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易道与中庸之道(一)

论易道与中庸之道(一)

论易道与中庸之道(一)
论易道与中庸之道(一)

论易道与中庸之道(一)

什么是易道?什么是中庸之道?易道与中庸之道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本文试图回答上述问题,作为抛砖,以期引玉。一什么是易道

什么是易道?用帛书《要》的话来说,易道就是通过审察认识那把握吉凶之门的损益之道以达到顺天地之心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是人们为了便于观察得失、辨别吉凶,运用损益之道,将天道、地道、人道、时道、君道对象化、符号化、神秘化、系统化、整体化、关系化、理想化的产物。因而易道囊括了天道阴阳、地道柔刚、人道上下、时道八卦(寒暑)、君道官府。

根据《系辞传》,简单地说,易道包括天下之道,由天道、地道、人道组成。具体地说,通行本《系辞传》有“道”字29个。如:“干道”、“坤道”、“三极之道”、“天地之道”、“道济天下”、“昼夜之道”、“阴阳之道”、“君子之道”、“道义”、“显道”、“变化之道”、“圣人之道”、“天下之道”、“天之道”、“形上之道”、“日月之道”、“小人之道”、“为道”、“道”、“天道”、“地道”、“人道”、“其道”、“易之道”。我们可以将这些“道”、简单地归纳为四类:a.天道;b.地道;c.人道;d.易道。天道与地道合而言之曰:“天地之道”。天道、地道、人道合而言之曰“三极之道”。天道包括日月之道、阴阳之道、变化之道。地道包括昼夜之道、变化之道。人道包括圣人之道、君子之道、小人之道。易道包括干道、坤道、三极之道、形上之道、阴阳之道、变化之道、天下之道。

我认为《系辞传》的易道观是天道、地道、人道合一于易道的观点。

为了论证《系辞传》的易道是天道、地道、人道合一于易道的观点,我们先对“道”字进行解释,然后再按照《系辞传》“道”字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新的解释。

“道”之古义有二:行走之路;人之主张。《说文解字》云:“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道……,古文道从首寸。”“所行道”者,路是也。古文道字“从首寸”者,人之主张是谓也。首,头脑之谓也。寸,尺度、准则是也。头脑中的尺度、准则、则为主张。道之由路引申有方向、规范、规矩、规律、道义等义;由主张引申有运行、学说、道理、方法、引导、倡导等义。《周易》中的“道”字,无非“道”之古义及其引申义而已。

有了对“道”的上述的理解,我们便有了对《系辞传》“道”字进行诠释的基础。

干道坤道见于《系辞传》第一章。“干道成男,坤道成女。”吴澄:“干成男者,父道也。坤成女者,母道也。左起震,历离,历兑,而终于干;右起巽,历坎,历艮,而终于坤。故以‘干道成男、坤道成女’句总之于后也。”这是从先天卦图的角度对“干道”“坤道”所给予的诠释。是根据上文“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所作出的推论。孔颖达:“八卦既相推荡,各有功之所用也。鼓动之以震雷离电,滋润之以巽风坎雨,离日坎月运动而行,一节为寒一节为暑。”孔氏将日月与寒暑合而为一,似未通“日月运行一寒一暑”的文意。当应理解为“运之以日月,行之以寒暑”。艮山为寒,兑泽为暑。其主语为八卦。这样一来,我们就非常容易理解“干道成男,坤道成女”这句话了。这句话与上文文法统一后便可写成: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震道鼓雷,离道鼓电;巽道润风,坎道润雨;离道运日,坎道运月;艮道行寒,兑道行暑;干道成男,坤道成女。这里的“道”我们可以理解为“相摩”“相荡”,具有“运动”“变化”的意义。这里的“道”同《说卦》上的“一索”“再索”“三索”的“索”相辅相成,意义相近。“运”“行”“成”就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相摩相荡以后所显现的卦象。何楷说:“自‘天尊地卑’至‘变化见矣’,是因乾坤而推极于变化;自‘刚柔相摩’至‘坤道成女’,是又因腐化而溯源于乾坤。”可见何氏并未读懂“干尊地卑……坤道成女”这一段话。这一段话是讲客观存在同创造八卦的关系以及八卦如何反映天象、地形、人情的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前一个问题涉及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后一个问题涉及到符号学的问题。这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当然《系辞传》作者是不自觉地涉及到这些问题的。《系辞传》的作者的本意只是讨论作卦与观卦玩卦这样两个问题,从而进一步论证“系

辞”的一系列问题。但是“干道”“坤道”的“道”可以训释理解为“运行”。干的卦象象征天、父、阳、刚。坤的卦象象征地、母、阴、柔。“干道成男,坤道成女”意思是:乾卦的阳刚之爻中相交而产生长女卦巽卦。因此“干道成男,坤道成女”是天道、地道、人道符号化于易道之中的思维和存在同一的结晶。

三极之道见于《系辞传》第二章。“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这里的“三极之道”,孔颖达解释为“天、地、人三才至极之道”。蔡渊解释为“太极之道”。朱熹谓“三才各一太极”。俞琰曰:“三极之道,言道之体;三才之道,言道之用。”事实上这里的“三极之道”就是“三极之象”。三极之象,意即三极的准则、法则、规则、规律。“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陆绩解释说:“天有阴阳二气,地有刚柔二性,人有仁义二行。六爻之动,法乎此也。此三才极至之道也。初、四、下极;二、五,中极;三、上,上极也。”朱熹说:“六爻:初、二,为地;三、四,为人;五、上为天。动,即变化也。极,至也。三极,天、地、人之至理。”不管是陆绩的分类法还是朱熹的分类法,都一致认为用六爻符号来表示天、地、人三才。这就说明了天、地、人变化、运动的准则、法则(或者说规律)是统一于“六爻之动”之中的。无疑这是天、地、人合一于《易》的产物。天下之道天地之道昼夜之道道济天下分别见《系辞传》第四、十一、十三章。“《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这里的“准”,帛书作“顺”。“通乎”,帛书作“达诸”。“天地之道”,帛书作“天下之道”。“与天地相似,故不违”,帛书作“与天地相校,故不回”。“道济天下”,帛书作“道齐天下”。“相似””相校“”不违“”不回”“准”“顺”都含有“齐一”的义蕴。这帛书《系辞传》的一个“齐”字更加明确地道出了《系辞传》作者“天道”“地道”“人道”合于“易道”的思想体系。所以《系辞传》第十一章写道:“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于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冒天下之道”就是“包含天下之道”。冒,包括。这里的“道”,朱熹解释为道理。《朱子语类》:“古时民淳俗朴,风气未开,于天下事全未知识,故圣人立龟与之卜,作《易》与之筮,使人趋吉避害以成天下之事,故曰开物成务,物是人物,务是事务,冒是罩得天下许多道理在里。”“读《系辞》者,须要就卦中一一见得许多道理,然后可读《系辞》也。盖《易》之为书,大抵皆是因卜筮以教,逐爻开示吉凶,将天下许多道理,包藏在其中,故冒天下之道。”《易》包括了天下之道,就是说,易道广大悉备无所不包。阴阳之道君子之道见于《系辞传》第五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出。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干,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这里的“继之者善也”,帛书作“系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帛书作“成之者生也”。阴阳之道,是生生之易道的核心。帛书卷后古佚书《易之义》开宗明义写道:“《易》之义,唯阴与阳。”全篇讨论阴阳卦象的道理。“一阴一阳之谓道”意思是阴阳运行变化太平和合叫做道。因此“一阴一阳之谓道”侧重于天道的自然规律及其运动变化法则。这就是宋明道学家所谓道(即理学家所谓理),也即《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中的“理”、“性”、“命”的全部内涵。也就是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包含了“天理”“天性”“天命”的阴阳和合。质言之,阴阳之道是自然和合之道,是生生太平之道,人们继(系)这自然和合之道就会具备善良的品德,造成完美的人格,达到富有大业、日新盛德的天人合一的美德境界。圣人根据这种生生不息的阴阳之道创造易,成此一阴一阳生生不息的天象画出乾卦,效此一阴一阳生生不息之法画出坤卦,极此一阴一

