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水稻二化螟生物防治技术

水稻二化螟生物防治技术

水稻二化螟生物防治技术
水稻二化螟生物防治技术

水稻二化螟生物防治技术

论文关键词水稻;二化螟;防治技术

论文摘要介绍了二化螟的生物与农业防治技术措施,以期指导防治水稻二化螟,减少农药使用量并提高水稻产量。

二化螟系螟蛾科昆虫的一种,又称钻心虫,长期以来一直是闽北地区水稻的主要虫害之一。二化螟在闽北地区一年发生3~4代。以幼虫在稻茬、稻草及其他植物的根茬或茎秆中越冬。越冬代蛾在春季出现比三化螟早,春季气温达15℃左右即有成虫出现。成虫是一种灰黄色的蛾子,体长10~15mm,晚间活动,有趋光性,喜欢在叶宽秆粗、生长浓绿的稻株上产卵;水稻分蘖期前卵多产在叶片正面尖端,圆秆拔节后多产在离水面6~10cm的叶鞘上。成虫产卵盛期在7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幼虫危害盛期;二化螟以幼虫钻蛀到茎内蛀食茎秆组织,在分蘖期造成枯心苗,在孕穗期造成枯孕穗,在抽穗期造成白穗,在成熟期造成虫伤株,导致减产。其防治技术措施可以分为物理、药剂、农业、生物等方面。

1、农业防治

结合目前种植业结构调整,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连片种植,减少插花田和混栽田;在纯单季稻区可适当推迟单季晚稻播种时间,避过1代二化螟产卵高峰。及时灌水杀蛹和清理越冬稻草,可降低虫源基数。对种植单季晚稻或作连晚秧田的春花田、冬闲田,在1代二化螟蛾始盛期前,及时翻耕灌水,消灭越冬幼虫和蛹。在二化螟成虫羽化前处理完越冬稻草,以消灭越冬虫源。

2、生物防治

采用生物防治虫害,能收到除害增产、减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环境、节省能源和降低生产成本的明显效果,尤其是它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着,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随着人类的生态环境意识不断增强,新技术革命不断发展,可以预期,生物防治技术必将得到广泛应用。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有益生物或生物代谢产物来防治作物病虫害的方法。水稻螟虫二化螟绒茧蜂(茧蜂科)是二化螟幼虫期的内寄生性天敌,对二化螟各代幼虫均有一定的寄生率。二化螟绒茧蜂对二化螟幼虫寄生专化性强,主要寄生禾草螟属(Chilo)的幼虫,寄生率高,是二化螟幼虫期的优势种天敌。据观察,绒茧蜂主要利用来自寄主植物、二化螟幼虫和虫粪所释放的挥发物来定位寄主栖境,寻找到寄主,通过二化螟幼虫的钻蛀孔进入虫道并产卵寄生。被寄生后,二化螟幼虫总取食量下降,生长加快,发育受阻,不能化蛹,死亡率高。特别是越冬代幼虫的寄生率较高,对压低二化螟发生基数及控制其田间种群均有一定作用。

3、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化学农药带来的危害越来越重视,高效、高毒的有机磷农药的使用在各个国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因此,人们对绿色食品的渴求愈加强烈。中国加入WTO后,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面临更为苛刻的农药残留标准,这为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并且生物防治将为农产品优质安全生产和降低有毒物质残留量提供技术和物质保障。另外,生物农药已成为21世纪农药产业的发展方向,开发和利用生物农药及其相关产业,符合我国当前农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总之,人们对有机水果需求的增加、环境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加强、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等因素,都要求我们必须研发出具有更高效、广谱、长效、安全、无污染、无残留的农药并大面积推广应用。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高毒农药的削减、优势企业对生物农药研究的深入,生物农药的种类和数量将会越来越多,市场份额将会不断扩大,在害虫防治中的作

用也会越来越大。所以,生物农药的发展前景潜力巨大,近几年会保持一个相对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水稻二化螟防治技术规范

水稻二化螟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江西省水稻二化螟的防治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1989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1-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 GB/T8321.2-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 GB/T8321.3-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三) GB/T8321.4-2006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 GB/T8321.5-2006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 GB/T8321.6-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六) GB/T8321.7-2002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七) GB/T8321.8-200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八) GB/T8321.9-2009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九) GB/T 15792-2009 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3 实施细则 3.1农业防治 3.1.1 稻田耕沤灭螟 在早春二化螟化蛹初期(赣南地区3月20日前,赣中地区3月25日前,赣北地区4月1日前),采用烤田或搁田的办法,使二化螟老熟幼虫趋向稻株基部化蛹,进入化蛹高峰期时突然灌深水10cm以上,浸沤5-7d后翻耕,杀死大部分老熟幼虫和蛹。 3.1.2 清除有虫株

水稻生长中后期,发现田间有枯鞘、枯心、枯孕穗等被害株时,应及时拔除,带到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可减少虫量,防止幼虫转株为害。 3.1.3 灭茬杀螟技术 在水稻收割时,留茬高度在15-20cm之间,随后用旋耕机翻耕灭茬;或者齐泥割稻,并将收获的稻草集中于露天的开阔地面上且堆成垛,每堆一层喷一遍敌敌畏,然后用塑料薄膜将整个稻草垛覆盖严实闷沤。早稻收割后应及时翻耕灭茬,阻断螟虫安全过渡到晚稻。 3.1.4 香根草诱集 在水稻田四周埂上种植香根草,诱集二化螟成虫产卵,减少在稻株上的螟卵量。香根草以3月下旬至4月上旬栽植为宜,田埂宽度80cm以上,株距80cm,浅栽,以土覆盖香根草根部即可。整个生长季给香根草施基肥1次,追肥2-3次,每次施肥量为10g/丛,当香根草高度在150cm以上时,进行剪割。 3.2 物理防治 灯光诱杀技术:根据二化螟成虫的趋光性,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各地可以村、组为单位,每30-50亩稻田安装一盏杀虫灯,杀虫灯底部距地面1.5米,采用井字形或之字形排列,灯距为150-200米,在4月上旬-10月中旬,每晚天黑开灯,凌晨1点关灯,诱杀成虫,减轻为害。 3.3 生物防治 3.3.1 性诱剂诱杀技术 在二化螟每代成虫始盛期,每亩放置1个二化螟诱捕器,内置诱芯1个,每代换一次诱芯,诱捕器之间距离25米左右,放置高度以高出稻株顶端10-15厘米为宜。随着水稻植株的生长,应及时调整诱捕器的放置高度。采取横竖成行,外密内疏的模式放置。 3.3.2合理利用和保护天敌 选择对天敌较安全的药剂品种,减少药剂对天敌的伤害,充分利用青蛙、蜘蛛、绒茧蜂、隐翅虫等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的控害作用控制害虫危害。田垄种植大豆、芝麻等显花作物,蓄养天敌。 3.3.3 稻螟赤眼蜂防治技术 稻螟赤眼蜂释放最佳时期为害虫发蛾初期。一般以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螟蛉、稻苞虫和黏虫等稻田鳞翅目害虫总蛾量每667平方米达到100只-150只时放蜂。具体方法为:每667平方米释放稻螟赤眼蜂1万只,分10个点,每点约1000粒,间距8-9米。在1.5米-1.8米的竹竿上系一塑料杯,杯口朝下,将赤眼蜂卵卡用胶水贴于杯子内侧或用细线系于杯内,防止雨水侵袭,杯口离水稻植株50厘米为宜,防止其他天敌如蜘蛛吞食。如放蜂后4-7d内,每667平方米田间蛾量超过300只需补放1次;当每667平方米田间赤眼蜂寄生卵达到15000粒以上时,害虫发蛾期可不放赤眼蜂。

