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媒体概论 (2)

新媒体概论 (2)

新媒体概论 (2)
新媒体概论 (2)

新媒体概论

第一单元新媒体理论基础

第一章新媒体导论

第一节新媒体的基本问题

1.“新媒体”一词源于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1967)。

2.清华大学熊澄宇提出,所谓新传媒,或者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

3.中国传媒大学宫承波认为,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虚拟社区、电子邮件、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属于新媒体。

4.《在线》杂志给新媒体下过一个定义: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互动性)

5.数字电视数字电视又被称为数位电视或数码电视,是指从演播室到发射、传播、接收的所有环节都是使用数字电视信号或该系统所有的信号都是通过由0、1数字串所构成的二进制数字流来传播的电视类型,与模拟电视相对,其信号损失小,接受效果好。

6.判断是否是新媒体P8

7.网络传播网络传播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人类信息传播活动。

8.网络媒体网络媒体是借助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

第二节新媒体的优势

9.超文本超文本是一种非线性的信息组织方式。超文本设计成模拟人类思维方式的文本,即在数据中又包含与其他数据的链接。

第三节新媒体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

第四节纸质媒体还有明天吗

第五节关于新媒体的实证研究

第二章新媒体研究的理论模型

第一节新媒体给新闻传播理论带来的影响

1.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指对象十分明确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它可以是一人对一人,也可以是一人对多人,既可以直接地、面对面地进行,也可以间接地、非面对面地进行。

2.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信息、知识的过程。这一定义仅指传播的单向过程,没有包括反馈。

3.议程设置功能议程设置功能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那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4.网络与传统媒体进议程设置的区别?P30

①网络议程设置具有“非强制性”

②网络中传播者的多元和难以控制限制了议程设置的效果

5.分析新媒体带来的社会控制的弱化?P31

第二节新媒体研究理论模型

7.创新扩散理论模型P37

创新扩散理论创新扩散理论是美国学者罗杰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理论,侧重于大众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8.创新扩散的过程:

①获知:接触创新并略知其如何运作

②说服:有关创新的态度形成

③决定:确定采用或拒绝一项创新活动

④实施:投入创新运用

⑤确认:强化或撤回关于创新的决定

9.技术接纳模型P39-P40

10.计划行为理论模型P41

第三章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

第一节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

1.接近权接近权指大众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首创这一理论的是美国学者巴隆。

2.网络对实现受众接近权的积极意义?P47

①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信息准入特权

②网络使个人意见获得有力传播

③网络使传统媒介的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

3.“沉默的螺旋”是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于1974年在一篇论文中首先提出的。4.“沉默的螺旋”理论在新媒体中收到的冲击?P49

①在新媒体环境中人们不再“从众”

②在新媒体环境中“中坚分子”的力量更加强大

③新媒体环境中社会舆论更加多元化

第二节网民的基本特征分析——由精英走向大众化

第三节网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

5.网民的普遍心理P55

①参与性心理

②个性化心理

③虚拟环境下的匿名心理

6.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指好的越好,坏的越坏,多的越多,少的越少的一种现象。其名称来自《圣经·新约》中的一则寓言。

7.马太效应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体现?P59

在新媒体中表现为随着网民的越来越多,他们访问的网站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几个网站。

第二单元新媒体的类型好形态

第四章新媒体的类型

第一节网络人际传播

1.网络人际传播的形式:在互联网上,人和人的互动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形式进行。第二节网络群体传播与网络组织传播

2.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群体传播是临时松散的非正式群体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活动,如BBS、同学录等。

3.网络组织传播网络组织传播是指正式组织内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传播活动,如企业内部局域网。

4.社交网站社交网站英文缩写为SNS,起源与美国,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在互联网领域SNS有三层含义:Social Network Service、Social Network Software和Social Network Site。人们习惯于用社交网络、社交软件、社交网络来代替SNS的三层含义。

5.正式组织中的网络传播?P72

①组织内的网络传播

目前正式组织内的网络传播主要指基于一个企业(或单位)的Intranet平台的传播。

②组织外的网络传播

互联网是实现组织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

第三节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第四节

是以互联网作为跨设备的平台,其应用程序充分发挥平台的内在优势,软件以不断更新的服务方式进行传递,个人用户通过组成群体贡献自己的数据和服务,同时允许他人聚合,以达到用户越多,服务越好的目的。

7.实践的应用元素包括:

博客(Blog)以及RSS(简易聚合)、Webservice(Web服务)、开放式API’s(开放式应用程序接口)、Wiki(维客)、Tags(分类分众标签)、Bookmark(社会性书签)、SNS(社交网络)、Ajax(异步传输)等。

的特征?P76

①微内容②开放性③社会性

是革命还是炒作?(论述)P78

第五章时代新媒体的主要形态

第一节搜索引擎

1.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中的信息检索系统。

2.搜索引擎存在覆盖效率低和查准率低的缺陷

3.搜索引擎主要有四部分组成:搜索器、索引器、检索器、用户接口。

4.搜索引擎四部分功能分别是

搜索器的功能是在互联网中发现和搜索信息,它要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地搜集各种类型的信息,同时还要定期更新已有信息,避免死连接和无效链接。

索引器的功能是理解搜索器所搜索的信息,从中抽取出索引项,用于表示文档以及生成文档库的索引表,建立起自己的索引数据库。一个搜索引擎的有效性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索引的质量。

检索器的功能是根据用户的查询在索引库中快速检出文档,进行文档与查询的相关度评价,对将要输出的结果进行排序,并实现某种用户相关性反馈机制。

用户接口的作用是输入用户查询、显示查询结果、提供相关性反馈给用户。

5.搜索引擎的原理,可以看作三步:从互联网上抓取网页→建立索引数据库→在索引数据库中搜索排序。

6.搜索引擎的类型?

