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防止高层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防止高层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防止高层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防止高层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第七节、防止沉降:

一、高层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

1、地基土质软弱不均。建筑地基局部土质不均匀,受压后必然产生过量的不均匀沉降。

2、地基处理不当,基础设计不合理。建筑荷载必然对地基产生较大的附加应力,对承载能力低,变形大的软弱地基,应进行加固处理,提高地基承载能力。基础设计要根据上部荷载与地基土质情况,考虑地基的浅基或桩基础。

3、建筑体型布置不合理。为了追求建筑造型,建筑平面开头复杂,转折多变;房屋过长,长高比较大;建筑立面高低起伏,荷载差异较大;开设大门大窗,墙体被削弱。

4、地基含水量不正常变化。因周围某些条件变化,使建筑地地下水位升高,或上下管道渗漏,地表水渗入建筑地基,长期浸泡,土质软化甚至冲刷淘空,导致不均匀沉降。

5、建筑物使用不当。随着改变房屋用途,增大荷载,在室内地面堆放超过设计要求的活荷载,使地基附加应力剧增,导致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墙体开裂。

二、防止高层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1、房屋建筑工程应先勘察后设计。在进行建筑设计之前,应对工程地质进行详细勘察,查明地基土质情况、分布范围、承载力大小,地下水位等水文地质条件,然后按照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方便施工等要求,进行全面分析,权衡利弊,确定合理的建筑布局和结构类型,以便使上部结构,与地基相互影响,共同工作。对软弱地基和不均匀地基尤其如此。

2、减轻建筑结构自重。地基压缩变形大小与上部荷载值成正比。因此,减轻结构自重是降低基底附加应力,减少沉降的有效措施,对于基础,可以选用自重轻,覆土少的基础形式,如宽基浅埋,空心基础,薄壳基础甚至箱形基础;或设置地下室半地下室,采用架空地板,取代室内填土。对于上部结构,可以选用预应力、轻钢结构和单位容重少的轻质墙体材料,以减轻对地基的压力,减少地基沉降。

3、合理布置建筑体型,建筑平面形状应力求简单,纵墙拉通,避免转折多变,

凹凸复杂。建筑立面应尽量避免高低参差,荷载差异大,或开设过大的门窗洞口,削弱墙体。使房屋建筑质量重心与刚度中心基本一致,提高房屋自身抵抗不均匀沉降的能力。

4、增强建筑物的整体刚度。

(1)增强房屋纵向刚度。不均匀沉降使房屋产生纵向弯曲,纵墙应尽量避免转折,中断、开设过大的门窗洞口,横墙间距不宜过大,且与纵墙牢固连接。

(2)控制建筑物的长高。长高比愈小,建筑刚度就愈大。对于软弱地基,三层以上房屋,长高比不宜大于2.5。

(3)设置沉降缝。在长度较长的建筑适当位置、平面转折、高低参差、荷载差异大、地基或基础类型改变的部位,设置沉降缝或连接走廓,从屋顶到基础断开,把建筑划分成若干个刚度较大,长高比较小自成沉降体系的单元。

(4)在基础和楼盖下的墙顶上设置平面闭合的钢筋混凝土圈梁(或钢筋砖带),或采用现浇楼盖,以增强房屋建筑的整体性。

(5)加强基础的刚度。对于软弱和压缩性很不均匀地基上的建筑物,或以根据上部结构荷载情况,采用刚度较大的基础类型,如钢筋砼十字交叉条形基础,筏片基础甚至箱形基础。

5、调整各部分荷载分布。对于较大高度(或荷载)差异的建筑,要合理布置重、高部分的荷载;采用纵横墙混合承重形式和不同的基底宽度,以合理调整建筑物各部分不均匀沉降。对于不均匀沉降要求比较严格的建筑物,必要时可选较小的基底应力,加大基层面积进行设计。

6、对于大面积堆载的单层库、房,宜采用静定结构,防止墙体开裂。

7、新老或相邻两建筑物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对地基产生新的附加应力和应力叠加,引起不均匀沉降。

8、增强门窗洞口强度。在门窗洞口两边设置钢筋砼门框;为防止底层窗台墙反向弯曲变形开裂,可在窗台墙上部砌体内配置适量钢筋。

9、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对立面高低悬殊,荷载变化较大的房屋,应分期分段组织施工。一般应先建荷载较重的高层,后建较轻的低层;先建深基础,后建浅基础,

避免增加新的附加应力。

10、按设要求正确使用房屋。房屋竣工后,不宜随意改变房屋的使用功能,增大使用荷载或任意加大地面厚度,防止地表水渗入地基。

三、防止高层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常用方法:

1.沉降缝的设置

按建筑地基基础规范,在建筑高度和荷载差异部位、结构或基础类型不同的部位,宜设沉降缝。当地基压缩性高,厚度较大,主楼与裙楼之间差异沉降很大时,应该将两者基础之间用沉降缝完全断开。设置沉降缝将主楼与裙楼基础分开,是一种传统的设计方法。在早期高层建筑主、裙楼的设计中,为避免沉降差造成房屋开裂乃至破坏,常在两者相邻处设置沉降缝,并采用双柱、双墙等措施将结构断开。有时为避免对裙房基础产生过大的下沉影响,裙房基础应尽可能离开主楼基础一段距离

2.整体基础的采用

当基础在岩石层或卵石层上,或采用桩基、深墩,主楼与裙楼之间差异沉降很小时,一般可以将主、裙楼的基础做成整体,不必设缝。高层建筑主、裙楼的设计中,常采用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同置于刚度很大的箱基或厚筏基础上,以抵抗差异沉降引起的内力;二是通过桩基支撑在基岩或承载力较大的持力层上;三是地基土软弱,后期沉降量大时,也可将裙房放在悬挑基础上,但悬挑基础不能太长。

3.主楼与裙楼基础的联合设计

主楼与裙楼基础的联合设计,是指主楼与裙楼采取不同的基础形式,但中间不设沉降缝。通过我国近30年来的工程实践,联合设计的要点可归纳为:其一,考虑裙房的高层建筑基础设计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沉降计算方法与确定合理的差异沉降,观察地区性持久的沉降数据。其二,基本设计原则是尽可能减少主楼的重量和沉降量(例如采用轻质材料、采用补偿式基础或柱基),同时在不导致破裂的前提下提高裙房基础的柔性,甚至可能采用独立柱基。其三,考虑施工的先后顺序。主楼应先行施工,让沉降尽可能预先发生,设计良好的后浇带。

