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四川大学本科教学“412”质量工程

四川大学本科教学“412”质量工程

四川大学本科教学“412”质量工程
四川大学本科教学“412”质量工程

四川大学本科教学“ 412”质量工程

(讨论稿)

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岗位。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为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实施党中央“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新八字方针,实现四川大学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的奋斗目标,学校决定启动和实施以“四大工程、十二项计划”为主要内容的四川大学本科教学“ 412”质量工程。

一、四川大学本科教学“412”质量工程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一)指导

思想

在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坚持“分类指导、个性培养、注重创新、面向世界”的培养原则,全面实施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手段和措施,进一步提高四川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努力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

实施四川大学本科教学“ 412 ”质量工程,一要紧密结合学校要建成一流大学的定位,确保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二要进一步实行“人性化管理,个性化教育,国际化培养”的新型人才培养管理模式;三要充分发挥我校综合性大学的潜力与特色优势,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式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五年左右的建设,逐步形成以突出综合大学优势、实施本科教育国际化、强化大学生科研训练、培养多层次创新人才为亮点的四川大学本科办学特色,基本实现我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培养方式个性化、教学内容现代化、创新教育特色化、教学管理规范化,努力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教

学管理水平,力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位居国内高校前列,综合指标排名进入全国高校前10 名,具有显示度的若干建设指标有重大突破性进展。其中,要努力实现国家级精品课程20 门,国家级规划教材60 部,国家级优秀教材30 部,国家级教学名师10 名,全国排名前20% 专业20 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 项,国家级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4 个等建设目标。

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五年左右建设,进入全国排名前5 位的专业数达到10% ,进入全国排名前20%的专业数达到80%。在第三个五年结束时,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水平要进入世界高校300 强。

二、四川大学本科教学“412”质量工程的实施意义(一)实施四川大学本科教学“ 412 ”质量工程,是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建设一流大学的根本要求。

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抓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主体与基础性工作,也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长期以来,我们注重在多学科文化氛围条件下,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有四川大学特色的高素质创新型本科人才,受到了社会和各用人单位的好评。尤其是近年来,我校相继推出了以全面学分制改革为代表的一系列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我校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与国际国内一流大学、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观念,认真处理好新形势下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的关系,视质量如生命,以创新为灵魂,不断提高四川大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四川大学本科教学“ 412 ”质量工程,是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新八字方针精神的战略体现。

面对新时期新阶段的新任务,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扎扎实实地推进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发展。继2001 年8 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

意见》,教育部《2003-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四川大学2005 年将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优秀评估”,其中的所有评估指标都紧紧围绕着本科教学质量这个核心。学校启动四川大学本科教学“412”质量工程,不仅是迎接和通过教育部本科优秀教学评估的保证,而且将大力提升我校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深入贯彻教育部“新八字方针”的战略体现和具体实施,而且是奋力推进学校发展新跨越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措施。

三、四川大学本科教学“ 412 ”质量工程的主要内容加强教学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针对目前实际,全校各级干部和广大师生必须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四川大学本科教学“412”质量工程的各项建设活动,确保我校本科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教学管理体制创新工程管理出效益,管理促质量。我们要努力做到“管理到位、投入到位、激励到位、监督到位” ,积极进行本科教学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探索,为我校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管理保障。

1. 校院教学管理体制创新计划

1.1 明确校院两级教学管理职责,实行教学目标责任制。

学院是教学工作的实施单位和教学管理与教学建设的实体,要在学校宏观规划指导下切实抓好本单位的教学管理与教学建设工作。学校要本着权限明确、重在监督、加强引导、搞好服务的原则,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进一步落实校院两级管理责任制,继续积极实行学院教学目标责任制和学院党政一把手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学校和学院根据需要聘任教学督导员和学生教学联络员。各学院必须建立健全系或教研室、实验室并有效发挥其教学基层组织的作用,重视和发挥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研究与咨询机构的作用。院务会议中每月至少一次专题研究本科教学工作,讨论决定学院有关教学及管理的指导思想、政策、规划、重大改革举措等,及时解决和处理本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2 改进教学经费分配管理办法,确保教学经费及时到位。学校学费收入中用于日常教学经费应达到或超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要求。学校本科教学日常运行“四项”经费(教学业务费、教学设备维修费、体育维持费

和教学差旅费)不低于每年学校本科学费收入总额的25% 。学校在日常教学经费之外应根据需要设立教学专项经费。学校和学院必须确保这些经费全部投入运用于本科教学。

1.3 加大教学活动评估考核力度,全面实行本科教学奖惩制度。学校要加强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的评估考核,实行规范、有力的本科教学经费奖惩制度,实行学院经费和本科教育“三挂钩”原则(即与各学院办学效益挂钩,与各学院学生授位率与就业率挂钩,与各学院对学校的贡献挂钩)。

1.4 加强校院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开展教学管理干部考核工作。学校和学院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学院要建立一支由教学院长、教学院长助理(或教学秘书)、系主任(或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教学科长和教务员等组成的专兼职结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干部队伍。要切实加强各级教学管理干部的配备和届中考核工作,确保权利与责任相统一。

基本建设目标:建立和健全以学院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主要建设成果:进一步完善学院教学目标责任制,实行充分满足教学活动需要的教学经费分配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干部岗位责任制。

2. 教师教学激励机制构建计划

2.1 不断完善人事制度改革,切实调动教师的本科教学积极性。要严把

教师队伍质量关,学校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学水平高、效果好的教师从事本科教学活动,鼓励教授上本科基础课程,严格执行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授课制度。要根据学分制教学工作运行实际,积极探索和实行“基本工资+岗位津贴+贡献津贴”

的教师收入结构分配制度。要深入研究和试行与学分制配套的以标准人学分为基本计量单位的本科教学津贴分配制度,激励跨学院选课和扩大学分制改革的课程资源,调动学院和教师教学积极性,合理使用学校现有的财力和教学资源。

2.2 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为各级教学名师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要大力加强各级教学名师的培育和评选,学校和学院都要积极为教学名师的培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鼓励院

士、长江学者、“214 人才计划”的一、二层次人才等高水平教师积极承担本科教学和精品课程的建设任务,注重在精品课程主讲教授中培育教学名师。

2.3 以教学质量考评为基础,加大优秀教师奖励力度。学校继续实行两年一评的本科教学优秀奖评选制度,对获奖者在职称评审和岗位评定上给予明确的倾斜。学校要积极通过校董会和校友会等,多渠道利用社会资源,设立各种奖教金,加大对本科教学优秀教师的奖励力度。学校率先在全校公共基础课程试行主讲教师制,主讲教师在岗位津贴和业绩津贴等分配上应有较大的提高。对于各级教学名师,学校和学院要做到不仅要扶持到位和服务到位,也要做到激励到位和奖励到位。

基本建设目标:建立和健全既不断提高学校办学效益,又切实调动教师本科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本科教学激励机制。

主要建设成果:完善教学改革成果奖励制度和本科教学优秀奖评选制度,逐步实施以标准人学分为基本计量单位的本科教学津贴分配制度,三至五年内培养和奖励国家级教学名师10 名左右,每两年奖励优秀教学奖获得者30-50 人。

3. 学分制运行体系完善计划

3.1 完善配套办法和规章制度,解决学分制运行中的新问题。要进一步

完善和充实学分制各项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为学生创新培养与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我设计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尤其要完善学生选课制度,进一步开展学分制条件下考试管理制度改

革,修订学分制学籍管理条例,对学分制运行进行规范化管理。

3.2 加强教育技术服务支持,改革学分制教学运行模式。通过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的后期开发和维护,进一步完善学分制管理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学分制学生注册中心,实行注册、缴费、选课、成绩登录与查询等一站式服务。

