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部编版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增分优选练:题型分类练训练7比较类选择题

部编版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增分优选练:题型分类练训练7比较类选择题

部编版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增分优选练:题型分类练训练7比较类选择题
部编版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增分优选练:题型分类练训练7比较类选择题

训练7 比较类选择题

1.(2018·临沂模考)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这一“倾向”主要表现在( )

A.重视礼义道德教育B.提出“仁政”思想

C.主张治国礼法并施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答案 C

解析孔、孟重视礼义道德的教育,故A项错误;“仁政”思想是孟子思想的核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结合所学,荀子在继承孔、孟“礼”的同时,也吸收法家“法”的理念,使其更符合社会实际,故C项正确;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2.(2018·西安质检)下表是结合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整理的关于雅典民主和现代民主比较表,据此可知( )

A.雅典直接民主的前提是小国寡民城邦体制

B.雅典不受制约的体制将社会精英排斥殆尽

C.雅典民主制的局限性均被现代民主所克服

D.雅典民主为现代民主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答案 A

解析从上表对比中可知雅典直接民主的前提是小国寡民城邦体制,故A项正确。3.(2018·郑州月考)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说明( ) A.近代中国呈现复杂的发展趋势

B.有识之士有同质化目标选择

C.甲午战争触发了清朝多重危机

D.资产阶级尚未形成政治合力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三者虽有不同的主张,但是他们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践行着自己的理想,挽救民族危亡,推动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角度不同,目的与效果相似,故B项正确。

4.(2018·邯郸模考)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主动对华提供贷款,三次贷款共25 000万美元,年息均为3厘。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再次主动给中国3亿美元贷款,年息1%,分10年还清。苏联的这两次主动对华贷款( )

A.都与当时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有关

B.都有利于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C.都明显提高了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

D.都长期影响了中国基本国策的制定

答案 A

解析苏联的两次主动对华贷款与当时世界格局下苏日关系、苏美关系有重大关联,故A项正确;苏联贷款的主要意图不是帮助中国恢复发展经济,故B项错误;苏联的贷款不能够明显改善中国国际地位,故C项错误;第二次贷款在一段时期内,影响了中国许多决策的制定,故D项错误。

5.(2018·济宁月考)漫画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如图所示,这两幅漫画意在表明( )

图一图二

A.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B.欧洲一体化面临严峻挑战

C.世界多极化格局日趋明朗

D.区域集团化进程就此搁浅

答案 B

解析图一反映了英国脱欧,图二反映了希腊债务危机,都表明了欧洲一体化面临的困境,故B项正确。

6.(2018·石家庄模考)下列美术作品与该流派艺术特征相符的是( )

A.《自由引导人民》B.《日出·印象》

C.《拾穗者》D.《格尔尼卡》

答案 D

解析“超脱社会、超脱自然,采用荒诞的、寓意的或抽象的语言影射着社会和人生”表明艺术风格是现代主义,《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故A项错误;《日出·印象》是印象派,故B项错误;《拾穗者》是现实主义,故C项错误;《格尔尼卡》是现代主义,故D项正确。7.(2018·九江质检)下面是1858年中国、日本分别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内容对比表。从表中可以看出( )

内容《日美友好通商条约》《中英天津条约》

1.基督教传教只限于签约国国民受清朝政府的保护

2.内地旅行权限制在居留地内全国各地

3.外国军队干涉内政无英国军舰可自由入港

4.外国人干预关税行政无外国人任总税务司职

5.支付赔款无有(在《北京条约》中已有规定)

6.割让领土无九龙(同上)

7.居住地区的外国人管理

机构

事实上没有形成租界工部局

8.鸦片条款明确禁运《南京条约》中无记载,《天津条约》的附件中明确表明其合法性

A.中国丧失了反抗的能力

B.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较深

C.中国的近代化早于日本

D.中日已成为西方国家的经济附庸

答案 B

解析中国丧失反抗能力应该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故A项错误;通过比较表格,近代中国的领土主权、军事权、行政权等权力受列强控制较日本深,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近代化,故C项错误;条约主要内容不是经济方面,故D项错误。

8.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以下是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

表中数据表明( )

A.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

B.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

C.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

D.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

答案 D

解析根据题干“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农业和工业比重减小,服务业比重增加,说明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D项正确。

9.(2018·承德期末检测)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

A.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可得出思想变化与经济发展相关联,故A项正确。

10.(2018·咸阳模考)1961年国家征购粮食的数量是4 050万吨,与1959年的6 740万吨义务交纳粮食相比,这个数字大大下降了,农村保留的产量份额上升到82.5%。由此可见( )

A.“大跃进”客观上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B.“二五计划”实施加剧了农业的劣势

