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二氧化硅知识点分类

二氧化硅知识点分类

二氧化硅知识点分类
二氧化硅知识点分类

二氧化硅知识点分类

生活中的物质引入二氧化硅

纯净的二氧化硅晶体无色透明,称为水晶。具有彩色环带状或层状的石英晶体,称为玛瑙。

沙子中也存在小粒的石英晶体,是基本的建筑材料。纯净的SiO2是现代光学及光纤制品的基本原料,也是芯片的组成成分;石英、玛瑙可用来制作饰物和工艺品。

二氧化硅的存在形式

二氧化硅的结构

SiO2晶体的基本结构是以硅原子为中心,氧原子在4个顶角上的正四面体结构,而这些正四面体又是通过顶角的氧原子相连接。实际上,SiO2晶体是由Si和O的比例所组成的立体网状结构的晶体。二氧化硅晶体中,硅原子的4个价电子与4个氧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硅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4个氧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4个顶角上。二氧化硅是

结晶形:SiO2

无定形:硅藻土

天然二氧化硅

(硅石)

石英

水晶

玛瑙

硅原子跟四个氧原子形成的四面体结构的原子晶体,二氧化硅晶内Si原子均以sp3杂化,分别与4个O原子成键,构成Si-O四面体并占据四面体中心位置,配位数为4;O位于四面体的角顶。二氧化硅晶体中,由于Si的sp3杂化致使4个Si-O 键键能相同,Si-O四面体没有极化和畸变,结构稳定。Si-O四面体通过共用角顶的O连接,在空间形成三维网状结构。

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

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①SiO2是酸性氧化物,但不能与水反应生成H2SiO3

②SiO2不能与盐酸、硝酸、硫酸等其他酸反应,氢氟酸是唯一与SiO2反应的酸。

③氢氟酸能腐蚀玻璃这一特殊性质可应用于雕刻玻璃。

④不能用玻璃瓶盛放氢氟酸,而要用塑料瓶。

⑤制取氢氟酸也不能用玻璃器皿而要用铅皿。

思考:1.为什么实验室中盛放碱液的试剂瓶用橡皮塞而不用玻璃塞

因为碱液会跟玻璃塞中的SiO2反应,生成的硅酸盐会把试剂瓶和玻璃塞粘连在一起。SiO2 +2OH-= SiO32-+H2O

2. SiO2是不是两性氧化物

课外拓展

二氧化硅的用途

①信息高速公路的骨架石英光导纤维。

②石英坩埚、石英玻璃、石英钟表等

③电子工业的重要部件、光学仪器。

④工艺饰品。

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的比较

二氧化硅二氧化碳

结构空间立体网状结构,不存在单个分子存在单个CO2分子

主要物

理性质

硬度大,熔、沸点高,常温下为固体,不溶于水熔、沸点低,常温下为气体,微溶于水

化学性质①与水

反应

不反应CO2+H2O H2CO3②与酸

反应SiO2 + 4HF SiF4 + H2O

不反应

结合近几年高考我们可知对于二氧化硅的考查最多的是关于二氧化硅的反应和用途及其结构的考查,很多时候将单质硅与二氧化硅的用途混淆,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设在选项中。 解题思路

1.二氧化硅是酸酐(即酸性氧化物)的原因是( )

A .它溶于水得相应的酸

B .它对应的水化物是可溶性强酸

C .它与强碱溶液反应只生成盐和水

D .它是非金属氧化物

解析:选C SiO 2是酸酐的原因应当是它与强碱溶液反应只生成盐和水,它不溶于水,对应的酸H 2SiO 3也不是强酸.

2.现有硅酸钠、石灰石、二氧化硅三种白色粉末,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将它们鉴别开,该试剂是( ) A .纯水

B .盐酸

C .硝酸银溶液

D .碳酸钠溶液

解析:选B A 项,加入纯水后,石灰石、二氧化硅均不溶解,A 错.C 项,AgNO 3溶液不与石灰石、二氧化硅反应,C 错.D 项,Na 2CO 3溶液不与石灰石、二氧化硅反应,不溶解无法鉴别开.HCl 可以鉴别开,现象分别为:有白色沉淀;有气泡产生;不溶解. 3.(双选题)下列关于二氧化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硅晶体是由SiO 2分子构成的,它的熔点高、硬度大

③与碱 反应 SiO 2+2NaOH

Na 2SiO 3+H 2O(盛碱液的试剂瓶用橡皮塞)

CO 2+2NaOH Na 2CO 3+H 2O

CO 2+NaOH

NaHCO 3

④与盐

反应 SiO 2+Na 2CO 3

Na 2SiO 3+CO 2↑(制玻璃)

