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创设物理情景 构建物理模型

创设物理情景 构建物理模型

创设物理情景 构建物理模型
创设物理情景 构建物理模型

创设物理情景,构建物理模型

呼和浩特市第四十中学张向前

高中教学中,学生感到最难的学科之一就是物理,因为物理学点多面广题如海,而且题目多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时又不能抽象出物理情景,构建出正确的物理模型,所以学习基础知识时感到很轻松,但在具体解题时又会束手无策。这影响着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应引导学生从何入手?笔者认为,创设物理情景,建立联系,融入分析方法使学生培养兴趣、学好物理的重要途径。创设物理情景,可展现物理过程,认清物理本质,能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着重讨论创设物理情景,构建物理模型进行教学的问题。

一、利用物理实验,展现物理情景,建立基础知识与实际问题的关联。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方法是物理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一个物理实验就是一个完整的物理情景,让学生亲眼看一些物理现象,亲手做一些物理实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亲身体验与理论学习相对照、验证,来加深理解,以形成正确的物理情景。例如学习“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这一节,把课本中的一个思考题改为一探索性实验:

把一个可以绕水平轴转动的铝盘放在蹄形磁铁之间,盘的下边缘浸在导电液体中,把转轴和导电液体分别接到直流电源的两极上,铝盘会转动起来。为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改变转动方向。

应用到的仪器有:电池组、蹄形磁铁、

开关、溶器皿、硫酸铜溶液、圆柱体铜块,

实验装置如图示,当闭合开关K,可见到铝

盘转动起来,改变电源的正负极或磁场的极

性将会发现铝盘转动的方向发生变化。实验

现象深深地吸引着学生,铝盘为什么会流

动?同学们各抒己见,积极猜想,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饱满的学习热情。教师提示:可把铝盘看成是由多条金属条组成的物理模型,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可用左手定则判断受力方向),故发生转动。进而问:能否据此认为永动机是可以制造出来的?进而把问题进一步深化,又一次突出了“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这一中学物理的重点内容。然后把这一问题回归到原始的情景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从而学会知识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方法。

又如:如:在“电功和电热”一节中有一问题:一电机在运转中线圈被卡

住不动,此时电流如何变化?能量如何转化?这是实际生活中电机被烧的主要原因之一。此时指导学生设计一实验:把干电池、小电动机和小灯泡组成闭合电路,小电动机在正常转动,若小电动机被卡住不动,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怎样变化?(假若小灯泡一直在发光)。学生的积极性会马上被调动起来,各抒己见,进行激烈地争论。然后用实验验证,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这样可使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思考。通过这样处理教材,可以突破教材的难点,把本来枯燥无味、纯理论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要注意观察,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否在观察后进行思维活动。在探求事物变化规律时,这种思维活动往往很复杂。要通过分析、比较、抽象、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最后才能概括得出规律。这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时机。

通过实验创设情景,既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可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指导学生联想,设想物理情景。

记忆是思维的起点,根据思维理论,记忆内容的多少,记忆时间的长短与记忆方法和材料是有关的。实验表明:把内容与情景相结合能加强记忆的表象储存,对物理情景的认识是对现象本质规律的认识,这有利于把错综复杂的物理现象条理化、模型化、形象化。

例如:关于安培力的方向和感应电流的方向的判断,学生在高考复习时往往很容易混淆,本人教学时在黑板上写上“力”和“电”字,让学生观察“力”字最后一笔向左,故判断安培力方向时,用“左手定则”。而“电”字最后一笔向右,故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时,用“右手定则”。只用简单的两个字就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记忆犹新。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物理情景。

采用电教媒体,借助幻灯、录像、电影及电脑多媒体技术,以生动、形象、鲜明的视听效果,模拟再现一些物理过程,将瞬间即逝的短暂过程延缓,拉长,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更富有启发性。有些物理情景

规律有重要作用。用计算机做的逼真的物理模拟,可

以帮助学生摆脱这些认识障碍,使物理教学更直观。

如:LC振荡电路中电容器充、放电的过程;设计实验:

在课本中演示实验中增加一电阻,用一灵敏电流计演

示电容通过电阻和电容放电的区别,突出线圈的作用。

然后用振荡电路FLASH动画演示电流变化电量变化磁场变化关联等。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如图)

四、编述小故事,描绘物理情景。

物理小故事包括物理学史,科学家小传与教材有关的传说、成语、自编故事

等,有目的的,恰当地设置,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思维。例如讲授“自由落体”时,我们讲一下伽利略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的错误,传说中的比萨斜塔实验等,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展示了自由落体运动的情景。