C.农村的消费急剧下跌的态势得以缓解

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倾向于以农业为重

答案 C

解析材料“农村保留的产量份额上升”,说明农村的消费急剧下跌的态势得以缓解,故C 项正确。

11.(2018·济南月考)“俄罗斯革命常被用来和中国相比,但它们的差异至今还显而易见:布尔什维克首先夺取了城市,然后在农村实行集体化;中国共产党则相反,先农村而后攻占城市。”这里的“差异”()

A.由两国革命的性质不同导致

B.都是共产国际指导的结果

C.都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D.导致了两国革命结局不同

答案 C

解析俄国十月革命首先在一个落后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且使社会主义制度成为现实,实践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也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因而两者都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故C项正确。12.(2018·郴州一模)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答案 D

解析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错误;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并非以血缘为纽带,故C项错误;秦以前的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属于官僚政治,故D项正确。

13.(2018·资阳二模)《尚书》记载:“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经,法律规定)。”古罗马的《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由此可见,两则材料都( )

A.违背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表明了法律的宽松灵活

C.体现了一定的理性色彩

D.反映了重罪轻判的理念

答案 C

解析“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都是对疑罪的规定,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没有违背法律至上的原则,故A项错误;题干与法律的宽松灵活无关,故B项错误;《尚书》和《民法大全》都强调法律的公正,带有理性色彩,故C项正确;题干与重罪轻判无关,故D项错误。

14.(2018·武昌高三元月调研)20世纪30年代,日本某法学家在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后说:“耶林说过,‘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用武力,第二次是用宗教,第三次是用法律。’然而,大体上可以说,中国亦是一以武力,二以儒教,三以法律支配东部亚细亚的(包括日本)。”该法学家旨在揭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 )

A.都推动人类文明进程

B.具有相同的历史命运

C.都促进近代日本发展

D.都包含自然法的理念

答案 A

解析罗马法是西方法制的源头,日本学者拿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相提并论,意在肯定中华法系的作用,故A项正确;当代欧洲大陆法系是在全面继承罗马法基础上形成的,而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华法系在清末就已解体,故B项错误;罗马发展成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势力未达到日本,故C项错误;自然法本身表述无误,但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15.(2018·永州二模)美国史学家霍夫斯塔德认为,在西方古代,有为知识而知识者,有为真理而献身者,有为理想、信念而奋斗不息者,中国没有。在中国,知识分子之出路与归宿似乎只有一条,就是投身政治,就是逐于仕途。产生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的不同

B.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

C.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差异

D.人文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对立

答案 C

解析民主政治能够激发人的民主自由精神,而君主专制下知识分子被统治者严格思想控制,因此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差异是产生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16.(2018·三明二模)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代替了4个血缘部落。公元前3世纪晚期嬴政在统一全国基础上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

A.推动了社会转型

B.打击了贵族政治

C.有利于中央集权

D.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答案 B

解析“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代替了4个血缘部落”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秦“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两者的共同之处是打击了贵族政治,故B项正确。

17.(2018·佛山模考)在清政府看来,《南京条约》是永保和平的“万年和约”,而英国人魏尔特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两国对《南京条约》的认识说明( ) A.中英达成协议从此停止战争

B.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中英实现了国际贸易的接轨

D.中英对条约的本质认识角度不同

答案 D

解析《南京条约》签订后中英并未完全停止战争,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南京条约》后开放通商口岸事宜,故B项错误;《南京条约》通过不平等条约的方式使中国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项错误;两国都认为自己获得好处,认识角度不同罢了,故D项正确。18.(2018·太原质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出现过两个“黄金时代”,第一个阶段是1850年到1914年,第二阶段是1950年到1973年。推动这两个“黄金时代”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国家干预加强B.国际合作和谐

C.科学技术发展D.第三产业兴起

答案 C

解析国家干预加强,仅在第二阶段,故A项错误;1950~1973年属于美苏冷战时期,故B 项错误;第一阶段正值工业革命时期,第二阶段正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故C项正确;第三产业兴起是在1945年以后,故D项错误。

19.(2018·运城模考)下面两幅图分别是不同时期的圣母主题绘画。图二与图一的不同说明( )

图一公元537年绘制的伊斯坦布尔市索菲亚大教堂圣母壁画

图二公元1573年拉斐尔的《草原上的圣母》

A.人是衡量世界万物的尺度

B.神圣仪式才是信仰虔诚的体现

C.封建专制是民主和自由的天敌

D.追求人性的美体现了思想解放

答案 D

解析根据图二时间和画家,得出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肯定人的作用与价值,促进了思想解放,故D项正确。

20.(2018·湘潭月考)导致下表数据所反映的英德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思想解放程度的差异

B.君主立宪政体的差异

C.利用先进科技的程度不同

D.确立民主制度的道路不同

答案 C

解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因拥有广阔的殖民地而排斥先进技术,而德国则广泛大量采用先进科技,这正是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远远领先英国的根本原因,故C项正确。

