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目标管理)(一)课程目标

(目标管理)(一)课程目标

(目标管理)(一)课程目标
(目标管理)(一)课程目标

(一)課程目標

本計畫之課程目標只有一項,即以經濟學史為途徑來深化經濟學教學。

這最先起源於二件事情:

1. 基於長久的經濟學教學實務經驗中發現目前商學院經濟學教育

環境中彌漫着不自覺的「古典科學決定論」,以致學生學習極度

僵化,不能活用所學。本文對此一情況之極度不滿及對其可能

引發學生鄙棄經濟學問,甚至引發反智(anti-intellectualism)傾向

的深沉憂慮。

2. 基於長久的經濟學教學實務中發現「以經濟學歷史來教授經濟

學,有着出乎意料的優良教學效果」。

註:「古典科學決定論」的觀點起源於看到Isaac Newton (1642-1727)到P. S. Laplace (1749–1827)約一個世紀的牛頓力學體系的完

美發展,而建立在化約主義(reductionism)之上,將自然現象(可

能包含無限多個變數的問題),化約為有限個、少數個變數,

然後導出這少數個自變數,因變數之間的統制方程式

(governing equation)去描述或進一步去控制自然現象。又有許

多人稱為「伽利略式科學方法」。

(其優點缺點及進一步之討論可詳見?童年與解放?,黃武雄,

P.190-194;?社會科學方法倫的歷史發展及其評析?,方永泉)

由這二個源頭開始,經長時間的反省與探索學習,很驚訝的、如同發現新大陸一般的,漸漸體悟出本文所發現的可能是一個尚未完整被發現及開發的教學領域上之處女地,這個處女地係指四個部份。即是:

1. 本文首創歷史融入教學法。本文辨認出一個業已存在、使用於多

個學科、但尚無文獻做有系統研究的優良教學法並給於適當之

命名─歷史融入教學法(pedagogy of integrating history)。

2. 以跨科系的科際整合(inter-disciplinary)角度來進行目前自然科

學、社會、人文科學各種科系之中,使用歷史融入教學法之實

況。並分析檢討它們運用本教學法時未盡完美、可以改善之處。

3. 本文首創此教學法在教育理論上及哲學層次上知識論

(epistemology)、本體論(ontology; first philosophy)上之理論依據

之完整探討。

4. 發現歷史融入教學法使用於經濟學教學上,可以有效化解克服目

前商學教育中瀰漫着「古典科學決定論」所生之流弊。故可以

採用經濟學史來深化經濟學的教學。

本計畫發現探索的完整思考歷程敘述如下:

1. 本文首創歷史融入教學法。本文辨認出一個業已存在、使用於多

個學科、但尚無文獻做有系統研究的優良教學法。並給於適當

之命名─歷史融入教學法(pedagogy of integrating history)。

2. 以科技整合(inter-disciplinary)的寬廣視野來觀察本文首創歷史

融入教學法在以下各個學科中目前的應用情況。並分析檢討它

們運用本教學法時未盡完美、可以改善之處。

(1) 歷史融入教學法在數學─HPM

(2) 歷史融入教學法在企業管理學─哈佛個案分析法(case

study)

(3) 歷史融入教學法在物理力學上

(4) 歷史融入教學法在經濟學上

3. 尋找本文首創歷史融入教學法的哲學層次及教育理論依據。總結

而論,共有三方面之哲學理論支持歷史融入教學法。

(1)哲學經驗主義的依據─「人類心靈運作技巧不能化約為

事實與規則之組合」

(2)現象學、詮釋學的支持─歷史、藝術、語言三條通往真

理的「非方法」大道

(3) 數學哲學家Imre Lakatos「發現的脈絡」的有力支持

4. 歷史融入教學法「哲學-教育理論-教育實踐(歷史融入教學法)」

三個層次之整合性理論體系的彙總整理。

鑑於各種教學法引入國內,最後幾乎必然流於計較繁瑣技術層

面,忘卻教學法本來的宗旨。故本文極力主張這三層面須相互

支持、相互印證不可偏廢。否則必然歷史重演。

5. 歷史融入教學法如何克服「古典科學決定論」的缺點

6. 歷史融入教學法教學實例說明

(1)現行經濟學教科書的老祖先:Marshall的?經濟學原理?

