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专业技术规范文件

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专业技术规范文件

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专业技术规范文件
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专业技术规范文件

附件2:

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

一、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气象部门的月、年和历史灾情(灾情普查)收集上报。

二、灾害类别

气象灾害是指由气象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给人类和社会经济造成损失的灾害现象。本规范依据《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将气象灾害划分为28类。各类灾害所属常见灾害、地方别名以及灾害说明等见附表1。

三、灾情上报字段及说明

月、年和历史灾情(灾情普查)上报字段共包含96项,分属:基本信息、社会影响、农业影响、畜牧业影响、水利影响、工业影响、林业影响、渔业影响、交通业影响、电力影响、通讯影响、基础设施影响、商业影响、其他行业影响、图像视频信息及说明等16类。各项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单位及说明等参见附表2

3 / 17

4 / 17

5 / 17

6 / 17

四、灾情填报规范

(一)总体要求及说明

月、年和历史灾情(灾情普查)上报基本信息以灾害性天气过程为时间单元、以县为地域单元,按照附表2所列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及单位等规范填报。如某次灾害性天气过程无灾害影响描述或第2至第16类具体数据或文本信息内容,则不上报此次过程。

(二)各字段具体要求及说明

(1)基本信息:“记录编号”是由系统自动产生的记录唯一性标识;“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县(区、市)”指灾害发生地点所属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市、州)、县(区、市);“县编码”指灾害发生地所属的县级编码。“灾害发生地名称”指气象灾害发生地的具体地点,指县级以下如乡(镇)、村等的名称,可以同时填写多个地点,用逗号隔开;“灾害主类”参照附表1规范填写灾害名称;“应归属的灾害名称”参照附表1中的“应归属的灾害名称”规范填写;“伴随灾害”指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中除主要致灾灾种以外的其他同时发生的灾害类别。“灾害开始日期”、“灾害结束日期”指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发生的起止时间,两个时间可以相同,按年-月-日填报(如2007-02-08);“气象要素实况”填写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天气学指标;“灾害影响”填写本次灾害影响的总体情况。

(2)社会影响:“受灾人口”指灾害过程中遭受影响的总人口情况,包括因灾致死、致伤、致病人口和因灾使生产、生活受到破坏以及家庭财产受到损害的人口;“死亡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死亡的人口数量(含非常住人口);“失踪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下落不明、暂时无法确认死亡的人口数量(含非常住人口);“受伤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的受伤人口数量(含非常住人口);“被困人口”指受灾人口中被围困48小时以上、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的人口数;“饮水困难人口”指因灾造成的饮用水水源枯竭或水源污染、破坏,短期内不能解决饮水问题的人口数量;“转移安置人口”指因受到灾害威胁、袭击,需在24小时内离开其住所转移到其他地方的人口数量;“倒塌房屋数”指因灾导致房屋两面以上墙壁坍塌,或房顶坍塌,或房屋结构濒于崩溃、倒毁,必须进行拆除重建的房屋数量;“损坏房屋数”指因灾导致房屋部分承重构件出现损坏,或非承重构件出现明显裂缝,或附属构件遭受破坏,需进行较大规模的修复才可以居住的房屋间数;“疾病名称”指因本次灾害引发的流行病、传染病、多发病等疾病的名称;“发病总人口”指因灾引发的各种疾病发病的总人口;“停课学校”指本次灾害造成的停课学校数量;“直接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造成的全社会各种直接经济损失的总和(但因灾停产、停运等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不统计在内);“其他社会影响”描述除上述内容以

外的其他社会影响。

(3)农业影响:“灾农作物名称”指遭受本次灾害的各种农作物名称;“农作物受灾面积”指因灾减产1成(含1成)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反映农作物受到灾害影响的范围(如果同一地块的当季农作物多次受灾,只计算其中受灾最重的一次);“农作物成灾面积”指因灾减产3成(含3成)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作物绝收面积”指因灾减产8成(含8成)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反映农作物受灾的严重程度;“损失粮食”指本次灾害造成受损粮食数量(包括减产、冲毁等);“大棚损坏”指本次灾害造成的各种农业生产用棚类设施的损坏数量;“农业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不包括牧业、林业、渔业损失);“农业其他影响”描述上述内容以外的其他农业影响。

(4)畜牧业影响:“影响牧草名称”指本次灾害受灾各种牧草的名称;“牧草受灾面积”本次灾害受灾的各种牧草总面积;“死亡大牲畜”指体型较大、须饲养2-3年以上发育成熟的牲畜(如马、牛、驴、骡、骆驼等,但不包括羊、猪等中小型家畜)死亡总数;“死亡家禽”指因灾造成的家禽(如鸡、鸭、鹅等)死亡总数;“饮水困难牲畜”指因灾造成的水源枯竭或水源污染、破坏,短期内无法解决饮水问题的牲畜数量;“牧业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使牧业遭受的总直接经济损失;“牧业其他影响”描述本次灾害除上述内容以外的其他牧业影响。

(5)水利影响:“水毁大型水库数”指本次灾害造成的总库容1亿立方M以上的水库损毁数量;“水毁中型水库数”指本次灾害造成的总库容1000万立方M至1亿立方M的水库损毁数量;“水毁小型水库数”指本次灾害造成的总库容10-1000万立方M的水库损毁数量;“水毁塘坝数”指本次灾害造成的总库容小于10万立M的水利设施损毁数量;“水毁沟渠长度”指本次灾害造成的各种沟渠损毁长度;“堤坝决口情况”描述本次灾害造成的各种水利设施堤坝决口的地点和决口长度;“水情信息”指本次灾害发生过程中的水位、流量等水情信息;“水利直接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造成的与水利有关的各种总直接经济损失;“水利其他影响”描述本次灾害除上述内容以外的其他水利影响。

(6)工业影响:“停产工厂”指因本次灾害全部或部分停产的工矿企业数量;“工业设备损失”指因本次灾害造成的工矿企业大型设备数量;“工业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造成的工矿企业总的直接经济损失;“工业其他影响”描述本次灾害除上述内容以外的其他工业影响。

(7)林业影响:“林木损失”指因本次灾害造成的各种林木倒断数量;“林业受灾面积”指本次灾害造成的林业受灾总面积;“林业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造成的与林业有关的总直接经济损失;“林业其他影响”描述本次灾害除上述内容以外的其他林业影响。

