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宗教社会学 重点整理

宗教社会学 重点整理

宗教社会学 重点整理
宗教社会学 重点整理

一、宗教社会学的性质、研究范围和特点?

宗教社会学的性质:是宗教学与社会学交叉的边缘学科和实证社会学科。

1、宗教社会学以宗教学发展为前提。宗教学:以宗教为研究对象的独立学科,不同于一般宗教观的特点是:其在学科上的独立性及内容上的系统性。宗教学是认识宗教现象的本质、解释宗教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宗教社会学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

宗教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戴康生:研究宗教信仰者及其宗教行为、宗教组织及其制度、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与现代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当今宗教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宗教的特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宗教的变化状况。

孙尚扬:宗教社会学研究围绕秩序与意义主题进行,作为社会现象的宗教如何构建神圣的秩序,如何与社会秩序(道德规范、价值)以及体现这些秩序的社会实在发生互动关系,如何为行为主体提供关于其行为的意义资源。

☆宗教社会学研究范围:1.研究宗教信仰者及其宗教行为。2.研究宗教组织及其制度。3.研究社会的宗教功能。4.研究宗教与现代社会变迁的关系。4.研究当今宗教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宗教的特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宗教的变化状况。

宗教社会学的特点: 1、自觉地置身于宗教之外来看待和解释宗教现象; 2、宗教社会学家大多标榜价值中立,坚持以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其研

究对象; 3、重视经验依据,坚持研究能够观察到的宗教现象,拒绝非经验性问题; 4、比较分析法是重要特点

二、简述宗教社会学的历史分期及主要观点?

(一)关于宗教与社会关系的思想渊源

1.传统的社会思想遗产(中世纪以前)

柏拉图的理念论

奥古斯丁的宗教论

2.怀疑主义与思辨理性时期(17、18C)

3.浪漫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反动作用

18世纪末,浪漫主义者反对把宗教完全归为一种粗俗的迷信,认为在自然界后边有某种精神或生命力在起作用,人成了具有宗教性的人

4.现代社会学理论的直接贡献

孔德人类社会三阶段和人道教;斯宾塞把祖先崇拜作为宗教的起源,进化论成为比较宗教研究的首要方法。关于宗教社会的思想和观念:孔德斯宾塞对宗教的研究,但宗教是为建立起社会学体系服务的,还不是独立的真正的宗教社会学研究。

(二)宗教形成时期的理论

1.迪尔凯姆的贡献

1899《宗教现象的界说》宗教是社会性特别突出的东西

1912《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2.韦伯的贡献

宗教对社会发展变化过程的作用

宗教观念对世俗伦理和经济的影响

3.齐美尔的贡献

区分宗教与宗教性的概念,宗教性是宗教产生的先决条件,宗教性是宗教灵魂的基本存在,产生于人与人的交互关系中。

开启个体宗教研究视角

宗教功能分析,宗教整合有利于社会整合

4.马克思的贡献

宗教的本质

宗教的社会功能

宗教的起源发展和消亡

(三)发展阶段

1920——1950 处于休眠阶段

苏醒后重心转到美国:美国兴起宗教热潮;欧洲学者到美国呈多元特征:理论多元、研究内容多元、研究方法多元、倾向微观研究

主要理论:

进化论:宗教与生物有机体一样和社会一样经历了由低到高发展阶段。泰勒万物有灵论。

灵魂观:人活着灵魂寄居于人身体之中,人死后,灵魂就可以离开人身体而单独互动,便产生了灵魂不死观念。

万物有灵观念:人们把这种灵魂观念扩大到他们所接触的自然界的万物产生了万物都有灵魂观念。

功能论:正负功能分析

冲突论:宗教是社会分裂的源泉

补偿论:宗教是以超自然的假设为基础,主要致力于提供一般性补偿的人类组织。

宗教市场论:斯达克——宗教新范式,用经济学的供需关系来解释宗教

三、什么是宗教市场理论?该理论对观察和分析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有何启示?

宗教市场理论:斯达克——宗教新范式,用经济学的供需关系来解释宗教,主要观点有:1、一个社会的所有宗教活动构成宗教市场,包括信徒、宗教组织、宗教文化; 2、宗教选择是理性的; 3、宗教市场无管制则自由竞争,形成宗教超市; 4、如管制则导致宗教参与总程度降低启示:

四、社会学如何界定宗教的含义?宗教有哪些特征?

宗教的含义:宗教是一种对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或神圣信仰与崇拜为核心的社会意识,是通过特定的组织制度和行为活动来体现这种意识的社会体系。

宗教的特征:1、是一种社会群体现象; 2、是有一套崇奉超自然、超人间力量或神灵为核心的信仰体系; 3、具有一套特定的实验活动; 4、具有特定的情感与体验;5、是一种文化现象

五、如何理解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宗教?

1、宗教与人类文化同时形成,是人类文化早期阶段的主要表现形式;

2、宗教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之一;

3、宗教是各种文化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

4、宗教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内容

六、如何测量宗教性?

宗教性的测定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信教者及其虔诚度的标准,有三个方法:

1、一维测定法:只用一个单一的标准,以参加宗教仪式的频率为标准;

2、主观态度测量法:根据被询问者自己的陈述表明是否为某一宗教群体的成员或表示个人对宗教的态度来判断宗教性;

3、多维测量法:八个维度:体验,仪式,虔敬,信念,知识,伦理,社会关系,个人得救信念。

七、什么是宗教认同及宗教皈依?

宗教认同:对宗教的接纳和认可,宗教信仰是宗教认同的必然结果。

宗教皈依:个人信仰的变化过程,在某个宗教观点上发生的体验转变过程,对自我的重新定位,宗教皈依的实质是一种制度化的宗教认同。

是否正式皈依是判断是否是宗教徒的标志。

宗教皈依有两种形式:

由不信仰某种宗教转变为积极的宗教信仰;

从一种宗教信仰改信另一种信仰(改宗)

八、结合实例说明宗教皈依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1.文化程度的高低决定皈依时间的长短与皈依类型

2.更多体现为渐进型和内生型。没有剧烈的情感波动而逐渐产生的皈依,皈依者通过内在心理的体悟而产生的皈依,多数宗教皈依者属于渐进型

宗教皈依的过程:约翰.罗弗兰德——皈依模型

第一阶段:个体内在的精神紧张与情感困扰及宗教解决策略

第二阶段:外在的机遇与条件的作用与配合;宗教团体的影响、准皈依者与宗教团体成员的联系。

皈依正是发生在情景与社会环境的先决条件与个人的心理需要及可能性的某种结合的特定时期。

意义与认同的整合是现代社会人们皈依宗教的主要动力。

影响因素:

1、自然灾害

2、社会因素(生产力落后、阶级压迫、社会转型、现实中的苦难)

3、文化因素(宗教家庭氛围、宗教团体影响、宗教道德吸引、宗教文化如建筑、音乐影响)

4、认知和心理因素(认知的偏误、人生不幸导致心里紧张、对生老病死的关切、拯救灵魂、完善自我)

九、巫术与宗教的关系?

