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徐州民间故事中的民间观念探究

徐州民间故事中的民间观念探究

徐州民间故事中的民间观念探究
徐州民间故事中的民间观念探究

民间文学的研究

民间文学的研究 作为学科的民间文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人民大众的口头文学创作,如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叙事长诗、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这决定了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必然是田野调查和文本研究的结合。 田野作业,又称野外作业,或田野调查,是与案头作业相对应的到被调查对象所在地搜集实际资料的方法,是一种直接进入自然生态环境或社会文化环境进行观察、了解、记录、调查的方法。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和展演性的特点决定了民间文学的研究必须有田野调查的参与。田野作业要求研究者深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努力和当地人融为一体,尤其要参与观察当地民间文学演述的全过程,使自己能够真正地感受和体会其中的精彩和美妙。通过田野调查,研究者可以切身感受到鲜活的民间文学形态,了解某种民间文学形式和作品诞生的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从而进一步认识研究对象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变迁及其继承与发展的过程。 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案头的文本研究同样是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除了可以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和学习,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为进一步的民间文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外,通过对前人整理的民间文学采风资料的研究,可以对研究对象有较为系统和整体的把握,从而帮助研究者确定研究的中心问题和基本的研究方向,从而为后续的田野调查工作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此外,对于大部分研究者来说,田野调查的时间和可调查的地区都是有限的,往往只能关注某一种或几种特定的民间文学形式和作品,在研究的覆盖面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配合调查所进行的文本研究就是对此必不可少的补充,它可以使研究者利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在空间跨度上,能够将研究对象进行跨地区甚至跨国度的对比,在时间跨度上,能够了解研究对象的历史沿革从而对其发展过程和原因进行分析。 目前民间文学的研究基本可以划分为搜集整理和研究评论两大板块,在研究和学习民间文学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学会基本的民间文学的评论鉴赏方法,也要了解如何进行民间文学的整理和保护工作,对于一个合格的民间文学研究者来说,二者缺一不可。当前,民间文学的研究有几个较为热门的领域。第一,是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者能够更好地发现民间文学的从性质和特点,以及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民间文学的联系,找出它们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对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既可以是跨国、跨民族的文学比较,以探究世界各地区文化的共性和不同及其原因,揭示出其中包含的规律;也可以是跨学科的横向比较,综合宗教、民俗和文学的知识,考察它们的异同之处及其联系,以更好地揭示这几种民间文化事象的特质,探求文化演进的轨迹。第二,是历史地理学派的民间叙事文学研究,通过研究和整理某一故事的丰富异文,历史地理学派的研究者得以将它们解析归纳出若干亚型,并对其中包含的历史地理因素进行探析,从而还原一个个故事类型完整的生活史。第三,结合文化人类学进行的民间文学研究,通过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吸收其文化研究中积累的丰富成果,研究者可以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广阔视野来考察民间文学,从中探求具有普同性的文化要素。第四,即民间文学的评论研究,通过对相关民间文学作品和相关语境材料的收集整理,结合文献记述和田野调查成果,研究者得以对民间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综合比较,从而从中引申出相应的科学结论来。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哪种民间文学研究,都需要文本研究和田野调查两种工作方法的综合,各研究领域对这两种研究方法只是侧重不同,而不能专门使用一种方法而摒弃另一种方法。在当代,一些学者认为过度重视田野调查使得民间文学从对象到方法皆与人类学、民族学等强势学科重合,无形中消解了民间文学的特点,被边缘化乃至于涵化,,因此呼吁“告别田野”,然而,因为过度关注田野而彻底放弃田野,本身也是令一种极端。不可否认,在当代民间文学界的确存在一些研究者将民间文学在生活中的展演而不是民间文

