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颅外段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后狭窄诊断中的价值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颅外段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后狭窄诊断中的价值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颅外段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后狭窄诊断中的价值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颅外段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后狭窄诊断中的价值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颅外段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后狭窄诊断中的价值

发表时间:2017-07-07T15:25:34.30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7期作者:李双琼孙颖

[导读] 颅外段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后狭窄患者在早期并无明显的症状体征,往往容易被患者忽视,随着疾病发展。

曲靖市第三人民医院云南曲靖 655000

摘要: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颅外段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后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颅外段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后狭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Ⅰ级、Ⅳ级诊断符合率均为100%,Ⅱ级、Ⅲ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0%,94.1%,各分级诊断符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Ⅰ级、Ⅱ级诊断符合率比对照组高,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整体诊断符合率为95.6%,对照组整体诊断符合率为80.0%,研究组整体诊断符合率比对照组高,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颅外段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后狭窄诊断中诊断符合率较高,能够评估血管狭窄程度,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颅外段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诊断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value of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in ex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after diagnosis. Methods: January 2015 -2016 year in January in our hospital of ex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in 90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b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 examination, analysis of the test results of two groups compared. Results: the study group of grade I, grade IV diagnostic coincidence rate was 100%, grade II, 90% respectively, with 94.1% grade III diagnosis, the diagnostic coincidence rate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study group grade, rat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high grade diagnosis, compared 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 0.05), the study group overall diagnostic coincidence rate was 95.6%, control group total diagnostic coincidence rate was 80%, the study group overall diagnostic coincidence rate i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ed 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in ex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after diagnosis coincidence rate is high,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degree of stenosis, and has high application value in clinical diagnosis.

[Key words]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ex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stenosis; diagnostic

一般情况下,颅外段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后狭窄患者在早期并无明显的症状体征,往往容易被患者忽视,随着疾病发展,狭窄血管段粥样沉积物逐渐增多,造成血管进一步狭窄、堵塞,严重者甚至破裂,继而引发缺血反应[1]。如果沉积物脱落随血液流动,将容易在其他血管段形成血栓,造成新血管出现堵塞、闭塞。早期诊断是及早干预的关键。本研究对颅外段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后狭窄患者分组后分别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以便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颅外段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后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选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颅外段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后狭窄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经CT和MRI证实为颅外段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后狭窄并进行血管狭窄程度分级,两组均以已确诊的结果作为诊断参照标准。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35-75岁,平均(52.7±5.2)岁,血管狭窄程度分级:Ⅰ级:12例,Ⅱ级:10例,Ⅲ级:17例,Ⅳ级:6例;对照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36-74岁,平均(53.5±5.8)岁;血管狭窄程度分级:Ⅰ级15例,Ⅱ级9例,Ⅲ级16例,Ⅳ级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血管狭窄程度分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仪器统一用德国DWL公司生产的脑血流仪,探头频率设置为4 MHz,扫查患者颈内动脉,观察颈部血管、双侧颈内动脉病变区的收缩期峰值流速。调整探头频率为2 MHz,扫查双侧颈内动脉虹吸段和眼动脉,记录血流流向、血管搏动指数、收缩期流速,舒张期流速,最大流速,最小流速,平均流速以及频谱状态。研究组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仪器统一使用荷兰飞利浦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采用超宽线阵式探头,调整频率5-12 MHz、4-8 MHz分别扫查颅外段颈内动脉病变区,扫查后改用凸阵式探头,调整频率2-5 MHz再次扫查颅外段颈内动脉病变区,记录病变范围、狭窄段血管内径、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末流速、狭窄段和狭窄远段流速比值。结合检测数据对颈内动脉硬化程度进行分级,统计诊断结果。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诊断情况。狭窄率=正常部位(正常部位血管内径-狭窄段血管内径)/正常部位血管内径;血管狭窄程度分级:Ⅰ级:狭窄率>30%;Ⅱ级:狭窄率30%-50%;Ⅲ级狭窄率:50%-75%;Ⅳ级:狭窄率>75%[2]。

1.4统计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 15.0进行处理,并用(±s)和n(%)表示,组间比较数据采用t/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诊断结果与各自最终诊断参照情况

两组患者均经CT和MRI证实为颅外段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后狭窄,并作为最终诊断参照。研究组各分级诊断符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动脉硬化检测及临床应用

动脉硬化检测及临床应用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各种心脑血管病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为动脉血管壁弹性的改变,并且此项改变早于结构的改变因此,应进行及时动脉硬化早期检测,降低心脑血管疾病致死率和致残率! 动脉硬化动脉病变的两种主要型态 血管阻塞: 主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硬化: 主要原因为血管壁弹性纤维老化 我国心脑血管病的死亡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1/3。广大临床工作者已经达成共识:以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为典型特征的动脉血管结构与功能病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学基础。动脉弹性主要反映动脉舒张功能的状态,它取决于动脉腔径大小和管壁硬度或可扩张性,是反映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指标。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各种心脑血管病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为动脉。血管壁弹性的改变,并且此项改变早于结构的改变。因此,应进行及时动脉硬化早期检测,降低心脑血管疾病致死率和致残率! 无创性动脉硬化检测: 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 ABI的測算方法和评价标准 在流行病学调查、血管实验室检查和诊室中,测量ABI能可为诊断下肢动脉疾病提供客观的标准。ABI提供的关于患者预后方面的信息有助于预测肢体存活、伤口愈合和存活。ABI 可用于筛查下肢动脉疾病或监测治疗措施的疗效。与下肢血管造影的比较研究证实了ABI 作为下肢动脉疾病诊断工具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研究证实,ABI异常是心、脑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与死亡率呈负相关。ABI的临床应用价值在国外已得到广泛认可。 2006AHA发布的下肢动脉疾病指南中明确按ABI值将患者分为正常、临界、轻中度及重度四级,各组心血管事件死亡率依次为1.2%,2.1%,4.0%及10.8%。由此可见外周血管病变的存在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上升。 ABI指数作为一个临床上的早期诊断下肢动脉疾病的一种手段,与金标准下肢动脉造影狭窄程度≥50%进行比较,它的特异度和灵敏度都是95%以上。根据异常ABI诊断的下肢动脉疾病提示可能存在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其他临床特征 通常认为ABI值在0.41~0.90时,血流轻到中度减少;脚踝最高血压(Systolic) 上臂最高血压(采用左右最高值)ABI normal range0.9- 1.3 ABI < 0.9 有动脉阻塞之可能性 ABI <0.8 动脉阻塞的可能性高 0.5