一般情况下,主楼与裙楼的荷载相差很大,两者的刚度差异悬殊,造成一定量的沉

降差异,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结构的开裂而影响使用。主、裙楼采用不同的基础形式,设法减少不均匀沉降,且在结构上保持连续无缝。

(1)箱基与基础梁的联合设计。主楼采用具有补偿性的箱基,大大减少沉降,裙房采用沉降较大的基础梁,从而基本消除主、裙房之间的沉降差,两者的基础和上部结构则连成整体。例如北京长富中心,主楼26层,采用深12.6m的箱基,置于砾石土层,裙楼4层,采用条形基础并减少其埋深,置于粉质黏土层,其间采用斜梁将条基与箱基连接起来,主楼周围设后浇带,以确保主楼结构在施工期间自由沉降。

(2)箱基与独立柱基础的联合设计。当主楼箱基埋深有限,属欠补偿基础时,希望裙房基础沉降更大些,以利于减少沉降差。这时可将裙房条基改为柱下独立基础,上部结构在主、裙房连接处设置后浇施工缝,且连接构件采取可适应一定沉降差的结构构造。例如某综合楼,主楼16层,采用箱基,基础埋深8m多,置于黏土层上,裙房3层,采用独立基础,地基比较均匀。主楼与裙楼连接处采用后浇缝,主体完成后计算沉降量值为30mm左右,浇注为整体后,终止沉降量为40mm左右。

(3)桩箱基础与独立基础或筏基的联合设计。当主楼采取桩箱或桩筏基础时,按沉降差尽可能小的要求,决定裙房采用独立基础、基础梁或筏基。这些都应由地质条件和沉降分析来综合确定,处理得当则仍可保证上部结构连为整体。这种联合设计方法可用于地基土压缩性较高的地区。例如某办公主楼,主楼地上14层,地下1层,采用筏板基础,裙楼3层,采用独立柱基础,主楼与裙楼之间留设后浇带,待主楼封顶后,再浇筑混凝土。封顶后,施工后浇带,主楼沉降8mm,裙楼独立柱基础沉降8.37mm,两者之间基本无差异沉降。

(4)筏基与筏基的联合设计。当地基土条件较好、差异沉降不大,或功能上有特殊要求,主楼与裙房有可能同时采用箱基或筏基。问题的关键在于,在满足防水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保证连接处的柔性,且先施工主楼。

就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楼基础之间的关系,现行规范有明确规定:当采用以下3种措施时,主楼和裙楼可连成整体而不设沉降缝:一是裙楼基础从主楼基础挑出;二是

减少绝对沉降量来控制沉降差;三是采用施工后浇缝,并辅之以相关的施工程序,以减少建筑物的后期沉降。目前,不留缝的后浇带因其有很大的优势而广泛地运用于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中。

减少地基不均匀沉降采取的防治措施就要从地基、基础、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从勘察、设计、施工等方面综合采取措施,减少建筑物的总沉降量,相应地减少不均匀沉降量,增强上部结构对沉降和不均匀沉降的适应能力。

(1)地质基础勘察方面地质钻探报告是一门专门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钻探报告是设计人员的主要设计依据,必须提高地质勘测人员的业务水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加强责任感,这样才能使钻探报告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采用多种设计,增强基础刚度和整体刚度。

(2)住宅的平面形状应力求简单,规则整齐,尽量避免形状复杂,阴角太多;避免建筑物有显著的高差或荷载差异。长度较大的住宅,考虑在适应部位设置沉降缝;对于平面图形复杂的,或有层高高差及荷载显著不同的,要在其转折处;层高高差处或荷载显著不同的部位设置沉降缝;在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显著不同处或在地基处理方法不同处设置沉降缝。建筑物荷载不仅使建筑物地基土产生压缩变形,而且由于基底压力扩散的影响,在相邻范围内的土层,也将产生压缩变形;这种变形随着相邻建筑物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由于软弱地基的压缩性很高,当两建筑物之间距离较近时,常常造成邻近建筑的倾斜或损坏。结构措施要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

(3)长高比是保证砖石承重结构建筑物刚度的主要因素。实践证明,建筑物的长高比控制在2.5至3之间时,可减少建筑物的相对弯曲,房屋不易出现裂缝。

(4)合理布置纵横墙。承重结构的墙身是房屋扭曲的主要受力构件,它具有调整地在不均匀变形的能力。纵、横墙的布置合理与否,对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影响很大。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对于砖石承重结构的纵横墙应尽量贯通,横隔墙的间距不宜过大,一般不大于建筑物宽度的1.5倍为妥。

(5)设置圈梁。在建筑物的墙体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的主要作用是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性,它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或减少裂缝的出现,即使出现了裂缝也能阻止裂缝的发展。

(6)切实提高施工质量①砂浆的品种、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②砖的品种,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砌体组砌形式一定要根据所砌部位的受力性质和砖的规格来确定。③正确设置拉结筋。④不准任意留直槎甚至阴槎,构造柱马牙槎不标准,将直接影响到墙体整体性和抗震性。⑤加强沉降检测。

在选择不均匀地基处理方法时,应综合考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物对地基要求、建筑结构类型和基础型式、周围环境条件、材料供应情况、施工条件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指标比较分析后择优采用。当拟建的相邻建筑物之间轻(低)重(高)悬殊时,一般应按照先重后轻或先高后低的程序施工,以减少两者之间的沉降差。采用混凝土后浇带施工工艺。当建筑物体重大,高差不悬殊时,可采用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方法,即在主体结构基本完成,建筑物沉降到一定的程度,在预先留置的部位补浇混凝土。活荷载较大的建筑物,如粮库、料仓等,在施工前采用控制加载速率的堆载预压措施,使地基预先沉降,减少建筑物施工后的沉降及不均匀沉降。当基坑挖到设计标高后应及时做基础,避免地基被扰动。在淤泥及淤泥质土的地基上开挖基坑时,要注意尽可能不扰动土的原状,通常可在坑底保留大约200mm厚的原状土,待敷设垫层时才临时铲除。如发现坑底软土上已被扰动,可挖去扰动部分,用砂、碎石(砖)等回填处理。加强建筑物的沉降观察,做好详细记录。在建筑物和构筑物沉降观测的每一区域,设置足够数量和符合标准的专用水准点和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的次数和时间应按设计要求,一般第一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设稳固后及时进行。民用建筑每加高一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应在不同荷载阶段分别进行观测,全部竣工后二年内沉降观测每3个月不少于1次。