历年中考历史选择题专题训练

2009年中考历史选择题专题训练 1、文字狱自古就有,统治者实行文字狱的目的都是为了 A.笼络人才 B.选拔官吏 C.稳定社会秩序 D.从思想上控制人民 2、为保卫祖国的边疆不受侵犯,亲自组织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大败俄军的清朝皇帝是 A.顺治 B. 雍正 C.康熙 D.乾隆 3、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清朝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设置了 A.驻藏大臣 B.伊犁将军 C.乌里雅苏台将军 D.黑龙江将军 4、在清朝前期,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①达赖②伊犁将军③班禅④驻藏大臣 A. 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毒品鸦片对中国产生的危害及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告诉我们要 ①与贩毒活动斗争②远离毒品③抵制毒品的诱惑④开展禁毒教育 A.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有人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C.列强获取大量赔款 D.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7、《马关条约》中,体现了帝国主义时代特征的条款是 A.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C.增开新的通商口岸 D.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8、20世纪初,有人说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这种看法 A.是正确的,因为它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B.是正确的,因为中国已经成为殖民地 C.是错误的,因为它还是中国人的政府 D.是错误的,因为它根本不可能去统治洋人 9、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 A.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促进了思想解放,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 创建了近代第一批机器工业员 D.挽救了民族危亡,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10、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下列体现这一传统的史实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2020年高考模拟复习知识点试卷试题之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练习

题组1分封制与宗法制 1、(2019·恒台联考)学习英语时,老师会介绍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与西方相比,中国人更看重姓氏传承与家人团圆。这从文化史、社会史观的视角看反映出的本质是()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观念淡漠 D.专制王权强大 2、(2019·开封检测)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3.(2019·商丘联考)《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札记》中曹兵武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里主要强调() 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 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C.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 D.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 4.(2019·德州一中期中)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下图变化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

治()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题组2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皇权VS相权 5.(2019·德州联考)《千秋兴亡——秦统一2 236年祭(前221~2019)》:“秦始皇从千秋万代着眼,比较彻底地消除了旧宗制的影响,精心构造的帝制和一整套国家制度,开创了延续至今 2 236年的中华帝国基业。”对材料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国家制度”的核心 B.肯定了秦国改革对中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消除旧宗制”的具体内涵 D.“中华帝国”意指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6.(2019·潍坊模拟)唐代规定:一切政府法律,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 A.注重依法治国 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C.皇权不断加强 D.宰相掌控了决策权 7.(2019·青岛联考)“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江苏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8.(2019·南京联考)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

高考历史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4):世界经济史

高考历史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4) 世界经济史 例46:新航路开辟后,先后成为贸易强国和殖民强国的下列国家,排列正确的是() A.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 B.意大利→西班牙→英国→荷兰 C.葡萄牙→英国→荷兰 D.意大利→葡萄牙→荷兰→英国 【错解分析】易错选D,做错的原因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二是审题不清,没有看到题干的时间限制“新航路开辟后”。 【解题指导】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西班牙最早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成为贸易强国和殖民强国,到了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对外贸易发达,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荷兰、法国,成为贸易强国和殖民强国。 【答案】A 练习46:世界上首先发现美洲大陆的() 哥伦布麦哲伦迪亚士达·伽马 A B C D 例47:恩格斯说:“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需要的第一件东西。”这表明() A.欧洲人特别喜欢黄金 B.黄金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条件 C.黄金是西欧殖民扩张的直接驱动力 D.葡、西沿着相反的方向寻找黄金 【错解分析】易错选A。形成错解的原因:一是材料的理解能力欠缺,二是抓不住材料的主旨: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的表述中看出,西班牙开辟新航路的主要意图就是寻找金、银等贵金属。 【答案】C 练习47: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迪亚士曾经说过,他航行的目的是“为上帝和皇帝陛下服务,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并像所有人渴望的那样去发财致富”。其中“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是指() A.给土著人带去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 B.给渴望发财的人带去黄金 C.给土著人带去皇帝的恩典

2020浙江高考历史题型专练:选择题专练(一)

