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00年以来安史之乱研究综述

2000年以来安史之乱研究综述

2000年以来安史之乱研究综述
2000年以来安史之乱研究综述

2000年以来安史之乱研究综述

摘要: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长久以来为学界所关注。论文通过对2000年以后研究现状的考察,对安史之乱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包括爆发原因、影响、安史之乱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史叛军人物、安史之乱时期民族关系、安史之乱时期墓志及其他相关问题。

关键词:安史之乱;研究综述;2000年以后

中图分类号:K2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长久以来为学界所关注。在胡戟主编的《二十世纪唐研究》一书中对二十世纪的安史之乱研究动态已做过初步梳理,但其侧重于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而随着近些年新出土的墓志和多学科研究方法在历史学研究中的应用,安史之乱研究呈现了一些新的动态。本文将对2000年以来安史之乱的研究动态进行一下大致梳理,以察近二十年安史之乱研究的成绩与不足。

一、安史之乱爆发原因

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研究较早,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就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到了2000年以后对其研究依然没有丝毫的减弱。张京华在《“安史之乱”爆发原因再探》[1]中从政治学角度入手,对当时唐廷的各方势力进行分

析,认为安禄山叛变是由于利欲与实力变化所导致的,而叛乱爆发的原因主要是杨国忠激化矛盾。明秀丽在《试析玄宗心态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为例》[2]中认为君王个人的思想和心态对于国家正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唐玄宗统治后期则由于玄宗心态的变化造成了社会各方面矛盾激化,酿成安史之乱的爆发。宋社洪在《李林甫专权与盛唐转衰关系再探讨》[3]中认为李林甫上台、专权和引用蕃将,都是开元天宝之际特定形势的产物。安史之乱的形成是渐变的,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也是逐渐累积的,当盛衰转变的趋势已成时,包括李林甫在内的任何个人的作用都是有限的。谢元鲁在《再论唐玄宗杨贵妃与安史之乱的关系》[4]中从心理学角度入手认为唐玄宗在开元后期起,由于人生价值及其内心情感的矛盾与冲突的发展,他的个人行为和心理模式逐渐发生了变化。他荒怠国政、奢侈浪费、任用非人是引起安史之乱的内在因素。李飞在《安史之乱背景分析――唐前期边疆整体局势的紧张与东北一隅的

相对安定》[5]认为唐玄宗对安禄山进行羁縻策略失败造成其叛乱,同时也反映了唐朝对整个东北进行羁縻策略的失败。金荣洲在《安史之乱的爆发与唐玄宗公共危机管理意识的局限》[6]一文中认为正是由于唐廷在危机管理上没有严格执行防范制度,疏于管理,致使安禄山日渐坐大,具有反抗中央权威的资本。而唐玄宗在中晚年时的危机管理意识存在很大

的局限性,造成了安禄山的叛乱。王军在《谈偶然性在历史演进中的作用――以安史之乱与王忠嗣遭贬黜为例》[7]中根据恩格斯、汤因比等人的观点,从偶然性因素(王忠嗣遭贬黜)改变唐廷兵制入手,对安史之乱爆发原因重新论证。并认为偶然因素甚至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局势下,会引起转折性或决定性的作用。

二、安史之乱的影响

关于安史之乱的影响,在二十世纪当中各位学者就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研究。2000年以来因其对于中国古代史的特殊性依旧有一些研究成果。孟钟捷在《再论“安史之乱”的历史转折性――对动乱前后主体认知变化的考察》[8]中从思想层面对社会精英、普通民众和特殊地区进行了考察,认为安史之乱后的社会风尚不应用划一的方式加以区分,而是在实际的历史运动中相互影响。王守栋《安史之乱前后唐朝宦官权势的演变》[9]认为安史之乱是宦官权势发展的转折点,宦官的权力从内廷向外朝延伸,掌握禁军,把持朝政,形成宦官专权。史友仓在《浅析安史之乱对中唐士人观念的影响》[10]中认为安史之乱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士人们承担社会主流思想意识的责任感,其仕途观依然是积极的,但更为艰辛。张晋光在《安史之乱对我国图书文献事业发展的影响》[11]中认为安史之乱对我国图书文献事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给我国特别是北方图书文献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而南方图

书文献事业则出现了蓬勃发展势头,表现在南方私家藏书发展和民间书院的兴起。该氏在《论安史之乱对河北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12]中认为安史之乱给河北农业经济造成了极

大的破坏,并且在战后因藩镇割据的影响,社会秩序极不稳定,经济恢复始终处于缓慢的状态。该氏在《安史之乱对我国南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13]中认为安史之乱中北方人

口的南迁推动了南方地区的全面开发,推动了南方农业的经济发展。乔慧在《浅论安史之乱对唐代税茶与榷茶制形成之影响》[14]中认为安史之乱所造成的政治危机为税茶和榷茶

制的形成提供了政治前提,而税茶和榷茶制对于增加财政收入是有积极作用的。陈翔在《再论安史之乱的平定与河北藩镇重建》[15]中认为因为安史之乱的平定是唐代军队强大实

力作用下的结果,所以导致战后唐的军事实力强于河北藩镇,这也使得河北藩镇对于中央削弱自身实力时颇感无奈。孙涛、张晋光在《论安史之乱对山东经济发展的影响》[16]一文中

认为安史之乱给山东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大量人口流失,且水利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大大降低了抗灾、减灾能力,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恢复,造成战后山东社会经济长期不振。保宏彪在《安史之乱后朔方军的地位演变及其对党项的影响》[17]中认为朔方军在安史之乱后由皇家依赖的心腹力

量发展为拱卫京西北的一个普通军镇。这一过程既是朝廷的刻意安排,又是情势转变的必然结果。李冉的《“安史之乱”

与唐代后期的儒学复兴运动》[18]认为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线,儒家思想便出现了自身理论发展方向的重要转变:即是由前期主要以经学形式的发展转而进入了对心性理论的发展,这一转变对宋明以来的儒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宋明理学的溯源之所。

三、安史之乱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研究

围绕安史之乱时期唐廷与安禄山创建的大燕研究一直

较为薄弱,但随着近些年新史料与新方法的运用,这方面的研究逐渐丰富了起来。任士英的专著《唐代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19]当中认为玄肃之际的中枢政局内矛盾斗争的

内容无不深刻打上了安禄山叛乱后政治局势的烙印,并且中枢政治斗争的内容又对安禄山叛乱后动荡局势的面貌产生

了深刻影响。贺金娥在《说唐玄宗朝显贵之间的矛盾――以张说之子为何做伪官为例》[20]一文中认为张均、张??在安

史乱前备受宠幸,但叛乱爆发后却做了伪官,其原因在于唐玄宗时期显贵之间矛盾斗争十分激烈,矛盾焦点在于皇太子继承人问题上的不同态度。王翠在《简论安史之乱时期颜真卿的盐法》[21]一文中认为颜真卿推行的盐法是刘宴盐法的