Ca(ClO)2+CO 2+H 2O CaCO 3↓+2HClO,

CO 2+Na 2CO 3+H 2O

2NaHCO 3

⑤与碱 性氧化 物反应 SiO 2+CaO

CaSiO 3

CO 2+Na 2O

Na 2CO 3

B.不可用石英坩埚熔融烧碱

C.二氧化硅可用于制造石英钟表的压电材料和光导纤维

D.二氧化硅能溶于氢氟酸中,这是由它的晶体结构决定的

解析:选AD在SiO2晶体中只存在Si、O两种原子,而没有SiO2分子;石英的主要成分是SiO2,它能与烧碱反应,故不能用石英坩埚熔融烧碱;SiO2可用于制造石英钟表的压电材料和光导纤维;二氧化硅之所以能溶于氢氟酸是因为二者反应生成了SiF4气体和H2O,这与它的晶体结构无关。

4.下列关于SiO2和CO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CO2、SiO2分别是碳酸和硅酸的酸酐

B.CO2和SiO2与水反应分别生成相应的酸

C.CO2是酸性氧化物,SiO2是两性氧化物

D.CO2和SiO2都是由相应的分子组成的

解析:虽然SiO2是H2SiO3的酸酐,但CO2可溶于水生成H2CO3,但SiO2却不能溶于水生成H2SiO3,B错误;SiO2与CO2都是酸酐,都是酸性氧化物,A正确,C错误;CO2是由CO2分子构成的,而SiO2则是由硅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SiO2中不存在分子,D错误.

6.证明生石灰中既混有石英,又混有石灰石的正确方法是()

A.加入过量的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

B.加入过量的烧碱溶液,观察是否有固体溶解

C.加热至高温,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是否有硅酸钙生成

D.先加过量的盐酸搅拌,观察是否有不溶物剩余及气泡出现;若有不溶物则滤出,投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看其是否溶解

解析:选D SiO2不溶于除氢氟酸以外的任何酸,CaO、CaCO3均可溶于盐酸且CaCO3溶于盐酸有气泡生成,SiO2可以溶于NaOH溶液.

7下列关于硅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硅是构成一些岩石和矿物的基本元素②水泥、玻璃、水晶饰物都是硅酸盐制品

③高纯度的硅单质广泛用于制作光导纤维④陶瓷是人类应用很早的硅酸盐材料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选A 光导纤维的成分是SiO2,③错;陶瓷的成分是SiO2,而不属于硅酸盐,④错。故A项正确。

8.硅被誉为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下列物品用到硅单质的是

A.陶瓷餐具

B.石英钟表

C.计算机芯片

D.光导纤维

解析:选C A B D三个选项都是SiO2的应用。

9. 下列关于SiO2和CO2的叙述中不正确

...的是()

A.都是共价化合物

B.都是酸性氧化物,都能与强碱溶液反应

C.都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

D.SiO2可用于制光导纤维,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解析:选C SiO2不溶于水

1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SiO2和CO2都是酸性氧化物,均可与NaOH溶液反应

B.水晶项链、石英钟都是硅酸盐制品

C.SiO2和CO2在一定条件下,均可与CaO发生反应

D.SiO2不溶于水,而CO2可与水反应,生成H2CO3

解析:选B水晶项链、石英钟的主要成分都是SiO2,不是硅酸盐制品。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因SiO2不溶于水,故H2SiO3不是SiO2对应的酸,或者说SiO2不是H2SiO3的酸酐

B.CO2通入水玻璃(Na2SiO3溶液)可以得到原硅酸

C.CO2通入饱和氯化钙溶液中能生成白色沉淀

D.SiO2的俗名叫水晶

解析:选B 酸酐是指含氧酸分解失去水分生成的酸性氧化物,其中酸酐和对应含氧酸中的非金属的化合价是相同的。由于H 2Si +4

O 3=====△Si +4O 2+H 2O ,所以SiO 2是H 2SiO 3的酸酐,A 错;CO 2和Na 2SiO 3溶液能反应:CO 2+Na 2SiO 3+2H 2O===Na 2CO 3+H 4SiO 4↓,B 正确;CO 2和氯化钙溶液不反应,C 错;二氧化硅的俗名叫硅石,而不叫水晶,水晶只是二氧化硅的一种晶体形态,D 错。故正确答案为B 。

12.由下列实验事实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由SiO 2不能与水反应生成H 2SiO 3,可知SiO 2不是H 2SiO 3的酸酐

B .由SiO 2+2C=====高温

Si +2CO↑,可知碳的非金属性大于硅 C .CO 2通入Na 2SiO 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可知酸性H 2CO 3>H 2SiO 3

D .SiO 2可与NaOH 溶液反应,也可与氢氟酸反应,可知SiO 2为两性氧化物

解析:选C 酸酐是指含氧酸失去水生成的酸性氧化物,且酸酐与对应的酸中的非金属元素化合价相同,所以SiO 2是H 2SiO 3的酸酐,A 项错误;反应SiO 2+2C=====高温

Si +2CO↑不能说明碳的非金属性比硅强,该反应能发生是因为生成CO 气体,它的放出促进了反应进行,B 项错误;CO 2通入Na 2SiO 3溶液中生成H 2SiO 3胶体,符合强酸制弱酸的规律,证明酸性:H 2CO 3>H 2SiO 3,C 项正确;D 项中SiO 2除HF 外不能与其他的酸反应,SiO 2为酸性氧化物,不具有两性,D 项错误。

