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学》论文

《大学》论文

《大学》论文
《大学》论文

第一部分:《大学》理念和精神文化解读

《大学》是儒家最全面、最系统申述治国平天下学说的一篇政治论文。它原为《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后由北宋程颢、程颐等将其从中抽出,经过整理而独立成篇,使其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他们认为“《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出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子》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1]p7到南宋孝宗淳熙(1174-1189)年间,朱熹于《四书章句集注》中将《大学》列为四书之首。他认为《大学》一书,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概括了儒家经典之精髓。

朱熹《四书集注》中之《大学》不同于《十三经注疏》本《小戴礼记》中之《大学》和明道先生及伊犁先生改正之《大学》(录自《二程集·河南程氏经说卷第五》)。但从总体上讲,《大学》一书的思想理念和精神文化内涵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关于“读书”、“治学”、“做人”的三大纲领和八项基本方法(简称为“三纲八目”)为核心的,申述主体自身的道德修为与仕途目标。所谓“三纲”,即“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所谓“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三纲八目”总体上概括了我国古代儒家学说以修为自身来实现“家—国—天下”的政治理想为全部精神。

“三纲领”和“八条目”形成一个有机的逻辑体,是一个总体目标和多个具体步骤的关系。大体上讲,“三纲”是最高境界,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八目”是具体实践步骤,是达到人生终极目标的舟楫阶梯。同时,它们内部也分别具有一步步的阶梯,只有顺着这个阶梯不断努力攀登,才能达到理想中的目标。

[2]p31如“八目”又可以分为两部分,即“修”和“治”。“修”是向内的工夫,它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级阶梯达到“修身”的要求;“治”是外向的工夫,是“修”的生发。它包括“齐家”、“治国”和“平天下”三个方面。“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这八个字,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的读书人,牢牢植根于他们的灵魂深处,铸就了中国人特有的人格品性。[2]p7-8在大力弘扬思想教育的今天,努力挖掘“三纲八目”的精神内涵,去其糟粕,汲其精华,是具有重大政治现实意义的。

一、《大学》核心——“三纲领”解读

在《大学》一书篇首原文阐释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

善。”此段话可通俗译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美好的品德,在于除旧革新,在于达到完美——善的最高境界。”其文中所述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大学之道的“三纲领”,也就是修为自身、美满家庭、治国安邦和平定天下的三条纲领。适如宋黄榦所说:“明明德、新民,止至善,此八字已括尽一篇之意。”由此便知,“三纲”是《大学》一书的核心,它们在《大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依据来可泓对《大学》的直解,“明明德”是大学之道的根本原则,“亲民”是大学之道的的根本任务;“止于至善”是大学之道的根本目的。[1]p12-14(一)“明明德”的内涵及其人本特征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阐明“大学”宗旨的根本原则。“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释义为使……显明,明白。第二个“明”是“德”的形容词,译为光明、美好的。“明德”即为光明、美好的品德。因此,“明明德”,就是要把人们所固有的善良本性彰显出来,使之发扬光大。

关于对“明明德”的理解,唐代孔颖达在《十三经注疏·大学》中说:“在明明德者,言大学之道己之光明之德。谓身有明德而更彰显之。”在此,“明明德”被孔颖达释义为“己之光明之德”、“身有明德而彰显之”。“明明德”是对己而言的,它的目的在于彰显自己内在的德性,培养自身高尚仁德。宋朝的袭盖卿也认同并发扬此观点,他说:“明明德乃是为己功夫。哪个事不是分内事?明德在人,非是从外面请入来底。”“明德”不是从光明美好的外界事物中提取来的,它是从人们通过自身刻苦虔修下功夫之后才得到的。

在治学上,宋李方子说:“学者须是为己。圣人教人,只在《大学》第一句明明德上。以上立心,则如今端己敛容,亦为己也;读书穷理,亦为己也;做得一件事是实,亦为己也。”宋李儒用说:“为学只在‘明明德’一句。君子存之,存此而已;小人去之,去此而已。一念竦然,自觉其非,便是明之之端。”明陶文僖说:“明明德如磨鉴,不虞昏。”(转引《四书遇·大学·圣经章》)明明德是把人们固有的德性彰显出来。光明的德性如仁、义、礼、智、信等是人人生来具有的,具备众理,足以应付万事。如见非义而羞恶,见孺子入井而恻隐,见尊贤而恭敬,见善事而叹慕,都是内在的明德的外在表现。而这种德性被物欲所蔽,便昏暗不明,好像太阳被乌云遮住,镜子蒙上灰尘一样。看似昏暗,而本体的光明并未曾消失,所以人们必须重视内心修养,经常做擦拭镜子的工作,使光

明的德性永远保持光明和纯洁。这是大学之道的根本原则。[1]p12-13

《大学》关于“明明德”的一文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故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1此段引用《尚书》中《康诰》、《大甲》和《帝典》中的相关文字,对“明明德”进行论证,意在阐明:继承、发扬人性中光明美好的德性。从中可以看出,它强调儒家宣扬的“人性本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是善良的,具有“善”的本性。[2]P8-9而为什么要求进行“明德”教育?是因为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不良影响,使一小部分人误入了“恶”的深渊,危害他人、社会乃至自身,而大部分人则在良好的美德成长教育环境中向着“善”的方向发展,拥有美好善良的品性,倍受人们的喜爱、尊敬和爱戴。因此,在孩子小的时候、在个人的成长环境中都要注重光明德性的教育,对他们的美好品德进行挖掘和培养,这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明明德”居于“三纲八目”的首要位置的原因所在。

“明明德”的问题,就是一个教化的问题。《大学》中说:“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在《大学》的这段文字中,孔子以断案为例,来说明抓住住根本性事物的重要性。他说,他断案的方法和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而能够做到真正的公平,让天下有相对公正、合理的评判,符合民众的意愿,就是最好的断案方法了。在这里,孔子的意思就是用伦理道德教化天下,使天下民风淳朴,仁爱友善,多公平和谐,少诉讼与争乱。这是“明德”教化的根本,也是人本性善,教化返璞归真的真实所在。由此可见,具体到《大学》里,人本的特征在于“修身”,即修炼好自身的德行,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次要的。因为如前面关于“明明德”原文的阐述:只有修炼好自身的品德,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才能使之我们的国家得到整治;只有治理好了我们的国

1据说此章为曾子的见解,因由他的学生记录下来,故被称为“传”。“传”是来释“经”的,阐发“经”的含义。

家,才能让美好光明的品德盛行于天下。从而才能使普天之下更广泛地达到儒家仁、义、礼、智、信等诸种光明美好的德性。[2]p12-13

(二)“亲民”的内涵及其社会责任性

“亲民”是“大学”宗旨的根本任务。关于“亲民”有两种解释。其一,认为“亲”作“新”解。这是朱熹根据程颐的说法,因为《大学》原文中有汤之《盘铭》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之“作新民”。《诗经》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都作新民的意思。而且,从《尚书·金滕》“惟朕小子其新逆”一句看,成王亲自迎接周公,将“亲迎”写作“新逆”,这是“亲”作“新”用的有力旁证。其二,认为“亲”仍读作“亲”,作“亲”字解。这是明代王守仁的说法,因如下文“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为“亲”字之意。《尚书·尧典》“以亲九族”,“平章百姓,协和万邦。”也都是“亲民”的意思(见《王文正公全集·传习录》),统治者要爱护、亲近人民,这样的解释亦可通。但两者相比较,新民意在使人人自新,兼善天下,含义比较深长,故从之。[1]p13-14

关于“新”的含义,朱熹在《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说:“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己及人,使之亦有以去旧染之污也。”此新是去旧维新之意。在“新民”中的“新”,它为使动词,译为使……新。“新民”,即使民众除旧革新。因此,“亲民”,就是要使民众革除陈旧的糟粕思想习气,改革创新吸取精华的社会民众化的进步思想。

在《大学》原文中说:“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商的开国君主——汤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镂刻在自己的洗澡盆上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坚持每天不间断地提醒自己每日新,天天新。《尚书·康诰》篇说:“振作精神,鼓励成为一代新人。”《诗经·大雅·文王》篇说:“周朝虽然是一个旧的诸侯国,但它始终能秉承天命,自我更新。”因此,有道德、承天命的君主无时无处不在为己为民达到极致的境界而竭力奋斗。“新民”,要求人们要弃旧图新,但光明美好德性的养成,不是朝夕的事情,它需要坚持不懈,日日图新,要像商汤每天洗澡一样,每天坚持不断地洗去自己身上的污垢,除旧布新,焕发新的旺盛的生命力。

由汤之《盘铭》、《康诰》之“作新民”、周之旧邦体察到“新民”的内涵对人的社会责任性,它不但要求人每日三省吾身除垢迎新,用“修身”之法达到精神与肉体上的新陈代谢,同时要求在理家、治国、安定天下上达到以一个家庭成员或社会成员的身份参与家或国与天下苍生的社会群体生活、生产中,它需要有不断更新的思想观念、精神信仰和道德修为来维系这个多元的群体生活,使之安定、有序,富有生命力。这样也可以使人民通过社会的教化作用,人人去其旧染之污,日日新,又日新地振作起来,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从而达到天下太平。(三)“止于至善”的内涵及其理想与人格意义

“止于至善”是“大学”宗旨的根本目的。对“止于至善”的理解,汉代郑玄在《十三经注疏·大学》中说:“止,犹自处也。”宋朝朱熹在《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物当然之极也。”蔡渊在《大学思问》中说:“凡事理皆有当然之则。其当然者,善也。其极,则至善也。不至于当然,不足以为善,不至于当然之极,不足以为至善。”[1]P14因此,“至”是抵达的极处,“善”就是理所当然的事理。“止至善”则是所要达到理所当然的最高极点,它也是“明明德”、“新民”的终极目的。

《大学》原文中关于“止于至善”含义的阐释:“《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miǎn)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辑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诗》云:‘瞻彼淇澳,菉(lù)竹猗(yī)猗。有裴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xiàn)兮,赫兮喧兮。有裴君子,终不可諠(xuān)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xiàn)兮’者,恂(xún)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裴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2]P10-11