①按查询类型划分

分类型搜索引擎(即范畴层次搜索引擎)和词语型搜索引擎

②按覆盖范围划分

通用搜索引擎和专业搜索引擎

③引擎功能划分

常规搜索引擎和多元搜索引擎

7.搜索引擎尚待解决的问题?P82

①缺乏检索词汇控制

②自动标引有局限性

③缺乏检索专业信息的能力

④“把关人”缺失

8.互联网信息检索策略

基本检索策略:布尔逻辑检索

三种方式:“A AND B”“A OR B”“A NOT B”

第二节门户网站

9.门户网站门户网站是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

10.“中国四大门户”新浪(王志东)、搜狐(张朝阳)、网易(丁磊)、腾讯(马化腾)。

第三节垂直网站

第四节电子商务网站

11.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是以商务活动为主体、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以电子化方式为手段,在法律许可范围内所进行的商务活动过程。

12.电子商务的分类

按照交易对象分类,电子商务可以分为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B2B),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B2C),企业对政府的电子商务(B2G),消费者对政府的电子商务(C2G),消费者对消费者的电子贸易(C2C),企业、消费者、代理商三者相互转化的电子商务(ABC)。

第六章博客

第一节博客的特点

年1月17日深夜,麦特·德拉吉在他的网站“德拉吉报道”上发布“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绯闻案”的消息。“德拉吉报道”率先捅出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绯闻案,被认为是最早的,成功的政治博客,在整整半年时间内引领了美国的政治议程。这则报道在新闻史上创下了一个个人网站长时间设定社会焦点话题并使传统主流媒体蒙羞的先例。

第二节微博

2.微博传播的特点:内容上的“微”型化、传播的移动性、信息转发(与评论)的便捷性、交流结构上的开放性、传播的碎片化、信息传播与社交有机结合

3.微博传播的机制:“社会网络”:微博传播的底层结构、话语权力中心:微博平台上的关键

“节点”、“自组织”:微博平台的自我调适机制

4.社会网络及其影响

社会网络指的是社会行动者(social actor)及其间关系的集合。也可以说,一个社会网络是多个点(社会行动者)和各点之间的连线(行动者之间关系)组成的集合。

行动者可以是个体、公司或集体性的社会单位、学校、村落、社区、城市和国家等。

通俗的说,个体的社会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的人际关系网络,是与他有各种交往、互动关系的其他个体与他自身构成的一个集合

社会网络的形式化表达:社群图、矩阵代数方法

5.微博传播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及其影响(话语权利中心)

微博平台上有两种话语权力中心:

一种是能保持稳定的个人传播能量的用户,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微博平台上的意见领袖

一种是由于某些特定的情境或因素形成的偶然性权力中心,他们可以看作微博平台上的临时性“热节点”

6.自组织及其影响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说,“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在内在机制的驱动下,自行从简单向复杂、从粗糙向细致方向发展,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复杂度和精细度的过程。换句话说,所谓自组织,即指没有外界干预,仅仅只有控制参量变化,通过子系统间的合作,能够形成宏观有序结构的现象。

常态下的“自组织”机制体现在对信息的优胜劣汰方面

“应急响应式”“自组织”在微博的辟谣等方面起作用

当然,并非任何时候自组织机制都能完全形成,也不一定在所有时候都能起到“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作用

7.官微如何进行形象塑造

机构、组织的“拟人化”(活生生的“人”VS 冷冰冰的机构)

微博个性

用户信息的设置(账户名称、头像、背景、标签……)

把握官微个性与“私人化”的界限、把握官微个性与“出位”的界限

形象塑造的根本在于对职责的履行

8.微博信息推送技巧

①话题选择及文字表达技巧:有用、有人情味、学会讲故事、凸显个性、善用网言网语、注重文字表达陷阱

②信息发布节奏的把握:刷屏并不是好习惯、与粉丝的生活节奏相吻合(踩到点)、一天发布的条数不要太多、重要信息多次发布,提高到达率、特殊时期频率可灵活

③多媒体及微博特殊手段的运用:适当运用图片、视频主题词的运用、@的运用

④栏目化的运作:栏目的相对稳定性、栏目的独特性、栏目数量的控制

9.微博在特殊时期的信息传播的作用:

突发事件信息传播(必须先谨慎求证!)、失实信息的辨析、复杂线索的梳理、相关知识的传播

10.政务微博在特殊时期的作用:

信息公开与整合、行动组织、与公众沟通

11.微博影响力用什么衡量

社会网络的广度与质量(真实粉丝数量、活跃粉丝数量、粉丝中的意见领袖、与粉丝互动的质量……)

在特定话题上的影响力(帖子的被转发量、评论数量……)

第七章微信

第一节微信的发展

第二节微信的社会影响

第三节微信与微博得比较

第四节中国微信发展的量化研究

第八章社交网站

第一节社交网站的概念、特点及其影响

第二节社交网站对传播的影响

第三节社交网站带来的一些问题

第九章视频网络

第一节视频网站的概念及特点

第二节视频网站的发展历史

第三节视频网站对船舶行业的影响

第三单元新媒体管理

第十章新媒体的宏观管理

第一节新媒体带来的负效应

1.新媒体带来的负效应?P163

①信息安全形势严峻:国家安全、商业安全、个人安全、自身安全。

②侵犯知识产权

③信息泛滥

④网络犯罪日益猖獗:网络色情犯罪猖獗且呈低龄化特征、网络诈骗、网络敲诈、非法贩

卖、网络诽谤、网络恐怖主义、警惕网络暴力、

⑤网瘾症

⑥数字鸿沟

⑦网络谣言

第二节新媒体的管理对策

第三节正确看待新媒体的双刃性

第四节发达国家对互联网的管理

第五节网络舆论管理

第十一章网络谣言及其管理

第一节谣言的演变

第二节新媒体条件下谣言的传播与消解模型

1.奥尔波特模型

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安尔伯特提出谣言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事实的重要性和谣言性与谣言传播有关。

公式:R=i a

在此公式中,R=谣言,i=重要性,a=模糊性。

2.网络谣言传播、扩散及其消解模型P219

首先,网络谣言传播、扩散及消解模型说明了网络谣言的生成条件和传播、扩散路径。

其次,该模型提出了依托网络消解谣言传播的三方力量,即政府机构、媒体和公众。

最后,该模型依托网络,以传播学中对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研究为根本,构建网络谣言的传播、扩散和消解模型。