(2)200年來辯論不斷的Malthus《人口論》的故事

(3)百年迷惑:鑽石與水的價值矛盾

(4) F. A. Hayek與總體經濟學的誓不兩立

7. 小結

七個方面說明如下。

1.本文首創歷史融入教學法。

本文辨認出一個業已存在、使用於多個學科、但尚無文獻做有系統研究的優良教學法。並給於適當之命名─歷史融入教學法(pedagogy of integrating history)。

首先基於長久的經濟學教學實務中發現「以經濟學歷史來教授經濟學,有着出乎意料的優良教學效果」。故嘗試以跨科系的科際整合角度,來尋找各個學科之中是否有相似之教學法或教學現象。漸漸地辨認出一個業已存在、使用於多個學科的優良教學法。但目前尚無文獻明確指出此一現象。本文遂嘗試辨別出此一教學法並給於適當之命名─歷史融入教學法(pedagogy of integrating history)。故本文首創歷史融入教學法。

2. 以科技整合(inter-disciplinary)的寬廣視野來觀察本文首創的歷史融入教學法在各個學科中目前的應用情況。並分析檢討它們運用本教學法時未盡完美、可以改善之處。

回顧歷史融入教學方的相關文獻探討,並嘗試以科技整合

(inter-disciplinary)的寬廣視野來觀察歷史融入教學法在各個學科中目前的應用情況。

限於篇幅,本文僅精簡選擇有代表性之學科來進行分析。這些學科包涵了屬於自然科學的數學、力學以及屬於社會科學的企業管理學、經濟學。並分析檢討它們運用本教學法時未盡完美、可以改進之處。共計四個方面說明如下。

(1) 歷史融入教學法在數學─HPM

(2) 歷史融入教學法在企業管理學─哈佛個案分析法(case study)

(3) 歷史融入教學法在物理力學上

(4) 歷史融入教學法在經濟學上

(1) 歷史融入教學法在數學─HPM

歷史融入教學法在數學教育之應用最有名的即是HPM。HPM係源自1972年在英國愛塞特(Exeter, UK)所舉辦的第二屆國際數學教育會

議(ICME-2)。2000年由洪萬生教授引入國內。

所謂HPM(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是指隸屬於國際數學教育委員會(ICMI)的一個研究群,專門推動數學史與數學教學之關聯。簡單地說,它是數學史學對數學教育的一種應用,目的當然是利用數學史的研究成果、以及數學史與數學教育的互動,來提升數學教師的教學品質與學生的學習成效。

而關於HPM之教學內函洪萬生教授主張:

...討論HPM課題時…教師運用數學史至少可以分成三個層次:

a. 說故事,對學生的人格成長會有啟發作用;

b. 在歷史的脈絡中比較數學家所提供的不同方法,拓寬學生

的視野,培養全方位的認知能力與思考彈性;

c. 從歷史的角度注入數學知識活動的文化意義,在數學教育

過程中實踐多元文化關懷的理想。

(HPM隨筆一,HPM通訊,V olume I第二期)

國內亦已發展出完整的數學史融入數學教室的一些know-how,供有心採用的教師參考:

a. 歷史「花絮」(snippets),譬如數學家的遺聞軼事、數學問題的

起源以及古今方法的簡單對比等等;

b. 學生以歷史文獻為本的研究專案(project work),譬如下列專題

「一次方程式:歷史的回顧」、「任意角三等分」、「何謂代數學?」以及「歐幾里得vs. 劉徽」等等,都可以讓學生組成小組,寫

出專案研究報告;

c. 數學史的原始文獻(primary sources),譬如《幾何原本》與《九

章算術》的研讀與討論等等;

d. 練習題(worksheets),其設計通常圍繞著簡短的歷史選粹

(historical extracts),伴隨著歷史背景的說明,再輔以了解數學

知識內容的問題、所涉數學議題的討論、今昔解法或處理的比

較,以及這些選粹中的題解(solving problems)或它們所引發

的類似題解;

e. 可立即供2-3堂課使用的「歷史套裝」(historical packages),譬

如「古代數碼與數系」,「古埃及算術」,「巴比倫的二次方程解

法」以及「九章算術的分數計算」等等;

f. 恰當地使用歷史上出現的謬誤(errors)、另類概念(alternative

conceptions)、觀點的改變(change of perspective)、隱含假設的

修訂(revision of implicit assumptions)以及直觀論證(intuitive

arguments)等等;

g. 歷史上的問題,譬如古希臘三大作圖題,Goldbach 猜測,不同

文明所提供的畢氏定理證明,以及引出解析數論的質數定理等

等;

h. 歷史上曾經出現的畫圖工具(mechanical instruments);

i. 回到過去的數學實驗活動,譬如使用古代的記號、方法及論證,

來學習數學;

j. 編劇本,譬如「柏拉圖vs.孔子」、「歐幾里得vs.劉徽」及「伽羅瓦的悲劇一生」等等;

k. 電影及其它視覺工具,譬如英國空中大學(Open University)所發行的數學史教學影片等等;

l. 戶外數學古蹟的教學活動;

m. WWW網路的使用。

(HPM隨筆二:數學史與數學的教與學,洪萬生,HPM通訊,

V olume II第四期)

有關於HPM在教育理論/教育哲學層次之理論基礎國內學界亦已經有詳細之論述:

「數學哲學」(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當然與「數學史」(history of mathematics)有關!它們的關聯受到矚目,大概可以追朔到七十年代。當時數學哲學家Imre Lakatos追隨Karl Popper,開始注意到被邏輯實證論(logical positivism)所忽略的「發現的脈絡」(context of discovery)對知識成長的重要性,遂將數學史結合到數學哲學的研究之中。此外,Lakatos也十分關心數學教育,他希望數學史融入數學哲學所引出的「擬經驗論」(quasi-empiricism)觀點,最終可以對數學教育作出貢獻。(HPM隨筆三:數學哲學與數學史,洪萬生,HPM通訊,V olume II第六期)

另外,對於數學史與數學哲學兩者之間互為體用、相互辯證的關係亦有明確之說明:

…Lakatos改寫康德(I. Kant)並廣被傳頌的一句話:「數學史一旦缺少了哲學的引導,便是盲目的;至於數學哲學,要是對數學史中最引人遐思的現象不理不睬,那麼,它便是空洞的。」(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lacking the guidance of philosophy has become blind,

while the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 turning its back on the most

intriguing phenomena in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has become

empty.)

(出處同上)

而HPM在國內發展的缺點,本文檢討儒如下:

a. 引進國內8年來,逐漸偏向於在HPM執行面之技術性分析。

吾人可以看到很多HPM的相關文獻使用問卷調查以及多變量

分析技術來對HPM教學法做效果的實證分析,這多少都偏離了

HPM教學法之原意。細究HPM教學法/歷史融入教學法之哲學

理論依據,可以知有:

(a)哲學詮釋學

(b)數學哲學家Imre Lakatos之發現的脈絡理論

(c)350年以來經驗主義看對人類心靈運作技巧的獨特主

這些哲學理論基礎有一個共同的傾向,均是因為對理性主義者

僵化的分析觀點之不滿的一種反撲。如今國內HPM教學研究者

又將HPM教學法帶回到理性主義之分析式架構,是為一項明顯

之缺憾。

b. 專注於HPM教學法之實踐部份,而對本文所強調的三層次理論

架構中(由哲學認識論/本體論-教學理論-教學實踐三種層次)的

另外二層次:HPM教學法在哲學層次及教育理論層次的理論基

礎探討明顯的不足。

(2) 歷史融入教學法在企業管理學─哈佛個案分析法(case study)

企業管理這門學問中有個歷史悠久的使用歷史融入教學法之實例,即是赫赫有名發源於哈佛大學商學院的企業個案分析法。1908年哈佛大學創立商學院,由Edwin F. Gay擔任首任院長。他有感於傳統

商學院講授方式的種種流弊,參考了哈佛法學院的一種特殊教學方法創立了個案分析教學法。並在1920年成立了個案發展中心。由於這種教學法的優越性,使得哈佛的分案分析教學法廣為流傳,成為現今世界各著名大學管理學院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份。

在國內,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於1972年成立「台灣企業單位管理個案研究計畫」可謂國內個案分析法之先河。經30年來之努力,我國商學院中之個案研究法達已十分普及的地步。

企業個案分析教學法在教育理論上、哲學層次上的支持理論為何?令人驚訝的,雖然個案分析法在國內商學院已十分普遍,但有關這個教學法在教育理論上乃至哲學層次上的理論依據,竟然很少有文獻討論。

為彌補這個缺憾,本文企圖簡要的論述個案教學法可能的教學哲學理論依據。重點在其教學哲學的前題不同。在它之前,傳統教學法有着不自覺的「古典科學決定論」影響,假設企業問題可找出有限個、少數的變數並加以討論掌握。但哈佛的個案教學法則假設實際的商業個案應包涵無限多個變數,故其主張是

a. 個案教學法沒有標準答案,每ㄧ次、每ㄧ組不同的人討論均可能

有不同的結果。

b. 基於同樣的理由,哈佛個案的教學實踐上主張個案設計時,不能

附上問題。也不能附上與問題相類似的討論、討論大綱…等會

限制參與討論學生想像空間的東西。更不能附上結論。

哈佛這個「不列問題」的作法是很值得重視及詳加討論的。這個做法印證了本文對其教育原理上理論依據的討論是正確的。

哈佛這個「不列問題」的作法也可以用來作為一個明確的檢驗的標準,做為個案編寫人是否真實理解個案教學法的檢驗標準。因為若能理解個案教學之真精神,面對現實商業個案時會自然假定真實情況是包涵無限多個變數的;真理是無法被窮盡的。(此處頗有董仲舒「詩無達詁」的味道。即ㄧ首詩的意境永遠無法被窮盡;一件藝術作品的意義永遠無法被窮盡)自然也會理解哈佛個案「不列問題」此一作法的真髓。反之,若個案編寫人列了問題(或相類似意義的討論大綱、結論之類)則吾人可以判定其不懂個案分析之真髓。