民间传说、故事研究概述

内容摘要: 1996—1997年,民间传说、故事的研究丰厚拓展、活跃多姿。其研究视野不仅观照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的纵向、横向研究的历史性、区域性、民族性,而且注意国内外同类作品的比较研究,探索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并运用民俗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学科知识和方法,力求多角度、多元化的开放性研究。正因为既具有本学科理论研究的开阔视野和科学方法,又借鉴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所以,两年来的研究呈现出“长势喜人”的景象。 民间传说研究 传说研究着力集中在对人物、史事、风物传说的某一具体作品或同类传说的分析比较,其研究成果主要有三点:1.中国古代常把一些生活故事附会到“箭垛式”人物身上,而使之转变成传说;2.传说之所以广泛流传,是因为它反映时代的主流思想,并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3.出现稍迟的典籍记载的传说,其故事情节描述总要比出现较早的更丰满合理,更富有文学性。 林继富《多重文化碰撞的智慧母题——文成公主传说考验难题试析》〔1〕是从文化角度研究传说的一篇佳作。作者抓住民间传承和典籍记载的同类传说变中不变的“七试婚传”这个核心情节,发掘“藏民智慧的‘七道难题’的传承源脉”。作者把该传说中的七道难题与藏文《贤愚经》和佛本生故事对比,发现四道难题在故事的结构设计上与印度佛经文学同型故事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指出了这些难题与印度佛经文学关系密切的原因(共同的文化心理、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共同的美学心理);并以“蚁穿空珠”这一世界性文化母题为例,对4个文化母题源于印度佛经文学的发现又进一步作了流播路线的考证,判断传入西藏的线路为“印度、汉族再到藏族”。作者认为除来自外域智慧母题外,还有“智走迷宫”。“遴选美女”母题及“吃肉”、“喝酒”、“揉羊皮”的考验,都充分显示了藏民族特有的创造能力和雪域高原民风民情的古朴清新。从而得出结论:重知识、重智慧的藏民族,以雪域文化为中心,“将世界文化的智慧母题消解、整合、涵化在藏文化里,”使之既有人类共同的文化母题,又不失民族本土文化的色彩。 蔡铁民《一部民间传说的历史演变》〔2〕一文,对陈三五娘故事从史实到传说、戏曲、小说的发展足迹作了全面分析,提出两点看法:1.该传说及艺术生命力千年不衰的根本原因是:“反封建伦理,符合人民的进步思想,”2.“正确认识陈三五娘传说及其文人改编稿的流传、演变过程的失得”,对其历史演变进行研究,以小见大,有利于“理解民间文学作品的产生、演变的规律”有利于“探讨民间文学与文人创作的关系。” 关于观音,西王母等传说,一些学者把其流传与民族的历史、宗教、民俗联系起来研究,有了深入进展。贺嘉的《民间传说中的观音》〔3〕对观音出世、性变、化身神威与其他神灵以及地方风物、习俗的传说作了全面论述。作者认为,观音这个舶来品来到中国,逐渐不同于佛典中的观音,“观音由男变女和多种化身,正是外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教文化在群众心理所引起的碰撞和相互消长的结果。”并特别强调指出:民间传说中的观音,是人民群众根据需要“塑造出他们心目中的观音,而不是佛典故事的翻版,”赋予观音“神奇的幻化和惊人的超凡力量,”成为劳动人民“希望与期待的寄托”。作者还认为观音传说有着地域性和民族性,它的流传与民族的历史、宗教、民俗紧密相连。王青《魏晋时期的西王母传说以及产生背景》〔4〕追溯到《汉武故事》考察该传说的形成,认为西王母会汉武帝故事承袭了魏晋时的西王母传说,接受了道教影响。作者把该传说与史实、宗教结合考察,造就了西王母传说研究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入。米恒夫《露筋女传说考论》〔5〕对该传说嬗变历程作了梳理,认为这个晋、唐一般性的传奇故事到了宋代,被注入道德主题,变成了宣扬妇女贞节的

4第四章 民间故事

第四章民间故事:娱乐的叙事 教学目的:通过对民间故事这一民间口头文学体裁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民间故事作为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所承载的多层面意义和价值,理解民间故事反映民众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本质。 教学要求:要求对故事学基本术语有较清楚的掌握,能够准确理解民间故事的定义和特征,掌握民间故事的分类学,了解AT分类法的理解和基本的运用。能够运用民间故事类型理论,解读民间故事。 学时:4学时 文献调查:阅读一册本土民间故事出版物。 田野调查:你的家乡有没有哪种典型情节类型的故事? 传承训练:学讲一则民间故事。 第一节故事学概说 故事学就是指对民间故事进行研究所形成的学说。故事学拥有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研究流派和理论观点及体系。 一般学界将西方民间故事的早期研究者确定为格林兄弟,他们的著作《儿童与家庭幻想故事》对民间故事中相似或共同情节的产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文化人类学的进化论学派,以进化论的观点研究民间故事,代表人物有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弗雷泽和安德鲁·兰等。 俄国学者弗·普罗普和当代美国著名民俗学家阿兰·邓迪斯对民间故事形态进行结构主义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普罗普开创结构主义叙事学先河,他的《故事形态学》(1928)被视为叙事学发轫之作,普洛普打破了传统按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的方法,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由此从众多的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31个“功能”。 芬兰学派。1907年,芬兰学者建立了一个民俗学家的国际性组织,国际民间文学工作者协会,也称民俗学协会,于1909年起出版不定期刊物《民俗学协会通讯》,在上面发表了不少重要文章。芬兰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卡尔·克罗恩,安蒂·阿尔奈等,他们受到进化论、流传学派、实证主义的影响,把流传在各地的异文按情节的统计分类进行比较,希望通过对若干文本的分析,通过对一切历史、地理因素的思索,以及对口头传播的某些普遍认可的事实加以适当说明,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触及故事的起源形式,并能作出似乎可信的解释,说明故事所经历的变化怎样造成了所有不同的文本。该派认为这种研究还应指出故事起源的时间、地理及其传播的过程。这就是运用历史、地理的比较研究方法来研究民间故事。 芬兰学派的重大贡献就是创造了目前在世界故事学研究中仍然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为各国学界所熟知的的故事分类法“AT分类法”。它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所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国际上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即按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将故事进行分类编目。[必记掌握并记忆]阿尔奈在1910年发表《故事类型索引》,比较分析芬兰和北欧其它国家以及欧洲一些国家所出版的或保存的民间故事记录,把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加以综合,以简明文字写出概要,并按一定原则对这些故事情节进行分类编排,他将故事分为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和笑话

