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作者:洪恩教育IQ365商城时间:2009-08-11

儿童的妙想世界——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本文介绍了儿童心理学研究中的10个经典实验。对于熟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人来说,看看不同的观点,也是一件好事。

儿童心理学——或者更宽泛的说,发展心理学——并不仅仅是关于孩子的研究,而是研究像你我这样的人,以及我们如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儿童心理学展现了我们的过去,甚至包括我们的将来。本文是这十篇的索引,希望各位看官多提建议、多多支持。

开始翻译的时候,我没想过一下子把10篇都翻译出来。之后有个网友留言,说自己是个孩子的爸爸,希望我能将这个系列进行到底。其实本来上开始在yeeyan上发表翻译是想给自己找个事情做,转移一下注意力。没想到,却真的可能对某些人有帮助。这位爸爸的支持,让我下决心在新年之前把这十篇都翻译出来,也算是送给大家的新年礼物。

一、婴儿早期记忆

想想看,如果我们真的记得从出生开始的所有事情,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吧——幸亏忘的比记得多得多。本文介绍了一个60年代关于儿童记忆的实验。与我们的common sense有出入,小孩儿很早就能记住事情。

很久很久以前,虽然现在看起来已模糊不清,我们都曾是孩子。我们咯咯笑、大哭、大笑、探索、摔倒,我们对于刚刚起步的这条旅途几乎一无所知。

除非遭遇不幸,在生命最初的几年中,我们产生了记忆、语言、自我意识、记忆认知、社会和情绪能力。我们向着未来的自己走出了最初的几步。

儿童心理学——或者更宽泛的说,发展心理学——并不仅仅是关于孩子的研究,而是研究像你我这样的人,以及我们如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就像了解自己的历史可以对未来有所借鉴,儿童心理学展现了我们的过去,甚至包括我们的将来。

这篇及以后几篇将介绍儿童心理学几个重要领域中的10个经典研究。每个实验都是我们自己这个拼图中的一块,细细品味任何一个实验,都将提醒我们,现在看来浑然天成的事情曾经是多么复杂。

婴儿从很早就有记忆

有些人认为,我们不可能记得2到4岁之前的任何事情。另一些人则认为我们能记住那之前的事——可能甚至能追溯至出生之前。“儿童期失忆”可不好研究,因为我们很难证明成人最早的记忆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

不过心理学家也进行了一些研究,通过一系列经典实验来检查幼年的记忆形成。如果真的很早就有记忆,那么从理论上成人当然可能记住很早期的经历。

一踢脚就有声

上世纪六十年代,Carolyn Rovee-Collier(现任职于Rutgers大学)教授和同事们设计了一个经典实验。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得以了解婴儿记忆的机制。这种方式提供了关于婴儿记忆何时、如何发展的重要证据。

在他们的实验中,Rovee & Rovee让9-12周大的婴儿舒适地躺在家中的摇篮中,向上看着一个色彩鲜艳的木头旋转风铃。

在他们的脚上系一条绳子,另一端连到旋转风铃上。所以当孩子踢脚的时候,风铃就会动。如果他踢得用力,那些木头装饰就会相互撞击发出悦耳的敲击声。小孩踢得越多,他们就可以听到更多的敲击声。

如果你知道巴普洛夫和他那只流哈喇子的狗,那理解这个实验应该没什么问题。这个实验就是看看婴儿可不可以对踢脚让小车移动产生条件反射。研究者首先记录婴儿踢脚次数的基础水平(小车没有连到脚上),之后和有激动结果(风铃动了!)的踢脚次数进行比较。

Rovee&Rovee发现八周大的婴儿就可以掌握踢脚和风铃转动之间的关联。在45-55分钟之后,这种概念依然不会削减。

早期记忆

虽然这个原始发现价值不大,但是利用这一程序导致了之后很多有关婴儿记忆的新发现的出现。比如,在后续实验用不同的旋转风铃代替了旋转的小车,看看婴儿是否可以分别不同,以此来测试他们是否真的记住了。

另一项实验中,只有八周的婴儿接受了为期三天,每天9分钟的旋转风铃训练。24小时之后,只有使用相同的风铃,婴儿才会比基础水平踢的多。这说明他们记得训练他们所使用的风铃而并不是随便一个就风铃。这是一个特别激动人心的发现,因为在那之前人们认为长期记忆(24小时对心理学家就算长期了)直到8或9个月才会出现。

因为这个和类似的一些实验,我们现在更多地了解了婴儿记忆。我们的记忆系统实际上从很早起开始就工作得相当好。儿童的记忆也差不多和成人的有相同的工作方式——只不过婴儿的记忆更加脆弱而已。

Carolyn Rovee-Collier怀疑婴儿期失忆是否真的存在。看起来,我们的大脑确实可以在一岁之就存储长期记忆。成年后很难提取这时期的记忆是因为我们的早期记忆系统功能有限,之后又受到以后生活的干扰,最终我们会不可避免的忘记早期信息。

二、自我概念的形成

虽说没有人是完全为自己活着的,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也的确有道理。自我概念,或者说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奠定了我们行为处事的基础。本文中的经典实验,向我们揭示了婴儿什么时候知道“我就是我”。

自我概念的出现:镜子里的是我么?

至今为止,“镜子测试”依然是最好的检查婴儿自我概念出现的实验

大多数人总是首先想到自己,因此我们很难想象曾几何时,我们没有“我”的概念。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一个简单实验显示,直到2岁左右,我们还不能在镜子里认出自己。由于这个研究,以及后来一些延伸的实验,一些观点认为直到2岁生日,我们才出现自我概念。

鼻子上的红点

1972年,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Beulah Amsterdam发表了一项实验,从此开启了随后几十年关于自我认识的研究。实验的过程很简单。首先悄悄地在6-24个月的婴儿鼻子上粘一小红点,然后把他们放在镜子前。孩子的妈妈指着镜子里的影像问孩子:“那是谁?”之后研究者们开始观察婴儿的反映。

Amsterdam测试了88个婴儿,最终只能得到16个孩子的可靠资料——婴儿终究是婴儿,而且很多孩子不想玩。从这16个婴儿身上,Amsterdam发现了三类反应:

1、6-12个月:那是别的孩子!婴儿的行为好像在镜子里的是另一个人——一个他们想友好相处的人。他们会做出接近的动作,比如微笑、发出声音等。

2、13-24个月:退缩。婴儿看到自己在镜子里面的样子不再感到特别兴奋。有些看起来有些警惕,而另一些则会偶尔微笑一下并弄出些声音。对这种行为的一种解释是婴儿这时的行为很自觉(感到自己存在,可能表现出自我概念),但是这也可能是面对其他孩子的反应。

3、20-24个月以后:那是我!大约从这个时候开始,婴儿开始能够通过指着自己鼻子上的红点,清楚地认出自己。这明确地表明他们认出镜子里的是自己,而那块棉球是在自己的鼻子上。

虽然Amsterdam的结果是通过小样本得出的,之后在更多的被试身上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另外,之后设立控制情况的实验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孩子如果鼻子上没有红点就不会碰自己的鼻子。这说明摸鼻子并不是他们看到自己影像的自然反应。

自我概念还是仅仅认出自己?