應用這個本文所創立的檢驗方法,測試「第三屆台灣本土企業個案發表及研討會」上的個案36篇經本文檢視36篇只有一篇符合此一檢驗標準,即只有一篇符合哈佛個案編寫的標準不列問題,其餘35篇均不符標準。及格率僅2.7%。其檢驗推論之流程如下:

a. 基於對歷史融入教學法在哲學層次之理解,吾人可以知道哈佛

個案法中「不列問題」實有深意,不容忽視。(此處可以參考

一個深具類比思考價值的實例,即中國禪宗所標示的「不立文

字」的立宗主旨。哈佛個案之「不列問題」對比於中國禪宗之

「不立文字」,二者之間將可以做許多相互的印証。)

b. 基於以上了解,選擇是否「不列問題」做為是否符合哈佛個案

教學法精神之標準:在個案教學編寫中不列問題即判定為合

格;列了問題則判定為不合格。

c. 選擇測試之樣本,本文以「第三屆台灣本土企業個案發表暨研

討會」中集結成書發表之36篇個案為測試之樣本,進行測試。

(台灣企業個案研究選粹,劉廷揚主編,五南)

d. 測試結果:36篇中合格者1篇(堅持研發與品質的螺帽業龍頭─

三星五金,杜富燕),不合格者35篇,合格率僅2.7%。

本項測試結果顯示之意義有三:

a. 對歷史融入教學法之哲學層次及教育原理層次的理論依據是

極重要的,它可以為教學實踐提供具體方向指導。

b. 國內哈佛個案教學法實行上仍有很大改善空間。

c. 本項測試的合格率偏低(只有2.7%)已令人憂慮,更令人憂慮的

是國內企業管理學界迄今無文獻指出此一缺失。

一斑窺豹;一葉知秋。這也是本文所憂慮的歷史融入教學法在國內實踐上的諸多缺點之一。即因未能掌握此一教學法在教育理論及哲學層次上的理論依據,故在教學實踐中迷失的方向。不了解這個教學法中「不列問題」此一作法的理論真義,而至誤列問題產生不良後果。

(3) 歷史融入教學法在物理力學上

目前並無明顯在物理力學教學上之應用實例,但我們可以由下列事實看見這個教學法在力學教育中可能的發展潛力。

物理力學中由古典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的特殊相對論是ㄧ個劃時代的轉變過程,其中牽涉到有古典力學將時間與空間看成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到特殊相對論發現時間與空間不是絕對,而是相對的。會隨物體本身之速度而不同。

我們探究特殊相對論的發明史便會發現:那個最終導致特殊相對論產生的最初思想,最初是在一本名為「力學發展史」的書上出現的。(Ernst Mach, Die Mechanik in ihrer entwicklung: historisch-lcritisch dargestellt, 1883, 由T. J. Mc-Cormack譯成英文)

故由上述史實可以察覺,目前在物理力學教育中雖然無明顯歷史融入教學法之使用,但這個教學法在物理教育中的應用嘗試,應是極有潛力、極有價值的。這也有待後續教學法研究者之努力。

(4) 歷史融入教學法在經濟學上

經濟學教學上雖無明顯相似於歷史融入教學法的教學方法命名,(其實「歷史融入教學法」一詞的明確提出,可能為本文所首創),但研究相關文獻即可明白,此一教學法已在經濟學教育中大行其道,只差沒有人明確給予注意界定及命名而以。

這裏舉2個重要的例子來說明:

a. Joseph A. Schumpeter(1883-1950)在其名著?經濟分析史?中

(History of Economic analysis, 1952)有專節說明我們爲什麼要

研究經濟史。極力主張經濟史研究是理解經濟學必然不可以缺

少的工具。在該章節之中,共計以四個大方向說明經濟學歷史

對經濟學內涵了解之重要性。本文消化整理如下:

(a) 主張若不以經濟學歷史為方法來研究經濟學,會造成

一種缺乏方向與意義的感覺,使學術研究無以為繼。

(b) 我們的頭腦很容易從經濟學史的研究中得到經濟學的

新靈感。對於經濟學史上之論戰,無論有結果、沒結

果均會帶給我們新的意義與體會。

(c) 經濟學史最珍貴處是它告訴我們歷來人類對經濟事物

所有思維的詳細軌跡與發現脈胳。這種軌跡與脈胳是

我們得以持續研究探討經濟學問之動力。

(d) Schumpeter主張經濟學這門學科在本質上有著與歷史

學相類似之處。亦即主張經濟學題材本身就是一種獨

特的歷史過程。這一事實足以使我們加倍注意經濟學

史了。

b. 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F. A. Hayek(1899-1992)在其名著

