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功能区域发展规划目录前言第一部分规划背景第二部分规划总则第三部分四大功能区域发展规划第四部分六大重点产业功能区发展规划第五部分规划实施前言从20**年到20**年的“十一五”时期,是北京经济快速增长、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首都实施“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关键时期,也是首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机遇期,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功能区域发展规划》是北京市在中长期规划中第一次打破行政区划编制的市域经济规划。本规划体现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强化重点功能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为原则,以充分履行首都城市功能为核心,以落实区县功能定位、调整产业布局为重点,明确各功能区域在北京城市总体发展中的思路、方向与主要任务,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形成各区县特色发展的格局,实现城市整体功能的最优化和整体效能的最大化。本规划编制的依据是中共北京市委九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年-2020**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及北京市委、市政府一系列重要指示。本规划期限为20**年-20**年。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北京市区域经济和主要产业功能区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跃上了新的台阶。

(一)城乡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趋向优化。“十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9%,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年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1.4:30.9:

6

7.7。金融保险、文化创意和知第一部分规划背景识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点日趋明显。东城、西城、崇文、宣武等中心城区的建设已由外延扩展转向调整优化,其作为首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教育科研和金融管理中心的核心职能逐步明确;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等地区的第二产业开始逐步向外围转移,初步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格局;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等地区初步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体,服务业具有一定规模,第一产业适当保留的产业格局;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等五个区县开始形成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适度发展,服务业初具规模的产业格局。

(三)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城区渐次向郊区转移。郊区县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份额实现了较快增长。随着《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的颁布和实施,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等五个区以及亦庄开发区将成为未来北京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形成城市新的增长极。

(四)区域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城乡经济日益协调。对郊区的政府投资大幅增加,20**年全市对郊区的直接资金支持达到

156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专项经费56亿元。重视解决“三农”问题,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落实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政策,建立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对村级组织发展公益事业给予直接补助,增加了农民收入,缩小了城乡差距。(五)主要产业功能区发展迅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奥林匹克中心区、金融街、北京商务中心区和顺义临空经济区等重点地区建设加快,成为提升首都服务功能、吸引高端产业集聚、扩充经济总量的重要载体。同时,区域内外的合作机制初步建立,正在逐步克服过去临时性的、局部的和非制度化的合作局面,对首都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加强。

二、发展环境“十一五”期间首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重点功能区建设的战略时期。我们落实规划既有坚实的基础,又有发展的机遇和宏观环境。

(一)不断加速的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趋势,将越来越深刻地作用于北京市区域经济发展。首先,我国已经进入WTO后过渡期,国际贸易持续增长为北京发挥首都优势、继续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次,全球制造业转移和新国际分工将进一步加速北京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第三,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总体趋势,承接服务业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北京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

第四,北京是我国科技与信息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理应顺应全球知识经济的发展潮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推进以知识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增长。第五,以世界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圈(带)已

成为世界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并开始逐步主导全球经济。北京要积极打造“首都圈”,成为中国北方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动机”,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发挥枢纽和节点作用。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五个统筹”为北京市区域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一五”期间,北京将全面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完善和均衡社会公共服务,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与山区的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主导方向,建立循环型经济体系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缓解人口、资源与环境压力;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自主创新对首都经济的开拓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国家的提出以及北京市“首都创新战略”的快速推进和实施,必将进一步促进区域创新投入、创新体系结构、创新服务环境等一系列领域的完善与发展,继续向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演进,实现从“制造”向“创造”的升级,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参与国际和区域间的协作分工,提高综合竞争能力,这赋予了北京市新的历史使命,是各个区县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更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四)20**年奥运会和京津冀区域合作将进一步提升首都的经济社会功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方面,20**年奥运会将为北京区域经济发展和重点功能区建设带来重大机遇,表现为对经济增长的巨大拉动作用、对人流物流的市场需求放大作用、对增加就业机会的带动

作用、对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区域生态环境的促进作用和对城市功能、产业、人口合理配置与转移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渐趋深入,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分享更多的区域外部效应。一是可以扩大市场容量和产业空间;二是可以通过功能优化配置,缓解北京经济发展中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三是强化了北京东南部的京津轴线作为北京经济发展主轴线的地位;四是推动了京津冀都市圈乃至环渤海区域城市间产业分工与协作,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五)城市空间格局、发展战略和建设重点的转变对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产生直接影响。首先,市委、市政府颁布的《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为北京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勾画出了基本轮廓和确定了发展重点。其次,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期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包括区域协调发展、重心战略转移、旧城有机疏散、村镇重新整合。第三,北京市对南城发展的政策和财力支持,有利于加快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城市化、现代化进程。

第四,城市建设由中心城区的外延扩展转向调整优化,郊区、新城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

三、主要挑战

(一)区域经济中心功能不强,国际性功能需大力提升。从国内比较看,北京经济总量相当于上海的75%左右;从国际比较看,北京经济总量不到东京的10%。由于经济总量小,导致区域经济中心功能不强,这与国际城市的建设目标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与全面提升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需要较大规

模地扩充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这是“十一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城市功能空间分布不尽合理,城乡和区域发展有待进一步协调。首先,中心城区职能过度集中,人口过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需要疏散、调整。其次,城区和郊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均收入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明显。第三,城区内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现象还十分突出,南城明显落后于北城,二元结构突出。

第四,区县空间差异明显,各自比较优势未能有效发挥,区域经济发展不够均衡。第五,远郊区县尤其是山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特色不突出、布局分散,“三农”问题亟需加快解决。

(三)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普遍存在且日益突出。重化工业仍在北京经济中占较大比重,金属冶炼、石油加工等传统制造业依然是重要支柱工业。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的低效率以及粗放型的增长机制,水资源、能源已经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各个区县常住人口、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土地、水、电、气等资源约束的刚性增强,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任务加重。另外,城市空气质量低、水质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善,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化和节约化发展,是北京市“十一五”期间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容。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重点功能区建设的政策支持与体制创新不足。“十五”期间,我市在综合政策的研究、制定和出台方面取

得了一系列成就。但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重点功能区建设的政策支持与体制创新仍然不足,经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以行政区划为主导的区域发展模式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影响了资金、技术、人才以及信息等的跨区域流动。同时,城市内部和外部区域经济合作仍处于自然发展阶段,深度和广度都不够,还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第二部分规划总则“十一五”时期,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审视区域经济与重点产业功能区的发展,明确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战略重点。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实践“五个统筹”的要求,围绕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强调不同区域“人”的全面发展,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调动优势资源、完成功能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区县互动共赢的良性机制,构建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实现城市整体功能的最优化和整体效能的最大化,推动首都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北京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主要有四个方面,即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强化生态良性循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一)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保持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区域经济增长模式从外延式向内涵式增长的转换。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27:

72左右。

(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十一五”期间要力争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在城市与乡村共同繁荣、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共同发展、社会各阶层共同受益、全社会和谐共存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

(三)强化生态良性循环。要努力实现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传统增长模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经济模式转变。节约和集约利用水资源、能源以及土地资源。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加强生态林地的保护和建设,有效保护森林、河湖、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积极进行绿化隔离区、森林公园、生态廊道和城市公共绿地等的建设。以防治环境污染,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为重点,建设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立足于各个功能区域的相互联系,着重于东西两个产业带,特别是东部产业带的发展,放眼于北京市区域经济与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乃至全国不同地域之间的产业分工协作关系,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各个功能区域的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以及城镇化格局,将区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以及禁止开发四类,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构建大区域统筹发展的新模式。

三、发展思路“十一五”期间,要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根据北京宏观经济环境转变和未来发展的目标,重点构建“二大发展带、四大城市功能区域、六大重点产业功能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框架(图

1),形成点、线、面互动的空间发展新格局,并以此点轴支撑的空间网络系统引导产业尤其是传统产业由中心城区向城外转移,积极促进区域分工和要素流动,形成高效、完善的产业分工体系。建设北京东部、西部发展带。“十一五”期间,要围绕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加速建设北京东部产业发展带和西部生态发展带。要进一步增强北京作为京津冀都市圈核心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形成北京东部轴带扩散发展的空间结构,以顺义、通州、亦庄和大兴为重要结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及都市型工业,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要进一步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积极引导高新技术研发与服务、旅游休闲、商业物流、教育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向该地区集聚。形成各具特色的四大城市功能区域。通过“优化城区、强化郊区”,形成特色突出、分工明确、发展均衡的四大城市功能区域,即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首都功能核心区集中体现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功能,集中展现古都特色,是首都功能及“四个服务”的最主要载体。城市功能拓展区是体现北京现代经济与国际交往功能的重要区域。城市发展新区是北京发展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主要基地,也是北京疏散城市中心区产业与人口的重要区域,是未来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所在。生态涵养发展区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区域。推动六大重点产业功能区发展。为快速提升首都整体经济实力,发挥核心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在促进产业群发展的基础上,全力建设好六大重点产业功能区。在首都功能核心区,重点建设金融街,进一步强化首都的国际化金融中心功能,努力将其发展为国家级金融决策与监管中心、金融政策发布中心、金融信息汇聚中心和国际

交往中心。在城市功能拓展区,重点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商务中心区(CBD)、奥林匹克中心区等三个重点功能区,以满足城市功能拓展区承载的国家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际交往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以及现代体育文化中心的职能。在城市发展新区,结合重点新城建设,发展顺义临空经济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两大重点功能区,以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新区的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和人口承载功能,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四、战略重点

(一)构建不同功能区域的重点产业群。按照“优化市区、发展平原、涵养山区”的原则,依据各城市功能区域的定位,建立产业筛选机制,规划引导投资方向,促进产业集聚发展,逐步形成各具特色、重点突出的产业格局,提高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程度。引导金融保险、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产业群在首都功能核心区集聚发展;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物流以及知识型服务业等高级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群在城市功能拓展区集聚发展;引导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石化新材料、都市工业、生物医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制造业集群在城市发展新区集聚发展;引导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在生态涵养发展区集聚发展。

(二)实现增长极驱动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培育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吸引全球资源发展首都经济。通过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充分吸纳全市、全国乃至全球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促进增长极的发展;通过增长极的扩散作用,带动一批产业群的发展。依托六大重点功能区,形成覆盖全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和扇面,涵盖现代流通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等主

要产业,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中的重要支撑和促进首都经济增长的引擎,成为落实区县功能定位和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

(三)完善以新城建设为重点的市域城镇体系。“十一五”期间,要强调产业和人口协同的空间转移策略,在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的同时,大力加强“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体系建设,加强新城的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体系和生活服务体系建设,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和人口疏散,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公共事业。

(四)实施以均衡发展为目标的区域振兴计划。首先,在努力缩小区县之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的同时,更要缩小区县之间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福利水平(包括基础医疗、基础教育、城市基础设施等服务)的差距。其次,要努力推动区域产业分工合理化,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形成区域之间的利益转移机制。第三,要加强政策和投入倾斜,针对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生态涵养发展区给予重点支持,优先配置重大公共服务项目。第四,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滚动整治,以“保护”带动“发展”的中心城区保护与利用模式,在产业提升优化和公共物品提供方面给予特别资助,重点支持符合南城资源特点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文化旅游、体育休闲等产业。

(五)努力建设体现首都风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首都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有别于城区,应与农村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与建设文明村镇结合起来,要从实际出发,从“新村镇”、“新产业”、“新组织”、“新农民”、“新作风”以及“新生活”等六个“新”入手,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由传统的自

然经济状态向城镇化、现代化的历史性转变,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构筑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结构,加速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农民利益保障与城区全面接轨。

(六)建立和完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引导及保障机制。“十一五”期间,首先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继续完善市与区县财政管理机制,不断加强转移支付,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赋予区县与其所承担的事权相适应的财权。其次,要完善规划配套机制,在全市及各区县的各种规划中充分体现和贯彻落实区县功能定位调整的要求,从规划上保证功能定位导向目标的实现。第三,要完善政策配套机制,通过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政策和创新办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各区县之间资源的分配与流动。

第四,要制定重大项目配置机制,以项目来引导资源尤其是公共资源按区县功能定位的方向流动和集聚。第五,要完善考核与评价配套机制,制定差异化的区县绩效考评标准,要将落实区县功能定位、调整产业布局、均衡发展水平以及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列入区县绩效考核之中。第六,对于限制和禁止开发地区,必须建立生态建设利益补偿机制,一是用于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二是用于发展当地的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农村道路等公共事业建设和社会保障支出。

一、功能区域划分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各个区县在全市总体发展中承载的不同功能,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避免盲目发展、无序竞争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效能抵消,加强市委、市政府对各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分类指导,促进城市总体功能的优化和首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关于“两轴-两带-多中心”和城市次区域划分的设想,遵循“优化城区、强化郊区”的原则,市

委、市政府制定了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体系,将全市从总体上划

分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

展区四大功能区域。

(一)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区,是首都功能和“四个服务”的最主要的载体,承担国家政治文化中

心、金融管理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职能,同时具有服务全国的会

展、体育、医疗、商业和旅游等功能。该区域是全市城市化水平最高

的地区,集中了大部分的市级和一些重要的区级商业中心。该区土地

面积939平方公里,占全市的0.56%;20**年户籍人口为225.7万,占全市的19.12%,人口密度为24429人平方公里;20**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533.5亿元,占全市的25.3%。(二)城市功能拓展区。包括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四个区,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内外

