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学前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与众多的社会因素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学前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学前教育的实施又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下面我们将通过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与学前教育的关系的分析来诸多社会因素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第一节学前教育与生态环境

一、生态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类型

以生态学的观点看待事物和人类,最初是由布朗芬·勃伦纳在他的著作《人类发展生态学》一书中所提出来的。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环境就是生物栖息地,是由自然界的光、热、空气、水分以及各种有机和无机元素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空间,泛指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状况和条件的总和。其中生物有机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比如生长在森林里的植物,它的环境就包括它周围的各种有机和无机因素,象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阳光、土壤、温度及周围的各种植物、动物等因素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空间。其中,阳光、土壤、温度及周围的各种植物、动物等因素是生态因子。生态环境是指各种生态因子综合而成的影响各种生物(包括人类)的个体、种群或某个群落的环境。

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现象和活动,也有与其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且彼此间存在着协同进化的关系。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一种以教育为中心且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层次、多方位、多特性的环境系统。在以教育为中心的这一教育生态系统中,包含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环境系统,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又包含了许多更为具体的环境,这些环境又形成了各种错综复杂的联系。在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视野里,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分为四个层次。(一)、微观系统

微观系统(Microsystem)是发展中的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中对活动、角色及人际关系的体验范型(总和)。这里的环境,是指人们可以有准备地参与其中面对面地发生相互作用的地方,如家庭、幼儿园、游戏场地等。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的诸因素构成了微观系统的要素或建筑模块。

1、微观系统的要素

微观系统的要素有:活动、角色、人际关系。微观系统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就是通过这三个要素发生作用的。

①活动

它是一种处于不断发展中的行为。“不断发展中的”术语常用以强调活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比如幼儿看图书这一活动,从幼儿选择图书到翻开书页、观察图片、讲述内容或者自言自语,再到合上图书、书中的内容在幼儿头脑中产生印象,这个看图书的活动就表现为连续的过程。生态环境中的活动有的能够促进个体发展,有的则是阻碍发展。我们下面主要分析有利于促进发展的活动。

有利于促进发展的活动具有如下特征:

它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不是一个单独的动作,如搭积木、挖泥沟等;

它具有一种“劲”量,即具有一个目标,表现在能排除干扰,坚持到底,直到活动完成,实现这个目标;也就是说具有目标并且坚持实现目标的活动能够促进发展。比如孩子画画,有的孩子乱涂乱画,根本没有想自己要画什么;而有的孩子喜欢画画,比如他出去玩回来后,往往愿意画下自己所看到的,事前会想想自己要画什么,并坚持画完。显然,具有目标并坚持画完的孩子的绘画活动更有利于促进他的绘画技巧、绘画兴趣的发展。

在时间上,跨越当前行动的边界,延伸到过去或将来;

②角色

角色是指在社会中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体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成员所期望的一系列活动和联系。比如学生。辨别不同的角色通常是通过某一文化中对各种社会地位的人所赋予的特定标签。角色也与社会意识

形态、社会的政治、文化等要素有关。

③人际关系,或人际结构(Interpersonal structures)

它是指当一个人在某一环境中对他人的活动加以注意或参与其中时所获得的与他人的关系。在此我们主要介绍最简单的双人关系。双人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A、观察性双人关系(observational dyad)

这种关系发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即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活动予以密切的和持续的注意,相对的,另一个人则至少意识到这个人对他表现出的兴趣。例如,一个老师仔细地注视她班上的一名幼儿画画,而这个孩子由于知道老师正在看他画画,于是就更认真的画。这是一个典型的观察性双人关系。

B、共同活动双人关系(Jointactivity dyad)。

它是指两位参与者在一起做某事时能意识到他们自己。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于同一件事。相反的,他们每人从事的活动通常是有所不同的,但它属于一个整体的活动类型的一部分。例如,母亲可能和儿童在一起看图画书,母亲讲故事,儿童给一些事物命名,并对母亲的提问作出反应。再如一起上课的老师和学生。

C、主要双人关系(Primary dyad)。

它是指两位活动参与者之间持续存在的关系,即使他们不在一起,但这种关系也存在。两位成员即使分离了,都会在对方的脑海中浮现,双方互为强烈情感指向的目标,且会持续地影响对方的行为。例如,一位家长和其孩子,当他们分离后可以想象对方可能在干什么呢?其他人会说些什么呢?比如孩子在做某些事情时能想到如果他的爸爸妈妈在场,会不会让他做这种事情,会让他怎样做等等。

2、用微观系统的观点来分析家庭和幼儿园

微观系统对于学前教育来说,主要包括家庭和幼儿园。从微观系统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三个要素可对家庭和幼儿园环境作深入的分析。

(1)家庭环境——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所建立的社会生活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环境中影响幼儿发展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家庭的生活空间特征;二是家庭成员的结构素质。从家庭空间特征来看,如果家庭空间宽裕,幼儿在家庭中能自由地从事各种活动,能充分利用家庭生态环境中的有利要素,如花卉、树木、昆虫、鸟等,则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如果家庭空间宽裕,根据教育学的理论,我们提倡给孩子在家中设置活动角,让幼儿有单独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们知道幼儿喜欢玩角色游戏,而且角色游戏确实有利于幼儿的发展成长,但是幼儿在5岁左右往往出现不愿让成人观看的现象,所以在家中给幼儿设置单独的活动角,为幼儿游戏、活动提供封闭的空间能够有助于发展;如果家庭空间具有开放性,如住在四合院中,与同伴有必然的联系和交往,则有利于孩子社会性发展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如果住在独门的单元房内,或楼层较高,则幼儿之间相互联系和交往的机会相对减少,容易形成我们常说的一种“高楼综合症”。因此,社区文化、邻里关系、室内外物质条件等对幼儿有很大的影响。从家庭成员的结构和素质看,由于目前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绝大多数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子女,使孩子失去了与哥哥、弟弟、姐姐、妹妹交往的机会。不少家庭出现了四个成人,一个孩子的现象,使孩子成为家庭的核心。因孩子少,造成了孩子缺少同伴交往,但同时,也正因为孩子少,家庭经济状况相对富裕,孩子能获得更多的照料和关心。造成“独生子女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不在独生子女现象,而在家长的素质、教育方式、教育态度、职业、兴趣爱好等。

(2)幼儿园环境——它是幼儿进入社会的第一个专门教育机构,也是幼儿第一次接受正规机构教育。考察作为微观环境的幼儿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活动。在家庭中,幼儿的活动虽有父母指导,但绝大部分家庭计划性不够,目的性不明,方式方法不一定得当,幼儿更多的是自发探索或游戏。而在幼儿园中,教师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和引导,活动内容更为丰富,并且与内容相结合创设了特定的环境,配备了特定的材料,活动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幼儿园活动的内容、方式会影响家庭的活动内容和方式,有的还实现反向社会化。

角色。在家庭中,由于家庭结构、关系及父母素质的不同,幼儿的角色状况各异,有的处于绝对中心地位,是小皇帝,有的则处于被严格控制的状态。在幼儿园中,倡导良好的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除