3.3 加强学分制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对学生实施个性化培养。要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指导教师工作,修订和完善指导教师工作手册,具体细化、明确和落实学分制指导教师的职责和要求,把学分制指导教师的考核纳入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在加强对学分制指导教师管理的同时,要加强学分制指导教师培

训工作,研究并制定激励学分制指导教师认真履行岗位应尽职责、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设计的具体政策和办法。

3.4 以江安校区为改革试验田,在全校范围内全面推行学分制。在文理工专业继续实施和完善学分制的基础上,要在医学类专业积极试行学分制改革。

基本建设目标:通过加大学分制的建设投入和改革力度,使具有四川大学特色的学分制管理和运行体系更加成熟。

主要建设成果:逐步完善与学分制改革相适应的现代化教学管理、信息发布和教学服务计算机系统,初步建立实行一站式服务的学分制学生注册中心,在全校范围内逐步建立起包括医学类专业在内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机制。

(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工程

高水平大学一定要有独具特色、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我们必须改造传统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造就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4. 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计划

4.1 根据我校新型综合性大学的特点,对人才培养实行分类指导。按照“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积极推进学科深度融合”的要求,学校将在三年内对全校所有本科专业进行系统的梳理、调整和完善,全面调整教学内容,构造全新的课程体系。在着力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上,根据大类与学科各自的特色,按照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与应用技术、医学四大类进行分类指导,制定出符合教学规律、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按照一级学科开设必要的共同核心课程的基本思路,设置若干组大类平台课程;各学院要面向本学院所有专业开设一定比例的学院平台课程。同时,要突出对自然科学类、工程与应用技术类和医学类专业学生的人文教育,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学生的科学教育。要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集成优势,大力推进各学院或学科门类(一级学科或相近专业组成的专业类)“按类招生,” 1-2年级按学院或学科门类打通培养,高年级按专业进行培养。

4.2 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坚持对学生进行个性培养。以创新思维推进综合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思想全面融入专业教育之中。要通过

学分制的实施,不断改变以教师、教材和教室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式,构造以促进知识创新和能力培养为主导目标的探究式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方案要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与学分制改革的要求,要在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教学设计中,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促进学生个体潜能的开发。

4.3 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把注重创新体现在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完善“四川大学创新人才综合培养计划”,继续重点加强各级各类创新班、基地班的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学校建立四川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管理委员会,加强对各级各类创新人才培养班和国际联合创新班的集中管理,实行“四川大学创新人才综合培养计划”滚动进入和定期分流制,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管理新机制。要通过调控推荐免试研究生指标,吸纳校内优秀本科生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大力推进校企和校地联合办学,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提高与服务社会有机结合起来。要加强辅修与双专业培养工作,培养复合型人才。积极探索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医学八年一贯制教育,积极探索医学学生从二年级在校非医学学生中考核选拔制度,并积极探索其它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4.4 促进教育国际化和国际教育本土化,实现本科教育与国际接轨。

要积极开拓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的新模式,使更多的优秀本科生成建制到国外高水平大学学习深造。鼓励所有的有条件的学院与国外著名高校开展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实现学分互认。要尽快在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建立起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操作模式和通用性标准。每一个专业都要在学习国内专业排名前列学校的经验的基础上,参照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著名大学相同或相近专业,制定本专业的教学计划。要进一步加大双语教学试点班的开办力度。要努力扩大外国和港澳台本科留学生的规模。要积极组织国内外专家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开设专门的国际教育本土化系列讲座课程,并通过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师与教学资源等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国际教育本土化。

基本建设目标:形成有四川大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一步完善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建设成果:2005 年按类招生的学院力争达到1/3 以上,2006 年基

本实现全部学院按类招生。每年开设国际知识系列讲座20 个以上,力争三至五年内每一个学院都有外籍教师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三年内与国外著名高校开展本科人才培养合作的学院达到10-12 个。每个学院在三至五年内要单独开办或与其他学院合办至少一个创新人才培养班,引进先进原版教材100 套(本),双语教学课程门数达到200-300 门,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的课程占全校课程总数的20% 以上,学生出国学习人数达到800-2000 人,接收国外及港澳台留学生达1000 人以上。

5.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创新计划

5.1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全面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设立四川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每两年进行一次申报。学校继续实行部、省级教改项目经费配套制度。学校要制订专门的规章制度,落实本科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与科研成果同等对待的原则,进一步实施教学改革成果奖励制度。各学院应对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经费按1:1 进行配套,并积极创造和提供便利条件,激励更多教师参加本科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5.2 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发挥研究成果的实效性。要加强对各级教改立项项目的管理,完善教改项目中期评估和结题验收工作,切实发挥各级各类教学改革项目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要加强对优秀教改项目的重点培育,使之落实于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进一步用教育创新思想和教改成果指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基础上,特别重视和鼓励各级各类基地班和创新班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研究活动,通过师生联动,充分发挥教学改革项目成果的影响作用。

基本建设目标:形成一批固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并融入本科教学实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现实效益的教育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成果。

主要建设成果:每次教育部、四川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获得数均有所增加,每两年启动一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培育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奖60 项(力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增加50% 以上)。

6. 专业结构调整改革计划

6.1 根据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实际,积极稳妥开展专业结构调整。要按照“稳定、改造、交叉、提升”的原则,对现有本科专业进行结构性调整。要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经济发展急需的新兴专业,保护和发展具有四川大学特色

和优势的学科专业,调整、归并或撤销少数学生就业困难和缺乏发展潜力的专业。

6.2 着力进行本科专业评估和管理,实现教学资源优化组合。要积极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努力提高学校办学效益,将本科专业评估作为迎评创建的重要内容,将专业建设规划作为学院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学校实行三年一轮专业建设评估工作制度,组织专家组,发现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专业建设发展的特色和方向,为形成学校的专业优势和专业特色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在四川大学新型综合性大学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快医学教育改革的步伐。要加大对重点和特色专业的支持与建设力度,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使部分专业尽快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专业。

基本建设目标:通过新建一批新兴专业、发展一批应用性专业、改造和调整一批传统学科专业,努力使本科专业建设达到结构合理、规模适当、重视质量、突出效益的目标。

主要建设成果:全校本科专业数保持在130 个左右,建成学校重点和特色专业50 个左右,在西部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专业30 个,在国内外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专业15 个。

(三)教学内容方式创新工程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式创新,是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式创新中,要发挥精品课程与精品教材建设的带头作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示范作用和实践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

7. 精品课程与精品教材建设计划

7.1 重点建设各级精品课程,带动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要根据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紧密联系学校和学院的发展实际,制订“有发展目标、有具体措施、有明显特色”的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对各类课程进行统一规划,加大投入,争取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中有突破性进展。要以特色化和显示度为基准, 重点建设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初步的特色,通过几年建设能尽快形成较高显示度的课程;要结合专业结构调整与建设,重点建设重点和特色专业中高水平的专业核心课程。要整合、更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开发教学软件,更新教学手段。要根据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实际,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和用外语授课,努力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双语

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应在教学方式改革与探索中发挥更好的带头和示范作用。通过《中华文化》等校级平台课程率先实行主讲教师负责制等措施,按照“精选课程、建设精品、集成内容、团队教学”的要求,努力实现素质教育课程精品化。

7.2 重点建设各级精品教材,提高教材编写和选用水平。要依托课程改革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努力建设一批体现我校学科专业特色和学科水平、适应分层次教学、反映最新科学技术发展、能得到国内高校同行认可的高水平教材。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优化教材建设与选用的管理办法,保证高水平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扶持、资助编写、出版一批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高水平高质量的优秀教材。要加强国外先进教材的引进,探索我校优秀教材外文版的出版发行及建设管理方式。