最新 水稻害虫综合防治技术及措施-精品

水稻害虫综合防治技术及措施 一、稻飞虱 1.农业防治措施:合理安排作物布局,重抓田间管理,消灭越冬虫源,适当提早栽培节令栽插,避开稻飞虱危害代的高峰期,水稻收获后及时翻耕晒垡;选育抗虫品种,合理密植,规范化栽培。可采用旱育稀植、抛秧、水直播等方式改善田间小气候,使水稻提早分蘖,在稻飞虱混发高峰前水稻分蘖结束,从而可减轻危害;同时控制氮肥,增施磷肥、硅钙肥,巧施追肥,使水稻早生快发,加快分蘖,增加株体硬度以避开稻飞虱的趋嫩性而减轻其危害;通过合理灌溉,做到“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苗够晒田、深水孕穗、湿润灌浆”,促使水稻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逆性。 2.生物防治措施:调控稻田块周围的小生态环境,在田埂上撒施可引诱稻飞虱天敌的有益杂草,增加天敌的数量,充分发挥天敌对稻飞虱的控害作用。 3.化学防治措施:撒种时稻谷用5%锐劲特悬浮剂加水拌种预防稻飞虱的发生。大田防治,在水稻分蘖期加强测报及田间调查,监测稻飞虱的发生情况,在主害代的低龄若虫盛期,以1%灭虫清(阿维菌素)悬浮剂(40—50)ml/亩喷雾防治,在田间虫量达到百丛稻株虫口>1000头时开始选用吡虫啉、阿克泰、艾美乐、速灭威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例如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g/亩兑水37.5kg喷雾。施药时要连片联防,必要时要出动机防队进行大面积范围统防统治,降低虫源,减少施药次数,提高防治效果。 二、水稻螟虫 1.农业防治措施:在螟虫化蛹期(3月下旬至5月上旬)用中型拖拉机进行耕翻和灌水,以消灭越冬虫源;同时适当推迟水稻播栽期,直播稻推迟到5月底后播种,移栽稻在5月下旬左右播种,6月上旬后移栽,以避开一代产卵盛期。 2.物理防治措施:设置杀虫灯对成虫进行灯光诱杀。 3.化学防治措施:第一代螟虫的防治重点是中稻秧田和早稻大田,特别是中稻秧田,因秧苗较矮小,容易看到螟蛾和查到卵块,同时秧田有多种害虫,可以混合兼防。起到减少一代螟虫危害,压低二、三代虫源的明显作用。在开展预测预报和进行田间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喷药防治田块对三代螟虫进行防治。在螟蛾发生盛期,对田块进行调查,确定易受害稻田范围,在螟蛾产卵盛期到田间查卵,卵块盛孵期喷药防治。防治时期掌握在水稻大苞至破口期。掌握好防治适期,在螟虫卵孵高峰期至低龄幼虫阶段用药适时开展化学防治。具

水稻钻心虫防治技术

水稻钻心虫的识别与防治技术 水稻钻心虫是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等水稻钻蛀性害虫的总称。从昆虫学专业角度来说,二化螟、三化螟属于螟蛾科,而大螟则是属于夜蛾科;从其成虫的体型上来区分的话,大螟的体型比较“粗壮,而二化螟、三化螟及稻纵卷叶螟的体型相对比较“苗条”一些;从其分布来说,全国主要稻区主要以二化螟和三化螟最为常见。下面就二化螟和三化螟的相关知识做一下简要介绍。 二化螟:学名属鳞翅目,螟蛾科。 属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形态; 卵块幼虫蛹成虫 二化螟危害特点: 二化螟螟蚁孵化后,先群集叶鞘内取食内壁组织,造成枯鞘,2龄后开始分散转株蛀人稻茎为害。幼虫钻蛀稻株,因为害部位和水稻生育时期的不同而表现不同;分蘖期造成枯鞘、枯心,孕穗期造成枯孕穗或虫伤株,抽穗期造成白穗或虫伤株;幼虫常群集为害,一根稻秆中常有多头幼虫,多者可达数十头,秆内虫粪较多。 三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 属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形态; 卵幼虫蛹成虫 三化螟危害特点: 三化螟和二化螟为害都是钻蛀水稻茎秆,在苗期和分蘖期造成枯心苗;在孕穗初期侵入,造成枯孕穗,在孕穗末期和抽穗初期侵入,咬断穗颈,造成白穗或虫伤株。三化螟为害的水稻,一般每株有一条幼虫,株内虫粪较少,粪粒清晰,蛀孔整齐、圆形。三化螟与其他螟虫相比有一显著不同特征——幼虫钻入之后在茎节上部将心叶或稻茎维管组织环切、咬断,切口颇整齐,形似“断环”。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难点难以把握防治时期,世代重叠、大小龄虫混杂。虫体隐蔽,药液难以接触虫体。害虫抗药性增强。农户分散经营、分散管理,漏治田、桥梁田成为虫源地。亩用药量、用水量不 足。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策略目前,采取“防、避、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在掌握害虫发生期、发生量和发生程度的基础上合理施用化学农药,条件具备时,还可选用抗虫转基因水稻 品种。 (1)消灭越冬虫源:通过耕翻种植或浅旋耕灭茬,减少稻桩残留量,清理稻草,铲除田边、沟边的茭白、杂草,以减少虫源,破坏螟虫越冬场所,降低螟虫越冬成活率。 (2)更新水稻品种:压缩或淘汰少数特别感虫的品种,以减少化学防治压力和发生基数。 (3)肥床旱育:与水育秧相比,肥床旱育秧田二化螟的落卵量低,大田受害轻。 (4)淹水灭蛹:因二化螟初孵虫危害水稻叶鞘,因此迟熟冬作田、草子留种田,在化蛹期淹水 3.5~6.5厘米,可将大部分蛹淹死。或在第一、第二代幼虫老熟期放干田水,让幼虫钻入根标化蛹,化蛹期淹深水3天,可将大部分蛹淹死,杀虫效果达90%以上。 (5)适期迟播,栽培避螟:全面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可适当推迟水稻播种期,使易落卵的水稻苗期避开一代螟虫产卵盛期,降低秧田落卵量,减轻一代螟虫的发生量和全年发生基数,达到栽培避螟的目的。 (7)药剂防治:①坚持“狠治一代,普治二代”的防治策略。一代以压低基数为目标,秧田集中防治,防效明显。二代以控制危害为目标,保产夺丰收。②掌握虫情,保证在卵孵化高峰期施药。③选准药剂,保证防效。药剂防治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代次因地制宜选择药剂,尽量减少用药次数和用量,做到轮换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一、目标 示范区总体防控效果达80%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二、防控策略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以稻田生态系统为中心,将防控关口迁移,空出预防性。优先采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非化学防治技术措施,养活病虫害发生基数,突出种子处理、带药移栽、破口抽穗期保护等预防性措施,协调应用高效、环保药剂防治技术。保障水稻产量、质量和稻田生态安全。 三、主要技术措施 (一)防控重点 重点预防稻瘟病、稻曲病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稻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和纹枯病,注意防治粘虫。 (二)非药剂预防技术 1、农艺措施。(1)选用抗(耐)病虫的水稻品种,避免种植高(易)感品种。(2)健身栽培。加强水肥管理,适时晒田,避免重施、偏施、迟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水稻抗逆性。(3)清洁田园。在秧田期以前彻