阳生生不息的关系(数)以预测未来,创造了占卦的方法。这一切都是将阴阳(地天)之道合于人道、易道而创造出来的神妙功用。是对“《易》与天地准”“道齐天下”的具体论述。在这里“阴阳之道”“君子之道”与“生生之道”(易道)完全合一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君子之道就是能够继承天道、用天道造就自我理想的完美的人道。具备这种理想的完美的人道的君子观察分析接受施行天道的“一阴一阳”规律后达到了“善”与“性”合一的境界,而不像“仁者”“知者”那样偏执,更不像“百姓”那样“不执”,而是“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敢”。潘士藻说:“善者性之原,性者善之实。善、性,皆天理,中间虽有刚柔善恶中偏之不同,而天命之本然无不同。”《折中》案:“圣人用‘继’字极精确,不可忽过。此‘继’字,犹人子所谓继体,所谓继志。盖人者,天地之子也。天地之理。全付于人而人受之。犹《孝经》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者是也。但谓之付,则主于天地而言;谓之受,则主于人而言;惟谓之继,则见得天人承接之意,而传与受两义皆在其中矣。天地人而人受之,其理既然无不善,则其根源虽无不善,而其末流区以别矣。如下文所云仁知百姓者,皆局于所受之偏,而不能完其所付之全。故程朱之言气质者,亦本此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惟《系辞》此语为言性与天道之至。后之论性者,折中于夫子,则可以息诸子之棼棼矣。”胡炳文说:“在造物者,方发而赋于物,其理无有不善。在人物者,各具是理以有生,则谓之性。其发者,是天命之性;其具者,天命之性,已不能不丽于气质矣。仁者、知者、百姓,指气质而言也。上章说圣人之知仁,知与仁合而为一;此说知者、仁者,仁与知分而为二。”他们都忽视了“天道”“地道”“人道”与“易道”合一于“《易》之义,唯阴与阳”的成象效法于“乾坤”模式的这一重大的思想文化现象。

“君子之道”又见于第八章。“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里的“道”含有原则、方法等意义。韩伯说:“君子出处默语,不违其中。其迹虽异,道同则应”。君子之道包括君子的行为、语言、交际原则及其方法。其行为原则是“或出或处”,其言语原则是“或默或语”,其交际原则是“二人同心”。施行了这些原则就能达到“其利断金”“其臭如兰”的理想境界。其原则包含着相应的方法。

道义见于《系辞传》第七章。“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帛书作“天地设立,《易》行乎其中。成性存存,道义之门。”这里的“道义”就是生生之易的阴阳之义。天地设立,即乾坤设立。俞琰说:“人之性,浑然天成,盖无有不善者,更加以涵养功夫,存之又存,则无所往而非道,无所往而非义矣。”项安世说:“此章言圣人体《易》于身也。知穷万理之原,则干之始万物也;礼循万理之则,则坤之成万物也。道者义之体,智之所知也;义者道之用,礼之所行也。”

显道出现于第九章。帛书《系辞传》所无。“显道神德行”,朱熹谓“道因辞显,行以数行”,割裂了“德行”。这句话应该理解为“明道才能使德行完美”。“神”是保持(神佑)的意思。“显道”即“明道”,明白天地人合一于易道,才能取得神灵佑护,使自己达到德行完美的境界。项安世说:“天道虽幽,可阐之以示乎人;人事虽显,可推之以合乎天。明,可以酬酢事物之宜;幽,可以赞出神之命。”项氏斯说胜于朱子。

变化之道见于《系辞传》第九章。“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帛书无斯语。变化之道,有四种解释。一、变化的规律法则。二、筮卦法则。三、神的行为变化规则。四、不为而自然。质而言之“变化之道”就是天道阴阳、地道柔刚、人道仁义在六爻之变、三极之道的卦图上的消息、盈虚、承应、往来、上下等变卦法则。这些法则是天道、地道、人道法则的符号化、系统化、理论化的结果。

圣人之道见于《系辞传》第十章。“《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这里的“圣人之道”就是筮卦占吉凶的原则,即圣人创建的占卦之道。所以朱熹说“四者皆变化之道”。但不是“神之所为者也”,而是圣人(筮人)创造出来并必须遵守的占卦的四条原

则。何楷曰:“此章与第二章观象玩辞观变占相应。”“言”蹈)必须依据卦爻的变化去进行,不能乱舞瞎跳。筮人的用具筮策筮盘的制作要根据六、七、八、九四象,不能随意制造。筮人的决疑要根据卦爻辞的占语来进行,不能乱猜瞎说。

日月之道见于《系辞传》第十三章。“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这的两个“道”字都可以理解为“运行”“运动”,是“贞胜”“贞观”“贞明”是“贞一”的对象。四个“贞”字,帛书均作“上”。“贞夫一者也”,帛书作“上观天者也。”

小人之道见于《系辞传》第十六章。“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这里的“道”相当于“政治秩序”。其分别君子与小人政治秩序的标准是“一君而二民”与“二君而一民”。这是中国封建专制的理论刍型。而这种君民关系又是用阴阳符号组合而成的阴卦、阳卦来表示的。这就是“易道”与“治道”(人道之一)的合一。

为道见于《系辞传》第二十、二十一章。“《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二与四同功页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朱子语类》:“《易》不可为典要,《易》不是确定硬本子。扬雄《太玄》排定三百五十四赞当昼,三百五十四赞当夜。昼底吉,夜底凶,吉之中又自分轻重,凶之中又自分轻重。《易》却不然,有阳居阳爻而吉底,又有凶底;有阴居阴爻而吉底,又有凶底。有有应而吉底,又有有应凶底。是不可为典要之书也,是有那许多变,所以如此。”“为道也屡迁”是指《易》道原则的灵活性。“柔之为道”是指阴柔之爻的变化。为道者行道也。

