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骨伤科常用中药方剂120首

骨伤科常用中药方剂120首

骨伤科常用中药方剂120首
骨伤科常用中药方剂120首

骨伤科常用中药方剂120首

1.十灰散(《十药神书》)-凉血止血-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茅根茜根山栀大黄牡丹皮棕榈皮各等分[各9g]

2.大成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活血祛瘀,通利二便-大黄川芒消甘草陈皮红花当归苏木本通各枳壳厚朴(少许)

3.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清热解毒,消散疔疮-金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15克

4.四生丸(《妇人良方》)-凉血止血- 生荷叶[9g] 生艾叶[9g] 生柏叶[12g] 生地黄[15g]

5.加味乌药汤(《济阴纲目》)-行气活血,调经止痛-香附乌药延胡索缩砂仁木香生姜(各10g)甘草 (5g)

6.仙方活命饮(《外科发挥》)-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白芷(3克)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药各6克金银花陈皮各9克

7.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各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

8.当归补血汤(金·《内外伤辨惑论》)-补气生血-黄芪(30克)当归(6克)

9.鸡鸣散(清·《伤科补要》)-攻下逐瘀- 归尾桃仁大黄

10.金铃子散(《圣惠方》)-疏肝泄热,活血止痛-金铃子[川楝子] 玄胡索

11.抵当汤(《伤寒论》)-破瘀血,消癥瘕- 水蛭虻虫桃仁大黄蜜糖适量12.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 -活血止痛-当归苏木末落得打(又名积雪草) 川芎红花乳香没药三七炒赤芍药陈皮紫荆藤地鳖虫

13.独参汤(《景岳全书》)-补气、摄气、固脱-人参30克

14.顺气活血汤(《伤科大成》)-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苏梗厚朴枳壳砂仁归尾红花木香炒赤芍桃仁苏木末香附

15.复元通气散(《正体类要》) -消肿疗伤,行气止痛-木香、茴香、青皮、川山甲(炙酥)、陈皮、白芷、甘草、漏芦、贝母(去心,姜制)各等分16.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活血祛瘀,疏肝通络-柴胡12 天花粉12 当归10 红花8 生甘草5 炮山甲10 大黄18(酒浸) 桃仁12(酒浸)

17.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炙

18.桃仁承气汤(《瘟疫论》)-主治蓄血腹痛夜甚者-大黄芒消桃仁当归芍药丹皮

19.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养血活血-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

20.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泻火解毒-黄连(9克)黄芩(6克)黄柏(6克)栀子(9克)

21.清营汤(《温病条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犀角[水牛角代(30克)] 生地黄玄参麦冬丹参竹叶心黄连银花连翘

22.普济消毒饮(《东垣十书》)-清热解毒,疏风散邪-黄芩黄连陈皮甘草玄参柴胡桔梗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23.犀角地黄汤(《千金方》)-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犀角[水牛角代](30克)生地黄芍药牡丹皮

24.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灵脂玄胡索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丹皮赤芍乌药甘草香附枳壳

25.黎洞丸(《医宗金鉴》)-续筋接骨,疏风活络-三七2两,生大黄2两,阿魏2两,孩儿茶2两,天竺黄2两,血竭2两,乳香2两,没药2两,雄黄1两,山羊血(无真者,以小子羊鲜心血代之)5钱,冰片2钱5分,麝香2钱5分,牛黄2钱5分(以上各研细末),藤黄(以秋荷叶露泡之,隔汤煮10余次,去浮沉,取中,将山羊血拌入,晒干)2两

26.七厘散(《良方集腋》)-散瘀消肿,定痛止血-血竭、麝香、冰片、乳香、没药、红花、朱砂、儿茶

27.八厘散(《医宗金鉴》) -接骨散瘀-苏木面-半两钱-自然铜-乳香-没药血竭麝香(0.3克)红花丁香番木鳖

28.生血补髓汤(《伤科补要》)-生血补髓-黄芪当归生地白芍川芎杜仲续断茄皮牛膝红花

29.正骨紫金丹(《医宗金鉴》)-止痛化瘀-丁香木香瓜儿血竭儿茶熟大黄红花当归头莲肉白茯苓白芍丹皮生甘草

30.壮筋养血汤(《伤科补要》)-主治伤筋络- 白芍当归川芎川断红花生地克牛膝牡丹皮杜仲

31.壮筋续骨丹(《伤科大成》)主治:腿骨折两段-当归2两,川芎1两,白芍1两,炒熟地4两,杜仲1两,川断1两5钱,五加皮1两5钱,骨碎补3两,桂枝1两,三七1两,黄耆3两,虎骨1两,破故纸2两,菟丝饼2两,党参2两,木瓜1两,刘奇奴2两,地鳖虫3两。

32.补筋丸(《医宗金鉴》)-补肾壮筋,益气养血,活络止痛-五加皮蛇床子好沉香丁香川牛膝白云苓白莲蕊肉苁蓉菟丝子当归(酒洗)熟地黄牡丹皮宣木瓜各30克怀山药24克人参广木香各9克

33.和营止痛汤(《伤科补要》)-活血通经止痛,祛瘀生新-赤芍、归尾、川芎、苏木、陈皮、乳香、桃仁、续断、乌药、没药、木通、甘草

34.接骨紫金丹(《杂病源流犀烛》《万氏家抄方》)-主治跌扑损伤,瘀血攻心-土鳖乳香没药自然铜大黄骨碎补血竭当归尾硼砂

35.舒筋活血汤(《伤科补要》)-主治筋络、筋膜、筋腱损伤-羌活防风荆芥独活当归续断青皮牛膝五加皮杜仲红花枳壳

36.蠲痹汤(《百一选方》)-祛风除湿,蠲痹止痛-甘草、姜黄、黄耆、当归、赤芍、防风、羌活。《医学心悟》蠲痹汤组成:秦艽羌活独活乳香木香桂心川芎当归桑枝甘草海风藤

37.八珍汤(《正体类要》)-补益气血-当归(酒拌)川芎白芍药熟地黄(酒拌)人参白术(炒)茯苓炙甘草

38.十全大补汤(《医学发明》) -温补气血-人参肉桂川芎地黄茯苓白术炙甘草黄芪川当归白芍药生姜大枣

39.三痹汤(《妇人良方》)-治气血凝滞,手足拘挛,风寒湿三痹- 黄耆、续断、人参、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生地、杜仲、川牛膝、桂心、细辛、秦艽、川独活、防风、生姜、大枣

40.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川乌(炮,去皮脐)草乌(炮,去皮脐)地龙(去土)天南星(炮)[各6g] 乳香、没药[各5g]

41.大活络丹(《兰台轨范》引宋·《圣济总录》)-调理气血,祛风除湿,活络止痛,化痰熄风- 白花蛇、乌梢蛇、威灵仙、两头尖(俱酒浸)、草乌、天麻(煨)、全蝎(去毒)、何首乌(黑豆水浸)、龟甲(炙)、麻黄、贯众、甘草(炙)、羌活、肉桂、藿香、乌药、黄连、熟地黄、大黄(蒸)、木香、沉香(用心)各60克,细辛、赤芍(去油)、没药(去油)、丁香、乳香(去油)、僵蚕、天南星(姜制)、青皮、骨碎补、白豆蔻仁、安息香(酒熬)、附子(制)、黄芩(蒸)、茯苓、香附(酒浸焙)、玄参、白术各30克,防风75克,葛根、虎胫骨(炙)、当归各45克,血竭21克,地龙(炙)、犀角、麝香、松脂各15克,牛黄、冰片各4.5克,人参90克。

42.大红丸(《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常服补损,坚筋固骨,滋血生力- 赤敛1斤(即何首乌,焙干),川乌1斤7两(火煨坼),天南星1斤(焙),芍药1斤(焙),土当归10两(焙),骨碎补1斤(姜制,焙),牛膝10两(酒浸,焙),细辛8两(去苗叶,焙),赤小豆2升(焙),自然铜4两(煅存性),青桑炭5斤(煅,醋淬。欠此1味亦可。其上俱要制焙后,方秤斤两)。

43.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滋阴降火- 熟地黄知母(盐炒)黄柏(盐炒)龟甲(制)猪脊髓

44.乌头汤(《金匮要略》) -主治寒湿痹证-麻黄芍药黄耆甘草各9克(炙) 川乌6克(哎咀,以蜜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即出乌头)