当然这个实验简化了大量的复杂心理过程。心理学家就镜子实验到底揭示了什么提出很多问题。比如,有可能婴儿在2岁之前还不能很好地分辨面孔。所以,他们可能在更早的时候产生自我概念。

另一种可能是,在两岁左右,婴儿产生了牢固的外表或视觉的自我概念,不过还没什么心理的自我概念。如果是这种情况,测试说明我们知道我们看起来很像,可能我们需要到更久以后才产生自我概念。

这仅仅是两个常见的解释,你肯定能相处更多其他解释。这种多元可能性显示了儿童心理学中一个重大障碍:由于只有有限的实验可以在孩子身上实践,因此结论特别模棱两可。尽管有这么多的可能解释,这么多年来镜子实验依然牢不可催并且继续得到应用,而其他实验要就无人问津了。

社会性的孩子

镜子实验之所以长盛不衰,其中一个原因是,从其他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自我概念这时应该已经产生了。正是2到4岁这段时间,孩子们开始迅速发展出很多社会性行为。简单的互动没有大用,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才是成功的社会关系的基础。如果婴儿没有一定的自我概念,他们大概不可能和别人建立关系。

镜子实验也被用于测试动物的自我概念,实际上,在Amsterdam之前,这个实验最早是由Gordon Gallup教授用于黑猩猩的研究。所有的大型类人猿都“通过”了测试,其他还有海豚、鲸鱼和大象。在最近的一项实验中,一个8英尺高的镜子被摆放在纽约Bronx公园的大象笼里。研究者在大象的头上画上记号,他们观察到大象去碰他们自己脑袋上的记号。

大象和其他能够通过这项实验的通过都拥有复杂的社会体系,这并不是巧合。基本的自我识别是与其他动物交流的关键;有了这个知识,婴儿们开始一摇一摆地进入了社会性的世界。

三、儿童学习发展

学习应该是整个儿童时代最重要的工作。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学习一门全新的知识,远比我们纠正固有的观念容易。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新旧观点的冲突会让我们产生困惑。本文的实验介绍了孩子接受新知识的过程。

孩子怎么明白地球不是圆的

关于儿童时期学习过程的经典实验指出:真正的理解建立在放弃固有的成见之上

想想那些我们都慢慢接受的知识:人类是从猴子进化的,用字母代替数字可以帮助解决问题,地球是个绕着太阳转的圆球。他们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周围的事情,这些事实如今看来微不足道,似乎上学时只用一天的课程就可以掌握。

不论这些概念现在看起来多么明显,曾经一度我们无论如何也弄不明白,那时候我们坚信算数只能用数字、人类是特殊的物种,而地球是平的。孩子们如何扭转了对世界的理解,这是儿童心理学中最引人入胜的领域之一。不过这不仅仅与儿童有关,我们总要时不时地接受新的概念——虽然可能不是物种起源这么重大的问题。

我们很容易认为学习主要与记忆有关——特别是糟糕的教育中,学习就是死记硬背。当然更好的学习方式,不仅是知其然,还要只求所以然。那么是何种认知过程让我们从死记硬背发展成真正的理解呢?

Stella Vosniadou 和William Brewer 曾经进行过一项经典的儿童心理学实验,让人们了解了我们如何“知其所以然”。实验的根据是一种叫做“心理模型”的认知心理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我们先建造一

个解释某件事情原理的心理模型,然后测试这个模型,以获得对于周遭的理解。这个理论指出在我们理解一个概念的过程中,可能有一系列的中间点,每达到一处都了解了事情的一个部分而非全部。Vosniadou 和Brewer希望从这些心理模型的中间点中找出证据说明理解的发展过程。

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Vosniadou 和Brewer在实验中共采访了60个6-11岁的孩子。每个孩子需要回答48个问题,开始的问题很简单:“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后面的设计的问题则更有试探性,用以了解孩子有关地球的心理模型。

尽管大多数孩子开始的时候都说地球是圆的,研究者很快发现孩子们有各种各样的心理模型。当问到如果你年复一年一直走路会发生什么情况,很多孩子说会掉下去,考虑到他们认为地球是个圆球,这个答案让人吃惊。有些孩子甚至说你会掉到其他的星球上。还有孩子说虽然地球是圆的,但我们住在地球里面的一个平面上。

最初,这些答案看起来杂乱无章也不具统一性,好像是孩子们自己编造出来的。但随着进一步提问,出现了一个明确的回答模式(括号的数字包含了具有该种心理模型的孩子的数量)。

长方形的地球:认为地球是一个平的长方形,你可能掉下去(1/60)

圆盘形的地球:认为地球是一个平的盘子,你可能掉下去(1/60)

两个地球:认为我们站在一个“地球”上,它是平的,而另一个在天上的“地球”是圆的。这个答案说明当被问到“地面”的时候,他们认为这个星球是平的,;而被问道“地球”是则认为是圆的(8/60)空心球:认为我们住在地球部的一块平地上(12/60)

铺平的球体:认为地球是个铺平的圆球,人可以在上面(和下面)生活(4/60)

球形:随着年龄的增长,持有地球是球状的常规观点的孩子稳步增多。

混合模型:剩下的孩子或者是没有给出统一的答案,或者难以归纳出一种模型(11/60)

理解的发展

以上结果说明我们需要一个发展过程来接受一个本来犹如天方夜谭的全新概念。日常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地球一定是圆的。否则,向下的重力会把我们拽到。这是我们最初关于地球的“心理模型”。之后我们被告之地球差不多是个球形,而我们尽力改造原有的模型,但过了一段时候我们发现我们陷入了两难的处境。

这些心理模型的中间点指出,我们为了弄清一个新的概念,最初想通过某种办法,将其归入已有的理解中。认为地球是个空心球,或者认为有两个地球就是这样的例子。这两种模型都希望能同时维持“地球是平的”和“地球是圆的”两个概念。

让孩子很难学习新知识的是从日常经验得来的固有思维:地球是平的。如果他们不能放弃看待地球的老眼光,就很难全部接受新的观点;他们只能创造一个不伦不类的混合体,偶尔也可能有些奇思妙想。从个人经验得出的建立起的固有思维很顽强,是很难放弃的,即使矛盾的证据明明白白地摆到面前。有时候,真正的理解有时候并不仅仅是学习新的观念,而更多的是放弃原来的观念。

