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毒理学PPT思考题

毒理学PPT思考题

毒理学PPT思考题
毒理学PPT思考题

第六章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1、毒性评价试验的基本目的?

①.受试物毒作用的表现和性质在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中,观察受试物对机体的有害作用,对每个实验动物进行全面的逐项的观察和记录。发现有害作用是进行剂量—反应(效应)研究的前提。

②、剂量—反应(效应)研究剂量—反应(效应)研究是毒性评价和安全性评价的基础。通过对不同有害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研究,可以得到该受试物的多种毒性参数。在急性(致死性)毒性试验中,应该得到LD50,也可以得到LD01和MTD。在急性非致死性毒性试验中,应该得到急性可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AEL)和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NOAEL)。在亚急性、亚慢性及慢性毒性试验中,应该得到相应的LOAEL和NOA—EL。在致突变、致癌和致畸等特殊毒性试验中,剂量—反应(效应)研究将为确定受试物是否具有这些特殊毒性提供依据。在致畸试验也可得到LOAEL和NOAEL;在致突变、致癌试验中,尽管认为是无阈值的,但也可得到表观的LOAEL和NOAEL。

③.确定毒作用的靶器官确定受试物有害作用的靶器官,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以阐明受试物毒作用的特点,并为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和毒性防治提供线索。

④.确定损害的可逆性一旦确认有害作用存在,就应研究停止接触后该损害是否可逆和消失,器官和组织功能是否能恢复,还是像化学致癌作用那样停止接触后损害继续发展。毒性的可逆性关系到对人的危害评价,如果受损的器官组织能够修复并恢复正常功能,则可能接受较高危险性的接触水平。

⑤.毒理学研究还可能有其他的目的和要求,例如毒作用的敏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毒作用机制研究、受试物的毒物动力学和代谢研究、中毒的解救措施等。

2、什么是一般毒性作用?急性、重复剂量毒性作用(短期)、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概念和

研究目的?

①.一般毒性作用也称基础毒性作用,是全身各系统对外源化学物的毒作用反应,与特殊毒性(致畸、致突变、致癌)相对而言。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长短,一般毒性作用可分为急性毒性、重复剂量毒性、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作用。

②.急性毒性: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目的:a.通过试验测定毒物的致死剂量以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以LD50为最主要的参数,并根据LD50值进行急性毒性分级。其他毒性参数还有LD100、LD01、LD0等;b.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初步评价毒物对机体的毒效应特征、靶器官、剂量---反应(效应)关系和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c.为后续的重复剂量、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研究以及其他毒理试验提供接触剂量设计依据,并为选择观察指标提出建议;d.提供毒理学机制研究的初步线索。

③重复剂量毒性作用(短期):指实验动物或人连续接触外源化学物14~30天所产生的中毒效应。亚慢性毒性:指实验动物或人连续较长期(相当于生命周期的1/10)接触外源化学物所产生的中毒效应。慢性毒性:指实验动物长期染毒外源化学物所引起的毒性效应。重复剂量毒性作用(短期)、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概念和研究目的:a.观察长期接触受试物的毒性效应谱、毒作用特点和毒作用靶器官,了解其毒性机制;b.观察长期接触受试物毒性作用的可逆性;c.研究重复接触受试物毒性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从初步了解到确定为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NOAEL)和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小剂量(LOAEL),为制定人类接触的安全限制提供参考值;d.确定不同动物对受试物的毒效应的差异,为将研究结果外推到人提供依据。

3、亚慢性、急性毒性实验中,动物选择原则及其异同点?

①.亚慢性毒性试验动物选择原则:a.一般要求选择两种实验动物,一种是啮齿类,一种是非

啮齿类。理论上,试验选择的实验动物应是对受试物的生物转化、生理生化、毒性反应与人类相当或相似的物种;b.一般要求选择两种性别,雌雄各半,特殊情况下如研究某种受试物的性腺毒性或生殖毒性,可选用单性别动物,所选动物一般为6~8周龄的大鼠,大鼠、小鼠每组不少于20只,犬、猴每组不少于6只,雌雄各半。慢性试验的动物年龄应低于亚慢性试验,可用刚离乳大鼠,每组40只,雌雄各半,若试验要求在试验中期处死部分动物做中期检测,则每组动物数量要相应增加,对照组和剂量组动物数应相同,体重(年龄)一致;

c.亚慢性毒性试验应使用清洁级及以上等级动物,饲养在屏障环境内进行试验,动物应有营养合理的饲料,洁净的饮水,清洁无污染的垫料和笼具,不同项目的试验应分室进行,人工控制昼夜交替。

②急性毒性试验动物选择原则:a.使用啮齿类动物,每个剂量组每种性别至少5只动物,非啮齿类动物,雌雄兼用,每组同一性别动物数也应相等,雌性动物应为未受孕和未产过仔;

b.试验动物体重变异不应超过平均体重的20%,常用几种动物的体重范围是大鼠180~240g,小鼠是18~25g,兔2~2.5kg。

4、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剂量设计原则?主要观察指标?

①.a.以相同物种的短期毒性资料为依据,亚慢性试验可依据急性毒性的阈剂量为最高剂量,或1/5~1/20的LD50的剂量(同一物种品系和同样的染毒途径),慢性试验以亚慢性试验毒效应的最大耐受量为最高剂量,剂量选择的一般步骤可以归纳为: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28天)毒性试验→90天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b.对于人群主动摄入的食品和药品,可采用人体可能拟用的最高剂量为剂量设计依据,大鼠可用人临床拟用剂量的10、30和100倍,非啮齿类可用5、15、50倍,当预期受试物没有明显毒性时,亚慢性和慢性试验设计至少等于人拟用剂量的最大倍数,保健食品为100倍,化学药品为30倍,中药为50倍。

②.主要观察指标:P131(第5版)

5、外源化学物蓄积作用的毒理学意义?

①.具有蓄积作用是发生慢性毒作用的前提,外源化学物连续地、反复地进入机体,而且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排出的速度或总量时,化学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并存储,这种现象称为化学物质的蓄积作用,蓄积于体内的化学物质可以原形或代谢转化产物的形式,或与机体中某些物质结合的形式存在,当实验动物反复多次接触化学毒物后可以用分析方法在体内测出物质的原形或其代谢产物时,称为物质蓄积,如果在机体内不能测出其原形或代谢产物,却出现了慢性毒性作用,称之为损伤蓄积。

6、局部毒性作用及其常用评价方法?

①皮肤刺激试验皮肤:刺激是指皮肤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局部产生的可逆性炎症变化。腐蚀是指皮肤局部产生的不可逆性组织损伤,研究(Draize试验)常用的动物是家兔和豚鼠,家兔至少4只,大鼠l0只。受试物0.5ml(g)涂于经备皮的皮肤上,覆盖固定。时间为4小时。之后第l、24、48小时观察反应(红斑形成、紫红色红斑并有焦痂形成、水肿形成、水肿隆起),按其严重程度评分并评价刺激强度。

②皮肤致敏试验:选择豚鼠作为实验动物。每天涂皮或皮内注射受试物溶液,共l4天,此阶段称为诱导阶段。间隔l0~14天后,用激发剂量(通常低于诱导剂量)再皮内注射1次(称为激发阶段),观察有无皮肤反应及反应程度并评分。

③眼刺激试验:4只家兔,兔眼一侧结膜囊内滴入受试物,另一侧对照。根据结膜、角膜和虹膜的反应,按分级标准进行评分。

第七章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1、基本概念:突变、遗传毒理学、致突变作用、致突变物遗传学损伤的类型?

