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楷模化共8页

《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楷模化共8页

《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楷模化共8页
《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楷模化共8页

《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楷模化

《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四大名著中之一,是直接表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一部经典作品。罗贯中将神彩与史书相结合,加以军事才能,权术,人物智慧等多重元素,铸造了一部丰富复杂经典传奇,传承了我国的名族精神与理想人格修养。此中,最为浓墨描写的是诸葛亮集聚儒家“仁,义,智,勇,忠”理想人格于一体同时兼具道家元素于一身的中华完美人格人物形象。故此,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的灵魂,贯穿全文的重点与中心人物。

一、三国演义非凡影响力与感染力

整个三国的历史是与诸葛亮息息相关的,三国之局系因汉末之乱而来。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孙坚、孙策占据江东,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赤壁之役,曹操挥军南下,用意在于消灭割据,一统天下,但是诸葛亮扭转了这一本来既定或许会发生的历史局面。“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后人对诸葛亮的赞诗,诸葛亮以其不可测度的智慧、鞠躬尽瘁的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志,虽大志未酬,依然成就一个千古传颂的人物。的确,在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中,诸葛亮是最为声名煊赫的。他是一个超越了他生活的时代,历代不衰、千古传颂的人物。他是一个突破了阶级界限,从帝王将相到市井平民,从文人雅士到白丁俗汉,众口界碑,妇孺皆知,受到普遍称赞、歌颂的人物;他是一个超越了地域限制,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颂的人物。

二、诸葛亮楷模化形象――中国传统化浓缩与传承

诸葛亮从一凡子到三国中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他的形象早在人们心

中印下很深神灵般印象。人们很自然的把诸葛亮的人物完美形象与中华民族气节,与所崇尚的名族精神联系到一起,他的形象也即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2]他具备平常心,人生于自然,四季变换,气顺则心顺,气正则心正。诸葛亮羽扇纶巾,面对各种险峻,或是大乐之场,都具备至大至刚之气,能行至高至正之道,自始至终一颗公正无私之心,实属不易。其次,是他的仁智之心,早年躬耕南阳,深知百姓疾苦,后来在治理益州,惜民力,反奢侈,提倡节俭,廉明奉公。这一举措表现了他的与民着想的伟大思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精通阴阳五行之术,智取巧胜的军事奇才和超凡的实践能力。第三,廉洁,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诸葛一生严于利己,两袖清风,北伐中挥泪斩马谡,以治三军,个人家庭不贪财不贪色,与当时三妻四妾社会风气截然不同。第四,忠义,对刘备的至死不渝,经典传诵诗文《出师表》就是报国最好说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的真实作为有了一个最动人的诠释,他的这些优秀自我修养与完美的人物形象无疑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的表现。

三、诸葛亮理想人格楷模化描写

对于诸葛先生评价,可谓众多纷纭,鲁迅曾说:诸葛智多而近妖,清代毛纶父子认为他是“比管,乐则过之,是古今贤相第一奇人。今而行人看法也是政治,军事,外交无所不能,智慧贤能,忠贞化身。无论怎样都不可否认是他的惊人的智慧,绝世的性格特征。他性格第一要素当属”智“三国中,描写的是“与兴兵八百余年姜子牙可比”,“经纶济世之才,补完天地之手”更有“万古之人不及的天下第一人”的称号。

他的智慧最集中表现的是他用兵入神,计策得当,无一失手的军事才能中。当还在南阳躬耕时,刘备三顾茅庐请之时,他就为刘备制定了长久的发展战略。有三国的发展种种可以看出,蜀国由一方诸侯慢慢鼎足一方,后来占领荆州与益州更是说明了他的智慧,蜀国扩大均是在其掌握之中。这说明了他的非凡的军事才能以及对天下高瞻远瞩的战略水平。当然其最直接表现的是应敌与破敌之术,如在四十九回中,七星坛诸葛祭风,正值西北风盛行之际,周瑜与曹操水上作战胜利关键之处就是风向,周公瑾的疑惑与生疾也反面表现诸葛的智慧之处,诸葛半年建造了七星台,利用天时,地理恰当的借来了三天三夜的东南风,加以火攻之术,使得曹大败,这一以少胜多之战,大快人心。七十八回中,“诸葛博望烧屯“当时夏侯淳兵多达十万,而刘备仅有万余兵,恰当运用了火攻,赢得了战役。第八十回中他“火烧新野”亦是另一传奇,此次火攻与水术加以结合使得这场战役赢得也是不费力气。一百九十回中:”智退司马懿”更是一段心理战的交锋。

诸葛形象第二要说的是“仁”。[3]孔子云:“仁者兼济天下”,诸葛自出世以来,无不心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评定叛乱,以最小成本得到很好效果,爱惜贤才。诸葛七擒梦获中,主要采用心理作战,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成功拿下孟获。第一战中,采用诱敌深入的计策,强兵引来之后设伏兵,使得孟获及其手下无一人漏网的全被被拿下,第二次中,只采用心理战,没费一兵一卒,取得成功。第三次中,诸葛使孟优诈降,里应外合,使得孟获再次被擒。古话说:事不过三,三次擒获之后,因为孟获的不服,夸下海口,要再次一决高下,对于孟获的无理要求,诸葛本可以

不予理会,强制其为手下即可,但是出人意外的是,一次次的与孟获玩起了权策计谋。故而,接下来第四,第五,第六,第七,一次次的,孟获利用自己多年熟悉的地理优势,凭借着越来越多人的帮助,绞尽脑汁,费劲心思的与诸葛周旋,可最总还是一次次的被擒获。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仁”的理念,礼贤下士,不急不躁,爱人,立人博大胸怀。

