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

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

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
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

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

基本原则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

通假字【附件二】

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附件三】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附件一】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

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

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留、补、删、换、调。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

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附件1:四种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

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二、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

c对话省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二(个)男新战死。

倒装句

三、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四、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例:何以战。

五、固定句式总结

所谓固定句式,是文言文表达中的一种习惯用法。了解常见的固定句式,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含义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列出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固定句式。

●何……之有:表反问,其中“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可译为“有什么……呢”。特别注意,“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宾语的定语。如:宋何罪之有?(《公输》)

●不亦……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不是……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得无……乎:表猜度语气,译为“恐怕(莫非)……吧”。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但(惟)……耳:只不过……罢了。如: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宁……乎,顾(独)……乎(邪、哉):表反问,译为“难道……吗”。如: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蛐②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何(奚)以……为:反问语气,相当于“为什么要……呢”“哪里用得着……呢”。如: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何所……:是“所……(者),(为)何”的主谓倒装,相当于“所……的,是什么”。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如……何,若……何,奈……何:都是表示疑问的句式,可译为“把……怎么样”“拿……怎么样”“对……怎么样”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其……其……: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与其……孰若……:表选择,可译为“与其……不如……”或“与其……哪比得上……”。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附件2:通假字汇总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適: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59、鸡栖于(《君子于役》):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附件三常见虚词用法

之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人称代词,自己、我、我的,他、他们,它

而不知太乐之乐其乐也(自己的)——《醉翁亭记》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他)

指示代词,这,那专其利三世(这种)

副词,表推测或委婉语气,大概,也许,难道

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其真无马邪道(难道)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

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

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论语>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

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黄生借书说》)

7、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8、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9、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属予作文以记之。

四、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

“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①比

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②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③在

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④到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⑤从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①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

②副词,那么

则凡可以求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则霸业可成《隆中对》

③连词,表假设,若,如果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之——《孟子二章》

万鈡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④连词,表转折,却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⑤连词,只是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①结构助词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结构助词,的

下者飘转沉塘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孟子二章》

④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的原因)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⑦语气词,不译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焉:

(一)疑问代词

可译为“哪里”。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句末疑问语气助词

可译为“呢”。

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三)代词

相当于“之”。

例: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四)兼词

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

例: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

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一)表示假设

可译为“即使”。

例: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二)表示转折

可译为“虽然”。

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一)代词

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例: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②谓为信然。(《隆中对》)

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连词

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例: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②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例: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

例: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乃:

(一)作副词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

例: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

例: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

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

例: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

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

译为“你、你的”。

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为:

“为”有三种用法:名词、动词和介词。

作为名词性的用法不多。

例句:或异二者之为?为:心理活动,(上述两种心情)。《岳阳楼记》

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成为”,“雕刻”,“是”等.

[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译作“向”“对”等。

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二)表示被动

译作“被”。

例: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译为“替”“给”等。

例: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韩愈短文两篇》)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译作“为着”“为了”。

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五)表动作、行为的时间

译为“当”“等到”。

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

一、副词

1、暂且,姑且。

例:①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②存者且偷生。③这个,你且收着。

2、将,将要。

例:①年且九十。

②久居,祸且及汝。

③不出,火且尽。

3、而且,并且。

例:①且人之患志之不立。

②余悲之,且曰。

4、尚且,还。

例: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二、连词

1、连接两个动词、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又,又......又......。

例:①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移人也。

②河水清且涟漪。

2、表顺承,相当于“并且”、“而且”

例: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3、表递进,相当于“况且”、“何况”、“而且”。

例:①且焉置土石?

②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4、表选择,相当于“还是”

「且住」即“且慢”,暂时慢着,常含阻止之意。例:①且住,再要十斤都是肥的。②且住,你听我说!

③瑜又曰:“子翼,且住!......教你看曹贼之首!......”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例:⑴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⑵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且如」就像。例: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一、动词:相当于“做”、“认为”、“造”、“变成”、“雕刻”、“作为”、“是”等。

如:冰,水为之。为人五,为窗八,若为佣耕

二、介词:相当于“给”、“因为”、“为了”、“对”、“跟”等。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表被动:

如: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活板》

一、表示反语,“难道”“岂”“宁可”“宁愿”

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难道)

二、安宁。如:虽鸡狗不得宁焉

一、语气助词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例: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②河南乐羊子这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③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例:①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表示疑问语气。

例:①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②缚者曷为者也?

表示反诘语气。

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表示祈使语气。

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表示反问。

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2、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例: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②苟政猛于虎也!

③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3、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例:①余闻之也久。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③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④是说也,人常疑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

反诘之意。

例:⑴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⑵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⑶岂独伶人也哉!

[也者]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

例: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例:唯求则非邦也与?

[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例:枉将他气杀也么哥。

[也已矣]罢了。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1、语气助词: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1)尔知射乎?

(2)吾射精乎?

(3)君将哀乎?

