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

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就是要让被动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参与自主性学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育要从机械的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要从传授知识向发展能力转移,让学生从学知识到学会学习,立足于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实践证明,主动性学习方式更容易构建和谐课堂氛围。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的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从而摒弃课堂消极情绪,为构建和谐课堂氛围添砖加瓦。我校近年来创建的"2+1"课堂模式就是以此为目标,即30分钟授课,15分种学生活动,从表面上是时间的安排,其实不然,"2+1"课堂模式实际是通过学生的活动时间的适当延长,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大大提高,以我所带的生物课为例,长期以来,人们把生物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简单的认知活动,只"传道授业""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的缺陷,它把知识从整个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脱离现实,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长期进入枯燥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它既

忽视了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的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那么,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更能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吗?

对两种教学方式分析如下:

一、教学形式分析:学生被动学习式教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单方面的知识传授为主线,学生属于被动接受知识。课堂形式整体感觉单调,枯燥。学生主动学习式教学在老师的组织与协调下,课堂教学始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为主线。是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通过实践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课堂形式整体活跃而充满主动性,整个课堂充满协作精神,培养了人的素质,具有浓浓的和谐氛围。

二、教学效果分析:学生被动学习式教学结果使学生了解了一些生物学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接受了一些生物学事实。有些知识通过老师的灌输与加强记忆后,应试能力在短期内有快速提高,对基因的分离定律及有关配子的随机结合有一定的理解。学生主动学习式教学结果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了解和掌握了一些生物学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自我解决问题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主动探讨知识的能力和自信心有了很大提高;对基因的分离定律及有关配子的随机结合有更深刻的理解,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教学

方式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方面具有更积极的意义。

从上述实例可以看出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转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学习方式,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更深入地理解了并学到了知识,而且体会了参与的快乐,感受了教与学的极大的和谐统一,从而让单调,枯燥的课堂变的活跃而和谐。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新)

教学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也发生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传统课程倡导的教学观认为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则是课程的接受者。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与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二、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只管学,教学就是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过程、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质疑、比较、判断,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得到真正的理解与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四、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传统的学校教育以学科为本,重认知轻感情,重教书轻育人。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心得体会

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学习心得体会 (北师大新余附属学校张勇平) 最近,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通过认真地学习,使我受益匪浅。要改变我们的形象、提升我们的职业价值和职业行为,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 爱岗敬业。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受到老师的影响而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必须知道爱生是立业之本,读书是立生之本,每一位教师都要爱读书、读好书,我们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肩负起我们的责任,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教育要让学生终身受益,而不是丧失学习兴趣。我们只有从内心爱上这份职业,才不会叫苦叫累,学习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我们要与学生平等相待,不能把学生当下级随便呵斥。只有我们把学生看重了,学生得到老师的尊重了,他们才会尊重老师,愿意学习这个老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用师爱铸就崇高的师魂,在教育中要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如果我们把学生当成天使,那么我们

就生活在天堂,相反,我们就会觉得自己生活在地狱 努力进取。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的各种意见。并且自身不断的学习,积极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努力使课堂教学实现朴实、高效、生动、独特。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有效地备课,体现教师教学的智慧,常规教学做到扎实有效。 以身作则。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均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坚持严于律己。教师要知道教育是一朵云吹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心灵感动另一个心灵。我们要学会喜欢学生,喜欢和他们在一起,这样才可以发现他们的优点,我觉得“身临其境”才是最好的教育。 刻苦钻研业务。精通教学业务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关键。只有精通业务,才能将科学文化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而不至于误人子弟。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总是不能准确地解答,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就会逐步丧失,学生对教师也没有信心可言,对教师任教的学科也不可能有学习兴趣,当然也不可能学好这门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将成为一句空话,教师要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就