了师生关系外,幼儿还享有同其他儿童平等相处的权利,并且大部分的时间是在与其他儿童平等相处的过程中度过的,在这种相处的过程中,儿童学会尊重、服从同伴,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日本幼儿入园的目的就是:在幼儿园里,幼儿可以多层面地体验人际关系,多层面地了解自己的角色。与教师的关系,自己是学生,是集体中的一员,与别人的关系,相处的角色是朋友、伙伴,正是在这种多重关系的体验中,形成了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进而形成了儿童的责任感、荣誉感及集体意识。因此,在幼儿园中,儿童担任体验的角色内涵更加丰富、多样化。

人际关系(结构)。3岁前与同伴相处对于儿童来说并不十分迫切,更多的是一种对成人的依恋感。3岁后,同伴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并逐步取代了与父母关系的重要性,儿童有建立密切的同伴关系的愿望。幼儿园中的同伴关系对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对于儿童心理成长十分重要。衡量一所幼儿园在发展幼儿社会性、人际交往方面做得如何,可从以下三方面来衡量:①是否安排与幼儿的能力相适应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建立人际关系;②是否让幼儿在充分发挥主动性的活动中建立人际关系;②是否让幼儿在循序渐进、逐步复杂的活动中建立人际关系。

由此看来,托幼机构的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以美国有关方面的调查为例:对贫困家庭103人跟踪调查,比较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是否完成高中学业),没有上过幼儿园的那部分未完成高中学业的占51%,而上过两年幼儿园的未完成高中学业的占37%。

(二)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

1、中间系统(Mesosystem)

中间系统是指两个或更多的直接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它是随着个体进入新的生活环境而形成和扩展的。例如,对幼儿来说,家庭与幼儿园及邻里、同伴、群体之间的联系便属此类。中间系统是一个由直接环境(微观系统)形成的系统。

2、外系统

外系统是指本人并没有参与其中的一个或更多的环境,这些环境中所发生的事件同影响发展中的个体的直接环境中发生的事件产生相互影响。例如,对于一个幼儿来说,对其有影响的环境外系统包括父母的工作场所、自己的兄姐上学的班级、父母的朋友群(网络)、当地学校董事会的活动等等。

3、宏观系统

宏观系统是指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和外系统中的一些共同的因素。表现为所在社会的信念和思想体系。如某一社会、某一文化区域、某一国家的思想观念体系等。

中间系统、外系统及宏观系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幼儿的发展,具有深入研究和探讨的价值。

二、学前教育机构环境的创设

1、生态学意义上的学前教育机构

这里,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指托儿所、幼儿园,本节重点讨论幼儿园教育环境。

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执行机构,其环境的创设是十分重要的。从本章前面几个部分的论述中可见,幼儿园环境并不只是简单的房舍加人员,而是整个生态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幼儿园作为一个物质的存在,总是处于一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中,它或靠山而立,或依水而居,或在南方,或在寒冬漫长北方。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使得幼儿园的建筑构架也各不相同,有的以石垒砌,有的砖瓦构筑,有的则竹木为室。幼儿园既然处于自然环境之中,也就割不断与周围自然的联系。

作为一种社会机构,幼儿园又是社会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总会反映在幼儿园的教育思想、教育目的之中,社会经济水平会更现实地影响幼儿园的水准乃至教育过程。此外,社区的聚落特征、民俗民风、社会成员的观念和意识等也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园的教育。而且上述影响因素还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作为人类生态系统中微观环境之一的幼儿园中的活动、角色及人际结构,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因子几乎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园,而幼儿园作为社会生态中一个因子的存在,是整个社会生态系统协调、完善的保证之一。幼儿园的教育性和福利性两大功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幼儿园作为一个具有特定任务的机构,其自身就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中有物质的、规范的、情感的、技术的层面,而这些层面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协调的过程,就是幼儿园各项工作运行的过程。缺少了任何一个层面,幼儿园作为一个系统就难以达成其目的。生态学意义上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就是上述诸层面中包含的房舍、空间、时间、材料、人员(幼儿、教师及其他成员)、规则、目标、手段等要素之间的合理组合和搭配;就是幼儿园与周围其他生态因子的协调。

2、幼儿园教育环境的特性

■幼儿园教育环境应具有安全性

安全性应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首要特性。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安全性是从两个意义上说的。

心理上的安全来自幼儿园中色调鲜艳、明快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可感受到愉快和轻松;心理上的安全也来自于幼儿园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关系,如果这种关系是平等的,幼儿拥有活动的自主权,又懂得在集体活动中基本的行为规范,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更多地用启发、引导和鼓励的方式指导幼儿的活动,并给予幼儿亲切感、依赖感,则幼儿能感受到安全;心理上的安全还来自于幼儿同伴之间的关系;如果幼儿掌握了同伴之间相处的基本规则,懂得和基本掌握了同伴之间谦让、合作、友爱、助人、交往的社会行为和技能,则能形成一种和睦的非防范性的同伴关系,幼儿能感受到同伴间的安全。此外,父母对幼儿的态度、行为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安全,虽然父母并非一直参与幼儿的在园生活,但父母对幼儿的态度,尤其是与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相异的态度或行为时常会影响幼儿现实的情绪,有的幼儿因在家庭中表现某一行为时经常得到父母否定性的反应,而在幼儿园中出现同样行为时也担心教师或同伴会给予否定性反应,从而感到不安全。当然这不是说给幼儿的反应必须全是肯定的,只是强调应注重引导,力求消除由此产生的不良情绪和不安全感。

身体上的安全。

明快、宽畅、丰富的物质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安全是有益的,但同时,我们应注重其对幼儿身体上的安全。对幼儿身体安全构成威胁的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从房舍到场地,从器材到玩具,从桌椅到室内电路,许多因素如不加以注意,均有可能造成对幼儿身体的伤害。如房舍的朝向不理想或窗户过小,则影响室内采光,进而影响幼儿的视力甚至影响幼儿的情绪,这些应是可以避免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是与房舍设计同步的。有些现象值得注意,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铝合金窗被广泛采用,教师消除了以往幼儿撞上窗子的顾虑,但在一些地方用的是看似高档的有色玻璃,或棕色、或黄色、或蓝色,这类有色玻璃严重影响了室内采光,危及幼儿的身体、眼睛。此外,幼儿园的墙角、台阶不应太锋利,在大面积的活动场地中间不应有过多的硬态隔离物(如水泥花坛等),幼儿经常经过的路边不宜种植长刺植物,等等。幼儿的一日生活是与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活动材料、器材的安全性也十分重要。由于幼儿对材料安全性缺乏认知和识别力,因此教师在为幼儿准备活动材料和器材时,必须作安全检查,检查是否有毒,是否锋利,等等。教师应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与幼儿身体安全有关的因素还包括幼儿园周围的环境因素。例如,马路上的安全,河边的安全,空气的安全,等等。其中空气的安全不应忽视,假如附近有释放有毒气体的工厂(如喷漆厂、造漆厂等),幼儿园应根据《幼儿园管理条例》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文件来保护幼儿身体健康发展的合法权益。

■幼儿园教育环境应具有可操作性

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功能应是促进幼儿的发展,这一功能的实现有赖于幼儿在这一环境中的活动,有赖于环境中蕴含的各种积极、有效的刺激,也有赖于环境的可操作性。这里,可操作性是指可引发并实际具有幼儿与之相互作用的特性。因此,幼儿园的各种环境,尤其是各种幼儿客观可及的环境都应是可让幼儿与其相互作用的环境。