2、有时作介词:类似于“于”的用法

(1)叫嚣乎东西(2)隳突乎南北

1、离开。

如: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2、距离。

如:而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为学》

3、除去、去掉。

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

4、过去。

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李白)空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一、语气词

1、用在句首,引起议论。

如:夫战,勇气也

2、用在句中,舒缓语气

如:好逸恶劳,亦忧夫人之情也

3、用在句末,相当于“啊”“呀”

如: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二、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

(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三、名词:“男子”“丈夫”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

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1.第二人称代词,你。尔等

2.2.指示代词,这,那

3.3.近,

4.4.放在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莞尔”

5.语气词,通“耳”,相当于“而已”,

6.语气词,表肯定

【若】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二)用作代词。

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

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三)动词

1.根据

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翻译中词汇的理解与表达

翻译中词汇的理解与表达 翻译时,译者只有对原作有透彻的理解,才能用译文语言准确地把它复述出来。理解主要是通过原文的上下文来进行。 一、词汇含义的理解 1.名词:It is the two superpowers that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hostilities in the Middle East.应对中东战争(×敌对状态)负责的是两个超级大国。有一些名词,特别是抽象名词的单数变成复数后,意义是不一样的。“hostility“enmity “ill will“敌意”“敌视”解,但“hostilities“war“战争”解。 2.动词:They were obviously quite impressed by the arguments that the Chinese were advancing.他们对中国人提出的(×正在前进)这种论点显然颇为赞同。 to advance作不及物动词用是“come or go forward“前进”,在这里作及物动词用是“put forward“提出”,宾语是arguments,应译为“提出论点”,that the Chinese were advancing是arguments的定语从句,而不是它的同位语从句。 3.副词:The basketball team was organized two years ago and it has yet to win a single game.这个篮球队两年前成立,还没赢过(×还得赢)一次比赛。这里yet与不定式连用,含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做某事”的意义虚词虽没有实际意义,在句中不能独立担任任何成分,可是由于误解虚词而引起的误译却也不少。 4.冠词:Awoman with child goton the bus.一位孕妇(×妇女带

论英语中动物词汇的象征含义及其翻译

论英语中动物词汇的象征含义及其翻译 论文关键词:动物词汇象征含义翻译策略 论文摘要:在日常生活中,动物词汇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人们常借用动物词汇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丰富自己的语言。由于文化差异,英汉语中动物词汇的象征含义不尽相同,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应当注意对这些动物词汇的正确处理。 在浩瀚的英语词汇中,有一个大家庭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有关动物的词汇。这些词汇受到动物各自不同的形态、特征,以及不同国家历史文化的影响,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翻译工作的目的和特点,是思想文化交流。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或社团之间希望互相理解互相学习的愿望,产生了互译精神产品的要求”(樊清华,2007)。这就使得动物词汇的翻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所谓动物词汇,是表示动物的单词和包括这些单词的短语和其他成语(Brewer:1870)。这些词汇不仅能形象地表现某种品质、性格,还可以简洁地描述某些事件及传达某种情绪。它们已融入各民族的语言中,为人们所接受并广泛使用。本文将对英语中动物词汇的象征含义进行讨论,并就其翻译方法提出一些见解,从中既可见中西语言中动物词汇象征含义的差异,也可发现其相通之处。 一、英语中动物词汇的象征含义及其构词类型 1.表示动物的单词。 (1)bee:蜜蜂,象征勤劳,人们常用as busy as a bee来形容某人忙忙碌碌。 (2)beetle:甲虫,象征盲目,当作名词用时可以指近视眼,当作不及物动词时可以指某人乱撞、瞎撞。 (3)cat:猫,象征欺骗,常用来形容某人心地恶毒。 (4)goose:鹅,象征自负、愚蠢,常用来指某人是呆头鹅或傻瓜。 (5)monkey:猴子,象征诡计,可指某人捣鬼、瞎弄。 (6)nightingale:夜莺,象征悲寂,诗人济慈就曾写下《夜莺颂》以抒发悲寂、忧伤的心情。 (7)swan:天鹅,象征优雅或才华横溢,因此人们也用the Swan of Avon(艾冯河畔的天鹅)指Shakespeare。 (8)chicken:小鸡,象征胆小、懦弱的人。 2.由动物单词构成的复合词。 (1)dog:狗,象征忠诚。如:dog-1ike常用来指某人像狗一样地忠于主人。 (2)dove:鸽子(一般指小野鸽),象征天真无邪,无害于人。如:dove-eyed(双眼温柔无邪的),dove-like((鸽子般)纯洁可爱的,温柔的)。 (3)eagle:鹰,象征灵感,敏锐。如:eagle-eyed(眼力敏锐的,目光炯炯的)。 (4)hare:野免,象征胆小。如:hare-hearted指人胆小的,易受惊的。 (5)hawk:鹰,象征贪婪,敏锐。如:hawk-eyed(目光锐利的),hawk-nosed(长着鹰钩鼻子的。)(6)owl:猫头鹰,象征智慧。如:owl-wise指像猫头鹰一样聪慧。 (7)pigeon:鸽子(常指家鸽),象征胆怯。如:pigeon-hearted(怯懦的),pigeon-livered(温柔的)。 (8)puppy:小狗,象征自负,幼稚。如:puppy-love(初恋)。 3.由动物单词构成的短语、成语 (1)bull:公牛,象征直来直去和力量。常见于以下短语中:to bull in a china shop指动辄闯祸者,笨拙的粗人,to bull into(仓促地投入(某事);鲁莽地参加某事),to bull through (硬挤),bull

