校四川合江 646200) 摘要:小学科学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兴趣则是培养过程中的良师。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尤为重要。从优化实验器材和身边的事物入手,提供课外探究的机会和开放的课堂,搭建发明创造的平台和推动科普阅读,这都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科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8)04-0061-01 科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生对于新奇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正是这种好奇心促进小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在我国新课程的改革下,学科教师逐渐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而这里所提到的核心素养主要是课程实施的综合性。核心素养与各个学科教学具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才能实现科学教学的创新与教育思想的转变,优化科学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1真正重视科学课程的开设和利用 在小学阶段多数科学课教师均为科学兼职教师,专职教师缺乏,有的学校虽然配备了专职教师,但课时安排过多。造成低效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小学的科学课程不属于学生与学校认定的主要课程,在思想上没有很重视这门课程,就造成教师在课前教材解读不深刻、学生把握不到位、目标定位不准确、活动材料准备不充分等,不能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因此就不能保证科学课的质量。要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性要先从教师的思想上改变科学课不重要的观念,只有真正认识了科学课程的重要性,课堂的有效性才能被充分实行。只有在思想上转变的教师才会精心地准备课堂。 2以教材为载体,灵活运用教材,全身心投入教学 干任何事情,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方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教学更是如此。在上课前,作为任课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重组教学材料,把握教材的内容,对教材充分理解,全方位认识,明确大纲要求,大胆地根据教育对象改动教材顺序,确立有价值的教学目标。与此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建构教学过程,进行合理预设,如何能引起学生注意的焦点问题,果断选用各种教学方法,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 3多样化教学方式 3.1情境问题策略 3.1.1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现场。教学情境可以是现实的场景或生活材料,也可以是科学的问题或实践活动。教师根据教材实际或资源实际创设简易场景,实现触景生问。 3.1.2提出问题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始。既可以老师引导提问、也可由学生独立提问。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聚焦、导向。问题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小而实在,可探、可做。 3.2探究发现策略 3.2.1教师是探究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调控者。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和整合。从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角度,对调查、观察、实验、操作提出建议;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探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体验。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的同时,教师要调控探究节奏,随时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调节,实现“活”而有“序”,准时高效。 3.2.2学生要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独立地去探究、去发现,去记录。让学生在小组和全班同学面前描述探究过程,展示思维方法,介绍新的发现。对个人探究有难度的问题,可以组建小组探讨或全班集体探究、或师生共同探究,最终解决问题。 3.3交流分享策略 3.3.1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合作探究以后,启发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探究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3.3.2当学生收集的“事实”出现偏差时,教师要进行引导,必要时可再次探究,分析并找出原因所在。 4建构评价策略 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是个体和群体建构统一的过程。学生个体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得到知识的过程是个体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听课、与教师和同学讨论交流获取知识的过程是群体建构的过程。在学生学习共同体中,“新”知识是个体独立思考和群体协商的结果。学习评价是师生双方对学习过程(提出问题、探究新知、实践运用等)结果和态度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过程,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对现象、数据的分析比较,加深理解。通过归纳概括,寻找规律,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教师要组织学生自评、互评,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优与劣。教师评价,言简意赅,扶正抑误。 5教师的学科素养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因素。 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起码要有一桶水。所以不管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的语言规范,还是每一次实验的操作规范,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是一夕之间就能够得到提升的,而是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潜移默化下逐渐提升的。如何更好得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呢?首先就是要提升我们教师自己的学科素养,上课时注意自己的每一句话是否科学、规范。自己每一次实验的演示操作是否科学、规范。其次要更加精细化地去备课,去研究学生在课堂的每个阶段他们的需要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引导他们的需要和教学目标一致起来,如何将满足学生课堂需要的过程转变为教学的过程。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 总之,小学科学实践教学的有效策略,在我国教育体制全面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单一化知识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与学生进步的需求,因此需要及时的改革与创新。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小学科学教学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内容,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为小学科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际,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精彩。

小学科学导体与绝缘体公开课教案

小学科学导体与绝缘体公开课教案 2、导体和绝缘体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二)能力目标: 能够设计检验装置,并检验常见的各种物体的导电性。 (三)情感目标: 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要通过检验后才知道,任何结论都是要通过检验后才能得出的。 二、教学重点: (一)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二)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作用。 三、教学难点: (一)认识人体、水也是导体。 四、课前准备: (一)教师准备: 1、自制教具电路板、 2、电流实验盒、 3、各种金属和非金属、 4、新型试电笔、 5、电工常用工具、 6、玻璃杯、 7、水、 8、盐。 (二)学生准备:

