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伤寒论方后注加减用药加减情况探析

伤寒论方后注加减用药加减情况探析

伤寒论方后注加减用药加减情况探析
伤寒论方后注加减用药加减情况探析

《伤寒论》方后注加减用药情况探析

付新伟刘洪波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南阳,473200)

摘要通过分析《伤寒论》中小青龙汤、小柴胡汤、四逆散、通脉四逆汤、真武汤、理中汤以及枳实栀子豉汤等方后临症用药,从中探讨仲景用药习惯,体会仲景用药规律,有利于指导当今临床,提高疗效。

关键词:《伤寒论》;加减用药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长期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具有辉煌的成就和深远的影响。在这部著作中,有七首方剂在其方后注中附有随症加减用药,分别是小青龙汤、小柴胡汤、四逆散、通脉四逆汤、真武汤、理中丸以及枳实栀子豉汤,主要用于呕吐、咳嗽、口渴、心悸、小便不利、下利等病症的治疗。研究这些方剂的加减用药,可从中得知仲景用药的习惯,掌握仲景的用药规律,从而有利于指导当今临床实践。兹就其对常见病症的加减用药情况分述的如下。

1、呕吐用生姜、下利用干姜

《伤寒论》中仲景对于呕吐方后注中附有随症用药加减,主要见于第316条真武汤方后“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第317条通脉四逆汤方后“呕者,加生姜二两”、第386条理中丸方后“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引起胃中之物从口吐出,在《黄帝内经》中已论述了呕吐的病因,如《素问·举痛论》中指出:“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所以祖国医学认为,呕则责之于胃。胃有喜温而恶寒的特性,胃气主降,寒邪侵袭,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导致呕吐。仲景在临症用药治病中,首先考虑给予生姜止呕。生姜性温味辛,长于发散,又能温中止呕,主要温胃散寒,和中降逆,其止呕功良,素有“呕家圣药”之称,临证配伍可治疗多种呕吐,因其本为温胃之品,故对胃寒呕吐最为适合。

仲景对于下利临症用药主要是干姜,见于第316条真武汤“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第318条四逆散“咳者去人参,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中医认为,下利则责之于脾,脾主升清,能把水谷精微输布全身,若因脾阳、脾气虚,水谷精微不升反降,加上温运功能失常,遂致下利。干姜辛热燥烈,主入脾胃而长于温胃散寒、健运脾阳,为温暖中焦之主药,善温脾胃之阳而除里寒,故能主治因脾胃虚寒所致之下利。前人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守而不走”之说,干姜之守,就是说干姜最能守温中焦而止下利。

2、咳嗽用五味子、干姜

咳嗽是肺病的最主要症状,由于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致,仲景临症用药主要见于第96条小柴胡汤方后“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第316条真武汤“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第318条四逆散“咳者去人参,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从上面条文中可以看出,仲景凡治病人有咳嗽病症时,习惯用五味子、干姜。五味子味酸收敛,甘温而润,能上敛肺气,下滋肾阴,具有敛肺滋肾的功效,适用于肺虚久咳、肺肾两虚之咳,基金项目: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张仲景医药知识的挖掘整理与应用研究”(N0132102310264)

正如《本草备要》所说:“五味子性温,五味俱备,酸咸为多,故专收敛肺气……宁嗽定喘”[1]。五味子主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五味子素,能兴奋神经系统各级中枢,影响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使这些功能趋于平衡,通过对呼吸系统的兴奋,达到镇咳、祛痰的作用。干姜味辛性热,善于温肺化饮,故常用于寒饮咳喘,痰多清稀者。

3、口渴用栝蒌根

《伤寒论》中对于口渴的治疗,其方后注中主要用的是栝蒌根,如第40条小青龙汤方后“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第96条小柴胡汤方后“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口渴是热病和消渴病的主要见症,口渴为津伤之象,多因阴虚或热盛伤津所引起,而半夏性味辛温,有燥湿伤津的作用,所以“若渴去半夏”,栝蒌根性寒味甘,既能清肺胃二经实热,又能生津止渴,有清热生津止渴之功效,故仲景常用栝蒌根止渴。栝蒌根现临床上主要用于热病伤津之消渴及肺热燥咳等症,正如《本草汇言》所说:“天花粉……其性甘寒,善能治渴,从补药而治虚渴,从凉药而治火渴,从气药而治郁渴,从血药而治烦渴,乃治渴之要药也”[2]。

4、心悸、小便不利均用茯苓

心悸的证候特点是自觉发作性心慌不安,不能自主,主要由于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或水饮凌心、瘀血阻脉而引起;小便不利主要是由于肾和膀胱气化失司而引起。在《伤寒论》中,仲景对于心悸和小便不利的治疗,其方后注中加减用药用的均是茯苓。心悸用茯苓,如第386条理中丸方后“悸者,加茯苓二两”;小便不利用茯苓,在第318条四逆散方后“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第40条小青龙汤方后“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心悸、小便不利都有者,用茯苓,如第96条小柴胡汤方后“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茯苓味甘而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能泻能补,药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之功效,为利水消肿之要药,可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临床常用治疗水湿内停所致之水肿、小便不利。益心脾而宁心安神,常用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善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也用可治痰饮之心悸。如《神农本草经》:“主……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世补斋医书》:“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行湿。”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茯苓具有利尿、镇静、增加心肌收缩力等作用。

综上所述,归纳分析《伤寒论》方后附有临症用药情况,主要为用生姜止呕、干姜止利,用五味子、干姜止咳,栝蒌根止渴,用茯苓治疗心悸、小便不利,把握仲景用药习惯,掌握仲景用药规律,能够有效指导临床实践,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清·汪昂编撰,《本草备要》,余力,陈赞育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6:21.

[2]明·倪朱谟编著,《本草汇言》,郑金生等点校.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2:252.

方剂歌诀

第一章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伤寒论》:麻子炒杏仁。/干妈贵姓?甘麻桂杏(甘草、麻黄、桂枝、杏仁)桂枝汤《伤寒论》:大芍炒姜汁。(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桂芍草姜枣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 小青龙汤《伤寒论》:麻子将要甘心下跪。/少将为嘛甘心下跪?(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芍姜味麻甘辛夏桂) 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臣子穿芳草,福将慢戒酒。 止嗽散《医学心悟》:百草园前臣敬接。 二、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温病条辨》:荷叶杏花,草根更俏。/荷花根,巧接杏桑果 银翘散《温病条辨》: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猪吃草帘脖子更白。 升麻葛根汤《闫氏小儿方论》:麻哥要草。 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母牛早餐河东柳叶,哥姐馋。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钦差高举枪,白要姜枣草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干妈姓石。 三、扶正解表剂 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活熊身伏草埂,二虎只可强攻。 再造散《伤寒六书》:早起穿少干活,缝织人生幸福。 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麦地将割,白吃白睡。 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为何猪吃红草更白。 第二章泻下剂 一、寒下剂 大承气汤《伤寒论》:小黄识谱。/皇后只是笑。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二人笑大肚。 大陷胸汤《伤寒论》:大陷胸汤谁大笑。 二、温下剂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皇子细心。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黄夫人炒姜。/为姜大人附子干杯。 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三物备急黄豆浆。 三、润下剂