①.突变: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及引起的变异。

②.遗传毒理学: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遗传物质(DNA)及活细胞遗传过程的作用,

以及人类接触致突变物可能引起的健康效应的学科。主要研究致突变作用机理,寻找敏感检测系统发现和探究致突变物,提出评价致突变物健康危害的方法。

③.致突变作用: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物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此种改变可随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

④.致突变物遗传学损伤的类型: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和染色体数目改变。

2、突变的后果:生殖细胞突变,体细胞突变?

①.生殖细胞突变的后果可分为致死性突变和非致死性突变,又可分为显性与隐性。显性致死突变使精子不能受精,或合子在着床前死亡或着床后早期胚胎死亡,隐性致死需纯合子或半合子才能出现死亡,如果是杂合子则不出现死亡。对于非致死性突变,显性遗传将造成下一代遗传病发生率增加或新病种出现,隐性遗传则增加下一代基因库的遗传负荷。致死性突变将导致死胎,它影响后代的数量而非质量,非致死性突变主要影响后代的质量。

②.体细胞突变的后果由肿瘤、衰老、动脉粥样硬化及畸形等。

3、遗传毒理学试验的主要遗传学终点有哪些?试验成组应用原则?

①.a.基因突变;b.染色体畸变;c.染色体组畸变;d.DNA原始损伤。

②.试验成组应用原则:a.一组可靠的试验系统应包括每一类型的遗传学终点;b.一般认为配套试验应包括多种进化程度不同的物种,如原核细胞、低等和高等真核细胞,观察外源化学物在不同系统发育的多种生物体的致突变性,更有说服力;c.体内试验与体外试验配合。

4、Ames试验、微核试验、彗星试验的基本原理?

①. Ames试验的基本原理:人工诱变的突变株在组氨酸操纵子中有一个突变,突变的菌株必需依赖外源性组氨酸才能生长,而在无组氨酸的选择性培养基上不能存活,致突变物可使其基因发生回复突变,使它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也能生长。

②.微核试验的基本原理:观察受试物能否产生微核的试验,主要可检出DNA断裂剂和非整倍体诱变剂。

③. DNA带负电,在电泳槽中,DNA断片在电场的作用下,由细胞核中移出,并向阳极泳动,经荧光染色后见到细胞核和移出的DNA断片,形成有如彗星一样的彗星头和彗星尾。

第八章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

1、化学致癌作用、癌基因、抑癌基因、前致癌物、近致癌物、终致癌物、直接致癌物、间

接致癌物?

①.化学致癌作用:指化学物质引起或诱导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为肿瘤的过程。

②.癌基因:又称转化基因,它们一旦活化便能促使人或动物的正常细胞发生癌变。

③.抑癌基因:又称肿瘤抑制基因,指对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起负性调节的基因。

④.直接致癌物:本身具有直接致癌作用,在体内不需要经过代谢活化即可致癌。

⑤.间接致癌物:本身并不直接致癌,必须在体内经代谢转化,其所形成的代谢产物才具致癌作用,间接致癌物在代谢活化前也称为前致癌物,在活化过程的中间产物称为近致癌物,近致癌物进一步代谢活化生产的产物称终致癌物。

2、举例说明肿瘤发生四多阶段多基因参与的过程?

①.人类结直肠肿瘤的发生是由抑癌基因的杂合性丢失开始的,Ras癌基因的突变进一步促进了克隆的发展,导致腺瘤发生。随后发生的抑癌基因和p53的缺失促进了结直肠肿瘤从良性到恶性的发展过程。从腺瘤到腺癌的演进过程中还伴有DNA损伤修复基因的突变以及DNA 甲基化状态的改变。

3、致癌物的分类,IARC分类法基于哪些研究证据?

①.a.根据对人类和动物致癌作用分类:致癌性证据充分、致癌性证据有限、致癌性证据不足及证据提示缺乏致癌性;b.按化学致癌作用模式分类:遗传毒性致癌物和表观遗传毒性致癌物。

②.?

4、要判断一化学物是否具有致癌性,如何设计试验?

①.跪了!(P173第五版)

第九章发育毒性与致畸作用

1、发育毒性的概念及其主要表现?

①.发育毒性:指出生前后接触有害因素,子代个体发育为成体之前诱发的任何有害影响。

②.主要表现:a.发育生物体死亡:包括受精卵未发育即死亡或胚泡未着床即死亡,或着床后发育到某一阶段死亡;b.生长改变:一般指生长缓慢;c.结构异常:指胎儿形态结构异常,即畸形;d.功能缺陷:包括生理、生化、免疫、行为、智力等方面的异常。

2、发育各阶段毒作用特点?

①.a.着床前期:为分化细胞受化学毒物损伤而致胚泡死亡;b.器官形成期:以结构畸形最为突出,也可以有胚胎死亡和生长缓慢;c.胎儿期:主要表现为生长迟缓、特异的功能障碍、经胎盘致癌,偶见死胎;d.围生期和出生后发育期:发育免疫毒性、神经行为发育异常和儿童期肿瘤。

3、发育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

①.敏感期、遗传类型、剂量、母体毒性等。

4、父源性出生缺陷?

①.某些出生缺陷与男性因素有关,引起父源性出生缺陷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缺陷、年龄因素和外界暴露因素。

5、化学物剂量、作用时间对致畸作用有哪些影响?

①.?

6、三阶段生殖毒性的主要内容?

①.

7、确定人类致畸物的标准?

①.a.一种特殊的缺陷或几种缺陷并发的频率突然增加;b.缺陷的增加与某种已知的环境改变相关联;c.在妊娠的特殊阶段已知暴露于某种环境的改变,产生有特征性缺陷的综合征;d.缺少妊娠时引起特征性缺陷婴儿的其他共同因子。

第十一章管理毒理学

1、四个阶段毒理学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①.a.第一阶段试验:包括急性毒性试验和局部毒性试验。主要测定LD50、LC50或其近似值,为其他试验的剂量设计提供参数,根据毒作用的性质、特点推测靶器官,并对受试物的急性毒性分级;b.第二阶段试验:包括重复剂量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与发育毒性试验,目的是了解受试物与机体多次暴露后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并研究受试物是否具有遗传毒性与发育毒性;c.第三阶段试验:包括亚慢性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和毒动学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时为了确定较长时间内重复暴露受试物所引起的毒效应强度的性质、靶器官及可逆性,得到亚慢性暴露的LOAEL和NOAEL,预测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并可为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的剂量设计和指标选择提供参考依据;生殖毒性试验用于观察受试物对生殖过程的有害影响;毒动学试验旨在检测受试物或其代谢物在血液、其他体液及器官组织中浓度随时间的改变,了解在体内吸收、分布和消除情况。d.第四阶段试验:为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慢性毒性试验目的是检测受试物与机体长期暴露所致的一般毒性作用,确定靶器官,获得慢性暴露的NOAEL和LOAEL;致癌试验检测受试物致癌作用。

2、危险性分析的步骤和内容?