底处理田间及周边的病稻草,不能用病稻草做盖种、催芽、保温的覆盖物,养活病原菌。 2、生态调控。采用生态调控和农艺措施提高稻田的生物多样性,发挥自然控制作用。(1)示范区田边和田埂不使用除草剂,也不进行人工除草,保留禾本科杂草和显花植物,为天敌提供过渡寄主和栖息地,可以显著提高寄生蜂等天敌的控害能力。(2)示范区田埂种植万寿菊、凤仙花、芝麻、大豆等显花植物,保护和提高蜘蛛、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等天敌的控害能力。(3)示范区田边种植诱集植物香根草,间隔3-4米种植1丛,诱集二化螟和大螟产卵,在香根草上的卵可以孵化,但不能完成幼虫历期,这样可逐步减少螟虫的种群基数。 3、生物防治。因地制宜。选择稻蛙共生、稻鸭共育、稻鱼共生、人工释放天敌等生物防治技术。 (1)稻蛙共生。建立稻蛙共生生态系统,稻田为蛙提供生存场所,蛙通过捕食水稻害虫减少虫口基数,通过活动实现抑草控草,改善稻田小气候,促进水稻健康生长,形成食物链的良性循环。①蛙苗投放时间及数量:选择在插秧结束秧苗返青成活后进行。放养密度10000只/亩左右;②蛙池建设:蛙池根据稻田的形状来建设,宽80-100厘米,深20-50厘米,安好围网、天网、进出水管,注意防范蛇、鼠、鸟的攻击,勤换水,保持蛙池

几种药剂对水稻二化螟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初报

几种药剂对水稻二化螟的田间防治效果试 验初报 摘要:为了筛选防治水稻二化螟高效农药,对几种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四氯虫酰胺SC和20%氯虫苯甲酰胺SC对二化螟田间杀虫效果分别为91.51%~94.92%、91.51%~94.82%,对水稻安全,保穗效果分别为89.47%~94.59%、89.47%~93.78%,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农药;二化螟;防治效果 二化螟是水稻生产上的一种重要害虫。近年来,随着冬、春季节气温的偏高以及耕作制度的改变,该虫发生危害程度有加重的趋势,未防或防治不力的田块枯心或白穗率一般可达2.5%-6.0%,高的可达15%以上,对水稻生产构成重大威胁。目前农资市场农药品种繁多,防效不一,为筛选防治二化螟的高效农药,笔者进行了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三唑磷在水稻田间的药效对比试验,为水稻二化螟的田间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防治手段。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作物为杂交稻两优287、岳优293和丰源优299。防治对象为二化螟。 试验在武汉市江夏区法泗街菱米村和庆丰村进行,6