英汉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英汉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翻译是信息交流过程中极其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语言知识是翻译的基础。此外,翻译还涉及到推理、判断、分析和综合等复杂的心理认识过程。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是翻译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根据两种语言的特点总结归纳出来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可以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使我们能更自觉、更灵活地处理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语言现象。下面就英译汉中的一些方法和技巧结合翻译实例作一概述。 1.词义的选择 ? 一词多义和一词多类是英汉两种语言都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因此,在平日的翻译练习和测试中,我们在弄清原文句子结构后,务必注意选择和确定句中关键词的词类和词义,以保证译文的质量。通常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词义选择: 1)根据词在句中的词类来选择词义 例如:Censorship is for the good of society as a whole. Like the law, it contributes to the common good. [译文]:审查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利益。它像法律一样维护公众利益。 [注释]:本句中like作介词,意为"像……一样"。但like作动词用,则意为"喜欢;想要"。例如:He likes films with happy endings. (他喜欢结局好的电影。)又如:Would you like to leave a message (你要不要留个话儿)此外,like还可以作形容词用,意为"相同的",如:Like charges repel; unlike charges attract.(电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2)根据上下文和词在句中的搭配关系选择词义 例1According to the new school of scientists, technology is an overlooked force in expanding the horizon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译文]:新学派的科学家们认为,技术在扩大科学知识范围过程中是一种被忽视的力量。 [注释]:school一词常被误译为"学校",其实,school还有一个词义"学派"。可见,正确选择词义对译文质量有重要影响,而文章的上下文和逻辑联系是翻译中选择词义的重要依据。 例2Now since the assessment of intelligence is a comparative matter we must be sure that the scale with which we are comparing our subjects provides a "valid" or "fair" comparison. [译文]:既然对智力的评估是比较而言的,那么我们必须确保,在对我们的对象进行比较时,我们所使用的尺度要能提供"有效的"和"公平的"比较。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文言文阅读秉承了人物传记的选文特点。前三道选择题较为简单,断句题可根据断句规则和一定的翻译能力即可选对。文言翻译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精确理解,加之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考查和对语句连贯的要求等。 所谓“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在理解文言句子的基础上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文言语句中的得分点,即评分的“采分点”。具体来看,主要包括:①关键的文言实词。这些实词大多是一词多义、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单音节词或古今异义、词义特殊的双音节词等。②关键的虚词。这些虚词多是一些有实义或在句子结构上起作用的词。 ③特殊句式。特殊句式包括固定句式以及省略句、倒装句等。④文意贯通。翻译时,要遵循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做到句子通顺。应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当发现直译不通顺时,一定要意译,避免硬译、漏译、误译。 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 史传文的主角一般是民族英雄、清官廉吏等,阅读文章时,应注意筛选以下信息: 一、人物:传主及其相关的人物;二、官职:所任官职,几度升黜改徙;三、事件:勤学、孝义、爱民、抗上、平乱等;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在原文标记。 事件发生的过程、事与事之间的连接往往通过时间、官职的变化、地点的变化、人物的变换体现出来。 翻译歌诀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名词术语,保留不译;关键虚词,结构语气。特殊句式,特殊翻译;判断被动,直接对译。 各类倒装,回归位置;遇有省略,小心补齐。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提防语病,切合原意;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一、典题引路 【例1】(2018·全国高考1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君兵为作屋五十间。 【例2】(2018·全国高考2卷)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例3】(2018·全国高考3卷)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2.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方法指津:解答此题,重要的是找准命题者所设置的采分点。一般来说,命题者常在文言实词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和词语活用等以及特殊句式方面设置采分点,翻译时一定要对这些词语加以特别注意。 二、解题锦囊 【知识储备】 1.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

unit5词义的选择与引申

unit5词义的选择与引申 实用翻译策略与常用技巧 第一讲词义的选择和引申 词义的选择和词义引申是翻译中最常用的翻译技巧。也是英语翻译中最基础的工作,准确把握词义,并在必要时加以适度的引申,是保证译文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英语和汉语各自都有丰富的词汇,各自的词义又极其繁复;另一方面,这两种语言差异巨大,其词义关系错综复杂,往往难以找到词义完全对应的词。 因此,在翻译中绝不能拘泥于自己所记忆的词典提供的基本释义,机械地用固定的汉语词替换对应的英语词。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掌握每一个单词基本释义的基础上,根据 “家” ’ . ’ . . ’ . . . . 的差异。如:这个单词,在作名词时,意思是“书,书籍”;用作动词却常表示“预订,预约”的意思。又如:作连词时,有“当...的时候,而,虽然”等意思;作名词时,却指“片刻,一会儿”;作动词,又有“消磨”的意思。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不弄清楚词性,常常就会将词义搞错,进而影响原文的正确理解和准确翻译。因此在翻译中,我们可以根据语法关系来辨别关键词的词性,以便能准确的判断词义。如: : . . ?