①.a.危险性评定:是指特定的靶机体、系统或(亚)人群暴露于某一危害,考虑到有关因素固有特征和特定靶系统的特征,计算或估计预期的危险的过程,包括评定伴随的不确定性,由危害识别、危害表征、暴露评定和危险性表征组成;b.危险性管理:依据危险性评估的结果,权衡出管理决策的过程,必要时选择并实施适当的控制措施,包括制定法规等措施,由危险度评定、扩散和暴露控制盒危险性监测构成;c.危险性交流:在危险性评估者、危险性管理者、消费者和其他有关各方之间进行有关危险性和危险性相关的因素的信息和观点的交流过程。

3、外源化学物危险度评定的主要步骤及其意义?

①.a.危害认定:确定待评物质产生损害作用的可能性;b.剂量-反应关系评价:确定待评物质剂量与接触群体中有害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c.接触评定:确定人群接触总量,阐明接触特征d.危险度特征分析:评价待评物质在接触人群中引起健康损害的发生率。

4、简述以动物毒理学外推到人的不确定性?

①. a.实验动物和人对外源化学物的反应敏感性不同,有时甚至存在着质的差别。虽然在毒理学实验中通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物,并尽可能选择与人对毒物反应相似的动物,但要完全避免物种差异不太可能。而且,实验动物不能述说涉及主观感觉的毒效应,如疼痛、腹胀、疲乏、头晕、眼花、耳鸣等,这些毒效应就难以或不可能发现。在动物实验中,可观察到体征,而没有症状;b.在毒理学实验中,为了寻求毒作用的靶器官,并能在相对少量的动物上就能得到剂量-反应或剂量-效应关系,往往选用较大的染毒剂量,这一剂量通常要比人实际接触的剂量大得多。有些化学物在高剂量和低剂量的毒性作用规律并不一定一致,如大剂量下出现的反应有可能是由于化学物在体内超过了机体的代谢能力,这就存在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的不确定性;c.毒理学实验所用动物数量有限,那些发生率很低的毒性反应,在少量动物中难以发现。而化学物一旦进入市场,接触人群往往会很大。这就存在小数量实验动物到大量人群外推的不确定性;d.实验动物一般都是实验室培育的品系,一般选用成年健康动物,反应较单一,而接触人群可以是不同的人种、种族,而且包括年老体弱及患病的个体,在对外源化学物毒性反应的易感性上存在很大差异。

5、概念:危险度、安全性、可接受危险度、实际安全剂量、危险度评价、参考剂量、基准剂量?

①.危险度:也称为危险性或风险度,系指在具体的暴露条件下,某一种因素对机体、系统或(亚)人群产生有害作用的概率。

②.安全性:即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群不引起健康有害作用的实际确定性。

③.可接受危险度:对于致癌性,一般认为某化学物终生暴露所致的危险度在百万分之一或以下,为可接受危险度。

④.实际安全剂量:相对应于可接受危险度水平的外源化学物所接触的剂量就称为实际安全剂量。

⑤.危险度评价:是指特定的靶机体、系统或(亚)人群暴露于某一危害,考虑到有关因素固有特征和特定靶系统的特征,计算或估计预期的危险的过程,包括评定伴随的不确定性,由危害识别、危害表征、暴露评定和危险性表征组成。

⑥.参考剂量:日平均暴露剂量的估计值,人群(包括敏感亚群)终生暴露于该水平,预期发生非致癌或非致突变的有害效应的危险度可以忽略。

⑦.基准剂量:是依据动物试验剂量---反应关系的结果,用一定的统计学模式求得的一定比例(通常定量资料为10%,定性资料为5%)动物出现阳性反应剂量的95%可信限区间的下限值。

毒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1、毒理学主要分为(D)三个研究领域。 A描述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生态毒理学 B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生态毒理学 C生态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D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2、用实验动物进行适当的毒性试验,以获得用于评价人群和环境特定化学物暴露的危险度信息是(A)的工作范畴。 A描述毒理学B机制毒理学C管理毒理学D生态毒理学 3、被誉为弗洛伊德学说的先驱、化学揭破学家、药物化学创始人和现代化学疗法的教父的是(C)。 A Grevin B Ramazzini C Paracelsus D Fontana 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A 危险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危险度管理。B替代法又称“3R”法,即优化、评价和取代。 C通过整体动物实验,可以获得准确的阈剂量。 D只进行啮齿类动物的终生致癌试验不能初步预测出某些化学物的潜在危害性或致癌性。 5、危险度评价的四个步骤是(A) A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B观察损害作用阈剂量(LOAEL)、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C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获得阈剂量、危险度特征分析。 D危害性认证、结构-活性关系研究、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毒理学研究方法(C) A体内、体外实验B流行病学研究C临床试验D 人体观察 7、体内试验的基本目的(A) A检测外源化合物一般毒性B检测外源化合物阈剂量C探讨剂量-反应关系 D为其它实验计量设计提供数据 8、体外试验是外源化学物对机体(B)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A慢性毒作用B急性毒作用C易感性研究D 不易感性研究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1、毒物是指(D)。 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 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引起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2、关于毒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毒性的大小是相对的,取决于此种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量。 B毒性较高的物质,只要相对较小的剂量,即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C毒性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最新食品毒理学试题答案

四、简答题 1、毒物是怎样被排泄出体外的? 答:毒物及其代谢产物从机体排出的主要途径是经肾脏随尿排出和经肝、胆通过肠道随粪排出。其次,可随各种分泌液如汗液、乳汁和唾液排出。 2、影响毒物毒性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答:(1)、气温、气湿和气压 (2)、季节和昼夜节律 (3)、生物节律即生物钟是生命进化过程中长期历史形成的基本特征,包括季节和昼夜节律。 (4)、动物笼的形式、每笼装的动物数、垫笼的草和其它因素也能影响某些化学物质的毒性。 (5)、毒物的联合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来化合物对机体的交互作用。 3、急性毒性的实验目的是什么? 答:(1)、确定受试物使一种或几种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水平,即定出LD50,以初步估计该化学物对人类毒害的危险性。 (2)、阐明一种化学物的相对毒性、作用方式和特殊毒性表现,找出其剂量—效应和剂 量—反应关系。 (3)、确定机体在环境中接触的受试物侵入机体的途径,研究受试物在机体内的生物转 化过程及动力学变化。 (4)、研究受试物急性中毒的预防和急救治疗措施。

4、如何对慢性毒性实验的结果进行评价? 答:(1)、慢性毒性试验所得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以mg/kg体重计)小于或等于人群的可能摄入量的50倍者,表示毒性较强,应予以放弃。 (2)、在50~100倍之间者,需相关专家共同评议。 (3)、大于或等于100倍者,则可考虑允许使用于食品,并制定卫生标准。 (4)、慢性阈剂量和最大无作用剂量越小,卫生标准要求越严格。 5、食品中的植物性毒素主要有哪些? 答:(1)致甲状腺肿物(2)生氰糖苷 (3)蚕豆病毒素和山黧豆(4)外源凝集素和过敏原 (5)消化酶抑制剂(6)生物碱糖苷 (7)血管活性胺(8)天然诱变剂 6、简述生物转化的毒理学意义。 答:化学物生物转化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具有两重性,既具有减毒灭活作用(2分)又具有增毒和代谢活化作用。一种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可能是化学物本身,更主要的是其活性中间产物或其代谢产物(1分),由于代谢转化连续性、系统性、复杂性,因此评价其毒理作用时必须了解其代谢过程、代谢产物,才能全面评价化学物的毒作用,否则仅在某一时点、仅对化学物本身去研究和评价其毒作用,就可能得出错误或片面的结论(1分) 五、综合题 1、安全性评价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1) 实验设计的科学性 化学物质安全性评价将毒理学知识应用于卫生科学,是科学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因此不能以模式化对待,必须根据受试化学物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国内外现有的相关资料,讲求实效地进行科学的实验设计。 (2) 试验方法的标准化

