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摄影摄像中各种景别的效果

摄影摄像中各种景别的效果

摄影摄像中各种景别的效果
摄影摄像中各种景别的效果

.

.

景别

景别主要是指由镜头与被摄物体距离的远近而形成的视野大小的区别。景别主要分为远

景(大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这种区别使影像(画面)具有不同的叙事功能并使观众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远景(大远景)是指远距离拍摄所形成的视野开阔的画面,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景观,“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的场面。这种景别主要用来介绍环境、渲染气氛、展现场面。观众往往通过远景画面,了解影视故事的空间状态和感受宏观场面,但参与程度和对细节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

全景是指由处在某种特定环境中的被拍摄主体的整体所构成的画面,如“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效果。主要用来展示一个特定的叙事空间,既有局部又有整体,可以用来表现人与特定环境的关系,表现人或物体的运动和行为。观众通过这种景别可以对被拍摄主体和主体所处的环境产生完整的认识。

中景是指由拍摄主体的主要部分所构成的画面,如由人物膝盖以上部分所构成的画面。“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画面就属于中景的表现效果。在这种景别中,被拍摄主体成为画面构图的中心,环境成为一种背景。主体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和直接。这种景别主要用来表现处在特定空间环境中被拍摄主体的状态。观众通过中景将注意力集中于被拍摄主体。

近景是指由被拍摄主体的局部所构成的画面,如人物的肩以上部分。在这种景别中,环境基本被忽略,观众注意力加强,主要集中于被拍摄主体的局部,可以观察到被拍摄主体的细微特征和变化。例如,如果要表现一个人“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就需要使用近景镜头。在影视作品中,大量的对话和需要表现被拍摄主体的细微变化的情景往往较多使用近景镜头。

特写(大特写)是指由被拍摄主体的某个特定的不完整局部所构成的画面,如人物的面部,甚至眼睛。这种景别用一种放大和夸张的方式突出特定局部、特定细节,主要用来创造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像《诗经》中所描绘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就近似于特写的效果。

景别的使用和变化以影视作品的节奏、风格和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如果以“中景——近景——特写”景别为主,影视片的节奏感更紧张、画面对观众的注意力的强制性会更强,如好莱坞电影。而多使用“远景——全景——中景”景别的影视片节奏则更为舒缓,观众视觉感知的自由度更大,如纪实性影片;张艺谋在具有纪实风格的影片《秋菊打官司》中仅在片尾使用了一个演员的特写镜头。

一般来说,在电影中,为了展示场面和环境,可以比较频繁地使用远景和全景镜头;但在电视剧中,由于屏幕和播放条件的不同,这种视野开阔的镜头一般较少使用,往往以“中——近——特写”镜头为基本叙事镜头。

摄像角度与画面造型探讨(一)

摄像角度与画面造型探讨(一) 摘要画面造型艺术是摄像师形象思维的审美体现,它具体地表现了人物和景物在画面内的布局、人物和景物在画面内的外部形象。摄像角度的选择则直接地影响着画面造型艺术的构成。关键词摄像角度画面造型 电视画面造型艺术是摄像师形象思维的审美体现,它具体地表现了人物和景物在画面内的布局、人物和景物在画面内的外部形象。摄像角度的选择直接地影响着画面造型艺术的构成。摄像角度是“摄影机拍摄时的视点,即构图时运用摄影取景器观察、选择而确定画面的拍摄位置”。在一个场景中摄像角度的选择是千变万化的,我们可以在被摄体周围找出无数个拍摄角度。但是,任何一个电视摄像角度都包括了三个坐标因素,即拍摄方向、拍摄距离和拍摄高度。也就是拍摄时摄像角度围绕被摄体所进行的前后、左右、高低的综合变化。不同的摄像角度,它改变着主体、陪体、背景和前景在画面中的空间位置和关系。因此,能产生不同的画面造型。确定摄像角度既是摄像师的创作任务,又是他实现画面造型艺术的表现手段。 一、拍摄方向 在拍摄距离和拍摄高度不变的条件下,以人物的视向所引出的一条水平线为基准,我们称它为轴线。在轴线的一侧即可选择不同的拍摄方向,产生几种构图变化和画面造型效果。由于拍摄方向的不同,它们所产生的画面造型效果也不同。 正面拍摄,画面造型能表现人物正面的面貌:端庄,亲切,稳重,通常使人联想到那些令人崇敬的长者、父亲和慈母的形象。这种正面的构图形式,因为它具有庄重、肃穆的造型感觉,它不单单用于表现人物形象,而且在拍摄建筑物和景物中也用得较多。 影视作品中,大量的是正面拍摄画面,例如《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一开始的镜头就是女主人公的正面形象,把她们善良、美丽的造型展示给观众。 斜侧面拍摄。镜头光轴与轴线成45度角,画面造型能增强人物形象的立体感。由于人物视线所带来的方向性,产生了一定的空间透视和某种动势。这种构图能表现人物的四分之三容貌,是肖像拍摄的常用造型表现方法,它用透视的关系,将面对镜头的人物展示出清晰的线条和轮廓,而能隐蔽、削弱人物面部的缺欠,起到人物造型的修饰作用。用这种拍摄方向,拍摄的建筑物和景物等,都能产生较强的立体效果和线条透视。 正侧面拍摄,镜头光轴与轴线成90度角,画面造型能鲜明地勾画出人物侧面的形象。如果人物的额头、鼻梁、嘴唇、眼睛等部位都很端正的话,那么他的正侧面也一定很动人。人物的视向朝向画面的一侧,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空间感,动势感表现得也很清楚,适于表现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的画面造型。在影片《生财有道》的拍摄中,为了表现演员陈强与赵子岳喜剧形象,特意用正侧面的特写镜头,拍摄了两位角色面对面、鼻子对鼻子地互相争吵的画面,陈强的大鼻子、赵子岳的小鼻子。起到了戏剧交流的滑稽效果。 反侧面拍摄,镜头光轴与轴线成135度角,画面中的人物几乎形成背影,面部带得较少。这种拍摄方向,常用于人物案头工作时的抽烟、沉思、写作,或站立窗前眺望远方的造型。通过人物反侧面透视的延伸,能看到桌上的物体或窗外的远处景物的画面造型。所以,用此角度拍摄能够强调物体的线条和空间透视。 反面拍摄,镜头光轴与轴线成180度角,画面中的人物身体背向镜头,是一种“含而不露”的“奇妙”角度。在故事情节较惊险的影视作品中,用这种拍摄方向去表现某种人物,会产生悬念感,倘若人物的表演或故事叙事的需要都产生在背影上,这个角度可一直用下去,直到这个人物露出真面目。在电视连续剧《密探》中,居组中主人公、我党打入敌人内部的地下工作者的出场就采用了反面拍摄,此人是谁?观众的猜想与想看个明白是紧密相连的,不突出形象反倒突出形象。这种一反常态的画面造型效果,反而能突出人物的视觉形象,这正是反面拍摄的美学价值。 以上讨论了五种拍摄方向与画面造型的关系。在拍摄现场如何选择造型的最佳拍摄方向,这