基本建设目标:通过重点建设一批精品课程与精品教材,进一步带动课程体系与内容、教学手段与方式的改革。

主要建设成果: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20 门、省级精品课程50 门、校级精品课程100 门,建设120 本精品教材(其中60 本国家或部省级规划教材、20 门立体化教材),引进40 门精品课程外文原版教材,奖励100 部国家级、省部级、校级优秀教材(其中30 部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材),学生使用的教材85% 以上选用近三年正式出版教材。

8. 公共基础课程综合改革计划

8.1 实行分层次教学改革试点,提高公共基础课程建设水平。要继续推行《大学英语》和《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实施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改革,重点突出素质和能力培养。要通过《大学英语》和《大学数学》教学改革,带动其它公共基础课全面综合改革。要通过公共基础课教学综合改革,努力推动学校人事分配制度的深层次改革。要着力进行现行教学内容的整合,保证课堂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先进性、实效性和创新性。

8.2 加大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力度,确保课程改革顺利进行。要高度重视公共基础课程基层教学单位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实施公共基础课教师竞聘制与主讲教师制。要大力引进国外著名高校课程教材与教学内容,并逐步实行双语教学。要在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中,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减少课堂学时,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大空间。

基本建设目标:以《大学英语》和《大学数学》为试点,积极开展以分层次教学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改革,全面提高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并带动其他课程的改革和建设。

主要建设成果:学生毕业时与考研中与公共基础课程相关的若干评价指标逐年提高。

9. 实践教学改革计划

9.1 发挥学校科学研究强势,大力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尤其是大三学生直接进入教师科研课题组和实验室。学校采用教师科研参与制和项目申报立项制两种方式来加强对大学生的科研训练工作,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给予专项经费支持。要充分发挥学校科学研究的资源优势,利用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建设成果,强化各级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各类科研人员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要建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与毕业论文(设计)有效结合机制。要推广四川大学—华盛顿大学联合班ENGR100 科研训练课程经验,继续探索科研训练课程教学的新方式。

9.2 加强实验室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在实施“523 实验室工程”第二期建设项目基础上,加快学校实验室建设,鼓励和支持跨学科、跨学院的多学科共用的专业基础或技术基础实验室的建设,争取建设成为国家级基础课程教学示范中心。要重点改造建设有发展优势和特色的部分专业实验室,在此基础上建成若干精品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基地。要制订专门的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各个学院与知名公司、企事业单位、医疗机构或地方政府等,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验实习基地和创新实践基地。

9.3 适应学分制改革的需要,规范实验教学管理工作。要努力适应学分制改革的需要,突破以课程或专业设置实验室的传统管理模式,向以学科群组建基础和跨学科的专业基础实验大平台的模式转变。全校所有实验室要进一步全面开放,努力扩大专业实验室的受益面,在公共和基础实验室率先实行每周7 天、每天12 小时的“7/12 ”开放制。要加强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使各级各类实验室成为学生创新实践基地。

9.4 改革实验实习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在尽快建成创新实验基地并充分发挥其建设效益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学

分制条件下实验课程管理机制,积极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强化能力培养与训练。要积极探索学校与各类型企事业单位联合实践教学的新途径、新模式,鼓励学生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创新实践,促进产、学、研相结合。

基本建设目标:基本形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资源共享、文理工医交叉渗透、学科优势互补的实验实习教学管理体制,建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水平、高效率运转的实验实习教学运行体系。

主要建设成果: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教学课程80% 以上,每年设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150-200 项,三到五年内建立校、企(地)长期合作的学生实验实习和创新实践基地100 个,国家级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4 个。

(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工程

教学质量的提升,不仅仅需要大量的投入和长期的建设,同时必须依赖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通过建立和完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激励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学质量得到有力的保障。

10. 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建设计划

10.1 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系统,建设强有力的督评专家队伍。

学校要在成立四川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督查和评估委员会及办公室,以及现有的教学督导专家组基础上,建设一支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精力充沛的督评专家队伍。要本着目标统一、相互协调、分级管理、各有重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系统。把学校所有与本科教学相关的工作与管理(包括中外合作办学、境外学生和留学生的教学工作与管理)纳入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系统之中,实行全员和全程教学质量监控。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各级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学活动巡查制度和考试巡考制。

10.2 加强教学全过程督查评估,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在现有的教学质量督查和评估工作基础上,特别要加强对学校和学院教学建设状况的检查和评估,优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全校教学质量状态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在教学过程管理中,学校要突出引导和监督作用,把管理工作重点放在各学院,要为学院积极和大胆地进行教学过程管理提供经济和人事

等方面的条件。要加强教学质量督查和评估结果的反馈,各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和人事部门要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督查和评估结果。学校实行本科教学工作与岗位和职称评聘挂钩制度。严肃处理各类教学事故,进一步完善教学责任追究制度,在教学过程管理中要体现奖惩结合、分级负责的原则。

10.3 加强人才质量信息反馈,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要建立与用人单位密切联系的信息沟通机制,建立以各地校友会为依托的毕业生联络体系等,积极探索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评价的社会化。

基本建设目标: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计算机系统,健全教学质量管理的组织机制、政策机制和实施机制,建成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式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

主要建设成果: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系统,全校开设的课程90%以上接受网上评价,学生评教参与率达90% 以上。

11. 优良教风学风建设计划

11.1 积极开展师德和教学方法教育,重点培养青年教师。

要按照“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要求,以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目标,以青年教师为重点,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突出教学方法培训和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及政策教育。要积极试行“四川大学教师本科教学规范考试”制度。要加强教师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通过开办“名师讲坛”和多种形式的教学观摩活动,发挥优秀教师传帮带作用,整体提升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

11.2 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要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和团支部建设,以党风和团风带动学风,以党风和团风促进学风。要加大诚信教育的力度,严格考试管理,加强考风建设,用优良的考风促进优良的学风。要进一步通过成立班风竞赛委员会、成立班风学风纠风队、开展班风学风竞赛月、树立优秀学风示范岗等措施,营造更加浓郁的“比、学、赶、帮、超”的学习风气。要通过试行学科专家与专职教师讲授并行制等措施,进一步积极开展“两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学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11.3 强化学业成绩的管理功能,进一步培育良好的学习风气。要在创新

班学生等试点的基础上,积极建立和完善创新型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在免试研究生推荐、各类优秀学生评选、学生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等工作中,强化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和管理功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

11.4 大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综合素质教育。

要进一步加强“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文化氛围、教师的文化素养和学生的文化素质。要面向教师和学生,更加积极地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和系列专题讲座,大力加强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中外经典原典的研读工作,试行中外经典原典研修学分制。要完善创新教育学分制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学生尽早进入教师实验室或课题组。要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性竞赛活动,努力活跃校园文化。要继续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建设、评估与管理。要进一步落实博士生导师、一层次岗位教师和学校领导素质教育讲座制度。

11.5 结合学分制教学运行特点,创新学生管理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推免

研究生管理办法,扩大推免比例。要根据学分制运行的特点,加强课堂教学纪律的管理,按照教学班级设立课程学习小组和课代表制。要进一步完善学生教学联络员制度,以此作为教学“三员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挥学生教学联络员在教学双方之间的桥梁作用。要积极建立和试行“四川大学本科学生学习规范考试” 制度,各级教学管理干

部、学生管理干部跟班制度和学生辅导员学生学习访谈制度,切实发挥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干部的作用,以优良的管风带动学风建设。要探索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新方式,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实行严格、规

范、激励相结合的综合管理,形成学生管理新模式。

基本建设目标:弘扬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努力建设优良的教风和学风。

主要建设成果:每年选拔40 岁以下100 名优秀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岗前培训,逐步实行教师创新教育在岗轮训制度,开办创新教育论坛、“名师讲坛”和其他文化素质教育讲座,推免研究生比例每年有所增加。