毒理学试题及答案

食品毒理学试题第一、二章 第一章: A型题(1×30) 1.关于半数致死剂量叙述正确的是( C ) A.半数致死剂量是一个统计学数值,能够全面反映外源化学物的毒性特征 B.半数致死剂量只与毒物本身和实验动物有关 C.半数致死剂量越大,表示毒物毒性越弱 D.表示半数致死剂量时,必须注明染毒时间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 A.慢性毒性试验一般连续染毒为3个月 B.亚慢性毒性试验应连续染毒3周 C.急性毒性试验一般观察时间是2周 D.急性毒性试验应选用初断乳的动物 3、发生慢性中毒的基本条件是毒物的( D ) A.剂量 B.作用时间 C.毒性 D.蓄积作用 4、下列哪一项效应属于量效应(B ) A. 尿中δ-ALA的含量 B. 中度铅中毒 ` C. 动物死亡 D. 持续性肌肉松弛 E. 正常细胞发生恶变 6、.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__B____。 7、急性毒作用带为___D____。 A.半数致死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 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 C.最小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D.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8、化学毒物与机体毒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最常见的曲线形式是__D____。

A.直线型曲线 B.抛物线型曲线 C.对称S状曲线 D.非对称S状曲线 9、__A____是食品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A.动物试验 B.化学分析 C.流行病学调查 D.微生物试验系统 10、.MLD指的是___C____。 A.慢性阈剂量 B.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C.最小致死剂量 D.最大无作用剂量 11、.LOAEL指的是__B_____。也称最低毒作用量(LTD)、最小作用剂量(MED)、阈剂量(TD) A.慢性阈剂量 B.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C.最大耐受量 D.最大无作用剂量 12、· 13、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一半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B.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大部分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C.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D.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一半死亡所需的最高剂量 14、( D )是检查受试外源化学物能否通过妊娠母体引起胚胎毒性或后代畸形的动物试验。A、雌性生殖毒性试验B、急性毒性试验C、致突变试验D、致畸试验 15、毒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研究( B )对人体的损害作用(毒作用)及其机制。 A、内源化学物 B、外源化学物 C、内分泌物质 D、体内代谢物 15、( C )表示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A、剂量-反应关系 B、剂量-量反应关系 C、剂量-质反应关系 D、剂量-效应关系 16、理论上,毒性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终毒物在其作用部位的( C )和持续时间。 A、溶解度 B、存在方式 C、浓度 D、作用方式 17、一般毒性作用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的长短又可分为急性毒性、( D )和慢性毒性。A、致突变毒性B、生殖毒性C、免疫毒性D、亚慢性毒性 18、3.外源化学物的概念D $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以上都是 19、.毒物是D 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 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20、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C 《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 D.半数致死剂量(LD50) 21、对毒作用带描述错误的是C A.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急性毒作用带 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慢性毒作用带 C. 急性毒作用带值大,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 D 慢性毒作用带值大,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 22、对阈剂量描述错误的是D ·

复习重点、试题-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第一章 一、选择题 1.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 A.有毒 B.毒性 C毒素D.毒物 E.靶器官 2.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 A.机制毒理学 B.应用毒理学 C.描述性毒理学 D.临床毒理学 E.职业毒理学 3.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 A.家兔 B.大鼠 C.小鼠 D.豚鼠 E.家犬 4.药物毒性作用的通路分为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 E.五个 5.药物导致的转录失调最常见的作用部位是 A.基因启动区域 B.转录因子 C.转录前复合物 D.信号传达的网络部位 E.信号分子的合成、储存、释放部位 6.氟乙酸盐影响线粒体ATP的合成是通过 A.干扰电子传递链 B.抑制ATP合酶的活性 C.抑制电子经由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 D.干扰细胞色素氧化酶 E.使钙离子上升 7.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可以阻断 A.组织坏死 B.纤维症 C.致癌 D.炎症 E.蛋白合成 二、填空题 1.急性毒性一般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 三、名词解释 1.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2.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3.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4.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5.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6.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7.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8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四、简答题 1.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 (1)发现中毒剂量 (2)发现毒性反应 (3)确定安全范围 (4)寻找毒性靶器官 (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 2. 毒性反应类型? (1)非共价键结合 (2)共价键结合 (3)氢键吸引 (4)电子转移 (5)酶反应 3.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 (1)能否与靶分子结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 (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 (3)改变靶点 4. 靶分子的毒物效应包括几方面? (1)靶分子功能障碍 (2)靶分子结构破坏: (3)新抗原形成 5. 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 (1)组织坏死 (2)纤维症 (3)致癌 四、论述题 1.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通常做哪些试验? 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

毒理学实验报告思考题习题答案汇总

毒理学实验报告思考题习题答案汇总 作者:南无宝宝 实验一 1、简述常用实验动物的种类 1.科研人员用的:小白鼠、狗、兔子 2.学校教学用的:青蛙(人工繁殖的)、鱼、蚯蚓 2、选择实验动物的原则 1.根据实验的要求而选择不同的实验动物 2.选用动物的数量必须符合统计学上预计数字的需要。 3.根据实验的性质也可选不同品系的动物:其目的在于使动物试验结果有规律性、重复性和可比性。 4.由于同一种实验动物存在着个体差异,还应注意个体的选择:(1)年龄:一般均选用成年动物来进行实验。动物年龄常按其体重来估计,选用的动物体重大体上小白鼠20~30g、豚鼠500g左右、家兔2kg左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性别:在实验研究中,动物如无特殊需要,一般宜选用雌雄各半。 (3)生理状态:实验动物应证明确实健康外,雌性动物若处于怀孕、授乳期不宜采用。 3、把12只动物随机平分成三组。详细叙述分组过程

2.将实验单位随机分成三组设有动物15只,随机等分成A、B、C三组。将动物编号后,按上述方法,从随机数字表抄录15个数字,将各数一律以3除之,并以余数1、2、3代表A、B、C,结果归入A 组的动物6只,归入B组的动物4只,归入C组的动物5只,即: 动物号码123456789 1 01 1 1 2 1 3 1 4 1 5 随机数目 1 86 2 4 0 1 9 1 2 4 0 8 3 9 5 3 4 1 9 4 4 9 1 6 9 0 3 3 0 除了后的 余数 321131221121333归组CBAACABBAABACCC要使三组的动物数相等,须把原归A组的6只动物中的1只改配到B组去。可以随机数字表继续按斜角线抄录一个数字,得60,以6除之,除尽(相当于余数为6),就可以把第六个A(即12号)动物改为B组。调整后各组的动物编号如下: A组:346910 B组:2781112 C组:15131415 4、绘图,任选三个两位数字编号并画出它在小白鼠身上的染色法标记。