巫术:是由从事神通接鬼的女性宗教职业者主持的活动。

巫术与宗教的关系:

1、在反映人神关系中,二者目的相同,手段各异。

2、巫术企图命令和控制超自然力量,宗教则对之祈求。

3、(弗雷泽)巫术先于宗教产生,巫术失败后产生宗教,宗教失败后产生科学。

4、(吕大吉)把巫术看成是宗教的现象形成,是宗教处理人神关系的一种手段。二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同时产生,交替为用。

巫术的功能:1、提高战胜恐惧和困难的信心 2、原始社会的整合力量 3、巫师是文化人 4、巫术公务职能,形成神权统治 5、负功能:错误认知形成具有蒙昧色彩

十、宗教禁忌的功能有分析?

禁忌:为了避免某种有害于己的结果发生而不做某事的行为。

宗教禁忌的功能:强化宗教意识,克己顺从;对内认同标志,加强团结

十一、宗教礼仪的含义及类型?

宗教礼仪:是一种象征性的活动方式,具有高度符号化、规范化和理性化的象征意义。

宗教礼仪类型:

宗教物象礼仪——以物的形式向神祭献的宗教礼仪行为,表达对神的敬畏和意愿。

宗教示象礼仪——以符号化的特定规范活动方式来达到人神沟通目的的行为。(又可分为:崇拜礼仪、祈求礼仪、宗教节庆礼仪)宗教意象礼仪——通过特定的符号动作来体现信仰者内在的宗教意识。是最高层次的宗教礼仪。要求从内心理性来承受宗教信仰的含义,只有少数精英才能够达到。从低到高又有三个层次:教规(戒律),恪守教义(世界观高度),宗教修行(超越尘世)

十二、什么是宗教群体?

宗教群体:是以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共同的宗教情感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群体,是由同一宗教的信徒自由构成、介于宗教组织和宗教信

徒个人之间的宗教信徒人群。具有超血缘、超地缘、超种族、超经济甚至超阶级的特点。

十三、举例说明宗教家庭的含义及功能?(甘肃东乡县和新疆疏流附县的宗教家庭)

甘肃东乡县和新疆疏流附县的宗教家庭:表现为邻里关系的回汉居住格局反映着异民族之间社会交往或社会结构的相互进入的程度。回族倾向于绕清真寺聚居,与本民族家庭比邻而居;就社会交往和互惠性礼仪交换而言,回汉之间的关系不易维持平衡

宗教家庭的含义:整个家庭成员都信仰某一宗教的家庭;家庭是宗教发展的社会单元,是初级宗教群体。

宗教家庭的功能:(宗教群体的功能)

1、对信徒个人:获得安全感、满足交流和情谊需求、满足自我确认、增强自信心和力量、获得关心和帮助

2、对宗教组织:增强组织内部凝聚力、扩大对外吸引力、是宗教教职人员的拥护者和助手、宗教组织发挥作用的基础和能量辐射体

3、宗教群体的自我结构功能:应对环境中的各种关系以满足群体不断变化的需要:适应、确保目标、整合、维持模式

4、处理好宗教群体的关系:它与政府、其他社会群体、国外宗教群体以及其自身内部教、派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具体做到:信仰上相互尊重、政治上平等合作、文化上交流互补、习俗上包容尊重。

十四、宗教社区的构成要素及类型?

宗教社区的构成要素:宗教社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宗教徒以某一宗教作为本社区成员所认同的主体文化和社区意识而形成的地域共同体。

1、物质尺度:社区是一个有明确边界的地理区域;

2、社会尺度:在该地区域内生活的居民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沟通和互动;

3、心理尺度:这些居民有共存感,从属感和认同感

宗教社区的类型(广州的哲玛提为例):清真寺,家庭型或家庭联合型,公司型或公司联合型,清真餐厅型,学生构建的哲玛提,国外旅行宣教团,网络哲玛提。

十五、宗教组织的理论有哪些?举例说明宗教组织的结构与运行过程?

宗教组织:一种与统一的宗教信仰目标与行为体系相联系的、共同遵照一定的制度规范的信仰者所结成的社会群体。

宗教组织的理论:

欧美宗教社会学对宗教组织的研究:

1.20c70s以前:

注重宗教组织类型和宏观功能的探讨:

⑴教会-教派类型及其与社会变迁关系的研究;

⑵对宗教组织内部的权力结构和体制结构的研究;

⑶奥戴关于宗教组织制度化的五种二律背反

2.20c70s以后的研究:

⑴一般组织理论的运用:

开放系统理论:强调宗教组织的发展与周边环境的相关性,组织内部因素的作用;

新制度主义:是开放系统理论的分支。强调环境对组织的影响,强调社会性的建构观念体系和制度对组织的影响;

资源动员理论:社会资源动员能力和吸收能力是宗教组织发展的关键因素。

⑵宗教经济理论(宗教市场论):宗教社会学理论的应用

⑶综合的倾向:理论的综合:市场,科层制,家族,使命的中层理论模式;视角的综合;学科综合,非营利部门视角

举例说明宗教组织的结构与运行过程:

乡村基督教的组织特征及其社会结构性位置-华南x县x镇基督教组织研究分析框架。图略。结论:1乡村基督教组织是一个内向性的互益型非营利组织,正规化程度较低2面对社会变迁而外部环境的挑战,它表现出准科层制和日益自主性的特征3基督教在当地社会结构中处于一种悬置状态

举例说明宗教组织的结构与运行过程?

1 罗马天主教

模仿世俗等级权力体制建立起罗马教廷组织和教区组织,与之相配套的是教阶制度、类似世俗官僚体制中的品秩制度。这种制度是世俗官僚化色彩最浓、制度化、科层化发展最完备的宗教组织权力体系。罗马教廷是以教皇为君主的政教合一的城国,不仅有一套严密的组织管理和执行机构,而且拥有法庭等组织监督机构和司法机构。罗马教皇被称为基督、圣父在世间的代表、是罗马教廷的最高统治者,集大权于一身,拥有管辖权。60年代后,成立世界主教团,与教宗共同行使最高权力。罗马教廷目前由国务院、九个部、三个神圣法院、十二个委员会及若干行政办事机构、单位构成、教宗指导管理这些机构,每一部门都有由教宗任命的枢机主教为

首,下设由宗教任命的秘书和助理秘书。枢机团是教宗的顾问团和高级助理,由枢机主教构成,教宗由枢机团投票选出。

运行过程:罗马教廷采用主教制管理世界各地的天主教徒。主教制相当于教廷在世界各地的地方教务行政组织,以主教为主体管理教会,其基本单位是大主教区和教区。大主教区是固定的地方组织,有地域性和全国性大主教区,由总主教或枢机主教以及相应的国家或地区性主教团统一管理。教区是主教管辖的特定区域,其中央机构是主教公署,下设副主教,法官,书记,教区参议。与主教制相关的制度是教阶制,主体由司祭,助祭,副助祭组成。主教品味又分教皇,枢机主教,宗主教,都主教,总主教和一般主教。在正级神品之外,还有次级神品分享不同的神权和行政管理权。

十六、分析宗教的社会正负功能?