(二)根据上下文确定词义 除了根据词性来判断词义之外,词义选择一个更为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文来判断词义了。因为很多英语单词即使弄清楚了词性,但仍须从几个或几十个义项中选定确切的词义。这就需要借助于上下文提供的各种线索做出合理的分析、推理、判断。有时候,我们还可能会在考试中碰到生词。可是,我们绝对不会在一个英语句子中出现这种情况:某一个单词不认识,而这个单词上下文中的所有单词都不认识。正因为上下文的存在,这也给我们考研翻译中解决生词提供了突破口。因此,在考研翻译中,我们一定要随时注意上下文,上下文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单词意义的不同,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翻译中理解和表达的正确性、准确性和译文是否通顺。 我们以动词为例,如果上下文不一样,的意思显然也是不一样,必须依据上下文才能 . . . . ' ' . . , . . . ’ . . . 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天都有新的词汇产生。一些词在不同的领域中更是有着迥然不同的含义。例如,在一般情况下是“服务员、侍者”的意思;在体育范畴内,该词指“发球员”;而在计算机领域中,它又是“服务器”的含义。另如,在一般语境下是“拖欠、未履行“的意思,如;在法律范畴下则指的是“被要求出庭时未到庭”,如;而计算机用语中的则常被翻译为“缺省”,指的是“由操作系统自动指定并持续有效的特定值”,如。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试译下句: . “’ .” , “ . . .” 二、词义的引申() 引申是英汉翻译的常用手法之一。英语和汉语在长期发展和使用中形成了富有各自特

浅析词语在汉译英中的理解与表达

浅析词语在汉译英中的理解与表达 词语作为汉译英的最小单位,是汉译英的基础,它决定了译文质量。在汉译英词语翻译中,译者需在对原文全面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方法与技巧将其表达出来。因此,赛恩斯编译认为,汉译英的词语翻译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理解,二是表达。 一、理解。所谓的理解,就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语境包括词语的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在语言交流中,所有的词语的理解及应用都必须以语境为基础。 1.理解词语的语言语境。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行文中,会有着不同的含义,所以翻译时,应仔细理解原文,否则易犯不忠实于原文甚至与原文截然相背的错误。 2.理解词语的非语言语境,最主要的就是文化语境。语言承载着文化,也反映着文化,两者密不可分。在汉译英词语翻译中,译者必须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及它的暗含之意,否则容易导致误解。 二、表达。理解是汉译英词语翻译的基础,而表达则是关键,没有正确的表达,透彻的理解也是枉然。表达能力反映了译者的英语能力,即运用英语的熟练程度。在理解的基础上,译者选择最切合原文实际的表达方式来译出词语,除了对英语的纯熟掌握之外,译者还要遵循从译英词语翻译中的一些基本技巧,这样才能让译文更加切合实际。 1.用地道的英语,尽量使用英语习惯用语及英语谚语,成语等。许多英语学习者习惯于用中式英语,这正是由于没有掌握地道的英语。

用中式英语翻译出来的译文,一方面反映出译者的英语水平有所欠缺,另一方面也让读者很难理解。 2.注意区别,比较分析英语的近义词,选择最能准确表达愿意的词语。许多英语词大体意思相近,但细分起来却各有各的用处。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译者应选择最贴切的词,而不是最常见最熟悉的词。 3.汉译英词语翻译中的词性的转换。词性的转换是汉译英词语翻译中的重要技巧之一。运用得当,可以使译文更贴切通顺。常见的词性转化方式有:汉语动词转化英语名词、汉语动词转化英语形容词、汉语动词转化英语介词或介词短语、汉语形容词和副词转化英语名词、汉语名词转化英语动词等。 4.词语的添加。汉语英语句式结构差异很大,所以在翻译时往往需要添加一些词让译文更加符合英文习惯,也更清楚流畅。如加代词或者名词、加连词、加介词、加冠词、加入概括性或概念性词语、加入解释性词语等。 5.词语省略。如果一个词语在句子中多次重复出现,在汉译英的时候,可以省略。 6.注意词语的语域。不同类型的文章需要不同类语域的词语,粗略的划分,语域可划分为正式、中性、非正式三大类。当然,语域的问题不仅是词语翻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决定了一篇文章的语体。 总之,理解和表达是汉译英词语翻译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步骤,在对原文进行深入理解的同时,译者也在脑海中筛选合适的英语词汇进

英语翻译中词义的选择与引申

英语翻译中词义的选择与引申 【摘要】在翻译过程中,要把英语准确,通顺地译成汉语,正确选择词义此意,注重词义的引申至关重要。 【关键词】引申;翻译;选择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正确选择词义是保证译文质量的中心问题。英语单词所表达的意义并不完全可以在汉语里找到其完全对应的词来表达的,许多英语单词与汉语中有些词只是部分对应,而英语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一词多类的现象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在将英语多义词译成汉语时,必须根据上下文和全句的意思确认其中一个正确的含义,而不能不求甚解,望词生义,想当然地进行翻译。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英语翻译中词义的选择与引申。 一、词义的选择 1. 文化背景知识与词义的理解及翻译 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两大不同语系,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与我国有很大的不同,有时候对英语某些词汇的理解涉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各方面,如果这方面的知识匮乏,翻译出的句子就会出错,甚至闹出笑话。 例(1): Franz Boas was a specialist in American Indian languages. 弗兰兹·博厄斯是一位美洲的印第安人语言专家。 这句中的American Indian不能译为“美国印第安人”,因为不仅美国有印第安人,而且加拿大、南美洲和中美洲各国也有,这里涉及普通历史、地理常识。事实上,America和American严格地来说应作“美洲”和“美洲的”解,当然有时也用来指“美国”,但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应注意区分。 例(2): South African leopard-spot policy came under fierce black fire… 南非实行的“豹斑式”的种族隔离政策受到了黑人的猛烈抨击… 这句中的leopard-spot是一个专门术语。如译者不了解它的背景知识,就很难把它准确地翻译出来。“豹斑”这一概念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当时南越人民武装力量在战区后方建立了许多小块根据地,美方军事地图上就此标有“豹斑”状异色标示区。以后“豹斑”这一军事术语又被转用为政治术语,指白人种族主义者把黑人强行驱入若干小块地区居住的种族隔离政策。 2. 从词的联立关系及上下文确定词义 所谓“词的联立关系”是指词在行文中的搭配组合关系。一般来说,一个孤立的英语单词,其词义是游移不定的,具有该词可能具有的一切含义。但当词出于特定的联立关系中时,它的词义受到上下文的制约就稳定化了,因此根据词的上下文关系确定词义是词义解析中非常重要而又切实可行的手段。如英语单词“wet”的意思是“湿的”,但它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表达的意义就差别很大。 例(1): Wet Paint! 油漆未干! 例(2): He was wet to the skin. 他全身都湿透了。 例(3): If you think I am for him, you are all wet. 如果你认为我支持他,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last”这一形容词,它的一般意义为“最后的”,但在翻译中我们应注意它在不同的句中所表达的含义。 例(1): He is the last man to come. 他是最后来的。