第三诸葛人格“勇”,当时刘备兵败夏口,情势危急,需要借助孙吴力量来对抗抗曹操,曹操也非常精明,想在刘备说服孙权前拉拢吴国,将刘备一举拿下,正当此时,诸葛一人毛遂自荐的只身一人去孙吴去游说,在他到达孙吴之前,曹操就已经散步传言要联手孙吴一起讨伐刘备,而此时孙权旁边重臣也都纷纷主张投靠曹操,面对如此大的舆论压力,他一人舌战大堂之上,舌战群儒,力挽狂澜,之后又以激将法与抚慰之术,使得孙权清楚地认清自己的处境,以及联合蜀国必胜的希望。这可以看出他过人的胆识与超凡的眼界。尤其在帮助周瑜大战曹操,深知周瑜嫉妒,无法容他,必定找机会出去自己时,恰好刘备此时派兵来孙吴,诸葛还是选择冒着被周瑜除去的危险一人留在孙吴帮助攻打曹操。三国中诸葛亮亲自率兵,亲临战场的战役数不胜数,无不说明他的果敢与胆识。第四诸葛亮人格“义”,诸葛亮得以千古流芳的原因,是其鞠躬尽瘁,不负刘备托孤之重的真诚和道义,其次是诸葛亮处理内政和民族问题上政绩赫然,他执政期间树正气,拔贤人,赏罚分明,国内道不拾遗,百姓安居乐业,成为了几千年百姓心目中为官者的楷模。这些都表现出他的“义气”所在。

第五诸葛亮人格中的“忠”自出世以来,一直为蜀国谋划,鞠躬尽瘁,

在帮刘备一步步扩大自己势力范围,同时有几次机会对方的力量想要拉拢他,去夏口游说蜀国时,当时自己的哥哥诸葛瑾在孙吴做辅臣,诸葛瑾示意其留下共同孝忠孙吴时,他却说“各为其主”,没动过放弃刘备的心思。在刘备死后,辅佐刘禅时,无论当时后主多么的治国无能,昏庸懦弱,蜀国内交外困,但是诸葛亮始终忠心耿耿,呕心沥血,死而后已,始终坚持坚持着当时给刘备许下的承诺,唯恐辜负托孤重任,对刘备蜀国忠贞可见。

第六,诸葛亮还兼具道家元素,道家思想崇尚自然,自由追求为核心思想。诸葛亮自出世以来,有安社稷,济苍生的宏伟理想,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最求,如在北伐中,蜀国已经不具备优势,随着关羽,张飞,刘备的离开,再也不会出现秦川这种角色。这种情况下,依旧选择以弱攻强,在别人看来就是不自量力,穷兵黩武的可笑之举。事实表明,他的决策是正确的,在那样一个情形下,即使不主动出战也会被动迎战,这符合历史发展规律。[4]他的这种执着追求自己理想,不为权利所惑,无一己私欲。这种疏淡娴雅,潇洒飘逸,从容不迫的气质风范与道家中理想人格的圣人,至人,神人相通的。

四、中西完美人格―追古溯源

我国的人格楷模人物姜子牙,岳飞,诸葛亮,李世民等都是正面化神圣化的完美形象代表,历代文化传统中倘若有这些完美人格中多重元素的一种就会被传颂,如:帝王楷模-李世民,臣子楷模-纪晓岚,平民楷模-雷锋,隐士楷模-陶渊明,贤妻楷模―吕皇后,王月英,孝子模范:董永葬父,香九龄温席,孟宗哭竹等诸如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事迹。同样在西方:莎士比亚的“智”,马克吐温的“乐”,拿破仑的“勇”,等这些被

传颂,这些被描摹的偶像化人物与真实个体形象的剥离,同样的也说明了,不同文化圈对楷模化理想人格的诉求与描摹是不约而同的。马斯洛结合现实传统对这些本质的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自我实现的15个特征心理特征。(1)全面和准确的认识事实,(2)接纳自然、自己与他人。(3)对人自发、坦率和真实。(4)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5)具有超然于世和独处的需要。(6)具有自主性,在环境和文化中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7)具有永不衰退的欣赏力。(8)具有难以形容的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人感受到的一种强烈的、心醉神迷的狂喜或敬畏的情绪体验。(9)对人充满爱心。(10)具有深厚的友情。(11)具备民主的精神。(12)区分手段与目的。(l3)富于创造性。(14)处事幽默、风趣。(15)反对盲目遵从。继马斯洛之后塞缪尔?斯迈尔斯在这方面的兴趣一直被“砺炼完美人格”这一主题所吸引,他的这些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对西方乃至世界许多国家近、现代道德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亿万人民的命运,在全球畅销100多年而不衰,成为世界各国的年轻人最喜爱的人生教科书。西方民族族对这种完美的追求从未懈怠。

此外马斯洛完美人格的15个特点又演变成如今中外500强企业所追求的九型人格。美国博士生曾对九型人格系统做出科学测评,认定九型人格作为精确的系统,可成为一种精妙的性格分析工具。九型人格又名性格型态学、九种性格,可为个人修养、自我提升和历练提供深入的洞察力。

[5]在当代商业文化下,九型人格引起全球500强企业管理阶层的研习,并以此培训员工,建立团队,提高执行力。近年来,九型人格已风行欧美学术界及工商界,发展成为倍受国际著名大学MBA学员推崇的热门课程。

