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画论1

中国画论1

中国画论1
中国画论1

一、春秋至两汉

1、《左传》记载青铜器理论:“昔夏至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就牧,铸鼎像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是中国绘画理论的最早“功能说”。

2、庄子由人生的修养经验,提炼出具有某种艺术性质、或某种性格的境界(美),大致可概括为“纯素”或“朴素”,直接影响于中国水墨艺术观念的产生和发展。

3、《淮南子》论画有:君形及谨毛失冒之说。“君形”即主张传神,强调“神似”应为绘画创作的核心。“谨毛失貌”指不能谨细微毛而失其大冒。作画必须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4、孔子提出“绘事后素”

5、王充认为绘画功能不如文字著作。

6蔡邕首次把书、画、文结合在一起。

二、魏晋南北朝

1、西晋陆机所提出的“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理论,首次指出了绘画艺术的特点。西晋陆机把绘画与文学看得一样高:“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并从文艺题材和分类上指出:“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大于画。”

东晋南朝,中国山水画日趋独立。在此时期,山水画于山水诗同时出现,表明了人对自然世界的新认识。

2、东晋顾恺之在《画论》、《魏晋圣流画赞》、《画云台山记》中提出“迁想妙得”、“以形写神”论。

顾恺之画论的主要观点:以形写神顾恺之画论——以“写神”为中心;

迁想妙得;悟对通神;通过人与环境的关系处理显示巧思,如以背景来衬托人物。等等。顾恺之“迁想妙得”,涉及艺术创作的心里活动,——讲究以情感体验为途径老观察,或者,主体之神通过想象与客体之神相互交融,以获得对象之“神”及其艺术表现;

“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迁想——画之前,观察、研究、体会所描绘的对象,椯摩对象之情态。

妙得——了解、掌握了对象的精神特征后,分析、提炼而获得艺术构思。

3、南朝宗炳写了中国第一篇正式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提出山水“畅

神”论,在其论山水功能时,首先谈到的是山水的“仁智之乐”。提出了山水画“以形眉道”的主体构造,“澄怀味象”、“应目会心”的观照方式,以及“畅神”的体验和审美功能。《画山水序》中讨论范围的有道、理、神、灵等。

随后南朝宋王微山水画论著作《叙画》,主张山水画“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的山水审美趣味。

4、南朝齐谢赫著《古画品录》,提出六法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像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对后世影响极大。“得意忘形”的论点,直接作用于画论和画评。如谢赫评陆探微说:“穷理尽性,事绝言象”;谢赫的“六法”,从理论上将绘画创作和批评的其本要求概括为六条标准,使“绘画的自觉”有了真正的落实。换言之,这一规律性的“法则”的产生,使绘画从此提升为一门独立的视觉艺术。

气韵生动:为人物画目的,一致于魏晋人物品藻风气,追求人的精神气质的生动表现。

骨法用笔:与书法关系密切,指明对“笔法”的品味,成就为中国绘画的其本表现手段,以线迹的运动、节奏、装饰性,深入精神风格——“骨法”

应物象形:人、物、景的写实,即所谓“存形莫善于画”、“图像存形”,不偏离于客观。

随类赋彩:概括了中国绘画的色彩的其本观念。超越个相,归纳类相,赋予色彩的表现。经营位置:关于构图,即结构布局——“章法”的讲究。传移模写:与临摹或具体绘画过程有关。对于视觉艺术的学习与传承,临摹之道是“积学致远”的过程。《古画品录》中说:“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这段话强调了美术作品的社会功能。

5、南陈姚最所写的《续画品录》,作为谢赫《古画品录》的续篇,提出了前人未发的“心师造化”论。还提出渊识博见、性尚分流、触类皆涉、动必依真等观点。

6、画论史中的“传神写照”、“君形”、“画龙点睛”、“画皮画骨难画神”与“写心”论都是强调以形写神。

7、西晋陆机:把绘画与文学看得一样高;“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并从文艺题材和分类上指出“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8、南北朝齐、梁之间,钟嵘《诗品》、庾肩吾《书品》、谢赫《画品》等相继完成,表明了中国艺术评价鉴赏“品第论”模式的建立。9、南北朝北齐画家曹仲达所画人物以稠密的细线,表现衣服褶纹贴身,“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似刚从水中出来,人称“曹衣出水”,与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画风并称画史。

三、唐代五代

1、唐张怀瓘在《画断》中提出绘画评论标准包括神、骨、肉。

2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我国是最早的画史著作和第一部传记体中国绘画史。阐述“六法”,提倡“立法用意用笔气势”。归纳画风变迁,历论交融。提出绘画有“成人化,助人论”与怡悦性情的功能。在谈“画体”时提出“自然神妙精谨细”五等评画标准。总结了绘画的“疏密二体”,这是依据绘画用笔的视觉形式特征,首次作出了绘画史的风格分类。对于“用笔”几其“笔记”有着进一步研讨,书画用笔同法“这一重要的总结,富于卓识,有史有论,为中国绘画确立基本的表现手法,并形成为明确的艺术发展方向,做出了贡献。列举了古今南北一些服饰,器物的差异后,提出绘画应该是“祥辨古今之物,商较上风之宜,指事绘形,可验时代”。对谢赫提出的“六法”做了最早的说明,并对立意问题做了新的补充。在《论顾陆张吴用笔》

分析顾恺之的笔迹时提出:“意存笔先,画尽

意在”。

3.唐代张璪,就绘画创作中的主客关系问题,

提出著名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主张。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话,是对六朝绘

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内、外并重,心源造

化互通;这八个字慨括了客观现象——艺术意

境——艺术形象的全过程,对后世影响极大。

4.唐代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是一部中国绘

画断代画评,提出绘画品评的“四格”:神妙

能逸。

5.“将无项,女无肩”“坐看五,立看七”

等口诀是唐五代画论中对民画间师们作画经

验总结。

6.六要,是五代山水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中

专门为山水画创作制定的六条标准,分别是指: 气、韵、思、景、磨。还提出画有“二病”——有形之病、无形之病。与“四势”——筋、肉、骨、气。

7.传为王维的《山水论》中说:“夫画道之中, 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四、宋代

1.宋代黄休复在其著作《益州名画录》中将“逸格”放到了“四格”之首。将“四格”从新排列:“逸、神、妙、能。”“逸”,是不为表象和规矩所局限,是超乎寻常;“神”是形、神兼备,是超乎寻常;“妙”是“笔精墨妙”,各取

一端;“能”是学有功力,可得生动姿态。以

“逸”为“四格”之首要,明确显示出新的艺

术趣味标准的确立,它表明文人论画(乃至文

人画)的影响,使得宋代画论(乃至花坛)产

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2、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指出绘

画的“三病”:版、刻、结。“版者,腕弱笔痴, 全亏取与,物状平褊,不能圆混也;刻者,运

笔中凝,心手相戾,勾画之际,,妄生圭角也;

结者,欲行不行,当散不散,似物凝碍,不能

流畅也。”郭若虚还在((图画见闻志))提出

“气韵非师”论:谢赫云:“一曰气韵生动,

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像形,四曰随类赋彩, 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模移写。六法精论,万

古不移。然而骨法用笔以下,五者可学。如其

气韵,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

岁月到。默契神会,不知然而也。”《图画见闻志荆浩》指出;“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

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

3,宋郭熙著《林泉高致》。提出了著名的“三远”论,即高远、平远、深远、。“山有三远: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

后山,谓之‘深远’;自进山而望远山,谓之

‘平远。’”认为欣赏山水画不仅可行、可望, 更要“可居、可游。”

4,宋代欧阳修指出:“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 及“古画画意不在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

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5“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始于唐代的王维,

理论上将其扬扩大的宋代的苏轼。苏轼在绘画

上提倡诗情画意,曾评论王维的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论

画不提六法·四格·而提出“常理”。

6 将诗和文直接写到画面上名之曰题画,开始

于是宋代的文学家苏轼·米芾等人。给画讲究

题跋,是从宋元兴起的。

7 自宋代以后的中国画主要,除绘画还要追求文学·书法·印章完美地统一,相互辉映。两宋代花鸟画主要院体工笔风格为主。

8 米芾父子品评书画的主张:追求“除尘格” 的艺术表现;提倡“平淡天真”的审美意趣; 实践“信笔”的墨戏态度.