道见于第二十章和第五章。“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陆绩说:“天道有昼夜日月之变,地道有刚柔燥湿之变,人道有行止动静吉凶善恶之变。圣人设爻以效三者之变动,故谓之爻者也。”这里的“道”是指易道。陆绩说得很清楚,易道是对天道、地道、人道的摹写(“圣人设爻以效三者之变动”)。

形上之道见于第十二章。“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这个“道”,朱熹也将其解释为“道理”。《本义》:“卦爻阴阳皆形而下者,其理则道也。”《朱子语类》:“道是道理,事事物物皆有个道理;器是形迹,事事物物亦皆有个形迹。有道须有器,有器须有道,物必有则。”则就是规则、法则、原则、准则。

其道易道见于第二十三章。“《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南轩说:“既惧其始,使人防微杜渐;又惧其终,使人持盈守成,要之以无咎而补过,乃《易》之道也。”高攀龙说:“一部《易》原始要终,只是敬惧无咎而已。故曰:惧以终始。无咎者,善补过也。《易》中凡说有喜、有庆、吉、元吉,都是及于物处。若本等只到了无咎便好。”其道甚大,就是《易》道甚大。这主要教人如何运用易道以保幸福平安。

天之道见于第十一章。“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此处的“天道”,朱熹解释为“理”。《朱子语类》:“圣人既具此理,又将此理就蓍龟上发明出来,使民亦得前知而用之也。”

天道地道人道见于第二十二章。“《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朱熹说:“三画已具三才,重之故六,而以上二爻为天,中二爻为人,下二爻为地。“项安世说:”言圣人所以三才而两之者,非以私意附会,三才之道,自各有两,不得而不六也。“将阴阴两个符号分别组合定位在六个自下而上的位置上,用来象征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运动,这就是易道与天道、地道、

人道合一的理论。可以这样说,《系辞传》的“易道”是对天道、地道、人道进行对照、比附、类比、综合后建立起来的理论框架。这一理论框架的特点是:形式化、规则化、符号化、系统化、简单化、抽象化、关系化、有序化、整体化。它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哲人的思维特点和能力。是我们研究解释学、哲学、符号学、信息学、系统论、控制论的一部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昼夜之道见于第四章。“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林希元说:“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只是通知昼夜之道。盖幽明死生鬼神,其理相为循环,昼夜之道也。”姜宝说:“昼夜之道,乃幽明死生鬼神之所以然。”其实《易》上所说的“昼夜之道”就是时间变化的规律。

易道与天道、地道、人道合一的思想在帛书《易之义》与《二三子问》《要》中更为明显。在《易之义》中,是易义与天义,地义、人义(文臣之义、武将之义)、物义合一。义犹道也。而这种易道与天道、地道、人道合一的思想在帛书《要》中尤为集中。《要》云:“《易》又(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又(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又(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要之以上下;又(有)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勿(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故《易》之为书也,一类不足以亟之,变以备其请(情)者也,故谓之易;又(有)君道焉,五官六府不足尽称之,五正之事不足以至之……不问于古法,不可顺以辞令,不可以志善。能者由一求之,所谓得一君(群)毕者,此之谓也。”天地人的阴阳、柔刚、上下、变化都用《易》的符号语言刻画描绘出来了,这就是易道与天道、地道、人道合一的思维模式。问题是我们的古人为什么要创造易道与天道、地道、人道合一的思维模式来创造《易》呢?关于这一点,《系辞传》第十六章作了简要的回答。“《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我们的祖先既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又有浓厚的乐天情怀,他们为了天下和平,为了保合太和,为了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与鬼神合吉凶,为了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为了顺性命之理,为了与时偕行,为了千秋万代的炎黄子孙的幸福大吉,创造了《大易》,为我们中华民族和全世界人民创造了与天、地、人和平共处的易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益在子孙,惠及全球。

《周易》的易道观在《彖传》《文言传》《说卦传》中都有程度不同的阐述。

《彖传》云:“大哉干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干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利有攸往,顺天命也。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兑,说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

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也。”

《文言传》云:“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干:元、亨、利、贞’”。“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为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说卦传》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天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这对于易学家来说,十分明了创造易道就是为了让人们通过学习、研究、运用《易》以培养自己的理想人格,以达到人与人、人与天地自然和平共处,创造太平和合的境界。但对于非易学专家来说,如何使自己达到易道与天道、地道、人道合一呢?为此,子思承传家学,作《中庸》,阐明了中庸之道。

论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论文

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的骨髓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运,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如《盘庚篇》的“各设中于乃心”、《吕刑》“罔非在中”、《诏诰》、《洛诰》的“时中”、《酒诰》的“作稽中德”等。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著名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其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其境界到底又有多高呢?朱熹解释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

极致也。”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概括而言,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常理。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这两种解释,在“中”的含义为中道上没有差别,只是在“庸”的含义上有一点分歧,而这一点分歧实际并不是本质性的。如果一定要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不管怎样,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孔子的其他言论来参证:“无适(di)也,无莫也,义与之比。”(《论语·里仁》)、“过犹不及”(《论语·先进》),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打个比方,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一种方法论了。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 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的教导是:“子曰:吾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新析 提要: 中庸之道在中国源远流长,几乎是与封建制度一起开始的。通过西汉统治者利用思想的介入,儒家思想也靠近政府,成为理所当然的正教。中庸思想随封建统治持续了两千多年,并且脱离制度的某些依赖因素,成为部分人的处世之道。但不论其发展如何,或何时消亡,今天我们在创新时都应对其加以重视,尤其在中西文化交汇的今天,了解它已成为一种必然。 关键词: 中庸,创新,传统的陈旧,创新的艰辛。 正文: 中庸之道新析 一、新旧之异同 有一本书就叫《中庸》,列入儒家“四书五经”范畴,也是八股取士必选内容之一。随着儒家传统的延续,中庸两字也就纵行于历史间。有人维护它,有人批评它,但无论如何,在现代社会它还是有存在的基础,并且渗入社会的每个角落,侵蚀人们的思想。 激进的人们向来对中庸持否定的态度,但又找不到强有力的理由加以反驳。原因之一就是中庸没有错,不支持也不反对,永远保持中立。例如,有人坚持男人比女人累——男人必须养家糊口,有人认为女人比男人辛苦——生孩子与日常家务。这时中庸之道有用途,一位调解者出来安慰双方:“我说呢,还是男人女人一样累,你们俩人都有道理,就不要争了。”立即俩人的观点被封死。中庸之道,不求创新,只希望能保持原状,这对于那些无主见、墨守陈规的人来说,就像是一张无形的防护墙,他们的手可以伸出去影响别人,而别人的新颖思想跨不进去。而且,社会上的大多数人不能创新或不敢创新、不会创新,他们总是摇摆不定,不敢冒险。这也是中庸之道持久存在的原因之一。 新中庸强调为自己保留攫取利益的阵地。他们有时也批判中庸,原因有二,一是此事与自己联系不大,严厉批评无人反对;二是此事关系自身,不批驳难以自保或获利。本来是左右两个唇枪舌剑,他却横插一杠,在和解的基础上以功者自居,要钱要粮,白白捞得一笔。 从旧中庸到新中庸,人际关系呈冷漠趋势。古时提倡中庸,现今舆论批评中庸而呼吁人们创新。在今天,社会呼吁创新,这个时代的人如果不从古代那里正确了解中庸思想,那么他们在创新时就很难衡量其行为的新颖程度。

