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韦伯选集《宗教社会学序言》

韦伯选集《宗教社会学序言》

韦伯选集《宗教社会学序言》
韦伯选集《宗教社会学序言》

《韦伯选集Ⅱ宗教与世界》序言

发信站: 一见如故 (Sat Jan 27 20:31:16 2007), 本站(https://www.sodocs.net/doc/da9560778.html,)

《韦伯选集Ⅱ宗教与世界》序言

他序

《新桥译丛》编辑委员会决定编译玛克斯.韦伯的经典著作,盖认为将这些作品译成

中文,对国内人文与社会科学之研究,当大有帮助。

编辑委员会经过多次审议,初步决定编译一套《选集》,分别就政治、宗教,及经济

史各层面选择韦伯作品,俾初学者得有一入手把柄。其次,为韦伯若干经典之全译,如《

经济与社会》、《中国的宗教》、,以便读者得窥韦伯学术之全貌。谚云:「他山之石,

可以攻错」。本此原则,编辑委员会最后拟再精选最近西方学界有关韦伯学术之研究,或

译为专书,或汇为论文集出版,供国内学界参考。藉此三项工作,《新桥译丛》希望能将

韦伯学术有系统而完整的贡献给中国读者。

韦伯学术之博大精妙,其德文原著之艰深复杂,已为世所公认。编译小组工作同仁中

,能深谙德文,直接从原著翻译者,不得一二。不得已,乃以英译为底本,并参照日译本

或法译本,有抵牾处则径取德文原作校订,务求于传述原意方面达最可能之精确。虽然如

此,《新桥译丛》编辑委员会仍极盼他日能有学者再就德文原作重译,庶几国人终能得有

一更完善之韦伯译本。

翻译是一种事业。或者,套个韦伯常用的词汇,翻译更应该是一种"志业"。《新桥译

丛》秉此精神从事译事,并将成果贡献给社会。是为序。

康乐

1985年 月17日

前言

一、宗教社会学的范围

社会学所要研究的并不是宗教现象的本质,而是因宗教而激发的行为,因为此种行为

乃是以特殊的经验及宗教特有的观念与目标为其基础。因此,基于宗教意识的有意义行为

方是社会学家所应加以研究的。这其中并不涉及对种种教义或相匹敌的神学或哲学之个别

成就的考虑,甚至也无关乎对他世信仰之正当性的追索,研究的指涉范围仅止于作为现世

的(diesseitig)一种人类活动的宗教行为:一种根据日常目的、以意义为取向的行为。

至于实证主义式的研究取径──一般而言,根本上对宗教采取否定或蔑视态度的一种研究

取径──之不受采用,那更不在话下;社会学家必须致力于理解宗教行为对于其它领域,

诸如伦理的、经济的、政治的或艺术等领域的活动之影响,并且明白确认出各个领域所秉

持的各种异质性的价值之间所可能产生的冲突。

在此定义下,对于宗教的社会学研究同时也就是对于经济或政治、特别是伦理的社会

学研究。虽然韦伯的社会学研究生涯是以经济领域的省思为起点,然而若以吾人所知的韦

伯作品为断,宗教社会学乃是其晚年的研究中心所在。

韦伯的研究重点首在宗教行为对于伦理与经济的影响,其次则在于对政治与教育的影

响。虽然在以一般经验法则为依据的观点看来,宗教或巫术的行为并不如手段–目的关系

那样理性,然而至少相对而言是理性的。这就是为什么没有理由要将之排除于有规律的目

的取向行动系列之外的缘故。

不过,我们还是要弄清楚下面这个重要的区分:亦即一般说来,在某方面与世界相敌

对且以救赎为其取向的信念宗教(Gesinnungsreligion),另一个是接受现世且试图适应

现世的纯粹仪式性或律法的宗教。关于后者,最特出的一个类型是中国的儒教,某方面说

来,信奉犹太法典的(Talmudic)犹太教也算是(虽然后者拥有某种内在的共同体道德情

操,而另外较不那么严谨的那一个则指向于外在的世界)。这些都是讲究秩序与定型化习

律的宗教;律法是〝神圣的〞──虽然有时候是基于异于寻常的精微推论。适应世界可能

导致一种纯粹官僚体制式的道德伦理形式,儒教就是个显著的典型,此因一切的超越都彻

底不再为其所挂怀。传统的势力是如此之强,以至于将道德行为限定于一连串实用的训示

与法则上。关于世界的意义就此成为次要的问题,实用主义摒挡了一切禁欲主义与一切的

神秘主义。某些救赎宗教也走上了同样的道路,这是基于两种情况所造成:一是当它们落

入到仅作为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宗教意识的层次时,一是它们失去了所有先知预言的、卡

理斯玛的特质而落入教士阶层的领导下,这些教士成为教权制权威与既已建立的秩序、及

顺应于此一秩序的一套伦理法规的功能运作者。

救赎宗教所信奉的不是〝神圣的律法〞,而是神圣的信念。因此,在伦理层次上,它

们往往基于支撑它们的预言与卡理斯玛要素而实行一种革命性的步调。生命态度本身是没

有任何意义的,除非是完全奠基于宗教所赋予世界的意义。置身于此种宗教信仰类型的人

通常享受不到内心的安宁,因为他们会一直不断地受到内在紧张性的侵扰。基于此种信仰

而兴起的可以是素朴的救赎宗教,像是佛教,也可能是救世主宗教──当它们所宣扬的是

对一位救世主的仰望。

就前者而言,其对伦理行为的影响全是基于被认为能够有益于救赎的事功。这些事功

可以是:

1.纯粹仪式性的行为或典礼:这能够使拥有个人性卡理斯玛的人跃入神秘主义的境

地;由于有关神圣的诸事被赋予如此大的重要性,以至于仪式主义遂与理性的行为背道而

驰。

2.社会性事功:例如基于爱他人而促成的行为,在某些情况下,这可以导致〝善行

〞的伦理性系统化。

3.个人的自我完成:根据某种救赎的方法可以使信仰者达到个人神格化的形式──

只要他自己相信能够透过狂迷忘我或陶然迷醉的方式而具体化身为超感官的存在。

这些都是宗教灵魂基于想要〝拥有〞神圣的欲望而衍生出来的极端例子。一般而言,

宗教人所追求的不过是成为〝神的工具〞或者被神所〝充满〞,如此一来,将会促使他鄙

视所有非神圣的事物,结果是鄙视一切日常生活的事务,而达到视这些日常事物为阻隔他

与神或阻挡在神所应许的路之中的绊脚石之地步。救赎的系统化与理性化因此而导致日常

生活与非日常性宗教生活之间的严格分野。在此情况下,问题便首在于如何抵拒世俗的拉

力而找出一条永远可以处于神圣恩宠状态的途径。

这类信仰对于道德行为的影响,很明显的,因此而变得相当巨大──端视一个人是否

认为救赎是确实笃定的。救赎的确定感往往会导引出一种明显的宗教性受选意识(relig

ious designation);在某些情况下,这将会产生出〝达人伦理〞(Virtuosenethik)

,就像是佛教僧侣、法利赛人、奥玛 Omar)时代的回教徒、禁欲的基督新教徒、或者像

圣芳济(那样一个具有非现世之善性的人)等所奉行的伦理。

同样的种种面相当然也可以在救世主宗教里看到,只不过救世主信仰里多出一个独特

的面相。救世主宣称自己乃是人与神之间的一名超俗世的中介者,并且通常自命是与神合

一的。神秘现象的十足意义便在此显现出来,因为救世主乃是恩宠的施予者。而信仰──

不再光是神圣的概念──才是中心所在;它不再以神圣的学识或灵知为其基础,而是奠立

于一种真实不伪的纯真、一种对于救世主之启示及其许诺的信心上。无论信仰的本质为何

,也无论信仰是基于传统、经典或教义,信仰总是构筑于对意义──信仰者于某种公认的

知识之导引下在内心里所赋予生命及世界的意义──的坚信上,信仰者的行为举止莫不以

此为依据。我们稍后将再回到这个论点上。

韦伯将他的主要关怀集中在宗教与其它活动之间的紧张性这个问题上。在《经济与社

会》(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一书,特别是<宗教拒世>(Religious Rejec

tions of the World)这篇论文里,他详尽地探讨了此一问题。这类紧张性在纯粹适

应现世的伦理宗教里很少发现到,然而在基于救赎理念的信念宗教里郄十分尖锐。

由于后面这种宗教类型所具有的先知预言性格,紧张性首先必然表现于此类宗教与既

有的共同体之冲突上。例如耶稣基督即宣称凡是不能离弃父母与家庭而跟随他的人就无法

成为他的门徒。救赎宗教几乎无不带有一种社会革命的性格,因为它总是切望一个建立于

某一原理或新标准上的新的共同体。因此,基督所教给他的门徒的,是一种普遍无差别的

慈爱,以这种慈爱来打破有内、外伦理教条之分的二元论──无论团体的关注点为何。在

慈爱的光辉下,任何一个人都是自己的邻人。这种非现世性的爱的共同体思想,所包容的

不止是受苦难者与不幸的人,也包括敌人。此一训示所具有的革命性格是无可争议的,而

其无条件性则使所有奠立于地方性或领域性基础上的社会结构遭到质疑的威胁。

此种紧张性的第二个方面,是与经济事项间的冲突。宗教采取了各式各样的对抗方式

,诸如:反对取息与高利贷,鼓励施舍与将需求减低到最小程度的生活方式,反对不能〝

取悦于神〞的商业往来;而其中特别是一种隐而不显的相对立,亦即存在于非现世性的爱

的原则与现代基于企业经营的经济生活的理性化之间的对立。因为现代的经济生活乃是一

种利益的角逐,若无市场上的竞争,理性的计算即无可能。的确,资本主义的概念直可说

是救赎宗教之冥思、禁欲取向的敌对者,因为利润的追求打从内里地翻覆了宗教人的生活

。甚至连儒教这样讲求实际的一个宗教都还是理性的资本主义的一道障碍。不过宗教一般

而言还是与经济事项达成了某种妥协──制度性的教会无可避免的会成为此种妥协顺应的

一股力量;唯有清教伦理竭尽首尾一贯的方式成功地克服了这种矛盾冲突:它舍弃了无差

别主义之爱的原则,而将劳动本身转变成为一种对神的服侍。

宗教与政治因素间的紧张性亦如上述,因为政治是与绝大多数宗教所宣扬的同胞之爱

相敌对的。佛教与基督教二者皆宣扬不抵抗恶;依宗教立场看来,一般经验所教给我们的

是:暴力只会引发暴力,随着暴力而来的顶好也不过是改造与革命,因此,奋力争取正义

最终并不是建立起更大的正义,而是更大权势的追逐。因为武力的胜利端靠──不管我们

是否乐意──权势的均衡,而不在于正义的伦理价值。因此纯正的神秘论宗教意识几乎尽

是非政治的──如果不是反政治的话。

以此,同样的,暧昧与妥协往往带来更大的紧张性,这不只是因为宗教有时就某些方

面而言会变成政治势力,而特别是因为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难以界定清楚。例如连早期的