9 宋代李成·范宽·关仝被称为北方山水画

派三大家。

10 继谢赫“六法”荆浩“六要”之后,宋初, 刘道醇也提出了关于“观画之法”的所谓“六要”与“六长”。

五.元代

1·元代赵孟頫主张复古,提出“作画贵有古意,若无故意,虽工无意。”其故意是以唐人

为师。因“古意”于古朴相联系·“古意”与古雅相联系。用复古改变南宋画院的弊端。主

张以书入画,提出画与笔同法论。其画题诗写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若

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2·元代画家倪瓒画跋:“仆之所谓画者,不过

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之逸气儿耳。” 其“逸笔”“逸气”说在当时极有有影响。倪瓒擅水墨山水,创“折带皴”。

3·元代钱选认为区分文人画与非文人画的标

志是隶体。着力倡导“士气”与赵孟頫同为“吴兴八俊”

4·元代黄公望在其《画山水诀》中提出“作

画大要,去邪·甜·俗·赖四个字”。“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开相对谓

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

六·明清

1·徐渭·陈淳作为明代大写意花鸟画派的两

位开山人物,史称“青藤白阳”。徐渭题画诗

“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拔皆五指裁。”反映其重生韵,不拘成法的画论思想。

2·李开先《中麓画品》以笔画为核心,题“六要”(神·清·老·劲·活·润)和“四病” (僵·枯·浊·弱)的具体标准来评论艺术的

高低,说明戴·吴·陶·杜等人的作品“六要兼备”。“六要”即“一曰神,笔法纵横,妙理深化。二曰清,笔法简俊莹洁,疏豁虚明。三

曰老,笔法如苍藤枯柏,峻石屈铁,玉坼#。

四曰劲,笔法如强弓巨弩,###机蹶发。五曰活,笔势飞走,#徐还疾,突聚忽散。六日润, 笔法含蓄蕴彩,生气霭然。”又“四病”“一曰僵笔无法度,不能转运,如僵仆然。”二曰枯, 笔如瘁竹槁木,余烬败秭。三曰浊,如油帽垢衣,昏镜浑水。四曰弱,笔无骨力,单薄脆软, 如柳条竹笋,水荇秋蓬。”明代董其昌与莫是龙、陈继儒和沈灏提出山水画“南北宗论”,

即山水画分为“南北二宗”。南宗以王维为宗主,北宗以李思训为宗主。认为南宗为正统, 属文人画;称北宗为行家画。此论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重要理论,影响十分深远。董其昌认为“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不如画”。

4王履《华山图序》中提出:“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的观点。

5明代画坛形成了不同艺术流派,其中在明初为主导的是浙派和院体派,代表了当时中国画的主流。浙派绘画是明代前期中期中国画坛的重要绘画流派,明代中后期浙派衰弱,其优势位置被吴门画派取代。浙派代表人物主要有戴进和吴伟。明代以周臣、吕纪等代表,风格工整细致,法度严谨,带有贵族化的审美情趣。

七.清代

1.清初的“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

原祁),以其所倡导的古绘画思想,成为清初

统治地位的正统艺术观。

2.笪重光以“山川之写照”为起点,第一次在

画论中明确使用了“意境”的范畴

3.石涛著《石涛画语录》(又名《苦瓜和尚画

语录》)提出:“凡事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 “我用我法”、“师古人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

其不能一出头地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

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

“笔墨当随时代”

4.清初的恽南田提出绘画者必须以情入画的

“摄情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在情。”即

绘画要用情感去征服读者。在美学的境界上,

挥南田首先是求“深”、求“远”、求“静”; 其次是“摄情”第三是笔、墨、韵、趣。

5.清代中期的扬州八怪是指:金农、汪士慎、

黄慎、李鱓、郑燮、李方膺、高翔、罗聘。

6.清代郑燮反对因裘模仿,认为绘画的继承

要“学一半,撇一半。”郑板桥题《竹》:“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

7.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指出画有三到, 即理、气、趣。

八.近代

1.陈独秀主张中国画要改良,必须采用西洋画

写实之精神,提出“美术革命”。

2.康有为提出美术“变法论”。

3.近代黄宾虹关于绘画经验总结的“五笔七墨”:五笔:一曰平、二曰圆,三曰留、四曰

重、五曰变。七墨:浓墨法,淡墨法,破墨法, 泼墨法,积(有时用“渍”)墨法,焦默法,

缩墨法。

4.林风眠主张作画要中西结合,人们称其理论

为“中西绘画调和论”。

5.潘天涛主张“中西绘画要应该拉开距离”。著《听天阁画谈随笔》。

1使民知神奸:语出《左传》,即通过铸鼎象

物教育人们区别善恶是中国最早的绘画功能说。

2谨毛失貌:语出《淮南子》。不能谨细微毛

而失其大貌;指作画必须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3绘事后素:出自孔子《论语》,指先有白色

的底子,才有后来的绘画,借喻事物的文与质

的关系。

4米家墨戏:南宋书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的

水墨山水画。自称这种不拘绳墨,脱略形迹、

随兴成画的作画方式为“墨戏”。由此而反映文人士大夫的特定心境与趣味。米芾父子品评书画的主张:追求“出尘格”的艺术表现,即

超越流俗和一般的艺术表现;提倡“平淡天真”

的审美情趣;实践“信笔”的墨戏态度。

5清代恽南田所提出的“摄情”说根本在于借

物以抒情,这实际上也是传统诗学的底蕴。一

方面实要求以情或移情入画;另一方面,则

是有通过简淡的形式而脱俗的意味,以期于

“复还本色”

6胸无成竹:清代郑板桥绘画理论,体现了“写

意“画的创作特征。

7钱选“士气”说。士气:旧时指读书人的气格。钱选提出士气说:把书法用笔和文人绘画

的业余性作为士大夫绘画(文人画)的基本特

征。

8顾恺之画论“迁想妙得”。迁想——画之前, 观察、研究、体会所描绘的对象,揣摩对象之

情态。妙得——了解、掌握了对象的精神特征后,分析、提炼而获得艺术构思。涉及艺术创

作的心理活动,讲究以情感体验为途径来观

察。

9“无法而发”,乃为至法”:语出石涛《苦瓜和语录》。无法是在有法的基础上超越法,是法与化统一的境界。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样的“无法而法”是为至法。

10传移模写:出自谢赫的著作《画品》,绘画向自然与前人学习的方法与途径。这里指的是临摹作品。模写的功能,一是可学习基本功, 二是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

11意在笔先:指作画先有立意,然后下笔。12.关于绘画继承问题的两种不同态度;一种是“借古开今; 具古以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一种是师古为上乘泥古不化,只

知临摹,脱离生活,缺乏创造;对于绘画的

继承问题,无奈应立足生活,持一种继承中创新的态度。

13 刘道醇“六长论的基本内容。六长论

出自刘道醇的《宋朝明画评》日出六种绘画艺术形式美中的对立统一法则;包括:粗鲁求

笔偏涩求才西桥求力狂怪求理无墨求

染平画求长。

14《林泉高致》中郭熙认为山水画的意义欣赏山水画不可行可望更可居可游二可协

调君子之林泉之志与任进之途的矛盾。

15元代赵孟頫主张复古提出作画贵有古

意,如无古意,虽工无益。其古意是以唐人

为师。因古意与古朴相联系古意与真

相联系,古意古雅相联系。用复古改变南宋

画院的弊端。主张以书入画,提出书画用笔

同法论。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艺即是道即使艺。艺通于道合于道。艺即是道。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即是艺