邓球柏:论易道与中庸之道

邓球柏:论易道与中庸之道 邓球柏:论易道与中庸之道作者:邓球柏转贴自:《大易集述》巴蜀书社1998年10月第一版 什么是易道?什么是中庸之道?易道与中庸之道有什么联 系和区别?本文试图回答上述问题,作为抛砖,以期引玉。一‍‍什么是易道 ‍‍‍‍什么是易道?用帛书《要》的话来说,易道就是通过审察认识那把握吉凶之门的损益之道以达到顺天地之心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是人们为了便于观察得失、辨别吉凶,运用损益之道,将天道、地道、人道、时道、君道对象化、符号化、神秘化、系统化、整体化、关系化、理想化的产物。因而易道囊括了天道阴阳、地道柔刚、人道上下、时道八卦(寒暑)、君道官府。 ‍‍‍‍根据《系辞传》,简单地说,易道包括天下之道,由天道、地道、人道组成。具体地说,通行本《系辞传》有“道”字29个。如:“乾道”、“坤道”、“三极之道 ”、“天地之道”、“道济天下 ”、“昼夜之道”、“阴阳之道 ”、“君子之道”、“道义”、

“显道”、“变化之道”、“圣人之道”、“天下之道”、“天之道”、“形上之道”、“日月之道 ”、“小人之道”、“为道”、“道”、“天道”、“地道 ”、“人道”、“其道”、 “易之道”。我们可以将这些“道 ”、简单地归纳为四类:a.天道;b.地道;c.人道;d.易道。天道与地道合而言之曰:“天地之道”。天道、地道、人道合而言之曰“三极之道”。天道包括日月之道、阴阳之道、变化之道。地道包括昼夜之道、变化之道。人道包括圣人之道、君子之道、小人之道。易道包括乾道、坤道、三极之道、形上之道、阴阳之道、变化之道、天下之道。 ‍‍‍‍我认为《系辞传》的易道观是天道、地道、人道合一于易道的观点。 ‍‍‍‍为了论证《系辞传》的易道是天道、地道、人道合一于易道的观点,我们先对“道”字进行解释,然后再按照《系辞传》“道 ”字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新的解释。 ‍‍‍‍“道”之古义 有二:行走之路;人之主张。《说文解字》云:“道,

金融法专业方向

金融法专业方向 目录 第一部分:北京大学金融法中心介绍 (1) 第二部分:金融法专业方向介绍 (4) 第三部分:师资介绍 (5) 第四部分:专业高级课程简介 (12) 第五部分:选拔标准和程序 (16) 第六部分:金融法专业方向教学培养计划(略) (17) 第一部分:北京大学金融法中心介绍 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成立于1993年9月,是一个以金融法律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学术机构。中心主要从事国内外的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货币市场监管和金融机构监管等法律问题的研究,同时为国内外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提供金融法律培训和咨询。此外,中心还接受国际经济组织和国内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的委托开展课题项目研究。迄今为止,已承担多项司法部、教育部和国家社

科基金、国土资源部等国家级和部委课题,并承担了世界银行、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机构和组织委托的多项科研项目。 中心经常与国内外金融机构、学术机构、法律实务界共同举办金融法律学术研讨会。例如,1998年4月顺利举办“海峡两岸银行实务与法律研讨会”;1999 年11月与日本森综合律师事务所合作举办“中日证券法律研讨会”;2001年5 月成功主办首届“北京大学金融法春季论坛”,2002 年 3 月与日本名古屋大学合作主办“北京大学金融法春季论坛及亚洲公司治理与资本市场监管国际研讨会”;2005年5月举办“2005年春季论坛公开讲座暨诺顿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授予仪式”,等等。 除了项目研究和研讨会以外,自 1998 年起,中心与法律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合作,定期出版《金融法苑》和其他学术专著。目前已出版了《香港商业银行与法律》、《中央银行法制》、《商业银行法务》、《金融法的“四色原理”》、《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法》、《犯罪学原理》、

论中庸之道传统文化专题论文

论中庸之道传统文化专 题论文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的骨髓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运,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如《盘庚篇》的“各设中于乃心”、《吕刑》“罔非在中”、《诏诰》、《洛诰》的“时中”、《酒诰》的“作稽中德”等。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着名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其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其境界到底又有多高呢朱熹解释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概括而言,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常理。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这两种解释,在“中”的含义为中道上没有差别,只是在“庸”的含义上有一点分歧,而这一点分歧实际并不是本质性的。如果一定要

金融数学试卷及答案

一、填空(每空4分,共20分) 1.一股股票价值100元,一年以后,股票价格将变为130元或者90元。假设相应的衍生产 品的价值将为U=10元或D=0元。即期的一年期无风险利率为5%。则t=0时的衍生产品 的价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博弈论方法) 2.股票现在的价值为50元,一年后,它的价值可能是55元或40元,一年期利率为4%, 则执行价为45元的看跌期权的价格为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资产组合复制方法) 3.对冲就是卖出________________, 同时买进_______________。 4.Black-Scholes 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准备卖出1000份某公司的股票期权,这里.1,30.0,05.0,40,500=====T r X s σ 因此为了对我们卖出的1000份股票期权进行对冲,我们必须购买___________股此公司 的股票。(参考8643.0)100.1(,8554.0)060.1(==N N ) 1.(15分)假设股票价格模型参数是:.120,8.0,7.10===S d u 一个欧式看涨期权到期时间,3=t 执行价格,115=X 利率06.0=r 。请用连锁法则方法求出在0=t 时刻期权的价格。 2.(15分)假设股票价格模型参数是:85.0.100,9.0,1.10====p S d u 一个美式看跌期权到期时间,3=t 执行价格,105=X 利率05.0=r 。请用连锁法则方法求出在0=t 时刻期权的价格。 3.(10分)利用如下图的股价二叉树,并设置向下敲出的障碍为跌破65元,50=X 元,.06.0=r 求0=t 时刻看涨期权的价格。 4.(15分)若股票指数点位是702,其波动率估计值,4.0=σ指数期货合约将在3个月后到期,并在到期时用美元按期货价格结算。期货合约的价格是715美元。若执行价是740美元,短期利率为7%,问这一期权的理论价格应是多少?(参考