四、依恋类型

有个传说说得是我们本来都是一个圆,一辈子都在寻找自己的missing piece。其实,我们缺的这个角,并不是在喝孟婆汤、过奈何桥的时候遗失的。对婴儿父母的早期依恋,可能就是那块被遗忘的拼图。你有没有发现自己总是在找同样的类型、总喜欢相似的人?根据依恋理论,我们的成人关系很大程度上重复着几个月大时和母亲之间的关系。

——《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曲阳四小张婧 《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一书是一本写给父母的亲子指导书,从孩子的性格类型开始,逐一剖析了许多孩子的常见行为及其造成这些行为背后心理的原因。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这本书也能够让我们从细节中读懂孩子,并为我们与家长交流家庭教育时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如果遇到孩子这段时间不爱学习,而家长又无计可施时,这时候就可以想到“椰壳效应”。椰壳效应说的是一个孩子很不喜欢吃饭,家长为此伤透了脑筋。一次,孩子的父亲带回了一个新颖别致的椰壳。孩子看到椰壳后爱不释手,父亲就把椰壳锯成两半,给孩子当吃饭的碗。结果,孩子爱上了吃饭,虽然说的是吃饭,其实学习也是同理。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若能融入耐心,细心捕捉学习中的“椰壳”,选择恰当的时机将之做成“碗”,也定会让孩子爱上学习,寓学于乐。 如果遇到犯错后“屡教不改”的孩子,这时候就可以想到“南风效应”。南风效应是一则寓言:南风和北风想知道谁的力量更大,于是打赌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越使劲地刮,天越冷,行人越是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轻柔的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温暖如春,解开衣扣,脱下了大衣。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由被要求变为自觉。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切忌使用“北风”猛烈地吹,要用温暖的“南风”逐步吹掉孩子的错误习惯。 如果孩子做事不能够坚持,你一定要告诉他遵守“洛克定律”。即,有专一目标,才有专注行动。这个目标最好是“跳一跳,够得着”的。有一个佛教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位法师带着一群人去远方寻找宝藏。由于路途艰险,走到半途时,大家便打起了退堂鼓。法师见状,在险道上幻化出一座城市,对大家说,前面就是一座大城!过城不远,就是宝藏所在地啦。众人见眼前果然有座大城,又重新打起精神,继续前行。最后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宝藏。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会“化城”的艺术,不断地给孩子“化”出一个个看得见而且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阶段性目标,让孩子热情地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前进。 《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仿佛带我走进了孩子迷宫般的内心世界……原来,孩子的言行背后都有相应的心里学法则等你对号入座,领悟了这些法则,就像一个蒙在鼓里的人终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以后,面对孩子的行为问题时,我都会思考其背后的心理原因,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更快乐地投入学习生活!

最美丽的十大物理实验 美国的物理学家最近评出的这些实验共同之处是:它们都“抓”住了物理学家眼中“最美丽”的科学之魂,这种美丽是一种经典概念:最简单的仪器和设备,最根本、最单纯的科学结论,就像是一座座历史丰碑一样,人们长久的困惑和含糊顷刻间一扫而空,对自然界的认识更加清晰。 无论在加速器中裂解亚原子粒子,还是测序基因序列,或分析一颗遥远恒星的摆动,这些让世界瞩目的实验常常动辄耗资百万美元,产生出洪水般汹涌的数据,并需要超高速计算机处理几个月。一些实验小组因此成长为一个个的小公司。 罗伯特•;克瑞丝是美国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哲学系的教员、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历史学家,他最近在美国的物理学家中作了一次调查,要求他们提名历史上最美丽的科学实验。9月份出版的《物理学世界》刊登了排名前10位的最美丽实验,其中的大多数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令人惊奇的是这十大实验中的绝大多数是科学家独立完成,最多有一两个助手。所有的实验都是在实验桌上进行的,没有用到什么大型计算工具比如电脑一类,最多不过是把直尺或者是计算器。 所有这些实验共同之处是他们都仅仅“抓”住了物理学家

眼中“最美丽”的科学之魂,这种美丽是一种经典概念:最简单的仪器和设备,发现了最根本、最单纯的科学概念,就像是一座座历史丰碑一样,人们长久的困惑和含糊顷刻间一扫而空,对自然界的认识更加清晰。 从十大经典科学实验评选本身,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出2000年来科学家们最重大的发现轨迹,就像我们“鸟瞰”历史一样。 《物理学世界》对这些实验进行的排名是根据公众对它们的认识程度,排在第一位的是展示物理世界量子特征的实验。但是,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积累的过程,9月25日的美国《纽约时报》根据时间顺序对这些实验重新排序,并作了简单的解释。 去年,科学家们在南极安置一个摆钟,并观察它的摆动。他们是在重复1851年巴黎的一个著名实验。1851年法国科学家傅科在公众面前做了一个实验,用一根长220英尺的钢丝将一个62磅重的头上带有铁笔的铁球悬挂在屋顶下,观测记录它前后摆动的轨迹。周围观众发现钟摆每次摆动都会稍稍偏离原轨迹并发生旋转时,无不惊讶。实际上这是因为房屋在缓缓移动。傅科的演示说明地球是在围绕地轴自转的。在巴黎的纬度上,钟摆的轨迹是顺时针方向,30小时一周期。在南半球,钟摆应是逆时针转动,而在赤道上将不会转动。在南极,转动周期是24小时。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作者是英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谢弗儿童心理学对儿童心理学这门学科现有的发现和成果做了一个介绍和总结,回答了近些年来家长、老师和社会都广泛关注的儿童成长方面的问题.比如,有没有一些正确的抚养孩子的方法,如何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孩子的哪些问题是家长和老师需要了解和矫正的,儿童每天应该看多长时间的电视,能够从儿童期的行为预测长大后的智力吗,等等。儿童心理学的语言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无论是选修心理学课程的学生,还是各级教育工作者,或者是想知道孩子为什么不高兴了的家长,都会发现儿童心理学不仅有用,而且有趣。儿童令人着迷,儿童非常重要。这两个非常好的理由使我们想对儿童了解得更多一些。儿童令人着迷是因为他们和成年人既相似又不同一方面,他们明显有潜力发展出成熟个体才具有的各种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具有只在他们那个年龄段特有的能力和要求,需要我们去承认、去尊重,也需要我们去关注。儿童令人着迷还因为儿童期的本质就是发展变化。观察新生儿长大成幼儿,再一步步长成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和少年、青年,试图解释这些变化中暗藏的各种机制,这不仅吸引人的智力工作,而且能满足感情上的需要。早期经验对心理有不可挽回的影响吗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是被遗传因素塑造的为什么一些儿童比另一些儿童更早地获得语言能力离婚对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有最理想的方法帮助儿童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吗哪怕仅仅