就户外环境而言,各类场地(水泥地、草地、沙地、砖地等)应是向所有的幼儿开放的,幼儿可以随意地在这些场地进行游戏;幼儿园的各种户外设施应是可实际利用的,幼儿可根据有序、轮流等一般规范自由地游玩,这些设施不应只是摆设;幼儿园的树林、种植园地、饲养角是幼儿自己的,幼儿可以深入其中,接近它们,去观察、去保护、去喂养。

就各种活动器材、游戏玩具、材料而言,幼儿可以自由地选择,可以顺利地获得,所以在设计环境中,应注意材料、器材的数量及放置的位置,注意幼儿的需要,使各种器材、玩具、材料真正起到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

就幼儿园各类墙面环境而言,也应注重可操作性。这一点往往被忽略。墙面环境的可操作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墙面环境应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从幼儿的知识经验及理解水平出发设计相关环境,使环境可引发幼儿以往的知识经验与当前环境的联系,引发幼儿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经验与当前环境所涉及有关领域的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即引发幼儿内在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墙面环境应是开放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幼儿可以随着学习活动的变化,知识经验的增长对墙面环境进行充实、组合。以大班的某一墙面环境为例。上方为一条蓝蓝的小河,鱼在水里畅游,从小河上伸出一个箭头,指向一个正在喝水的小朋友,另一个箭头指向正在喝水的小牛,第三个箭头指向洒满雨露的小树,这个环境既生动,又有知识性,展示了水的作用。几天后,小朋友们发现有的机器也需要水,水可以起冷却作用,于是老师和小朋友又找来了一幅工人叔叔给机器加水的照片。此后,墙面上又增加了好多箭头,指向节约用水的标志,不往水里乱扔东西的标志,等等。当然,我们不可能使所有的墙面环境都具有开放性,但我们可以尽力去这样做。

■幼儿园教育环境应具有童趣性

童趣性是指要具有儿童的趣味。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应具有趣味性。应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材料布置环境,使环境生动、有趣,能激发幼儿投入其中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幼儿园环境的色彩应鲜艳、明快,环境中的形象应生动、活泼、可爱。趣味性也意味着丰富性,如果内容、材料单一,形象、色彩单一也就谈不上趣味性。第二层意思是幼儿园的环境应是幼儿的环境,环境要反映幼儿的趣味性,而非成人的趣味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趣味性也意昧着环境的年龄适宜性。因此,不同年龄班幼儿的室内环境应该具有一定的差别性。要使幼儿园教育环境体现趣味性,让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非常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趣味性离不开幼儿的参与性。幼儿园环境首先是幼儿的环境,只有幼儿自己参与创设的环境,幼儿才会真正去关心、去注意,所以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参与环境的创设是必要的。

以上三个方面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三个主要特性,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特性,有待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应注重对幼儿园所在的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分析和研究,并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地利用这些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从生态的角度研究幼儿园教育环境,这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第二节学前教育与经济

一、经济是教育的基础

经济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教育提供了经济条件,并对教育发展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经济与教育的关系具体在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为办教育提供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二)经济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一个国家的文盲率、义务教育普及的年限、高等教育普及的程度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

(三)经济发展引发的经济结构和变革影响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如,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消费结构等,影响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如,大、中、小学的比例关系、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的比例、高等学校不同专业的设置与比例等。

(四)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手段

学校中的知识传播是—定历史阶段中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反映,教育手段同样是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反映。

二、现代教育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其表现

如下:

(一)现代教育是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条件

劳动者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进行过系统的专业培养,是从事生产和再生产的必备条件。

(二)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必要因素

劳动者的教育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正比。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因素;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教育是中介,通过教育实现科技与生产的结合。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决定社会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还决定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手段的变革。如随着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学前教育普遍受到社会的重视,许多国家的正式学前教育机构和非正式的机构(如儿童活动场所)都呈现着广泛的、多形式的发展。又如,学前教育的目标,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中,经历了如下变化:1.工业社会初期—主要为工作的母亲照管儿童;

2、工业社会—不限于看护儿童,对儿童施行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育;

3、现代社会初期—以发展儿童智力为中心;

4、现代社会(20世纪80年代以后)——促进儿童身体的、情绪的、智能的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第三节学前教育与文化

一、关于文化的一般概念

广义概念——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概念——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在这里论述文化与教育的关系主要指一般定义的狭义文化。

文化与社会共存,文化存在于社会中,没有人类社会也就自然没有人类文化,人与动物也就没有区别了。

二、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因素,要考察教育的发展及规律,必须考察文化。文化是非经济因素,如民族的文化传统,人的文化及素质,文化结构要素以及人们的文化心理状态都是构成社会人的行为模式的基因。不了解这些范畴,则无法认识它对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某个地区经济发展了,但对教育却产生了负效应,即影响了一批学龄儿童走向弃学经商,这其中文化在起着约束和妨碍教育发展的作用——人们认识的短见与知识的浅薄导致教育发展的受挫。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一般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文化是经济政治作用于教育的中介

即文化传导一定的经济政治的要求,反映一定的政治经济的性质与水平。如舆论文章、书籍、影视导向正是现实文化反映政治,政治的要求影响教育。

(二)文化还可主动地相对独立地影响教育

如传统文化观念,外国文化渗入都不是现实经济的反映,但却在影响着教育。

三、我国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作用

(一)对教育的目标及人才标准的影响

我国的伦理文化把崇善作为最高范畴,西方文化把爱智作为教育范畴。

因为我国传统教育的最高目标是道德完善,它培养的是贤者与君子,把道德教育居于首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这种伦理型文化使我国历来具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在教育过程中,注重道德自觉和理想的人格培养,以人际关系和谐作为追求的目标。与西方传统相比,忽视自然现象方面各种

事物知识的教育,因此,在我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教育只是“多说道理,少说知识;多说人生,少说宇宙;崇尚空谈,不求务实”。

(二)对教育认识论和教育方法论的影响

中国传统教育重内省不重外求(反省人的自然本性,不重视对客观事物探索)。传统文化多根据自己的体验提出命题,忽视思辨推理,应用技术发达而系统科学理论极不发达。传统文化重视把握事物整体的协作和协调,不重实体和分析,造成对事物认识的不精确、笼统,缺乏对事物的精确分析。但我国传统文化强调直观性的培养却先于西方。

(三)对个体的发展方面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比较侧重群体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个性发展。这是长期宗法制封建社会所导致的必然后果——以血缘关系将社会成员个体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的群体模式的社会文化心态,因为重视群体观念,忽视个人观念,“私欲”被禁止、被消灭,从而形成了与西方社会截然相反的价值取向与观念。

四、文化水平对教育的影响

社会文化水平与教育水平具有极高的相关,一般社会都将其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作为该社会文化水平的指标。但是,社会学衡量社会文化水平有多种指标:如从事体力与脑力劳动者的比数、文化需要的水平与结构(如订阅报刊、购买书籍、艺术欣赏、图书馆、博物馆、影院等文化设施的数量等)、文化的空间、时间分配结构(如一天里文化活动时间的分配)等等。

