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四年级科学静电现象

四年级科学静电现象

四年级科学静电现象
四年级科学静电现象

小海马教育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学科:科学授课教师:曹福宝授课时间:2013年3月10日(星期日)10:00—11:00

学生

姓名

邬宇峰性别男年级四年级第 1 次

课题静电现象和点亮小灯泡

教学知识整合1、知道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识记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了解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4、知道电流可以使灯泡发光,懂得短路对电路的影响。

5、经历使用电线、电池、让一个小灯泡发亮的活动;学会检查电路装置,避免

短路现象的发生;通过观察体会到电流的路线。

6、懂得用电安全知识,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喜悦。

7、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8、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9、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10、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环节教师活动

课本同步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根据书本知识,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解释这是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尽量让学生多说几个

在刚洗完和吹干头发后,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我们会听到头发中有轻微的爆裂声,并看到头发竖起来;晚上,假如在关灯后脱衣睡觉,有时会看到衣物上爆出星星点点的火花,并听到轻轻的“劈啪”声,甚至使人体产生受电击的感觉;有时我们在早餐店吃早点使用一次性筷子时,取下的筷子薄膜外套会粘着在手上,弃之不去;各种衣服从干燥机中取出时,常常吸附在一起;有些化纤外衣上沾上了灰尘,往往怎么也刷不掉……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气球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以举一些形象的例子

注: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且电流通路。

生活中又有哪些例子----缆车,电视机,电冰箱等一些家用电器,这些都必须借助电源、电路才能正常工作。

三、点亮小灯泡

1、认识结构,小灯泡的每个部分都有它规定的名称。

有两根竖着的线叫——金属架

中间这弯的一圈叫——灯丝,

灰色的小圆点——连接点,一共有两个。

2、怎么才能点亮小灯泡?有哪些就够了。

电池和电线。

电池突出的一头是电池的正极用+表示,平的一头是负极用-表示,电流从正极出发流向负极。

导线外面是绝缘的橡胶,里面是导电的金属丝。这个导线的夹子和金属丝作用一样,使用时只要拿夹子去碰,不要夹。

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都和电池的正负极连起来的。灯丝发光,电流通过金属架传到灯丝上的。电流是看不到的,电流从这里(电池的正极)流出,进入小灯泡的金属架,流过灯丝,从另一个金属架流出,再经过导线流回到电池的负极。

短路现象:第一个电流都没有回到负极,第二个就不能出发,小灯泡能发亮么?

这种连接方法叫做断路,而且用这种方法连接的时候还会使电池发热,

其实是在破坏电池。这种连接方法叫做短路。这种方法不仅会损害电

池,也很有可能损坏我们的小灯泡。

提示:老师要很严肃地给大家一个忠告: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的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所以我

们千万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插座中的电做实验!

一、选择。

二、判断。

三、画图。

课后作业附件学案

学生对于本次课的评价:

( ) 优:教师备课充分,讲解清晰,分析全面透彻,学生理解和吸收容易

( ) 良:教师讲解很好,内容清楚全面,学生容易消化理解。

( ) 中:讲解基本清楚,有些需要更细致,更详尽。

( ) 差:能听懂,但老师需要更近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或计划。

学生签字:

教师评定

1、学生上次作业评价:○好○较好○一般○差

2、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好○较好○一般○差

教师签字:

教务主管签字:

教务处盖章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实验,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塑料梳子、碎纸屑、泡沫、吸管、静电章鱼、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实验一:体验静电现象,认识电荷 1.小组实验:用摩擦过的实验器材,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2.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二、电荷性质 1.实验二:两个带电物体相接触 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同一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基本完成了实验教学计划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了相关的表册资料,学生分组实验还填写了学生实验报告单。在开展实验教学的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不只是在实验室里完成各项实验,还让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科学。 一、工作回顾 本学期,严格实验教学目录认真开展实验教学工作,基本完成了实验教学计划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了相关的表册资料,学生分组实验还填写了学生实验报告单。在开展实验教学的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不只是在实验室里完成各项实验,还让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科学。 为了上好实验课,每上一节课实验都要做充分的准备,认真研究教材,熟悉实验的操作步骤,考虑实验中的安全因素,坚持"课前准备,课后整理"的原则开展实验教学工作。对实验仪器的保管和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严格按有关规定操作,并教育学生在使用中加强防范意识,对易损、易坏仪器要特别小心,注意轻拿轻放,从而降低了仪器的损耗率。 二、具体做法 1、实验教学完成情况 开学初,严格按下发实验目录,结合本校实验仪器配备情况,拟定实验教学工作计划和学生分组定期完成实验进度表,理清实验教学思路,从而指导实验教学的开展,顺利完成了本册教材中的分组实验、演示实验以及课外实验。并对学生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究能力进行了考核登记,评定了学生的实验成绩。 2、仪器的使用与保管 实验仪器的保管有了良好的条件,进而更好的推动了实验教学开展,仪器开出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教学中,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给学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且对易碎的玻璃等仪器要小心轻放。从而降低了仪器的损失率。同时还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使学生注意实验安全事项,因而降低了实验安全事故的发生。 3、账册表册资料的整理 对新购入的实验教学仪器及时进行入账,各表册资料的搜集,主要采取了"课前填写,课后整理归档"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师提前两天填写的"实验通知单"、"仪器借(领)还登记表",用后及时归还,然后进行整理归档,装入档案备查。 三、存在的问题 在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小学科学实验室工作总结3篇