选择题专练(一) (建议用时:30分钟) 1.(2019·嘉兴高三测试)西周时期,“君权宗法化”是王权得到进一步加强的体现之一。下列选项可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文王孙子,本支百世” B.“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C.“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D.“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解析:选A。“君权宗法化”指代宗族血缘关系,“文王”“本支百世”体现了君权、宗族色彩,故A项正确;“周公吐哺”,体现的是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故B项错误;C 项反映了武士与公侯的关系,故错误;D项描写了女子出嫁,是家庭和睦昌盛的景象,故错误。 2.《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A.代田法已经出现B.注重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发达D.耕地面积增加 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代田法出现于西汉时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讲述了对于不同的田地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体现了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材料与水利灌溉无关,故C项错误;对于土地的处理并不能增加耕地的面积,故D项错误。 3.(2019·宁波新高考选考适应性考试)有首唐诗曾如此描述一位书法家的作品:“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整如惊电,状如楚汉相攻战。”这一作品采用的书法字体是() A.小篆B.隶书 C.行书D.草书 解析:选D。小篆字体略长,圆劲均匀,故A项错误;隶书气势浑厚,雄健壮美,朴实率真,稚拙天趣,取法高远,古典味浓,故B项错误;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故C项错误;草书书写时满纸盘旋飞舞,内气充盈,十分传情浪漫,激情不可抑止,故D项正确。 4.有学者指出:“世宗的集权很是巧妙的,并不是像以前的枝枝节节,他只设了一个军机处,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在该学者看来,军机处的作用在于() ①强化君主专制②体现开放决策 ③提高行政效率④协调满汉矛盾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决胜2020高考之高三历史易错题精编带答案

高三易错题再练 1.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2.祠堂是族人们祭祖的地方,福建农村王姓家族还保持着家族祠堂。该家族从高至低的辈分排序中,有一组是:怀、宗、维、大,民国元年除夕主持祭祖的是“宗”字辈的王宗烨。按照宗法制,这个人在“宗”字辈中一定不是() A.小宗 B.大宗 C.嫡长子 D.族长 3.《姓氏起源》一书对“宋”姓的起源解释: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商王后裔)于商丘,建立宋国,共传36代,亡于楚国。宋亡国后,原王公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宋”为姓,乃成宋姓。从宋姓起源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周礼维护中央集权统治 B.诸侯争霸导致宋亡国 C.周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D.反映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4.图一是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一座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图二是民间祭 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其特点不包括 图一太庙图二祠堂 A.嫡长子继承制 B.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C.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 D.“国”与“家”结合5.在近代史学大师王国维看来,周革殷命是一次非常重要的鼎革,“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下列从制度文化的角度历数殷周鼎革的“剧变”的有() ①封邦建国②加强中央集权③嫡长子继承制④百家争鸣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6.“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A.春秋战国 B.秦代 C.汉代 D.唐宋时期 7.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以皇帝为中心,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它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分等级、封建礼乐和皇位继承等各种制度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和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这一制度创立于()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末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末期 8.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9.(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24题)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大全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岳麓版) 史学常识 名题分解 整理人:龚哲山(福建莆田五中历史组) 一、选择题 1.(2011·天津文综·1)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①大都--北京②汴梁--开封③临安--苏州④益州--成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B 本题考查古今地名对照,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可用排除法,临安是今天的浙江杭州,故排除③即可。 2.(2011·福建文综·13)1925 年初,土耳其改革者发动对旧式礼拜帽的批判,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不满,但欧式帽还是在土耳其流行起来。在百姓中最流行的是鸭舌帽,因为在做礼拜时可以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这种现象反映了() A.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妥协 B.现代是假,传统是真 C.传统是假,现代是真 D.百姓被迫戴鸭舌帽并改变信仰 【解析】A 本题的时代背景是土尔其凯末尔革命中的政教分离。从题干信息分析可知,代表现代的欧式帽虽遭遇强烈不满,但最终还是被接受了,但做礼拜时还是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可见人们在接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没有完全摒弃旧的礼仪,同时“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反映了人们依旧可以进行作礼拜祷告,是传统的体现,故选A项。欧式帽最终还是被人们接受了,所以现代也是真,排除B项。做礼拜时还是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传统也没被完全摒弃,仍然存在,也是真,排除C项。D项中所谓的信仰与材料的信息不符,排除D项。3.(2011·浙江文综·14)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九年级历史中考选择题专题练习

九年级历史选择题专题练习(全册) 1.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这说明北京人A.会建造房屋B.会使用天然火C.会制造彩陶D.会种植水稻2.右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体育运动图标,它是在中国古代 某种字体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这种字体是 A.行书B.隶书C.楷书D.篆书 3.丝绸之路开辟后,在汉代的长安城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一位将军骑着汗血宝马飞驰而过 B.一个法国人在街头摆卖他的火枪 C.一个阿拉伯人在客栈吃完胡萝卜大餐后拿出波斯银币付帐 D.一支驮着丝绸的商队正准备往西域出发 4.历史上为“纸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A.孔子B.李冰C.蔡伦D.祖冲之 5.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其中在今天淮安、扬州的一段叫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 6.我国封建治世中最为繁荣的是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 7.小明爷爷爱好收藏古钱币,他有一枚钱币最能反映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它应该是下图 中的 A.B.C.D. 8.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取的文章《范进中举》、《孔乙己》批判的制度是 A.八股取士B.宗法制度C.行省制度D.九品中正制 9.“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张学良的这首诗称颂的历史人物是 A.岳飞B.郑成功C.戚继光D.文天祥 10.学完中国近代史,班里开展了一次题为“近代化的探索”的历史小论坛活动。下列选项内容不恰当的是 A.虎门销烟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11.“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把皇帝“拉下马”的是下面哪一个人 A.B.C.D. 12.右图两则事件发生的时间分别是 A.1894年和1944年 B.1895年和1945年 C.1895年和1944年 D.1894年和1945年甲午中日战争之黄海海战日军投降