1.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 和新课改理论

一、教育观: 素质教育内涵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面向所有学生,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多元。 二、学生观: 以人为本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具有自身独特性,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要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注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顺序性,循序渐进 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不能搞一刀切 不平衡性,适时而教,把握关键期 互补性,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 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三、教师观: 教师劳动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教育方法不断更新,教育机智) 主体性和示范性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长期性和间接性 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角色观: 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促进者 教师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展 教师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生和反思的实践者 教师转变为社区型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观: 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勤于反思,成为反思实践者 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研究者 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观: 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乐于奉献,甘为人梯,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 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 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某门学科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依据和基础)、教材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本理念: 三维目标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 内容联系观,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过程 校本课程观,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具体目标: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二二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学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学习情况和自身工作实际,浅谈我对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的理解和体会。 一、教育观 教育是人类伟大的事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因而,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每位教师都是十分重要的。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感情大门的钥匙。当学生知道你是真诚的热爱他们时,他们感情的大门,智慧的大门就会向你打开。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对科学的崇尚,会激发学生教师的尊敬、对学习执著探索和对科学的追求。 为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确立先进的教育观念,这比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更新和经验的总结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将立德树人的中心思想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 二、学生观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首先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育人意识。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里的“传道”本质上就是培养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成长,这样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实际上,不论是教育机构,还是教育工作者本身,都应该放下功利心,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不仅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技巧;更重要的还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世;让每个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懂得为他人着想,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和对社会有用的人。只有这样,他们才知道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孝敬父母,回报社会。我认为:成才比成绩重要,而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其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平等观 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基础,没有平等、民主,就没有现代教育。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导师,还应该是他们生活中的益友,是他们人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育的角度是水平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在国外的课堂上,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视角能和学生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直接面对面地和学生交流,有时他们会跪在地上,由此也可以看到平等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和学生其实是先知和后知的关系,或者说是在某一领域比别人先知而已。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在科技日益发达、信息手段不断进步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在很多领域也许我们真的还没有学生知道的多。因此互相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也是今天新课标理念的基本要求。

新时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新时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四棚小学王秀余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等神圣职责,是学生个性的塑造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起着主导作用,在学生和社会之间,教师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是现代教育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保证。那么,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哪些素质呢?我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教师肩负着传播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使命。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学习他人并超越他人,同时不断超越、锻炼自己,使自己具有较强的心理成熟度、敏锐的思维力、广阔的视野、善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信息,不保守、不武断;有广博的知识、精湛的业务,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有崇高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和真挚的教育情感,用自己的充沛的精力和热情,鼓励学生求异创新,给予学生正确的教育引导。 2、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学识 教师参与的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因此,教师首先要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有一定的教育科学方法,还要有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教师要有较高的本学科方面的专业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基本结构,精通所教学科,掌握它的基本理论、历史和现状、社会作用以及发展趋势,准确掌握重点难点,做到学有所长,业有专攻。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中高屋建瓴,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再次,教师应有比较广博的文化修养,也就是要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熟悉和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不断扩展知识领域,做到能旁征博引、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教师的知识越渊博,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付出的脑力劳动强度和时间就越少。教学不是孤立进行,是各科之间相互联系的。因此,教师应该有较广博的知识,去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当然教师不是万能的,不可能解决所有学科的问题,但是知识渊博的教师,在讲课中会更加得心应手。如全国模范教师孙维刚,在教学中常常把数学课讲成地理课、历史课等。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思维大大开阔。由此可见,教师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会给他们教育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教师必须具有开拓进取的科研意识 当代科学知识分化急剧、代谢迅速,应用期越来越短,知识的创新性越来越鲜明。而当代青年人思想活跃,喜欢创新、变化和憧憬。因此,教师应该发奋学习,随时汲取适应教育发展的营养。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研究创新教育理论,自觉提高科研意识。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实效性商多思考、多探讨、多实践、不怕失败,勇于创新,善于总结,摸索自己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综合现代多种教育技术手段,探索教与学的规律,力争在创新教育过