颅外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

颅外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 颅外颈动脉狭窄性疾病(extracranial carotid stenostic disease)指可引起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狭窄和/或闭塞。 一、流行病学资料 脑卒中(stroke)是目前我国人群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在总死亡中所占比例,城市为20% ,农村为19%。25~74 岁年龄组人群急性脑卒中事件的平均年龄标化发病率男性为270/10 万,女性为161/10 万,平均年龄标化死亡率男性为89/10 万,女性为61/10 万,平均年龄标化病死率男性为33%,女性为38%[1]。在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病变和出血性病变的比例为4:1。其中颅外颈动脉狭窄与脑缺血性疾病特别是脑卒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约3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病变引起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2年卒中发生率可 以高达26% 二、病理与病理生理 ㈠发病原因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流行病学资料显示:90%的颈动脉狭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其余10%包括纤维肌性发育不良(Fibromuscular Dysplasia)、动脉迂曲、外部压迫、创伤性闭塞、内膜分离、炎性血管病、放射性血管炎及淀粉样变性等。1.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形式是颈动脉形成硬化斑块造成狭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好发部位主要是颈总动脉的分叉处,特别是颈动脉球。按病变的不同发展阶段,斑 块可分为纤维性板块和复合性斑块两类。 (1)纤维性斑块,早期的动脉硬化斑块为附着于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其中主要成分是胆固 醇。同时斑块周围的炎症反应又伴发血管壁纤维增生,覆盖于斑块表面。 (2)复合性斑块,纤维性斑块经不断的变化最终成为复合性斑块。引起临床症状的颈动脉复合性斑块通常具有溃疡形成、附壁血栓或斑块内出血等特点。斑块进展造成血管内膜层破裂,粥样物质碎屑释放入血管腔内。随着粥样碎屑的不断脱落,在病变的中心可出现溃疡腔。该病灶可使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成为致栓物质不断脱落的出口。钙盐沉积参与斑块的形成过程,造成病变处有不同程度的钙化。随着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进展,斑块逐渐增大,有效血管腔不断缩小。粥样斑块内出血可导致斑块突然增大,引起血管腔急性闭塞。 2.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纤维肌性发育不良是一个非动脉硬化性的病变过程,主要影响中等大小的动脉。病变可以累及到颈动脉。30%的患者合并颅内动脉瘤;65%的患者发生双侧病变; 25%的患者同时伴有动脉硬化改变。 3.颈动脉迂曲:颈动脉迂曲多为胚胎发育所致,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来。在胚胎过程的早期阶段,随着心脏及大血管从纵隔下降时,迂曲的颈动脉被拉直。如果这种发育过程没有完成,部分患者在儿童阶段即可发生颈动脉迂曲,大约50%为双侧病变。在成人,颅外段颈动脉迂曲多伴有动脉硬化。在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中,颅外段颈动脉迂曲的检出率为5%~16%。动脉迂曲由于血流减慢或斑块形成伴远端栓塞而产生症状,当两个动脉段之间角 度小于90度时可认定为动脉迂曲。 ㈡致病机理 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病变引起脑缺血症状主要通过下述两种机制: 1.斑块或血栓脱落形成栓子,造成颅内动脉栓塞:颈动脉硬化斑块在进展过程中,表面可有碎屑不断脱落,碎屑本身可形成栓子流至远端颅内血管形成栓塞;碎屑脱落后,斑块内胶原等促血栓形成物质暴露,血栓形成后不断脱落导致远端血管反复栓塞。 2. 狭窄造成远端脑组织血流低灌注:既往认为颅外颈动脉直径减少50%时可以使压力降低,流向同侧半球的血流量减少,引起脑缺血症状。近年来研究表明,颈动脉管腔狭窄引起缺血、