45.五加皮汤(《医宗金鉴》)-治跌打损伤皮破-当归(酒洗)没药五加皮大

皮消青皮川椒香附子各9克丁香3克麝香0.3克老葱3根地骨皮3克丹皮6克

46.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47.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补血和血,调经化瘀-熟地当归白芍川芎

48.归脾汤(《济生方》)-补气生血-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

49.左归丸(《景岳全书》)-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 大怀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川牛膝(酒洗蒸熟)鹿角胶(敲碎,炒珠)龟板胶(切碎,炒珠)菟丝子

50.右归丸(《景岳全书》)-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熟地24 山药12 山萸肉10 枸杞子12 菟丝子12 鹿角胶12 杜仲12 肉桂5 当归9 熟附片6

51.当归四逆汤(《伤寒论》)-主治血虚寒厥证-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炙甘草通草大枣(8枚,擘)

52.防风根汤(《杂病源流犀烛》)白术当归姜黄生黄芪桑枝防风根53.补中益气汤《东垣十书》黄芪党参白术陈皮炙甘草当归升麻柴胡54.补肾壮筋汤(《伤科补要》)熟地黄当归牛膝山萸肉茯苓续断杜仲白芍青皮五加皮

55.补肾活血汤(《伤科大成》)熟地杜仲杞子破故纸菟丝子归尾没药山萸肉红花独活肉苁蓉

56.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甘草川芎蔓荆子57.健步虎潜丸(《伤科补要》) -去风湿,散寒通络,强壮筋骨-龟胶鹿角胶虎胫骨何首乌川牛膝杜仲锁阳当归熟地黄威灵仙黄柏人参羌活白芍白术大川附子蜜糖

58.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

59.太乙膏(《外科正宗》)-消肿清火,解毒生肌- 玄参白芷归身肉桂赤芍大黄生地土木鳖阿魏轻粉柳槐枝血余炭

60.生肌玉红膏(《外科正宗》)当归5份白芷1.2份白蜡5份轻粉1份甘

草3份紫草半份血竭1份麻油40份

61.四黄膏(《证治准绳》)黄连1份黄柏黄芩大黄各3份

62.四生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祛风逐痰,散寒解毒,通利止痛-生川乌生南星生白附子生半夏

63.陀僧膏(《伤科补要》)-拔脓生肌长肉,止痛散血消肿-南陀僧20份赤芍2份当归2份乳香0.5份没药0.5份赤石脂2份百草霜4份苦参4份银黝1份桐油64份香油32份血竭0.5份儿茶0.5份大黄16份

64.金黄膏(《医宗金鉴》)-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止痛-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5份制南星陈皮苍术厚朴各1份甘草1份天花粉10份

65.定痛膏(《疡医准绳》)芙蓉叶4份紫荆皮独活生南星白芷各1份66.乌龙膏(《伤科补要》)-主治喉痹,缠喉风-皂角草乌头(锉碎)天南星(锉碎)大黄(锉碎)

67.象皮膏(《伤科补要》)第一组: 大黄10份川芎5份当归5份生地5份红花1份半川连1份半甘草2份半荆芥1份半肉桂1份半白芨1份半白蔹1份半麻油85份

第二组: 黄古25份白古25份

第三组: 象皮2份半血竭2份半乳香2份半没药2份半珍珠1份人参1份冰片半份地鳖5份龙骨1份半海螵蛸1份半百草霜适量

制用法: 第一组药,用麻油熬煎至枯色,去渣取油。入第二组药, 炼制成膏。第三组药分别为细末, 除百草霜外,混和后加入膏内搅拌, 以百草霜调节稠度,装闭备用。用时直接摊在敷料上外敷。

68.八仙逍遥散(《医宗金鉴》)防风荆芥川芎甘草当归苍术牡丹皮苦参黄柏

69.万灵膏(《医宗金鉴》)鹳筋草透骨草紫丁香根当归自然铜没药血竭各30克川芎25克半两钱一枚(醋淬) 红花30克川牛膝五加皮石菖蒲茅术各25克木香秦艽蛇床子肉桂附子半夏石斛萆薢鹿茸各10克虎胫骨1对麝香6克麻油5000克黄丹2500克

70.海桐皮汤(《医宗金鉴》) -活络止痛- 海桐皮透骨草乳香没药当归川椒川芎红花威灵仙甘草防风白芷

71.散瘀和伤汤(《医宗金鉴》)番木鳖红花生半夏骨碎补甘草葱72.圣愈汤(清·《伤科汇纂》)-补气,补血,摄血-熟地黄生地黄人参川芎当归黄芩

73.五神汤(《洞天奥旨》)-清热利湿-茯苓车前子金银花牛膝紫花地丁74.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滋补肝肾-熟地黄(24克)山萸肉(12克)干山药(12克)泽泻(9克)牡丹皮(9克)茯苓(去皮,9克)75.归灵内托散(《医宗金鉴》)《外科正宗》川芎1钱,当归1钱,白芍1钱,熟地1钱,米仁1钱,木瓜1钱,防己1钱,天花粉1钱,金银花1钱,白鲜皮1钱,人参1钱,白术1钱,甘草5分,威灵仙6分,牛膝(下部加)5分,土茯苓2两

76.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生黄芪皂角刺金银花炙甘草桔梗白芷川芎当归白术茯苓党参白芍

77.神功内托散(《外科正宗》)温补托里-当归6克白术黄耆人参各4.5克白芍茯苓陈皮附子各3克木香甘草(炙)各1.5克川芎3克山甲(炒)2,4克

78.透脓散(《外科正宗》)补益气血,托毒透脓-黄耆12克山甲(炒末)3克川芎9克当归6克皂角针4.5克

79.清热地黄汤(《幼科直言》)主治小儿白虎历节风熟地2钱,山茱萸1钱,山药1钱,丹皮8分,白茯苓8分,泽泻8分,柴胡6分,薄荷6分80.搜风解毒汤(《医宗金鉴》土茯苓1两,白鲜皮5分,金银花5分,薏苡仁5分,防风5分,木通5分,木瓜5分,皂角子4分

81.丁桂散(《外科传薪集》)丁香肉桂上药各等份

82.九一丹(《医宗金鉴》)-提脓生肌-熟石膏9份升丹1份

83.八宝丹(《疡医大全》)-生肌敛疮-珍珠3克牛黄1.5克象皮琥珀龙骨轻粉各4.5克冰片0.9克炉甘石9克

84.千金散(《中医外科学》) -主治广疮结毒-全蝎(炙) 僵蚕各朱砂牛黄冰片黄连天麻各胆星甘草

85.白降丹(《医宗金鉴》)朱砂雄黄各水银硼砂火硝食盐白矾皂矾各86.玉露油膏(《药蔹启秘》)凉血、清热、退肿。用于局部红肿热痛的阳症-芙蓉叶2份凡士林8份

87.回阳玉龙膏(《外科正宗》)-温经回阳,活血止痛-草乌干姜各90g 赤芍白芷南星各30g 肉桂15g 研细末。

88.冲和散(《外科正宗》)-疏风,消肿,活血祛寒-紫荆皮(炒)150g 独活90g 赤芍60g 白芷30g 石菖蒲45g 研细末

89.阳和解凝膏(《外科全生集》) -温阳化湿,消肿散结-鲜牛蒡草480g (或干品120g )鲜凤仙透骨草40g (或干品10g )生川乌20g 桂枝20g 大黄20g 当归20g 生草乌20g 生附子20g 地龙20g 僵蚕20g 赤芍20g 白芷20g 白蔹20g 白及20g 川芎10g 续断10g 防风10g 荆芥10g 五灵脂10g 木香10g 香橼10g 陈皮10g 肉桂20g 乳香20g 没药20g 苏合香40g 麝香10g

90.阳毒内消散(《药蔹启秘》) -活血,止痛,消肿,化痰,解毒,用于一切阳证肿疡-麝香冰片各6g 白芨南星姜黄炒甲片樟冰各12g 轻粉胆矾各9g 铜绿12g 青黛6g 研极细末

91.红灵丹(《中医外科学》)-活血止痛,消坚化痰-雄黄l8g 乳香18g 煅月石30g 青礞石9g 没药18g 冰片9g 火硝18g 朱砂60g 麝香3g 除冰片、麝香外,共研细末, 最后加冰片及麝香,瓶装封固,不出气,备用