浅谈金融法基本原理

浅论金融法基本原理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金融创新日新月异,国家金融运行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保证金融安全、高效、稳定运行成为各国面临的重要而急迫的任务。金融法对于经济领域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本文中,我们将从金融法的概念、性质和特征、地位、调整对象和体系当中阐述金融法的基本原理,以求进一步推动金融法学的完善和发展。 首先,对于金融法的概念,可以从实质意义上、也可以从形式意义上加以理解。法是由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规范系统构成的,调整同一类性质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集合为一个法律部门或法律制度。所谓实质意义上理解的金融法,就是指调整金融关系及金融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系统,或表述为金融法规范之总称。不论金融法规表现在法律之中,还是表现在行政法规或政府规章中都是实质意义上的金融法。 法的形式是法的具体的外部表现形态,如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因此,形式意义上的金融法,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调整金融关系的规范性文件,也就是金融法律或者金融法规,例如,《商业银行法》、《外汇管理条例》等。目前我国尚未制定集中调整金融关系的以“金融法”命名的法律:《金融法》。对于金融法,大多从实质意义上去定义。徐孟洲老师这样定义:金融法是调整货币流通和社会信用活动中所发生的金融关系和政府对金融机构、金融行为进行监管与调控所产生的金融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系统。简而言之,金融法是调整金融关系及其金融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系统。 对于金融法的性质和特征,经济法在本质上是属于经济法的范畴的。因此,他的性质与经济法有很大的相似性。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作为金融法调整对象的金融及金融关系具有强烈的经济属性,是国家调控经济、监督市场过程中发生的核心经济关系;第二、金融法具有经济法法律部门的一般特征;第三、金融法确立国家调控和监管金融业的法律原则,金融主管机关据此依法调控金融业和监管金融市场,体现出金融法规范和约束政府权力的经济法性质的作用。与其他法部门相比,它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1、金融法有宏观调控性。它是以实现国家对金融业的调控和监管为目的的法。 2、金融法以强制性规范为主。因金融法较多体现了国家对于金融活动的干预,所以必然存在着大量的强制性规范。 3、金融法是公法和私法的融合。金融法调整金融调控和监管关系,其具有宏观调控性、以强制性规范为主的特点,决定了金融法的公法性;同时,金融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金融交易关系,包含有大量的司法规则和制度,具有明显的私法性。 4、金融法是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统一。金融法主要规定金融主体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等实体法的内容,但也规定实现这些权利、义务的程序、步骤、方式等程序法内容。 地位: 金融法的地位是指金融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位置,即它是否属于部门法,是属于哪一级部门法,以及它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等。金融法单独作为一门学科,是因为金融社会关系的独立特点、研究的社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存在所要求的。从其调整对象上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规律,因此,是独立的部门法。从金融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上也可以看出金融法的独立地位。

中庸对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

中庸对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 摘要: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庸之道在历史长河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经历了无数先贤们的研究探讨后,我们更应该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其在当下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效能。 关键词: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中和诚天理和平包容和谐 作为儒家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庸之道已经随着儒学的发展深深深入到了中国每一个元素当中,成为构成社会与文化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环境的成员,都无法摆脱中庸之道的影响,它会影响你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甚至你的人生抉择。因此,无论是对于社会成员,还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正确认识并合理运用中庸之道,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法避免的抉择。了解并充分利用中庸之道,对当下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要想真正了解一部传世之作,我们必须从它的起源开始说起。中庸的思想起源很早,人们认为中庸之道最早起源于《尚书》,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这样一句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在《尚书·洪范》的记载中,箕子提出的:“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也同样是“中”的反应,我们通常将此作为中庸思想的源头。具体到“中庸”一词,它最早出现于《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位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作为能够让圣人都推崇备至到如此地步的儒家典籍,它同样受到了历朝历代儒学家的追捧和研究,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庸之道得以在研究中不断发展壮大,从而对中国的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众多的朝代中,宋代文学工作者的研究对中庸的发展的影响尤为突出。宋代是儒学发展的“第二期”,《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合成为四书,理学大家朱熹为之作注,成《四书章句集注》,在宋以后,四书更是被用作开科取士、选拔政府官吏的教科书。在宋代众多的文学工作者中,不仅出现了司马光、苏轼等一大批研究者,甚至更是出现了将儒家文化推向更高层次的的程朱等人,伴随他们出现的改进版的儒家文化—程朱理学。 在对中庸的研究上,司马光对中庸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北宋最早表彰和诠释中庸的文学工作者之一,司马光曾经著有《中庸广义》,虽然已经散佚,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南宋卫缇所作的《礼记集说》中的残简断章见其大概。其实,司马光对中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和”的研究上,他认为所谓的“中和”,指的是对《中庸》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结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一句的解释引发的相关问题的思考。 在司马光看来,人心是最微妙的,也是最难揣摩把握的,君子之学之所以贵就在于在“治心”,所以在对中和的诠释过程中,司马光对于心显得尤为重视。在《中和论》中,司马光曾经对作为中庸思想起源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

金融数学之心得

金融数学之心得 金融数学是指采用高等数学的方法研究金融资产及其衍生资产定价、复杂投资技术与公司金融政策的一门交叉科学。数量方法在金融中大量应用使得数学与金融的联系变得密不可分,由此产生了金融数学这门交叉学科。金融数学是连接数学与金融定价模型及其他金融问题的一座桥梁! 金融数学的核心内容就是研究不确定随机环境下的投资组合的最优选择理论和资产的定价理论。套利、最优与均衡是金融数学的基本经济思想和三大基本概念。整个金融数学模型理论的基本工具就是复制技术和无套利条件。 现代最重要的金融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期权市场和期货市场。在这些金融市场中进行交易的资产可以是基本资产也可以是金融衍生产品。金融数学建立的大多数的经济模型都是根据标的资产的价格研究计算衍生品的价格的过程。 一、以下以股票及其衍生产品为例简单论述金融数学怎样运用基本假设与模型来处理各种衍生品的定价。 股票衍生产品是一个特定的合约,其在未来某一天的价格完全由股票的未来价值决定。制定并出售该合约的个人或公司称为卖方。买该合约的人称为买方。该合约所基于的股票称为标的资产。 1、股票的远期合约 在确定的日期即到期日,合约的买方必须支付规定数量的钱即执行价格给合约的卖方,合约的卖方必须在到期日转让一股股票给卖方,这样的合约称为远期合约。

设执行价是X,到期日是是T,股票价格为ST,则在T时刻卖方的利润或损失为ST –X。 第一步,复制资产。首先构造一个投资组合,包括一个价值为f的远期合约和Xe-rT 的现 金。所以该项资产组合的净资产为f+ Xe-rT。在到期日这项资产组合复制了一股股票的价格,因为合约价值+现金量=一股股票。 第二步,根据无套利原则,有如下无套利定价公式 今天的远期合约价值+现金量=今天的股票价格 f+ Xe-rT=ST 即得远期合约价值f=St- Xe-rT。 2、看涨期权、看跌期权 对于看涨期权,根据以上复制资产和无套利原则,可得看张期权的定价 Call St- Xe-rT。 对于看跌期权,同理。 3、期货合约 期货合约是购买者和出售者双方的协议,约定在未来某一具体时间完成一笔交易。 X=S0erT 4、债券市场 票面利率:以债券面值的百分比形式按年计算的定期支付。 即期利率:以当前市场价格的百分比的形式计算的每年支付。 到期收益率:如果购买并持有至到期,债券支付的收益的百分比率。