2017年高考历史-概念类选择题-专题练习(七)

2017年高考历史专题练习 概念类选择题 (时间:15分钟满分:48分) 1.(2016·北京西城示范校期中)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A.重农抑商B.农商并重 C.重商主义D.自由主义 2.(2016·山东潍坊期末)春秋时,楚国国君用人“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这体现了() A.分封制B.宗法制 C.察举制D.科举制 3.(2016·四川南充一模)孙中山也提出过要实现社会主义,他在1912年的演讲中宣称“今吾国之革命,乃为国利民福革命。拥护国利民福者,实社会主义。”据此判断,孙中山所谓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指的是实现() A.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B.民主平等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平均地权 4.(2016·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有学者认为:“英国金融资本的突击力量远比船坚炮利的帝国海军更具威力,他们首先打垮了中国的白银货币本位……进而剥夺了清帝国的财政税收大权。”英国“首先打垮了”清朝“白银货币本位”的方式是() A.商品输出B.鸦片走私 C.军事进攻D.迫签条约 5.(2016·广东肇庆二模)一个思潮出现之后,引起许多人的讨论。一位德国诗人认为那是一种疾病;另一位法国小说家却认为那是文学中的自由主义,融合怪异和悲剧性或庄严,是生命的完整的真理。这一思潮是() A.理性主义B.古典主义 C.浪漫主义D.现实主义 6.(2016·天津六校联考)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开展了() A.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大跃进”运动 7.(2016·广东七校联考)1981年1月,年已70的罗纳德·威尔逊·里根就任美国第40任总统,他没有学过经济专业,却在最危难的时候带领美国走出“滞胀”泥潭,“里根经济学”成为世界经济史上一个响当当的学说。下列经济措施最有可能属于“里根经济学”的是()

高考历史主观题分类指导,各类题型全汇总

高考历史主观题分类指导,各类题型全汇总 内容措施型 一.什么是内容型历史试题? 这里所说的内容型试题,其实就是史实型试题。它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归纳、辨别以及材料与课本相联系的能力。 二.内容型试题的三大类别 1. 人物活动型(主要是考查选修四) 历史人物的活动一般具有三个特性:时代性;阶级性;类别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物活动主要应从这三个特性(或三个方面)归纳。 2. 政策措施型(最重要的类别,主要考查必修部分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和选修一的内容等) 政策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措施是针对具体问题应采取的具体办法,可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归纳。 3. 思想观点型(主要考查必修三和选修二的内容) 思想观点是历史人物或团体、组织、派别的主张。思想观点既要强调历史行为的手段和目的,但更主要的是要指明肯定(赞成、主张)或否定(批判、反对)什么。

三.内容型和措施型试题的题型特征(主要的设问形式) 1. 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容有哪些,等等。 2. 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那些应对措施,等等。 四.内容型试题解题的主要方法 1. 准确识记、归纳课本相关知识。 2. 对高考中比重最大的材料型试题(选择和非选都有),要把提炼材料和联系课本知识并重。 背景原因型 一.什么是原因型试题? 原因型试题即要求回答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或产生。 二.背景、原因、条件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原因型试题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不同设问。一般而言,三者是有区别的,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或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条件更注重客观性,原因注重主观性。有时三者可以通用,即背景、条件也是原因。常见的前提是原因,

(word完整版)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题训练28题.docx

28 题题型训练 ---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晚清时期 学校 :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题序123456789101112 答案 1.【 2015 年全国 II卷.29-1】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 实系伪造。 1891 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维新变法 D .颠覆孔孟学说 2.【 2018 年全国 I 卷 .28-1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 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 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3.【2018 年全国 II卷.28-1】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 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 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4.【2015 年全国 I 卷 .28-2 】1852 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 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裹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裹的主要是中国产的 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的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D.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5.【 2015 年全国Ⅱ卷 .28-2】奕 ?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 ;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 ;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 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6.【 2016 年全国 I 卷.29-2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 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

2020届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刷题首选第二部分专项篇专项3选择题专项练--现象本质类练习