「不要命的自負:社會主義的種種錯誤」(The fatal conceit: the

errors of socialism, 1989)全書詳述了「延遠的次序」(extended

order, 即Hayek對Adam Smith以來自由主義經濟學者對「看不見的手」此一市場機制的更深入研討)。

全書即以廣闊的歷史眼光仔細分析由Adam Smith《富國論》

(1723- 1790),到T. R. Malthus (1766-1834)《人口論》到David

Ricardo(1772-1823)的勞動價值說,到Karl Marx(1818-1883)的

《資本論》,到W. S. Jevons (1835-1882); Carl Menger

(1840-1921); L. Walras (1834-1910 )三人共同發展的邊際效用學

派,到嚴厲批評J. M. Keynes (1883-1946) 的總體經濟理論。如

此手法方式方能明確說明經濟理論的真義,此一寫作方法即可

視為對歷史融入教學法在經濟學教育的明確支持。

3. 尋找本文首創的歷史融入教學法的哲學層次及教育理論依據

當注意到歷史融入教學法有廣泛使用的事實後,更進一步的,本文想要尋找可以完美解釋此一教學法何以會有優良效果的教育理論上之支持依據,以及更深入的在哲學層次上知識論、本體論上支持此教學法的理論依據。總結而論,共有三方面之哲學理論支持歷史融入教學法。

(1) 哲學經驗主義的依據─「人類心靈運作技巧不能化約為事實與

規則之組合」。

(2) 現象學、詮釋學的支持─歷史、藝術、語言三條通往真理的「非

方法」大道。

(3) 數學哲學家Imre Lakatos「發現的脈絡」的有力支持。

三個方面說明如下。

(1)哲學經驗主義的依據─「人類心靈運作技巧不能化約為事實與規則

之組合」

歷史融入教學法在哲學上之理論基礎,可以在哲學上理性主義(rationalism) vs. 經驗主義(empiricism)的論戰中找到解答。Rene Descartes (1596-1650)的理性主義可以淵遠流長地上溯到希臘哲學家Socrates (BC469-399), Plato (BC427-347)。向下則開啟Gottfried Leibnitz (1646-1716), Immanuel Kant (1724-1804)等人的繼續發展,並ㄧ直到持續到今天。理性主義的科學方法,或更極端的「古典科學決定論」的方法,盤據了當代西方大部分的知識領域。

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針鋒相對、尖銳衝突的關鍵點,其實在於對人類心靈運作方式的主張不同。理性主義者主張「知道如何」(knowing how)可以藉由「知道什麼」(knowing that)來解釋;心靈運作技巧也可以化約為事實與規則之組合;也就是認為整體可以由構成部份來完整的解釋。

但法國經驗主義先驅哲學家Blaise Pascal (1623-1662) 的名言:「心自有理性所不知道的理由」中嘲笑反對的,正是這種笛卡兒主義所主張的理性觀。半個世紀後,英國哲學家David Hume(1711-1776),這位經驗主義的大將更是反對萊布尼茲將知識奠基於原則與理論上,而認為應該以經驗學習得來的習慣為知識的基礎。換句話說,經驗主義所持對人類心靈的運作分式不同於理性主義。認為「知道如何」並不能化約為「知道什麼」;人類心靈的運作技巧不能化約為事實與規則的組合。

David Hume之後,理性主義對經驗主義之反撲又是ㄧ長串的歷史:從維也納學派與邏輯實証論(Vienna circle and logical positivism)到20世紀後半世紀企圖仿製人類心靈運作機器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偉大工程嘗試終歸於失敗。(Goodbye, Descartes: the end of logic and search for a new cosmology of the mind, Keith Devlin, 1997) 這項耗時50年有着全體人類規模空前人力物力投入的失敗,逼迫人們重新回過頭來思考檢視經驗主義者350年以來的空谷回音:「知道如何」

並不能化約為「知道什麼」!

本文所憂慮反對的商學院中彌漫的「古典科學決定論」,即明顯是理性主義所演生的流弊。企圖於複雜的經濟現象中抽出有限的變數來簡單的解理經濟事務全貌。即是嘗試用「知道什麼」來徹底取代「知道如何」,這是對人類心靈的運作方式之嚴重誤解。

而本文所首創的歷史融入教學法則十分切合於經驗主義對人類心靈運作方式的主張。即「知道如何」並不能由「知道什麼」來徹底取代;人類心靈運作的技巧不能化約為事實與規則地組合。簡單地說,歷史融入教學法比較能符合人類心靈運作方式。故才能有優良的教學效果,才能解決目前國內商學院瀰漫而不自覺的「古典科學決定論」所生之種種流弊。