浅谈国人的中庸之道

浅谈中庸之道 中庸的原意是不偏不倚,但后来人却偏解了中庸,以致现代人将中庸误用为以下方面: 不讲原则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查则无徒”,千百年来这个理念成为国人为人处事的圭臬。秉持这种理念做人做成了“烂好人”,做事结果可想而知。你会发现现实中不讲原则,模糊搅和的人不在少数,为什么?就是这种中庸颓废理念的产物。 社会管理中徇私枉法、贪污腐败很严重,有的没有法律规定,即使有法律规定的也不遵守。企业经营过程中,相关工作是要遵守流程和制度的,要么没有流程,就是有了流程和制度也不遵守。管理人员就是制定流程和制度并监督实施的,但“烂好人”的现象太严重,最终以组织利益的损失作为人情送掉了……。执行力是令企业高管很头痛的事情,为了达到执行,又是战略规划,又是绩效考核,最终收效甚微,为什么?中庸、不讲原则的理念根深蒂固。“诚信、忠诚”是我们很多人挂在嘴边的词汇,试想一个连法律法规和流程制度都不遵守的人,何谈“诚信、忠诚”https://www.sodocs.net/doc/e415268067.html,? 上面的太极图是道教文化的标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我们现代人对这个图的解释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互转化”,可能很多人知道这个图给了西方人发明计算机的灵感,这个图在西方人的眼里就是两个要素,“0”和“1”,这就是二进制,计算机的基础。早在西汉时期中国人就发现了煤,但人们当时认为地球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禁止挖煤,也就是现代的“环保主义”。中国人不挖,外国人就不挖吗?英国人先挖出了煤,所以随之出现蒸汽

机等工业技术,推动了工业文明的发展。我们先发现了煤没有挖,输掉了工业经济的竞争;太极图三千年之前就存在了,西方人受到启发发明了计算机,我们又在信息经济时代落伍了,请问各位我们还有什么可供输的?可惜不可惜? 我们很多人赞赏“中庸”,批评“偏执”,中庸和偏执是相互对立的,究竟哪个对,我们还是用结果说话。我们说西方人是偏执的,较真的,但现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实力远远大于东方国家的经济实力,现代科学理论大多是西方人发现和发明的,为什么?中庸的理念导致我们不较真,不讲原则,不坚持真理,所以我们就发现不了真理。英特尔的格鲁夫说过“唯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所以英特尔成为了竞争力很强的世界知名公司,为什么像这样强大的公司我们中国没有?这就足以说明中庸的理念是错误的。 颓废的做事心态 “随遇而安”、“识时务者为俊杰”又是我们中国人信奉的理念,这也是中庸的表现。现代的国人积极进取的少,等靠的多,这种现象除与长期的农耕思想有关外,最主要的就是中庸理念的产物。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就要认识自然的规律,就要改变不合理的要素,不要误解成“人定胜天”。要改变事物就要进取,就要主动,随和事物的本来面目是改变不了的,包括改变人,“随遇而安”、“识时务者为俊杰”就是随和事物,就是妥协。细想一下,我们的任何工作就是改变事物的,生产产品就是改变材料的原来状态满足人们的需要,管理就是改变人和物的原来状态,达到我们设想的目标。改变事物的原来状态就要面临很多困难,这就是工作的意义所在,也是我们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受中庸理念的影响很多人达不到这个境界,往往把工作看成是遭罪,是维持生计的手段,所以遇到困难时更多采取逃避和掩盖的颓废做法,困难解决不了,目标就不可能达成。

金融法理论与实务考试题库

第一部分综合自学测试题(客观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某银行与甲公司签订贷款合同,由甲公司向某银行借款100万元,乙公司为上述贷款合同提供连带责任的保证。合同签订后,某银行按约向甲公司发放了贷款。但甲公司在贷款期限届满后未履行还款责任,乙公司也未履行担保责任。此后,某银行与丙公司签订1份债权转让协议,约定:某银行将上述贷款合同产生的债权全部转让给丙公司。债权转让协议签订后,丙公司支付给某银行100万元。下列所述正确的是()。 A.该债权发生移转,保证人乙公司即免除了保证责任 B.该债权发生移转,保证人乙公司应在原保证担保的范围内继续承担保证责任 C.该债权移转必须得到保证人乙公司的同意,保证人乙公司才在原保证担保的范围内继续承担保证责任 D.该债权移转如果不通知保证人乙公司,保证人乙公司则不再承担保证责任 2.在抵押期间,由()收取孳息。 A.债权人B.债务人C.抵押人D.抵押权人 3.甲公司向银行贷款,并以所持乙上市公司股份用于质押。根据《物权法》的规定:质押合同的生效时间是()。 A.借款合同签订之日 B.质押合同签订之日 C.向证券登记机构申请办理出质登记之日D.证券登记机构办理出质登记之日4.空头支票罚款的标准是() A.票面金额5%但不高于1000元 B.票面金额5%但不低于1000元 C.票面金额3%但不高于1000元 D.票面金额3%但不高于1000元 5.关于票据结算的相关规定,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票据有支付、汇兑、信用、结算、融资功能 B.票据的当事人分为基本当事人和非基本当事人 C.票据权利包括追索权和付款请求权。追索权是第一顺序的权利,付款请求权是第二顺序的权利 D.出票人在票据上的签章不符合规定的,票据无效