16石涛《苦瓜和画语录》: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无法是在有法的基础上超越法是法与化统

一的境界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样的无法而法

是为至法。

17荆浩六要,二病说。六要是荆浩《笔

记法》中专门为山水画创作制定的六条标准, 即气、韵、思、景、笔、墨。二病:有形

之病与无形之病。有形之病是局部细节上的缺陷,无形之病是指画的格跳问题。。

18四格评画标准的提出:唐张怀瓘提出神、

妙、能以评论绘画的格与优劣;此后,朱景玄

在神、妙、能之外以逸品评画,关于四格

的含义,宋初黃休复重定“四格”次序,并逐

一加以解释。

“逸”是不为表象和规矩所局限,是超乎寻常, “神”是形,神兼备,合乎自然。妙,是是

笔精墨妙,各取一端。能,是学有功力,可

得生动姿态。

一、对谢赫六法的理解六法论是南朝谢

赫在前人绘画实践与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

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

品》中。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观的情感和评价,道笔刻对象的外形、机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将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

他将绘画创作与批评的基础要求概括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管位置、传移模写“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强调画面应达到的整体精神,指作品和

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 显得富有生命力。“骨法用笔”或“骨法,用笔是也”,是说所谓骨法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笔法。指用笔的功力。当时的绘画全以勾勒线条造型,对象的结构、体态、表情,只能靠线的

准确性、力量感和变化来表出。因此谢赫借用“骨法”来说明笔的艺术性,包含着笔力、力

感(与书论“善笔力者多骨”相似)、结构表

现等意思在内。“应物象形”或“应物,象形

是也”,指描绘要反应的对象造型特点,设计

说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在六法中,形象问题摆在第三位,表明在南北朝时代, 绘画美学对待形似、描绘对象的真实性很重

视。但又把它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这表明那

时的艺术家已经相当深刻地把握了艺术与现

实、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随类赋彩” 或“随类,赋彩是也”是根据不同对象表现其

色彩,赋通赋敷、授、布。赋彩即施色,随

类,解作“随物”“经营位置”或“经营,位

置是也”指巧妙地处理好构图,经是度量、

策划,营是谋画。谢赫借来比喻画家作画之初

的布置构图。说构图须费思安排,实际吧构图

中国画论习题1

中国画论习题 一、春秋至两汉绘画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解衣般礴”论出自()。 A.《韩非子》 B.《庄子》 C.《左转》 D.《淮南子》 2.中国绘画理论最早的功能说是( )。 A.“使民知神奸” B.以形写神 C.存形莫善于画 D.迁想妙得 3.“君形”及“谨毛失貌”出自( )。 A.《韩非子》 B.《庄子》 C.《左传》 D.《淮南子》 4.“君形”指绘画首先要(),这是艺术创作最主要的东西。 A.外观 B.注重整体 C.形似 D.神似 5.借用画画的故事讲道家“任自然,返质朴”的思想的理论出自( ) A.畅神 B.似与不似 C.心师造化 D.“解衣般礴” 6.“使民知神奸”论出自() A.《韩非子》 B.《庄子》 C.《左传》 D.《淮南子》 7. ()中记载的“……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阐明了青铜器图纹的社会作用,这是中国绘画理论最早的功能说。 A.《左传》 B.《史记》 C.《庄子》 D.《淮南子》 8.《左传》中记载的“……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阐明了青铜器图纹的社会作用,这是中国绘画理论( ) A.最早的品评说 B.最早的功能说 C.最早的技法说 D.较早的功能说 9.韩非属于战国时代的() A.法家 B.儒家 C.墨家 D.道家 1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

A.《韩非子》 B.《庄子》 C.《左传》 D.《论语》 二、填空题 1.“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易者?’曰:‘鬼魅最易’。……”此段话出自____________,这是中国美术理论发展过程中最早提出的关于____________的问题。 2.春秋至汉代诸子论美术,论述比较简略,且作者本意往往不在论画,而是________,阐发 他们的哲学观点或学术思想。 3.孔子的“绘事后素”论中的“素”指的是先有____色的底子,后有画。 4. ________中记载的“……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阐明了青铜器图纹的社会作用,这是中国绘画理论最早的功能说。 5. “君形”指绘画首先要________,这是艺术创作最主要的东西。 三、名词解释/简答 1.使民知神奸 2.解衣般礴 3.君形 4.谨毛失貌 四、论述题 1.结合具体的美术作品,论述古人对关于绘画及美术作品功能的认识。 二、魏晋南北朝绘画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南陈姚最写了《续画品录》,作为《古画品录》的续篇,提出了前人所未提的()。 A.传神论 B.骨法用笔论 C.气韵生动论 D.心师造化论 2.顾恺之说:“四体妍蚩,本亡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 )中。” A.阿堵 B.思想 C.心胸 D.学问 3.宗炳在其绘画理论中提出( )的山水画功能论。 A.“使民知神奸” B.士气 C.存形莫善于画 D.畅神 4.《魏晋圣流画赞》出自( ),这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画论。 A.王微 B.顾恺之

中国画论

中国画论 1、“使民知神奸”出处及解释 这句话是中国绘画理论最早的功能说,本意是:夏代皇帝有鼎,天下万物铸在鼎上的好坏物象。让百姓从鼎中看出好坏,与社会教育政治的功能。出自《左传》“昔夏之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早期是说青铜器图纹的社会作用,作为道德基本范畴善与恶,即神奸二字,这句话是通过铸鼎象物教育人们区别善恶,这里的善恶是贵族阶层标准。青铜器图纹种类繁多有善恶真实与虚幻想象之分,善称之为“神”恶称之为“奸” 2、庄子“解衣般礴” 出自《庄子·田子坊》所谓“解衣般礴”是指脱衣箕踞,借用画画故事讲道家“任自然”思想即不受现实理法约束放任自然,这种不受世俗理法束缚的思想却道出艺术创作一条特殊性,即艺术家创作时应该有的一种精神状态。精神不受约束,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3、庄子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4、“绘事后素”的出处及解释 引申为张彦远“成教化,助人伦。”出自孔子《论语》本意:先有白底子,后有画。引申为讲文与质的问题,任何事物都有个本质,也都有表现本质的形式,这就是质与文。素是指“质”,绘是指“文”文是表现质的。同时也是解释儒家的仁和礼,现有内容后有形式。 5、《淮南子》论“君形”及“谨毛失貌” “君形”出自《说山训》篇即“神似”表现事物人物各自持有的神态,体现在绘画、音乐、上是“传神”是艺术创作和表演的重要东西。 “谨毛失貌”出自《说林训》绘画局部与整体关系问题,“毛”即局部,“貌”即全局。达到统一而和谐。要局部刻画,服从全局形象,不可以脱离整体孤立对峙。 6、宗炳和王微山水画论 肯定艺术美感享受,提出审美作用柔情。宗炳《画山水序》和王微《叙画》是山水画论的开端。宗炳(畅神)在论山水画功能“山水以形媚道。”反映出山水画,作用的畅神——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王微“神明降之”提出画山水画不是单单手法山的灵活,要倾注画家思想,所以才能产生画的情趣。“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 7、顾恺之的绘画理论(1)画论著作(2)代表理论(3)贡献 顾恺之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画家和理论家画论著作有三篇《魏晋胜流画赞》对魏晋名流画家如卫协、戴奎等人作品的评论《论画》专谈临摹画知识,也涉及画论《画云台山记》创作文字设计稿 代表理论:以神写形;迁想妙得;明确提出传神重要性,其中以形写神是迁想妙得的途径。提出反映生活的“以形写神”他认为神存在于客观本体形象中,通过形表现“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重视人物与环境关系,景物的描绘应托起人物身份地位和思想情感。提出体验生活“迁想妙得”即通过它达到以形写神,实现传神。提倡画家与描绘对象之间主客关系。作画前首先应观察,研究描绘对象,深入体会对象思想情感。即“迁想”画家在逐渐了解和掌握对象精神方面经历分析构成“艺术构思”即“妙得” “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此外还有“置陈布势”“密于精思”“临见妙哉”把构图作为理性活动看待,降调精思妙哉。 8南陈姚最画论著作《续画品》最早提出 9、谢赫的“六法”内容及意义 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是美术理论一项新贡献,是前代美术理论出色继承和发展。特备是以顾恺之的理论为基础,但由于只是提出纲要没有逐条明确说明解释,对历代绘画理论家影响深远,特别是唐宋时期《图画见闻之》,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绘画实践总结。气韵:精神气质,骨法:用笔要有功力。应物:描绘对象随类:色彩问题,经营:构图设计,传移:临摹画的技能。 10、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述绘画功能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这是张彦远关于人物画的功能说,其核心是成教化,助人伦。概括绘画功能一个是教化,一个是抒情。 11、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论含义 学画,学习的来源一个是外界自然界,一个是内心,这句话概括了画家创造过程中反映客观事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的联系作用。“外师造化”是画家以客观实物汲取创作材料,忠实与描绘对象,并还必须进而对他表现的对象作分析研究,评价,在头脑中加工改造,这就是“中得心源”两