(2)現象學、詮釋學的支持─歷史、藝術、語言三條通往真理的「非方

法」大道

由Edmund Husserl(1859-1938)的現象學到Martin

Heidegger(1889-1976); H.-G. Gadamer(1900-2002)之詮釋學可以為歷史融入教學法在哲學上之理論基本。本文以詮釋學集大成的哲學家Gadamer之巨著《真理與方法》來說明之。眾所週知,本書書名中的「方法」一詞,實有諷剌意味,Gadamer實際要表達的是「方法」(此處的方法其意義類似於本文中之「古典科學決定論」)不是通往真理的途徑。

Gadamer由他對審美的批判開始,探究通過藝術獲得真理的經驗,從而正視珍惜這種經驗,因而反對那種被「科學」(此處科學之意義相似於本文之「古典科學決定論」)弄得十分狹窄的追求真理的理論。繼而分別開出歷史、藝術、語言三條通往真理的「非方法」大道。

這裏可以看出Gadamer詮釋學整個追求真理之理論與本文中主張以歷史融入教學法,應用於經濟學之教學中從而改善目前商學院教育中「古典科學決定論」所生之流弊。二者之間是可以相互呼應的。

而Gadamer主張一件藝術作品的意義是永遠無法被窮盡的,亦與本文之歷史融入教學法中主張在真實世界中吾人所研究的主題是具有無限多的變數組成的主張相符合。而對追求真理的道路,Gadamer之詮

釋學與本文之歷史融入教學法也都同意使用歷史是追求真理的道路。

(3) 數學哲學家Imre Lakatos「發現的脈絡」的有力支持

數學哲學家Imre Lakatos追隨Karl Popper,開始注意到被邏輯實證論(logical positivism)所忽略的「發現的脈絡」(context of discovery)對知識成長的重要性,遂將數學史結合到數學哲學的研究之中。此外,Lakatos也十分關心數學教育,他希望數學史融入數學哲學所引出的「擬經驗論」(quasi-empiricism)觀點,最終可以對數學教育作出貢獻。這個「發現的脈絡」的原理即是對歷史融入教學法極有力的理論支持。

4. 歷史融入教學法「哲學-教育理論-教育實踐(歷史融入教學法)」

三個層次之整合性理論體系的彙總整理

當教師俱備了上述對歷史融入教學法的跨科系實踐之了解、教育倫理上之支持依據、哲學層次的支持依據之後,便可形成一個由「哲學-教育理論-教育實踐(歷史融入教學法)」三個層次之理論體系。由抽象到具體、由形而上到形而下的首尾ㄧ貫、相互呼應的體系。

如此方能掌握到本文首創的歷史融入教學法之真髓。並能在千變萬化的教學現場上,擁有鮮明的目的(end)方向感以及靈活的教學手段(means)選擇。達到目的與手段完美融合之理想。不致迷失在方法技術之細微末節處,出現前文所說歷史融入教學法引入國內之後極易產生之「異化」(alienation)流弊,產生手段與目的本末倒置的情況。

鑑於各種教學法引入國內,最後幾乎必然流於計較繁瑣技術層面,忘卻教學法本來的宗旨。故本文極力主張這三層面須相互支持、相互印證不可偏廢。否則必然歷史重演。

5. 本文首創的歷史融入教學法如何克服「古典科學決定論」的缺點

進一步而言,也唯有形成一個由「哲學-教育理論-教育實踐(歷史融入教學法)」三個層次之整合性理論體系。順著人類心靈的自然思考運作法則,才能有效的克服目前瀰漫於商學教育中,無論是老師、學生、教材中不自覺的「古典科學決定論」的缺點,重新喚起學生的熱

情,探究經濟學這一門深邃迷人的學問。

6. 本文首創的歷史融入教學法教學實例說明

為精確說明本文首創歷史融入教學法對經濟學教育的優異效果,並可以解除瀰漫於商學教育中不自覺的「古典科學決定論」種種流弊。本文例舉4個經濟學教學實例來說明之:

(1)現行經濟學教科書的老祖先:Marshall的?經濟學原理?

(2)200年來辯論不斷的Malthus《人口論》的故事

(3)百年迷惑:鑽石與水的價值矛盾

(4) F. A. Hayek與總體經濟學的誓不兩立

四個方面說明如下。

(1) 現行經濟學教科書的老祖先:Marshall的?經濟學原理?