浅论中庸之道

浅论中庸之道 发表时间:2010-10-12T09:36:00.920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8月第2期供稿作者:石晓红 [导读]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道思想,孔子进一步将其发展成为全面而系统的中庸之道。 石晓红(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道思想,孔子进一步将其发展成为全面而系统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处理人的本身及人与人关系的准则,中庸之道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准则。可以说,中庸之道是我们通往高明境界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中庸之道过犹不及准则 提起中庸之道,我们往往会将它与不偏不倚、折中调和、不左不右,不说好也不说坏的老好人思想以及不求进取、与世无争的人生哲学联系在一起。其实,这样的认识是很不正确的。 我认为,中庸之道是人生处世的真谛,是社会发展所应遵循的准则。换言之,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处亮点,是中国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中庸溯源与释义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道思想,孔子进一步将其发展成为全面而系统的中庸之道。孔子从正反两方面给中庸之道作了定义:从正面提出“执两用中”,又从反面提出“过犹不及”。孔子所说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也就是“执两用中”,即是指把握住过与不及两种倾向,使之不走向极端,并坚持运用正道去治理百姓。 “中”作为哲学范畴,主要是指人的主观认识和行为与事物的客观实际适相符合,而达到一定的预期目标。如果人的主观认识或行为达不到客观实际的程度谓之“不及”。反之,超过了客观实际的程度谓之“过”。 “庸”则多讲成“用”或“常、平常”。程颐说:“小偏之谓中,小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四库全书珍本初编·蒙斋中庸讲义》卷载。 所以说,中庸实质是为人居于中正之道、小偏小斜,以自然平常之中和心对待万事万物。 二、中庸之道是处理人的本身及人与人关系的准则 首先,在处理人的本身时,我们需要遵循中庸之道。 按照中国传统医学的观点,人体必须保持阴阳平衡,否则便会生病。例如,如果一个人阳盛便会出现口唇燥裂,口干烦渴等症状;而一旦阴盛则会出现面色苍白,形寒肢冷等症状,这就是阴阳失调的表现。然而无论是“清热”还是“祛寒”,都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否则便会走向反面,又出现新的阴阳失调。 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以人体的阴阳平衡为准则,这里就有一个中庸之道的“中”的问题。有些人盲目乱补,以为凡是补药都是好的,结果就成了孔子说的“过犹不及”。旧病未好,新病又添。这个平衡应该贯穿于我们整个的人生过程中,而不是一两天、一两年,这里就有一个中庸之道的“庸”的问题。 其次,在处理人与人关系时,我们同样也需要遵循中庸之道。 在《红楼梦》一书中,薛宝钗就恪守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使其在贾府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立于不败之地。从她的衣食住行接人待物各个方面确有一套超常之术。拿她的穿戴来说,“一色儿半新不旧的,看上去不见奢华,惟觉雅淡”。她的住处也布置得朴素、淡雅,案上止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仓、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慢,袅褥也十分朴素”。这陈设同普通百姓家的闺房并无差别,丝毫也看不出“珍珠如土金如铁”的痕迹。然而,她家境豪富却不是为富不仁,出手毫不吝音;生活俭朴却不属寒酸,真正做到了自甘淡泊,乐于助人。 这些都说明了薛宝钗把自己置于富与贫的中间层次以求得人际关系的平衡。此举可使富者不嫉,贫者感其恩。这正符合儒家所倡导的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中庸之道。 三、中庸之道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准则 首先,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我们要遵循中庸之道。 在环保方面,由于经济发展而造成的环境污染,一直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发展是第一要义,不发展就不能创造物质基础;但是发展又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任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都是不可取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到既发展经济,又能将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这仍是需要借助中庸之道来解决的,尤其在气候已经变化而且已经开始威胁到人类生存的今天。 其次,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时,我们也要遵循中庸之道。 《中庸》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毛泽东创造性地将时中思想融合于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统一的革命理论之中,并以之指导革命的实践。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对革命发展进行了这样的论述:“中国将来一定要发展到社会主义去,这样一个定律谁都不能推翻。但是我们在目前的阶段上不是去实行社会主义,而是要破坏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改变中国现在的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建立人民民主主义的制度。”(《毛泽东选集》)但是,“若问一个共产主义者为什么要首先为实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社会制度而斗争,然后再去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那答复是:走历史必由之路。这就是说,只有既承认革命的连续性,又承认革命的阶段性,才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路线。” 四﹑结束语 《中庸》中有一句很精辟的话,那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先生认为这句话道出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特点。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达到高明的境界,必须通过中庸的途径。 当今的社会已经变的非常复杂,我们也面临着更加多而复杂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身边有一些人在面对选择时会感到手足无措。比如大学生临近毕业时,多数人会在考研、考公务员、考招教、留城市、回农村之间进行选择,而且总有一部分人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这些人就是不会用全面分析的方法去研究问题,没有去遵循中庸之道的准则。他们应该首先根据自己的性格、能力、喜好、家庭情况以及当下的形势去做一个全面的分析,然后找出一条既适合自己,又符合形势的切实可行的路,也就是说让你的主观认识和行为与事物的

论中庸之道的不足

论中庸之道的不足 论中庸之道的不足 2012-07-25 中庸之道我想每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这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很凑巧的是,与孔子时代相差不远的西方古代雅典的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这个观点,也把它作为自己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现在翻译过来称之为中道。可见,这种巧合可以称之为英雄所见略同,也可以算作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 不管是孔子的中庸之道,还是亚里士多德的中道都是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不能极端,要知道过犹不及。这种中庸之道,在这个充满矛盾的社会,也就是让我们既要正视矛盾,又不能过激的处理矛盾。事实上这种中庸之道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逃避了矛盾。以孔子来说吧,在他那个时代,他知道奴隶制不好,但是,又不主张推翻奴隶制,而是要维护奴隶制,于是,只能把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调合起来,这样才符合他的中庸之道。于是,他找到了仁与礼。对于奴隶主来说,他要奴隶主对待奴隶好些,要仁,要守住自己奴隶主所应该有的礼仪与制度,对于奴隶来说,也要仁,不要暴力反抗奴隶制,要遵守奴隶应有的制度与行为。于是,在他看来,这样社会就会和谐了,奴隶制就会永世长存下去。可见,中庸

之道面对矛盾的时候不是想彻底解决这个矛盾,他们反对矛盾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要调和这个矛盾。对于有些矛盾,调和也属于一种可以算作解决方法的方法,调和后未必再会凸显出来,矛盾因为调和而实现了转化。但是,对于利益根本对立,有着不可调和性质的矛盾,这个时候要以中庸之道来处理就不对了。这个时候中庸只能把矛盾暂时缓和下去,最终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还是会爆发出来,而且最终一方会压倒一方,实现矛盾转化升级。历史证明,奴隶制很快结束,孔子的目的落空。对于孔子本人的学说来说,并没有在自己的时代得到大的使用,反而被不属于他的时代,也不属于他的社会---封建社会使用,这是孔子所不能料到的。因此,中庸之道在没有存在根本对立的矛盾下还是有一定作用,在根本对立的矛盾下,作用就大打折扣。 很显然,对于存在根本对立、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进行调和这就不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做法,而是显示出了一种保守。这就是现代人批评儒家想把人培养成顺民的一个重要依据。面对剥削与压迫,采取过激行动即暴力革命其实也是对的,也是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会出现的。也就是造反有理。这个不会以我们人为总结的中庸之道为依据。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采取了过激行动,杀死了国王,把人间的帝王送上了断头台,谁能说这种过激是错误的呢?最终人间的帝王一个个都倒 下了去了。