基督教里都出现了诸多极端歧异的态度:从拒斥罗马帝国为反基督者的态度或无视于实际

政治现实的态度,到正面认定支配概念的态度。这种矛盾到了民族国家战争的时代还是一

样明显:各个交战国里的教士都分别向同一位上帝祈求保护己方参战的军队。历史也向我

们展示了类似的问题,诸如回教的〝圣战〞、十字军、以及宗教改革后的宗教战争。从教

义上来说,路德的立场不同于卡尔文,因为前者拒绝以战争护卫信仰的理念,而后者已准

备默许诉诸暴力反抗暴君以维护信仰。但无论如何,救赎宗教在理论上的普世救赎主义终

究是难以跟政治行为的个殊排他主义兼容的。

另一个紧张形式则起自于宗教与艺术间的关系。神秘的宗教意识一般而言与审美活动

,诸如舞蹈、歌咏、音乐、偶像──总之,一切能够导致狂迷忘我、袚魔或陶醉忘形的活

动──有着极亲密的关系。其它类型的宗教也各以极其不同的方式大大借助于艺术,诸如

:仪式、祭典、礼拜、基于某种建筑原理而建的教堂、音乐、雕塑、祭坛装饰等等。因此

,吾人应可承认宗教与艺术之间存在着一种基本的亲和性。

然而随着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之兴起,问题的性质即有了改变。这种观念来自于理性

化与知性化文明本身自觉到艺术创作乃是一种人间性的活动。以此,宗教开始怀疑起艺术

,特别是对严格的教派而言,纯粹外在的审美现象被视为纯属被造物崇拜的领域。这种敌

对的态度反映在意义与形式的区分上,后者被认为是臣服于偶然性与人为造作之下而牺牲

了由宗教行为所表达的切深实在。一旦艺术成为一种自主且自觉的事象并且企图创造出本

身的价值,而此种价值或可以一种内在解放的方式给个人带来救赎之时,宗教与艺术之间

的紧张关系也就进一步加遽了。此时,艺术被视为一种〝被造物的神性化〞,一种欺人耳

目、甚至是渎神的匹敌势力,足以推翻宗教的特权地位。

不过,还有一点必须一提:反审美的立场较为贵族主义式的宗教所取,大众宗教通常

还是倾向于对祭典、礼拜、仪式的审美事象或其它艺术媒介的感官领受。对于总是自称为

大众宗教的基督教而言,这是特别受到关注的问题之一。

韦伯在其社会学论述中给予性爱一个极显著的地位,以其为人类生活中最为非理性的

力量之一。这就难怪他会认为性爱是与宗教发生紧张关系的第五项因素。在巫术的层次上

,这两个领域间显见一种深刻的亲近性。性爱是许多极端重要的象征现象的源头,诸如某

些仪式(阳物崇拜、酒神崇拜及其它种种)、狂迷忘我与陶醉忘形等,包括寺庙周遭及其

它圣殿中的卖淫。并且还有许多爱神与爱之女神。再者,对造物者的神秘之爱有时可说是

一种性爱的升华。相反的,宗教性禁欲则在根本上与情爱相敌对并且将舍弃性关系作为自

制的一个条件。因此,许多宗教都力求尽可能严格地对婚姻加以规制。顺带地说,天主教

绝非唯一不赞同性爱的──例如规戒神职者守贞;舍弃性关系也是佛教的特色之一,甚至

儒教都谴责性的淫乱。从社会学的观点看来,所有这些问题都明白影响到一直备受争议的

妇女社会地位。

韦伯所分析的最后一种紧张关系是关于知性的问题。再一次的,我们发现历史上的某

些时期里教士非但是文化的代理人,甚至是创发者。这要不是因为他们具有读与写的能力

而成为政治支配者所需求的对象,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某种教育上的独占性。此外,随着

宗教之逐渐放弃其巫术与神秘的层面而成为一种〝教义〞,一套神学或护教的理论体系也

就有跟着发展出来的趋势。然而随着奠基于数学的实证科学之发展,特别是一种独立自主

的哲学之发皇,某种极剧烈的转变便油然而生了。宗教是有办法排解形而上学的问题,然

而对于袪除世界一切迷魅的专门学科则很难有相容的余地。这不只是因为这些学科通常并

不理会意义的问题,而且还因为它们产生出一种纯粹机械性的技术以及一种对问题采取理

性分析的取径,这使得宗教愈来愈被贬斥为要求〝理知的牺牲〞的一种非理性或反理性的

力量。宗教则试图反驳道:宗教特有的知识与纯粹科学知识的层次并不相同,宗教知识毋

宁是以直观或卡理斯玛式的启发为其基础,而非论证。

然而,神义论的问题毕竟与人类朝向进步与完美的文化发展大异其趣。问题的重点不

再是苦难与邪恶,而毋宁是集中在注定要沦为罪恶渊薮的世界不完美上。这使得某些宗教

对文化发动真正的攻击,在此过程中挑战某些人类最尊贵的价值。确实,随着试图解释历

史发展的世界观──自十八世纪起──之兴起,宗教就已失去其解释存在之终极〝意义〞

的独占权。

且置一切细节不论,我们应注意到韦伯极其专注于神义论的问题;他除了在其它著作

的诸多片段里提到这个问题,并且就在《宗教社会学》(Sociology of Religion)里

另辟专章来详加论述。他相信神义论问题已成为一神论宗教的中心所在,并且也是大多数

弥赛亚末世论及有关来世之善报罪惩的观念之根底基盘;认为善与恶必相互斗争直到未来

某一未定时刻为止、善必大获全胜的宗教二元论,以及上帝预选说信仰,也都以神义论为

其根基。

二、概念及其衍绎

韦伯是透过神灵(the divine)而非神(the divinity)的概念来进行其宗教社会

学的研讨,因为他觉得前者是较为根本的。例如巫术性或泛灵论的宗教并不认得神(God

),而只认得慈善与邪恶的灵(spirits)──一般说来是一种实质的郄又看不见的存在

,不具人格性但又拥有某种显灵的意志,会在事件的过程中显现出来。主要的救赎宗教,

例如佛教,也同样并未意识到神的概念。至于众神,它们可能并没有名称而且只不过是根

据Usener的名言〝一时的神〞(gods of the moment);换言之,人们相信某一特定

事件发生时是有它们在其中插上一手,但事后它们便为人所遗忘了,除非类似的事情再度

发生,人们才会再回想起它们。诸神可能是具有普遍性性格的,也可能仅仅是特属于某一

城市的地方神或专司神。有多神论宗教,也有一神论宗教。就前者而言,万神殿里可能就

住满了不计其数的众神,有时它们是臣服在一位最高神底下,但这最高神并不必然是人们

信仰里最为灵验或最重要的。诸神可能是创造者,也可能服属于宇宙秩序之下。根据韦伯

的说法,世上仅有两个纯正的一神论宗教:〝犹太教与回教〞。限于篇幅,我们不拟再细

谈韦伯对于各个不同类型的神的分析。

宗教社会学所着重的是人类的宗教活动或行为与超自然力量的关连。既然这些力量远

超出正常的观察视野,人们因此必须创造出一些象征符号来跟它们取得连系,并且也为自

己描绘出它们以及了解它们的行动。因为如果人相信在日常生活事务背后隐藏着某些不直

接显现在眼前的力量,那么就必须找出一些手段来显示出它们的意义,象征符号即是这些

手段。并且既然神并不直接现身,象征符号即成为与神沟通的唯一手段,而这方面少有真

实可言。换言之,象征符号是某种无言之语的工具,能够让人类领会到那些并不言语的存

在之意旨。我们可别忘了,就在那样的关系下,第一张纸钞是作为一种象征性手段用来付

给死者的,而不是用来付给活人。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到譬喻,特别是寓言,乃是宗教语言

的基本表现.