(8)渔业影响:“捕捞船只翻(沉)数量”指灾害造成的渔业捕捞船只损坏或翻沉的数量;“捕捞船只翻(沉)吨位”指灾害造成的渔业捕捞船只损坏或翻沉船只的总吨位数;“渔业影响面积”指本次灾害造成的渔业养殖受损面积;“渔业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造成的渔业各种直接经济损失;“渔业其他影响”描述本次灾害除上述内容以外的其他渔业影响。

(9)交通业影响:“飞机航班延误”指本次灾害造成的飞机航班延误或停飞架次;“交通工具停运时间”指本次灾害造成的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停运的时间;“交通工具损毁”指本次灾害造成的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损坏数量;“铁路损坏长度”指本次灾害造成的铁路路基、铁轨损坏长度;“公路损坏长度”指本次灾害造成的道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级道路和市内道路等)受损长度;“水上运输船只翻(沉)数量”指本次灾害造成的水上运输交通工具损坏、翻沉数量;“道路堵塞”指因本次灾害造成的道路交通拥堵路段数量、堵塞长度等;“交通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造成的交通业总直接经济损失;“滞留旅客数”指本次灾害造成的因交通中断、交通工具延误等在机场、车站滞留的旅客数量;“交通其他影响”描述本次灾害除上述内容以外的其他交通业影响。

(10)电力影响:“电力倒杆”、“电力倒塔”指本次灾害造成的电杆或基塔倒断数量;“电力断线长度”指本次灾害造成的输电线路断线、受损长度;“电力中断时间”指本次灾害因电力

故障造成的停电时间;“电力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造成的与电力有关的各种直接经济损失;“电力其他影响”描述本次灾害除上述内容以外的其他电力影响。

(11)通讯影响:“通讯中断时间”;指本次灾害造成的通讯(电话、电报、无线电通讯等)中断时间;“通讯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造成的与通讯有关的各种直接经济损失;“通讯其他影响”描述本次灾害除上述内容以外的其他通讯影响。

(12)基础设施影响:“损坏桥梁涵洞情况”指本次灾害造成的较大型桥梁、涵洞受损数量;“基础设施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造成的与各种基础设施总直接经济损失;“基础设施其他影响”描述本次灾害除上述内容以外的其他基础设施影响。

(13)商业影响:“停业商店数”指受本次灾害影响而停业的商店数量(不包括私人小店);“商业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造成的与商业有关的各种总直接经济损失;“商业其他影响”描述本次灾害除上述内容以外的其他商业影响。

(14)其他行业影响:指本次灾害对除上面所列各行业之外的其他行业的影响情况。

(15)图像视频信息:“图片”指与本次灾害有关的灾情照片等图像信息;“图片信息说明”指照片中灾害事件的时间、地点及拍摄时间、人员等相关说明信息;“视频”指与本次灾害有关的灾情录像等视频信息;“视频信息说明”指视频资料的拍摄时间、地点、拍摄人及相关说明等信息。

(16)说明:“数据来源”指本次灾情信息的来源;“备注”关于填报过程中需要说明或阐述的内容。

五、常见问题处理规范

(1)“灾害发生地名称”字段的填写。当灾害在全县2/3以上地区发生时,可以填写‘全县范围’或‘所有乡镇’,否则按实际发生灾害的乡镇名称填写。

(2)“灾害类别”字段的填写。填写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的灾害名称。如同时伴随其他类别灾害,则该字段填写最主要的致灾灾种名称。

举例:一次灾害性天气过程中暴雨、雷电、大风、冰雹同时出现,并明确主要致灾灾种为‘暴雨’,本记录“灾害类别”字段中则填“暴雨洪涝”,本记录中即填报‘暴雨’造成的各项损失数据。如同时‘冰雹’(或‘雷电’、‘大风’)也有具体灾情数据且不与暴雨灾情重复,则再以‘冰雹’(或‘雷电’、‘大风’)为主灾填报另一记录,灾害名称填‘冰雹’(或‘雷电’、‘大风’)。为避免重复统计,本次过程中凡有具体灾情、且能够单独成为一条记录的,其‘伴随灾害’字段不再填其他伴随灾害。

(3)“应归属的常见灾害名称”字段的填写。

举例:本次灾害过程在当地为‘暴风雪’造成的灾害,则在本条记录的“灾害类别”字段填‘雪灾’,“应归属的常见灾害名称”字段填‘暴风雪’。

(4)“伴随灾害”字段的填写。本字段只填写灾害过程中

除主灾之外的、但又没有具体灾情数据或文字信息的伴随灾害名称。

举例:如(2)的例子中,‘雷电’、‘大风’、‘冰雹’其中一项或几项均没有具体灾情数据或文本信息,则“伴随灾害”字段中填该项或该几项的名称,此字段可多填。

(5)对于确实无法查清灾害性天气过程的起止日期而只有模糊时段的,该灾情记录的开始和结束日期根据该时段的起止日期来确定。如灾情记录中只有旬或月的,开始日期填写该旬或月的第一天,结束日期填写该旬或月的最后一天。如果模糊时段超过一个月,则结合气象资料认真核查灾害发生的大致时间,再以上述方法处理具体日期。

举例:某灾害性天气过程的模糊时段为‘5月上中旬’,则开始日期为5月1日,结束日期为5月20日。某年某地的春旱,通过查相关的降水资料确定3月中旬至5月下旬降水偏少,则春旱的开始日期为3月11日,结束日期为5月31日。

(6)“气象要素实况”字段的填写。本字段填写灾害性天气过程中可以表达灾害程度的相关要素如降水、气温、风等的量值、极值等情况以及如积雪深度、冰雹直径、持续时间等相关信息。

(7)“损失粮食”只统计已受损(如存粮)或减产(在地作物即将成熟)的粮食数量,苗期可以补种的不做统计。

(8)对于省或地市掌握的多个市或多个县的合计灾情数据,应尽可能查明本次灾害发生的范围,确定具体县(市),在此基础上,调查、核实其中各县在本次灾害过程中的灾情数据,并从合计灾情数据中逐县分离。对剩余的灾情数据,则平均分配到其他各县,并在“备注”字段填报‘本记录为平均数据’。

(9)当灾情数据为多种灾害类型共同造成,且灾情数据无法细分至各灾种时,则将灾情数据填报至造成损失最大或影响最大的灾害类别中。

(10)“农作物受灾面积”、“农作物成灾面积”和“农作物绝收面积”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农作物受灾面积”包含“农作物成灾面积”,“农作物成灾面积”包含“农作物绝收面积”。