第斯多惠教师教育观

第斯多惠的教师教育观 一、论教师的使命:实现全人类的教育理想 (一)为全人类的进步而忘我牺牲 虽然德国对教育十分重视,但当时德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温顺虔信的顺民和对外侵略的士兵,带有狭隘的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倾向及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针对这一现象,第斯多惠认为教师应培养具有人道和博爱精神的人,这样的人能为了人类的幸福和利益而牺牲自我。他主张把热爱祖国与热爱全人类结合起来,他说:“爱国主义与用轻视或仇恨来侮辱异族人毫无共同之点”。在他看来,民族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人类的废墟上,在人们身上爱人类精神与爱祖国精神应当密切结合起来培养,德国学校培养出来的不应是“真正的普鲁士”,而应是人和公民!他向教育家及教师们强调说: “你要说、要想: 人是我的名字,德国人是我的绰号”。 (二)为真正的国民教育而斗争 第斯多惠坚决反对封建教育势力和教会残酷的思想统治,他一生致力于国民教育事业,提出了一个民主教育大纲!第斯多惠对当时德国劳苦大众缺乏教育的现状十分同情!他曾义愤填膺地写道:“几百万人生活在那里……他们悲惨地缺乏最基本的意识和住所,……大多数儿童在他们少年时期就被剥夺了受教育和培养的权利,而这种教育和培养对于健全身体和思想发展是非常必要的。”第斯多惠从人道主义出发认为“所有人本来就是平等的和可以教育的; 教育必须以发展全面的"和谐一致的人格为目的; 教育必须是着眼于一切人的。”因而他坚决反对封建专制教育,认为等级教育使广大劳苦大众的子女无法受到较高程度的教育!为了改变教育的现实,必须提高国民素质"$第斯多惠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强烈要求

改革德国的等级学校教育制度,坚决主张设立统一学校,向一切儿童,不论其父母属于哪个阶层,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和宗教信仰,提供普通的教育。”“他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进步的政治态度,坚持教育的进步方向!反对德国教育的保守主义 倾向,要从统治者权威下解脱出来,为真正的国民教育而斗争”。 (三)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奋斗 第斯多惠认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指激发人的主动性,追求真"善"美的全面和谐发展!第斯多惠说:“人的固有本质就是人的主动性。一切人性"自由精神 及其他特性都从这一主动性出发; 一切创作"思维"注意力"感受,所有的克己谈话,行动以及所有的自由运动和手势都以主动性为核心力量"。第斯多惠认为,教育 就是要激发人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性,使人自我塑造"自我形成!激发人的主动性一直被第斯多惠看作是“最高的教育原理”他指出:“人类奋斗的目标就是实现真与善 的伟大理想,把真"善"美看成是人生的最宝贵的财富,用全部纯洁的爱,自由自决地,全力以赴方能胜利达到目的!这是全人类最崇高的永恒理想,与上帝的真 与善合二为一"。主动性为“真、善、美”服务是教育的最高目标。教师应当自觉地认识并肩负这一崇高使命,用全部纯洁的爱去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最大限度地发展人们的天资和能力。 二、论教师的素质:优秀教师的必备品质 第斯多惠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他在《论学校纪律及与教学的关系》一文中指出,“一切真正的教学中都存在联系着的三要素: 事物的知识、对事物和学 生的热爱、教育才能。这三个要素应在教师的个性中联接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由此可知,第斯多惠从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情意"专业技能3个方面论述了优秀教师必备的素质。