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我们也希望回答这些问题,以及其他很多在日常抚养和教育中产生的问题。儿童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社会的未来取决于我们怎样带大和教育下一代。这样,又有许多问题产生了。是否存在着某些正确的抚养孩子的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充分挖掘潜能呢有哪些冒险的因素是我们需要了解和避免的早期攻击性是预示着以后暴力和犯罪的一个危险信号吗儿童能够弥补回失去的重要经历吗比如应该在婴儿期和父母形成亲密关系的经历,比如在上学前要接触很多读物的经历。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对儿童的养育者有意义,对教育、福利、健康和教育领域的政策制定者也有意义,使他们可以制定出最符合儿童健康发展的政策。儿童心理学的目标是要通过客观研究建立起一个能够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的信息基地。这样,我们就能够得到儿童发展本质的事实性结论,而不仅仅是一些看法。尽管儿童心理学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它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左右有了长足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一本书里要将它的方方面面都讲清楚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相反,本书的目的是要对现有的发现做一个总结,着重介绍近些年来大家广泛关注的问题,并对儿童心理学的本质及其成就做一说明。 全书目录分为: 1、认识儿童 2、儿童的本质 3、人生之初

难题”之一:P(多项式算法)问题对NP(非多项式算法)问题 难题”之二:霍奇(Hodge)猜想 难题”之三:庞加莱(Poincare)猜想 难题”之四:黎曼(Riemann)假设 难题”之五:杨-米尔斯(Yang-Mills)存在性和质量缺口 难题”之六:纳维叶-斯托克斯(Navier-Stokes)方程的存在性与光滑性 难题”之七:贝赫(Birch)和斯维讷通-戴尔(Swinnerton-Dyer)猜想 难题”之八:几何尺规作图问题 难题”之九:哥德巴赫猜想 难题”之十:四色猜想 美国麻州的克雷(Clay)数学研究所于2000年5月24日在巴黎法兰西学院宣布了一件被媒体炒得火热的大事:对七个“千僖年数学难题”的每一个悬赏一百万美元。以下是这七个难题的简单介绍。 “千僖难题”之一:P(多项式算法)问题对NP(非多项式算法)问题 在一个周六的晚上,你参加了一个盛大的晚会。由于感到局促不安,你想知道这一大厅中是否有你已经认识的人。你的主人向你提议说,你一定认识那位正在甜点盘附近角落的女士罗丝。不费一秒钟,你就能向那里扫视,并且发现你的主人是正确的。然而,如果没有这样的暗示,你就必须环顾整个大厅,一个个地审视每一个人,看是否有你认识的人。生成问题的一个解通常比验证一个给定的解时间花费要多得多。这是这种一般现象的一个例子。与此类似的是,如果某人告诉你,数13,717,421可以写成两个较小的数的乘积,你可能不知道是否应该相信他,但是如果他告诉你它可以因子分解为3607乘上3803,那么你就可以用一个袖珍计算器容易验证这是对的。不管我们编写程序是否灵巧,判定一个答案是可以很快利用内部知识来验证,还是没有这样的提示而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求解,被看作逻辑和计算机科学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它是斯蒂文·考克(StephenCook)于1971年陈述的。 “千僖难题”之二:霍奇(Hodge)猜想 二十世纪的数学家们发现了研究复杂对象的形状的强有力的办法。基本想法是问在怎样的程度上,我们可以把给定对象的形状通过把维数不断增加的简单几何营造块粘合在一起来形成。这种技巧是变得如此有用,使得它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式来推广;最终导至一些强有力的工具,使数学家在对他们研究中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对象进行分类时取得巨大的进展。不幸的是,在这一推广中,程序的几何出发点变得模糊起来。在某种意义下,必须加上某些没有任何几何解释的部件。霍奇猜想断言,对于所谓射影代数簇这种特别完美的空间类型来说,称作霍奇闭链的部件实际上是称作代数闭链的几何部件的(有理线性)组合。“千僖难题”之三:庞加莱(Poincare)猜想 如果我们伸缩围绕一个苹果表面的橡皮带,那么我们可以既不扯断它,也不让它离开表面,使它慢慢移动收缩为一个点。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想象同样的橡皮带以适当的方向被伸缩在一个轮胎面上,那么不扯断橡皮带或者轮胎面,是没有办法把它收缩到一点的。我们说,苹果表面是“单连通的”,而轮胎面不是。大约在一百年以前,庞加莱已经知道,二维球面本质上可由单连通性来刻画,他提出三维球面(四维空间中与原点有单位距离的点的全体)的对应问题。这个问题立即变得无比困难,从那时起,数学家们就在为此奋斗。 “千僖难题”之四:黎曼(Riemann)假设

新大学化学实验课程总结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产生的基础,是检验化学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是化学学科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因此是化学的学习中关键的环节之一。 通过本学期化学实验的学习与实践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学到了化学的知识,还增长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优良的科学素质。通过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实验技术,增进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了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树立了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定会受益匪浅。 具体收获如下(1)掌握了了布氏漏斗等更多基本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我觉得这事一种更加严谨研究方法和更加简单高效的试验方法。(2)通过实验我加深了对化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性能的理解;(3)我学会准确地观察和分析化学反应现象以及处理数据的方法;(4)训练和培养了我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本学期老师生动的讲解加强了我对化学的认识与热情,其中的几个实验我有着更高的兴趣,即几个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的社会化学,如硼酸锌盐的阻燃性的测定,固体乙醇的制

备,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等。让我从化学中领略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化学。 至于化学知识在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当中的应用很多很多,比如飞行器制造中钛合金等材料等应用,飞行器燃料中化学知识的运用等等,让我再一次看到了化学学习对自己今后专业方面学习的重要作用。 最后想说,我很喜欢本学期的化学实验课程,希望今后能再添加一些趣味实验,我相信化学实验课将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有更大的收获。 班号: 学号: 姓名:

高校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发表时间:2008-12-01T09:47:16.450Z 来源:《中外教育研究》供稿作者:李玉明谭雄文李玉林衡阳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系[导读] 本文阐述了高校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探讨了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设想和方法。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校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探讨了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设想和方法。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一、引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高校化学实验教学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①通过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学习知识和技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影响学生的世界观、思维方法和作风,在育人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②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认知和发展具有促进的功能,在促进学生认知结构转化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实验教学不仅是为学生学习理论提供感性材料,为理解疑难概念铺设台阶,而且是整个学习的一部分,与理论教育密不可分,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③化学实验教学是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锲而不舍、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精神,使其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综合潜在能力,使人才培养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④化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素质。学生将各种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探究,启迪学生探索创新精神,从而促进创新思维和增强创新素质。[1] 二、高校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高校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①化学实验课程体系中各实验课的某些内容陈旧,与当代科学发展状况不相适应;②化学实验课程的验证性实验项目过多,诸多实验的差别仅仅在于对象的不同,不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4]③各门实验课之间缺乏联系和配合,不能形成有机的整体;④许多实验内容使用的仪器设备比较陈旧,跟不上时代的需要;⑤实验仪器设备数量不充分,不能满足学生人数增长的需要;⑥实验室面积有限,不能满足学生实验空间的需要;⑦许多实验课不能有效进行微型实验教学,跟不上节约型、环保型社会的时代要求;⑧综合、设计、探究性实验偏少且不能有效开展,学生的独立性和开创性发展的能力培养亟待加强;⑨实验教学师资相对缺乏,实验教学队伍有待加强。 因此,为了解决高校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必须对高校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三、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设想与方法 1.优化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各门基础化学实验课之间的联系。在开设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等实验教学内容时,各实验课之间相互配合,消除重复性实验,统筹兼顾,横向联系,形成有机的整体。 2.深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无论学生人数增加多少,实验教学应该成为独立的、与理论教学并行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计划要本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做到大学四年不断线。在保证实验教学基本内容顺利完成的条件下,应是越少越好、越精越好。一方面要重新制定独立的实验教学大纲,删除过时陈旧的实验、合并重复性实验、更新缺乏代表性与典型性的实验,保证实验内容体现特征和运用现代实验方法,保证实验教学的系统、完整、精练与科学;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仪器设备,挖掘其潜能,尽可能开发高水平的实验,努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5]现代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已由让学生验证理论转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现代实验教学就要对传统的实验类型进行改革;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设计型、创造型、探究型、综合型实验。减少传统的为获取实验数据而进行实验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开设讨论性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允许学生自己选做实验,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3.统筹规划、科学管理,提高实验仪器设备使用率。扩招后,许多院校在短时期内不可能投入大量的物力与财力,更新大量的实验仪器设备和新建大量的实验场馆,因而实验教学只能以改革求发展。许多实验课应有效进行微型实验教学,[6]节约化学试剂和实验耗材,减少实验室“三废”,创建低耗环保型实验室。对通用性实验仪器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哪个实验项目需要使用,则到保管室借用,用后归还。提高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率,避免资源闲置浪费。对专用性实验仪器设备进行专门管理,有利于其维护和保养,提高实验仪器设备的完好率。 4.加强实验教学师资建设,充实实验教学队伍。高校应进一步重视实验教学师资的作用,提高实验教学师资的待遇,在考核和评定中同等对待。加强实验教学师资的培训[7],鼓励实验教学师资进行科研或教研。引进或内部挖掘高职称高学历人员从事实验教学或管理,返聘已退休或离岗的经验丰富的实验教学或管理人员,充实实验教学队伍。 〖*本文为衡阳师范学院教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JYKT200807)〗 参考文献 1 李晓莉等.面向21世纪化学教育专业实验体系改革的探究与试验[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22(1):95~96 2 徐林林等.改革高师化学实验体系提高学生化学素质培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22(1):92~93

读《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有感 塞德兹说过:人如同陶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维形。 儿童时期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对儿童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儿童以后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知识,思想,价值观,世界观等等在这个时期都是处于一个启蒙的阶段,所以对儿童的培养受到了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儿童的培养关乎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科教兴国战略中邓小平就提出“教育从娃娃抓起”的口号。 也许是还没为人父母,无法亲身体会书中所说的每一个事例。尽管我自认为自己不太自信但也无法与父母细究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但我还是很庆幸我的父母并没有像很多中国家长那样怕孩子太累不愿意让他做家务,担心孩子危险不让他一个人上学放学,孩子跌倒了第一时间跑过去扶起他而且还责骂地板不平导致孩子跌倒……我的父母不懂儿童心理学原理也不懂太多理论,但他们懂得怎么去让自己的孩子更独立,彰显独立意识。由于现在家庭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所以家长们都希望给最好的孩子,希望孩子生活得更好,殊不知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影响孩子形成独立人格的最大障碍。这本书和父母的教育方法告诉我,如果以后我有自己的孩子,我就应该在合适的时候放手,让孩子自己走路,让孩子自己吃饭,让孩子自己学会和同龄人交往,培养他的独立意识。 有关专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从幼儿期开始到小学阶段是孩子个性形成和矫正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能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孩子的个性以及行为习惯方面,就会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反之,如果错过了这个“最有效教育期”,即使付出十倍的努力,也极有可能是无效的。 所以作为父母不能下意识地觉得小孩子不懂事,现在独立为时尚早,等到孩子大些再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不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帮助孩子作决定。 当下的家庭教育有一种普遍的现象,父母本着父爱和母爱,希望孩子全盘接受自己为孩子作出的安排,却忽视甚至全然不顾孩子自身的感受。 父母的动机当然是为孩子好,但是父母的行为未必是对的。当孩子的认知水平远超过父母当年,甚至对父母当下的认知水平也产生了巨大挑战的时候,在父母眼里孩子就成了“不懂事”“不能体察父母良苦用心”的人。父母的用心良苦

大学化学实验心得体会 大学化学实验心得体会篇1 有机化学是高等学校化工专业的必修课,要想学好有机化学,首先,要认真读书,读懂书上的定义,只有明白了定义才是解决以后所有问题的关键。其次,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读完书之后做笔记,就是把书上的知识有条理的自己整理在本子上,记住方程式是重中之重,而且有机化学的方程式比较复杂,副产物多,而且在不同条件下产物不同,主要应记住特征反应以及重要反应条件。再就是整理网络图,就是有什么能氧化或还原成什么,这样让知识点成为知识面,方便在做推断题的时候能更好更快的推出产物。 想学好一门课程,死记硬背是肯定不行的。中学化学的知识比较散杂,要记的东西很多。例如:反应的颜色变化、沉淀的颜色、反应方程式等,这些都很重要,容易在推断题中出现。但是这些内容在教材上没有说明其原理,你就可以利用网络查询资料简单了解原理来帮助记忆。你还可以查找一些有关化学史的资料,了解一些物质的发现过程或者一些化学家的资料来培养兴趣,有了兴趣才能学好知识。 学习过程中,老师的授课很重要,所以上课不可以不听,即使对老师不满意也要认真听讲。根据老师讲的内容作适当的笔记,但是记住,不可以老师讲什么记什么,那样对学习没有任何好处,只会浪费上课的时间。要定期整理笔记,对笔记进行删剔与补充。在阶段考试前将笔记拿出来看,对不扎实的知识夯实。而且要将新旧知识穿线,不要让知识结构发生断层。 要重新学习已经学过的东西,首先你要知道老师对这部分知识进行的怎样的补充,所以建议你借鉴同学的笔记,不要只看教材。在学新知识时,遇到问题要马上解决,因为你遇到的问题很可能是因为你对旧知识不了解所产生的。多背,多练习,多总结。 学有机化学要及时地对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加以归纳与总