中国画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解衣般礴:未必真有其事,借助虚构故事说明哲理为其目的。说明了绘画创作的特殊性,借绘画的故事表现道家无为,“任自然”的思想,成为后世艺术家的口头禅,强调艺术创作需要更好的表现自我,而不受任何拘束。不仅成为转子哲学的形象化说明,也成为中国画论的重要范畴。屡屡被后人引用。如清初的辉南田在其画礴中就说过“作画需要有解衣般礴若无人之意,然后画机在手,元气狼藉,不为先将所拘,而游于法度之外矣。 2.笔墨当随时代:语出石涛《大涤子提画诗跋》。傅抱石说:‘思想变了,笔墨就不得不变。笔墨不仅仅是对画家生活,感情的反映,时代变化了,思想也变了,笔墨就反映新的时代,歌颂新的时代和生活。 3.心师造化: 姚最(公元535-602年),是南梁至陈时的画评家,在他的作品《续画品录》中提到:『学穷性表,心师造化。』『性』指的是『现象』。意指对事物外的现象和内在本质都有透彻的认识,用自心去领会自然的法则。这里的『造化』,除了指自然风景外,有多少含有精神层面的『大自然运行的法则』之义。 4.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话出自唐代的画家张璪,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名句。简单地说”造化“是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

内心的感悟,然后可创作出好的作品。 5.气韵生动:是指把对象的精神生动的表现出来,使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 6.荆浩山水画论”六要“:气、韵、思、景、笔、墨。 7.谢郝绘画”六法:指南齐谢赫在《中国品录》中总结的绘画创作的六种原则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转移默写 8.顾恺之画论“六法”:传神、用笔、造型、敷色、结构、制作技巧。 9.“摄情”说:笔墨本无情,不能使用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 10.南北宗论:是董其昌提出,是文人思潮的一个反映,所以一经建立,使得到文人画家的赞同。此论树立了温和文雅,“精气内含”的作风,奠定了文人画在绘画史上的主导地位,由于他“崇南贬北的思想”导致了以后画坛宗派繁兴。画家门户之见得加保,于是有了”正宗邪派”之分,缩小了画家的眼界,沉滞了画法的改进,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理论的混乱,给中国画坛带来了一定的消极的影响。 11.庶兔马首之络:明代王履在绘画美学中说道对这句话的见解,意思就是说不要把一个马套驾在任何一个马嘴上,其意思在今天当代艺术中可以说已经失去了它自身存在的意义,纵观当代艺术,抄袭、模仿无处不在,而这归咎一点就是在

4月浙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画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画论试题 课程代码:0074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________对绘画特点的认识。( ) A.陆机 B.顾恺之 C.谢赫 D.姚最 2.作画贵有古意论出自( ) A.钱选 B.倪瓒 C.郭若虚 D.赵孟頫 3.邪、甜、俗、赖出自( ) A.王履 B.黄公望 C.徐渭 D.郑绩 4.“学一半,撇一半”出自( ) A.黄宾虹 B.石涛 C.齐白石 D.郑燮 5.中国绘画理论最早的功能说是( ) A.使民知神奸 B.士气 C.传神 D.存形莫善于画 6.借用画画的故事讲道家“任自然,返质朴”的思想的理论出自( ) A.畅神 B.似与不似 C.心师造化 D.“解衣般礴” 7.中国第一篇正式的山水画论是( ) A.《图画见闻录》 B.《叙画》 C.《林泉高致》 D.《笔法记》 8.在清初画坛上占统治地位的正统艺术观的代表者是( ) A.浙派 B.四王 C.四僧 D.吴派

9.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提出绘画功能论的主要内容是( ) A.使民知神奸 B.逸气 C.成教化,助人伦与怡悦情性 D.传神 10.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提出关于画派的理论是在( ) A.明代 B.宋代 C.唐代 D.元代 11.绘画要墨法分明,提出墨法有浓墨、淡墨、泼墨、积墨、焦墨等七种墨法的是( ) A.黄宾虹 B.潘天寿 C.徐悲鸿 D.张大千 12.明代董其昌等提出山水画的南北宗论。北宗宗主是( ) A.王维 B.李思训 C.关仝 D.荆浩 13.“师意不师迹”提出者是( ) A.郑板桥 B.石涛 C.王时敏 D.张大千 14.“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提出者是( ) A.吴昌硕 B.高奇峰 C.齐白石 D.林风眠 15.倪瓒绘画理论上主张“逸笔草草”以及( ) A.士气 B.笔墨当随时代 C.写胸中之逸气 D.摄情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15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6.宋人提出画家的修养包括文学造诣、________、________。 17.谢赫《》是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绘画品评专著。他提出的“六法”是美术理论的一项新贡献。其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18.将诗和文直接写到画面上,名之曰题画的是宋代的文人画家________、________等人。 19.“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始于唐代________。理论上宣扬并扩大影响的是________。 20.画风对宋代花鸟画影响最大的画家是________、________。 21.绘画“三远”论提出者是________。 22.“画人物必须分清贵贱气貌”的提倡者是________。 23.荆浩在其山水画论中提出用笔有四势:筋、肉、_____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24.“君形”及“谨毛失貌”

中国画论作业

禅宗与王维的水墨山水 目录 一、禅宗 (2) 二、禅宗与禅画 (2) 三、王维和他的禅宗世界 (4) 四、王维的禅画世界(指他的水墨山水画) (7) 五、王维的水墨山水理论 (8)