民间故事文献综述

关于民间故事在幼儿园课程中实践探索的文献综述 摘要 《纲要》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民间故事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可以成为幼儿园的课程资源。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研究,幼儿具有一种叙事性智能,因此,喜爱听叙事性语言的故事是幼儿共同特点,尤其是充满幻想和传奇色彩的神话、童话、传说等。然而,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对这些宝贵资源的利用却寥寥无几,纵观林林总总的幼儿园各类教材,民间故事听占的比重微不足道。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民间故事融入幼儿课程中,本文就幼儿园课程程、民间故事与幼儿教育这两方面做综述。 关键词:民间故事;幼儿园;课程; 一、幼儿园课程的相关研究 (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相关研究 关于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研究,大部分都会论及课程内容的取向,课程内容与儿童、与经验的关系。张晓玲、王冬兰的《关于幼儿园课程内容建构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幼儿园课程选择的依据是(1)紧扣教育目标;(2)立足幼儿发展;(3)面向幼儿真实生活;(4)体现时代特征[1]。焦爱美在《幼儿园园本课程内容的建构研究》这篇论文中认为,园本课程内容的取向为: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教育活动,课程内容即儿童的经验。进一步指出园本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注重内容的基础性,适合儿童发展,贴近社会生活。 关少化在《幼儿园课程内容:在课程独立与社会影响之间取得平衡》一文中,对课程内容从活动论角度的分析,认为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 [2]并指出幼儿园课程内容在课程独立与社会影响之间取得平衡,应坚定幼儿园课程内容理念;宣讲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意义及作用;指导家长正确评价课程内容;吸纳家长需求中有价值的内容要素。 (二)课程内容选择的相关研究 查阅文献发现,关于课程内容选择的文章大部分从课程内容的取向、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课程内容选择存在的问题等角度来分析了课程内容的选择。例如,张艳的《浅谈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提出了课程内容选择三个原则: ①实用性与发

民间故事名词解释

1、神话:是人类各共同体(氏族、部落、民族或国家)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 2、大量重复出现的叙事要素,称之为“(母题motif)”。 3、花儿:既是一种格律体民歌,其结构形式又富于变化,已大体押韵、上下两节句式和节奏的均衡对称来造成优美和谐的格律,于变化中构成具有统一风格的调子。流行与甘肃、青宁夏一带,形式特别,又有多种流派,因而引起了人们浓厚的研究兴趣。 4、传说核:在民间传说的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位置,因此人们又将他称为“传说核”。 5、箭垛式:所谓箭垛式,又称粘附性,是指民众把一些同类情节集中安置在某一人物身上的现象。 6、重要。“AT分类法”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汤姆森所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国际上将这种方法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即按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将故事进行分类编目的一种分类方法。 7、“三段式”是民间故事的常见结构,这类故事的情节推进往往都经历三个层次,如主人公遇到三道难题、经历三次考验、有过三次历险等等。 8、相声特有的艺术手段——包袱。“包袱”是相声艺人的比喻说法,指的是产生笑料的特有结构形态。包袱,就是一个装笑料的包裹,其组成过程是:系,提出矛盾或问题;解,分析矛盾或问题;结,有意避开矛盾;抖,出其不意,一语道破,揭示实质。一般相声行话把孕育包袱的过程称之为“铺平垫稳”和“三翻四抖”。 9、宝卷它是一种十分古老,同民间宗教信仰活动相结合的说唱文学,最早有唐代变文、讲经文直接演变而来,宝卷一曲折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通俗的语言描写和抒情婉转的曲调赢得了广大底层民众的喜爱。在乡村讲唱宝卷的活动称为“宣卷”或“念卷”。 10、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的科学,他试图依据人类的生物特征和文化特征综合的研究人。(文化人类学在美国较为发达,这门学问在英国通常称为社会人类学或社会学,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德国称为民族学)。 11、盘瓠神话:帝高辛氏遭遇强敌,允诺获得敌将首级者,可以封邑,并娶公主。结果,高辛氏一条名叫盘瓠的狗奇迹般的完成了任务,取走了公主。12.礼仪习俗抒情长诗,(《哭嫁歌》)是女子出嫁时唱的以歌哭为特征的系列组诗,曾经在南方地区广为流行。