12. 教育技术现代化建设计划

12.1 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现代化建设,提高教育技术管理水平。要健全教育技术现代化工作的组织机构与管理机构,成立专家委员会,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要进一步加强以校园网为主干的校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基于网络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和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运行、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教学管理服务信息的发布和利用等,提供良好的技术和网络条件。要以江安校区建设“数字化校园”为契机,通过继续建设和改造一批多媒体教室,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总体水平。要完善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和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精通现代教育技术、服务教学第一线的管理队伍。

12.2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建设进程。要以电子教案和电子课件建设为突破口,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积极建设四川大学数字化教学资源服务网,使之成为精品课程、教学名师、重点教材培育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开放式服务平台。要加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大力推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要促进广大教师教育技术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的比例和水平。基本建设目标:以“数字川大”为目标,在数字图书馆和校园网建设基础上,切实提高全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技术现代化水平。

主要建设成果:继续进行新老校区多媒体教室建设和改造,初步建成四川大学数字化教学资源服务网,“十五”期间基本完成对专任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轮训,教师使用多媒体授课的比例超过教育部本科教学优秀评估标准。

培养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式发展——四川大学本科教学“ 412 ”质量工程实施纲要

(讨论稿)

为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实施党中央“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新八字方针,实现四川大学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的奋斗目标,学校决定启动和实施以“四

大工程、十二项计划”为主要内容的四川大学本科教学“412”质量工程。

第一部分四川大学本科教学“ 412 ”质量工程概况

一、四川大学本科教学“412”质量工程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在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坚持“分类指导、个性培养、注重创新、国际接轨”的培养原则,全面实施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手段和措施,进一步提高四川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努力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

实施四川大学本科教学“ 412 ”质量工程,一要紧密结合学校要建成一流大学的定位,确保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二要进一步实行“人性化管理、个性化教育、国际化培养”的新型人才培养管理模式;三要充分发挥我校综合性大学的潜力与特色优势,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式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五年左右的建设,逐步形成以突出综合大学优势、实施本科教育国际化、强化大学生科研训练、培养多层次创新人才为亮点的四川大学本科办学特色,力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位居国内高校前列,综合指标排名进入全国高校前10 名,具有显示度的若干建设指标有重大突破性进展。其中,要努力实现国家级精品课程20 门,国家级规划教材60 部,国家级优

秀教材30 部,国家级教学名师10 名,全国排名前20%专业20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 项,国家级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4 个等建设目标。

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五年左右建设,进入全国排名前5 位的专业数达到10% ,进入全国排名前20%的专业数达到80%。在第三个五年结束时,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水平要进入世界高校300 强。

二、四川大学本科教学“412”质量工程的基本内容为了实现四川大学建

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的战略目标,我们必须坚持“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岗位” 的教育教学质量观,以培养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式发展为宗旨,以“四大途

径”为切入点,以“四个到位”为保证,实施如下“四大工程、十二项计划”:

1. 教学管理体制创新工程

(1)校院教学管理体制创新计划

(2)教师教学激励机制构建计划

(3)学分制运行体系完善计划

2. 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工程

(4)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计划

(5)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创新计划

(6)专业结构调整改革计划

3. 教学内容方式改革工程:

(7)精品课程与精品教材建设计划

(8)公共基础课程综合改革计划

(9)实践教学改革计划

4.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工程:

(10 )质量管理与评估体系建设计划

(11)优良教风学风建设计划

(12)教育技术现代化建设计划

第二部分四川大学本科教学“ 412 ”质量工程实施要点

一、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实现办学水平的新突破

(一)发挥综合大学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发挥综合性大学办学优势,充分体现历史名校的人文精神。在全校进一步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定期举办“四川大学教育创新大讲坛”,切实形成全员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

依托百年名校长期积淀的文化氛围,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进一步突出对我校各类学生特别是自然科学、工程与应用技术和医学类专业学生的人文教育,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学生的科学教育。充分发挥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优势,按照“精选课程、集成内容、建设精品、团队教学”的要求,在《中华文化》等学校平台课程建设中实行主讲教师负责制,整合全校优质教师资源, 并以此为样板,努力建设一批文化素质教育精品课程。

进一步落实博士生导师、“214 人才”一层次岗位教师和学校领导素质教育讲座制度,大力加强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中外经典原典的研读工作,试行中外经典原典研修学分制。

2. 全面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构建全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按照“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积极推进学科深度融合”的要求,学校将在三年内对全校所有本科专业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全面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构建全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完善中,学校按照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与应用技术、医学四大类对本科人才培养实行分类指导。通过设置类别平台课程拓宽学生专业口径,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均须在学校平台课程(即国家和学校公共课程)外设置类别平台课程。

在类别平台课程设置中,要根据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与应用技术、医学专业大类的具体情况,按照一级学科开设必要的共同核心课程的基本思路,设置若干组大类平台课程;同时,各学院要面向本学院所有专业开设一定比例的学院平台课程。

各学院要充分利用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等综合优势,克服相当一部分专业原有教学计划中存在的综合性大学特色反映不足、学科划分范

围过窄、专业课程设置过细、必修课程设置过多等不足,制订全新的教学计划。

3. 注重学校的综合办学效益,大力推进“按类招生”。有条件的学院要按学院或学科门类(一级学科或相近专业组成的专业类)招生。前期(1-2 年)按学院或学科门类打通培养,后期按专业进行培养。2005 年按类招生的学院力争达到1/3 以上,2006 年基本实现全部学院按类招生。

4. 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集成优势,创新和丰富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医学八年一贯制教育。要按照“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借鉴国外医学教育经验和重点体现我校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形成具有四川大学特点的医学“八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探索医学学生从二年级非医学在校生中考核选拔制度,推动其它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在法学、新闻学等专业和经济、管理、数学、外语类专业中,要探索从非本专业在校生中考核选拔学生的“ 2+2”或1“+3 ”模式,积极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

5. 有效整合学校办学资源,切实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造工作。

要按照“稳定、改造、交叉、提升”的原则进行现有本科专业结构

性调整,使学校本科专业总数稳定在130 个左右,提高学校整体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准。

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学校建设50 个校级重点和特色专业。其中,要建成在西部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专业30 个,全国排名前20% 专业20 个,在国内外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专业15 个。

6. 完善专业建设评估工作制度,建立专业建设奖惩与退出机制。

根据社会发展、人才市场和专业建设的实际需要,学校实行三年一轮专业建设评估工作制度和专业建设奖惩与退出机制。

对于在本科专业建设评估中排名前10% 的专业,要给予大力扶持并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对于本科专业建设评估中排名后10% 的专业,要按照社会发展要求,及时进行整顿、改进和建设,适当压缩招生规模,或实行隔年招生。对于本科专业建设评估中排名后5% 的专

业,要采用“关、停、并、转、联”等方式进行调整。

(二)加大国际合作力度,增强人才国际竞争力

7. 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努力扩大本科教育国际合作范围。

继续搞好与美国华盛顿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的本科人才国际联合培养工作。进一步加大与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哈佛燕京学社、富布赖特基金等国际性教育和科研组织在本科教育管理、人才培养、

教师进修等方面的合作力度。

全面总结四川大学—华盛顿大学联合办学经验并加以推广,积极支持学生成建制到国外著名大学学习。

在互派学生学习的基础上,要积极吸引更多的国外留学生到我校来学习自然科学、中华文化的课程和专业,促进我校学生中西文化的直接交流与国际视野和思维的拓展。

在三至五年内,学生出国学习人数达到800-2000 人,与国外著名高校开展本科人才培养合作的学院达到10-12 个,接收国外及港澳台留学生达1000 人以上。

8. 通过与国外著名大学的“零距离”接触,提高人才国际化培养水平。

在教育教学理念、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计划制定、教学管理与服务等方面,各学院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大学经验。

在新一轮专业教学计划制订中,各专业须以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某一所著名大学相同或相近专业的教学计划为参照。在专业教学计划的附件中,要包括国外该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国内排名前20% 的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我校该专业教学计划的对比分析以及我校特色等内容。