根本和源头,在研究唐代盐法时不能忽视颜真卿的草创之功。林伟洲在其专著《安史之乱与肃代二朝新政权结构的展开》[22]中认为中晚唐政权结构的形成,不应是唐前期三省制的

瓦解,而是为了平乱,权力重组后所形成的新类型。仇鹿鸣

在《五星汇聚与安史之乱起兵的政治宣传――新发现燕考释》[23]一文中,通过对新出的《严复墓志》进行研究认为安禄

山利用天宝九载四星聚尾的天象异动作为其起兵的政治号召,选择以燕作为国号或许与这一谶言有关。安禄山又利用五德始终的理论,宣扬金土相代之说,建构其政权的合法性。并且文章还对墓志作者赵骅出仕伪官前后的经历进行了考证。孙英刚在《无年号与改正朔:安史之乱中肃宗重塑正统的努力――兼论历法与中古政治之关系》[24]一文将安史之

乱期间,唐肃宗为重造李唐天命,构建自身统治合法性,采用高宗上元年号、无年号纪年、改李唐正朔的措施置于历法与中古时期政治关系中进行考察。豆兴法在《唐廷处理降贼官吏的政策及其转变》[25]一文中认为唐廷以平叛为最终目的,对国家法典可从权执行,对降贼官吏政策随着战事的转变和对局势的整体估计而转变,为宽大――严厉――宽大。

四、安史叛军人物研究

安史之乱相关人物研究一直是安史之乱研究的热点问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极为丰富,并且随着近些年对文献的深入挖掘和新史料的发现,安史之乱人物的研究有了更新的发展。鉴于安史之乱的相关人物研究很多,所以此处仅挑选出一些对安史之乱有过重要影响的人物进行论述。关于安史叛军人物的研究,马晓丽在《试析唐朝文官武将投降安史叛军的原因》[26]中,认为唐朝官员投降安史叛军既是政治腐

败的产物,又是政治斗争失败的结果。从根本上说则是玄宗不专政事的原因。勾利军、朱宇强在《史朝义之死考》[27]一文中认为,史朝义之死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在两《唐书》、《资治通鉴》等基本史书中的记载不尽相同,而且今人对这一问题也没有展开讨论,所以文章再通过对比相关史料得出了史朝义是被擒杀,死亡时间应是宝应二年正月,死亡地点在范阳附近的结论。余迎在《安禄山之死与糖尿病考辨》[28]一文中通过对史籍记载的安禄山的病症与糖尿病的临床表

现进行比照,认为安禄山应是得了糖尿病。所以在分析其死因时,应当把安禄山之死大半归结为糖尿病造成的双目失明和满身疮痍以致心情烦躁。而沈睿文在专著《安禄山服散考》[29]中围绕《安禄山事迹》一书,结合考古资料揭示了安禄山的出生神话、祆教信仰细节以及服散状态等历史碎片;通过安禄山与唐玄宗的一些碎屑琐事,试图呈现出二人政治关系中的另一面相。该书把安禄山的死因则归结为长期服散。谢思炜在《“杂种”与“杂种胡人”――兼论安禄山的出身问题》[30]中对“杂种”一词的相关史料做了进一步梳理,并对安禄山为何被记载为“杂种胡人”进行了解释。关于安史叛军其他相关人物的研究,还有王辉斌的《王维“接受伪署”考评》,[31]该文着眼于史料记载与王维文章两个方面,对王维的“受伪职”一事进行了考察,以证明王维的“接受伪署”乃确凿可靠之史实,以对一些论者为王维“接受伪署”

翻案进行回击。

五、安史之乱中的民族关系研究

唐代是多民族交融的年代,而且安史之乱中也间杂着诸多民族,所以关于安史之乱当中的民族研究一直以来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并且随着近些年西方史学理论的传入,关于安史之乱有了更新的解读。崔明德在《试论安史之乱的民族构成及其民族关系》[32]一文中,认为安史乱军的民族构成虽

然比较复杂,但在叛军中起主要作用的仍多为汉族人;唐代河朔地区既有胡化趋向,也有汉文化保持和提高的趋向;安史乱军中的民族关系比较缓和。这些是唐中央平叛工作进展缓慢以及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重要原因。李丽洁在《回鹘助唐平安史之乱述论》[33]一文中认为回鹘助唐平安史之乱,挽救了即将倾覆的唐王朝,促进回鹘与唐友好关系的发展。然而,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回鹘日益轻视唐朝,唐与回鹘间不免有些冲突,但友好往来应是彼此关系的主流。荣新江在《安史之乱后粟特胡人的动向》[34]中认为安史之乱后

唐朝境内出现了对胡人的攻击与对胡化的排斥。面对这种情况,留在中原的粟特胡人开始进行改换姓氏、郡望转胡为汉。另一方面,河北节镇则对胡人采取优容态度,参加安史之乱的胡族将领继续被留用。文化角度上,长安和洛阳没有明确的胡人新立祆祠和祭祀祆祠的记载,但在河北地区得以建立。钟焓在《安禄山等杂胡的内亚文化背景――兼论粟特人的

“内亚化”问题》[35]中对安禄山等杂胡的记载进行考察,论述了唐代活动在北方的原出粟特地区的“杂胡”在文化上所受到的突厥等内亚游牧民族的各种影响,并结合个案指出当时的“杂胡”实际上并不具有统一的族属意识,其成员认同胡人还是突厥往往要视个人具体情况而定。董春林在《安史之乱后河西铁勒部族的迁徙――以唐代契?族为例》[36]中通过对墓志与敦煌文献的记载进行研究认为安史之乱后,河西铁勒浑、契?、思结三部并非一些学者所论,融入汉族或径直迁往代北地区,事实上,除少数在潼关失守后迁至朔方外,大部分自河西迁往漠北依附于回鹘。回鹘亡国之后,契?、浑部再次内附蒙古以南、山西以北的代北地区,并在捍卫唐代北疆的征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孙炜冉、苗威在《粟特人在渤海国的政治影响力探析》[37]中认为渤海国没有发兵助唐平叛的原因是渤海国内有一个粟特人利益集团,他们与安史政权有着深厚的民族情感。陈玮在《唐孙杲墓志所见安史之乱后西域、回鹘史事》[38]中通过对《唐孙杲墓志》的研究对唐中央在安史之乱后对于北庭的政治态度以及对北庭

归朝官的安置政策。墓志所述与唐史典籍所记孙杲出使回鹘亦可相互印证。

六、安史之乱墓志研究

近年来随着墓志碑刻等史料的大量发掘和公布,其史料价值逐渐为学界所重视,因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关于安