小学科学实验室工作总结3篇 学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抓好实验工作管理,以实验为突破口,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兴趣,下面是zw23cn整理的小学科学实验室工作总结3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科学实验室工作总结1 这一学期,我们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定实验室的相关工作安排,以积极发挥实验室的功能,为学校的理科课程的教育、教学尽责尽力。 首先,本学期实验室完成了课程规定的所有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实验开设率为100%,出色地完成了学校相关的教育、教学任务。同时,开展的学生实验效果好,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和收获颇多。实验安全、理、化、生三科均无实验事故发生。 其次,我们努力工作,积极地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小学科学实验室工作总结 在我们实验室,有理、化、生三个实验室。平时,大家工作都认真负责,努

力做好自己学科的实验室工作。在这中间,特别要提的是化学实验室部分,他们把规定的2人一组的学生分组实验,经过努力挖掘实验室的资源和潜力,创造条件地进行学生一人一组,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和动手能力。这样一来,它不仅丰富了学生个人的实验的内容,也强化了学生动手活动的时间,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提供了机会和创造了条件。同时激发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化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作出了他们应有的努力。这样的安排,同时也赢得了任课教师的肯定和一致好评。 实验室在完成学科工作的同时,他们也积极接受各自学科的兴趣小组活动安排。为学生的课外活动提供了有益的场所。本学期已经接受兴趣小组活动10次,学科活动12次。探究性实验4次,完成兴趣实验12个。 第三、规范实验室管理工作,做到帐册完备,手续齐全。 科学实验室工作总结在实验室的工作中,我们实验室的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目前,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到已经到位,帐册资料也已经全部登记造册,为广大师生的实验开展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为了更加严格规范,在开展各种实验活动中,做到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小组实验,必须做到先实验通知单,再安排相关的实验活动。每一次的实验后都要的实验记录,有实验信息反馈和意见。对于承购的实l验用品,做到先打购物申请和计划,再进行采购,并按照财务制度进行,新物品进入实验室后,马上进行验收,并登记造册,入室入柜,进行入专项管理程序。对于破损物品,有记录、赔偿登记,有当事人的鉴字和证明,报损

静电现象的应用(练习题)

静电现象的应用 知识点一:静电平衡的特点 (1)静电平衡是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的结果,达到静电平衡时,自由电荷不再发生定向移动. (2)静电平衡状态导体的特征 ①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 (即:外电场E 与导体两端的感应电荷产生的附加电场E ′的合场强为零,E ′=-E .) ②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其外部表面附近任一点场强方向与该点的所在表面垂直. ③静电平衡状态下的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是等势面 ④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净电荷只能分布在导体外表面上. 题型一:对静电平衡的理解 练习1.对于处在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D ) A .导体内部既无正电荷,又无负电荷 B .导体内部和外表面处的电场均为零 C .导体处于静电平衡时,导体表面的电荷代数和为零 D .导体内部电场为零是外加电场与感应电荷产生的电场叠加的结果 题型二: 感应电荷产生的场强的计算 求解此类问题时应当明确以下两点: (1)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其实质是合场强为零. (2)比较感应电荷产生的附加电场的大小、方向时,应以产生外加电场的电荷为研究对象. 练习2:长为l 的导体棒原来不带电,现将一带电荷量为+q 的点电荷放在距棒左端R 处,如图1-7- 3所示.当棒达到静电平衡后,棒上的感应电荷在棒内中点处产生的电场 强度大小等于________,方向 ________. 【答案】 kq R + L 2 2 向 左 练习3:.图中接地金属球A 的半径为R ,球外点电荷的电荷量为Q ,到球心的距离为r 。静电平衡后感应电荷在球心处产生的电场强度大小为( D ) A .k -k B .k + C .0 D .k 题型三:感应电场电场线的确定 练习4.如图所示,一个方形的金属盒原来不带电,现将一个带电荷量为+Q 的点电荷放在盒左边附 近,达到静电平衡后,盒上的感应电荷在盒子 内部产生的电场分布情况正确的是( ) 【答案】 C 题型四:静电平衡的导体的电势分布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来认识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去接近碎纸屑和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再去接近头发,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能让学生感受到静电的存在。接下来交流学生知道的静电现象。使学生们感受到静电存在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体自身在内的生物体和非生物体。 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由于学生尚不具备原子结构的知识,教材中以资料的形式呈现,对静电的知识做了简单的介绍。教材到这里其实是完成了从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原始认识到对静电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过程。 教材接下来通过对两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的推理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活动一:用充气的气球和头发摩擦后分开,再用经过摩擦的气球的一侧去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活动二:将两个充气气球分别系在约1米长的木尺上,并让它们紧挨着挂起来。用羊毛制品或头发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的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 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对电荷的认识,也是后面学习电流的基础。教材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如果让电荷持续地流动起来就会产生电流,“电荷的流动就像缆绳上的缆车,导线上所有的电荷都同时流动”,而要使电荷持续地流动必须有供电荷流动的通道——电路和为电荷持续流动提供动力的电源。 二、学情分析: 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的响声,夜晚甚至可以看到电火花;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每一个学生都经历过。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探究。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而又概括的。这些认识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小学科学实验工作总结