92.金黄散(《医宗金鉴》)-清热除湿,散瘀化痰,止痛消肿。用于疮疡阳证-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2500g 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1000g 天花粉5000g 共研细末

93.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补益气血,宁心安神-党参白术炙黄芪炙甘草陈皮肉桂心当归各30g 熟地黄五味子茯苓各22g 远志15g 白芍90g 大枣8g 生姜6g。

94.小金丹(《外科全生集》)破瘀通络,祛痰化湿,消肿止痛-白胶香45g 草乌头45g 五灵脂45g 地龙45g 马钱子(制)45g 乳香(去油)22.5g 没药(去油)22.5g

当归身22.5g 麝香9g 墨炭3.6g 各研细末

95.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温阳通脉,散寒化痰-熟地黄30g 白芥子6g 炮姜炭2g 麻黄2g 生甘草3g 肉桂鹿角胶(烊化冲服)9g

96.先天大造丸(《外科正宗》)补气血,壮筋骨-人参白术(土炒) 当归身白茯苓菟丝子枸杞黄精牛膝各60g 补骨脂(炒) 骨碎补(去毛微炒) 巴戟肉远志(去心)各30g 广木香青盐各15g 丁香9g 以上共研细末熟地12g酒煮捣膏仙茅浸去赤汁,蒸熟去皮,捣膏,何首乌去皮,黑豆同煮,去豆捣膏,胶枣肉捣膏;肉苁蓉去鳞并内膜,酒浸捣膏;各60日。紫河车1具白酒煮烂,捣膏。将药末与膏共合一处,炼蜜为梧子大丸

97.清骨散(《证治准绳》)养阴清热-症见骨蒸潮热者- 银柴胡15g 鳖甲9g 炙甘草12g 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知母各9g。

98.三品一条枪(《外科正宗》)袪除腐肉,治愈瘘管-明矾、砒石、雄黄、乳香

99.桂麝散(《药蔹启秘》)温化痰湿,消肿止痛- 麻黄15g 细辛15g肉桂30g 牙皂9g 生半夏24g 丁香30g 生南星24g 麝香1.8g 冰片1.2g 研极细末100.白虎汤(《伤寒论》)清热生津- 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

101.白虎桂枝汤(《金匮要略》)清热通络止痛-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桂枝102.防风汤(《宣明论方》)疏风活络,宣痹止痛--防风甘草当归赤茯苓(去皮) 杏仁(去皮,炒熟) 官桂各30克黄芩秦艽葛根各9克麻黄(去节)15克

103.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活血祛瘀,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秦艽3克川芎6克桃仁9克红花9克甘草6克羌活3克没药6克当归9克灵脂6克(炒) 香附3克牛膝9克地龙6克(去土)

104.宣痹汤(《温病条辨》)清化湿热,宣痹通络--防己杏仁滑石连翘山栀薏苡半夏(醋炒)晚蚕沙赤小豆皮

105.除湿蠲痛汤(《证治准绳》)主治风湿外客,周身骨节沉重酸痛-苍术(米泔浸,炒)6克羌活茯苓泽泻白术各4.5克陈皮3克甘草1.2克

106.犀角散(《备急千金要方》)犀角,黄连,升麻,山栀,茵陈

107.薏苡仁汤(《类证治裁》)具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之功 -薏苡仁、川芎、当归、麻黄、桂枝、羌活、防风、川乌、苍术、甘草、生姜

108.大黄蛰虫丸(《金匮要略》)活血破瘀,通经消痞-熟大黄300g,土鳖虫(炒)30g,水蛭(制)60g,虻虫(去翅足,炒)45g,蛴螬(炒)45g,干漆(煅)30g,桃仁120g,苦杏仁(炒)120g,黄芩60g,地黄300g,白芍120g,甘草90g

109.五痿汤(《医学心悟》)主治五脏痿证-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炙)当归苡仁麦冬黄柏知母

110.甘露消毒丹(《温病条辨》)清热解毒,利湿化浊- 飞滑石绵茵陈淡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

111.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补气活血通络-黄芪生,四两[200g];当归尾二钱[3g];赤芍一钱半[5g];地龙一钱[3g];川芎一钱[3g];红花一钱[3g];桃仁一钱[3g]。

112.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健脾益气,和胃渗湿-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白茯苓人参炙甘草白术山药

113.虎潜丸(《丹溪心法》)-滋阴降火,强壮筋骨-黄柏(酒炒,240克)龟板(酒炙,120克)知母(酒炒,60克)熟地黄(60克)陈皮(60克)白芍(60克)锁阳(45克)虎骨(用狗骨代,炙,30克)干姜(15克)114.牵正散(《杨氏家藏方》)祛风化痰止痉-白附子僵蚕全蝎去毒,并生用

115.清燥救肺汤(《医门法津》)轻宣达表,清肺润燥-霜桑叶石膏人参甘草胡麻仁真阿胶麦门冬杏仁(去皮尖炒)枇杷叶

116.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表里两解,清热止利-葛根甘草(炙) 黄芩黄连

117.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龙胆草黄芩山栀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

118.荆防败毒散(《医宗金鉴》)-《摄生众妙方》-发汗解表,消疮止痛-羌活柴胡前胡独活枳壳茯苓荆芥防风桔梗川芎各4.5克甘草 1.5克

119.调元肾气丸(《外科正宗》)主治房欲劳伤,忧恐损肾-淮生地(酒煮捣膏)4两,山萸肉2两,山药2两,牡丹皮2两,白茯苓2两,人参1两,当归身1两,泽泻1两,麦门冬(捣膏)1两,龙骨1两,地骨皮1两,木香3钱,砂仁3钱,黄柏(盐水炒)5钱,知母(童便炒)5钱120.犀黄丸(《外科全生集》)又名西黄丸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活血消肿,祛瘀止痛--牛黄(别名:丑宝、西黄、犀黄)0.9克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各30克(研极细末)麝香4.5克黄米饭30 克

妇科常用中药处方

妇科常用中药处方 内分泌专科 调经祛痰汤 白术15g 苍术15g 当归12g 法半夏12g 茯苓10g 香附10g 川芎10g 海藻8g 陈皮8g 炮姜8g 附片6g 肉桂6g 丹参25g 莪术10g 闭经方Ⅰ号: (补气血) 熟地30g 白术30g 当归15g 白芍9g 生枣仁9g 沙参9g 丹皮6g 山药15g 人参6g 杜仲3g 柴胡3g 菟丝子12g 龙眼肉9g 紫河车粉12g 鹿角粉6g 闭经Ⅱ号 党参15g 黄芪15g 金银花12g 黄柏15g 黄岑15g 玄参15g 天花粉15g 益母草15g 红花12g 桃仁15g 香附12g 陈皮12g 旱莲草15g 柏子仁12g 甘草6g 杜仲12g 子宫内膜炎致月经过多症 消炎止血1方 白术15g 仙鹤草12g 阿胶10g 血余炭10g 白芨12g 党参15g 三七粉5g 炒蒲黄10g 茜草12g 甘草9g 消炎止血2方 党参20g 白术15g 阿胶18g 荆芥花10g 益母草15g 旱莲草15g 仙鹤草15g 三七粉30g 血余炭15g 煅龙骨30g 煅牡蛎30g 生地榆30g 芡实12g 调经1方: (主治月经不调) 当归10g 赤芍10g 川芎6g 丹参10g 泽兰叶10g 益母草30g 香附10g 小荷香10g 茯苓10g 调经2方: ( 主治痛经) 当归10g 赤芍10g 香附10g 广木香10g 乌药10g 元胡10g 刘寄奴10g 王不留行10g 怀牛夕10g 功血方1号 熟地20g 山萸肉15g 桑寄生12g 杜仲12g 海螵蛸25g 白芍25g 生牡蛎25g (另) 怀牛膝12g 地榆炭30g 侧柏叶30g 地骨皮15g 仙鹤草15g 旱莲草15g 甘草10g 功血方Ⅱ号