毒理学题库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的剂量进入机体,能干扰正常的生理功能或生化过程,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称为毒物。 1.简述毒理学研究的3R原则,各有什么要求? 3R”即替代(Replacement)、减少(Reduction)和优化(Refinement)三个英 文单词的字头。 1.替代是指使用没有知觉的实验材料代替活体动物,或使用低等动物替代高 等动物进行试验,并获得相同实验效果的科学方法。 2.减少是指在科学研究中,在动物实验时,使用较少量的动物获取同样多的 试验数据或使用一定数量的动物能获得更多的试验数据的科学方法,减少的目 的不仅仅是降低成本,而是在用最小的动物达到所需要的目的,同时也是对动 物的一种保护。 3.优化是指在必须使用动物进行有关实验时,要尽量减少非人道程序对动物 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可通过改进和完善实验程序,避免减少或减轻给动物造成 的疼痛和不安,或为动物提供适宜的生活条件,已保证动物的健康和康乐,保 证动物实验结果可靠性和提高实验动物福利的科学方法, 总之,替代、减少、优化是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是使人们要更好地科学利 用和合理保护动物一种科学方法和学科。3R原则的提出和应用,是在不影响实 验要求和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如果违背了科学研究的目的,过分的强调3R原则,反对使用动物进行实验,3R原则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和意义。 2如何理解毒理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毒理学的科学性体现在: 现象的观察与数据的收集; ●毒理学的艺术性体现在: 利用数据外推,预测人群与动物暴露的可能结 果。 ●二者是相互联系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艺术性可以对科学性进行 解释。 3理学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 毒目前的发展趋势: 1、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 2、从整体动物试验到替代试验 3、从阈剂量到基准剂量 4、从结构活性关系到定量结构活性关系 5、从危险度评价到危险度管理

毒理学填空题

1、毒理学研究领域主要分为_描述毒理学___、__机制毒理学___和___管理毒理学__。 2、动物实验的“3R”法分别是__优化___、__减少___和__替代___。 1、毒性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__化学结构__。 2、任何一种化学物只要达到一定的__剂量___,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 3、生物学标志可分为__暴露标志___、__效应标志___和__易感性标志___。 4、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的性质和强度,直接取决于在__靶器官___的剂量。 5、暴露特征包括__暴露期限___、__暴露途径___和___暴露频率__。 6、重复染毒引起毒作用的关键因素是__暴露频率___,而不是暴露期限。 1、机体对于外源化学物的处置包括:___吸收__、__分布___、__代谢___和__排泄___。 2、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分别为:__被动转运___和___特殊转运__两大类。前者包括__简单扩散___和__过滤___;后者包括__主动转运___、_易化扩散____和__膜动转运___。 3、易化扩散需要载体参与,因此易化扩散也存在对底物的:特异选择性、饱和性和竞争性抑制 4、多数外源化学物在胃肠道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_简单扩散__方式进行的。 5、气体和蒸汽在呼吸道吸收与作用的部位主要取决于_脂溶性____和_浓度____。 6、排泄外源化学物最主要器官是__肾脏___。 7、I相反应包括__氧化 . 还原___和__水解___。 1、化学物的_化学结构__直接影响其毒作用的性质和毒性的大小。 2、不同接触途径的吸收速度和毒性大小的最大是_注射__,最小的为__经皮_。 1、急性毒性试验的经典动物是___大鼠__。 2、急性毒性试验观察周期一般为__14__天。 3、染毒体积:一般为动物体重的_1%-2%____,最多不超过__3%__。 4、利用毒物__LD50__大小,把毒物划分为不同的级别,评价毒物的急性毒性的强弱,比较毒物的急性毒性的大小。 5、具有__蓄积作用__是发生慢性毒性作用的前提。 6、对于化学物来说蓄积系数越大,蓄积作用越_小___。 1、突变从发生原因上,可分为__自发突变___和_诱发突变____。 2、化学物致突变的类型,主要包括__基因突变__、__染色体畸变___、___染色体组畸变__和___DNA原始损伤__。 3、基因突变分类可分为__碱基置换__和_移码突变___,前者又分为_颠换___和_转换____。 4、染色体结构异常的类型:_缺失___、重复_____、_倒位____和_易位____。 5、目前认为,最常受到烷化的是:鸟嘌呤的__N-7__位,其次是_O-6___位;腺嘌呤的__N-1__,_N-3____和_N-7___位也容易烷化。 6、非整倍体和多倍体是由于_染色体分离____异常而产生的。 7、突变的后果取决于化学毒物作用的__靶细胞__. 8、S9主要含有__混合功能氧化酶(MFO)__。 9、染色体畸变试验将观察细胞停留在_细胞分裂中期__,用显微镜检查染色体畸变和染色体分离异常。

毒理学实验报告

毒理学实验报告

化学化工学院环境毒理学实验报告 专业:环境科学 班级:09级02班 姓名: 学号:

莱茵河污染事件(以DDT为例分析) 1、污染事件发生原因及过程: 1986年11月1日深夜,瑞士巴富尔市桑多斯化学公司仓库意外起火,装有1250吨剧毒农药的钢罐爆炸,硫、磷、汞等毒物随着百余吨灭火剂进入下水道,排入莱茵河。警报传向下游瑞士、德国、法国、荷兰四国835公里沿岸城市。剧毒物质构成70公里长的微红色飘带,以每小时4公里速度向下游流去,流经地区鱼类死亡,沿河自来水厂全部关闭,改用汽车向居民送水,接近海口的荷兰,全国与莱茵河相通的河闸全部关闭。翌日,化工厂有毒物质继续流入莱茵河,后来用塑料塞堵下水道。8天后,塞子在水的压力下脱落,几十吨含有汞的物质流入莱茵河,造成又一次污染。 11月21日,德国巴登市的苯胺和苏打化学公司冷却系统故障,又使2吨农药流入莱茵河,使河水含毒量超标准200倍。这次污染使莱茵河的生态受到了严重破坏。 2、直接影响及经济损失: 事故造成约160公里范围内多数鱼类死亡, 约480公里范围内的井水受到污染影响不能饮用。污染事故警报传向下游瑞士、德国、法国、荷兰四国沿岸城市, 沿河自来水厂全部关闭, 改用汽车向居民定量供水。由于莱茵河在德国境内长达865公里, 是德国最重要的河流, 因而遭受损失最大。事故使德国几十年为治理莱茵河投资的210亿美元付诸东流。接近海口的荷兰, 将与莱茵河相通的河闸全部关闭。法国和前西德的一些报纸将这次事件与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相提并论。《科普知识》总结了世纪世界上发生的最闻名的污染事故, 莱茵河水污染事故被列为“六