在中国曾有记者这样评价有“经营之神”之称的台塑原董事长王永庆:“他的行事手段近乎残忍,对工作细节和工作时间毫不留情地苛求。”马斯洛经典的“需要层次”、“自我实现”、“高峰体验”、“潜能发挥”,等等。它所表达的也许是计划经济模式中的年轻一代渴望发挥自身潜能的意向。他的成功学已经应用到经济管理等理论区域中,为普通人提供了一种价值取向。

马斯洛的有些思想已经成了当今世界公众意识的一部分。1987年的中国曾出现过“马斯洛热”对完美人格不懈的追求,体现在不同阶层的人士中,如:宋太祖赵匡胤为五代十国的终结者和大宋王朝的开拓者,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都深为后世所称颂。又如:“美育”是培养高尚人格的必由之路。王国维的美育思想对完美人格的塑造主要体现在:人格目的从孔子式的“仁”走向席勒式的“自由”,把“完全之人物”作为人格美的最高境界;摆脱物欲对人格的侵蚀,要求完美的人格无关利害;保持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再如:学术研究上“唯真理之从邓小平经历了三落三起”,最终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道路,带领中国人民摆脱了贫穷,解决了温饱,创造了繁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形成邓小平理论。这一切都与他的高尚人格有关。学习、研究邓小平人格风范,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常自认为是福薄的人,任何不好的事情发生都合情合理,有这样平常心态,将会战胜很多困难。

2、君子之交淡如水,要有好脾气和仁义广结好缘,多结识良友,那是积蓄无形资产。很多成功就是来源于无形资产。

3、一棵大树经过一场雨之后倒了下来,原来是根基短浅。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打好基础,才能坚固不倒。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小故事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小故事 《桃园结义》 东汉末年,黄巾贼出,天下大乱。中山靖王后刘备某日看到一招兵告示,忍不住三声叹息。被身后的本地屠户张飞见到,就厉声问其故。刘备见这个人相貌不俗,就相互介绍并且说出了叹息的原由。张飞一听此人出生不俗,谈吐间也相当投契,就拉着去酒馆准备边吃边说。正到门口,又遇一人嚷着急切投军。被刘、张听到,于是刘备邀请他一起来喝酒,三人越谈越投契,结果就一起去张飞家后面桃园结为异性兄弟,按长幼,刘备成了大哥,关羽做了老二,张飞为老三。《温酒斩华雄》 温酒斩华雄讲的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故事。在汜水关前,各路诸侯豪杰大战华雄未果,袁术恐先锋孙坚立下头功不发粮草,以至孙文台兵败汜水关,大将祖茂被华雄所斩,之后袁绍问谁人可斩了华雄,于是关羽主动请缨,但因为身份低微而受到袁术的耻笑,说:“一个小小的马弓手也敢口出狂言。”曹操觉得他是英雄,说:“ 此人长相非凡,旁人焉知其为马弓手?”于是递给关羽温酒一杯说:“将军且饮了此杯以壮胆气”,关羽却道:“待我斩了华雄后再饮未迟!”于是拍刀上马顷刻提了华雄首级回营,此时酒且尚温!

《三英战吕布》 东汉末年,各诸侯带各路兵马讨伐董贼。董卓派华雄迎战,被关羽杀了。董卓听说华雄被杀,派吕布迎战。张飞冲杀上去,连战五十回合。后来关羽、刘备也上阵,三个人把吕布围在当中,走马灯般的轮流厮杀,吕布毕竟难敌三人,渐渐觉得难以招架,拍马冲出了包围圈逃了。 《千里走单骑》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备兵败投袁绍,关羽被曹操所俘,曹操礼遇甚厚,拜为偏将军,封为汉寿亭侯,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降汉不降曹”;为报曹操知遇之恩,他策马千万众之中,杀颜良,诛文丑,解曹军白马之围;曹操更加喜爱关公,派关羽同乡张辽劝说,关羽说; “我知道曹公对我很好,但我受刘备厚恩,立誓生死与共,绝不能背叛于他。”曹操听罢也无可奈何。以后关羽打听到刘备下落,拜书告辞曹操,从河南许昌出发,护送刘备的二位夫人,一起去寻刘备。因无丞相(即曹操)文凭,沿途守关将领阻截关羽,关羽斩将闯关,在曹操辖境内,“关公所历关隘五处,斩将六员”,最后终于与刘备兄弟主臣相会。下集“战官渡”,叙曹操进兵官渡,击败袁绍,兵临冀州。 《战官渡》 建安五年(200年)十月,袁绍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等五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文学常识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文学常识 一、“智绝”---- 诸葛亮 形象:面如冠玉,眉清目朗,纶巾羽扇,鹤氅皂绦。 性格:号卧龙。有经天纬地之才,鬼神不测之机。是“千古良相”的典范。谥为“忠武侯” 情节: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挥泪斩马谡借东风空城计三气周瑜智取汉中七擒孟获六出祁山 (二)精彩片段 如“三分隆中决策”、“博望皱初用兵(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吞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七星坛祭风”、“三气周瑜”、“智取汉中”、“巧布八阵图”、“七擒盖获”、“智取三城”、“六出祁山”、“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造木牛流马”等。 1、初出茅庐(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2、火烧新野(第四十回蔡夫人议献荆州诸葛亮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

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3、舌战群儒(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4、智激周瑜(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 孔明曰: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表乔公二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目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必班师矣。此范蠢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此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 5、用奇谋孔明借箭(草船借箭)(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周瑜刁难诸葛亮,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个。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这一妙计使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务。 6、祭七星坛借东风(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 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药方”,上面写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