又如:讲述“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对“惯性”概念较难理解,有一惯性小故事,“在一拥挤的公共汽车上,有一男学生和一时髦少女,该车突然急刹车,致使学生向前碰到少女,少女大怒,瞪着学生说:“瞧你的德性”,其时气氛紧张,全车人都看着他俩,只见涨红了脸的学生说:“这不是德性,而是惯性”。这时候乘客都哄笑,而该少女变得灰溜溜的。”此时听课的学生也哄笑,或早已忍不住说出了故事结果。通过这一小故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揭示了惯性的本意。但由于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惯性概念的影响,学生仍然认为,速度大的物体惯性仍然大,此时可应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提问:静止的物体是否有惯性?(要想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对其施加力的作用。)所以,静止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一样,都有惯性,且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

五、利用已有的物理图景,形成新情景,建立物理模型。

如果两个物理现象的效果相似,就可引导学生将其中一个物理情景转换为另一个物理模型来处理,从而可以得出结果。

例如,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的那部分导体相当于电源,于是可将这一情景等效为电路,然后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来处理。

总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物理现象建立正确物理情景的能力,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在课堂教学、物理实验、习题处理等方面,不断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深入分析、综合,逐渐形成物理现象的正确情景,使学生形成一种科学的学习习惯和研究方法,从而提高物理的学习效果。

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初中一线的物理教学工作者,在近几年的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对新课改的理念有着深切的体会,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课堂设计——情景创设,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做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并通过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一.为什么要在初中物理复习课(综合试题)中创设情景 1.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是相同的,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要素:情景、问题、资料、方法、检验。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物理情景是物理教学中一个必要的要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达到“以乐促智、以事喻理”的目的,使教与学有机的结合。 2.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认为,学生的学习不仅要重视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而且要调动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把有意认知和无意认知统一起来,使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又精神放松、轻松愉快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更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里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这一点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尤为强烈。因此,在教学中由教师创设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过程的教学情境,由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主体探究。这样突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满足了学生探索、研究、发现的心里需求。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享受、体验成功,发现了自己的力量,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使学与教有效的结合。 3.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正确的教学方法通常起始于学生感兴趣或熟悉的问题和现象,而不是从那些超出了他们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知识范畴的抽象概念。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过程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自主经历某种有价值的学习活动(例如观察、实验、解释、分析、概括、交流等),并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规律形成的过程的体验,“用知识武装头脑”,从而使学生在物理课上形成很强的“主人翁” 意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这是每位物理教师的职责。 4.综合试题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要求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由此综合试题具有文字多(抽象),涉及的知识点多,与数学学科结合紧密,解题难度大。由于各方面能力要求高,因此在综合试题的复习课上呈现的状态是:教师卖劲的讲,学生费劲的听,课堂气氛沉闷,导致学生遇到综合试题时:拿到试题后读不懂题——情景无法再现;解题无从下手——规律、公式不知如何应用,没有解题技巧;盲目主观臆断——思维定式。 二.如何在初中物理复习课中创设情景----综合试题中情景再现 1.综合试题中情景再现的对策

最新高中物理模型解题法的构建

浅谈高中物理的模型构建 思维定势是人们在思维活动中所倾向的特定的思维模式。它是指人们按照某种固定的思路和模式去考虑问题,表现为思维的倾向性和专注性。它有消极的一面,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指人将头脑中已有的、习惯了的思维模式生搬硬套到新的物理情景中去,不善于变换认识的角度和改变解决问题的方式。但是它也有积极的一面,积极的思维定势有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和对物理规律的理解。构建物理模型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利用了思维定势积极的一面。 物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对于那些纷繁复杂事物的研究,首先就需要抓住其主要的特征,而舍去那些次要的因素,形成一种经过抽象概括了的理想化的“模型”,这种以模型概括复杂事物的方法,是对复杂事物的合理的简化。如运动员的跳水问题是一个“竖直上抛”运动的物理模型;人体心脏收缩使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可简化为一个“做功”的模型等等。物理模型是同类通性问题的本质体现和核心归整。 高中物理模型可以分为三类,即实物模型、过程模型、试题模型。接下来分别详细阐述: 一、实体模型 它是用来代替由具体物质组成的,代表研究对象的实体系统。这一类模型在中学物理中最为常见,如力学中有质点、刚体、杠杆、轻质弹簧、单摆、弹簧振子;热学中有弹性球分子模型、理想气体、黑体;电学中有点电荷、试验电荷、理想导体、绝缘体、理想电表、纯电阻、无限长螺线管;光学中的薄透镜、光的波粒二象性模型、原子物理中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等。 这种模型教材中较常见,是研究问题时,抓住事物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建立起来的实物模型,对理解的概念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例1、如图所示,四个完全相同的弹簧都处于水平位置,它们的右端受到大小皆为F的拉力作用,而左端的情况各不相同:①中弹簧的左端固定在墙上,②中弹簧的左端受大小也为F 的拉力作用,③中弹簧的左端拴一小物块,物块在光滑的桌面上滑动,④中弹簧的左端拴一小物块,物块在有摩擦的桌面上滑动.若认为弹簧的质量都为零,以l1、l2、l3、l4依次表示四个弹簧的伸长量,则有:()