电视新闻摄像注意事项

关于电视新闻摄像的几个问题 画面偏色、镜头空洞、构图失当、同期声音质差、文字稿与图像两张皮,致使有新闻价值的消息大打折扣。 现将新闻摄像的规范归纳如下: 一、前期采访要求 1、被采访者景别: 站:肘关节处。 坐:第三个扣子 角度:尽量让镜头和被采访者形成60-90度的最佳拍摄角度。 2、双人镜头 站立采访——两人(采与被采)充满画面45度角 由双人推到采访者,画面要干净,不能带记者任何部分。在抓拍时尽可能由双人镜头推到单人镜头。 过肩镜头——带着采访或被采访者的半个后脑,两人充满画面。 3、三个备用镜头 双人镜头,过肩镜头,记者反打镜头。其中记者的反打要注意轴线,严禁出现跳轴反打 4 、对于记者在现场的出镜 a:出镜的画面一定要经过记者与摄像充分沟通,并能体现出

对现场的设计,避免记者与所在环境毫无关联的万能镜头。 b:出镜的背景,应该选择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和最相关的场景,不能随意选取与新闻本身毫不相关的背景。 5、如果采访对象同意接受采访,但不愿意露脸,统一用剪影、或者用前景遮挡面部以及虚化主体的拍摄方式。 6、对于“情景再现”的拍摄手法,严禁再用全虚的镜头来表现,手法可以多元化。 7、摄像拍的每一个镜头都要求工整和规范。 8、摄像在采访时要注意对声音进行监听,以保证声音的质量。 9、所有镜头必须有同期声。 电视新闻的摄像几个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一、确保画面的色彩还原正确(白平衡的调整) 目前使用的各种型号的摄像机,都具备这样的功能,拍摄前应对白平衡、黑平衡进行调节,以保证彩色还原正确。当环境变化时,尤其要注意调整白平衡,因此提醒摄像记者随时注意。 二、确保摄像机正确曝光 拍摄中首先要确保正确曝光。对于前期曝光不准的画面,后期往往很难校正准确。曝光不足,电视画面发暗;曝光过度又会使电视画面产生“限幅”,高亮部分缺乏灰度层次。采访拍摄时,要根据光源条件、拍摄对像,对摄像机进行光学和电子调整,使

关于-电视新闻摄像的几个要点

关于电视新闻摄像的几个要点 电视新闻拍摄是电视节目制作的第一个技术步骤。由于技术运用和表达要求的差异,电视摄像大致可以分为新闻(纪实性)摄像和虚构(创 造性)摄像两大类。 新闻摄像侧重于新闻性,不在影像美学方面有苛刻要求,在特殊情况下,尤其是突发事件现场,有时甚至连画面稳定、亮度等基本技术要求都可以忽略,最为遗憾也是最为可贵的是,新闻摄像不能重新而来,除非是不影响新闻性的组织拍摄。 在拍摄前,一定要提前对所拍新闻的报道主题、报道角度以及相关切入点的情况了然于胸,才能理清思路;其次,在拍摄时,一定要以后期编辑的思想来构思相关的镜头。!!! 具体就当前我国的新闻类型来说,主要分为三类:时政新闻、主题报 道、事件新闻。 一、时政新闻拍摄要求 (一)会议新闻 1.拍摄会议时必须要有以下镜头: A.主席台:正面全景 B.领导人:副省级以上领导单人近景(讲话和听会的镜头都要有),特别注意要抓拍领导人发言时,表情和手势等营造气氛的镜头(正、

侧面多角度)。小全画面的拍摄,要分主要领导讲话和不讲话时拍两组。 C.主席台其他人员(包括各州市主要领导):两人以上卡或者摇镜头。 D.会场:(带会议横幅的)正面全景、左右侧全景和中景。听众分切镜头、由主席台摇到听众席的镜头、听众席的全景(站在主席台上或适当的位置拍摄固定、摇的镜头)。若会议内容较长,应增加听众画面的拍摄。 注意:会议新闻的画面一定要饱满、整洁,尽量避免会场工作人员及服务人员等进入画面。 2. 拍摄人物时对景别的要求: A.领导人近景画面中要避开并排坐的其他人,更不能切半个人,画面要饱满,主体突出;主要领导人要求有正面、左右侧面、讲话和不讲话时的近景。在拍摄主要领导人时,应避免在有损领导人形象的角度拍摄(背景上的树枝、窗格,前景桌面上的话筒、花束、茶杯,领导人面部缺憾、领导人或其后排人物的小动作等)。不需要单独给镜头的领导,可以两个或多个人分切或横摇。(若领导职务有较大差别的,可从职务高的单人近景拉到两人或双人近景拉到三人中景落幅)。 B.听众一般不出单独镜头,有在认真记录的听众,可以出特写(从笔记本拉出的),特别要注意的是画面中不要出现打哈欠、睡觉、揉眼睛、喝水等杂乱的动作。 C.根据会议的具体情况,要把握好摇镜头和起落幅的节奏,起落幅要左右对称,并且要有足够的长度。