(完整word版)博弈论给我的心得

博弈论给我的心里体会 潘慧明 201202034049 12金融数学 我是大学第二学期开始选修学习《博弈论》的,并且以前对它停留在表面意思。而在我的进一步对《博弈论》的学习下,我懂得了这门课程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未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我对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无法用一个专业的学说来概述,经过这个学期的学习后,我才知道我身边发生的很多事情都可以用这门课程概述。那么什么是“博弈论”?所谓的“博弈论”——就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并且学习后我还有个感受就是:博弈论有两个比较enlightening的观点,一是more information can hurt you(掌握更多的信息可能是一件坏事),二是more options can hurt you(拥有更多的选择可能是一件坏事).虽然博弈论主要用于研究经济问题,但是我觉得这些原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同样是适用的。 而且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现在对《博弈论》有了些比较肤浅的认识。诚然,一门学问想在短时间内有所深入理解是不现实的。生活之中到处充满着博弈,有人说没有,那是因为缺少发现博弈现象的眼睛。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懂得学以致用,要会灵活的去使用这门学科。 人生就是在弈棋,学会博弈。虽说博弈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博弈现象存在的生活是万万不能的。 社会生活中,共赢是一种优良的博弈方式。双赢策略其实是一种很高的智慧,帮助别人的同时接受别人的帮助,双方最终将获得独自奋战所不能拥有的东西。放弃内心的宁予外贼不予家奴的思想。中国人对竞争的理解大多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胜利的含义似乎就是阻止别人成功,可是这“胜利”是那么虚假,经不起风吹雨打,经不起时间考验。拥抱双赢,拥抱明天。双赢强调的是博弈双方的利益都要兼顾,就是所谓的“赢者不全赢,输者不全输”。但是双方都得到了满意的结果。这些双赢的事例,在商务上经常可以看到的。如:商务上的谈判,完完全全的运用到了《博弈论》的知识与原理来分析问题,并且从而找到最佳的均衡点,也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在所有的对抗和较量中,其胜负成败常常取决于三个基本的因素:机会或者说运气、体能和智能。头脑技能是一种策略技巧,或者说是在谋略方面的造诣。既然世间大多数对抗都与头脑技能有关,因此人们试图获得成功,就有必要研究在对抗局势中如何策略性地选择自己的行动。而今,博弈论就是一门专门研究互动局势下人们的策略行为的学问。事实上,每

东财《金融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依据我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设立商业银行的最低注册资本数额是人民币()。 A: 1亿元 B: 5亿元 C: 10亿元 D: 20亿元 答案: C 【2】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注册资本为() A: 33.8 亿 B: 50亿 C: 48亿 D: 80亿 答案: A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证券法禁止的欺骗客户行为的有()。 A: 在自己实际控制的账户之间进行证券交易,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证券交易量 B: 不在规定时间内向客户提供交易的书面确认文件 C: 挪用客户所委托买卖的证券或者客户账户上的资金 D: 未经客户委托,擅自为客户买卖证券,或者假借客户的名义买卖证券答案: A 【4】利用涂改、粘贴、拼接等手段无中生有或 者以小变大的非法改变货币的外形或面额的犯罪 行为定为() A: 变造票据罪 B: 伪造票据罪 C: 变造货币罪 D: 伪造货币罪 答案: C 【5】下列关于保险价值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保险金额不得超过保险价值 B: 如果超过的,则超过的部分无效,被保险人 不得对超过部分请求赔偿 C: 保险金额低于保险价值的,除合同另有约定 外,保险人按照保险金额与保险价值的比例承担 赔偿责任 D: 在人身保险中,保险金额也要由保险价值来 确定 答案: D 【6】某公司投保财产保险200万元,在一次属 于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火灾事故中,实际遭受损失 为195万元,为保护和抢救财产支出必要费用10 万元,为确认保险损失交付的评估费用5万元。 保险公司应赔偿() A: 195万元 B: 200万元 C: 205万元 D: 210万元 答案: B 【7】汽车金融公司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 A: 4% B: 7% C: 8% D: 10% 答案: D 【8】依据我国金融法律法规的规定,股票发行 人如申请其发行的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则 其股本总额至少应达到的数额是()。 A: 3000万元 B: 4000万元 C: 5000万元 D: 6000万元 答案: A 【9】下列财产中可作为信托财产使用的是()。 A: 麻醉品 B: 放射物品 C: 国家级文物 D: 软件版权 答案: D 【10】公司申请公司债券上市交易的,公司债券 实际发行额应不少于人民币() A: 3000万元 B: 5000万元 C: 1亿元 D: 1.5亿元 答案: A 【11】根据《贷款通则》的规定,有权批准贷款 人豁免贷款的机构是()。 A: 中国人民银行 B: 财政部 C: 国务院 D: 审计署 答案: C 【12】依票据法原理,票据被称为无因证券,其 含义指的是( ) A: 取得票据无需合法原因 B: 转让票据须以向受让方交付票据为先决条件 C: 占有票据即能行使票据权利,不问占有原因 和资金关系 D: 当事人发行、转让、背书等票据行为须依法 定形式进行 答案: C 【13】贴现银行持未到期的已贴现汇票向人民银 行贴现,通过转让汇票取得人民银行再贷款的行

《中庸》的现实意义

《中庸》的现实意义 最近,学校倡导建立学习型机关,提倡阅读国学经典,我有时间静下心来初读了《中庸》的部分内容。 阅读以后才发现,一直以来,我对中庸思想的理解是有失偏颇,且非常肤浅的。在我的思想中,“中庸”就是骑墙折中,和稀泥当老好人,抹光墙模棱两可,明哲保身态度暧昧。我自己又是一个非黑即白、嫉恶如仇的人,所以打心眼里看不起所谓“中庸之道”,在阅读之后才发现,我的看法是多么浅薄,对于“中庸”的理解仅仅停留在道听途说,不求甚解的层面上。 《中庸》是我国儒家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是一部含有深刻哲理的古代思想文献,通常被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一直属于《礼记》中的一部分,到宋代,朱熹才把这部分内容从《礼记》中分割出来,这样《中庸》就和《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今天读《中庸》我发现它具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有很深的内涵。 一、《中庸》积极变通的态度 “中庸”一词出现在《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句话翻译成现代的意思大致是: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美德,它是最高的境界了,大

家已经长久地缺乏它了。儒家以此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并作为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后来一度有人和我一样,用“中庸”来泛指妥协、保守,还有认为“中庸”就是贬义,包含着不思上进,是懦弱的表现。 其实,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没有自己的思想,其主要内容是修养人性。《中庸》中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说“过犹不及“,“中庸”之道要求不偏不倚,“过”和“不及”都偏离了中道,两者都不可取。这一点上“中庸”之道体现出了辩证的思想。所以“中庸”是一种境界,这个境界的出发点正确,分寸适当,方法适当,以不断自修为手段和载体,以物我和谐为特征和追求,既是对内在修养的一种不断调整与提升,又是对外在行为的一种准确把握和平衡。所以,现在我理解“中庸”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励志意义。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遵循万物原有的本质,比如人有七情六欲;动物一生下来就会吃;植物努力追求阳光等,这些都是万物的本质,“和”则是做出最合适的选择,遵循规律,朝着良性发展应该遵从的原则。同时,因势、因地、因人制宜地做到恰如其分,那么天地间一切都会各得其所,顺其自然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