眼科常用中药方剂

中药方剂: 1、急结方:应用于急性结膜炎 银花10g 野菊花10g 夏枯草10g 桑叶10g 连翘12g 甘草5g 2、消炎汤:用于麦粒肿、急性泪囊炎、眼眶蜂窝织炎。 银花10g 野菊花10 g 夏枯草10 g 浦公英15g 龙胆草10 g 地丁10g 生地20g 甘草5g 3、巩膜炎方:用于巩膜炎 连翘12g 夏枯草10g 生地20 g 赤芍15 g 丹皮10g 丹参12 g 桑白皮15g 4、葡1方:用于葡萄膜炎急性期热重者 板兰根15 g 生石膏30 g 生苡仁15g 连翘12g 银花10g 丹参12 g 知母10g 车前子12 g 甘草5g 5、葡2方:用于葡萄膜炎好转期热症中度者 板兰根15g 生地30 g 生苡仁15 g 连翘12 g 银花10 g 云芩12g 丹皮10 g 车前子12g 6、葡3方:用于葡萄膜炎症恢复期、慢性期、热轻者。 生地12g 云芩12g 泽泻12 g 女贞子12 g 淮山12g 菊花10 g 草决明12g 7、角膜溃疡1方:用于化脓性角膜溃疡属热症者 银花15 g 连翘15g 黄芩10g 赤芍15g 生地30g 柴胡10 g 龙胆草10g 防风10g 葛根20g 蔓荆子10g 8、角膜溃疡2方:角膜溃疡重症伴大便秘结热盛者。 银花15g 连翘15g 黄芩10g 赤芍15g 生地30g 柴胡10 g 龙胆草10g 生石膏30 g 玄明粉10g 大黄10g(后下) 9、病毒性角膜炎方:用于病毒性角膜炎、角膜溃疡。 钩藤10g 蝉衣5g 连翘15g 白芍15 g 柴胡10 g 银花10g 板兰根15 g 大青叶15g 白芷10 g 防风10g 川芎10 g 野菊花15g 10、退翳方:用于角膜斑翳混浊。 蝉衣5 g 连翘12g 生地20g 青相子12 g 木贼曲10g 草决明15 g 蒺藤12g 秦皮12g 珍珠母20 g菊花15g 夜明砂10g 11、桑白皮汤:用于疱疹性结膜炎、翼状胬肉、治理整顿浅层点状角膜炎。 桑白皮15g 地骨皮10 g 麦冬15 g蝉衣5g 菊花10 g草决明15 g木贼10g 12、丹栀逍散:用于中心性将液性视网膜脉脉络膜病变属于肝郁气滞者。 丹皮5g 栀子12g 白芍12g 柴胡10 g 云芩15 g 蔓荆子12g 丹参12g 蒺藤10g 郁金10 13、温胆汤:用于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属于痰湿者。 陈皮5g 法下10 g 云芩12g 甘草5g 竹茹10 g枳实10g 密蒙花10g 草决明12 g 郁金10g 钩藤10 g

常见病例的中医药方(实用简单)

1. 高血压: (1)香蕉皮30克,晒干水煎喝,每日3次,一个月见效。 (2)用中药罗布麻,开水冲喝,每日15克,半月见效。 (3)银杏叶每日15克,用开水冲喝下,半月见效。 2.低血压: 甘草20克,桂枝,肉桂各40克,将以上药物混合后当茶冲泡服用一周。 3.血脂稠: (1)枸杞子10克,何首乌,草决明,山楂各15克,丹参20克,水煎服,每日两次,四个疗程治愈,(七天为一个疗程)。 (2)山楂. 银杏叶. 绞股蓝各15克,泡茶喝。连服四疗程(半月为一个疗程) 4.脸上黑星(雀斑): 元荽(又名香菜),煎汤,一天洗三次,一个疗程治愈。 5.脚汗. 脚臭: 白萝卜煮水,每晚熏洗双脚30分钟,连洗半月治愈。 6.脚气: 韭菜一斤,煮水十分钟泡脚,每日一次,每次20分钟,三天除根。 7.神经衰弱: 浮小麦50克,干草24克,大枣20克,酸枣仁30克,混合。水煎服,每天一次,半月治愈。 8.立治牙疼: 白酒一两,松香15克,泡2小时后用棉花沾酒放在牙疼处,咬紧。5分钟不疼,虫火寒齐清。 9.根治牙疼: 马蜂窝、红糖各1两,兑两碗水,煎剩下一碗半时让患者喝下,三十年不疼。 10.口腔炎症: 西瓜皮晒干,炒焦,加冰片少许研末,用蜂蜜调和涂于患处,特效。 11.烂嘴: 用浓茶叶水,加少许食盐,然后用来漱口,一天三至五次,三日治愈。 12.咽炎: 海带洗净,烫一下取出,用白糖腌二日后吃,每日三次,每次30克,一付。轻,两付好,三付除根(一斤海带,一斤白糖)。

13.中耳炎: 韭菜根一两捣烂,挤出水份,加入少许冰片,滴耳,特效。 14.耳鸣耳聋: 雄乌鸡一只,甜酒四斤,煮熟后趁热吃,连吃五只,特效。 15.感冒: 香菜一把,葱白连须5根,生姜10片,水煎,加红糖一两,趁热服,一天两次,一天治愈。 16.偏头疼: 生萝卜汁适量,用法:仰卧注入鼻中,左痛注右,右痛注左,神效,如加冰片少许更妙。 17.治头痛: 白芷4克,冰片2克,细辛2克,研成粉卷入纸筒放药粉燃着,用鼻吸入烟气(神经头痛) 18.头晕头痛: 黄芪、天麻各一两,炖黄母鸡一只吃下,连吃三只治愈。 19.痔疮: 皮硝一两,槐米半斤。熬水熏洗,每日两次,七天治愈。 20.阴痒肛痒: 醋500克,盐5克加热洗,一天三次。 21.鼻出血: (1)左鼻出血从右耳吹气,右鼻出血从左耳吹气,可立即止血。 (2)用头发烧成灰吹入鼻孔立止(男用母发,女用父发)可根除。 22.鼻炎: 苍耳子30克,轻轻捣烂放入小勺内,加香油50克火煎,将苍耳子碎渣捞出,用油滴鼻子,一天3至5次。 23.青光眼: 向日葵盘(去籽)3朵,斩碎水煎一半内服另一半熏洗眼部半月治愈。 24.眼流泪 . 角膜炎: 鱼苦胆点眼,一天三次,半月治愈。 25.快速美容: 鸡蛋三个,用酒泡,密封4至7天,每天以蛋清涂面,七天面如白雪。

骨科常用中成药分析

骨科常用中成药分析 积水潭医院作为一个以骨科为重点的三级甲等医院,骨科的中成药在临床应用较多,通过多年的使用经验,对我院骨科临床常用的中成药进行分析如下: 1、骨折用药: 常用中成药有回生第一丹、伤科接骨片、接骨七厘片、骨折挫伤胶囊等。 这四种药组成中都含有当归、血竭、土鳖虫、自然铜、乳香, 都有活血化瘀,接骨止痛的功效。 回生第一丹、伤科接骨片含朱砂,有开窍醒神,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骨折后兼烦躁不眠者;回生第一丹中的麝香辛芳走窜,入十二经,引药力直达病所,接骨效果最好;另外麝香开窍散 回生第一丹 当归、血竭、土鳖虫、自然铜、乳香、麝香、朱砂。 伤科接骨片 三七、 土鳖虫、自然铜、红花、 乳香、没药、甜瓜子、冰片、朱砂、海星、鸡骨、马钱子 接骨七厘片 土鳖虫、 骨碎补、当归、血竭、乳香、没药、煅自然铜、酒大 黄、硼砂。 骨折挫伤胶囊 猪骨胶、土鳖虫、自然铜、血竭、红花、乳香、没药、炒黄瓜子、当归、大黄。 活血 化瘀,接 骨 止痛

瘀强,对外伤等引起的神志昏迷有较好的醒脑回苏效果,对骨折初期和中期都有较好的疗效;伤科接骨片中含三七、马钱子,又有较强的活血止痛效果,止痛力强。 与回生第一丹相比,伤科接骨片多了海星、鸡骨,接骨七厘片多了骨碎补,骨折挫伤胶囊多了猪骨胶,都可用于接骨续筋,所以更适用于骨折中期。而接骨七厘片、骨折挫伤胶囊组成中的大黄兼能通便,对于骨科手术后有便秘者能起到一定作用。 2、急性软组织扭挫伤用药: 常用中成药有七厘散、活血止痛胶囊、三七伤药片、三七胶囊等等。 这四种药都能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可治疗跌打损伤,外 伤瘀血,青肿疼痛等。 七厘散和三七胶囊还可用于外伤出血的止血。七厘散中有血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中医诊疗方案急诊科