一、禅宗 儒家“以诚心达成圣人”,道家“以炼心达成真人”,佛家即“以明心见性成佛”。 , 凡圣无差,元无烦恼, 本自具足, 无漏智性, 心心 即佛。亦即开示迷途,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禅宗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中一经诞生,便与中国山水诗结下了不解之缘。而王维这样一位精通诗画的才子,在寄情于诗的同时,还将自己的情感表现与山水画中。在儒释道诸学者对王维等人的洗礼和浸渍,使他们执着用世而又从容舍隐,表现出将生活与审美融合为一体的生命方式。于此,王维还有了“无可无不可”的人生态度。 二、禅宗与禅画 到它与禅画(水墨山水画)的审美观念的相通之处。 禅画 禅画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禅画就是修禅者用笔墨表达禅理的绘画,是禅宗理念在画坛的渗透和体现, 是作者通过禅悟, 以其特有的意象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的一种艺术表现。它渗透着禅的意境,也可以说,它是禅诗的艺术表现,也称为禅境画。所谓的文人画,实际上是以禅宗思想为审美原则,追求淡泊高远、以意境相尚的禅宗画;而禅宗画又把文人画的简淡清幽在禅悟中推到了极至。因此,禅画与文人画有着极其紧密的渊源联系。 禅宗对人的态度 禅宗对人的态度, 也就是禅宗对神的态度。它信人, 不信神, 他强调自主意 识, (坛经) 说: 佛是自性作, 莫向身外求.禅宗一直强调佛在心中, 不在身外。故禅宗重于自 禅宗对世俗的态度 禅宗思想基于出世, 却倾向入世, 他冲破了禁欲主义的篱笆, 将情欲与修禅加以协调, 致使禅宗面向世俗化, 向现实世界靠近,促成它自身的发展。但他 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只是靠近, 不是投入。因此, 禅宗对自然的态度 热爱自然是禅宗思想的一个特征。禅宗对自然的态度是真挚﹑热情的, 它将自然作为人性的寄托而抒发情怀, 从中得到抚慰与启迪。禅师常在自然界中发现禅机而得悟。不论出家的和尚或隐逸的画家, 他们对人世间都怀有不满﹑

7月浙江自考中国画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画论试题 课程代码:0074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使民知神奸”论出自() A.《韩非子》 B.《庄子》 C.《左传》 D.《淮南子》 2.“将无项,女无肩”、“坐看五,立量七”是唐五代________中绘画经验的总结。() A.《画论》 B.《山水论》 C.《神、骨、肉》论 D.《叙画》 3.钱选把________视为区分文人画与非文人画的标志。() A.笔墨 B.篆体 C.诗文 D.隶体 4.中国第一篇正式的山水画论是() A.《图画见闻录》 B.《叙画》 C.《林泉高致》 D.《笔法记》 5.“成竹于胸”出自() A.《画楷序》 B.《竹懒论画》 C.《林泉高致》 D.《竹谱》 6.将画竹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画家是() A.文同 B.郑板桥 C.苏轼 D.石涛 7.南宗画系宗主是() A.苏轼 B.米芾 C.王维 D.董源 8.“摄情说”出自() A.倪瓒 B.钱选 C.王鉴 D.恽南田 1

9.透视学上“三远”论出自() A.郭若虚 B.郭熙 C.王微 D.石涛 10.赵孟頫“作画贵有古意”的古意指绘画要取法() A.唐人 B.宋人 C.汉代 D.魏晋 11.元代画家赵孟頫绘画上的主张主要有() A.逸气论 B.创作取材要精粹 C.书画用笔同法论 D.士气论 12.“美术革命”的口号由________提出,主张中国画要改良,必须采用西洋画写实之精神。() A.陈独秀 B.林凤眠 C.高奇峰 D.康有为 13.有法必有化提出者是() A.沈灏 B.石涛 C.郑燮 D.恽格 14.美术“变法论”提出者是() A.石涛 B.林凤眠 C.康有为 D.徐悲鸿 15.徐渭艺术思想主要是() A.似与不似 B.重气韵,不拘成法 C.逸笔草草 D.邪、甜、俗、赖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5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6.春秋至汉代诸子论美术,论述比较简略,且作者本意往往不在论画,而是________,阐发他们的哲学观点或学术 思想。 17.顾恺之的绘画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18.《笔法记》是唐末五代山水画家________所作的重要的山水画论著作。画论中根据山水画的特殊要求和自己的创 作实践他提出“六要”,即:________、________、思、景、笔、墨。 19.宋代表现江南景色水墨山水画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 20.黄宾虹认为绘画要墨法分明,提出墨法有七: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积墨、泼墨、焦墨、宿墨。 21.张彦远认为山水画从________开始发生变化,达到完美境界的是________、________父子。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22.“心师造化”论 2

2012中国画论复习考点

2012中国画论考点 多选题: 总有一道题是ABCDE,检查时留意! ●时代论着归纳: 1.下列绘画着作,属于魏晋南北朝的有:(真题) A《叙画》B《图绘宝鉴》C《论画》D《南田画跋》E《画山水序》 ●宗炳《画山水序》 ●谢赫《古画品录》 ●王微《叙画》 ●姚最《续画品》 ●顾恺之《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 2.下列绘画着作,属于唐代的有:(真题) A《叙画》B《贞观公私画录》C《唐朝名画录》D《南田画跋》E《历代名画记》 ●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录》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3.下列绘画着作,属于宋代的有:(真题) A《林泉高致》B《山水纯全集》C《画史》D《画筌》E《广川画跋》 ●黄休复《益州名画录》 ●刘道醇《圣朝名画评》、《五代名画补遗》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郭熙《林泉高致》 ●米芾《画史》 ●北宋徽宗时期的《宣和画谱》 ●韩拙《山水纯全集》 ●董逌《广川画跋》附注:考题中只有《广川画跋》是宋代的,考题提到的其 它画跋都是清代的。 ●邓椿《画继》 ●赵希鹄《洞天清禄集》 4.下列绘画着作,属于元代的有: ●夏文彦《图绘宝鉴》 ●李衎《竹谱详录》 ●黄公望《写山水决》 ●汤垕《画鉴》 ●王绎《写像秘决》 ●饶自然《绘宗十二忌》 5.下列绘画着作,属于明代的有: 太多,略,请自行归纳教材目录。 王履《华山图序》、王绂《书画传习录》 6.下列绘画着作,属于清代的有:(真题) A《广川画跋》B《传神秘要》C《苦瓜和尚画语录》D《艺概》E《指头画说》 ●人物或着作观点:

1.下列绘画理论,属于孔子提出来的有?(真题) A“绘事后素” B 以形写神 C“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而君子。” D“恶紫夺朱” E“迁想妙得” ●绘事后素 ●“文质彬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兴观群怨—艺术的作用:通过观察事物表达情感 ●“仁智之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恶紫夺朱——艺术作用:人伦、身份、地位确认 ●周明堂画(对艺术作用的观点的论述:教化) 2.下列绘画理论,属于庄子提出来的有?注意与老子、《淮南子》进行区别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解衣般礴 ●形色名声不足得情 ●形形之不形 ●真者,精诚之至 ●得意忘言 3.下列绘画着作,属于顾恺之的有:(人称“才绝、画绝、痴绝”三绝) ●以形写神 ●传神写照 ●迁想妙得(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 4.下列绘画观点,属于宗炳《画山水序》的有: ●含道应物 ●澄怀味象 ●山水以形媚道 ●以形写形,以色貌色 ●畅神 5.下列绘画着作,属于沈括的有: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 ●徐黄之异(可能考简答题:黄荃富贵,徐熙野逸) ●董、巨画笔宜远观 ●以大观小之法 ●景在天就,不类人为 6.下列绘画理论,属于苏轼提出来的有?(真题) A“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B“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C“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D“自然为上品之上” E“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 ●传神要得意思所在 ●观画取其意气所到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广东自考中国画论试题