(四)防止高层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的质量检验

地基处理设计时,应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必要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以增加建筑物对地基不均匀变形的适应能力。对已选定的地基处理方法,宜按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选择代表性场地进行相应的现场试验,并进行必要的测试,以检验设计参数和加固效果,同时为施工质量检验提供相关依据。

经处理后的地基,当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而需要对地基承载

力特征值进行修正时,基础宽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取零,基础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取1.0;在受力范围内仍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验算软弱下卧层的地基承载力。对受较大水平荷载或建造在斜坡上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以及钢油罐、堆料场等,地基处理后应进行地基稳定性计算。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会涌现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我们要勇于在技术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

解析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处理措施

路基不均匀沉降形成原因危害及处理措施 09土木(交通)赵鑫龙0919011011 【关键词】:路基纵向不均匀沉降,路基横向不均匀沉降,形成原因,造成危害,处理措施。 【摘要】:近年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为我国的交通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原动力。我国的交通状况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交通的高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的经济版图中最引人注目的心篇章,数字化交通征打造着我国交通的新理念。然而路基的不均匀沉降这一难题始终困扰着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阻扰在公路工程的发展和完善。 一,路基不均匀沉降的类型 1)纵向不均匀沉降 路基纵向不均匀沉降主要表现为桥头跳车和纵向填挖交界处不均匀沉降,致使路、桥过渡段出现不同程度的台阶,且路面平整性受损,严重影响了公路的使用功能。 2)横向不均匀沉降 由于车载、地下水及自重等作用,路基横向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公路工程病害已成为公路工程质量通病之一。 二,路基横向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分析 路基横向不均匀沉降的发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在于地基及路基本身;外因是车载、地下水及自重等作用。 1.地基对路基横向不均匀沉降的影响 (1)路堤地基处理不当 ①伐树除根及表土处理不彻底或是路基基底的压实度不够,致使路堤形成后,一旦杂

质腐烂变质,地基将会发生松软和不均匀沉降。 ②地面横坡大于1:5的路段,路堤填筑前地基未按规定要求挖成台阶,填料与地基结合不良,在荷载作用下填料极易失稳而沿坡面发生滑移,从而产生横向不均匀沉降。 (2)特殊地基地段 ①软土地基对路基横向不均匀沉降的影响 当路基修筑在软土地段时,软土层本身力学性能差,在附加应力作用下,会发生固结沉降、次固结沉降和侧向塑性挤出,导致明显的沉降变形。有些河谷、水塘地段虽作了清淤处理,但是处理不彻底或回填材料控制得不好,从而形成人为的相对软土层,造成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在高填方填筑后,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甚至路面开裂。在一些地表水和地下水自然排泄困难的地方,地基土中的软土层在固结过程中的较大沉降变形,也是产生过大沉降和沉降差的重要原因。有些路段所处地基不属于软土地基,但处于低洼、河谷处,长期受水冲蚀,天然含水量较高,在设计时未发现或未作特殊处理,在施工时也未做等载或超载预压,也会产生不均匀沉降。 ②岩溶地基对路基横向不均匀沉降的影响 在碳酸盐岩地区,路基下有时分布有岩溶洼地或漏斗,其中的沉积物松软,在行车动载的作用下,沉积物压实、侧向流动和下陷,造成路基沉陷。比较有代表性的工程实例是在昆明至瑞丽公路,有一处属这种类型。该公路通过处为灰岩地区的凹状地形区,自1991年开始,路面每年下沉约1.5m,1993年7~9个月,每月垫高路面0.5m,侧向变形作用不明显。其原因主要是路基以下为岩溶洼地,洼地内风化残积物疏松软弱,该处在地貌上易于地下水的汇集。在交通荷载作用下,残积物压密和侧向流动,使路基近于垂直下沉。一般说来,土层的天然含水量越高、天然孔隙比越大,则压缩系数越大、承载力越低,则路基的沉降量和沉降差越大;抗剪强度和承载力越低,则侧向塑性挤出甚至局部坍滑的可能性越大。故地基中存在岩溶,容易导致路基的横向不均匀沉降。 2.路基本身引起的路基横向不均匀沉降 (1)路堤填料不均匀 在公路施工过程中,对填料、级配很难得到有效的控制。若填料中混入种植土、腐殖土或泥沼等劣质土,或土中含有未经打碎的大块土或冻土等,或在填石路堤中石料规格不一,性质不匀,乱石中空隙很大,在一定期限(例如雨季)可能产生局部明显横向下沉。另外,填料常常是路堑的挖方、隧道掘进产生的废方。这些填料性质差异大、级配也相差很远。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分层碾压厚度过大,小颗粒填料和软弱物质很难得到有效压实,在荷载的长