9. 采用项目管理制度和学分互认制度,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办学新模式。

要在现有的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各学院至少与国外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对口联合办学,探索“ 3+1 ”、“2+2 ”或

“1+2+1 ”等多种合作办学模式,促成我校更多的学院能尽快与国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教与学上的实质性接轨。

10. 采取开设国际教育本土化课程等措施,促进教育国际化和国际教育本土化同步进行。

学校要面向全校所有学生,积极组织国内外专家开设专门的国际教育本

中国农业大学2016-2017学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6-2017学年

中国农业大学2016-2017学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6-2017学年,中国农业大学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质量30条”)以及《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类型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办学层次:基本教育形式为全日制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适度开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和国际合作交流,促进教育国际化。面向国际竞争,服务农业现代化,服务农村发展,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根据上述定位,本科教育的发展思路是:控制教育规模,注重提高质量,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宽厚的人文与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富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行业领军人才。 1、本科专业设置。本学年未新增本科专业,本科专业规模与上学年相同,仍为65个专业,分布在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七个门类的40个专业类。 2、本科招生情况。2016年我校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录取普通本科学生2909名,河北、江西、国际学院计划安排在提前批,其他全部在各省本科第一批次录取。其中录取理科生2526人、文科生383人;男生1205

人,女生1704人;共产党员5人,共青团员2798人;城镇考生2170人,农村考生739人;汉族2613人,其他民族296人;英语考生2881,其他语种4人(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高考不应是外语24人)。 生源质量继续提高。录取第一志愿考生为2889人,第一志愿率为99.31%。专业志愿满足率达到92.68%,其中第一专业志愿满足率为48.40%。除部分专业特殊类考生外,理工类在26个省市区录取最低分超过当地一本线的分值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比当地一本线平均高出98.56分,比2015年提高了12.26分,实现了从2008年以来的九连增。文史类普通新生的投档成绩比当地一本线平均高出66.15分,比2015年提高了7.16分,为近年来最高。 在校生规模。2015年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为19341人,其中本科生11395人(占58.9%)、硕士生4478人(占23.1%)、博士生3183人(占16.5%)、港澳台和外国留学生285人(占1.5%)。学生总数与上年基本持平。 11395名本科生(女生6765)分布在58个专业和2个试验班中,平均每个专业190人,平均每年级每专业47.5人。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与授课情况 整体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现有专任教师1624名,其中女教师707名(占教师总数的(43.5%)。专任教师中有教授572人(占35%)、副教授827人(占51%),中级及以下228人(占14%)。专任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1237人(占76%),有硕士学位者271人(占16.7%)。生师比为15.0:1(硕士生按1.5计,博士生按2.0计)。教师队伍总体数量充足、层次高、结构合理,能够满足培养各类本科生、研究生的需要,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 专任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42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26人,“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14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0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 学科专业之间很不平衡、差异明显。各专业平均教师数27人;教师人数最

诊断学教学大纲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诊断学教学大纲(供口腔、法医、预防、医检、妇幼、医技、营养等)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二O一五年九月 目录

前言………………………………………………………………………………………………绪论………………………………………………………………………………………………常见症状………………………………………………………………………………………… 一、发热……………………………………………………………………………………… 二、疼痛……………………………………………………………………………………… 三、呼吸困难……………………………………………………………………………… 四、咳嗽、咳痰、咯血…………………………………………………………………… 五、水肿、心悸、紫绀…………………………………………………… 六、腹泻、腹痛…………………………………………………………………………… 七、消化道出血……………………………………………………………………………… 八、黄疽………………………………………………………………………………………问诊、书写病历……………………………………………………………………………… 检体诊断………………………………………………………………………………………… 一、基本检查方法及一般状态检查……………………………………………………… 二、头、颈部检查………………………………………………………………………… 三、胸廓、肺部检查……………………………………………………………………… 四、心、血管的检查…………………………………………………………………… 五、腹部检查……………………………………………………………………………… 六、生殖器、肛门、直肠、脊柱与四肢检查…………………………………………… 七、神经系统检查………………………………………………………………………… 八、病历编写及诊断方法概述……………………………………………………………器械检查………………………………………………………………………………………… 一、心电图检查………………………………………………………………………… 二、超声波检查…………………………………………………………………………… 三、实验诊断学(检验系)、血常规检查(讲、习)………………………………… 前言

四川大学选课注意事项(通用版)

四川大学学生手册 在这学期期末,我们大一新生就将面临选课等问题,同时,或许你对学校的考试、保研、奖学金、创新学分等相关规定和制度还有疑惑,而在有些学院,传说中的学生手册始终没有现身,所以,我在这里转载并整理了望江楼贴吧里一位学长自己写的学生手册(教务手册),里面非常详细的介绍了包括但不限于本段开头提到的内容,希望能解答大家的疑惑。希望同学们可以相互传阅。 以下内容全部转载于百度-望江楼贴吧,发帖者ID为“德先生的信徒”,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谢合作! 真心感谢这位学长! 1.基本常识 在川大,辅导员属于学生工作系统,而不属于教务系统,因而有任何关于选课、成绩之类的问题,是不应该找辅导员去解决的。尽管有部分热心的辅导员也会去常识解答这些教务问题,但是他们的解答很可能不准确。 真正管这些问题的是教务系统,也就是川大教务处和各学院教务办公室。川大教务处级别过高,非紧急或是重大教务问题,比如紧急缓考,学籍异动,管不到广大本科生。直接管理本科生的是各个学院的教务办公室,负责人为教务干事。因而有任何选课、成绩方面的问题,都应该去找其解决。而且各个学院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自己的土政策,这些政策只有本学院的教务干事清楚。 2.选课 2.1 选课权限 【解释】选课权限随着年级的不同而不同。大一上学期的课程全为教务处预置,学生无权选课。大一下学期,学生无权改动教务系统预置课表,但是可以在不改变预置课表的情况下选

课。意思就是说,预置课表上的课,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均无法退课或是换课,在预置课表上没有课的时间段,学生可以任选课程。从大二上学期的课程开始,学生获得完全选课权限,也就是可以增、删、换任何课程,无论是必修与任选。 【案例】下面将针对大一下学期的课程举例(也就是本科生第一次选课时所选的课)。 此为一张大一下学期的简化版预置课表: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 第一大节微积分(必修) 第二大节大学化学(任选)大学英语(必修) 第三大节大学物理(必修) 其中红字为预置课表中的课。尽管大学化学作为任选课,但是大一下学期你仍然推不掉此课程。而在周一第二大节,周二第一大节等预置课表没有安排课程的时间段,你可以选任何课程。 2.2预置课表 【解释】预置课表为教务系统在选课伊始给学生预先自动安排的课程。出了在大一有约束力外,大二、大三、大四均无任何约束力,可以任意更改而不会产生任何不利后果。预置课表上的课程在很多情况下也不具有建议性,因此可以忽视之。 2.3课容量 【解释】课容量就是这门课程可接受的最大选择人数。 2.4课余量 【解释】课余量=课容量-选择人数。在预选阶段,课余量可以为(+∞,-∞)。在正选阶段以后(包括正选阶段),课余量一般为非负数。可能会有负数情况,那是因为有部分同学有特殊权限,可以在课余量为0或是负的情况下选课。 2.5选课进程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评价

中国本科教育质量评价监督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85——1994年),是评估理论的研究阶段。在教育部的领导下,相关机构开展了评估理论研究。 1985年,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开展高等工程教育评估研究和试点工作的通知》。一些省市开始启动高校办学水平、专业、课程的评估试点工作。 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就高教评估性质、目的、任务、指导思想、基本形式等做了明确规定,这是中国第一部高等教育评估的法规。 第二阶段(1994——2002年),是开展高校教学评估试点和探索阶段。1994年起,原国家教委开始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本科教学评估的试点工作。到2002年底,共试点评估了154所本科院校。 1994年初,国家教委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对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评估。从发展过程来看,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