创设物理情景

创设物理情景,使课堂生动而多彩 在6年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有过课堂比较沉闷、缺乏生气的情景,也有过课堂充满热情、积极思维的场面。我感到运用物理情景教学更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思想灵感,使课堂教学显得更有的活力、充满趣味,让学生在学到物理知识的同时,体验到学习物理的快乐。 对于初中班级的物理教学,我采用了以下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步步深入,反思情景理解规律,拓展情景 一、物理课教学要精心设计物理情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掉入学习物理的陷阱。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物理课的引入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情况,要采用不同的引入方式。物理情景创设方式多种多样,我采用生活中的物理故事引入法、趣味实验法引入法、环境感染法、科学家的故事引入法等等,方式很多。例如在讲大气的压强时,我用趣味实验法引入,通过小试管在装满水的口向下的大试管中上升运动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进入大气压强的教学。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很多平时对物理不感兴趣的同学都积极投入学习中,效果很好。 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我发现他们喜欢直观的教学方式,而对于文字描述的物理概念不太容易理解,也没有学习的兴趣。针对这样的学生,我多采用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体验,再用浅显的

语言把物理概念描述出来。如在讲浮力产生的原因时,用一个可乐饮料瓶,去掉底部,瓶口朝下,放一个乒乓球在瓶内口,并将水倒入瓶中,水从瓶口流出而乒乓球不能浮上来。让学生用手堵住瓶口,可以看到乒乓球上浮起来。这样再经过讲解,学生也很容易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都觉得物理不难学,物理课有趣味。 在讲简单机械一节课时,我决定让学生见识一下机械装置,让他们在机械的环境中体会一下。我带学生到大学机械学院的实验室进行了参观,学生们被各式各样的机械设备迷住了,尤其是不太爱学习的几个男同学,比平时表现出更强烈的兴趣,对那些转动中的机械设备看了又看,恋恋不舍,看来环境还真能改变人。这一章内容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还有的同学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开关文具盒的机械传动装置,学生学得很有创造性,我也教得轻松愉快。 二、教学过程中要步步深入,让学生反思物理情景。 在进行流体速度与压强的关系一节课教学时,我制作了两块大小相同但外型不同的木板,一块是机翼形状的,另一块是一般的长方体形状。两木块用细线水平吊放在支架上,同时用相同的电风扇同样的风力吹动,机翼形状的扳子很明显比另一块上升得快而高。做完风扇吹动机翼的演示实验后,全班学生兴趣很浓厚,他们不停的问为什么会上升得快而高呢?“对呀?”我也假装不解与学生一起思考为什么?“什么使机翼上升得又高又快呢?”“肯定有力抬它。”一个学生讲到。“为什么有力在作用呢?”“因为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机翼从静止动起来了所以有力作用。”“哦,对!那么它是受什

建立理想模型法

建立理想模型法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初中物理建立理想模型法简介 王台中学王建国 百度+自己的总结,请有选择地参考。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摒弃次要条件,抓住主要因素,只考虑起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构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思想。在此基础上,有时为了更加形象地描述所要研究的物理现象、物理问题,还需要引入一些虚拟的内容,借此来形象、直观地表述物理情景。 题型分为两类 一、理想模型是从无到有建立的,例子如下 ※光线、磁感线都是虚拟假定出来的,但它们却直观、形象地表述物理情境与事实,方便地解决问题。通过磁感线研究磁场的分布,通过光线研究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光的性质波动性、粒子性、沿直线传播)(磁场的性质:对处于其中的磁体、电流、运动电荷有力的作用) ※电路图。(电路的一些性质:电流按照从电源正极流出通过外部电路流回负极、流过用电器会做功、电流有大小、导线有粗细、) ※匀速直线运动,就是一种理想模型。在生活实际中严格的匀速直线运动是无法找到的,但有很多的运动情形都近似于匀速直线运动,按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大大简化了难题,得到的结果又具有极高的精度,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与实际相吻合。(运动物体方向和快慢随时间发生变化) ※杠杆也是一种理想模型,杠杆在实际使用时,由于受力的作用,都会引起或大或小的形变,可忽略不计,因此,我们就把杠杆理相化,认为它无形变。(物体有形状,硬棒,能绕固定点转动)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 二、把实际物体看作已建立的实体模型 ※斜拉索式大桥看作是杠杆模型。(抓住的主要因素:硬、能绕固定点转动。) ※汛期,江河中的水有时会透过大坝下的底层从坝外的地面冒出来,形成“管涌”,“管涌”的物理模型是连通器。(抓住的主要因素:上部开口,底部连通) ※水面看作镜面(抓住的主要因素:表面光滑) 考题往往问抓住了什么主要因素,忽略了什么次要因素,该如何回答呢? 答:主要因素就是该模型的定义,次要因素自己想。 你可以把问题改一改,就可以看出主、次要因素,例如改成:哪些物体还可以看作某某模型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就是主要因素,不同特征就是次要因素。 某高人对高中物理的基本理想化模型分类