对地基不均匀沉降采取的防治措施

对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及采取的防治措施 建筑物一般总会产生一定的沉降,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更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易使上部结构开裂与破坏,造成建筑物各处渗水、下水道堵塞不畅等,严重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对于多层砌体结构,由于砌体的抗拉、抗剪强度较低,在地基沉降时,很易在墙体上产生斜裂缝或踏步式裂缝,窗洞的四角部位尤其厉害。 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 首先是地质勘察报告的准确性差、真实性不高。实际施工中,有些工程不进行地质勘察盲目施工;有的勘察不按规定进行,如钻探中布孔不准确或孔深不到位;有的抄袭相邻建筑物的资料等,都会给设计人员造成分析、判断或设计错误,使建筑物可能产生沉降或不均匀沉降,甚至发生结构破坏。 其次是设计方面存在问题。建筑物长度太长;建筑体型比较复杂凹凸转角多;未在适当部位设置沉降缝;基础及建筑物整体刚度不足;建筑物层高相差大所受荷载差异大;地基土的压缩性显著不同、地基处理方法不同;以及设计方面的错误等都会引起建筑物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 最后是施工方面存在问题。没有认真进行验槽;基础施工前扰动了地基土;在已建成的建筑物周围推放大量的建筑材料或土方;对于砖砌体结构,砌筑质量不满足要求,砂浆强度低、灰缝不饱满、砌砖组砌不当、通缝多、拉结筋不按规定设置等,也会引起建筑物建成后产生不均匀沉降。 针对以上问题,防止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的措施主要有: 一、保证勘察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1. 建筑物体型应力求简单。建筑物立面的高差不宜悬殊,所受荷载差异不宜太大;在平面上开头应力求简单,尽量避免凹凸转角,同时平面上的转折和弯曲也不宜过多,否则会使其整体性和抗变形能力降低。另外,适当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建筑物在平面上的长度和从基底算起的高度之比),其越小,整体刚度越好,调整不均匀沉降的能力越强,一般控制在 2.5~3 之间。对于砌体承重结构,为保证其整体刚度,应合理布置纵横墙。纵横墙应尽量贯通,横隔墙的间距不宜过大,一般不大于建筑物宽度的 1.5 倍为宜。 2. 设置沉降缝。沉降缝将建筑物分成各自独立的单元,各单元的沉降不相互影响。一般在建筑平面的转折部位,高度差异(或荷载差异)处,长高比嘉宾大的砌体承重结构或钢筋混凝土西式体承重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适当部位,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显著差异处,建筑结构或基础类型不同处,分期建造房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规范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 变形控制测量 5.1 一般规定 5.1.1 各类沉降观测的等级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及速度进行设计而确定。同一测区或同一建筑物随着沉降量和速度的变化,可以采用不同的观测精度。 5.1.2 布置和埋设沉降观测点(变形点)时,应考虑观测方便、易于保存、稳固和美观。 5.1.3 沉降观测宜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也可采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 5.1.4 观测记录和成果应清晰完整、准确无误,并符合本规程9.1节的规定。每一周期观测完后,可提供周期或阶段性成果。整个工程结束后,应提供综合性成果资料。 5.1.5 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开始,以获取基础和主体荷载的全部沉降量(该建筑的总沉降量)。 5.5 建筑物沉降观测 5.5.1 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5.5.2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及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 1 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 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 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 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 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 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带裙楼高层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处理方法

带裙楼高层建筑基础不平均沉降的处理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业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因建筑功能的需要,在其周围常常设有辅助性的、与主体建筑相呼应的裙楼。带裙楼的高层建筑在主楼和裙楼之间存在着显赫的高差、荷载差以及结构刚度差,简易使基础产生过大的差异沉降,从而对地面结构产生晦气影响。在高层建筑基础设计中,不平均沉降问题是难题之一,本文就此方面进行一些讨论。 1处理主楼与裙楼基础连接的常用方法 1.1沉降缝的设置 按建筑地基基础规范,在建筑高度和荷载差异部位、结构或基础类型例外的部位,宜设沉降缝。当地基压缩性高,厚度较大,主楼与裙楼之间差异沉降很大时,应该将两者基础之间用沉降缝完全断开。设置沉降缝将主楼与裙楼基础分开,是一种传统的设计方法。在早期高层建筑主、裙楼的设计中,为避免沉降差造成房屋开裂乃至破坏,常在两者相邻处设置沉降缝,并采用双柱、双墙等措施将结构断开。 有时为避免对裙房基础产生过大的下沉影响,裙房基础应尽可能离开主楼基础一段距离。 1.2整体基础的采用 当基础在岩石层或卵石层上,或采用桩基、深墩,主楼与裙楼之间差异沉降很小时,大凡可以将主、裙楼的基础做成整体,不必设缝。高层建筑主、裙楼的设计中,常采用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同置于刚度很大的箱基或厚筏基础上,以抵抗差异沉降引起的内力;二是通过桩基支撑在基岩或承载力较大的持力层上;三是地基土松软,后期沉降量大时,也可将裙房放在悬挑基础上,但悬挑基础不能长。 1.3主楼与裙楼基础的联合设计 主楼与裙楼基础的联合设计,是指主楼与裙楼采取例外的基础形式,但中间不设沉降缝。通过我国近30年来的工程实践,联合设计的要点可归纳为:其一,考虑裙房的高层建筑基础设计的关键是选择适合的沉降计算方法与确定合理的差异沉降,观察地区性永远的沉降数据。其二,基本设计原则是尽可能减少主楼的重量

沉降观测规范

沉降观测 1 一般规定 1.1 建筑沉降观测可根据需要,分别或组合测定建筑场地沉降、基坑回弹、地基土分层沉降以及基础和上部结构沉降。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时开始。 1.2 各类沉降观测的级别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速度确定。 1.3 布置沉降观测点时,应结合建筑结构、形状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并应顾及施工和建成后的使用方便。同时,点位应易于保存,标志应稳固美观。 1.4 各类沉降观测应根据剧本规范第9.1节的规定及时提交相应的阶段性成果和综合成果。 2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 2.1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分别测定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内的相邻地基沉降与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外的场地地面沉降。 2.2 建筑场地沉降点位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可选在建筑纵横轴线或边线的延长线上,亦可选在通过建筑重心的轴线延长线上。其点位间距应视基础类型、荷载大小及地质条件,与设计人员共同确定或征求设计人员意见后确定。点位可在建筑基础深度1.5~2.0倍的距离范围内,由墙外向外由密到疏布设,但距基础最远的观测点应设置在沉降量为零的沉降临界点以外; 2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应在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布设线路之外的地面上均匀布设。根据地质地形条件,可选择使用平行轴线方格网法、沿建筑物四角辐射网法或散点法布设。

