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钢的热处理原理钢的热处理工艺课后题答案模板

钢的热处理原理钢的热处理工艺课后题答案模板

钢的热处理原理钢的热处理工艺课后题答案模板
钢的热处理原理钢的热处理工艺课后题答案模板

第九章钢的热处理原理

第十章钢的热处理工艺

1,.金属固态相变有哪些主要特征? 哪些因素构成相变阻力?

答: 金属固态相变主要特点: 1、不同类型相界面, 具有不同界面能和应变能2、新旧相之间存在一定位向关系与惯习面 3、相变阻力大4、易于形成过渡相5、母相晶体缺陷对相变起促进作用6、原子的扩散速度对固态相变起有显著影响…..阻力: 界面能和弹性应变能

2、何为奥氏体晶粒度? 说明奥氏体晶粒大小对钢的性能的影响。答: 奥氏体晶粒度是指奥氏体晶粒的大小。

金属的晶粒越细小,晶界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 晶界数目越多( 则晶粒缺陷越多, 一般位错运动到晶界处即停) , 在金属塑变时对位错运动的阻力越大, 金属发生塑变的抗力越大, 金属的强度和硬度也就越高。晶粒越细, 同一体积内晶粒数越多, 塑性变形时变形分散在许多晶粒内进行, 变形也会均匀些, 虽然多晶体变形具有不均匀性, 晶体不同地方的变形程度不同, 位错塞积程度不同, 位错塞积越严重越容易导致材料的及早破坏, 晶粒越细小的话, 会使金属的变形更均匀, 在材料破坏前能够进行更多的塑性变形, 断裂前能够承受较大的变形, 塑性韧性也越好。因此细晶粒金属不但强度高, 硬度高, 而且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塑性也较好。

3..珠光体形成时钢中碳的扩散情况及片,粒状珠光体的形成过程?

4、试比较贝氏体转变、珠光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的异同。

答: 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形成温度、相变过程及领先相、转变时的共格性、转变时的点阵切变、转变时的扩散性、转变时碳原子扩散的大约距离、合金元素的分布、等温转变的完全性、转变产物的组织、转变产物的硬度几方面论述。

试比较贝氏体转变与珠光体转变的异同点。对比项目珠光体贝氏体形成温度高温区( A1以下) 中温区( Bs以下) 转变过程形核长大形核长大领先相渗碳体铁素体

转变共格性、浮凸效应无有共格、表面浮凸转变点阵切变无有转变时扩散Fe、C均扩散Fe不扩散、C均扩散转变合金分布经过扩散重新分布不扩散等温转变完全性能够不一定转变组织α+Fe3C α+Fe3C ( 上贝氏体) α+ε—Fe3C( 下贝氏体) 转变产物硬度低中

5..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的特征、性能特点是什么?

片状P体, 片层间距越小, 强度越高, 塑性、韧性也越好; 粒状P体, Fe3C 颗粒越细小, 分布越均匀, 合金的强度越高。第二相的数量越多, 对塑性的危害越大; 片状与粒状相比, 片状强度高, 塑性、韧性差; 上贝氏体为羽毛状, 亚结构为位错, 韧性差; 下贝氏体为黑针状或竹叶状, 亚结构为位错, 位错密度高于上贝氏体, 综合机械性能好; 低碳马氏体为板条状, 亚结构为位错, 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高碳马氏体为片状, 亚结构为孪晶, 强度硬度高, 塑性和韧性差。

5、简述钢中板条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的形貌特征和亚结构板条马氏体和的形貌特征和亚结构并说明它们在性能上的差异。

1、简述钢中板条马氏体片状马氏体的形貌特征和亚结构并说明它们在性能上的差异。(10 分) 一般认为板条马氏体为位错马氏体马氏体内部有很多位错。片状马氏体为挛晶马氏体马氏体内部亚结构为挛晶。板条马氏体的组织特征每个单元呈

窄而细长的板条板条体自奥氏体晶界向晶内相互平行排列成群其中的板条束为惯习面相同的平行板条组成。板条宽度0.1 0.2 微米长度小于10 微米板条间有一层奥氏体膜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包含几个板条群。一个奥氏体晶粒有几个束一个束内存在位向差时也会形成几个块。板条群之间为大角度晶界板条之间为小角度晶界。板条的立体形态能够是扁条状。片状马氏体的特征马氏体片互不平行而是呈一定的夹角排列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呈针状或竹叶状。初生者较厚较长横贯整个奥氏体晶粒第一片分割奥氏体晶粒以后的马氏体片愈来愈小。但一般不穿透晶界次生者尺寸较小。初生片与奥氏体晶界之间、片与片之间互相撞击形成显微裂纹。当WC≈1.4 2.0%时除具有上述特征外片的中央有中脊在两个初生片之间常见到呈”Z”字形分布的细薄片。立体形态为双凸透镜状断面为针状或竹叶状。故又称针状马氏体

6试述钢中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的形貌特征和亚结构并说明它们的性能差异。答: 形貌特征: 上贝氏体: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时呈羽毛状, 在扫描电镜观察为一群由奥氏体晶界内平行长大的板条状或针状铁素体, 在相邻铁素体条( 针) 之间夹杂着断续的短杆状碳化物。