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故事

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故事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 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 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 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 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 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 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 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 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 “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 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 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 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 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 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 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 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 亮下令把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

三国演义的故事_励志故事

三国演义的故事 三国演义的故事 草船借箭的故事 公元前一世纪左右,中国正处在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期,其中魏国占据北方,蜀国占据西南方,吴国占据南方。有一次,魏国派出大军,从水路攻打地处长江边上的吴国。不多久,魏军就进发到离吴国不远的地方,在水边扎下营地,伺机攻打。 吴国的元帅周瑜,在研究了魏军的情形后,决定用弓箭来防守来犯之敌。可是怎么在较短时间内造出作战所必需的十万枝箭呢?回为根据当时吴国的工匠情况,要造出这么多箭,至少要用十天时间,而这对于吴国的防守来说,显然是时间太长了。 当时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正好出访吴国。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周瑜于是向他请教怎样以最快的速度造出所需的箭。诸葛亮对周瑜说,三天时间就可以了。大家都认为诸葛亮是在说大话,但是诸葛亮却写下了军令状,如果到时完不成任务,就会被斩首。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并不着急。他向吴国的大臣鲁肃说,要造这么多箭,用普通的办法自然是不可能的。接着,诸葛亮让鲁肃为他准备二十只小船,每只船上要军士三十人,船上全用青布为幔,并插满草,诸葛亮并一再要求鲁肃为他的计谋保密。鲁肃为诸葛亮准备好船和其它必需的东西,可是并不知道其中的奥秘。 诸葛亮说三天时间就能备好十万支箭,可是第一天并不见到

他有什么动静,第二天还是这样,第三天马上就要到了,一支箭也没有见到,大家都为诸葛亮捏一把汗,如果到时候没有完成任务,诸葛亮就没命了。第三天半夜时分,诸葛亮悄悄地把鲁肃请到一只小船中,鲁肃问:“你请我来干什么?”诸葛亮说:“请你跟我一起去取箭”.鲁肃大惑不解地问:“到哪里去取?”诸葛亮笑笑说:“到时候你就知道了。”于是诸葛亮命令二十只小船用长绳子连接在一起,向魏军的宿营地进发。 当天夜里,大雾漫天,水上的雾气更是伸手不见五指。雾越大,诸葛亮越是命令船队快速前进。到船队接近魏军营地时,诸葛亮命令把船队一字排开,然后命令军士在船上擂鼓呐喊。鲁肃吓坏了,对诸葛亮说:“我们只有二十条小船,三百余士兵,万一魏兵打来,我们必死无疑了”.诸葛亮却笑着说:“我敢肯定魏兵不会在大雾中出兵的,我们只管在船里喝酒好了。” 再说魏军营中,听到擂鼓呐喊声,主帅曹操连忙召集大将商议对策。最后决定,因为长江上浓雾重重,不知道敌人的具体情况,所以派水军弓箭手乱箭射击,以防敌军登陆。于是魏军派出约一万名弓箭手赶到江边,朝着有呐喊声的地方猛烈射箭。一时间,箭象雨点一样飞向诸葛亮的船队,不一会儿,船身的草把上都扎满了箭。这时候,诸葛亮命令船队掉转身,把没有受箭的一侧面向魏军,很快上面也扎满了箭。诸葛亮估计船上的箭扎得差不多了,就命令船队迅速返回,这时大雾也渐渐开始散去,等魏军弄清楚发生的事情时,懊悔极了。

三国演义诸葛亮小故事_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小故事

三国演义诸葛亮小故事_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小故 事 本文是关于三国演义诸葛亮小故事_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小故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故事流传于世,关于诸葛亮的小故事大家是很喜欢的,下面这些是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三国演义诸葛亮小故事。 三国演义诸葛亮小故事1:诸葛亮舌战群儒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 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 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 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 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 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 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三国演义诸葛亮小故事2:诸葛亮计激周瑜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故事

..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故事 一、故事 诸葛亮的故事1、初出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故事反映诸葛亮的性格:小心谨慎旷世济民 诸葛亮的故事2、火烧博望

.. 博望坡军师初用计——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孔明谓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来日黄昏,敌军必到,主公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即回军掩杀。亮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命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 有诗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诸葛亮的故事3、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 ..

三国演义典型故事

三国演义典型故事 导读:本文是关于三国演义典型故事,希望能帮助到您! 三国演义典型故事篇一:割须弃袍 操起兵三十万,径下江南。权使鲁肃取备,孔明叫备作书于马腾之子马超,令兴兵入关,操不敢下江南。马岱回西凉告马超以叔父马腾等被曹操所杀之事,又接刘备书信,教其入关,便与西凉太守韩遂及马岱,庞德等计夺长安,直抵潼关。潼关一战,曹操大败,又脱红袍,又割髯,又扯旗角包颈,几乎丧命。操欲渡河遏马超之后,超赶操下船,许褚和渭南县令丁斐救操脱险 三国演义典型故事篇二:三让徐州 曹操派人去接父亲曹嵩和家人,路经徐州,刺史陶谦派一个姓张的去护送曹家人,结果这个张某人有前科,贼心不改,杀了曹家全家,携带私逃。曹操大怒,发兵攻徐州。陶谦请北海相孔融、青州刺史田楷前来相救。孔融请刘备同去救陶谦。刘备遂带领数千人马奔赴徐州。先打了一小仗,暂缓危机,陶谦把刘备迎进城,要让徐州,刘备不干;刘备写给曹操一封信,让他以国事为重。曹操被吕布偷袭濮阳,就卖给陶谦一个人情,撤了。陶谦设宴招待众人,席间又要让徐州。刘备还是不干,陶谦就请刘备屯兵小沛。不久,陶谦病重,临死前让刘备接受徐州。刘备开始不干,后来百姓苦求,才接受徐州。 三国演义典型故事篇三:乐不思蜀 一天,司马文王问刘禅:“你很思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国。”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