伤寒论 药物

张仲景五十味药证纲要版张仲景81味药 2012-02-03 图书馆员 张仲景五十味药证纲要版 桂枝:气上冲而脉浮缓虚。 芍药:急痛,尤以脚挛急,腹中急痛,身疼痛为多。 甘草:1.单味主治咽痛 2.复方主治气液不足诸证 3.杂病的躁,急,痛,逆等4.配伍麻黄.石膏,龙骨有增强药效作用? 大枣:配甘草主治动悸,脏躁;配生姜主治呕吐,咳逆;配泻下药保护胃气。 麻黄:主治无汗而肿,兼治喘、身痛、身黄。 附子:主治脉沉微与痛症。 乌头:与附子为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故主治与附子相似,不同者,乌头多用于痛证,主治腹中剧痛,或关节疼痛而手足逆冷,脉沉紧者。 干姜:主治多涎唾而不渴者,配半夏治呕吐,配附子治下利厥冷脉微,配细辛、五味治咳,配白术、茯苓治要冷痛,配蜀椒治腹满腹痛、配赤石脂止下利脓血,配人参、半夏治呕吐不止。 生姜:主治恶心呕吐。 细辛:主治恶寒不渴而或咳,或厥冷,或痛者。 吴茱萸:主治腹痛、头痛而干呕胸满、手足厥冷、脉细者。 柴胡:主治往来寒热而胸胁苦满者。 半夏:呕而不渴,兼治咽痛、咳喘、声哑、心下悸。 黄芪:汗出而肿者 白术:口渴而小便不利,兼治眩晕、四肢沉重疼痛、心下逆满、浮肿、下利或便秘。 茯苓: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者。 猪苓:小便不利。 泽泻:眩冒而小便不利者。 滑石:小便不利而赤者。 防己:下肢浮肿。 葛根:项背强痛而下利 瓜蒌根:渴而不呕 黄连:心中烦而心下痞者,兼治腹痛、呕吐、下利、脉促,血证。 黄芩:烦热而出血者,兼治心下痞、下利、干呕、胸胁苦满。 黄柏:身黄,发热而小便不利且赤者,兼治热利。 栀子:烦热而胸中窒者,兼治身黄、心中结痛、不得眠、小便短赤。 大黄:痛而闭、烦而热、滑而实。 芒硝:便秘、舌面干燥而谵语者。 厚朴:腹满、胸满,兼治咳喘、便秘。 枳实:胸腹痞满而痛且大便不通者。 栝楼实:胸中至心下闷痛而大便不通者。 薤白:胸腹痛,兼治咳唾喘息、里急后重。 石膏:身热汗出而烦渴、脉滑数或浮大、洪大者。 知母:汗出而烦。身热口燥渴,脉浮大者

趣味记忆伤寒论中方剂歌诀

趣味记忆伤寒论中方剂歌诀 1、桂枝汤:桂枝用勺炒枣姜。发热汗出桂枝汤,桂枝芍药草干姜。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2、桂枝葛根汤:桂枝用勺炒枣姜,葛麻黄。汗出恶风项背强,桂枝汤中葛麻黄。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3、桂枝加附子汤:桂枝用勺炒枣姜,附子来帮忙。发汗不止人恶风,桂枝汤中附子藏。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4、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炒枣姜。下后脉促胸又满,桂枝去芍是良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5、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桂附无芍炒枣姜。恶寒去芍加附子,桂附无勺草枣姜。 桂枝甘草生姜附子 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汤中杏麻黄。面热身痒各半汤,桂枝汤中杏麻黄。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杏仁

7、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汤中杏麻黄,关键在用量。汗出脉洪形似虐,桂二麻一莫彷徨。桂枝汤中杏麻黄,取名桂二麻一汤。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杏仁 8、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炒迷人。汗后烦渴脉洪大,就用人参白虎汤。 知母石膏粳米人参 9、桂枝二越婢一汤:桂麻炒芍、姜枣膏。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石膏 10、四逆汤:四逆汤,附子炒干姜。 附子甘草干姜 11、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硝炒黄。 大黄甘草芒硝 12、葛根加半夏汤:桂枝汤半葛麻黄。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半夏葛根麻黄 13、干姜甘草汤 干姜甘草

14、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 15、麻黄汤:麻桂炒杏仁。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16、小柴胡汤:人炒芩柴半枣姜。 人参柴胡黄芩甘草半夏大枣生姜17、大青龙汤:麻桂炒杏、姜枣膏。 桂枝麻黄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18、小青龙汤:好细辛、麻桂勺炒姜夏味。 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半夏五味子生姜细辛19、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中朴杏仁。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厚朴杏仁20、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新加汤,人参放进桂枝汤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人参