1

47.邓春,(主要内容与地位在书简介) 48.简述《宣和画谱》的主要内容。 《宣和画谱》,中国画著录书,无著者姓名,可能为诸家集体编写,共二十卷,分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兽畜、花鸟、墨竹、蔬果等十门,记录宋徽宗宫廷所藏历代绘画作品。书前有宋徽宗赵佶于宣和庚子年御制序。 49.试述唐宋时期文人画基本理论萌芽和发展的情况。(2013年7月考) 答:(1)唐宋时期,作为文人画本质特征的主观精神、情感的表现,已成为绘画的核心理论被正式提出。 (2)对内心自性的高度强调,必然使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那种反对谨毛失貌、主张得意忘象的传统----一度因儒学的强盛而减弱----被重新连接。 (3)禅道观念的盛行,对寂寞、静谧的追求使水墨的趋向在盛唐中唐际出现,放弃对美丽眩目的自然色彩的追求,这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罕见的特殊现象。 (4)对内在情感的珍视导致人品与画品关系的论述,导致对内心修养的重视,导致对情感表现自然无意效果的追求。 (5)对后世影响巨大诗画结合的提倡,也随之影响到院体绘画。

(6)唐宋时期,禅道观点只是一种精神体验,一种生活态度。唐宋文人画家的情感更多地带有禅道意味,而不是魏晋南北朝那种是带有情感色彩的宗教信仰。 50.简答明清美术理论从总的角度看似乎可以概况出新、精、博、专几个基本特征。2013年7月考 从新的角度看,明清美术理论继承了传统但又发展了传统而具备自己的特色。自我意识的突出,社会性,世俗性情绪的出现,笔墨形式表现的独立,南北宗,文人画论的提出,情,趣意味等具特定时代性内蕴的新的标准的确定,各种题材理论呈现了崭新的格局. 从精的角度看,明清美术理论之特色也是非常鲜明的。《石涛画语录》以其深邃的思辨,富瞻的论证,完备的体系成为中国画论之颠峰。南北宗论、文人画说也以其对中国艺术精髓的深刻把握,一呼而景从,成为有清画学之旗帜,影响至今犹存。 明清理论又有博的特征.几乎绘画艺术的一切方面在此时期无不涉及,从创作心理的研究,做画情绪的培养,绘画过程中种种精神性和物质性因素、方法、风格、鉴赏、修养,到社会风气、传统流变继承,乃至西洋画的特征及评价。 博的研究又与专的特色相辅相成.此期专题性研究十分发达.以画史论,则有地方史、院画史和以各类画家所分的专史以及各类题材之源流演变史等,博与专的特点显示出明清画论总结传统的意味。 5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认为山水画家对于山水创作,必然有着它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四:一是‘登山临水’,二是‘坐望苦不足’,三是‘山水我所有’,四是‘三思而后行’。此四者,缺一不可。‘登山临水’是画家的第一步,接触自然,做全面观察体验。‘坐望苦不足’,则是深入细致的看,既与山川交朋友,又拜山川为师,要在心里自自然然,与山川有着不忍分离的感情。‘山水我所有’这不只是拜天地为师,还要画家心占天地,得其环中,做到能发山川的精致。‘三思而后行’,一是作画之前有所思,此即构思;二是笔笔有所思,此即笔无妄下;三是边画边思。此三思,也包含着‘中得心源’的意思。

福师 《中国画论》期末考试备考资料(一)00

福师《中国画论》拓展资源(一) 第一讲解衣般礴——诸子论画 一、历代重要画论著作论画观点

(其他时代转文档尾部) 二、诸子论画 (一)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秋——公元前479年春,73岁)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今河南商丘夏邑县),春秋末期鲁国l取(z0”州)邑(今山东曲阜南辛镇)人。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専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修订《诗》、《书》、《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论语》。儒学的经典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 《易经》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 在个体层面主张“仁、义、礼、智、圣”之德性与德行;在社会层面侣导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文明、和谐,革故、鼎新,民主、法治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论语》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的言行思想编纂而成,全书20篇,498章,是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典籍。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孔子少时贫贱,做过管仓库和放牧的小吏,30岁开始创立了中国第一所私学,一生主要活动是从事教育,传说有弟子3000人,其中优秀的有72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中国画论

3继谢赫后,南陈的姚最写了《续画品录》,提出了前人所未提的“心师造化”论。 4.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国第一篇正式的山水画论。“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象”论是由宗炳提出来的。宗炳在论山水画功能时,首先谈的就是仁智之乐 5.唐代著名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在其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对谢赫提出的“六法”作了最早的解释,并对六法内容作了新的补充,即关于立意问题。 被后世称为“宋四家”的是苏轼、米芾、蔡襄、黄庭坚。 7.“谚云:‘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不唯各言其志,盖亦耳目所习,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也。……”,其中黄家指的是黄筌。“徐黄异体”“徐”指的是徐熙“黄”指的是黄筌,他们的画风对宋代花鸟画影响很大。 8.明万历年间,莫是龙、董其昌、陈继儒及沈灏提出山水画的南北宗论,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提出的关于画派的理论。 9.清初画坛四僧之一的石涛在创作中提出“我用我法”“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他的艺术主张大都收录在其著作《苦瓜和尚画语录》。 10..齐白石先生曾讲:“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11..两宋代花鸟画的风格主要以院体工笔为主。 明代王履提出“庶免马首之络”的绘画见解。 13“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用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是清代画家恽南田(寿平)所提出。恽南田的美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南田画跋》中.并在《南田画跋》中提出了“画以简贵为尚。” 14、元代黄公望在《山水画诀》中提出了画之四病 ---- 邪、甜、俗、赖 15、.“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的观点出自倪瓒的《论画》中。 16、郭若虚在《论三家山水》中,对三家山水评价很高“三家”是指李成、关仝、范宽 17、.以“四王”为代表的“仿古”思想,在清初画坛上占有统治地位,是当时的正统思想。“四王”指的是王时敏、王鉴、王翬、王原祁。 18、.“将无项,女无肩”、“坐看五,立量七”是唐五代荆浩中绘画经验的总结。荆浩《画说》 19、.钱选把笔墨视为区分文人画与非文人画的标志。 20、.中国第一篇正式的山水画论是《林泉高致》8.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国第一篇正式的山水画论美术文献。 21、.将画竹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画家是郑板桥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论述了艺术创作过程中“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的区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思想活跃人物。其画以兰、竹、石为名,山水、杂花亦作之,皆以水墨为上。