宗教的社会正功能:

1、心理调试功能:提供安全感、满足爱的渴望、精神补偿、摆脱烦恼、增进幸福感)

2、社会整合功能——整合的三个层次:通过社会制度、社会组织、社会舆论

3、社会控制功能(神圣、权威、更持久)

4、个体社会化功能:宗教传授给个体知识与文化,教给个体行为规范及教人扮演社会角色

5、认同功能:促使人们在思想上趋向于具有共同信念和价值观念

6、文化功能:通过宗教自身扮演的文化角色及对其他文化现象的影响。

7、交往功能:促进个人社会交往的增加、国际交往及宗教文化旅游

宗教的社会负功能:

1、使人相信宿命,消极对待或逃避现实

2、使教徒形成保守主义的价值观,有碍社会变革的进行

3、导致偏理性为,促进社会解体

4、个体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5、阻碍新的认同感的产生,容易导致宗教冲突与民族冲突

6、宗教的政治参与影响政治稳定

十七、宗教世俗化的含义及表现?

宗教世俗化(即非神圣化)的含义:

1、宗教的衰退:思想、行为组织失去意义

2、宗教团体价值取向从彼世想此世转化:适应现代市场经济

3、宗教与社会分离:市区公共性和职能

4、信仰和行为转变

5、世界逐渐摆脱神圣特征(去寐)

6、神圣社会向世俗社会转变

宗教世俗化的表现:

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经济市场自由化、政治民主化(理性)

宗教:适应世俗社会生活

十八、宗教世俗化过程中自我限制的含义及表现?

宗教世俗化过程中自我限制的含义:宗教在世俗化过程中不会自己消亡,保留其母体中的一部分与现代社会相生相容产生出新的宗教表现形式的特征

宗教世俗化过程中自我限制的表现:

1.宗教复兴-传统宗教内部新教派的出现

2.宗教创新-创造新的信仰,这种信仰或是在传统信仰上的创新或与传统信仰没有任何联系

十九、什么是新兴宗教,新兴宗教的形成原因和模式有哪些?

新兴宗教:随着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脱离传统宗教的常规并提出某些新的教义与礼仪的宗教运动或宗教团体

形成原因:发达的科技、潜在信宗群体、都市化的异质性、现代化的负面效应

新兴宗教的形成模式:共同特点——补偿交换论为基础,创造一种宗教补偿物

1、精神病理模式:是那种找到了成功的社会表达形式的个体精神病愈的结果。创始人被严重的个人与社会问题所困扰,身心沉溺于问题而避世,体验自作自受的被剥夺感,接受超自然现象,认知性重组。

2、企业家模式:创始人有意识地开发出新的补偿物,以便获得更大的补偿。

3、亚文化—发展模式:强调群体内部的互动过程在新兴宗教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有相似需求和愿望的人相会在一起讨论问题得到回应。

二十、世俗化对宗教的未来有何影响?

1、积极—乐观型罗伯特.贝拉世俗化促进宗教发展

2、消极—悲观型彼得.贝格尔失去对神圣性的合理解释

3、中立态度托马斯.鲁克曼不会衰落,宗教替换形式出现

二十一、宗教与宗法性传统社会的互动表现在哪些方面?

宗法传统社会:以血缘为纽带所形成的政治、社会系统。

1、宗法制度:一种贯穿于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殷商时期形成完备的形态。

2、上层宗教信仰、民间宗教信仰和宗法制度互动:祭祀对象具神的特性;祭祀活动的地位及特征:以神的功能确定祭祀的对象、祭祀活动具有政祭合一性、以礼规范祭祀活动。信仰的功能:认同宗法等级制度、王权至上、血缘关系及教化功能

3、系统化宗教与宗法制度互动:宗教依附适应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宗教之间相互竞争、争论的主题,宗法制度对宗教的吸收(宋明理学)二十二、中国传统社会中王权与教权的关系?(即王权下的宗教)

1.王权与教权的主从关系:君权至上,教权处于从属地位。

2.宗教与王权的政治互动:

1)借用、顺应的互动是强化王权统治(强化君权神授观;强化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2)容留并存是借用、顺应的主要形式(兼容并存中有主次之分;扶持、管理宗教:物质声望扶持、建立僧管制度和管理制度);

3)冲突:禁毁(统治者对宗教采取严厉的打击禁止政策)和反抗(对统治者采取暴动、起义等对抗形式)的冲突

二十三、中国宗教的一般特征有哪些?

1、包容性:因儒教处于正统地位但又需要认可和帮助,来源于华夏分化由多民族多区域文化交融而成。

2、此世性(不离人间达成其宗教目的)和人文性(统治阶层以宗教为文教治化的手段维持社会结构与秩序;中国宗教自身具有以人为本的内在精神)

3、结构与功能的不对称性:儒教主要针对群体同时有个体意义;制度型主要针对个体,有助于社会稳定。

二十四、新中国宗教制度变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组织和政治上的调试:基督教和天主教摆脱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控制成为由中国宗教徒自办的宗教事业;佛道界爱国运动,废除宗教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成立爱国组织;伊斯兰教的民主改革和爱国运动,废除了内部的封建特权。

2、宗教神学思想方面的调试: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变化;佛教思想的变化,发扬人间佛教的思想

3、宗教社会功能的变化:新的社会制度下,中国各种宗教势力改变自己的旧形象,力求完全纳入新的社会系统并与整个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的运程,国家与宗教之间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国家从法律上保护宗教信仰自由

二十五、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性质和内容是什么?

相适应的性质:

1、自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宗教信仰第一次真正成为私人的事情,(宗教信仰自由);

2、真正实现了宗教组织同国家分离、学校同教会分离的原则。

相适应的内容:

1、政治上的适应:促进现代化建设、搞好民主团结、增进国际交往、维护世界和平;

2、经济上的适应:宗教经济服务于社会,造福社会;宗教徒参加现代化建设

3、思想上的适应

4、道德规范上的适应,宗教道德包括人与神、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

5、个体心理上的适应

二十六、当代中国宗教的“五性”特征是什么?

长期性:1.宗教没有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初级阶段将长期存在

2.长期性的根源在于贪困愚昧

群众性:1.客观上人数众多

2.正确对待宗教问题也是正确对待群众问题

3.讲群众性并不是要迁就群众的落后面,但要善于做落后群体工作

民族性:1.要善于体察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的异同,不能从宗教至上论走向妨碍民族发展的狭隘民族主义

2.宗教对于少数民族具有二重作用

国际性:1.宗教是一种国际现象

2.从世界总体发展的高度观察宗教问题

3.在扩大开放下抵制渗透

复杂性:1.宗教是一个有复杂结构和功能的体系

2.宗教方面矛盾的特点

3.宗教问题与政治问题想联系时比较复杂

4.宗教还有新种(新兴宗教)、亚种(民间宗教)、变种(邪教)、伪种(迷信)

二十七、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教之间形成了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1.政治上的关系

汉代独尊儒教

汉魏之际产生玄学,佛学高扬,儒学低迷

三武一宗时期灭佛

君王对三教排名

2.各宗教在教义层面的关系

差异与论战

借鉴与融合(本末内外论、均善均圣论、殊途同归论;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为重,隋唐时期,三教融合成为主流)

为什么:

1.儒佛道三教虽然侧重不同,但都是关于人的学说,从深层意义上

说都是“人学”

2.儒佛道三教最根本的母的是达到人生的至美、至善、至真的境界

3.三教都是以人为基点

二十八、人间佛教

用佛教来解决人生问题,佛教要为活人服务,与世俗社会紧密联系。就是成佛在人间,人成佛成,是为真现实。

二十九、佛教中国化的表现

1.表现形式:

1)译经

2)格义

3)判教

4)创宗

5)定祖

2.实质内容

1)心性化

2)信仰化 3)世俗化

2012+年套本技术经济学概论的复习重点

2012年7月份套本技术经济学概论的复习重点 第一章导论 总要求:掌握概念性的观点。 1、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技术具有强烈的应用性和明显的经济目的性,没有应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技术是没有生命力的。而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技术手段,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技术基础的经济发展。技术与经济的这种特性使得它们之间有着紧密而不可分割的联系。 任何新技术的产生与应用都需要经济的支持,受到经济的制约。 综观世界、国家与企业的兴衰交替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一方面,发展经济必须依靠一定的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要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技术与经济这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联系,使任何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同时又是一个经济问题。 2、技术经济学 技术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理论经济学基本原理,研究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研究技术领域内资源的最佳配置,寻找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以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 3、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任务 一是研究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寻找具有最隹经济效果的方案;二是研究技术与经济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三是研究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 4、经济效果 是指实现技术方案的产出与投入比。所谓产出是指技术方案实施后的一切效果,包括可以用经济指标度量的和不能用经济指标度量的产品和服务。 5、技术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的含义 第一层意思是技术选择要视经济实力而行,不能脱离实际,不能好高骛远。第二层意思是协调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所以在处理技术与经济关系时,发展是中心问题,要创造条件去争取可能条件下的发展速度。

技术经济学考试重点

1、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边际成本: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产量所增加的成本,当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时,平均成本最低。 边际成本:增加一个单位产品生产时所增加的成本。 2机会成本: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益时放弃的其他可能的最大收益,或生产要素用于某一种用途而放弃其他用途而付出的代价。 3固定资产:指用于建设和购置固定资产所投入的资金,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较高,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资产。 4沉没成本:指过去已经支出而现在无法得到补偿的资本,沉没成本一旦形成便无法避免 5流动资产:指项目在投产前预先垫付,在投产后生产经营过程中周转使用的资金,其流动性很大,周转期很短外,是企业可以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时期内变现或运用的资产。 6可变成本:产品成本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成本。 7*净现值:项目寿命期内发生的现金流量的总现值。 净现值:项目寿命期间=内每年发生的现金流量按一定的利率折算到建设期初的现值累加值。 净现值:现金流量的流入与流出的现值总和 8现金流量:一个建设项目在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流出量和现金流入量。9利息:指占用资金(或放弃使用资金)所付(或所得到)的代价,是占用资金者支付给放弃使用资金者的超过本金部分 10 投资:是人们一种有目的得经济行为,即是以一定的资源投入,以获得所期望的报酬 投资:人们的有目的的行为,是以一定的资源投入某项计划,以获得所期望的报酬。 11税金:国家依据法律向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财政资金。12现金:企业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在短期内能够兑现的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等等 13影子价格:商品或生产要素可用量的任何边际改变对国民经济收入增长的贡献值。 14内部收益率:净现值为0时的折现率,在函数图象上是NPV曲线与横坐标交点处对应的折现率。 15敏感性分析:研究建设项目主要因素发生变化时,项目经济效益发生的相应变化,以判断这些因素对项目经济目标的影响程度。 16互斥型方案:各方案之间具有排他性,在各方案中只能选择一个。17独立方案:指作为评价对象的各方案的现金流量是独立的,不具有相关性,且任一方案的采用与否不影响其他方案是否采用的决策。

管理学原理 重点难点整理

管理学原理重点难点整理 第一篇绪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名词解释 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系统: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问答 1.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3)管理的任务只能与层次(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2.管理的两重性及其意义:管理的两重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的两重性反应出 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 意义:(1)认真总结我国在管理理论与时间上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注意制度的优越性。(2)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对我们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3)要结合实际,随机制宜地学习与运用。 3.管理学的特点:(1)一般性(2)多科性(3)历史性(4)实践性 4.系统的特征和观点:系统的特征---(1)整体性(2)目的性(3)开放性(4)交换性 (5)相互依存性(6)控制性 系统的观点---(1)整体观点(2)“开放性”与“封闭性”(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 (4)模糊分界的观点(5)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6)信息反馈观点 (7)分级观点(8)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9)等效观点 5.为什么要学习研究院理学? (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 (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名词解释: 1.霍桑实验: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室试验(3)大规模的访问者 和普查(4)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由于试验是在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称之为霍桑试验。 2.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 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3.战略管理:是指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 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 问答: 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身产率(2)为了提高 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3)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工作环境标准化(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工人有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7)实行职能工长制(8)在管理控制上

技术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技术经济学 第一章 技术经济活动的四大要素:活动主体、活动目标、实施活动的环境、活动的后果。 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机会成本原理、经济效果原理、预见性原理、可比性原理、全局性原理、适用性原理。 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思路:确定目标、系统分析、穷举方案、评价方案、决策。 第二章资金的时间价值 第一节现金流量及分类 1.现金流量及定义 定义:特定经济系统在某一时点发生了使用权或所有权专一的现金或其等价物的数量。 资金的时间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 ①投资利润 ②率通货膨胀率 ③风险因素 资金时间价值的重要意义: 资金的时间价值表明,在不同时间点上对投资项目所投入的资金和获得的收益,它们的价值是不同的,为了获得经济效果的正确评价,就必须把不同时间点的资金换算成同一时点上的资金,然后在相同的时间基础上进行比较。 2.现金流量图:大小、方向、时点。 3.影响现金流量的经济活动:投资、筹资、经营。 现金流量:现金流量就是实际发生的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所构成的资金运动。现金流量=(年销售收入—销售成本)X(1—税率)+年折旧费 利息:占用资金所付出的代价(放弃使用资金所获得的补偿)。 利率:在一个计息周期内,所获得的利息额与借贷资金之比。 单利:仅以本金计算利息,所支付的利息与占用资金的时间、本金、利率成正比。复利:用本金和前期累计利息总额之和进行计息。 第三节资金的时间价值

1. 定义:利率大于0时,随时间变化而产生的增值 本质:资金作为生产要素,再生产、交换、流通和分配的过程中,随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的增值。 2.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公式: 3.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在规定的最小计息周期数的计息利率。 名义利率:利息期的实际利率与计息期此说的乘积 11-??? ? ??+=m eff m r i 第四节 等值 资金等值有两点值得注意: ① 等值是以特定的利率为前提②在利率相同的情况下, 资金等值与资金数量、资金发生时间、利率三个因素所有关。 第三章 经济评价方法

00054管理学原理重点整理2014版

第一篇基础篇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识记: (1)管理的概念:管理就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2)管理的特征:①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不同于作业活动;②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以人为本;③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3)管理的职能(更改):四职能:计划、组织(将人员配备涵盖在内)、领导、控制。 (4)管理者: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 (5)管理者的分类:高层、中层、基层 (6)管理者的角色(新增):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亨利明·茨伯格(Henry.Mintzberg)对此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所要担当的角色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他认为实际管理人员的工作是在扮演十种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可概括为决策制定、信息传递和人际关系三个方面的角色。 1)决策制定方面 ①企业家角色,管理者积极利用外部机会,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开拓新市场时; ②混乱驾驭者角色,当管理者处理冲突或问题、调解各种争端时; ③资源分配者角色,管理者合理分配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等资源时; ④谈判者角色,当管理者为了组织的利益和其他组织或个人进行讨价还价、商定成交条件时。 2)信息传递方面 ①监听者角色。管理者通过各种媒介寻求和获取信息以便更好的了解组织和环境时。 ②传播者角色。管理者将获得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组织成员时。 ③发言人角色。管理者向外界,如股东、消费者、公众、政府发布组织的有关信息时。 3)人际关系方面 ①挂名首脑角色:管理者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的业务时,如参加社会活动、宴请重要客户、带领有关领导参观 企业。 ②领导者角色。管理者激励、指导员工时。 ③联络人角色。管理者与内部人员进行沟通、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关系时。 (7)管理者的技能(新增): ①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熟练和精通某种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如工程、计算机科学、财务、营销等。技术