浅谈物理模型的作用及其建立

浅谈物理模型的作用及其 建立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浅谈“物理模型”的作用及其建立 布鲁纳的发现法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探究式学习法是学习物理的一种重要的认知方法;它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问题为载体,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话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类似于科学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探究、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在这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最难的一点在于如何创设科学的物理情境;这个科学物理情境的创建过程就是“物理模型”的建立过程。所以说要想学好中学物理,就要学会对生活中的现象多观察,多思考,并能从中学会如何建立“物理模型”。 一、什么是“物理模型” 自然界中任何事物与其他许多事物都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面对复杂多边的问题,人们在着手研究时,总是遵循这样一条重要的法则,即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次深入;基于这样一种思维,人们创建了“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指:物理学所分析的、研究的问题往往很复杂,为了便于着手分析与研究,物理学中常采用“简化”的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抽象处理,用一种能反应原物本质的理想物理(过程)或遐想结构,去描述实际的事物(过程),这种理想物质(过程)或假象结构称之为“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的建立是人们认识和把握自然的一个典范,是前人的一种创举。 二、物理模型的种类和特点 1、中学中常见物理模型的种类 (1)研究对象理想化模型,例如:质点、刚体、理想气体、恒压电源等; (2)运动变化过程中理想化模型,如:“自由落体运动”、“简谐运动”、“热平衡方

创设物理教学情景案例

创设物理教学情景的有效途径“情境”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教学事件”。在心理学家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中,教学被认为是通过设置“教学事件”去激发、维持和强化学生学习的过程。情境教学中,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主体置身其中,很容易产生探究的愿望、解决问题的热情与责任感,这些学习的动力资源促使学生主动去为问题的解决设计方案,寻找有意义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与组识,最终指向问题的解决。 一、运用新颖信息,造成耳目一新的惊异感 高尔基说:“惊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爱因斯 坦也说:“妨碍青年人用惊奇的心情去观看世界的那种学校教育,完全不是通向科学的阳光大道。”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中,曾提出一个适当新颖的原则,他认为呈现给学生的材料和主体进去的经验既要有一定的联系又要足够新颖,能产生不协调和冲突,这样才能引起好奇心,激发认识兴趣,启迪思维。教学中适当提供与教材紧密联系的新奇有趣的材料,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1、由“杠杆”引起的震惊 平衡条件,我就想起了阿基米德的一句话:‘只要给我一个支点和立足点,我就能移动地球。’杠杆真的有这样大的魔力吗?阿基米德真的能够搬动地球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造成学生的一种惊奇,激发起学生“想试试看”的求知欲望。待学生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后,详细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

并讲述阿基米德在发现杠杆原理后,向叙拉古国国王希罗讲解的全过程。 2、教《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给出的“信息” 课前,学生回忆前一节课看到当水沸腾时,水面上方出现的“白汽”,问:这“白汽”究竟是什么呢?由于学生对沸腾有了初步认识,出口就答:是水蒸气。再问:大家看得见空气吗?(看不见)给出信息:水蒸气和空气一样是无色的气体,空气是看不见的,按道理水蒸气也是看不见的。那“白汽”究竟是什么呢?教师提供了一个引导学生新颖感的注意线索,既对认知的定向起到指导作用,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惊异感,唤起了学习动机。 美学上有一个让熟悉的东西“生疏化”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利用“新颖”的感觉引起人的审美注意。能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给出新颖的信息,可以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二、制造认知冲突,引起追本求源的好奇心 黑格尔曾经说过:“凡事追本求源,这是思维的一个普遍要求,一个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给出的新事实、观念和理论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矛盾,就会出现“认知冲突”。学生进入这种问题情境,会感到困惑,头脑中的概念在“打架”,这就掀起他们探索的愿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只须稍加点拨,就会有水到渠成的结果。 制造“问题情境”,引起争论。

数学建模-物理模型

2015年学院第十届数学建模竞赛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子、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的题目是:B题物理实验模型 参赛的组(甲组或乙组):甲组 所属系:土木工程 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 日期:年月日评阅编号(由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物理实验模型 摘要 首先对数据进行综合处理,给出函数的定义、性质建立模型并用数学软件求解物理模型。在MATLAB中运用插值法与最小二乘法进行模型拟合,利用函数转化为一般的非线性规划问题从而有效地进行模型建立,模型求解,模型改进。模型改进中根据拟合曲线的拟合程度进行确立模型,求解模型之后比较前后模型的置信区间、误差项平方和、Adjusted R-ssquare、R-square之间的大小已确立模型改进的是否成功。