大号电池每人一节。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电的作用很大,但电压高时对人体有危险,所以我们家的电线外面都有物体把它包住。包住了就没有危险。你知道外面包裹的这一层叫什么吗? (二)新课课题: 2、导体和绝缘体 (三)问题: 一个物体它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呢? 学生回答:用简单电路来检验。把要检验的物品串联在电路中,如果小灯泡发亮,说明电流可以通过,它是导体。如果小灯泡不亮,说明电流不能通过,它是绝缘体。 (四)检验一:P33 把我们常见的这些物品进行分类: 导体有: 绝缘体有: (五)小结: 容易导电的物体(电流容易通过)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电流不容易通过)叫做绝缘体。 (六)检验二:P34

水是导体吗? 注意;要在水中多放盐和多加电池。 (七)检验三:P34 人体是导体吗? 注意:要用新型试电笔检验。 (八)判断:P35 常见的电器、电工材料、电工工具中它们哪一部分是导体?哪一部分是绝缘体? (九)安全用电:P35 注意事项:晾衣服、放风筝、搞卫生。 安全用电:在我们家或其它地方一定要注意,一个插座上不能同时插入多个用电器。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安全第一不能忘。 六、本课小结: 我们通过检验的方法,知道了电容易通过的物体叫导体,电不容易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认识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有了这些基本知识,我们就为安全用电做好了第一步。我们要注意在任何时候都是安全第一。 七、作业指导:P74 八、板书设计: 2、导体和绝缘体 一、检验一: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物质的变化 物质变化与我们》公开课教案_0

《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版六年级下册课本第二单元第40-41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制作饮料”。“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整理,帮助学生从整个单元的高度去把握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是学生应掌握的学习方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学习方法:从观察现象开始,通过提出假设,寻求证据检验,最后得出结论。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习的重点是物质的化学变化。从观察物质变化伴随的现象开始,通过寻求证据,证明产生了新物质,进而确定这种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因此,是否“产生新物质”是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标志。 【学情分析】:本课在前面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物质变化的形式、物质变化的种类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概念。同时希望学生了解物质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 1.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2.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分析物质变化和我们生活的联系。 【教法学法】:实验法、合作法、分析法、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收集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水。 【教学过程】: 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 1.回忆一下,这个单元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物质,而且所有的物质都在变化,现在你能很自信的告诉大家物质的变化主要分哪几种吗? 2.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 3.这个单元我们具体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你可以把这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吗? 4.老师给出一张表格,你能将它补完全吗? 5.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 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 1.我们知道物质在变化,科学家们也在研究,为什么要研究他们

(完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答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及答案学校: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2分) 1、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 3、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4、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目标。 5、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四大领域中共有18个主要概念,这些概念又被分解为75个学习内容。 6、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7、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8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8、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 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 9、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基础自然科学。 10、学情诊断有多种方法,如测试、访谈、让学生画思维导图、

观察等。 11、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的课程组织方式。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不能作为目标,因此2017新版课标对此做了适当调整。(√) 2、探究式学习是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 3、由科学教师兼职实验室管理员工作的,不应当折算相应的课时量。 (×)4、技术的核心是发现。(×) 5、金星、木星、天王星、冥王星等都属于八大行星。(×) 三、选择题。(每题2,共10分) 1、教师要讲究为学生的科学活动提供帮助的艺术,这样的形式有(ABC )。 A、变告诉为启发 B、变单向传输为师生互动 C、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 D、变集体教学为小组活动 2、下面属于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有(ABCDF)。 A、戏剧表演 B、科学游戏 C、模型制作 D、现场考察 E、综合实践 F、科学辩论会 3、(B)是科学课程的宗旨。

浅谈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科学核心素养 的培养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小学荣志华 摘要作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小学科学可在培养孩子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并丰富科学探究方法与方式,促使学生在充分发挥出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并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兴趣自主探究 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当前的教学发展中得到了大力的响应,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就是一个重要的表现。作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小学科学可在培养孩子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并丰富科学探究方法与方式,促使学生在充分发挥出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并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 一、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教师要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活泼好动且好奇心较强。教师在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改变其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该阶段学生身心发育特点与兴趣需求入手,促使学生在对科学探究产生好奇心与探索欲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调动学