史之乱墓志研究逐渐展开,虽然限于墓志数量,研究成果的规模还很有限,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此部分将不限于年代,把安史之乱墓志的相关研究一一列举。田立坤在《唐杨涛墓志考》[39]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还探讨了安史之乱后营州柳城的情况。阎万章在《唐杨涛墓志考中志主死因推测辨误解》[40]中针对田立坤提出的杨涛死因有不同观点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周铮在《司马垂墓志考证》[41]中认为该墓志细述了司马垂的生平事迹,同时也提供了不少同时代人物情况,并涉及到安史之乱的史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侯璐在《几方特殊的唐代墓志》[42]中涉及到安史之乱的有窦氏墓志,文章认为该墓志以大半篇幅记载窦氏丈夫并且墓志当中使用“大燕”年号,故其史料价值不容忽视。冻国栋在《墓志所见唐安史乱间的“伪号”行用及吏民心态――附说“伪号”的模仿问题》[43]中认为这些墓志不仅证实了史籍所记诸类安史“伪号”的确是存在的,而且证实了在安史所控制的地域内,曾强令当时吏民奉行“新朝”年号。墓志还表明,在安史伪号行用的地域范围内,吏民之心态是十分复杂的。张忱石在《考释》[44]通过墓志对严希庄被害一事进行考证,认为与严庄有关,同时对严庄生平进行研究。并对墓志撰写者房休与刘秦生平做了考证。冻国栋在《读书后》[45]中认为该墓志为我们理解唐安史乱间之“伪号”行用及吏民心态提供了另一例证。仇鹿鸣在《五星汇聚与安史之乱

起兵的政治宣传――新发现燕考释》一文中对墓志作者赵骅出仕伪官前后的经历进行了考证。冯金忠在《墓志所见唐代钜鹿魏氏――以新出〈魏钰墓志〉为中心》[46]认为《魏钰墓志》最大价值在于为研究唐代名相魏知古所在的鹿城房世系及其仕宦、籍贯迁移情况提供了宝贵资料。呼啸在《新发现大燕赵府君墓志铭浅析》[47]中认为《赵府君墓志铭》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安史之乱时的长安历史具有重要的

史料价值,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关中这方面的史料空白。张天虹在《从新刊唐代看安史之乱后士人“北走河朔”》[48]

中根据《李仲昌墓志铭》与《郑氏合?y墓志》对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北走河朔”这一问题进行了新的阐释。彭文峰在《大燕马凌虚墓志考释》[49]以马凌虚墓志为中心,参以史籍和其他墓志材料,对李史鱼、独孤问俗在安禄山叛乱过程中对李唐王朝的政治态度及独孤问俗与马凌虚之间存在的关系

进行研究。仇鹿鸣的《安史之乱的另一面》[50]认为使用安史年号的墓志,其所记录的逝者都是身处安史统治区域内的官民,作为当时存留下来的第一手材料,未经后人的删削,多少能多透露出一些历史真相,是颇值得玩味的史料。

七、安史之乱其他相关问题研究

安史之乱是一个相当综合性的问题,围绕这一事件还有诸多讨论,但都很分散。比如研究安史之乱当中具体战争的,如陈建林的《略论张巡领导的雍睢保卫战》[51]认为雍睢保

卫战以极大的斗争勇气和忘我的牺牲精神,抗击数倍叛军,有力阻挡了叛军南进江淮的通道,保证了唐朝的钱粮重地免遭破坏。王效锋、王向辉在《唐代香积寺之战评析》[52]中

把香积寺之战分成了四个阶段,并认为唐军在香积寺之战中歼灭了关中地区的安史叛军,收复了长安,并非是安史之乱得以延续的原因,而唐军选取香积寺作为收复长安的突破口,是香积寺之战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还有对安史之乱作为历史分期点进行再研究的,如周俐、郭淇斌的《析以“安史之乱”为界点的唐历史分期》[53]认

为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外交状况都不比安史之乱前逊色。因而文章认为以安史之乱作为唐朝走向没落的界点是有失公允的。

对安史之乱思想文化进行的研究如张子开、张琦的《映照安史之乱的唐代民间弥勒信仰实物――敦煌写本新探》[54]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重新清理这批卷子,从而判定经文的产生背景、理解其所宣扬的信仰内容。

对前人研究安史之乱进行研究的如彭丽华、凌志春的《王夫之论安史之乱》[55]认为王夫之对唐代安史之乱的见解,深刻地体现了推本得失之源、治乱救失之法作为研究历史的目的这种史学思想。

从历史地理角度对安史之乱进行研究的如李碧妍的《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56]第三章第一节《安

禄山叛乱与河北》中认为尽管作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地,但安禄山对河北的控制力并不全面和稳固。安禄山对其统内控制效力的不同,源自于叛乱前就早己形成的河北军政结构之中。

关于安史之乱的考古问题,除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山西平鲁出土的肃宗时期金铤,九十年代发现的史思明墓之外,近年来又发现了一些安史叛军所铸货币,引起学界关注。许敬华在《河南尉氏出土窖藏史思明钱币》[57]中认为史思明所

铸钱币因铸造时间短,流通区域窄,能留存至今很是难得。尉氏出土的1500枚(现仅存462枚)对研究唐代中原地区

的政治经济以及尉氏县的地方史都有重要价值。

而在2000年以后出版的断代史专著(因其属于综合性

研究故不列入上述的分类当中。)中,也对安史之乱相关问

题有一些新的解读。如黄永年所著的《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58]的第十章《安史之乱》从《通典》的“二统说”入

手对安史之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认为契丹和奚族军队才是安禄山的嫡系部队。同时认为玄宗因为积重难返找不到根本解决办法故在安禄山叛乱前不对其动手。文章还对前期战局进行了剖析,认为朔方军的崛起主要是西方二师败给东方三师的缘故。并且还借助诗史互证的方式对回鹘助唐平叛进行了研究。最后对平定河北和重建藩镇做了阐释,认为起用安史余党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同时仆固怀恩只是这一政策的执行者而不是制定者。

气贺泽保规所著,石晓军翻译的《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59]中的第三章第一节《安史之乱始末》中认为经

过安史之乱唐朝并没有沦为地方政权并且仍旧延续一个半

世纪,其原因在于唐朝体制中存在着一种强大的柔性构造。同时通过安史之乱还可看到唐朝决心抑制过度活跃的异民族,重建以汉族为主轴体制的倾向。

孙英刚所著的《细讲中国历史丛书?隋唐五代史》[60]中的第八章《亚洲历史图景中的安史之乱》对安史之乱的起因、发展过程和影响进行了叙述。虽然该书属于历史普及性读物,但仍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该书认为安史之乱并不能用历史必然性来解释。从性质上说是具有政治野心的军事将领结合唐朝雇佣军的一场反叛,所以唐代兵制的变化也是这场叛乱持续时间长的重要原因。该书还认为安史之乱造成了唐代保守主义的兴起和走向内转。

八、研究特色与不足

从上述的分类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进入2000年以后,安史之乱的研究已经呈现出如下四个特征。

(一)多元化。在《二十世纪唐研究》当中提出了当时研究的一些不足:这场动乱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对各阶层人们的生活、心理的作用究竟如何、情况怎样,还需进一步研究。而我们看2000年以后的研究成果,上述不足