3.网络谣言的消除之策?P220

①政府机构应增强公信力,实事求是地公开信息,奠定消解谣言的基础

②注意“塔西佗陷阱”带来的影响

③新媒体是成功消解谣言的重要平台

④公众对真相不懈追求的特点决定了公众是成功消解谣言的最终推动者

第十二章新媒体的微观经济

第一节网络广告

第二节电子商务模式

第三节收费服务模式

第十三章新媒体中的着作权保护

第一节新媒体中着作权保护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新媒体着作权的法律保护

1.《伯尔尼公约》规定复制权及其所允许的例外,完全适用于数字环境,尤其是以数字形式使用作品的情况。

2.《数字千年版权法案》规定数字化信息的着作权保护和使用的问题,同时赋予信息所有者“数字化作品如果在互联网上使用,就可以对其收取使用费”的权利。

3.新媒体着作人身权的保护:署名权、发表权、修改权、保持作品完整权。

4.新媒体着作财产权的保护:复制权、发行权、传播权、出版权。

第三节“避风港”原则和“红旗”原则

5.“避风港”原则

“避风港”原则是指在发生着作权侵权案件时,当网络服务提供商只提供空间服务,并不制作网页内容时,如果网络服务提供商被告知侵权,则有删除的义务,否则就被视为侵权。如果侵权内容既不在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器上存储,又没有被告知哪些内容应该删除,则网络服务提供商不承担侵权责任。

“避风港”原则最早来自美国1998年指制定的《数字千年版权法案》,最早适用于着作权领域。

6.“红旗”原则是指如果侵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事实是显而易见的,就像红旗飘扬一样明显,网络服务提供商就不能装作看不见,或以不知道侵权的理由来推脱责任。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移除链接的话,就算权利人没有发出过通知,也应该认定设链者知道第三方是侵权的。“红旗”原则的最早规定出现在1998年《美国版权法修正案》中。

7.国家是如何保护“避风港”原则和“红旗”原则的?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第二十三条就体现了这层意思,这个条文的前半句是“避风港”原则的体现,后半句则是“红旗”原则的最好体现:“网络服务提供者为服务对象提供搜索或者链接服务,在接到权利人的通知书后,根据本条例规定断开与侵权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链接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是,明知或者应知所链接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侵权的,应当承担共同侵权责任。”

第四节新媒体着作权的技术保护

8.技术措施的种类

①按用途分类

控制访问作品的技术措施(设置密码、付费浏览)、控制传播作品的技术措施、识别非侵权作品的技术措施、制裁非授权使用的技术措施

②按手段分类

访问控制技术、密码技术、数字水印技术

第五节韩寒百度之争

9.分析版权争端的本质以及如何解决争端?P280

第四单元新媒体的未来:移动信息传播

第十四章手机媒体

第一节手机媒体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节发达国家手机媒体的发展

第三节中国手机媒体的最新发展

第四节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

第五节手机媒体与新闻传播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均面向大众传媒组织,培养能够适应大众传媒的需求与变革,从事大众传媒的信息建构与传播以及媒介经营与管理等等业务的媒体从业者。面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具有创造性策略和构思的专业的职业化的媒体新人。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熟悉新兴媒体的特点及其运作规律是必须的,因此开设了《新媒体概论》这一课程。 二、课程目标 对传统的大众传播而言,新媒体的发展是无法回避的。对于传媒行业从业者来说,了解新媒体,熟悉新媒体,学会使用新媒体,不但是必须的,而且是必备的。结合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编导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应用需求,该课程教学时理论联系实际,在介绍基本理论的前提下,侧重于新媒体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探讨,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结合现实资料,进行逻辑推理,科学预测的能力。 三、教学课时分配表 本课程教学总学时为48课时。具体学时分配参照下表: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新媒体导论 (一)教学目的 介绍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的技术依托,剖析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探讨新媒体的社会影响。以这几个点为核心对新媒体进行宏观的、总体的介绍,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时数 理论讲授学时:2 (三)教学内容 1.新媒体的基本问题 2.新媒体的优势 3.新媒体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

(四)作业 谈谈怎么看待柯达破产? 第二章新媒体的类型和形态 (一)教学目的 介绍新媒体给新闻传播理论带来的影响,重点分析创新扩散理论。(二)教学时数 理论讲授学时:2 (三)教学内容 1.新媒体给新闻传播理论带来的影响 2.新媒体研究理论模型 第三章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 (一)教学目的 阐释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分析网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二)教学时数 理论讲授学时:2 (三)教学内容 1.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 2.网民的基本特征分析 3.网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 (四)作业 分析创新扩散理论模型与中国特有的“2000万现象”的关联。 第四章新媒体的类型 (一)教学目的 了解新媒体中网络传播的类型,掌握网络中的大众传播发展历程,掌握web2.0特征。

新媒体艺术概论笔记

新媒体艺术概论 课程准备 1.新媒体艺术已经出现在我们这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的艺术舞台上了。 2.新媒体艺术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体现出具有新质的艺术内涵、思维和存在方式,但它仍是民族的。 3.新媒体艺术已成长为一种新艺术形态,一切都在探索中充满生命的活力。 课程介绍 第一节什么是新媒体艺术 第二节新媒体艺术的形态特征 第三节为什么要研究新媒体艺术 第四节《新媒体艺术概论》的授课内容 第五节怎样学好《新媒体艺术概论》 第六节《新媒体艺术概论》的课程安排 第二节什么是新媒体艺术 一媒体(媒介) 1.定义:狭义(media):负载信息的介质。(图像、文字等) 广义(communication):传播信息的工具。(如邮局系统,出版发行售卖,虚)2.媒体与人类同时产生(媒体不只指新闻媒体,还包括信息出版、艺术媒体等。) “结绳”与“鱼雁” 3.媒体的更迭与进步 旌旗、鼓角、烽燧、虎符、电报、GPS 二新媒体 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数字化 信息存储与传播媒介

三新媒体艺术(2,代表传播方向;3,人性化) 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传播、接受与批评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全面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 第二节新媒体艺术的形态特征 一造型机制 数字化机理,智能化功能,虚拟化呈现,海量化存储,非线性结构,网络化传播,无损花复制。 二本质特征 1.科学模拟(精灵鼠小弟) 2.多媒融合(把不同形态的媒介信息融合在一起) 3.互动参与 4.平等共享 (科学是让人“知道”,艺术是让人“感到”。“知道”不一定“感到”=_=!!造型机制是表层的,深层的是本质特征。数字化机理:过去不同的艺术使用的是不同的造型的物质材料,如音乐用声音造型;绘画用色彩,图案;摄影用感光和显影材料等。人们最熟悉的数字化结构:光盘。以扇形记录信息。新一代DVD 4.7G 存储介质的使用要和读取结合起来。地球上物质分四态,气态液态固态和等离子态。) 第三节为什么要研究新媒体艺术 一深化文艺理论研究 二深化艺术史的研究 三深化门类艺术的研究 四促进新媒体艺术的健康发展 五培养新媒体的创作和批评人才