月中下旬浸种,7月中下旬人工抛秧,长势中等偏上,生长较一致。试验地为低湖田,土质为沙壤土,pH 6.5左右,有机质2.5%左右。 1.2方法 1.2.1试验处理①10%四氯虫酰胺SC(中国中化集团公司),30 mL/667 m2;②20%氯虫苯甲酰胺sc(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10 mL/667 m2;③20%三唑磷EC(江苏长青农化股份有限公司),120 mL/667m2;④空白对照CK(喷清水)。另外,试验区加用了防病的杀菌剂及防稻飞虱的杀虫剂,杀菌剂为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生产的爱可(20%烯肟,戊唑醇)+伴侣(20%戊唑醇),每667 m2用量20 mL+20 g,使用剂量为1包/15 L水:防稻飞虱杀虫剂为江苏克胜集团公司生产的25%吡蚜酮WP,每667 m2用量20 g。 1.2.2试验区设置试验分小区、大区和大面积应用3种形式。小区试验面积60 m2,重复3次:大区试验两块田,面积分别为90、190 m2,不设重复;大面积应用试验23 345 m2,其中对照药剂面积各667 m2,空白对照区334 m2。小区试验处理区间筑小埂(20-30cm)隔离,灌排水分开。 1.2.3施药方法和时间 2015年8月30日上午10:00-12:00喷药,二化螟正处在卵孵盛期,发生程度中等偏重。喷雾药械为手动喷雾器,用水量45kg/667 m2。喷药当日天气多云到晴,最低气温23℃,最高气温33℃,轻微北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随着水稻生产的发展,施肥量的增加,产量的上升,水稻病虫害也日趋严重,对水稻生产造成很大威胁。目前我区水稻主要病虫害有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防治上主要依靠化学农药,单纯的化学防治有三大弊病:一是破坏生态平衡,诱导害虫抗药性的增强,使水稻病虫害越来越严重。二是污染粮食、土壤、水源等,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三是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降低经济效益。 一、防治措施 依靠农业防治措施,创造一个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蔓延的环境条件。在此基础上,配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将各种病虫害控制在防治指标以下。 (一)农业防治 1、推广抗病品种 稻瘟病的防治以推广抗病品种为主。 2、秋耕泡田 秋耕要达到耕深20om左右,耕匀、耕细,不重耕、不漏耕,把越冬的二化螟和纹枯病菌核深埋地下。春季泡田时保持地面有水层15天以上,水平地后田间保持5一10cm水层10天左右,让风把漂浮在水面上的纹枯病菌核吹到地边、地角,人工捞出堆积路边晒干烧掉,可以消灭越冬二化螟和纹枯病的90%以上。3、平衡施肥 平衡施肥可提高肥料利用率,使水稻生产健壮,增强抗病虫能力。 4、合理稀植与科学灌水 水稻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与田间空气湿度密切相关。据调查,田间相对空气湿度在90%左右时,有利于稻瘟病、纹枯病菌核的萌发,菌丝的生长,饱子的散发和再侵染。也有利于稻飞虱卵的孵化,以及卷叶螟、稻苞虫幼虫的成活和生长。田间相对空气湿度在80%左右时,则对上述病虫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如果田间相对空气湿度90%左右时,稻飞虱卵的孵化率为8。%一83%。相对空气湿度80%时,卵孵化率只有5%一10%。合理稀植和干湿灌水能降低田间空气湿度。合理稀植指大穗型品种公顷穗数345一375万,中穗型375一405万,小穗型405一435万,最多不超过450万穗。当公顷茎孽数达要求穗数的80%时开始烤田,使成穗率提高到80%左右,减轻了无效分孽和小穗对田间通风透光的影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水稻二化螟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水稻二化螟 二化螟在我省历史上曾造成水稻大面积为害,素有“北蝗南螟”之称,为我省水稻主要害虫之一。由于受耕作制度变化、气候条件和害虫抗药性等因素的影响,二化螟种群数量在我省历史上经历了多次起伏。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与栽培方式的改变、全球气候变暖及农药的不规范使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螟虫冬后残留虫量加大、蛾峰增多、发蛾期延长,并对一些治螟农药产生了抗性,防治难度加大、为害较重,是我省水稻病虫防治中的重点之一。 一、识别特征 1.成虫雌蛾体长12~15毫米,翅展20~31毫米,头、胸部黄褐色。前翅黄褐色或淡黄褐色,外缘有7个黑点;雄蛾体长10~12毫米,翅展20~25毫米。头、胸背面淡灰色。前翅为黄褐色或灰褐色,翅外缘也有7个黑点,但翅面上布满褐色不规则小点。后翅白色,近外缘带淡黄褐色。 2.卵卵粒扁平,椭圆形,排列呈鱼鳞状卵块,其上覆盖透明胶质物。卵块多呈长条状。初产卵块为乳白色,后渐变为茶褐色,近孵化时变为黑色。 3.幼虫体淡褐色,背面有5条紫褐色纵线。

4.蛹圆筒形,额中央呈钝圆形突起。初化蛹时为淡黄色,背上有5条棕色纵纹。后转为棕色至酱红色,纵纹消失。 二、生活习性 水稻二化螟在我省年发生1~2代,以4~6龄幼虫在稻草茎秆内越冬,也有少数幼虫在田间稻茬内及其它杂草上越冬。越冬幼虫第二年6月中、下旬开始复苏活动,6月下旬开始化蛹,蛹期7~11天,越冬代成虫7月初开始羽化,成虫羽化后,当晚或第二天即可交尾,再经一天左右即可产卵。水稻二化螟的卵多产在水稻叶鞘内,卵块作鳞片层状排列。长椭圆形,每头雌成虫产卵2~3块,每块卵30~60粒不等,卵期10天左右。初孵的幼虫淡黑色,卵化后的幼虫沿叶鞘向下爬行,先群集在叶鞘内取食内壁组织,幼虫发育至2龄后,开始蛀入水稻茎秆为害,秋收后,即在稻草或稻茬内过冬,成为第二年的发生虫源。 三、发病特点 以幼虫在稻草、稻桩及其它寄主植物根茎、茎杆中越冬。越冬幼虫在春季化蛹羽化。由于越冬场所不同,1代蛾发生极不整齐。螟蛾有趋光性和喜欢在叶宽、秆粗及生长嫩绿的稻田里产卵,苗期时多

水稻害虫综合防治

水稻害虫综合防治 摘要: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对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稻米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改变原来的水稻害虫防治技术的必要性也逐渐增加。根据IPM技术的原理,科学合理的应用各种稻田害虫防治技术,建立简单易行的水稻IPM。最终达到建立完善的稻田生态系统的目的。 关键词:水稻害虫 引言 水稻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总产最多的粮食作物。年种植面积约3000万hm2,约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1/3,其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5%。从事稻作生产的农户约占农户总数的50%;全国有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因此,水稻的丰产丰收对于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然而我国水稻生产的各时期均遭受到各种害虫的危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标准也转向侧重于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的高标准要求。因此,对病虫害防治策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稻田害虫主要类群及发生特点 1.1 稻田害虫主要类群 我国已知的水稻害虫已达250余种,其中最主要有20余种。包括以下种类:①螟蛾科害虫:在我国危害水稻的螟蛾科害虫有十余种。其中危害严重发生最普遍的有三化螟、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②稻夜蛾类:我国常见的有8种,其中最主要的是粘虫和大螟。③稻飞虱:我国有13种飞虱可危害水稻,其中以稻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危害最味严重。④水稻叶蝉类:我国危害水稻的叶蝉较常见有14种,其中黑尾叶蝉和白翅叶蝉发生最为普遍,发生量大,危害最重。叶蝉不仅可以通过刺吸水稻营养液,破坏水稻植株的输导组织造成危害,还是水稻病毒病的重要传毒媒介。⑤稻弄蝶类:我国稻弄蝶的主要种类有直纹稻弄蝶、曲纹稻弄蝶、隐纹谷弄蝶、么纹稻弄蝶、南亚谷弄蝶5种,其中危害最重的是直纹稻弄蝶。⑥稻蝗类:国内已知稻蝗有15种以上,其中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有5种:中华稻蝗、小稻蝗、长翅稻蝗、宁波稻蝗、短翅稻蝗。⑦稻蓟马类:我国危害水稻的蓟马主要有稻蓟马、稻管蓟马、花蓟马3种,其中稻蓟马危害最重。⑧害稻甲虫类:主要有稻象虫、水稻负泥虫、稻根叶甲3种,此外,部分稻去还有入侵害虫种类发生,如稻水象甲。⑨稻眼蝶类:常见危害水稻的有稻眼蝶、稻褐眼蝶2种。⑩害稻蚊蝇类:我国稻区常见危害水稻的有稻瘿蚊、稻摇蚊、稻小潜叶蝇、稻秆蝇和稻水蝇等。11稻蝽类:常见有20余种,其中发生较普遍,危害较重的有稻绿蝽、稻黑蝽、大稻缘蝽和四剑蝽。以上类群中,大螟、三化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白背飞虱、稻直纹弄蝶、黑尾叶蝉、粘虫是我国最主要的水稻害虫,严重影响我国水稻生产。此外,在不同稻区各有特殊的主要害虫,如新疆的稻水蝇、东北的稻小潜蝇和稻摇蚊、华南的稻瘿蚊、江浙一带及华南诸省的稻眼蝶、局部地区的稻象虫等危害水稻严重,甚至成灾。 1.2 发生危害特点 由于水稻害虫种类繁多,全国各地水稻种植制度存在差异性,因此害虫发生危害特点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①发生危害水稻生育期的不同,危害程度不同,如,二化螟在北方稻区的主要危害表现为:在水稻分蘖期为害造成枯鞘,在孕穗期为害造成枯心和枯孕穗,在抽穗成熟期为害则造成白穗和虫伤株。②部分种类害虫具有迁飞能力,研究表明:稻飞虱除在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南部冬季有少量虫源存活外,在其它大部分水稻种植地区均不能越冬,其春秋季初始虫源主要来自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稻飞虱主害代是迁入代,是直接危害成灾的原因之一。近年来,灰飞虱发生数量增大,致使北方稻区局部地区条纹叶