小学科学实验工作总结 在本学期,自然实验室的工作仍旧在以往的基础上,继续以省实验小学 的标准来严格要求。本学期,实验室能做好各项工作:能按实验小学的要求 规范存放各类仪器,并对实验器材进行保养和维修;按要求来配备自然仪器,每学期都会增添必要的实验用品;及时做好实验室的各项资料备查等等。一 学期下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这一些问题以及要改进的设想, 为将工作做的更好,特分如下四个方面来总结。 一、实验教学开展情况 1、本学期,各年级都能按照实验计划执行,上好开足实验课,教师和 学生均能记好实验记录。同时,在实验中,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参与探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的学习、实验态度。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师生的实验水平都有所提高。据统计,本学期开足学生 分组实验课和教师演示实验课,完成了计划任务。 2、在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同时,结合自然实验教学向全 体学生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注重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爱好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室活动 1、在期初,实验室即制订了全年级的实验计划、周日程安排表,组织 成立了自然备课组,在每个星期二组织开展活动,对实验教学的目标、要求 进行了详尽的研讨,使每个实验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获得了提高。 2、实验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仪器设备,组织开展实践活动,以举办科 学知识和小实验等竞赛来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三、成绩方面 1、本学期,自然教师科研兴教意识较强,能通过平时每周一次备课组 活动和空余时间认真学习科研理论方法,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本学期,实 验教师撰写自然学科论文2篇,分获市级二、三等奖。

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具: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课件 教学目的: 1、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一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内容: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打算用手里拿着的漂亮小气球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想不想看呀?生:想看! 师:小气球与纸片接触,很显然不能将纸片吸起来。那么,我把小气球在头上摩擦几下再与纸片接触,同学们注意看,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纸片被吸起来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板书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二)体验静电现象 实验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靠近碎纸屑,你发现了什么? 生:摩擦过的塑料梳子能吸起碎纸屑。 实验2:用梳过头发的干燥梳子再次靠近头发,你发现了什么? 生:头发飘起来了。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生:塑料梳子经过摩擦,产生静电,就把纸屑和头发吸起来了。 师:你还见过那些类似的现象呢?利用身边的物品(如:文具、书本、头发、桌椅、衣服等)通过摩擦等方式体验静电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解释自己体验的静电现象:你用了什么材料?你是怎么做的?发生了什么现象? 指名学生谈谈自己的体验。 小结:通过摩擦的方法可以使一些物体带上静电,其实生活中还有一些静电现象不是通过摩擦产生的,比如:电视屏幕带电。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三)认识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认识电荷 师:我们找到也看到了这么多的静电现象,同学们不觉得奇怪么?既然静电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 (1)出示课件:正电荷和负电荷 讲解:物质同时具备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就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 (2)出示课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 讲解:当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梳子和头发摩擦,头发上的电荷发生了转移,跑到了梳子上,梳子有了多余的电荷显负电;头发因缺少电荷而显正电。 2、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活动一:用充气气球摩擦头发。 师:用充气气球摩擦头发,气球带负电,头发应该带什么电?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1.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选修1-1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了解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解释一些简单的静电现象,知道避雷的方法,了解应用静电和防止静电的事例。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电荷及电荷的性质,知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学生的障碍:对电场的概念比较抽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够举出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简单的静电现象。 (2)知道火花放电、接地放电和尖端放电,了解雷电的危害和益处以及避雷方法。 (3)了解静电的应用和防止的实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一些静电现象和避雷方法,认识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适应自然,建立人类必须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认识。 【重点难点】 重点:静电现象及静电的应用和防止 难点:尖端放电和避雷原理 【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实验法、分组讨论法 学法:主动探究、相互协作 【教学准备】 起电机、导线、验电器2个、带绝缘棒的金属杆、异型导体、气球【教学过程】