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

1、新媒体的概念: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介形态,利用数字技术、手机、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严格讲,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 2、新媒体构成要素: 1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 2信息的呈现上是多媒体。 3全天候和全覆盖 4商业模式上有创新性 5媒介融合的趋势 3、概念的诞生和演进(小题) 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 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罗斯托给总统的报告书中提到互联网的概念。 4、网民规模、成形结构比例等(小题) 截止到2015年6月: 网民规模6.6亿,手机网民规模近5.9亿。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88.9%. 农村网民规模1.86亿,占网民总数的27.9%。

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64%,农村30%。 人均上网时长25小时。 搜索引擎的网民用户5.36亿,使用率80.3% 网络购物用户规模3.74亿,增长率3.5% 网络团购用户规模1.76亿,增长率2.2% 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达3.59亿,增长率为17.9% 网上旅行预订网民规模2.29亿,增长率3.3% 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网民规模7849万 即时通信用户规模6.06亿,占网民总体的90.8% 数据解读 1、整体网民规模增速继续放缓,手机上网带动农村地区网民增长 2、手机网民规模继续保持增长,网民上网设备逐渐向手机端集中 3、移动商务类应用发展迅速,助力消费驱动型经济发展 4、互联网应用向提升体验、贴近经济方向发展 为什么网民规模渐趋稳定? 1、基础网络设施建设 2、运营商和各大厂商联动,加快网络向生活的渗透。 3、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联动加强 4、网络应用的社交性和即时沟通的便捷性,增加了网民的使用粘性。新媒体发展的驱动力 1、技术与市场发育 2、资本市场准备 3、党政重视支持 4、加强对意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 整理人:杰考试时间:120 分钟;考试方式:闭卷 一、概念比较题(共5 小题,每小题5 分,共25 分) 1.IPTV/ITV/NGB/DTV ①IP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宽带网,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技术于一体,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它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今网络飞速发展的趋势,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②宽带互联网视听业务又叫做iTV,是中国电信推出的新一代交互式宽带视频服务,通过电视接入宽带网络,享受直播、点播、回看节目,使用增值应用。 ③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是以有线电视网数字化整体转换和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的成果为基础,以自主创新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核心技术为支撑,有线无线相结合、支持“三网融合”业务的、全程全网的广播电视网,可以提供高清晰度电视、高速数据接入和语音等三网融合业务,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商务等行业搭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使信息服务遍及千家万户。 ④数字电视(DTV):是指从电视节目采集、录制、播出到发射、接收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是在数字技术基础上把电视节目转换成为数字信息(0、1),以码流形式进行传播的电视形态。 2.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 ①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生并持续发展的某一重要的、受众关注的新闻事件,在一段时间进行连续及时的报道,完整反映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结局及其影响。 ②所谓“系列报道”,是围绕同一新闻题材、新闻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作多次、连续的报道,各条报道之间没有外在的时态连续,却有在的必然联系。 ③连续报道的时效性强,时空集中;系列报道的时效性差,时空跨度大。连续报道按时间顺序进行,每次节目之间互为因果关系;系列报道没有时间上的承接关系,侧重反应事物空间上的平行关系,报道顺序随主观而定。在题材选择上,连续报道多为事件性新闻,特别是那些突发性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笔记 第一章 1.1四次传播革命 文字 印刷术国家>公民 电报 互联网 变化:传播媒介 传播结构 传播方式 传播观念 传播文化 传播效果 1.2新传播革命的本质 ①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 人人是记者;监督 ②“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 ③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 1.3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去中心化---再中心化 去中心化: ①原因:互联网技术特点 传播资源泛社会化 传播权力全民化 ②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 再中心化: ①原因: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 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 表现: 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 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强关系”“弱关系” 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 1.4新传播革命的挑战 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 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 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 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 精英“冷眼旁观”普通民众“一点就燃” 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 自由主义,新左派,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新消费主义 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 理论:福柯“全景监狱”少数人看多数人 意义:安全(信息,一时形态) 政策推行 措施:可操作的“解释框架” 1.5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 “全球化”与“个人化” 时代背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 现代性特征:全球化(整体性的社会化大生产) 后现代性特征:碎片化(个人对于体制的和个人生存状态的觉醒) 即:吉登斯“意向性” 问题:中国媒体面对现状怎么办? 即:媒体转型措施。 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 2.1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类比移动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 2.2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 2.3新媒体的主要类型 1.硬件设备终端划分 ①计算机 ②手机与便携式电子设备 ③数字电视机 *户外LED 2.软件属性分 ①web1.0

新媒体概论复习笔记

新媒体概论 期末复习笔记 课程讨论框架 新媒体传播环境 技术支撑 内容制作 传播观念 第一节 绪论 ? 新媒体——非传统报纸、电视广播传播平台,如传统媒体的网络平台发布,门户网站、微博、微信 等新APP 客户端(呈现形式) ? 新媒体——新计算机技术应用,如virtual reality 在电视制作中的应用(技术进步) ? 新媒体——新传播、通讯工具或终端,如个人移动终端(使用终端) “新媒体”,更大程度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不断变化状态 本课程采用定义为:新媒体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传播媒体和使用终端,融合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和内容,可进行“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P2P ) 1.传播介质改变: 2.使用体验改变:新旧媒体的区别体现在对人类感官影响的强硬程度和刺激程度。例如信息传播的速 度与强度、受众的反馈加强了信息本身的影响力 3.传播更具灵活性:时间、空间、形式上的灵活性。新媒体具有滚动型,而旧媒体是局限在一个时间 段,定时定点的传播信息 差别在即时的反馈与个性化的体现上——互动和点对点 4.即时的社交性:人际沟通和获取信息的重叠 新媒体体现的广泛参与度与旧媒体所体现的深度与权威性,两者本身就是有联系的,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发展为综合体——“全媒体” 本节要点: 1.对新媒体概念的理解 2.需了解网络媒体出现前的传统媒体特点 第二节 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