(11)“倒塌房屋”、“损坏房屋”统计时不包括独立的厨房、牲畜棚等辅助用房、活动房、工棚、简易房和临时房屋。因灾遭受严重损坏,需进行较大规模修复的牧区帐篷,每顶按3间计算。

(12)农业损失中涵盖渔业、牧业和林业等损失并且不可拆分的,经济损失可填入农业损失一项,但其他几项不再填写。

(13)凡“灾情不祥”、“灾情无法统计”、“不计其数”等无法确定具体数值的描述,可在相应栏目中以文字说明填报。

(14)对一些特殊的单位,如受灾人口出现“户”、倒塌或

损坏房屋出现“幢”等,按1对3的关系换算。1户为3人,1幢房屋为3 间。

(15) 凡地名或地名所属关系发生变化的,统一按最新的地名及所属关系进行填写。

(16)凡带“多”或“余”等表述的灾情数值,直接记入数据。如‘经济损失20多万元’、‘受灾人口1000余人’,记为‘经济损失20万元’、‘受灾人口1000人’。

(17)凡带不确定量值的数据,按折中数处理。如‘受灾人口数百人’、‘受灾面积数千公顷’,记为‘受灾人口500人’、‘受灾面积5000公顷’。

五、灾情上报数据的质量控制要求

(1)灾情上报工作实行各级签发负责制。各级灾情上报部门在灾情数据收集、汇总后,均需对逐条记录进行严格的质量审核,按本规范的格式和要求填报灾情信息,并填写有关上报单位及人员信息(附表3)。

(2)对灾情数据的审核,可按以下几个原则进行。

①数据格式审核:对记录有效性和准确性进行审核。如

必填字段是否空缺,灾害名称和地点名称是否规范,日期格式、起止时间顺序是否正确等。

②数据准确性审核:数值与单位匹配;数据上限,一般一次灾害过程的受灾面积不超过当地耕地面积,受灾人口不超过当地人口等;字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绝收面积≤成灾面积≤受灾面积等;不同灾害灾情数据的逻辑关系,如大灾与局地小灾的量级差异;以不同渠道信息作对比校验。

2018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

附件3 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 一、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气象部门的月、年与历史灾情(灾情普查)收集上报。 二、灾害类别 气象灾害就是指由气象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给人类与社会经济造成损失的灾害现象。本规范将气象灾害划分为17类。各类灾害所属常见灾害、地方别名以及灾害说明等见附表1。

三、灾情上报字段及说明 县级过程灾情上报字段共包含35项,分属:基本信息、灾情信息及附加信息等3类。各项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单位及说明等参见附表2。

四、灾情填报规范 (一)总体要求及说明 月、年与历史灾情(灾情普查)上报基本信息以灾害性天气过程为时间单元、以县为地域单元,按照附表2所列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及单位等规范填报。 (二)基本信息 字段1:“记录编号”就是由系统自动产生的记录唯一性标识; 字段2:“上报所在地编码”指上报单位所在地的标准行政码; 字段3:“上报单位所在地名称”指上报单位所在的省、市、县; 字段4:“发生区域(地图选择)”指地图中标注的发生区域(点、线、区域、行政区等); 字段5:“填报人”指报送本次灾情的人员姓名; 字段6:“联系电话”填写填报人的联系电话,如填写办公电话需包含区号; (三)灾情信息 字段7:“灾害类别”参照附表1规范填写灾害名称; 字段8:“伴随灾害”指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中除主要致灾灾种以外的其她同时发生的灾害类别; 字段9:“事件编号”由4位数字组成,如1501表示2015

年某种灾害的第1次过程,前两位为年份后2位数,后两位为事件序号,10以下的序号前面加0,如果该事件为所属台风,直接按台风编号填写即可,事件编号由国家气候中心根据全国天气气候事件过程编写确定; 字段10、字段11:“灾害开始日期”、“灾害结束日期”指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发生的起止时间,两个时间可以相同,按年-月-日填报(如2018-02-08); 字段12:“气象要素实况”填写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天气学指标; 字段13、字段14:“气象条件致灾强度等级”、“灾情强度等级”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制定的相关标准确定; 字段15:“预警发布情况描述”指发生灾害前发布的预警情况,包括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预警信号、警报,以及发布的手段与受众情况; 字段16:“受灾人口”指灾害过程中遭受影响的总人口情况,包括因灾致死、致伤、致病人口与因灾使生产、生活受到破坏以及家庭财产受到损害的人口; 字段17:“死亡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死亡的人口数量(含非常住人口); 字段18:“失踪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下落不明、暂时无法确认死亡的人口数量(含非常住人口); 字段19:“受伤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的

民航气象报文综合应用系统软件的总体设计

民航气象报文综合应用系统软件的总体设计 摘要:文章介绍了民航气象报文综合应用系统的需求及总体设计,该系统能够实现民航气象报文资料在多种业务系统之间的可靠传递,有效提升民航飞行安全保障能力。同时该系统还具备告警、监控、统计、自动索取、航危报收集、资料归档、数据库资料导入等功能,使其能在航空气象保障服务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关键词:民航气象报文;告警;监控;总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3044(2011)30-7321-03 The Software Design of Civil Aviation Weather Message Integrated Application System CHEN Qi-ya, MI Chao (Northwest Civil Aviation Air Traffic Management Bureau, Xi'an 710082,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general design of civil aviation weather message integrated application system. This System can realize the stable interchange of such kind of information between different transaction systems, effectively increasing the capacity of civil aviation security. What's more,

2018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

附件2 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全国气象部门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工作,准确、及时、主动地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组织防灾减灾提供气象灾害信息,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气象灾害,是指由气象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给人类和社会经济造成损失的灾害现象。包括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大风、龙卷、冰雹、雷电、雪灾、低温冷害、冻害、沙尘暴、高温热浪、大雾、连阴雨、地质灾害、寒潮、森林草原火灾、其它共18类。各类灾害所属常见灾害、地方别名以及灾害说明等详见《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附表1。 全国气象灾情的收集和上报中灾害类别必须严格按照上述17类进行填写,不得随意增加其他灾害类别。 第三条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负责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普查、评估等的组织管理工作。 各省(区、市)气象局负责本省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普查、评估等的组织管理工作。 国家气象中心负责实时灾情监测分析,突发公共事件报告上报,灾情综合管理系统中灾情直报系统运行维护管理。