急诊科 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目录 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轻症阶段中医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诊疗方案 血脱(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急乳蛾病(急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

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明确的感冒或有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2)咳嗽为主,或伴有咳痰,或咽干、咽痒。 (3)肺部可无阳性体征或可闻及干性或湿性啰音。 (4)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属于急性咳嗽(病程<3周)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者。 (1)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鼻部相关症状,如流涕、打喷嚏、鼻塞和鼻后滴流感,咽喉刺激感或不适,伴或不伴发热。 (2)急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呈自限性,全身症状可在数天内消失,但咳嗽、咳痰一般持续2~3周。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有时可闻及湿性或干性啰音。血常规检查:一般正常,病毒感染者,血中淋巴细胞可增加。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3)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诊断标准:咳嗽、咳痰连续2

年以上,每年累积或持续至少3个月,并排除其他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如肺结核、尘肺、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心力衰竭等)时,可作出诊断。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但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胸部X线片、呼吸功能等),亦可作出诊断。急性发作期:指在一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或“咳”、“痰”、“喘”等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 (二)证候诊断 1.风寒袭肺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犯肺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3.风燥伤肺证: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4.痰热郁肺证:咳嗽、气粗息促,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挟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口干而黏,欲饮水,鼻塞流浊涕,咽痛声哑,舌质红,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中医常用方剂100首

常用方剂100首 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9g) 生地黄(18-30g)枸杞子(9-18g)川楝子一钱半 (4.59g)(原书未著用量)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麦冬襄,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2、二至丸《医方集解》 【组成】女贞子(蒸)500g 墨早莲500g 【功能】补益肝肾,滋阴止血。 【主治】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3、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15g) 白茯苓三两(9g) 甘草炙,一两半(4.5g) 生姜7片,乌梅1个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二陈场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 4、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在八珍汤基础上加入黄芪18肉桂4,重于补脾益肺,其中肉桂有增强心阳、旺盛命火之功,从而使气血阴阳并补。 5、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人参(6克) 茯苓(12克) 炒白术(12克) 甘草(3克) 藿香叶(12克) 木香(6克) 葛根(15克) 【功用】健脾益气,和胃生津。 【主治】脾胃虚弱,津虚内热证。呕吐泄泻,肌热烦渴。 6、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瞿麦篇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灯心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7、八珍汤《正体类要》 【组成】人参10 白术15 云苓12 当归10 川芎10 白芍10 熟地12 炙甘草5 生姜3片大枣5枚 【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病人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乏,气短懒言,心悸,食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双补气血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姜枣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 8、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在十全大补汤基础上去川芎,加入五味子12 远志10 陈皮6 组成,多用手治疗气血不足,积劳虚损,呼吸少气,心虚惊悸等证。 人参养荣即十全,除去川芎五味联,陈皮远志加姜枣,脾肺气血补方先。

中医骨伤科常用方剂汇总情况

初期: 活血化瘀: 1肢伤一方: 【组成】:当归、芍药、桃仁、红花、黄柏、防风、川木通、生地、甘草 【功效及适应症】:行气活血,祛痰止痛。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四肢骨折或软组织损伤初起者【歌诀】肢伤一方当芍桃红柏防通生地草加入乳香活气血用于初期跌打好 2桃红四物汤: 【组成】:当归9g 川芎6g 白芍9g 生地黄12g 桃仁10 g、红花6 g 【功效及适应症】:活血化淤,用于骨折脱位损伤初期之瘀血未消者。 【歌诀】:四物汤中桃红入,活血行血又逐瘀。 3大成汤、 【组成】:木通、枳壳、厚朴、当归、芒硝、大黄、苏木、红花、陈皮、甘草 【功效及适应症】:攻下遂瘀,治跌打损伤后,瘀血内蓄、昏睡、二便秘结,腹胀等症。。 【歌诀】仙授理伤大成汤木通枳朴归硝黄苏木红花陈皮草攻下逐瘀二便畅 4复元活血汤、 【组成】:柴胡15g 、瓜蒌根9g 、当归9 g 、红花6 g 、甘草6 g 、穿山甲6 g 、大黄30 g 、桃仁15 g 【功效及适应症】:活血祛瘀,疏肝通络。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胁肋瘀肿,痛不可忍。 【歌诀】复元活血主桃红花粉柴胡黄草充益以当归炮山甲损伤瘀血酒煎攻 5鸡鸣散: 【组成】:归尾桃仁大黄 【功效及适应症】:攻下逐瘀。治骨折损伤初期淤血停滞,疼痛难忍,并见大便秘结者。 【歌诀】鸡鸣散中用大黄,归尾桃仁酒煎汤,胸腹挫伤痛难忍,攻下逐瘀是良方。 6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12g 厚朴15g 枳实12g 芒硝9g 【功效及适应症】:活血化瘀,行气导滞。治疗脊柱骨折后腹胀痛、便秘,陈伤血瘀、创伤腹膜血肿,脑震荡。 【歌诀】: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 7柴胡疏肝散

常用中药方剂手册

主审:邱宗志尹思源王全 主编:杨思进 副主编:米绍平张茂萍王泽琛 编委:敖素华白雪肖国 辉 汪静张琼廖代祥 钟红卫李志刘鹏 王俊峰晏新张广 文 刘旭程刘海 前言 根据卫生部医院管理年的要 求,为了进一步规范处方和中药名 称的书写,结合学院本科教学工作 水平评估及临床技能培训工作的需 要,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组织力量 编纂了《常用中药方剂手册》这一 本小册子。本书采纳了最新国家《中 药药典》标准,汇集了临床常用方 剂100首,常用中药477味。本手 册小巧实用、便于携带,方便我院 临床医务人员、实习生、进修生、 研究生在工作中查阅。本书的编辑 印刷得到了医院党政领导的大力支 持,方剂、中药教研室也作了部分 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时间紧,不完善之处在所难

免,若发现有错误遗漏之处,请及时向编者指出。 2006年9月

目录 第一部分常用中药 第一章解表药…………………………… 第一节辛温解表药……………………… 第二节辛凉解表药……………………… 第二章清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第四节清热凉血药……………………… 第五节清虚热 药……………………… 第三章泻下 药……………………… 第一节攻下 药……………………… 第二节润下 药……………………… 第三节峻下逐水 药……………………… 第四章祛风湿 药……………………… 第一节祛风湿散寒 药…………………… 第二节祛风湿清热 药…………………… 第三节祛风湿强筋骨 药………………… 第五章化湿 药……………………… 第六章利水渗湿 药……………………… 第一节利水消肿 药……………………… 第二节利尿通淋 药……………………… 第三节利湿退黄 药……………………… 第七章温里 药…………………………… 第八章理气 药…………………………… 第九章消食

中医院二甲评审-中医诊疗方案-急诊科-眩晕

眩晕诊疗方案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眩晕 西医病名:眩晕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Ⅰ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Ⅱ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Ⅴ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Ⅰ级;中度:Ⅱ、Ⅲ级;重度:Ⅳ、Ⅴ级。