中医疾病随症加减用药表

中医疾病随症加减用药表 一、发热 1、外感风寒-----麻黄,桂枝,荆芥,防风,苏叶,羌活,白芷 2、外感风热-----桑叶,菊花,薄荷,蝉蜕,蔓荆子 3、温病-----(卫分)或热毒,银花,连翘,牛蒡子,大青叶,板兰根 4、热入营血-----(营分)生地,丹皮,玄参,赤芍 5、火毒-----川连,黄柏,黄芩,栀子 6、少阳证-----柴胡,黄芩 7、阳明气分证-----石膏,知母,花粉 8、阳明腑实证-----大黄,芒硝,元明粉 二、一切头痛 1、外感风热-----菊花,蔓荆子,薄荷,蝉蜕 2、外感风寒-----羌活,荆芥,白芷,藁本,细辛 3、鼻渊头痛-----苍耳子,辛荑,薄荷,白芷 4、湿邪头痛-----藿香,苍术,防风,羌活 5、肝热头痛-----龙胆草,夏枯草,栀子,黄芩 6、肝阳上亢-----石决明,草决明,钩藤,菊花 7、痰厥头痛-----川芎,细辛,南星,陈皮,云苓,半夏,枳实,甘草 8、少阳头痛-----(偏头痛)柴胡,黄芩,玉竹 9、太阳头痛-----(后头痛)川芎,麻黄,羌活,独活 10、少阴头痛-----(前额痛)升麻,石膏,白芷,葛根 11、太阴头痛-----苍术,半夏,南星 12、少阴头痛-----麻黄,附片,细辛 13、厥阴头痛-----(头顶痛)人参,吴茱萸,藁本,生姜,大枣 14、气虚头痛-----黄芪,人参,炒白术,升麻 15、血虚头痛-----当归,熟地,炒白芍,川芎,首乌,鸡血藤 16、阴虚头痛-----玄参,山萸,白芍,枸杞,玉竹,女贞子,生地 17、阳虚头痛-----鹿茸,鹿角胶,附子,肉桂,苁蓉,巴戟,仙灵脾 18、顽固头痛-----全蝎,白姜蚕,白附子,蜈蚣 三、眩晕 1、外感眩晕-----川芎,天麻,半夏,羌活,桔红,茯苓,甘草。生姜 2、内伤眩晕-----人参,当归,茯苓,枣仁,菊花,天麻,桔红 3、肝风内动-----菊花,钩藤,天麻,地龙,薄荷 4、肝阳上亢-----珍珠母,代赭石,石决明,龙骨,牡励 5、肝热眩晕-----夏枯草,菊花,龙胆草,草决明 6、气虚眩晕-----黄芪,党参,升麻,人参 7、血虚眩晕-----当归,熟地,首乌,白芍 8、肾阳虚晕-----鹿茸,紫河车,锁阳,仙灵脾,仙茅 9、气滞头晕-----木香,丁香,砂仁,桔皮,花苓,炒白术 10、痰湿头晕-----半夏,陈皮,茯苓,白术 四,咽喉痛 1、外感风热-----牛旁子,蝉蜕,薄荷,玄参,竹叶 2、肺气不利-----射干,桔梗,麦冬 3、肺胃热盛-----山豆根,牛黄,马勃,通大海,花粉 4、热毒-----银花,连翘,板兰根,栀子 5、失音-----通大海,川贝,冬花 五、口舌痛 1、心胃火盛-----川连,栀子,石膏,黄芩,木通,竹叶,灯心 2、肺胃阴虚-----生地,玄参,石膏,玉竹,沙参,麦冬 3、虚火上炎-----玄参,生地配肉桂 4、阳明腑实-----大黄,芒硝,元明粉 六、口感 1、口渴-----花粉,葛根,芦根,沙参 2、口苦-----龙胆草,茵陈,栀子 3、口甜-----川连,黄芩,栀子,石膏,佩兰,茯苓,竹叶 4、口臭-----炒黄芩,川连,木通,连翘,荜茇,各香,砂仁,川朴,槟榔 七、牙痛 1、牙齿肿痛-----当归,生地,丹皮,升麻,川连,防风,荆芥,石膏 2、胃火牙痛-----升麻,川连,生地,当归,丹皮,生石膏,大黄,芒硝,甘草 3、风火牙痛-----羌活,防风,藁本,白芷,川芎,薄荷,细辛,生地 4、虫牙痛-----玄参,生地,川连,川椒,细辛,白芷,乌梅,薄荷 5、阴虚牙痛-----熟地,生石膏,麦冬,牛膝,知母 6、牙齿腐烂-----芦荟,胡黄连,栀子,牛蒡子,银柴胡,桔梗,川军,玄参,薄荷 八、鼻疾

常见病症中医临床用药

常见病症中医临床用药 常见病症中医临床用药(一)发热1.外感发热:(1) 感受 风寒:荆芥、防风、苏叶、羌活、麻黄、桂枝、肾蕨、狗仔花、细辛、白芷、芫荽、藁本、生姜、葱白、大蒜、大头陈、磨盘草、大叶按、广防风、红根草、罗勒、排钱树、小槐花、 绣球防风、细叶刺针草、黄皮叶、大发汗、羊耳菊、狗尾草、干只眼、千年艾、七、大发表、马鞍藤、山苍子、古风 橘、云实、四方篙、耳枫、女金丹、刺芫荽、火索麻、臭 节草、牙刷草、毛茎马兰。(2) 感受风热:金银花、连翘、薄荷、桑叶、菊花、炒牛蒡子、芦根、柴胡、葛根、竹叶、浮萍、淡豆鼓、肿节风、黄皮叶、三叉苦、毛茎马兰、土牛膝、假茶辣、白花灯笼、大沙叶、六月雪、白英、小叶黑面叶、山腊梅、无根藤、毛大丁草、南天竹、九头狮子草、下田菊、山芝麻、古羊藤、山苍子、华山矾、黄花虱麻头、胡枝子、荚蒾、马兰;草龙、鱼眼草、南蛇簕、五色梅、龙葵、华泽 牛、含羞草、金粉蕨、金花草、金丝草、 蛇莓、胆木、挖耳草、黄稔、阴地蕨、狗肝菜、猪鬃草、铁破锣、盐肤木、算盘子、酢浆草、蔊菜、蟛蜞菊、爵床、露兜簕、岗梅、肾蕨、空心莲子草。(3)感受暑湿:藿香、佩兰、西瓜翠衣、绿豆、扁豆花、滑石、鸭跖草、珊瑚、臭樟、黄

麻、菜豆树、土香薷、玉叶金花、积雪草、山芝麻、水翁花、南蛇筋、细叶七星剑、布渣叶、三叉苦、土细辛、牛至、 筋草、木姜子、丝瓜叶、百蕊草、多花蔷薇(花)、牡蒿、奇 蒿、金丝草、金鸡脚、南五味子、臭灵丹。2.内伤发热: (1)阴虚内热:银柴胡、地骨皮、青藁、知母、秦艽、鳖甲、白薇、牡蒿、龟板、生地、丹皮、胡黄连、大羊角瓢、山毛藓、火棘、太白丽参、巴茅根、枸骨(叶)、黄三七、葎草、牡蛎、 狗尾巴参、白花灯笼、五色梅(2)气虚发热:蜜黄芪、党参、子。(3)血虚内热:当归、熟地、赤芍、丹皮、丹参、紫草、白薇、枸杞子、黄芪(补气,气旺则血生)。(二)头痛1.外感:(1)风寒头痛:荆芥、防风、白芷(前头痛、眉棱骨痛)、藁本(头顶痛)、细辛(头身痛)、羌活(偏头痛、青光眼引起的头痛)、川芎(两颞痛)、香青兰、黑藁本、灯盏细辛、土细辛、迎红杜鹃、罗勒、蜂窝草、小过路黄、山香、小鱼仙草、女金丹、牙刷草、秧青、东风橘、石荠宁、石楠、大头陈、百里香。 麸白术、茯苓、制黄精,气虚较甚兼有阳虚的加桂枝、制附 (2)风热头痛:桑叶、菊花、薄荷、生石膏、蔓荆子(两颞痛)、葛根(后颈痛)、山藤藤秧、绣线菊、东风藤、迎红杜鹃。2.内伤:⑴肝阳头痛:①平肝:天麻、钩藤、白蒺藜、白芍、菊花、豨莶草、臭梧桐、决明子、炒茺蔚子、炒青葙子、羊耳菊、朝天子、太白花、狼尾草。②潜阳:生石决明、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磁石、代赭石。③滋肝肾:怀牛膝、桑寄