新时代教师如何教书育人

新时代教师如何教书育人? ——关于教师纪律作风整顿的个人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社会对我们寄予厚望,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应为学生做好表率。自己的所作所为理应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力争做一位师德高尚、业务精良、言行得体、深受爱戴的园丁。本次活动中许多老师的部分行为,影响了我们教育系统的整体形象,性质较为恶劣,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也借此机会将我近年来的工作、思想表现加以反省自查,望领导给予监督。学习收获: 身为青年教师的我,时刻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工作尽职尽责,业务不断钻研,修养不断提升,注重言传身教,谨记“身为人师,行为世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良训,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习负责”的理念,切实履行好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力求做到无愧于学生,无愧于学校,无愧于家长,更无愧于自己的良心,始终恪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宗旨,认真落实和践行科学教育观,努力本着“以人为本,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相长”的新型教育理念,精心营造“快乐学习,科学教育,用爱感人”的育人氛围,将教育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不足之处: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在日常工作中也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英语教学对青年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而我也深知,在小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及教学模式探索方面,钻研力度还有所欠缺,对新课程投入的研究精力还不够多,探索力度还不够大,教师教学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新型教学思维和理念的尝试还需加强,此外,自己在教学常规中还应更严格要求,不断鞭策自我,提升自我方能超越自我,进而才能开辟一条具有自己独特教育风格的教学之路。 改进措施:基于以上情况,我想通过吸收和借鉴当代前沿小学的教学方法经验为依托,来丰富自己的教育学方式和手段;通过与老教师的交流和向其学习,来不断积淀自己的教学艺术;通过自己努力钻研新教材和新理念,来逐步提高自己的教材驾驭能力,通过尝试新型教学思路和构想,来拓展自己的教学思维,通过不断探究新课改措施,来增强自身的教学创新能力,通过接触并研究学生学习心理,来寻求因材施教的最佳策略,通过严格要求自己的教学常规,来逐步提升教学业绩,通过积极参加教学技能大赛,不断促使自己尽快成长,通过关注学生发展,切实落实“以生为本,德育为先,教学相长”的育人理念。希望我可以在未来教育旅途中,循序渐进,不断改进、提高和完善!

(完整word版)教师观

第三节教师观 一、中学教师职业的认识 (一)教师观及教师专业观 所谓“教师观”是指关于教师职业的基本观念,从广义上看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看法和期望的反映。从狭义上看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 1.教师职业与专业 教师工作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具有专业的基本特性。 第一,教师职业具有一定的职业声望。 第二,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职前专业训练。 第三,教师具有专业自主性。 第四,教师职业有自己的专业标准。 第五,教师实践是现代教育科学重要的专业研究领域。 2.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 (1)传道者的角色 (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3)示范者的角色 (4)管理者的角色 (5)朋友的角色 (6)研究者的角色 3、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 (1)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师劳动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单方 面发展的人。 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训练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 力、培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③劳动对象的差异性。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人。教师不仅要经常在同一个时空 条件下,面对全体学生,实施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2)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因材施教。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必须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 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 ②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方法的变换或改革。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也要结合实际情况的变化以及教师自身认识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调整、改进、创新。 ③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 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主体性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 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师职业道德

、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 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 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体 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3.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 优化学校管理 (三)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四)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如何做好一名新时代教师

如何做好一名新时代教师 教师要自敬自重,必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是改善教育发展环境,转变教育系统工作作风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诚信立教,首先要做到淡泊名利,敬业爱生,在为人处事上少一点名利之心,在教书育人方面多一点博爱之心;创新施教,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 一、爱岗敬业: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二、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尽职守,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三、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孜孜不倦,积极进取。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时时刻刻准备着用“一眼泉的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 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现将从教以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师规,有高度的事

华德福教育理念

华德福教育理念(读书笔记 文章加入时间:2008-10-7 下午10:52:01 来源于:聂明智 华德福教育理念(读书笔记) 华德福教育认为,当一个人来到尘世,特希望找到一个天堂,一个美的地方,有三种东西是来到人世间孩子所盼望的:善、美、真。 在生命的最初7年里,善的原则对孩子最为重要,他们观看我们,观看周围的世界,他们内心会感到这个世界是善的。 7——14岁的孩子接近这个世界,并寻求美,他们享受各种美的事物,他们也发自内心地想要创造美——绘画、唱歌、朗诵诗….. 14岁——21岁期间,他们寻求真,他们在世界范围内寻找真实和真理。 21岁左右的年轻人达到了自身的成熟,现在他们面临要为别人创造善真美的挑战。 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最初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慢。 在孩子的最初的7年,应该让孩子感觉到和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在他周围的家庭成员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家里人张开双臂欢迎他的到来,他对世界的第一印象就是亲切的善意。(如果老师们伸出双手欢迎他的到来,他们就会感到世界的善意。) 孩子最初7年,他们具有模仿周围世界的天赋,尤其是周围的成人,