国家气候中心负责灾情月报、灾情年报统计分析,重大灾害天气过程预评估,影响评估,参与突发公共事件报告编写,灾害综合管理系统牵头开发及运行维护管理。 公共服务中心负责重大过程服务效益评估牵头组织编写工作。 县级气象部门、地市级气象部门负责本区域气象灾情调查、收集、整理和上报工作。 省级气象局负责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汇总上报工作,负责本省灾情数据库建设和维护,负责本省灾情月报、年报上报,大型气象灾害过程调查评估等工作。 第二章气象灾情收集、整理和上报 第四条各级气象部门通过设立气象信息员,实地采集数据或从政府和应急办、民政、水利、农业、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及时获取灾情及影响数据,灾情数据来源应确保合法可靠。 (一)灾情直报:当发生本规定第二条所涉及的气象灾害,且预估灾情达到小型气象灾害及以上标准时,或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时,县级、地市级气象部门应当在灾害发生的8小时内及时进行灾情数据收集和初报;按照上报终端内容、格式、单位认真填写灾情;灾情填写后应由有关人员审核批准;在灾情发生24小时内,通过灾情直报系统上报有较大影响的灾情;对于需要更新或者修订的数据应在48小时内及时更正并经过确认审核后上报;从政府或有关部门获取到最新灾情数据或最终核报数据信息 AAAAAA

《数据库原理》- 城市天气查询系统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题目:城市天气查询系统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计算机与数据科学学院 2019 年01月06日

前言 当代社会,人们在出行前往往要了解当天或者随后几天的天气情况,然后根据天气情况推断自己的出行状态以及该携带何种物品,于是,天气预报就成为了他们判断并了解这些信息的手段。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天气预报系统及天气查询系统也在不断演变。及时,准确地向人们发布最新的天气情况是气象信息系统的首要任务,但同时也要确保人们能够通过天气查询系统及时获得准确的天气情况。 这次课程设计,主要采用了SQL语言,设计者通过完善天气管理及查询系统的功能,其中包括查询,修改,增加,删除等,并利用需求分析,E-R图及相关结构设计对天气情况进行分析,为使用者及时,准确的提供当地最新及未来数天的天气情况预报,其中包括时间,温度,空气质量,相对湿度,风向,风力,气压等内容。使用者可以使用查询功能,按照地域或者时间查找相关的信息以及实现简单的统计功能。管理员可以凭借其身份认证在网络上完成修改,增加,删除等功能。从整体上看,此次设计的查询系统从某些方面来说还是可以满足人们的简单需求的,而且操作简单,布局容易,方便易懂。

目录 1 概述 (1) 1.1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 1.2相关技术分析 (1) 2 系统功能设计 (2) 2.1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图 (2) 2.2系统功能模块 (2) 2.2.1员工管理模块 (2) 2.2.2城市管理模块 (2) 2.2.3天气管理模块 (3) 2.2.4用户查询模块 (3) 3数据库设计 (5) 3.1需求分析 (5) 3.1.1数据流图 (5) 3.1.2顶层数据流图 (5) 3.1.3数据字典 (6) 3.2概念结构设计 (7) 3.2.1 局部E-R图 (7) 3. 2. 2全局E-R图 (10) 3.3逻辑结构设计 (11) 3.3.1 E-R图向关系模式的转换 (11) 3.3.2子模式的设计 (11) 3.4物理结构设计 (12) 3.5数据库实施 (13)

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2018年)

附件2 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 一、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气象部门的月、年和历史灾情(灾情 普查)收集上报及灾情直报工作。 本规范自2018年10月8日起执行。2008年5月27日 印发的《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见气预函〔2008〕67号)同时废止。 二、灾害类别 气象灾害是指由气象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给人民群 众和社会经济造成损失的灾害现象。本规范将气象灾害划分 为18类。各类灾害所属常见灾害、地方别名以及灾害说明 等见附表1。 附表1气象灾害类别的划分及说明 类别编号气象灾害类 别 具体说明及包含的灾害 01台风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超强台风,此外,热带低压造成的灾害也从此类别上报 非台风(但包括台风外围云系影响)降雨灾害,包括暴雨、强降 02暴雨洪涝03干旱水、洪水、中小河流洪水、山洪、涝灾、融雪性洪水、渍涝、农田积涝、城市内涝 包含春旱、夏旱、秋旱、冬旱、冬春旱、春夏旱、夏秋旱、秋冬

旱、黑灾。其中牧区冬季发生的黑灾,实际上就是干旱灾害 04 5 6 7大风 龙卷 冰雹 雷电 雷雨大风、飑线均按大风类别填写,但台风、沙尘暴不属于大风 灾害。 08包含暴风雪、暴雪、雪(冰)崩和雪害、积雪、雪凇、吹雪、白 1

灾气象条件引发的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灾等。 09低温冷害 零度以上的低温危害,包含春季倒春寒、夏季低温、秋季寒露风、 冬季寒害、冷雨、湿雪等。 10冻害零度以下的低温危害,包含冰冻、冻雨、冰凌、电线结冰、道路结冰、冰挂、雨凇、雾凇、混合凇、霜冻(含零度以上情况)等。 11沙尘暴包含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黑风等 12高温热浪 13大雾 14连阴雨包含春季连阴雨、华西秋雨等。 15地质灾害气象条件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 16寒潮 17 森林草原火 18其它不属于1-17类的灾害均填写为其它类 三、灾情上报字段及说明 县级过程灾情上报字段共包含32项,分属:基本信息、灾情信息及附加信息等3类。各项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单位及说明等参见附表2。

航空气象数据库系统通信分系统设计解析

航空气象数据库系统通信分系统设计解析 石家庄国际机场目前在用的航空气象数据库系统是由通信分系统、数据库分系统、综合服务平台组成,主要通过从多种渠道获取气象数据,对数据进行各种后续处理,并生成相关产品,在保证数据库应用系统和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向更多的用户提供气象信息服务。其中,通信分系统是航空气象数据库系统的核心组成,本文通过软件设计的角度,从通信分系统的整体结构、规格需求、概要、详细设计角度,通过设计小案例对通信分系统进行了简单解析,可以了解航空气象数据库系的数据库分系统、服务平台的设计完成思路。 标签:数据库;通信分系统设计 0 引言 在中国民用航空领域中,航空气象数据库系统需要具有飞行气象情报及气象资料的交换、备供、存储等能力,由相关网络设施、通信分系统及数据库分等部分组成。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目前使用的该系统,与民航北京气象中心联网,接收并汇交相关气象情报及资料,向其汇交本地雷达、自观、报文等气象资料,同时接收其下发的国内、国际飞行所需的综合航空气象情报信息,为石家庄航空安全提供保障。下面将以通信分系统为例,以软件设计角度对系统需求、概要、详细设计等三个阶段进行简单解析,从而更加容易理解该系统的通信分系统。 1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由上图所示,石家庄机场的航空气象数据库系统主要由气象数据收集处理和信息应用组成,展示时气象信息使用用户通过局域网,以web网页或飞行文件综合方式获取航空中所需气象情报。 业务处理部分主要包括气象数据库和通信分系统,可通过通信系统收集处理民航报告、常规报告、自动观测资料(AWOS)、风温廓线仪、自动站资料、Bufr 资料、Grib资料、Fax资料、卫星云图资料、本地图形图像资料、多媒体资料、雷达等资料,随后,通过预报综合平台及网页版的形式进行气象信息业务的展示。数据库管理子系统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方式,可对资料处理、数据库等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有资料处理子系统和数据库管理子系统。 2 通信分系统需求设计 通信分系统是航空气象数据库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负责全系统的气象资料接收、检查与处理、发送,及请求的应答。本通信分系统分为通信系统以及监控维护操作平台。为数据库分系统和数据交换服务器提供数据源,支持一个数据源同时向多个本地相同数据库提供数据的功能。在系统设计时满足了以下需求。