从阐释中可以看出,“止于至善”是《大学》所设想的品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我们在做人和处事中,应确立自己最高的奋斗目标、职业标准和道德准则。《诗经》上说:京城周围广阔的几千里,是人们向往居住的地方。而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停下来找个休息的地方,难道人可以为人却不如鸟吗?《诗经》上又

说:“国君,应做到仁爱;臣民,要做到忠敬;父母的孩子,要做到孝顺;孩子的父母,要做到慈爱;在人际交往中,要做到坦诚相待。”“君子尊重有贤德的人,而且亲近自己的亲人;小人是以享乐和利益为实际出发的宗旨。”

由此可见,“止于至善”是一种不达到自己高尚人格不罢休的崇高理想。对己,显明自身的德性要达到理所当然的极致;对人,以政为德,以德化民,到普天之下最阔大境界中得以理所当然的治理。这是一种“至善”的人格理想,无论是“明德”,还是“新民”只要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便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治理了。但是我们最终要达到完善自身人格理想的最高境界不是轻而易举的,正是因为实现它的艰辛,才会感触到崇高理想人格的伟大。

“止至善”的高尚人格理想,是一种完美人格的最高境界。它不单单是某个人的个人理想,也不仅仅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它应该是我们这个社会、民族、国家长期携手奋斗的共同理想,它需要我们的共同学习,探寻,在曲折进程中不断提高。实现完美个人及民族人格的艰辛,鉴证着个体和民族理想的崇高。重视品德修养,从自身做起。完善人格,坚定理想,努力向“至善”目标迈进!

二、对《大学》“八条目”的理解

《大学》“八条目”,是在《大学》一书里提出了实施“三纲领”的八个步骤,它们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八个步骤中,它们以“修身”为中心,形成环环紧密相扣的关系。一般来讲,这八个具体实践步骤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注重自我内在修养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另一方面则是关注外在道德实践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它们共同把“修身”看成是内在修养向外在实践过渡的舟楫。[2]P30-31“格物”,就是对外界事物进行探究,明辨事物之理。“致知”,就是通过“格物”获得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诚意”,是内心意念诚实,不自欺欺人,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慎独”。“正心”,就是排除各种不安情绪和事物的干扰,保持内心的澄明,专心致志,精力集中,发挥“心”正常的辨知事物的功能。这四条是进行自我道德修养的初始阶段,将他们做好,也就达到了“修身”的目的。“齐家”,就是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让自己的家庭美好和睦,只有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才能治理好社会,它是教化社会成员的基础。“治国”,就是要以德为政,对自己的国家施行仁政,

使儒家之仁爱布满全国。“平天下”,就是在仁政治国的基础上,使仁爱布满天下。这三条是外在实践的目标。其中,“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外在努力的最高目标。

(一)“格物、致知”的内涵与实践性特征

“格”,即领悟,到达。“物”,即事。“致”,推及、招致。“知”,即知识或良知。“格物、致知”,就是领悟事物,明辨事理。[3]p31-38

《大学》原文中没有关于“格物、致知”的阐述,“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被认为是朱熹补写在《大学》文本中的“格物、致知”章。他系统的发挥了“格物、致知”哲学思想,认为人的知识是在专心探究外界事物中获得的,经过日积月累的总结实践,可以达到“知”的最高境界。

关于对“格物、致知”的认识,朱熹在他的补转录中还有更精辟见解,他认为“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间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1]p45

根据朱熹的补文观点,他认为获得知识在于明辨事物的道理,语言可以表达我心之所想,在接触事物的时候可以探究到事理的极致。人的心是十分灵敏的,没有它不能感触了解的;天下万物也是一样,都有它既定的原理在其中。因此,《大学》开始教育学生时,一定要让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是根据他们已经掌握的道理,深入加以探究直到极致。坚持不懈,时间一长,终究会有彻悟的那一刻,那样事物的内外部联系就都能理解了,自己的心胸就明白畅达了。这就是明辨事物,这就到达了知识的最高点。

由此可以看出,“格物、致知”是涵养德性之本,它是每个人道德修养的开端。所谓“格物”,就是不仅要领悟到自然界的道理规律、参悟书本上前人认可既定的知识,而且要接触、深入社会日常事物,领悟社会伦理道德之理。所谓“致知”,就是在接触、深入自然、社会诸种事物之后,穷究事物中存在的道理,不在愚昧无知,而是挖掘和发挥出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在社会活动中做到“万物皆备

于我”,为我所善用的境界。

总之,从“格物”到“致知”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认知实践过程。“格物”是认识的来源,是一切真知的最终源泉。在直接和间接接触事物中获得对外物的认识,从而深入事物之间相互贯通的联系,而不断地从知之甚少向知之较丰的“致知”境界过渡,在实践、认识不断走向“致知”的过程中,让人们在道德、知识和经验等的综合完善的更广阔领域与境界中,更全面、科学地指导实践,使人们的实践水平提升到能力的极致。

(二)“诚意、正心”的内涵与人生境界

《大学》原文诚意章中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3]p39-40字面意思来解,“诚”,就是诚实。本文中,它是使动词,译为使……诚实。“意”,就是意念、念头。因此,所谓“诚意”,就是使自己的意念诚实,不要自欺欺人。就像厌恶腐臭,喜欢美好的事物一样,发自人的天性,这就是意念诚实,自我满足;当他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依然可以严格要求自己,谨慎自己的行为,这是君子的所为,是真正的“意诚”。

真正的“诚意”是君子的所为,它和小人的行为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小人间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3]p39-40君子的“诚”在心腑的本性中,“意”在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习惯里;“小人”则相反,它并无本性善良的“诚意”,而却在与人接触的行为中表现他本性中缺失的谦谦君子一面,当“小人”独处的时候,他会肆意妄为,做些鼠盗狗偷之事,却还要在君子面前掩盖他的丑恶行为。常言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一个人的“诚意”可以在他的品行中被一眼洞穿,君子的行为“坦荡荡”,小人的行为“常戚戚”。如曾子所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一个品行不端、恶贯满盈的人,必为千夫所指,万目怒视,必遭人唾弃。“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而通过君子身上的美好德性可以看出,好的品德使人心胸开阔、胸怀坦荡、心情舒畅、光明磊落,让人们真正感受到美好德行带给人自身的无限乐趣。因此,“诚意”之旨在修德—正心。

《大学》原文正心一章中说: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3]p45“正心”即端正心思。它是修身之前的重要步骤,也是“诚意”所要必备的良方。因为如果人的内心存在着愤懑、恐惧,好乐、忧惧的情绪,那么这些不平的情绪就会使人心不在焉,影响人正常的行为判断。因此,当我们准备行为做事,在考虑到需要修养自身德性的时候,首先应调整好自己的平常心,端正自己的心思,使自己的情感不为外物所扰,克服物欲诱惑,达到做人、待事专心致志、意念真实的美好目的。

“诚意、正心”是修养本真德性的一种境界。它以修德正心为本,以意念的真实来显现人的外在行为。从伦理道德层面讲,它是宗白华“境界“说中主于爱的“伦理之境”;冯友兰人生四种境界中处于“天地境界”中的“道德境界”。从文学角度讲,它是王国维所谓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和“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的统一。从小的学习的角度讲,“诚意、正心”是学习时的精神高度集中、专心致志的一种虔诚求知的获解境界;从大的做人做事角度来看,它是人生态度的体现,是做人道德修为上的诚信、厚道;是对待事情上的一丝不苟,鞠躬尽瘁,是高尚、无私境界的体现。

(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与内圣外王模式上面关于“修身”说到,“修身在正其心”。“正心”是修身之前的重要步骤,[1]p18-19这主要是从道德品性上来修养自己的身心。而实际上,“修身”,不仅包括端正、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而且包括知识修养、身体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养成。“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内在修养的落脚点,是《大学》“人学”思想的根本目的;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价值目标的实现是以“修身”为始发点,是《大学》政治追求的最终目标。

由内到外,由小到大,《大学》提出了齐家一章: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谓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1]p58也就是说,提高自身的各方面修养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自己亲近喜爱的人或事物总是过分偏爱;对自己鄙视厌恶的人或事物又常常存有偏见;对自

己畏服敬重的人往往过分偏敬;对自己认为同情的人又一向过于怜悯;对自己傲慢怠惰的人也一向偏激。带着自身的主观偏见,对喜欢的人,能了解他的缺点和不足,对自己讨厌的人,能知道他的长处。这样的人是不常碰到的。所以有句谚语说的好,“溺爱孩子的父母,不知自己孩子的不足;盼望禾苗成长旺盛的人,不明白自己禾苗的壮硕。”这就是自身的道德品性不修养好,就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由个人的小家到集体的国家,《大学》中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以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着;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1]p62意思就是说,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是治理国家的基础,原因在于:家庭内部成员如果不能教育好,而能教育好其他人,这种事是没有的。因此品德修养完善的君子不用出自己的家门也能教化国民。因为在治理国家上,侍奉国君的道理有同于在家孝顺父母的道理;事奉尊长的道理有同于在家尊敬兄长的道理;对待民众的道理有同于在家慈养孩子的道理。正如《尚书·康诰》篇中说:“爱护民众就像保护出生的婴儿一样。”内心真诚地像这个方向努力,即使不能恰到好处,那样也不会距离爱子之心太远。道理就像先出嫁而后学会养育孩子一样。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1]p70也就是说,平定天下是建立在治理好自己国家基础上的,因为君主能敬养老人,百姓也就效仿盛行孝道;君主能敬重长辈,百姓中也会盛行敬长友弟之风;君主能体恤孤寡的人,百姓也会照样去做体恤孤贫的事情。因此,君子应做到推己及人,在道德行为上为民众树立榜样。