硅酸的性质教案

硅酸的性质教案 【篇一:《二氧化硅和硅酸》教学设计】 《二氧化硅和硅酸》教学设计 乐山师范学院化学学院12化学班蒋锐 12310110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第一课时《二氧化硅和硅》。安排1学时。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1、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硅及其化合物作为非金属元素知识的开端,是在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内容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的训练,本节教学采用主线为“硅单质──二氧化硅──硅酸──硅酸盐”的学习方法,,丰富了元素族概念及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的形成,为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所以本节课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学生已有知识和未知知识分析:已有知识: (1)碳及其化合物的有关知识 (2)知道co2属于酸性氧化物,并能书写有关c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新知识: (1)sio2及h2sio3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用途(2)sio2的主要化学性质(3)硅酸的制备原理 (4)硅及其化合物在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3、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 (a)了解硅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存在、用途 (b)了解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c)认识硅酸的制备原理,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2)、过程与方法 (a)学生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来认识物质的共性和个性,拥有对新旧知识进行归纳比较能力。(b)通过硅酸的制备,具有实验设计的思维方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学生学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正确方法: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b)学生了解硅和硅酸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感受化学的实用性,增强学习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氧化硅和硅酸的主要性质

第1课时 二氧化硅和硅酸(知识点归纳及例题解析)

第1课时二氧化硅和硅酸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硅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硅酸盐产品的组成和重要用途。2.了解二氧化硅的结构、性质和用途。3.了解硅酸的制备、性质和应用。 一二氧化硅 1.硅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是26.3%,仅次于氧。硅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氧化物及硅酸盐的形式存在,原因是硅是一种亲氧元素。 2.硅的氧化物为二氧化硅,俗名为硅石,天然二氧化硅分为结晶形(如方石类、水晶等)和无定形(如硅藻土)。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描述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坚硬固体、不溶于水、熔点高。 3.列表比较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的性质。 CO2+H22CO3 归纳总结 二氧化硅的结构与性质

(1)二氧化硅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的原因是物质晶体结构不同。 二氧化硅晶体结构如图: 二氧化硅晶体是由Si原子和O原子按1∶2的比例所组成的立体网状结构的晶体。 (2)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有稳定性强,与水、一般酸不反应,能与氢氟酸反应,能与碱、碱性氧化物反应。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单质硅 B.石英、水晶、硅石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硅 C.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活泼,能跟酸或碱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D.自然界中硅元素都存在于石英中 答案 B 解析自然界中硅元素含量很高,但都以化合态形式存在,A项错误;硅元素是亲氧元素,主要以氧化物和硅酸盐的形式存在,D项错误;二氧化硅的性质稳定,C项错误。 2.由MgO、Al2O3、SiO2、Fe2O3组成的混合粉末。现取两份该混合粉末试样进行实验。 (1)将一份混合粉末溶于过量的盐酸,得到沉淀X和滤液Y,沉淀X为________,滤液Y中含有的阳离子主要是______________,向滤液Y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得到的沉淀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另一份混合粉末溶于过量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SiO2Al3+、Mg2+、Fe3+、H+Mg(OH)2、Fe(OH)3(2)SiO2+2OH-===SiO2-3+

二氧化硅和硅酸说课稿

二氧化硅和硅酸说课稿 各位同学、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氧化硅和硅酸》。下面我将分别从教学背景、教法学法、教学流程设计、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背景 1.说教材:本节课主要讨论了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将其安排在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理论知识之后,是常见无机物及其性质等知识的继续,有利于发挥理论知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和研究方法,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原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积累感性材料,是学生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在选材上着眼于硅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在知识安排上尽量使知识和用途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可以说全面的体现了化学课程的科学教育功能。 2.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硅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存在形式及分布范围。 (2)了解二氧化硅的结构及用途。 (3)掌握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4)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硅与碳的比较学习,进一步体验“比较”和“分析”的科学方法。 (2)通过对二氧化硅和硅酸性质的研究,学习利用实验和事实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正确方法: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2)通过对硅及其用途的学习使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化学。

(3)通过学生课前对资料的搜集以及课堂上学生对硅及其化合物对人类巨大贡献的总结,增强每位学生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在共享知识、信息的同时,感受成功的快乐。 4、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二氧化硅的性质、用途,硅酸的性质 难点:二氧化硅的结构、化学性质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次课程中所涉及的反应物都不是常见物质,而且反应现象不是非常明显,所以在本章节教学中没有安排实验,这会让学生学习起来较为乏味、枯燥。因此本节教学采用讲授法和启发对比教学。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巩固回忆知识并应用在生活中。并且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化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在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学法:高中阶段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但在知识的的掌握上,许多学生出现知识的遗忘,应该全面系统的讲解,在不易理解的地方,应把其简单化。应用身边的一些高科技产品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利用碳和硅以及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的联系与区别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学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1、结合生活,导入新课, 总结二氧化硅的物理知识。 提出问题,沙子,水晶,计算机芯片三者有什么联系呢?导入新课。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来学习。 通过分析二氧化硅的结构,列举水晶项链、吊坠、石英坩埚等二氧化硅制品及某些二氧化硅制成品的用途,让学生经过交流合作总结出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不溶于水,熔沸点高,密度大的固体。 让学生经过合作、讨论、分析得出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又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2、对比碳、硅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说明碳、硅具有相似化学性质。