关键字:插值法最小二乘法拟合曲线拟合程度置信区间误差项平方和Adjusted R-square R-square 问题重述:学院物理实验室一组实验数据(不考虑物理量的含义)如表 建立x与y之间的数学模型。 模型假设:在excel中输入数据,利用插入图表作出散点图(如下图) 根据散点图走向大致为指数型函数,建立模型为x b y 其中a>0 a

物理模型的构建步骤及使用注意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de13444200.html, 物理模型的构建步骤及使用注意点 作者:刘秋岳 来源:《中学物理·高中》2014年第05期 “物理模型”是高中物理知识教学与应用的载体,我们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构建并运用物理模型,既培养了学生获知的方法,也提升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本文就物理 模型构建的策略及实践案例进行简单分析,并探讨在建立和使用物理模型时的注意点,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1 物理模型的构建步骤 1.1 分析物理对象原型 物理模型建立的过程是对实际的物理对象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对原型或实际问题做出准确的、科学的抽象,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严密的思维.如,“质点”这是学生进入高中学到的第一个理想模型,在建立模型时,首先应引导学生弄清“将物体简化为质点的原因”,把握建立模型的“物理需要”,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时候、什么样的物体可以简化为质点”,即将思维引向对物理原型中主、次因素的分析. 1.2 分析物理对象的主、次因素 物理模型就是抓实际对象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特点,因此在建立模型时,应引导学生分析物理对象的主、次因素,考虑在什么时候可以忽略次要特点,将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凸显出来进行深入的研究.如,“质点”这个物理模型就是忽略了大小、形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而突出质量这一主要特点所建立起来的. 1.3 基于主要因素进行科学的抽象 分析了物理对象的主、次因素后,抓住物理对象的本质特征进行合理的抽象,建立能够解释和说明问题的物理模型,揭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间的联系,实际物理问题往往是很复杂的,建立模型的目的就在于定量地描述物理规律,形成系统化的理论,逐渐逼近对实际问题更为全面、真实地理解. 1.4 实验验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模型是经过物理思维进行分析和推理建立起来的,那么是否可用呢?是否简单、高效?这些都必须经过实验验证或由实践检验.例如,平抛运动模型, 运用“运动的分解”可以将平抛运动抽象为水平匀速、竖直自由落体的匀加速曲线运动,这样的抽象是否正确呢?可以借助于实验进行验证.

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发表时间:2011-11-07T15:01:42.900Z 来源:《学习方法报·理化教研周刊》2011年第8期供稿作者:赵艳平 [导读] 用生动的故事引入新课,使学生精力高度集中,情绪高昂,例如,讲“重核裂变”时,介绍我国科学家邓稼先研制两弹的故事。 陕西省榆林市第八中学赵艳平 适当的教学情境设计可以使一堂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要求:如何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才能更有效的提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记忆呢?结合物理学科特点,以及我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一、以灵活多变的引课方式创设教学情境 课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授课内容,选择适当的引课方式,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利用历史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用生动的故事引入新课,使学生精力高度集中,情绪高昂,例如,讲“重核裂变”时,介绍我国科学家邓稼先研制两弹的故事。学生听后兴趣盎然,产生了探求“为什么”的欲望,点燃了求知的火花。又如,在进行“阿基米德原理”这一内容教学之前,可以先介绍阿基米德本人的生平事迹,再以故事形式介绍阿基米德在洗澡过程中忽得灵感,领悟并最后研究得到这一原理的本质。通过丰富多彩的历史背景,使教学更具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内容的记忆也更深刻。 2. 利用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将学生带入求知的情景中。例如,讲“透镜”时提问:近视眼配戴的镜片和远视眼配戴的镜片有什么区别?患近视或远视的病人配戴相应的眼镜后为什么能提高视力?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聚精会神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又如,“既然浮力大小跟物体质量有关,为什么小小的石块放入水中会下沉,而万吨巨轮却能安全在海面上航行呢”?从而使学生能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教师再适时展开对比性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加以说明解释,这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要远比未作任何提问、直接进行实验的效果要好得多。 3. 利用改错创设教学情境 在习题课引入时,抓住物理学习中妨碍学习概念形成和规律运用的常错问题,编制改错题并由此促使学生顿悟,激起学习兴趣。例如,学生对温度、热量、内能的认识有以下错觉:认为“热的物体热量多,物体质量越大热量越多,内能越大的物体热量越多……影响了正确概念的形成。通过辨别改错,让学生激烈辩论,从而弄清原因,理解透彻。学生的疑难得到解决,对后面的学习就充满信心。 4. 利用演示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以感知为基础的,对不同的物理教学过程都可以设计一些新颖的演示实验。例如,在研究“玻——马定律”中,先演示U形管两边带颜色的水等高后,提升或下降U形管自由端,两边便不再等高。这样的引入增加了听课的乐趣,学生急于知道其中的奥妙,引起了学习的浓厚兴趣,课堂自然就生动活泼。 二、教师以课堂教学艺术创设教学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1. 利用生动风趣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里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会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快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效应。教学生动风趣,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例如,在讲“重力势能”时,可向学生说,当天花板上有一根鸡毛向你头顶上落下时,你将怎样?学生肯定会说:“这有什么可怕的”。如再问,若你头顶上的电风扇落下呢?学生肯定会下意识地手盖头顶说:“那还不赶快跑”。从而说明物体的重力势能与质量有关。 2. 利用课堂形式多样化创设教学情境 实验课可奖励提前完成实验的学生再选做一个或几个实验,鼓励学生动手和观察。对有些教学内容的讲解可由封闭式课堂变为开放式课堂。新授课不局限一种授课模式,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教具、挂图,鼓励学生动手、讨论、争辩、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对于习题课,可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剖析思路,类比归纳,总结规律。课堂具有浓厚的民主气氛,可消除学生对物理的畏难情绪,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利用丰富的情感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授课时的语言、声调、动作要富有感染力。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容的描绘、柔和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有机融为一体,使学生在40分钟内不仅学到物理知识,还有一种美的享受。 教学一方面是进行认知性学习,另一方面是情感的交流,两者结合得好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神情显露及时调控,通过眼神、表情、语言、手势等,对每个学生都赏识和鼓励,使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因材施教,善待学生,从学生内心激发热爱物理课和物理教师的情感,形成巨大的“向师力”,让这种学习兴趣转变为自觉学习,自我发展的行动。 4. 利用创造成功创设教学情境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其实,中学生感到学物理难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影响更大。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的内容与对象时,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以免有些学生答不出产生自卑感。在每单元授课完后,要认真进行单元归类复习,精心设计测试题,对于较难的题目可进行一些暗示,对差生甚至不惜“漏题”,使他们