英语翻译方法和技巧归纳

英语翻译方法和技巧归纳 一、词汇方面 ㈠.词义选择 大多数英语词汇是多义的,翻译时必须选择正确的词义。词义选择的方法有三:根据上下文和词的搭配选择、根据词类选择、根据专业选择。 ㈡.词义转换 在理解英文词汇的原始意义基础上,翻译时可根据汉语的习惯按引伸义译出;或用反义词语译出,即所谓的正文反译、反文正译。 ㈢.词类转换

英语中很多由动词转化而成的名词、以及动名词、非谓语动词等,汉译时可将它们转换成动词。 ㈣.补词 是指原文已有某种含义但未用词汇直接表达,译文中需将这些含义补充进去,这样才更通顺易读,如:英语中数词与名词之间没有量词,而译成汉语时可酌情增加。 ㈤.省略 是指原文中某些词在译文中省略不译,只要并不影响意义的完整。如:上面讲的汉语“量词”,译成英语时则可以省略;又如:英语中大量使用物主代词而汉语中往往省略不用。 ㈥.并列与重复

英语在表达重复含义的并列结构中常采用共享、替代、转换等形式来避免重复,而汉语却常常有意重复表达以加强文字的力度,如:英语的物主代词替代前面的名词,短语动词只重复介词而省略主动词,汉译时可考虑重复表达。 二、句子结构方面 子结构方面的翻译技巧,主要有三种类型:语序类、组合类和转换类。 ㈠.语序类 1. 顺译法与逆译法 英语时间状语可前可后。不仅如此,英语在表达结果、条件、说明等定语从句、状语从句也很灵活,既可以先述也可以后述。而汉语

表达往往是按时间或逻辑的顺序进行的,因此,顺译法也罢逆译法也罢,其实都是为了与汉语的习惯相一致。英语表达与汉语一致的就顺译,相反的则逆译。 有时候顺译法与逆译法的差别,就象前面谈的正译与反译,依译者的爱好而定。 2. 前置法 英语中较短的限定性定语从句、表身份特征等的同位语在译成汉语时,往往可以提到先行词(中心词)的前面。 3. 分起总叙与总起分叙 长句子和句子嵌套现象在英语中比较普遍,这是因为英语的连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等虚词比较活跃、生成能力强,可构成并列句、复合句以及它们的组合形式。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纲述要】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理解文言文的一项重要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它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将个别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文言文翻译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考查手段,除了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句式和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的能力外,又能考察学生的古代文化常识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是检查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重要手段。 所给译句的特点: 1、句中有关键或难点实虚词。 2、句中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3、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异。 4、句子的语气有特点。 【知识储备】 实词(《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 虚词(18个常见文言虚词) 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特殊固定句式) 【应试对策】 1.不可陈述大意,要讲求逐字直译,提高踩点意识,明确得分点,并且踩准“点”。 2.重点关注两种句式:倒装句和省略句式。 3.在文言文翻译中,有些部分常常要遵照原文的风格翻译,否则要么词不达意,要么损害文意。这就要求在操作过程中尽可能将这些部分予以保留,做到“三个遵照”:遵照原文的语气,遵照原文语境,遵照原文习惯。 4.直译意译灵活掌握。直译求字字落实,意译求文从句顺。 【翻译标准】信、达、雅。 1信 所谓“信”,就是译文必须准确,必须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不能以翻译者本人的意思来改变或替代原文的意思。 这是古文今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准。为了做到“信”,必须正确地理解原文,真正读懂读通,搞清原文每一个字、词、句的含义和每一种语法现象。 例如: 2达 所谓“达”,就是译文必须通顺、晓畅,无语病,必须以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不能用似通非通、半文半白的语言表述。这也是古文今译的基本标准。为了做到“达”,必须在正确地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认真组织词句进行翻译。 3雅 所谓“雅”,就是在“信”、“达”的基础上,讲究修辞文采,使译文的语言典雅优美,并能反映原文的语体风格。“雅”是翻译的最高要求、最高标准,也是翻译工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信、达、雅”是翻译的标准。对于学生来说,首先要努力做到“信” 和“达”;至于“雅”,则应作为一个目标,在不断提高古文水平和翻译技巧的过程中,逐步接近和达到。