专项3 选择题专项练——现象、本质类 1.(2019·江苏高考)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 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 答案 A 解析由材料“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可以买卖,出现私有化,井田制出现松动,A项正确。材料与世袭制无关,B项错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C项错误;礼乐制度崩坏是在春秋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2.(2019·甘肃兰州二模)爵位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这一变化( ) A.表明宗法制已退出历史舞台 B.是适应新形势而调整的结果 C.表明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分离 D.激化了统治者之间的矛盾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爵位制由先秦时期标志政治权力到秦以后不再具备行政职能。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时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爵位制也相应作出调整,故选B项。爵位制与宗法制有关系,但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密切相连,排除C项;爵位制的变化根本上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且无法反映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变化,排除D项。 3.(2019·湖南百万大联考)据研究,秦汉时期,地方以乡为主体编造账务(简牍)并将目录副本交呈县里,县庭更多以指导、监督考课为主;唐宋时,基础账簿由乡级行政机构转由县庭编制并以纸质形式保存。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基层治理权力的下移B.技术进步推动集权发展 C.地方财政由中央掌控D.中枢行政程序日益完善 答案 B 解析秦汉时期的账簿材质为“简牍”,因为“简牍”比较笨重,所以乡级行政机构只能将账务目录副本交呈县里,而到了唐宋时期,随着造纸技术的发展,纸张使用日益普及,账簿的材质为纸张,故基础账簿由乡级行政机构转由县庭编制并保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基层治理权力下移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地方治理,不是中枢行政程序,D项错误。

新课标高考历史典型易错题解题分析(6):世界文化

新课标高考历史典型易错题解题分析(6) 世界文化史 例76:“究天人之际”是思想家们永恒的追求。下列人物与其评价不一致的是 A.泰勒斯—一西方的“哲学之父” B.苏格拉底——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C.柏拉图——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D.康德——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误区警示】本题学生错选的原因是基础知识基础知识记忆不牢固。尤其是对“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与“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人物极易混淆。 【解题分析】C 亚里士多德——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答案】本题的正确选项为C。 练习76:奥运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口号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现代奥运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重视个人价值,捍卫个人的独立性。 这种核心价值观源于: A.古希腊的人文精神 B.智者学派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 C.古希腊文化的理性精神 D.苏格拉底把研究的对象从社会转移到人身上例77:“谁不知道,教会领导下的欧洲,一切学问和知识也都发达!因为谁是最渊博的哲学家、最流行的演说家、最伟大的文学家,还不是那班人说了算!”这一段话最早可能出自何人之口 A.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家 B.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 C.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 D.宗教改革时代的新教教士 【误区警示】本题学生易错选D。原因是未能读懂材料,只凭材料中的教会就感性的判断是宗教改革的内容。 【解题分析】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反映的观点是在中世纪欧洲,人们对教会垄断文化和一切观点的不满,应该是文艺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说的话。 【答案】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 练习77:成语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下列能体现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成语有: A.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张扬个性思想开放 B.禁欲苦行以人为本言论自由追求享乐

高考历史选择题易错类型集锦:“表明”“说明”类选择题(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高考历史选择题易错类型集锦:“表明”“说明”类选 择题 "表明""说明"类选择题 1、题型特点: "表明"、"说明"类试题也是现象-本质题中的本质题。"表明"是指表示清楚,比较确切地指出;"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表明、说明的含义相似,但也有所不同,"表明"多含有求答历史现象本质之意,"说明"含有分析、阐述之意。 从历年全国卷高考试题来看,此类试题中的题干与题肢之间的逻辑关系存在三种情况:一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因果关系,二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三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判断关系。需要具 体试题具体分析。 2、解题思路: 对此类题目的选项应该首先排除错误说法,然后再看哪个选项能够更深层次地反映材料信息;在正向选择的前提下,哪个选项离材料更远,哪个更接近本质。"表明"是指表示清楚,比较确切地指出,确切的来说,"表明"题的选项应该只有对错,没有程度关系(现象-本质关系)。不过,全国卷大多数"表明"的正确选项是指向本质的。此外,"表明"是对事物本身的清楚表达,选项中对这一事物的原因分析或影响分析基本上不是正确答案。

高考试题中"反映""表明"是有一定的区别。用命题教师的话来说,"反映"一般指的是表面背后的东西,是一个可深可浅,深触及本质、浅可接近表面,但不是纯表象,具体要看题的要求。 "表明"一般指的是表象,一般来讲,考查的程度比"反映"低。具体的也要根据题意决定,不是僵化的。 这些年的高考题来看(全国卷),"反映"的考察力度还是比较准的,基本是上面的说法,但是"表明"就不太一样了,有的接近"反映",有的是表象。所以,对待高考试题,一定要具体试题具体分析。 实战演练 1. (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8)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情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解析】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于鸦片战争后,材料无法推断出关税主权是否丧失,故 A 项错误;19世纪中期以后的中国,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没有被商品经济所取代,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