伤寒论用药统计完整版

伤寒论用药统计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伤寒论用药次数统计一共82味药 61次:甘草 36次:桂枝 34次:大枣 33次:生姜 27次:芍药 20次:人参 19次:附子 17次:大黄 16次:干姜 14次:半夏麻黄黄芩 11次:茯苓黄连 10次:白术 09次:杏仁 07次:石膏 06次:枳实厚朴栀子柴胡芒硝 05次:牡蛎 04次:粳米葛根 03次:细辛阿胶知母龙骨桃仁豉 02次:当归桔梗泽泻麦门冬猪苓赤小豆葶苈吴茱萸赤石脂水蛭虻虫甘遂黄蘖栝蒌根蜀漆猪胆汁葱白 01次:栝蒌实五味子蜀椒滑石升麻胶饴鸡子黄文蛤瓜蒂竹叶贝母茵陈蒿白头翁秦皮旋覆花猪肤连轺生梓白皮天门冬麻子仁代赭石生地黄麻仁铅丹太一禹余粮食蜜妇人中褌巴豆乌梅鸡子苦酒人尿 伤寒论+金贵要略用药次数统计一共170种单味药 123次:甘草 70次: 桂枝 67次:生姜 59次: 大枣 51次: 芍药 38次:半夏 36次:干姜 34次:人参附子 32次:茯苓 31次: 大黄 28次:麻黄 27次: 白术 25次: 黄芩 19次: 杏仁 16次: 枳实 15次:细辛黄连 14次: 石膏当归厚朴

10次:阿胶栀子 09次: 柴胡 08次:芒硝 07次:知母粳米龙骨黄耆桃仁牡蛎 06次: 五味子芎穷桔梗泽泻 05次: 葛根麦门冬滑石干地黄 04次:蜀椒蟅虫百合 03次:五味防风橘皮防己猪苓赤小豆升麻鳖甲葶苈吴茱萸赤石脂乌头水蛭虻虫甘遂薤白栝蒌实香豉黄蘖栝蒌根薏苡仁茵陈 蒿葱白蜜(白蜜、食蜜) 02次:胶饴竹茹蜀漆猪胆汁牡丹瞿麦鸡子黄文蛤瓜蒂牡丹皮紫参矾石薯蓣雄黄竹叶木防己贝母苦参通草豉小麦硝石白酒 白头翁秦皮旋覆花麻子仁艾叶 01次:射干紫菀款冬花曲豆黄卷白敛云母猪肤猪膏乱发连轺生梓白皮天门冬蛇床子仁乌扇鼠妇石韦紫葳蜂巢赤硝蟋螂?酸枣 仁穹穷代赭石白鱼灶中黄土生地黄铅丹栝楼根葵子泽漆白前太一禹余粮盐生葛甘李根白皮干苏叶山茱萸白薇生地黄汁 川椒柏叶诃梨勒土瓜根生姜汁羊肉败酱粉葶苈子瓜子干漆蛴螬黄柏蜘蛛皂荚天雄妇人中褌巴豆红蓝花柏皮戎盐栝楼 实川乌乌梅狼牙椒目鸡子苦酒王不留行溯瞿细叶桑东南根蒲灰 人尿

★★伤寒论用药剂量中药用量计量单位 数字图书馆

伤寒论用药剂量中药用量计量单位数字图书馆 伤寒论用药剂量中药用量计量单位 摘要:“中医治疗的巧处在量上,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说明正确掌握中药用量的不容易《伤寒论》用药剂量的研究的重要性有以下四点 一、剂量是方剂的重要构成部分现今传世《伤寒论》载方112首每首皆详载剂量二、剂量影响方剂效果如半夏止呕效果与剂量成正比 三、剂量影响方剂功效经方用药有主次,剂量有所轻重不同,功效也大相逕庭 《伤寒病》剂量计量单位有标准度量衡制和非标准度量衡制的计量两大类标准度量衡制一、重量单位加“铢、两、斤”二、容量计量单应如“合、升、斗、斛”,及三、长度单位如“尺”特别是重量用“两”与容量“升”为最多 笔者根据文献考据与药物实测的方法进行研究一、经方文献考据法从《伤寒论》方剂的来源,探讨《伤寒论》“两”的折算 1.据钱超尘教授《中华经典医书》第二集,杨绍伊《伊尹汤液经》附录中《论方药分量》所云伤寒方应是继承商代伊尹《汤液经法》的考证 2.《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与《伤寒论》经方用量的考证二、《伤寒论》药物实测法 从《伤寒论》方剂本身的线索,探讨《伤寒论》的“两”探讨《伤寒论方剂用量的“实”质,考据经方用“两”的历史事实的实值导师傅延龄教授,提出由半夏与射干药物实测方法 三、东汉衡制与衡器考据

一方面从东汉的衡器,来探讨东汉的“两”值的大小制存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从东汉衡制的大小来研究如1.东汉货币考据、2.东汉嘉量考据、3.东汉衡器之考据、4.累黍之法的考证、5.根据水比重对东汉两考据、6.根据黄金以及7.《同度记》汉粟米法等七种方法考据笔者考据《伤寒病》剂量计量单位的折算结果如下 一、东汉“两”值的结果有两组 第—组、东汉一两为13.75克~15.6克此项是结果是据东汉货币、嘉量、衡器、累黍、水比重、黄金,以及《同度记》汉粟米法对东汉两的考据其中又以丘光明的考据结论载于《中国科学技术史》,考东汉标准制的一两为13.75克,目前公认最具公信 第二组、东汉一两为9.375克此项根据孔继涵《同度记》汉粟米法考据所得此项符合章太炎《医论》第八集在《论汤剂轻重之理》“古一两今在二钱到三钱间者为近”7.5~11.25克以药性平列所推测的合理范围章氏并于《论宋人煮散之得失》、《古汤剂水药重量比例说》与《伤寒论若干方重量与水之折合》等多处,以“汉一两当今二钱五分”9.375克的结论作为伤寒方在临床使用的折算标准,并推崇以孔继涵《同度计》汉粟米法考据“最为精审”,故汉一两应折今 9.375克为《伤寒论》—两 二、《伤寒论》“两”制应传承源自伊尹的《汤液经》 据杨绍伊《伊尹汤液经》附录《论方药分量》考据结论说明,伤寒方应是继承古代伊尹《汤液经法》的计量单位,所以“一两约合现代三钱” 三、《伤寒论》一“两”值应为10克此为半夏与射干药物实测共同结果本结论符合四项验证如1.药物配伍用量原则、2.药量与用水比例、3.药物相对剂量比例,及4.医家临床用量经验,说明本结论合理性及可信度 四、《伤寒论》一“升”与东汉一“升”折算为今大约200毫升,结果相近此系根据现今大量东汉的量器考据与《伤寒论》中所载“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杯”考据,大抵已确定一升为200毫升