翻译中词义的选择

Run的词义选择 1.run across 2.run away 3.run back over 4.run counter to 5.run down 6.run in 7.run into 8.run into debt 9.run off 10.run out 11.run over 12.run through 13.run up 14.run to seed 15.run a race 16.run for presidency 17.run to sb’s aid 18.run agroun 19.run wild 20.run to extremes 21.run the streets 22.run a car 23.run a factory 24.run message 25.run the water off 26.run oil 27.run on 28.run sb. into difficulties 29.run the risk of 30.run one’s eyes down a list 31.run a simile too far 32.run a fever 33.run a sword through sb. 34.run a thread through an eyelet 35.run one’s head into wall 36. The idea runs in his mind. 37.The street runs north. 38.The news runs rapidly in the town. 39.The machine runs well. 40.The river runs east. “上”的不同含义 1.上班 2.上学 3.上岗 4.上报 5.上场 6.上当 7.上冻 8.上访 9.上纲 10.上钩 11.上光 12.上轨道 13.上火 14.上进 15.上课 16.上口 17.上路 18.上门 19.上马 20.上年纪 21.上任 22.上台 23.上膛 24.上相 25.上刑 26.上演 27.上账 28.上阵 29.上瘾 30.上街 31.上朝 32.上书 33.干部要能上能下 34.随函复上1元钱邮票一张。 35.这一局你上。 36.一连上了好几道菜。 37.行李还没上架。 38.他正在给门上漆。 39.这事已经上了电视。 40.表该上了。 1

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学生版资料

考点三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Ⅰ 怎样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五种句式 一、判断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 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②刘备天下枭雄 C.????? ①《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②妪,先大母婢也 D.?????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B.且相如素贱人 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译文: 答案 (1)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这吗?这就是我此次游山的收获。 精要点拨 判断句, 。在判断判断句时,首先看其标志: 二、被动句 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 ) A.????? ①不拘于时,学于余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B.????? ①洎牧以谗诛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 ①是以见放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D.????? ①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B.?????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吾属今为. 之虏矣 C.?????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忠而见.疑 D.?????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 (2)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译文: 精要点拨 所谓被动,是指 。辨识被动句, 三、倒装句 汉语句子的语序一般是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介词在介词宾语前,定语和修饰成分在中心词 前。古今汉语,基本如此。但在文言文中,有一些句子成分却是倒装的,这样的倒装句主要有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结构后置四种。我们在阅读和翻译的时候应该首先了解它们的结构,然后把语序调整过来,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 1.谓语前置句 (1)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渺渺兮予怀 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C.谁可使者 D.事急矣,请奉命救于孙将军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译文: ②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桓公闻之,扶其仆之手曰:“异哉!此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 精要点拨 2.宾语前置句

unit-5-词义的选择与引申-(1)

实用翻译策略与常用技巧 Unit5 词义的选择和引申 词义的选择和词义引申是翻译中最常用的翻译技巧。也是英语翻译中最基础的工作,准确把握词义,并在必要时加以适度的引申,是保证译文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英语和汉语各自都有丰富的词汇,各自的词义又极其繁复;另一方面,这两种语言差异巨大,其词义关系错综复杂,往往难以找到词义完全对应的词。 因此,在翻译中绝不能拘泥于自己所记忆的词典提供的基本释义,机械地用固定的汉语词替换对应的英语词。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掌握每一个单词基本释义的基础上,根据这个单词所处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提供的各种线索,判定其确切含义;同时,还需要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汉语的搭配方式,选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这一意义。 一、词义的选择(the choice of word meanings) 英语与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一样,都存在着一词多义的现象。所谓一词多义,即是指同一个词在同一种词类中,具有几个不同的词义。在英语与汉语中,很难找到一词一义的对应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在翻译过程中理解英语原文中单词的意思,然后努力地寻找在汉语中与这个英语单词具有相同意义的常用表达方法。就home这个词而言,大多数人都知道有“家”的意思。但是,上下文不一样,home的翻译就完全不一样,如: I’ll see her home tonight India is the home of elephants. He’s at home with the classics. New homes are for sale. She’s at home where she is. Maternity home costs in America have gone up sharply. Much is produced here for home market. He looks on London as his home. 由此可见,一词多义的现象在英语中十分普遍。在翻译时,词义的选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根据词性确定词义 许多英语单词具有不同词性,亦即分属几种不同的词类,有时候当名词用,有时候当动词用;有时候作形容词,有时候作副词等等。其中,有些单词用于不同词性时意思并无多大差异,翻译时一般不能导致理解上的错误。如:forecast有“预报,预测”的意思,用作动词和用作名词时意思相同;increase作动词时,表示“增加,增长,增进”的意思,用作名词时主要还是表达这些意思。 但是,翻译中,大量的单词并非如此。它们在用作不同词性时,其意义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如:book这个单词,在作名词时,意思是“书,书籍”;用作动词却常表示“预订,预约”的意思。又如:while作连词时,有“当...的时候,而,虽然”等意思;作名词时,却指“片刻,一会儿”;作动词,又有“消磨”的意思。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不弄清楚词性,常常就会将词义搞错,进而影响原文的正确理解和准确翻译。因此在翻译中,我们可以根据语法关系来辨别关键词的词性,以便能准确的判断词义。如: light: This light is too poor to read by. Aluminum is a light metal. Will you light the fire for me? (二)根据上下文确定词义 除了根据词性来判断词义之外,词义选择一个更为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文来判断词义