动脉硬化检测装置相关知识

动脉硬化检测装置的相关知识 各种动脉硬化的共同特点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为多病因的疾病,即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主要的危险因素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血脂异常;血压增高;吸烟;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等。次要的危险因素为:肥胖;从事体力活动少,脑力活动紧张,经常有工作紧迫感者;西方的饮食方式(常进较高热量、含较多动物性脂肪、胆固醇、糖和盐的食物者);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在较年轻时患本病者,其近亲得病的机会可5倍于无这种情况的家族);性情急躁、好胜心和竞争性强、不善于劳逸结合的A型性格者。凡存在以上易感因素者,均应定期监测,早期预防积极治疗与动脉硬化有关的一些疾病。 血液在心脏的作用下,流经血管到达外周的过程中,在动脉血管上形成了前向的脉搏波,这一前向波在血管壁上的传导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血管壁的僵硬度。因此,可以通过测量动脉壁的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来评估动脉血管,特别是大血管的僵硬度。动脉的僵硬度主要取决于动脉血管壁的弹性,血管腔径与壁厚度。 动脉硬化病变是多种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早期筛查与发现动脉硬化病变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战线前移,并在疾病的早期阶段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动脉硬化无创检测应用示波法线性膨胀技术,使用高精度双层袖带在检测心电图(ECG)和心音图(PCG)的同时测量四肢血压和脉搏波(PVR)波形,并测得踝臂指数(ABI)和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等40多项参数。 1、ABI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是判断由粥样动脉硬化引起的下肢动脉狭窄、阻塞的指标。通过同步测量四肢的血压,再由脚踝收缩压除以上臂收缩压中较高的值,得出结果。根据ABI,可以判断下肢动脉的狭窄、阻塞情况。对于阻塞性动脉硬化症的诊断和术后观察最合适。此外,通过观察左、右上臂血压差,可以检测出大动脉炎症和锁骨下动脉狭窄等上肢动脉的异常情况。能够在下肢动脉阻塞无症状期检出异常人群。ABI 降低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与总体心血管危险度增加的指标。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治疗新进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卒中(Stroke)的发病率日益增高,目前已经成为继心肌梗塞和恶性肿瘤的第三大致死性疾病。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近1/3的发生与颈动脉病变尤其是颈动脉狭窄有关。研究证实,在颈动脉狭窄程度>75%的患者中,1年内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为10.5%,5年发生的可能为30%-37%。 病因及临床表现 颈动脉狭窄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其次为动脉炎、肌纤维发育不良和放射线等其他因素。颈动脉狭窄引起脑部缺血,可表现为单眼失明或黑朦、单侧肢体或偏侧肢体无力、麻木、语言障碍、偏盲等。一般认为,根据症状持续的时间把颈动脉狭窄引起的脑缺血分成四种类型: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指持续时间小于24小时)、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持续1天到3天)、进展性卒中、完全性卒中。前两型均为可逆性,经积极及时的治疗预后较好;后两型则为不可逆性脑梗塞,预后较差。 诊断 随着各种诊断手段的发展,对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的检出已成为可能,为防治脑卒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目前较为常用的有多普勒超声、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这些手段能够从不同角度反映血管病变的狭窄程度、形态、范围及回声或信号强度的特点等,可以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多方面的信息。 目前,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级方法参照北美颈动脉外科学会(NASCET)标准:轻度(0-29%)、中度(30-69%)、重度(70-99%)。狭窄程度计算公式:(狭窄病变远端正常颈内动脉直径—颈动脉最窄处直径/狭窄病变远端正常颈内动脉直径)×100%。 治疗 目前对于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保守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和颈动脉腔内治疗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CAS)。三种方法中,药物治疗是基本治疗方法,主要为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如阿司匹林和波立维等,适用于所有颈动脉狭窄的患者。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已经被多组临床研究证明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手段,可以有效的预防和降低脑卒中的发生。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在冠脉和周围动脉领域的应用,颈动脉腔内治疗(CAS)也逐渐引起人们重视,并得到迅猛发展,在一些不适宜手术的高危患者,CAS已经替代CEA,成为首选术式。 CAS适于下列手术高危人群: 1)严重心肺疾病,如严重心衰,无法耐受CEA手术者 2)CEA术后再狭窄,需要二次手术,尤其是发生了对侧声带麻痹者。 3) 外科手术无法解剖:位于或高于C2平面;或低于锁骨平面 4) 放射线导致的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腔内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颈动脉腔内治疗适应症和外科手术基本相同: 1)? 无症状患者,如果影像学检查发现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80% 2)有症状患者(如中风、TIA发作、黑朦等),发现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 颈动脉腔内治疗的禁忌症: 1)进展性脑梗塞或3月内发生脑出血 2)主动脉弓解剖位置困难或颈动脉严重迂曲,介入器材无法通过 3)病变部位有新鲜血栓;大于99%的严重狭窄 4)股动脉入路困难 5)同侧颈动脉瘤或颅内存在动脉瘤 6)有造影禁忌:如慢性肾功能不全或曾发生过严重造影剂过敏史

脑动脉硬化诊断检查方法是什么

脑动脉硬化诊断检查方法是什么 由于脑动脉硬化最初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所以自己很难掌握病情。但任何疾病的到来都会有不同的征兆。中老年朋友一定要特别注意脑动脉硬化。 一、脑动脉硬化的判断标准 1.头脑不舒服:经常觉得头发沉、发闷(头部有紧箍和压迫感),头晕、头痛,常伴有耳鸣,视物不清。 2.睡眠不好:入睡困难、易醒、多梦等。有些人需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有些人表现为贪睡。 3.近记忆减退:对人名、数字和最近发生的事情容易忘记,对童年或往事却记得很清楚。 4.综合判断能力下降:对新事物的领悟能力减退,工作效率降低,自感不能胜任工作。 5.情感异常:常常因为生活中的小事激动、发脾气、忧伤、情绪波动大,性格反常表现为热情变淡漠、慷慨变吝啬、整洁变散漫。还有些病人可出现焦虑、抑郁或恐惧等情感障碍。 6.短暂的肢体麻木:一侧肢体或肢体的一部分麻木、无力、感觉异常。 7.步态变化:步态慌张,小碎步,走路及转身缓慢、僵硬或不稳。 8.假性球麻痹(“球”指脑干的延髓):表现为四肢肌张力增高,出现难以自我控制的强笑强哭,苦笑相似分不清、吞咽困难伴流涎等。 9.帕金森综合征:面部缺乏表情,直立时身体向前弯,四肢肌强直而肘关节略屈,手指震颤呈搓丸样,步伐小而身体前冲。 另一方面也可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测来推断: 1.血液生化检查常有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和血糖增高。 2.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发现脑动脉主要分支的流速、流向改变,提示管腔狭窄。 3.CT和核磁共振可见普遍的脑萎缩、腔隙性梗塞灶和脑白质变性。 二、脑动脉硬化的辅助检查 (1)眼底检查:可见动、静脉交叉压迫现象,动脉变细,反光增强,呈银丝样 (2)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诊断与预测