《中国画论答案》

解释: 、《宣和画谱》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系统品评宫廷藏画的著作,此书并非一人之功,北宋宋徵宗(赵佶)宣和年间由官方主持编撰的,记录宫廷所藏历代画家人的作品共件,分为十门: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畜兽、花鸟、墨竹、蔬果。分科很精细,在理论上肯定了前人对绘画功能,作用,意义的一些基本认识采取了许多以往的经典论述,他乃是形神兼备,以形写神的传统标准。是一部画家传记较为完备的巨著。 、“六艺”礼乐书数御射艺指技艺,包括艺术,出自《周礼?保氏》。 、吾道一以贯之出自孔子《论语·里仁篇》,字面意思是我的学说及思想是以一个基本思想贯穿始终的,即“用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也”。 、盖古人必以圣贤形象,往昔事实,含毫命素,制为图画者,要在指鉴贤愚,发明治乱。古人都以古代圣人、贤人的形象事迹以图画文书的形式记录下来,意在作为鉴别贤者与愚人之间区别的参考,从而达到修身养性治国 发刊词` 月份`[包庇 。眜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东晋时期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著有《论画》、《摹拓妙法》、《画云台山记》等。绘画作品《女史(竹字头,咸)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他的绘画理论针对人物画和肖像画而多,提出“以形写神”论。 、历代名画记共十卷,内容精详,为中国最早的画史著作。前三卷通论画学,并记述长安、洛阳两京和外州的寺观壁画,以及古书画的跋尾押署、宫廷和私人的收藏印记等。后七卷系从轩辕时起至唐会昌元年间画家共人的小传。叙述简要,除吸取前人评论外,亦参己见,并收录若干画家画论。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了绘画的全部领域,保留了不少至今已经失传的著名画论篇章,作品反映的客观物象必然带有画家的主观情感因素,对艺术形象形成的过程简要总结,揭示了艺术创造的全部秘密,万代而犹新,并为现代艺术创作理论的继承。 、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是指绘画创作要超逸于世俗的社会功利之外而达到向“道”的返璞归真,要带着内心情感对自然精神的领悟。 、南北宗中国书画史上一种理论学说。明代画家董其昌所创。他把李思训和王维视为“青缘”和“水墨”两种子画法风格的始祖,并从此倡中国山水画分“南北宗”之说。北宗,指“院画”,南宗,指“文人画”。 莫是龙提出在先,董其昌提出在后,陈继儒则推波助澜于其中,董其昌是代表人物,南宗指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钩所之法,北宗则李思训父子著色山流传而为宋之赵幹,赵伯驹等。 、然参禅而知无功之功是指在玄思冥想后悟到了超越世俗功用的功用 、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出自南朝宗炳《画山水序》,意思是在反映自然的时候,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并且完整的主观境界,贤者胸无尘浊杂念,也就是庄子所谓的“心斋”。“味象”就是去观察体会,品味物象,意思就是要心无念的去品味物象,感受自然。其实画的技巧只是一种形式,而真正的灵魂是画家的感悟,是以笔墨悟道。 、一画.宇宙万物生成的根本规律和法则。天地万物存在和变化的根本规律和法则。.审美创造的根本规律和法则。绘画造型笔墨技法的根本规律和法则。 、解衣磅礴原意指解下衣服,箕踞而坐,一副神闲意定,不拘形迹的样子。脱掉衣服裸体而画,说明道家所奉行的人生态度,既要自然而自然,不受礼法束缚,不受外界干扰,在绘画创作中,作者应持有正确的心态,舒展胸襟,敞开怀抱,排除杂念,不受功名利禄或仁义礼智观念因素困扰,保持一种自然如真谛的精神状态。 、“图画者,有图之鸿宝,理乱之纪纲。”绘画是治国的法宝,是治理乱世的根本,具有明显的社会政治价值。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意指绘画家要以国为重,注重修养,用美学

中国画论名词解释[1]

一、名词解释 1.解衣般礴:未必真有其事,借助 虚构故事说明哲理为其目的。说明了 绘画创作的特殊性,本意是借绘画的 特殊性,本意是借绘画的故事表现道 家无为,“任自然”的思想,成为后 世艺术家的口头禅,强调艺术创作需 要更好的表现自我,而不受任何拘束。不仅成为庄子哲学的形象化说明,也 成为中国画论中的重要范畴。屡屡被 后人引用。如清初的辉南田在其画礡 中就说过:“作画须有解衣般礴若无 人之意,然后化机在手,元气狼藉, 不为先匠所拘,而游于法度之外矣。2、笔墨当随时代:语出石涛 《大涤子题画诗跋》。傅抱石说: “思想变了,笔墨就不得不变。 笔墨不仅仅是对画家生活,感情 的反映,也是对时代精神的反映, 时代变化了,思想也变了,笔墨 就应反映新的时代,歌颂新的时 代精神和生活。 3、心师造化:姚最(公元535-602 年),是南梁至陈时的画评家, 在他的作品《续画品录》中提到: 「学穷性表,心师造化。」「性」 指的是「本质」,「表」指的是 「现象」。意指对事物外在现象 和内在本质都有透澈的认识,用 自心去领会自然的法则。这里的 「造化」,除了指自然风景外, 多少含有精神层面的「大自然运 行的法则」之义。 5、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 话出自唐朝的画家张璪,是中国 绘画史上的不朽名句。简单地说 “造化”是大自然“心源”指的 是内心的感悟,意指画家应以大 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 然后可创作出好的作品。6、气韵生动:是指把对象的精神 生动的表现出来,,使作品具有艺术 感染力。 7、荆浩山水画论”六要”:一 是气二是韵三是思四是景五是笔六是墨 8、谢赫绘画”六法”:指南齐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总结的绘画创作的六种原则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 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 位置六传移模写;【顾恺之画论 (第一法讲传神,第二法讲用笔,第三法讲造型,第四法讲敷色,第五法讲构图,第六法讲制作技巧)】 9、”摄情”说:笔墨本无情,不 可使运用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 10、南北宗论内容:南北分宗始 于唐代;四家言论主要观点相同即:南宗的创始者是王维,北宗的创始者是李思训;两派的区别主要是风格,南宗是文人画,北宗是行家画。但这一观点并不属实。陈继儒认为:一 绘画风格分南北宗,认为李派板细无士气,王派虚和萧散沈颢认为画风分:王微“哉构淳秀,出韵幽淡,李思训“风骨起翘,挥扫燥硬。” 明万历年间,莫是龙、董其昌、陈继儒、沈颢提出,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提出关于画派的理论。 董其昌:以是否为文人画分南北宗,并以有无“士气来为文人画定标准。其主张强调笔墨情趣而忽略丘壑景物创造,标榜士气,排斥作家气。将水墨的文人画比作南宗,将青绿山水勾勒称为北宗。强调艺术形式的“笔墨妙论”营造“干淡天真”的意境追求古拙,力求完美文人士气。意义: 董其昌 “南北宗论”对山水画进行

中国画论复习资料

中国画论期末复习资料 一、选择填空: 1、左传中记载的“......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阐明了青铜器图文的社会作用,这是中国绘画理论中最早的功能说。 2、东晋杰出的画家、理论家顾恺之画论著作有三篇:《晋胜流赞》、《画云台山记》、《论画》,这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画论。 3、宗炳在论山水画功能时,首先谈的就是“心悦之乐”。 4、明代王履提出了“庶兔马首之络”的绘画见解。 5、唐代著名美术理论家彦远在其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对赫的六法做了最早的解释,并对六法容作了新的补充,即关于立意问题。 6、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国第一篇正式的山水画论。 7、南宗画系的宗主是王维。 8、“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中黄家指的是黄荃。 9、孟頫“作画贵有古意”指绘画要取法晋。 10、继赫以后,南的最写了《续画品录》,提出了前人所未提出的“心师造化论”。 11、“自然、神、妙、精、谨细”五等评画标准的提出者是彦远。 12、画家徐悲鸿主作画要:“中西结合”,我们把他的理论称“中西绘画调和轮”。 13、在清初画坛上占统治地位的正统艺术观的代表者是“四王”。 14、唐代美术理论家彦远提出绘画的功能论的主要容是:“助人伦、成教化、怡悦性情。” 15、近代花鸟画家齐白石先生曾讲“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16、清初画坛四僧之一的石涛在创作中提出“我用我法”、“师古人之迹而不思故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他的艺术主大都收在其著作《苦瓜和尚话语录》中。 17、倪瓒绘画理论上主“逸笔草草”以及写胸中之逸气。 18、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提出“作画大要,去邪、甜、俗、赖四字”。 19、畅神的山水画功能论是宗炳在多次游历名山大川后提出的。 20、郭熙提出的三远法是:平远、深远、高远。 21、“笔墨当随时代。”是清初四僧中石涛的艺术主。 22、晋南北朝时代的王微的山水画著作是《叙画》。 23、“犬马最难,鬼魅最易”的绘画观点出自《非子》。 24、唐代画家在继承东晋以来的青绿山水画风格之外,又创造了水墨山水画,代表人物为王维、璪。 25、以四王为代表的绘画仿古思想,成为清初画坛上占统治地位的正统艺术观。 26、南北宗论中北宗的宗主是思训。 27、《图画见闻录》的作者是北宋的理论家郭若虚。 28、顾恺之在论画中提到,“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的美学思想。 29、传为王维的《山水论》中说:“远水无波,高于云齐。” 30、荆浩在其山水画论中提出用笔有四势,筋、肉、骨、势。 31、艺术的功能,详细些可分为17种,但概括起来可分为三类。即: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在中国画论中均有描述。 32、赫的《古画品录》是中国第一篇系统的绘画品评专著。