通过上面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阐释,我们知道《大学》中以“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为思路,描述出一个修己治人的“内圣外王”的模式。“内圣”,即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方式达到内在自身不断强大的“修身”目的,“外王”,即达到“外用于世”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修身”是一个从“格物”到“致知”循序渐进的过程,它着重强调修养自身的内在品性,同时,它又是每个人从修养、知识、思想观念、

精神境界等综合提高的过程,它伴随个体自身量的不断提高来完成自身的质变,实现全面“修身”的根本目的。但个体素质的全面提升,目的是为了什么呢?应该不过是完善理想和努力实现追求罢了!如果说“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那么原因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自古以来儒家出世的方向,也是亘古未变中国人认可的伟大追求,它是“内圣”外在形式的体现。“外王”也是一个由“家”到“国”到“天下”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实现过程。“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同时,“治国”和“平天下”又是“齐家”合乎逻辑的进一步的扩大和延伸。它们遵从儒家“孝”、“悌”、“慈”等家庭教育观念,推行到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德治”的政治、教育观念中。“齐家、治国、平天下”深入到中国国民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他们依照“内圣外王”的模式实现着伟大的的“家—国—天下”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四、《大学》文化理念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大学》一文中主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在这篇文章中,无论是总领全文的“明明德、亲民、止至善”这三条基本纲领,还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施纲领的这八条具体步骤,他们都是通过培养主体自身崇高伟大的德性和光明美好的人格来达到做人、做事的至高境界的,由此认为,人们只有如此才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家族、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进而使得天下太平美好。

因此,人本身的教育是教育学习的根本。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从大学生自身做起,在教育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要十分重视教育他们修养自身的德行,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思想情操和道德水平,加强党的政治宣传性教育,使当代大学生同样成为“四有”和“五爱”的德、智、体、美、劳综合、全面发展的21世纪社会主义的优秀接班人。

(一)传统《大学》文化理念的现代转化

《大学》“”三纲八目”的文化理念秉承儒家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节”等伦理道德修养和政治教育思想体系。在《大学》中所强调“明明德”“亲民”“止至善”的根本宗旨,意图是从不间断地彰显光明美好的德性,每日每时的推陈出新,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是对孔子仁者“爱人”,“见利思义”和孟子“性善论”等美好伦理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也与孔

子强调的“以政为德”、以礼治国和孟子的“仁政”主张及其所宣传的“王道”、“保民而王”、“与民同乐”,“民贵君轻”形成政治思想上的一致。

儒家的这种思想观念在经历时代的文化演变和历史传承之后,当今它转化成为我国小学教育中的思想品德课、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课和大学教育中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的思想教育一部分内容。思想道德修养在大学生活中依然没有过时,在大学生精彩丰富的实践性教育中,它是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普及性的知识教育出现的。因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性、时代性的立志成才的科学教育,它是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教育。从宏观上来讲,它是人作为自然人在人类社会群体中的普遍性的思想教育;从微观方面来说,它则是个体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个别性与差异性的政治教育。因此,《大学》中的“明德”、“亲民”、“止至善”的文化理念已经转化为现代大学生的人本性教育中的社会角色定位、理想信念教育,民本性的社会责任性教育和人格养成教育等。而实现文化理念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具体实施步骤则成为大学生实践能力教育和社会认知能力培养、人生态度培养和成才教育的一般性指代。现代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具体道德修身的指代层面,它已成为涵盖思想、人格、心理、认知、实践、成才与人生等现代化的因素的多元文化教育的真谛。

(二)《大学》文化理念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中的“明德、亲民、止至善”的教育文化理念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具体步骤体现出来。《大学》中的“明德”“修身”教育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修养教育联系十分紧密,它们在强化自身的道德水平和修为素质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如“止至善”在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具体步骤要达到品德修行上的极致,这与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所提倡的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圣人”教育达成“至善”修为方面的一致。但自古以来,对于人的教育除道德思想和修为的思想教育之外,还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性教育,与思想教育相比,“明德”、“亲民”是实现其政治目的不可或缺的修养外衣。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伟大时代赋予他们身上伟大的神圣使命性教育。他们担负着富国强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理想,也迎接着21世纪

知识经济时代和高新技术蓬勃发展时代对知识、信息、技术等综合素质需求的人才标准的挑战。因此,面对这样一个挑战性的时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应是“明德”“修身”层面的,只有当他们自身真正具有人才竞争的修养和素质,他们才能立于市场经济技术竞争的不败之地。

1、《大学》“三纲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首篇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新民”、“止至善”是朱熹在注释中所称的“大学之纲领也。”此“三纲领”因朱熹对《大学》的竭力推崇而被后人学习。这三点也是理想人格实践的“纲领”。当我们回想起云南大学成绩优异的马加爵的激情杀人故事和清华大学电工系当年保研的高材生刘海洋用硫酸泼熊之举,我们应当认识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此为“纲”。

大学生的教育,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教育,而且要包括不可缺少的思想政治、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原因在于德性教育是其它教育的根本,使板板眼眼的的书本宣科思想教育在鲜活的生活教训中走远,而做好切合当下具体生活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来保障良好教育目标的实现。恰如江泽民同志所说:“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4]p92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德育为本的综合性、全面发展的教育。它延续着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承继着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市场的融合的改革开放的足迹,开创着21世纪不可预知现代化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险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来面对知识经济大爆炸时代的挑战。因此,“明德”“修身”教育十分必要。

(1)“明明德”与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定位、理想信念教育(人本教育)

“明明德”重在“明德”。它在经历了周人的“明德慎罚”、“敬德保民”的观念演变为儒家对“德”观念的深刻认识。“德”,经先王圣哲的政治行为或高尚的个性品德,发展为孔孟道德伦理意义上的“据于德”的修为和“性善论”思想,它的政治意义因此而削减。它由周初之“德”,到孔子之“德”,再到《大学》

之“明明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历程。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它始终以政治-伦理道德思想为主线贯穿其中。

朱熹对“明德”做了详尽解释,他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民,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敬,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从他对“明德”的解释看,有两点值得注意:⑴“明德”的内涵是人本来就有的,它是一种先验的理解事物的内在心理状态;⑵由于光明美好的德性也会被个人的气质、欲望所迷惑,因此,彰显美好的德性就成为道德主体通过自身学习、修为奋勉来找回自身善良的内在自我本性。

《大学》中“明明德”所做的就是给人以“明明德”的政治-道德设定,来恢复人的善良本性。在现代,对大学生所开展的教育也应是恢复他们自身本性的教育,对他们的社会角色定位及理想信念教育都要以此来设定。我们知道,“大学生”一词最早来自拉丁语的意思是“如饥似渴地刻苦学习的人”。[5]p4随着社会的进步,它的含义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但是,大学生的社会角色的基本定位不会变化,他们根本性的理想信念教育也不会改变。

江泽民同志曾说:“在青年时期注重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一生的奋斗和成就将会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

[4]p1

因此,富有朝气活力与美好理想的青年大学生,他们的主要社会身份应该仍然是学生,要在培养、提高并完善自身思想修为之时,以学业为重,扎实地学好专业知识、技能,进而提高自身的学术性、专业性与职业性价值,从而为投身社会实践做好准备。

大学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想信念。因此,大学理念教育就是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精髓,它不是停留在大学的表面,而是蕴藏在赋予她生命的文化之中。所以,大学生应学习大学文化理念沉淀的精髓,对大学灵魂的崇高境界进行追求。大学教育的灵魂和教育目的不可分离,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追求人性的完善与和谐,它教育青年学子:求真,学会尊重科学,追求科学,热爱科学;求善,追求公平、和谐,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求美,享受前

人的成果,创造美好的生活和未来。从而完成《大学》“明德”之修己思想的重归。

(2)“亲民”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性教育(民本教育)

上面关于“亲民”之“亲”的两种解释中,第一种解释可作“爱”讲,故而“亲民”也就是“爱民”;第二种解释为“新”,程子认为“亲,当作新。”这也就是从政治角度来讲的民众的除旧革新,即可理解为社会的改革创新。这两种解释,无论我们认同哪种,我们都会认为:如果说“明明德”是对个体主观精神状态的一种规定或启发,那么“亲民”就是在涉及个体德性之后怎样应用于群体中的治人之道。因此,“亲民”是在明晓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帮助他人洗涤心灵之污,使其能达到别一个心灵纯洁的境界。

“亲民”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由个体性的善扩充至天下万民,这也是孟子从“修心”、“养性”到“仁政”思想的归纳。这一思想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春秋以来的“民本”思潮,它一直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诸如《管子》中的“以人为本”,或是《孟子》中的“民贵君轻”思想,都是对民众力量的认可,都是对百姓在社会中价值的尊重。我们将此放回到当今的大学生的教育中,由于大学生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共同的求知目标,相似的兴趣爱好,相同阶段的年龄特征等这样社会群体集合的统称。因此,“大学生”教育,不是单独个体的教育,它是面向这个社会性群体的教育。其中,社会责任性教育首当其冲。而“亲民”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性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简列如下:首先,因大学是青年学生成才道路上的一个新阶梯,新环境、新生活、新的教育模式理念是大学生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转折关键。大学生要想在大学里被培养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生,则就必须把握好自身的认识关、心理关、生活关和学习关,这是他们由一个受动的理想个体转变为主动的社会责任性教育群体的观念性变革。大学生应该将自身在中小学阶段中教师教育为主体,学生完成教师安排扭转成大学阶段的主动、自发式综合性学习。这便是“新民”革新思想通过社会责任性教育在大学生自身主体观念认识中的十分重必要转变。

其次,社会责任性教育把握大学生新人生的要义。大学生面向挑战激烈的社会,伟大知识经济、高新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他们也需要将“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当做他们社会责任性教育的座右铭。他们肩负着“自我更新”的社会责

任。在大学教育中实现思想观念的与时俱进,知识才能的不断推陈出新。

再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性体现在他们肩负着历史的神圣使命。他们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也是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在旧世纪过去,新世界开始之际,我国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维护世界和平、为中国崛起与腾飞的历史使命,他们同样肩负着时代的“其命维新”的历史重任。