两种思维:发散思维和定向思维 媒介融合,是媒介业务形态的融合和媒介内容的多媒体性 各种传统形态的媒介产品都“借道”网络,而不是成为简单意义上的网络产品,即各种媒介产品都将汇流到网络中进行传输,而后又分散到各种不同的接收终端中,这样仍然可以保持媒介产品的多样化。——彭兰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1983)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索勒·浦尔提出 浦尔《自由的技术》:联网计算机将成为21世纪的印刷机;各种媒介功能一体化 思考:传播媒介——某一种媒介的常见特性是否是不能改变的?例如文字报道沉淀的全面宏观、广播新闻的口语化和伴随性、电视娱乐性和网络传播的碎片化等 媒介被大家熟悉的“固定”特性是能变化的,例如地铁报虽然是文字报道,但类似微博传播的碎片化,是一种浅短阅读;而各类移动网络终端进行专题的策划,也是网络传播追求深度化传播的表现(各种特性相互渗透) 选择的或然率=可能性报偿/费力的程度 融媒尝试 1.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A网络报刊 电子版 1987美国圣何塞信使报首度报纸电子化 中国纸媒最早电子化实践为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网络化 2000年是中国传统媒体进军网络媒体标志性一年 2000年8月《人民日报网络版》改为“人民网” B移动终端报刊(纸媒与手机、平板电脑融合) 手机报-纸质内容通过移动通讯平台,以短信、彩信方式发送到客户端 2004年《中国妇女报》彩信版为国内第一家手机报 2.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网络与广播结合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1995年4月美国西雅图“进步网络”在其网页上放置Real Audio System试用版软件,提供“随选音效”服务 1997年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国内网络广播之先河 A网络广播(利用互联网作为平台,提供音频服务,在线直播或点播,如QQ电台) B移动终端广播(利用移动无线通信技术传输或手机内置FM广播协调器,如豆瓣电台) C.APP 3.电视和新媒体的融合

新媒体概论重点

填空: 1、手机越来越成为一个移动得数字终端平台,在20世纪末开始被左义为“第五媒体”。 2、美国传播学者哈特在对媒介进行历史性考察时,把历史上依次出现得媒介系统分为示现得、再现得、机器得三类媒介系统。 3、加拿大政治经济学家英尼斯从时空偏向得角度考察媒介,提出了媒介得时空偏向理论、将媒介划分为偏向时间得媒介、偏向空间得媒介。 n-j 戈夫曼得情境决定论:将人们得社会生活同戏剧进行类比,她认为人人都在不同得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不同得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观众成员而前显示自己得略有不同得“变体形式”。人们在特左得环境中得行为举止可分为两大类:“在前台得行为”与“在后台得行为”。合适得在前台得行为代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得人按其所扮演角色得社会规范应有得行为。而在后台得行为则会放松自己,进行排练,制左进一步表演得策略,并就她们在前台得行为开玩笑。电视人:日本传播学者林雄二郎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得转变》中,将印刷媒介环境与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得两代人加以比较,明确提岀了"电视人”得概念。所谓“电视人”,指伴随着电视得普及而诞生与成长得一代,她们在电视画而与音响得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就是注重感觉得“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就是“跟着感觉泄”,这一点, 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得她们得父辈重理性、重逻辑思维得行为方式形成鲜明得对比。同时,由于就是在背靠沙发、而向荧屏得狭小空间中进行得,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得环境使她们中得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得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媒介依存症) 容器人:“容器人”就是日本传播学者中野牧在《现代人得信息行为》一书中描述现代人得形象时提出得。“容器人”就是指在现代得大众传播环境尤英就是以电视为主体得传播环境下,人们得内心世界犹如封闭得容器,她们就是孤立得,封闭得。她们为了打破这种孤独得状态也希望与别人接触,但就是这种接触只就是容器外壁得碰撞,并没有内心世界得交流,因为她们并不希望对方了解自己得内心世界,所以保持一上得距离成了人际交往得最佳选择。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得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与权威都不采取认同得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得影响,她们得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得电视画而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得束缚,追求心理空间得移位、物理空间得跳跃。该概念强凋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社会化与人格形成过程得影响。 梅特卡夫定律:悔特卡夫左律就是3公司得创始人,计算机网络先驱罗伯特?梅特卡夫提岀得。其内容就是:网络得价值等于网络卩点数得平方,网络得价值与联网得用戸数得平方成正比。梅特卡夫左律就是一条关于网上资源得左律,该泄律由新科技推广得速度决左,所以网络上联网得计算机越多,每台电脑得价值就越大。新技术只有在有许多人使用它时才会变得有价值。使用网络得人越多,这些产品才变得越有价值,因而越能吸引更多得人来使用,最终提高整个网络得总价值。梅特卡夫立律常常与摩尔眾律相提并论,如果说摩尔泄律就是信息科学得发展规律,那么梅特卡夫定律就就是网络技术发展规律。 电子乌托邦:对媒介技术得发展寄语无条件得乐观主义期待,新得传播技术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与平等得理想国度,就是一种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得一切问题得倾向思想。单方面得认为当代大众传媒会因栽传播渠道得双向性与网络得实时互动性能够带来民主与自由;因大众传媒得监督功能与现今受众得舆论压力能够带来人性与道徳得发展,从而解决人类社会得一切问题得乌托邦式期待。而这种观点就是片而。在大众传媒大战得今天已经成为了一种与社会制度与文化紧密相连得大型社会信息系统,而对于这样一个强大得系统会发挥什么作用在于使用者与管理者,在于具体得历史与社会条件。“电子乌托邦”思想就是建立在对新媒