评估相继经历了三种形式:合格评估、优秀评估和随机性水平评估。合格评估开始于1994年,这种评估方式主要用于1976年以后新建的、本科教育历史较短的、基础比较薄弱的学校,目的是使这类学校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的办学水平和质量标准,并帮助这类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被评学校由国家教委指定、优秀评估开始于1996年,主要用于100所左右本科教育历史较长、基础较好、工作水平较高的学校,主要目的是促进这类学校深化改革和办出特色,被评学校由国家教委根据学校申请确定。随机性水平评估开始于1999年,主要是针对介于上述两类学校之间的普通院校,被评学校由教育部(1998年,国家教委改名为教育部)随机抽取。 2002年,教育部将合格评估、优秀评估和随机性水平评估三种方案合并为一个方案,即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种。

北京联合大学201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北京联合大学 201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学校普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总目标落实学校第四届党代会确立的“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战略和今后五年学校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深化教学品质提升计划,强化“分类指导、分层培养、因材施教、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为本科生培养目标,即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各本科专业可在此基础上根据专业办学定位和特色,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服务面向是立足北京,服务首都,面向全国,以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为国家特别是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本科专业设置情况。目前,学校共有本科专业66个,涵盖经、法、教、文、史、理、工、医、管、艺等10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1个专业获批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专业获批北京市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学校主动适应国家及首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整合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凝练学科专业特色,初步形成了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应用性特色初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2013年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专业建设坚持“面向大众,服务首都;应用为本,争创一流”的办学定位和“分类指导,分层培养,因材施教,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以实施“教学品质提升计划”为抓手,构建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校定位的学科专业体系,将传统工科类专业逐步调整为与都市型工业、生物医药和生产性服务业等相适应的轻型化专业,大力发展与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的专业,以适应北京地区产业(行业)布局调整需要。2013年,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旅游管理、金融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通信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有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旅游管理、金融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通信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历史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殊教育。有11个学院共计12个专业被选为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其中旅游管理、历史学和金融学3个专业评选为北京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历史学专业还被评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北京联合大学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一览表

教学大纲-四川大学化学学院

绿色化学(Ⅱ)教学大纲 (非化学类专业用)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 绿色化学课程组 2004.10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绿色化学(Ⅱ)-1(Green Chemistry(Ⅱ)-1) 课程号(代码):20318620 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 学时:36 学分:2 二、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绿色化学(Ⅱ)”是非化学类(文管等类)本科生的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总学时数36学时,一学期完成。 绿色化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如何节约资源、开发新资源和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的化学,是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学技术基础。在大学生中普及绿色化学基本知识,培养绿色化学意识,普及如何利用科学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知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十分重要。 本课程面对全校非化学类学生开出,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系统学习绿色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发展规律。了解如何通过发展科学技术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使用、节约使用和循环使用,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延长现有资源的使用时间;了解如何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课程以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主线,通过绿色化学发展的实例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普通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术解决人类面临的主要挑战,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通过课堂讲授、专题讲座、课堂讨论、演算习题、自学和课程小论文等教学环节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讲授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10学时) 第一节化学是中心的、适用的、创造性的学科 化学是中心的、适用的、创造性的学科;化学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由猿到人――火(燃烧化学反应的利用);铜器时代(还原反应的利用);铁器时代(还原反应、合金技术的利用);聚合物时代(聚合反应的发明与使用);可持续发展时代(绿色化学)。 英国的发达与化学,德国的发达与化学,美国的发达与化学,日本战后的发展与化学。 化学与生命科学,疾病的防治,基因工程;化学与信息科学,硅革命与计算机的发展,分子器件,量子计算机; 第二节人类目前面临的环境危机与化学 造成目前人类社会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的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核冬天的威胁;臭氧层破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臭氧层破坏的化学本质;光化学烟雾的化学本质;大气污染的化学本质及其危害;酸雨及其危害;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的破坏;荒漠化。 第三节人类面临的资源问题与化学 能源问题,能源对国民经济和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石油、煤和天然气的有效使用与化学,生物质资源与化学。 其他资源问题,矿产资源,土地资源。 第四节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与化学 现代医药的发展与化学,手性分子的概念,治疗目前不治之症的新药的开发与化学,分子修饰的概念及其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减少药

四川大学转专业实施细则

四川大学本科生转专业实施细则 (修订) 第一条为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教育公平性原则,根据《四川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试行)》及学校有关会议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可申请转专业: (一)勤奋学习,成绩优良,所修必修课程平均学分绩点达到3.0(转入冷门专业或国家建设重点急需专业可适当降低对平均学分绩点的要求),且每学期所修课程学分数平均达到20学分以上者; (二)经学校认可,学生确有专长,转专业更能发挥其专长者; (三)学生入学后发现某种疾病或生理缺陷,经学校指定的医疗单位检查证明,不能在原专业学习,但尚能在本校其它专业学习者; (四)经学校认可,学生确有某种特殊困难,不转专业无法继续学习者; (五)符合国家制定的其他转专业规定者。 第三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考虑转专业: (一)本科三年级及以上的学生; (二)定向生、委培生和国防生; (三)正在休学或保留学籍的学生; (四)应予退学的学生; (五)在校期间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不认真的学生; (六)在校期间受过记过及以上处分的学生。 第四条学院转出和转入学生的比例根据自身情况不得超过该专业上年度招生人数的10%;部分教学资源缺乏的学院转入学生的比例不得超过该专业上年度招生人数的5%;转入医学专业、基地班的学生人数应严格限制。 第五条学生转专业原则上应在第一或第二学年申请,一学年办理一次,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在每学年春季学期进行。 第六条转专业办理程序和具体操作办法: (一)上报计划。每学年的春季学期第8周前,各学院根据本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教学资源条件,提出接收转专业学生的计划数,并上报教务处。各学院制定本院转专业工作实施细则(包括接收学生转专业的条件、要求、具体考试或考核的内容、办法和安排等),并向学生公布。另外,同时各学院需负责学生转专业的咨询工作。 (二)学生申请。学生要慎重对待转专业。经认真思考,确需转专业的学生,于春季学期第9-10周提出转专业申请。在教务处网页下载或在所在学院领取《四川大学本科学生转专业申请表》,填写后交所在学院教务办公室,并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学生的学习表现由学院学生工作部门认定,分管学生的副书记签字,经所在学院教学院长审批同意后,由学生将转专业申请表交拟转入学院教务办公室。 (三)学院考核。拟接收转专业学生的各学院应当组织对拟转入本学院的学生考核。在每学年春季学期第11周,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考核,如笔试、面试等,并将考核安排报教务处备案,教务处将负责检查学院转专业的考核工作。学院根据学生考核结果和本学院转专业计