文化水平对教育的间接影响表现为:文化发达(科技水平提高)一促进生产力发展一增加教育的物质来源一增进人口受教育水平。

文化水平对教育的直接影响表现为:教师文化水平一教育水平---学生文化水平一受教育水平一家长文化水平一下一代,而社会与社区文化水平,以及周围的文化氛围、文化设施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受教育水平。

第三章学前教育与社会

第三章学前教育与社会 教学目标: 1、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含义; 2、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与学前教育发展的相互影响; 3、运用应用学前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分析学前教育的热点问题。教学重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与学前教育发展的相互影响。 教学难点:应用学前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分析学前教育的热点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教育受社会的影响和制约 一、经济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经济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是构建人类社会并维系人类社会运行的必要条件。其具体含义随语言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本书所称的经济主要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或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1、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1)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 15 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农民聚集于城市, 这些贫民子女的保育问题被提上日程, 出现了一些贫民儿童保护和养育设施, 这是近代欧洲学前教育设施的胚胎和根源。 (2)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受经济发展的制约 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置和发展, 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这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相关。另外,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要, 一般而言, 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 儿童入园率较高。 2、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形式、手段等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不同形态的社会,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对未来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不同。这便导致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形式、手段也不尽相同。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 没有出现家庭, 儿童是属于整个氏族的, 因而也就没有家庭教育。 工业革命以后, 随着工厂的日益增多, 妇女开始大规模进入工厂, 出现孩子没人照料的情况, 再加上在西方社会, 孩子成人后都是与老人分开住的, 一般不会像中国这样由老人照看小孩, 因此, 建立社会学前教育机构的需要非常迫切。由此,公共社会学前教育机构首先在西方出现。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直接影响了学前教育的发展, 以培养个体身体、情感、智力、社会性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理念被广泛传播和接受。 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也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经济的发展能够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为丰富教育内容、更新教育手段提供了条件。 二、政治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全国自考学前教育学00383历年真题选择题

全国200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1.父母与孩子能有效交流,父母能支持孩子的要求,尊重孩子,但同时注意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这种亲子关系属于( ) A.民主型B.专制型 C.放任型D.溺爱型 2.导致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根本的、内在因素是( ) A.社会文化影响 B.移情 C.性别角色认知 D.同伴相互作用 3.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 ) A.外部原因 B.根本原因 C.客观原因 D.主客观原因 4.按照皮亚杰的观点,0~2岁儿童的思维处于( ) A.具体运算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 C.感知运动阶段 D.前运算阶段 5.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儿童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时期是( ) A.0~3岁B.3~6岁 C.6~12岁D.12~15岁 6.与儿童最初的情绪反应相联系的需要是( ) A.社会性需要B.归属和爱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D.生理需要 7.幼儿记忆的特点之一是( ) A.形象记忆占优势B.语词记忆占优势 C.意义记忆用得多D.机械记忆效果好 8.幼儿在听老师讲《小红帽》的故事时,头脑中会浮现出小红帽和大灰狼的生动形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 A.创造想像 B.无意想像 C.再造想像 D.幻想 9.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是( ) A.直观行动思维 B.抽象逻辑思维 C.具体形象思维 D.形式运算思维 10.通过分析儿童的绘画、日记、作文等以了解儿童心理的方法是( ) A.实验法B.测验法 C.观察法D.作品分析法 11.儿童出现最初的独立性是在( ) A.2~3岁B.3~4岁 C.4~5岁D.5~6岁 12.幼儿园老师上音乐课时,一边弹琴,一边组织孩子们按音乐节奏做各种动作。老师的这种注意的品质是( )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转移D.注意的分配 13.儿童学习语言过程中最早出现的句型是( ) A.电报句B.单词句 C.联合复合句D.偏正复合句 14.“视觉悬崖”装置主要是用于测查婴儿的( ) A.深度知觉 B.形状知觉 C.大小知觉 D.方位知觉 15.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一般是指( ) A.0~6岁B.0~12岁

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的关系分析(同名11487)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节学前社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导语: 学前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学前教育理论中重要的问题。其本质特征从两方面来探讨,一方面是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方面是学前教育与儿童大发展的关系。研究和认识这两方面的本质特征,才能使我们认识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才能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有正确的方向,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为了研究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首先要了解学前教育的历史和现状,现以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为线索,对学前社会教育的发展描绘一个简单的历史轮廓。 一、学前社会教育的产生 学前社会教育产生十八世纪后,在很长历史时期中,学前儿童是完全由家庭抚育、培养。人类社会经历漫长的岁月,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产业技术和社会形态,我们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原始教育 原始教育指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同使用石器工具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原始教育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独立性。 2.贫乏性。 3.无阶级性。 (二)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是指存在于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古代教育的特征有这样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的产生,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者 2.有相对稳定、丰富的教育内容 我国在奴隶社会,教育的内容有礼、乐、射、御、书、数等方面;而在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和“五经”及相关的伦理知识。从总体上来看,封建社会的教育在内容上比奴隶社会更加丰富一些。 3.教育同生产劳动严重脱离 4.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三)现代教育 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现代学校最早出现在18世纪,是应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要求而产生的。从类型上说,现代学校既包括一些专门传递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为现代工业训练劳

学前教育学论述题及答案

论述题: 1、试论述蒙泰梭利教育理论的要点。 蒙台梭利是20世纪杰出的幼儿教育家,也是西方教育史上与福禄贝尔齐名的两大幼儿教育家之一。她的教育理论的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自我学习的法则 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儿童都是一个遵循自身内部法则的生物体,都有各自不同的需要和发展进程表。她视教育委促进幼儿内在力量自然发展的过程,强调幼儿的自由活动,反对成人中心的教育,反对成人中心的教育,反对传统的班级教学统一,允许幼儿个别的学习。 (2)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 在蒙台梭利教育中,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是关键。她认为,幼儿的发展离开适宜的环境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教育就是给幼儿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这个环境要具有以下特点:a、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有助于儿童创造自我和自我实现。b、一个有秩序的环境,儿童能在那里安静而有规律的生活。c、一个生机勃勃的环境,幼儿在那里充满生气、欢乐、和可爱,毫不疲倦的生活,精神饱满的自由活动。d、一个愉快的环境,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都是为儿童设置的,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对儿童有极大的吸引力。(3)教师的作用 在蒙台梭利教育中,教师不是传统的灌输知识的机器,而是一个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教师为幼儿精神设计环境和学习材料,提供必要的发展手段,保证幼儿能展开自由的学习。教师通过“全神贯注的观察”去发现幼儿巨大的个别差异,对幼儿的不同需要做出恰当的反应,提供必要的帮助。 (4)幼儿的自由和作业的组织相结合的原则 蒙台梭利认为,给予幼儿自由和教师对作业的组织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她说,理想的作业组织给予了幼儿自我发展的可能性,给予幼儿发泄能量的机会,才使每个幼儿获得了满足。没有作业组织的自由将是毫无效益的。没有作业手段、被放任自流的幼儿将一事无成。因此她认为,教师在为幼儿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的同时,当然也要设置必要的纪律。 (5)重视感觉教育 在蒙台梭利教育中,感觉教育是重要内容。她认为3-6岁是儿童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的各种感觉先后处于敏感期,因此必须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和多方面的感官训练,使他们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直接接触发展敏锐的感觉和观察力,为高级的智力活动和思维发展奠定基础,为此,她设计了一套教具。