理解与翻译

理解与翻译 摘要:理解做为翻译的前提,是所有译者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理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翻译实践中往往有各种不同的因素会影响译者对原文的正确理解,从而造成译文中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本文将从语法和背景文化两个层面出发,结合语言逻辑、词语释义等几个具体方面,用在翻译实践中遇到的实例来探讨理解与翻译。希望可以对翻译学习者们提供一点帮助和启发。 关键词:翻译;理解;语法;文化 一引言 对任何一个翻译学习者和翻译工作者来说,对源语(source language)正确透彻的理解是给出一份优秀译文(target language)的基础。理解是翻译的先决条件,理解正确了,才能不费力地用译语将意思表达出来;理解错了,表达的语言再优美也是枉然,反而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翻译即理解”——翻译的翻译学观解释学的核心是理解,而理解是翻译的基础,“翻译即理解”(steiner,1998:1)。由此可见,理解乃是翻译的关键。 在翻译实践中很多同学常常遭遇的一种情况就是:看着源语,觉得自己知道文段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可一旦到了要写出译文,就有种茫然不知如何下笔的感觉。总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阶段。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接触到了很多翻译指导理论。但是,不管学者专家们的理论多么标新立异,从翻译现象上讲都没有离开诠释学范畴,即翻译本质上都是一种文本理解和解释活动。(张晓梅,2013 ) 二语法和文化对理解的影响 对源语的理解不仅要求我们从语法的层面去分析句子结构、词语的含义,更要求我们对源语的背景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白一些具有特殊文化含义的表达和用语。这样,才不至于使自己的译文词不达意或者闹笑话。著名的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pune Mide)说过,Translation consist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ot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second in terms of style(Nida,1969).可见,做翻译工作最重要的是理解原文的意思。 一.理解与逻辑 从学习翻译过程中的实际练习来看,在根据词典释义掌握单词意思后理解的难点在于对语法的理解。在翻译实践中,我们除了要从语法的角度去理解原文外,还要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原文进行分析,以求准确地表现原文的意念。对于语法比较复杂的长难句,建议首先分析句子的各个成分,找出主、谓、宾、定、状、补,在通俗理解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逻辑来组织译文语言。下面用示例来讲解: 例1.It is an ill wind that blows nobody good. 原译:只有坏风才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好处。 原句的句子结构比较特殊(it is….that…..)是一个强调句,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我们首先来做一个最通俗的理解:“对谁都没有好处的风才是坏风。”,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风对人都是既有好处又有坏处的。我们在引申理解一下,就会明白原句表达的意思其实是事物(此句中是“风”)都是具有两面性的(blows both good and bad)。所以,这句话我们可以翻译成: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理解并翻译句子

第3节理解并翻译句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任将 曾巩 (宋)太祖之置将也,隆之以恩,厚之以诚,富之以财,小其名而崇其势,略其细而求其大,久其官而责其成。 每朝必命坐,赐与优厚,抚而遣之。尝令为郭进治第,悉用筒瓦①,有司言非亲王、公主不得用之,上曰:“郭进控扼西山十余年,使我无北顾忧,我视进岂减儿女耶?”趣作,无复言。此可谓隆之以恩矣。 取董遵诲于仇雠,取姚内斌于俘虏,皆用之不惑。郭进在西山,尝有军校讼其不法。上曰:“进驭下严,是必罪人惧进法,欲诬进以自免也。”使中人执以赐进,令诘而杀之。此可谓厚之以诚矣。 西北边军市之租,多赐诸将,不问出入,往往赏赉又辄以千万。李汉超守关南,属州钱七八万贯,悉以给与,又加赐赉。汉超犹私贩榷场②,规免商筭③。有以事闻者,上即诏汉超私物所在,悉免关征。故边将皆养士足以得死力,用闲足以得敌情,以居则安,以动则胜。此可谓富之以财矣。 李汉超、郭进皆终于观察使,所居不过巡检使之名,终不以大将处之,然皆得以便宜从事。郭进在西山,上每遣戍卒,必谕之曰:“汝等谨奉法,我犹赦汝,郭进杀汝矣。”其假借如此,故郭进所至,兵未尝小衄④。此可谓小其名而崇其势矣。 夫宠之以非常之恩,则其感深;待之以赤心,则其志固;养之以关市之租,则其力足;小其名而不挠其权,则在位者有赴功之心,而勇智者得以骋。略其过则材能进,久其任而功利悉,自古用将之术,不易于是。太祖兼用之,内则吴越、闽海岁奉贡职,外则交州、高丽王请吏向北,而契丹修好之使,数至于阙庭。拱挹指麾,而天下一定,不知封疆之忧,盖太祖用将之术如此,故养士少而蓄力多,操术简而收功博也。(《本朝政要策》) 注①筒瓦:筒瓦一般用于殿、阁等建筑物。②榷场:征收专卖税的交易场所。③商筭(suàn):商业赋税。④衄(nǜ):错误,失误。 1.隆之以恩,厚之以诚,富之以财,小其名而崇其势。 译文:把厚恩施加给他们,以真诚来对待他们,给他们财物使其生活富裕,减弱他们显赫的声名而培养他们的威势。(关键词:隆、厚、富、小。状语后置句) 2.有司言非亲王、公主不得用之。 译文:有司(审查机关)说,不是亲王、公主不能用筒瓦。(关键词:非、之) 3.进驭下严,是必罪人惧进法,欲诬进以自免也。 译文:郭进管理部下非常严格,这一定是有罪的人害怕郭进的军法,想要诬告郭进来谋求自己免遭责罚。(关键词:驭、下、以) 4.有以事闻者,上即诏汉超私物所在,悉免关征。