空管气象系统介绍

空管气象系统 一、空管气象系统介绍 航空气象是保障民航安全运行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国家气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航空气象的发展目标就是适应我国航空强国和气象强国发展战略的要求,把航空气象做大做强,尽快提高气象系统管理能力、运行水平和对外服务质量。中国民航在改革开放中迅猛发展,以中国、新加坡、日本为代表的亚洲航空运输业在世界民航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民航正力争在本世纪头20年实现由航空大国向航空强国跨越的目标。 近年来,我国航空气象的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仍然落后于我国航空业的发展,不能满足航空安全飞行与效益飞行的需求,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航空运输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航空气象的整体能力适应新的要求。努力提高民航气象服务水平,不断完善服务方式,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人力开发有针对性的产品,努力提供个性化服务,并实现集中统一服务。 下面针对空管方面正在使用的气象系统和设备我们进行一一介绍 下面是某地民航系统气象系统设备的性能参数 卫星云图系统 (1)主要性能指标: 卫星转发器:亚洲四号卫星C波段C11H转发器 上行频率范围:6258.75—6266.78MHz(发垂直) 下行频率范围:4033.75—4041.75MHz(收水平) 载波数量:单载波 符号率:6666K 调制编码:QPSK、3/4FEC、188/204RS (2)附属设备 ①静止卫星接收处理系统软件 ②极轨卫星接收处理软件 气象卫星广播传真系统

(1)主要性能指标: 工作电压:AC190V—240V 工作温度:0℃--40℃ (2)附属设备 ①计算机 ②打印机 ③调制解调器 气象数据库系统 (1)主要性能指标: 工作电压:AC190V—240V 工作温度:0℃--40℃ (2)附属设备 计算机 气象自动填图系统 (1)主要性能指标: 工作电压:AC100V—240V 150W 工作温度:10℃--25℃ 工作湿度:20%--80% 最高分辨率:6pi 600*1200 打印速度:3.3(m2/hr) 最大打印速度:610mm (2)附属设备 ①计算机 ②打印机 气象Micaps系统 (1)主要性能指标:

卫星气象数据接收系统数据产品一览表

卫星气象数据接收系统数据产品一览表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目录

卫星气象数据接收系统数据产品一览表 卫星气象数据单收站系统接收的原始数据文件主要由报文组成。安装了MICAPS 系统(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的主机会定时从数据接收机上获取这些原始的报文数据,经过数据解码、数据格式转换,形成一系列可读的、MICAPS 系统定义的数据格式文件(共计十九类数据格式),被存放在/micaps/目录下。下面列示的是目前能接收到的数据产品的内容以及MICAPS 系统定义的十九类数据格式的说明。 一、地面常规气象观测数据产品 地面常规气象数据存放在:/micaps/surface/目录下 时次:02、05、08、11、14、17、20、23 点(北京时) 范围:国内地面报、国外地面报、船舶报 文件名:(YY 为年、MM为月、DD 为日、HH 为时次、ttt 为时效) 以下子目录存放的要素为: /plot 地面全要素填图观测数据(用于地面填图的观测数据-diamond 1) /p0-p 海平面气压(台站数据-diamond 3) /p0 海平面气压(格点数据-diamond 4) /p3-p 地面3 小时变压(台站数据-diamond 3) /p3 地面3 小时变压(格点数据-diamond 4) /vv-p 地面全风速(台站数据-diamond 3) /t0-p 地面气温(台站数据-diamond 3) /td-p 地面露点(台站数据-diamond 3)

/r6-p 6 小时降水量(台站数据-diamond 3) /r24-5-p 05 点的24 小时降水(台站数据-diamond 3)/r24-8-p 08 点的24 小时降水(台站数据-diamond 3)/p24-p 08 点地面24 小时变压(台站数据-diamond 3)/t24-p 08 点地面24 小时变温(台站数据-diamond 3)/tmax-p 02 点地面最高温度(台站数据-diamond 3) /tmin-p 14 点地面最低温度(台站数据-diamond 3) /tg-p 08 点地表最低温度(台站数据-diamond 3) /special 特殊天气(台站数据-diamond 3) /r12-p 12 小时降水(台站数据-diamond 3) /r1-p 1 小时降水(台站数据-diamond 3) /r3-p 3 小时降水(台站数据-diamond 3) /uv 地面流场(格点矢量数据-diamond 11) (以下目录暂缺数据) /vv 地面全风速(格点数据-diamond 4) /t0 地面气温(格点数据-diamond 4) /td 地面露点(格点数据-diamond 4) /r6 6 小时降水量(格点数据-diamond 4) /r24-5 05 点的24 小时降水(格点数据-diamond 4)/r24-8 08 点24 小时降水(格点数据-diamond 4) /p24 08 点地面24 小时变压(格点数据-diamond 4)/t24 08 点地面24 小时变温(格点数据-diamond 4)

民航空管系统气象工作质量管理办法(MD-TM-2012-011,2013.1.1实施)

民航空管系统气象工作质量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民航空管系统气象工作质量的管理,提高气象服务水平,根据《中国民用航空气象工作规则》,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以下简称民航局空管局)、中国民用航空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以下简称地区空管局)、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分局(站)(以下简称空管分局(站))所属的空管系统气象服务机构及相关气象管理部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中的民航空管系统气象工作质量管理,是通过对民航空管系统气象服务机构的质量体系建设、运行质量控制、质量考核、用户需求分析与反馈等方面进行规范,使其所提供的气象服务符合相关规定。 第四条民航局空管局负责监督管理全国民航空管系统气象服务机构的工作质量;地区空管局负责监督管理本地区民航空管系统气象服务机构的工作质量。