高校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作者:张平尹奋平 来源:《传播力研究》2020年第14期 摘要:如今的高校教育教学不断深化改革,同时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也在实现创新和发展,不断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取得的教学成果也很可观。在高校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教师的规范化引导下,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实验操作的要点,进而在实践中对物理化学理论知识加以掌握。传统的高校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受实验条件和环境影响,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不足,所以高校实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需要对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创新。本文从当前高校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讨论高校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作用,最后分析如何开展高校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混合式教学,希望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科研类人才。 关键词:高校;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O64-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4-0-02 物理化学实验突出实验性和技术性的特点,对于诸多学科的关系十分密切。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需要在新形势下大力培养应用型物理化学人才,对于高校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来说,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论证总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所以高校要立足实际情况,加强师资建设,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最终提升教学质量。 一、当前高校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条件和教师队伍问题 要想有效开展高校物理化学混合式教学,首先,需要保证良好的硬件设施,不过当前部分高校由于实验投入成本较高,不能及时更新设备与器材,尤其是高精尖的信息化设备还无法充分满足物理化学混合实验的教学需要,导致部分实验设备数量和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其次,从教师队伍的角度讲,也存在师源紧张和教学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未能在教学中充分将物理与化学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1]。 (二)教学方法与实践考核问题 当前的部分高校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这是由于很多高校独立开设理论教学和實践教学,甚至存在先开展实验教学,后进行理论讲解的情况,该情况下学生

《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感悟1500字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的学科。(为人父为人母我们是不考证的,没有上岗证就诞生了一个幼小的生命,我们亦步亦趋,从马虎大意,一个孩子的身份转化成有母爱,有父爱的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也是走向成熟的历程。 教育是终身的事,也预示着,当我们老去,还是有不懂的教育问题,吾生有涯而知无涯,用有限的生命探索无尽的宇宙奥秘,那就要抱着一颗平常心,不求穷尽,只求日醒。) 人的儿童时期(包括少年期和青年初期,一般为0-18岁) (原来总以为儿童仅仅是13岁以前的,青春期也是儿童的升级版,孩子还是个孩子,不当做完全的成人要求,也不当做绝对的孩子教育。随着个性化发展,自由的渴望,读懂他们的心,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决定沟通的钥匙。) 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算起,因为这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用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比较有系统的科学的著作。 (德国哲学家辈出,康德、马克思、尼采、黑格尔、叔本华、莱布尼茨、海德格尔、哈贝马斯、谢林,真是个值得花费精力的国家。) 弗洛伊德核心是情欲说,超我包括两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 (在龙岗书院王阳明要求学生务必做到: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不立志不可能勤学,不勤学志也无法完成。为人处世,不可能无过,但应有过必改。同理,一个孩子具有善念、自我约束力、正的目标,学习就有东西,自然形成自推的力量,这股力量是多少家长梦寐以求的。 我们常说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再好,我们孩子最爱自己的孩子,那何必过多关注别人家的孩子,总是自毁自家的呢。要是更看重激发内推力,是不是轻松很多呢?) 主动感对内疚感(4-7岁),勤奋感对自卑感(7-16岁)