2018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中成药临床应用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中成药临床应用 1、辩证属于肝气犯胃的慢性胃炎可选用(单项选择) A.良附丸 B.养胃舒胶囊 C.三九胃泰颗粒 D.香砂养胃丸 E. 气滞胃痛冲剂 2、大便干结,腹胀满而痛,身热不解,咽干少津,口渴欲饮可选用(多项选择) A. 麻仁滋脾丸 B. 当归龙荟丸 C. 麻子润肠丸 D.三黄 片 E.苁蓉通便口服液 3、香连片用于溃疡性结肠炎辩证的类型是(单项选择) A. 大肠实热型 B. 湿热壅滞型 C. 脾胃气虚型 D. 寒热错杂 型 E. 下焦虚寒型 4、中医对慢性胃炎的认识是病位在胃,但与发病的相关脏腑有(多项选择)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5、胃疼暴作,胃寒喜暖,口不渴喜热饮,苔白。辩证为(单项选择) A. 肝气犯胃 B. 寒邪犯胃 C. 脾胃气阴不足 D. 脾胃虚 寒 E.饮食停滞 6、中医认为慢性胃炎的病因有(多项选择) A. 外邪犯胃 B. 脾胃虚弱 C. 饮食伤胃 D. 瘀血阻滞 E.情 志失和 7、中医认为功能性便秘的病因病机有:(多项选择) A.脾肾阳虚,阴寒凝滞 B. 气虚传导无力 C. 与脾肺肾有关 D. 胃肠燥热 E.阴血津少,肠道失润 8、慢性胃炎症见胃脘隐隐灼痛,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口渴思饮消瘦乏力,大便干,

舌红少津或光剥无苔。辩证为:(单项选择) A.脾胃虚寒 B.脾胃虚弱 C.脾胃气阴不足 D. 肝气犯胃 E. 胃阴不足 9、溃疡性结肠炎表现为下痢赤白脓血,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红,苔薄黄或黄腻。中医辩证属于(单项选择) A.大肠实热 B.下焦虚寒 C.寒热错杂 D.湿热壅滞 E.脾胃气 虚 10、瘀血停胃的慢性胃炎选用:(单项选择) A.元胡止痛片 B.气滞胃痛冲剂 C.六味安消散 D. 香砂养胃 丸 E.胃苏颗粒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疗效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发病6个月至4年的34例(68眼)干眼症,采用泪然滴眼液滴眼,配合口服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结果:34例(68眼)干眼症,30例(60眼)治愈,治愈率88.24%,追踪随访6~12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血府逐瘀汤加减能有效治疗干眼症,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干眼症;血瘀;血府逐瘀汤;麦门冬 干眼症是指由于泪腺分泌过少或蒸发较多而引起瞬目时泪膜不稳定的一种眼表疾病[1]。又称角结膜干燥症。常见的症状包括眼睛干涩、容易疲倦、眼痒、有异物感、痛灼热感、分泌物呈泡沫状、怕风、畏光、对外界刺激很敏感。较严重者眼睛充血肥厚、角质化,角膜混浊、变性;严重影响视力。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近距离工种的不断增加及不良用眼习惯等原因,干眼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并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干眼症发病率约为14.4~33.0%[2]。干眼症的发病率呈显著升高趋势[3]。然而目前尚无特定方案和特效药物治疗[4]。笔者自2011年6月至2015年2月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34例(68眼)干眼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对发病6~12个月后就诊的34例(68眼)干眼症患者排除眼睛局部因素、全身器质性病变和职业病。34例干眼症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38~62岁,平均(44±0.76)岁,所有患者均为双眼发病。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口干、皮肤干燥及身体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疼痛;月经不调或提前断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舌下血管粗大、色暗,属血瘀。 1.2 诊断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标准》[5]:①双眼有干眼症病史及自觉症状,如眼干、异物感、烧灼感、视疲劳、畏光、视物模糊等。②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test 法)低于5mm/5分钟。③泪膜破裂时间<5秒。④角膜荧光素钠染色后可见角膜上皮散在着色,多分布于睑裂部和/或角膜下方,呈上皮浅层细点状。⑤可同时伴有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和关节炎。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泪然眼药水一次一滴,一天6~10次点眼。血府逐瘀汤加麦门冬加减,每日一副,水煎服。瘀痛入络者,加全蝎、穿山甲、地龙、三棱、莪术;气机郁滞重者,加川楝子、香附、青皮;血瘀经闭伴痛经者,本方去桔梗,加香

常见多发慢性病中医药保健方案

高血压中医干预方案 中医古文献中无高血压病得名称,但有关高血压病症状得记载,散见于“眩晕”、“头痛”、“肝阳”、“肝风”、“中风”等论述中。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病源候论》说:“肝气胜为血有余,则病目赤善怒,逆则头晕,耳聋不聪。”这些论述对现代防治高血压病具有一定得指导作用。 1、高血压得预防 (1)合理膳食:以低糖、低脂、优质高蛋白质与高纤维素为原则。减少膳食高糖、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动物内脏、蛋黄、蟹黄、鱿鱼、沙丁鱼、脑髓、鱼卵等),提倡多食牛羊肉、禽肉、鱼肉、豆制品与奶制品这些优质蛋白质,因为膳食鱼类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较高得膳食鱼类及海产品,尤其对舒张压有明显得保护作用。多食富含钾得蔬菜与水果(香蕉、苹果、柑橘),增加钙得摄入量,提倡多食奶制品、豆制品与海产品,因为钙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低盐饮食,少吃咸菜及腌制品。少饮可乐、雪碧等含糖量高得饮料,提倡饮用绿茶。少吃甜食与油炸食品,提倡多吃海藻类与食用菌类(香菇、蘑菇、喉头姑、银耳、黑木耳与茯苓),提倡多吃一些杂粮与薯类。粗细均衡搭配,做到有粗有细,不甜不咸,吃好早中餐,晚餐不宜太饱。 (2)控制体重:体重与体重指数与血压水平存在明显正相关,它与肥胖有着先天得“亲密”联系,超重与肥胖就是高血压得常见危险因素。 (3)戒烟限酒:烟草中尼古丁能引起小动脉痉挛,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因此应不吸烟及尽早戒烟。同时有研究显示随着饮酒量得增加,高血压病患病率逐渐增加,平均比非饮酒组高0、55倍。 (4)适量运动:坚持有恒、有序、有度,即长期规律得、循序渐进得、按个人具体情况进行得适量适度运动对健康有利,应避免高强度、大运动量得运动,只有低强度长时间得运动主要消耗脂肪,而高强度得运动主要利用糖原,增进食欲明显,不利于饮食控制。每周可运动3~5次,每次30~45分钟。每天可做10分钟得“深呼吸,下蹲起”得动作。深呼吸就是通过腹式呼吸,使膈肌下降,使腹部内脏器官受到温与得按摩,改善微循环;下蹲起动作通过体位改变可以增强交感与副交感神经调节血