浅谈物理课堂情境创设法

浅谈物理课堂情境创设法 【摘要】创设有效的物理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物理情境能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型转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达到发展学生智力水平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物理课堂;创设情境;方法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它与生活联系密切,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把具有知识性的实际情境搬进课堂,以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从而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情境能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活了课堂,营创出良好教学氛围,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主观需要,提高了课堂效率,这是课改中行之有效的好方法,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种方法。 1 利用实验创设情境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几乎堂堂有实验,教师可恰当的运用各种类型的实验,如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教师自制小制作,来创设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尽

可能地设计一些简单、有启发性的实验,让学生围绕某个专题展开实验探究,在实验活动的情境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质。如教学《在流体中运动》一课,我通过用一个倒置的漏斗向下吹乒乓球,球不落,反而上升的小实验,顺利地创设在流体中运动的情境,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发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但吸引了学生,并且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了物理探究中,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下,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 2 借助图像创设情境 图像是一种形象直观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包括课本上的插图、图表、教学挂图、教学自画的漫画,以及师生所画的草图等,借助这些图像建立教学情境,能使教学环境宽松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如教学《功》一课,我画了两幅漫画,“搬石石未起”、“推车车未动”并且两人都大汗淋漓,然后问学生这两人做工了没有?但是从物理角度来说这两个人都没有做功?学生自然感到矛盾,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物理上的功是什么?可想而知,这个时候讲功效果自然不会差。 3 联系STS,创设情境 新课程要求“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社会”,对物理的学习决不能满足于课堂的分析,而是要求学生走进

物理模型的建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模型的建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模型的建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模型的建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2015-05-26 生物论文 物理模型的建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模型的建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吕国庆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 摘要:探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常见的几种物理模型的建构。物理模型的设计非常有利于生物教学的有效开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和科学素养。 关键词:物理模型;创新;生物 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直观化、形象化,更便于人们探索科学世界的客观规律。物理模型建构的研究旨在教学活动中建构学生的建模意识,物理模型建构的创新研究实质上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建模活动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思维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假想、变换、构造等能力,这些能力正是创造性思维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要真