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诊断及预测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诊断 当冠脉狭窄到一定程度影响正常心肌灌注时才表现出临床症状,可能管腔狭窄程度已经超过60%~70%了,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而管腔继续狭窄并表现为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等的症状可能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另外,动脉粥样硬化(AS)后血管重塑;冠脉病变的狭窄程度与严重程度不直接相关:多数心血管事件是在易损斑块(斑块破裂、溃疡、出血、糜烂)基础上伴有急性血栓形成,与管腔的狭窄程度没有直接关系;以上各种原因使得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较困难。除了管腔狭窄程度,局部AS的稳定性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意义更大。易损斑块的检测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心血管疾病诊治的重点在于发现和治疗心血管管腔狭窄,如血管介入治疗已成为解除由于粥样硬化性动脉管腔堵塞的直接和起效快速的方法之一,但忽视了病变的关键——血管壁。随着对心血管病变的深入研究,逐渐认识到是血管壁的病变而不是管腔病变才是各种心脑血管病事件发生发展的基础,动脉僵硬度(弹性)的改变早于结构改变。早期发现后干预亚临床期血管病变的进展是延缓和控制心脑血管事件的根本措施。因此,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就显的相当重要。目前临床上遇到的无论是猝死、心肌梗死、还是脑卒中患者,都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终末期”人群。随着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临床防治重心的前移,人们开始重视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前期病变(Preclinical Atherosclerosis,PCA)的研究。PCA通常是指已有动脉硬化证据,而尚无重要动脉血管(如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以及外周动脉)严重粥样硬化狭窄而导致明确临床症状的情况,也有人称为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如何在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糖尿病以及吸烟等传统危险因素上,通过一些无创或者微创的方法加强识别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在他们发展为“终末期”患者之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无论对于群体社会疾病负担的减轻还是个体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减少都具有重要意义。 AS是一种有局部表现的全身系统性疾病。颈动脉和周围动脉一些易检测部位的动脉斑块可间接反应全身AS情况。周围动脉硬化疾病已经被列为冠心病的等危症,它本身就是个窗口,早期诊断不仅可以检出外周动脉疾病,还对冠心病,脑血管病都有重要的检出意义。早期诊断意义是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周围动脉硬化疾病的病理基础和心脑血管病相同,早期干预对减缓全身动脉硬化的危害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检测技术迅速发展,一些能早期发现动脉壁异常的无创性检测方法已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目前无创动脉硬化的检测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即对动脉功能和结构的评估。动脉功能检测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1)动脉的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 PWV);(2)通过进行脉搏波波形分析(Pulse contour analysis),计算反射波增强指数(Augumentation Index,AI); (3)使用超声成像手段,直接检测某个特定动脉管壁的可扩张性和顺应性(Compliance)。动脉结构检测主要有以下二种方法:(1)使用超声、EBCT、螺旋CT和MRI等影像学手段,检测某个动脉的管壁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粥样斑块形成情况以及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等;(2)踝臂血压比值,即Ankle-Brachial Index(ABI),评估下肢动脉血管的开放情况。此外,各种生物标记物如血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a(LP(a))、tPA、PAI-1、纤维蛋白原、微量白蛋白尿和C反应蛋白(CRP)等和内皮功能的检测,也有助于诊断动脉血管结构和功能病变。 1 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心脏将血液搏动性地射入主动脉,主动脉壁产生脉搏压力波,并以一定的速度沿血管壁向外周血管传导,这种脉搏压力波在动脉壁的传导速度叫脉搏波传导速度(PWV)。PWV与动脉壁的生物力学特性、血管的几何特性及血液的密度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其大小是反映动脉僵硬度的早期敏感指标,数值愈大,表示血管壁愈

2011年颅外段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诊疗指南解读

2011年颅外段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诊疗指南解读 颅外颈动脉狭窄性疾病(extracranial carotid stenostic disease)指可引起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狭窄和(或)闭塞。欧美研究显示发达国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颅外颈动脉狭窄引起,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动脉硬化性疾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脑卒中目前已成为我国人群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其在总死亡病例中所占比例,城市为20%,农村为19%,因此颅外颈动脉狭窄的规范性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试验证据不断涌现,因此美国心脏病学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学会(AHA)指南编写委员会协同全美14个专业学会或者协会,在心脏、血管、神经、介入、放射、护理和基础研究等多学科协作下,根据2010年的版本,参考了748篇文献,总结了最新文献资料和研究进展,于今年2月宣布更新该指南,目标病变除颅外段颈动脉外,还纳入了椎动脉疾病的治疗,结果同步发表于Stroke、Circulation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等杂志。本文从中摘译部分,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以提高诊治效益并改善患者预后。 一、颅外血管病变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导致卒中的各项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肥胖/代谢综合征等。 1.血压每降低10mmHg,脑卒中的风险可减少30-45%。对于无症状颅外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的患者,推荐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g以下(Class I/Level A);除超急性期外,对于症状性颅外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的患者,建议控制血压(140/90mmg以下)(Class IIa/ Level C),但对于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因存在脑缺血的风险,血压控制目标尚未明确。 2.吸烟可增加脑卒中发生率达25-50%。推荐戒烟以延缓动脉硬化进程,降低脑卒中发生率(Class I/Level A)。 3.控制高血脂,对于所有颅外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的患者,推荐应用他汀类药物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至100mg/dL以下(Class I/Level B);对于有缺血性脑卒中史的高危患者,推荐将LDL-C降至70mg/dL以下(Class IIa/ Level B);对于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可选用胆汁酸螯合剂或烟酸等代替(Class IIa/ Level B)。 4.糖尿病可增加2-5倍的脑卒中风险。对于合并糖尿病的颅外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患者,推荐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降糖治疗控制血糖(Class IIa/ Level A);同时应用他汀类药物将LDL-C控制在70mg/dL以下(Class IIa/ Level B)。 5.抗栓是药物治疗的重点,对于颅外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的患者,推荐应用阿司匹林 75-325mg/d(Class I/Level A);对于有症状患者,推荐单纯应用阿司匹林(75-325mg/d)或者氯吡格雷(75mg/d),也可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潘生丁(25mg和200mg,一天两次),