高考文言文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高考文言文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要点诠释 重点点击 文言翻译是综合性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检查考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这类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因而,它又是检查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较好方式。 高考要求直译,就是句句、字字落实。特别是一些虚词、实词的含义。但是,文言文的翻译从根本上讲,还是理解文意、句意的问题。要想翻译正确,必须要对此句前面几句话全面理解,这是做此题的诀窍。文言文翻译,一般赋8―10分。 难点解剖 一、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类型有四种: 第一类是全文翻译题,要求遵循行文顺序,从开头译到结尾。 第二类是择句翻译题,即根据考题要求,选取文言文中的某一句进行翻译。高考要求直译,即字字落实。 第三类是翻译题,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考题所指定的句子(或注释)进行翻译。 第四类是译文辩证题。这类题不要求考生翻译,而是要求考生从命题人所列举的几种翻译中,对照原文,辨识正误,选取正确的翻译。从实质上看,它属于选择题类型。 翻译的具体方法有: 1.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之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例如: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重大意义),匹夫之有重(重要作用)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2.解释法。即对某个词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例如:而世之奇伟、瑰(珍贵)怪、非常之观(景象),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 3.区别法。即对有些词的解释和翻译是不同的,不能把解释当作翻译。例如:今操得荆州,奄(解释是“覆盖、包住”,而翻译应为“完全、全部”)有其地。(《赤壁之战》)

翻译理论与实践_曾剑平_词语的理解与翻译

1、词语的意义:(1)指称意义:是语言符号和它所描绘或叙述的主观世界或客观世界的实体和事件之间的关系。指称意义和字面意义(literal meaning)虽然在大部分情况下是重合的,却是两个不同角度去看的两个不同概念。字面意义是单个词语最先在语言使用者脑中唤起的概念或形象。如Indian meal(指称意义指“玉米粥”,字面意义是“印第安饭”)和Indian summer (指称意义指“小阳春”,字面意义是“印第安夏天”)。类似的有American Beauty(月月红)和German wool(细毛线)。(2)言内意义:是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包括传统语义学的系统意义(即词在特定语言词汇结构系统中的地位,即词的值)。言内意义可以从音系意义,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上考虑。(3)语用意义:包括表征意义、表达意义、社交意义、祈使意义和联想意义等。 2、翻译下面划线部分的词语 (1)我因坎坷一生碌碌无为而遗憾。(I regret few achievements in a troubled(不安的,忧虑的,动乱的)life.) (2)龙船节,是黔东南清水江上苗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节日里,聚会的苗族同胞,每年有三四万。(The Dragon-Boat Festiv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celebration(庆祝,庆祝会)of the Miao people, who live along the Qingshui River in southeastern Guizhou Province. Every year between 30000 and 40000 Miao participate in the festivities(节日,节日活动).) (3)吃、穿、住、行、用等各方面的工业品,包括彩电、冰箱、洗衣机,都大幅度增长。(Production of processed food, clothing, housing, transportation and commodities for daily use, including major appliances such as colour TV sets, refrigerators and wahing machines, increased by a wide margin.) (4)全部成品出厂前必须在实验室里进行检验,严格把关,一丝不苟。(All products must be inspected strictly and scrupulously in the lab of the factory before delivery.) (5)我记得那时我的打扮挺滑稽的,穿着蓝布大褂、小坎肩,戴瓜皮小帽。(I still remember how funny I looked the way I was dressed---in a blue cloth gown(长袍,长外衣)with a short sleeveless jacket over it and a skull cap (室内便帽)on the head.) (6)他听傅芳把共产党说成神出鬼没似的,便觉得非常有趣。(He was immediately tickled (逗乐,使高兴,觉得痒)by Fufang’s account of elusive,(躲避的,难以理解的)will-o’-the-wisp (鬼火,磷火,捉摸不定的东西)communists.) (7)对于我们的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For a major developing nation like China, it is impossible to attain a slightly faster economic growth always at such a calm and smooth pace.) (8)南京,她有层出不穷的风流人物和彪炳千秋的不朽业绩。大都会特有的凝聚力,吸引了无数风云人物、仁人志士在这里角逐争雄、一逞英豪。(Nanjing has witnessed the continuous emergence of many distinguished talents and noble hearts as well as monumental achievements that shone through the ages. Attracted by her special appeals, 9感染力,号召力)a great number of powerful figures and people actuated by high ideas have stayed in or frequented this metropolis to contend for the lead (主角,榜样)or to give play to their genius and virtues.) (9)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The yellow ones were simple and elegant; the white ones, pure and noble; and the purple ones, warm and deep; all were in full bloom, dancing in the autumn breeze.) (10)在四川,有一美妙去处。它背依岷山主峰雪宝顶,树木苍翠,花香袭人,鸟声婉转,流水潺潺。名胜古迹荟萃,这就是松潘县的黄龙。(One of Sichuan’s finest scenic spots is Huanglong (Yellow Dragon), which lies in Songpan County just beneath Xuebao, the main peak of the Minshan Mountains. Its lush(茂盛的,葱翠的) green forests, filled with fragrant flower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