1.雷电是“天然肥料” 雷电产生的高温促使空气中的氧和氮化合成氮氧化物,随雨水降至地面,成为天然的氮肥。 2.雷电能“修复”大气层 闪电产生的臭氧留在大气中,能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 静电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我们要加以利用,缺点我们要努力去防止,才能让经典最大程度的为人类造福。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静电的应用和防止。 1.静电除尘。教师展示静电除尘电路图,讲解静电除尘原理。 2.静电喷漆。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静电喷漆的原理及优点,播放宝马工厂静电喷漆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静电喷漆的特点及优势。 3.静电复印。教师讲解复印机工作原理。 课上老师就简单介绍静电的这三方面的应用,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搜集静电的应用,与同学交流。 静电的防止: 1.手术台上静电会引起麻醉剂爆炸,伤害医生和病人。 2.煤矿中静电会引起瓦斯爆炸,导致工人死伤,矿井报废。 3.电视屏幕的静电会吸引空气中的灰尘。 4.长期过量的静电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三、习题训练 1.如图所示,运输汽油等易燃易爆物品的车辆总有一条铁链拖在地上,这样做的目的是() A.发出声音,引起路人注意 B.减缓车速,保证行车安全 C.把静电引入大地,避免因放电引起爆炸 D.与地面发生摩擦,在运输车上积累电荷了解,记忆。 理解,整理笔 记。 做题,答题, 并讲解题目。 本节课的知 识点记忆。 直观感受静 电的应用, 了解原理。 知道哪些实 例是静电的 应用,哪些 实例是静电 的防止。会 解释简单的 静电的应用 和防止。 试着用学过 的知识解 题。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化处镇中心小学:张华萍 一、科学实验教学工作回顾 开学初,严格按拟定实验教学工作计划和学生分组定期完成实验进度表,按实验内容认真开展实验教学工作,基本完成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了相关的表册资料,学生分组实验还填写了学生实验报告单。在认真开展实验教学的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不但在实验课中完成各项实验,还让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为了上好实验课,每上一节课我们老师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认真研究教材,熟悉实验的操作步骤,考虑实验中的安全因素,坚持“课前准备,课后整理”的原则开展实验教学。对实验仪器的保管和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严格按有关规定操作,并教育学生在使用中加强注意,对易损、易坏仪器小心轻放,从而降低了仪器的损失率。 二、实验教学的具体做法 1、实验教学完成情况 开学初,严格按实验目录,结合本校实验仪器配备情况,拟定实验教学工作计划和学生分组定期完成实验进度表,理清实验教学思路,从而指导实验教学的开展,顺利完成了本册教

材中实验、并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进行了考核登记,评定了学生的实验成绩。 2、仪器的使用与保管 在教学中,实验教师对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给学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且对易碎的玻璃等仪器要小心轻放。从而降低了仪器的损失率。同时还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使学生注意实验安全事项,因而降低了实验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存在的问题 在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基础差,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对实验 的方法步骤没有很好的掌握,从而导致操作的失误。对实验的结果不能很好的归纳整理。 2、有部分实验由于缺乏器材,不能开展,而且数量不足, 导致学生分组人数过多,因而影响实验效果。 总之,本期的实验教学工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不断的努力,不断改进。

静电现象的应用知识要点和常见题型总结

第七节静电现象的应用 【知识要点】 要点一处理静电平衡的“观点” 1.远近观 “远近观”是指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离场电荷较近和较远的两端将感应出等量的异种电荷,而导体的中间部分可认为无感应电荷产生.2.整体观 “整体观”是指把两个或多个原来彼此绝缘的导体接触或用导线连接时,就可把它们看作是一个大导体,再用“远近观”判断它们的带电情况. 要点二静电平衡两种情况的实现方法和其本质是什么? 1.两种情况 (1)导体内空腔不受外界影响,如图1-7-2甲所示. (2)接地导体空腔外部不受内部电荷影响,如图乙所示. 图1-7-2 2.实现过程 (1)如图甲,因场源电荷产生的电场与导体球壳表面上感应电荷在空腔内的合场强为零,达到静电平衡状态,对内实现了屏蔽. (2)如图乙,当空腔外部接地时,外表面的感应电荷将因接地传给地球,外部电场消失,对外起到屏蔽作用. 3.本质:静电感应与静电平衡. 【例题分析】 一、静电平衡下的导体 【例1】如图所示, 图1-7-一导体球A带有正电荷,当只有它存在时,它在空 间P点产生的电场强度的大小为E A.在A球球心与P点连线上 有一带负电的点电荷B,当只有它存在时,它在空间P点产生的电场强度大小为E B.当A、B同时存在时,根据场强叠加原理,P点的场强大小应为()