知名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聚集区,著名的旅游、文化、体育活动

区,也是中国与世界联系的重要节点。该区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

高新技术产业、科教文化产业等发展迅速,文化旅游产业发达。该区

土地面积1275.93平方公里,占全市的

7.78%;20**年第三部分四大功能区域发展规划户籍人口为49

5.3万,占全市总人口的41.95%,人口密度为3882人平方公里;20**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777.2亿元,占全市的45.8%。

(三)城市发展新区。包括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五个区和亦庄开发区,是北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

的主要载体,是北京疏散城市中心区产业与人口的重要区域,也是未

来北京城市发展的重心所在。该区涵盖多个规划新城、国家级和市级

开发区,同时是全市重要的农副食品生产基地。城市发展新区占地629

5.57平方公里,占北京总面积的38.36%;20**年户籍人口299.0万人,占25.32%,人口密度为475人平方公里;20**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04

6.7亿元,占全市的1

7.3%。

(四)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五个区县,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是环境友好型产业基地,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区域,也是北京市民休闲游憩的理想空间。该区域生态质量良好、自然资源丰富,但工业基础薄弱,产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小。该区域大多处于山区或浅山区,全区占地874

6.65平方公里,占北京总面积的53.30%;20**年户籍人口160.7万人,占全市

13.61%,人口密度为184人平方公里;20**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76.2亿元,占全市的

4.6%。

二、总体调整方案北京区域发展的内外环境决定了“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适当平衡地区间、城乡间、产业间以及职能间各种利益关系,加强区域开发的分类指导,依照功能定位的要求和现实基础条件,分别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对各重点功能区,要加大开发投入力度,增强承载能力,实施重点开发和优化开发,对山区、浅山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及绿化隔离地区,严格控制不符合功能定位要求的开发建设,强化生态与水源涵养功能,实施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同时,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降低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十一五”期间,在总体上调

整和优化城市功能空间布局既是解决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的需要,也是建设国际城市、发展首都经济的要求(表1)。表1 北京四大功能区域存在问题、调整思路及内容

三、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努力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和古都风貌的现代国际城市的中心城区,成为政务环境、商务环境、宜居环境建设和管理的典范。

2.发展指标。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第三产业比重力争达到85%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初步形成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有机结合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城市格局。城市功能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危旧房改造基本完成,进一步提高房屋修缮更新率,力争住宅建设取得突破,古都风貌保护取得实质性进展。生态环境和城市面貌明显改观,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全面提高,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不断上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70%,外来人口管理指数逐年提高,非正常集体越级上访批次逐年减少,公共安全指数、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城市管理综合指数、社区服务满意度以及常住人口下降率不断上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二)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1.创造三个环境,落实“四个服务”。一是积极为中央行政机关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二是集中精力搞好综合调控,创造良好的商务环境。三是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宜居环境,不断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加速危旧房的改造、修缮、更新,同时要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

2.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空间布局。一是要牢牢把握首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突出产业特色,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形成以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文化旅游、体育休闲为主,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三业并举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二是积极鼓励和支持总部经济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依托金融街,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信息咨询业;依托天坛、地坛、雍和宫、国子监、大栅栏、琉璃厂等地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以及广告创意产业;依托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区,大力发展体育休闲产业;依托东城区与西城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积极发展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产业;依托王府井、西单、前门等著名商业街区,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

3.注重古都保护,实现双赢发展。贯彻旧城风貌整体保护方针,大力发展与旧城保护相适应的文化旅游业,使南部的经济规模有较大扩张,形成与旧城保护相协调的经济功能和主导产业。在进一步完善拆迁制度设计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引导人口向外疏散转移,调整旧城功能,推动老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古都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双赢”。

4.优化完善城区建设,提高现代化水平。一是要充分发挥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作用,重点做好道路交通、产业功能区、现代居住区和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规划设计,引导城市建设由粗放扩张向调整改造转变。二是继续以危旧房改造、基础设施完善、旧城环境整治为重点,加大对南城地区的倾斜力度,全面推进城市规划现代化、城市建设现代化和城市管理现代化,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5.加强资源保护与集约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一是要以防治环境污染、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为重点,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资源保护与集约利用。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与管理。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二是要做好城区绿化、美化和亮化工作,打造精品中心城区,塑造高品位城市景观。

四、城市功能拓展区

(一)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形成世界一流的商务区、科技园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区、教育和体育中心区和文化“首善之区”。形成与现代城市功能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格局。形成城乡统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市形态。形成以人为本、以秀美山水园林为标志、人与自然和谐融合的宜居区域。

2.发展指标。城市功能拓展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预计超过10%,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加大,税收增长指数和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稳步上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水耗不断降低。经济竞争能力和经济集约化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结构实现优化升级。继续提高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强化该区在科技创新资源投入、科技创新产出和科技创新贡献等方面的优势地位,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逐步增加,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水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品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7%以上,达到中等富裕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外来人口管理指数逐年提高,非正常集体越

级上访批次逐年减少,公共安全指数、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城市管理综合指数、社区服务满意度不断上升。

(二)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1.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二次创业”。一是加快CBD、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等城市重点功能区建设,加快专业园区、产业基地、创业园以及孵化器的建设,形成设施完善、环境优良、充满活力的产业园区体系。二是完善产业规划和政策,促进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体,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环保产业等的共同发展,并且注重高新技术产业的错位发展。三是重点发展以集成电路、网络计算机、移动通讯、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四是强化产业配套和要素协作,形成特色产业链和主导产业群,并注重与现代服务业的互动融合。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以服务求发展,以服务促开放”的原则,抓住奥运机遇,大力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一是发展现代流通业、现代旅游业以及文化、体育、教育、保健等服务业。二是发展金融保险、知识服务业,搭建“金融走廊”、“中介大道”等硬件平台和公共信息网络等软件平台。三是继续推进北京国际商务中心区(CBD)及首都休闲娱乐中心区(CRD)建设,促进国际金融、中介服务、文化传媒、数字娱乐、旅游会展、总部经济等高端服务业发展。四是规划建造低密度、高品质、个性化、绿色环保、形象独立的新型生态办公区(EOD),力争生态办公、生态旅游、生态商业“3E”合一,推进总部战略的实施。五是进一步加强住房、通讯等产品营销服务,建成一批特色产业街和服务功能区。

3.构建以知识创新为主动力的区域发展模式。一是实现以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为驱动的区域发展模式,创建国际一流园区,加强知

识产权保护,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加强科技资源共享建设,形成以知识生产、传播、应用为驱动的知识中心型地区。二是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环境、创业环境和金融环境,积极倡导创新文化,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充分调动和发挥驻区高校、科研院所的智力技术优势,广泛吸引国内外企业来区设立研发中心,支持科研院所转制、发展和壮大,支持留学人员和各类人才创业。三是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形成以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为重要标志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创建国内一流的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学习型社会示范区。四是采取“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以海淀区为主体,将中央信息区(CID)建设成为首都信息化的先导性示范区和中国向世界展示信息化水平的窗口。