(九年级化学教案)中考化学复习知识点总结: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 九年级化学教案 (二)物质的分类金属单质 物混合物单质非金属单质 酸性氧化物 物质种类稀有气体氧化物碱性氧化物 质纯净物元素种类无机物酸 其他氧化物 化合物碱 有机物盐 3.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例如,空气,溶液(盐酸、 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 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4.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水、水银、蓝矾(cuso4 •5h2 o)都是纯净物 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5.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如:铁氧气(液氧)、氢气、水银。 6.化合物:由不同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是化合物。 7.有机物(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co、co2 和含碳酸根化合物外) 九年级化学教案 8.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a.酸性氧化物: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co2 ,so2 ,so3 大部分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同价的含氧酸。 co2 + h2o= h2co3 so2 + h2o= h2so3 so3 + h2o= h2so4

b.碱性氧化物: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cao na2 o mgo fe2 o3 cuo 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bao k2 o cao na2 o溶于水立即跟水反应 生成相应的碱,其他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跟水不反应。 cao+h2o=ca(oh)2 bao+h2o=ca(oh)2 na2o+h2o=2naoh k2o+h2o=2koh c.注意:co和h2 o既不是酸性氧化物也不是碱性氧化物,是不成盐氧化物。 9.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酸溶液的ph值小于7 酸的名称中最后一个字是“酸”,通常化学式的第一种元素是“h”,酸由氢和酸根离子组成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 根据酸的组成,通常有以下两种分类方法:酸的电离方程式:酸=nh+ +酸根离子n- a.根据酸分子电离所能生成的氢离子的个数分为:一元酸(hcl、hno3 )、 二元酸(h2 so4 、h2 s、h2 co3 )和三元酸(h3 po4 ) b.根据酸分子里有无氧原子分为:

最全面小学科学基础知识汇总070612(精华版)

小学科学基础知识汇总 三年级:上册 1、植物的页由叶片、叶柄构成。 2、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 蜗牛具有头、嘴、眼睛、触角、腹、尾。 3、人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上肢、下肢)。 4、青少年怎样保证正常的健康成长?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要吃好早餐,注 意营养的均衡搭配,加强体育锻炼,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 的睡眠。 5、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 6、液体——像水这样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的物体。米饭中甜的部分是淀粉分解而成的。 7、糙米比精米有更多的营养物质(维生素)。 下册: 植物种子中能发育成小芽的部分就是胚芽。 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物质的混合。混合后各种物质都保持它们的特性,并且 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把它们分离出来。 合后生成新的物质。 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有些物质混 2、石头、水、空气的比较:石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水的形状会随着装它的容器形 状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水的体积不会变化。空气既没有一定的体积,也没有一定的形状, 它会自动充满任何容器。 和气体。 像石头、水、空气这样的物体,我们分别称它们为固体、液体 3、流动的空气就是风。流动慢成微风,流动快就会刮大风。地球上的空气大约1/5 是氧气(21%),4/5 是氮气(78%),还有1%左右是二氧化碳、水蒸气、二氧化硫等。洁净 的空气是无色味的。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环绕地球的大气层约1000 千米左右。 4、凤仙花的身体有六部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属于一年生植物。 5、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有些动物一生中要经历很大的变化,它们幼年期与成年期的样子很不同,从一种形态变成了另外一种形态,这种变化叫做变态。除了桑叶可养蚕,莴笋叶也可以养蚕,只不过茧较薄,产卵少。 6、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跟物体的大小、轻重无关,而跟物体的比重(密度)与形状 有关,比重大于水的物体,一定会下沉;比重小于水的物体,一定会上浮;比重接近水的 物体容易出现悬浮水中的现象。比重大于水的物体,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和结构,也可以 使物体上浮。通过改变物体形状或借助其它物体,可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 7、马铃薯在清水中会沉下去,在盐水中会上浮。盐水的浮力比清水大些。 8、测量水温的方法:(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 容器的底与壁,(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人的正常体温37 度,酒精沸腾78 度,水结冰0 度。 四年级上册: 1、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包括动植物。 2、怎样加快溶解:搅拌、加热(热水)、磨碎(研磨)。 3、水里的动植物呼吸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4、风向标是测量风向的仪器,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风向通常用八个方位来记录。 5、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磁性最强的地方是磁铁的磁极。 磁铁指南的一端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一端叫北极, 用N表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物质的分类知识点及题型(含答案)