最新食品毒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 1、什么是细胞内钙稳定? 答:细胞内的钙有结合钙和离子钙两种形式。只有离子钙才具有生理活性。 离子钙又分为细胞内Ca2+和细胞外Ca2+。正常情况下细胞内的钙浓度较低(10-8~10-7mol/L),细胞外浓度较高(10-3mol/L),内外浓度相差103~104倍。 在细胞静息状态下细胞内游离的Ca2+仅为 10-7moL/L,而细胞外液Ca2+则达10-3moL/L。当细胞处于兴奋状态,第一信使传递信息,则细胞内游离Ca2+迅速增多可达10-5mol/L,此后再降低至10-7mol/L,完成信息传递循环。故将Ca2+称为体内第二信使。Ca2+浓度的这种稳态状的变化过程称为细胞钙稳态。 2、影响外来化学物毒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答影响外来化学物毒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化学物因素、机体因素、化学物与机体所处的环境条件及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3、毒物是如何在体内贮存的? 毒物进入人体内,经过一定时间不均匀地分布于某些器官,呈现蓄积状态,有些重金属毒物可长期贮存于骨、肝、肾、脑等等组织中,但并不出现毒性,当毒物的吸收停止后,已蓄积的部分则开始排出,持续时间很长,血液酸碱度的改变,可影响毒物的蓄积,当人的健康状况低下时如患病、过劳、饮酒、情绪波动时,毒物可变为可溶性的状态进入血液,引起中毒和急性发作,这种现象在长期停止接触毒物后,偶尔发生。还有机能蓄积:当毒物侵入人体后,即排出或转化,但其毒性作用是积累的,以后当少量毒物不断进入人体,毒作用将继续加深,到一定程度却出现严重和中毒现象,此时毒物在体内已无蓄积,如过敏性物质的生漆、青霉素、致癌物质的煤烟、砷等等。 4、毒物是怎样被排泄出体外的? 答:毒物及其代谢产物从机体排出的主要途径是经肾脏随尿排出和经肝、胆通过肠道随粪排出。其次,可随各种分泌液如汗液、乳汁和唾液排出。 5、食品中的植物性毒素主要有那些? 答:⑴致甲状腺肿物⑵生氰糖苷 ⑶蚕豆病毒素⑷山黧豆中毒 ⑸外源凝集素和过敏原⑹消化酶抑制剂 ⑺生物碱糖苷⑻血管活性胺 ⑼天然诱变剂⑽蘑菇毒素

毒理学试题卷与答案解析

食品毒理学试题第一、二章 第一章: A 型题(1X30) 1关于半数致死剂量叙述正确的是(C) A. 半数致死剂量是一个统计学数值,能够全面反映外源化学物的毒性特征 B. 半数致死剂量只与毒物本身和实验动物有关 C?半数致死剂量越大,表示毒物毒性越弱 D.表示半数致死剂量时,必须注明染毒时间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 A.慢性毒性试验一般连续染毒为3个月 B. 亚慢性毒性试验应连续染毒3周 C. 急性毒性试验一般观察时间是2周 D.急性毒性试验应选用初断乳的动物 3、发生慢性中毒的基本条件是毒物的( D ) A.剂量 B.作用时间 C.毒性D?蓄积作用 4、下列哪一项效应属于量效应(B ) A. 尿中3 -ALA 的含量 B. 中度铅中毒 C. 动物死亡 D. 持续性肌肉松弛 E. 正常细胞发生恶变 6、.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B Q A.LD100 B.L D50 C. LD01 D. LD0 7、急性毒作用带为D_ 性阈剂量的比值 C.最小致A.半数致死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 B.急性阈剂量与慢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D.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 量的比值 &化学毒物与机体毒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最常见的曲线形式是__D_ A.直线型曲线 B.抛物线型曲线C?对称S状曲线 D.非对称S状曲线

9、 A 是食品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学调查 D.微生物试验系统 10 .MLD 指的是___C___ A.慢性阈剂量 B.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C.最小致 死剂量 D.最大无作用剂量 11 .LOAEL 指的是 B _也称最低毒作用量(LTD )、最小作用剂量(MED )、阈剂量(TD ) A. 慢性阈剂量 B.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C ?最大耐受量 D.最大无作用剂量 12、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一半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B.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大部分 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C.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D.化学毒 物 引起受试对象一半死亡所需的最高剂量 13( D )是检查受试外源化学物能否通过妊娠母体引起胚胎毒性或后代畸形的动 物试验。 A 、雌性生殖毒性试验 B 、急性毒性试验 C 、致突变试验 D 、致畸试验 14毒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研究( B )对人体的损害作用(毒作用)及其机制。 A 、内源化学物 B 、外源化学物 C 、内分泌物质 D 、体内代谢物 15( C )表示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A 、剂量—反应关系 B 、剂量—量反应关系 C 、剂量—质反应关系 D 、剂量—效应关 系 16理论上,毒性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终毒物在其作用部位的( C )和持续时间。 A 、溶解度 B 、存在方式 C 、浓度 D 、作用方式 17、一般毒性作用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的长短又可分为急性毒性、( D )和慢性毒 性。A 、致突变毒性 B 、生殖毒性 C 、免疫毒性 D 、亚慢性毒性 18 3 .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D A .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 ?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 .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 .以上都是 19 .毒物是 D A .对大鼠经口 LD50 > 500mg/kg 体重的物质 B .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C. 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D. 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20、 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 C A .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 .最小致死剂量(LD01) C. 最大耐受剂量(LD0 ) D. 半数致死剂量(LD50 ) 21、 对毒作用带描述错误的是 C A .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急性毒作用带 B .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慢性毒作用带 C.急性毒作用带值大,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 D 慢性毒作用带值大,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 22、 对阈剂量描述错误的是 D A .指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B .与毒物一次接触所得的阈剂量为急性阈剂量 C .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毒物所得的阈剂量为慢性阈剂量 D .毒物的急性阈剂量比慢性阈剂量要低 23、 机体组织细胞对毒作用反应特点不包括: B A ?具有特异的靶器官和靶部位 C.流行病 A.动物试验 B.化学分析

最新药物毒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概念题1. 首过代谢或首过效应被胃肠吸收的药物经胃肠内静脉进入肝门静脉药物由肝门静脉进入体循环。药物吸收通过胃肠道粘膜时可能被粘膜中的酶代谢。进入肝后亦可能被生物转化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首过代谢”或“首过效应”。2. 基因突变组成一个染色体的一个或几个基因发生变化。该变化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基因突变可分为点突变和移码突变。点突变即碱基取代型突变又可分为转换型和颠换型两种类型。 3. 染色体畸变某一个或几个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发生变化用光学显微镜可以直接 进行观察。4. 毒性毒性是指某种药物对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损害作用的能力。毒性高的药物以极小剂量即可造成机体的一定损害甚至死亡毒性低的药物则需较大剂量才能呈 现毒性药物的毒性除与剂量有关外还与接触的方式与途径 经口给药、注射给药、经皮给药、与时间分布一次给药多次给药有关。5. 非损害作用非损害作用亦称无损害作用。一般认为非损害作用的特点是不引起机体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不引起机体功能容量和机体对额外应激状态代 偿能力的损伤应激状态是外界有害因素在机体引起的所有 非特异性生物学作用的总称。 6. 绝对致死量LD100 或绝