方剂歌诀带趣味记忆

通窍活血汤【组成】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9克(研泥) 红枣7个(去核) 红花9克老葱3根(切碎) 鲜姜9克(切碎) 麝香0.15克(绢包) 【趣记】归川芍桃红+姜枣麝葱酒 六君子汤,归脾汤 左归丸,天王补心丹 【组成】熟地(240克)山药(炒,120克)枸杞(120克)山茱萸(120克)川牛膝(90克)鹿角胶(120克)龟板胶(120克)菟丝子(120克) 【趣记】兔狗归山,猪牛露地 方剂歌诀: 一、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 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臣子穿芳草,福将慢戒酒。 1、麻黄汤(伤寒)[干妈贵姓] 麻子炒杏仁。/干妈贵姓?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伤寒)[熟桂枝炒姜枣] 大芍炒姜汁。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 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汗自出。 3、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 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4、香苏散(太平)[陈老复苏](陈指陈皮,老指甘草,复指香附,苏指苏叶) 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 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5、小青龙汤(伤寒)[老新疆为嘛白吓鬼](老指甘草,新指细辛,疆指干姜,为指五味子,嘛指麻黄,白指白芷,吓指半夏,鬼指桂枝)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辛姜夏草从。 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附:大青龙汤[干妈姓桂,认识姜嫂](干指甘草,妈指麻黄,姓指杏仁,桂指桂枝,认虚字,识指石膏,江指生姜,嫂指大枣) 6、止嗽散(医学心悟)百草园前臣敬接。 止嗽散用百部苑,白前桔草荆陈研。 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7、正柴胡饮(景岳全书) 正柴胡饮散平方,芍药防风陈草姜。 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 (二)辛凉解表 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猪吃草帘脖子更白。 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母牛早餐河东柳叶,哥姐馋。 1、银翘散(温病条辨)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鼓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肺热煮无过。 2、桑菊饮(温病条辨)荷叶杏花,草根更俏。/荷花根,巧接杏桑果

中医中药物临症用药物加减表

中医中药临症用药加减表 中药 1.要药 辛温解表、宣肺利尿之要药:麻黄 鼻渊头痛之要药:辛夷 治寒饮伏肺之要药:细辛 治项背强痛之要药:葛根 治肝胆疾患及少阳证之要药:柴胡 升阳举陷的要药:升麻 治气分实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石膏 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夏枯草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生地黄 治疗一切痈肿疔疮阳证之要药:金银花 治湿热火郁、湿热泻痢之要药:黄连 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龙胆草 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大青叶 治肺痈之要药:鱼腥草 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山豆根 治疗痈肿疔毒之要药:蚤休 治疗梅毒的要药:土茯苓 治疗肠痈之要药:红藤、败酱草 治疗阳明腑实证(热结便秘)之要药:大黄 治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芒硝 治疗寒积便秘之要药:巴豆

治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威灵仙 久风顽痹、筋脉拘急及吐泻转筋之要药:木瓜 治风痹或痹证痛重之要药:徐长卿 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桑寄生 治风寒湿痹、筋骨软弱或四肢拘挛之要药:五加皮芳化湿浊的要药:藿香 治湿阻中焦之要药:苍术 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厚朴 湿热淋证之要药:瞿麦 诸淋涩痛之要药:海金沙 治疗膏淋之要药:萆解 治砂淋、石淋之要药:金钱草 治湿热黄疸之要药:茵陈 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附子 温中散寒之要药:干姜 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肉桂 中寒肝逆或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吴茱萸 胃寒呕逆之要药:丁香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为治痰的要药:橘皮 治胃肠积滞及痰滞胸痞之要药:枳实 行气调中止痛之要药:木香 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之要药:香附 治胸痹之要药:薤白 止呃之要药:柿蒂 治油腻肉积之要药:山楂

伤寒论方剂汇总

伤寒论方剂汇总 计量考:1斤=250克两=15.625克升=200毫升合=20毫升撮=2克 1铢=0.7克梧桐子大=黄豆大 1分=4克蜀椒1升=50克葶苈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中者=15克乌头小者=3克大者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 1.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五,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用。 2.通脉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炙甘草二两。 3.通脉四逆猪胆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一合。 4.四逆人参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5.茯苓四逆汤:四逆人参汤加茯苓六两。 6.吴萸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吴萸一两。 7.干姜附子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 8.白通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 9.百通加人尿猪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人尿(即童便)五合,猪胆汁一合。 10.甘草干姜汤:炮干姜二两,炙甘草四两。 (附子,先煮二小时左右,到不麻口为止)如果附片未煮透服,被麻醉不安者,即以好肉桂三到五钱泡水服之,轻者立解,重者渐愈,切忌用冷水洗胃每多促亡! 附方: 潜阳封髓丹:附子二两,西砂三钱,龟板四钱,黄柏二钱,甘草二钱。 大回阳饮:附片二两,干姜一两,肉桂四钱,炙甘草三钱。 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 麻杏石甘汤:麻黄四两,杏仁五十枚,石膏半斤,炙甘草二两。 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二两(如鸡子大)。 小青龙汤:麻黄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五味半升,半夏三两,生姜二两,细辛三两。

常见病的中药治疗

常见病的中药治疗 内科病症 一、感冒: (一)含义:感受触冒风邪为主的六淫之邪和时行病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内科常见疾病。(二)病因病机 1.病因:以风邪为主因 (1)六淫风邪常兼夹它邪致病:寒、热、暑湿、湿、燥; (2)时行病毒; (3)生活起居失当; (4)正气虚馁,卫外不固。 2.病机 (1)发病:卫气之强弱及感邪的轻重 (2)病位:主要在肺卫。 (3)病性:一般以实证居多,若素体正虚,又感外邪,为本虚表实证。 (4)病势:邪袭肺卫,多以表证为主,很少发生传变。 (5)病机转化:初起多见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外邪束表犯肺,肺卫功能失调。在病程中且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 (三)分类及用药 1.风寒感冒:包括风寒表实证和风寒表虚证。 (1)风寒表实证 证候特点:轻者仅见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涕清稀,咽痒,咳嗽,痰白,舌苔薄白,脉浮。重者可伴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脉浮而紧。 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代表方剂:荆防败毒散。 常用中成药:荆防颗粒、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颗粒、伤风停胶囊、表实感冒颗粒、风寒感冒颗粒、感冒软胶囊、感冒疏风丸、都梁丸、小儿清感灵片等。 正柴胡饮颗粒 【药物组成】柴胡、陈皮、防风、甘草、赤芍、生姜。 【功能主治】发散风寒,解热止痛。用于外感风寒初起,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喷嚏、咽痒咳嗽、四肢酸痛等症。适用于流行性感冒初起、轻度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0g或3g (无糖型),一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2)风寒表虚证 证候特点:恶风发热,汗出,头痛,或有项强,咳喘,咳痰稀白,舌苔薄白,脉浮缓。证机概要:风寒袭表,营卫失和,肺气不利。 治法:辛温解表,调和营卫。 代表方剂:桂枝汤。 常用中成药:桂枝合剂、表虚感冒颗粒,等等。 桂枝合剂 【药物组成】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 【功能主治】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用于外感风邪,头痛发热,鼻塞干呕,汗出恶风。【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15ml,一日3次。 2.风热感冒:包括风热犯表证及暑湿伤表证。 (1)风热犯表证 证候特点:身热较著,微恶风,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痰粘或黄,咽燥,或咽喉红肿