4.提高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一是积极落实奥运行动规划,推进奥林匹克中心区建设,拓展现代体育文化中心功能,使奥运场馆、配套设施、综合服务和生态环境达到能够保障20**年奥运会顺利进行的水平。二是构筑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先进的基础设施体系。按照“中部打开通道、内层加密路网、外围建设新路”的思路进行道路建设,建成地铁四号线、五号线、十号线等轨道交通,搞好供水、供电、供热、燃气、电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三是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以城乡结合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城市综合开发,拆除违法建筑,消灭城中村以及治理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四是深化城市管理体制综合改革,提高城市管理的法制化、人性化和现代化水平。5.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将城市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努力加快城市功能拓展区农村地区的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一是走改革创新的道路,坚决革除城乡二元体制弊端,深化农村行政管理和经济管

理体制改革。二是按照“科学规划、整体开发、分步实施”的原则,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完善土地储备制度为着力点,以招商引资为手段,到20**年基本建成规划的小城镇,创造拥有良好生态环境、一流服务功能和秀美城市风光的新型城市形态。三是下大力气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努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四是高起点地规划建设社会事业项目和公共、社区服务设施,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农民素质全面提高。

6.营建环境友好的和谐区域。一是营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加快旧村改造和新型村镇建设步伐,全面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区”。二是在营建良好舒适的宜居环境的同时,建设一批园林绿地景观,加大城市整治,改善交通和城市环境,提高人们生活、办公的舒适度。三是建设和谐的人文环境。保护皇家园林、历史文化遗迹,弘扬地区特色文化,注重城市文化积淀和文化产业发展。完善社会服务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市民道德素质教育,提高文明程度,全面构建和谐区域。

五、城市发展新区

(一)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初步形成经济结构合理、城镇功能基本完备、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发展新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国内外投资,吸引产业的转移和集中,扩充经济总量,培育城市新的增长极;以各级产业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成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成为都市型现

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

《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 2014-05-07 09:01:35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作者:邢云鹏王建伟 4月11日,山西省政府发布《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全省国土空间细分为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并赋予其不同的发展功能定位。计划到2020年前,在全省着力构建四大战略格局。 重点开发区域占省域面积20.15%,未来功能定位为:支撑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提升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区,引领科技创新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示范区,全省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占全省面积的28.65%,未来规划为:着力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分为水土保持型、水源涵养型、防风固沙型和生物多样型四种类型,占全省面积的50%以上。 禁止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各级自然保护区、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湿地(湿地公园)、重要水源地等,占全省国土面积14.2%。 “一核一圈三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引导人口和产业向发展条件好的河谷盆地相对集中,加快发展太原都市区和都市圈,培育壮大晋北、晋南、晋东南城镇群。六大河谷盆地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战略格局,将构建汾河平原综合性农业发展区域,桑干河河谷盆地、滹沱河河谷盆地优质杂粮和肉乳产品为主的农业发展区域。“一带三屏”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将建设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区为主体的生态治理带。“点状开发”的生态友好型能矿资源开发格局,将在煤炭、煤层气分布面积广的地区,突出“小点上开发、大区域保护”,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并重。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文)教程文件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全文)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文) 第二篇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空间结构急剧变动的时期,坚持科学的国土空间开发导向极为重要(13)。为有效解决国土空间开发中的突出问题,应对未来诸多挑战,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立足我国国土空间的自然状况,明确国土空间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第二章指导思想 ——开发我们家园的新理念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14),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树立新的开发理念,调整开发内容,创新开发方式,规范开发秩序,提高开发效率,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建设中华民族美好家园。 第一节开发理念 本规划的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中的“开发”(15),特指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限制开发,特指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并不是限制所有的开发活动。对农产品主产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但仍要鼓励农业开发;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

发,但仍允许一定程度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将一些区域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并不是限制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类区域的农业生产力和生态产品生产力,实现科学发展。 ——根据自然条件适宜性开发的理念。不同的国土空间,自然状况不同。海拔很高、地形复杂、气候恶劣以及其他生态脆弱或生态功能重要的区域,并不适宜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有的区域甚至不适宜高强度的农牧业开发。否则,将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对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造成损害。因此,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根据不同国土空间的自然属性确定不同的开发内容。 ——区分主体功能的理念。一定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必有一种主体功能。从提供产品的角度划分,或者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或者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或者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在关系全局生态安全的区域,应把提供生态产品作为主体功能,把提供农产品和服务产品及工业品作为从属功能,否则,就可能损害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比如,草原的主体功能是提供生态产品,若超载过牧,就会造成草原退化沙化。在农业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应把提供农产品作为主体功能,否则,大量占用耕地就可能损害农产品的生产能力。

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必须在科学评价和准确把握全市国土空间状况的基础上,统筹谋划全市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合理划分和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第一节国土空间状况我市地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东经105度11′-110度11′,北纬28度10′-32度13′,东西宽470公里,南北长450公里,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华莹山--巴岳山以西2是方山丘陵区,华莹山至方斗山之间为平行岭谷区,东北部为大巴山区,东南部和南部为武陵山和大娄山区。 地形地貌较为复杂。一是地势起伏大,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地势高,西部地势低,最高处大巴山川鄂岭,海拔2796.8m,最低处巫山长江水面,海拔73.1m;专栏1:国土空间与主体功能区国土空间:是指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利管辖范围内的地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包括陆地、水域、领海、领空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物质空间,具有三重含义:一是以地理环境为基础,由水、土、空气等自然要素组成,具有自然属性。二是以人为主体,由各种人文要素组成,具有社会属性。三是国土空间有开发利用价值,也是一种资源,具有经济属性。 主体功能区:一定范围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必有一种功能居于主要地位、发挥主要作用,这个功能就是主体功能。主体功能区是基于不同国土空间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从大规模高强度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角度,将特定区域确定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划分主体功能区主要考虑水土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状况、环境容量、区位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人口集聚状况、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以及军事、历史、民族等因素。按照国家相关划分标准,主体功能区可以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等几大类型。 3二是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有中山、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缓丘陵、台地和平坝等8大类典型地貌;三是地貌分布的地区差异明显,西北部为方山丘陵,中部为低山丘陵,东北部、东南部和南部为山区;四是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在市域的东北、东南部有典型的石林、峰林、洼地、残丘、落水洞、溶洞、暗河、峡谷以及槽谷等喀斯特景观分图1:全市地形与高程图布,分布区域占幅员面积近40%。 总体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一是热量充足,气温垂直变化明显,夏季高温,七、八两月最热,平均气温27~29℃,冬季阴冷,一月最冷,平均气温6~8℃;二是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时空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雨量1000~1400mm,东北部和东南部多,西部少,5~10月降水占全年的70%以上;三是雾日多,属全国低日照地区,年日照时数在921~1570小时之间,万州以东七区县(自治县)在1300小时以上,中西部平行岭谷区在1100~1300小时之间,东南部、南部与主城区均在1180小时以下。 植被覆盖良好。全市林地面积32731km2,占幅员面积的39.68%,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等常4绿乔木为主,分自然植被和栽培植被两类。自然植被类型包括针叶林、阔叶林、灌草丛等,其中针叶林面积15254km2,占比最大,主要包括松林、杉木林、柏木林等,以马尾松林和柏木林为主,多为天然次生林或半人工林;阔叶林植被包括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竹林等,主要分布于东北部、南部及东南部的大娄山、巫山和大巴山区和平行岭谷丘陵区;灌草和灌草丛植被包括常绿阔叶灌丛、灌草丛、常绿草叶灌丛等植被类型。栽培植被主要为水田和旱地作物,主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红苕、蔬菜等农田作物植被和果、茶、桑等园地植被。