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等到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说完并闭上眼睛,想装出要哭的样子。司马昭于是说:“为何你刚才所说的话,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三国演义典型故事篇四:桃园结义 民间俗传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拜兄弟。《三国演义》第一回:"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后遂为结拜兄弟,共同谋事的典故。 三国演义典型故事篇五:百骑劫营 逍遥津战败后,曹操攻下汉中,支援张辽,进军濡须。(三国演义中曹军四十万,实则应有十万余众)甘宁选百人,趁曹军新至,立足未稳,夜袭曹营。曹军不备,大乱,甘宁一骑未失,一人未伤,斩敌数十人,伤敌无数,重创曹军,挽回了自逍遥津之败后一直低迷的士气,也让我们见识了甘宁的威力。 三国演义典型故事篇六:隆中对 刘备在所有人都已放弃他的时候找到了诸葛亮。在隆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大势,总结诸侯间的关系,可谓一针见血,未出门而已知天下三分,并为刘备提出三分天下的战略体系,这在当时是具有绝对的前瞻意义的,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论文作者:张旭 准考证号:018109165018 作者单位: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指导教师:高建华 主考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2011 年7月

内容提要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几百个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人物形象脍炙人口,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长达近百年的三国历史中,诸葛亮的活动虽只有二十七年,但在小说中却占了一半以上的文字,即从第38回诸葛亮出场的“隆中决策”,到第104回的“丞相归天”,共有66回的篇幅,这还不包括诸葛亮出山前水镜先生对他的赞美、离世后“魏都督丧胆”的余威。这将近70回中,又有一半以上的章回是专门写诸葛亮事迹的。如此着力刻画的人物,在全书中还没有第二个。因此,郑振铎曾说:“一部《三国志通俗演义》虽说的是叙述三国故事,其实只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三国演义的演化》)。小说中的诸葛亮是最具魅力、最有光彩的形象。在这个人物身上,几乎集中了忠臣贤相的所有美德,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全部胆、识、才、智。通过这样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的形象,寄托着作者圣君贤相的社会理想。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本书作者罗贯中。《三国演义》讲述的是汉末三国时期发生在中国大地上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它是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近一百年,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故事。全书主要以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物为主要人物,今天我分析的是诸葛亮这个人物。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话三国,必先说诸葛”,这足可见诸葛亮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性。 那么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诗人杜甫也有赞扬诸葛亮的《蜀相》名篇传世。 诸葛亮一生有两个亮点,一为忠贞,二为智绝。下面我就从他忠贞、智慧、贤明等三个方面对其形象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诸葛亮是忠贞的典范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格是诸葛亮的主导 方面。从他的忠贞和智慧这两者来讲,他的忠贞更让 人感动。忠于蜀国的政权,忠于兴复汉室的事业,忠 于刘氏两代帝王,是忠贞无二的这样一个臣子,所以 他成为千古名相。 在东汉末年的纷纷乱世之忠,刘备为了争夺天下,认识到招揽人才的重要性,于是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他认识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之后,就一直忠心耿耿,兢兢业业,为创立蜀汉基业殚精竭虑,义无反顾。刘备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如枯苗逢甘雨。”自从有了诸葛亮,刘备集团的情形就大为改观,不但有了正确的政治军事路线,建立了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而且占据了荆、益两州的大片国土,建立了自已的国家,并使刘备登上了皇帝宝座,承续了汉室的大统。 诸葛亮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忠心耿耿地扶刘兴汉,勤勤恳恳几十年如一日,东征西讨大小数百战,终于夺得两川之地建立了基业。为了安定后方他炎夏渡泸,历尽艰险深入不毛,七擒孟获;为了北伐中原他六出祁山,百折不回。他身担军政要职,日理万机,然而他事必亲躬,日夜操劳,以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这是忠贞之士最突出的表现,最可贵的品质。 刘备虽然英明仁慈,但他却义气用事。关羽死后,他不听诸葛亮的劝告,也不顾赵云等文臣武将的阻谏,举倾国之兵伐吴,为关羽报仇,结果在彝陵惨败,全军覆没,不但严重地削弱了蜀国的军事力量,也给以后的斗争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刘备本人悔恨成疾,一病不起,演出了“白帝托孤”的悲剧。尽管刘禅昏庸得难以点化,尽管刘备当初白帝城托孤时就曾说过,如果刘禅不材,可取而代之,但诸葛亮却从未萌生过些微野心,始终克尽人臣之职。 从刘备托孤的内容来看,一是肯定诸葛的才干,只有他才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二是要诸葛亮在佐禅或废禅自主之间进行选择。从刘备的本意和性格来看,