生的主观积极性,进而促使学生具备内在学习动机。只有学生参与到教 师的教学过程中去的时候,学生才能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进行思考,并进一步发展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助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科学探究精神的重要前提。?比如:以《有趣的浮沉现象》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准备两个烧杯,烧杯里装着半杯水,把鸡蛋放进一个烧杯,鸡蛋下沉,而把鸡蛋放进第二个烧杯,鸡蛋却浮起来了。在此过程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促使学生对这一小魔术产生好奇心,然后带领学生共同来探宄下这个魔术背后的秘密。 二、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并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科学素养的培养或者发展更多依赖的是个体的实际操作,对于小学科学教学而言,主动探究既是开展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进行有效学习的方式。所以要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小学生参与活动,利用可用的资源探究未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与学校往往对此不够重视,从而开展的活动也是相当有限,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某一教学知识点,设计出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这个教学情境中进行一定的思考,并最终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小学生科学 素养或者说是核心素养养成的一个过程。 同时,目前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以教材的相关内容为教学内容,而没有从学生日常中引入一定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就会认为学习科学没有用,和日常生活又没有那么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融入一些学生日常中的相关内容,要积极开展课外科学实践探究活动,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紧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光的反射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 《光的反射》(第一课时) 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中心小学刘春梅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光的反射”一课,是首师大版科学第六册“光与生活单元”的教学内容。从课标和教材的要求来看本课聚焦的是光的反射概念。学生建立光的反射概念之后,教材又安排了通过纸筒在平放的镜子中分别找一找上、中、下三个气球(拴在铁架台上)、两个平面镜用纸或胶条连接在一起,看镜子中的像、自制万花筒、自制潜望镜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看到的现象除了与镜面反射有关还与漫反射也有关,所以本节课聚焦的是两个科学概念:光的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一个认识(命题或判断):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 镜面反射是指光遇到镜面障碍物发生偏折返回的现象;漫反射是指光遇到粗糙面障碍物向四面八方反射的现象。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方式都为发生定义,即“属概念”为光现象,“种差”为发生偏折返回,即以发生方式的区别下定义。这里以建构主义学习为指导思想,以逻辑学概念定义理论为依据,通过设计揭示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发生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和认识反射和漫反射的发生过程及特点,遵循发生定义方式获得科学概念。采用逻辑思维方法中的典型归纳法(科学归纳法),即:由一根光线、一束光线的行为推广到无数光线的行为,建立普遍结论(光的反射和漫反射的科学概念)。 一个认识: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它是经历认识过程,得到的科学判断,也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通过设计学生的观察活动建立此认识。具体的观察活动设计,又是以逻辑学理论为依据。选择运用典型归纳法,即:一个物体漫反射可以形成视觉,可以代表多个物体或无数个物体。视觉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由于不易察觉、观察,为此教师根据观察实验方法中的增强感觉知觉的方法——对比法,设计有光和无光条件,指导学生对物体的视觉效果进行对比感知。

科学普及出版社(六年级英语上)lesson11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科学普及出版社(六年级英语上)lesson11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教材特别注重教给学生语言规律,培养学生自学规律,在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使他们逐步掌握学习规律,懂得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能独立自主学习,是学生受益终生。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又有了一定的英语学习基础,圣诞节是西方国家的节日,对于节日的由来及怎么庆祝这样的西方文化,他们充满了好奇,他们具有好奇、爱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对西方文化充满了好奇心,在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培养他们辨别能力,不崇洋媚外,提高民族自豪感。多创设情境让他们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学习英语。 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本课单词,要求发音准确,理解词义,语调自然流畅。 2、能熟练使用圣诞祝福语。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单词Christmas,present的发音。

2、圣诞祝福语及其两种应答。 教学过程 Step1Warming up 1、常规问候。 2、小复习。 Step2Culture 1、引入。出示Father Christmas的图片, 2、绍圣诞节的相关知识。 Step3Words 1、由圣诞节的故事分别引出Christmas tree,stocking,present ,Christmas card,贴图、教读。注意纠正发音。 2、巩固单词: 看教师的嘴型猜单词。 抢读。 Step4Sentences 1、T: look at the Christmas card, there is a word “Merry Christmas”.What’s the meaning? Ps:(Guess……) T:Merry means Happy,Merry Christmas圣诞快乐。 T: If you are Ting Ting, how do you answer? Ps: (……)

小学各阶段科学素养的培养

科学素养分学段发展要求 对小学生科学行为基本要求,应根据他们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分学段提出不同要求 一)小学低年级 小学低年级是由学前教育向小学教育转变过渡的阶段,是人一生科学素养的奠基性时期。但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学前儿童的心理年龄特点,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因此,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该在幼儿阶段科学教育的基础上,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来确定。由于小学低年级阶段没有开科学课,对科学素养的行为要求只能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在德、智、体、美、劳各育之中,特别要结合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让他们形成科学的习惯行为。 1、能简单栽培几种常见花草,饲养一些小动物;能观察田野,说出自然环 境的好坏;能爱护花草树木、庄稼和有益动物, 2、养成在日常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动脑筋、想问题的习惯,遇到有兴 趣但不太懂的事情喜欢问教师、问家长,会动手查资料、找答案。 3、能说出做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的好处,养成经常洗澡、勤剪指甲、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等卫生习惯。 4、能够反对各种迷信活动,能简单使用一些科学道理和方法;形成尊重 科学家、热爱科学技术的感情, 二)小学中年级 对小学中年级行为要求, 程提出。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至少能说出两个科学家的故事。 既要遵循小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又要结合科学课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