方面以多有涉及,并且还在其他领域也有了一定的突破,研

究方面已经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想、宗教、民族关系等各方面。

(二)多学科。从上述的研究成果看,安史之乱研究已经运用了心理学、医学、政治学、文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多方面学科知识,这些学科知识的运用为安史之乱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为研究取得新的成果提供了知识基础。

(三)新史料。这点是研究取得突破的重要因素,大量安史之乱人物墓志的发掘和公布,补充了很多传统史料记载中缺失的部分,这为研究取得新进展并且修正原有观念的不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新理论。新理论的运用主要来自于西方学界。比如对安禄山种族问题研究时开始运用了?妊鞘返睦砺郏?并且得出了一些新的认识,这些都是前辈学者所没有涉及的。新理论的运用为安史之乱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其研究提

供了新的视野。

尽管有着上述四个研究特色,但安史之乱研究仍旧有着不足之处。

(一)对安史之乱战争双方的研究不足。虽然研究有多元化的特征,但其多是对安史之乱的影响进行研究,而对战争期间,唐廷内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研究成果还不是很丰富,至于当时的社会情况研究仍是比较少的。而对于

安禄山所创建的大燕,研究成果更是稀少,这种不足一方面是由于史料不足造成,另一方面与长期以来学界对于这种伪政权的漠视有关。

(二)安史之乱研究多为炒冷饭。虽然近年来研究成果数量较此前有大幅提升,但真正有深度有特点的文章不是很多,大部分多为从新的视角阐述此前旧的观点。(三)研究较为琐碎,缺乏系统性的研究。虽然研究有多元化、新史料等研究特点,但这也造成研究更加琐碎,缺乏如前代学者那样理论性与系统性的梳理概括。

(四)新史料使用还不是很充分。从上述列举可以看到,安史之乱时期的墓志研究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进行。直到现在,大部分研究还以墓志本身内容的考释为主,联系到历史大环境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所以这一方面还有待开发。

(五)对该时期古诗文发掘不够。在找寻研究成果的时候,发现从文学角度对安史之乱期间诗人与作品的研究成果颇多,而历史学则对其照顾的不是很充分。对诗文的研究可以加强对该时期士人心态变化的研究。

(六)近年来随着对西北考古发现的增多,对安史之乱时期唐廷与西北各政权之间的研究成果逐渐丰富,而对东北亚的国家与各民族政权照顾不足。在2000年以前禹硕基曾

经发表两篇文章①对安史之乱时期整个东北亚国际形势进

行了研究。但2000年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始终处于停滞状

态,仅有一篇涉及到渤海国的文章,这部分还是有亟待发展的空间。

总之,作为中古史当中一个重大问题,安史之乱研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研究成果也极为丰富。虽然有着很大成绩,但不足之处也应值得我们重视。并且这些不足也是我们今后对安史之乱研究应努力的方向。

注释:

①《安史之乱与渤海、日本、新罗》(《日本研究》,1994年第1期)、《安史之乱与日本联渤攻罗战略》(《日本研究》,1995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张京华.“安史之乱”爆发原因再探[J].洛阳大学学报,2003(1).

[2]明秀丽.试析玄宗心态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开元盛世”到“安史之

乱”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04(4).

[3]宋社洪.李林甫专权与盛唐转衰关系再探讨[J].文史哲,2004(6).

[4]谢元鲁.再论唐玄宗杨贵妃与安史之乱的关系[J].社会

科学研究,2005(2).

[5]李飞.安史之乱背景分析――唐前期边疆整体局势的

紧张与东北一隅的相对安

定[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增刊).

[6]金荣洲.安史之乱的爆发与唐玄宗公共危机管理意识的局限[J].学术论坛,

2011(11).

[7]王军.谈偶然性在历史演进中的作用――以安史之乱与王忠嗣遭贬黜为例[J].

法制与社会,2011(5)下.

[8]孟钟捷.再论“安史之乱”的历史转折性――对动乱前后主体认知变化的考察

[J].历史教学问题.2000(2).

[9]王守栋.安史之乱前后唐朝宦官权势的演变[J].德州学院学报,2003(3).

[10]史友仓.浅析安史之乱对中唐士人观念的影响[J].牡

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

版),2007(2).

[11]张晋光.安史之乱对我国图书文献事业发展的影响[J].兰台世界,2007(18).

[12]张晋光.论安史之乱对河北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

农业考古,2009(1).

[13]张晋光.安史之乱对我国南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军事经济研究,2009(6).

[14]乔慧.浅论安史之乱对唐代税茶与榷茶制形成之影响

[J].沧桑,2010(1).

[15]陈翔.再论安史之乱的平定与河北藩镇重建[J].江汉论坛,2010(1).

[16]孙涛,张晋光.论安史之乱对山东经济发展的影响[J].临沂大学学报,2012(1).

[17]保宏彪.安史之乱后朔方军的地位演变及其对党项的影响[J].西夏研究,

2013(1).

[18]李冉.“安史之乱”与唐代后期的儒学复兴运动[J].理论界,2015(5).

[19]任士英.唐代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0]贺金娥.说唐玄宗朝显贵之间的矛盾――以张说之子为何做伪官为例[J].陕西

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3(4).

[21]王翠.简论安史之乱时期颜真卿的盐法[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1).

[22]林伟洲.安史之乱与肃代二朝新政权结构的展开[M].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9.

[23]仇鹿鸣.五星汇聚与安史之乱起兵的政治宣传――新发现燕《严复墓志》考释

[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4]孙英刚.无年号与改正朔:安史之乱中肃宗重塑正统的努力――兼论历法与中

古政治之关系[J].人文杂志,2013(2).

[25]豆兴法.唐廷处理降贼官吏的政策及其转变[J].怀化

学院学报,2015(2).

[26]马晓丽.试析唐朝文官武将投降安史叛军的原因[J].

东岳论丛,2000(3).

[27]勾利军,朱宇强.史朝义之死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28]余迎.安禄山之死与糖尿病考辨[J].兰台世界,2009(7).

[29]沈睿文.安禄山服散考[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30]谢思炜.“杂种”与“杂种胡人”――兼论安禄山的出身问题[J].历史研究,

2015(1).

[31]王辉斌.王维“接受伪署”考评[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2).

[32]崔明德.试论安史之乱的民族构成及其民族关系[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3).