四、各社会阶层对于宗教现象的态度

韦伯在他的分析里不断地回到俗众的问题上;他甚至为此课题特辟一大专章来讨论,

其中的重点即各个社会阶层对于宗教现象的态度。

由于农民或可说是较为直接且经常地接触自然,因此显得比较能够接受带有巫术性格

的超自然形式。不过,说农民是较为虔敬且为神所喜爱的这个看法则是相当晚近的;此等

尊荣只不过在一、二古代家父长式的宗教类型里或祠教里有之。反之,佛教则对农民有所

疑忌。对早期的基督教而言,乡野人(paganus)即是异教徒。一般说来,宗教本质上是

都市的产物。

军人阶层原则上对宗教怀有敌意,诸如原罪、救赎或谦卑等概念皆与他们扞隔不入。

军人之与宗教发生真正的关系,端在于某些宗教发出为信仰而战的口号,特别是当那些别

有信仰或不信者可以被当作是政治上的敌对者时。此一转变基本上可以归功于回教。圣战

的观念在古希腊并非全然没有,只不过并没有真正为人所接受,直到救赎宗教出现后方才

改观。

同样的,官僚阶层一般而言也不太在乎宗教;这是由于其本身的理性主义所致。惟有

当宗教成为社会秩序的一个要素或法律规制的一个要项时,方才为其所重视。上个世纪的

德国 或者应该说是普鲁士的虔信派公务人员即可印证这项说法。

商人阶层的态度就较为歧异。他们的活动原本就远比其它涉及此世事务的阶层更不拘

泥于先入之见。以此,情况似乎是:商业贵族的势力愈是壮大,它也就愈是不会在乎身后

来世的问题。然而,历史告诉我们,情形恰好相反。资产阶层惯常都是最为虔诚的人,而

此种虔诚惟于资本主义之兴起以及逐渐强调宗教伦理之际,方才发扬张显起来。最能突显

出此一特色的例证,是教派精神与前几个世纪的工商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连──一股驱动

力,不仅来自卡尔文派或清教教派,同时也来自于浸信派、孟诺派、卫理公会派、教友派

,以及虔信派等等。以此,正如我们下面就要讨论到的,在基督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之间有着某种亲和性。同样的,较低阶层的中产阶级与职工阶层一般而言也都被吸引到宗

教上来,不过或许是以一种较不那么正统的风格,因为从这些圈子里产生出了最分歧多端

的宗教思想趋势与潮流。

社会低阶层的奴隶或役匠,至今为止未曾产生过任何一种独特的宗教情操,这或许是

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容许他们建立起共同体的缘故。在基督教早期,奴隶的重要性曾备

受强调,不过揆诸史实与文献,这现象似乎被故意夸大了。近代的普罗阶级则以几乎完全

漠视宗教──如果不是断然拒斥的话──为其特色。这无疑是因为宗教太常被利用来正当

化社会上阶层的地位。因此,虽然社会的下阶层或许曾指望救赎宗教会带给他们解放的可

能性,不过一般而言,他们在救赎宗教里郄只发现一种排解怨恨的托辞。

最后,则是知识分子这个阶层。宗教的命运长期以来无疑曾受到知识领域里各种发展

的强烈影响。只要是知识阶层都还几乎毫无例外地由教士与僧侣所组成──他们所关怀的

不止是神学与道德,也包括形而上学与科学──那么,学问与宗教情操也就密不可分。随

着知识阶层越来越独立出来且逐渐世俗化,二者间的关系也就自然而然地趋向极其多样化

的转变:知识阶层要不是包容所有的信仰──如人文主义者所采取的态度;就是对宗教漠

不在乎,或者甚至起而攻之──就像启蒙时代那样。另有两种新的现象使得情势更加复杂

:一方面是无产的知识阶级之兴起,另一方面则是许多科学家与著述者,凭其本身的省思

力量,相当独立地起而诠释世界的意义。不过,我们也该注意,虽然他们背离宗教,有时

甚至表现出强烈的反宗教情绪,然而知识分子郄也不断间接地受到这些问题的困扰,特别

是为末世来生的问题──经常是在一种革命的外貌下。

五、基督新教与资本主义

韦伯在宗教社会学方面最著名的著作还是其《基督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Pro

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一书。在此我们将不涉及此书在

过去半个世纪来所引起的无穷尽论战、辩证、争论与辩驳,亦不着意于其所使用的方法,

以及某些诠释与结论;相反的,我们将致力于呈现此书的主旨,并且尽可能使韦伯的用意

明白显现出来。不过,我们似乎还是有必要提醒读者提防某些太过简单化的诠释,这些诠

释暗示着韦伯认为基督新教乃是资本主义的唯一肇因。此书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马克思主义

的形上设定的一种驳斥,亦即驳斥后者认为一切的文明事务都可以化约到一个单纯的起因

──经济的下层结构──之主张。韦伯认为如此片面性的一种理论是无法与科学研究兼容

的,亦即不该在事情未经分析之前就率尔妄下结论。

在巴比伦、罗马、中国与印度的社会里早有资本主义的萌芽,然而这些因素并未在任

何一处促成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特色独具的理性化──此乃西方社会特有的现象。问题是为

什么这些资本主义的胚芽唯独在西方发展成为现代的资本主义形式,而其它各处皆不然?

以经济的内在律动为本的解释并不足以说明此种独特性。吾人还必须计及第一代欧洲资本

主义企业经营者所特具的那种精神(ethos),并且了解到这正是其它文明所缺乏的。

为了避免误解,韦伯特别说明基督新教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断然不可被认为是一种

机械性的因果关系。新教的精神是生活理性化的资源之一,而生活理性化则有助于创造出

我们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是以基督新教并非资本主义的唯一、甚至充分的因素。「

近代资本主义扩张的原动力问题」,他写道,「不在[供资本主义使用的]资本额从何而来

,最重要的,在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换言之,如果在理论上将基督新教这个因素─

─作为客观可能性与适当因果律的范畴之一──排除在外,无疑将无碍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过,这必然令吾人对此一发展有不同的观感。

阿宏(R. Aron)极其清楚的说明了韦伯的立场:

基督新教并非资本主义的唯一因素,而是因素之一,甚至可以说只是资本主义的某些

层面的因素之一。………推究因果关系的起点,并不是对某一历史现象,如资本主义,的

全体综观,而是仅仅着眼于某些独特的面貌。就资本主义而论,韦伯选出了那些对他而言

似乎是西方资本主义独具的特征。……显然,所采的资本主义概念不同时,其原因自然相

异。

那么,造就出资本主义精神的诸多理念之背景为何?韦伯将之归于某些基督新教团体

──卡尔文派)主要指荷兰)、虔信派、卫理公会派与浸信派;这些以禁欲为其生活样式

之特色的教派被冠以一“极为暧昧的称呼”──清教派。虽然这许多教派的神学教义并不

相同,然而其伦理规式郄是大同小异的。韦伯所感兴趣的并不是包含在道德神学典章里的

理论性与官方性教条──对于其它方面的研究,这些或许是重要的──,而是那源于宗教

信仰与实践的心理动机。

韦伯是以一种理念型(ideal type)的形式来阐明这些心理动机;理念型必须尽可

能地全体通贯,而非细密反映出历史真实。他试图运用这种理性的乌托邦手法来理解这些

动机如何实际地运作以形成资本主义精神。因此,当韦伯提到卡尔文派时,他所指的不过

是十七世纪末叶某些卡尔文教派圈子所特具的伦理,而自然不是活在[在此之前]一百五十

余年的卡尔文本人的教理训示。因此,引用卡尔文本身的著作来驳斥韦伯的论旨是颇为不

得要领的;这么做只会偏离韦伯所讨论的主题。

这些教团特有的精神风貌之理念型或许可归结为以下诸端:凡事背后莫不有着一番对

上帝预选的诠释──一个宗教的信念。上帝的意旨既非人类所能透测,也没有变更的可能

,所以,一旦被赐予恩宠,就不可能会失去,正如一旦被拒绝便再也无法获得一样。以此

,新教徒必然被抛回到一种内心的生活里,因为唯有在一己的内心中才能够理解到上帝的

话语与己身之被拣选的征兆,而非透过其它人的媒介。这说明了为何新教徒会拒斥那些可

能帮助他找到或发现恩宠的神职者与特别是圣典仪式。基于此一信念,透过不断增长的理

性化,最后使一切巫术皆扫除尽净,世界得以完全解除魔咒。

不过,个人怎么知道他就是属于被拣选的这一边?什么是被选的征兆?由于真正的虔

信是可以经由某种足以促使基督教徒增进上帝荣耀的行为类型来加以认定的,是以教徒相

信这可以在一种严谨遵从神圣命令的个人生活里以及在符合上帝意旨的社会成就里觅得。

此种社会成就包括个人在职业工作上的成功。因此,最足以彰显上帝荣耀且成为受选之征

兆的有效工作,是奠立于一种禁欲的生活方式上。换言之,事业的成功会加强个人的召命

,并且可以被解释成一种被拣选的保证,因为唯有那受选者真正拥有有效的信仰(fides

efficax)。因此,救赎可能无法因功德或圣典仪式而获得;要确定获得救赎唯有透过

信仰的效验,而此种效验则是经由个人事业上的成功来加以印证的。如此一来,社会成就

只会更加强个人行为的严谨敬慎,并且使禁欲成为保证恩宠状态的方法。准此,测试个人

信心的办法,不是冥思性的拒斥世界,而是在此世竭力地从事一项职业。

禁欲有助于生活各层面的理性形塑,这被认为是符合上帝意旨的。透过个人意志有条

不紊的努力,不断的自制会导致个人生活行为甚至是企业行为的理性化。是以,清教徒变

成特别擅于筹组企业,同时也长于理性化经济行动。不过,事业的成功一般而言是反映在

财富的不断增加上,这与顺服上帝命令过清简的生活一事两相矛盾,清教徒岂不因此而犯

下了首尾不一之罪﹖一点也不。该受谴责的并不是对财富的追求,而是沉溺于财富,享用

凡金钱所能买得到的物质,以及因此而致的怠惰与肉体的淫逸等等。因此,个人必不可浪

费光阴,因为工作方能荣耀上帝;另一方面,个人财富的享用必须只限于为了维持个人生

存、提供一种清简且服从神圣律法的生活所绝对必要的物质。

以此,工作上最大可能生产力与生活上对奢侈的拒斥,导致一种生活样式,直接影响

到资本主义精神──创造出资本主义发展的适切氛围。事实上现今的资本主义者已不再具

有此种精神意态,但这并不能改变清教的禁欲──入世苦行的一种禁欲──原先是抵拒财

富的享受,另一方面并且将经济道德从营利欲与利润追求的传统局限中解放出来的这个事

实。为了使工作仍保有其彰显上帝荣耀的性格,利润必须运用在必要且有用的目的上,亦

即,以投资的方式再投入工作中。因此,清教徒便毫不止歇地累积起资本。

准此,我们所得出的并不是资本主义的肇因,而是近代资本主义精神的根本要素之一

──奠立于理性的行为与企业组织的基础上。

清教的精神风格只不过是有助于解释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之一:以其将某种氛围导入