管理学原理考点整理

管理 管理与非管理的区别 管理者:通过协调和监管其他人的活动以达到组织目标。 高层管理者:对组织负全责,主要侧重于沟通组织与外部的联系和决定组织的大政方针,注重良好环境的创造和重大决策的正确性。 中层管理者:承上启下,主要职责是正确领会高层的指示精神,创造性地结合本部门的实际工作,有效指挥各基层管理者开展工作,注重日常事务管理。 基层管理者:主要职责是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人员,保证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计划和指令,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具体任务的完成 组织:指一种由人们组成的、具有明确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效率: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方式、低资源浪费)效果:所从事的工作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结果、高目标达成)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计划:确定目标,制定战略,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组织:明确要完成的任务,任务分类组合,谁去完成任务,信息与决策过程等; 领导:指导和激励参与者,进行沟通,解决冲突等。 控制:对活动进行监控以保证其按计划完成等。 管理职能的表现形式 决策与计划:产生方案、制定计划 组织:设计组织结构和人员配备

领导:确定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控制:识别和纠正偏差 明兹伯格的管理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者 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危机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技能 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处理不同小组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概念技能:把观点(子)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附加模块 古典方法 1.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代表人物: 泰罗(假定工人都是“经济人”) 实验:搬运铁块实验、铁砂和煤炭的铲掘实验 内容: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配合(人事管理原则)、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密切配合以达“双赢”

(完整版)技术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技术经济的含义: 经济是指“节约”或“节省”技术包括“硬技术”和“软技术” 2.技术和经济的关系: 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手段,经济的发展为技术进步提供了物质保障,技术和经济之间是协调发展的 第二章经济性评价的基本要素 1.经济效果的概念: 经济活动过程中取得的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的比较称为经济效果 (1)将技术方案获得的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联系起来进行比较 (2)技术方案实施之后的劳动成果必须是有效的 (3)技术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劳动耗费是指消耗的全部人力、物力和财力 2.经济效果分类: (1)根据分析的角度不同分为企业经济效果和国民经济效果 (2)根据受益者的不同分为直接经济效果和间接经济效果 (3)根据能否用货币计量分为有形经济效果和无形经济效果 3.经济效果的表达方式: (1)差额表示法:经济效果=劳动成果-劳动耗费 (2)比值表示法:经济效果=劳动成果/ 劳动耗费 (3)差额比值表示法:(劳动成果-劳动耗费)/ 劳动耗费 4.提升经济效果的途径: (1)保持劳动成果不变,降低劳动耗费 (2)保持劳动耗费不变,增加劳动成果 (3)劳动成果和劳动消费同时增加 (4)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同时降低 (5)劳动成果增加,劳动耗费降低 5.投资的概念和构成: 项目从筹建开始到全部建设投产为止,整个过程发生的费用的总和,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产投资,建设起贷款利息及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四个方面 6.固定资产投资估算: 类比估算法:单位生产能力投资估算法:Y=(Yo / Xo )X Pf Y=拟建项目的投资额 X=拟建项目的生存能力 Yo=同类项目的投资额 Xo=同类项目的生存能力 Pf=物价修正系数

