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教案 人教版

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教案 人教版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矛盾、“对立”“统一”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并能通过多种实例对矛盾的概念加以阐释。能力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因为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同时也是人们进行辨证思维时必须遵循的根本规律。故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教学方法。觉悟方面通过对“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原理的教学,使学生明确,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从而认识到无论在个人成长或是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各个方面,都不许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方向转化。

教学重点:矛盾的含义。

教学难点:矛盾的含义。

教学方法:对于难点问题的教学,采用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即先从具体事例入手,通过分析,概括出矛盾的概念,然后运用矛盾概念去分析一些具体的事例。举例中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整个教学以讲读为主,辅以讨论、谈话等方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船夫和哲学家》故事引入。这个故事体现了什么哲理?给我们什么启示?

完事万物是充满矛盾、对立统一的,即总是一分为二、优点和缺点并存的。要求我们在处事接物时,决不应以己之长衡人之短,或因人之短矜己之长,而应当随时随地全面地衡量别人,正确估价自己,力避片面性。这便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哲学中的矛盾。

(新课教学)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板书)

1、什么是矛盾(板书)

阅读教材:自古以来,许多哲学家从各个侧面看到了各种矛盾现象。

(古代的哲学家的见解,是朴素的、直观的、缺乏科学的论证。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不是靠直观,而是在继承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以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提供的大量事实为依据,科学地揭示出:一切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也就是,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1)矛盾的含义:就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举例:冷与热、干与湿、上与下、长与短、难与易、穷有富、善与恶、对与错、战争与和平、痛苦与欢乐等,他们仅仅是两个方面的对立,而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所以理解矛盾应从对立与统一两个方面去理解。比如教与学就是一个矛盾,教与学是两个相反的过程,这是对立的表现,同时教与学又统一与学校教学工作中。诸如,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等都是矛盾的表现,因为它们都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如果我们说衣服的干与湿、筷子的长与短、作业的难与易、人的穷与富、所做事的对与错、世界的战争与和平、人的痛苦与欢乐、天气的冷热,所以的这些我们都可以说是矛盾的表现,因为它们都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马克思曾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在马克思看来,锁的制造日臻完善,钞票的印刷日臻精美,应该到事物的反面去寻找答

案。为什么?因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毛泽东也说,手就包含着矛盾,大拇指朝一个方向,其余四指朝一个方向,这样才握得紧,才能劳动。

注意: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一切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它是贯穿与全部唯物辩证法中的一条红线。不懂得对立统一规律,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懂得唯物辩证法,就不可能掌握和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注意: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观点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①是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②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它是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发展的动力;联系又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发展是事物矛盾运动的最终结果。图示略。)

(2)关于“对立”

第一,含义: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矛盾的斗争性。

第二,注意:哲学上讲的“斗争”(对立)不等于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

(哲学上讲的“斗争”,是对一切具体的矛盾斗争的共性的反映,具有广泛的意义,其内容十分丰富,具体形式无限多样,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各种具体斗争如冲突、纠纷及阶级斗争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能混淆。)

(3)关于“统一”。

①含义:是指矛盾杀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

②矛盾的同一性有两种情形:

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即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漫画《他敢剪吗?》;数学中的指数与对数;物理学中的作用力有反作用力;化学中的化合与分解;生物学中的遗传与变异;没有胖就没有瘦;没有教就没有学等等。

在社会领域里的依存关系比如:中美关系,美国需要中国潜在的大市场,中国需要美国的资金和技术,这种依存关系还是有条件的,即中美之间的广泛的共同利益。

第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正所谓“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举例:《盲人领路》的故事;“塞翁失马”;“乐极生悲”;三十年的改革,使国家从贫穷落后变的国富民强;学习刻苦努力,成绩由差到优。(注意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即促使自己向好的方向转化)

设问: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从少年狂妄自大“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到谦虚好学“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终功成名就。这种矛盾双方的转化有条件吗?(苏东坡的转化是有条件的,即一位老人的指点)

应用举例:针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短缺、神态脆弱、环境恶化等现实情况,中央提出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即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这必将推动我国经济向纵深发展。你能说出这其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吗?(说明物质决定意识,要一

切从实际出发;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说明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小结:矛盾双方的依存和转化是有条件的。因此,统一(也叫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对立”(也叫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几个注意的问题

第一,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首先,统一离不开对立。

①“依存”离不开对立。“依存”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一方的性质依赖于另一方开规定,这就是平常说的“相比较而存在”。依存只是对立面之间的依存。举例(略)②“转化”离不开对立。矛盾双方转化都是向自己对立面的转化。

其次,对立离不开统一。什么样的东西才互相排斥呢?必须是具有某种共同的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同时呈现出排斥的倾向。如果不是相互依存的东西,那就意味着“彻底分离”、“毫不相干”,还谈什么排斥呢?

总之,对立和统一是密不可分的。对立是统一中的对立,统一是对立面的统一。

第二,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

(“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的区分是相对的,关键是在于统一体的大小,即把什么作为一个统一体来考察。如:如果我们把学校作为一个统一体,那么教与学的矛盾就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如果我们把一个社区作为一个统一体,那么学校教学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矛盾就是物质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既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

第三,不能将哲学中的矛盾同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巩固练习(辨析):①法制限制了自由,要维护自由,就必须取消法制。(只看到对立而看不到统一)

②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所以享有了权利也就履行了义务。(只看到统一而看不到对立)

课堂总结:哲学原理十七、对立统一原理

[内容]: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

[方法论]:要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反对]:片面看问题;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哲学原理十八、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即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 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反对] 把矛盾双方的转化看作是虚幻的、任意的,否认了转化的条件性,是错误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