A.E B B.E A+E B C.|E A-E B|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 D 解析当带电导体球周围无其他导体或带电体存在时,导体球上的电荷将均匀分布在导体球表面.根据题意,均匀分布在导体球上的电荷在P点产生的场强为E A,当把点电荷放在B点后,虽然导体球所带的总电荷量未变,但因静电感应,导体球上的电荷将重新分布,直到达到静电平衡.这时,导体球上的电荷在P点产生的场强E A′不等于E A.由于点电荷不涉及电荷如何分布的问题,它在P点产生的场强与周围是否存在其他电荷无关,所以仍为E B,当点电荷与导体球A 同时存在时,P点的场强应由E A′与E B叠加而成,而不是由E A与E B叠加,这样就能立即断定A、B、C三个选项都是不对的. 二、静电平衡 【例2】将悬挂在细线上的带正电的小球A放在不带电的金属 图1-7-4 空心球C内(不和球壁接触),另有一个悬挂在细线上的带负电的小球B向C 靠近,如图1-7-4所示,说法正确的有() A.A往左偏离竖直方向,B往右偏离竖直方向 B.A的位置不变,B往右偏离竖直方向 C.A往左偏离竖直方向,B的位置不变 D.A和B的位置都不变 答案 B 解析带正电的小球A放在不带电的空心球C内,通过静电感应,空心球外壳带正电,内壁带负电.因此,金属空心球C和带电小球B带异种电荷,所以B受C球的吸引往右偏离竖直方向.而由于空心球C能屏蔽小球B所产生的外部电场,使小球A不受外电场的作用,所以A的位置不变. 【对点练习】 1.下列措施中,属于防止静电危害的是()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一.放电现象 问题:什么是放电现象?有哪些种类? 带电物体失去电荷的现象叫做放电.常见的放电现象有以下几种: 1.接地放电 地球是良好的导体,由于它特别大,所以能够接受大量电荷而不明显地改变地球的电势,这就如同从海洋中抽水或向海洋中放水,并不能明显改变海平面的高度一样.如果用导线将带电导体与地球相连,电荷将从带电体流向地球,直到导体带电特别少,可以认为它不再带电。(如果导体带正电,实际上是自由电子从大地流向导体。这等效于正电荷从导体流向大地。) 生产中和生活实际中往往要避免电荷的积累,这时接地是一项有效措施. 2.火花放电 当高压带电体与导体靠得很近时,强大的电场会使它们之间的空气瞬间电离,电荷通过电离的空气形成电流.由于电流特别大,产生大量的热,使空气发声发光,产生电火花.这种放电现象叫火花放电. 火花放电在生活中常会遇到.干燥的冬天,身穿毛衣和化纤衣服,长时间走路之后,由于摩擦,身体上会积累静电荷.这时如果手指靠近金属物品,你会感到手上有针刺般的疼痛感。这就是火花放电引起的.如果事先拿一把钥匙,让钥匙的尖端靠近其他金属体,就会避免疼痛.在光线较暗的地方试一试,在钥匙尖端靠近金属体的时候,不但会听到响声,还会看到火花. 在一些工厂或实验室里,存在大量易燃气体,工作人员要穿一种特制的鞋,这种鞋的导电性能很好,能够将电荷导入大地,避免电荷在人体上的积累,以免产生火花放电,引起火灾. 二.雷电和避雷 问题雷电属于哪一种放电现象?电荷分布与放电的关系? 1.通常情况下空气是不导电的,但是如果电场特别强,空气分子中的正负电荷受到方向相反的强电场力,有可能被“撕”开,这个现象叫做空气的电离。由于电离后的空气中有了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空气就可以导电了。空气电离后产生的负电荷就是电子,失去电子的原子带正电,叫做正离子。 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导体上的静电荷总是分布在表面上,而且一般说来分布是不均匀的,导体尖端的电荷特别密集,所以尖端附近空气中的电场特别强,使得空气中残存的少量离子加速运动。这些高速运动的离子撞击空气分子,使更多的分子电离。这时空气成为导体,于是产生了尖端放电现象. 尖端放电在技术上有重要意义.高压输电导线和高压设备的金属元件,表面要很光滑,为的是避免因尖端放电而损失电能或造成事故。 2. 闪电 带电云层之间或带电云层和地面之间发生强烈放电时,产生耀眼的闪光和巨响,这就是闪电.闪电的放电电流可以高达几十万安培,会使建筑物遭受严重损坏.这就是雷击。 为了避免雷击,人们设计了避雷针.避雷针是针状金属物,装在建筑物的顶端,用粗导线与埋在地下的金属板相连,以保持与大地的良好接触.当带电云层接近时,大地中的异种电荷被吸引到避雷针的尖端,并由于尖端放电而释放到空气中,与云层中的电荷中和,达到避雷的目的. 闪电也有积极的意义.闪电产生的高温使空气中的氮和氧化合,随雨水降至地面形成硝酸盐.这些硝酸盐是天然的氮肥.闪电过程中产生的臭氧,能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受过量紫外线伤害。原始生命起源于有机物分子,有一种生命起源学说把最初有机物分子的产生也归功于闪电. 三.静电的防止和应用 静电有哪些表现?危害?怎么防止?应用? 在干燥的秋冬季节,我们常会遭到静电的“骚扰”:早上梳头时,头发会越梳越乱,甚至立起来;脱衣服时,常会噼啪作响,还伴有蓝光;摸门把手、拉铝合金窗户,甚至开水龙头时,手都会感到电击似的刺痛。