趣味方剂歌诀完美版

1..麻黄汤(《伤寒论》) 歌诀: 麻黄汤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平咳喘, 伤寒无汗服之宜。 趣记: 干妈贵姓? 对照: 甘麻桂杏? 2..桂枝汤(《伤寒论》) 歌诀: 桂枝汤治太阳风, 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 风寒表虚一方通。 趣记: 贵嫂炒姜枣。 对照: 桂芍草姜枣。 3..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歌诀: 九味羌活地防风, 细草苍芷芩川芎; 外感寒湿里蕴热, 发汗祛湿清里功。 趣记: 强风百草细, 秦川有苍生。 对照: 羌风白草细, 芩川一苍生。 4..小青龙汤(《伤寒论》) 歌诀: 小青龙用桂芍麻, 干姜细夏草味加; 外感风寒内停饮, 温肺化饮效甚夸。 趣记: 少将为嘛甘心下跪。 对照: 芍姜味麻甘辛夏桂。 5..银翘散(《温病条辨》) 歌诀: 银翘散主风热疴, 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 发热咽痛服之瘥。 趣记: 荷梗连根叶似伞, 豆花接穗杆如牛。对照: 荷梗连根叶———, 豆花芥穗甘一牛。 6..桑菊饮(《温病条辨》) 歌诀: 桑菊饮中桔杏翘, 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 风温咳嗽服之消。 趣记: 荷花根巧接杏桑果。 对照: 荷花根翘桔杏桑国。 7..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歌诀: 麻杏甘石汤法良, 辛凉宣泄有擅长; 邪热壅闭气喘急, 清肺平喘效力强。 8..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 歌诀: 人参败毒茯苓草, 枳壳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 时行感冒有奇功。 趣记: 活熊身伏草埂, 二虎只可强攻。 对照: 活芎参茯草梗, 二胡枳壳羌—。 9..大承气汤(《伤寒论》) 歌诀: 大承气汤用芒硝, 枳实大黄厚朴标; 泻热救阴功偏擅, 急下阳明有数条。 趣记: 皇后只是笑。 对照: 黄厚枳实硝。 10..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歌诀: 金匮大黄牡丹汤, 桃仁瓜子芒硝襄; 肠痈初起腹按痛, 苔黄脉数服之康。 趣记: 黄涛担冬瓜忙。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与《伤寒论》相关性研究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与《伤寒论》相关性研究研究目的:以《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组方法度审视《伤寒论》之组方、用药,以加深对仲景经方的理解,并以此探究六经实质,为指导中医临床提高疗效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本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是以文献整理研究为基础,结合统计学分析方法,以《辅行诀》中“汤液经法图”的组方理论,对《伤寒论》基本方剂进行计数统计,以《辅行诀》五行互含思想对仲景方常用药物确定五行互含属性。从《辅行诀》阴阳二旦、四神大小诸汤证中总结出外感病辨治规律,并和《伤寒论》六经辨治体系进行对比,从而探究仲景对《汤液经法》处方用药的创新与发展。 研究内容:本课题是对《辅行诀》与《伤寒论》的相关性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以中医天人相应理论为指导思想,气化学说为基础,结合《素问·脏气法时论》《阳阳离合论》《灵枢·根结》等篇文章,探究《黄帝内经》中三阴三阳之含义,以阐明《内经》三阴三阳对《伤寒论》六经体系建立的指导作用。2.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六淫学说,以《辅行诀》治疗外感天行病阴阳二旦、四神汤证为研究对象,从病因、发病、传变、辨证体系等方面和《伤寒论》六经体系进行对比,从而归纳总结六经病的病理特点。3.以《辅行诀》中“汤液经法图”组方理论审视《伤寒论》基本方,并和现今组方理论比较出异同。 4.以《辅行诀》五行互含注1思想对《伤寒论》中体用补泻注2药物进行归类,寻求仲景用药规律。注1:“五行互含”为《辅行诀》特有的药物分类方法,如肝木其气升散,辛味能散,故认为辛味属木。譬如桂枝味辛,故属木;桂枝入肝,为木中木药;细辛味辛属木,入肺,为木中金药。 此与传统中医理论中辛味属金不同,其对指导临床用药更具实用性。注2:

内科(杂病)常用中医药用药指导知识讲义

内科(杂病)常用中医药用药指导知识 朱姝 中药起源于远古时代,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已经成为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对维护我国人民健康、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部分常见内科杂病的治疗 一、感冒 (一)含义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导致邪犯肺卫,卫表不和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冬两季为多。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传、证候相类似者,称为实行感冒。 (二)病因 1.外感六淫,风为主因 风为六淫之首,流动于四时之中,故外感为病,常以风为先导。 因四时六气各有偏盛,故风邪常与当令之气相合伤人,而表现为不同证型。如深秋冬令季节,风与寒合,多为风寒证。春夏温暖之时,风与热合,暑多夹湿,每又表现为风暑夹湿证候。但一般以风寒、风热证为多见,暑湿证次之。至于梅雨季节之夹湿、秋冬兼燥等,亦每可见之。 2.时行疫毒伤人 若时行疫毒伤人,则病情重而多变,往往互相传染,造成广泛的流行,且不限于季节性。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时其病诸侯》说:“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和,温良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 (三)辨证要点 1.辨风寒风热 一般而言,风寒感冒以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疼,鼻塞流清涕为特征;风热感冒以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口渴,鼻塞流涕黄稠,咽痛或红肿为特征。其中咽部肿痛与否,常为风寒风热辨证主要依据。亦有初起属风寒感冒,数日后出现咽喉疼痛,流涕由清涕转为黄稠,此为寒邪郁而化热。 2.辨不同兼夹 夹湿者多见于梅雨季节,以身热不扬,头胀如裹,骨节疼重,胸闷,口淡或甜等为特征;夹暑者多见于炎夏,以身热有汗,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等为特征;夹燥者多见于秋冬,以身热头痛,鼻燥咽干,咳嗽无痰或少痰,口渴,舌红等为特征。 3.辨偏实偏虚

伤寒论用药统计

伤寒论用药次数统计一共82味药 61次:甘草 36次:桂枝 34次:大枣 33次:生姜 27次:芍药 20次:人参 19次:附子 17次:大黄 16次:干姜 14次:半夏麻黄黄芩 11次:茯苓黄连 10次:白朮 09次:杏仁 07次:石膏 06次:枳实厚朴栀子柴胡芒硝 05次:牡蛎 04次:粳米葛根 03次:细辛阿胶知母龙骨桃仁豉 02次:当归桔梗泽泻麦门冬猪苓赤小豆葶苈吴茱萸赤石脂水蛭虻虫甘遂黄蘗栝蒌根蜀漆猪胆汁葱白 01次:栝蒌实五味子蜀椒滑石升麻胶饴鸡子黄文蛤瓜蒂竹叶贝母茵陈蒿白头翁秦皮旋覆花猪肤连轺生梓白皮天门冬麻子仁代赭石生地黄麻仁铅丹太一禹余粮食蜜妇人中褌巴豆乌梅鸡子苦酒人尿