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学前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与众多的社会因素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学前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学前教育的实施又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下面我们将通过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与学前教育的关系的分析来诸多社会因素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第一节学前教育与生态环境 一、生态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类型 以生态学的观点看待事物和人类,最初是由布朗芬·勃伦纳在他的著作《人类发展生态学》一书中所提出来的。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环境就是生物栖息地,是由自然界的光、热、空气、水分以及各种有机和无机元素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空间,泛指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状况和条件的总和。其中生物有机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比如生长在森林里的植物,它的环境就包括它周围的各种有机和无机因素,象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阳光、土壤、温度及周围的各种植物、动物等因素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空间。其中,阳光、土壤、温度及周围的各种植物、动物等因素是生态因子。生态环境是指各种生态因子综合而成的影响各种生物(包括人类)的个体、种群或某个群落的环境。 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现象和活动,也有与其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且彼此间存在着协同进化的关系。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一种以教育为中心且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层次、多方位、多特性的环境系统。在以教育为中心的这一教育生态系统中,包含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环境系统,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又包含了许多更为具体的环境,这些环境又形成了各种错综复杂的联系。在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视野里,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分为四个层次。 (一)、微观系统 微观系统(Microsystem)是发展中的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中对活动、角色及人际关系的体验范型(总和)。这里的环境,是指人们可以有准备地参与其中面对面地发生相互作用的地方,如家庭、幼儿园、游戏场地等。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的诸因素构成了微观系统的要素或建筑模块。 1、微观系统的要素 微观系统的要素有:活动、角色、人际关系。微观系统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就是通过这三个要素发生作用的。 ①活动 它是一种处于不断发展中的行为。“不断发展中的”术语常用以强调活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比如幼儿看图书这一活动,从幼儿选择图书到翻开书页、观察图片、讲述内容或者自言自语,再到合上图书、书中的内容在幼儿头脑中产生印象,这个看图书的活动就表现为连续的过程。生态环境中的活动有的能够促进个体发展,有的则是阻碍发展。我们下面主要分析有利于促进发展的活动。 有利于促进发展的活动具有如下特征: 它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不是一个单独的动作,如搭积木、挖泥沟等; 它具有一种“劲”量,即具有一个目标,表现在能排除干扰,坚持到底,直到活动完成,实现这个目标;也就是说具有目标并且坚持实现目标的活动能够促进发展。比如孩子画画,有的孩子乱涂乱画,根本没有想自己要画什么;而有的孩子喜欢画画,比如他出去玩回来后,往往愿意画下自己所看到的,事前会想想自己要画什么,并坚持画完。显然,具有目标并坚持画完的孩子的绘画活动更有利于促进他的绘画技巧、绘画兴趣的发展。 在时间上,跨越当前行动的边界,延伸到过去或将来; ②角色 角色是指在社会中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体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成员所期望的一系列活动和联系。比如学生。辨别不同的角色通常是通过某一文化中对各种社会地位的人所赋予的特定标签。角色也与社会意识

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_学前教育学试题_代码:00383

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学前教育学试题 课程代码:0038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1分,共2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关系是 A.矛盾的对立面B.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D.主动和被动的关系 2.下列论述不属于精神环境的是 A.父母及家庭成员的表率B.居住环境与生活条件 C.居住环境的人际关系及情调D.社会环境中的道德水准和文化生活 3.以“白板说”著称于世的是 A.华生B.杜威C.布鲁纳D.洛克 4.皮亚杰把儿童智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它们依次是 A.前运算思维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 B.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 C.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具体运算思维阶段 D.前运算思维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具体运算思维阶段 5.第一个明确要使儿童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洛克C.卢梭D.裴斯泰洛齐 6.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杜威B.加德纳C.维果斯基D.蒙台梭利 7.有关我国的学前教育,错误的描述是 A.是启蒙教育B.是义务教育C.是基础教育D.是全面发展的教育8.全球学前教育目标的发展趋势是 A.着重智力开发B.强调培养创造力 C.重视知识传授D.全面发展的教育 9.儿童游戏的主要物质支柱是 A玩具B.场地C.环境D.书本 10.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和结构游戏是 A.创造性游戏B.有规则游戏C.智力游戏D.集体游戏 11.通过教育过程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是 A.教育目的B.教育内容C.教育资源D.教育手段 12.教师在布置活动区域时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安排在一起,以免互相干扰,这是活动区之间的 A.界限性B.相容性C.转换性D.规则性 13.木块、螺丝、工作台、砂纸等材料应投放在 A.操作区B.木工区C.科学区D.积木区 14.关于活动室墙面的布置,错误的说法是 A.配合教育内容B.重视幼儿的参与 C.高度应在2米以上,以免幼儿损坏D.遵循儿童化原则 15.学前班的教育应以 A.上课为主B.作业为主C。游戏活动为主D.知识学习为主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学试题真题与及答案

全国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学前教育学试题 课程代码:0038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1分,共2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从生命开始的“自然人”经过教育过程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是( C ) A.成熟的过程B.全面发展的过程 C.社会化的过程 D.个性完善的过程 2.认为人的一生都应接受教育的思想属于( B ) A.全民教育 B.终身教育 C.教育民主化D.教育现代化 3.把学前教育目标确定为促进儿童身体、情绪、智能和社会性全面发展的社会是(D )A.工业社会初期 B.工业社会 C.现代社会初期 D.现代社会 4.新生儿出生后能吃母乳,是依靠( C ) A.听觉 B.味觉 C.触觉 D.视觉 5.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C ) A.柏拉图B.皮亚杰 C.华生 D.夸美纽斯 6.能正确辨别基本颜色,但还不能正确命名的年龄阶段是( D ) A.3个月儿童B.6个月儿童 C.1岁儿童D.3岁儿童 7.儿童正常生长与发育是指( A ) A.生理发展 B.心理发展 C.生理适应 D.心理适应 8.认为儿童是民族和国家的财富,是家族传承和繁衍工具,这种儿童观是( B )A.人本位的儿童观B.社会本位的儿童观

C.神本位的儿童观D.教育本位的儿童观 9.提出后天环境对人不具有影响,一切研究和学习都不过是对先天理念的“回忆”的是( A ) A.柏拉图B.皮亚杰 C.格塞尔D.洛克 10.把幼儿教育看作是整个学制系统的最初阶段,提出“整个国家的基础在于童年的正确教育”的人是( D ) A.卢梭 B.加德纳 C.洛克 D.夸美纽斯 11.提出“教学做合一”教学方法的人是( A ) A.陶行知B.张雪门 C.张宗麟D.陈鹤琴 12.通过教育过程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指的是( D ) A.教育内容 B.教育资源 C.教育手段 D.教育目的 13.木块、螺丝、工作台、砂纸等材料应投放到幼儿园的活动区是( B ) A.操作区B.木工区 C.科学区D.积木区 14.活动室墙饰的高度首先要适合( A ) A.幼儿的身高B.教师的身高 C.家俱的高度D.房屋的高度 15.在幼儿园内,教师采用游戏的形式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这是( D ) A.游戏活动教学化B.游戏活动教育化 C.游戏活动系列化D.教育活动游戏化 16.在教育实践中为每名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适合其个别差异性的教育方案,这是学前教育的( C ) A.保教结合原则 B.综合性原则 C.发展适宜性原则D.启蒙性原则 17.以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为最高目的去设计教育活动,这是学前教育的( C )A.保教结合原则 B.独立性原则