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Rules for investigation and forecast of the rice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GB/T 15792—1995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蛹发育进度、虫口密度、螟害率的调查方法和调查数据记载归档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承担系统测报任务的区域病虫测报站使用。 2 越冬虫口密度和死亡率调查 2.1 调查时间 越冬前和越冬后各调查一次。冬前结合末代螟害率进行调查,冬后在越冬幼虫化蛹始盛期(化蛹率约30%)进行。 2.2 调查方法 2.2.1 虫源田内调查 选有代表性的(螟害轻、中、重)有效虫源田和春季作物田至少12块,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10m2。 在翻耕冬种田拾取5个样点内的全部外露稻桩,在未翻耕田内,每点随机拔取稻桩20~40丛。 虫口密度很低时,可适当增加取样面积或丛数,每次调查活虫数不少于30头。

录A 稻螟虫调查资料计算方法(补充件)。 调查结果载入“稻螟越冬虫口密度调查表”(表1)。 表1 稻螟越冬虫口密度调查表 年调查 日期调 查地点类 型 田 调 查 面 积 m 2 调 查 丛 数 活虫数死虫数死亡率% 活虫量头/ 667 m2 天敌寄生 备 注 二化螟三化螟大螟 月日二 化 螟 三 化 螟 大 螟 二 化 螟 三 化 螟 大 螟 二 化 螟 三 化 螟 大 螟 二 化 螟 三 化 螟 大 螟 寄 生 数 寄 生 率 % 寄 生 数 寄 生 率 % 寄 生 数 寄 生 率 % 2.2.2 稻草剥查 在稻草虫源数量大的地区进行。

最新整理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实施方案.docx

最新整理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实施方案 一、概述 近年来,由于受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抛秧和旱育秧等新型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优质但抗病虫性差的品种大量种植,以及气候变暖等有利于病虫发生因素的影响,水稻病虫发生面积大、为害重,偏重年份发生频率高,单是稻纵卷叶螟年发生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35~50左右,虽经大力防治仍造成较 大的粮食损失,对粮食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同时,由于在水稻螟虫等病虫害防治中,过度依靠化学防治和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使稻田生态平衡受到了破坏,田间天敌种群数量减少,自然控害能力弱,且致使病虫害对部分药剂产生严重抗药性,还造成稻米农药残留超标和环境污染,影响广大人民群众消费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了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结合我县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发生和为害特点,在全县开展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示范推广工作,通过示范,带动全县综合防治技术的普及应用,有效地遏制水稻病虫害对粮食生产的为害,确保粮食增产丰收。同时,通过推广应用综防先进适用技术,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选用对口、安全的农药制剂,保障农产品优质安全高效。为组织好综合防治示范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二、目标任务 下半年全县实施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面积3万亩,辐射面积15万亩。~每年全县实施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面积10万亩,辐射面积60万亩;示范区内病虫为害总损

失率控制在5以下,螟害损失率控制在1以下;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0以上;通过推广应用综防适用先进技术,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增加田间天敌种群数量,稻谷达到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为我县建立一批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创建无公害稻米品牌打下基础。同时,通过开展综防示范,使农民更快地掌握植保适用新技术。(各乡镇任务见附表)。 三、工作措施 1、成立组织机构,加强领导。**县综合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农业局刘次邻局长任组长,庞惠广副局长和县测报站何元密站长任副组长,成员:杨廷策、李益超、韦德明、张逸宁、朱韵辉、钟祖梅、李祥生。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何元密兼任。示范区的日常工作由杨廷策和李益超负责。各乡镇也要相应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并报县农业局备案。 2、抓好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推动综防工作展开。乡镇农技部门在抓好病虫害田间调查和防治指导的同时,都要建立综防示范片,确定专人负责,真正落实好此项工作。 3、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应用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水平。各乡镇农技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举办有关选用良种、肥水管理、病虫害发生规律、农药安全使用、综合防治技术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让农民掌握和丰富科技知识。 4、印发技术资料,将综合防治技术资料编印分发到各农户,且在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在示范区内,做到每户一份“明白纸”。同时,通过电视预报、大字报、墙报等形式将综合防治技术告知农民。