主体功能区规划名词解释

附件5 主体功能区规划名词解释 1. 开发:原意指以荒地、矿山、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为对象所进行的劳动,以达到利用目的的活动。在现实生活当中,开发的含义已大大扩展,一切改变原始状态、自然景观的活动都称为开发。人才的发现、新技术的发明也称为开发。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优化、重点、限制、禁止开发中的开发,特指以陆地国土空间为对象,以集聚人口和经济为目的,大规模、高强度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活动过程。 2. 主体功能:一定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必有一种功能居于主要地位,发挥主要作用,这个功能就是主体功能。就一定的空间单元提供产品的类别而言,要么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要么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要么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主体功能并不排斥其他功能。 3. 主体功能区:指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主体功能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从开发方式上,可以定义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从开发内容上,可以定义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产品主产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 态功能区。从层级上,可以分为国家级层面和省级层面

4. 主体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空间规划。一是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背景下,对国土空间开发进行的战略性谋划。二是今后各类涉及空间开发规划的基础性规划,是衔接协调各类相关规划的基本依据。三是具有约束性的规划,既要约束市场主体的开发行为,也要约束政府的行为。四是一种综合性空间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等空间规划相比,范围更广、更原则。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设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 5. 开发强度:指一个区域建设空间占该区域总面积的比例。建设空间包括城镇建成区、独立工矿、农村居民点、交通、水利设施、其他建设用地空间。开发强度是优化、调整国土空间结构最重要指标,各类主体功能区都必须严格控制开发强度。 6. 国土空间:是指国家主权与主权管辖下的地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包括陆地、水域、内水、领海、领空等。国土空间具有开发利用价值,是一种稀缺资源。 7. 空间结构:是指不同类型空间的构成及其在不同空间的分布,如城市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的比例,城市空间中城市建设空间与工矿建设空间的比例等。空间结构一旦形成后很难改变,特别是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等变成工业和城市空间后,调整和恢复的难度和代价很大。 8. 城市空间:包括城市建设空间、工矿建设空间。城市建设空间包括城市和建制镇居民点空间。工矿建设空间是指城镇居民点以外的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附件2: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名录

附件2: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名录表1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名称 面积 (平方公里) 位置主要保护对象 北京百花山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 217.43门头沟区天然植被和野生动物 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6.6延庆县 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 物 天津古海岸与湿 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59.13 滨海新区、津南区、宁河县、 宝坻区 贝壳堤、牡蛎礁等古海岸遗迹 及滨海湿地生态系统 天津蓟县中、上元 古界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 9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 天津八仙山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 53.6蓟县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河北昌黎黄金海 岸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 300昌黎县沙质海岸及近海生态系统河北柳江盆地地 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95抚宁县 标准地质剖面、典型地质构造 等 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8.33蔚县、涿鹿县 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及褐马鸡等 野生动植物 河北泥河湾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 10.15阳原县、蔚县标准地层剖面及古生物化石河北大海陀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 112.25赤城县森林生态系统 河北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42.47兴隆县 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及猕猴等野 生动植物 河北茅荆坝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 400.38隆化县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 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30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及 野生动植物 河北围场红松洼 国家级自然保护 79.7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草原生态系统

区 河北滦河上游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 506.37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物河北衡水湖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 187.87衡水市湿地生态系统及鸟类 山西阳城蟒河猕 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5.73阳城县 猕猴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生 境 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2 垣曲县、沁水县、翼城县、阳 城县 森林植被及勺鸡、猕猴、大鲵 等野生动物 山西芦芽山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 214.53宁武县、岢岚县、五寨县褐马鸡及其生境 山西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6.17蒲县、隰县 褐马鸡、白皮松等野生动植物 及其生境 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4.44交城县、方山县 褐马鸡及华北落叶松、云杉等 森林生态系统 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885.77 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 布市 森林生态系统 内蒙古阿鲁科尔 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67.94阿鲁科尔沁旗 沙地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及珍 稀鸟类 内蒙古赛罕乌拉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04巴林右旗 森林生态系统及马鹿等野生动 物 内蒙古达里诺尔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94.13克什克腾旗 湖泊湿地、草原生态系统及珍 稀鸟类 内蒙古白音敖包 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 138.62克什克腾旗沙地云杉林生态系统等 内蒙古黑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76.38宁城县 森林生态系统及重点保护野生 动物 内蒙古大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67.99敖汉旗 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及 野生动植物 内蒙古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1.83科尔沁左翼后旗 水曲柳及沟壑阔叶林生态系统 等 内蒙古鄂尔多斯147.7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伊金霍洛遗鸥及其生境湿地生态系统等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附件2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名录-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附件2: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名录-国家级风景名 胜区 [发布日期:2011-6-9]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名称 面积 (平方公里)名称 面积 (平方公里) 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280扎兰屯风景名胜区475石花洞风景名胜区84.66千山风景名胜区72盘山风景名胜区106鸭绿江风景名胜区824.2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风景名 胜区 2394金石滩风景名胜区120秦皇岛北戴河风景名胜区365.97兴城海滨风景名胜区42野三坡风景名胜区498.5 大连海滨—旅顺口风景名胜 区 166.7苍岩山风景名胜区63凤凰山风景名胜区216嶂石岩风景名胜区120本溪水洞风景名胜区44.72西柏坡—天桂山风景名胜区256青山沟风景名胜区127崆山白云洞风景名胜区350医巫闾山风景名胜区630五台山风景名胜区376松花湖风景名胜区500