[33]李丽洁.回鹘助唐平安史之乱述论[J].贵州师范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34]荣新江.安史之乱后粟特胡人的动向[C].暨南史学,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习题

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 A.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B.天灾人祸,战火连绵 C.唐玄宗任用奸臣,朝政腐败D.唐朝内地兵力空虚 2.加速了唐朝衰落的事件是( ) A.安史之乱B.朋党之争C.任用奸相D.宦官专权 3.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始于( ) A.天宝危机中B.安史之乱中C.安史之乱后D.黄巢起义时 4.唐朝藩镇的割据性表现在( ) ①不向中央交赋税②自行委派官吏③军队不听中央调动④节度使职位传子或部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5.发动安史之乱的两位叛军首领是( ) ①安禄山②李光弼③郭子仪④史思明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6.协助唐朝军队平息安史之乱的少数民族是( ) A.突厥B.南诏C.回纥D.吐蕃 7.唐朝后期实际掌握禁军的是( ) A.皇帝B.宰相C.外戚D.宦官 8.直接导致唐朝灭亡的原因是( ) A.土地高度集中B.唐末农民战争C.藩镇割据局面出现D.宦官专权 9.黄巢起义军建立的政权国号是( ) A.大齐B.张楚C.蜀D.大顺 10.唐末农民战争最突出的特点是( ) A.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B.占领长安,建立了政权 C.瓦解了唐朝的统治D.起义军进行流动作战 11.“安史之乱”和“七国之乱”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 A.赋税徭役沉重B.内地兵力空虚C.地方势力强大D.朝政腐败 12.下列朝代中,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是( )

①西汉②东汉③西晋④唐朝 A.①②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③ 二、问答题 1.唐朝是怎样由盛转衰直至灭亡的? 2.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点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点一、安史之乱 1.背景: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原因: (1)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2)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2.黄巢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评价: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同步练习】 1、下列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 A.“贞观之治” B.黄巢起义 C.安史之乱 D.鉴真东渡 2、五代十国时期,北方黄河流域的“五代”不包括下列哪一个政权() A.后梁B.后唐 C.后周D.后蜀 3、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 这句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局面,但是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其实还有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大家想知道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使唐朝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吗?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1.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唐玄宗像 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史料解读。 材料: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3.教师结合材料和课本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内调西北地区精兵,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于763年平定了叛乱。) 4.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

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答案提示:(1)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2)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 2.教师讲述: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 (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史料解读。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政权分立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根据课本知识和材料,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末藩镇割据。 3.结合教材,概括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一百多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识记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另外,要让学生明白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使其领悟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夙愿。

2018历史学考研笔记:安史之乱

2018历史学考研笔记:安史之乱 历史学考研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有很多,因此考生们在备考的时候要理清知识点,加强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只有系统化的学习与理解,才能使记忆更加深刻,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古代史部分的知识点,供2018考研的考生们参考! 安史之乱 (一)天宝年间的社会危机 1.土地关系变化,阶级矛盾上升 2.府兵制度瓦解 均田农民逃避兵役,府兵兵源枯竭 招募兵产生:长从宿卫与长征健儿 军事布防格局变化:内重外轻——外重内轻(枝强干弱,尾大不掉局面形成) 3.节度使权力膨胀 节度使:唐初沿袭北周及隋朝旧制,于重要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总揽数州军事。唐睿宗景云二年(710),改称节度使,最初设于边州地区,安使乱后,内地亦设此职,辖区范围自十余州或二、三州不等。 4. 统治集团腐败,社会危机加深 小结:均田土地关系变化导致府兵制瓦解,而府兵制瓦解又导致节度使权力的膨胀,造成外重内轻、尾大不掉军事格局的形成,再加上朝廷上层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必然给地方节度使篡夺中央政权造成可乘之机,导致安史之乱爆发。 (二)、安史之乱的爆发

性质:是唐朝统治集团内部少数胡族将领为争夺李唐最高皇权而发起的叛乱,封建王朝内部地方和中央争劝夺利的一场内战。 (三)、安史之乱对唐代社会的影响 (1)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郭子仪传》) 人口流亡,中原农耕生产陷入停顿 (2)对外民族斗争退出守势 763年,吐蕃军队一度攻占长安。 对外民族斗争由主动变被动,由进攻型转为防守型。 白居易《新乐府?西凉枝》:“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被动挨打,领土不断被吞食压缩。 (3)形成地方藩镇割据 藩镇:是由节度使极其军队在安使之乱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地方行政军事尸体。 藩镇割据:由节度使发展而来的地方军阀和中央政权相对抗闹独立的一种军人割据。 (4) 造成中央宦官专权 宦官参与军事,执掌兵权:出任监军,监督控制将帅;地方设监军院,宦官人员常驻地方;出任神策军护军中尉最高军职,掌典禁军。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测试题 新人教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安史之乱”是一场( C ) A.中央政权与地方军阀势力的斗争 B.人民反抗暴政的斗争 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D.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 2.(日照市中考)“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的诗句与哪一项有关?( A ) 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D.黄巢起义 3.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D ) A.三藩之乱B.七国之乱 C.八王之乱D.安史之乱 4.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 C ) A.唐太宗统治前期B.唐太宗统治后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D.唐玄宗统治后期 5.唐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是( D ) ①唐朝后期政治更加黑暗②灾荒连年③唐朝后期土地集中兼并严重④战火连绵不断,人民无法生活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公元755年,掀起反唐叛乱的是( A ) A.安禄山、史思明B.安禄山、史朝义 C.安庆绪、史朝义D.安庆绪、史思明 7.唐朝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这里的“藩镇”是指( D ) A.人口集中的地方城镇 B.京畿附近负责守卫的城镇 C.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D.边境重要地区设置的军镇 8.唐末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是( C ) A.陈胜B.张角 C.黄巢D.朱温 4.唐朝灭亡的标志是( B ) A.刘裕建立刘宋B.朱温建立后梁 C.曹丕建立魏国 D.王莽建立新朝 9.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五个政权(即“五代”),按先后顺序排列这五个政权正确的是( B ) A.后梁、后汉、后唐、后周、后晋B.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C.后晋、后梁、后周、后汉、后唐D.后周、后汉、后晋、后唐、后梁

(完整word)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归纳,推荐文档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归纳 知识点1 安史之乱 1.背景 ( 1 )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 ( 2 )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过程: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4.影响 ( 1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 2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 3 )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知识点2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5.黄巢起义

6.唐朝灭亡: 907 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知识点3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7.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8.社会状况: 北方地区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9.评价 ( 1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 2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酿成“安史之乱”的情况;知道唐末农民起义及唐朝的灭亡、中国进入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的了解,认识到治理国家要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通过思考“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也是唐朝政治腐败的结果;理解出现“五代十国”纷乱局面中的统一因素,认识到国家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认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以及藩镇割据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理解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的统一因素。 【教学准备】 唐朝安史之乱、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及五代十国形势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上节内容,突出“中外文化交流”。 二、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答得很好。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总结: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 2.安史之乱:让学生看《安史之乱》示意图。 让学生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叛军将领。 简单概括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3.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藩镇割据 (1)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地方上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教师可补充介绍:玄宗时,边境共设10 个节度使。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虽称藩臣,实非王臣”。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力量。 三、讲授新课 (一)安史之乱 1.引述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讲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2.注意讲清藩镇割据的概念;结合《敦煌壁画中的节度使出行图》,加强形象记忆。 3.评价唐玄宗 学生讨论后得出: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人,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使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空前发展,把唐朝推向全盛,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这是他的功绩。而唐玄宗统治后期,却重用奸臣,贪图享乐,荒于朝政,导致安史之乱,国家日趋衰落,这又是他无可争辩的过失。所以,唐玄宗有功有过。但总起来说,唐玄宗应该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经验教训: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危害严重。 4.想一想,“安史之乱”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唐朝后期政治腐败:藩镇割据,混战不已;宦官专权,把持朝政。 2.黄巢起义:

从安史之乱爆发看唐玄宗公共危机管理意识的制约性

从安史之乱爆发看唐玄宗公共危机管理意识的制约性 唐玄宗是唐朝的第七位皇帝,根据史料显示,他是一位精通六艺、素质极高的人,在管理外交方面的优势早在年轻的时候就展现了出来,但是在他处理安史之乱危机的时候却显得力不从心,暴露了他在公共危机管理意识方面的弱势。我们根据安史之乱的爆发,进一步的说明,在文章中看到唐玄宗在危险管理意识上的制约。 1、安史之乱发生的危机潜伏时期 唐朝的建立可以说是人类进步的象征,经过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唐朝出现了一片盛世,开元盛世、贞观之治这样稳定、和谐、发展的局面让社会的发展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进行,可是在唐玄宗时期因为出现的各种内部斗争、边界危机等,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安史之乱的发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的危害,让唐朝由盛世转向衰败。 (1)官宦之间勾心斗角,损害国家的行政资源 在当时的唐朝出现了很多的精英,比如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相互的勾心斗角,唐玄宗作为这些精英人士的管理者,却把精力过多的放在了他们权力的平衡上,消耗内部资源,却没有考虑过对国家将要面临的危机的化解。

比如说,在安禄山见到太子时,以自己是蕃人,不知道朝堂上的礼仪,也不知道太子是多大的官为由不行跪拜礼。这可以说明安禄山的对唐玄宗的忠心,在故意的装糊涂,进而把太子得罪了,当然唐玄宗得到了忠心大臣的提醒,说安禄山有可能要谋反。李林甫为了保住自己宰相职位,阻止安禄山向宰相之位晋级,就向唐玄宗奏言,然后废除了百年的名臣任职边帅和边帅就任国相的国家政策,但是唐玄宗却没有察觉到这里面存在一些隐患。 在李林甫去世之后,安禄山就成为了杨国忠的政治敌人,当然也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在唐玄宗的面前搬弄是非,挑拨离间,说安禄山的坏话,安禄山为了在博弈中争取到主动权,想唐玄宗表明了自己的中心。在当时安禄山和很多的朝廷大臣之间都有过节,这些大臣联合起来反对安禄山扩大力量[1]。 (2)边关危患严重,安禄山开始扩大势力 自唐朝初建立起,边关问题一直是国家统治者的面临的巨大挑战,突厥、契丹、吐蕃等会不时地进行内侵,给中原地区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在唐朝建立以后,就在边关的契丹等设立州府,让他们的首领担任州府的刺史,但是在武则天以后唐朝和契丹之间失和,契丹开始发生叛乱,导致辽西一带发生大乱。在以后的几年,契丹和其他边关部落联合,对唐朝边界进行大肆的内侵叛乱。 为了能够改变这种现状,刚刚登基的唐玄宗要树立在朝中的威信,力排众议,对契丹出兵讨伐,但是对契丹能力的评估失误,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分析? 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玄宗幸蜀图》图)讲述杨贵妃 的死: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 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 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 杨国忠的意图。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多人围堵杨 国忠,抱怨没食物。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 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 挑着竖在驿站门口。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 贵妃。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 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此后,玄 宗入蜀。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 划的兵变“。这就是《玄宗幸蜀图》的历史背景,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以 从中汲取教训。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一)背景(原因): (多媒体展示唐玄宗的画像)学生探讨:安史之乱 爆发的历史背景? 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 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2.社会矛盾 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 重内轻。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 张势力。 (二)过程 (多媒体展示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读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 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

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基本过程)教师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763年被平定) 2.(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影响)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 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多媒体展示黄巢起义图)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答案提示: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2.(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多媒体出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根据课本知识,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朝藩镇割据。 2.(多媒体出示五代十国的地图,提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几百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记诵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在就是认识到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而意识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宿愿。

历史手抄报:安史之乱.doc

历史手抄报:安史之乱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决意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 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著。安禄山掌握重兵,在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很快就攻陷了首都长安,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吓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玄宗为太上皇。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唐代宗时,刘晏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唐德宗任用杨炎为宰相,于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结果发生奉天之难。战争持续了5年,最后虽然朱泚和李希烈等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决意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 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著。安禄山掌握重兵,在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很快就攻陷了首都长安,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吓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玄宗为太上皇。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唐代宗时,刘晏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唐德宗任用杨炎为宰相,于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结果发生奉天之难。战争持续了5年,最后虽然朱泚和李希烈等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

(2017年春季版)《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第6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 2.了解黄巢起义、五代十国的史实。 3. 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历史事件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2. 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2. 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难点:安史之乱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展示杨贵妃图片导入新课。 杨贵妃非常喜欢吃新鲜荔枝,唐玄宗下令从川、广东一带,飞马运送到长安,不惜跑死许多人和马。于是,就有了唐朝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宠幸杨贵妃给唐朝政治带来了什么直接影响?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多媒体出示本课自主学习。学生对照自学。 自主学习: (一)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1.755年,______发动叛乱,唐玄宗逃往四川。相继攻占洛阳、长安,自称______皇帝。直到________年最终被平定。 2.在安史之乱猛烈冲击下,唐朝重要集权大大削弱。名义上归降的安史部将仍独霸一

方,朝廷被迫增设许多_________,形成______林立割据分裂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 唐朝末年,_______、_______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爆发。唐末黄巢起义沉重的打击了腐败的贵族官僚和藩镇势力,动摇了唐朝的腐朽统治。 (三)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1.师提问安史之乱开始结束的时间。(755—763年)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2.师生共同探讨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影响? 材料一(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賦”。 ——《新唐书》材料二唐玄宗开元十年设置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致使地方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天宝年间,边缜兵力达50万,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原因: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地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探究点二黄巢起义 师生共同探讨 1.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黄巢起义的历史影响什么? 材料黄巢起义后,曾发布檄文,指斥宦官当政。并宣布要“洗涤朝延”,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历史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相当重要的农民起义运动,是唐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直接打击了唐朝政府的腐朽统治,冲击了封建最高统治者,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3.师简要讲述下唐朝灭亡的背景、时间。 探究点三五代十国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第五课,前面2—4课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介绍了唐朝的繁盛。本课介绍唐朝由盛转衰直至灭亡,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黄巢起义给了唐朝致命一击,五代十国既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延续,也暗藏着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 2.知道黄巢大起义,了解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3.知道唐朝灭亡的史实; 4.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三、考情分析 (宜宾2017春期末)5.下图的隋唐历史时间轴中①②依次是