经济的领域。为了澄清其写作《基督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用意,韦伯在此书的结

论中写道:

我的目标当然不在以片面的唯心论的文化、历史因果观来代替同等片面的唯物论的文

化、历史观。这两者均是同样地可能,但每一种,倘不用作研究的准备工作,反而充作研

究的结论,则对于历史真相的了解,是同样地一无所成。

若要透彻地理解此书的意识,我们必须谨记韦伯在其解说理念型概念的环节上所发展

出来的片面性(one sidedness)理论。吾人并不排斥一个社会学家从一个片面性的观点

,不管是唯物论、唯心论或者是其它任何观点,来看待问题。有时这样的方法不只是有用

的,而且还是必要的。但是,唯有当社会学家警觉到此种方法的相对性本质,并且理解到

这只不过是研究领域里的一种纯粹方法学上的妥当(methodological validity)时,片

面的解释方才具有科学的有效性。因此,这只不过是通往真相的一个取径,而不是对事件

真实过程的一种全盘描述。

同时韦伯也试图经由这样的分析来厘清另外一点:意图将宗教或政治置于经济的支配

之下,或者反其道而行,这类的教条主义,在经验科学里是无法立足的;同样的,宗教社

会学也不能将其本身限定在仅对宗教现象作解释的层次上。其目的是要找出宗教行为如何

在某些方面因应或影响其它的人类活动,并且受这些活动的影响。经济社会学、政治社会

学与法律社会学等等,也都是如此。因为在真实生活里,比方说伦理行为,从来就不是个

与政治或经济行为平行而不相交错的封闭领域。恰好相反的,某种相类的行为无不反映出

与其它一切活动类型之间的相互关连、交相互惠或冲突。对于清教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分析

,实在只不过是此一根本事实的一种发人深思的解析,因为其中显示出一项以宗教为其根

源的态度如何决定了某种道德行为类型,而此种行为类型又如何被实践于世俗活动的领域

里。

六、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

韦伯在其关于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这部不朽的杰作里,又再次回到同样的主题上来

。所谓世界诸宗教,他所指的是那些成功地将一批信仰群众集结起来环绕着一个中心的宗

教理念或伦理的宗教:儒教、印度教、基督教、与回教。若计及影响力,他则再加上犹太

教──虽然犹太人总是个少数民族,并且通常还是个贱民民族。关于世界诸宗教的这部著

作也是尚未完成的,因为他还没来得及写出有关回教的研究;他在这个主题上所留给我们

的,是不计其数但杂乱无章的札记。

我们当然无法巨细靡遗地检阅这部庞大的作品,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指出其大致的轮

廓。而首先我们必须得弄清韦伯的意图所在。他的目标不在陈述这些宗教的道德神学理论

,而在了解作为人类一般活动以及特别是经济活动之实际动机的心理性与现实性因素。他

在导论中说道:经济心态并不单纯只视经济组织的形式而定,而另一方面它也从未纯受宗

教所制约。这意指:决定这样一种心态的诸多因素之中,基于宗教制约下的生活样式所表

现出来的态度,只不过是因素之一。因此,不能单就道德伦理或宗教来解释经济,这是无

庸置疑的,同理,也不能单就经济或道德伦理来解释宗教;韦伯的用意在于理解人类行为

中各种不同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不是将所有的因素都化约为单一的一个──被形上

地视为决定性的那一个。

准此,社会学研究就不只限定于宗教现象的研究。在分析中国人的宗教情操时,韦伯

花了很长的篇幅仔细地探讨了生活的物质条件──财政制度、都市现象、以及农民或商人

的地位。他也细察了封建政体、国家结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性格

,以及军队构造与官僚体的本质。他检视了多次的改革。同时,他总是将他所探讨的社会

结构连结到相关的宗教观念上,不管这些观念的性质是巫术的、卡理斯玛的或是理性的;

并且特别是基于学者在中国所享有的重要性这点来加以观照。他认定这些学者具有人文主

义的讲求仪式与技术的性格,行事则以和平主义与传统主义为取向。中国的官僚体系之所

以能够源远流长,乃因其为一阶层等级制,特别是此种等级制之带有教权制的意味。此一

层面之所以不可或缺,则由于传统因袭的文化里完全没有自然法的义理、通贯的逻辑系统

与实证的科学思想体系。

在检验这些结构对于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影响之时,韦伯也同时强调了那些足以骚扰中

国人之引人注目的和谐或“麻木”的冲突。这些冲突一方面起自于异端道教与多少带有神

秘色彩的教派之间,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外来的影响,特别是佛教。

韦伯也基于同样严谨的社会学立场来研究印度的宗教情操,详细地探讨印度教的义理

与仪式,婆罗门的地位及种姓制度的组织与戒律。并且,这部著作既然也是着意于比较宗

教社会学,韦伯于作品中即拿婆罗门与中国及希腊的知识阶层作比较。不过,这次也不例

外的,令他感兴趣的还是异端教派,因为此一因素较能解释个人的道德行为及其渴切与盼

望。他探讨了耆那教(Djanaism)的现象,讨论佛教与诸教派如大乘教、喇嘛教与毘湿奴

信仰(Vishnuism)的重要性以及印度“导师”(uru)的秘法学。

他也以同样的方式来探讨古代犹太教。在分析过地理与天候的条件之后,他再探讨城

市、农民的地位、司法制度、礼拜与祭典形式以及辅佐祭司(Levites)的问题。他对犹

太人在巴比伦之囚前及其间的状况做了一番彻底的分析。在巴比伦之囚后,发生了巨大的

内在转变,这是由于诸教派的兴起其中包括形式主义教派〔the Pharisees〕及禁欲或神

秘教派〔the Essenes〕所造成的结果,特别是因为犹太律法学者(rabbis)的影响力逐

渐增长。犹太教的特色是其对巫术的敌视,这为往后几世纪的理性主义运动铺下了道路。

韦伯无疑也对回教用心地下过一番工夫,以便能写出有关此一主题的计划中的著作。

不过,最让我们感兴趣的是韦伯自己在所有这些社会学的分析关连里所提出的问题。

虽然还有些关于这些宗教及比较宗教社会学的其它著作经常是很不错的,然而若就韦伯所

提出的引领生活行为的所谓“精神驱力”而论,个中实在少有人能如此透彻地针对这些历

史现象的文化意涵提出这样全盘性的问题。

总之,韦伯的目标似乎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方面是藉基督新教之外的其它宗教来检视

物质环境对于宗教信念与思想的影响,反之,检视后者对道德行为以及间接的对经济取向

的影响篇幅所限,不容我们再详述他的分析。另一方面,则在于间接地肯定西方文明的独

特性:唯有西方文明产生出合理的经济体系、合理的法律行为、合理的艺术等等。其它的

文明里并不是没有理性化现象,只不过彼等之理性化已证实不足以创造出科技性的工具,

并且提供其本身再向前发展所必要的精神装备。不过,这其中有件无论如何都必须加以避

免的事,那就是价值判断的陷阱。当韦伯说到西方的理性主义之独特性时,他一点也没有

要意味其绝对的优越性。

因为,理性的概念表面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事实上,没有任何事本身就是非理性的

,除非从某一特定的理性观点来看。对享乐主义者而言,禁欲是非理性的;而禁欲主义者

对享乐主义者的看法也是如此。理性在此应被视为一种“历史概念”,每次都必须以其与

某种特定的非理性或其它理性类型的对比来加以厘清,因为生活行为是可以根据最极端不

同的种种终极目的、并且朝着同等极端差异的诸方向来加以理性化的。

随其社会学考察的进展,韦伯继而强调其它种种现象,其中某些部分已预示了当代哲

学的中心问题。谈到苦难的神义论,他解释此一问题为何会引起人的罪恶感:幸福的人很

少仅满足于拥有幸福,因他感觉有必要为他所享有的幸福辩护,将之正当化为他所应有的

权利。一般而言他会在他所属的社会阶层所持的判准里找到这样的正当性,因为正当化所

涉及的并不止于宗教因素,还牵涉到伦理的、特别是法律方面的考虑。因此,支配阶层不

止倾向于独占社会的利益,并且也意图垄断精神上的恩典;此外,为了巩固他们的权力,

他们致力将其它人规制于某种道德行为类型之下,或更通常是规范于某种生活态度里。

因此,斗争这个普遍现象在宗教领域也自有其一席之地──不论隐藏在教义背后的原

始动机或宗教的原初信念有多么纯洁。是以为了保持优势地位,儒教文人必须与巫师、道

教神秘家及佛教僧侣开战;婆罗门必须向耆那教、佛教及其它教派挑战;而犹太先知则必

须对假先知(nabis)、卜者及某些犹太辅佐祭司的团体开火。所有这些不同的教派或教团

所起而抵御护卫的,除了他们特殊的宗教信念之外,无非就是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利益。为

求独占正当性的这种斗争在救赎宗教里甚至更成为典型,因为救赎宗教所界定的是信奉者

会(或者可能会)"从何处"(wovon)得到解救,解救之后又到"何处去"(wozu)。

所有这些或明或暗的斗争,在在显示出宗教信念之得为种种不断地工作、斗争、认命

或仰望某些事的个人所用。斗争的本质则在于:从宗教的观点看来,世界的意义究竟从何

而来?并且,当各个不同阶层的知识分子致力于理性化生活行为之时,他们其实正是在为

强化此一意义而努力。藉此(以及从各种不同的宗教里),韦伯发现到结局的悲剧性吊诡

,而此一感受则深深影响到他的政治观念与历史见解;他看到宗教信仰者所造就的结果往

往与他们原初的意图恰好相反。任何选择都有其代价;为了自己所珍视的价值,势必要牺

牲对他人而言也同等珍视的价值。儒教徒对传统的固执固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而清教徒