水稻二化螟抗药性及防治措施

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研究及防治措施 摘要:水稻二化螟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钻柱性害虫。目前国内有关二化螟防治技术的研究较多,对其抗病性的研究却远远不足。因此,对二化螟抗病性的研究进行综合阐述是有必要的,这为部分地区二化螟的回升与抗药性的相关性以及对其进行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从其抗药机理、抗药监测、抗药性水平、抗药性特点等方面综合阐述其抗药性,并提出防治方法。 关键词:水稻二化螟抗药性防治技术 前言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又称钻心虫、蛀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卵为扁平椭圆形,卵长1.2ram,乳白色至黄白色或灰黄褐色,卵块由数十至200粒排成鱼鳞状,幼虫浅褐色,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钻柱性害虫,它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各稻区,使水稻在分蘖期受害造成枯鞘、枯心苗,在穗期受害造成虫伤株和白穗,一般年份减产3%~5%,严重时减产在3成以上。水稻二化螟在国内各稻区均有分布,较三化螟和大螟分布广,但主要以长江流域及以南稻区发生较重,近年来发生数量呈明显上升的态势。二化螟除危害水稻外,还能危害茭白、玉米、高粱、甘蔗、油菜、蚕豆、麦类以及芦苇、稗、李氏禾等杂草。[1]总体来说,国内学者对水稻二化螟的研究主要从其抗药性特点、产生抗药性的机制、分子遗传水平上的抗药性研究、抗药性水平以及防治方法、措施、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现将其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特点及抗药性水平 2008年,安徽省植保总站周群芳通过对安徽省农作物主要害虫对主治药剂抗药性鉴定,摸索出主要病虫害对相关药剂的抗性情况,通过水稻二化螟对四种主要药剂的抗性倍数的抗药性监测(杀虫单、三唑磷、氟虫腈、阿维菌素)研究指出:分地区的二化螟对杀虫单都达到中、低抗水平;对三唑磷抗性基本为低抗至敏感降低,部分地区达中抗,且有逐年上升趋势;对锐劲特和阿维菌素基本处于敏感段,近两年抗性有所上升。[2]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 1.1区域性 害虫抗药性成为全省现象,但抗性形成具有明显区域性。在同一地区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对药剂抵抗力弱的个体很快死亡,而抵抗力强的个体则生存繁殖下来,经过一定的适应、繁

阿维菌素及其复配药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e19482377.html, 阿维菌素及其复配药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研究 作者:唐秋庚喻惟严玉成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22期 摘要研究15%阿维·唑磷微乳剂和15%阿维菌素·毒死蜱水乳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该2种药剂对水稻化螟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于二化螟卵孵高峰期用270 g/hm2防治1次,对枯心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7.07%和91.32%,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97.69%和95.36%,显著高于阿维菌素、三唑磷和毒死蜱3种单剂对二化螟单一的防治效果,且对水稻施用安全性较强。 关键词阿维菌素;15%阿维·唑磷微乳剂;15%阿维菌素·毒死蜱水乳剂;水稻二化螟;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5.1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2-0141-01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安全生产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保障粮食安全均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些年来,由于气候、耕作制度和栽培方式的改变,二化螟种群呈迅猛上升势头,尤其在1998年以后,已成为长江流域及江南稻区的首要害虫,严重阻碍水稻的稳产和高产[1]。目前,防治二化螟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药剂防治。但由于长期使用杀虫双、杀虫单、三唑磷等农药,二化螟的抗药性迅速上升,防效逐年下降。此外,由于二化螟抗药性增强,防效下降,农 户又盲目地提高用药浓度,形成了农药“越打越重”的怪圈,不但提高了防治成本,增加农民负担,而且还造成稻米农药残留严重超标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此,笔者开展了阿维菌素及其复配药 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田间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万载县水稻原种场试验田进行,该稻田土壤为壤土,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肥力较高,杂草较少,排灌方便。供试水稻品种为金优458。产量水平为6 300 kg/hm2左右。 1.2供试药剂 15%阿维·唑磷微乳剂,美丰农化有限公司生产;15%阿维菌素·毒死蜱水乳剂,浙江升华拜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0%三唑磷乳油,江西万德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40%毒死蜱乳油,江苏宝灵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8%阿维菌素乳油,辽宁利农达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上述药剂均由市场购得。

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方案与技术措施分析

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方案与技术措施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水稻种植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水稻病虫的综合防治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目前我国的水稻病虫害病发概率成上升趋势,所以需要在重视水稻病虫防治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综合防治方案,本文将具体分析水稻病虫的发展现状,从而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案与技术措施。 关键词:水稻病虫;技术措施;防治方案 中图分类号:S45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233021 目前水稻病虫的综合防治方案制定过程之中,需要结合其水稻种植的实际情况,明确防控目标,从而通过生物防控、化学防控、物理防控等多种手段,实现对于我国水稻种植业的保护,下文将具体探讨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方案与技术措施这一课题,希望能够为目前水稻种植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 水稻病虫发展趋势以及发展现状 我国今年的水稻病虫害整体呈多发、重病、频发的趋势,并且仍然有持续发展的态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我国的水稻生产安全,其中主要的病害有纹

枯病、稻瘟病、稻曲病,主要的虫害有大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杆潜蝇等,这些病虫害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我国水稻的种植质量以及种植产量,所以需要在明确其病虫害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措施进行病虫害的处理与解决。 2 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方案制定与技术措施分析 2.1 明确防控任务与防控目标 事实上防控目标与防控任务的制定应该结合当地水稻种植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防控目标的选择,很多的水稻田都被纳入了专业化统防统治的范围之内,所以其专业化的统防统治服务面积应该远远大于个人技术应用防控范围内,一个省的面积大约可以达到120万hm2,以湖南省为例,其主要的防治任务就是二化螟和大螟533.33万hm2、纹枯病493.33万hm2、稻瘟病100万hm2,稻曲病86.67万hm2等。只有从根本上明确了防控任务与防控目标,才能够为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以及技术措施的分析奠定相应的基础[1]。 2.2 细化防控技术与防控手段 在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过程之中,需要细化防控技术,综合使用防控手段,从而实现重大病虫害的可持续化治理,并且有效提升水稻的种植产量

水稻常见病虫害【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常见病虫害【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1、稻瘟病稻瘟病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头瘟、掐颈瘟等,是流行最广、为害最大的世界性真菌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寄主植物的地上部分。由于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穗颈瘟、枝梗瘟、粒瘟等。寄主范围是水稻、小麦、马唐等多种禾本科植物。稻瘟病病菌主要在病稻草上越冬,第2年从病稻草上传人稻田中侵染为害。病菌传播主要靠风传播,雨、水流、昆虫也可传播。天气转暖,又有雨淋的情况下,越冬病菌会大量复苏、增殖,从堆在田边的病稻草上转移到水稻植株上为害。 防治方法:①选用良种,种植抗病品种,多组合合理搭配。②种子消毒杀菌,1千克种子用三克20%三环唑浸种24小时。③加强栽培管理。④药液浸秧,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0倍液浸秧,或40%稻瘟灵乳油,亩用100毫升或富士一号乳油100毫升对欢60千克喷雾。穗颈瘟预防,孕穗破口期用75%丰登可湿性粉剂亩用25~30克或20%三环唑100克,叶瘟治疗,用稻瘟类农药防治。 2、白叶枯病白叶枯病分为叶枯型和凋枯型两种。其中叶枯型占65%左右,凋枯型占35%左右。叶枯型病害大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出现黄绿色斑点,斑点迅速扩展成条斑,受害严重时条斑可延伸至叶片基部,宽达叶片两侧。凋枯型病害大多在秧苗移栽后15~30天出现一次发病高峰,病株心叶首先发病,出现失水青枯,随后其它叶