骨科常用中药

骨科20个备考方剂 1★桃红四物汤 主治:股骨颈、锁骨骨折早期血瘀气滞证 功效: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方药: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生地。 2★舒筋活血汤加减 主治:股骨颈骨折中期 功效:和营止痛、接骨续筋 方药:羌活、防风、荆芥、独活、当归、续断、青皮、牛膝、五加皮、杜仲、红花、枳壳。 3★壮筋养血汤 主治:股骨颈骨折后期: 治法: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方药:当归,川芎,白芷,续断,红花,生地,牛膝,牡丹皮,杜仲。 4★田七二龙二仙汤 股骨颈骨折术后对股骨头坏死的临床干预 主治:活血通络、续筋接骨 方药:田七、生龙骨、地龙、仙茅、仙灵脾、鹿角胶、龟板胶、牛膝加减。 5★桃核承气汤 主治:股骨颈骨折术前早期兼大便不通者,功效:活血泻热通腑; 方药:芒硝大黄甘草桃仁桂枝 6★补阳还五汤 主治:股骨颈骨折术前早期平素体虚,伤后失血致气血虚损者, 功效:补气活血。 方药:当归赤芍川穹地龙黄芪红花桃仁 7★三仁汤 主治:股骨颈骨折术后早期见纳差痞满,以湿热为主的患者 功效:清利湿热 方药:杏仁滑石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薏苡仁半夏 8★补中益气汤 主治:股骨颈骨折术后以气血两虚为主 功效:补中益气、活血养血 方药: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9★六味地黄丸 主治:股骨颈骨折术后后期 功效: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方药: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10★温胆汤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围手术期)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方药: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炙甘草、茯苓、生姜、大枣11★五味消毒饮 主治:疔疮初起痈疡疖肿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方药: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 12★当归补血汤 主治:血虚发热证 功效:补气生血 方药:黄芪、当归 13★和营止痛汤加减 主治:锁骨骨折瘀血凝滞证, 功效:和营生新、接骨续筋 方药:当归、赤芍、丹参、川断、牛膝、木瓜、木香、骨碎补、丝瓜络、桑枝。 14★壮筋续骨汤加减 主治:锁骨骨折肝肾不足证 功效: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方药:杜仲、枸杞子、山茱萸、黄芪、骨碎补、断续、当归、丹参、巴戟天。 15★身痛逐淤汤 主治:风湿痹病血瘀气滞证: 功效: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药:秦艽,桃仁,红花,川芎,甘草,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 16★独活寄生汤 主治:风湿痹病寒湿痹阻证: 功效: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方药: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人参,当归,干地黄,白芍,川芎,肉桂,茯苓,细辛,防风,秦艽、甘草。 大秦艽汤 /当归拈痛汤 主治:风湿痹病湿热痹阻证: 功效: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大秦艽汤加减或当归拈痛汤加减。 17★大秦艽汤:方药:川芎,独活,当归,白芍,石膏,甘草,秦艽,羌活,防风,白芷,黄芩,白术,茯苓,生地,熟地、细辛。18★当归拈痛汤:羌活,防风,升麻,葛根,白术,苍术,当归,人参,甘草,苦参,黄芩,知母,茵陈,猪苓,泽泻; 19★右归丸 主治:风湿痹病肝肾亏虚阳虚证: 功效: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方药:熟地,山药,山萸肉,杜仲,附子,肉桂,枸杞子,鹿角胶,当归,菟丝子等。20★虎潜丸。 主治:风湿痹病肝肾亏虚阴虚证: 功效: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方药:知母,黄柏,熟地,锁阳,龟甲,白芍,陈皮,干姜,虎骨等

最强中药配方,常用处方

最强中药配方,常用处方 药对是介于中药学和方剂学之间的一门学科。可分为要对配伍、药对成方和药对组拆三方面的内容。药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2药味的配伍组合,是中药配伍应用中的基本形式。常用药对【威灵仙葛根】各10g通络祛风、解痉止痛,适用于颈椎病之颈项强痛并证。【海桐皮豨签草】10~15g祛风湿,适用于风湿痹病。【附子肉桂】 5~10g(先煎);1.5~3g(煎服)、1~1.5g(吞服)温阳祛寒,适用于命门火衰证。主治命门火衰。【附子干姜】3~10g(先煎);2~8g温阳祛寒、温补脾肾,适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之里虚寒证。脾肾阳虚适用。【桂枝附子】5~10g;10g(先煎)温阳固表、温阳化气,适用于风湿表虚证、肾阳不足之腰痛。【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适用于血虚失眠证。【龙骨牡蛎】20~30g镇惊、收敛,适用于肝阳上亢之惊、痫病,滑泄不止诸证。重镇心肝生用;固摄收涩锻用。【磁石珍珠母】各30g,先煎。定惊安神,适用于心悸、少寐病。【旋覆花代赭石】10g(包煎);20~30g(先煎)降逆涤饮,适用于痰饮呕吐、咳嗽气喘病证。【全蝎蜈蚣】6只;3只熄风止痉,适用于各种痉病。研磨吞服, 1.5g/bid,病重者加倍。【地龙僵蚕】各10g抗癫痫、止痛,适用于肝阳挟痰之癫痫、头痛。小儿按年龄适当减少。【川芎露蜂房】10~15g;10g散风止痛,适用于剧烈的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仅可治标,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全蝎露蜂房】1.5~3g(煎服)、0.5~1g(吞服);3~10g适用于邪躆脉络、久治不愈之病证。有毒,只宜暂用,不能久服。【僵蚕蝉衣】3~8g;3~6g祛风除疹,适用于风热瘾疹之病证。【代赭石牛膝】30g(先煎);10~15g滋补肝肾、降逆下行,适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耳鸣。【陈皮青皮】10g;5~10g理气健脾,适用于肝胃气郁之脘痞病证。效果较小。【枳实厚朴】除胀消痞,适用于气滞湿阻之痞满证。效果较大。【香附川楝子】各10g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之脘协痛、痛经病。治气分郁滞。【延胡索川楝子】各10g理气、活血、止痛,适用于气滞血瘀之脘腹痛。治气滞血瘀。长于止痛。【柴胡郁金】3~10g;10~15g行气活血,适用于气血瘀滞之协痛、闭经病。长于疏泄。【川楝子路路通】各10g疏肝通络,适用于肝郁之疝气。【槟榔沈香】10g;1~3g(煎服后下)、0.5~1g(研磨冲服)理气降逆,适用于气滞气逆证。药力峻猛。【小茴香沈香】1~3g;后下、3~5g(煎服)、2~3g(吞服研磨)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之腹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一、根、根茎类药 正名:别名、处方应付 人参:写人参、白参、生晒参均付生晒参;写红参付红参 西洋参:写西洋参付西洋参。 九节菖蒲:写九节菖蒲、节菖蒲、京菖蒲均付生九节菖蒲。 三七:写三七粉付三七粉(冲服)。 三棱:写三棱、荆三棱、京三棱、炒三棱、醋三棱均付醋三棱。 干姜:写干姜付干姜。 炮姜:写炮姜付炮姜。 土茯苓:写土茯苓、仙遗粮、冷饭团均付土茯苓。 大黄:写大黄、生大黄、生军、川军、锦纹均付生大黄 写熟大黄、熟军、制大黄、制川军均付熟大黄 写大黄炭付大黄炭。 山药:写山药、生山药、光山药、淮山药、薯蓣均付生山药。 山豆根:写山豆根、广豆根均付生山豆根。 山茨菇:写山茨菇、毛茨菇、冰球子均付生山茨菇。 千年健:写千年健、生千年健均付生千年健。 川乌:写生川乌付生川乌;写川乌、制川乌均付制川乌。(先煎) 川芎:写川芎、西川芎、抚芎均付生川芎。 川牛膝:写川牛膝付生川牛膝。 川贝母:写川贝、川贝母粉付川贝母(粉)(冲服)。 天麻:写天麻、明天麻均付生天麻。 天冬:写天冬、天门冬均付生天冬。 天花粉:写天花粉、瓜蒌根、栝楼根均付生天花粉。 天南星:写南星、天南星、制南星均付制南星 写生南星、生天南星均付生天南星。 天葵子:写天葵子、紫背天葵子均付生天葵子。 太子参:写太子参、孩儿参均付太子参。 木香:写木香、广木香、云木香均付生木香。 升麻:写升麻、绿升麻、黑升麻均付生升麻;写炙升麻付蜜升麻。 乌药:写乌药、台乌药均付乌药。 牛膝:写牛膝、怀牛膝均付牛膝。 丹参:写丹参、紫丹参、赤丹参均付丹参。 巴戟天:写巴戟天、巴戟肉均付巴戟天。 甘草:写甘草、生甘草、粉甘草、国老均付生甘草。 炙甘草:写炙甘草、蜜甘草、蜜炙甘草均付炙甘草。 甘松:写甘松付甘松。 甘遂:写甘遂、制甘遂、醋甘遂均付醋甘遂 写生甘遂付生甘遂。