《三国演义》里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里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它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元代评话、杂剧、传说等资料编写而成。小说描写了汉末、三国时期复杂的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以及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成功地塑造了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等典型形象,对智慧和勇武精神作了出色的描写,积累了古代政治、军事 斗争的知识和经验,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被世人称为“第一才子书”。 一、诸葛亮 《三国演义》里历史人物诸葛亮的故事,三国里关于诸葛亮的14个故事。诸葛亮在三国里一生的故事都经历了哪些历史典故?整理一下《三国演义》里历史人物诸葛亮的故事。 1、初出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故事反映诸葛亮的性格:小心谨慎旷世济民 2、火烧博望 博望坡军师初用计——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孔明谓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来日黄昏,敌军必到,主公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即回军掩杀。亮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命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有诗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3、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4、舌战群儒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5、智激周瑜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魏月琴 (大同市新荣区教师进修学校, 山西大同037002) ! 摘 要:诸葛亮是 《三国演义》中着笔较多的人物之一,作者以其独到精彩的笔墨,为我们塑造出一个栩栩如生的具有忠、智、勇性格特征的传奇人物。 关键词:诸葛亮;忠君;睿智;刚勇中图分类号:I207.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353(2006)04-0038-02 收稿日期:2006-04-10 作者简介:魏月琴(1964-),女,山西大同人,中专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作者通过魏、蜀、吴三国之间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外交的种种斗争,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并且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构成了一幅绚烂多彩的画卷。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作者着笔较多的人物之一,在120回的 《三国演义》中,几乎有一半的文字涉及到诸葛亮,其中专门描写诸葛亮的事迹就达30余回。作者以其独道精彩的笔墨,为我们塑造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忠贞不渝的操节,匡世不凡的智慧,有口皆碑的刚勇。 纵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言行,无论是草船借箭和三气周瑜,还是巧摆八阵图、智取成都、空城计等等,无不体现了他忠心不二的为国之心,出神入化的奇才大略和坚韧不拔勇于进取的奋斗精神。 诸葛亮形象特征之一是“忠”。集中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刘备的忠贞不渝,二是对匡复汉室的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即是对国家的忠诚不二。 诸葛亮自出山之后,表现最多的是感谢刘备的知遇之恩,竭尽全力辅佐刘备实现自己的战略思想。这一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旷世才学和对刘备的知恩图报,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他立志兴汉的理想,在刘备犭虎亭失败,驻扎白帝城时,托孤于诸葛亮时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短短几行字,让读者一看就见诸葛亮之忠。孔明言出必行,至死殚精竭虑辅佐刘备幼子刘禅,一片耿耿忠心全寄于后主之身。这在其《出师表》中更加明确地表现出来: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深知幼主不谙国事,深恐辜负了刘备,详尽地叙述了治国之道,并且周密地安排了内外文武官僚管理蜀中之事,苦口婆心之意溢于言表。 诸葛亮之“忠”还表现在对国家,也就是当时的蜀汉王朝方面。他庶竭驽钝,亲自带兵深入蛮荒之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以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刘备死后,仍忠心耿耿扶佐后主。在第101回中,描写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上表奏请伐魏,了却自己 “克复中原,重兴汉室”的愿望。再次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正如其言:“誓竭力尽心,剿灭汉贼,恢复中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尽管诸葛亮匡复汉室的雄心没有实现,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却赢得了千百年来后人的无限敬仰。 诸葛亮形象特征之二是“智”。诸葛亮不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而且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从隆中决策起,诸葛亮体现更多的是智慧。诸葛亮出任刘备的军师后,充满斗争的信心,对未来的胜利坚信不移。此时的诸葛亮敢藐视任何敌人,处处表现着无穷的智慧。 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熟谙兵法,料事如神。他隐居隆中时,对天下大势已了如指掌,初见刘备就提出了据蜀、联吴、抗曹的战略思想。赤壁鏖兵,可以说是诸葛亮智慧的集中表现。他孤身入吴,和东吴上下各方面进行了复杂曲折的斗争,最终实现了联吴抗曹的战略。我读《三国演义》,把诸葛亮的“智”分为睿智、机智和奇智三种类型。 诸葛亮的睿智首先表现在他凭着自己的博学,为刘备集团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即著名的 “隆中对”。其次是他善分析对手的心理,新野城从地势来看,不宜用火,曹操亦认为诸葛亮不可能连番采用火攻,但诸葛亮又一次采用火攻而大获全胜。后来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的赤壁之战,诸葛亮又一次采用了火攻的战术。 这一切,都是他第20卷第4期2006年12月 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DATONGVOCATIONALCOLLEGE VOL.20NO.4DEC.2006 38--

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

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 1,刘备战黄巾: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朝廷分三路出兵镇压。幽州太守刘焉出榜募兵,刘备关羽张飞在涿县桃园结义,起兵讨 黄巾,转战今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先后助卢植,皇甫嵩等救出 董卓。平黄巾后,刘备先后任安喜县尉和平原县令,在安喜县 时张飞曾怒鞭督邮。 2,董卓进京:东汉朝廷在镇压黄巾起义后,内部宦官和外戚发生争斗,外戚何进被宦官杀害,而袁绍,曹操又因此大杀宦官,朝廷一片混乱。董卓趁机带兵进京,废少帝,立献帝,专权朝 政。曹操借献刀谋刺董卓失败而出逃。曹操途中在中牟县被县 令陈宫先捉后放,在成皋误杀吕伯奢。曹操到陈留,矫诏起兵,各路诸侯纷纷响应。 3,诸侯讨董卓:十八路诸侯聚会陈留讨董卓,刘备,关羽,张飞随公孙瓒参和讨董。孙坚为先锋,在汜水关和董卓部将华雄 大战不胜。关羽温酒斩华雄,诸侯震惊。虎牢关三英大战吕布,吕布不敌,董卓被迫迁都长安。 4,军阀混战,诛杀董卓:董卓迁都长安,曹操追击,在荥阳被徐军击败。孙坚藏玉玺回江东,被刘表截击,两家从此结怨。 联军解散,袁绍夺取冀州,在盘和界桥和公孙瓒大战,刘备出 兵支援公孙瓒。孙坚跨江击刘表,中伏身亡。王允巧使连环计,离间董卓和吕布,王允,吕布合谋诛杀董卓。董卓部将李催, 郭汜等起兵犯长安,王云跳楼而死,吕布出逃,李催,郭汜专