路、说话、思考等等都是通过模仿学会的。例如孩子的走路,如果没有看到承认的走路,他们呢是不会走路的,就像印度的狼孩,由于从没有看到过走路,他们也不会像人一样学会走路。 孩子带着奇妙的潜能来带世界——具备走路、说话、思考,能够让这些潜能充分得到发挥和实现的唯一方式,就是周围的成人提供榜样,提供模仿榜样。 模仿其实就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有不少人总是认为儿童是“教’出来的。 在儿童的幼儿阶段,我们其实不学要“教’孩子,而只需要成为一名仁慈的,主动的,发挥榜样的妈妈。 在儿童的幼儿阶段,儿童不仅模仿大人们的劳动,也模仿成人们的对待工作的整个态度以及有目的的意志活动,然后他们把看到的感受到的转化到有目的游戏之中。 一个大人正在做一个布娃娃,就会有孩子走过来:你在做什么,我也要做。当成人工作时,孩子不仅模仿你的工作,还模仿你工作时候的专注神态,以及你投入的热情,你赶回紧张烦躁,孩子也会变得紧张烦躁。大人们安宁、平静,孩子也会表现的安宁平静。(正如惠特曼的诗:一个孩子不断地向前走,他看到了东西,他就变成了那样东西,那样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如果大人在敷衍潦草的做事,孩子也会变得敷衍潦草。 这种简单的模仿能力,是神赋予孩子的一种成长的学习方法。他是简单的,又是意味深长的,非常美丽的。我们总是没有意识到我们要

教师资格证 学生观 教师观

教师职业规范 一.爱国守法(基本要求) 1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2 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3 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本质要求) 1 对工作高度负责 2 认真备课上课 3 认真批改作业 4 不得敷衍赛色 三.关爱学生(灵魂) 1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平对待学生 2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4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天职) 1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2 循序善尽,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3 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希望 五.为人师表(内在要求) 1 坚守高尚情操 2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3 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4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和同事 5 作风正派,奉公廉洁 6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发展动力) 1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展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2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 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 “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因材施教个体差异

新时代教师标准.

新时代教师标准 “新教师”显然不单纯是一个知识的“二传手”,他应该扮演4个“者”:教育专业者、学校生态的建构者、学习和生长的开发者、信念的传播者。 1. 教师必须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感,努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类心灵进化。现阶段,必须敢于投身课改,坚定不移地走素质教育之路,做教育大任和使命的担当者。 2. 教师要成为一个信仰者,服务人类,奉献教育,热爱学生。 3. 专业者,应包括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两个方面,教师专业化的支撑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也就是基于“人本”对学生的尊重、研究、认识。教师专业化水平,主要取决于对“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要具备学科知识“心理学化”的能力。教师必须清楚,教学不是灌输和表演,从“教中心”到“学中心”不仅考验教师的教学勇气,而且体现教师的教育教学高度和境界。 4. 必须“认识”学生,一切“从儿童出发”。 5. 捍卫学生主体,保卫学生的好奇心和展示欲,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6. 教师在人格上与学生平等,理解和宽容学生,维持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生活和成长营造一个温暖、自然、信任的场所。 7. 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不可越权、盛气凌人甚至扮演某种权威。 8. 不随意布置作业,不侵占学生的生活隐私空间。 9. 激励和奖励学生,敢于让学生超过自己。 10. 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成就学生、发展自己。 解读:我们一直不厌其烦地倡导教育必须是基于对人的“信仰”。从狭义的教育学角度,这个信仰应该是对学生生命成长方式的“遵顺”,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我们应该用“四新”概念承载这样的教育认识: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新学生。 “四新”的关键在新教师,核心在新课堂,唯有新教师才能有新课堂,有了新课堂才可能有新学校,只有新学校才能培养新学生。我们所说的“新教师”与工作年限、学历、年龄、性别甚至知识水平都关联不大,也不是指新入职的教师,而是指具备“三观”的教师。所谓“三观”,一是教育观:教育即“人学”,是“从儿童出发”的对学生的尊重、发现、认识、接纳、包容;二是教学观:以“学中心”来围绕学、设计学、服务学;三是学生观: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学生是“第一”教学资源;一切的学习都是自学(自主学习的简称)。 按照教育部最近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条例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理念,即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新”在内涵发展、教师评价和教育价值指向上完全符合条例要求。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有效的教学行为应该是用最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所谓的“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而这种有效性的获得,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不仅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而且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教材的内容与结构方式等都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综合素质第一章-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综合素质第一章: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教育观 一、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021 年 7 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1 年)公布,在指导思想中有这样的表述:“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 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纲要》把国家教育的战略主题确定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 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