《学前教育学》答案

《学前教育学》答案 1 (单选题)在学前教育学初创阶段的主要特点有针对性、系统性和(理论性) 2 (单选题)陈鹤琴创建的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是(江西实验幼师) 3 (单选题)关于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正确的描述是(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 发展) 4 (单选题)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溺爱民主专制放任) 5 (单选题)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正式机构与社区联合,以有目的、有系统地向学前儿童家长传播科学 教育学前儿童的知识,交流优秀的学前教育经验,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念,并掌握一定的学前教育方法 的学校的是(家长学校) 6 (单选题)关于幼小衔接,下面说法正确的是(贯穿于整个幼儿园教育) 7 (单选题)“公有公育”的学前教育现象出现在(原始社会)。 8 (单选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学前教育事业成为(社会公共事业)。 9 (单选题)陈鹤琴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的(13年)。 10 (单选题)幼儿园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 11 (单选题)幼儿园活动室的采光原则要求尽可能采用(自然光)。 12 (单选题)幼儿教育机构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幼儿班级)。 13 (单选题)《爱弥尔》是以下哪位教育家的代表作?(卢梭) 14 (单选题)《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在幼儿园幼儿每日的户外活动时间至少(2小时) 15 (单选题)既是环境的一个子系统,同时又是幼儿园环境的母系统,这是(社区环境)。 16 (单选题)在幼儿教育领域,新型的师幼关系是一种(师幼互为主体关系)。 17 (单选题)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是(教师如何把自己的教育观念转变为教育行为的矛盾)。 18 (单选题)因人施教的理论基础是(“个别差异”)。 19 (单选题)认为课程应当充分考虑全社会的进步和需要,这是(社会本位课程观)。 20 (单选题)幼儿接触最早的教育是(幼儿家庭教育)。 21 (单选题)强调学前教育职责,反映学前教育期待效应的概念是(学前教育职能) 22 (单选题)学前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幼儿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23 (单选题)我国正式实行《幼儿园工作规程》的时间是(1996年)。 24 (单选题)物质环境内容应随季节、节日、教学任务以及幼儿的兴趣爱好、需要和能力的变化而不

00383学前教育学自考章节重点串讲笔记:第三章

第三章生态环境与学前教育 一、生态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类型 以生态学的观点看待事物和人类,最初是由布朗芬·勃伦纳在他的著作《人类发展生态学》一书中所提出来的。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环境就是生物栖息地,是由自然界的光、热、空气、水分以及各种有机和无机元素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空间,泛指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状况和条件的总和。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各种生态因子综合而成的影响各种生物(包括人类)的个体、种群或某个群落的环境。 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一种以教育为中心且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层次、多方位、多特性的环境系统。 环境可分为四个层次 l 微观系统 l 中间系统 l 外系统 l 宏观系统 (一)微观系统 微观系统(Microsystem)是发展中的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中对活动、角色及人际关系的体验范型(总和)。 1.微观系统的要素有:活动、角色、人际关系。 1) 活动 它是一种处于不断发展中的行为。 有利于促进发展的活动具有如下特征: a) 它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不是一个单独的动作,如搭积木、挖泥沟等; b) 它具有一种“劲”量,即具有一个目标,表现在能排除干扰,坚持到底,直到活动完成,实现这个目标; c) 在时间上,跨越当前行动的边界,延伸到过去或将来。 2) 角色 角色是指在社会中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体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成员所期望的一系列活动和联系。 辨别不同的角色通常是通过某一文化中对各种社会地位的人所赋予的特定标签。 角色也与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的政治、文化等要素有关。 3) 人际关系,或人际结构 它是指当一个人在某一环境中对他人的活动加以注意或参与其中时所获得的与他人的关系。在此我们主要介绍最简单的双人关系。双人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A观察性双人关系(observational dyad) 这种关系发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即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活动予以密切的和持续的注意,相对的,另一个人则至少意识到这个人对他表现出的兴趣。

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李建波 №.1: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 ※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篇》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事物发展的内因(根本原因);事物发展的外因(重要条件) ※人的发展亦是如此,我们应明确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 ※关于学前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活动。 狭义:在专门的学前教育场所中进行的教育活动。 ——《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第3页注:学前教育对象的年龄界定 1. 古代至19C初:母育教育(母亲就是教师) 2. 19C初至20C50年代:学前公共教育(3岁—入学前) 3. 20世纪50年代至今:(0~3岁的早期教育和3~6岁的幼儿教育)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既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反映,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首要环节,也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反映。 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发展幼儿教育。许多国家都把对幼儿教育的投资看作是国家对未来发展的投资,并根据这种观点来制定社会和教育政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20世纪后半叶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保护儿童权利的运动,已经不只是保护儿童本身了,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保护国家和民族。《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等文件也对儿童的各项基本权利加以清晰的说明并提出保护的要求。其中对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游戏的权利、参与文化和艺术活动的权利等的强调,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利益的确认。 正是在这些新的共识与理论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加大了学前教育的改革力度,使学前教育取得了长促进步。当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学前教育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幼儿园,而且需要国家政府切实可行的教育政策以及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不仅是观念和理论的创新,更是涉及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因此,尽管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改革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为别的,为了儿童的发展。我们必须正视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积极进行改革。№.2:当前国外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

2015年4月全国自考学前教育学考前密卷00383(含答案)

2015年4月全国自考学前教育学考前密卷00383(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1分,共2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第1题学前教育目标具有前瞻性,要求学前教育目标能() A. 预见儿童发展的阶段 B. 预见教育发展的趋势 C. 预见教育活动的结果 D. 预见社会新的要求 【正确答案】 D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1分 第2题列属于教育现象的是() A. 老猫教幼仔捕老鼠 B. 老鸭教小鸭游水 C.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活动 D. 父母给孩子补充营养 【正确答案】 C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1分 第3题中班幼儿思维的特点是() A. 感知运动思维 B. 具体形象思维 C. 抽象逻辑思维 D. 形式运算思维 【正确答案】 B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1分 第4题杀婴和溺杀女婴现象体现了() A. 人本位的儿童观 B. 社会本位的儿童观 C. 主体性儿童观 D. 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

【正确答案】 B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1分 第5题“对幼儿照料与教育,就像纬线和经线一样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这句话体现了() A. 个别教育原则 B. 因材施教原则 C. 保教结合原则 D. 集体教育原则 【正确答案】 C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1分 第6题经常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在生活中相伴进行的是() A. 家庭教育 B. 学校教育 C. 集体教育 D. 道德教育 【正确答案】 A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1分 第7题教师通往每个孩子心灵世界的桥梁是() A. 爱心 B. 童心 C. 关心 D. 自信 【正确答案】 B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1分 第8题独自游戏期一般是指() A. 5岁以上 B. 3~5岁 C. 2~3岁 D. 0~2岁