权。 5,曹操伐陶谦,战吕布,移帝都许:曹操收青州兵,据崇州。 曹操父亲曹嵩在华,费间被杀。曹操迁怒于幽州太守陶谦,起 兵讨伐。刘备出兵救陶谦,徐州解围。陶谦两让徐州,刘备不 受,移屯小沛。吕布破崇州,曹操回兵,和吕布大战于濮阳。 陶谦病死前三让徐州,刘备战徐州。曹操定陶大破吕布,吕布 被迫投刘备,屯小沛。李催,郭汜大交兵,献帝东迁洛阳,曹 操趁机移帝都许。刘备奉旨讨袁术,吕布趁机夺取徐州,刘备 被迫还屯小沛。 6,孙策下江东:孙策丧父后被迫投袁术,以孙坚遗留的玉玺,借兵下江东。孙策在历阳会周瑜,过江。孙策过江后,先在牛 褚破张英,后在神亭岭下和刘繇部将太史慈大战,接着在秣陵 破薛礼,又在泾县收太史慈。孙策接着南下吴郡,破严白虎。 孙策再继续南下,会稽破王朗。严白虎被杀,江东平。 7,曹操灭吕布,袁术:袁术攻刘备,吕布辕门射戟,双方罢兵。 吕布攻小沛,刘备不敌,败投曹操。曹操和张绣在宛城大战, 曹操勇将典韦战死。袁术派七路大军攻徐州吕布,败回淮南。 曹操会和刘备,吕布,孙策三将攻袁术,破寿春。曹操再下南 阳攻张绣,被贾诩用计击败。吕布出兵攻曹操,刘备向曹操求 救,攻下邳,斩吕布。公孙瓒被袁绍击败,自杀身死。曹操和 刘备煮酒论英雄。刘备攻袁术,袁术兵败病死。刘备趁机斩车 胄,复夺徐州。

三国演义读后感之诸葛亮

三国演义读后感之诸葛亮 三国演义读后感之诸葛亮 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 《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他聪明、狡猾、善于分析。赤壁之战反映了他的能言,冷静,祁山之战表明了他的机智,执着,忠心。 一、不贪权势: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奴役。刚参加工作,处理好了与关羽、张飞的关系,后期摆正了与刘备的君臣位置,工作把生死置之度外,多次到东吴宣传统战工作的重要性,赢得了三国鼎立的基础。特别是刘备临终托孤时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成大势。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聩无能缺德无才的阿斗,自己称王称帝,可以说上合天理,下顺民心。但

是,他对后主坚持执君臣之礼,不摆相父架子。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是以礼规劝、得后主同意才进行的。 二、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在《诫子书》中,他提出了自己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在兵出祁山的战斗中,因为错用了马谡,导致街亭丢失而兵败回川,他没有掩盖错误,不但挥泪斩了爱将马谡,而且请求自降俸禄三级,为干部作出了垂范。有位前哲说过:“政策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诸葛亮的一些优点,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三、重视人才:他对姜维的招聘和培养可谓是尽心尽力,建立了可信的师徒关系,姜维在计谋用尽仍无法挽回蜀国的败局后,只好选择了自杀以报国,这也是受到了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影响吧。特别是他在择妇时,摆脱了郎才女貌的陋习,选择了黄承彦的丑女。黄承彦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色黑,而才堪相配。”关于这桩婚事和黄氏的才德,《三国演义》在描述诸葛瞻战死绵竹时曾有简要的介绍,其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位丑女黄月英给予了热情的赞美。诸葛亮终身只有黄月英为伴,诠释了中国“糟糠之妻不下堂”的良好作风,不像现在那些腐败官员,手中一有权,马上就情人、二房成群,丧失了做人的基本道德。 诸葛亮智绝天下,鞠躬尽瘁,处事谨慎,“空城计”,"三气周

评价三国的诸葛亮(结合具体故事情节)范文.docx

评价三国的诸葛亮(结合具体故事情节)范文 旷古奇才——诸葛亮 ——《三国演义》人物赏析评价 常言道:“话三国,必谈诸葛亮”。的确,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罗贯中在他身上花了不少笔墨。如果说《三国 演义》缺少了诸葛亮这一角色,恐怕其篇幅将会折半,其影响也不会那 么广泛。罗贯中正是通过活灵活现地塑造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通过 “诸葛效应”,才能使其作品更广泛流传至今。 诸葛亮虽然不是小说一开头就出场的人物,但自第三十六回“无 直走马荐诸葛”后,一直到第一百零四回“将星陨落,诸葛合归西天”,几乎回回都出现诸葛亮的身影,并在其间扮演重要角色。诸葛亮无疑是 一个奇才,他才高八斗,智慧过人,而且清淡傲世,不畏强权,更 可贵的是———自从他出山助刘备后,一直为汉室出谋献策,出生入 死,鞠躬尽瘁,可谓一代忠臣。 首先,诸葛亮才高八斗。虽然他隐居南阳,但年少时博览全书, 上知天文,下晓地下,无所不能,司马微荐诸葛亮时说道:“可比兴 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可见其才。而在第四十 三回的“舌战群儒”中,更显出诸葛亮广博而精深的才学。为达到吴