Alfred Marshall (1842-1924) 對於歷史融入教學法在講授經濟學的重要性而言,是一個極重要而典型的實例,其原因如下:

a. Marshall於1890年初版的?經濟學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

仍是首次單獨使用經濟學(economics)一詞,而非他之前學者所

慣用的政治經濟學一詞(political economics) 。其內容而言,更

是近代經濟學教科書基本架構之範本。

b. 該書係實証經濟學(positive economics) 的經典(西洋經濟思想

史,p.267,林鐘雄,三民)從此引入了實証主義方法的許多好

處例如:筒潔明朗、使用數學公式、數量化、可以繼續抽象演

繹。但也同時引入實證主義的許多缺點例如:前文所述不自覺

之「古典科學決定論」之流弊。

c. Marshall採用有名的局部分析法,即認為經濟現象複雜、經濟變

數眾多,不易掌握。仍建立假設,儘可能消去變數,以降低變

數的數目,使問題得以簡化。其好處是使人很快掌握經濟現象

的大略樣子。缺點則是對先前之假設一不小心極易疏忽出錯,

使理論與事實嚴重脫節。故以研究不全完競爭出名的John

Robinson (1903-1983) 曾感慨說過:「為找出Marshall所隱藏的

假設,常花去了ㄧ代經濟學家的時間」。

d. 故Marshall的眾多假設,值得吾人逐一檢視,小心討論其理論

與實際的差異,舉例而言:

(a) 局部分析法。你會發現是個極度簡略之模型,簡化的太過頭

了,隨意引用此一假設下之結論是不明智的。

(b) 靜態定型會社(stationary state) ,Marshall雖有此一假定,

但竟然對此假定一直語焉不詳。

(c) 對商品的定義,其實Marshall亦始終未提出令人滿意的定

義。但世人卻不仔細分辨這些前提假設之不足,對其理論之

影響而直接地、簡單化地引用其結論。

總之,吾人愈對Marshall經濟理論之深入探討,愈能明暗對比出目前教科書上吾人所疏漏的地方,就愈能得到一個完整全貌、符合實際經濟現象之經濟理論。吾人可以說:每一個為Marshall所隱藏的假設都值得仔細探討,都會有巨大的收獲,找到目前我們所習慣經濟學教科書中之盲點。

(2) 200年來辯論不斷的Malthus《人口論》的故事

T. R. Malthus(1766-1834)的《人口論》(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1789)中以當時的歷史數據為基礎論証出人口是以每25年

增加一倍的等比級數增加;而食物卻最多只能以每25年增加一次的算數級數(等差級數)增長。這二個級數的差異是如此的巨大,立刻推導出令人驚恐的結論:各種流行病、戰爭、瘟疫與飢餓是必然發生的。經濟學也因Malthus而蒙上「憂鬱科學」(dismal science)之名。

但事實上呢?細察1789年至今Malthus的理論是乎不對,沒錯200年來人口是等比級數增長,但食物竟也是等比級數增長而非原先Malthus預測之等差級數增加,這其中那兒出錯呢?原來Malthus在《人口論》的推論中使用了勞動要來素為均質性的這項假設,這項假設在Malthus的年代裏是沒有錯的,也因此而推導出那個年代裏古典經濟學派所承認的一個法測「報酬遞減法測」(the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

但是200年來勞動要素已漸漸因為專業分工而轉變為異質化,同時也造成報酬遞減法則有可能改變成為報酬遞增法則。這個200年來辯論不斷故事的最新發展可以到2003年楊小凱所創建的「超邊際經濟學」(inframarginal economics),深入研究專業分工、經濟組織與報酬遞增法

則。

這是使用歷史融入教學法介紹Malthus《人口論》的例子與傳統教科書相比較,可以有下列之優點:

a. 故事曲折,可以引發學生興趣。

b. 在故事中了解報酬遞減法則此一古典經濟之主張,到今日卻有可

能改變為報酬遞增法則,可見經濟法則的安定性如何。

c. 勞動因素的性質可由200年前的均質性到今天因專業分工而變

化為異質性。可見環境變遷對經濟假設之影響。

d. 直到今日為止,Malthus《人口論》引發的辯論還餘波盪漾。直

到最新的「超邊際經濟學」。

(3) 百年迷惑:鑽石與水的價值矛盾

1776年Adam Smith 在《國富論》中開始悟出價值有二種:一為使用價價直(Value in use)即使用此物所帶來的滿足,一為交換價值(Value in exchange),即此物市場上的價格。Smith指出了很有名的「鑽石與水的價值矛盾」:鑽石在市場上很貴,但是好像沒有什麼用途;水在市場上很便宜,但對人用途無限。其實這個問題長達100年都無法解決。

1867年Karl Marx(1818-1883)在其名著《資本論》中認為,使用價值只是每個人的主觀感覺,故不在經濟學的討論範圍,而交換價值的來源,Marx主張即是物品在生產過程中投入了多少勞動來決定這即是赫赫有名的勞動價值論,它構成馬克斯主義經濟理論的重要部位,但現在已經沒有什麼經濟學家如此主張了。也就是說,這種價值論是失敗的。