小学科学实验工作总结

小学科学实验室工作总结 本学期在学校各级领导及科学教师的关心、配合下,学校实验室管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在某些方面可以说上了一个新台阶,作为实验管理员说,也在从思想到行动,从理论到实践,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努力做到了使管理和教学紧密结合,不断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综合实践素质。现将本学期实验室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精心按排 1、本学期学校领导经过反复研究,决定让有经验的教师担任科学实验课。 2、学校每学期都将科学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工作,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积极参与科学教研活动。本学期共开展教研活动8次,学校领导若无特殊情况都亲临参加,并耐心的指导科学实验工作。每月按时进行检查,严格兑现奖惩,与绩效工作挂钩。充分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领导肯花精力、财力,创建良好的实验环境。领导亲自参与科学室的规划和建设。 4、建立有效的科学实验管理机制,教导主任抓科学教学与科技活动开展,抓教学时间、内容落实,校长、后勤主任抓实验室的建设和更新,为科学实验教学做好服务工作。 二、建全制度,用好设备 用好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前提,充分发挥科学仪器设备的作用,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以保证科学实验教学与科技活动开展。 1、用好科学实验室,发挥设备作用。我们要求上课教师有效地发挥仪器作用以及现代化手段提高教学效益,课后为科技兴趣小组提供良好的活动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演示实验开出率达90%,分组实验开出率达85%,有力地促进了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没有开展的部分均为缺少器材所致。 2、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抓过程检查,抓长效管理,让教师和学生按制度去做。开学初期将学生分好组并固定下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学。学生一进实验室,有序做好桌上的物品摆放,认真听讲,了解仪器性能和操作方法,按要求做好实验,做完后,搞好桌面的清点、整理、清洁工作,及物品的收放。 3、实验教学是一个系统过程,教学时既要重过程,也应该注重结果,为此,我校在学期末结合学校教导处工作安排对四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实验能力考核,结果大多数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一些基本的实验。