则缔造出不断增加的财富──基本上,也是韦伯个人所不欣赏的。

这种结局的吊诡内在于任何一种斗争之中,不管斗争是发生在哪一个领域里。斗争一

旦展开,最终势必失落了原先所护卫的价值之意义。因为斗争要求一种起码的坚持,它的

发展有时会促使人采取一系列违反其信念或原始意图的行径。这些人极少自其所护卫的原

因中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并且试图达成和解;从理论上说来,这是为了保全其信念的有

效性,但实际上却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出卖了它们。

韦伯也在宗教活动本身当中发现到某种极为深刻的紧张性。因为宗教本身所追求的目

标并非经验世界里的真实事物,并且也因为它所诉诸的力量既非自然的也非日常惯习的;

这牵涉到存在于日常事物与非日常事物之间的对反,并且使得日常生活与非常例的宗教生

活现象之问产生裂痕。这种紧张关系并因以下这个事实而更加扩大:并非每一个人都具有

同等的资质以达到获得救赎所必须的最佳状态;因此,在一般信仰者与宗教达人禁欲者、

神秘论者及其它具有宗教卡理斯玛禀赋的人的宗教实践上便往往存在着一道鸿沟。结果是

,就像我们前此所见的,人们在宗教资格上的差异,因此,存在于日常生活与宗教要求之

间的距离也就愈来愈大。并且,经济活动既属于日常生活的领域,我们因而更能理解为何

宗教达人会加以鄙视,有时甚至到达视其为罪恶与堕落之源头的地步。

如此一来,宗教现象在俗世世界里究竟真正能有什么作为呢?宗教达人有时不也给人

一种与其说是顾念他人倒不如说更顾念自己的印象吗虽然可能是个错误的印象?卡理斯玛

确实与宗教生活同其久远,并且无疑将时时伴其同在。然而,因卡理斯玛所造成的分裂─

─日常生活与至高的宗教经验之间的隔阂──至少部分解释了许多个人之所以对宗教冷漠

的缘故,除非宗教能够转向一种行为上的道德理性化。并且,唯有当冥思不再被认为是最

佳的救赎之道,获得恩宠的手段全都剔除了巫术与秘法的性格之时,这才有可能。而这正

是某些基督新教团体的成就。不过,要注意,他们的禁欲是一种俗世性的禁欲,并不是教

人要像神秘主义者那样逃出现世,而是教人摒弃现世的某些层面,但仍生活于现世里。俗

世的禁欲是接受日常生活的,只不过是拒绝恰恰违反神圣命令的奢华。上帝的荣耀因此成

为推动理性化的凭借,为此,就像其它任何选择一样,势必牺牲某些对他人而言同等珍贵

社会学方法论笔记

社会学方法论笔记 渠敬东 2013-09-12 解题: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 1、是方法论,而不是方法Method; 2、强调logos逻辑 3、Social科学几百年而已 涂尔干(法国的第一位社会学教授):奠定了学科的方法论。 方法论:看待世界的方式。 社会学与现代性紧紧连在一起。 Economics的对象:family Politics的对象:polity、city(两者都起源于古希腊) 社会即是一个晚近的概念,而社会学则更是近代才诞生。但,社会学不是剩余学科。 社会学关注总体性totality。例如:《资本论》可称为“人性论”,在马克思看来,人即商品;韦伯认为,理性主义在资本主义和宗教上是一致的。 学科的知识谱系:古希腊(经济学、政治学——哲学) 古罗马(empire治理术——法学) 基督教时代(交汇出现在皇权和民权之间,organization组织出现 了;更重要的是宗教的渗透性,冲破一切障碍。)中世纪后期(自由:航海、贸易、文明化等) “民情”是社会学最初的概念。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的“法”不是自然法、罗马法或者神圣法,而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法:1、nature整体;2、principle(由内而发的品性)——sentiment(情感)。 这里,“法”即社会学中的methodology方法论。 最早有关社会科学的概念:马基雅维利:people;霍布斯:passion;笛卡尔:self(与社会并生);亚当-斯密:sympathy(是exchange交换的基础)。 Political——economics (国) ——(家),两者之间即是社会。 社会学家是要理解身在的世界。 方法论恰恰是反对纯粹的知识的,而是观察世界的艺术。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圣才出品】

第七章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学术背景 1.家庭和教育背景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出生于德国爱尔福特市,父亲是一位地方

行政官员,母亲是一位加尔文教信徒,祖父和外祖父都是新教教徒。 韦伯在18岁那年考入海德堡大学,服军役后来又来到柏林大学继续学业,博士后毕业后留在柏林大学任教。1889年以博士论文《中世纪商业团体的历史》通过答辩并获博士学位。1891年,韦伯又写了博士后论文《罗马农业史》,获得了在柏林大学授课的资格,被聘请为柏林大学的法学讲师,1892年提升为副教授。 2.学术生涯 1895年,韦伯发表了就职演说《论民族国家和经济政策》,受到了学术界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1896年被聘为海德堡大学经济学教授,同时还兼任弗赖堡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这期间,韦伯的学术活动十分活跃,他不仅发表了许多有关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学术论文,而且还热情地同各界学者开展广泛的交往,并且还在基督教团体中参与一些政治活动,韦伯逐渐成为德国学术界和政治界一位很有影响的青年学者。 1903年,韦伯同维尔纳·桑巴特和埃德加·雅费合作编辑德国主要学术刊物《社会科学文献》。1904年,韦伯应邀到美国讲学,1905年发表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被认为同在美国的这段经历有关。 3.主要著作 《用作文化科学逻辑性的批判性研究》、《新教各派与资本主义精神》、《俄国资产阶级民主形势》、《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关系》、《论广义社会学的某些范畴》、《(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的导言》、《儒教与道教》、《印度教和佛教》、《古代犹太教》、《论社会和经济学中价值哲学中立性的意义》、《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城市社会学研究》、《经济与社会》、《音乐理性及社会的基础》、《经济通史》、《国家社会学》等。 4.思想来源 对韦伯思想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文德尔班、李凯尔

韦伯和涂尔干社会学方法论的比较

韦伯和涂尔干社会学方法论的比较 社会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它主要探讨的是有关社会学学科体系及基本假设的一般原理问题,包括研究的立场、方位、视角、基本观点以及解释社会现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逻辑程序等。从社会学发展史来看,关于社会学方法论的讨论是从马克思·韦伯与史末勒等人的论战开始,他们引发了学术界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论争;涂尔干和韦伯依据各自的理论背景和逻辑起点,继承和开拓了社会学研究中的两大方法论传统:实证社会学和理解社会学,并为后世的社会学研究奠定了基本的方法论基调,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对两人的方法论进行初步的梳理和比较。 涂尔干在其著作《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将社会学研究对象确定为“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他是这样给社会事实下的定义:“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按社会成员的结合关系的性质的不同,社会事实又可分为物质性社会事实和非物质性社会事实两大类。涂尔干的社会事实具有“外在性”、“强制性”、“普遍性”和“独立性”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韦伯的社会学被称作“理解的社会学”,他的社会学定义是“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对社会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根据这一定义,可见韦伯将人的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人们的社会行动都是有主观意向和动机的,这与自然科学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社会学研究首先要设法理解人们的社会行动。在这里,理解分为两种类型:“直观理解”和“解释性理解”。 从两人给出的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差别着实可以看出两人所代表的不同理论传统之间的区别。涂尔干以社会事实为自己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相对于韦伯的人的社会行动而言,是宏观层面的。从这一点可以理解涂尔干理论中的社会是客观存在的,而韦伯则认为只有个体是真实存在的,只有研究人的社会行动,对其作出解释性理解。通晓其背后的意义,并最终作出因果性说明。这才是社会学研究的全过程。韦伯也因此把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两大任务。从两者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界定上的区别,可以看出两大流派之间的差别。这两大学派自产生之时就存在着这样的对立。 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论的主张是实证主义的。涂尔干实证主义社会学以客观性的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认为社会与自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都是受客观必然性支配,这就决定了其研究方法必然采用自然科学中研究自然现象的实证的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比较、检验等方法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及事物之间的联系。他提出了解释社会事