伤寒论+金贵要略用药次数统计一共170种单味药 123次:甘草 70次: 桂枝 67次:生姜 59次: 大枣 51次: 芍药 38次:半夏 36次:干姜 34次:人参附子 32次:茯苓 31次: 大黄 28次:麻黄 27次: 白朮 25次: 黄芩 19次: 杏仁 16次: 枳实 15次:细辛黄连 14次: 石膏当归厚朴 10次:阿胶栀子 09次: 柴胡 08次:芒硝 07次:知母粳米龙骨黄耆桃仁牡蛎 06次: 五味子芎穷桔梗泽泻 05次: 葛根麦门冬滑石干地黄 04次:蜀椒蟅虫百合 03次:五味防风橘皮防己猪苓赤小豆升麻鳖甲葶苈吴茱萸赤石脂乌头水蛭虻虫甘遂薤白栝蒌实香豉黄蘗栝蒌根薏苡仁茵陈蒿葱白蜜(白蜜、食蜜) 02次:胶饴竹茹蜀漆猪胆汁牡丹瞿麦鸡子黄文蛤瓜蒂牡丹皮紫参矾石薯蓣雄黄竹叶木防己贝母苦参通草豉小麦硝石白酒白头翁秦皮旋覆花麻子仁艾叶 01次:射干紫菀款冬花曲豆黄卷白敛云母猪肤猪膏乱发连轺生梓白皮天门冬蛇床子仁乌扇鼠妇石韦紫葳蜂巢赤硝蟋螂酸枣仁穹穷代赭石白鱼灶中黄土生地黄铅丹栝楼根葵子泽漆白前太一禹余粮盐生葛甘李根白皮干苏叶山茱萸白薇生地黄汁川椒柏叶诃梨勒土瓜根生姜汁羊肉败酱粉葶苈子瓜子干漆蛴螬黄柏蜘蛛皂荚天雄妇人中褌巴豆红蓝花柏皮戎盐栝楼实川乌乌梅狼牙椒目鸡子苦酒王不留行溯瞿细叶桑东南根蒲灰人尿

中医随症加减用药表

中药+中医随症加减用药表+临床上中药的要药切记! 1.要药辛温解表、宣肺利尿之要药:麻黄. 鼻渊头痛之要药:辛夷. 治寒饮伏肺之要药:细辛.治项背强痛之要药:葛根. 治肝胆疾患及少阳证之要药:柴胡. 升阳举陷的要药:升麻. 治气分实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石膏. 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夏枯草.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生地黄. 治疗一切痈肿疔疮阳证之要药:金银花. 治湿热火郁、湿热泻痢之要药:黄连. 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龙胆草. 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大青叶. 治肺痈之要药:鱼腥草. 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山豆根. 治疗痈肿疔毒之要药:蚤休.治疗梅毒的要药:土茯苓. 治疗肠痈之要药:红藤、败酱草. 治疗阳明腑实证(热结便秘)之要药:大黄. 治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芒硝. 治疗寒积便秘之要药:巴豆.治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威灵仙. 久风顽痹、筋脉拘急及吐泻转筋之要药:木瓜.治风痹或痹证痛重之要药:徐长卿. 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桑寄生. 治风寒湿痹、筋骨软弱或四肢拘挛之要药:五加皮. 芳化湿浊的要药:藿香. 治湿阻中焦之要药:苍术. 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厚朴. 湿热淋证之要药:瞿麦. 诸淋涩痛之要药:海金沙. 治疗膏淋之要药:萆解. 治砂淋、石淋之要药:金钱草. 治湿热黄疸之要药:茵陈. 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附子. 温中散寒之要药:干姜. 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肉桂. 中寒肝逆或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吴茱萸. 胃寒呕逆之要药:丁香.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为治痰的要药:橘皮. 治胃肠积滞及痰滞胸痞之要药:枳实. 行气调中止痛之要药:木香. 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之要药:

(完整版)《常见联合用药手册》全套版

《常见联合用药手册》完整版 一、呼吸系统类 (一﹚风寒感冒 常识判断:其起因多是劳累,没休息好,再加上吹风或受凉,导致身体免疫机能下降, 鼻咽部病毒大量繁殖容易并发细菌感染而发病。风寒感冒通常秋冬季节发生 较多。症状有: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 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 用药原则:辛温解表(多发汗)为主。 一般用药:流感丸、感冒清热软胶囊,感冒解毒颗粒. 荆防颗粒,风寒感冒颗粒,九味羌活丸, 感冒软胶囊.四季感冒胶囊.氨咖黄敏胶囊.病毒灵等 联合用药:中药感冒药物+抗炎药+抗病毒西药 建议顾客:喝姜糖水、姜粥等,可用热水泡脚,最好加点酒,需要出汗。 预防与保健:苏叶10g杏仁10g葱白5根姜3片水煎服 备注:可适当用抗生素、发热重加解热镇痛类 (二﹚风热感冒 常识判断:风热感冒,其起因通常是感受风热之邪所引发,也有由风寒感冒转为风热感 冒的现象,相当于感冒引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有:发热重、微恶风、 面赤,头胀痛、有汗、口鼻干燥,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粘或黄、鼻塞黄 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 用药原则: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为主。 一般用药:治感佳,柴黄片,羚羊感冒片,银翘片.感冒咳嗽颗粒.板蓝根颗粒,桑菊感冒片. 精制银翘解毒片.感冒止咳胶囊、双黄连胶囊、金感胶囊.、抗感胶囊等 联合用药:对症中成药物+抗炎药+抗病毒西药 建议顾客:多饮水,饮食易清淡。 预防与保健:枇杷叶20g杏仁10g川贝10g瘦肉100g药煎好去渣与肉同煮,喝汤吃肉 备注:可适当用抗生素、发热重加解热镇痛类 (三)普通感冒 病因: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常见病 病症:咽喉肿痛、鼻塞、流涕 处方组成:抗病毒类+解热镇痛+抗菌消炎+增强免疫 处方一:金刚烷或利巴韦林+抗病毒口服液+复方氨酚烷胺胶囊+含片 处方二:双黄连+复方氨酚烷胺胶囊+感冒清热软胶囊 处方三:抗病毒口服液+复感冒灵+VC 预防与保健:黄芪、杞孑、大枣、党参、瘦肉煲汤,喝汤吃肉 备注:可适当用抗生素、发热重加解热镇痛类 (四)流行感冒 病因: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病症:咽喉肿痛、鼻塞、流涕、头痛 处方组成:清热解毒类+解热镇痛+抗菌消炎+增强免疫 处方一:清热毒口服液+复方氨酚烷胺胶囊+VC 处方二:双黄连+白加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