2.3 建筑场地沉降点标志的类型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标志可分为用于监测安全的浅埋标和用于结合科研的深埋标两种。浅埋标可采用普通水准标石或用于直径25cm的水泥管现场浇灌,埋深宜为1~2m,并使标石底部埋在冰冻线以下。深埋标可采用内管外加保护管的标石形式,埋深应与建筑基础深度相适应,标石顶部须埋入地面下20~30cm,并砌筑带盖的窨井加以保护; 2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的标志与埋设,应根据观测要求确定,可采用浅埋标志。 2.4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路线布设、观测精度及其他技术要求可按照本规范第5.5节的有关规定执行。 2.5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周期,应根据不同任务要求、产生沉降的不同情况以及沉降速度等因素具体分析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 1 基础施工的相邻地基沉降观测,在基坑降水时和基坑土开挖过程中应每天观测一次。混凝土地板浇完10d以后,可每2~3d观测一次,直至地下室顶板完工和水位恢复。此后可每周观测一次至回填土完工; 2 主体施工的相邻地基沉降观测和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的周期可按照本规范第5.5节的有关规定确定。 2.6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提交下列图表: 1 场地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2 场地沉降观测成果表; 3 相邻地基沉降的距离-沉降曲线图; 4 场地地面等沉降曲线图。

地基不均匀沉降分析及解决方法

一、前言 随着房改政策的推行和人们对工程质量的关注,在群众在关于建设工程质量的投诉中,常常举报砖混结构建筑物出现裂缝并询问建筑物的安全状态。在砖混结构中墙体裂缝是建筑工程质量中的老大难问题。分析一下引起问题的原因,有些地基不均匀沉降、温度应力、地震力、荷载和施工质量等。其中地基不均匀沉降和温度应力造成的裂缝所占比例大,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砖混结构中地震力、荷载和施工质量引起的墙体裂缝有时可以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同样是不可忽视的,本文重点谈谈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墙体开裂。 二、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分析 地基不均匀沉降和地基土层的均匀性、地基土的压缩性及荷载差异等有关。根据我国国情,《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允许砖混结构有沉降,并允许有沉降差。虽然规范要求控制沉降差,但在砖混凝土结构设计中不太被人们注意。此沉降差反映到地基上的砖混结构上,有时可引起墙体裂缝。 2.1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墙体裂缝的特征 1、裂缝向沉降较大的方向倾斜,沿着门窗洞口约成45 度,呈正八字形。 2、在房屋高差较大或荷载差异较大的情况下,裂缝位于层数低的,荷载轻的部分,并向上朝着层数高的荷载重的部分倾斜。 3、当房屋的沉降分布曲线呈凸形时,往往除了在纵墙两端出现倒八字形倾斜裂缝处,也常在纵墙顶部出现竖向裂缝。在多层砖混结构中,也有在窗口下坎墙上出现竖向裂缝的。 2.2地基不均匀沉降原因分析 1.房屋地基土层分布不均匀,土质差别较大是发生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客观原因。 2.主观原因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多与设计有关,例如:①地基处理方案和基础设计不协调或在同一建筑物基础下采用多种地基处理方法。②由于建筑立面的错层,平面的变化引起荷载不均匀,如处理不好,可以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③当房屋纵墙刚度较差时,由土壤的应力扩散作用,房屋两端应力逐渐减小,可以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④还有的设计不符合规范的规定,实际中有的筏板从横墙轴线算起挑出长达 2100mm 远远超出规范的“不宜超出1500mm”的规定。结果

高层建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的措施论文

明达职业技术学院 防止高层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 班级: 学号:

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高层建筑的逐渐增多,从事工程技术的人员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与施工当中的经验不断累积,但是正常情况下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房(四周配上不高于六层的底层房屋,作为娱乐室、商场、餐厅、汽车库等)高差十分显著,上部结构承载分布很不均匀,对地基基础而言,这种情况往往造成基础力与地基反力差异及变化很大,导致基础发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房屋墙体开裂,甚至引起房屋结构整体或局部倾斜甚至倒塌,已经非常严重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高层建筑施工中要正确认识不均匀沉降对房屋结构造成的危害,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减少地基不均匀沉降导致的墙体裂缝、建筑物倾斜或倒塌,特提出此次论文。 关键词: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控制措施

目录 背景 (1) 一、高层建筑不均匀沉降的危害 (3) (一)导致建筑物倾斜 (3) (二)导致建筑物严重下沉 (3) (四)导致房屋墙体开裂 (3) 二、高层建筑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分析 (4) (一)勘探资料不齐全 (4) (二)设计因素 (4) (三)地基处理方法不合理 (4) (四)基础施工质量问题 (5) (五)沉降计算参数选择不合理 (5) (六)高层建筑使用过程意外 (5) (七)施工中及竣工后对沉降观测不重视 (5) 三、高层建筑不均匀沉降的处理原则 (6) (一)避免高层建筑不均匀沉降的进一步发展 (6) (二)考虑基础施工高度的限制 (6) (三)避免对地基做降水处理 (6) (四)处理施工应避免最基础产生新的扰动 (6) 四、防止高层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建筑措施 (6) (一)房屋建筑工程应先勘察后设计 (7) (二)建筑物的体型应力求简单 (7) (三)控制长高比及合理布置墙体 (7) (四)设置沉降缝 (8) (五)调整某些设计标高预防措施: (8) (六)结构措施: (8) (七)地基基础设计控制变形值 (9) (八)确保施工的质量 (10) (九)定时进行沉降观测 (11) 五、沉降观测的周期和时间 (11) (一)初测 (11) (二)施工阶段的沉降观测 (11) (三)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 (12) (四)稳定标准 (12) (五)验收标准 (12) 参考文献 (12) 总结 (13)

建筑物沉降观测标准

建筑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 关键词:沉降观测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 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根据本人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的应用,在此对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工作浅谈管窥之见。

一、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肉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2、观测时间的要求 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而是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次/30天)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