蜀联合抗魏,诸葛亮以吊丧为由孤身前往东吴,而东吴的各名士对初出 茅庐的诸葛亮根本不放在眼里,在交谈中专挑诸葛亮的难,而诸葛亮 凭借自己的才能与东吴名士大战一场,最后东吴名士各个都拜倒在了诸 葛亮的口舌之下。还有,“赤壁之战”前,周瑜为害诸葛亮,便限他三 天造十万枚箭,这明显是不可能的,但诸葛亮偏偏想到了“草船射箭”,到期时得了十万余枝箭,这与他能识天文,预知有大雾分不开的。总之,《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怀有大才,并且这是他拥用智慧和傲世 的资本。 其次,诸葛亮智慧过人,无所能比,诸葛亮就是凭借他智慧过人 的优势,在他一生的指挥作战中几乎百战百胜,为刘备创了基业。 对于诸葛亮的智,小说描述得可谓淋漓尽致,最先体现诸葛亮智 慧,也是诸葛亮帮助刘备成就大业的关键的,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诸葛亮隐居南阳,而对于天下事却能了如指掌。他对当时的天下形势向刘备作出分析,预测和决策,并以此作为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方针, 扭转危机,由弱变强,与魏吴分庭抗礼终成三分天下。诸葛亮“隆中对”的种种预测也都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通过自己的智慧考虑,得出合乎 逻辑的结论。诸葛亮在隆中分析天下形式后,便出山效忠刘备,在他为 刘备争天下的过程中,体现其超凡的智慧。从“博望城火攻李典”,“火烧新野拒曹军”,到“智激周瑜”,“智处华容”,“智取汉中” 再到稳定汉中,出师南征和两次出师伐魏。其中最为典型的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故事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故事 一、故事 诸葛亮的故事1、初出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故事反映诸葛亮的性格:小心谨慎旷世济民 诸葛亮的故事2、火烧博望 博望坡军师初用计——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

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孔明谓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来日黄昏,敌军必到,主公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即回军掩杀。亮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命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 有诗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诸葛亮的故事3、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诸葛亮的故事4、舌战群儒

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的故事

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的故事 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的故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1、初出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

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故事反映诸葛亮的性格:小心谨慎旷世济民 诸葛亮的故事2、火烧博望 博望坡军师初用计——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孔明谓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来日黄昏,敌军必到,主公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即回军掩杀。亮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命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 有诗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诸葛亮的故事3、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

三国演义小故事

《三国演义》经典故事 曹操: 曹操献刀 董卓自封为相国后,欺主弄权,朝中正直的大臣们都想除掉他。校尉曹操,足智多谋并早有杀董卓之心。一日,曹操借王允七星宝刀进府行刺,他走到小阁,站在一旁等待杀董卓的机会。见他躺下,急抽刀欲刺,董卓在穿衣镜内看见了曹操的动作,转身急问:"你要干什么?"这时吕布也牵马回来。曹操急中生智说:"我得一口宝刀,欲献恩相。"董卓接刀一看,长有盈尺,锋利无比,果然是一口宝刀。董卓引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谢道:"愿借马一试。"然后快马加鞭,逃得无影无踪了。 陈宫捉放曹曹操错杀吕伯奢一家 曹操谋刺董卓未成,逃出京城,被中牟县令陈宫捉住。陈宫钦佩他的忠义,弃了官职与他同逃。逃到成皋,借宿吕伯奢家,吕伯奢安顿他俩休息后自己出去买酒,曹操与陈宫歇了一会,忽听院子里有磨刀之声,多疑的曹操误以为他们要谋害自己,将吕伯奢一家八口全都杀死了,后来才发现是错杀好人,后又杀死买酒回来的吕伯奢以绝后祸。曹操心里感到内疚,嘴上却不认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看出曹操心狠手辣,趁夜晚离开了他。 望梅止渴 曹操带兵攻打张绣,行军路过一片荒凉的干旱地区,将士们又累又渴,因为口渴都不愿意再走。此时,曹操灵机一动,告诉将士们说:“前面有一片梅林,梅树结满了梅子。我们只要走过这一片大原野,就有梅子可以吃喽。”一想到梅子将士们嘴里就流出口水,都加快了步伐。走出了干旱之地,将士们虽没见到梅林,但已经有水喝了。 曹操割发代首 曹操出征张绣途中,正值庄稼大收之际,有战士不懂爱护,随意踩踏。为安抚民心,曹操下令战士不许践踏庄稼,违者斩。一次,曹操正在骑马行军途中,忽田中惊起一鸠,曹操坐骑蹿入麦中,践坏了一大块麦田。曹操立即叫来行军主簿,要求议罪,主簿十分为难,曹操却说:我自己下达的禁令,现在自己违反了,如果不处罚,怎能服众呢?这时谋士郭嘉引用《春秋》为其开脱,此时曹操便顺水推舟,说“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以剑割下自己一束头发,掷在地上对部下说:“割发权代首”。 曹操割须弃袍 曹操起兵三十万,径下江南。潼关一战,曹操被马超击败溃逃,听见有人叫:“穿红袍的是曹操!”便脱下红袍。又听见大叫:“长胡子的是曹操!”便惊慌割了胡子。又听见:“短胡子的是曹操!”立即扯起衣角包着下巴逃跑。马超追上,曹操吓得绕树而走,马超一枪刺在树上,曹操乘机逃走。马超追去,被曹洪拦住。曹操逃脱。 曹操梦中杀人 曹操生性多疑,常恐别人暗中加害于他。一天,他对侍从们说:“吾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汝等切勿近前。”曹操为使众人相信自己的话,于是在一天夜晚睡觉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