民间中医骨伤秘方

以下秘方来自民间中医,偶得之,尝验证确有特效,曾有双足腓胫骨粉碎骨折恢复未出三个星期,远非西医术所能比及。共十一则,均为骨伤科外用方,基本概括了治伤科各种骨折秘方,计有黑膏方、红膏方、药醋方、地龙散、破伤风御风膏、复骨散、南星散、逐瘀消肿散、羊胆接骨丹、五色散、粉碎骨折壹天接合方。秘方本非余所创,不敢私***享,特献于此供诸君参阅: 一:黑膏方 槐花、乳香、没药、儿茶、龙骨、檀香、山慈菇、血珀、血余、陀僧、煅然铜、川白蜡、生地、赤芍、土别、当归、血竭、钩藤、防风、加皮、红花、川芎、樟脑、续断、牛膝各二钱,为细末,白芨末一两五。将上药末搅匀,用猪油四两拌和装入有盖瓷盅封口后,用炭火煮约半小时,出白烟后再慢火煎十分钟,待凉后放至潮湿地方十天,启用时加梅片一两五拌匀。 二:红膏方 降香、白芨、灵仙、血竭、乳香、没药、儿茶各二两为末,白蜡四两、松香二两、猪油二斤。将白蜡松香猪油同熔化,待冻后搅成糊状,加入上药末和梅片一两、樟脑三两拌匀。如白蜡一时找不到可用凡士林和蜜蜡代替。 三:药醋方 山甲、南星、白蔹、白凡、细辛、赤芍、桔梗、续断、碎补、红花、归尾、加皮、生地、防丰、地骨皮、花粉、甘草、牛夕、桂枝、白芷、姜黄、白芨、钩藤各二钱,加黑米醋同煎上药。 四:地龙散 地龙十条、琥珀一钱、象皮(煅)一钱、梅片一钱、珍珠粉一钱、金蚂蟥十条、土别一钱、田七一钱、乳香一钱共为末,用蛋清调药适量敷之,每三天换一次。 五:破伤风御风膏(内服方之一) 生地、荆芥、当归、吴于、银花、蔓荆子各二钱,白芷一钱、川芎一钱、石膏一钱煎服。六:复骨散 松节二两研末、生鸡仔一只(半斤至一斤),把松节炒焦,再将生鸡仔(干,勿粘水)去净毛捣烂,然后与松节炒用,加酒三四两煮滚饮酒,然后将渣与白芨末一两和匀敷伤处二天(小儿不饮酒只敷药)。主治双脚粉碎性骨折(即双足腓胫骨折)一次见效,后用其它消肿接骨药至全愈。七:南星散 南星二钱、枝子二钱、乳香二钱、没药二钱、姜黄二钱、大黄二钱、生半下一钱、田七五分、黄连三钱、川芎一钱、梅片三分、驳骨丹三钱各药生研为末,水调煮热敷之。治鹰嘴骨折(即肘关节)。 八:逐瘀消肿散 虎骨、骨碎补、蝼蛄、土别、红花、生地、黄芩、黄柏、归尾、赤芍各三钱,白芨一两、苏子二钱共为末酒调煮熟敷之。 九:羊胆接骨丹 黄连一钱、象皮(煅)二钱、朱砂二钱、大黄二钱、红花三钱、碎补三钱、田七二钱、血珀一钱、降香三钱、白芨四钱、珍珠粉一分、煅然铜一钱、羊胆四个后入共为末,用灰面与酒煮熟敷之。(注意此药敷一夜,天明即除,不宜太久!) 十:五色散(内服药之二) 人中白一两、肉桂二钱、防杞二钱、羌黄一两、当归二两,陈皮、白芷、桃仁、赤芍、乌药、独活、秦艽、单叶蔓荆叶、百草双、生地、丹皮、廷胡、碎补、紫荆花、蔓荆子各五钱共为末,每日二钱,水酒冲服均可。 十一:粉碎骨折壹日接合

常用中草药方剂

常用中药方剂 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甘草3克。【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脉浮紧者。 荆防败毒散 【组成】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茯苓各30克、甘草15克。 【功用】发散风寒,解表祛湿:用于“流感”、感冒等病证初起,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剧烈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浮数者。本方亦可用于痢疾、疮痈初起而有表寒证者。

葱豉汤 【组成】葱白(连须)5条、豆豉30克。 【功用】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身痛,舌苔薄白,脉浮。 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 【组成】桑叶8克、菊花6克、薄荷3克、杏仁6克、桔梗6克、生甘草3克、连翘6克、芦根6克。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伤风、感冒初起,咳嗽、头痛、微发热,苔薄,脉浮者。本方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以咳嗽为主者。 银翘散 【组成】银花30克、连翘30克、牛蒡子18克、薄荷18克、荆芥穗12克、豆豉15克、桔梗18克、生甘草15克、竹叶12克,芦根15克。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初起,发热微恶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

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目前常用本方加减治疗风热感冒、“流感”、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麻疹、“乙脑”、“流脑”以及腮腺炎等急性传染病初起而具有风热表证者。 麻杏石甘汤 【组成】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用于外感风热,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而见咳嗽、气急、鼻煽、口渴、高热不退,舌红苔白或黄,脉滑数者。常用本方配伍鱼腥草、黄芩、瓜蒌、贝母等,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以及麻疹合并肺炎。清热剂 清气分热剂 白虎汤 【组成】生石膏30克、知母9克、甘草3克、粳米9克。【功用】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用于外感热病之气分实热证,如高热、烦渴、大汗出、面赤,舌干苔黄,脉洪大或滑数及胃火引起的头痛、身痛、鼻衄等症。用本方加减,可治疗“流

骨科常用药方

[配方]桃仁9 红花6牛膝 6当归12白芍6川芎12乳香 5没药 5薏苡仁9 茯苓12 泽泻12 桂枝6 白术12(黄芪12)三七8血竭2骨碎补10麦冬10甘草6 四物汤:补血、养血;当归(10g) 川芎(8g) 白芍(12g) 熟地(12g) 桃红四物汤:当归 15g、川芎 10g 白芍 10g 熟地 15g、桃仁 9g (打碎)、红花 10g 四君子汤;补气。益气健脾。党参12g、白术9g、茯苓9g、炙甘草6g。 麻子仁丸;治脾约,燥热津亏便下难,枳朴大黄蜜杏芍,润肠泄热便下来 四逆散:调和肝脾。只烧干柴。解:只(枳实),烧(芍药),干(炙甘草),柴(柴胡)。 生脉散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人参(9g)麦门冬(9g)五味子(6g) 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各9g 桃仁12g红花9g枳壳赤芍各6g柴胡3g 甘草6g桔梗4.5g 川芎4.5g牛膝9g 复元活血汤[组成]柴胡半两(15g)瓜蒌根,当归各三钱(各9g),红花,甘草穿山甲炮,各二钱(各 6g),大黄酒浸,一两(30g),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五十个(15g) [配方]苏木、当归、三棱、川椒各10g,鸡血藤、透骨草、伸筋草、海桐皮、桑寄生、续断、天仙藤各15g。 [用法]将上药加水1500毫升,煮沸20--40分钟后过滤去渣,将药液倒入盆内,先以蒸汽熏蒸患处,稍温,用毛巾蘸药液反复擦洗患处。每剂药用2天。 [功效]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接骨续损。适用于四肢骨折后期关节功能障碍者。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当归三钱(9克)生地三钱(9克)桃仁四钱(12克)红花三钱(9克)枳壳二钱(6克)赤芍二钱(6克)柴胡一钱(3克)甘草二钱(6克)桔梗一钱半(4.5克)川芎一钱半(4.5克)牛膝三钱(9克) 金铃子散(《圣惠方》) 金铃子、玄胡索各一两 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 当归2钱,苏木末2钱,落得打2钱,川芎6分,红花5分,乳香1钱,没药1钱,三七1钱,炒赤芍药1钱,陈皮1钱,地鳖虫3钱,紫荆藤3钱。 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熟地 15 克、当归 15 克、白芍 10 克、川芎 8 克、桃仁 9 克、红花 6 克

中医药方剂大全

中医药方剂大全 中医药方剂大全(一) 名称:熟乾地黄散拼音:Shu Qi印D i Hu mg Sen处方:丹参(去芦头)、防风(去芦、叉)、当归(去卢、微炒)、细辛(去苗)、川芎,各半两;人参、熟乾地黄(酒洒、蒸、焙)、白茯苓(去皮)、肉桂(去粗皮)、白术,各一两;续断、附子(炮、去皮、脐)、黄蓍(去芦),各三分。制法:上为粗散。功能主治:治妇人劳伤血气,腑脏虚损,风冷邪气乘虚客搏,肢体烦痛,头目昏重,心多惊悸,寒热盗汗,羸瘦少力,饮食不进。用途用量: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枣三个,擘破,煎至一盏,滤去渣,食前温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快汤拼音: Ku dT 6 g处方:甘草(炙)十八两,乾姜(炮)二斤半,粟米(炒)三十两,桔梗(炒)三斤。制法:上炒盐一百二十钱重,同为细末。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冷,酒食所伤,胸膈不快,呕逆恶心,吞酸吐水,口淡舌涩,不思饮食,并宜服之。用途用量:每服一钱,沸汤点,食前。摘录: 《宋?太 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铁刷汤拼音:Ti e Shu a T m g处方:香附子六两,桔梗一斤半,甘草一斤,乾姜半斤,肉桂(去粗皮)四两,茴香半斤,良姜、陈皮,各十二两。 制法:上除肉桂外,同炒,为细末。功能主治:治胃气不和, 心腹疼痛,饮酒过度,呕哕恶心,脾痛翻胃,内感风泠,肠