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及防治

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及防治 建筑物一般总会产生一定的沉降,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更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易使上部结构开裂与破坏,造成建筑物各处渗水、下水道堵塞不畅等,严重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对于多层砌体结构,由于砌体的抗拉、抗剪强度较低,在地基沉降时,很易在墙体上产生斜裂缝或踏步式裂缝,窗洞的四角部位尤其厉害。 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 首先是地质勘察报告的准确性差、真实性不高。实际施工中,有些工程不进行地质勘察盲目施工;有的勘察不按规定进行,如钻探中布孔不准确或孔深不到位;有的抄袭相邻建筑物的资料等,都会给设计人员造成分析、判断或设计错误,使建筑物可能产生沉降或不均匀沉降,甚至发生结构破坏。 其次是设计方面存在问题。建筑物长度太长;建筑体型比较复杂凹凸转角多;未在适当部位设置沉降缝;基础及建筑物整体刚度不足;建筑物层高相差大所受荷载差异大;地基土的压缩性显著不同、地基处理方法不同;以及设计方面的错误等都会引起建筑物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 最后是施工方面存在问题。没有认真进行验槽;基础施工前扰动了地基土;在已建成的建筑物周围推放大量的建筑材料或土方;对于砖砌体结构,砌筑质量不满足要求,砂浆强度低、灰缝不饱满、砌砖组砌不当、通缝多、拉结筋不按规定设置等,也会引起建筑物建成后产生不均匀沉降。 针对以上问题,防止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的措施主要有: 一、保证勘察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1.建筑物体型应力求简单。建筑物立面的高差不宜悬殊,所受荷载差异不宜太大;在平面上开头应力求简单,尽量避免凹凸转角,同时平面上的转折和弯曲也不宜过多,否则会使其整体性和抗变形能力降低。另外,适当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建筑物在平面上的长度和从基底算起的高度之比),其越小,整体刚度越好,调整不均匀沉降的能力越强,一般控制在 2.5~3之间。对于砌体承重结构,为保证其整体刚度,应合理布置纵横墙。纵横墙应尽量贯通,横隔墙的间距不宜过大,一般不大于建筑物宽度的1.5倍为宜。 2.设置沉降缝。沉降缝将建筑物分成各自独立的单元,各单元的沉降不相互影响。一般在建筑平面的转折部位,高度差异(或荷载差异)处,长高比嘉宾大的砌体承重结构或钢筋混凝土西式体承重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适当部位,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显著差异处,建筑结构或基础类型不同处,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处等设置沉降缝。沉降缝应有足够的宽度,建筑物越高(层数越多),缝就越宽。具体缝宽和构造见规范及有关资料。 3.相邻建筑物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地基土中的附加应力会扩散到基础外的一定宽度和深度,如果两相邻建筑物距离过近,就会产生应力叠加,而引起过大的不均匀沉降;特别是在原有建筑物旁新建重高建筑物时更应注意。 4.适当调整建筑物标高。各建筑单元、地下管线、工业设备等原有标高,会随着地基的不断沉降而改变。国契约,预先可采取一定措施给以提高。如(1)室内地坪和地下设施的标高高,可根据预做沉降量予以提高。建筑物各部分(或设备之间)有联系时,可将沉降较大者标高提高。

建筑物沉降观测标准及验收规范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 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用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

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2、观测时间的要求 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不是得不到原始数据,而是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次/30天)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或数层)为一观测周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3、观测点的要求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通常情况下,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危害及其处理措施

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危害及其处理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国的建筑行业高速发展。随着高层建筑物的发展,其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开始显现,其中最需要重视的问题就是建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高层建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给高层建筑物带来的影响非常严重,轻则会造成高层建筑物的墙体开裂,重则会造成高层建筑物的倾抖,甚至坍塌。所以,在高层建筑物施工中要做好防止其基础不均匀沉降的措施,严防高层建筑物基础不均沉降带来的后果。本文着重对防止高层建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的措施进行分析,以保证施工人员做好工程施工的提前准备,防治出现基础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现象。 关键词: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危害;处理办法 前言 高层建筑不同与普通建筑物,它的主楼与裙房高差明显,差距大。造成上下结构的荷载分布不平衡,对地基压力大,使地基受力不均匀,造成其不均匀沉降,致使楼梯裂缝或倾斜。高层建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造成后果严重,对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大,所以,要极力的控制这种事情的发生。在施工过程中,要对高层建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危害有深刻的了解,在施工中,做好勘查设计工作,运用正确施工技术,严防高层建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现象的发生,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1.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危害 造成建筑物发生倾斜;造成建筑物下沉严重;造成建筑物墙体开裂;造成建筑物基础断裂。 2.高层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产生的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兴起,我国的高层建筑物不断增多。高层建筑物虽然给人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好处,减缓了我国的住房压力,但是我国的高层建筑物面临的问题也随着而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施工地点的地理条件,岩质土质产别的大,就算统一区域也会出现不同的土质,所以,在工程施工前一定要对施工地点岩质土质进行勘察,了解其地理条件。在动工之前先对施工地进行处理,对土质松软的地段进行修整,防止土质松软对高层建筑物基础造成的不均匀沉陷。若在高层建筑物完工投入使用后,还是发现建筑物有不均匀沉陷的现象发生,应立即采取措施,科学合理的应对建筑物不均匀沉陷,防止其不均匀沉陷对建筑物造成的伤害,保护高层建筑物居住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2.1、勘探资料欠缺 近年来,由于城市的不断的扩张,大多数新建建筑物均位于城乡结合部,勘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基本要求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基本要求 1.仪器设备的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 或S05 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2.观测时间的要求 建筑物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致使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次/30d)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3 层为一观测周期,沉降观测必须定期准时进行。 3.观测点的要求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m 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 通常情况下,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另外,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饰装修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致使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4.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确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5.施测要求 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连续使用3~6 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

解析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处理措施

路基不均匀沉降形成原因危害及处理措施09土木(交通)赵鑫龙0919011011 【关键词】:路基纵向不均匀沉降,路基横向不均匀沉降,形成原因,造成危害,处理措施。 【摘要】:近年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为我国的交通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原动力。我 国的交通状况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交通的高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的经济版图中最引人注目的心篇章,数字化交通征打造着我国交通的新理念。然而路基的不均匀沉降这一难题始终困扰着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阻扰在公路工程的发展和完善。 一,路基不均匀沉降的类型 1)纵向不均匀沉降 路基纵向不均匀沉降主要表现为桥头跳车和纵向填挖交界处不均匀沉降,致使路、桥过渡段出现不同程度的台阶,且路面平整性受损,严重影响了公路的使用功能。 2)横向不均匀沉降 由于车载、地下水及自重等作用,路基横向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公路工程病害已成为公路工程质量通病之一。 二,路基横向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分析 路基横向不均匀沉降的发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在于地基及路基本身;外因是车载、地下水及自重等作用。 1.地基对路基横向不均匀沉降的影响 (1)路堤地基处理不当 ①伐树除根及表土处理不彻底或是路基基底的压实度不够,致使路堤形成后,一旦杂质腐烂变质,地基将会发生松软和不均匀沉降。 ②地面横坡大于1:5的路段,路堤填筑前地基未按规定要求挖成台阶,填料与地基结合不良,在荷载作用下填料极易失稳而沿坡面发生滑移,从而产生横向不均匀沉降。 (2)特殊地基地段 ①软土地基对路基横向不均匀沉降的影响 当路基修筑在软土地段时,软土层本身力学性能差,在附加应力作用下,会发生固结沉降、次固结沉降和侧向塑性挤出,导致明显的沉降变形。有些河谷、水塘地段虽作了清淤处理,但是处理不彻底或回填材料控制得不好,从而形成人为的相对软土层,造成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在高填方填筑后,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甚至路面开裂。在一些地表水和地下水自然排泄困难的地方,地基土中的软土层在固结过程中的较大沉降变形,也是产生过大沉降和沉降差的重要原因。有些路段所处地基不属于软土地基,但处于低洼、河谷处,长期受水冲蚀,

