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18孟子两章说课稿

18孟子两章说课稿

18孟子两章说课稿
18孟子两章说课稿

孟子两章说课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第十八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孟子》两章.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想,说教学程序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编写了《公输》、《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庄子》故事两则等古典散文的名篇。这些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诊断,阐明了施得“仁政”的必要性。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从一个中心出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围绕一个范畴,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本单元持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1、疏通文意,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

2、积累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1、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时代意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1、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2、讨论点拨法

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

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二)说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使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学生学法重点应放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上,而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解放战争,国民党号称八百万大军,装备精良,占据长江天险,

人民解放军凭着“小米加步枪”,把国民党赶到了台湾,这是为什么?谁愿意来说说?

生:人民解放军人心所向

师:对,这里揭示了人心所向师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正如孟子所说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师板书课

题、作者。

(设计意图:本环节巧设悬念,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致,并且引出课题)

(二)简介孟子以及《孟子》

1、简介孟子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2、简介《孟子》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

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设计意图:简介孟子以及《孟子》,了解孟子的“仁政”“王道”思想,为学习课文做准备,并且增加学生的文学常识,)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初读课文,疏通文章三、同桌商讨编写结构提纲四、深入研析1、文章是怎样论述中心论点的?(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行文条理。)2、在第一个事例中,哪些词最能突出“天时不如地利”?3、第二个事例中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4、举完两个例子后得出什么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道”与“人和”有何关系?6、战争与治国,哪个是作者最想表现的?为什么从战争入手?五、一分钟试背六、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七、拓展延伸,扩展思维教师提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怎样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方法总结,畅谈收获。1、合作学习有利于同学们的团结,这也是“和”。2、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在背诵中理解、感悟课文。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

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划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划3、“和”是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是团结,共渡难关,是齐家强国的根本。八、作业1、有人认为: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想法?2、本文属论说文,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中心论点,说明“人和”在战争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在历史上或现实中依靠“人和”占尽先机的例子不胜枚举,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九、诵读中结束本课教学第二课时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二、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第二板块:思想内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2、哪些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四、第三板块:才华展示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是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明确:(1)相关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2)相关的事例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有人做地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水中,青蛙乐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畅销一时的书《动了我的奶酪》在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五、第四板块:阅读启示提问: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明确: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游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也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二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六、作业课文举了几位古代名人成才的例子,你还能举出古今中外类似的事例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