恒山风景名胜区147.51八大部—净月潭风景名胜区103.38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178仙景台风景名胜区32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70防川风景名胜区139五老峰风景名胜区300镜泊湖风景名胜区1726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720琅琊山风景名胜区115太湖风景名胜区888齐云山风景名胜区110.4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31采石风景名胜区64.85云台山风景名胜区201巢湖风景名胜区800蜀岗瘦西湖风景名胜区7.43花山谜窟—渐江风景名胜区61.2三山风景名胜区17.23太极洞风景名胜区22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59.04花亭湖风景名胜区254富春江—新安江风景名胜区1123武夷山风景名胜区79雁荡山风景名胜区289.91清源山风景名胜区62普陀山风景名胜区41.95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245.74天台山风景名胜区58.2太姥山风景名胜区92.02 桃源洞─鳞隐石林风景名胜 嵊泗列岛风景名胜区34.91 30.23 区 楠溪江风景名胜区625金湖风景名胜区140莫干山风景名胜区58鸳鸯溪风景名胜区66雪窦山风景名胜区140海坛风景名胜区71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二〇一二年七月 目录 序言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规划基础 第二节发展形势和要求 第二章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和功能分区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规划目标 第三节功能分区 第三章四类功能区域 第一节首都功能核心区 第二节城市功能拓展区 第三节城市发展新区 第四节生态涵养发展区 第四章禁止开发区域 第一节基本情况 第二节管制原则 第三节发展任务 第五章政策机制

第一节政策措施 第二节保障机制 第六章规划实施 第一节部门职责 第二节区县职责 附件1:北京市禁止开发区域名录表 表1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表 表2 自然保护区表 表3 风景名胜区表 表4 森林公园表 表5 地质公园表 表6 重要水源区 附件2: 图1 北京市禁止开发区域分布图 图2 重要水源区分布图 序言 自2005年起,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行了区县功能定位,分类指导区域发展,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以及《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北京市确定为国家优化开发区域,要求进一步优化北京市主体功能区发展。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落实了国家对北京市整体优化开发的定位,深化了各功能区域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原则、发展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指导北京市科学推进功能区域建设、丰富发展内涵、更好发挥首都职能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参考《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城市总

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等相关规划编制,是本市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是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本规划的基准年为2010年,主要目标年为2020年,规划任务是更长远的,实施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修订。规划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国土面积16410.5平方公里。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规划基础 2005年5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京发〔2005〕6号,以下简称《意见》),率先探索实行了区县功能定位和区域开发建设的分类指导。《意见》实施以来,区域差异化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市、区县两级政府共同谋划、积极推动,全市功能区域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有效保障了首都功能的履行。 ——区域差异化主导功能逐步明晰。四类功能区域差异化的主导功能更加强化,首都功能核心区“四个服务”①和历史文化传承功能得到更好发挥,城市功能拓展区自主创新和外向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市发展新区承接人口和产业的能力不断提升,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涵养功能日益增强。 ①四个服务,即为党、政、军首脑机关正常开展工作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服务,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 ——区域调控的政策机制基本确立。制定了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重点新城、城南地区、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有效实施了一批支撑主导功能的重大项目,逐步建立了差异化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互利共赢的区县结对合作机制,有力推动了各功能区域差异化发展。 ——特色分工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四类功能区域特色产业更加突出,首都功能核心区总部和金融业集聚发展,一批文化和商贸特色街区成为发展新亮点;城市功能拓展区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发展,国际化商务中心功能得到强化;城市发展新区现代制造业集群化发展,新的产业集聚区逐步形成;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较快,生态环境得到提升。 ——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各功能区域定位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各自特点更加鲜明,南北差距拉大的势头得到遏制,内部互动加强,外部合作深化,特别是南城地区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加速转型,一批新兴产业功能区域初具规模,功能区域间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功能区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功能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提升,2006-2010年,四类功能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10%。经济总量分布格局与区域功能定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定位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对全国定位 第一层次:【国家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广州 1、——强化北京的首都功能和【全国中心城市】地位,着眼建设【世界城市】,发展首都经济,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加快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强化创新功能,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园区的建设,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城市。 2、——优化提升上海核心城市的功能,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强化创新能力和现代服务功能,率先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增强辐射带动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长江流域和全国发展的能力。 3、——增强广州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强化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建设国际大都市。 第二层次:【大区域中心】天津、重庆、深圳、成都、西安 1、——提升天津的国际港口城市、生态城市和北方经济中心功能,重点开发天津滨海新区,构筑高水平的产业结构,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先进制造业和技术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增强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 2、——增强深圳科技研发和高端服务功能,继续发挥经济特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际化城市】。 3、——构建以重庆主城区为核心,以“一小时经济圈”地区为重点,以主要交通干线和长江为轴线的空间开发格局。【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汽车摩托车、石油天然气化工和装备制造基地,内陆开放高地和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强化重庆主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先进制造和综合服务水平,建设全国重要的金融、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商贸物流中心,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4、——强化成都中心城市功能,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和商贸物流、金融、文化教育中心。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以及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美丽富饶的三秦大地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改革开放30多年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未来一段时期仍将持续高速发展,国土开发空间格局正在经历着深刻变化。为了使我们的家园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加宜人的生存发展环境,必须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科学高效利用国土空间。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发展格局。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西部强省目标的战略举措,有利于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有利于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依据,是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是国土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1]。各地各部门必须切实组织实施,加强监测评估,建立奖惩机制,严格贯彻执行。 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编制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7〕72号)编制,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范围涵盖全省所有国土空间。本规划推进实现主体功能区主要目标的时间是2020年,规划任务是更长远的,实施中将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并结合我省实际适时调整修订。 第一章规划背景 构建美好家园,实现科学有序开发,首先要认识我省现有国土空间的基本状况、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趋势。 第一节基本状况 ——区位。陕西地处我国内陆中心腹地,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是亚欧大陆桥亚洲段的中心和进入大西北的门户,与晋、蒙、宁、甘、川、渝、鄂、豫等八个省(市、自治区)接壤(见附图1),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之便,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划 目录 序言 (5) 第一章规划背景 (3) 第一节基本状况 (3) 第二节综合评价 (5) 第三节面临趋势 (7) 第二章主体功能区划分 (9) 第一节划分类型 (9) 第二节重大关系 (11) 第三节划分结果 (13) 第三章总体要求和规划目标 (15) 第一节指导思想 (15) 第二节开发原则 (17) 第三节主要目标 (18) 第四节战略格局 (20) 第四章重点开发区域 (23) 第一节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23) 第二节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 (24) I

第三节省级层面重点开发区域 (27) 第五章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 (32) 第一节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 (32) 第二节区域分布 (33) 第三节点状开发的城镇 (36) 第四节基本农田保护 (37) 第六章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 (38) 第一节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 (38) 第二节国家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 (40) 第三节省级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 (43) 第四节点状开发的城镇 (45) 第七章禁止开发区域 (46) 第一节功能定位和区域分布 (46) 第二节管制原则 (47) 第三节近期任务 (53) 第八章能源与资源 (55) 第一节主要原则 (55) 第二节能源开发布局 (56) 第三节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布局 (58) 第四节水资源开发利用 (58) 第九章区域政策 (60) 第一节财政政策 (60)