同时,从“爱民”这一层面上来讲,大学生具备较高的品德修为,在社会大群体中体现出大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热爱科学社会主义”等博爱精神。

……

总之,“亲民”在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性教育中具有启发、引导的作用。它指引着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教育中不断实现思想观念、德性的更新,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推陈出新,历史使命的“维新”等等。

(3)“止于至善”与大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

“止至善”是“明明德”和“亲民”思想的最终归宿。这是“大学之道”的最终目标。朱熹关于“止至善”曾注解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1]p14由此可以看出,“至善”的道德准则或境界是最高的,它是由“明明德”到“亲民”发展方向和层次的更高水准的要求,要求在实践中把“明明德”的内在修为和“亲民”的外在行事由个体能动性行为都发挥到最高点。它是心与外物所达到的最高道德目标,心灵最大程度的自由与自然、外物发展发展相统一的境界。它亦是无止境的期许。

“止至善”这种最高道德修为的准则与大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也密切相关。因为我们从小学思品课堂上就在讲:要把学生培养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到现在大学教育中要把学生培养成学术性、专业性和职业性的“人才”,但德育—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是高校教育的灵魂,由此,高校教育需要重视他们的道德、理想、思想素质和情操的教育。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崇高的理想人格、伟大胸怀,志怀高远的至高境界的人,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坚定的政治方向。有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在《尚书·尧典》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尧要把帝位传让给舜的数年里,

把他的两个女儿嫁给舜,发现舜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加以自如应对;让舜制定五种常法,结果人民都能顺从;让舜总理百官,百官也都乐于听从指挥;让舜接待宾客,宾客也都十分敬慕他;派舜巡查山林,虽然遭受烈风雷雨,他也没有迷误。经过这些事情,尧认为舜无论在家或为官,他都表现出一系列的优良品质,最后他特别放心的把帝位传给舜。[6]p21

在这个故事中,舜正是因为在“为人”上达到了“修身、处事、接物、待人”等各方面的完美极致,所以,他得以胜任唐尧的帝位。虽然我们没有亲自目见这个历史故事,但是我们应从中对大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给予一些客观实际的建设性的意见。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他们社会经验不够丰富,思想还不成熟,需要在正确的教育和帮助下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高道德水平,完善自身人格。人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适应社会与文化的人格。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和潜能,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做法简列如下:(1)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深刻反思、消化、认识自我,提高生活质量。(2)忘我地投入学习。(3)大胆实践,强化进取意识,勇往直前。(4)优化个性,善于独立思考,激活潜能。(5)敢于失败,磨练意志,增强斗志。[5]p 17

2、《大学》“八条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为实现大学教育的三个目标,《大学》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朱熹称为“八条目”。此“八条目”的核心是“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的“修身”。其中前四条是修身的过程,从接触事物到懂得理解事物本身更进一层的深意,再到诚信去对待自身的体悟而后达到正视净化自身心灵,使得自身修养境界得以提高,完成自身的内在修行。后四条就是修身的成果,自身修养的提高、自己的家庭和睦幸福、自己的国家治理有序及普天之下其乐融融、呈现太平盛世景象。修、齐、治、平是中国正统儒家世人努力的共同目标。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则成为实现其目标的具体教育方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方向的修为教育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方面的教育,我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谈《大学》“八条目”中相应各条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格物、致知”与大学生的实践性能力教育、社会认知能力培养格物、致知被看作是“为学入手”或“大学始教”,一般把它看作是对事物的研究和获得真理的过程。《大学》中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就是说,求真知是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的目的,因人们认识能力和实践水平的关系,不能一开始就可以对事物把握的十分准确、深刻,需要在读书、社会认知和实践中不断的学习与总结积累经验知识,当实践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到足够全面、深刻认知事物的时候,原本对事物模糊不明的理解也会随之明辨清晰。

据权威预测,未来30年人类科技知识总量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增加100倍,随着知识总量迅猛扩张,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90%的知识则是都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获取。[5]p 63面临这种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带给社会的一系列挑战性变化,诸如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的飞速爆炸膨胀;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人们的职业和岗位变动愈加频繁等,大学生需要怎样的社会实践性能力教育和培养怎样的社会认知能力来迎接“知识成为人们最基本的消费品”“过去15年里,8000多个技术工种被当今6000多个新的技术工种所取代而使技术岗位不断地飞速更新”的挑战?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我们再也不能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生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怎样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发表的另一个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对“学会学习”的意义作了深刻的阐述,指出:“这种学习(指学会怎样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仅仅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的知识。既可将‘学会学习’视为一种人生手段,也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目的。作为手段,这种学习应使每一个人学会了解他周围世界,至少是使他能够尊严地生活,能够发现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进行交往。作为目的,其基础是乐于理解,认识和发现。”[5]p 62

因此,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性能力教育和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应建立在他们更广泛意义和更丰富内涵上学习能力的教育,这种教育应放在以培养和开发他们的智能,教会他们怎样学习上。也就是培养教育他们做好以下四方面:(1)学会

认知,也就是获取理解的方法;(2)学会做事,可以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3)学会共同生活,能够和他人共同参加所有活动,而且在活动中能够进行合作;(4)学会生存,能够不断地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这几方面的教育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需要大学生在教育和学习实践中达到由“格物”到“致知”的通明的状态。

(2)“诚意、正心”与大学生正确人生态度的培养

“诚意、正心”与“格物、致知”在《大学》中都是作为“修身”的重要方式出现的,而“格物、致知”是从社会伦理道德层面丰富并先顶了人们认识的视野,“诚意、正心”则不同,它是在“格物、致知”的基础上所实施的行为步骤。由“格物、致知”到“诚意、正心”体现了主体道德修养由外入内的递进层次,一般地说,“诚意、正心”是主体内心修养的过程,它是道德情感和意志的形成因素,它是正确人生态度的一种涵养与修为的体现。

关于“诚意”,《大学》中说:“欲诚其意,先致其知。”意思是说,首先要做到能明辨事理,使自身的内心清明澄澈,这是进一步达到“诚意”的前提。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诚意”就是要让自己的意念始终保持诚实,不自欺欺人,爱憎分明,严格要求自己,来修养自身美好的品德和情操。《大学》中关于“正心”也做了解释,认为良好的心态是修养自身品性的前提,“忿懥”、“恐惧”、“忧患”都会影响自身潜能的正常发挥,因此,要克服外界不安事物或情绪的干扰,保持心灵的安宁,使“心”能正常发挥它认知事物的功能,专心致志,精力集中。

在杨瑞萍的《思想道德修养》书中读到一位博士研究生的人生独白,他说,在他的人生道路上读过两本书,一本是他童年时期,父母这本书。从父亲身上读到的“勇敢和顽强”,从母亲眼里读到的“正直、善良”;另一本是他少年时期,教师这本书。从这本书里,他读懂了知识、事业和理想。现在他正在读“社会”这第三本书。一本博大精深的社会百科全书,他从这本书里读出的是“责任”。由“诚意、正心”的内涵实质,我们可以看出,它们与大学生正确人生态度的培养密切相关。大学生活虽然和中小学生活有着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学习”是他们生活的主旋律。大学生活极其丰富多彩,大学生们面临着较中小学更广泛意义、更丰富内涵的学习、锻炼和实践和人类生存层面的诸

种社会考验,他们需要有健康的身心、良好的人生态度应对这样日益加剧的生活状态。

社会心理学认为,态度是个体对待人或事物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5]p 116人生态度包括对人生的认知、情感和意向,它是人们对人生的知、情、意的统一,它通过认识功能、调节功能和自我防卫功能影响着个体的思考、判断和行为。因此,人生态度影响着每个人的人生课程的选择和判断,影响着对个体人生价值的认识和人的人生走向和精神状态。大学生具备健康、良好的人生态度是十分必要的。那么何种人生态度才是积极健康的?大学生又该具备怎样的人生态度来走好人生的路途呢?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是每个人健康、快乐、有动力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这样的人生态度能够让人们正确处理善恶美丑、得失哀愁、苦乐荣辱与生死等人生矛盾,选择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益的人生之路,做生活的强者。而消极颓废堕落的人生观则使人走向畏缩、停滞与自我、他人灵魂的毁灭。大学生正处于风华正茂的青年时期,要努力培养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摒弃、克服消极的人生态度,做一名人格健康的人。首先,要努力愉快地接受现实,并报以极大的热情去实现。其次,用乐观的心态看待世界和生活,不要用阴暗的心理看待社会和人生。再次,要有强烈的进取心,要勇于开拓创新,不要胸无大志,没有激情,不求上进。还有,对自己,对他人、国家都要有强烈的人生、社会责任感。最后,要对未来有信心,要相信未来是美好的,人生是幸福的。

(3)“内圣外王”模式对大学生成才教育的借鉴意义

“内圣外王”思想是贯穿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活的灵魂。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正是“内圣外王”模式的精义所在。所谓“内圣”,就是“内求于己”,也就是“八条目”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所谓“外王”,就是表示“外用于世”,指的是“八条目”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通篇所阐释的这种“内圣外王”模式就是修己治人之道,也就是把“修身”看作是整个道德修养体系的价值目标和根本目的,把“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是“修身”这个逻辑起点的外在目的。长期以来,“内圣”被视为我国民族文化之精神和国民内在修为的境界,“外王”则是表现在外的社会风气、国民士气和国家的综合实力。“内圣外王”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仕途追求的理想,

我的大学我的青春论文征文(亲自写的)