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与诊断规范(2014版)解读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4.47.001 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D111107003111006);神经内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资助 作者单位:100053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 通信作者:武剑,Email:wjxr@yahoo.com?专家论坛? 推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脑动脉粥样硬化识别技术及规范诊断 ———《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与诊断规范(2014版)》解读武剑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每年上升8.7%,全球范围来看,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呈现出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的特点。脑卒中改变着患者的生活,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鉴于超过76%的卒中为首次发作,有效的预防措施乃是降低卒中负担的最佳方式[1]。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分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和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是全球范围内脑卒中的重要病因[2],尤其在中国和亚洲人群中更为突出。在中国,33%~50%的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存在症状性脑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3-4]。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筛查有助于其早期诊断,进而提高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预警和防治水平[5],为首次卒中发作提供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减低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和致残率。 为了在北京市范围内建立脑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识别体系,对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合理有效的筛查,规范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诊断标准,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北京市科委)建议,北京市脑卒中诊疗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执行,质控中心执行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武剑主任组织团队成员及多家医疗机构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制定了《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与诊断规范(2014版)》(以下简称《规范2014版》)[6-7]。自《规范2014版》起草工作启动开始,经历了多次讨论,总结了已经明确的脑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整理了合理的筛查方法与策略,对规范的框架结构、重点内容和表述方法都进行了数次全面的修改,最终制定出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与诊断标准。基于北京市科委的课题项目“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识别及预警”的子课题“北京市不同层级医疗机构脑动脉粥样硬化识别技术及规范研究”,《规范2014版》分为2个版本,分别适用于北京市基层医院(社区医院及体检机构)和北京市综合医院(二级及三级医疗机构)。 《规范2014版》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1)明确了《规范2014版》的适用范围。(2)定义了脑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人群。(3)提出了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筛查策略及筛查方法。(4)制定了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诊断标准和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风险分层原则。(5)对筛查结果提出了建议。其中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定义、危险因素及风险人群的识别同时适用于北京市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综合医院版在筛查方法中增加了影像学检查,且颈动脉超声检查要求细致化,均有助于诊断的准确性。因此,在诊断标准和风险分层方面较基层医院版丰富,并增加了脑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级标准。 《规范2014版》总结并提出了十个常见的、公认的且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的危险因素:包括脂代谢异常、高血压、糖尿病(血糖异常)、吸烟(或烟雾暴露)、遗传因素、年龄、大量饮酒、肥胖症及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规律运动、高同型半胱氨酸。需要注意的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有别于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筛查时需详细记录并重视患者的危险因素,对于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进行适当的监测及控制。对于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人群,需详细询问并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存在脑卒中症状有助于风险人群的识别。除一般体格检查外需要进行神经科查体,或至少有神经科基础知识的专业医师参与,查体时需要重视眼底检查及颈动脉听诊。北京市综合医院可根据需要进行计算机断层成像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成像(DSA)、MRI高分辨颅内/外血管壁成像等检查。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发布--2017版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发布--2017版 本指南是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织,在近年临床研究证据及2008年学组编写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基础上,参考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AHA/ASA)发布的相关指南,2016年CREST(Carotid Revascularization Endarterectomy versus Stenting Trial)和ACT(Asymptomatic Carotid Trial)临床试验结果,结合中国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治特点修改而制定,本指南中涉及的颈动脉狭窄除特殊说明外均指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外段颈 动脉狭窄。提示本指南涵盖概述、诊断、治疗三大部分内容,本文仅就治疗部分的CEA和非手术治疗方式展开讨论,对全文感兴趣的读者可订阅中华血管外科杂志2017年第二期。治疗 颈动脉狭窄的有创治疗包括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CAS),应根据患者的自身疾病情况结合循证医学证据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正确选择患者进行干预治疗与操作过程中良好的技巧是取得最好治疗效果的重 要因素,两种手术不推荐应用于因卒中导致严重后遗症的患者。01CEA 该术式已被视作预防卒中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最经典术式。1手术指征:

绝对指征: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且无创检查颈动脉狭窄度≥ 70%或血管造影发现狭窄超过50%。相对指征:(1)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且无创检查狭窄度≥70%或血管造影发现狭窄≥60%;(2)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且无创检查狭窄度5年;(4)对于高龄患者(如70岁或以上),与CAS相比,采用CEA可能有较好的预后,尤其当动脉解剖不利于开展血管腔内治疗时。对于较年轻患者,在围术期并发症风险(如卒中、心梗或死亡)和同侧发生卒中的长期风险上,CAS与CEA是相当的;(5)有手术指征的患者术前的相关检查综合评估为不稳定斑块的患者倾向于行CEA手术,稳定性斑块者则CAS 与CEA均可选择;(6)对于符合治疗指征的有症状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多数国际指南推荐首选CEA手术,因为有充足证据证明CEA手术可以更好的控制围术期乃至远期脑卒中及 死亡率。对于符合治疗指征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多数也是建议CEA手术,将CAS作为备选治疗。2禁忌证:(1)12个月内颅内自发出血;(2)30天内曾发生大面积脑卒中或心肌梗死;(3)3个月内有进展性脑卒中;(4)伴有较大的颅内动脉瘤,不能提前处理或同时处理者;(5)慢性完全闭塞无明显脑缺血症状者;(6)凝血功能障碍,对肝素以及抗血小板类药物有禁忌证者;(7)无法耐受麻醉者;(8)重要脏器如心、肺、肝和肾等严重功能不全者;(9)严重痴呆。3麻醉方式选择: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一、颈动脉狭窄的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狭窄的最常见病因;其他多个病因可导致颈动脉狭窄,但自然病史和临床过程迥异,这些病因包括:纤维肌发育不良、颈动脉夹层、动脉炎、放疗后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 (一)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累及全身动脉的系统性、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不断增大的斑块最终导致管腔狭窄、前向血流减少,动脉粥样硬化亦可波及颈动脉,增加了相关患者的卒中风险。 (二)纤维肌发育不良 纤维肌营养不良 (FMD) 是一种非动脉粥样硬化性退行性病变,可以累及中等直径动脉,比如:肾动脉、颈动脉,一般病变的长度较长,它的表现主要是分为无症状的,还有是短暂的脑缺血发作或者卒中。在女性患者中更为常见,颈动脉纤维肌发育不良典型表现是多发的向心性的狭窄成“串珠征”。 (三)颈动脉夹层 颈内动脉夹层是由于钝性损伤或颈部突然伸展所致,少数情况可以自发出现,夹层引起的内膜撕裂可以导致管腔变窄或者继发血栓形成。 (四)血管炎 虽然少见但也可以累及颈动脉或者颅内动脉。 (五)放疗后颈动脉狭窄 放疗可以导致动脉的损伤,放疗后数年颈动脉可能发展成为狭窄甚至闭塞。

(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 2 年发生的再狭窄大多与内膜增生有关,发生率大约为 5 %,动脉粥样硬化复发也可以导致再狭窄,一般在内膜剥脱术后数年出现。 二、颈动脉狭窄的影响 动脉颈动脉狭窄的影响可能与一些心脑血管疾患相关,包括:脑卒中、冠心病、周围动脉疾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病。 (一)卒中和心脏病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在发达国家,卒中是第三大死亡原因和第一大致残原因,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缺血性心脏病和周围动脉疾病的发病率较一般人群高,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卒中风险较正常人高 3-4 倍。 (二)心肌梗死 有卒中或者 TIA 病史者有更高的心肌梗死或非卒中血管性死亡的风险。 (三)高血压 高血压也是卒中的重要的危险因素,降低舒张压 5-6 mmHg 、降低收缩压 10-12 mmHg 可以使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 33-50% ,既往有脑血管事件者通过控制血压可以临床获益。 (四)相关危险因素 其他的一些危险因素还包括:吸烟、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 三、颈动脉狭窄的症状 (一)颈动脉狭窄相关症状 主要由以下机制所致: 1. 低灌注 2. 粥样斑块所致的栓塞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全文)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全文) 概述 1 指南制定的方法和背景 本指南是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织,在近年临床研究证据及2008年学组编写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基础上,参考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发布的相关指南,2016年CRRST 临床试验结果,结合中国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治特点修改而制定,本指南中涉及的颈动脉狭窄除特殊说明外,均指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 2 流行病学 2015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脑卒中是目前我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亡构成比中最主要的原因,成为中国男性和女性的首位死因,农村脑卒中的死亡率为150.17/10万人,城市卒中的死亡率为125.56/10万人。脑卒中患者当中缺血性卒中约占80%左右,其中约25%~30%的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脑卒中患者年轻化趋势明显,40~64岁的劳动力人群占近50%,而且危险因素的控制率在我国很低。

3 颈动脉狭窄的病因及致病机制 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约占90%以上,其他原因包括慢性炎症性动脉炎(Takayasu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放射性动脉炎),纤维肌性发育不良,颈动脉迂曲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累及颈动脉导致动脉狭窄甚至闭塞而引起脑缺血及卒中症状,是全身性动脉硬化在颈动脉的表现,病变特点是主要累及颈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起始,可导致相应器官供血区的血运障碍。 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病变引起脑缺血症状主要通过下述机制: (1)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过程中,表面可有胆固醇结晶或其他粥样物质碎屑不断脱落,碎屑本身可形成栓子流至远端颅内血管形成栓塞; (2)碎屑脱落后,斑块内胶原等促血栓形成物质暴露,血栓形成后不断脱落导致远端血管反复栓塞; (3)狭窄造成远端脑组织血流低灌注; (4)动脉壁结构破坏致颈动脉夹层或内膜下血肿等原因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

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与诊断规范(2014 版)