物质的分类知识点及题型(含答案) 一、常见的分类方法:(1)交叉分类法:对物质以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举例 : Na 2CO 3 钠盐 Na 2SO 4 硫酸盐 NaCl 含氧酸盐 K 2SO 4 无氧酸盐 KHCO 3 氧化物 Na 2O 酸式盐 (2)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一种方法 举例 : (3)化学反应的分类: ?? ? ?? ????? ???? ??? ?????? ?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失氧根据反应中物质得氧或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的多少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 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类别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反应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几个概念 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分散质:分散系由分散质和分散剂组成,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 分散剂: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 2、分散系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聚集状态不同分类,有9种类型。对比如下: 物质 混合物:NaCl 溶液 纯净物 金属单质:Cu Hg 非金属单质:S H 2 单质 化合物 碱:Ca(OH)2 NH 3·H 2O 盐:CaCO 3 酸:H 2SO 4 CH 3COOH 氧化物:CaO H 2O

3、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4、胶体及其性质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叫胶体。 ②将烧杯中蒸馏水加热至沸腾; ③向沸水中滴加1~2mL FeCl3饱和溶液; ④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化学方程式: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3)性质:当光束通过胶体时,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而形成了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

小学科学知识点归纳

三~~~~六年级科学知识归类 ●《冷与热》 ●1、水受热时体积会膨胀,水受冷时体积会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热胀冷 缩。 ●2、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 计。 ●3、我知道的温度计有水温计、室温计、体温计、高温计、数字温度计。测量人体温度 的温度计叫体温计,它的测量范围一般在35℃- 42℃之间,因为人体正常体温是37℃。 ●4、水烧开时的温度大致是100℃;水结冰时的温度是0 ℃。 ●《溶解》 ●1、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微粒是均匀地分散的,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2、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则不行。因此我们可把它们分为可溶物质和不 可溶物质。 ●3、我们常用的加快溶解的方法有:切碎、加热以及搅拌等。 ●4、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 ●5、溶解现象不仅发生在液体与固体之间,还发生在液体与液体以及液体与气体等多种 状态的物质之间。 ●6、水里的动物和植物呼吸的就是溶解在水里的空气。 ●《电》 ●1、发电厂发出通过电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 人死亡的电)5500V以上是高压电,不要靠近高压电线,铁塔、变电所。这些地方的电更危险。5500V以上的高压电,能越过一段距离电击,使人触电死亡。 ●2、我们将电分为没有触电危险和有触电危险的两大类,直流电一般比较安全,交流电 一般比较危险,不安全。 ●3、由电池、电线、灯泡组成的电流动的环路叫电路。在点亮小灯泡的电路中,电从电 池的一端流出,通过电线、小灯泡流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完整的环路,灯泡就会发光。 ●4、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就是3v。所以小灯泡特别亮。两 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所以小灯泡不太亮。 ●5、干电池的一端是铜帽,另一端是锌壳。当电池的这两端被电线直接连接在一起时, 就会发生短路。短路时,电池和电线会在一瞬间发热变烫,不仅灯泡不能发光,电池也会很快坏掉。所以一般在电线中间安一个开关。 ●6、像铜丝那样可以通过电流的物质叫导体;像电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能通过电流的 物质叫绝缘体。例如金属是导体,铜、铁、铝、锌、大地等是导体;丝绸、陶瓷、塑料、橡胶、干木材、空气是绝缘体。) ●7、在户外遇到雷雨时,不要躲在树下。因为大树容易遭雷击。

高中化学 物质的分类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常见物质的分类 一、单质 按元素组成分为 1. 金属单质 K 钾、Ca 钙、Na 纳、Mg 镁、Al 铝、Zn 锌、Fe 铁、Sn 锡、Pb 铅、Cu 铜、Hg 汞、Ag 银、Pt 铂、Au 金 2. 非金属单质 氢气H 2、碳C 、氮气N 2、氧气O 2、臭氧O 3、氟气F 2、硅Si 、磷P 、硫S 、氯气Cl 2、液溴Br 2、碘I 2、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 、 二、化合物 1. 有机化合物: 乙醇、甲烷、乙烷、乙烯、葡萄糖等 2. 无机化合物 三、氧化物 (1)按元素组成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1. 金属氧化物 氧化钠Na 2O 、过氧化钠Na 2O 2、氧化钙CaO 、氧化镁MgO 、氧化铝Al 2O 3、氧化锌ZnO 、氧化铁Fe 2O 3、氧化亚铁FeO 、四氧化三铁Fe 3O 4、氧化铜CuO 、氧化汞HgO 、七氧化二锰Mn 2O 7 2. 非金属氧化物 水H 2O ,过氧化氢H 2O 2、一氧化碳CO 、二氧化碳CO 2、一氧化氮NO 、五氧化二氮N 2O 5、二氧化硅SiO 2、五氧化二磷P 2O 5、二氧化硫SO 2、三氧化硫SO 3 (2)按照性质分为 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两性氧化物、过氧化物 1. 碱性氧化物 大部分的金属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但有特例:过氧化钠Na 2O 2为过氧化物、 氧化铝Al 2O 3为两性氧化物、七氧化二锰Mn 2O 7为酸性氧化物、四氧化三铁Fe 3O 4、 碱性氧化物有:氧化钠Na 2O 、氧化钙CaO 、氧化镁MgO 、氧化锌ZnO 、氧化铁Fe 2O 3、氧化亚铁FeO 、氧化铜CuO 、氧化汞HgO 、 碱性氧化物一定为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碱性氧化物 2. 酸性氧化物 大部分的非金属氧化物为,但有特例:水H 2O ,一氧化碳CO 、一氧化氮NO 不是酸性氧化物,七氧化二锰Mn 2O 7虽然为金属氧化物但属于酸性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酸性氧化物 3. 不成盐氧化物:——既不与酸反应也不与碱反应!如:一氧化碳CO 、一氧化氮NO ! 4. 两性氧化物:氧化铝Al 2O 3 5. 过氧化物:过氧化氢H 2O 2、过氧化钠Na 2O 2 四、酸 中学常见的酸: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汇总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汇总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知识点总结 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一)掌握基本概念 1. 分子 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 单原子分子:Ne 、C、 He 、Kr…… 双原子分子:H2 、O2、HCl、No…… 多原子分子:H2O、P4 、C6H12O6…… 2. 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的说,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3. 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 阳离子:Li+、Na+、H+、NH4+…… 阴离子:Cl-、O2-、OH-、SO4-…… (2)存在离子的物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CaSo4…… 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氯化钠溶液中…… 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 4. 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3)各元素在地壳中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是:O、Si、Al、