第五条民航空管系统气象服务机构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要求,具体实施气象工作质量管理。 第二章质量管理体系 第六条民航空管系统气象服务机构应当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气象业务运行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 第七条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机构、设施、人员、工作制度、技术标准、规范、操作规程、运行程序、质量考核及改进措施等。 第八条质量管理体系应当符合民航相关规章、规范性文件及行业标准,并与现有工作制度、运行程序等构成有机整体。 第九条民航空管系统气象服务机构的业务岗位设置、业务技术人员和气象技术装备配备应当满足职责要求。 第十条民航空管系统气象服务机构应当按照民航相关规章、规范性文件及行业标准,制定岗位职责、工作制度、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和运行程序。

第十一条民航空管系统气象服务机构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应当能够持续有效地监控气象情报的制作与交换等业务运行的各个环节。 第十二条民航空管系统气象服务机构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四章规定的质量考核标准建立质量考核程序,开展质量考核工作,根据考核结果,制定并实施改进措施。 第十三条有条件的民航空管系统气象服务机构可以申请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第三章运行质量控制 第十四条民航空管系统气象服务机构应当安排持有有效民用航空气象人员执照的人员从事相应的气象观测、预报和设备维护维修工作。 第十五条民航空管系统气象服务机构应当为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建立技术档案,包括人员执照、培训、业务考核、岗位工作经历等内容。 第十六条民航空管系统气象服务机构应当制定民航气

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

朱良初中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 朱良初中 2013.2

朱良初中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 朱良初中抱着对师生生命和学校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强化“安全第一,生命至上”意识,为切实有效应对气象灾害,防范、处置因灾害性天气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 保障师生生命及学校财产的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维护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制订本预案,做好学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一、总则 (一)制定目的 为了有效防范、处置因灾害性天气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切实保障师生生命及学校财产的安全, 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损失,维护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确保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省、市关于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精神, 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预案。 (二)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把保障师生生命安全放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首位,把气象灾害的预防放在突出环节,密切监视灾害性天气,认真做好各项防范工作。 2、落实责任,加强监督。学校在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气象灾害的防范和处置工作,学校主要领导负总责。 3、快速反应,果断处置。一旦发生险情,应迅速响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在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组织力量全力抢险救灾。 二、应急救援指挥组织及职责 (一)领导小组 朱良初中防灾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朱同罡 副组长:郭良明 成员:王效帅李天忠等校委会成员、全体班主任、校医 4、学校防灾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1)日常工作职责 ①制订切合本校实际的防御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准备必要工具和材料,密切注意气象部门的灾害性天气通告。 ②加强对学校师生防灾知识的宣传,通过短信、出校刊、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把防灾基本知识宣传到每位师生,在灾害性天气特别提醒师生往返途中注意安全,提高广大师生防范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③加强检查和做好防范工作,经常保持校园道路、排水设施畅通,对校园内容易受淹的地方,做到逐点检查,确保地下水道疏通。对学校的基建和修建工地、校舍墙体、屋面、门窗、电气、室外天线、空调室外机、外悬挂物、广告牌、旗杆,以及围墙、自行车棚、宣传栏等定期进行全面安全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整改,对出现的险情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坚决查封学校危房,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④加强学校的图书、电教、仪器设备的防护工作,对图书馆、电脑房、实验室、锅炉房进行严格管理,特别注意化学药品的安全存放,切实做好防水防潮工作。 三、灾害分级和预警机制及应急响应

【2019年整理】公共气象服务110题

县级公共气象服务业务考试题库 一、填空题(每空分) 1.公共气象服务是指气象事业部门使用各种公共资源或公共权力,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并让用户了解和掌握一定气象科学知识,将气象服务信息和技术应用于自身的决策、管理和生产生活实践的过程。 2.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理念: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 3.公共气象服务服务理念: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 4.公益性是公共气象服务的本质属性。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 5.公共气象服务分类: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专项气象服务。 6.贵州省、市、县气象部门对当地党委、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的决策气象服务 12.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产品格式包括数据产品、图形产品、文字产品。 13.气象防灾减灾实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14.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按照发布权限、业务流程发布预警信号,并指明气象灾害预警的区域。 15.预警信号发布后,应当及时通过决策气象服务短信平台或以传真、电话等方式向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通报,并通过电视、广播、网络、“12121”电话或手机短信、小区广播、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方式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告。 16.贵州省气象部门“三个叫应”措施,在县气象局是指叫应县党政及部门领导,叫应乡镇党政领导,叫应乡村气象信息员。 17.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固定网、移动

网、因特网、电子显示装置等手段及时向社会发布预警信号。 18.发布(含变更)和解除预警信号后,应在十五分钟内通过灾情直报系统上传中国气象局,供全国共享。 19.接到气象灾害报告后,按照《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应在2小时内初报灾情。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自2000年 1月 1 日起施行。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规定,气象灾害是指台风、暴雨(雪)、大风(沙尘暴)、寒潮、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所造成的灾害。 22.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下,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23.决策气象服务关注的重点工作为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和重大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保障服务工作。 24.《贵州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中,预警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或已经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可分为 4 级,从重到轻的颜色分别以红、橙、黄、蓝表示。 25.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由__名称___、图标、含义和防御指引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霾等共10类。 26.《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十二条规定: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应当包括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和现状、防御原则和目标、易发区和易发时段、防御设施建设和管理以及防御措施等内容。 27.《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构建有效联动的应急减灾组织体系中提到,2010年,实现县、乡两级政府有分管领导,每个乡有一名气象协理员,实现每个县至少有一个乡建有气象信息服务站,至少75%的村(屯)要设有气象信息员。每个地(市)至少要有一个县开展社区(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 28.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行以人为本、科学防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 29.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警信号发布、解除与传播的管理工作。 30.《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规定,民政部门应当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开展受灾群众救助工作,并按照规定职责核查灾情、发布灾情信息;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当保障供水、供气、供热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安全运行。31.县级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产品,为不定时产品,仅当实时监测到或