电视新闻摄像角度论述

电视新闻摄像角度论述 电视新闻摄像角度论述【内容摘要】电视是一种媒介,人们通过电视了解到更多的信息,获得更多的知识。电视新闻是以电视作为载体,进行各种新闻性内容和新闻的报道,是电视台中的主体和骨干。本人跟随电视台进行电视新闻的拍摄,对电视新闻的摄像角度有了深入的了解,通过参与这次电视新闻的摄像工作,使我将摄像理论应用于实践,在拍摄的手法和角度上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总结了一些心得和感受,收获良多。一、电视新闻 所谓电视新闻,就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通过电视的屏幕,形象的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的一种手段,传播声音的同时进行图像的传播。具体的讲,它是通过记者采访、电视摄像、镜头的设计、拍摄、剪辑、构思解说词、进行配音这几个程序来完成。它可以形象的、系统的报道事物发展的过程。电视新闻是新闻报道形式和电视各种新闻性内容的总称,是一般电视台节目的主体和骨干。从严格意义上将,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二、电视新闻摄像技术 (一)拍摄角度 拍摄角度包括拍摄高度、拍摄方向和拍摄距离。拍摄高度分为平拍、俯拍和仰拍三种。拍摄方向分为正面角度、侧面角度、斜侧角度、背面角度等。拍摄距离是决定景别的元素之一。以上统称几何角度。还有心理角度,主观角度,客观角度和主客角度。在拍摄现场选择和确定拍摄角度是摄影师的重点工作,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造型效果,具有有同的表现功能。角度可以纪

实再现或夸张表现大俯大仰有特殊得表现意义。在影视摄影创作中,角度设置不应是随意的,应体现一种造型风格。本人在电视新闻的拍摄过程中,大量使用了正面拍摄同侧面拍摄相结合的手法,对新闻进行了详细深入的报道。本人首先跟随创卫指挥部对废品回收站的整理工作进行了报道,在这则新闻的报道中,首先对具体的文件通知进行了正面的拍摄,方便观众更好的看清具体的工作条例。在工作人员同废品回收站的负责人进行沟通时,则采用了侧面全景拍摄的手法,详细的展现出创卫指挥部在具体工作中的情况,以及废品回收站负责人员的配合程度。对创卫指挥部工作人员和废品回收站负责人在分析具体条例,进行协商探讨,以及废品回收站负责人签订协议时,都从侧面进行了拍摄,以更好的展示出工作的进展情况。整个拍摄过程详细的展现了创卫指挥部的具体工作。本作品的第二个报道是省领导到县城就干部下乡住村、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进展情况进行督察。在这个电视新闻的拍摄过程中,同样是正面拍摄同侧面拍摄相结合的方法。在介绍市委常委秘书长、县委书记、县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时,都给予了正面的特写。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在这些领导同具体负责人进行深入探讨时,都采用了正面拍摄。同时,对包村增收活动的具体成效,比如宣传栏和蔬菜大棚,也使用了正面拍摄进行展现。对市级部门负责人员、县委办、政府办等工作人员,都从侧面进行了拍摄。镜头主要跟随着县委书记,详细的记录了每一个工作的细节,在宣传栏前进行了拍摄,在具体工作的开展情况中也进行了拍摄。同时,注意结合镜头对全景进行展现,真实的再现督察工作的全过程。本作品的第三个报道是定襄县地震局进行科普宣传活动。本人首先对宣传栏进行了侧

如何选择新闻报道的角度

如何选择新闻报道的角度 新闻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一个新闻事件,记者站在 什么立场、什么角度去寻找和选择新闻报道的侧重点影响着新闻事实的表现,其新闻价值也会相距甚远。好的新闻角度不仅能使受众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易于接受新闻,更能大大提升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反之,新闻报道简单化等现象则极有可能发生。 记者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素材,应该选取怎样的主题、选用哪些材料、采用何种结构报道新闻事件,关键是要把握好新闻的主题角度、新闻的选材角度和新闻的表现角度这三要素。 新闻的主题角度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不可轻视 的重要环节。选择新闻的主题角度应把握好以下两方面:报纸被称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新闻要有强烈的政治性和导向性,因此,新闻的主题角度也就必须紧扣党和政府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中心工作,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新闻报道的主题角度。受众是媒介产品的消费者,也是新闻信息流通的终端接受者;媒体不懈努力希望得到的是受众的注意力,所以媒体要想与受众建立一个有效的传播体系,新闻报道不仅要有指导性和引导性,而且必须具有针对性。现在新闻界有一

个说法,人们的注意力是世界最宝贵的资源,有人把媒体的竞争称为眼球争夺战,而新闻媒体要想获得胜利,就必须面向受众。受众关心的、有利害关系的和能引起共鸣的,新闻报道就必须针对这些做出选择,确定主题。 在具体的采访写作中,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把受众放在首要位置,写受众想看的东西,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对新闻素材进行堆砌。 新闻主题决定了新闻素材的选取,选择什么样的主题就需要与之相应的素材作支撑。不同的主题需要不同的素材,因此报道的主题一旦确定,新闻素材就必须围绕主题作出选择,凡是有助于说明、烘托和突出新闻主题的材料一定要抓住不放,凡是与新闻主题无关的材料则坚决割舍,一切素材都为表现主题服务。 新闻的表现角度,指记者对同一主题、同一材料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达到最佳的新闻效果。语言怎样表达、结构如何安排、怎样构思新颖,都是表现角度涉及的范畴,它们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能否成功地吸引住受众的注意力。在主题突出、素材充分的基础上,巧妙的安排素材和新颖的构思才能写出别具一格的新闻作品;反之则可能导致报道的 一般化等情况。因此,新闻报道的成功离不开好的主题角度和选材角度,但表现角度也是不容忽视的。 新闻贵在“新”,无论是新闻的主题角度、选材角度还

电视新闻摄像技巧

电视新闻摄像技巧 作为电视画面的创作者,我们要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 1、围绕着所拍节目内容的思想、主题,安排电视画面的实体元素,那么,什么是电视画面的实体元素? 2、如何处理电视画面结构的基础元素? 3、如何运用电视画面结构的特殊元素? 4、如何根据诸多元素的变化规律和艺术法则做出恰当的安排,找出头绪、理清思路、分清主次,将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这个又是构图的内容。 拍摄是电视节目制作的第一个技术步骤。由于技术运用和表达要求的差异,电视摄像大致可以分为新闻(纪实性)摄像和虚构(创造性)摄像两大类。新闻摄像侧重于新闻性,不在影像美学方面有苛刻要求,在特殊情况下,尤其是突发事件现场,有时甚至连画面稳定、亮度等基本技术要求都可以忽略,最为遗憾也是最为可贵的是,新闻摄像不能重新而来,除非是不影响新闻性的组织拍摄。 今天我们将从新闻拍摄的角度来讨论拍摄问题。 一、会场的拍摄 二、人物的拍摄 三、电视新闻镜头语言 一、会场的拍摄 会场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碰到的静态拍摄场景,与会场比较接近的场景有课堂、座谈、讨论、围坐在饭桌边的用餐等等。这些场景