秋福师《中国画论》在线作业

奥鹏17春16秋福师《中国画论》在线作业2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画云台山记》是()的作品。 A. 东晋顾恺之 B. 南朝姚最 C. 南齐谢赫 D. 唐代张璪 正确答案: 2. 《淮南子》一书中涉及绘画的思想有“君形”及“谨毛而失貌”。“谨毛而失貌”所说的是绘画中()。 A. 近与远的关系 B. 主与次的关系 C.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D. 线条与色彩的关系 正确答案: 3. ()的文化思想为中国古代画论的形成奠定了哲学思辨基础。 A. 诸子百家 B. 南北朝佛教 C. 唐代诗画 D. 六朝开化 正确答案: 4. 南齐的谢赫在()中对三国至萧梁问的27位画家分六品加以评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中国画作系统性总结。对中国古代绘画创作的影响极为深远。 A. 《叙画》 B. 《古画品录》 C. 《续画品》 D. 《绘镜》 正确答案: 5. 中国绘画流派“南北宗”,()为北宗画派代表人物之一。 A. 范宽 B. 董源 C. 唐寅 D. 苏轼 正确答案: 6. ()的绘画理论集中见于其画论文章《画山水序》中。该文短短数百言,言简意咳,为宗炳69岁时写成,是关于山水画艺术的重要早期文献之一,也是最早的一篇山水画论。 A. 顾恺之 B. 刘向 C. 宗炳 D. 石涛 正确答案: 7. “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此以巧历(巧妙的计算),不能差(区别)其品也。”是()绘画思想。 A. 东晋顾恺之

B. 南朝姚最 C. 南齐谢赫 D. 唐代张璪 正确答案: 8. 中国古代画论可分为萌芽时期、奠基时期、成熟时期、发展时期和因袭与创见交错时期,画论的发展时期指的是()。 A. 六朝 B. 唐五代 C. 宋元 D. 明清 正确答案: 9. 中国美术理论发展过程中,最早提出的关于绘画与现实关系的问题的是()。 A. 《论语》 B. 《庄子》 C. 《韩非子》 D. 《左传》 正确答案: 10. 由郭若虚所着、是继《历代名画记》后又一画史着作的是()。 A. 《唐代名画录》 B. 《续画品》 C. 《图画见闻志》 D. 《画史》 正确答案: 福师《中国画论》在线作业2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 1. 《笔记法》的绘画理论可以用“六要、四势、四品”来总结,分别指的是()。 A. “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要 B. “气、韵、思、景、笔、墨”六要 C. “筋、肉、骨、气”四势 D. “神、妙、奇、巧”四品 正确答案: 2. 绘画理论发展到魏晋时期,()。 A. 儒学趋于衰微、社会自由思、潮活跃,导致绘画的社会地位转变 B. 士大夫文人对于绘画创作的热衷上升,专业画家开始出现 C. 人物画、肖像画趋于成熟 D. 山水画风靡一时,已成大势 正确答案: 3. 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提出逸、()四格,将逸格正式列为四格之首。 A. 奇 B. 神 C. 妙 D. 能 正确答案:

中国画论

张怀瓘:【神妙能】朱景玄:【神妙能逸】黄休复:【逸神妙能】 赵佶:【神逸妙能】张彦远:【自然神妙精谨细】 郭熙: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韩拙: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 荆浩六要:气韵思景笔墨谢赫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刘道醇:六要【气韵兼力,格制俱老,变异合理,彩绘有泽,去来自然,师学舍短】 六长【粗卤求笔,僻涩求才,细巧求力,狂怪求理,无墨求染平画求长】 绕自然《绘宗十二忌》布置迫塞,远近不分,山无气脉,水无源流,境无夷险,路无出入,石止一面,树少四枝,人物伛偻,楼阁错杂,滃淡失宜,点染无法。 邹一桂《小山画谱》画忌六气:一曰俗气,如村女涂脂;二曰匠气,工而无韵;三曰火气,有笔仗而锋芒太露;四曰草气,粗率过甚;五曰闺阁气,描条软弱,全无骨力;六曰蹴黑气,无知妄作,恶不可耐。 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 黄钺,二十四画品:气韵,神妙,高古,苍润,沉雄,冲和,淡逸,朴拙,超脱,奇辟,纵横,淋漓,慌寒,清旷,性灵,圆浑,幽邃,明净,建拔,简洁,精谨,俊爽,空灵,韶秀 盛大士,画有七忌:用笔忌软滑,忌硬,忌重而滞,忌率而溷,忌明净而腻,忌从密而乱。 画有三到:理也,气也,趣也。 画有六长:所谓气骨古雅,神韵秀逸,使笔无痕,用墨精采,布局变化,设色高华是也。 画有四难:笔少画多,境显意深,险不入怪,平不类弱,经营惨淡,结构自然。 先秦,秦,汉美术理论概论:从文献的角度看,由于时间的久远,流传至今关于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以迄秦.汉有关美术史方面的记载,尤其是美术理论已不多了,但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发端期,却对后世美术发展起着遗传基因般的决定性作用。 美术观念带上了明显的阶级的.伦理的.功利的性质。夏商周三代时期美术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已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艺术的实际功用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其实,不论老庄道家哲学,还是孔孟儒学观念,他们的学说都是原始文化,三代文化传统的一个不同方面的总结与发展。中国文艺理论的开山鼻祖是“诗言志”说。在我国最早的史籍《尚书》里出现的这一观念中,“志”作为主观精神的说法,在商周时期固然主要表现为对社会历史事件和行动所发表的要求、命令、评论等,个人情感的成分比较少。 同时,作为中国美术意识和文艺思想的发端期,深刻地影响中国文化的儒道两家已基本确立,而互补三家中的佛教,也在汉代引入。后世中国的石窟艺术、佛教壁画乃至中国画史中的文人画、南北宗,也无不折射着佛学的灵光。三家互补的中国文化心理格局在汉代已初见端倪。另外,由于先秦时期影响文艺的屈骚传统及充满奇丽幻想的神话传说这种与中原理性主义大相庭径的楚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楚人在汉代政治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使这种奇丽的色彩在战国、秦、汉美术中别具特色。而这种发端期的杂乱现象在以后的发展逐渐分化而成为以伦理教化为主的宫廷艺术,以情感表现为特质的文人画艺术及情感鲜明、形色夸张、气氛浓烈,直接反映劳动群众喜好的民间艺术。它们各具特色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美术之传统。 魏晋南北朝美术理论概述: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国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阶段。由于战乱频仍,生灵涂炭,这个绵延三百余年的痛苦的现实却反而促进了精神领域的高度发展,也给美术的演进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论魏晋玄学、佛学理论对魏晋南北朝美术理论的发展影响:随着社会的衰微,国家的解体等原因,儒家观念逐渐丧失其作用而趋中衰。以道释儒而实为道家观念的玄学是在魏晋时期产生的,玄学本质是根源于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人们为了超越人生的有限而获得对无限的自由的满足,在玄学影响下的文艺对绝对自用的精神境界的向往成为一种强大的时代的趋势。这既是主观精神表现的一个自然发展,同时又是时代精神反映的必然。玄学以其独特的意象、有无、形神等观点,对当时及后世的艺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国绘画美学由于受到玄学影响而表现出对主体精神的强调,又因也是在魏晋南北朝才发展并来势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