论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理论

论文关键词:目的合理性价值合理性现代性 论文摘要:马克斯·韦伯主要从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三方面阐述了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他将合理性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目的合理性,另一种是价值合理性。马克斯·韦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在文化、社会以及人们头脑中价值合理性占据着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之后,价值合理性逐渐衰落,目的合理性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马克思·韦伯的合理性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探讨现代性的重要资源之一。 马克斯·韦伯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是古典社会学家中第一个以合理性概念为工具分析资本主义现代化演进过程及其本质的理论家。他的合理性理论影响了卢卡奇、霍克海默、阿多诺、哈贝马斯等几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哈贝马斯曾坦言:“从理论的发展史来说,马克斯·韦伯是我理论的出发点。”…韦伯的合理性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学术与政治》、《经济与社会》等著作中。在这些著作中,韦伯描述了合理性的种种表现,阐明了合理性的概念,以合理性概念为解剖刀,对现代社会做出了精神文化特征上的诊断。 一、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 韦伯是一位著作等身、学识渊博的思想家,他一生兴趣广泛,在宗教、社会学、哲学、文化等领域的研究都颇有建树。回顾韦伯一生的学术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他穷其心力思考的是这样一个中心问题:为什么在欧洲之外,“科学、艺术、国家以及经济都没有走上西方所特有的发展道路”。韦伯认为,这是因为西方特有一种理性主义,这种理性主义在东方是没有的。韦伯列举了现代自然科学、面向市场的文学作品、科学的法律学说、现代国家机关、资本主义的经济伦理等大量现象,来说明西方的理性主义。他将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主要概括为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三方面。 关于社会的理性化,哈贝马斯曾指出,韦伯从理性化的角度所描述的不仅是西方文化世俗化的过程,而且更主要的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新的社会结构的标志是,围绕着资本主义企业和官僚国家机器这样的组织核心形成的、功能上互相结合的两大系统走向了分化。韦伯把这个分化过程理解为目的理性的经济行为和行政行为的制度化。”这就是说,社会的理性化体现在新的社会结构的两大系统即经济和行政中。资本主义经济的组织核心是资本主义企业。资本主义企业的营运,突出地体现了以理性为根本,这就是经济的合理性。资本主义企业是一种合理的组织。其特点表现为:经营活动与家庭相分离;利用健全的会计制度精于计算;形式上有效安排自由劳动力;技术上利用科学知识,这些都离不开理性的作用,都是理性化的表现。 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与现代国家既相分离,在职能上又相互补充。国家的组织核心是合理的国家机关,其特征在于:依据一种集中的和稳定的税赋体系;控制一种集中领导的军事权力;垄断立法和法律权力;通过一种专职官员的形式组织行政管理。在国家机器的构成部分中,官僚体制最集中地表现出理性化的特点。行政理性化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官僚统治完全依照纯粹形式的法律制度而运行。充分发展的官僚制把整个社会变成了一个非人格化的庞大机器,现代国家机制被限定为合理的管理行动。 在韦伯那里,所谓文化的理性化,是指世界的祛魅,也即是宗教世界观图景的消除和世俗文化的产生形成过程,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价值领域。现代西方文化主要包括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后西方出现的现代科学技术、自主的艺术以及以规范和普适性原则为核心的伦理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主要表现为:对待自然的客观化方法、数学的理论形态以及面对自然时的工具立场和经验方法等。韦伯认为,经验的科学技术知识使世界彻底祛魅。驱除巫魅只有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发展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自主的艺术也是现代文化的组成部分。现代艺术从传统的伦理和宗教关系中解脱出来,不再承担宗教、政治和道德教化功能,演变成为表达个人主观性的文化形式。西欧音乐中的调式体系、乐队建制和绘画中应用透视的技法等的创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学的产生 1、社会学产生的标志 1830-1842年,法国哲学家孔德出版《实证哲学教程》,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的论述了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基础,确立了实证主义在科学史上的地位,标志着社会学学科的产生; 实证方法:科学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能接受;实证:现实而非幻想;有用而非无用;可靠而非可疑;确切而非含糊;肯定而非否定; 人类精神发展的三阶段:神学、形而上学、科学 研究宇宙现象可分为研究无机物的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和化学,研究有机物的生物学和社会物理学(社会学),与所有科学研究的基础数理科学一起组成了实证科学体系; 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分为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 对于越复杂的现象就需要越高级的方法,社会学采用观察、实验、比较、历史的方法; 2、社会学产生条件 (1)社会历史条件 (2)思想条件 (3)学术条件 3、马克思与社会学 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动力和固有矛盾,主张用经验的方法研究社会;其阶级理论、冲突理论、异化理论是社会学理论中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学形成和发展 1、西方社会学形成 (1)孔德:提出社会学名词,提出了其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社会静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秩序,社会动学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 (2)斯宾塞:社会进化论创始人,增长、分化概念分析社会结构的变化规律,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并把结构与功能联系起来考察 (3)迪尔凯姆:研究社会事实,提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概念,用统计方法实证研究自杀现象,主张用社会事实说明社会问题 (4)韦伯:解释性的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方法论上提出“理性类型”和“价值中立”主张;社会行动的分类、权威的分类、科层制度论述、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发展 2、美国社会学发展 实用主义影响下发展起来;芝加哥学派,推动了城市问题研究和社区研究;帕森斯功能学派;符号互动论和交换理论;注重应用研究和实证研究

2013.4社会学概论

单选题 1. 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是() A.分工 B.失衡 C.合理性 D.秩序 2. 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 社会事实 B. 社会行动 C. 社会 D. 社会关系 3. 人文主义方法论的代表人物是() A. 伽达默尔 B. 瑞泽尔 C. 狄尔泰和韦伯 D. 涂尔干 4. 日本的茶道是一个著名的()2012.7真题 A. 文化元素 B. 文化集丛 C. 文化特质 D. 文化模式 5. 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有比较严格而明确的规定,人们在充当这类角色时,其行为一般要受到严格的限制,这种角色是() A.开放性角色 B.自致角色 C.规定性角色 D.表现性角色 6. 社会化的目标,从根本上说是为了() A.培养社会合格成员 B.人的现代化 C.人的全球化 D.人的国际化 7. 暗示者通过说反话或过分夸大,对被暗示者造成相反结果反应称为() A. 直接暗示 B. 间接暗示 C. 反暗示

D. 自我暗示 8. 以个人进出社会网络的难易程度的不同来区分,社会网络可以分为()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D.过程形态和结果形态 9. 一对夫妇没有子女,并且自愿终生不育的家庭是() A. 扩大家庭 B. 核心家庭 C. 主干家庭 D. 联合家庭 10. 邻里群体的结成是以()为基础的。 A. 血缘 B. 业缘 C. 姻缘 D. 地缘 11、在组织控制中,对正在实际进行操作的组织成员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监控,使组织成员的行为始终指向组织的目标,这一过程被称为()2010.7真题 A. 沟通控制 B. 预先控制 C. 反馈控制 D. 现场控制 12. 在教育的社会学研究中,被称为“人本主义”和微观取向的理论是() A. 功能论 B. 冲突论 C. 互动论 D. 结构论 13. 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社会关系,这种劳动类型是() A. 具体劳动 B. 抽象劳动 C. 体力劳动 D. 脑力劳动 14. 炫耀性消费理论是由()提出的 A. 鲍德里亚

北大社会学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 第1章社会学基本知识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社会学等社会学学科的基本概念,明确社会学学科的诞生、发展的基本历程及其主要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理解它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具有的意义、使命和社会作用,掌握学习本课程的方法,建立对学科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初步树立同学的专业意识。 课时分配:5学时 二、教学重点: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功能,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三、教学难点: 社会学产生和发展历程中重要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社会事实;社会行动;“行为-关系-制度”;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同学专业意识的树立 四、教学方法:讲授、组织讨论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社会 1、“社会”一词的词源含义 2、西方社会学者关于社会的两种代表性观点 社会唯名论:社会只是一个虚名,只有个人的存在才是客观真实的,“2”=“1”+“1”。 社会唯实论:社会本身就是真正的客观存在,是超乎个人的另一实体,即“2”>“1”+“1”。 3、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两个基本观点 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 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生产关系

4、社会的特点举例 5、社会的定义 社会是人们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相互交往所结成的有机总体,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二、什么是社会学 1、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社会学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孔德); 社会学研究社会事实(迪尔凯姆); 社会学研究人们的社会行动(韦伯); 社会学研究社会关系、社会行为及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辞海》); 社会学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北大《社会学教程》); 社会学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人大《社会学概论新修》) ????? 国内有代表性的3个社会学定义: 《辞海》: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北大《社会学教程》:“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 人大《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整体性:研究对象 综合性:研究方法 实证性:研究方法 3、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概论习题及解答

社会学概论习题及解答 1、简述社会学的性质与特征。 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其特征有整体性、综合性、广泛性、就用性、多样性、开放性、阶级性、敏感性、国度性、宏观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2、简述社会学研究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 首先,社会学这门学科还比较年轻,资料的积聚和理论的概括都未达到成熟阶段。各国大都在从事“本土社会学”的研究。因此,社会学家在解决社会学研究什么的问题时,不得不受其影响,产生各种“独特”的意见。再次,社会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各派社会学家往往只能涉猎其中某些领域,如此各种意见表达各异,甚至有很大的分歧。最后,由于学科的深化,学者们的认识发生变化,会不断地对前人的研究加以修正,也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表述。 3、简述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社会学不同于历史唯物主义,但二者又不是对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学起着指导作用,它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上去观察、分析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而社会学的积极发展及其科学研究成果,将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成为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一个源泉。 4、联系实际,试述社会学的教育功能。 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所提供的科学的社会知识,实际上是现代国家的公共常识,社会学的教育功能主要有: (1)了解自己。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在该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2)职业准备。社会学可以为人们提供就业或职业选择的社会知识和性能。 (3)日常决策。社会学观点和知识能够帮助人们对所面临的日常生活问题和机遇,作出比较合理的决定,使个人在事业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4)正确对待变革中的世界。社会学从社会整体角度观察问题的方法,有助于人们树立整体观念,把变革中的世界的脉搏,保持清醒的头脑。 5、社会学创立和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有哪些?各自的社会学思想是什么? (1)孔德,其思想主要包括研究方法,认为必需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三阶段法则;科学层次;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2)斯宾塞:其主要理论有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 (3)涂尔干: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并认为个人应服从社会,社会必须制约个人的需求。并注重功能分析。 (4)韦伯:他主张解释性社会学,合理性是其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并提出了理想类型和科层制。 (5)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 6、韦伯的“理想类型”的特点是什么? (1)它作为理智上构造的概念工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因而与经验事实不同。 (2)它作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又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的概括和抽象,因此它具有使自己离开现实而又以此起到认识现实的作用。 7、论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有分析地借鉴西方社会学合理的范畴、概念、观点和方法,紧密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开展社会研究,为中国革命