第二节投资政策 (60) 第三节产业政策 (61) 第四节土地政策 (62) 第五节农业政策 (62) 第六节人口政策 (63) 第七节环境政策 (64) 第八节应对气候变化政策 (65) 第九节绩效评价政策 (66) 第十章规划实施 (68) 第一节规划实施 (68) 第二节监测评估 (70) 附表1:重点开发区域名录 (72) 附表2: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名录 (73) 附表3: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 (74) 附表4:点状开发的城镇 (75) 附表5:全省耕地保有量与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表 (76) 附表6:禁止开发区域名录 (77) 附图1:陕西省行政区划图 (109) 附图2:陕西省地形图 (110) 附图3:城市化战略格局示意图 (111)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时间:2011-08-29 22:46来源:中国经济网点击: 213次 2010年底,我国首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我国过去在国土资源规划中存在哪些问题?新规划将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如何推进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许正中教授为我们深入讲解 2010年底,我国首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规划》明确我国将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在优化提升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基础上,在中西部一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好的区域,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城市群。 科技部国家区域经济规划委托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正中我国过去在国土资源规划中存在哪些问题?新规划将如何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的重大战略举措?将如何推进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空间单元过大,发展不应齐头并进 几千年来,我国的国土开发都是以农业为主,即使近代工业化有了较大发展,但实际全国发展并不平衡。按照以往的规划,从政策上将全国划分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四个经济板块。但是按照这样的空间划分,在制定并实施政策的时候,“空间单元”太大,而且不具有差异性。比如西部12个省,四川的条件和西藏的条件是完全不同的,又比如内蒙古,东西幅度几千公里,条件几乎不完全一样,要给予这些地区同样的政策是不合适的,这是空间单元的问题。

另外,全国各地的发展也是齐头并进,区域缺乏核心,齐头并进就等于什么也没有抓,没有差异化、没有特色。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看,大约60%多的人生活在离海岸线一百公里以内,而这样的大城市群支撑着一半以上的GDP。虽然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增长极使一些地区的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但是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还没有发挥。目前,我国以省为单位进行规划,各省、市、乡、县都发展经济,齐头并进,却无法实现良好的效果。 空间规划代替时间规划保持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规划和以往五年规划最大的区别就是主体功能区的推行,这是第一次以空间规划替代时间规划。从“一五”到“十一五”,都是以时间为轴来布局。而“十二五”不仅有时间规划,还有空间规划——主体功能区,这是中央在我国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布局。 主体功能区是根据资源、环境、气候、人口等对中国的国土重新进行规划。从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来看,中国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城市社会的转型。农业社会是以土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源,而随着知识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发展,土地的作用明显降低,在每一块土地上都承载人口、经济和环境已经变得不可能。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追赶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导致了资源环境大量的浪费。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必须要提出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减少对资源环境的破坏。 于是,主体功能区的概念被提出,它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把整个国土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类。优化开发区主要是指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等,这些地区规模性开发强度已经很大,深圳达到40%多,北京也有20%多,而日本、荷兰的开发强度是百分之十几,英国仅有6%。而这三个城市群的面积占国土的14%,人口也占14%,GDP却占了将近40%。这些地区的开发强度过大,需要优化结构发展。 重点开发区要解决的是增长的问题,规划以中西部为主划分了十大城市群,这些地区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可以承接禁止开发区转移来的人口,有条件聚集发展经济。限制开发区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不适宜进行大规模开发的地区,一方面要集约化,另一方面又要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既要调节生态,又要提供产品、保障人居。禁止开发区并不是禁止发展,而是需要保护的自然保护区,比如三江源水源地、历史文化遗产、森林公园、世界地质公园等。 按照过去的发展思路,表面看我们已经走出了短缺经济,但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却会突然发现,我们各方面的资源都存在短缺现象。过去的发展方式已经不能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由空间规划代替时间规划,以空间为主进行时序开发,这是基于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注册咨询师继续教育2017-发展规划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划改革创新与多规合一试卷(100分)

试卷总题量: 25,总分: 100.00分】用户得分:100.0分,用时2425秒,通过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10道题】 1.根据十八大两个一百年的战略安排,我国到2020年的总体目标是()。 A.全面解决温饱问题 B.基本建成小康社会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基本实现现代化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2.国家发改委《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要求,“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展望到()年。 A.2020 B.2025 C.2030 D.2035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3.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原则上要确定为()。 A.优化开发区域 B.重点开发区域 C.限制开发区域 D.禁止开发区域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4.规划目标包括()主要目标、规划指标。 A.总体目标 B.基本原则 C.主要任务 D.指导思想 用户答案:[A] 得分:4.00 5.在哪个发展规划中,首次尝试将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相结合,提出了主体功能区的思想()。

A.“十五”计划 B.“十一五”规划 C.“十二五”规划 D.“十三五”规划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6.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7.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是()。 A.循环经济 B.低碳经济 C.绿色经济 D.生态经济 用户答案:[A] 得分:4.00 8.下列哪种理论主要由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等三个部分组成?() A.社会控制理论 B.公共治理理论 C.自组织理论 D.社会公平理论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9.总体规划经中期评估需要调整的,人民政府应当将调整方案提请哪一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A.上级 B.本级 C.上级和本级 D.上级或本级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12年12月30日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国土空间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开发利用有限的国土空间资源,必须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经济、生态布局和城市化格局,发挥空间资源的最大效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按照国家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部署,全市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有利于促进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加强区域统筹,促进区县差异化发展;有利于匹配区县的事权财权,缩小城乡之间、区县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上海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等编制,是本市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规划,是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规划范围覆盖本市所辖全部陆地国土空间和海域,规划目标到2020年,规划任务更加长远。在实施中可根据形势变化和评估结果适时调整修订。 第一章规划背景 改革开放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发展道路,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四个中心”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部分地区人口密度过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矛盾更加突出。保持上海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必须充分把握城市自然状况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正确认识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第一节自然概况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正处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位置优越,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 ——地形。市域内除西南部有少数丘陵外,其余全部为坦荡低平的平原,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4米左右。崇明岛为我国第三大岛,大金山为上海境内最高点,海拔高度103.4米。全市陆地国土空间为8359平方公里。 ——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全年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这样的气候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水系。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河道(湖泊)总面积642.7平方公里。河网大多数属于黄浦江水系,主要有黄浦江及其支流苏州河、川杨河、淀浦河等。黄浦江全长113公里,流经市区,江道宽度300~770米,平均360米。苏州河上海境内段长54公里,河道平均宽度45米。最大的湖泊为淀山湖,面积62平方公里,其中本市区域内面积47.5平方公里。