静电现象的应用

以实验演示为主线,以问题教学引导学生探究 ──《静电现象的应用》教学设计 浙江湖州练市中学高银忠 ◆设计思想 静电感应是电学内容的一个难点,在静电感应过程中,电荷如何移动,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时,正、负电荷如何分布,这些都是学生难以掌握的。对于静电场中的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时,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带电导体上的净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上,学生往往把它们当作结论硬性记下来,如何用它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则不知所措。通过采取常规演示实验和计算机模拟教学相结合,教师指导教学与学生训练、练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共存的有效办法,可以实现课堂教学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教材分析 《静电现象的应用》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一章《静电场》第7节的内容,根据《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此节的授课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 本节的主要概念是静电平衡,掌握静电平衡的概念,理解静电平衡的特征是本节的重点,应用静电平衡知识,认识导体的电荷分布特点、尖端放电现象、静电屏蔽现象是本节的难点。做好演示实验是这堂课的关键。 金属导体放在电场中,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是一个非常快的过程,但是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却十分重要。一定要带领学生共同参与讨论这一过程,使他们明白自由电荷不再定向移动的条件。这样做不仅突出重点,也为突破难点打下基础。 带电导体的电荷分布的两个特点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深奥的问题,必须通过实验才能加深认识。静电屏蔽现象以及静电屏蔽的应用都必须做好演示实验。 ◆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中,学生在静电场中的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状态、静电屏蔽的概念、电荷在导体表面的分布等现象的学习中,往往把它们当作结论硬性记下来,而不会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死记硬背的方式不可取。其实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从理论角度分析本节课中出现的现象的能力,只要教师做好演示实验,并对学生阶梯式的引导,然后结合相应的现象分析,学生肯定能接受。 ◆三维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 (1)知道导体的特征。 (2)理解导体的静电感应过程。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科学实验是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学习研究科学的基本方法为主要目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素质。实验以学生个别操作为主,因而应突出实验研究的探索方法,增强实验技能的训练。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小学科学实验中教师指导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实验前准备上要注意一个“细”字。这里的“细”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时要考虑周详,它包括制定实验计划、实验器材的准备、指导学生预习和准备等。制定计划应根据学生实验的特点和科学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把握好方向。实验计划要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通过实验要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培养的水平,都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提出不同阶段的目的要求,不能一刀切。因为科学课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所以教师要在实验时创造条件让学生人人动手,单独操作,便于学生发展智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实验器材的准备能否到位是决定一堂实验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课前教师一定要准备充分。例如,科学教材第三册的《设计电路》一课,教师在课前除了将电流实验盒按组配置齐之外,还要逐盒检查仪器是否齐全、仪器是否有故障等,使学生能顺利地实行实验、成功地得出结论,才能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指导学生预习和准备是圆满完成实验的重要前提。实验前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复习相关知识,预习实验内容,初步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和任务,了解实验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只有当学生有了这些准备后,才能动手做实验。而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更是一种有益的工作,不但能够减轻教师的负担,而且还能够使学生在准备工作中学到知识。 二、教师指导实验时要注意一个“放”字。学生掌握了实验原理、了解实验方法和步骤后,教师就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找规律、得结论,不要怕学生不按老师的设计办,只要实验成功,结论准确,方法愈新就愈要鼓励。我在上《导体与绝缘体》一课,实验时学生一人一组,自已准备,挑选器材,自己动手做实验,自己动脑思考、互相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第二节课上孩子们把研究的结果表现出来,既丰富又有趣,还远超出我设计的内容,他们把玩和学结合起来,兴趣和智力都得到了发展。 三、学生实行实验总结时,教师要注意一个“导”字。当学生完成实验操作或观察后,教师应即时组织学生总结。总结时,要让学生充分讨论、积极发言,不要简单地让学生翻书,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得出结论。有些学生得出的结论不够精确或严密,教师也不要立即否定,也不应强迫背诵书上的结论,而能够引导学生对结论再实行比较、分析之后,尽量取得统一。有创造性发现应即时给予表扬。 管丽华

静电现象的应用教案(教师版)

1.7静电现象的应用 【重点难点】 1.静电场中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特性,即其电荷分布、电场分布等是重点。 2.运用电场有关知识,分析、推理出实验现象的成因是难点。 教学过程 静电感应——静电平衡——静电平衡的特点——导体上电荷分布特点——尖端电荷汇聚——尖端放电——避雷针——静电屏蔽——静电屏蔽的应用 一、静电感应 1、演示实验静电感应现象 静电感应现象:在电场中的导体沿着电场强度方向两端出现等量异种电荷,这种现象叫静电感应现象.当外电场撤掉,导体两端电荷又中和,可见静电感应现象中导体上净电荷仍然为零. 将不带电的导体置于电场中时,导体那自由电荷受力,发生定向移动,从而重新分布.重新分布的电荷在导体内产生一个与原电场反向的电场,阻碍电荷定向移动,该电场与外电场叠加,使导体内部的电场减弱,只要内部场强不为零,导体两面的正负电荷便继续增加,导体的内部电场就会继续削弱,直至导体内部的合场强都等于零的时候为止,这时导体内自由电子不再发生定向移动. 导体中(包括表面)没有电荷的定向移动的状态,叫做静电平衡状态. 总结:①静电平衡状态:导体上处处无电荷定向移动的状态. ②特征:导体内部处处场强为零.在这个特征基础上进行推论,可得静电场中导体的特点. 2、强调: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而且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