民间故事的叙事方式与语言策略

民间故事的叙事方式与语言策略 周新 (新疆昌志州职工大学讲师831100) =摘要>固定格调、套语、情节,人物类型的重复运用和强调,构成了民间故事特有的叙事方式和语言特色。它还讲究叙事语言的鲜活和变化,叙事策略的多样和独特。 关键词:民间文学故事叙事方式语言策略 随着人类学、民俗学和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民间文学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学者们多角度、跨学科的研究不仅开了民间口头创作的/斯芬克斯0之迷,也给文人作家的书面创作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范本。例如:北美学者米尔曼.帕里(M ilman Parry)和艾伯特#洛德(Albert-lord)的口头理论对于/荷马难题0的解答,现代作家对于/口头说话方式0的学习和借鉴等等1。本人愿意就民间故事的叙事方式和语言策略,作一点粗浅的认识和分析。 一、递归结构与叙事的程式化 我们知道,民间故事是民间散文形式的叙事作品,是历代群众口头集体创作的虚构作品。它以口头方式在群众中传播,依靠有艺术才华、语言表达能力强的讲述人传承,用以表现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因此,它除了具有民间文学共有的口头性、集体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等特点以外,还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例如: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口头语言色泽。 由于民间故事是通过口头讲述,具有即兴、易变、易失的特点。因此,在叙事方式上,它往往采用递归结构和程式化的叙事方式去强化结构,稳定情节,增加记忆,让故事在众多人的传承中基本保持原貌和不变。 一般来说,故事的结构都比较完整,多采用三段式,有头有尾的传记性或生活史式的,而不是片断的或插曲式的。因此,有的国家称它为/定型故事0,它特别重视故事线索的单纯明晰,在情节的发展转换处,往往有明显的过渡提示。例如:/花开两朵各表一枝0,/先说,,,再说,,0等等。故事的人物、情节、语言往往是类型化定型化的。例如,故事中两兄弟、三姐妹的关系往往是正反面人物关系,好与坏、善与恶的关系。这种结构有利于在对比中刻划人物,表现主题。在情节的发展中,往往同样或类似的事情要反复三次、五次、七次。例如5问活佛6o中,路上遇见三件事。5狼外婆6?中狼三次叫门,姐妹三次骗过狼才逃出房门。情节的每一次重复都对展开故事、描写人物、表现主题起一个强化和深化的作用。而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有固定的套语。如/从前,,0、/古时候,有弟兄两个,,0,结尾:/要是他还活着,,,0故事的人名、时间、地点往往比较含混。人物角色大都是所属民族社会上通用的共同名字,或者是表示某种人物性格、状貌、性别,职业等一类的通称,没有确定的名姓。如德国的汉斯,英国的约翰,俄国的伊凡,日本的太郎,中国的张三、王小、打鱼的、砍柴的等等。故事中的时间、地点则多是:/很早很早以前0,/在很古很古的时候0,/从前,在深山里,,0这一类比较虚化、含混的时间和地点。 民间故事这种基本固定的结构,类型化的故事,定型化的人物、情节和语言,能使故事讲述家们很容易掌握,从而用它来/旧瓶装新酒0,以不变应万变地去演义新的故事,甚至在即兴和无准备中从容地编制出长篇巨著来。这就是荷马这位盲诗人在即兴口头中奇迹般讲述史诗的密诀。 因此,固定格调、套语、情节,人物类型的重复运用和强调,就构成了民间故事特有的叙事方 ) 11 )

经典民间故事-中国

经典神话故事——中国 [目录] 年的传说民间故事(中) 木兰从军民间故事(中) 牛郎织女神话故事(中) 田螺姑娘民间故事(中) 十二生肖的故事民间故事(中) 狼外婆民间故事(中) 嫦娥奔月神话故事(中) 三个和尚民间故事(中) 宝莲灯神话故事(中) 九色鹿神话故事(中) 哪吒神话故事(中) [正文] 年的传说 选自:中国民间故事 在太古时期,有一只凶猛的野兽,它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们管它叫“年”。 “年”长得硕大无比,而且生性凶残。只要谁惹恼了它,它一定会张开那张血盆大口,一口把他给吃掉。同时,“年”也很懒,它喜欢睡大觉,一睡就是三百六十五天,当它从睡梦中醒来的时候,总是感觉肚子咕噜咕噜地叫个不停。这时候,它就下山来到村子里,见到什么就吃什么,就连那些住在村子里的老人和孩子都不放过,等肚子填饱以后,它才会满意地一摇一摆地走回家去继续睡大觉,然后在下一个三百六十五天后醒来,继续下山找东西吃。

就这样,这只“年”兽,年复一年地来到村子里吃人,弄得大家人心惶惶。 阿宝住的村子年年都被“年”兽袭击,他的爸爸、妈妈和妹妹就在上一次“年”下山的时候全被吃掉了,所以阿宝特别痛恨这只凶残的野兽。 这年除夕,阿宝村里的人们扶老携幼上山躲避“年”兽。这时,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他手拄拐杖,肩搭袋囊,银白色的胡须一直拖到了地上。这个时候,大家都忙着封窗锁门,收拾行装,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的景象,谁还有心思去关照这位可怜的乞讨老人呢?人们只是匆忙地看那老人一眼,就赶紧离开了。 当老人走到阿宝家的时候,阿宝从屋子里走出来,给了这位可怜的乞讨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快跟随大家上山躲避“年”兽。没想到乞讨老人听后,捋着他的胡须,笑眯眯地说:“小兄弟,你能让我这个孤苦无依的老人借宿一晚吗?” 阿宝吃惊地望着这位乞讨老人,说:“老人家,难道你不知道今天晚上可怕的‘年’兽要来吗?现在大家都携老带小,打点好行装到深山里避难去了,你也应该跟着他们一起去。” 那位乞讨的老人听后,只是微笑,什么也不说。 “好吧,既然如此,那你就进来吧。”阿宝对老人说道。 “谢谢你,好心的年轻人,有我在,今晚你什么都不用怕了。”说着,老人从肩上放下袋囊,又从里边抽出两张长长的红纸,“来,你把这两张红纸贴在门上。” 阿宝不知道这两张红纸有什么用,于是就问:“贴这两张红纸做什么