的拍摄方法与技术处理都比较相近。 1、会场的特点 从拍摄的角度看,会场场景集中,内容集中,但同时也比较单调乏味,很难拍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光线:室内会场照明条件恒定,变化不大,但光照可能不均匀;室外会场则容易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光线可能发生变化,但光照比较均匀。 2、会场摄像“通则” 无论是室内室外,新闻拍摄者都必须如实记录下会议议程、出席会议的领导、重要来宾、主要与会人员以及会议上表彰先进、通过决议等过程性画面。如果会议安排主要领导或重要来宾最后发言,拍摄者必须坚持到会议结束。相对来说,会场拍摄技术问题不多,拍摄方法也比较简单。但非技术问题可能更值得我们注意,会场拍摄时需要特别注意的细节有: ⑴第一个画面一般在会场中后方拍摄带会标的大镜头,然后自然走到主席台前拍摄主席台就座人员和会议主持人画面。 ⑵拍摄会场大镜头时,要尽量避开通向主席台的走道或分割观众的通道,要让画面中央充满观众,而不是一条通道。否则构图和视觉上都不能让人满意;拍摄位置可稍偏一些,会标仍然置于中间位置。 ⑶拍摄与会领导要注意景别和时间长度的匹配:主要领导的讲话镜头一定要给大给足。给大,就是景别要小些,给足,就是时间要长些;其他与会领导和重要来宾不能漏拍,如果没必要给他们单独镜头,可从中间部位向两边摇拍或拉拍,也可一个固定镜头包含2-3人,切忌不能在某位或某些领导、来宾身上重复摇或者拉;不要在他们有

浅析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d95721881.html, 浅析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 作者:张申菊 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5期 【摘要】方便快捷的现代通信手段基本上已经消除了各新闻媒体对重大事件报道的时间差,独家新闻的概念已经成为过去式。新时期下,我们的新闻报道角度选择应该从“人无我有”到“人有我精”式的模式转变。选择最佳的新闻角度,是今天新闻传播发展的现实要求。新闻报道是否成功?新闻报道角度选择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闻报道新闻角度角度选择 在新闻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在业界还在为“渠道至上”还是“内容至上”争论不休的时候,媒体人应该从新闻本身找突破——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就是“角度制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角度决定影响力,新闻角度是一个关乎报道成败的关键因素。所谓新闻角度,是指新闻采写者在发现、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构成事物的各个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中国古代著名诗人苏东坡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把这个道理诠释得很明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他描写的是在庐山面前,因看山的角度不同,大山所呈现出不同的风景。同理,对同一新闻事实,不同的媒体不同的记者在同一时期会做出不同的报道,有的新颖出彩,有的则千篇一律。受作者个体身份、性格、素养、情感、学识等因素的影响,判断和选择新闻角度的能力自然就不同。 一个新闻角度就是作者为受众提供的一个观察事物的“窗口”,从不同的窗口就会看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风景。什么是最佳角度?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也是选择新闻角度的坚实基础。构成事物的诸个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哪些因素、哪些侧面会给人 以新的感觉、新的启示、新的教育、新的指导,选择哪一个侧面更鲜明、更能叩响受众的心弦,就应该选择哪个侧面作为新闻报道的角度。这个角度既能深刻反映报道对象的本质,又能准确 体现时代的需要,受众最想知道、作者最能讲透、行文引人入胜的角度,这就是新闻报道的最 佳角度。那么,在新闻报道中如何才能寻找、选择到新鲜脱俗的角度,做到“人人眼中有,人人笔下无”,更好地表现报道主题呢?笔者认为,要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三贴近原则,开阔思维,挖掘和选择那些能给人以新感觉、新启示,且脉络清楚、特色鲜明的新闻因素作为最佳报道角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全局宏观高度和大局意识找角度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用这句诗词来形容寻找最佳新闻角度需要登高效应最为贴切。全局宏观高度和大局意识是最能展现全景的角度,从全局高度、宏观视野去全方位地报道新闻事件,突出报道的宏大性、全面性和权威性。这是媒体完成重大事件的主要报道任务的常

记者选择角度发现新闻的几种方法

角度,就是人们观察事物的位置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新闻角度是指“记者在新闻采访和写作中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是记者站在不同位置,从不同的侧面,从一事物同它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比较,去报道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个性特点和思想意义。构成事物的每个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新闻记者对采集的新闻素材,要进行分析比较,找准最佳视点,选取最佳材料,择取最佳表现手法,来向受众传递新闻信息。 旧闻里面提炼新闻 新闻突出个新字,但旧闻经过提炼、改造也能变成新闻。有的旧闻有了新闻由头,就能变成新闻;有的新闻刚刚发生,没有事实加以证明,采用旧闻的材料,可以使新闻更加丰富、可信。 旧闻变新闻需要具备三个要素: 1.新闻由头。没有新闻由头,旧闻很难改造成新闻。 2.新闻背景。新闻事件发生有较长的历史背景做积淀。 3.新闻事实。 在河南许昌有一支拥军队伍,20多年来她们把消防官兵当成自己的孩子,为他们洗衣、缝补,给他们家长般的关心和爱护,她们被子弟兵亲切地称为“老妈妈服务队”,每年到了八一建军节各媒体都要对“老妈妈服务队”进行报道,老妈妈们20多年积累下来的拥军情在新闻报道时也被重复表现为洗衣、缝补和理发等看似简单的拥军活动。记者在采访时发现,老妈妈服务队有了新变化,在老妈妈的影响下,很多年轻的市民自愿加入到了拥军队伍中,“老妈妈”们年龄大了,又有年轻的市民,女的、男的积极接过拥军接力棒加入到服务队,“老妈妈服务队”已经成为市民拥军的代名词。于是就采写了《老妈妈服务队有了接班人》,以老妈妈服务队的接班人作为新闻由头,不仅在新闻中回顾了老妈妈们20多年的拥军情,又以接班人的加入展现了市民大众殷切的拥军情意。 大新闻里提炼小新闻 大新闻提炼小新闻,实际上就是分解新闻,把一篇新闻分成多篇新闻。 分解新闻的常用方法有四种: 1.按时间顺序提炼。就是按照新闻的发生、经过、结束进行提炼,可提炼出连续报道的许多题目。 2.按新闻的内容提炼。 3.按体裁提炼。就是根据新闻事件和人物提炼出消息、特写、通讯、述评等多种体裁,一件事和一个人物可用消息、特写、通讯等不同的新闻体裁进行报道。 共性新闻里提炼独家