2014年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年度报告

2014年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年度报告 1、专业发展概况(包括专业发展历程、专业办学的经费投入、图书资料、实验室等基本教学条件、在校学生数、生师比、一志愿录取率、新生报到率、学生转入和转出人数)。 电气信息工程系其前身是建于1978年10月的原上海师范学院分院的物理系,1992年改名为电子工程系。设有应用电子技术教育、电气技术教育、计算机应 用三个专业。至1994年10月与上师大并校时,有专任教师28名,其中副教授 5名,讲师及实验师20名,助理实验师及助教3名。设有电子、电工、电气自 动化、计算机、物理五个教研室和相应的实验室。1999年1月成立机械与电子 工程学院时,把应用电子技术和电气技术二个专业分别提升为电子工程系和电气工程系;2000年又建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至2000年9月设有电子应用技术教育、电子信息(通信)工程、电气技术教育、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六个本科专业和电子、电气、制冷三个专科专业,2002年 下半年之后,由于学校要求: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三个本科专业相继被并入数理信息学院。2010年月学院为考虑到教育资源的更优化配置,把电子工程系和电气工程系二个系又合并为电气信息工程系。电气信息系设有三个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014年本专业在校学生300人,生师比为20.6。第一志愿录取率为100%,新生报到率为97.78%,有3名学生转入本专业,转出人数为0。 2、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包括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理论课、实践课、选修课的学时学分分配)。 (1)专业定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面向信息技术产业的宽口径专业。作为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主干专业,主要研究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与信息应用等方面的理论、技术和工程实现问题,培养从事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生产和维护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属于电子信息类学科,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以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使专业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基础日语-1 Basic Japanese(1) 课程号:10501880 课程类别:必修课 学时:128 学分:8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为零起点的本科日语专业学生而设置。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达到使学生对日语的发音、文字、书写、语法、词汇等日语基础知识有一个初步了解及掌握的目的,为其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要求学生在学期结束时掌握初级语法知识,100个左右的日语汉字,1000个左右单词,能进行简单对话,读写简单句子及文章,即达到日语能力水平考试的4级水平。 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第一部分拟用一个月时间(32个学时)教授日语语音知识并进行系统的语音训练,使学生基本掌握日语标准音的发音、声调及语调的基本规律。其余部分即二、三、四单元基本按教学大纲及教材编排,阶梯式教学,使学生逐步掌握日语的四大基本句式,十大格助词,部分助动词、提示助词、副助词及初级句型。每课包括正文、对话文、功能用语、语法词法解释,练习及阅读文。 四、教材 《新编日语》第一册,周平,陈小芬编,上海外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 《新编日语习题集》第一册,陆静华编,上海外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 五、主要参考资料 六、成绩评定 本教材附有相应的练习册,平时对每一课的练习进行抽检,并以十分制打出分数,各单元作相应的测试,并以百分制打分,二者作为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百分之十计算。 另外,平时的语音语调操练、背诵、朗读、写作等都将作为考核项目供期末参考。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基础日语-2 Basic Japanese(2) 课程号:10501980 课程类别:必修课 学时:128 学分:8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该课程的设计对象为日语专业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的本科学生,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完成第一学期约150个学时,掌握基本语音、语法、词汇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语法知识,增加词汇量(400个汉字,1,500个单词),熟练日常会话,具备初级写作能力。总课时在150小时以上。最终水平达到日语能力测试3级。 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以教材编排为主要依据,分为四个单元,每单元有五课,每单元最后一课为复习总结。每课仍包括正文、会话文、功能用语、语法、句法、词法、阅读、练习等部分,题材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生活诸方面,并兼有日本文化、风俗习惯等内容。教学重点放在语法、词法、句法的讲解上,使学生基本掌握日语所有的格助词、助动词及大部分提示助词、副助词、形式体言、掌握几十种惯用句型。教学进度为每课8学时,单元复习课4学时。 四、教材 《新编日语》第二册周平陈小芬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新编日语习题集》第二册陈静华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 五、主要参考资料 六、成绩评定 本教材附有相应的练习册,平时对每一课的练习进行抽检,并以十分制打分,各项各单元作相应的测试,并以百分制打分,二者作为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百分之十计算。 另外,平时的朗读、背诵、写作、情景对话等都将作为考核项目供期末参考。

四川大学本科生双学位管理办法

四川大学本科生双学位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双学位”教育的通知》(川学位[]号)文件精神,学校实行全日制本科生跨学科修读双学位教育,允许学有余力本科生在学好主修专业的基础上,跨学科修读双学位,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为了规范管理,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四川大学“双学位”是指学有余力的在校本科生在保证完成主修专业的同时,以辅修方式修读跨学科门类的另一专业课程(医学类专业除外)。获得主修专业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并完成跨学科门类的另一专业规定课程者,可同时获得另一个学科门类的学士学位。 第二章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方式 第三条根据社会需要、学生专业需求和学科特点,由教务处和学院协商确定开设专业,报四川省学位办审批同意后确定。 第四条双学位教学培养计划和教学要求原则上与现有本科各主修专业相同,以确保双学位教育教学质量。 第五条由学院根据主修专业培养规格和要求确定~学分课程作为双学位的核心课和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含毕业论文或设计)。 第六条双学位培养计划由教务处于每学年统一向学生公布。 第七条本科生修读双学位教育实行单独组班和跟班修读管理。 、单独组班的专业,采取周末或晚上集中授课的方式开设双学位课程,完成实践环节教学任务。 、跟班修读的专业,按照主修专业选课方式选修双学位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完成实践环节教学任务。

第三章修读条件 第八条四川大学在校全日制本科二年级学生(年及以上学制的学生可在三年级),学有余力,均可申请双学位学习资格(学生须跨学科门类选择双学位学习),经双方学院审核同意,教务处审批后,择优录取。 第四章学籍管理 第九条获得修读双学位学生的学籍关系保持在其主修专业不变。确因无法坚持学习或有其他特殊原因需中止学习者,须提出书面申请,经双学位所在学院和教务处同意后,可终止双学位学习。 第十条获准修读双学位的学生,依据双学位专业教学培养计划和教学要求,参加双学位组班学习或跟班修读,完成修课、考试(考核)、实习、实验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及培养环节,并按规定交纳学费。 第十一条其他未及事项按照“四川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等相关文件执行。 第五章双学位资格审定与证书发放 第十二条获得主修专业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并修满双学位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学分者,颁发双学位证书;未获得主修专业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者,不能颁发双学位证书;完成双学位教学计划以上,未修满全部学分者,颁发四川大学辅修证书。 第十三条获准中途退出双学位学习或未获得双学位证书者,所取得的双学位学习的学分,经本人申请,学院审查,报教务处审核签字后,可以转为主修专业任选课学分。 第十四条对在修读双学位期间,受记过及其以上违纪处分者,取消其修读双学位资格。 第六章附则 第十五条本规定由教务处负责进行解释。

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

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 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正式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是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 一、“质量工程”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1.“质量工程”出台的背景 1999年,根据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人民群众希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7年多来,经过各地区、各部门和高等院校的共同努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首先,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1998年到2005年,高等教育在学人数由不到800万人增加到2 300万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9.8%提高到21%,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其次,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通过采取“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措施,组建了一批学科综合和人才汇聚的综合性大学,形成了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管理新机制。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民办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这些重大改革,为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体制基础。第三,高等学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通过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在推进各类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的同时,集中力量加强了重点学科、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的建设,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建设高水平大学得到深入推进,高校科研水平和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 应该说,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是规模的扩张。但是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教育部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始终将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200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即4号文件,其中就加强教学工作明确提出了12条针对性很强的要求,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2004年12月,教育部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会议全面总结了1998年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以来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围绕“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题,研究了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的政策和措施。2005年1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即1

浙江大学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

浙江大学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 (2009年10月修订)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环节,为进一步推进本科教学改革,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根据《关于加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若干意见》(浙大发教〔2006〕46号)文件精神和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特修订本办法。 一、评价目的 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以评促教,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本科课程教学质量,同时为学校教学相关决策提供有效信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二、评价范围 评价范围包括所有全日制本科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包括实习和毕业环节。 评价对象包括“教师”和“课程”,即某课程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课程的教学质量,即“人·课”。 三、评价指标 理论课、实验课、体育课和双语课分别制订评价指标。评价指标详见附件。 四、评价人员及权重 1.评价人员 参加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评价人员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学生;二是同行及管理人员,包括院系主管教学领导、教学