我的大学,我的青春 学院: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班级:地理082班姓名:yun mu 伴着青春风铃悦耳的声音,我踏进了大学的校门。大学,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人生梦想放飞的起点,因为大学就是要赋予人生全新的意义,从而使我们的人生走向魅力。在大学里,我们相识相知,在大学里,我们共同挥洒汗水,书写青春,感悟真谛,享受生活。 青春,之所以耀眼动人,是因为它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阳光,原来可以如此明亮而温暖。望着彩旗飘扬,望着这些笑容明媚目光坚定的人们——铁路人,心里的感动无法言喻。我深深感觉到青春可以无悔、无撼。青春从来未有过它的界限,而其本身又是一种很冷酷的界限,它意味着一种纯净的美好,无论忧伤与快乐,是过去还是现在,或是将来。它总是来过…… 我记得徐志摩大诗人说过: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看来我是幸运的,因为我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我能够在大学里面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目标。当我踏进成大这片净土,我感受了许多.我认识到我的人生历程又翻开了新的一页,人生道路跨进了一个新的平台,人生理想将在这里确立,未来的发展将在这里奠基,美好生活将从这里开始!我很兴奋、也很感激,能够遨游于大学里面,那是多么的舒适,一种难以言悦的欣喜。 人生总是要经历了,付出了,才会有收获的,高考给我的确带来了很多很多。因为高考我来到了这个古老而又悠久的城市;因为高考,我得以在美丽的校园中编织着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梦。 有时面对生活,我们总会感到无助,因为面对生活我们要承受太多,在成功和失败,快乐和哀愁,温暖和寒冷的不尽循环中,我们深知,生活需要勇气,更需要志气。人,生来就是要面对巍峨的高山,浩瀚的海洋,广袤的大漠和神秘的森林的,只不过是有了挫折,追求才更美丽,有了落魄,拼搏才潇洒,有了失败,成功才更精彩。青春是世间最美的字眼,大学又是令多少人魂萦梦绕的殿堂,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正值青春,更因为我们是新时代的大学生。 同学们说大学生活乏味,大学无趣。的确,大学生活缺少了幻想中的激情,远没有想像中的精彩。但我们应该把握机会,因为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机会也

大学语文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张中丞传后叙的艺术风格: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神气流注,章法浑成。 文章先议后叙,看来是两大部分,但毫无脱节之感,这首先是因为不管是叙述,还是议论都服务于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鲜明主题。 从整体上讲文章的前半部分侧重议论,但议论中带有叙事。例如:“远虽材若不及巡者,……与巡死先后异耳”。这节文字主要对许远的高贵品质进行议论。但也附带叙述了许远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的事迹。把议论与叙述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再如“诚畏死,何苦守尺雨寸之地……以与赋抗而不降乎?”这一节文字主要针对“畏死”的论调进行驳斥,但又包含了对许远杀所爱的人充饥的事迹的叙述。 2、人物之间的相互映衬和衬托 文中,张、许、南三个正面人物,相互映衬,各显个性,许远官职本在张巡之上,因巡贤能,授权于巡,自然其下,并最后一起守城而死。这里既突出了许远的谦和让贤,又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 睢阳城陷落后,敌人劝降南霁云。张巡呼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将欲以 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这里一呼一答,既写出了张巡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又写出南霁云想保 存实力,何机复仇的心理。而且从他的答语中,可见张巡在部下眼中的崇高威望,两个相互映衬,更见 英雄气概。 文中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一段,是以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鄙无耻,衬托南霁云的忠肝义胆 和刚烈性格,刻画人物极其传神。 二/长恨歌的艺术特色-->>白居易的创作风格 长恨歌艺术特色p149; 白居易的创作风格,主要从他的诗歌主张来看,他注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注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闲适诗和讽谕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他的讽谕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二、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谕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谕,所以他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

议论文的心得体会

议论文的心得体会 篇一:关于作文的心得体会 关于作文真实写作的学习总结 通过对XX 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回到“真实的写作”李卫东老师的专题讲座的学习,我深刻的体会到有人曾说的这样一句比喻:真实性是记叙文的生命。我认为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初中的作文,通常情况是记叙文,记叙文写作要切合实际,要有真实性。那么,如何才能指导学生,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做到真实性呢?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通过这次学习我认为:记叙文的写作,应该包含着文学性和生活的真实性。写作的素材要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它是符合现实生活的真实,而绝不应该等同于真实的生活。 所以说,记叙文写的真人和真事,应该是经过文学加工过的真人,是源于真人又超越于真人,不能完全等同于本原真人 的人了;而这个真事,也自然是这个道理。只有这样,学生在写作中,才不会只是空洞的记叙事件而没有多少感情!写作既要有生活的真实度,也因该具备文学的色彩,这样的记叙文写作才有自由的空气,才会多一些新鲜的活力。

篇二:心得体会 读《笑猫日记》心得体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名言说的好,读一本书,就会有一点新的收获。如果读一本好书,那就会有更大的收获,就会有一点新的进步,所以说:“书籍是我们人类进步的阶梯”。我爱读书,尤其是名著,因为这些书既有趣,又有意义,还会学到许多高贵的品质,我就爱读《笑猫日记》,从中明白了许多道理。 《笑猫日记》是我们少年朋友最喜欢读的书,它从猫的观点上来描写,写出了猫的生活特点,它是一本著名作品,所以有很多少年朋友都爱读这本书。 通过读《笑猫日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只很老的老鼠为了让一只猫得到喝彩,自己却付出了将要死的代价。一只老鼠都能坚持不懈地为了别人,付出自己,不求回报,而且是一只很老的老鼠。所以我要学习它的坚持不懈,为它人着想的品质。还有一个故事,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一只很漂亮的狗,它非常讨人喜欢,它奔跑起来非常美丽,还有一只很老的腊肠狗,是这只很漂亮的狗的亲人。但这只腊肠狗一直想把这只漂亮的狗杀死,可是这只漂亮的狗却一次又一次的脱离险境、脱离死亡,它丝毫也不知是它的亲人在陷害它,漂亮狗一直跟在腊肠狗的身边,有一次它们两个在过马路时,有一辆车快速开向它们,眼看车子就要撞到它们,

我的大学梦论文演讲稿

告别了枯燥的高中生活,来到了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我梦中的大学是美好的,是无拘无束的,当我来到时,我发现大学的精彩不在于无人管理,而在于你能最好的发挥自己,然而发挥的却是课堂上所不曾学过的。 刚到学校,我为了不使自己迷失,我参加了各种活动,使自己不至于在大学里碌碌无为的度过,然后后来我的时间全被活动占据,其中最重要的,也是耗时最长的是辩论赛,那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蝉联冠军,也是我们所有辩论队队员,所有经管学生的梦想,那时冠军就是梦想,有人问我什么是大学的梦想,我当时深沉的告诉他,梦想就是早晨叫你起床的那个东西!然后他又说有多少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呢?我说:你的梦想是什么,你想通过什么方式实现它,你想过吗?你选专业是选最火的,选选修是最好拿学分的,哪怕是以后的工作是你也是选最好挣钱的,那时你想过梦想吗?后来我自己问自己,金钱等于梦想吗,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作为邢职的学生,我要懂得,我肩负的使命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做自己,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这才是人生目的,我要做自己,如同疯子一样的存在,真实勇敢的追求,追求知识,追求友情,追求爱情,追逐梦想,我不想在乎异样的眼光,大学我不想让我的学业有任何问题,我不求样样第一,但我要求我我不愧父母为我花的每一分钱,我要学会自己去行走,走在人生的路上,我要去看更多的东西,去经历,去体会,去磨练,我要打破束缚,做一次没有目的地,没有时间,没有他人的旅游,青春不是年龄,而是一种心态,现在我是学生,当我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以后,我将不再是单纯,我将不再懵懂,我将不再放纵,我会现实,我会功利,我会被束缚,大学就是我最后的机会,无论可以选择梦想还是选择现实,这都没有错,重要的是,我要坚持自己的选择,我不知道我的大学梦具体是什么,但是我想把我的大学过的充实,绝不只是学习成绩,因为我的哥哥在大学毕业时告诉我说,我的大学是四年高三,我没有好好把握,大学就把我踢出校门,我想我的大学梦是学习,是旅游,是体验,是兼职,到底是什么?我想我可能要想辩论赛一样,等我再回头时我才能说出来,但是我确实努力过! 我告诉自己:我要实现自己的梦,不需要魔法,只要我发挥内在的力量;因为真正的幸福是全力以赴,宁可失败在你喜欢的事情上,也不要成功在你所憎恨的事情上,否则你越成功越找不到自己,不要听信任何人,我们要挑战的事管理自己而绝非时间,时间管理是误成,我们管理好自己,耐住寂寞,抵住诱惑,懂得放弃,学会选择,好好把握每一次放手与选择,我一定能实现梦想!

大学生艺术欣赏期末论文

课程名称:大学生艺术欣赏

音乐诠释人生 第一天上大学生艺术欣赏就了解到“言”“象”“意”“道”四字真言,大概就是以后对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欣赏的几个方面。“言”是最基础的,是艺术表现的外形,“象”是艺术的象征,“意”,又可引申为意蕴,意义,所以我对它的理解是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最高一层的“道”,我想就是艺术作品所引发的与观众的共鸣吧。一个作品只有从这四个方面去了解才能真正的与艺术融为一体。 音乐,用一串音符构成,简单却又意义深刻,区别于绘画,雕刻,舞蹈,书法等等可以用眼睛来欣赏的艺术,所以才更要我们用心聆听。音乐,因为脱离了实物的载体,想要辨别其中的情感更是不易,所以有标题音乐,非标题音乐,所以有轻快的音调,有低沉的音调来表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说到音乐必然要谈到乐器,像是古琴,深沉高亢,所以有高山流水的绝响,有俞伯牙钟子期的千古流传的友谊;像是古筝,舒缓婉转,清脆嘹亮,所以有“春江花月夜”的惬意,夕阳西下,泛舟江上,天高风清,浩浩淼淼;像是钢琴,优雅淳郁,所以有肖邦的“钢琴诗人”之称。二胡,没有管弦乐的磅礴大气,没有钢琴温润的气质,但就是这样一个中国传统民间乐器,铸造了“二泉映月”的流芳百世,又或者说,是瞎子阿炳赋予了“二泉映月”活的灵魂。 刚听完“二泉映月”就感觉悲凄之情久久萦绕,[1]它的旋律发展,使用了中国民间的乐句首尾衔接,同音承递的旋法,使音乐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起伏连绵的律动美感,仿佛是道不完的苦情话,流不