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觉地在学习过程中构建物理模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那什么是物理模型呢?物理模型就是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接表达认识事物的特征。根据相似原理,把真实事物制成相关模型,其状态变量和原事物基本相同,可以模拟客观事物的某些功能和性质。物理模型包括:实物模型、模拟模型、图画。通过下面以三个具体实例来阐述本人对物理模型的理解与探索。 一、模拟模型建构能将抽象化的知识活化为具体直观 主题举例:植物细胞的模型模拟建构。 材料的选择:一次性方型塑料盒,透明塑料袋,带壳核桃或熟鸡蛋,清水和有颜色的水,气球,不能水溶的绿色胶囊若干,长粒香大米若干粒。 设计方案:学生根据自己对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小组成员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制作模型,小组成员展示模型并介绍,同时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点评,并答疑。 具体实施过程:一次性塑料盒充当细胞壁,透明塑料袋可充当细胞膜,带壳核桃或熟鸡蛋可充当细胞核,清水可充当细胞质,气球可充当液泡,有颜色的水可充当细胞液。 评价:在班级内部交流小组制作模型,从科学性、技术性、正确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小组成员根据班内成员的评价完善自己的设计。 解释:模拟模型,就是根据系统或过程的特性,按一定规律,用实物材料模拟系统原型的方法。形象大于思维,七年级学生对细胞的认识较浅显,由于细胞很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呢?情境教学就是课堂教学中一个新的亮点。课堂教学情境是以无形的“情”和有情的“境”的有机融合。创设物理课堂教学情境,也就是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根据物理学科和物理知识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特点,投入、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渲染出物理教学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学习物理,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 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兴趣 情境教学是一种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它与生活联系密切。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把具有知识性的实际情境搬进课堂,以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从而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这值得每位物理教师深思。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一、加强实验,创设课程学习的相应的物理情境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教学也必须以实验为基础。教师要大力加强实验,为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使学生在特定的物理情境中感知和思维,并且还能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的操作技能。 作为物理教师不能消极等待,应有“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精神,通过因地制宜和因陋就简或寻找替代性实验的办法,以保持物理课应有的浓厚本味。至于那种完全丧失物理本味,以在黑板上讲“实验”来代替物理实验的做法,是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也培养不出高水平的物理工作者,应彻底摈弃。尤其是在新课标中,更是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根据中学生分组实验较少的现状,物理教师应尽量把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学生实验,这样边学边做,不仅能增大物理课的本味,更有利于师生配合寻规律,学生积极练能力,课堂教学增效率。 例如,在教学“显微镜和望远镜”时,可以让每一个学生自己自制显微镜和望远镜,这样的物理情境既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又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它们的构成及作用,可以在课堂中花点时间做此实验。又如,教学“电流的强弱”时,可以安排在实验室上课,边学边做实验,有了电流表这一实物物理情境,可以使学习使用电流表的能力大大提升,

理想物理模型的建立

怎样建立理想物理模型 摘要:物理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形态。科学家进行理论研究时,通常都要从“造模型”入手,利用抽象、理想化、简化、类比等手法,把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抽象出来,构成一个概念、实物、或运动过程的体系,即形成模型。构建物理模型的途径主要有:从问题的本质特征出发抓住隐含条件、紧扣关键词句、探究物理过程等。 关键词:物理模型构建本质特征隐含条件关键词句 物理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形态。中学物理模型一般可分三类:物质模型、状态模型、过程模型。物理模型可以是物理对象,也可以是物理过程,还可以是运动形式等。它是物理知识的一种直观表现。科学家进行理论研究时,通常都要从“造模型”入手,利用抽象、理想化、简化、类比等手法,把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抽象出来,构成一个概念、实物、或运动过程的体系,即形成模型。 从本质上讲,物理过程的分析和解答,就是探究、构建物理模型的过程,我们通常所要求的解题时应“明确物理过程”、“在头脑中建立一幅清晰的物理图景”,其实就是指要正确地构建物理模型。 探究、构建物理模型,对于某些简单的问题并不困难,如:“小球从楼顶自由落下”,即为一个“质点的自由落体运动模型”;“带电粒子

垂直进入匀强磁场”,即为“质点作匀速圆周运动模型”等,但更多的问题中给出的现象、状态、过程及条件并不显而易见,隐含较深,必须通过对问题认真探究、细心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后才能构建起来。一般说来,构建物理模型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从问题的本质特征出发,构建物理模型 例1.如图示,在竖直平面内,放置一个半径R 很大的圆形光滑轨道,O 为其最低点,在O 点附近P 处放一质量为m 的滑块,求滑块由静止开始滑至O 点时所需的时间。 点评: 滑块m 向圆弧最低处滑动不同于沿斜面的滑 动,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变速曲线运动,显然,牛顿 定律不能求解,但滑块的运动轨迹是一段圆弧,其 运动与受力单摆相同,则只要滑块满足从P 点到O 点的圆弧对应的圆心角很小,小于5°,则完全可 以把滑块的运动等效为“单摆的运动模型”。 求解: 由单摆的周期公式有,滑块由P 点滑到O 点的时间为 g R T t 24π==