Fe、Ga。 5. 同位素 同位素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如氢(H)有三种同位素:11H、 21H、31H(氕、氘、氚)。 6. 核素 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他们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他们的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7. 原子团 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有以下几种类型:根(如SO42-、OH-、CH3COO-等)、官能团(有机物分子中能反应物质特殊性质的原子团,如-OH、 -NO2、-COOH等)、游离基(又称自由基、具有不成价电子的原子团,如甲基游离基·CH3)。 8. 基 化合物中具有特殊性质的一部分原子或原子团,或化合物分子中去掉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后剩下的原子团。 (1)有机物的官能团是决定物质主要性质的基,如醇的羟基(-OH)和羧酸的羧基(-COOH)。 (2)甲烷(CH4)分子中去掉一个氢原子后剩余部分(·CH3)含有未成对的价电子,称为甲基或甲基游离基,也包括单原子的游离基(·Cl)。 基(羟基):电中性,不能独立存在,只能和其他基或原子团相结合。根(氢氧根):带负电,能独立存在于溶液或离子化合物中。 9.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1)概念:(宏观)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的性质。(2)实质:(微观)物质的分子组成和结构没有发生变化时所呈现的性质。 (3)物理性质一般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味道、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化学性质

小学科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四周较薄)(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味精、碱面等。 8、至少两个以上的(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4.1 硅 无机金属材料(第一课时)二氧化硅和硅酸 实用表格教案设计

二氧化硅和硅酸 课题:第四章第一节第一课时二氧化硅和硅酸课时1课时 前端分析教材 分析 该课时是第四章“材料家族中的元素”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硅”的第 一部分内容。安排在第三章的后面是对无机物系统进一步的全面学习。该课 时介绍了二氧化硅的结构性质及其在生活工业中的应用广泛;硅酸的制备方 法、性质和应用。为下一课时硅酸盐的学习做知识基础。该课时内容在知识 的安排上尽量将知识和用途相结合,使同学认识到常见无机物在生活和生产 中的运用。树立化学无处不在的思想。 学情 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地壳中元素含量的相关内容,对硅物质不陌生。并在初中 学习了碳及其氧化物的相关性质,有利于进行类比学习。在第二章“化学物 质及其变化”的学习中了酸性氧化物的性质和离子反应的原理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1、了解二氧化硅的结构、物理性质及其存在和用途。 2、了解硅酸的制法,性质和用途。 3、掌握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4、树立物与物之间既有相似性,又有其特性的观念。 过程 与 方法 1、活动探究,通过硅与碳、二氧化硅与二氧化碳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归纳 能力、比较能力。 2、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挺高科学 素养。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培养学生树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 2、通过了解二氧化硅材料历史与前景,使学生认识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重 要地位,在生活中的普遍性。体会化学的创造性和实用性,激发学习化学的 兴趣。 重点 1、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及其结构特点。 2、硅酸的性质。 难点 1、.二氧化硅的结构,及其特性。 第四章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硅 一、二氧化硅和硅 1、二氧化硅(SiO2 )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的名称、化学式和所属的类别都正确的是( ) A.甲烷、CH4、有机物 B.锰、MN、金属单质 C.氯酸钾、KCl03、金属氧化物 D.氧化汞、HgO、非金属氧化物 2.目前,科学家打算合成一种“二重构造”的球形分子,方法是把足球型的C60分子融进足球型的Si60分子中,使外面的Si原子与里面的C原子结合。下列与这种物质有关的一些说法中,错误的是()。 A.是由两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 B.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C.其相对分子质量为2400 D.Si60分子的体积比C60分子大 3.现有①液态氧;②铁锈,③食盐水;④小苏打;⑤氢氧化钾;⑥石油。对上述物质的分类全部正确的是( ) A.盐——③④ B.纯净物——④⑤⑥ C.碱——①⑤ D.混合物——②③⑥ 4.许多物质的名称中含有“水”。“水”通常有三种含义:①表示水这种物质;②表示物质处于液态;③表示水溶液。下列物质名称中的“水”不属于以上三种含义的是 ( ) A. 重水 B. 氨水 C. 水银 D. 水晶 5.欲将粗盐提纯并用所得精盐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粗盐过滤时,用玻璃棒搅拌加快过滤的速度 B.蒸发滤液时,待蒸发皿中滤液蒸干时停止加热 C.配制溶液需要经过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标签等步骤 D.配制溶液时必须使用的仪器有托盘天平、酒精灯、量筒、烧杯、玻璃棒等 6.右图表示的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碱之间的包含、不包含关系,若整个大圆圈代表纯净物,则在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指出①、②、③、④、⑤所属物质 类别的是( ) A.①单质、③化合物 B.②碱、⑤氧化物 C.④碱、⑤含氧化合物 D.④含氧化合物、③氧化物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一、第二章知识结构梳理 1、物质的分类 (1) 以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 (2) 以组成为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2、物质的化学变化