拍摄视频景别归纳

大远景画面 用来表现地貌风情 远景画面 远景具有广阔的视野,常用来展示事件发生的时间、环境、规模和气氛。比如表现开阔的自然风景、群众场面、战争场面等等。远景画面重在渲染气氛,抒发情感。在绘画艺术中讲究“远取其势,近取其神”,这一点和绘画是相通的。远景画面的处理,一般重在“取势”,不细琢细节。在远景画面中,不注重人物的细微动作,有时人物处于点状,故不能用于直接刻画人物。但却可以表现人物的情绪,因为影视画面是通过画面组接表情达意的,通过承上启下的组接可以含蓄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情绪。如影片《一个人的遭遇》当主人公索克洛夫从集中营中逃出后,拼命奔跑,最后躺在麦田地里,这时出现一个近拉远的镜头画面,含蓄地表现了主人公获得自由的内心喜悦。 远景还可以表现一定的意境。远景画面,包容的景物多,时间要长些。一般不少于10秒。 事件发生的时间、环境、规模和气氛 1为一场或下一个基调确定任务能活动的空间,承上启下 2渲染气氛,抒发情感,表现人物情绪 3不注重细节,不能用于直接刻画人物 4远景还可以表现一定的意境 全景画面 全景用来表现场景的全貌或人物的全身动作,在电视剧中用于表现人物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全景画面,主要表现人物全身,活动范围较大,体型、衣着打扮、身份交代的比较清楚,环境、道具看的明白,通常在拍内景时,作为摄像的总角度的景别。在电视剧、电视专题、电视新闻中全景镜头不可缺少,大多数节目的开端、结尾部分都用全景或远景。远景、全景又称交代镜头。因此,全景画面比远景更能够全面阐释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可以通过特定环境来表现特定人物,这在各类影视片中被广泛地应用。展示人物全身的形态动作。在叙事、抒情和阐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功能上,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表现场景的全貌或人物的全身动作 1大多数节目的开端、结尾部分都用全景或远景 2用来表现角色的身世 3活动范围较大,体型、衣着打扮、身份交代的比较清楚,环境、道具看的明白 4展示人物全身的形态动作

电视新闻摄像的特点

电视新闻摄像的特点 1、少用推拉摇移 电视新闻的拍摄应少用推拉摇移,多用固定镜头。原因是: 1、每条电视新闻长度有限; 2、为增加单位时间的信息含量; 3、使新闻节奏明快。 少用推拉摇移,并不是不用,而是要用的恰到好处,根据其不同的功能,有目的的使用,增加新闻的表现力。 2、镜头要成龙配套 电视镜头是电视新闻的基本构成单位,是构成一条完整新闻的“零部件”,必须在前期采访拍摄中拍全拍好。 镜头要成龙配套共有三层涵义 a、镜头内涵要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概念。 b、镜头景别要成龙配套。 c、镜头拍摄角度要成龙配套。 3、突出特征,角度常新 角度,是摄像机与被拍摄对象之间的夹角。拍摄角度的变化影响到主体与陪体、前景与背景及各方面因素的变化。不同的拍摄角度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表现力,能表达不同的情绪及人、人物与环境之间的不同关系。角度具有鲜明的个性,它能够强调、突出、夸张某个事物的表现,也能减弱某个事物的表现。 4、刻意追求真、善、美

电视新闻责无旁贷地要以精心拍摄的每一幅画面去引导人们向真、向善、向美。电视新闻的拍摄把那些不宜在屏幕上表现的东西运用各种拍摄技巧把它们规避掉。那么,留下来的当然都是能反映真、善、美的事物了。 5、画龙点睛抓细节 电视新闻拍摄要精心捕捉那些以少胜多,具有典型价值的各种视觉和听觉细节,以凸显主题,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使该条新闻在观众记忆中历久弥新。 六善于挑、等、抢 挑、等、抢是电视摄像记者的基本功。前期采访拍摄中,必须根据新闻主题及人物、事物的特点,把那些最能表达人物内心世界及事物特色的关键画面在磁带上“定格”。为此必须练就一身挑、等、抢的过硬功夫。 a、挑。就是有所选择,把那些最具视觉感染力的场面抓下来,舍弃可有可无的冗余场面。 b、等。要有等待的耐心,坐不住的记者,无法捕捉到那些在平静中爆发的精彩瞬间。 c、抢。当等待已久或突然出现的巨大变动在面前出现的时候,要不失时机地捕捉下来,便瞬间变为永恒,不然就是电视摄像记者的失职。 7、录好同期声 声音与画面同等重要,在记录画面的同时必须同时记录好声音。 声音的五种功能: a、赋予画面生命。 b、使二维画面立体化。 c、丰富画面的表现手段。 d、增加信息量。 e、使画面组接多样化。 8、偷拍 偷拍与隐性采访应掌握相同的原则。 偷拍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拍摄方法。