创设各种物理情境

创设各种物理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兴趣必然引起追求,而追求和研究就会导致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我在设计物理课堂教学时,努力创设物理情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物理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逐渐学会并掌握如何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提出来。这样做能使物理学习更具有探索性和趣味性,也更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 同时,初中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陌生而好奇,并由此而产生一种畏难情绪。在新课的引入和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在对教材的处理上大胆突破课本的限制,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熟悉的事件或故事,创设各种物理情境,建立问题期待,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科学探究氛围,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克服对科学探究的神秘畏惧心理,减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才会以愉悦的心情去思考或观察教师所设置的物理情境,从中发现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并敢于把这些问题提出来。 二.解决方案 1.以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为前提,诱导提出问题。 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为前提,围绕某一个物理知识点,设置物理情境,引导学生发现与此物理知识点有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如:在“物质的比热容”一节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置情景的。 师:在夏天,有哪些同学下河洗过澡呀?(几乎全班学生都举起了手) 师:请大家分组交流一下各自的感受,等一会儿,每组各推荐一个代表汇报你们交流的结果好吗? 生:好!(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各自的感受) 师:哪一组同学先说?(抽几组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生:当我们跳进河里的时候,感觉河水很凉。 生:当我们赤着脚在河边的沙滩走的时候,觉得沙子非常热。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当我们在鹅卵石上走的时候,感觉到鹅卵石很烫。 生:当我们从河中上岸后,感觉很冷,有风吹的时候,感觉到更冷。 师:大家都说得非常好,老师也有与你们相同的感受。还有补充的吗?

(完整版)高中物理模型及方法

◆1.连接体模型: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或叠放在一起、或并排挤放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是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 隔离法是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连接体的圆周运动:两球有相同的角速度;两球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单个球机械能不守恒) 与运动方向和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及与两物体放置的方式都无关。 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只要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 记住:N= 211212 m F m F m m ++ (N 为两物体间相互作用力), 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的分子m 1F 2和m 2F 1两项的规律并能应用?F 2 12m m m N += 讨论:①F 1≠0;F 2=0 122F=(m +m )a N=m a N= 2 12 m F m m + ② F 1≠0;F 2≠0 N= 211212 m F m m m F ++ (20F =就是上面的情 况) F=211221m m g)(m m g)(m m ++ F=122112 m (m )m (m gsin )m m g θ++ F=A B B 12 m (m )m F m m g ++ F 1>F 2 m 1>m 2 N 1

高中物理典型物理模型及方法

高中典型物理模型及方法 ◆1.连接体模型: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或叠放在一起、或并排挤放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是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 隔离法是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连接体的圆周运动:两球有相同的角速度;两球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单个球机械能不守恒) 与运动方向和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及与两物体放置的方式都无关。 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只要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 记住:N= 211212 m F m F m m ++ (N 为两物体间相互作用力), 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的分子m 1F 2和m 2F 1两项的规律并能应用?F 2 12m m m N += 讨论:①F 1≠0;F 2=0 122F=(m +m )a N=m a N= 2 12 m F m m + ② F 1≠0;F 2≠0 N= 211212 m F m m m F ++ (20F =就是上面的情 况) F=211221m m g)(m m g)(m m ++ F=122112 m (m )m (m gsin )m m g θ++ F=A B B 12 m (m )m F m m g ++ F 1>F 2 m 1>m 2 N 1

创设物理情景,构建物理模型

创设物理情景,构建物理模型 呼和浩特市第四十中学张向前 高中教学中,学生感到最难的学科之一就是物理,因为物理学点多面广题如海,而且题目多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时又不能抽象出物理情景,构建出正确的物理模型,所以学习基础知识时感到很轻松,但在具体解题时又会束手无策。这影响着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应引导学生从何入手?笔者认为,创设物理情景,建立联系,融入分析方法使学生培养兴趣、学好物理的重要途径。创设物理情景,可展现物理过程,认清物理本质,能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着重讨论创设物理情景,构建物理模型进行教学的问题。 一、利用物理实验,展现物理情景,建立基础知识与实际问题的关联。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方法是物理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一个物理实验就是一个完整的物理情景,让学生亲眼看一些物理现象,亲手做一些物理实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亲身体验与理论学习相对照、验证,来加深理解,以形成正确的物理情景。例如学习“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这一节,把课本中的一个思考题改为一探索性实验: 把一个可以绕水平轴转动的铝盘放在蹄形磁铁之间,盘的下边缘浸在导电液体中,把转轴和导电液体分别接到直流电源的两极上,铝盘会转动起来。为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改变转动方向。 应用到的仪器有:电池组、蹄形磁铁、 开关、溶器皿、硫酸铜溶液、圆柱体铜块, 实验装置如图示,当闭合开关K,可见到铝 盘转动起来,改变电源的正负极或磁场的极 性将会发现铝盘转动的方向发生变化。实验 现象深深地吸引着学生,铝盘为什么会流 动?同学们各抒己见,积极猜想,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饱满的学习热情。教师提示:可把铝盘看成是由多条金属条组成的物理模型,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可用左手定则判断受力方向),故发生转动。进而问:能否据此认为永动机是可以制造出来的?进而把问题进一步深化,又一次突出了“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这一中学物理的重点内容。然后把这一问题回归到原始的情景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从而学会知识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方法。 又如:如:在“电功和电热”一节中有一问题:一电机在运转中线圈被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