气象大数据资料

1 引言 在气象行业内部,气象数据的价值已经和正在被深入挖掘着。但是,不能将气象预报产品的社会化推广简单地认为就是“气象大数据的广泛应用”。 大数据实际上是一种混杂数据,气象大数据应该是指气象行业所拥有的以及锁接触到的全体数据,包括传统的气象数据和对外服务提供的影视音频资料、网页资料、预报文本以及地理位置相关数据、社会经济共享数据等等。 传统的”气象数据“,地面观测、气象卫星遥感、天气雷达和数值预报产品四类数据占数据总量的90%以上,基本的气象数据直接用途是气象业务、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以及气象服务。“大数据应用”与目前的气象服务有所不同,前者是气象数据的“深度应用”和“增值应用”,后者是既定业务数据加工产品的社会推广应用。 “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这是《大数据时代》的作者舍恩伯格的名言。天气和气候系统是典型的非线性系统,无法通过运用简单的统计分析方法来对其进行准确的预报和预测。人们常说的南美丛林里一只蝴蝶扇动几下翅膀,会在几周后引发北美的一场暴风雪这一现象,形象地描绘了气象科学的复杂性。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天气预报在数十年前便已被气象科学界否决了——也就是说,目前经典的大数据应用方法并不适用于天气预报业务。 现在,气象行业的公共服务职能越来越强,面向政府提供决策服务,面向公众提供气象预报预警服务,面向社会发展,应对气候发展节能减排。这些决策信息怎么来依赖于我们对气象数据的处理。

气象大数据应该在跨行业综合应用这一“增值应用”价值挖掘过程中焕发出的新的光芒。 2 大数据平台的基本构成 2.1 概述 “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换言之,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 从技术上看,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一样密不可分。大数据必然无法用单台的计算机进行处理,必须采用分布式架构。它的特色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数据挖掘(SaaS),但它必须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PaaS)和云存储、虚拟化技术(IaaS)。 大数据可通过许多方式来存储、获取、处理和分析。每个大数据来源都有不同的特征,包括数据的频率、量、速度、类型和真实性。处理并存储大数据时,会涉及到更多维度,比如治理、安全性和策略。选择一种架构并构建合适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极具挑战,因为需要考虑非常多的因素。 气象行业的数据情况则更为复杂,除了“机器生成”(可以理解为遥测、传感设备产生的观测数据,大量参与气象服务和共享的信息都以文本、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存储,符合“大数据”的4V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

2018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标准[详]

附件3 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 (征求意见稿) 一、适用围 本规适用于各级气象部门的月、年和历史灾情(灾情普查)收集上报。 二、灾害类别 气象灾害是指由气象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给人类和社会经济造成损失的灾害现象。本规将气象灾害划分为17类。各类灾害所属常见灾害、地方别名以及灾害说明等见附表1。 附表1 气象灾害类别的划分及说明

三、灾情上报字段及说明 县级过程灾情上报字段共包含35项,分属:基本信息、灾情信息及附加信息等3类。各项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单位及说明等参见附表2。

附表2 气象灾情上报基本字段及属性 WORD版本

WORD版本

四、灾情填报规 (一)总体要求及说明 月、年和历史灾情(灾情普查)上报基本信息以灾害性天气过程为时间单元、以县为地域单元,按照附表2所列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及单位等规填报。 (二)基本信息 字段1:“记录编号”是由系统自动产生的记录唯一性标识; 字段2:“上报所在地编码”指上报单位所在地的标准行政码; 字段3:“上报单位所在地名称”指上报单位所在的省、市、县; 字段4:“发生区域(地图选择)”指地图中标注的发生区域(点、线、区域、行政区等); 字段5:“填报人”指报送本次灾情的人员; 字段6:“联系”填写填报人的联系,如填写办公需包含区号; (三)灾情信息 字段7:“灾害类别”参照附表1规填写灾害名称; 字段8:“伴随灾害”指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中除主要致灾灾种以外的其他同时发生的灾害类别; 字段9:“事件编号”由4位数字组成,如1501表示2015

年某种灾害的第1次过程,前两位为年份后2位数,后两位为事件序号,10以下的序号前面加0,如果该事件为所属台风,直接按台风编号填写即可,事件编号由国家气候中心根据全国天气气候事件过程编写确定; 字段10、字段11:“灾害开始日期”、“灾害结束日期”指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发生的起止时间,两个时间可以相同,按年-月-日填报(如2018-02-08); 字段12:“气象要素实况”填写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天气学指标; 字段13、字段14:“气象条件致灾强度等级”、“灾情强度等级”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制定的相关标准确定; 字段15:“预警发布情况描述”指发生灾害前发布的预警情况,包括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预警信号、警报,以及发布的手段和受众情况; 字段16:“受灾人口”指灾害过程中遭受影响的总人口情况,包括因灾致死、致伤、致病人口和因灾使生产、生活受到破坏以及家庭财产受到损害的人口; 字段17:“死亡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死亡的人口数量(含非常住人口); 字段18:“失踪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下落不明、暂时无法确认死亡的人口数量(含非常住人口); 字段19:“受伤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的

(整理)卫星气象数据接收系统数据产品一览表.

卫星气象数据接收系统数据产品一览表 卫星气象数据单收站系统接收的原始数据文件主要由报文组成。安装了MICAPS系统(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的主机会定时从数据接收机上获取这些原始的报文数据,经过数据解码、数据格式转换,形成一系列可读的、MICAPS系统定义的数据格式文件(共计十九类数据格式),被存放在/micaps/目录下。 下面列示的是目前能接收到的数据产品的内容以及MICAPS系统定义的十九类数据格式的说明。 一、地面常规气象观测数据产品 地面常规气象数据存放在:/micaps/surface/目录下 时次:02、05、08、11、14、17、20、23点(北京时) 范围:国内地面报、国外地面报、船舶报 文件名:YYMMDDHH.ttt(YY为年、MM为月、DD为日、HH为时次、ttt为时效)以下子目录存放的要素为: /plot 地面全要素填图观测数据(用于地面填图的观测数据-diamond 1) /p0-p 海平面气压(台站数据-diamond 3) /p0海平面气压(格点数据-diamond 4) /p3-p 地面3小时变压(台站数据-diamond 3) /p3地面3小时变压(格点数据-diamond 4) /vv-p 地面全风速(台站数据-diamond 3) /t0-p 地面气温(台站数据-diamond 3)