新媒体概论全书考点总结

第一单元新媒体概论基础 第一章新媒体导论 ·新媒体的基本问题 1.数字出版: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出版方 式。 2.数字出版的主要特征: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传播渠道网络化。 3.新媒体的特征: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信息海量 性、低成本全球传播、检索便捷、融合性等特征,起本质特征就是技术上的数字化。 4.数字电视:又被称为数位电视或数码电视。 5.智能电视:就就是具有独立操作系统的电视,其本质就是计算机的一种新形态。 6.目前的新媒体包括互联网与移动媒体。 7.智能手机的本质特征就是:在硬件上具有CPU,在软件上具有操作系统。 8.新媒体的定义: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 9.数字出版的影响:(1)对人类的知识传播与信息交流方式产生了影响。(2)对人类的阅读行为 与阅读文化造成了深远影响。(3)对社会文化的整合与传承提出了挑战。 10.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2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6、95亿。 ·新媒体的优势 1.从传播学分类来瞧,目前较为同行的就是将传播类型分为五类:内性传播(自我传播或自身 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新媒体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融为一 体,就是一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类型。 2.新媒体的基本技术特征就是数字化,基本传播特征就是互动性。 3.新媒体的优势:(1)新媒体传播就是一种数字化传播,传播与更新速度更快、成本低。(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3)零成本全球传播。(4)搜索便捷。(5)多媒体传播。(6)超文本。(7)互动性。 ·新媒体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 ☆1、改变现有传播格局: (1)形成新的交流环境。信息的传播空间发生了变化,传播机构与个体受众的区别缩小了,静态信息接收方式向动态信息接收方式转变。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 1 媒体的分类 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影视书籍电影 2 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3 新媒体——数字化新媒体主要包括 互联网站(如新浪网) 手机媒体(如空中传媒) 数字电视(如SiTV) 机航媒体(如美航传媒) 户外液晶(如分众传媒) 移动电视(如北广传媒) 电子报刊(如Xplus)等等。 4 新媒体概念包含以下要素: □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 □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 □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 □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 有创新性; □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 5 新媒体发展的原因 技术与市场发育,手机增值业务的横向发展 党政重视支持,媒体领域吸引了更多的目光和资金 新媒体发展,智能制造计划互联网+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6关于数字化新媒体 新媒体中有一种从技术角度来看的说法:数字化新媒体,它是技术革命带来的产物。 每一次传播技术的变革所带来产物 数字化新媒体 当下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数字新媒体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经济发展新引擎 7信息的分类 人类能感知的外界信息可按其媒体划分成几类: 8 信息的数字化 人类本来是生活在一个物理的、模拟的现实中。 数字化是为了使人类能够更好地享有各种信息服务,从而实现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的目的。从技术上而言,数字化的信息比模拟信息在存储、处理、检索、传播和利用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9 如何看媒体 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以三种形态存在: 物质材料或物质实体 物质和能量的波动信号 符号载体 “媒体”、“介质”与“符号”、术语的关系“信号” “信号”和“符号”都是媒体的基本形态。 当着眼于媒体的物质特性、习惯采用“信号” 当着眼于媒体包含的内容和意义、采用“符号” 当着眼于媒体的具体物质形态时,采用“介质” 当从技术层面使用“媒体”这一术语,往往侧重于媒体

(完整word版)新媒体导论复习资料

1.摩尔定律: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新媒体发展迅猛,传统媒体也在实施数 字化转型,传媒化生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数字化生存。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出间隔越来越短、其容量和集合程度却越来越高的趋势。 2.“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 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程度高。 3.公民新闻:“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的概念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 美国,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或者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 4.媒介依存症:媒介依存症是一种由新媒介带来的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有 几个特点: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5.媒介人物:大众传媒具有塑造社会活动家等媒介人物形象的功能。公众对于媒 介人物形象的材料,基本上取之大众传媒营造的世界,人们所见所知的不过是经过传媒折射的现实人物的影像,甚至人们对现实人物本身并不感兴趣,感兴趣的仅仅是媒介上的人物。 6.新媒体(New media):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 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7.“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度延伸人 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 8.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 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9.“媒介事件”:是指一种特殊的电视事件,通过电视的现场直播,本来在一个

(完整版)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第一章 新媒体概论 1、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2、新媒体的技术依托:○ 1数字技术( 新媒体的核心技术) ○2计算机网络技术 ○3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阶段)。 3、新媒体的特征:○ 1数字化:最显著特征 ○2交互性:本质特征 ○3非线性传播:重要特征 ○ 4即时性与共享性打破时空界限 ○5个性化信息服务 ○6虚拟信息传播 ○7多媒体传播推动媒介融。 4、web1.0的概念:互联网“内容为王”的阶段称为Web1.0阶段,本质是聚合和搜索,用户主要通过互联网浏览器获取信息,依然是单向的传播模式。 5、web1.0的主要特征:○ 1web1.0基本采用的是技术创新主导模式 ○2web1.0的盈利都基于巨大的点击流量 ○ 3web1.0的发展出现了向综合门户合流现象 ○4web1.0形成了主营与兼营结合的明晰产业结构 ○ 5web1.0不以html 为言,动态网站已经广泛应用 6、web1.0与新媒体的发展:○ 1web1.0为新媒体提供了良好的受众平台 ○ 2web1.0为新媒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7、web2.0的概念:We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此阶段互动应用成为主流,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8、web2.0的主要特征:○ 1用户参与网站内容制造 ○2web2.0更加注重交互性 ○3符合web 标准的网站设计 ○ 4web2.0网站与web1.0没有绝对的界限 ○5web2.0的核心不是技术而在于指导思想。 第二章 新兴媒体 (一)网络媒体 1、网络媒体的概念:网络媒体也称第四媒体,是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多媒体交互式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上,建立的提供各种新闻与信息服务的相对独立的站点。 2、网络媒体的构成:搜索引擎 门户网站 网络视频 网络广播 网络报纸/杂志 网络出版 网络社区 SNS 电子邮件/即时通讯 RSS 博客 播客 维客 网络游戏 网络动画 网络文学 其他网络媒体形态 3、搜索引擎的概念:搜索引擎是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从互联网上搜集信息,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将用户检索相关的信息展示给用户的系统。 4、搜索引擎的组成 5、搜索引擎工作原理: 6、搜索引擎的分类: ○1目录式搜索引擎——(最早的一种搜索方式)搜索方式:人工、半自动 代表:Yahoo,搜狐 优点:搜索的站点面广量大,由人工编制的目录信息准确度高且导航质量高。 缺点:低速,更新速度慢。 ○2全文搜索引擎——优点:搜索范围大,信息量多。 缺点:会出现大量无用信息。 代表:Google,百度。 搜索器