下贝氏体: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时呈竹叶状, 铁素体呈片状, 片与片之间以一定角度相交。( 大部分呈60度和120度) , 在铁素体片内部分布碳化物。碳化物排列大部分与铁素体片的长轴约成60度

角。亚结构: 上: 位错缠结。下: 缠结位错。

性能差异: 下贝氏体具有高的强度和韧性, 高的耐磨性, 冲击韧性比上贝氏体好的多。

7.什么是魏氏组织? 简述魏氏组织的形成条件, 对钢性能的影响及消除方法。

答: 魏氏组织: 工业上将具有针( 片) 状铁素体或渗碳体加珠光体的组织称作魏氏组织, 是含碳0.6%的碳钢或低合金钢在奥氏体晶粒体较粗和冷速较快的条件下, 先共析出铁素体呈片状或粗大羽毛状, 与原奥氏体呈一定的位向关系的组织。

魏氏组织可经过细化晶粒、退火或锻造并适当控制冷却速度等方法消除。

8..、简述碳钢在回火转变和回火组织。

答: 碳素钢淬火后在不同温度下回火时, 组织将发生不同的变化。由于组织变化会带来物理性能的变化, 而不同的组织变化, 物理性能的变化也不同。一般根据物理性能的变化把回火转变分成四种类型。

第一类回火转变: M分解为回火M, 80~250℃; 低碳马氏体发生碳原子向位错附近偏聚外, 马氏体中析出碳化物, 使马氏体碳含量降低; 高碳马氏体发生分解, 马氏体中过饱和碳不断以ε碳化物形式析出, 使马氏体碳含量降低。

产物: 回火马氏体。

第二类回火转变: 残余A分解为回火M或下B, 200~300℃; 淬火后的残余奥氏体是不稳定组织, 在本阶段, 残余奥氏体分解为低碳马氏体和ε碳化物

组织为回火马氏体。

第三类回火转变: 碳化物析出与转变, 250~400℃, 回火M转变为回火T( 亚稳碳化物转变为稳定碳化物) ; 250~400℃时, 碳素钢M中过饱和的C几乎全部析出, 将形成比ε-FeXC更稳定的碳化物。在回火过程中除ε-FeXC外, 常见的还有两种: 一种其组成与Mn5C2相近, 称为χ碳化物, 用χ-Mn5C2表示; 另一种是渗碳体, 称θ碳化物, 用θ-Fe3C表示。这两种碳化物的稳定性均高于ε-FeXC; 一般在MS以下回火残余A转变为M, 然后分解为回火M, 而在B 转变区回火, 残余A转变为下B。

第四类回火转变: 回火T转变为回火S( 碳化物聚集长大, α再结晶) , 400~700 ℃。铁素体发生回复和再结晶为等轴状、碳化物球化粗大——回火索氏体。

9、比较珠光体,索氏体,托氏体和回火珠光体,回火索氏体,回火托氏体组织性能

1.珠光体是奥氏体(奥氏体是碳溶解在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发生共析转变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共析体。得名自其珍珠般( pearl-like) 的光泽。其形态为铁素体薄层和渗碳体薄层交替重叠的层状复相物, 也称片状珠光体。用符号P表示, 含碳量为ωc=

0.77%。在珠光体中铁素体占88%,渗碳体占12%,由于铁素体的数量大大多于渗碳体,因此铁素体层片要比渗碳体厚得多.在球化退火条件下,珠光体中的渗碳休也可呈粒状,这样的珠光体称为粒状珠光体。

2.奥氏体是碳溶解在γ铁中形成的一种间隙固溶体, 呈面心立方结构, 无磁性。奥氏体是一般钢在高温下的组织, 其存在有一定的温度和成分范围。有些淬火钢能使部分奥氏体保留到室温, 这种奥氏体称残留奥氏体。在合金钢中除碳之外, 其它合金元素也可溶于奥氏体中, 并扩大或缩小奥氏体稳定区的温度和成分范围。例如, 加入锰和镍能将奥氏体临界转变温度降至室温以下, 使钢在室温下保持奥氏体组织, 即所谓奥氏体钢。

3.托氏体是马氏体在回火时形成的, 实际上是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极其细小的碳化物(或渗碳体)球状颗粒, 在光学显微镜下高倍放大也分辨不出其内部构造, 只看到其总体是一片黑的复相组织。11.何为第一类回火脆性和第二类回火脆性?如何消除?

答: 回火脆性: 在某些温度区间回火时随回火温度的升高, 钢的韧性反而下降的现象, 称为回火脆性

第一类( 低温) 回火脆性:是指淬火钢在250-350℃回火时出现的脆性。这种回火脆性是不可逆的, 只要在此温度范围内回火就会出现脆性, 当前尚无有效消除办法。没有一个有效的热处理方法能消除钢中这种回火脆性, 除非不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回火, 也没有能够有效抑制产生这种回火脆性的合金元素。但能够采取以下措施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