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 1.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 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 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 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 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 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一、教育观 新课程在价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上的一个最凸显的特征是:“人”在教育中越来越大。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理解,把握: ⑴新课程把“人”作为教育的支柱。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从尊重人的价值、尊严、个性出发,从促进人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着眼。来制订教育政策,设计教育目标,构建教育理论。这正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灵魂。 ⑵新课程认为人(教师、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因素,是课程建构的参与者、促进者、批判者。 ⑶新课程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全面发展”指向人的“共时性发展”,侧重于和谐性地综合发展;“终身发展”指向人的“历时性发展”,侧重于生成性地综合发展。只有实现“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终身发展”,人的发展才是完整的,符合人性的,有利于提升生命价值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肖川博士是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的主任,他认为教育的力量应是: ◆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 ◆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 ◆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 二、学生观 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肖川新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潜能的开发,把他们的现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来看待。——叶澜 新的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 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复合主体的不可替代和缺失的一部分,不关注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不着力于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与发展,只把教育当做知识的记忆和技能技巧熟练的过程,那么,教育将类似于“驯兽”。——叶澜 潜在性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 差异性 教育者应该承认差异、关注差异,看到差异在一定的意义上是财富,而不是包袱。教育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 三、教师观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课程构成与建构的参与者、创造者和批判者,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和纷繁复杂的世界与火热的时代生活之间建立起血肉的联系,要求教师育人的工作,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种极为专业化的要求下教师势必自觉地实现自身角色定位的转变。 教师要实现自身角色定位的转变,从“教书匠”转化为—— ◆学习者、发现者、欣赏者

华德福教育的环境观

华德福教育的环境观 华德福教育的环境观1、华德福教育的简介华德福教育的创办者是奥地利教育家鲁道夫·史代纳(1861⑴925),于1919年在德国创建第1所华德福学校,90多年的发展,如今华德福教育已成为世界上范围最大、发展最快的、非宗教的独立教育运动,华德福学校遍及各大洲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的国家。 课程设置是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意识发展,针对意志、感觉和思考,对儿童的身、心、灵、精神进行整体平衡教育,并结合儿童与生俱来的智慧和独特的个性本质,进行深层意识教育,协助儿童的智慧生成。 2、华德福的环境教育理论(1)有生命感觉的美和自然环境鲁道夫·斯坦纳主张:的万物息息相干,校舍周围充分的自然空间,使得生活中的儿童能够视察和感受本身和大自然的变化节奏引导他 们体悟人是自然界中的1部份,是天地万物之1这是华德福教育的重要部份。因此华德福教育10分重视人的感官发展,“感官全然开放”的儿童所感知的1切皆组成其生命经验,亦成为生命的1部份。教育的方式对应人类的生长历程,应充分提供的体验与探索的机会,以其“在实作中培养责任感,在大自然中工作,之内化和谐与平静的感受。 华德福教育的思想主要是告知我们要亲近自然,把人类放到大自然中去认识,尊重自然,在教育手段上也是要多注意应用自然的素材,活动安排上更加的与自然和谐统1。 另外还主张成人尽可能为儿童提供并显现这个世界的本来 面目,将美好的1切显现在孩子眼前,在孩子的心灵上种下美好的种子。随着儿童心里和生命气力的增大,能够综合自己内心的美好发现自己的不美好,并正确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