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学生思考问题仍然依赖于具体形象思维。此阶段小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主动性增强,想象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迅速发展,独立性、创造性、概括性和逻辑性也开始得到发展。因此,科学行为要求应该在低年级阶段基础上,结合中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来确定。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科

小学科学教学中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中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小学科学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确定 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小学教育的总体核心,文化是基础,学生自主发展中社会参与是辅助,综合方面以激发学生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健康的生活方式、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为基本素养。小学科学是基础性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建立起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为学生未来发展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探究热情。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究热情主要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激发起对学科的热情还有主动性与积极性,不断推动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小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还需要教师兼顾各种学科知识,关注学生的社会发展,认知学生的基本需求,从科学本质还有科学思想以及科学学习方法方面见证科学主题和中心,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保持一定的好奇心理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望,不断激发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增强课程学习的意义,感知到科学本身的趣味性。 其次,认知能力科学态度。小学科学教学,教师要充分的让学生感知科学技术知识的探究过程,在此当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断的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还有创新实践等等都可以在科学学科当中完成。科学性的教育主要是学生具备科学的态度,有好奇心理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尊重事实,

在学习的基础上,知识搜集获取的基础上开阔思路,主动思考更多的科学现象,有判定思维、观察态度体积对事物进行灵活性分析的能力,尊重事实尊重生命。 二.小学科学核心素养教学的基本策略 1.情境问题的策略分析 核心素养和新课程标准之下对于小学科学课程的核心目标培养也作出了分析,主要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升學生的科学认知能力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小学生可以在教师完善性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改革评价,过程中感知到教师的指导思想。在小学科学核心素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设定一定的情境由此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学情境当中学生了解生活材料,带着科学问题创建实践活动,并且教师还可以按照教材的具体情况创设一些场景,给学生带去不同的感悟。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始,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引导,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进行独立性的提问,教师对学生所提出来的问题必须做好归纳、分析、导向和交流等工作,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生可以探究还可以自己动手作出一些科学实验。 例如,学生在学习关于(热胀冷缩)的相关知识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设定一定的探究情境,准备好实验用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亲身体会,让学生去感知和实践,其他探究性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填充,作好记录。 2.交流分享与评价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 精彩纷呈—展示篇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大象版

第三课《精彩纷呈——展示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观摩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使学生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到人的耳朵。 3、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4、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学生制作的各种乐器。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二、展示交流。 1、教师公布规则。 2、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并要求加以简单的介绍。 (教师引导学生对展示的乐器进行评价,并试着提出改进建议) 3、师生共同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 三、拓展。 教师适时的引出噪声的话题,并引导学生探究控制噪声的方法。(学生阅读“科学自助餐”)第二课时 一、举办演奏会、组间互评 ◆模拟课堂 师:本节课我们通过演奏会的形式,独奏、合奏一些简单的乐曲。一方面让大家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提升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参观、学习,了解其他小组乐器的独到之处,以便于今后制作出更好的乐器。 活动要求: 1.演奏者要先展示自制的乐器,介绍乐器的发声原理和特点。 2.观众要安静地倾听,尊重每一个同学的劳动成果,不能持讥讽的态度。 3.客观地评价乐器制作水平及演奏效果,最后将评选出优秀制作奖和优秀表演奖。

(学生参与演奏会的学习、欣赏活动,同时填写下面的评价表,根据其他小组的表现在不同数量的星星中填上颜色。) 评价内容星级 我们搜集了所需的全部资料☆☆☆☆☆ 我们能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了验证☆☆☆☆☆ 我们的乐器演奏效果还不错☆☆☆☆☆ 我们小组能密切合作☆☆☆☆☆ 二、小组自评 ◆模拟课堂 师:本小组在以下这几个方面表现得怎么样?讨论一下,客观地给自己打分。 评价内容星级 乐器的外形美观☆☆☆☆☆ 乐器的设计有创意☆☆☆☆☆ 乐器演奏的声音准确、优美☆☆☆☆☆ 小组成员在演奏时能做到团结、合作☆☆☆☆☆ 三、改进乐器 ◆模拟课堂 师:经过近三周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感想?如果要对自制的这个乐器进行改进,它将会有什么新变化?请在“科学记录本”上画出结构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