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与诊断规范(2014 版) 一、范围 本规范包括了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定义、筛查(策略及方法)、诊断依据和诊断原则。 本规范适用于北京市综合医院(二级及三级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脑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查及诊断。 二、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一)脑的动脉 脑的动脉来源于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分别为颈内动脉系和椎_基底动脉系。 颅外动脉包括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椎动脉、无名动脉。 颅内动脉包括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 (二)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的三种类型之一,是最常见和最具有危害性的疾病。以血管内膜形成粥瘤或纤维斑块为特征,并主要累及大动脉(弹力型动脉——主动脉及其一级分支)和中等动脉(弹力肌型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等),使动脉壁变硬,管腔狭窄,中膜弹性减弱,并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脑卒中(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等)和四肢坏疽等。 三、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规范。 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LDL: 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ABI: 踝臂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 BMI: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TCD: 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osound)。 CT: 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TA:CT 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MRI: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A: 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DSA: 数字减影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CIMT: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四、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筛查 (一)筛查的合理性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发布--2017版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发布--2017版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发布--2017版 本指南是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织,在近年临床研究证据及2008年学组编写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基础上,参考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AHA/ASA)发布的相关指南,2016年CREST(Carotid Revascularization Endarterectomy versus Stenting Trial)和ACT(Asymptomatic Carotid Trial)临床试验结果,结合中国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治特点修改而制定,本指南中涉及的颈动脉狭窄除特殊说明外均指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 外段颈动脉狭窄。提示本指南涵盖概述、诊断、治疗三大部分内容,本文仅就治疗部分的CEA和非手术治疗方式展开讨论,对全文感兴趣的读者可订阅中华血管外科杂志2017年第二期。治疗 颈动脉狭窄的有创治疗包括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CAS),应根据患者的自身疾病情况结合循证医学证据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正确选择患者进行干预治疗与操作过程中良好的技巧是取得最好治疗效果的 重要因素,两种手术不推荐应用于因卒中导致严重后遗症的患者。01CEA 该术式已被视作预防卒中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最经典术式。1手术指征:

绝对指征: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且无创检查颈动脉狭窄度≥ 70%或血管造影发现狭窄超过50%。相对指征:(1)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且无创检查狭窄度≥70%或血管造影发现狭窄≥60%;(2)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且无创检查狭窄度5年;(4)对于高龄患者(如70岁或以上),与CAS相比,采用CEA可能有较好的预后,尤其当动脉解剖不利于开展血管腔内治疗时。对于较年轻患者,在围术期并发症风险(如卒中、心梗或死亡)和同侧发生卒中的长期风险上,CAS与CEA是相当的;(5)有手术指征的患者术前的相关检查综合评估为不稳定斑块的患者倾向于行CEA手术,稳定性斑块者则CAS 与CEA均可选择;(6)对于符合治疗指征的有症状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多数国际指南推荐首选CEA手术,因为有充足证据证明CEA手术可以更好的控制围术期乃至远期脑卒中及死亡率。对于符合治疗指征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多数也是建议CEA手术,将CAS作为备选治疗。2禁忌证:(1)12个月内颅内自发出血;(2)30天内曾发生大面积脑卒中或心肌梗死;(3)3个月内有进展性脑卒中;(4)伴有较大的颅内动脉瘤,不能提前处理或同时处理者;(5)慢性完全闭塞无明显脑缺血症状者;(6)凝血功能障碍,对肝素以及抗血小板类药物有禁忌证者;(7)无法耐受麻醉者;(8)重要脏器如心、肺、肝和肾等严重功能不全者;(9)严重痴呆。3麻醉方式选择:

颈动脉狭窄诊断与治疗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悦 一、颈动脉狭窄的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狭窄的最常见病因;其他多个病因可导致颈动脉狭窄,但自然病史和临床过程迥异,这些病因包括:纤维肌发育不良、颈动脉夹层、动脉炎、放疗后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 (一)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累及全身动脉的系统性、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不断增大的斑块最终导致管腔狭窄、前向血流减少,动脉粥样硬化亦可波及颈动脉,增加了相关患者的卒中风险。 (二)纤维肌发育不良 纤维肌营养不良 () 是一种非动脉粥样硬化性退行性病变,可以累及中等直径动脉,比如:肾动脉、颈动脉,一般病变的长度较长,它的表现主要是分为无症状的,还有是短暂的脑缺血发作或者卒中。在女性患者中更为常见,颈动脉纤维肌发育不良典型表现是多发的向心性的狭窄成“串珠征”。 (三)颈动脉夹层 颈内动脉夹层是由于钝性损伤或颈部突然伸展所致,少数情况可以自发出现,夹层引起的内膜撕裂可以导致管腔变窄或者继发血栓形成。 (四)血管炎 虽然少见但也可以累及颈动脉或者颅内动脉。 (五)放疗后颈动脉狭窄 放疗可以导致动脉的损伤,放疗后数年颈动脉可能发展成为狭窄甚至闭塞。

(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 2 年发生的再狭窄大多与内膜增生有关,发生率大约为 5 %,动脉粥样硬化复发也可以导致再狭窄,一般在内膜剥脱术后数年出现。 二、颈动脉狭窄的影响 动脉颈动脉狭窄的影响可能与一些心脑血管疾患相关,包括:脑卒中、冠心病、周围动脉疾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病。 (一)卒中和心脏病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在发达国家,卒中是第三大死亡原因和第一大致残原因,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缺血性心脏病和周围动脉疾病的发病率较一般人群高,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卒中风险较正常人高 3-4 倍。 (二)心肌梗死 有卒中或者病史者有更高的心肌梗死或非卒中血管性死亡的风险。 (三)高血压 高血压也是卒中的重要的危险因素,降低舒张压 5-6 、降低收缩压 10-12 可以使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 33-50% ,既往有脑血管事件者通过控制血压可以临床获益。 (四)相关危险因素 其他的一些危险因素还包括:吸烟、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 三、颈动脉狭窄的症状 (一)颈动脉狭窄相关症状 主要由以下机制所致: 1. 低灌注 2. 粥样斑块所致的栓塞