A.安史之乱贞观之治B.贞观之治安史之乱 C.澶渊之盟安史之乱D.贞观之治澶渊之盟 四、重点、难点突破 1.本课的重点是: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影响;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利用三则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根据唐朝藩镇割据地图和五代十国地图,探究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历史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及读图能力。 2.本课的难点是: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影响。利用三则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利用杜甫的两首诗歌,分析安史之乱的影响。 五、教学策略 1.导入:唐朝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宠幸杨贵妃给唐朝带来了什么直接影响?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安史之乱——盛转衰 材料一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也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致百姓多迁徙流亡。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腐朽的统治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材料二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材料三安史之乱,摧毁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 3. 黄巢起义——致命击 材料:黄巢起义后,曾发布檄文,指斥宦官当政。并宣布要“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 学习与探究 分析黄巢起义对唐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4.五代十国——相延续 (1)出示唐朝藩镇割据地图和五代十国地图。

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

安禄山本来是营州地方的杂种胡人,原名阿荦山,他的母亲是一个女巫;他的父亲死后,母亲带着安禄山嫁给了突厥人安延偃。正赶上突厥部落败散,就与安延偃哥哥的儿子安思顺逃到幽州,于是冒姓安氏,名叫禄山。还有一个杂种胡人名叫史干,与安禄山原来是街坊邻居,两人生日相差一天,等长大后,二人相互亲爱成为朋友,都作了互市牙郎,以勇敢而闻名。张守珪命安禄山为捉生将,每次带领几名骑兵出去,总是都有要擒获数十名契丹人而返回,再加上安禄山狡猾,善于揣摸人的心意,所以深受张守珪的喜爱,以为养子。 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平卢兵马使安禄山性格格巧,善于讨人喜欢,所以人们都称誉他。唐玄宗身边的人到了平卢,安禄山就用重金收买他们,因此唐玄宗更加认为安禄山是贤能之士,御史中丞张利贞担任河北采访使,到达平卢,安禄山刻意阿谀逢迎,以至张利贞身边的人都受到安禄山的贿赂。张利贞入朝上奏,极力说安禄山的好话。八月乙未(十七日),唐玄宗任命安禄山为营州都督,兼任平卢军使,两蕃、勃海、黑水四府经略使。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分平卢另外为节度镇,任命安禄山为节度使。 三载(改年为载,即公元744年)三月己巳(初五),唐玄宗任命平卢节度使安禄山东兼任范阳节度使,任使范阳节度使裴宽为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席建侯为河北黜陟使,称赞安禄山公正无私,李林甫、裴宽都顺意称颂安禄山。席建侯、李林甫、裴宽这三个人都是唐玄宗所信任的臣子,由此安禄山受到唐玄宗的宠信更加巩固不能移了。 六载(公元747年)春季正月戊寅,唐玄宗任命范阳、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兼任御史大夫。安禄山身体肥胖,大腹便便,重过膝盖,曾自称体重三百斤。他外表看似老实憨厚,实际上内心狡猾。经常命令他的部将刘骆谷留在京师长安,侦察刺探朝廷的动向,朝廷的一举

简析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知识讲解

简析安史之乱爆发原因 2013级历史系邓卜强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自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成为过去,唐王朝开始走向下坡路,一蹶不振。关于这场发生于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的叛乱起因,历来是唐史研究的重点,每个学者都有不同的见解,众说纷纭。我根据这些见解对安史之乱的背景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安史之乱爆发的有诸多因素,下面我从唐玄宗个人施政和唐后期的社会危机来进行分析、阐述: 唐玄宗在统治前期,励精求治、改革政治、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生活节俭,去奢省费,开创了唐代的繁荣景象,使唐出现了的“开元盛世”,但是盛世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玄宗并没有善始善终,曾经的勤于政事、政治清明、广开言路的唐玄宗到了开元中后期政治上安于现状,不图进取,任用奸佞之臣,生活上失去自检,奢靡腐化,追求安逸享乐,并对神仙符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史料记载:“玄宗御极多年,尚长生轻举之术,于大同殿立真仙之像,每中夜夙兴,焚香顶礼。夭下名山,令道士、中官合练习礁祭,相继于路,投龙奠玉,造精舍、采药饵,真诀仙踪,滋于岁月”。这时的玄宗变得挥金如土,与以前的玄宗大相径庭。自开元二十八年杨贵妃入宫后,玄宗更是沉溺声色,怠于政事,一心纵欲享乐,赏赐无度。宫中供贵妃院织锦刺绣之工,凡七百人,其雕刻熔选,又数百人,贵妃姊三人岁给钱千贯,为脂粉之资,每构一堂,费千万计。这些都是从民间百姓搜刮来的脂膏,现在只为得一美人笑如此的奢华,使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引起的百姓的不满易导致农民起义,激起社会矛盾。 唐玄宗不仅在政治生活上变得奢华腐败,由骄侈心代替求治心,同时在对待边疆问题上变得好大喜功,重视边功,这就导致边将邀功贪赏,无顾挑衅,发动了许多不义战争,例如南诏天宝之战,就是这些不义战争的组成部分。“玄宗御极,承平岁久,天下又安,财力殷盛。开元已后,邀功之将,务恢封略,以甘上心,将欲吞灭奚、契丹,剪除蛮、吐蕃。丧师者失万而言一,胜敌者获一而言万,宠赐之极,骄矜遂增。”从皇帝岛宰相再到镇将,大家都像中了战争的魔一样,这些不义战争弄的沿边地区不安,内地人心骚动,大大削弱了唐朝的国力,是矛盾至于表面化。唐玄宗后期腐败统治,不问政事,奢华的生活所导致的各种矛盾呈现出来,为那些有野心的节度使发动政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由于帝王的特殊地位,他的思想行动深刻地影响着历史进程,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关系所允许的范围内,帝王可以把一个时代引向繁荣也可以造成倒退,唐玄宗后期施政奢华腐败的统治是安史之乱爆发的最根本的原因。 安史之乱爆发除了玄宗个人施政因素外,朝内还存在许多社会危机如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 在政治上,玄宗后期,朝纲败落,官僚阶级高度腐败,任用奸相,将相不和使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精品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 这首诗的前半段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但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曾以繁荣和开放著称的唐王朝为什么会走向衰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1.指导学生阅读“安史之乱”一目,并回忆第2课中的“开元盛世”相关内容,找出形容唐玄宗前期、后期统治表现不同的关键词。 提示: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2.唐玄宗用人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什么后果? 提示: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安禄山等节度使势力发展与唐玄宗的识人用人有密切关系。玄宗后期,重用善于逢迎的李林甫,任用番将安禄山等掌管重兵,种下了安史之乱及藩镇跋扈的祸根。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代为右相,他身兼40余职,妒贤嫉能,结党营私,生活奢侈。其所作所为,引起公愤。