新闻摄影试题及答案

新闻摄影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法国宣布达盖尔银版法”摄影术诞生是在(C、1839年8月19日) A、1816年8月19日 B、1826年8月19日 C、1839年8月19日 D、1841年8月19日 2、世界上第一张新闻照片是(D、《汉堡大火废墟》) A、《窗外景色》 B、《巴黎寺庙街》 C、《死亡的山谷》 D、《汉堡大火废墟》 3、人类首次用无线电波传送照片是在(C、1902年) A、1888 年 B、1892 年 C、1902 年 D、1908 年 4、最早用照片代替绘画刊登在画报上的是(D、《伦敦新闻画报》) A、法国《画报》 B、《时代》画报 C、《莱比锡画报》 D、《伦敦新闻画报》 5、1902年梁启超最早使用照片创办的报纸是(A、《新民丛报》) A、《新民丛报》 B、《世界》画报 C、《图画时报》 D、《神州日报》 &中国新华社新闻摄影部成立于(D、1952年) A、1945 年 B、1949 年

C、1950 年 D、1952 年 7、布列松对新闻摄影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与总结,出版了( A、《决定性瞬间》) A、《决定性瞬间》 B、《瞬间决定论》 C、《决定瞬间论》 D、《瞬间决定性》 8、世界新闻摄影进入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在(C、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 9、中国电视新闻事业诞生在(C、1958年) 10、中国共产党早期成立的第一支新闻纪录电影队伍是在(B、抗日战争时期) A、北伐战争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建国初期阶段 11、2005年7月7月,伦敦连环爆炸案”被《时代》周刊评为2005年最佳图片,这组照片拍摄的方法是(B、业余爱好者用手机拍摄) A、专业摄影记者现场抢拍 B、业余爱好者用手机拍摄 C、业余爱好者用摄像机拍摄后截图 D、专业摄影记者用摄像机拍摄后截图 12、1888年,法国生物学家艾蒂安朱尔马莱发明出最早能够连续拍摄的(B、感光片) A、座机 B、感光片 C、电影机 D、电影视镜 13、消息类电视新闻中的短消息”播放长度一般在(B、3分钟内) A、1分钟内 B、3分钟内 C、5分钟内 D、10分钟内 14、新闻摄影的本质是(B、新闻传播) A、新闻叙事 B、新闻传播

新闻摄像特征与素养要点

---------------------------------------------------------------最新资料推荐------------------------------------------------------ 新闻摄像特征与素养要点 新闻摄像特征与素养要点我国是一党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新闻媒体作为国家的喉舌机构,对传播和控制国家的舆论导向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新闻摄像记者作为事件现场的第一见证人,手持摄像机记录着事件进展的分毫动态,责任重大。 而摄像镜头的记录水平的高低、摄像技巧运用的好坏,关系到片子后期的剪辑、制作、配音等各个环节,甚至可能对事态的进展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所以一个成熟的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不仅要把前期的统筹、策划工作安排妥当,在摄像编导的选择上更要慎之又慎。 摄像人员不仅要具有专业的摄影摄像技术,而且要有非常娴熟的功力以及现场应变的能力,更要具有非常崇高的道德素养,严守道职业道德底线,明确什么是自己尽心尽力应该做好的,什么是有违新闻行业底线而决不能触碰的。 以此用专业的技术和一流的服务站好自己工作中的每一班岗。 1 新闻摄像的基本特性 1. 1 拍摄对象的真实客观性新闻摄像是记录生活中的人和事,所以它首先要遵循新闻规律,能够从镜头里反映出来的事物必须是生活本身。 其次在拍摄时一定要坚持新闻六要素原则,搞清楚何时、何地、和人、起因、经过、结果,如此才能保证新闻内容的真实可靠。 1. 2 事态发展的不可确定性新闻事件不是电影电视,事先有 1 / 5

导演、有剧本可以进行多次的编排,它要按照事件现场的发生、发展进行,本身就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这是拍摄时的重点、难点,也是对拍摄人员自身素质的严格挑战。 1. 3 存在状态方面的突发短暂性由于事态发展的不确定性,新闻拍摄是现场的很多情况都是瞬息万变的,如果不能眼疾手快的拍摄下来,有可能错失良机,丢掉了第一手资料,后悔莫及。 基于这些变故和因素,在挑选摄像人员时就不能不进行多方面的考量,既考察他们的专业所致也考察他们的综合能力。 1. 4 拍摄方法方面的遵从自然性因为新闻拍摄是客观真实的记录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所以选用拍摄方法时也要尽可能做到真实有效。 不同于后期剪辑能采用音画对位,声画平行等多种手法,真实性永远是新闻的第一属性。 电视新闻摄像通过视听双渠道、声画一体化得传播方式,使其携带的信息量最大,从而能够产生更强的真实感。 1. 5 镜头表现方面的及时限定性限于时空上的单向性,客观事件在发生后将一去不复返,这就决定了电视新闻类节目在表现形式上的一次性,所以在拍摄时选用拍摄方法要选用最常见的,一是能客观及时的抓住关键镜头,而是可以客观有效的表现事情的真实性,环境的真实性。 2 新闻摄像者的基本素质 2. 1 对拍摄事物或新闻的内部挖掘