VOLAB高校化学实验室规划方案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重要场地,同时也是进行技术开发与新兴科学研究的主要平台。实验楼和实验室的规划和建设水平折射出一所学校在教育创新、科研项目和管理层面的水平和重视程度。 近年来,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受到多方前所未有的关注,各地高校在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上也十分重视。 一、建设目标 根据校方要求,重点完成化学实验楼建设任务,通过建设,满足化学系专业实验教学需要,同时满足化学学科类研究和大学生创新的发展需求,创造条件基本达到高等专业人才对实验条件的要求。 二、建设基本思路 1.校方通过建设化学实验室决议,采用竞标方式找到满意的化学实验楼承建方。 2.承建方提供设计方案,双方达成协议,签订化学实验楼建设合同。 3.承建方根据方案进行施工,在合同规定期限内完成交工。 4.校方结算尾款,实验楼投入使用。 5.承建方后期跟踪维护。 三、建设内容 1、实验室队伍建设 实验技术人员是实验室工作的主体,他们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质量和实验室开放,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只有具有创新观念的人才能领导和策划实验室的一切工作,实验室建设重要的是建设一支作风过硬、热爱本职工作、业务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队伍,将采取加强原有实验室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选送一些实验技术人员到实验技术力量雄厚的高校进修学习、将学历层次高动手能力强的教师从理论教学一线充实到实验教学工作岗位,引进高学历人才不断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工作,促进中心实验技术人员实验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2、实验室硬件环境建设 化学学院实验室虽然已建设多年,但在实验用房、仪器设备品种及实验设备套数等方面仍不能满足常规实验教学要求,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在实验用房、仪器设备品种、设备台套数等方面加大投入的力度,今后五年我们除对现有专业实验室进行进一步建设外,重点建设几个公共专业平台实验室的建设。 四、建成后期养护 化学实验室除了一支完整的实验室专职管理队伍外,还有一支实力雄厚兼职实验教师队伍,这为VOLAB高校化学实验室规划方案的实施提供了人力和技术上的有力支持,再加上学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以及承建方的后期技术支持,这都为该规划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精选范文5篇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1 最近帮主一向在看儿童心理学的书籍,我学儿童心理学主要有两个目的:成为更懂孩子的妈妈;成为一个更好地分享者,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受益。 儿童心理学是什么吗?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15、16岁儿童心理是研究不一样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儿童心理学按年龄阶段划分为婴生儿期(0-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2、13岁)、青少年期(11-12岁——15、16岁)。家长为什么要学点儿童心理学?学习儿童心理学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儿童在不一样年龄阶段孩子认知发展、言语发展、个性发展、记忆发展、学习潜力、思维发展和自我意识的特点,让家长能够更好地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在教育孩子方面尊重生命成长规律减少盲目性和焦虑性,即不急功近利的拔苗助长也不放任自流的自生自长,最好的教育都是恰逢其实、恰当好处的教育。 为了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儿童不一样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帮忙家长设置各阶段合理的成长期望,明确什么样的方法有助于孩子认知、社交潜力及心理的发展,什么样的方式会阻碍其发展,给家长带给一些恰当的教育方法,帮主整理一份儿童的年龄与相应行为潜力的对照表,期望帮忙各位家长更了解自我的孩子,成为更懂孩子的教育者。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2 学前期是人的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之一。幼儿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以游戏为主的各项活动中,心理发展异常迅速。作为幼儿教师学习心理学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是搞好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 通过学习《幼儿心理学》,我深知: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而幼儿教师是年青一代最初的启蒙老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作为幼儿教师,首先是要做幼儿的朋友,在平等的关系中,教师是幼儿的伙伴,使幼儿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放松,让他们感觉生活在自由、尊重、平等、合作的气氛中,在这气氛中,让幼儿充分的活动,获得表达自己的欲望的能力和机会。 我们班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相同,有的孩子活泼大方,他们能主动表现自己,见到客人能主动打招呼,听到音乐就能翩翩起舞,为大家表演,这样的是我们所倡导的。但是有些孩子,他们在幼儿园里比较活泼,一旦离开了他们熟悉的环境,或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幼儿园来了陌生人参观等等,他们便很胆怯,不敢说话。这种胆怯性格的形成,大多因为缺乏锻炼的机会,缺少表现自己的勇气的条件,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将严重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胆怯的幼儿往往没有勇气在众人面前讲话,或说话声音很小,为改变这种胆怯的性格,我们努力为幼儿提供"说"的机会,让幼儿在每个人面前表达自己欲望和自己的感情。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怎样去教幼儿、怎样主动和幼儿沟通是很重要的。 第一、现在的教育观,要求教师与幼儿的地位是平等的`。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幼儿,作为朋友坐下来与幼儿谈心,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这些来容易的话,做起来却很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包括幼儿自己的权利,所以做什么都不要强制幼儿去做,可以去引导幼儿去做。教师以亲切的话语,关心他们喜欢,做什么,需要什么。这样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使我们目标得以实施。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让幼儿从中得到知识。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就尽量多设计一些与教育内容相一致的游戏。真正做到"在游戏中学习"。 第三、抓住幼儿的闪光点。 让幼儿充满自信做好每一件事,教师应多鼓励幼儿,包括一些很小的事,对他进行赞美,他们定会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国外著名实验室] 卡文迪什实验室 在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中,实验室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以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H.卡文迪什(Henry Cavendish)命名的卡文迪什实验室(Cavendish Laboratory)相当于英国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的物理系。 剑桥大学建于1209年,历史悠久,与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遥相对应。卡文迪什实验室创建于1871年,1874年建成,由当时剑桥大学校长W.卡文迪什(William Cavendish)私人捐款兴建的(他是H.卡文迪什的近亲),这个实验室就取名为卡文迪什实验室。当时用捐款建了一座实验室楼,并配备了一些仪器设备。 英国是19世纪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物理实验室从科学家私人住宅中扩展为研究单位,适应了19世纪后半叶工业技术对科学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开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规模越来越大,社会化和专业化是必然趋势。剑桥大学校长的这一做法是有远见的。 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1831-1879)负责筹建这所实验室。1874年实验室建成后他担任第一任实验室主任,直到他1879年因病去世。 在他的主持下,卡文迪什实验室开展了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初具规模。按照麦克斯韦的主张,物理教学在系统讲授的同时,还辅以表演实验,并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表演实验要求结构简单,学生易于掌握。麦克斯韦说过:“这些实验的教育价值,往往与仪器的复杂性成反比,学生用自制仪器,虽然经常出毛病,但他们却会比用仔细调整好的仪器,学到更多的东西。学生用仔细调整好的仪器易产生依赖而不敢拆成零件。”从那时起,使用自制仪器就形成了卡文迪什实验室的传统。实验室附有工作间,可以制作很精密的仪器。麦克斯韦很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也很注意前人的经验。他在整理一百年前H.卡文迪什留下的有关电学的论著之后,亲自重复并改进卡文迪什做过的一些实验。同时,卡文迪什实验室还进行了多种实验研究,例如:地磁、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电学常数的精密测量、欧姆定律、光谱、双轴晶体等等,这些工作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97年麦克斯韦去世后,瑞利(James William Rayleigh, 1842-1919)继任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他因在气体密度的研究中发现氩而获1904 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瑞利在声学和电学方面很有造诣。在他的主持下,卡文迪什实验室系统地开设了学生实验。1884年,瑞利因被选为皇家学院教授而辞职。 28岁的J. J. 汤姆逊(J. J. Thomson, 1856-1940)继瑞利之后任该实验室第三任主任。他因通过气体电传导性的研究,测出电子的电荷与质量的比值获190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汤姆逊对卡文迪什实验室的建设有卓越贡献。在他的建议下,从1895年开始,卡文迪什实验室实行吸收外校及国外的大学毕业生当研究生的制度,建立了一整套培养研究生的管理体制,树立了良好的学风。一批批优秀的年轻学者陆续来到这里,在汤姆逊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研究。他培养的研究生中,有许多后来成了著名科学家,例如卢瑟福、朗之万、W. L. 布拉格、C. T. R. 威尔逊、里查森、巴克拉等人,其中多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对科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有的成了各重要研究机构的学术带头人。 汤姆逊和卢瑟福最早证实了空气被X射线游离。从游离现象推导出游离辐射(放射线),也就是由原子释出能量范围广大的电磁波和粒子辐射。汤姆逊最负盛名的贡献是探讨阴极射线的性质,也就是电子的性质。他借着电场以偏转阴极射线;在过去是用磁场使它子偏转。他终于证实电子为带负电的粒子。接着他又测定电子的质量,约为氢原子核的二千分之一。在当时它子是被视为最小的粒子。 电子是属于次原子级的粒子,汤姆逊是证明次原子级粒子存在的第一位,从此打开了次原子级的门户。后来汤姆逊证实电子和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会产生X射线,而X射线和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却会产生电子。 第一个原子模型也要归功于汤姆逊,也就是闻名的“葡萄干布丁模型”。他绘出原子为一球形,充满了正电荷,同时也有相同数目的负电荷(电子)。汤姆逊因在电子和气体导电两方面的卓越成就,获得190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 汤姆逊领导的35年中间,卡文迪什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如下成果:进行了气体导电的研究,从而导致了电子的发现;放射性的研究,导致了α、β射线的发现;进行了正射线的研究,发明了质谱仪,从而导致了同位素的研究;膨胀云室的发明,为核物理和基本粒子的研究准备了条件;电磁波和热电子的研究导致了真空管的发明和改善,促进了无线电电子学的发展和应用。这些引人注目的成就使卡文迪什实验室成了物理学的圣地,世界各地的物理学家纷纷来访,把这里的经验带回去,对各地实验室的建设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物理历史上的十大经典实验 2002 年,美国两位学者在全美物理学家中做了一次调查,请他们提名有史以来最出色的十大物理实验,其中多数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令人惊奇的是十大经典物理实验的核心是他们都抓住了物理学家眼中最美丽的科学之魂:由简单的仪器和设备,发现了最根本、最单纯的科学概念。十大经典物理实验犹如十座历史丰碑,扫开人们长久的困惑和含糊,开辟了对自然界的崭新认识。从十大经典物理实验评选本身,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出2000 年来科学家们最重大的发现轨迹,就像我们“鸟瞰”历史一样。 排名第一:托马斯·杨的双缝演示应用于电子干涉实验 在20世纪初的一段时间中,人们逐渐发现了微观客体(光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即所谓的“波粒二象性”。“波动”和“粒子”都是经典物理学中从宏观世界里获得的概念,与我们的直观经验较为相符。然而,微观客体的行为与人们的日常经验毕竟相差很远。如何按照现代量子物理学的观点去准确认识、理解微观世界本身的规律,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为一典型实例。 杨氏的双缝干涉实验是经典的波动光学实验,玻尔和爱因斯坦试图以电子束代替光束来做双缝干涉实验,以此来讨论量子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可是,由于技术的原因,当时它只是一个思想实验。直到1961 年,约恩?孙制作出长为50mm、宽为0.3mm、缝间距为1mm 的双缝,并把一束电子加速到50keV,然后让它们通过双缝。当电子撞击荧光屏时显示了可见的图样,并可用照相机记录图样结果。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的图样与光的双缝干涉实验结果的类似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电子具有波动性的一个实证。更有甚者,实验中即使电子是一个个地发射,仍有相同的干涉图样。但是,当我们试图决定电子究竟是通