技术经济学考试重点

1.设备磨损的分类。有形磨损:设备使用受力的作用,从零部件到整个设备受到摩擦、冲击、震动或疲劳,使设备的实体受到损伤,这种磨损称为第一种有形磨损;第二种有形磨损:设备在闲置中受到自然力的作用产生锈蚀,或是由于缺乏必要的保护、保养而自然丧失精度和工作能力,产生物质磨损。无形磨损:是指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其他经济性原因而造成的机器设备的非实体性磨损。它是由于非使用和非自然力作用所引起的资产机制的一种损失。综合磨损:是指同时存在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设备磨损的补偿方式:大修理、现代化改造、更新。 2.内部收益率:是净现值法的补充,它求出的是项目实际能达到的投资效率水平(即内部收益率),而且不用事先给定基准收益率。 外部收益率:实际上是对内部收益率的一种修正,计算外部收益率也是假定项目生命期内所获得的净收益全部用于再投资,所不同的是假定再投资的收益率等于基准收益率。 内部收益率的意义主要是:内部收益率是项目投资的盈利率,反映了投资的使用效率。 内部收益率是由项目现金流量决定,由内生决定的。内部收益率反映了项目偿付未被回收投资的能力。假定已回收用于再投资的收益率等于内部收益率。 外部收益率是使一个投资方案原投资额的终值与各年的净现金流量按基准收益率或设定的折现率计算的终值之和相等时的收益率。外部收益率既是按统一的收益率计算各年的净现金流量形成的增值,又可避免非常规方案的多个内部收益率问题,可弥补上述内部收益率指标的不足。 3. 技术方案之间的相互关系:1独立方案。指各个方案的现金流量是独立的,不具有相关性,且任一方案的采用与否都不影响其他方案是否采用。2互斥方案。指各方案之间具排他性,在一组方案中只能选择一个,其余方案必须放弃。3相关方案。在一组方案中,如果接受或拒绝某一方案,会导致其他方案现金流量的变化,或者接受或拒绝某一方案会影响其他方案的接受或拒绝,我们称这些方案是相关方案。4混合方案。在一组方案中,有些具有独立关系,有些具有互斥关系,这组方案称为混合方案。 4. 技术与经济的关系(1)技术与经济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统一体。(2)技术与经济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3)技术与经济之间相互矛盾、对立、限制和排斥。 5. 风险决策的条件与原则。条件:1、存在着决策人希望达到的目标(如收益最大或损失最小)2、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案可供选择3、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以决策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状态(如不同的市场条件或其他经营条件)4、可以计算出不同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损益值(损益值指对损失或收益的度量结果,在经济决策中即为经济效果指标)5、在可能出现的不同自然状态中,决策者不能肯定未来将出现哪种状态,但能确定每种状态出现的概率。原则:1、优势原则:在A于B两个备选方案中,如果不论在什么状态下A总是优于B,则可以认定A相对于B是优势方案,或者B相对于A是劣势方案。应用优势原则一般不能决定最佳方案,但能减少备选方案的数目,缩小决策范围。2、期望值原则:指根据各备选方案损益值的期望值大小进行决策。如果损益值用费用表示,应选择期望值最小的方案;如果损益值用收益表示,则应选择期望值最大的方案。 3、最小方差原则:由于方差越大,实际发生的方案损益值偏离其期望值的可能性越大,从而方案的风险也越大,所以有时人们倾向于选择损益值方差较小的方案,这就是最小方差原则。 4、最大可能原则:在风险决策中,如果一种状态发生的概率显著大于其他状态,那么就把这种状态视作肯定状态,根据这种状态下各方案损益值的大小进行决策,而置其余状态于不顾,这就是最大可能原则。实际是把风险决策问题化为确定性决策问题求解。 5、满意原则:定出一个足够满意的目标值,将各备选方案在不同状态下的损益值与此目标值相比较,损益值优于或等于此满意目标值的概率最大的方案即为当选方案。方法:矩阵法、决策树法 6.敏感性分析:通过测定一个或多个不确定因素的变化所导致的决策评价指标的变化幅度,了解各种因素变化对实现预期目标的影响程度,从而对外部条件发生不利变化时投资方案的承受能力做出判断。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的步骤与内容如下:1、选择需要分析的不确定因素,并设定这些因素的变动范围。2、确定分析指标(净现值、净年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3、计算各不确定因素4、确定敏感因素,对方案的风险情况做出判断。 7.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1.会计主体:指会计工作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2.持续经营:指企业或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无限期的延续下去,是针对非持续经营而言的。3.会计分期:指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分割为一定的期间,据以结算账目编制会计报表,从而及时的向有关方面提供反映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及其变动的会计信息。4.货币计量:指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1)总体性要求:客观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相关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3)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方面的要求: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4)会计修正性惯例的要求: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8. 机会成本:指将有限资源用于某种特定的用途而放弃的其他各种用途中的最高收益。沉没成本:指过去已经支出而现在已经无法得到补偿的成本。 9.综述技术经济的评价方法。一、确定性分析方法。 1、时间型经济评价方法。包括静态投资回收期和动态投资回收期。静态投资回收期评价法:采用方案评价的静态指标,在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前提下,对项目或方案的经济效益进行比较的一种方法。动态回收期法: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基础上的投资回收期法。 2、价值型经济评价方法。包括净现值与净年值、费用现值与费用年值等,以及寿命期不等时的价值型经济评价方法。 3、效率型经济评价方法:包括内部收益率法、外部收益率法、费用—效益比法和净现值率等指标。内部收益率法:是净现值法的补充,它求出的是项目实际能达到的投资效率水平(即内部收益率),而且不用事先给定基准收益率。外部收益率法:实际上是对内部收益率的一种修正,计算外部收益率也是假定项目生命期内所获得的净收益全部用于再投资,所不同的是假定再投资的收益率等于基准收益率。二、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包括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1、盈亏平衡分析:找出项目盈利与亏损的临界点,以判断投资方案对不确定因素变化的承受能力,为决策提供依据。2、敏感性分析:是通过测定一个或多个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化所导致的决策评价指标的变化幅度,了解各种因素的变化对于实现预期目标的影响程度,从而对外部条件发生不利变化时投资方案承受能力作出判断。3、概率分析:是通过研究各种不确定因素发生不同幅度变动的概率分布及其对方案经济效果的影响,对方案的净现金流量及经济效果指标作出某种概率描述,从而对方案的风险情况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10.国民经济评价与财务评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区别:一、两种评价的角度和基本出发点不同,财务评价是站在项目的层次上,从项目的经营者、投资者、未来的债权人角度,分析项目在财务上能够生存的可能性,分析各方的实际收益或损失,分析投资或贷款的风险及收益;国名经济评价则是站在国家和地区的层次上,从全社会的角度分析评价项目对国民经济的费用和效益;二、由于分析的角度不同,项目的费用和效益的含义和范围划分不同。三、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所使用价格体系不同,财务评价使用预测的财务收支价格,国民经济评价则使用一套专用的影子价格体系;四、财务评价有两个方面,一是盈利性分析,二是清偿能力分析,也就是分析项目财务收支预算的松紧程度和项目借款偿还能力,而国民经济评价则仅仅只有盈利性分析,即只有经济效率的分析,没有清偿能力的分析。联系: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之间的联系是很密切的,在很多情况下,国民经济评价是在财务评价基础上进行。 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的区别(1)评估的角度不同。财务评价是站在企业的角度,评价项目的盈利能力及借款偿还能力;国民经济评价是站在国家整体角度,评价项目对国民经济所作的贡献。(2)效益与费用的构成及范围不同。财务评价采用直接收益与直接成本,可计量;国民经济评价采用直接或间接收益与成本。(3)采用的参数不同。财务评价采用现行市场价格、行业基准收益率、官方汇率;国民经济评价采用影子价格、社会折现率、影子汇率。(4)评估方法不同。财务评价采用盈亏分析法,国民经济评价采用费用效益分析法、综合分析法。(5)决策依据不同。财务评价为企业决策依据,国民经济评价为国家决策依据。 11.简述可行性研究的含义及作用:可行性研究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是一门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寻求使投资项目达到最好经济效益的综合研究方法。它的任务是以市场为前提,以技术为手段,以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对拟建的投资项目,在投资前期全面、系统地论证该项目的必要性、可能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做出对项目可行或不可行的评价。可行性研究工作分为四个阶段: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评价和决策。作用:提高了决策的成功率;提高投资效益;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12.价值工程的概念及基本要素:价值工程也称价值分析、功能成本分析,指以产品或作业的功能分析为核心,以提高产品或作业的价值为目的,力求以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实现产品或作业使用所要求的必要功能的一项有组织的创造性活动。(3分)价值工程涉及价值、功能和寿命周期成本等三个要素。 价值工程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推动作用:有效提高经济效益,延长产品市场寿命期,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技术与经济的结合、软技术与硬技术结合。 价值工程的特点:(1)价值工程强调产品的功能,因此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产品的功能研究上。(2)价值工程将确保功能和降低成本作为一个整体同时来考虑,以便创造出总体价值最高的产品。(3)价值工程强调不断改革和创新,开拓新思路和新途径,获得新方案,创造新功能载体,从而简化产品结构,节约原材料,提高产品的技术经济效益。(4)价值工程要求将功能定量化,即将功能转化为能够与成本直接相比的货币值。(5)价值工程是以集体的智慧开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技术经济学重要资料公式定理