新闻角度选择的方法

一、以旧见新找角度 这里的旧,是指新闻报道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年年重复的老题材,例如农业报道中“春种秋收四季歌”、如交通报道中的“冬运与春运”、教育报道中每年一度的高考,还有节日报道,如血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十一国庆节、新年、春节等。在新闻报道中还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反复报道的老话题,如脱贫问题、减轻农民负担、国有企业改革、反腐倡廉、环境保护、精神文明建设等。如果在这些报道中,找不到一个新的角度,那么它们必然雷同、陈旧,引不起受众兴趣。 以旧见新找角度,就是要求记者在报道老题材、老话题时,要善于将过去的报道与今天的现实联系起来,从旧闻中发现新闻,推陈出新。犹如老树开新花,找到新花,就容易写出新意。 如每年一度的全国人大会议,都要报道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一些传媒在报道2000年九届人大三次会议朱镕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时,发现与往年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报告中没有提及经济增长速度的具体数字。尽管在此之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材料显示,1999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1%,总体经济效益创造了近5年来最好水平。但朱总理在宣读政府工作报告时,关于经济增长率只有一句话:达到预期目标。《北京青年报》从这个角度做文章,采访了两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发出报道《总理为何没提7.1%》。吴敬琏说:“把经济增长速度作为一个硬性指标,仍然带有很重的计划经济的色彩。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不提经济增长速度,表明我们向市场经济的政府更近了一步。”萧灼基也认为,“表现了政府的一种惟实态度。”此篇报道还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材料:1998年朱总理在政府上作报告中对经济增长指标使用的措辞是“确保百分之多少”,1999年说的是“力争百分之多少”。上述背景反衬出2000年“索性只字不提具体数字”的新闻价值。 在“以旧见新”的报道中,“旧闻”作为背景,作为铺垫,作为反衬是很重要的。正是在新与旧的对比中,从变化的角度人手,才容易在老题材里挖出有价值的新闻。二、以小见大找角度这里指的是表现大主题可以选择小角度,即“寓大于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小见大是由新闻的特点决定的。上文我们已经讲过,任何新闻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它是经过选择的事实的一个“剖面”,一个“片段”。具体到这个“剖面”,也还有报道的角度问题。若摆开架势,把角度放得很大,只能蜻蜓点水,不利于主题的深化。而选好一个小角度,像钉子一样,人口小、钻得深,容易把握,并能够写得具体。 这个“小”,可能是一个典型的细节、一个典型的镜头、一段真实的小故事。 例如: 豫南庄户纷纷举行交接仪式取下神像挂地图 本报讯(通讯员李钧德记者王方杰)东黑河是豫南一个只有10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在县级以上的地图上从来不见踪影。但这个村却有20多户农家在当地人觉得神圣的中堂位置取掉神像挂上了各色各样的地图。 东黑河位于河南省上蔡县东北部,地势低洼,村民们因十年九涝一贫如洗,在茅草屋里度日月。不傍城不邻镇,谁要跑一趟五六十里外的县城,都是轰动全村的新闻。东黑河穷,东黑河闭塞,东黑河又很无奈。除了偶然看见别处的繁华产生瞬间的梦想,就是在家里挂一幅全神图。每逢春节,一把香火,几个响头,图的是万事如意,生财有望。然而,神仙求遍了,东黑河依然穷得叮当响,过着光嫁姑娘不娶媳妇的苦日子。 当外面的风终于吹来时,东黑河人开始探头探脑地闯世界。1986年春节过后,最远只到过县城,家里从未满过仓的李满仓,带着两个刚成年的儿子,拿着从当民办教师的邻居家借来的一幅河南省地图,徒步北上郑州。凭着庄稼人的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三年时间,他

摄像机机位选择与取景

摄像机机位选择与取景 拍摄间隔与构图景别 为了让人们在银幕上看到想要看的表现对象不同的间隔、不同角度的形态,就产生了镜头的不同景别。景别主要是指摄影机同被摄对象间的间隔的远近,而造成画面上形象的大小。景别的大小也同摄影镜头的焦距有关。焦距变动,视距相应发生远近的变化,取景范围也就发生大小的变化。景别的运用是影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手段。为了塑好鲜明的影视形象,要求创作者根据人物的主次、剧情的需要、观众的心理,处理好景别的大小远近。景别的划分没有严格的界限,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为了使景别的划分有个较同一的标准,通常以画面中人物的大小作为划分景别的参照物。如画面中无人物,就按景物与人的比例来参照划分。 拍摄间隔是指拍摄时,摄像机于被摄物体之间的间隔。面对一个目标,机位的方向和高度固定,镜头焦距不动,只要前后移动摄像机的位置,画面组合就会发生变化,摄像机寻像器中看到的景物范围和画面结构就不同,行家称为景别(见图6-1) 常见的景别有以下几种: 1.远景(大全景) 摄影机远间隔拍摄事物的镜头。镜头离拍摄对象比较远,画面就开阔,景深悠远。此种景别,能充分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空间,可以用来抒发感情,渲染气氛,创造某种意境。《黄土地》中的远景,人物都处理得很小,表现了人对自然的一种受制与无奈。远景中视距最远的景别,称为大远景。它的取景范围最大,适宜表现辽阔广袤的自然景色,能创造深邃的意境。 远景能大范围地囊括远近的景物,反映景物的全貌,并且表现四周的环境气派。中国画有"远取其势"的画论,就是说远景是从大处着眼,以气势取胜的(见图6-2)。 但在远景中,景物的具体活动往往不很清楚,如一辆疾驶的汽车在公路的远景中,就像一只蠕动的硬 壳虫;一片长满各种果树的山林,远看只见一片斑驳的色彩,甚至光线较差时,只是一片中国画似的墨黑。传统的拍法会选择一些近景的景物点缀画面,以显示画面的层次和纵深。 2. 全景 出现人物全身形象或场景全貌的镜头。此种景别的视野相对小些,既能看清人物又可看清环境,故可以表现人物的整体动作以及人物和四周环境的关系,展示一定空间中人物的活动过程。它经常用来拍摄人物在会场、。课堂、集市、商场等一定区域范围中的动作,是塑环境中的人或物的主要手段。《牧马人》中用远景展示主人公许灵均选定的生活环境后,用全景描叙了他下放劳动发行的过程。在绿色的摹草原上,牧群在蠕动,一个40岁左右的牧马人仰天躺在草地上听着富有苍凉的敕勒川之歌,使这个已生活了20年的主人公更富有造型性,表现力。 3.中景 显示人物膝盖以上部分形象的镜头。此种景别的人物占有空间的比例增大,观众能看清人物的形体动作,并比较清楚地观察到人物的神态表情,从而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情绪。在影视作品中是使用较多的基本景别。中景在主要表现人物的同时,也提供人一定的活动范围,如房间的一隅,院落的一角等。一部影视镜头的成功一与否,主要看中景的运用处理。《红樱桃》中很多场景的奥地利精心审慎设计,其中女主人公楚楚坦诚直白自己身世一场最突出。整场戏大多用了中景、大中景来拍摄。开始时楚楚用俄语讲述编造的故事后来,女教师要求她讲实情时,经历坎坷的楚楚再也编不下往,久积心头的悲痛、仇恨、哀怨齐涌心头,她转用母语动情地叙述起身世来。此时创作者用了一个近乎静止的中长镜头把人物难以觉察的细微表情正确鲜明地记录下来。观众也在不知不觉中和镜头视点合一,在情感上认同,进进,成为身临其境的体验者。 中景是集中拍摄事物的主体,如一幢大厦的主楼,会场的主席台;拍摄人物,则一般以腰部以上为界。 中景的间隔较全景近,所以对景物已不可能框住全体,只能有选择地拍摄主要部分,但画面会更饱满,人物更清楚(如图6-4)。 4.近景 表现人物的腰部或胸部以上形象的镜头。此种景别人像占据大部画面,环境变得零碎而模糊。观