国开(内蒙古)00383-犯罪学-形考任务1-3答案 综合考核答案

国开(内蒙古)00383-犯罪学-形考任务1答案 第1题 研究犯罪原因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设计()。 A. 犯罪预测 B. 犯罪对策 C. 犯罪预防 D. 依法处理犯罪 第2题 行政处罚是国家行政机关对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的人所采取的行政性()的总称。 A. 罚款 B. 处理行为 C. 打击措施 D. 强制措施 第3题 犯罪人的()是其犯罪个人原因中最直接的犯罪因素。 A. 人生观 B. 心理特征 C. 思想观念 D. 世界观 第4题 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系统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是() A. 犯罪预防 B. 依法处理犯罪 C. 改造罪犯 D. 科学的犯罪预测

第5题 对犯罪预测做出最早尝试的是() A. 美国的欧林 B. 美国的格卢克夫妇 C. 美国的伯吉斯 D. 美国的梯伯滋 第6题 要控制和减少犯罪,必须要筑好预防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即() A. 家庭防范 B. 单位防范 C. 社会防范 D. 学校防范 第7题 犯罪学重在穷究犯罪的(),以便对症下药,治标又治本。 A. 目的 B. 规律 C. 原因 D. 动机 第8题 古典犯罪学派的创始人是() A. 德国的李斯特 B. 意大利的贝卡利亚 C. 意大利的龙勃罗梭 D. 美国的希利

第9题 研究犯罪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是() A. 比较论证法 B. 社会调查法 C.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D. 数理统计法 第10题 综合治理违法犯罪的中心环节是() A. 改造罪犯 B. 科学的犯罪预测 C. 依法处理罪犯 D. 犯罪预防 第11题 把统计学的理论应用于犯罪学研究上,首推意大利犯罪学家() A. 贝卡利亚 B. 菲利 C. 盖拉威 D. 赫德森 第12题 依据有无违反社会性(反道德性),分为自然犯罪和() A. 对国家法益之犯罪 B. 对个人法益之犯罪 C. 对社会法益之犯罪 D. 法定犯罪 第13题

学前教育本科—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作业及答案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1.在摆弄客体中的发展变化。婴儿在 _________ 岁时,他或她能给玩具指派角色,换句话说,玩具娃娃要去“拿起汤 匙”,然后“吃东西”。 A ^ _____ B.2 C.1 2 . _________ 是定位在轴向的界限和眼睛、耳朵能扫到的外部界限之间的范围内。 A.内部空间B.私密空间C.轴向空间D.末梢空间 3 .以下表扬行为中,哪些是有效的? A.做得不错,你太棒啦 B.你今天的表现真好。C.上次你爬到第一层,这次已经爬到最高层了。 4 .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 _阶段,儿童不能区分自己和父母。 5.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成人早期面临的主要心理危机是( ) A.亲密对孤独B.勤奋对自卑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信任对不信任 6 ?考察父母教育方式对儿童成就动机的影响,这是在( )系统水平上进行的研究。 A.微观B.中介C.外部D.宏观 7 ?新生儿不像成人那样看得清楚,直到 __________ 个月大他们才能看清楚。 A.3 B.6 C.10 D.12 8?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青春期面临的主要心理危机是( ) A.信任对不信任 B.勤奋对自卑 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亲密对孤独 9 ?判断下列问题中,哪个问题是开放式问题。 A.你觉得午饭后我们做点什么? B.你在找老虎么? C.这是什么鸟? 16?判断下列问题中,哪个问题是开放式问题。 A.这些水果中的桃子,你喜欢么? B.今天是谁送你来的? C.你今天是怎么来的? 14?判断下列问题中,哪个问题是开放式问题。 A.这是什么形状? B.你住在哪条街? C.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10. ______ 的儿童情绪的表达很温和,遵守作息时间、但在新的环境中犹豫不决,最终这样的孩子会被新人活着 新情境所吸引。 A.容易型B.迟缓型C.困难型 11?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 ______ 阶段,儿童把自己和母亲看作一个整体 A.1 旦2—C.3 D.4 12. ()特别强调观察学习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A. 华生B.班杜拉C.劳伦茨D.斯金纳 13. _______ 月大的婴儿能够找到在屋内走动的人,他们长大一点时,就会长时间注视他人,把头转向一个合适的 位置来观察他人在干什么,对于细心的照看者而言,这就是在邀请他们对话和玩耍。 A3 _____ B.6 C.10 14 ?探究性游戏一包包括了三个步骤: ___________ 、动手研究、提出问题。 A.客体获得B.客体代替C.客体虚构 15. _________ 是指身体和衣服、头发或饰物之间的区域。 A. 内部空间B.私密空间C.轴向空间D.末梢空间 17. 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 是学习其他东西的基础。 18. 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 恐惧和提防, 19. 周丽说: A.现实自我 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儿童社会发展的情感维度包括 、温暖、尊重、接受、真诚。 6 .儿童形成客体我的标志 是() A.把自身和物体分开B.对镜中的自己做出反应 8. _________ 的儿童通常是愉快的、有好的、平静的和适应能力强的。 A.容易型B.迟缓型C.困难型 17.哈吐普把儿童的攻击行为分为( ) A.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 B.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C.情感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D.社会攻击和关系攻击 3 .人在出生前就有了听觉, ________ 个月时婴儿仅凭声音就能辨认出他们的父母或照看者。 A.3 B6—C.10 D.12 4 .妈妈对孩子说:“小孩不能烫衣服,否则会烫伤”,孩子说:“长大、长大、长大,我现在是大姐姐了”。这 种现象属于 ___________ A. 客体代替B.客体虚构C.时空转换 6 .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 _阶段,2岁末,儿童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认识自己。 A.3 B.4 C.5 D.6 A.1 B.2 C.3 D.4 B.2 —阶段, A.3 —阶段, A. 婴儿意识到另一个人不是自我的一部分,这种能力是逐渐获得的。这种能力 B.4 ___ C.5 D.6 对照看者明显偏爱,但还没有自我意识。 B.2 C.3 D.4 7个月的婴儿会表现出对陌生人的 这是“认生期”。 A.1 “我希望自己热情、公正、勤奋、待人温和。”这一描述反映了周丽的( B.理想自我C.镜像自我D.主体自我 温情B.关怀C.移情 A. C.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 D.能够使用自己的名字