片相继青萎,最后出现死苗、缺丛现象。折断病株茎基部,用手挤压断口处有大量黄色菌脓溢出。 防治方法:①选择抗病良种。②培育无病壮秧。③科学用水,合理施肥。施足底肥,早施追肥,以后看苗补肥,不要偏施或过迟施用氮肥,同时要浅水勤灌。④药剂防治:一是发病早期,每亩撒施1:3的草木灰及石灰粉,连续撒施几次:二是每亩用10%的杀枯净0.3~0.35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 3、立枯病立枯病一般发生在水稻苗期,导致水稻死苗。立枯病引起的病苗多在2~3叶期,发生部位在秧苗基部,叶片先停止吐水,随后心叶萎垂卷缩,全株逐渐枯黄,病秧基部多长有白色、粉红色或灰黑色的霉状物。 防治方法: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40%多福粉,或50%福美双浸种48小时可预防立枯病:发病时用1:1:250的波尔多液喷洒进行防治。 4、稻飞虱 俗称“蜢子”,也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比较常见的有白背飞虱及褐飞虱。2种飞虱都是随着西南气流从南方稻区迁入。一般在水

水稻二化螟防治药剂筛选

水稻二化螟防治药剂筛选 摘要通过对近2年23个水稻二化螟田间药剂效试验结果分析,筛选出氟虫腈、毒死蜱、三唑磷等几种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及其复配制剂,可代替目前广泛使用的杀虫双、杀虫单等防效差的药剂,为全面做好高毒农药替代及淘汰防效差的药剂品种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关键词二化螟;防治药剂;筛选 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是危害我县水稻的主要害虫,防治上采取在蚁螟高峰期进行药剂控制为主要措施。因此,选择对路药剂确保好的防治效果是关键。我们对2005年、2006年所做的23个二化螟药效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筛选出防治二化螟的高效对路农药。 1试验药剂防效统计 1.1有机磷类药剂 1.1.1三唑磷。主要有三唑磷20乳油、三唑磷60乳油、三唑磷8微乳剂、三唑磷15微乳剂、高渗三唑磷10乳油、高渗三唑磷13.5乳油,是目前防治二化螟常用药剂。2年的试验结果,防效介于71.80%~84.34%之间(为推荐剂量下防效,下同),平均78.12%,防效较好且表现稳定。 1.1.2毒死蜱。主要有毒死蜱40乳油、毒死蜱30微囊悬浮剂。2年的试验结果,防效介于7 2.54%~86.39%,平均78.31%,防效良好。 1.1.3辛硫磷40乳油。两年的试验结果均不理想,防效差,仅为54.15%~58.76%。 1.1.4敌百虫。主要有90%晶体敌百虫、敌百虫80可溶性片剂。防效较差且不稳定,2年的试验结果,防效介于59.51%~80.60%之间,平均68.29%。 1.1.5乙酰甲胺磷。主要有乙酰甲胺磷20乳油、乙酰甲胺磷30乳油。防效和稳定性均高于三唑磷,2年的试验结果,防效介于75.65%~88.74%之间,平均8 2.43%,防效良好。 1.1.6其他。主要有马拉硫磷45乳油、杀螟硫磷45乳油、二嗪磷50乳油、喹硫磷25乳油等。这几种有机磷药剂防效不稳定,总体防效介于较差与一般之间,其中防效最高是喹硫磷,2年的试验结果,防效介于76.19%~83.48%之间。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水稻二化螟在北林区近几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随着水稻耕作制度、耕作模式的演变及水稻品种的变化,以及气候条件的变化,水稻二化螟的发生对水稻生产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已成为水稻虫害防治的重点和水稻生产潜在的危险。几年前,二化螟在北林区曾经大发生过。2015年、2016年和2017年水稻二化螟发生危害程度较轻,被害株率平均1―2%,个别严重的地块达6%以上。随着稻农对该虫防治意识的提高,该虫害的发生程度有所减轻。今年六月下旬和七月上旬温度较高,对二化螟的羽化进度极为有利,稻农仍不能掉以轻心,密切注意田间虫情发生发展态势,并及时组织进行防治。提醒广大稻农要选择适宜的药剂,注意用药时期,进行预防,以保证防治效果。根据对当地田间实际调查,对二化螟的发生规律进行分析,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 l 二化螟发生危害规律 二化螟俗称钻心虫、蛀心虫、蛀秆虫等,属鳞翅目,螟蛾科。幼虫头部淡红褐色,胴部淡褐色。在我国分布地域广泛。在黑龙江省每年发生1代,几年来通过对北林区水稻二化螟发生虫态调查,发现水稻二化螟以蛹和幼虫两种虫态在稻草、稻桩及其它寄主植物根茎、茎杆中越冬。越冬幼虫在春季化蛹羽化。二化螟幼虫发育一般经过6个龄期,初孵化

幼虫先侵入叶鞘集中为害,并群集在水稻叶鞘内取食,破坏叶片的输导组织,造成枯鞘,到2―3龄后蛀入茎秆,危害水稻分蘖期造成枯心;危害孕穗、抽穗期水稻出现枯孕穗和白穗:危害灌浆、乳熟期至成熟期水稻造成半枯穗和虫伤株。危害株田间呈聚集分布,中心明显。初孵化幼虫,在苗期水稻上一般分散或几条幼虫集中为害:在大的稻株上,一般先集中为害,数十至百余条幼虫集中在一稻株叶鞘内,幼虫至3龄后才转株为害。由于水稻生育期不同,危害症状也不同,一般情况下,在水稻生长前期,被害水稻形成枯心苗,水稻生长后期则形成枯孕穗、白穗(俗称白鞘)和虫伤株。枯心苗和白穗对水稻的产量损失主要是减少每亩有效穗数,虫伤株对水稻的危害则是明显降低千粒重和增加空秕粒,二化螟危害后的水稻还易引起倒伏,造成减产。 二化螟生命力强,食杂性,耐干旱、潮湿和低温条件。在气温23―26℃,相对湿度85%―l00%时,有利螟卵孵化,在20―30℃之间,湿度在70%以上,有利幼虫发育。二化螟的发生危害程度还与水稻播栽期和后期氮肥的使用量等关 系密切,一般情况下,水稻播栽时间过早,有效虫源增加,发生就重:后期氮肥使用量过高,水稻植株嫩绿,能诱集二化螟多产卵,并且还能使二化螟虫体增重,提高繁殖能力。因此,适当推迟水稻播栽期和减少后期氮肥使用量有利于控制二化螟的危害程度。