(2)成人在儿童成长的环境中起重要作用成人要帮助儿童适应这个世界,关心和保护儿童,儿童在自己的精神世界没有构成之前,会模范成人,所以成人在儿童生活的环境中起重要作用。 成人还必须为儿童准备1个可以供儿童发展的环境和跟儿 童生命状态相适应的生活节律,儿童的生活节律需要成人用心灵对儿童进行心灵感应或说在人智学指点下所取得。 (3)讲求自然、感受与内心相调和的环境华德福的1大特点是人和自然的调和和谐,学校强调物资环境和精神的平衡和谐强调给儿童创造1个美丽、快乐和健康的环境。华德福提供的环境更有生命的感觉,更温暖,更柔和,在秩序结构上不太以数学逻辑的标准作为要求,而以生活的逻辑作为标准。 可以看出华德福教育是从人的心灵发展动身,为儿童准备了1个身心合1的发展,重视儿童身体与内在器官的成长,重视儿童自然的吸收天地气味,使物资的身体充满自然的气力。[1]3、目标与理念(1)办学目标以学校为纽带,使学校建设参与者、志愿者、老师、家长和孩子1起构成有着共同理念的生活文化社区,成为1个共同学习,开放交换、相互帮助和不断完善自我的平台。 通过华德福教育,帮助成人和孩子的身心灵健康地和平衡地成长,在学习科学知识和生活技能的同时,丰富心灵情感,不断地探索人生以提升人文精神,成为精神意义上独立和自由的人。 (2)办学理念教育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教育是基于对人的天性及本质全面视察和认识基础上,充满着生命力和创造性的活动。每一个人都是精神、心灵和身体结合的整体,华德福教育遵守人类发展的天性和规律,通过独特的方法和渠道,在深入的体验和审视自我的基础上,深入细致地对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和本质进行全面的视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 一、教育观 新课程在价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上的一个最凸显的特征是:“人”在教育中越来越大。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理解,把握: ⑴新课程把“人”作为教育的支柱。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从尊重人的价值、尊严、个性出发,从促进人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着眼。来制订教育政策,设计教育目标,构建教育理论。这正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灵魂。 ⑵新课程认为人(教师、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因素,是课程建构的参与者、促进者、批判者。 ⑶新课程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全面发展”指向人的“共时性发展”,侧重于和谐性地综合发展;“终身发展”指向人的“历时性发展”,侧重于生成性地综合发展。只有实现“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终身发展”,人的发展才是完整的,符合人性的,有利于提升生命价值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我们所耳熟目详的“四有”思想就包含了这样的价值追求。 下面是几位专家、学者对教育的论述: 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黄克剑(华东师大) ◆ 这就是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把教育的价值上升到了生命的高度。 教育是一种武装人们的方式;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它需使人能够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的最终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援之于人,赋予他做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及而步履轻捷的力量。——何塞·马蒂肖川博士是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的主任,他认为教育的力量应是: ◆ 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 ◆ 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 ◆ 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 ◆ 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 ◆ 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 二、学生观 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肖川新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潜能的开发,把他们的现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来看待。——叶澜 新的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 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复合主体的不可替代和缺失的一部分,不关注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不着力于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与发展,只把教育当做知识的记忆和技能技巧熟练的过程,那么,教育将类似于“驯兽”。——叶澜 学生的主动性是怎样从课堂中消失的? ◆ 缺乏理智的挑战 ◆ 打击和挫折 ◆ 群体压力 潜在性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 差异性 教育者应该承认差异、关注差异,看到差异在一定的意义上是财富,而不是包袱。教育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