学前教育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迁西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信息工程与服务部《学前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一天中重要的往往被忽视的生活活动是()。 A.入园 B.睡眠 C.饮水 D.如厕 2.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有力途径是()。 A.睡眠 B.饮水 C.盥洗 D.如厕 3.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是指( )。 A.全园教育目标B.中期目标 C.近期目标D.长期目标 4.我国幼儿园通常不要求在学前阶段教孩子写字,这符合( )。 A.独立自主性原则B.发展适宜性原则 C.保教结合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5.幼儿园课程内容是由( )决定的。 A.计划B.目标 C.评价D.国家 6.在幼儿园运用语言为主进行教学的方法是( )。 A.活动法B.直观法 C.口授法D.实验法 7.幼儿园教育的主体是( )。 A.保育员B.幼儿教师 C.保健医生D.园长 8.幼儿园教育应以( )为基本的活动方式? A.学B.上课C.玩耍D.游戏。 9.幼儿园日常生活的活动过程不具有()特点 A.复杂性 B.灵活性 C.重复性 D. 随机性 10.关于幼儿散步,说法不正确的是() A.散步时,幼儿不可以在队列中自由自在的走、停、玩、讲 B.组织散步活动应事先了解散步地点和沿途安全卫生状况,并提醒幼儿如厕,饮水 C.散步中,要引导幼儿对环境的观察,并随时注意清点人数 D.教师可以在散步过程中因时因景进行随机教育和个别教育 1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种观点强调的是( )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A.遗传B.先天因素 C.环境D.生理成熟 12.课上,某幼儿想喝水,老师正确的做法是()。 A.立即让幼儿离开座位去饮水B.停止教育活动,敦促所有幼儿喝水 C.批评后再让其喝水D.让幼儿坚持到下课 13.教师引导儿童有目的地感知客观事物,丰富感性知识,扩大眼界,锻炼感知觉,该教师运用,( )。 A.示范法B.直观法 C.观察法D.演示法 14.在幼儿园实践中某些教师认为幼儿进餐、睡眠、茶点等是保育,只有上课才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惟一途径,不注意利用各环节的教育价值,这种做法违反了( )。 A.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原则B.尊重儿童原则 C.重视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原则D.实践性原则 15.2001年9月,我国出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确定的“五领域课程”内容包括的五个方面是( )。 A.体育、艺术、语言、常识、社会B.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 C.体育、德育、艺术、科学、社会D.健康、计算、社会、科学、艺术 16.在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中,( )是首要的因素,它是幼儿教育的前提。 A.爱心 B.观察力 C.组织能力 D.与儿童沟通的能力 17.“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影响人的成长的重要因素是( )。 A.环境 B.邻居 C.母亲 D.成熟 18.教师在向小班幼儿描述常规时应避免使用否定性的语句,这是由于( )。 A.按规定不能用 B.小班幼儿年龄小,语言理解能力弱 C.说否定句有损教师形象 D.容易造成幼儿的逆反心理 19.对幼儿园幼儿活动的正确理解是()。 A.让儿童尽情地随意玩耍 B.在安全的前提下按课程的要求活动 C.为儿童舒展筋骨而进行活动 D.教育过程就是活动过程,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 20.建立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研究中心,并亲自主持幼稚园研究工作,提出“活教育”思想的是( )。 A.陶行知B.陈鹤琴C.张宗麟D.张雪门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教师应该按照一些家长的要求,减少游戏活动,加强读、写、算的教学。( ) 2.开发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就是鼓励、弓}导家庭和社区把物资提供出来,供教育幼儿使用。 ( ) 班级 学号 姓名 班级学号姓名

2-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学前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学前教育的实施又影响着社会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 ☆社会因素包括:生存环境,社会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人口等。 第一节学前教育与环境 一,物质环境与学前教育 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学前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学前教育的实施又影响着社会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 ☆社会因素包括:生存环境,社会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人口等。 第一节学前教育与环境 一,物质环境与学前教育 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 天然环境为:气候,山,河,海洋,空气等。 人工环境为: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 人居住条件等。 2物质环境是学前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备条件。 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指幼儿园的各种人工和非人工材料。如:园舍、家具设备、玩具、图书、室内外装饰和布置以及幼儿园的室内外场地设施等。精神环境主要指幼儿园中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氛围等。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幼儿之间的关系以及园风等。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以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幼儿的发展。 (一)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对于儿童认知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儿童的认知是在与周围物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只有接触物质环境,儿童才可能感知、观察和动手操作物体,才可能认识物体的特征,掌握各种使用方法,探究动作与物体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尝试解决问题。因此,物质环境对锻炼儿童的感知、观察力和注意力,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丰富儿童的想象力,培养儿童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造意识,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需要一定的物质环境,它是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基础,但也不能盲目追求物质环境的高标准、超豪华,因地制宜、经济实用是物质环境创设的标准。如:在幼儿园物质设备中,贵重、精致并不是好玩具的衡量标准,好的材料和玩具,除了安全、卫生、美观、耐用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多功能性和多变换性。幼儿可以用多种方法去摆弄它,创造性地玩耍,对幼儿的发展更有意义;而有的昂贵的玩具,玩法固定,又容易损坏,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发展价值。因此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充分利用一些自然材料和各种废旧物质,这是非常符合幼儿特点以及活动需要的。 2。物质环境。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主要涉及空间、时间及材料三个方面:1、空间是指幼儿园园舍的建设条件(如儿童厕所户外活动场地、活动室、桌椅等)。护外活动场地(如绿地沙地等)室内的空间(如活动室的面积、睡房、盥洗室、墙壁桌椅摆放等)活动区的设置等。2、时间是指为幼儿提供自由选择、充分活动的时间与机会,幼儿一日活动的安排等。3。材料是指为幼儿提供的直接操作的各种物品。它使幼儿操作实践的对象,也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材料。一个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环境。必须拥有可提供学习的材料和设备。一般包括

自考 学前教育学-考试重点(00383)

第一章教育的基本概念 一、名词解释 1.学校教育P5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活动. 2.教育者P5凡是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都是教育者。 3.受教育者P6在教育中承担学习责任,是接受教育的人 4.教育内容P7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所传递的信息,没有教育内容也无从产生教育活动。 5.终身教育P12是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 6.全民教育P12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它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 二、简答题 1.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P12 (1)全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方向; (2)终身教育;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现代化; (5)教育与社会紧密交叉、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6)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决策的先导。 2.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P10 (1)教育的发展急剧增长 (2)教育体制和结构的显著变化 (3)教育的内涵扩大 (4)教育作用愈加重要 (5)教育的不平等依然存在 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P10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体现了培养人的方向,也就是个体发展的方向 (2)教育,尤其是学校的教育,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负责,给予个体发展更科学、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刻的影响 (3)教育为个体能动的发展创造主客观条件 (4)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发展。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一、名词解释 1.物质环境P14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 2.精神环境P15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的内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3. 广义的文化P19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4.狭义的文化P19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5.个体社会化P25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二、简答题 1.经济对教育的影响P16 (1)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经济发展引发的经济结构和变革影响着教育结构的变化。(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P17 (1)现代教育是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条件。 (2)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要因素 3.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1)政治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2)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影响 (3)政治对教育财政的影响 4.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影响P18 (1)教育制度必须保持与政治制度的一致与相适应,教育制度往往随政治发展而改革 (2)政治对教育制度的改革起定向和支持作用。 5. 我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作用。P20 (1)对教育的目标及人才标准的影响 (2)对教育认识论和教育方法论的影响 (3)对个体的发展方面的影响 第三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儿童的发展P28: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2.儿童观P44:儿童观是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到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 3.教育观P47:教育观是人们对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作用的根本看法。 4.人本位儿童观P45:要求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各种权利,如生存权、发展权、教育权等;儿童一出生就具有一切道德的、理智的、身体的能力萌芽;教育机会均等;儿童是学习主体。 5.年龄特征P37: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在一定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及发展趋向,称为年龄特征。 二、简答题 1.简述儿童发展的特征。P35 (1)个体发展是有规律地进行的 (2)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3)发展具有阶段性 第四章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一、名词解释 1.最近发展区P90:即儿童发展有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儿童观现有的发展水平,下一个阶段是儿童只有在成人的帮助下才可以完成的水平。在这两个阶段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2.恩物P68: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易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初步训练。 3.情商P91:用来描述对成功至关重要的情感特征。它包括以下含义:同情和关心别人,表达和理解感情,控制情绪,独立性,适应性,受人喜欢,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坚持不懈,友爱,善良,尊重他人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