建筑物沉降观测规范

建筑物沉降观测规范 5.1 一般规定 5.1.1 各类沉降观测的等级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及速度进行设计而确定。同一测区或同一建筑物随着沉降量和速度的变化,可以采用不同的观测精度。 5.1.2 布置和埋设沉降观测点(变形点)时,应考虑观测方便、易于保存、稳固和美观。 5.1.3 沉降观测宜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也可采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 5.1.4 观测记录和成果应清晰完整、准确无误,并符合本规程9.1节的规定。每一周期观测完后,可提供周期或阶段性成果。整个工程结束后,应提供综合性成果资料。 5.1.5 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开始,以获取基础和主体荷载的全部沉降量(该建筑的总沉降量)。 5.5 建筑物沉降观测 5.5.1 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5.5.2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及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 1 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 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 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 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 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 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 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 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置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 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5.5.3 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等形式。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型式可按本规程附录D规定执行。当应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志的型式及其埋设,应根据采用的静力水准仪的型号、结构、读数方式以及现场条件确定。标志的规格尺寸设计,应符合仪器安置的要求。 5.5.4 沉降观测点的施测精度应按本规程第3.0.4条的规定确定。未包括在水准线路上的观测点,应以所选定的测站高差中误差作为精度要

减少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的一般措施

减少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的一般措施 建筑物地基是直接承受构造物荷载影响的地层。地基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荷载作用下沉降均匀,保证房屋的沉降均匀。如果地基土质分布不均匀,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不均匀沉降,将影响到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与安全,轻则上部墙身开裂、房屋倾斜,重则建筑物倒塌,危及生命与财产安全。 引起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地质勘察报告的准确性差、真实性不高。有的勘察不按规定进行,如钎探中布孔不准确或孔深不到位;有的抄袭相邻建筑物的资料等,这些问题都容易造成设计人员分析、判断、设计出现错误,使建筑物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甚至发生结构破坏。二是设计方面存在问题。建筑物长度太长、建筑体型比较复杂凹凸转角多、未在适当部位设置沉降缝、基础及建筑物整体刚度不足等都会引起建筑物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三是施工方面存在问题。没有认真进行验槽、基础施工前扰动了地基土、在已建成的建筑物周围堆放大量的建筑材料或土方、砌筑质量不满足要求等均会引起建筑物建成后产生不均匀沉降。笔者结合工作经验对减少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措施提出如下针对性的建议。 建筑措施 保证勘察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地质勘察报告是设计人员的主要设计依据,是一门专门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因此必须提高地质勘测人员的业务

水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加强其责任感,使其结合实际情况,按规定进行勘察,这样才能使勘察报告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 房屋体型力求简单。在软弱地基上建造的房屋,其平面应力求简单,避免凹凸转角,因为其主要部位基础交叉、应力集中,若结构复杂则易产生较大沉降。 设置沉降缝。在平面的转折部位、高度或荷载差异较大处、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显著差异处、房屋长高比过大时在房屋的适当部位均设置沉降缝。沉降缝应从基础至屋面将房屋垂直断开,并有一定的缝宽,以防止不均匀沉降时引起房屋碰撞。 保持相邻建筑物基础间的净距。在已有建筑物旁新建房屋时,或相邻建筑物的高度差异、荷载差异较大时,需要留有一定的间隔距离,以避免相互基底压力叠加而产生附加沉降。 控制建筑物的标高。各建筑单元、地下管线、工业设备等原有标高,会随着地基的不断沉降而改变。因此,预先可采取一定措施给以提高,即根据预估的沉降量,提高室内地面和地下设施的标高。 结构措施 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当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很大时,可改善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基础即使有些沉降,也不致产生过大的裂缝。反之,上部结构的整体

建筑物沉降观测专项施工方案

目录 一、工程建设概况 1、建筑设计概况 2、结构设计概况 二、编制依据 三、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2、观测时间的要求 3、观测点的要求 4、沉降观测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5、施测要求 6、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 7、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 四、具体施测程序及步骤 1、建立水准控制网 2、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3、沉降观测 4、平差计算 5、统计表汇总 6、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五、沉降观测方案 1、基准点埋设 2、沉降观测点埋设 3、精密水准测量 4、资料整理与提交 六、控制点的布置及施测 七、各控制点的放样 八、施工时的各项限差和质量保证措施

1、限差要求 2、放样工作按下述要求进行 3、细部放样应遵循下列原则 九、沉降观测技术要点 十、位移观测技术要点 十一、测量复核措施及资料的整理 十二、施工测量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1、主要仪器的配备情况 2、施工测量管理人员组成 十三、仪器保养和使用制度 十四、测量管理制度 十五、建筑物沉降变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2、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3、应急处置 4、救援物资的储备 5、恢复 6、注意事项 7、建筑物沉降事故预防

一、工程建设概况 经开区江南水岸公租房一组团工程位于重庆市南岸区长生桥镇乐天村、桃花店村,茶涪路南侧地块。一组团建筑面积约18.5万㎡,投资额约3.33亿元。 1、建筑设计概况 (1)工程总体概况: 经开区江南水岸公租房一组团工程由8栋33层一类高层住宅、裙房以及地下车库组成。 地面主要有:砼防水地面、细石砼地面、防滑地砖地面、玻化砖地面、地砖地面。 楼地面主要有:细石砼楼面、防滑地砖楼面、架空保温楼面、保温楼面、防水楼面、毛坯楼面、耐磨地坪楼面。 内墙主要有:水泥砂浆抹灰墙面、涂料墙面、水泥砂浆防水墙面、腻子墙面、瓷砖墙面。 外墙主要有:砼防水外墙、涂料墙面、外墙漆墙面、面砖墙面、干挂