新媒体概论复习大纲资料讲解

新媒体概论复习大纲2017-2018(一) 第一章新媒体导论 一、新媒体定义(名词解释) 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微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等为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的总称。包括“新兴媒体”,也包括“新型媒体”。 二、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多选题) 1、数字化; 2、多媒体; 3、互动性; 4、网络化; 5、个性化 三、新媒体传受双方的关系有什么特点?(单选题) 1、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 2、从接收信息到传播信息; 3、从消费产品到生产内容。 四、用户生产内容(UGC)(名词解释) 用户生产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UGC,又称作User Greated Content,UGC),泛指以任何形式网络上发表的由用户创作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是Web2.0环境下一种新兴的网络信息资源创作与组织模式。 它的发布平台包括微博、博客、视频分享网站、维基、在线问答、SNS等社会化媒体。 五、UGC的特征(单选题) 1、以网络出版为前提; 2、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 3、非专业人员或权威组织创作 第二章新媒体类型 ★第一节网络媒体 一、请简述新媒体的主要类型(单选题) 互联网新媒体:博客、微博、播客、维客、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网络报刊。 手机新媒体: 手机报、手机电视。 电视新媒体:数字电视、IPTV 。 户外新媒体:移动电视、户外彩屏、楼宇电视等。

二、搜索引擎的特征(多选题) 1、搜索引擎本身不生产内容,却是信息的集大成者; 2、搜索引擎不能控制信息的内容却能控制信息的传播。 三、搜索引擎的分类(单选题) 百度搜索属于: 1、目录式搜索引擎;2、全文搜索引擎;3、元搜索引擎;4、垂直搜索引擎 四、门户网站的概念和功能(多选题) 门户网站是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 门户网站被称为网络世界的“百货商场”或“网络超市”,主要提供:新闻、搜索引擎、网络接入、聊天室、BBS、免费邮箱、影音资讯、电子商务、网络社区、网络游戏、免费网页空间等。 五、门户网站的类型(单选题) “中国四大门户”属于以下那一类 1、综合类门户网站; 2、地方生活门户网站; 3、垂直类门户网站 六、门户网站的特性(选择题) 1、先入为主的导航性; 2、庞大的用户群; 3、网民的依赖性与高黏性; 4、完善的搜索引擎; 5、灵活性。 七、社交网站SNS(名词解释) SNS(英文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的缩写),社交网站是为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群创建的在线社区。社交网站是互联网的一种服务,它可以让用户在特定的网络系统中构建一个公开或半公开的形象,用户还可以在上面列出自己的联系人,彼此进行交流互动。 八、网络社区(单选题) 网络社区是互联网最早兴起的概念之一,是伴随着网络以及网络行为的扩展而出现的一个人类社会活动的新空间。网络社区作为言论传播和人际互动的新平台,是社会群体互动的最重要的网络场域之一。 网络社区包括趣缘型网络社区、SNS型社区(社交网站)、幻想型网络社区、交易型网络社区。 九、博客(名词解释) 博客是英文单词Blogger的音译。Blog是Weblog的简称,即Web 和Log 的组合词,Weblog就是在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简称“网络日志”。 博客概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频繁更新(Frequency);简短明了( brevity);

顾群业:新媒体艺术概论课堂实录

新媒体艺术概论课堂实录 主讲:顾群业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 首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新媒体艺术的概念。新媒体艺术严格来讲并不是一个学术意义上的概念,它的“新”是相对于“旧”,但是“新”和“旧”之间是很难界定的。我们在查阅文献的时候,比如我们在数据库查阅论文等等,我们会发现已经有很多人在使用“新媒体”这个词了,就是说“新媒体”是约定俗成的一个词。 下面说说上课的方式,就是接下来我们怎样学习新媒体艺术。人们认识新媒体的切入点是不同的,因此我希望是这样,还是偏向于“观念”和“概念”的学习。“观念”是艺术层面的内容,“概念”与我们将来从事设计有关。我们学习新媒体艺术的目的将来是要“落地”的,我们怎么“落地”?需要具体的设计呈现。 在课程中,我们强调基本技能培养,刚才有同学提到的我们将来要学什么软件?软件方面很重要,将来怎么实现我们的创意,要了解最新的科技。作为学生,我们掌握最新的科技有一定难度,但是我们要形成这种习惯,要主动去追踪科技前沿信息,并运用到我们新媒体以艺术创作中去。大一上的是专业基础课,我们这堂课是带领大家进入真正的专业课。这是大家的第一堂专业课,在大二的时候基本都是专业课。在大三的时候开始进入实际项目,要真的开始做东西了。专业课强调创新,为什么呢,这个新媒体艺术,我当时在给大家讲座的时候强调了一个观点,即艺术贵在创新。为什么大家对新媒体都十分

感兴趣呢,因为它新奇。比如摄影、动画的出现都是因为技术上的新奇。我们理论上要创新,形式上要创新。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表现形式不一样。新媒体艺术是通过革新技术来实现的一种创意和艺术形式。 我们的课程体系包括学校的整个办学理念,比较强调实践。我们讲人文素养、技术能力和艺术创新,最终是要强调实践,这也是我们的就业方向。将来大家可能去这些地方,展示展览公司、电视台电影公司,有可能做展览,也有可能做策展,策展更宽泛,这个以后会慢慢讲到。目前,在我们的课程体系没有策展这一块,但是在相关课程中可能会介绍到。现在的传统媒体都在讲新媒体转型,传媒界谈到的新媒体包括我们微博、微信这些自媒体。 《计算机辅助设计》学的最基础的软件是什么,PS,还有很多软件大家都需要学,然后后面会再上构成设计课,这个是设计的范畴,属于专业基础课。然后会由宋玉远老师带领大家到企业进行考察。我们一定要对行业最新的信息、最新的技术有所了解,不然后面就没有办法来做,我们会学摄影摄像的基础,影视后期制作,因为我们这个课程大多数会和影像有关系。 影像专题设计,专题设计主要包含了脚本,我发给大家的材料不知道大家看了没有,里面有关于我们上海世博会山东馆一段影像的脚本设计,它的全过程是怎样的,这些都会学到。到大二我们会开新媒体艺术表现,新媒体艺术表现是什么概念呢,你实现一个想法必须有一个手段,新媒体艺术表现具体来讲就是怎么实现,就是讲手段的。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四次传播革命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印刷术 电报 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勃兴 变化: 传播媒介 传播结构 传播方式 传播观念 传播文化 传播效果 第二节新传播革命的本质 一、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人人是记者;监督 二、“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 三、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 第三节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去中心化---再中心化 1、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倾向。 原因:

互联网技术特点 传播资源泛社会化 传播权力全民化 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 2、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原因: 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 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 3、“去中心化——再中心化”表现: 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 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强关系”“弱关系” 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打破主流媒体的单一话语空间,重塑一个新的依托于网络的“公共舆论”中心。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 第四节新传播革命的挑战 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 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 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 →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 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 传统媒体舆论和网络舆论 精英“冷眼旁观” 普通民众“一点就燃” 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 自由主义,

新媒体概论重点

填空: 1、手机越来越成为一个移动的数字终端平台,在20世纪末开始被定义为“第五媒体”。 2、美国传播学者哈特在对媒介进行历史性考察时,把历史上依次出现的媒介系统分为示现的、再现的、机器的三类媒介系统。 3、加拿大政治经济学家英尼斯从时空偏向的角度考察媒介,提出了媒介的时空偏向理论,将媒介划分为偏向时间的媒介、偏向空间的媒介。 名词解释: 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将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戏剧进行类比,她认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不同的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观众成员面前显示自己的略有不同的“变体形式”。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行为举止可分为两大类:“在前台的行为”与“在后台的行为”。合适的在前台的行为代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的人按其所扮演角色的社会规范应有的行为。而在后台的行为则会放松自己,进行排练,制定进一步表演的策略,并就她们在前台的行为开玩笑。 电视人:日本传播学者林雄二郎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中,将印刷媒介环境与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明确提出了“电视人”的概念。所谓“电视人”,指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与成长的一代,她们在电视画面与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就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就是“跟着感觉走”,这一点,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她们的父辈重理性、重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由于就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她们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媒介依存症) 容器人:“容器人”就是日本传播学者中野牧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描述现代人的形象时提出的。“容器人”就是指在现代的大众传播环境尤其就是以电视为主体的传播环境下,人们的内心世界犹如封闭的容器,她们就是孤立的,封闭的。她们为了打破这种孤独的状态也希望与别人接触,但就是这种接触只就是容器外壁的碰撞,并没有内心世界的交流,因为她们并不希望对方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保持一定的距离成了人际交往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与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她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该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社会化与人格形成过程的影响。 梅特卡夫定律:梅特卡夫定律就是3Com公司的创始人,计算机网络先驱罗伯特·梅特卡夫提出的。其内容就是: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梅特卡夫定律就是一条关于网上资源的定律,该定律由新科技推广的速度决定,所以网络上联网的计算机越多,每台电脑的价值就越大。新技术只有在有许多人使用它时才会变得有价值。使用网络的人越多,这些产品才变得越有价值,因而越能吸引更多的人来使用,最终提高整个网络的总价值。梅特卡夫定律常常与摩尔定律相提并论,如果说摩尔定律就是信息科学的发展规律,那么梅特卡夫定律就就是网络技术发展规律。 电子乌托邦: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语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新的传播技术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与平等的理想国度,就是一种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思想。单方面的认为当代大众传媒会因其传播渠道的双向性与网络的实时互动性能够带来民主与自由;因大众传媒的监督功能与现今受众的舆论压力能够带来人性与道德的发展,从而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乌托邦式期待。而这种观点就是片面。在大众传媒大战的今天已经成为了一种与社会制度与文化紧密相连的大型社会信息系统,而对于这样一个强大的系统

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第一章新媒体概论 1、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2、新媒体的技术依托:○数字技术(新媒体的核心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阶段)。 3、新媒体的特征:○数字化:最显著特征○交互性:本质特征○非线性传播:重要特征○即时性与共享性打破时空界限○个性化信息服务○虚拟信息传播○多媒体传播推动媒介融。 4、的概念:互联网“内容为王”的阶段称为阶段,本质是聚合和搜索,用户主要通过互联网浏览器获取信息,依然是单向的传播模式。 5、的主要特征:○基本采用的是技术创新主导模式○的盈利都基于巨大的点击流量○的发展出现了向综合门户合流现象○形成了主营与兼营结合的明晰产业结构○不以html 为言,动态网站已经广泛应用 6、与新媒体的发展:○为新媒体提供了良好的受众平台 ○为新媒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7、的概念:是相对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此阶段互动应用成为主流,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8、的主要特征:○用户参与网站内容制造○更加注重交互性○符合web标准的网站设计○网站与没有绝对的界限○的核心不是技术而在于指导思想。 第二章新兴媒体 (一)网络媒体 1、网络媒体的概念:网络媒体也称第四媒体,是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多媒体交互式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上,建立的提供各种新闻与信息服务的相对独立的站点。 2、网络媒体的构成: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网络视频网络广播网络报纸/杂志

2021年新媒体概论重点

填空: 欧阳光明(2021.03.07) 1、手机越来越成为一个移动的数字终端平台,在20世纪末开始被定义为“第五媒体”。 2、美国传播学者哈特在对媒介进行历史性考察时,把历史上依次出现的媒介系统分为示现的、再现的、机器的三类媒介系统。 3、加拿大政治经济学家英尼斯从时空偏向的角度考察媒介,提出了媒介的时空偏向理论,将媒介划分为偏向时间的媒介、偏向空间的媒介。 名词解释: 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将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戏剧进行类比,他认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不同的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观众成员面前显示自己的略有不同的“变体形式”。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行为举止可分为两大类:“在前台的行为”和“在后台的行为”。合适的在前台的行为代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的人按其所扮演角色的社会规范应有的行为。而在后台的行为则会放松自己,进行排练,制定进一步表演的策略,并就他们在前台的行为开玩笑。 电视人:日本传播学者林雄二郎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中,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明确提出了“电视人”的概念。所谓“电视人”,指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

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这一点,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由于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媒介依存症) 容器人:“容器人”是日本传播学者中野牧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描述现代人的形象时提出的。“容器人”是指在现代的大众传播环境尤其是以电视为主体的传播环境下,人们的内心世界犹如封闭的容器,他们是孤立的,封闭的。他们为了打破这种孤独的状态也希望与别人接触,但是这种接触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并没有内心世界的交流,因为他们并不希望对方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保持一定的距离成了人际交往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该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社会化和人格形成过程的影响。 梅特卡夫定律:梅特卡夫定律是3Com公司的创始人,计算机网络先驱罗伯特·梅特卡夫提出的。其内容是: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梅特卡夫定律是一条关于网上资源的定律,该定律由新科技推广的速度决定,所以网络上联网的计算机越多,每台电脑的价值就越大。新技术只有在有许多人使用它时才会变得有价值。使用网络的人越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