高中历史概念型选择题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

三.概念型选择题解题技法 题型特点高度重视对历史概念的考查是近几年来高考的突出特点。概念型选择题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在题干中提出历史概念,在选项中表述对概念的阐释,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含义是、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表现是、准确的理解是等。二是在题干给出的是阐释或现象,在选项中列出四个概念,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反映了、目的是、实质是、性质是等’。 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确地界定历史概念。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解答此类型的选择题,一般采用如下的步骤: 第一步,审清时间、空间和设问限定词,明确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阅读题干或材料,把握关键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进行界定; 第三步,除了运用排除法外,还要注意背景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史论结合法等方法的运用。 常用的几种方法: 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的背景,根据历史事件和历史空间并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选项。 定性分析法——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的背景,根据历史事件和历史空间并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选项。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选项就要被淘汰。 定量分析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理论法——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辩证关系原理,阶级分析法等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 史论结合法——运用唯物史观、辩证法的相应理论与观点对题干与备选项进行分析,再结合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印证,从而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易错陷阱①核心概念理解不到位 例1.(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现代化”这个概念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 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内涵,我们不难排除C项和D项;剩下A项和B项,我们就来看哪个更能体现这个趋向了:“清末新政”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而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目的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确立民主共和制度。两者比较,当然辛亥革命更符合题意了。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本题的陷阱是:对现代化理解不全面,不能理解现代化的程度,导致选项无法确定。 例2.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主义B.平等主义C.自由主义D.共和主义 【解析】本题是当年正答率最低的一道题,是概念型选择题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材料信息是“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贵族爵位是可以世袭的,也就是说美国反对世袭。四个选项

2020江苏高考历史二轮练习:选择题题型专练(五)比较、变化类

(五)比较、变化类 (建议用时:25分钟) 1.《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 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B.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 2.(2019·宿迁一模)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这种变化表明编者() A.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B.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 C.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D.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 3.(2019·滨州二模)爵位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这一变化表明() A.宗法制已退出历史舞台 B.是适应新形势而调整的结果 C.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分离 D.激化了统治者之间的矛盾 4.西汉司马迁自述撰写《史记》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古希腊希罗多德自述其写作《历史》的目的是“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由此可知,两者的史学思想都() A.受各自政治、文化环境影响 B.包涵了强调人伦道德的内容 C.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D.重视记述社会生活方式变迁 5.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而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对此恰当的评价是二者都是进步思想。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历史评价都是主观评说B.二者思想主张作用相同 C.二者都是地主阶级士人D.评价置于具体历史时期 6.(2019·济宁二模)明太祖强调:“盖蛮夷非威不畏,非惠不怀,然一于威则不能感其心,一于惠则不能慑其暴。”明成祖也认为:“驭夷狄有道,谨边备是也……其来侵犯,则有以御之;其来归服,则有以处之。”这反映出明初统治者() A.认识到必须改变传统“华夷”观念 B.强调完善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

【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易错题解析:中国古代史

2017届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解析:中国古代史 一、先秦 1.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中华文明的开篇 (1)政治:社会形态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形成三个阶段:王位世袭制度、世卿世禄制、分封制、郡县制度都是典型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2)经济:以关中地区为中心的经济格局逐渐形成;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到来;农业、手工业、商业三大部门形成;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变迁。 (3)民族:华夏族主干形成,春秋战国形成了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 (4)思想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形成。 2.重点记忆内容 (1)商鞅变法的影响。 (2)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及认识。 (3)《诗经》的内容和历史地位。 3.易错易混知识点(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1)夏、商、西周的都城位置都在今陕西境内。 (2)我国的青铜时代应包括两周、春秋、战国。 (3)西周中后期,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都较突出,加剧西周的衰落和灭亡。 (4)春秋时吴国开凿运河邗沟是为了攻打越国,吴越争霸。 (5)鲁、齐、宋、晋都是春秋时期山东境内的重要封国。 (6)王位世袭制确立标志着夏朝的建立。国人暴动即奴隶暴动。 (7)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性质相同。 (8)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是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 (9)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国有即集体所有。 (10)“春秋无义战”,因而春秋时期的战争没有任何进步之处。 (11)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春秋时期人,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也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二、秦汉