直到1870年代,才由三位經濟學家分別獨自發展出邊際效用學派經濟學才真正解決了這個百年迷惑。經由邊際效用學派的努力,逐漸使得一般稱之為「奧國學派」的現代經濟學理論得到普遍的接受。正由於此一發現,顯得在這之前的許多經濟學片段發現得以統一起來,成為首尾連貫的系統。雖然古典經濟學對於一般競爭過程,以及國際貿易如何進行的道理,早以有些可取的分析。但只有邊際效用理論才讓我們真正了解,需求與供給是怎樣決定的,各種產品的數量又怎樣隨著人們的需要而調整,以及人人互動、彼此產生的種種物資之稀有性指標如何回過頭來引導每個人參與互動的過程。於是我們才了解整

個市場過程可以視為一個特別的資訊傳遞過程,它令我們享受到種種我們自己個別無法取得、無法想像的資訊與技巧。

由這個百年迷惑:鑽石與水的價值矛盾,展開價值論的教學,將可有極佳的效果。

(4) F. A. Hayek與總體經濟學的誓不兩立。

「奧地利學派」、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F. A. Hayek(1899-1992)反對總體經濟學!根本不認同總體經濟學是個有效的學問。沒錯,當今商學院學生視為經濟學必然細分為個體經濟、總體經濟二者。但

Hayek終身反對John M. Keynes(1883-1946)以來的總體經濟學,其主要原因即在於效用的主觀性,效用是千千萬萬個別的心靈對消費的主觀上滿足,Hayek主張不存在一個全知全能的心靈可以全面的掌握它(The fatal conceit: the errors of socialism, F. A. Hayek, 1989)。

由這個哲學基礎出發,「奧地利學派」發展出一個對國內商學院學生特別陌生而驚訝的表達方式:在經濟學課本上不使用任何一條公

式、任何一張曲線圖形來講授經濟學!

依據長久的教學實務經驗顯示:每當學生得知此一事實,經常的反應是瞠目結舌、驚訝不已。而這種學生驚訝的反應、心靈上的巨烈震憾正是本文首創歷史融入教學法特有的、令人驚艷癡迷的教學媚力所在!

7. 課程目標小結

因此,本計畫之課程目標完整內涵可以總結如下:

本計畫最先起源於二件事情:

1. 基於長久的經濟學教學實務經驗中發現目前商學院經濟學教育環境

中彌漫着「古典科學決定論」。本文對此一情況極度不滿。

2. 基於長久的經濟學教學實務中發現「以經濟學歷史來教授經濟學,

有着出乎意料的優良教學效果」。

由這二個源頭開始,經長時間的反省與探索學習,發現一個尚未完整被發現

及開發的教學領域上處女地,其疆域包括:

1. 本文首創歷史融入教學法。本文辨認出一個業已存在、使用於多個

學科、但尚無文獻做有系統研究的優良教學法並給於適當之命名─

歷史融入教學法(pedagogy of integrating history)。

2. 以跨科系的科際整合(inter-disciplinary)角度來進行目前自然科學、

社會、人文科學各種科系之中,使用本文首創歷史融入教學法之實

況。並分析檢討它們運用本教學法時未盡完美、可以改進之處。

3. 本文首創此教學法在教育理論上及哲學層次上知識論

(epistemology)、本體論(ontology; first philosophy)上之理論依據之完

整探討。

4. 發現本文首創的歷史融入教學法使用於經濟學教學上,可以有效化

解克服目前商學教育中瀰漫着「古典科學決定論」所生之流弊。

在這片教學領域處女地上努力的墾荒開拓後,得到以下的收穫:

1. 首創歷史融入教學法。

2. 以科技整合(inter-disciplinary)的寬廣視野來觀察本文首創的歷史

融入教學法在以下各個學科中目前的應用情況。並分析檢討它們運

用本教學法時未盡完美、可以改善之處。共計分析了四個學科:

(1) 歷史融入教學法在數學─HPM

(2) 歷史融入教學法在企業管理學─哈佛個案分析法(case

study)

(3) 歷史融入教學法在物理力學上

(4) 歷史融入教學法在經濟學上

3. 尋找本文首創歷史融入教學法的哲學層次、教育理論依據。總結而

論,共計三方面之哲學理論支持歷史融入教學法:

(1) 哲學經驗主義的依據─「人類心靈運作技巧不能化約為事

實與規則之組合」

(2) 現象學、詮釋學的支持─歷史、藝術、語言三條通往真理

的「非方法」大道

(3) 數學哲學家Imre Lakatos「發現的脈絡」的有力支持

4. 本文首創歷史融入教學法「哲學-教育理論-教育實踐(歷史融入教

學法)」三個層次之整合性理論體系的彙總整理。

鑑於各種教學法引入國內,最後幾乎必然流於計較繁瑣技術層面,

忘卻教學法本來的宗旨。故本文極力主張這三層面須相互支持、相

互印證不可偏廢。否則必然歷史重演。

5. 歷史融入教學法教學實例說明

面對這些墾荒收穫,使本計畫有信心,決定採用本文首創的歷史融入教學

法。以經濟學史來深化經濟學的教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