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 投资 流动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流动资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现金 流动负债=应付账款+预收帐款 生产成本=直接原材料+直接燃料和动力费+直接工资+其它直接支出+制造费用 期间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营业)费用+财务费用 总成本费用=外购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费+工资及福利费+修理费+其他费用 +折旧费+摊销费+利息支出 总成本费用=经营成本+折旧费+摊销费+利息支出(生产成本+期间费用) 工程系数法 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系数×根据通常经验估算的设备总价值 按比例投资估算法 建设总投资=主要设备或主要生产车间投资÷占建设总投资的比例 折旧 固定资产净残值 如不好计算,可取原值的3~5%。 (1)平均年限法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年折旧率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折旧年限 (2)工作量法 一、按行驶里程计算 单位里程折旧额=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总行驶里程 年折旧额=单位里程折旧额×年行驶里程 二、按工作小时计算 每工作小时折旧额=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总工作小时 年折旧额=每工作小时折旧额×年工作小时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年折旧率=2/折旧年限×100% 年折旧额=2×年初固定资产净值/折旧年限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净值×年折旧率 注意:从折旧年限到期前二年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净额平均摊销(均值)。即:最后两年折旧额=(年初账面净值-预计净残值)/2 (4)年数总和法 年折旧率=(折旧年限-已使用年数)/[折旧年限×(折旧年限+1)/2] 100%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年折旧率 年折旧费=[固定资产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2×尚可使用年限]/折旧年限×(折旧年限+1)销售收入、税金和利润 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数量×产品单价 利润=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 利润总额=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总成本费用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第三章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管理概述 管理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协调各类资源,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载体是组织;手段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本质是协调;对象是人,财,物,信息等各类资源;目的是实现共同目标。 管理的核心:决策管理的基本职能(四个):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者的技能:①技术性技能②人际关系技能③概念性技能(构想技能) 管理的性质:①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②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3普遍性 管理者分类:按层次分:高层中层基层(中层管理者比基层管理者更多地依靠正式权力与沟通技巧)按内容分:战略战术执行 按综合程度分:综合专业 管理者素质:①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②知识能力素质③身体素质 亨利.明茨伯格[加]—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代表人(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谈判者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 科学管理理论:泰勒吉尔布雷斯夫妇甘特 泰罗(勒)[美],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原理内容:1工作定额原理2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标准化原理4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6职能工长制7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8例外原则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组织管理理论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切斯特.巴纳德 亨利.法约尔[法],1916年《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组织管理理论之父【第一个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 一、区别经营和管理:六大活动:商业,安全,技术,财务,会计,管理 二、管理的职能: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三、管理的十四项原则:14条基本原则: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等级制度与跳板,适当的集权与分权,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四、管理教育的重要性。管理是一种独立的适用于所有类型事业的活动;随着管理层级的不断上升,管理能力越重要;管理是能够传授的。 五、管理的普遍性。 马克思.韦伯[德],《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行政管理理论【组织理论之父】 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主要特点如下: 权威来源:①合理合法式权威②传统式权威③个人崇拜式权威 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20年代) 梅奥[美]—霍桑实验 1车间照明实验 2继电器装配试验(福利试验)-工作环境和物质条件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大规模访谈计划-社会归属和人际关系 4接线板绕线组的工作室试验-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霍桑实验结论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正式组织以效率逻辑为主要标准,非正式组织以感情逻辑为主要标准 行为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个体行为研究#动机与激励理论#群体行为研究#组织行为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

第一章:绪论 1.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概念 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农业产业领域内技术政策、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的应用与其经济效果相互关系的经济学科。“农业”,指生产农副产品的整个产业部门,包括产前、产中、产后部门。“技术”,指农业技术政策、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经济”,指技术应用的经济效益,表述为:在同等的劳动耗费下,能够取得最大使用价值,或在取得同等效果的条件下,能够争取最小劳动耗费。 第二章:农业技术经济学基本理论 1.经济效果与技术效果 (1)区别:经济效果:劳动效果和劳动消耗量的比较,着重从成本角度分析投入与产出。技术效果:指某项技术的功能价值,表现为技术性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以及最终产生的某项生产成果。强调在技术上达到目的,也用技术可行性来表示。 (2)关系:①一致性:经济方面的需要是技术进步的动力和方向;技术方面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果的重要条件和手段。②矛盾性:1)技术的先进性与经济的合理性之间的矛盾2)技术的可行性与经济的效益性之间的矛盾。3)技术上的可能与经济上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3)启示: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基本准则:把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统一起来。 2.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概念及其特点 概念: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物质技术因素实施所发生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同生产成果之间的比例关系。 特点:1)相关性:农业生产的各种技术措施之间有强烈的相关性2)持续性:从生物技术的角度来看,都有技术后效效果3)综合性: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必须同时具备各种各样的生活条件4)多样性:农业技术有多功能性,具有直接经济效果、生态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5)不稳定性: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地域性和季节性等可变因素多6)极限性:技术措施所能起到的作用有限。 3.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临界 概念:农业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农业项目建设等经济活动中取得效益的临界值,代表着某项农业技术能带来经济上好处的起码经济界限,低于这个界限,表明没有增加社会财富。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临界值:在经济上能否取得收益的数量界限。当具体数值表明产出>投入时,才能获得经济效果。表达式如下: 经济效果临界=(所得-所费)或(产出-投入)≥0 或经济效果临界=(所得÷所费)或(产出÷投入)≥1 多方案时以被选择方案的机会成本来确定经济临界,表达式为: 经济效果临界=被选择方案的经济效果-机会成本≥0 4.生产力系统的三大规律

最新技术经济学期末考试资料试题重点

技术经济学 一.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1)技术与经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2)技术与经济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交换活动中始终并存,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3)技术具有强烈的应用性和明显的经济目的性,没有应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技术是 没有生命力的。而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技术手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 4)任何新技术的产生与应用都需要经济的支持,受到经济的制约;但同时,技术的 突破将会对经济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5)技术与经济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经济效益 经济效果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成果和劳动消耗的比较,而将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有效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的比较称为经济效益。 理解经济效果必须注意: 1)成果和劳动消耗相比较是理解经济效果的本质所在; 2)技术方案实施后的效果有正负之分; 3)经济效果概念中的劳动消耗有三部分组成,包括技术方案消耗的全部人力物力财 力,即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直接劳动消耗,劳动占用,间接劳动消耗三部分。 三.经济效果的表示 1)差额表示法 这是一种成果与劳动消耗之差表示经济效果大小的方法,表达式为: 经济效果=成果-劳动消耗 这种方法要求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必须是相同计量单位,其差额大于零是技术方案可行的经济界限。 2)比值表示法 这是一种用成果与劳动消耗之比表示经济效果大小的方法,表达式为: 经济效果=成果/劳动消耗 比值法的特点是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的计量单位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当计量单位相同时,比值大于1是技术方案可行的经济界限。

3)差额-比值表示法 这是一种用差额表示法与比值表示法相结合来表示经济效果大小的方法,其表达式为 经济效果=劳动消耗 劳动消耗成果 附:经济效果的分类:企业/国民经济效果;直接/间接经济效果;有形/无形经济效果 四.成本的划分 总成本费用也称会计成本,是会计记录在企业账册上的客观的和有形的支出,由生产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组成。 (二)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又称经济成本或择一成本,它是指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益时而放弃的其他可能的最大收益。或者说它是指生产要素用于某一用途而放弃其他用途时所付出的代价。 机会成本产生的概念源于‘资源是稀缺的’这样一个事实,它将以各种方式影响技术方案的现金流量。 (三)经济成本 经济成本是显性成本和隐形成本之和。 隐形成本是指企业自有的资源实际上已经投入生产经营活动,但在形式上没有支付报酬的那部分成本。

(完整word版)大一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提纲

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提纲 第一章、管理学概述 一、管理的过程(四个) 1、计划工作(目标、方案) 2、组织工作(分工、协调、部门) 3、领导工作(指导、奖惩、指挥) 4、控制工作(标准、检查或考核、纠偏) 二、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的区别 从本质上说,管理者需要为别人所做的工作负责即承担后果;作业者只需要为自己所做的工作负责即承担后果。(此答案为老师口述内容,详情参阅各自课堂笔记!) 三、管理者的技能 1、概念技能(抽象逻辑思维) 2、人际技能(对各层管理者都很重要) 3、技术技能 四、管理者的分类或管理者的角色(三大类十种) 1、人际方面的角色(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者) 2、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者) 3、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企业者、纠纷调解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五、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客观规律性,反对经验论 管理的艺术性——实践性,反对模式论 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反映了管理活动自身的特点和客观规律性。 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者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对管理原理运用的灵活性和对管理方式和方式选择的技巧性。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演进 一、古典理论: 科学管理——泰勒 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 行政管理理论——韦伯 1、科学管理——泰勒 泰勒制的内容: 泰勒的管理思想和理论,总的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观点: A、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B、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的管理方法 C、实施科学管理要求精神上的彻底变革 根据以上观点,泰勒提出以下六个管理制度:

A、最佳动作原理 B、合理的日工作量或恰当的工作定额原理 C、第一流工人制 D、刺激性付酬制度 E、职能管理原理或职能工长制 F、例外原理 对泰勒制的评价: 贡献: A、泰勒制提出科学操作代替传统的个人经验 B、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极大地提高 C、管理职能与执行的分离 局限性: A、泰勒把人看成是纯粹的经济人 B、泰勒制是资本家最大限度压榨工人血汗的手段 C、泰勒强调科学管理会产生劳资双方的精神变革 PS:科学管理原理的四个实验(具体内容见PPT) A、动作时间研究 B、搬运生铁的试验 C、铁锹的试验 D、金属切削试验 2、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 管理的十四项一般原则: 法约尔认为,管理的成功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要能灵活地贯彻管理的14条原则: (1)劳动分工 (2)责权对等。 (3)纪律严明。 (4)统一指挥。 (5)统一领导。 (6)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7)合理的报酬 (8)适当的集权与分权。 (9)等级链(常考) (10)秩序。 (11)公平。 (12) 人员稳定。 (13) 首创性。 (14) 团结精神。 管理的五项职能: A、计划:计划就是探索未来和制定行动方案。 B、组织:组织就是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 C、指挥:指挥就是使其人员发挥作用。 D、协调:协调就是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和力量。 E、控制:控制就是注意一切是否按已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

工业技术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1.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①研究技术实践的经济效果(基本,本书所讲);②研究技术和经济的相互关系;③研究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进而获得经济增长的科学。 2.技术经济学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实际出发,研究我国技术创新(技术进步中最活跃的因素)的规律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求如何建立和健全技术创新的机制,为制定有关的经济政策和技术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树立经济观点,建立经济意识,掌握经济分析和经济决策(经济分析为经济决策服务)的方法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的技术经济问题的能力对于理工科大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3.学习技术经济学的必要性:未来的工程师和管理者必须做到 ①正确了解国家的经济、技术发展战略和有关政策(实现决策科学化的重要前提);②要会作预测工作(对任何决策来说,预测都是关键问题,是决策科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化决策的重要工具);③要学会拟定多种替代方案并从中选择最优方案;④要善于把定性分析(传统、经验型决策)和定量分析(科学化)结合起来。 第二章现金流量构成与资金等值计算 1.现金流量 把各个时间点上实际发生的这种资金流出或资金流入成为现金流量。投资、成本、销售收入、税金和利润等经济量是构成经济系统现金流量的基本要素,也是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最重要的基础数据。 2.投资 狭义的投资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为实现某种预定的生产、经营目标而预先垫支的资金。 总投资=建设投资+流动资金+(建设期的借款利息)+(投资方向调节税) ①建设投资 的构成 ) 存货—— ②流动资产 的构成短期投资 3.费用和成本 ①按经济用途和核算层次: 直接费用——直接材料费用、直接工资(直接对材料进行加工使之成为产品的人员的工资) 制造费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间接费用,生产单位管理人员工资、福利费、折旧生产成本费、修理费等 销售费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运输费、包装费、广告费、专设销售机构的人员工资 及福利费、折旧费等 期间费用管理费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管理和组织经营活动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其工资及福利、 折旧修理、差旅等 财务费用——筹集资金等财务活动中发生的费用,利息净支出、银行手续费等 ②按各费用要素的经济性质和表现形态(9种——技术经济分析常用): 外购材料(主材料、辅助材料、半成品、包装物、修理用备件和低值易耗品等);外购燃料;外购动力;工资及福利费;折旧费;摊销费;利息支出;修理费;其他费用。 ③费用和成本中的折旧与摊销

技术经济学重点公式

技术经济学重点公式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二章 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 投资 流动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流动资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现金 流动负债=应付账款+预收帐款 生产成本=直接原材料+直接燃料和动力费+直接工资+其它直接支出+制造费用 期间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营业)费用+财务费用 总成本费用=外购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费+工资及福利费+修理费+其他费用+折旧费+摊销费+利息支出 总成本费用=经营成本+折旧费+摊销费+利息支出(生产成本+期间费用)工程系数法 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系数×根据通常经验估算的设备总价值 按比例投资估算法 建设总投资=主要设备或主要生产车间投资÷占建设总投资的比例 折旧 固定资产净残值 如不好计算,可取原值的3~5%。 (1)平均年限法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年折旧率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折旧年限 (2)工作量法 一、按行驶里程计算 单位里程折旧额=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总行驶里程 年折旧额=单位里程折旧额×年行驶里程 二、按工作小时计算 每工作小时折旧额=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总工作小时 年折旧额=每工作小时折旧额×年工作小时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年折旧率=2/折旧年限×100% 年折旧额=2×年初固定资产净值/折旧年限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净值×年折旧率 注意:从折旧年限到期前二年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净额平均摊销(均值)。 即:最后两年折旧额=(年初账面净值-预计净残值)/2 (4)年数总和法 年折旧率=(折旧年限-已使用年数)/[折旧年限×(折旧年限+1)/2] 100%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年折旧率 年折旧费=[固定资产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2×尚可使用年限]/折旧年限×(折旧年限+1) 销售收入、税金和利润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全面总结

第一章管理与管学 一、管理的概念与属性 【1】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包括:(1)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 (2)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3)协调必产生在组织中,协调的中心是人,协调的法具有多样性。 【2】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物的关系 强调管理的自然属性,就是强调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基本性质或一般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活动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管理的社会属性:体现人与人的关系 强调管理的社会属性,就是强调其不能脱离特定生产关系和特定社会制度、不能回避管理为谁的利益而服务的特殊性质或社会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社会历经变迁,但管理的这种特殊性质从根本上仍然没有改变 【3】管理的科学性、艺术性与技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遵循客观规律、客观规则,具有普遍性和真理性。 管理的艺术性:富有创造性 管理的技术性:技术手段、法 二、管理的主体与客体 【1】管理者:管理者是从事管理工作,负有领导和指挥下属完成任务职责的人。是指挥别人活动的人。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 管理者的层次: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操作者

高层:全面负责整个组织的管理,负责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掌握大政针并评价整体绩效---“挥手” 中层:贯彻执行高层管理者制定的重大决策,监督协调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注重日常的管理事务---“叉腰” 基层:给下属作业人员分派具体工作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各项活动的有效完成 管理者技能:基本技能一: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 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基本技能二: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基本技能三: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 象化的精神能力 管理者的角色:正式权力和地位: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2】管理的客体 管理的客体是组织的各种资源,包括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 市场资源、知识产权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基础结构资源、组织能力资源 三、管理的职能:管理具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这五种最基本的职能 四、管理学的对象与法: 管理学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法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的研究法:归纳法、实验法、演绎法 小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