动脉硬化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动脉硬化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一)一般表现 脑力与体力衰退,触诊体表动脉如颞动脉、桡动脉、肱动脉等可发现变宽、变长、纡曲和变硬。 (二)主动脉粥样硬化 大多数无特异性症状。叩诊时可发现胸骨柄后主动脉浊音区增宽;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而带金属音调,并有收缩期杂音。收缩期血压升高,脉压增宽,桡动脉触诊可类似促脉。X线检查可见主动脉结向左上方凸出,主动脉扩张与扭曲,有时可见片状或弧状的斑块内钙质沉着影。 主动脉粥样硬化还可形成主动脉瘤,以发生在肾动脉开口以下的腹主动脉处为最多见,其次是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腹主动脉瘤多因体检时查见腹部有搏动性块肿而发现,腹壁上相应部位可听到杂音,股动脉搏动可减弱。胸主动脉瘤可引起胸痛、气急、吞咽困难、咯血、声带因喉返神经受压而麻痹、气管移位或阻塞、上腔静脉和肺动脉受压等表现。 X线检查可见主动脉的相应部位增大;主动脉造影可显示出梭形或囊样的动脉瘤。二维超声显像、电脑化X线断层显像、磁共振断层显像可显示瘤样主动脉扩张。主动脉瘤一旦破裂,可迅速致命。动脉粥样硬化也可形成夹层动脉瘤,但较少见。 (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可引起心绞痛、心肌梗塞以及心肌纤维化等。 (四)脑动脉粥样硬化 脑缺血可引起眩晕、头痛与昏厥等症状。脑动脉血栓形成或破裂出血时引起脑血管意外,有头痛、眩晕、呕吐、意识突然丧失、肢体、瘫痪、偏盲或失语等表现。脑萎缩时引起痴呆,有精神变态,行动失常,智力及记忆力减退以至性格完全变化等症状。 (五)肾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上并不多见,可引起顽固性高血压,年在55岁以上而突然发生高血压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如有肾动脉血栓形成,可引起肾区疼痛、尿闭以及发热等。 (六)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 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肠道张力减低、便秘与腹痛等症状。血栓形成时,有剧烈腹痛、腹胀和发热。肠壁坏死时,可引起便血、麻痹性肠梗阻以及休克等症状。

肾动脉狭窄(RAS)的超声诊断指标及分类

肾动脉狭窄(RAS)的超声诊断指标及分类 一、肾动脉狭窄(RAS)的超声诊断指标及分类 综合国内外文献报道,RAS的超声诊断指标可分为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两大类,后者又分为直接与间接指标。 直接指标包括肾动脉杂色血流信号、肾动脉峰值流速、RAR、肾动脉与肾内动脉峰值流速比值; 间接指标为叶间动脉或段动脉血流参数,包括频谱形态、峰值流速、收缩早期加速时间(AT)、收缩早期加速度(AC)、阻力指数(RI)和双侧RI差异。在间接指标中,以AT、AC和双侧RI差异最为重要。 二、肾动脉狭窄的主要声像图表现 (1)直接指标的改变:狭窄段及靠近其下游呈现杂色血流信号,频谱呈毛刺状,流速加快。杂色血流信号的特点是程度重、范围广,依据典型的杂色血流信号可以诊断RAS。明显的毛刺状频谱对RAS的诊断很有帮助,但无毛刺样频谱亦不能排除RAS。 RAR和肾动脉与肾内动脉峰值流速比值增大。 (2)间接指标的改变:当RAS所致射流成份消失后,肾内动脉频谱形态变为三角形、圆顶形或平坦形,收缩早期加速时间延长,加速度减小,阻力减低。 三、肾动脉狭窄的超声诊断标准 (1)肾动脉湍流处PSV>150cm/s、>180cm/s分别用于诊断内径减少>50%、>60%的RAS。 (2)RAR>3.5用于诊断内径减少>60%的RAS。

(3)收缩早期加速时间≥0.07s,收缩早期加速度<3m/s2或双侧RI 差异>8%(适合单侧狭窄者)用于诊断内径减少>70%的RAS。 虽然有关RAS的超声诊断标准尚未完全统一,但上述诊断标准对需要进行介入治疗的RAS者(内径减少大于70%)能够获得较好的诊断效果。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新指标(肾动脉与肾内动脉峰值流速比值)也应值得重视。这一指标反应了流速的动态变化,即狭窄处流速升高和其下游动脉流速降低。对于内径 四、肾动脉狭窄的超声诊断指标的联合应用 (1)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结合应用。血流动力学指标仅能诊断内径减少大于50%的RAS,而形态学指标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且有助于血流动力学改变不明显的RAS的诊断。使用形态学指标诊断RAS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灰阶超声上测量肾动脉内径对RAS的诊断不可靠,彩色血流束宽度对RAS的诊断有参考意义; 2)肠道气体干扰或声束与血流方向的夹角接近90°可导致管腔内血流信号充盈缺失; 3)彩色外溢可遗漏狭窄或低估狭窄程度; 4)后天性肾动脉细小和先天性肾动脉发育不良都表现管腔内血流束普遍细小,增加了肾动脉的探测难度,应注意与常表现为局限性血流束变细的RAS进行鉴别。虽然有的患者狭窄处管壁震颤引起杂色血流信号明显超出管腔,导致不能使用形态学指标判断其狭窄程度,但使用直接指标往往能较好地诊断此类患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