对致死浓度LC100指药物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剂量或浓度。7. 致畸作用临界期胚胎对药物致畸最敏感是器官形成期在此时期之前及后则敏感性均较差如超过一定的时期则失去敏感性即使加大剂量也仅仅引起胚胎或胎儿死亡无致畸。能感受致畸物的作用并发生特异缺陷的整个时期称致畸作用临界期。8. 可靠安全系数是指肯定无害量与肯定有效量之比值。9. 半数致死量LD50 或半数致死浓度LC50指药物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50死亡所需的剂量或浓度。10. 药物致敏原具有致敏作用的药物称为药物致敏原或药物致敏物。11. 秋水仙效应在秋水仙碱、长春新碱等的作用后微管蛋白的聚合受到抑制细胞停止于中期细胞此时珠染色体往往过度凝缩。由于细胞可不经过后期即进入分裂间期于是可能出现多倍体。12. 最小致死量MLD 或最小致死浓度MLC系指药物在最低剂量组的一群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13. 最小有作用剂量是能使机体在某项观察指标发生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略高于最大无作用剂量亦可称为中毒阈剂量。14. 长期毒性作用带是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与长期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的比值。15. 急性毒作用带是药物的半数致死量与急性毒性或长期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阈剂量的比值来表示。16. 支气管激发试验:大气道周围分布支气管平滑肌有助于肺的膨胀

食品毒理学思考题及答案

绪论 1、什么是外源化学物? 外源化学物是指机体从外界环境中摄入而非机体内源产生(抗体),并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食品添加剂、食品中的间接添加物、食品污染物、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2、食品毒理学的任务是什么? 1)研究食品中化学物的来源、分布、形态及其进入人体的途径与代谢规律,阐明影响中毒发生和发展的各种条件2)研究化学物在食物中的安全限量,评定食品的安全性,制定相关卫生标准 3)研究食品中化学物的急性和慢性毒性,特别应阐明致突变、致畸、致癌和致敏等特殊毒性 第一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定义与术语 1.概念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改变遗传密码或引发癌症的能力等。 选择毒性: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一种生物有损害,而对其他种类的生物不具有损害作用,或者只对生物体内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它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这种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 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 毒效应:指进入体内的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达到一定剂量,并与靶(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化学反应。 毒效应谱:毒效应在性质与强度的变化构成了外源化学物的毒效应谱。 效应生物标志物:凡能检测化学物引起有害效应的生理、生化、免疫、细胞、分子变化的生物学指标。 接触生物标志物: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接触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易感性生物标志物: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映机体先天具有会后天获得的对接触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剂量:指给予机体或与机体接触的毒物的数量,它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最主要因素。 外剂量:环境中机体接触毒物的总量。 内剂量:通过各种途径吸收进入体内血循环的外来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 靶剂量:到达体内特定效应部位并与其相互作用的外来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的量。. 2.请举例说明决定毒物大小的因素。 毒性的大小是由剂量(或半数致死量)所决定的。如人类进食超过每千克体重500~1000毫克食盐就可能产生中毒反应,症状包括呕吐、肠胃溃疡、肌肉无力及肾脏受损,导致缺水、代谢性酸中毒及影响神经系统,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人每日摄入5克食盐为宜。 第二节剂量—效应(反应)关系 1.反应和效应的区别 效应(量反应):生物学改变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反应(质反应):无强度的差别,不能以具体的数值表示。 2.剂量-反应曲线转换为直线的意义是什么 1)由曲线可得任意剂量时,可对应出反应/效应是什么 2)由曲线可很容易得到ED50或LD50。 3)对ED50或LD50相同的两种毒物进行比较大小 3.剂量-反应曲线有哪些类型 直线型;抛物线型;S形曲线(对称、非对称) 4.为什么评价外源化学物毒性经常使用半数效应剂量、半数中毒剂量、半数致死剂量来作为主要参数 因为LD50较少受到个体耐受性差异的影响,比LD50更为准确,无论是对称还是非对称S形曲线,在50%反应率处的斜率最大,剂量与反应率的关系相对恒定。因此,常用引起50%反应率的剂量来表示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大小。 5.剂量-反应曲线的意义是什么? 表示量反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表示质反应的百分率或比值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标,绘制散点图所得到的曲线。

毒理学习题集(含答案)(精华版王心如)

毒理学基础习题集 1 第一章绪论 【A 型题】 1. 经典的毒理学研究对象是 D A.核素 B.细菌 C.病毒 D.各种化学物质 2. 卫生毒理学和毒理学的主要区别是C A.毒理学相当于总论.而卫生毒理学是个论B.卫生毒理学与毒理学研究的方法有所不同C.卫生毒理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围,毒理学属于边缘学科 D.卫生毒理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小,毒理学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 3.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D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以上都是 【B 型题】 【名词解释】 1.毒理学 2.现代毒理学 3.卫生毒理学 4.管理毒理学 【问答题】 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及卫生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 2.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 3.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内容及相互关系 4.如何理解毒理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5.毒理学主要分支有哪些? 【论述题】 1. 试述毒理学发展趋势及有关进展。 2.谈谈现代毒理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2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A 型题】 1.毒物是 D 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2.LD50的概念是 D A.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B.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 C.出现半数动物死亡的该试验组的剂量 D.能引起一群动物50%死亡的剂量(统计值)3.LD50 与毒性评价的关系是 C A.LD50 值与毒性大小成正比 B.LD50 值与急性阈计量成反比 C.LD50 与毒性大小成反比 D.LD50 值与染毒剂量成正比 4.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 B A.LD100 B.LD50 C.LD01 D.LD0 5.对于毒作用带描述,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C A.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值的比值为急性毒作用带 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慢性毒作用带 C.急性毒作用带值大,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D.慢性毒作用带值大,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 6.毒性的上限指标有B A.绝对致死量,最大耐受量,最大无作用计量,最小致死量 B.绝对致死量,最大耐受量,半数致死量,最小致死量 C.绝对致死量,最大无作用计量,阈计量,半数耐受计量 D.绝对致死量,阈计量,最大耐受量,最小致死量 7.最大无作用剂量(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是B A.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B.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C.人类终身摄入该化合物未能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 D.一种化学物在环境中存在而不引起物体的损害的剂量 8.最小有作用剂量(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

毒理学题库(基本全了,带正确答案)(1)

1、最小有作用剂量与最大无作用剂量的关系(B前者大于后者) 2、危险度的概念(D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的定量估计) 3、外源化学物联合作用的类型(D以上都有) 4、急性毒性是(机体(人或动物)一次大剂量或24小时多次接触外来化合物后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死亡效应) 5、化学毒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最主要器官(A肝) 6、LD50与毒性评价的关系(C LD50值与毒性大小成反比) 7、关于LD50叙述正确的是(C LD50小,表示毒物毒性越强) 8、下列哪种关于外源化学物的可逆作用的描述是错误的(可逆作用是指在停止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其毒性作用继续存在, 但对机体不造成明显损害) 9、化学毒物与机体毒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最常见的曲线形式是(非对称s状曲线) 10、关于毒性正确的说法是(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11、关于毒性正确的说法是(C毒性较高的物质,只要相对较小数量,就可对机体造成一定损害) 12、亚慢性毒性试验重要目的是(A探讨阈剂量及最大无作用剂量)