鸣泄泻;妇人血气刺痛,并皆治之。常服快气,不拘时候。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入盐少许,沸汤点下。摘录:《宋?太 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三倍汤拼音:S6 B百T 6g 处方:草豆蔻仁二两,甘草一两,生姜、盐(炒),各五两。制法:上件拌和匀,入瓷器内淹一宿,焙乾,为末。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胸膈闷满,饮食不化,呕逆恶心,或霍乱呕吐,心腹刺痛,肠鸣泄痢,水谷不分。用途用量:沸汤点服。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小理中汤拼音:Xi co L 1 Zh eng T m g处方:苍术(米泔浸、焙)五两,生姜五斤,甘草(生用)十两,盐(炒)十五两。制法:上碎同碾,淹一宿,焙乾,碾为细末。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中寒上冲,胸胁逆满,饮酒过度,痰逆恶心,或时呕吐,心下虚胀,隔塞不通,饮食减少,短气羸困,温中逐水去湿。又治肠胃冷湿,泄泻注下,水谷不分,腹中雷鸣,霍乱吐利,手足厥泠,胸痹心痛,逆气结气,并皆治之。用途用量:每一钱,沸汤点,空心服。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名称:挝脾汤拼音:W o Pi T 6g处方:麻油四两, 良姜十五两,茴香(炒)七两半,甘草十一两七钱半。制法:上炒盐一斤同药炒,为细末。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快,宿酲留滞,呕吐酸水,心腹胀痛,不思饮食,伤冷泄泻,并宜服之。常服快气,大解中酒,美进饮食。用途用量:每服一钱, 白汤点下。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缩砂汤拼音:Su Sha T 6g处方:缩砂仁(不见火)、甘草(炒),各十二两(一本作

[重点]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 重点]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一、根、根茎类药正名: 别名、处方应付 人参: 写人参、白参、生晒参均付生晒参; 写红参付红参西洋参: 写西洋参付西洋参。 九节菖蒲: 写九节菖蒲、节菖蒲、京菖蒲均付生九节菖蒲。三七: 写三七粉付三七粉(冲服)。 三棱: 写三棱、荆三棱、京三棱、炒三棱、醋三棱均付醋三棱。干姜: 写干姜付干姜。 炮姜: 写炮姜付炮姜。 土茯苓: 写土茯苓、仙遗粮、冷饭团均付土茯苓。大黄: 写大黄、生大黄、生军、川军、锦纹均付生大黄 写熟大黄、熟军、制大黄、制川军均付熟大黄 写大黄炭付大黄炭。 山药: 写山药、生山药、光山药、淮山药、薯蓣均付生山药。山豆根: 写山豆根、广豆根均付生山豆根。山茨菇: 写山茨菇、毛茨菇、冰球子均付生山茨菇。千年健: 写千年健、生千年健均付生千年健。 川乌: 写生川乌付生川乌; 写川乌、制川乌均付制川乌。(先煎)川芎: 写川芎、西川芎、抚芎均付生川芎。川牛膝: 写川牛膝付生川牛膝。 川贝母: 写川贝、川贝母粉付川贝母(粉)(冲服)。天麻: 写天麻、明天麻均付生天麻。 天冬: 写天冬、天门冬均付生天冬。

天花粉 : 写天花粉、瓜蒌根、栝楼根均付生天花粉。 天南星: 写南星、天南 星、制南星均付制南星 写生南星、生天南星均付生天南星。 天葵子 : 写天葵子、紫背天葵子均付生 天葵子。 太子参 : 写太子参、孩儿参均付太子参。 木香: 写木香、广木香、云木 香均付生木香。 升麻: 写升麻、绿升麻、黑升麻均付生升麻 ; 写炙升麻付蜜升麻。 乌药 : 写乌药、台乌药均付乌药。 牛膝 : 写牛膝、怀牛膝均付牛膝。 丹参: 写丹参、紫丹参、赤丹参均付丹参。 巴戟天: 写巴戟天、巴戟肉均付巴 戟天。 甘草: 写甘草、生甘草、粉甘草、国老均付生甘草。 炙甘草 : 写炙甘草、 蜜甘草、蜜炙甘草均付炙甘草。 甘松 : 写甘松付甘松。 甘遂 : 写甘遂、制甘遂、醋甘遂均付醋甘遂 写生甘遂付生甘遂。 龙胆 : 写龙胆、苦龙胆、龙胆草均付龙胆。 玉竹: 写玉竹、肥玉竹、萎蕤均 付玉竹。 石菖蒲 : 写石菖蒲、菖蒲、干菖蒲均付石菖蒲。 北沙参 : 写北沙参、莱 夏付生半夏 写法夏、法半夏均付法半夏 仙茅: 写仙茅、仙茅根付仙茅。 白及: 写白及付白及 ; 写白及粉付白及粉。 白术: 写白术、于术、焦白术付麸 炒白术。 白芍 : 写白芍、杭白芍、亳芍、白芍药、炒白芍均付炒白芍,写白芍炭 付白芍炭。 白芷 : 写白芷、香白芷、杭白芷、川白芷、禹白芷、祁白芷均付白芷 阳参、北条参、细条参、珊瑚菜均 付北沙参 皮。 生姜皮 : 写生姜皮、姜皮均付生姜 片姜黄 : 写片姜黄、片子姜均付片姜黄 半夏 ; 写姜半夏付姜半夏。写生半

《中医内科学》常用方剂的归纳

龙胆泻肝汤:(共7处) 1.十、自汗、盗汗―⑷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2.十一、血证(1)鼻衄③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十一、血证⑷吐血②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十四、不寐⑴实证①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5.十八、痫证⑵痰火内盛:清肝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6.二十九、胁痛⑶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7.四十五、耳鸣、耳聋-⑴肝胆火盛:清肝泄火——龙胆泻肝汤 温胆汤:(共2处)1.十四、不寐⑴实证②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温胆汤2..四十五、耳鸣、耳聋⑵痰火郁结:化痰清火,和胃降浊——温胆汤 柴胡疏肝散(共5处) 1.十六、郁证⑴实证①肝气郁结:疏肝理气解郁—――—柴胡疏肝散 2.十九、胃痛⑶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3.二十六、腹痛⑸气滞血瘀:以气滞为主,宜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4.二十九、胁痛⑴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5.三十二、鼓胀⑴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行湿散满——柴胡疏肝散或胃苓汤 归脾汤(共9处)1.十一:血证⑴鼻衄④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2.十一:血证⑷吐血③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3.十一:血证⑹尿血③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 4.十一:血证⑺紫斑③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 5.十二、心悸⑵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6.十四、不寐⑵虚证②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 7.十六、郁证⑵虚证②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8.三十一、眩晕⑵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9.四十八、内伤发热⑷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金匮肾气丸(共4处)1.五、哮证⑵缓解期③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2.六、喘证⑵虚喘②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3.九、痰饮⑷支饮②脾肾阳虚:温补脾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4.四十三、消渴⑶下消②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济生》肾气丸(共3处) 1.三十二、鼓胀⑸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 2.三十九、水肿⑵阴水②肾气衰微:温肾助阳,行气化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3.四十一、癃闭⑹肾阳衰惫:温阳益气,补肾利尿——――《济生》肾气丸 失笑散(共2处)1.十九、胃痛⑸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实证失笑散合丹参饮; 2.三十一、积聚⑵积证①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藿香正气散(共3处)1.二十一、呕吐⑴实证①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2.二十三、泄泻⑴感受外邪①寒湿(风寒):解表散寒,芳香化湿——藿香正气散 3.二十五、霍乱⑴寒霍乱①轻证:散寒燥湿,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合纯阳正气丸 葛根芩连汤(共1处)1.二十三、泄泻⑴感受外邪②湿热(暑湿):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