/td-p 地面露点(台站数据-diamond 3) /r6-p 6小时降水量(台站数据-diamond 3) /r24-5-p 05点的24小时降水(台站数据-diamond 3)/r24-8-p 08点的24小时降水(台站数据-diamond 3)/p24-p 08点地面24小时变压(台站数据-diamond 3)/t24-p 08点地面24小时变温(台站数据-diamond 3)/tmax-p 02点地面最高温度(台站数据-diamond 3) /tmin-p 14点地面最低温度(台站数据-diamond 3) /tg-p 08点地表最低温度(台站数据-diamond 3) /special 特殊天气(台站数据-diamond 3) /r12-p 12小时降水(台站数据-diamond 3) /r1-p 1小时降水(台站数据-diamond 3) /r3-p 3小时降水(台站数据-diamond 3) /uv 地面流场(格点矢量数据-diamond 11) (以下目录暂缺数据) /vv 地面全风速(格点数据-diamond 4) /t0 地面气温(格点数据-diamond 4) /td 地面露点(格点数据-diamond 4) /r6 6小时降水量(格点数据-diamond 4) /r24-5 05点的24小时降水(格点数据-diamond 4) /r24-8 08点24小时降水(格点数据-diamond 4) /p24 08点地面24小时变压(格点数据-diamond 4)

气象数据一体化平台设计方案

项目编号:RJ20150020 气象数据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 设计方案 2016年1月 助事达软件科技

目录 1概述 (3) 1.1背景与预期 (3) 1.2建设容 (4) 2设计方案 (5) 2.1系统架构 (5) 2.1.1. 平台总体架构图 (5) 2.1.2. 数据流概览 (6) 2.2分布式解析引擎 (6) 2.2.1. 分布式解析引擎概述 (6) 2.2.2. 分布式解析设计架构 (7) 2.3气象分布式数据库设计 (12) 2.3.1. 气象一体化平台分布式数据库设计概述 (12) 2.3.2. 分布式数据库设计架构 (15) 2.4气象资料云服务引擎 (17) 2.4.1. 应用授权机制 (17) 2.4.2. 授权认证机制 (17) 2.4.3. 服务请求基础参数体系建立 (17) 2.5服务版本管理体系建立 (18) 2.5.1. 版本管理设计 (18) 2.5.2. 建立服务API帮助文档 (18)

1概述 1.1背景与预期 针对以往基础数据库建设分散、标准不统一、服务能力差等问题,按照“系统集成,数据集中,资源集约,功能完善,突出特色”的思路,经过两年半的努力,依托预报业务一体化平台项目建设,初步建成全省统一的基础数据环境,有效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数据服务能力,为本省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信息中心在全省气象信息业务建设的基础上,先后出台几十项标准或规,为一体化体系提供标准支撑,完善了我省气象信息的标准规体系;优化数据传输流程,时效性可靠性提升显著,省区域自动站可实现60秒、雷达数据8分钟之、省际共享市区域自动站100秒到达预报员桌面;通过“软CAST”同步机制,省市间数据实现了秒级流转;完成了自动站、土壤水份、精细化等50多类数据的解析入库,数据解析的种类和覆盖围在不断扩充,确保了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架设全省云平台实现硬件资源的统一管理与分配,达到资源集约化、应用多样化的目标。 为进一步提高和增强气象数据服务能力,科学准确的做好数据服务工作,结合前期预报业务一体化平台使用和市县推广应用情况,在气象数据传输、数据存储和数据应用方面,提出诸多改进措施和方案,旨在不断的提高气象数据服务能力和质量。

《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培训资料

《重大气象灾害应急 预案》

**县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目的 有效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警报,保证我县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全面提高应对重大气象灾害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山西省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山西省气象条例》、《山西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县范围内重大气象灾害或其衍生灾害的应急处理工作。 重大气象灾害,是指由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

龙卷风等天气气候事件影响,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涉及公共安全的气象灾害。 1.4 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原则。 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坚持防灾与抗灾并举、以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原则。 实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形成应急处置合力。 做到分工合理,执行顺畅,运转高效。 2 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 指挥机构 **县人民政府成立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领导组。 组长:县政府分管气象工作副县长 副组长:县政府分管应急工作的副主任 县政府协调气象工作的副主任 县气象局局长 成员县水利局局长 县农业局局长 县国土资源局局长

1.1.3 灾情直报业务规范(1-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

附件1: 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全国气象部门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工作,准确、及时、主动地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组织防灾减灾提供气象灾害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务院《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标准》、《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处理办法》、《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关于建立突发公共事件月报制度的通知》和《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统计报告制度有关问题的说明》等文件,在《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试行规定》(中气发[2005]96号)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制定本规定。 第二章定义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气象灾害,是指由气象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给人类和社会经济造成损失的灾害现象。包括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大风、龙卷、冰雹、飑线、雷电、雪灾、冻雨、冻害、霜冻、低温冷害、沙尘暴、高温热浪、大雾、霾、连阴雨、渍涝、干热风、凌汛、酸雨、气象地质灾害、赤潮、风暴潮、作物病虫害、森林草原火灾、大气污染共28类。各类灾害所属常见灾害、地方别名以及灾害说明等详见《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附表1。 —1—全国气象灾情的收集和上报中灾害类别必须严格按照上述28类进行填写,不得随意增加其他灾害类别。 第三条气象灾情上报内容包括气象灾害基本情况以及气象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等16类共96项,各项的字段属性、单位及说明等详见《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附表2:(一)基本信息:记录编号、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县(区、市)、县编码、灾害发生地名称、灾害类别、应归属的常见灾害名称、伴随灾害、灾害开始日期、灾害结束日期、气象要素实况、灾害影响描述。

防灾减灾综合—防灾减灾与气象服务含答案

防灾减灾与公共气象服务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0.5分,计15分) 1.到《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规划期末,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率减少( A )以上,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降低()。(出处:《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A.50% 50% B. 60% 50% C. 50% 60% D. 60% 60% 2.《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中所称气象灾害共( B )类。 A.27 B.28 C. 29 D.30 3. 灾情年报的上报时间分为(B)次。(出处:《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 A.1 B.2 C. 3 D.4 4. 因灾死亡1(含)到3人,或者伤亡总数10人(含)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含)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属于气象灾害评估分级中的(D)。(出处:《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 A.特大型 B. 大型

C. 中型 D. 小型 5.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能力的要求,力争到201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 A )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以上。 A.15-30 90% B. 15-30 95% C. 5-15 90% D. 5-15 95%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 A )要组织做好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工作,全面查清本区域内发生的气象灾害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 的损失等情况。. A.人民政府 B.气象部门 C. 民政部门 D.安监部门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工作目标提出,到( B )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和沿海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 A.2015 B.2020 C. 2025 D.2030 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监测网络建设,要实现灾害易发区(D)两级气象灾害监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