谈高层房屋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分析及措施

谈高层房屋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分析及措施 摘要:高层房屋建筑基础产生不均匀沉降,极易引起房屋建筑结构裂缝、导致建筑物的严重下沉以及上部结构的倾斜等,若不及时加以有效控制处理,裂缝会继续延伸,下沉及倾斜程度也会加剧,严重威胁着高层房屋建筑的安全。因此,我们要认清基础不均匀沉降对房屋建筑的危害,认真分析高层房屋建筑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并制定合理可行的处理方案措施,对保证高层房屋建筑结构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控制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建筑物功能也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国内城市中涌现出一些由高层主楼与多层裙楼组成的高低不同的住宅楼小区及地下车库或者商住综合楼等建筑物,且由于使用功能的需要,一般不要求在主楼、裙楼与地下车库之间设永久性沉降缝,以确保主楼与裙楼、地下车库连成整体。由于它们之间的高度相差甚大,上部结构的荷载和刚度极不均匀,往往造成不同部位的地基反力与基础内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基础发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轻则引起房屋墙体开裂,重则引起房屋结构整体或局部倾斜甚至倒塌,严重影响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因此,在高层建筑施工中要正确认识不均匀沉降对房屋结构造成的危害,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一高层房屋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危害 在高层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地基软弱,土层在水平方向软硬不一,厚度变化大,建筑物荷载相差较大等原因,容易使地基产生过量的不均匀沉降。而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容易造成建筑物倾斜,引起建筑物上部结构产生附加应力,当不均匀沉降超过建筑物承受的限度时,会造成楼面或墙体开裂,严重时会使整个建筑物结构严重倾斜,危及安全。总的来说,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对工程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使建筑物底层层高减小,建筑物总高度减小;二是使上部结构产生过大附加应力。 二高层房屋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的成因分析 (1)地质勘察不到位 许多开发商对勘察工作不够重视,勘察人员在地质钻探中勘探点位间距过大或勘探点深度不到位,从而造成地质剖面图的连续性不可靠,工程地质报告未能正确反映土层性质、土工试验以及地下水情况,导致设计人员分析错误。 (2)地基处理方法不当 地基处理方法很多,一般有粉喷桩、旋喷桩、压密注浆、振冲成孔灌注桩及深层搅拌桩等,但同一种地基处理方法对于不同的工程要求处理的效果也不同。在实际工程中,往往采用同一种地基方法来处理不同软弱地基,这为地基差异沉降埋下了隐患。 (3)施工质量较差 由于地基处理方法施工质量控制难度较大,再加上施工队伍技术薄弱、责任心不强,施工中发现基槽与地质勘查报告有出入时,既不通知勘查人员,也不采取相应措施,或错误的认为局部坚实土体的允许承载力超过周围土体可以不做处理等,造成施工时地基处理的不好,因而埋下质量隐患。 三高层房屋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的预防措施 (1)确保地质勘察报告的真实性 提高地质勘察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业务水平,加强其责任感,确保勘察报告具有可靠性、真实性,从而为工程设计人员提供设计依据。 (2)地基和基础设计方面措施 当天然地基不能满足高层房屋建筑沉降变形控制要求时,要采用深层搅拌桩、砂井真空预压

建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处理办法及控制

建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处理办法及控制 摘要:建筑结构基础不均匀沉降往往引起建筑上部结构的过大变形、开裂、倾斜甚至破坏。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本文对建筑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处理方法以及怎么控制建筑不均匀沉降发生进行研讨。 关键词: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处理办法控制 建筑物在施工和使用的过程中总产生一些沉降。当沉降均匀时,对建筑物不致带来危害,应当沉降不均匀时,往往会给建筑物带来影响。特别是软土地基,由于沉降大、不均匀、稳定期长,处理不好,极易造成工程事故。所以通过一定的途径采取适当措施,以减少建筑的不均匀沉降是十分必要的。 建筑物不均匀沉降产生原因 引起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地基土本身的不均匀性,地基土并不是但一定匀质材料吗,但在设计中对其做了简化设定,使其单一化理想化。因此尽管设计时计算所得很认真,也并不能保证建筑物能够完全均匀沉降。(2)施工中出现的问题。由于施工时地基处理不好,或因地质勘探不细,没有发现地下某些不良地质现象,如暗洪、坑洞等,因而未作处理,从而引起地基的不均匀沉降。(3)建成使用过程中的意外影响。由于地下水位的大量漏水引起地基局部下沉,或因为临时的大量的地面堆载引起而引起局部下沉。(4)建筑物的立面存在高差,另外还有相邻新建筑物产生的影响等。一般建筑物下部,由上往下发展,呈“八”字、倒“八”字、水平及竖缝。当长条形的建筑物中部沉降过大,则在房屋两端由下而上形成“八”字缝,也首先在窗对角突破,还可在地层中部窗户处突破形成由上至下竖逢,当某一端下沉过大时,则在某端形成沉降端高的斜裂缝。 2、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处理方法 不均匀沉降一般发生在建筑物的中央处并呈弯曲形状。裂缝成八字型,产生在建筑物的两端处。而开裂发生的部位不论是上层或下层均有可能发生。工具墙体裂缝的位置和状态分析可以大致判断地基应力分析情况,从而针对发生在地基不均匀沉降的位置进行重点整治处理。 在调查、检测的基础上,可以针对地基、基础结构和上部以正结构等采取相应措施,到达修补和补强的目的。一般处理方法如下: (1)、地基加固措施主要有地基压缩、脱水、固结和置换等。具体应根据建筑物规模、损坏程度以及地基土性质的差异而决定。对于应用的技术细节还有相应要求,应通过技术、工艺、经济三者的比较在确定。(2)基础结构加固措施多采用另设支承结构,选择较坚硬的持力层,通过桩、支墩或者其他新增基础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