《现代社会学理论》精.doc

《现代社会学理论》 一、结构 见书P7——P15页 第二章行动:社会安排中的意义和动机(构建理论) 韦伯和齐美尔认为,社会是人类意图的产物。 1、韦伯:德国社会学家。是社会学的一位奠基性的人物,也是构建理论的奠基人。认为人总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社会现实的行动者,其行动方式要看他们是以怎样的方式理解其行为的,以怎样的方式赋予行为以意义的。将社会行动体系分为四类:工具理性行为、价值理性行为、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对于非理性行为我们可以用直接性观察理解其行为的意义,而对于理性行为,我们以说明性理解其行为意义。对说明性理解要求在因果和意义两方面都必须是充分的。 2、齐美尔:德国社会学家,与韦伯同为建构主义经典理论的奠基人。认为社会的缘起在于其成员的心智中,考察的对象是个体的人及其境遇、行动。 3、符号互动理论:齐美尔影响了20世纪早期的美国社会学思想,最突出的是由芝加哥大学米德发展起来的符号互动论。符认为:社会是由代表心理过程的姿态和语言(符号)的交换构成的。 4、米德: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分支——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其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概念是自我,人类在描述自我时,既用主我“I”也使用宾我“me”。主我是思考着行动着的主体,宾我me是主我I所思考的那个客体的自我,是自我的一个面相,是他人对自我凝视的一种表达,社会经由宾我me进入个体,并且同时被主我I所建构和重构。符号互动论者讨论的互动是主我与宾我之间的内在对话,社会期待与个体的要求和表达在其中进行协调。一个发达完整的自我意味着,人们能够比较确信,自己赋予一个符号的意义与他人所赋予的意义大体一致。 5、戈夫曼:符号互动论者,认为世界就是一个大舞台,主张一种拟剧视角,印象管理是其核心主张。其核心理论概念仍是自我。一是正式自我,它定位于社会情境中。正式自我是外在于人的,并寓于社会控制模型中,又是在与个人的关联中发挥作用的。第二是进行表演或印象管理的自我,这种自我是冲动的,情绪的和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也正是在正式自我和表演的自我之间不断协调的过程。 6、现象学:现象学受韦伯的影响较大,代表人物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关注的是行动者通过哪些方式,将感觉材料转变成各种类型化或心智图像来解释社会世界。 舒茨对韦伯行动的意义与行动的动机是同一的观点提出的质疑,将行为的动机分为两类,一是因果动机和目的动机。 7、常人方法学:想要用一种科学的方式将社会世界类型化是不可能的,因此,社会学家必须以与行动者的做事方式完全相同的方式来解释社会。代表人物,[美]加芬克尔,致力于对日常生活中例行性的平凡活动进行直接经验性的研究,认为这些活动的核心特质是反身性。 8、帕森斯:自愿行动。 9、哈贝马斯:把行动分为两个主要类型:沟通行动和策略行动,但主张这两种类型的行动都是理性的,可以被观察者理解的。沟通行动理性是为了平衡把理性行动仅看作目的性的或工具性行动的片面观点,沟通行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成理解。 第三章理性:个人利益最大化 1、马歇尔:马歇尔体现了19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功利主义社会学思想的基础。马从需求、个人欲望或目标的角度入手来说明人的活动,并引入效用这个关键词来点明一个行动者可能追求的各种社会对象的相对价值。 2、帕累托:与马歇尔同时代的意大利政治经济学家,帕累托最优:成功的公共决策应该建立起一种个体效用的计算方法,应该明确地以全部人口的效用最大化作为目标。 3、交换理论:关注的焦点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成本和收益。其核心假设是,人们会理性行动,争求价值最大化。 4、其他见书P95—96 第四章结构:决定经验的隐秘模式 1、弗洛伊德(略) 2、列维:原始的思维(略)

2015年北大社会学考研资料、讲义、信息、辅导

育明教育 专注于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 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 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社会学系】

育明教育推荐参考书目(解析) 社会学专业·考研参考书 ◆一. 社会学理论 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北大出版社,2005年。 2、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北大出版社,2006年。 3、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人大出版社,2008年。 4、吉登斯:《社会学》?,北大出版社。2009年,870页。 5、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 6、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二. 社会学方法 1、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大出版社,1997年。 2、郭志刚:《社会调查研究的量化方法》○,人大出版社,1989年,456页。 3、袁方:《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453页。 4、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5年。 5、卢淑华:《社会统计学》?,北大出版社,2005年,504页。 6、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人大出版社,1999年。 ◆三. 社会学分支理论与方法 1、刘艾玉:《劳动社会学教程》○,北大出版社,2004年。 2、佟新:《人口社会学》○,北大出版社,2004年。 3、杨善华:《家庭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89页。 4、方文:《群体过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242页。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人大出版社,2009年。 ◆一、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分支理论与方法 ?(理论+教程) 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重点精读○?只看2~13章。 ※概论性质的教材,反复阅读,背诵基本概念及重点知识。 ㊣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至少占40分。 2、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精读○(笔记与书结合) ※北大多位老师按照人物思想编著的教材,难度稍大,应认真阅读。重点掌握经典社会学家的社会学思想线索,以及核心理论概念和理论命题。自己总结出理论点。 ?上卷:太散,不适合考试,不妨用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大纲》。?下卷:对于后现代名家思想的把握,只需要精读该书即可。——重点掌握舒茨、加芬克尔、科尔曼、新功能、福柯、吉登斯、哈贝马斯、布 迪厄的思想。 ㊣题型:论述为主,至少占40分。 3、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大纲 ..》○精读○ ※古典和现代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如2007年考“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20分;2009年“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 ㊣题型:至少占20分。 4、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精读 ※比较通俗易懂,复习考研很有针对性。尤其注意每章后面的评价部分。?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掌握重要概念,有可能出简答。 ?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复述名著的主要内容即可。(参考资料:提纲)?谢立中《社会理论——反思与重构》,论文专著。后现代考题可能由谢老师出题,如2007年关于“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考察,2008年关于“福柯权力思想”的考察。 ?(人口+劳动+心理+家庭+城市) 1、佟新《人口社会学》○精读○; ※系统掌握人口社会学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相关问题。㊣题型:考试占10分。 2、刘艾玉《劳动社会学教程》○精读○; ※掌握重点章节核心内容。精简内容,以便记忆。㊣题型:考试占10分。

2012社会学原理作业

社会学原理作业: 1.简述社会学初创与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及其学术观点 第一、社会学的创立(19世纪上半叶—19世纪末)代表人物奥古斯特.孔德及赫伯特.斯宾塞。 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5)(法)的生平与社会学主张: 在1838年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孔德第一次使用了“社会学”这一名词,被西方社会学界公认为社会学的创始人。其社会学主张有: (1)关于科学的分类,首次提出把社会学作为一门关于人类社会的科学。在科学的分类上划分出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学。 (2)提出社会学研究的实证方法—观察、实验、比较、历史的方法。 (3)把社会学理论系统化,提出了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的理论建构。 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英)的生平与社会学主张: (1)社会有机论。斯宾塞将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进行类比,论述了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的相似性与区别。 (2)社会进化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认为,进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人类社会也不例外。社会进化是自动的过程,不应人为地加以干预。 斯宾塞的代表作有《进化的假设》、《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等。 第二、社会学形成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代表人物迪尔凯姆与马克斯.韦伯迪尔凯姆(1858—1917)(法)的生平与社会学主张: (1)社会事实论。认为社会事实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2)社会团结论。 (3)宗教论。关于宗教的社会功能的思想。 (4)给予社会学以具体的研究范围和特定的研究方法。 (5)代表作《社会分工论》、《自杀论》、《社会学方法论》。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的生平与社会学主张。

走进埃米尔·涂尔干及其社会学思想

走进埃米尔·涂尔干及其社会学思想 徐鸿望 社会现象是事实,应该被当作实物来看待。——涂尔干自杀是任何一桩直接或间接导源于受害者自身主动的或被动的行为,且受害者知道这一行为的死亡事件。——涂尔干若要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驱动力,我们就必须努力遴选出作为我们道德性情之基础的基本情感。——涂尔干 埃米尔·涂尔干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西方社会学的古典大师,与卡尔·马克思、马克思·韦伯并称“社会学经典三大家”。虽然孔德提出了“社会学”一词,但是,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进入大学的讲堂,却是涂尔干的功劳。 他明确规定了实证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提出了实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并亲自作了关于自杀论问题的经验研究。其著作《自杀论》是理论与经验研究的首次范例,是公认的实证社会学经验研究的经典。应该说,涂尔干是社会学的真正奠基人。因此,作为一位大二的学子,在理论知识不够丰富的情况下,对涂尔干及其主要社会学思想进行分析、讨论和综述,亦存在其合理性和特殊性。 本文在记述涂尔干生平及其生活背景下,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方法、社会劳动分工、自杀和宗教四个部分对于涂尔干的主要思想进行理解、分析和综述,好让同学们进一步走进围绕在我们大学课堂的

社会学大家涂尔干;另外,如果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部分同学对涂尔干的喜爱,对社会学的向往,哪笔者将不胜欣喜。 一、生平与著作 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又译作迪尔凯姆,1858——1917)生于法国东北部孚日郡首府埃皮纳尔市的一个犹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21 岁的涂尔干经过两年的连续落榜终于考进“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师从哲学家布特鲁,史学家库朗热等,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游历一年,了解和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心理学家冯特实验心理学和滕尼斯“社区与社会”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6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这是法国大学中第一个社会学教授职位。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这本刊物不仅巩固了社会学的学术地位,而且联系了一批学生和学者,在很短时间内,形成了以编辑部为核心的迪尔凯姆学派(又叫法兰西社会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几乎所有著名的社会学家都属于迪尔凯姆学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1906年被任命为巴黎大学教育学讲座教授,这个讲座于1913年改称“社会学讲座”。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并且,他的唯一的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理论【VIP专享】