小度写范文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模板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 二化螟在我省历史上曾造成水稻大面积为害,素有“北蝗南螟”之称,为我省水稻主要害虫之一。由于受耕作制度变化、气候条件和害虫抗药性等因素的影响,二化螟种群数量在我省历史上经历了多次起伏。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与栽培方式的改变、全球气候变暖及农药的不规范使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螟虫冬后残留虫量加大、蛾峰增多、发蛾期延长,并对一些治螟农药产生了抗性,防治难度加大、为害较重,是我省水稻病虫防治中的重点之一。一、识别特征 1.成虫雌蛾体长12~15毫米,翅展20~31毫米,头、胸部黄褐色。前翅黄褐色或淡黄褐色,外缘有7个黑点;雄蛾体长10~12毫米,翅展20~25毫米。头、胸背面淡灰色。前翅为黄褐色或灰褐色,翅外缘也有7个黑点,但翅面上布满褐色不规则小点。后翅白色,近外缘带淡黄褐色。2.卵卵粒扁平,椭圆形,排列呈鱼鳞状卵块,其上覆盖透明胶质物。卵块多呈长条状。初产卵块为乳白色,后渐变为茶褐色,近孵化时变为黑色。3.幼虫体淡褐色,背面有5条紫褐色纵线。4.蛹圆筒形,额中央呈钝圆形突起。初化蛹时为淡黄色,背上有5条棕色纵纹。后转为棕色至酱红色,纵纹消失。二、生活习性水稻二化螟在我省年发生1~2代,以4~6龄幼虫在稻草茎秆内越冬,也有少数幼虫在田间稻茬内及其它杂草上越冬。越冬幼虫第二年6月中、下旬开始复苏活动,6月下旬开始化蛹,蛹期7~11天,越冬代成虫7月初开始羽化,成虫羽化后,当晚或第二天即可交尾,再经一天左右即可产卵。水稻二化螟的卵多产在水稻叶鞘内,卵块作鳞片层状排列。长椭圆形,每头雌成虫产卵2~3块,每块卵30~60粒不等,卵期10天左右。初孵的幼虫淡黑色,卵化后的幼虫沿叶鞘向下爬行,先群集在叶鞘内取食内壁组织,幼虫发育至2龄后,开始蛀入水稻茎秆为害,秋收后,即在稻

水稻二化螟生物防治技术

水稻二化螟生物防治技术 论文关键词水稻;二化螟;防治技术 论文摘要介绍了二化螟的生物与农业防治技术措施,以期指导防治水稻二化螟,减少农药使用量并提高水稻产量。 二化螟系螟蛾科昆虫的一种,又称钻心虫,长期以来一直是闽北地区水稻的主要虫害之一。二化螟在闽北地区一年发生3~4代。以幼虫在稻茬、稻草及其他植物的根茬或茎秆中越冬。越冬代蛾在春季出现比三化螟早,春季气温达15℃左右即有成虫出现。成虫是一种灰黄色的蛾子,体长10~15mm,晚间活动,有趋光性,喜欢在叶宽秆粗、生长浓绿的稻株上产卵;水稻分蘖期前卵多产在叶片正面尖端,圆秆拔节后多产在离水面6~10cm的叶鞘上。成虫产卵盛期在7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幼虫危害盛期;二化螟以幼虫钻蛀到茎内蛀食茎秆组织,在分蘖期造成枯心苗,在孕穗期造成枯孕穗,在抽穗期造成白穗,在成熟期造成虫伤株,导致减产。其防治技术措施可以分为物理、药剂、农业、生物等方面。 1、农业防治 结合目前种植业结构调整,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连片种植,减少插花田和混栽田;在纯单季稻区可适当推迟单季晚稻播种时间,避过1代二化螟产卵高峰。及时灌水杀蛹和清理越冬稻草,可降低虫源基数。对种植单季晚稻或作连晚秧田的春花田、冬闲田,在1代二化螟蛾始盛期前,及时翻耕灌水,消灭越冬幼虫和蛹。在二化螟成虫羽化前处理完越冬稻草,以消灭越冬虫源。 2、生物防治 采用生物防治虫害,能收到除害增产、减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环境、节省能源和降低生产成本的明显效果,尤其是它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着,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随着人类的生态环境意识不断增强,新技术革命不断发展,可以预期,生物防治技术必将得到广泛应用。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有益生物或生物代谢产物来防治作物病虫害的方法。水稻螟虫二化螟绒茧蜂(茧蜂科)是二化螟幼虫期的内寄生性天敌,对二化螟各代幼虫均有一定的寄生率。二化螟绒茧蜂对二化螟幼虫寄生专化性强,主要寄生禾草螟属(Chilo)的幼虫,寄生率高,是二化螟幼虫期的优势种天敌。据观察,绒茧蜂主要利用来自寄主植物、二化螟幼虫和虫粪所释放的挥发物来定位寄主栖境,寻找到寄主,通过二化螟幼虫的钻蛀孔进入虫道并产卵寄生。被寄生后,二化螟幼虫总取食量下降,生长加快,发育受阻,不能化蛹,死亡率高。特别是越冬代幼虫的寄生率较高,对压低二化螟发生基数及控制其田间种群均有一定作用。 3、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化学农药带来的危害越来越重视,高效、高毒的有机磷农药的使用在各个国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因此,人们对绿色食品的渴求愈加强烈。中国加入WTO后,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面临更为苛刻的农药残留标准,这为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并且生物防治将为农产品优质安全生产和降低有毒物质残留量提供技术和物质保障。另外,生物农药已成为21世纪农药产业的发展方向,开发和利用生物农药及其相关产业,符合我国当前农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总之,人们对有机水果需求的增加、环境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加强、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等因素,都要求我们必须研发出具有更高效、广谱、长效、安全、无污染、无残留的农药并大面积推广应用。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高毒农药的削减、优势企业对生物农药研究的深入,生物农药的种类和数量将会越来越多,市场份额将会不断扩大,在害虫防治中的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