读《中国民间故事100篇》有感

读《中国民间故事100篇》有感 读《中国民间故事100篇》有感 篇一 寒假里,我读了《中国民间故事100篇》这本故事书,书中故事富有神奇色彩,历来是人们所喜欢的,可谓家喻户晓,耳熟能详,这此民间传统故事,让我感受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王小二卧冰求鲤》讲在很久以前,有一户姓王的人家很穷,母亲靠帮人缝补衣服,儿子王二小帮人放牛、打鱼、捉虾为生。有一年冬天,一连下了十多天的雪,王小二的母亲生病了,郎中面带难色说:“一定要用一斤重的鲜活鲤鱼做药引才能治好病。”于是,王小二在冰封雪地里,不能凿掉冰块,怕把鱼吓跑,只有脱掉衣服躺在冰面上要用体温把冰焐化,寒冰刺骨,王小二冻得不一会儿就失去了知觉,他的行为感动了上天,感动了神仙,神仙帮他捉到了一条鲤鱼,王小儿感过神仙后,马上回家治好了母亲的病。 王小二的爱母亲,为母亲所做的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要像王小二一样,做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的好孩子,好好学习,勤奋努力,要以优异成绩报答父母和老师。 篇二 不久前,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名叫《中国神话故事》。 这本书一共有27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精彩无比,内容丰

富多彩,文字简单易懂,并且具有极深的教育意义,让人读后受益匪浅,同时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这本书里面有许多个为我们所熟知的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辟地、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神农尝百草、女娲补天……等等,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大禹治水这个故事。 大禹他为了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幸福宁静地生活,不再受到洪水的侵害,他毅然勇敢地带领百姓和搞破坏的敌人作斗争,积极地千方百计想办法治理洪水灾害,他用了长达十三年的时间疏通了九条大河,平息了洪水的危害,而最为可贵的是,为了早日治理好洪水灾害,大禹他曾经三次经过自家门口都没有进家门和亲人团聚。正因为大禹他有大公无私的忘我精神,因此最终受到了人们的尊敬,百姓的爱戴。 从这个故事中,我读懂了,要想做好并做成一件事,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更要有不怕困难险阻的决心,才能战胜一切困难,从而获得最后的成功。 对于我们来说,努力了、奋斗了,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现在我们只有好好学习,不怕辛苦、勤学、多问、多练,这样才能学有所得。 篇三 如今,越多越多的人去阅读欣赏外国名著,小说,散文,而渐渐忘记了属于咱们中国自己的语言艺术,民族艺术,为了再次感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我阅读了《中国民间故事精选》这本书。 一开始,我并不了解民间故事。这本书的导读为我详细地介绍了,

民间传说、故事研究概述(一)

民间传说、故事研究概述(一) 1996—1997年,民间传说、故事的研究丰厚拓展、活跃多姿。其研究视野不仅观照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的纵向、横向研究的历史性、区域性、民族性,而且注意国内外同类作品的比较研究,探索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并运用民俗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学科知识和方法,力求多角度、多元化的开放性研究。正因为既具有本学科理论研究的开阔视野和科学方法,又借鉴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所以,两年来的研究呈现出“长势喜人”的景象。 民间传说研究 传说研究着力集中在对人物、史事、风物传说的某一具体作品或同类传说的分析比较,其研究成果主要有三点:1.中国古代常把一些生活故事附会到“箭垛式”人物身上,而使之转变成传说;2.传说之所以广泛流传,是因为它反映时代的主流思想,并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3.出现稍迟的典籍记载的传说,其故事情节描述总要比出现较早的更丰满合理,更富有文学性。 林继富《多重文化碰撞的智慧母题——文成公主传说考验难题试析》〔1〕是从文化角度研究传说的一篇佳作。作者抓住民间传承和典籍记载的同类传说变中不变的“七试婚传”这个核心情节,发掘“藏民智慧的‘七道难题’的传承源脉”。作者把该传说中的七道难题与藏文《贤愚经》和佛本生故事对比,发现四道难题在故事的结构设计上与印度佛经文学同型故事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指出了这些难题与印度佛经文学关系密切的原因(共同的文化心理、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共同的美学心理);并以“蚁穿空珠”这一世界性文化母题为例,对4个文化母题源于印度佛经文学的发现又进一步作了流播路线的考证,判断传入西藏的线路为“印度、汉族再到藏族”。作者认为除来自外域智慧母题外,还有“智走迷宫”。“遴选美女”母题及“吃肉”、“喝酒”、“揉羊皮”的考验,都充分显示了藏民族特有的创造能力和雪域高原民风民情的古朴清新。从而得出结论:重知识、重智慧的藏民族,以雪域文化为中心,“将世界文化的智慧母题消解、整合、涵化在藏文化里,”使之既有人类共同的文化母题,又不失民族本土文化的色彩。 蔡铁民《一部民间传说的历史演变》〔2〕一文,对陈三五娘故事从史实到传说、戏曲、小说的发展足迹作了全面分析,提出两点看法:1.该传说及艺术生命力千年不衰的根本原因是:“反封建伦理,符合人民的进步思想,”2.“正确认识陈三五娘传说及其文人改编稿的流传、演变过程的失得”,对其历史演变进行研究,以小见大,有利于“理解民间文学作品的产生、演变的规律”有利于“探讨民间文学与文人创作的关系。” 关于观音,西王母等传说,一些学者把其流传与民族的历史、宗教、民俗联系起来研究,有了深入进展。贺嘉的《民间传说中的观音》〔3〕对观音出世、性变、化身神威与其他神灵以及地方风物、习俗的传说作了全面论述。作者认为,观音这个舶来品来到中国,逐渐不同于佛典中的观音,“观音由男变女和多种化身,正是外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教文化在群众心理所引起的碰撞和相互消长的结果。”并特别强调指出:民间传说中的观音,是人民群众根据需要“塑造出他们心目中的观音,而不是佛典故事的翻版,”赋予观音“神奇的幻化和惊人的超凡力量,”成为劳动人民“希望与期待的寄托”。作者还认为观音传说有着地域性和民族性,它的流传与民族的历史、宗教、民俗紧密相连。王青《魏晋时期的西王母传说以及产生背景》〔4〕追溯到《汉武故事》考察该传说的形成,认为西王母会汉武帝故事承袭了魏晋时的西王母传说,接受了道教影响。作者把该传说与史实、宗教结合考察,造就了西王母传说研究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入。米恒夫《露筋女传说考论》〔5〕对该传说嬗变历程作了梳理,认为这个晋、唐一般性的传奇故事到了宋代,被注入道德主题,变成了宣扬妇女贞节的故事;然至今日,其主题又由贞节转为舍己为人。作者分析传说嬗变的原因有宋代理学的普遍影响、当地的道德氛围等,得出结论:“一个传说能够得以长期流传,它必须和时代