二、本章重难点概括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应该是化合物; (2)电解质的导电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不是发生化学反应的生成物(如CO2、SO2、SO3、NH3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但是本身为非电解质)。【注意】 (1)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2)(纯净的)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电解质包括:酸碱盐、大多金属氧化物、水; 非电解质包括:大多数有机物、非金属氧化物、氨。 (3)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NaCl晶体}, 能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石墨、金属单质、混合物}。 (4)熔融状态下,一般的盐和强碱能导电,酸不能导电{分子构成}。 (5)液氨、液态HCl、HCl、酒精是纯净物,氨水、盐酸是混合物。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可拆:强酸、强碱、可溶盐; 不可拆:弱酸、弱碱、不溶盐、单质、气体、氧化物。

(2)HCO 3-不可拆、HSO 4-要拆开。 3、H + + OH -= H 2O 虽然能表明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但只能表示强酸和强碱反应生 成可溶性盐的酸碱中和反应。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1)得失电子不守恒、电荷不守恒、原子个数不守恒。 (2)弱酸、弱碱、难溶盐、气体、氧化物没写成化学式。 (3)反应不符合客观事实。 5、离子共存 (1)无色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有颜色离子:Cu 2+(蓝色)、Fe 3+(棕黄色)、Fe 2+(浅绿色)、MnO 4-(紫 色),但有颜色离子可大量存在于澄清透明溶液中。 (2)强酸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以下离子:OH -、CO 32-、HCO 3-。 (3)强碱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以下离子:H +、NH 4+、Al 3+、Fe 3+、Mg 2+。 (4)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6、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2)特征:化合价发生变化。 (3)本质:电子发生转移。 (4)失去电子的物质是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 (5)得到电子的物质是氧化剂,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产物。 (6)氧化剂表现出氧化性。 (7)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 注意点:氧化剂与还原剂都是指反应物。 (2)单、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失电子总数=得电子总数) C+2CuO △2Cu+CO 2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最新小学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总结

1、根有直根和须根;直根的特点:有明显主根和侧根,须根的特点:没有明显 的主根和侧根,都是不定根,根的粗细和长短相近,看上去像一把胡子;直根:白菜、大豆、蒲公英、芝麻,须根:稻、洋水仙。 2、根的作用: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根在土壤中的分布特点:深、广、 多。 3、一株植物所有根的总和,就是一个根系,大豆、白菜等属于直根系,它们有 一条较长的主根和许多短而细的侧根;玉米、水稻是须根系,它们没有明显的主根而是长了许多像胡须一样的根。 4、植物根系生长特点与环境有关:草原上的植物的根密密麻麻联成一个网状, 既可以固定泥土,也可以使自己牢牢地固定在地面上;在沙漠中的植物的根系十分发达,有的尽可能往地下伸长,有的尽可能向周围扩大,既能较好固定自己,又利于自己吸收水分。 5、从根的顶端到生用根毛的一段,就是根尖。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部分为根毛; 根毛的功能:吸收水和无机盐、分泌酸类物质、溶解土中不易溶解的养分。 6、植物茎的作用:吸收地下水分和养分,固定植物等。 茎的形态:a、按质地分:木质茎和草质茎;b、按生长状况分:直立茎、缠绕茎(自身缠绕)、攀援茎(卷须攀援)、匍匐茎。 茎的特点:有叶、节、芽。 7、为什么树怕剥皮:植物体叶子制造的养分要通过树皮中的筛管自上而下运输, 切断树皮,养分运输通道中断,根部得不到营养就会“饿死”,而茎和叶也因为得不到水分而不能生长,甚至死亡。 8、叶片有互不遮蔽的规律,叫叶镶嵌,这样的规律有利于叶片尽可能吸收更多 阳光。 9、叶片借助太阳光的能量,利用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淀粉和氧气。 10、几乎所有的生物呼吸都需要氧气,并排放二氧化碳,而绿色植物除了要 进行呼吸之外,它们的叶片在阳光照射下,还会吸入二氧化碳、制造淀粉,并放出氧气。 11、植物为什么需要阳光?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并放出二 氧化碳; 植物的绿叶可以把从根部运来的水分和从气孔进入的二氧化碳,利用太阳光的能量,制成养料和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①制造有机物;②转化并储存太阳能;③使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④对生物进化具有重要作用。光合作用分为: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 12、根据花的构造,花可以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在一朵花中,花萼、花 冠、雄蕊、雌蕊四部分俱全的,叫完全花,如白菜花、桃花;缺少其中一至三部分的,叫不完全花。生活中常见的有木棉花、白菜花、萝卜花、油菜花、茄花、蚕豆花、梨花、桃花、柑橘花、牵牛花等;有百合花(缺花萼)、南瓜花(属于单性花,缺雄蕊和雌蕊)、黄瓜花(属于单性花,缺雄蕊和雌蕊)、鸡蛋花(缺花萼)柳树花(缺花冠)。 13、花各部分的作用:a) 花萼保护幼嫩的花蕾b) 花冠保护雄蕊和雌蕊c) 花 瓣:虫媒花花瓣鲜艳吸引昆虫传粉,风媒花花瓣很小或退化有利于接受花粉。 d)雄蕊:雄性生殖器官e) 雌蕊:雌性生殖器官f) 胚珠:发育成种子g) 子 房:发育成果实。