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读 后感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从细节中读懂孩子 ——《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曲阳四小张婧 《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一书是一本写给父母的亲子指导书,从孩子的性格类型开始,逐一剖析了许多孩子的常见行为及其造成这些行为背后心理的原因。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这本书也能够让我们从细节中读懂孩子,并为我们与家长交流家庭教育时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如果遇到孩子这段时间不爱学习,而家长又无计可施时,这时候就可以想到“椰壳效应”。椰壳效应说的是一个孩子很不喜欢吃饭,家长为此伤透了脑筋。一次,孩子的父亲带回了一个新颖别致的椰壳。孩子看到椰壳后爱不释手,父亲就把椰壳锯成两半,给孩子当吃饭的碗。结果,孩子爱上了吃饭,虽然说的是吃饭,其实学习也是同理。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若能融入耐心,细心捕捉学习中的“椰壳”,选择恰当的时机将之做成“碗”,也定会让孩子爱上学习,寓学于乐。 如果遇到犯错后“屡教不改”的孩子,这时候就可以想到“南风效应”。南风效应是一则寓言:南风和北风想知道谁的力量更大,于是打赌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越使劲地刮,天越冷,行人越是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轻柔的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温暖如春,解开衣扣,脱下了大衣。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由被要求变为自觉。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切忌使用“北风”猛烈地吹,要用温暖的“南风”逐步吹掉孩子的错误习惯。 如果孩子做事不能够坚持,你一定要告诉他遵守“洛克定律”。即,有专一目标,才有专注行动。这个目标最好是“跳一跳,够得着”的。有一个佛教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位法师带着一群人去远方寻找宝藏。由于路途艰险,走到半途时,大家便打起了退堂鼓。法师见状,在险道上幻化出一座城市,对大家说,前面就是一座大城!过城不远,就是宝藏所在地啦。众人见眼前果然有座大城,又重新打起精神,继续前行。最后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宝藏。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会“化城”的艺术,不断地给孩子“化”出一个个看得见而且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阶段性目标,让孩子热情地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前进。 《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仿佛带我走进了孩子迷宫般的内心世界……原来,孩子的言行背后都有相应的心里学法则等你对号入座,领悟了这些法则,就像一个蒙在鼓里的人终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以后,面对孩子的行为问题时,我都会思考其背后的心理原因,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更快乐地投入学习生活!

“最美丽”的十大物理实验 最简单的仪器和设备,发现了最根本、最单纯的科学概念,这些“抓”住了物理学家眼中“最美的”科学之魂的实验,就像是一座座历史丰碑一样,人们长久的困惑和含糊顷刻间一扫而空,对自然界的认识更加清晰。 罗伯特·克瑞丝是美国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哲学系的教员、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历史学家,他最近在美国的物理学家中作了一次调查,要求他们提名历史上最美丽的科学实验。9月份出版的《物理学世界》刊登了排名前10位的最美丽实验,其中的大多数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令人惊奇的是这十大实验中的绝大多数是科学家独立完成,最多有一两个助手。所有的实验都是在实验桌上进行的,没有用到什么大型计算工具比如电脑一类,最多不过是把直尺或者是计算器。 从十大经典科学实验评选本身,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出2000年来科学家们最重大的发现轨迹,就像我们“鸟瞰”历史一样。 《物理学世界》对这些实验进行的排名是根据公众对它们的认识程度,排在第一位的是展示物理世界量子特征的实验。但是,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积累的过程,9月25日的美国《纽约时报》根据时间顺序对这些实验重新排序,并作了简单的解释 1、托马斯·杨的双缝演示应用于电子干涉实验 牛顿和托马斯·杨对光的性质研究得出的结论都不完全正确。光既不是简单 的由微粒构成,也不是一种单纯的波。20世纪初,麦克斯·普克朗和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分别指出一种叫光子的东西发出光和吸收光。但是其他实验还是证 明光是一种波状物。经过几十年发展的量子学说最终总结了两个矛盾的真理: 光子和亚原子微粒(如电子、 光子等等)是同时具有两种性质的微粒,物理上称它们:波粒二象性。 将托马斯·杨的双缝演示改造一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科学们用电子 流代替光束来解释这个实验。根据量子力学,电粒子流被分为两股,被分得更小的粒子流产生波的效应,它们相互影响,以至产生像托马斯·杨的双缝演示中出现的加强光和阴影。这说明微粒也有波的效应。 《物理学世界》编辑彼特·罗格斯推测,直到1961年,某一位科学家才 在真实的世界里做出了这一实验。(排名第一) 2、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 在16世纪末,人人都认为重量大的物体比重量小的物体下落得快,因为伟大的 亚里士多德已经这么说了。伽利略,当时在比萨大学数学系任职,他大胆地向 公众的观点挑战。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已经成为科学中的一个故事:他从斜塔 上同时扔下一轻一重的物体,让大家看到两个物体同时落地。伽利略挑战亚里 士多德的代价也许使他失去了工作,但他展示的是自然界的本质,而不是人类 的权威,科学做出了最后的裁决。(排名第二) 3、罗伯特·米利肯的油滴实验 很早以前,科学家就在研究电。人们知道这种无形的物质可以 从上的闪电中得到,也可以通过摩擦头发得到。1897年,英 国物理学家J·J·托马斯已经确立电流是由带负电粒子即电子组 成的。1909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米利肯开始测量电流的电荷。 米利肯用一个香水瓶的喷头向一个透明的小盒子里喷油滴。小盒 子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连接一个电池,让一边成为正电板,另一边 成为负电板。当小油滴通过空气时,就会吸一些静电,油滴下落的速度可以通过改变电板间的电压来控制。 米利肯不断改变电压,仔细观察每一颗油滴的运动。经过反复试,米利肯得出结论:电荷的值是某个固定的常量,最小单位就是单个电子的带电量。(排名第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