完的辛酸泪,给人以“叹人世之凄苦”,“独怆然而涕下”之感。 记得听老师说过,阿炳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是雷尊殿道士华清和的儿子,年幼丧母,父子相依为命。从小受到祭祀音乐的影响,在道观里学习二胡,琵琶等乐器的演奏,他天赋很高,为人却浪荡于尘世,在父亲逝世后被赶出了道观。正值年轻力壮却患了眼疾,而后失明,我想正是从这个时刻,生活才真正给他磨砺,也正是不幸才让他饱尝人情冷暖,最后将一腔才情寄托于陪伴了他多年的二胡上。 “二泉映月”的定名还有一段故事。在旧社会摸爬滚打多年的阿炳早已家徒四壁,贫病交加。新中国成立后,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们南下搜集民间声乐,杨教授在录音后便问阿炳这首曲子有没有名字。阿炳说没有,杨教授便说不如叫“二泉印月”,阿炳回答说“印”字不好,像是抄袭的,不如叫“二泉映月”。就这样,这首曲子得以流传至今。 音乐,需要创作人情感的浇灌,才能达到绕梁三日而不绝的境界,仿佛能看到这个场景:阿炳就这样拿着一把破烂的二胡,沿街边走边拉,凄厉的二胡呜咽着散步在街道上,嬉闹的孩子边跑边喊,“阿炳来了,阿炳来了”,偶有人打赏也不作谢,不卑不亢,坚毅顽强。所以当这首曲子一经流传就征服了全国人民的心,在漂洋过海后一致受到美国人的赞同,小泽征尔发出感叹“这首曲是要跪下来听的”。 因为生活的艰辛,晚年的凄凉促使阿炳用二胡书写内心的抗争,不屈和无奈,最终化为一声叹息,一曲终了,久久无法平静,音乐构成人生,人生又赋予音乐灵魂。正如二泉映月演奏阿炳的人生,还有

大学语文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意义论文.

大学语文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意义论文 2019-06-1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人文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民族和国家才能够真正实现团结和强大。教育是提高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人才基础,高校教育要借助语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语文教学中渗透了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在充实学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更有利于社会文明建设和发展。 一、高校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高校设置语文课程要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文学作用,使其能够从社会、历史、哲学等多个方面获得基本素养的提高,因此,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高校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和赏析文学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精神共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现代大学生生活在较为安逸的环境中,社会实践经验较少,个人的精神文化世界较为局限。将人文素质教育引入到高校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作用,帮助学生构建和丰富精神世界。 高校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经典文学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例如,著名作家余秋雨的文章《都江堰》生动描绘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壮观景象,并通过“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对未来的殷切希望,对于学生人格培养、理想确立提供了精神动力[ 1]。 2、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高校语文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大学语文教学中涉及的文学作品不同于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材,大学语文教材在思维方式和写作技巧方面具有更深的造诣,这些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开阔学生视野,通过学习古今中外伟大人物的思想和理论,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思维和智慧,增强文学创造能力。

我的大学 大学论文

我的大学 轻柔地和风从眉头拂过,高中时候的我,总在不停的幻想在大学这座象牙塔幸福美好的生活,也在不断为这个美丽幸福的大学伏案苦读,辛苦与悲欢叠加,对勾与错叉交织,回忆着往昔的努力,抬头看到大学的蓝图已逐步成形。我欢喜,看着她微笑,我回头,已不是昨日的我,站立在象牙我沉默了,大学生活未来的路如何走? 栉风沐雨我们一起走过,风雨同舟抵达美丽的大学校园。我曾以为进入了“人间天堂”,却发现刚刚开始新的启程。。十年磨一剑,我们奋斗拼搏赢取了高考的胜利。却发现在寻寻觅觅的尽头,并不都是“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而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期待,面对大学的点滴,从现在开始一点一滴积累吧!让我们的大学变得充实、丰富、有节奏。 梦想总是在为我们描绘瑰丽的前景,一种幸福的前景,我们都是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但追求梦想的过程是苦涩的,只有经历磨砺,才会拥有更多的内涵。在这座美丽的象牙塔里,我们勤奋的学习,热情的寻梦,奔波于各个阶梯教室中。课上少了几分严肃,多了几分热议,我们细听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感受着象牙塔的高深。一种面对知识的顶礼膜拜,在象牙塔中的部分快乐也许就是从这里习得吧! 大学中的我们,虽把知识的累计看成是大学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有时忙里偷闲恰谈一些“涉外”的东西。 进入大学的我不愿让青春虚度,渴望了解社会,参与实践。让每一天的生活载入一点一滴收获,让自信的微笑浮现在脸上,抛却了过分的贪玩,增添了几分对社会的关注。我们的大学生活也异彩纷呈。就像梁启超的《告少年书》中所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几句刚毅的语句也使我坚定了报国心!。大学是一个最易接受新事物的地方。从进入大学时起我们可以投己所好参加自己喜欢的社团,就可以广泛的获取知识,自由的参加社团活动,去感受参与所带来的快感和喜悦,不断去挑战自己、成就自己,给自己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大学或许也是你爱情萌芽初生的地方,在爱情的道路上,我们情窦初开,勇敢热情,大学的爱情故事,或许是最

学术论文心得体会.doc

学术论文心得体会 篇一:阅读学术论文的心得体会! 我们搞科研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文献的阅读!关于如何阅读文献?读什么,怎么读?结合我自己的体会,我想这里的关键在于要让我们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学会看懂作者的思想、思路和科学方法,从中学习论文作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篇学术论文,大致可以分成如下八个部分: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与单位,论文中英文摘要,论文引言或引论,正文:可以是一节或几节,结论与致谢,参考文献,附录。 一篇学术论文在手,怎么去阅读呢?一般可以有下面几个步骤:(1)看论文题目 看论文是否属于你要研究的领域、方向,该论文与你要从事的研究工作的相关程度怎样?题目一般能说明一切。另外该文是属于哪一类的论文也要有所判别,它是新理论阐述、还是新方法的提出、还是解决了一个新问题等等。 (2)看作者姓名与单位 主要看论文作者是否是该领域的权威或知名人士,或者看作者所在的单位在该研究领域内是否处于领先地位,等等。 (3)看论文的摘要 在这里,论文作者基本上将该文所做的工作摘要的形式做了总结与阐述。因此论文摘要是论文全文的核心部分之一。了解了摘要,你基本上可以初步掌握了该论文的全貌。

(4)看论文引言或引论 引言部分一般是作者交待问题的地方。在这个部分,作者会将其要研究的问题的来龙去脉做一简要的阐述,并且还会将该文要做的工作做一个简要阐述。因此从这里,你可以了解问题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以及作者是怎么思考该问题的,作者想做什么,想要解决什么问题等等。 (5)跳过正文,看结论与致谢 论文的结论也是全文的关键之一。你要在这里看看论文是否达到了作者在引言中所预期的研究目标,问题是否已获得解决?还遗留什么问题或困难等没有解决?以及问题被解决得怎么样?等等。 (6)看参考文献 从中可以看到作者引用了哪些前人的工作,引用了哪些年份发表的前人的工作。从中你可以发现: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基础和程度上开展研究工作的。如果文献被用得多,年份又比较近,则一般说明作者掌握了该领域比较全面的研究行情,从一定的侧面反映了作者的研究工作可能是解决了前人没有解决过的问题、方法与困难等等。 (7)看附录 它一般是对论文有关内容的补充,是一种论文内容的扩展。例如,论文中有些数学推导的详细过程,有些试验的补充结果和补充说明等等。这部分只有当你需要对该文进一步了解或补充时才会用到,一般可以不予理会。 此外,对于一般的学术论文,你走完了以上几个步骤,则基本上可以算完成了对文章的阅读。也许你会问:怎么最关键部分——正文没有

思修论文我的大学规划

思修论文我的大学规划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时光总是这样匆匆,眨眼间我们已经在安大度过了一个多月,新的学习生涯就这样开始了,然而大学生活毕竟与高中生活相差甚大,我们该怎样走过大学四年,使我们不留下遗憾,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个整体的规划,规划自己四年的方向。 白岩松曾写到:方向是比速度更重要的追求。我们现在的方向大致是两个: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在对大学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们组在这两个方面做了以下规划。 学习生活方面,大一学的都是基础课程,其中高数和英语尤为重要,高数与我们的经济专业联系密切,经济需要大量计算各种数值,所以我们以后时常需要运用高数的知识来解决各种经济方面的问题,因此高数是必须打好的基础;英语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现在找工作对英语有着很高的要求,因为现如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早已席卷各个国家,各国交流日益密切,而美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其经济影响力更是辐射到了整个世界,作为经济专业的学生,我们一旦进入经济领域,并且想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掌握好英语,引进国外先进的经济理念,经营管理方法,先进的技术等,为祖国的经济腾飞出谋划策。当然,其他课程如计算机课程、思修课等都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影响,都是我们必备的素质,我们也会好好学习,不会落下。另外,我们还可以准备会计资格证等以后会用的到的证件的考取。 大二的课程是专业的核心课程,这些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我们专业知识的把握程度,决定着我们未来在专业领域的前途,因此在大二这一年里,我们要用心学好每一门专业课程,积累专业知识,真正做到

从不了解到了解再到熟悉我们所学的专业,最终能够熟悉的运用。另外,我们也会适当的选择辅修其他专业的课程来充实自己,英语的四六级考试也要认真准备,做到必过! 大三对于我们又会是一个十字路口,考研还是就业,我们需要深思。考研,我们就会加大专业知识的学习,进行深造,做好考研前的一切准备,争取能考上自己向往的学府;就业,那我们就会多多了解就业需求等信息,增强自己的求职技能,多参加与专业有关的活动,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大四在完成课程的基础上,就要开始总结大学生活,准备投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中了。 社会生活方面,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并且没有父母老师的时刻监督,一不小心,我们很容易迷失在这纷繁之中,因此我们必须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规划。首先我们要培养自己的自理自立自制能力,大学生活的一切需要我们自己安排,我们应该合理的规划自己的时间,让自己不因离开父母的怀抱而无所适从,进而做到劳逸结合,学习与课外活动两不误,提高办事效率。其次,我们要全面发展,掌握多种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例如,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班级活动,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只有懂得团队协作,我们才能更加出色的完成各项任务;提高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演讲能力,只有更好的交流才能更好的合作。在这之中,我们要树立自信心,自信是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和肯定,是我们成功的前提与保障。再者,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后备人才,我们要博览群书,博闻强识,要时刻关注国家大事,开拓眼界,放眼未来,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及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最后,我们要