体,电荷只能分布在导体外表面上.这是为什么呢?为了验证这一点,可采用反证法,若导体内部有净电荷,电荷周围有电场,那么导体内部电场强度将不为零,电荷将发生定向移动. 二、静电现象的应用 1、尖端放电 原因:因为在尖端附近强电场的作用下空气中残留的离子会发生激烈的运动。在激烈的运动过程中它们和空气分子相碰时,会使空气分子电离,从而产生大量新的离子,这就使空气边得易于导电。与尖端上电荷同号的离子受到排斥而飞向远方,蜡烛的火焰偏移就是受到这种离子形成的“电风”吹动的结果。 在强电场作用下,物体曲率大的地方(如尖锐、细小的顶端,弯曲很厉害处)附近,等电位面密,电场强度剧增,致使这里空气被电离而产生气体放电现象,称为电晕放电.而尖端放电为电晕放电的一种,专指尖端附近空气电离而产生气体放电的现象 2)、闪电防护 雷鸣电闪时在室外的人,为防雷击,应当遵从四条原则. 一是人体应尽量降低自己,以免作为凸出尖端而被闪电直接击中 二是人体与地面的接触面要尽量缩小以防止因“跨步电压”造成伤害.所谓跨步电压是雷击点附近,两点间很大的电位差,如若人的两脚分得很开,分别接触相距远的两点,则两脚间便形成较大的电位差,有强电流通过人体使人受伤害. 三是不可到孤立大树下和无避雷装置的高大建筑体附近,不可手持金属体高举头顶. 四是不要进水中,因水体导电好,易遭雷击. 总之,应当到较低处,双脚合拢地站立或蹲下,以减少遭遇雷的机会. 【知识总结】 一、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电场 1.静电平衡状态 处于电场中的导体内外电场相互叠加,使导体内部电场减弱,直至为零,导体内部自由电子不再发生定向移动的状态. 2.处于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特点 (1)处于静电平衡状态下的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静电现象的应用

课题7 静电现象的应用 学习目标: 1.知道静电感应现象以及、静电平衡状态以及静电平衡的条件。 2.知道处于静电平衡的导体的特点。 3.知道尖端放电现象以及静电屏蔽现象及其应用。 活动方案: 活动一:回顾前面学过的静电感应现象,研究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电场。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静电感应现象: 2.导体置于电场中时,自由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自由电荷会一直运动吗? 3.静电平衡状态:导体中(包括表面)不再发生定向移动的状态叫做。4.处于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特点: ⑴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其内部场强; ⑵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整个导体是个,它的表面是个。 ⑶电场线导体表面(因为电场线垂直于等势面)。 5.完成课本28页的第1题。 活动二: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导体内部与外表面上电荷的分布规律: 静电平衡时,导体上电荷分布的特点: ⑴导体内部电荷,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 ⑵在导体的表面,越尖锐的位置,电荷的密度(单位面积的),凹陷 的位置几乎电荷。 活动三:利用生活中的事例,了解尖端放电和静电屏蔽的用途与危害: 阅读课本“尖端放电”“静电屏蔽”部分,完成下列内容。 1.空气的电离:空气中残留的带电粒子在强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剧烈运动,把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撞“散”,也就是使分子中的正负电荷的现象。 2.尖端放电:那些所带电荷与导体尖端的电荷符号相反的粒子,由于被吸引而奔向尖端,与尖端上的电荷,这相对于导体从尖端电荷,这个现象叫做尖端放电。 3.静电屏蔽:把一个电学仪器放在封闭的金属壳里,即使壳外有电场,由于壳内场强保持为,外电场对壳内的仪器也不会产生,金属壳的这种作用叫做静电屏蔽。 4.超高压带电作业的工作人员穿戴的工作服,为什么要用包含金属丝的织物制成? 课堂反馈: 1.金属导体在电场中处于静电平衡时,其内部的自由电子将( ) A.都被原子束缚B.都集中在导体两端 C.都停止运动D.都停止定向移动 2.一个带电金属球,当它带的电量增加后(稳定),其内部场强( ) A.一定增强B.一定减弱 C.可能增强也可能减弱D.不变

四年级科学下册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来认识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去接近碎纸屑和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再去接近头发,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能让学生感受到静电的存在。接下来交流学生知道的静电现象。使学生们感受到静电存在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体自身在内的生物体和非生物体。 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由于学生尚不具备原子结构的知识,教材中以资料的形式呈现,对静电的知识做了简单的介绍。教材到这里其实是完成了从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原始认识到对静电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过程。 教材接下来通过两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的推理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活动一:用充气的气球和头发摩擦后分开,再用经过摩擦的气球的一侧去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活动二:将两个充气气球分别系在约1米长的线绳上,并让它们紧挨着挂起来。用头发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的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 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对电荷的认识,也是后面学习电流的基础。教材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如果让电荷持续地流动起来就会产生电流,“电荷的流动就像缆绳上的缆车,导线上所有的电荷都同时流动”,而要使电荷持续地流动必须有供电荷流动的通道——电路,和为电荷持续流动提供动力的电源。 二、学情分析: 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 象,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都会经历过。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探究。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 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而又概括的。这些认识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 为每组同学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教师准备: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