高中化学物质分类知识点汇总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知识点总结 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一)掌握基本概念 1.分子 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 单原子分子:Ne 、C、He 、Kr…… 双原子分子:H2 、O2、HCl、No…… 多原子分子:H2O、P4 、C6H12O6…… 2.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的说,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3.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 阳离子:Li+、Na+、H+、NH4+…… 阴离子:Cl-、O2-、OH-、SO4-…… (2)存在离子的物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CaSo4…… 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氯化钠溶液中…… 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 4.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3)各元素在地壳中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是:O、Si、Al、Fe、Ga。 5.同位素 同位素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如氢(H)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氕、氘、氚)。 6.核素 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他们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他们的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7.原子团 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有以下几种类型:根(如SO42-、OH-、CH3COO-等)、官能团(有机物分子中能反应物质特殊性质的原子团,如-OH、-NO2、-COOH等)、游离基(又称自由基、具有不成价电子的原子

最全面小学三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3)(精华版)

小学三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科学,即分科而学,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 如数学、物理、化学等) 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小学三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我们来看看。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 绿色开花植物一般是用种子繁殖后代的。 2. 播种前,挑选那些饱满、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的过程叫选种。 3. 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4. 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 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依靠太阳提供的能量,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制成的。 6. 绿色开花植物如凤仙花的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7. 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温度、土壤和适宜的水分等条件。 8. 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和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能从下到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从上到下将植物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 鸡、青蛙、鱼、乌龟等动物都产卵,卵是动物生命的开始。 2. 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在放蚕卵的盒子上要扎些不孔,因为蚕卵需要呼吸。 3. 蚕宝宝最爱吃的食物是桑叶,蚕能吐丝结茧,蚕宝宝的生长过程中,要经过四次蜕皮,蚕和蝴蝶等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蚕蛹经过10-15 天,会变成蚕蛾,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4. 养蚕、抽取蚕丝,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远在4000 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开始养蚕,利用蚕丝织成华丽的丝绸和各种丝织品,并远销国外。 5. 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6. 蚕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蚕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7. 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一般大约为56 天;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8年级物质的分类知识点

八年级上:物质的分类知识点 分子和原子 一、 分子和原子的异同 二、 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 、B 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 ,加入约5mL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 、C 两个小烧杯,烧杯B 置于大烧杯外。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 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 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 1. 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 2. 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 种分子构成。 3.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 成化合物分子。 4.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5. 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 物质 混合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是氧化物)

分子。 四、 物质的组成 1. 宏观角度: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 2. 微观角度: 。 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 3. 水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4. 第三节 水的净化 一、水的净化方法 1. 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离。 2. 吸附沉降:常用明矾、活性炭对水中的杂质吸附而沉降。 ? 以达到净水的目的。 ? 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物, 但需要注意的是,活性炭不能吸附钙、镁化合物,活性炭不能降低水的硬度。 ? 活性炭净水器的入水口在净水器的下面,可以使净水效果更好。 3. 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的方法,净化程度相对较高,得到的蒸馏水可以看成是纯净 物。 4. 杀菌:在水中加入适量的药物进行杀菌、消毒。如漂白粉、氯气(Cl 2)、二氧化氯(ClO 2) 等。 5. 自来水厂净水时,需要经过沉淀、过滤、吸附、投药消毒的步骤,但是没有蒸馏和煮沸 的步骤。在净化水的方法中,只有投药消毒属于化学变化,其余都属于物理变化。 二、过滤(见下图) 【实验器材】带铁圈的铁架台、漏斗、玻璃棒、烧杯 【注意事项】 1. 操作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用少量水润湿滤纸并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没有气泡(保证过滤效率)。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否则被过滤的液体会直接从滤纸与漏斗之间的间隙流到漏斗下的接受器中,使滤液浑浊)。 “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引流,使液体沿玻璃棒流进过滤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