《小豆棚》中民间故事题材探究【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小豆棚》中民间故事题材探究 一、选题的意义 曾衍东的《小豆棚》是清代中叶受《聊斋》影响而产生的一部文言笔记体小说集。自《聊斋志异》问世之后文人纷纷效仿创作文言笔记体小说,续《聊斋志异》之作盛行一时,曾衍东的《小豆棚》便是其中之一。《聊斋志异》光芒掩盖了仿聊斋之作的闪光点,《小豆棚》一书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很少被提及,但人们对该书的评价较其他仿作还是比较高的“在清人笔记中尚属佳构”。由此可见《小豆棚》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小豆棚》中的作品内容十分繁杂,“分门别类,诠次成帙,计十六卷”,“大而忠孝节义之经,次而善恶果报之理,常而艺文珍宝,变而神仙鬼狐,以及山川风土、鸟兽虫鱼、诗词杂记者凡备载”。但《小豆棚》中的故事并非是作者的独创,其中有很多故事都是取材于前人的作品,也有不少是改编民间故事题材而来的。作者在对民间故事的加工润色的同时肯定融入了作者的创作意图,通过对那些取材民间故事的作品的分析能更好的了解作者在创作上所做的努力及其创作意图。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 本课题主要探究《小豆棚》中的涉及民间故事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包含了很多民间故事题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故事类型有哪些,与民间流传故事相比较分析,经过作者改编的故事在故事情节、人物形像、艺术特征等方面有什么变化,作者如此改编民间故事的意图是什么,这些都是本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三、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思路) (一)研究步骤 2010年10月至12月,毕业论文准备阶段:确定选题,精细阅读作品《小豆棚》及相关作品,查阅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他人关于本论题的观点及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笔记。完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2011年四月中旬前进行初稿写作,进行论文修改,四月二十日前完成定稿上交。五月中旬毕业论文答辩。 (二)研究方法及措施:

武当山民间故事的文化内涵研究杨贤玉

第9卷第5期 2012年5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May.2012Vol.9No.5 一、引言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位居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首,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南方的道教中心。 伴随着武当山历史地位的变迁和玄天大帝崇拜的逐渐深入人心,来武当山进香朝拜的信众也日渐多了起来。与此同时还有来此观光的游客和外来的道众不下百万人之众。这些香客、游客和外来道士的到来不仅使得武当山名气远播,更是促进了武当山附近地区和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繁荣,尤其是民间文化的繁荣。在这里流传着大量的神话,传说,故事和民歌,形成了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民间口头文学。自“一九八零年以来,武当山传说公开发行与内部刊印的资料已达 100余万字,已整理民歌千余首,民间传说1500多篇”[1],其中 尤以伍家沟民间故事村为代表。尽管在这里有数量惊人的故事和故事传承群体,对于这一地区民间故事的研究仍然是数量有限。本文试图以武当山民间故事作为研究对象,尝试探讨武当山民间故事的文化意蕴,以期为武当山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做出一点贡献。 二、武当山民间故事的文化意蕴 武当山民间故事是道教文化同民间文学结合的产物。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武当山民间故事经历了初创,删改,完善定型的过程,以鲜活的语言将民间的信仰、禁忌文化,宗教教义和道德教化融入一体。其中既反映了普通民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也反映了道教发展史上儒教、佛教思想的渗透和影响。 (一)乡土情怀 武当山被誉为“举世无双胜景,天下第一仙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胜景,产曼陀罗花、金钗﹑王龙芝﹑猴结、九仙子﹑天麻﹑田七等名贵药材,更兼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武当功夫,山下名闻中外的民间故事村伍家沟和民歌第一村吕家河,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建筑群,可谓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融,所有的这一切在武当民间故事中都被寄予了美丽的传说。“道教自从创立开始,便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2]P226。一方面道士们运用民间故事作为教义宣传的方式,讲述道教 神仙、道士、信徒等的种种神迹,传达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另一方面民众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乡本土的热爱融入道教故事中,以民间故事的外衣展现出来。 这些传说将武当山的胜景、特产与美丽的传说联系起来,以乡村社会为背景,以下层劳动人民为主角,以下层人民所遭受的压迫,所期待的反抗与救赎为主线。故事中主人公多为“放牛娃”、“叫化子”、“猫娃”、“狗娃”等无名无姓的下层人民,大都遵循穷人受欺压———得到宝贝(或神仙相助)———坏人受到惩罚的模式。武当山故事源自于民间的创作,反映的普通劳动人民对世界的认知。这些认知表现在岁时礼仪,人生礼俗,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宗教信仰,游戏娱乐等方面。武当山附近的地区办丧事时多有焚烧“纸扎”(即纸和篾子糊成的纸人、纸马、车、轿、房屋等)的习俗,以祈求逝者在另外一个世界继续享受生活。《欢喜坡》以故事的形式道出了这样的一种习俗的由来。故事主人公刘英、时秀是穷人家的孩子,被给富人家作为陪葬的童男童女,幸好有个叫全把式的匠人相助才从坟墓中死里逃生,后来时秀进京赶考,中了状元,代皇帝到武当山降香,才借机废除了这一惨无人道的习俗,用纸和竹子做成的东西代替。《朝天宫》则讲述了均州地区用“腊八饭”喂果树这一风俗的来历。像这样把地方风物礼仪与故事联系起来的还有《七星树》、《牛笼嘴》、《打金钟》、《王长月拜斗姆》、《财神庙》等。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必然要从华夏大地肥沃的文化土壤中汲取成长的养分,这其中当然包括文学。这些故事把武当山的一山一石,一峰一洼附着以美好的传说,借以寄托普通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对家乡山山水水的厚爱的故事,投射出浓厚的乡土情怀。 (二)爱教情怀 武当山民间故事所体现的文学性与宗教性相互渗透,将神仙、道士的神迹掺杂于故事之中塑造出一个个生动的形象,其中着墨最多也最为神化的便是真武大帝或称玄武大帝。在武当民间故事中,《真武修仙》称真武曾是道教始祖太上老君为渡化世人而降生凡世,后历经千难万苦,险风恶浪至武当山下,坚持不懈修行多年方成大果。《小武当》中真武踏八步而圈定八百里武当,一剑削掉山头,便成了小武当。《龙头香》中真武神挥剑降恶龙,《紫霄宫与赐剑台》中真武又成了“心地善良, 武当山民间故事的文化内涵研究 杨贤玉,杨荣广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外语系,湖北十堰442002) 摘 要:武当民间故事是我国民间文学园地中的一颗硕果,也是道教文化与民间文学结合的产物,既具有道德 教化功能又具有宗教思想传播功能,内中蕴含着道教信众和普通民众的乡土情怀,爱教情怀,展现着道教信仰的种种表现形式,渗透着武当道教文化所特有的文化元素。本文通过对武当山民间故事的文本解读,以求挖掘故事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探讨武当文化对民间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武当山民间故事;文化内涵;道教 115··

陈思和“民间”理论研究方法论Microsoft Word 文档 (3)

学术研究方法论 陈思和“民间”理论研究方法论

陈思和“民间”理论研究方法论 摘要:1980年代以来,由于受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中国本土文论呈低迷状态,这一现象引起学界的思考。此时,陈思和提出“民间”理论,给正在文化寻根的学人以启示,并与“重写文学史”、“人文精神的重建”等相呼应。民间理论突破西方文论的统治,政治标尺的衡量和作家的批评的单调,将批评方法相互错综起来,形成一个立体的交叉的批评网,结合新鲜活泼的文学现场,从美学观点进行文学评论,成为当代文学关键词之一。但是在理论的整合和运用方面有含混的现象,该理论的内涵和外延有模糊不清之处。 关键词:陈思和民间方法论 (一) 民间的地位: “民间”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在中国文学研究中有较重要的地位,与“重写文学史”、“人文精神的重建”等相呼应。在从1980年代开始西方文论以铺天盖地之势生长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的批评家生搬硬套,求新求异的运用西方文论,而与之相反中国原创文论显得势单力薄。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商业化的浪潮冲击着中国文坛。这些问题引起文化界的警惕,相关学者对该问题进行反思与批判,大家开始关注人文主义、民间等一些具有顽强生命力而且体现民族文化的文学形式。民间理论备受关注,由此看来它是一种较“中国化”的理论。 此前,中国文论处在政治术语处处捆绑的境地,似乎不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就无法进行文学批评,以及后来的,不运用西方文论就现实不出评论的水平,种种原因禁锢着中国文论的健康发展。长此以往,文论陷入僵化,不能反映文