大学生心理适应与发展期末论文

大学生心理适应与发展期末论文 步入大学以来,也算遇到过了不少的情绪问题,做了一年的心理委员,也看到身边的同学们也同样被各种情绪困扰过,大学生似乎是一个非常容易为情绪所困的群体。 经过我的观察和对相关资料的查阅,总结出来一些大学生情绪特点。 大学阶段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 注重个性表达, 情绪体验丰富, 情绪波动起伏的时期。作为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的生理基本成熟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因而对人、事、社会等各种现象特别关注,对新鲜事物十分好奇,对学业和未来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进取,拥有许多积极的情绪,每一个心理过程都是在某种特定的情绪背景下进行的并受其影响和调节的。 而大学生活中,情绪总是跟人际交往,学习,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在这些环境下,大学生的情绪特点可谓丰富,具体概括如下: (一)丰富性和复杂性 亦可理解为敏感性,从自我意识的发展来看,大学生表现出较多的自我体验,自我尊重的需要强烈,易产生自卑、自负等情绪体验;从社交方面来看,大学生的交际范围日益扩大,与同学、朋友及师长之间的交往更细腻、更复杂,有的大学生还开始体验一种更突出的情感——恋爱,而恋爱活动往往又伴随着深刻的情绪体验,这种特殊的体验对大学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情绪体验的内容上,大学生的情绪呈现出相当丰富多彩的特征。 (二)波动性和两极性 即起伏多变。大学时期是人生面临多种选择的时期。社会、家庭、学校及生活事件,都会对大学生的情绪产生影响。同成年人相比,大学生相对敏感,情绪带有明显的波动性,特别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种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更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情绪的困扰与波动。同时,由于大学生自我认知、生涯发展及心理发展还未成熟等原因,情绪起伏较大,带有明显的两极化特征,情绪的反应摇摆不定、跌宕起伏。有人对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人70%的情绪都是经常两极波动的。 (三)冲动性与爆发性 由于大学生兴趣广泛,对外界事物较为敏感,加之年青气盛和从众心理,因而在许多情况下,其情绪易被激发,犹如急风暴雨不计后果,带有很大的冲动性。大学生情绪的冲动性常常与爆发性相连的。大学生的自制力较弱,一旦出现某种外部强烈的刺激,情绪便会突然爆发,易产生破坏性的行为和后果。 (四)阶段性和层次性 大学阶段不同年级培养目标和培养重点不同,各个年级面临的问题不同,大学生的情绪特点也不同,呈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特点。新生自豪感和自卑感混杂,放松感和压力感并存,新鲜感和恋旧感交替,情绪波动大。二三年级经过了一年级的适应过程,能够融于校园生活中,情绪较为稳定。毕业班学生面临毕业论文及择业等重大问题,压力大情绪波动大,消极情绪多。另外,由于社会、家庭及自身要求、期望不同,能力、心理素质的差别,大学生也会体现着不同的情绪状态。 (五)外显性与内隐性 一般而言,大学生的很多情绪是一眼就能看出的,如考试第一名或赢得一场球赛,马上就能喜形于色。但由于自制力的逐渐增强,以及思维的独立性和自尊心的发展,他们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在某些场合和特定问题上,有些大学生会隐藏或抑制自

大学语文期末论文

大学语文 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辩证地对待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指导老师:赵刚 学院:环境与化工学院 班级:制药132班 学号:5801313091 姓名:张慧

辩证地对待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 我们先来看看一些主要的人文学派对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批评。 本世纪以来, 人们主要从生态角度反思了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与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批评: 首先, 我们来看一下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所作的生态批评。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现代文明史上对科学技术的“生态异化”———人和自然的对抗和分离, 最早 进行揭露和批评的思想家,如何协调科学技术和自然的关系构成了他们思想发展中 的一个主题。 其次, 我们来看一下存在主义对科学技术所作的生态批评。关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科学技术和自然的对立以及由此造成的生态危机, 这是存在主义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趋向。在存在主义的后期发展中, 科学技术的转向和生态的转向是交织在一 起的, 这不仅开拓了科学学和生态学这两个新领域, 而且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生态化。 最后, 我们来看一下法兰克福学派对科学技术所作的生态批评。由于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 因此, 对科学技术进行批判也成为号称“社会批判理论”的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的一个内在构成部分, 并由此发展出了一种在生态问题上较为重要的社会思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以上关于科学技术的三种形式的生态批评, 尽管出发点各不相同, 结论似乎也大相竟庭,但他们的批评揭示了由于科学技术的片面发展以及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滥 用所造成的资源储备下降、环境遭受破坏和文化上的异化等问题。他们呼吁开发利用新资源、保护非再生资源、减少污染和将科学技术置于人的控制之下等意见, 也是相当中肯的。他们的一个共同的结论就是:科学技术发展中所以产生负作用, 一 个根本原因就是迷失了科学技术发展本来应有的目标, 丧失了人文关怀的精神, 在发展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上出现了偏差。正是在这种反思中, 人们进一步明确了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人文关怀的观念。 我们应该辩证地对待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文关怀,二者是辩证的关系。 科学技术成果本身是没有目标的, 没有意义的, 只有人文关怀才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目标, 有了意义。我们必须坚决拒绝那种只要科学技术发展, 只要物质财富, 而丧失人文关怀,不顾人类命运的错误倾向。同时, 我们又看到, 有些人在 反思和批判科学技术发展的负作用时, 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以反对科学主义为名, 把科学技术本身当成灾难的根源, 并且提出了反对发展科学技术的主张。这种主张和理论同真正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也有少数人在盲目地附和国外的这种论调。这种倾向是有害的。对此, 我们不能听之任之。我们必须明确地划清主张在科学发展中渗透人文关怀与盲目地反对发展科学技术的界限。 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不是一回事, 二者有可能出现脱节现象, 有可能发生矛盾和冲突, 而且二者之间确实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甚至出现了尖锐的矛盾。所以, 我们既要反对那种只知单纯发展科技而“忘记”了人文关怀的倾向, 又要反对那种假借人文关怀的名义而否认科技发展重要性与必要性的倾向。

感悟大学生活-德育论文

感悟大学生活 摘要:四年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回首这过去的四年我思绪万千,认真回顾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忍不住发表自己对大学的生活、学习和思想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全面提高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日子在手指与脚边流走,光阴一去无踪,我们就要毕业了。思绪重新回来,岁月毕竟在生命中铭刻了很多东西,经历了这段人生中最宝贵的年华,我们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做成长。 关键词:学习实践友情感悟梦想 四年的大学生活真的像剑般一样,哗一下四年已经快到头了。时间过的这么快,以至于站在大学生活的边缘回望时,总能有心灵的震撼。那感觉,不知是对大学生活的恋恋不舍,还是对自己充实的大学生活的感慨与欣慰,还是因为想起了四年生活中的遗憾与不足。 四年前当我第一步踏进这个城市时,我就把它当作了我的第二故乡。这里的天不是很蓝,这里的空气也不是很清新,因为这是一个重工业城市。但这里的人也很和善,能在这里学习和生活,我感觉非常的快乐。至今,我仍对刚刚进入大学的感觉记忆犹新,对这里的一切充满了好奇,感觉这里的一切是那么的新鲜又是那么的陌生,感觉自己就是从魔鬼式教育的地狱进入了自由自在的天堂。我像鱼儿入水、小鸟出笼一样释放我的思想与灵魂,犹如一朵祖国的花朵灿烂的绽放。在这里,同学友爱,室友志同道合,老师对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更是照顾的体贴入微,让我们感觉到大家庭的温暖,而且大学的课程不像高中那么紧张,我们得到最多的还是自由。 感激由于生活在大学让我遇到了一场弥足珍贵的相会。一群从五湖四海聚集而来的朋友,虽然最终又将回归到五湖四海,但四年来一群优秀的人有机会在一起相互感染,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进步。生活还赐予我们一群良师,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这些优秀的人的工作是让我们更快、更好地成为如他们一般有远见卓识,具高风亮节;有雄才伟略,可经世济民的人才。他们对我以最优化的方式成长所做出的努力,是我此生涌泉难报的亏欠。