第七章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理论 本章学习要点: ●理想类型的含义与作用 ●社会行动的含义与类型 ●理性的含义、类型与作用 ●权威的三种类型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 ●新教伦理与现代资本主义诞生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方法论;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理性化;科层制 课时安排:6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内容: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是著名的古典社会学三大家之一,被许多学者视为现代社会学最重要的奠基者,有资产阶级的卡尔.马克思的称号。他对社会 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他在社会学众多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包括:社会学方法论、社会学基础理论、社会行动理论、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组组 社会学、宗教社会学、音乐社会学等。本章将简略介绍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社会行 动理论、理性化理论、政治社会学和宗教社会学的主要思想。 第一节生平简介(a Biographical sketch)P120-122 马克斯.韦伯1864年4月21日出生于德国图林根的爱尔福特市。韦伯的父亲是 一个法学博士,做过议员,是一名活跃的政治活动家。韦伯韵母亲出身在一个教育世家,对宗教具有虔诚的信仰。韦伯是家中的长子(他有多个弟妹,其中一个弟弟后来也成为著名的社会学家),虽然早熟,但体弱多病、孤僻、羞怯。他成长予有教养的资产阶级家庭,家中的常客包括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他们的高谈阔论给他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少年韦伯对历史和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14岁生日之前,他已写出两篇历史论文。1882年他进入海德堡大学,主要钻研法学,同时学习经济学、历史学、哲学和神学等方面的知识。1884年在服了一年兵役后,韦伯返回父母家中,并到柏林大学就读。他越来越能理解并认同母亲讲求禁欲的宗教价值观,而对追求享乐主义的专 横父亲越来越憎恨。1889年韦伯获得博士学位,1891年又以重要论文《罗马农业史》通过教师资格论文答辩,并于次年开始担任柏林大学的讲师,同时还兼任正式律师。 这期间,他拼命工作,著述颇丰。 1893年韦伯和他的一个堂外甥女玛丽·安妮(她后来成为德国著名的女权主义者,曾任德国妇女联合会主席)结了婚,翌年他被任命为弗莱堡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并搬了家,终于从生活上摆脱了对心理上越来越厌恶的父亲的依赖。1896年韦伯又转到海德堡大学任政治经济学教授。在勤奋地从事学术研究之余,他还积极参加各种政治和社会活动,发表各种有关时事问题的论文和文件并赢得很大的声誉。1897年韦伯和父亲大吵一场,激烈地谴责父亲专横、野蛮地对待母亲。一个月后,父亲去世。不久.怀有负 疚感的韦伯终于被精神压力和超负荷的工作击垮了,精神完全衰退,身体虚弱,精疲 力竭,阵歇性焦虑和持续的失眠,……韦伯夫人在回忆录中写到:“他任何事情都不

社会分层十讲笔记

第一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概述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定义 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是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 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是指人们的地位、位置的变化。包括了个人或者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中位置的变化和在地理空间结构中位置的变化两个方面。 二、社会差异、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公平、社会不公正等概念辨析 三、社会分层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第二节研究社会分层与流动的意义 一、社会分层研究在社会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几乎所有重要社会学理论家,对分层问题都有所关注 孔德、斯宾塞、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帕克、帕森斯、米尔斯、吉登斯、布迪厄、福柯 三、社会分层研究对于中国社会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四、关于中国社会急剧分化的现实与社会分层 第三节社会分层的形成过程 一、形成社会分层的机制是什么? 第一,社会制度、社会文化定义了社会资源的价值。 第二,社会分配规则决定这些资源在不同位置的社会群体中如何分配。 第三,社会分层机制形成的最后一个方面是“社会流动”。 二、构成社会分层的两个基本方面 第四节怎样看待各类社会分层标准 一、社会封层标准的目的与意义 二、社会分层的十种标准 第一,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剥削与被剥削划分社会阶层。(马克思) 第二,按照收入划分社会分层群体。 第三,按照市场地位划分阶层。(韦伯) 第四,根据职业划分社会阶层。(涂尔干) 第五,根据政治权力划分阶层。 第六,按照文化资源区分阶层。 第七,社会资源。 第八,因社会声望资源不同而形成的分层群体。 第九,民权资源的分配。 第十,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的分配。

迪尔凯姆与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比较

迪尔凯姆与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比较 https://www.sodocs.net/doc/da9560778.html,2008-01-31 [作者] 王习明 [摘要]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和自然一样有其运行的特殊规律,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试验和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和解释现象;并依据此,迪尔凯姆提出了以“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和研究基点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体系。韦伯则从社会唯名论的角度认为个体是社会的真实存在,社会只是个体集合在一起的“名称”。并依据此将“社会行动”作为其“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基点,韦伯社会学的任务便在于解释性的理解社会行动并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因果性的说明。 [关键词] 社会事实社会行动集体主义个体主义 总述:迪尔凯姆与韦伯分别作为社会学古典理论的三大奠基者之一(另一人为卡尔·马克思),他们的研究方法及其原则不但引领了当时的整个社会学研究的领域,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成为主题的今天也仍是人们研究社会学的重要方法和理论创新的重要源泉。他们的思想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两极,从完全不同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基点出发,构建了完全不同的方法论和思想体系。 一、思想来源——哲学基点 从社会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它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孔德(Comte)最早提出“社会学”的概念也是将其划入哲学领域,进而对社会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讨论,并提出了实证主义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后为社会学的集大成者迪尔凯姆所继承,并发扬光大;但它却与社会学古典理论奠基者之一的韦伯的社会学思想完全不同,并因此分别开创社会学研究两大不同的方向领域。就它们的社会根源则是来自于欧洲中世纪经验哲学正统流派的唯实论和非正统的唯名论。“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的事物(特殊)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概念和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是逻辑的对象。”[i]唯实论则与维名论的观点相反。这种以唯实论和维名论的思想来看社会便产生了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名论者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并确认只有个人行为和细节才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社会唯实论者则认为社会是一个有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这种哲学思想在对社会的看法上在迪尔凯姆和韦伯的社会学思想里则表现为分别以“社会事实”和“社会行动”为逻辑基点和研究基点的社会研究方法论和思想体系。 二、两种不同的基点——“社会事实”和“社会行动” 迪尔凯姆继承了法国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传统,并对社会学作了明确的定义,认为它是一门研究“社会事实”的科学,从而从研究对象上是它与其他的学科区分开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提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后,又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是通过观察、统计和比较,从各类社会事实的相互作用中,揭示社会事实发生的主要原因,即从社会结构来解释社会事实,用一种社会事实来解释另一种社会事实。在这,社会事实实际上就

社会学复习讲义(完整).doc2

社 会 学 复 习 讲 义 【第一章 绪论】 社会学的想象力 一种独特的创造性思维方式(社会学从结构入手)。构成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关键要素在于,能以局外者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社会,而不是只用个人的经验与文化的偏狭观念来看待。社会学的想象力使我们能超越个人经验与观察,进一步了解更宽广的公众议题。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个能赋权于个人的工具,让我们可以超越对人类行为的有限认识,通过一个全新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以及人类。 1、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 人口 经济 政治 思想文化 1、研究对象:整体的社会现实的结构与运行的过程,研究社会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研究这种社会结构关系和运动变化过程。 2、定义: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2、 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 整体性和综合性:把社会看做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研究(整体性),研究视角的综合性和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综合性)。 2、 广泛性和开放性:研究范围的广泛性和研究领域的开放性。 3、 现实性和实证性:面向现实社会进行具体的实证研究。 3、 社会学的功能 1、 认识功能:①提供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的方法;②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 2、 实践功能:①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②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讨论的社会知识。 【第二章 人的社会化】 1、 人的社会化的涵义 社会化就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通过社会交互作用,学习社会文化,参与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1、个人在社会中通过学习活动,掌握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 2、个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环境再现社会经验。 3、 人的社会化是个人学习社会与参与社会的统一。

社会分层理论题库答案

亲爱的同学: 这是我用扫描仪扫描后又校对的,但由于时间仓促,肯定会 有一些字是错的,请大家在学习的时候自己纠正。学校不给我们电子版,故尊重为主,请大家只将本文档用作自己学习之用,谢谢合作!祝同学们在考试中都能顺利通过,取得好成绩! 《社会阶层分析》答案 答案 MA 社会不平等P2 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和社会机会分配上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和 等级分化的现象,其产生的根源既有先赋性的性别、肤色、种族等因素,更主要 的是来自于法律法规、制度等制度性、结构性社会因素。 MA阶级P11 阶级是社会分层和社会不平等研究领域最为常用的一个概念,基本含义是指依据人群的类别和性质进行的人群分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论述,阶级是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的人们的集团,其中一个集团由于占有生产资料而占有另一个 集团的劳动。 MA社会封闭(韦伯)P41 韦伯所谓的社会封闭,指的是社会群体所采取的一种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社会行动,即把资源和机会局限于一小部分拥有特别资格的人的范围内。也就是说,拥有较多社会、政治、经济权力的群体,为了使自己的利益得以最大化,垄断一些 重要的资源和机会,以确保只有他们这些人才能享受这些资源和机会。 MA市场能力(吉登斯)P109 指享有同样的经济机会——他称之为市场能力(market capacities) ,市场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1)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2)教育和技能资格(如学历)的拥有状况(3)体力劳动能力。 MA矛盾的阶级位置(欧林. 赖特)P94 解答: 赖特是这样来划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阶级位置的: 资产阶级所居于的阶级位置具有对投资资金、生产资料(工具)、劳动力的控制权;而工人阶级则处于完全没有这三种控制权的位置上。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经理人员、专业人员、小雇主则处于完全拥有三种控制权和完全没有控制权之间,他们处于一种矛盾的阶级位置上。各种经历人员即是资产阶级也是无产阶级,因为他们不同程度地分享上述三种控制权,但他们又不是资金和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专业技术人员所处的阶级位置即是无产阶级又是小资产阶级,说他们是无产阶级,是因为他们不占有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赚取工资,在生产中受资本的控制;说他们是小资产阶级,则是因为他们可以控制生产中他们当前的劳动进程。另一个处于矛盾阶级位置上得群里是小雇主,他们占有生产资料同时又是直接生产者,由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