故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 3.材料展示 材料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隋唐以来,河北幽州一带民族杂居,契丹、奚、突厥等族的习尚与汉不同,当地官员虐待少数民族,实行高压政策。 材料二: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4.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的爆发还有哪些原因。 提示:(1)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2)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5.指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安史之乱的史实,了解学习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人物、主要经过和结局。请学生课上与大家分享交流。 过渡:安史之乱虽然被镇压,但是长达八年的战争也给唐朝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通过两则材料,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安史之乱的影响。 6.材料展示 材料一: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材料二: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采取安抚政策,设立更多的节度使,节度使占据藩镇,割据一方。 师生共同总结:影响:(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2)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3)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教师强调:安史之乱的性质是叛军企图夺取唐王朝中央政权。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唐朝人都特别喜欢写诗,以诗明志,黄巢也不例外,他在诗作《不第后赋菊》中就表达了自己的愿望,请同学们诵读这首诗,感受黄巢心中的抱负。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提示:这首诗表达了黄巢想要改朝换代的愿望。 2.黄巢为什么要改朝换代?黄巢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一目,回答黄巢起义的原因、结果和影响。 提示:黄巢起义以后,镇压黄巢的节度使朱温掌握了朝政大权,并在907年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导学案(含答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安史之乱的过程,掌握其背景、时间和影响 2.了解黄巢起义的相关史实。掌握唐朝衰亡的原因、灭亡的时间和标志 3.知道五代十国更迭与分立的局面,辩证分析其影响 【学习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学习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开元末年以后,_________追求享乐,任人唯亲,社会尖锐,边境形势日益紧张。 2.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形成的局面。 3.755年,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唐玄宗逃往四川,太 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年被平定。 4.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唐朝的衰微,安史 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的局面。 5.唐朝后期,统治腐朽,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严重,相互之间发生。 6.人民发动了大规模起义,在________的率领下,起义军攻入长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7.______年,朱温建立了政权,唐朝灭亡。 8.唐朝灭亡后,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 原的北汉,史称“____________”。 9.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______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二、合作探究 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三、练习巩固 1.唐朝朝政日趋衰败是在() A.贞观初年 B.贞观末年 C.开元初年 D.开元末年 2.唐玄宗任人唯亲,此处人不包括() A.高力士 B.李林甫 C.杨国忠 D.魏征 3.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内奸,和部下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A.安史之乱 B.七国之乱 C.八王之乱 D.唐太宗对突厥用兵 4.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这是() A.黄巢起义军 B.陈胜吴广起义军 C.钟相、杨幺起义军 D.李自成起义军 5.唐朝灭亡的标志是() A.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 B.朱温兼并了北方割据势力 C.朱温建立后梁 D.安史之乱的发生 6.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评价错误的是() A.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 B.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 C.南方地区受战乱影响较小 D.政权分裂使统一成为不可能 7.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什么?简述这一事件的经过及造成的影响。 四、课后反思

安史之乱对杜甫文学创作的影响

安史之乱对杜甫文学创作的影响 爆发于唐天宝十四年的安史之乱,给唐代政治、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场持续了八年方得以平息的战乱,深刻地影响了杜甫的生活和创作。以安史之乱现实背景为题材,杜甫创作了大量的反映战争和因战争而带来的残酷社会现实的作品,构成了杜甫诗歌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杜甫以其亲身经历的战乱为题材,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画卷和人民的苦难,从而完成了自己诗歌艺术上的转变、发展、成熟并臻于绝顶的历程。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从**起兵,11月上旬某天,午夜时分。上月刚任微末官职(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杜甫,怀着某种不祥之兆,从长安出发,前往奉先县(今****)探望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的家人。杜甫老家在河南巩县,而河南正是安禄山起兵后攻打的对象之一,因此在老家的妻儿只能暂时寄居在**奉先。而杜甫由于谋职不顺利,一直没有把**奉先的妻儿都接到长安来。 北风呼啸,天寒地冻。黎明时分,杜甫途经骊山(今**临潼)脚下,隔墙就是华清宫。但见里面灯火通明,又隐约听见欢声笑语、琴瑟和鸣甚至还能听见羽林军兵器相碰的声音那首霓裳羽衣曲尚未奏完,唐玄宗和杨贵妃正跟一班官僚通宵宴乐。一阵温泉的热气从墙内弥漫出来,杜甫被愤慨击中。到了奉先家里,不料进门就听见家人号啕大哭,原来他的小儿子被饿死了,真是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杜甫多少也是个小官员,他既不能养活儿子,那么平头百姓的生活又有多么艰难?他再次被忧伤命中,马上写下了百行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穷年忧黎元,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这首诗是由救世济民的信念和沉痛的政治危机感凝成的一声离骚式的浩叹。在杜甫介入的诗篇中,《兵车行》具有风向标的意义,这首诗则充分体现了介入的思想深度,而艺术风格上也特别吻合杜甫自称的沉郁顿挫。安禄山起兵后,杜甫担心妻儿,因此从长安赶回奉先去,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通过他返乡路上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幅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的悲惨画卷。 这首诗体现了杜甫的又一大特点,就是他不避讳描写丑拙的事情,他可以借助直白、深刻地描写丑拙将悲悯人民、忧患国家的力量充分感发出来,形成一种写实的诗歌之美。而传统中,诗人多是因为看见或感受了青山绿水、风花雪月之后才会诗兴大发。这是杜甫的一大特色。 就在安禄山起兵的天宝十四载,晚年的唐玄宗还是携杨贵妃到骊山华清宫的温泉去避寒。而天宝十三载由于持续阴雨,天下粮食颗粒无收,用一斗米就可以换一个女人做老婆。即便这样,杜甫还是认为玄宗是尧舜君,他只是说我看到过玄宗的开元之治的辉煌,但为什么现在却败坏成这个样子?这首诗真实体现了他看到国家败亡时官宦们还歌舞升平时激烈的思想感怀。 此外,杜甫以安史之乱为题材所作的三吏、三别,也成为汉、魏、六朝以来乐府诗的重大发展,其不仅在思想上超越了前人,在艺术上也是一个开创。杨伦注引王嗣奭说:目击成诗,遂下千年之泪。一一刻画宛至,同工异曲,随物赋形,真造化手也。黄鹤注曰:自新安吏以下,述当时征戍之苦,天下丁壮老弱,几无一人得免。其源出于边风变雅,而植体于苏、李、曹、刘之间,故当与盛唐诸公共推之(《杜诗便览》卷三)。在《北征》诗中,诗人把战乱岁月中家庭的窘境,妻子儿女的衣着、形态、动作和心理都描写得十分具体细致,生动逼真。在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籍画眉阔。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这些诗句中,可见一斑。 从上述文字不难看出,杜甫安史之乱题材诗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成就可以概括为:第一、叙事抒情、写景状物真实而细腻。如《月夜》、《**二首》、《北征》等。第二、反映现实客观而概括。如其在《石壕吏》中,以一家人之遭遇而概说千万家人的状况,并且,他把自己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