学创作的发展需求与发展方向,也不能反映国民的精神状态,隔靴搔痒的中国文论面临着危机。 此时,陈思和提出的民间理论对中国的文坛来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理论或文学倡导。“文学批评立刻分成两种声音,赞之反对之势均力敌,两种声音的背后却有着不一样的思循守维支撑:一种是因旧的老思维,即按照传统文艺理论的教条来衡量作品,其得出的结论一定是‘伤痕文学’在犯上作乱,必须鸣鼓而攻之;还有一种批评的背后是良知在起作用,生活的灾难和惨痛的教训已经不允许批评家把自己感情禁锢在所谓‘本质’‘典型’‘艺术真实’‘社会责任’等等理论教条里作茧自缚,他们凭着良知迸着血泪发出了好的赞美,文学批评的动机开始发生了分歧。”[1]民间理论就是第二种声音,“民间”不仅仅是叙事内容,而且还是一种叙事立场,是一些知识分子在大文化背景中的一种立场,是一种“凭着良知迸着血泪发出了好的赞美”。 它均衡了当时中国文学生态圈,遵循了陈思和提出的“开放性”和“整体性”的良好文学态势的特点。给市场经济的冲击中的文学创作者和文学研究者一定的精神支撑,帮助学人疏散文化寻根路上的迷茫,给陈旧的中国文论输入了新鲜血液。 (二) 对民间理论的梳理: 1990年代由陈思和在《民间的沉浮》和《民间的还原》两篇论文中系统提出民间概念。他指出“民间一词可以拥有多种解释。我在《民间的沉浮——从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解释》中为民间文化形态作的定义是:一、它是在国家权力机关控制相对薄弱的的领域产生,保持了相对自由活泼的形式,能够比较真实地表达出民间社会的面貌和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虽然在权力面前总是

民间故事简答

1、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区别?(通俗文学是民间文学吗?) 答: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限一般已不难划分。二者共同之处只是形式上的通俗易懂,主要差别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通俗文学则是个人的创作;二是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主要以口语来创作和流传,通俗文学则是书面创作和流传;三是内容与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的创作,反应了整个民族或某一个群体的思想与情趣,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它反映的内容出自个人的生活感受,创作的动机多与商业因素相关,故其思想和艺术水平也良莠不齐。 2、原始形态的民间文学有哪些内容?答:主要由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在劳动节奏基础之上,渗透与生活各个方面的歌谣活动;二是宗教活动中与仪式行为相伴随的神圣叙事,我们今天称之为“神话”;三是休闲时借以消遣的传说与故事。对民间传说和故事的起源,故去有一种解释,就是以为传说和民间故事当然地产生于神话之后,现在看来,这种解释的正确性值得怀疑。 3、个体传承人的共同特征是?答:(1)他们都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活动中崭露头角的佼佼者;(2)个人身世不凡,社会阅历丰富,有牢固的群众基础;(3)有固定的传承渊源。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a亲缘传承b地缘传承c业缘传承(4)形成了独特的传承风格。 4、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的区别? 答:(1)民间传说总是与一定的纪念物相关联,围绕客观实在物进行叙事;民间故事却无需围绕客观实在物建构故事,如果说有些故事中出现客观实在物,他也不是故事叙述的中心,只是作为情节的需要而安置的。(2)民间传说主人公一般都是历史上的,可以说所有传说人物都有名有姓,有时间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尽管有虚构成分,但它同历史的关联较为紧密;民间故事却完全不受历史的局限。(3)二者的叙事风格不同,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对幻想艺术的把握上,民间传说的幻想和虚构是有限的,欣慰传说的幻想要受“传说核”制约的;民间故事不受具体时间、特定空间的限制,因此在民间故事中,民众可以张开幻想的翅膀任意驰骋,虚构故事。 5、信天游与爬山调的区别:信天游与爬山调属于同一类型,相异之处是信天游流行语陕北,爬山调流行与内蒙,唱时曲调不同。 6、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一、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艺术形式借鉴;二、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作品的融入:其一,直接嵌入;其二,题材利用:解构与结构。其三,原型的借用与再造:小说的人物与叙事模式。三、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理论建设的作用。 7、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理论建设的作用: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创作实践上,还表现在作家文学理论的建设上,而且这种传统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 8、民间文学的审美特征? 答:一,缘事而发的原生性,原生性主要是指民间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孕育、萌芽、诞生和流传,始终缘于特定的生活情景,具有自我发源和不自觉的艺术加工的特点。二,天籁之音的率真性,民间文艺美学的精髓,在于率性而作,人的感情真实流露,不假掩饰,艺术风格醇厚朴实,真切清新,有如“天籁之音”,洋溢着朴拙而动人的艺术魄力。三,多元交融的复合型。 9、民间文艺的审美功能?答:一,精华与情感宣泄的功能。二,教育与人格提升功能,民间丧礼中唱孝歌、听孝歌是教育后代子女的好场所、好时机。民间文艺的文艺教育功能不同于代办严厉的说教,而是用歌唱的方式,在审美熏陶中教育后代,让孩子们在优美的歌声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体会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三,娱乐与愉悦身心的功能,民间文艺以及与之相伴随的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能给人带来身心的愉悦、心灵的和谐和美的享受,这种从艺术审美中获得的精神愉悦是其他方面获得的享受所不能代替的。 10、怎样鉴赏民间文学?答:一般如:1、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2、幻想与实际巧妙融合;3、粗细结合,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4、塑造了一位……的形象。如文中提到三段式结构,一定要答上。 11、传统评书有哪些内容?答:传统的评书、评话大体有三个面的内容,一是金戈铁马,称为“大件袍带书”,主要表现敌我征战、朝代更替、忠奸争斗、安邦定国等内容,如《列国》、《三国》二是绿林狭义,如《水浒》三是山粉灵怪,如《聊斋》、《西游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