督导和教学管理人员。 2.权重 原则上,学生评价权重占70%,同行及管理人员评价权重占30%(院系主管教学领导、教学督导和教学管理人员各占10%)。 五、评价方式和流程 学生评价和同行及管理人员评价均在现代教务管理系统进行。系统首先剔除每一个评价对象即“人·课”的最高5%和最低5%学生评价分,再与同行及管理人员评价分汇总,经过加权统计,得出综合评价分,并将综合评价分按类别由高到低排序。 评价工作流程见附件3。 六、评价结果及等级评定 1. 评价结果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按同类可比的原则分类排序,并按一定比例确定评价等级。 2.全校课程按以下类别统计评价结果。 (1)通识课程:思政类、军事理论类、公共体育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历史与文化类、文学与艺术类、沟通与领导类、科学与研究类、经济与社会类、技术与设计类、新生研讨课等。 (2)大类课程: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生物类、工程类、设计及艺术类、经管类和文史哲类等。 (3)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人文社科类、理工农医类等。 (4)专业课程:按同一学院或学系分别统计评价结果。 (5)双语课程:文科类、理科类和工科类等。 每门课程只能归入其中一类,并在此类中按综合评价分由高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 准(部分) 经济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一、适用专业范围 1.专业代码:经济学类(0201) 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1)基本专业(2个):经济学(020101)、经济统计学(020102)(2)特设专业(4个):国民经济管理(020103T)、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4T)、商务经济学(020105T)、能源经济学(020106T) 二、培养目标 经济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类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经济学专门人才。 在满足基本培养目标的同时,各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自身办学条件和学校特色,在培养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上各有侧重,对开设的相关专业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定期对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培养

目标和培养方案应保持相对稳定性。 三、主要课程 1.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包括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以及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开设的人文学科、管理、法律、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课程。通识课程为30学分左右,其中外语类课程8学分左右,数学类课程9学分左右。通识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分析(或微积分)、高等代数(或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国防教育(军事训练)。 2.专业课程 (1)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25学分左右。专业基础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和会计学。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可增开其他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21学分左右。专业必修课采取“4+4+X”模式,第一个“4”是指既是专业基础课又是专业必修课的4门课程;第二个“4”是指必须开设的4门专业必修课,“X”是指学校根据培养目标选开的进入专业必修课的课程。既是专业基础课又是专业必修课的课程,可适当增加学时、学分,学分统计在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必修课程当中,但不重复统计。

202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XX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xx年度重庆师范大学北碚校区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20年)》及《重庆师范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精神,紧紧围绕学校教学工作中心和重点,在学院党政班子的领导下,狠抓教学管理、专业建设、质量工程和教研教改工作,进一步提高我院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教研能力,使我院朝着“努力把北碚校区建设成为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在重庆市有重要影响,综合实力居西部地区同类学院前列的小学教师教育基地和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方向蓬勃发展。 一、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本科专业发展态势良好 重庆师范大学北碚校区(初等教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一直以来都将本科专业建设和本科教学工作作为学院工作的中心,将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和富有创新精神、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小学教育教师及应用技术人才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了学院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适当增加本科招生专业和扩大范围,xx年新增本科专业方向三个,招生范围扩大至11个省市,学生生源质量良好,报到率均在96%以上。 目前北碚校区两个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共有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12个专业方向,分别是师范类的小学教育(语

文、数学、英语)专业、小学教育(应用技术·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专业、音乐学(小学教育)专业、艺术教育(书法、小学美术)专业和非师范类的艺术设计(室内设计、珠宝首饰设计)专业。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达1621人,占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总人数的77.49%。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推进北碚校区可持续发展 1、师资队伍建设稳步推进 教师是学校的办学主体,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保证,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按照学校“人才强校”队伍建设规划要求,学院采取“培养骨干、吸纳尖子、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工作方针,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旨在造就一支适应教学研究型定位和富于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 xx年学院继续全面实施和推进在职培养与积极引进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一方面继续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学位,提高在职教师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目前有6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专项经费投入,选派5名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近50人次参加全国各类学术研讨会,从整体上提升在职教师的学术层次。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力

四川大学华西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影像医学专业用) 前言 神经病学是医学各专业学生的临床课程之一,对培养医学生的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有重要作用,医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影响着其它课程的学习。神经病学与其它医学学科有着密切关系,首先与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神经生化、神经免疫等基础学科互相渗透,互相推动,其次又与其它临床学科密切联系。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可导致其它系统器官的功能障碍,如丘脑出血常引起消化道溃疡,重症脑病可导致心律失常;而其它系统疾病同样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均可促进脑梗死的发生。因此,神经病学与基础、临床多门学科密切相关。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学习本学科的目的在于:掌握神经病学的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法和神经科基本操作技能,掌握神经系统常见病、危重病的诊治原则,熟悉神经病学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了解辅助检查的方法和意义。 本大纲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由贾建平主编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6版配套使用,适用于临床、影像等专业的教学。大纲所列教学内容可通过课堂讲授、实验、自学、讨论、计算机多媒体等方式进行教学。本大纲指出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其它为普通熟悉及一般了解的内容。理论课总学时为30学时。 本课程为考查课,学生理论课考核采用笔答考试方式为主,其成绩可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40%。 各章的参考学时分配 章节内容学时数 第一章绪论0.5 第二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和病损的定位诊断自学 第三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4 第四章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1 第五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 1 第六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0.5 第七章头痛 1 第八章脑血管疾病 6 第九章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2 第十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2 第十一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1 第十二章运动障碍疾病 1.5 第十三章癫痫 1.5 第十四章脊髓疾病 2 第十五章周围神经疾病 2 第十六章自主神经系统疾病自学 第十七章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 2 第十八章神经系统遗传性病自学 第十九章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疾病自学 第二十章睡眠障碍 1 第二十一章内科系统疾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1 合计30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 质量国家标准 篇一: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金融学类专业 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提交审议稿) 教育部高等学校 金融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2014年7月1日 目录 1、前言................................................................................................. . (2) 1.1 学科意义................................................................................................. .. (2)

1.2 专业概述................................................................................................. .. (2) 1.3 人才培养特色................................................................................................... .. (2) 2、学科代码与适用专业范围................................................................................................. .. (3) 2.1学科代码................................................................................................. (3) 2.2适用专业范围................................................................................................... (3) 3、培养目标................................................................................................. .. (3) 4、培养规格................................................................................................. .. (4) 4.1学制与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4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〇一五年十月

目录 引言 (1)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2) 1、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2) 2、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2) 3、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 (2) 4、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3)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3) 1、学校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3) 2、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5) 3、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5) 4、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6) 5、教学行政用房及设备情况 (6) 6、图书信息资源及应用情况 (6)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7) 1、培养方案特点 (7) 2、开设课程门数及选修课程开设情况 (8) 3、教材建设 (8) 4、实践教学 (9) 5、毕业论文(设计) (9)

6、教学改革 (9) 7、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1) 四、质量保障体系 (12) 1、重视本科教学工作,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12) 2、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与评估体系 (12) 3、教学质量保障的政策和措施 (12) 4、日常教学监控及运行情况 (13) 5、开展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情况 (14) 五、学生学习效果 (14) 1、学生学习满意度 (14) 2、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情况 (15) 3、应届本科生就业情况 (15) 4、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16) 六、特色发展—秉承哈军工“三严”传统,不断创新管理制度;坚持工学并举,校企协同实施卓越计划,积极探索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17) 附件1:2014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一览表 (20) 附件2:学校基础数据表 (21)

引言 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70年,在“哈军工”原址,以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其他各系(部)部分干部教师为基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2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96年,进入首批“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2年,被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2007年,由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政府、海军四方共建;201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行列。学校现隶属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是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学校基础设施完备,占地面积125.6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3.13万平方米。现设有20个学院以及3个教学系、部、中心;设有40多个科研机构以及150多个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5个,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现代舰船与深海工程”跻身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行列,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 2014年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硕果累累。在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过程中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其中1项为参与)。1名教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无处不在的物理现象》、《探海利器——声呐》2门入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4种教材入选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舰船动力技术虚拟仿真中心入选国家级虚拟仿真中心。获得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专项经费800万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