论文写作课程心得4篇

论文写作课程心得4篇 一: 在本学期的《论文写作》课程中,我学习到了关于论文写作的基本要素和方法。张聿老师在授课时非常细致、全面,将各种已经出现或可能产生的学术规范问题一一作了梳理,并介绍了一些历届的优秀毕业论文,为我们展示这些优秀文章中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以至于我在听课时,不断地发现与再发现着自己以往论文中的一些问题。 在课堂上,我一步步了解了论文之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如何选题,如何确定题目,论文的框架的主要内容,写作技巧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等。通过这个课程,我从对于硕士论文的未知状态逐渐变得心中有数。老师在几次课上反复提到了论文的主题这一方面,可想而知,这是论文的第一要旨,极其重要。首先,是否有能力写,要根据主客观条件判断,课题过大,问题难以研究深入,可能导致虎头蛇尾,草草收摊;其次,论文要有价值,也就是需要有创新性、前沿性、理论性、趣味性等等;再次,所选的主题要有东西可写,方便展开,内容可充实;另外,是否可按期完成,送审是否顺利,是否有利于答辩,这些都是要综合考虑与权衡的。通过这些学习,对于我的开题报告有很大的帮助。 回想整个课程的学习,除了学到了有关论文写作的规则与技巧以外,我还有其他方面的收获。那是在第一堂课的引言部分,老师讲到平时要重视练习、提高艺术修养,不仅要勤写、多写,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还要扩展知识面,大量关注相关领域。这些的确非常的重要,一方面,自从上了大学,没有了语文考试中的作文,没有老师布置的周记作业,我的写作水准逐年降低,文字功能退化严重,平时有些心得感悟最多三言两语记下来,只能称作意识流,且极少会书写百字以上的篇幅,这就造成自己逻辑思维能力下降,文章架构组织能力弱化。另一方面,缺乏一定的知识面和阅读量,例如老师在课堂上列举的诸多著作,有很大一部分都只是有所耳闻,却从未完整阅读过,甚至还有一些前所未闻。我深知作为一个硕士研究生,自己还差的太多,只觉惭愧之至。除文学艺术以外,老师还讲到了中国戏曲,当老师将昆曲600年的故事娓娓道来,我真是感动极了,更加懊恼自己的无知。我一向自诩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浓厚兴趣,自己的研究方向是民族性的色彩,然而却对中国文化中这么举足轻重的一笔多年来置若罔闻,实不应该。好在,这堂课真正激发了我对阅读的兴趣,很激动,决心要把这些空白慢慢补回来,尤其是中国传统艺术领域之精髓。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借英国领事富善先生说过一句话。他说,“老派的中国人英语不好,但是中文还靠得住。可是现在的中国人是英语不好,中文也靠不住。”这句话放到现如今仿佛更加贴切了。当我意识到这一点,那种紧迫感与压力也随之而来。一下课,我便直接冲进图书馆,借了《牡丹亭》,一面品读文字,一面找到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视频,二者结合起来欣赏,不得不说,这极大地震撼了我。张聿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东西,让我有所反思,从而自觉地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通过《论文写作》课程的学习,可谓受益良多,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写一篇优秀的论文绝非易事,要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做好研究工作。以上就是我的《论文写作》课程的学习心得。

大学生礼仪期末论文

大学生礼仪期末论文 古代礼仪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礼仪之邦,在古人的心中,他们把礼看的比生命还要重要。诗经中有云,“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即礼是人和野兽的最大的区别。人生而不知礼,及被教化,却能知礼、懂礼,心中有礼,人人如此,便成礼仪之邦,便可天下大同;如若是人而无礼,即禽兽不如,活着也并没有意义。千百年来,古人的所作所为我们无法了解,但是礼延续了千年,让我们有可能从中了解到古人的所思所想,了解到千百年来曾存于世间的大智大慧。 纵观中国人的一生,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一个礼字,从出生成人到婚丧嫁娶等等都需要符合于礼仪,很难相信没有了礼,古人会变成什么样子,可能是一只贪婪、有恶欲的野兽,还有可能变成一具行尸走肉,没有目的,没有使命。孔子有云,“不学礼,无以立”,即礼是人立身的根本,是做人的基础,立身先立德,而懂礼才能知德,如此看来,礼对人不可谓不重要, 而且纵观历史,礼仪似乎渗透到了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等,传承了一世又一世,即各个朝代中都能发掘出礼的影子,礼在社会中也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提到礼,估计在脑海中浮现的首先是周礼:在周代,周公把礼向人的身上转移,并将以前的有关礼的内容加以改造、整理,创造出了一套具体可行的礼仪制度,并同时在全国推行,自此,礼仪成了一种制度,成了人与人之间相待的一种规范,成了一种真正有力的保障。其所制定的礼仪制度不仅仅有严格的等级划分,用来维持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关系,更是渗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对各个方面比如交往、穿着、服饰、婚嫁丧葬等提出来细致具体的要求,自此,中国礼仪时代正式开始。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王朝式微,各诸侯国之间征战频繁,周朝早期制定的礼仪制度沦为一纸空文,国与国之间相恨相杀,礼被人们所忽视,一不能富国强兵,二不能获得利益,礼仪中的交往原则被人们所抛弃;然而当中的等级制度却愈发严格,人们不再拥有自己的自由,被肆意买卖,任意的支配。但也许是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特征,并不能一概而论,因循守旧反而会贻笑大方。泓水之战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宋襄公在位时与楚国发生争端,双方在泓水相遇,楚军多,宋军少,有人劝谏道:“趁楚军渡河之际消灭他们。”宋襄公认为他们为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攻打,于是果断拒绝。等到楚军过了河刚开始布阵,其人继续劝谏说抓紧时机,然而宋襄公依旧拒绝了,最后等楚军布好阵后,楚军一拥而上,大败宋军。事后宋襄公还说:"一个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战时不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同时也不攻打头发已经斑白的老年人。尤其是古人每当作战时,并不靠关塞险阻取胜,寡人的宋国虽然就要灭亡了,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没有布好阵的敌人。"其大臣却说:“打仗是以胜利为目的,哪里还要管君子、礼仪之道,按你所说的,直接当奴隶算了,何必去打仗呢?”乱世之中礼仪并不可废,但仍需做下变通,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宋襄公的,也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按礼而来的。 言及于此,就不得不说说孔子了。孔子的一生无疑是坎坷的,但他始终坚持着他的梦想,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回到那人人知礼、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但他又是可悲的,以其思想生于任何太平之世都能够大有所为,可他却偏偏生在了春秋战国,一个无法拯救的乱世,在这里他主张推行礼仪文化治国,改变社会风气,通过礼仪使人修身养性,悟道有礼,井然有序,,以礼相待,后经孔子及其弟子的实践、推广、礼不断的丰富完善,内涵深化,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并对后世历朝历代生产巨大影响!礼在孔子这里又经过了完善和改进,被后世所沿用。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docx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大学语文涵盖的知识领域相当广泛,既包括汉语言、又涉及中国文化、汉字及各时期文学,所以首先要避免以偏概全的做法,使之成为能听、能说、能读、能写的综合素质课程。 为此,可以把本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成三个模块专业文章习读模块、言语交际模块、应用写作模块,本文重点对专业文章习读模块进行探讨。 现阶段高职院校对文学鉴赏环节持摒弃态度,致使该模块设置或全部删除,或残缺不全,处于尴尬境地。 本文作者认为此模块应改为专业文章习读。 专业文章实质来自于古今中外相关文学作品,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该类文章既是文学作品,同时又涉及专业知识,跨文学鉴赏与专业拓展两个领域,针对性更强。 依据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要求,根据各院系专业特色选取古今中外相关专业文章进行鉴赏阅读,能使学生通过审美的角度对专业知识进行再认识,从而受到专业熏陶,促进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如针对旅游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在该模块中,以古今中外地理、地质类的游记文章为鉴赏对象;针对医学与护理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可以选取古今中外医学名家的经典文章进行专业鉴赏。 以本文作者所在院校———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校除基础、思政、体育三个基础部门外,下设九个二级学院,其中主要以建筑类理工学院为主,另有一文科学院与一艺术类学院。

那么对于建筑类专业的二级学院,大学语文的专业文章习读模块,则应添加古今中外建筑名人所写建筑类文章,文体不限。 进行选材教学的目的只有一个,为高职学生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树立专业自信服务。 试想一个学习古建筑设计的高职学生,在学习了诸如《阿房宫赋》等建筑类文学作品之后,其专业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势必会产生明显变化。 基于以上举例,我们确定专业文章习读模块的选材原则为依据各二级学院专业设置特色选取与专业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对高职学生从语文思维的角度认识专业文化价值。 以专业文章习读作为模块一的优势在于以下几点优势一能密切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促进专业课与基础课的进一步融合,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辅助作用。 现阶段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尽相同,而每个高职院校下设的二级学院,其专业设置也大不相同,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这些差异性来设置适合自身院校与院系发展的专业文章。 优势二能极大地拓展学生专业阅读视野,促进其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其专业认同感。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学生来源日益复杂,尤其是在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新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进入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一部分来普高,一部分来自自主单招,

我的大学生活论文4000_我的大学生活800字论文

我的大学生活论文4000_我的大学生 活800字论文 【--毕业祝福语】 转瞬光阴,似水流年,四年的大学生活匆匆而过,作为一名毕业生,在踏上新的征程之际,总会回头看看曾经走过的一段路。四年的大学生活,酸、甜、苦、辣,尽在其中,但我仍然称其为"幸福时光。因为她记录了我成长的点点滴滴,更多的是给予了我收获的喜悦。大学生活是一个自我磨练的过程。在大学时光中,若没有经过艰苦的奋斗,没有经过辛勤的付出,我们的人生将毫无意义,就如同茧没有经过痛苦的挣扎而永远不会变成美丽的蝴蝶,河蚌没有经过砾沙的一次次磨练而永远不会孕育成晶莹高贵的珍珠一样。大学是一片给予我们最多人生思考、最多汗水和最多欢乐的地方;大学是一生中储备知识、性格成熟的最为宝贵的时期。51-论文网大学生活美好却显短暂,回首四年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思绪万千,有遗憾,但更多的是欣慰。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一直把学习摆在第一位。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学生身份,不能荒废学业。我想大学的学习和高中的学习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不仅仅是学习课本知识,盲目过分的追求考试高分,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积累,如涉猎有关专业书籍、报纸、杂志等等。大学中的学习是广义上的学习,是围绕如何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而进行的学习,你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学习各种知识,丰富自己。大学的学习是广泛而自由的,它靠的是自觉。四年来,我牢固地掌握了所学专业课的知识,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连续三学年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获得一次"一等专业奖学金,两次"三等专业奖学金,学习成绩名列专业前茅。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我还经常阅读一些书籍,多涉猎一些各方面的知识,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向导,努力使自己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在课余时间,我还比较注重计算机和英语能力的培养,对计算机操作比较熟练,有一定的文字处理和档案管理能力,顺利通过了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能用英语进行日常沟通,并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 我心中最大的遗憾就是在学业上没有能够得到继续深造的机会,我也深知这个机遇是通过自己努力才能获取的。但我相信自己:失败只是暂时的,尽管失败确实是令自己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