新闻写作角度与选择

新闻写作角度与选择 写作角度或称新闻角度,是指记者写作时选取和表现新闻事实的出发点和切人点。 同是一条新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报道它。角度不同,挖掘的深浅就不同,表达的思想意义也不同,新闻价值也就不同。一个优秀的记者,总是力求选择最佳的角度来表现新闻主题。 新闻的写作角度,又可以粗分为两类。 一是观察新闻材料、掂量新闻材料的角度,或者叫思辨角度。这种思辨角度,有时在写作之前的采访过程便已经完成。高明的记者,往往在采访的同时,便酝酿写作角度,做到边采访边思索”心中有数。甚至一俟采访结束,文章结构已酝酿成熟,各段之间的起承转合已经想好,下笔立就。也有的在采访之后,面对一本子材料,反复琢磨、分析,梳理、判断、选择。 二是表现的角度,多指技巧而言,也即如何选准切入点而言,往往比较具体。但两者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本章将两者结合起来谈。 一、全局高度找角度 常常有这种情况,当我们通过采访,记了满满的一本子材料,脑袋里却乱成一团浆糊,不懂得从何下笔,苦思冥想,总理不出一个头绪来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主题。换句话来说,就是不懂得通过哪个侧面去表达。 好些材料,孤立地看,静止地看,在一个部门、一个局部,可能是新鲜的,先进的,有意义的。换句话说,可能是新闻。但是,用发展的观点去看,拿到全局的这个天平上称一称,又可能不是新闻。 对发生在某个地区的一件事,你可能是“司空见惯未足奇”,认为不算新闻,该写的没有写,换一个有经验的记者,可能是“想断刺

史肠”,会上头版头条。同样,你是“想断刺史肠”,别人则可能是“司空见惯未足奇”,你把别人的旧闻当作新闻来写,自然没有命中率。这里头的学问,除了新闻敏感外,与记者站得高不高,看得远不远,心中是否有全局、有大局有关。因此,在选择新闻角度时,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以俯视的角度,来衡量所采写的文章是否有新闻价值,是否有更大的新闻价值。 所谓全局的高度,也就是宏观高度,包括国外形势,党和国家的总方针、政策,包括政治形势、经济形势、思想动态,较大围的客观性情况,发展趋势、趋向等。这些构成了新闻的社会背景,没有这些大背景,便无法判断其新闻价值的大小。全局在胸,才会统筹帷幄,才能“游刃有余”,对所要报道的事实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观察和分析,从中选准最佳角度,写出最有价值、最能体现主题思想的新闻来。 1987年,建省的信息传出,引起全国各地极大的兴趣,形成了轰动一时的“热”。作为隔海相望的广西,如何利用这个机遇,顺应“”这个大潮做足文章,这是广西人最为关注的。 当时,开放势头正猛,广西提出“借粤兴桂”。为此,广 西日报社领导要我和承工同志到及两广边境跑一趟。于是,我们跑了半个,走机关,看市场,采访了因“汽车事件”正赋闲的特别行政区原秘书长玉益(后来成为省委副书记兼市委书记),更多的则是向沿途碰上的广西各级考察团请教对策。采访很认真,记了满满的两个笔记本,到动笔时却犯了难:不知从哪里人手! 可写的题材和角度很多:可以写的开放政策,经济形势;可以写广西人和广西商品在;可以写的物产资源、旅游名胜;甚至可以发怀古之幽思,写那位刚直不阿、千古敬仰的人海瑞。作为省报记者,虽然从这些角度写,都有可能见报,但总觉得未把文章做足,未免可惜。

实验二 电视画面景别与拍摄角度

实验二电视画面景别与拍摄角度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电视画面构图的元素。 2.掌握电视画面构图的基本方式。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专业数字摄像机(松下MD9000,索尼FX1E)、配用电池、三角架、白纸1张 三、实验内容及要求 1.实验内容 (1)基本构图法。 (2)静态构图法。 (3)动态构图法。 (4)不规则构图法。 2.实验要求:本次实验分组进行;每组成员4-6人。 四、实验原理及步骤 1.实验原理 构图是摄像人员拍摄电视画面的一个主要环节,是摄像师将现实形象转变为屏幕形象时采用的画面结构形式。摄像构图就是摄像师为表现某一特定的内容和视觉美感效果,将镜头前被摄对象以及摄像的各种造型元素有机地组织安排在画面中,以形成一定画面形式的创作活动。作为实验课,应该注意组织镜头元素和镜头的使用进行画面的拍摄。 2. 步骤 (1)准备好摄像机、三脚架、磁带、电磁、白纸等设备仪器。 (2)在三脚架上安装摄像机,开机,装磁带,调节白平衡。 (3)静态构图拍摄。 (4)动态构图拍摄。 (5)不规则构图拍摄。 (6)回放拍摄画面(在电视或监视器上看)。 (7)取出磁带,关机。 五、使用注意事项 1.构图训练是摄像的基本功,也是学习摄影之后对画面构图的新的认识。 2.在构图拍摄时,可以结合短片或模仿的办法进行实验。 3.在实验拍摄的时候,特别要掌握好如何使用摄像机镜头,如光圈、聚焦、变焦的运用。 4.如实验机时不够,学生可与实验室联系,利用开放机时完成实验。

六、实验结果分析及实验报告要求: 1.实验结果分析要求 (1)通过实验,得出镜头构图与动态构图的区别。 (2)构图的主要有哪些形式。 (3)记录在实验过程中,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其他结论与分析。 2.实验报告要求 如实地撰写实验报告,每人一份,最后实验总成绩记入平时成绩,总分为20分。 课后习题 1、什么是电视景别?电视画面中的景别是如何划分的?不同景别的造型功能如何? 2、不同拍摄方向、角度的造型特点?仰、俯角度拍摄对环境的造型和对人物的造型特点各是什么? 3、构图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电视画面构图有哪些分类与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