13、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是指(D以上都是) 14、毒物产生选择作用的原因包括(以上都对) 15、不属于食物中毒的特征是(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染) 16、卫生部撤销食品添加剂过氧化苯甲酰的理由是(经审查过氧苯甲酰已无技术上的必要性) 17、毒理学评价程序包括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致癌试验属于(D慢性毒性试验) 18、下述哪项描述是错误的(D在体内检出化学物时,机体才可能出现相应的机能改变并表现出中毒的病理征像) 19、发生慢性中毒的基本条件是毒物(D蓄积作用) 20、行为毒性指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对行为方面所产生的有害影响。这里的行为不包括(内分泌紊乱) 21、按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剧毒的相当于人的致死量是(B0.5)g/人 22、毒物的生物转化的大多数情况是(B毒物经转化后毒性降低) 23、绝对致死量是(C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24、阈剂量是指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C少数个体)中出现某种最轻为的异常改变所需的最低剂量。 25、下列哪项不是毒理学体外实验的优点(D不能全面反应化学毒物作用)

毒理学PPT思考题

第六章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1、毒性评价试验的基本目的? ①.受试物毒作用的表现和性质 在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中,观察受试物对机体的有害作用,对每个实验动物进行全面的逐项的观察和记录。发现有害作用是进行剂量—反应(效应)研究的前提。 ②、剂量—反应(效应)研究剂量—反应(效应)研究是毒性评价和安全性评价的基础。通过对不同有害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研究,可以得到该受试物的多种毒性参数。在急性(致死性)毒性试验中,应该得到 LD50,也可以得到LD01和MTD。在急性非致死性毒性试验中,应该得到急性可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AEL)和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NOAEL)。在亚急性、亚慢性及慢性毒性试验中,应该得到相应的LOAEL 和NOA—EL。在致突变、致癌和致畸等特殊毒性试验中,剂量—反应(效应)研究将为确定受试物是否具有这些特殊毒性提供依据。在致畸试验也可得到LOAEL和NOAEL;在致突变、致癌试验中,尽管认为是无阈值的,但也可得到表观的LOAEL和NOAEL。 ③.确定毒作用的靶器官确定受试物有害作用的靶器官,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以阐明受试物毒作用的特点,并为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和毒性防治提供线索。 ④.确定损害的可逆性 一旦确认有害作用存在,就应研究停止接触后该损害是否可逆和消失,器官和组织功能是否能恢复,还是像化学致癌作用那样停止接触后损害继续发展。毒性的可逆性关系到对人的危害评价,如果受损的器官组织能够修复并恢复正常功能,则可能接受较高危险性的接触水平。 ⑤.毒理学研究还可能有其他的目的和要求,例如毒作用的敏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毒作用机制研究、受试物的毒物动力学和代谢研究、中毒的解救措施等。 2、什么是一般毒性作用?急性、重复剂量毒性作用(短期)、亚 慢性和慢性毒性的概念和研究目的? ①.一般毒性作用也称基础毒性作用,是全身各系统对外源化学物的毒作用反应,与特殊毒性(致畸、致突变、致癌)相对而言。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长短,一般毒性作用可分为急性毒性、重复剂量毒性、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作用。 ②.急性毒性: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目的:a.通过试验测定毒物的致死剂量以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以LD50为最主要的参数,并根据LD50值进行急性毒性分级。其他毒性参数还有LD100、LD01、LD0

药物毒理学考题

1.肝细胞为何易受到药物损伤?及其损伤部位在哪里?答:①肝脏第Ⅲ区带高浓度的生物转化酶系细胞色素P450 ,是大量药物和其他化学物质的转化的场所。 ②药物不论通过哪种途径进入体循环都将被肝脏提取和(或)代谢。 ③肝脏能容纳30%循环血液血量,因此血药浓度也与药物浓度密切相关。 ④肝脏最容易受损的部位在第Ⅲ区带,这一区带也是的细胞色素p450代谢生成毒性产物的最粗靶点。该带氧分压低,细胞营养成分差,最易受损。 ⑤ ⑥ 2.常规性肝功能评价中检测指标: ①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②AS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③ALP(碱性磷酸激酶) ④GGTP(γ-谷氨酰转肽酶) 附:药物对肝损伤的评价 a:血清白蛋白,血清白蛋白<25g/L称为第蛋白血症。用于检测慢性肝损伤。 b:凝血酶原时间,干细胞损伤后凝血时间延长,用于肝脏早期损伤的筛检实验。

c:血清胆红素,血清胆红素升高时,通常作为一套实验评价指标。 d:染料廓清试验。 e:药物廓清实验 f:血清肝脏酶测定 3.镇痛剂肾病原因及代表药物 答:其原因是非甾体抗炎药(NSAID S)尤其是乙酰氨基酚使用三年以上则可导致不可逆的肾毒性(氨基酚产生肾毒性的原因:在肾皮质被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系统氧化为有毒的代谢物所致) 4.呼吸系统那种细胞最易受到药物代谢损伤 答:(呼吸系统有的细胞类型a上皮细胞b肺血管内皮细胞c Ⅰ型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其中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是参与化合物代谢转化的主要细胞,最易受到化合物及其代谢物的毒害。 5.吸入型药物沉积在肺部的最大原因及其部位 a:主要是药物微粒粒半径为其主要因素。主要在其肺泡。6. Ⅰ型变态反应是由IgE介导的,Ⅰ变态反应导致支气管痉挛,可伴有过敏性荨麻疹,甚至过敏性休克。 7.造成精神依赖的原因有? 答:a:奖赏效应b:强化效应 8.最小中毒量定义:引起药物中毒量的最小剂量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答案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答案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答案 一、概念 1. 剂量:剂量的概念相当广泛,可指给予机体药物的量或与机体各部位接触药物的量,也可指药物被吸收入机体的量、或药物在靶器官作用部位或体液中的浓度等。由于被吸收进入机体靶器官的量不易测定,故剂量一词,一般指给予机体或与机体接触的量,并以每单位体重给予药物的重量来表示,如g/kg 体重,mg/kg体重。 2.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的剂量给予时可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都是毒物。 3. 首过代谢或首过效应:被胃肠吸收的药物经胃肠内静脉进入肝门静脉,药物由肝门静脉,进入体循环。药物吸收通过胃肠道粘膜时,可能被粘膜中的酶代谢。进入肝后,亦可能被生物转化,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首过代谢”或“首过效应”。 4. 基因突变:组成一个染色体的一个或几个基因发生变化。该变化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基因突变可分为点突变和移码突变。点突变即碱基取代型突变,又可分为转换型和颠换型两种类型。 5. 染色体畸变:某一个或几个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发生变化,用光学显微镜可以直接进行观察。 6. 致畸指数:为一种药物对母体的半数致死量与最小致畸量的比值,是表示一种化学物质的致畸强度指标。建议致畸指数在10以下定为不致畸,10 ~ 100为致畸,100以上为强致畸。 7. 非临床研究:指在实验条件下,用实验系统进行的各种毒性试验,包括单次给药的毒性试验、反复给药的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致突变试验、致癌试验、各种刺激性试验、依赖性试验及与评价药品安全性的其他毒性试验。 8.脂水分配系数或称油水分配系数:药物在脂油相和水相的溶解分配率,即药物的水溶性与脂( 油) 溶性间的平衡,也就是药物对水相与脂( 油) 相的亲和力的总和,其平衡常数称之为脂水分配系数或称油水分配系数。 9.突变:生物体遗传物质发生急剧的遗传学变化,导致可遗传的表型变异,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