主体功能区规划

主体功能区规划:重整河山? https://www.sodocs.net/doc/dd14767493.html, 2010年07月16日13:22 南风窗 主体功能区规划:重整河山? 文_本刊记者许圣如发自广州 广袤丰饶的中国西部迎来了最好的时代,7月5日,高规格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无疑是最强的冲锋号,而在这之前的6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则是猛烈的催化剂,生态补偿机制、优先财政转移支付等配套政策会从制度上为西部开发“准备充足的钱粮”。 “这是国家在空间开发方面提出的一个新战略,是中国的一个独创。”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表示,规划既指引中国发展模式转变的方向,又设定了一个保护国土及生态环境的底线,而这条底线是直接划定到行政边界的硬性规定,不给地方政府太多的模糊空间。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牛凤瑞研究员认为,《规划》选在“十二五”规划编制期通过,意味着《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即将发挥重要作用,“弥补传统国土管治模式的缺点、制约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非理性政绩观,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新的整体规划,为未来数十年内中国各区域发展方向提供指引。” 全国主体功能区将分层次推进,分为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国家层面将选取30%左右的国土,分为国家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其余的全部国土由省级划定主体功能区。 “这是对目前地方政绩考评体系的一个有力纠正。”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分析,中国目前各级地方政府在政绩考评上基本上是一个标准,没能充分考虑各个地区不同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发展的特殊省情、市情、县情。比如有些地区过度开发,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程度。 不过,竹立家特别注意到一些地方,把“限制开发”类改为“生态发展类”。“这样的一个改动,事实上意味着政策的松动,仍在强调发展,这是很危险的,多米诺骨牌一路松动下去,最后很可能回到不顾生态,经济发展至上的老路上来。” 重构经济新地图? 其实,在《规划》制订过程中,就充斥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甚至中央部门之间的博弈。 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概念——“分层次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2007年9月,《规划》形成初稿,3年后获通过。之所以经过长时间酝酿慎重推出,除了涉及繁琐的核算和制度因素外,还牵涉各个地区的发展利益,涉及各个部门政策的调整。 牛凤瑞表示,经济转型时期,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及事权的下放,导致了地方政府围绕地区GDP的税收增长推动经济增长的激励和冲动,形成了一个较长时期内由地方政府推动的经济增长格局。“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就是给地方政府戴上绳索,不可以信马由缰。”

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1 —

目录 序言 (7) 第一章规划背景 (9) 第一节自然状况 (9) 第二节国土综合评价 (10) 第三节国土空间开发存在的问题 (12) 第四节面临趋势 (13) 第二章指导思想 (14) 第一节开发原则 (14) 第二节重大关系 (15) 第三章目标和任务 (17) 第一节战略目标 (17) 第二节战略任务 (18) 第三节主体功能区划分 (20) 第四章重点开发区域 (24) 第一节区域空间分布和基本特征 (24) 第二节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26) 第三节国家重点开发区域 (28) 第四节省重点开发区域 (34) —2 —

第五节重点开发城镇 (39) 第五章农产品主产区 (39) 第一节区域空间分布和基本特征 (40) 第二节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41) 第三节管制原则 (43) 第四节国家农产品主产区 (43) 第六章重点生态功能区 (46) 第一节区域空间分布和基本特征 (46) 第二节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47) 第三节管制原则 (49) 第四节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50) 第五节省重点生态功能区 (50) 第七章禁止开发区域 (51) 第一节区域空间分布与基本特征 (52) 第二节区域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 (54) 第三节管制原则 (56) 第八章能源与资源 (57) 第一节开发布局和利用原则 (57) 第二节能源开发布局 (58) 第三节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布局 (59) 第四节水资源开发利用 (61) 第九章区域政策 (63) —3 —

第一节财政政策 (63) 第二节投资政策 (64) 第三节产业政策 (65) 第四节土地政策 (65) 第五节农业政策 (66) 第六节人口政策 (67) 第七节环境政策 (68) 第八节应对气候变化政策 (70) 第十章绩效评价 (70) 第一节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71) 第二节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72) 第十一章规划实施 (72) 第一节省政府相关部门职责 (72) 第二节市县人民政府职责 (74) 第三节做好规划的监测、评估和宣传工作 (75) 附件:1.省重点开发城镇名录 (77) 2.省禁止开发区域名录 (78) 3.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成果图 (88) 4.主体功能区规划名词解释 (114) —4 —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附件1--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附件1--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 [发布日期:2011-6-9]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 区域范围 面积 (平方公 里) 人口 (万人) 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根河市、额尔古纳市、 鄂伦春自治旗、阿尔山市、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 尔族自治旗、扎兰屯市 黑龙江省:北安市、逊克县、伊春区、南岔区、友 好区、西林区、翠峦区、新青区、美溪区、金山屯 区、五营区、乌马河区、汤旺河区、带岭区、乌伊 岭区、红星区、上甘岭区、铁力市、通河县、甘南 县、庆安县、绥棱县、呼玛县、塔河县、漠河县、 加格达奇区、松岭区、新林区、呼中区、嘉荫县、 孙吴县、爱辉区、嫩江县、五大连池市、木兰县 346997711.7 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吉林省:临江市、抚松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浑 江区、江源区、敦化市、和龙市、汪清县、安图县、 靖宇县 黑龙江省:方正县、穆棱市、海林市、宁安市、东 宁县、林口县、延寿县、五常市、尚志市 111857637.3 阿尔泰山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富蕴县、11769960

森林草原生态功能区福海县、哈巴河县、青河县、吉木乃县(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团场) 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青海省:同德县、兴海县、泽库县、河南蒙古族自 治县、玛沁县、班玛县、甘德县、达日县、久治县、 玛多县、玉树县、杂多县、称多县、治多县、囊谦 县、曲麻莱县、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 35339472.3 若尔盖草原 湿地生态功 能区 四川省: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2851418.2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甘肃省:合作市、临潭县、卓尼县、玛曲县、碌曲 县、夏河县、临夏县、和政县、康乐县、积石山保 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33827155.5 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甘肃省:永登县、永昌县、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 裕固族自治县(不包括北部区块)、民乐县、肃北 蒙古族自治县(不包括北部区块)、阿克塞哈萨克 族自治县、中牧山丹马场、民勤县、山丹县、古浪 县 青海省:天峻县、祁连县、刚察县、门源回族自治 县 185194240.7 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江西省:大余县、上犹县、崇义县、龙南县、全南 县、定南县、安远县、寻乌县、井冈山市 湖南省:宜章县、临武县、宁远县、蓝山县、新田 县、双牌县、桂东县、汝城县、嘉禾县、炎陵县 66772123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