1.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封建大一统 (1)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得以建立和巩固;封建统治思想得以确立。 (2)经济:新的赋税制度开创了以人丁为主征税的先河:陆上和海上丝路开辟,对外贸易开始。 (3)民族:边疆民族发展较快,边疆开发,与中原的交往和联系加强。 (4)对外:东亚文化圈突破东亚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丝绸之路形成。 (5)文化: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气势恢弘。 2.重点记忆内容 (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和意义、评价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措施。 (2)张骞通西域的影响。 (3)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影响。 (4)秦汉文化的特点、造纸术发明和外传的意义。 3.易错易混知识点(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1)灵渠开凿于战国时期的秦国、主要用于灌溉。 (2)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封制、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 (3)秦朝半两钱、唐朝开元通宝的范式都是圆形方孔。 (4)汉武帝时,刺史是州级地方行政官员。 (5)昭君出塞发生在汉武帝时期。 (6)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打通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7)西汉时,中国与朝鲜、日本、印度、西亚、欧洲都有直接往来。 (8)太初历、《九章算术》、《黄帝内经》都编定于西汉时期。 (9)西汉时,纸已经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10)西汉长安民俗生活情景已出现吃葡萄、放鞭炮、烤甘薯。 (11)汉武帝时期三次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争,设西域都护彻底解除了匈奴对中原与西域的威胁。 (12)道教等同于道家学说。

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专项训

训练历史评价影响类 1.2016年3月,考古专家确认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主身份为“汉废帝”刘贺。据史书记载,刘贺在当皇帝的27天里做了1127件荒唐事,从而留下了“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的罪名。但刘贺墓出土了编钟、琴瑟、大量的竹简和孔子圣贤像,诸多学者据此认为刘贺是知书达理、情趣高雅的人。上述对刘贺的不同评价说明() A.文献史料真伪难以辨别 B.历史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互证 C.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D.历史记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2.钱穆评价某一朝代的社会阶层流动:“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此现象() A.以诗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B.促进民族融合高潮到来 C.促使庶族地主开始崛起 D.使平民阶层影响力上升 3.近代学者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说:“今无慈惠廉爱,则民为虎狼也;无文学,则士为牛马也。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他评价的应是()A.孔孟的仁义之道B.老子的辨证思想C.韩非的重刑理论D.墨子的非攻主张 4.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 A.“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B.“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 C.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 D.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5.有学者评价雅典民主政治时指出:“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练习

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练习 1.(2015·开封检 测)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2.(2015·恒台联 考)学习英语时,老师会介绍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与西方相比,中国人更看重姓氏传承与家人团圆。这从文化史、社会史观的视角看反映出的本质是( )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观念淡漠 D.专制王权强大 3.(2015·商丘联 考)《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札记》中曹兵武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里主要强调( ) 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 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C.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 D.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 4.(2015·德州一中期中)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下图变化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题组2 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皇权VS相权 5.(2015·德州联考)《千秋兴亡——秦统一2 236年祭(前221~2015)》:“秦始皇从千秋万代着眼,比较彻底地消除了旧宗制的影响,精心构造的帝制和一整套国家制度,开创了延续至今2 236年的中华帝国基业。”对材料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国家制度”的核心 B.肯定了秦国改革对中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消除旧宗制”的具体内涵 D.“中华帝国”意指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6.(2015·潍坊模 拟)唐代规定:一切政府法律,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 ) A.注重依法治国 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C.皇权不断加强 D.宰相掌控了决策权 7.(2015·青岛联 考)“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江苏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 A.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8.(2015·南京联 考)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那就是( ) A.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B.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C.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D.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2020高考历史选择题限时练习(一)

2020高考历史选择题限时练习(一) 2020年2月27日 班级:座号:姓名: 24.在商朝,征伐、祭祀、施政等政治要务都要进行占卜;西周时期,君主管理国家往往关注百姓的议论。这反映了() A.商朝政治制度被西周抛弃B.国家管理不再借助神权 C.西周治国理念发生了变化D.君主利用民意加强集权 25.唐中后期,官府在雇佣工匠比较普遍的情况下,仍规定“巧手供内”者不在“纳资”的范围之内。这一规定意在() A.抑制商业经济的发展B.垄断手工业生产市场 C.保证官府作坊的优势D.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26.“良知”之说源于《孟子》,指“不虑而知”的天赋道德观念。王阳明把“良知”二字看得很高,将“良知”说成儒家文明最精华、最具永恒性的观念,能让人超脱患难生死。在此基础上,王阳明逐渐形成“致良知”的主张。由此可见,王阳明的“致良知”说() A.推动了儒学思想的世俗化B.尊崇了儒学的传统风尚 C.显著提升了“四书”地位D.背离了理学的基本思想 27.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这一变化() A.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 B.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客观上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8.1865年,天津海关税务司抱怨“外国商人和轮船主越来越变成中国贸易商人的代理人,变成他们的搬运工”;1875年,烟台海关税务司也谈到烟台“外国商人进口的棉布占八分之一,当地中国商人从上海进口另外的八分之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列强为扩大侵略权益制造借口B.中国的传统商业体系仍具活力 C.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有较大优势D.中国的新式交通运输迅捷便利 29.19世纪末,梁启超认为“由科举出身者,于西学辄无所闻知,由学堂出身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