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被我国教育界奉为金科玉律的传统教育,无论早在1200多年前韩愈的《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还是半个多世纪前苏联凯洛夫的《三中心论》以“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都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往往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其聪明才智受到限制,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拓展。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以被动、接受、单一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遭遇严峻挑战,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得到了空前关注,因此,转变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建立全新的“学习方式”概念,这是“以学生为本”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前提。本文就学习方式的概念、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几种学习方式的变革、陈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与策略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学习方式的概念

“学习方式”是美国学者塞伦于1954年首次提出的,也有学者将其译为学习风格、学习类型、学习策略。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华东师范大学庞维国教授还结合课改的要求,从心理学角度对学习方式作如下界定:学习方式泛指学习者在各种不同的学习情境中所采取的具有不同动机取向、心智加工水平和学习效果的一切学习方法和形式。这一定义有三层含义:其一,学习方式既包括学习方法,也包括学习形式。其二,学习方式具有情境依赖性。其三,评判学习方式的主要依据是学习者的动机取向、心智加工水平和学习效果。

二、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呢?我想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变革的原因——生产工具的变化如电脑、网络。知识从量上看,裂变得“一日千里”,今天的知识即使刚印到书本上就可能被淘汰,更何况将这些知识运用于未来,如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与八大行星变化……知识从质上看,更趋向于活化的、能形成智慧的那部分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死的知识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交给电脑去完成了。我们来看个例子:很多年前,爱因斯坦就对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十分反感,在一次会议上许多人认为他很聪明,就考了他很多问题:比如,光的速度是多少?美国的铁路有多长?爱因斯坦却回答说:“这些我都不知道”。看到人们惊愕的样子,他微笑着说:这些我只要翻书查一查,不都全知道了吗?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也指出这种中国教育方法(东方的传统)、学习方式的弊端:是一步一步地教,一步一步地学,传统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子,可以深入地学到很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很多帮助。但这种教法的主要缺陷是:学生只适宜考试,不宜做研究工作,因为研究工作所要走的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完全不一样。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人家指出路你去走,新的学习方法是:要自己去找路【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如果一位学生在完成教育时变成一个只会接收信息的内存,这位学生已经受骗了。优质教育会教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并能洞察别人所宣称的事情是否正确。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

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分强调接收式学习、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象。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四)战略主题指出:德育为先、能力为生、全面发展: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4、《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的要求: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实际上一种习惯的养成平均需要66天。一部分教师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他们往往有这样的想法:不需要改变了:讲完就算完成任务了,心安理得;不想改变了:讲,太简单太容易了;不用改变了:讲清楚了,学生容易学会;不敢改变了:讲少了怕影响学生分数;不易改变了:讲惯了,一直都是这样讲;不会改变了:老办法讲久了,水平随之下降了。教育家蔡元培主张:“我们教书,并不是像注水瓶一样,注满就算完事,最主要的是要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味),如果引起学生的兴(味)了,做教员的竟不讲也可以”。说一句戏言:如果一个100年前的医生来到今天的医院,他已经不可能再来给今天的病人治病了。但是,一个100年前的教师来到今天的学校,掸掉身上的尘土,却照样可以成为今天的教师。

三、几种学习方式的变革

1、自主学习

国内对于自主学习的阐述也是多种多样,有自主学习、自主性学习、自主式学习,大多强调学习的主体性,但对于什么是自主学习,仍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目前对其概念的理解,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观点:1)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或学习方式;2)、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的学习;3)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定义自主学习,横向角度是指学习的各个方面或维度来界定自主学习,即如果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我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学习者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条件,并能够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判断与评价,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纵向的角度指如果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后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另外自主学习有别于自学。

自主学习的实施建议:(1)、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心理上有安全感,建立一个温暖的、师生彼此接纳的、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使教学生动有趣,并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2)、以某种建议性或乐于激励的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详实的反馈,应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喜悦与教师的方法指导相结合。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通过教学主体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合作学习与班级授课制有很大的区别。

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任务:合理安排(分组、学业目标与合作技巧目标);规

范行为;发现火花;排除障碍;引导深化。

什么情形下进行合作学习(1)学生思维受阻时;(2)学生任务比较复杂,学生无法独立完成时;(3)学生意见产生分歧时

3、探究学习

1.定义: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动手操作、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2.探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

3.探究的基本要素(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做出猜测

设计研究过程,收集事实,证据,分析和处理信息,对信息的可靠性做出评估,并进行解释 、表达与交流。进一步修正、完善并验证

4.探究的条件(1). 教师必须转变观念(2). 学生要有探究的欲望(3).探究要有问题空间(4).要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5).要有交流互动的交流空间。下面介绍一个案例《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干什么来了呀。

生:学数学来了!

师:那好我就不讲了,你们自己学。学习可是你们自己的事呀!(同学们大笑) 师:在笑的同时,大家别忘了我们怎样学习数学:要“学出自己,学出问题”----学出你们对数学的感受和对题目的不同的理解,学出你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困惑,好不好?

生:好!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一些方程,请你们根据这些方程来问我一些问题,但大家注意,我只负责回答“对”与“不对”或“不一定”。你们根据老师所给的信息来总结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看看谁能成为定义的主人,那么我们今天就把概念定义为“某某人一元二次方程定义”,那你的名字可“名垂青史”了呀

生:(大笑)好!

教师发给每个人一页试题纸,上面有以下方程。

1) x 2-5x + 3 2) x 2 = x

1 + 3 3) x

2 + x 1 =

3 - x

1 4) x

2 +5x+y=3+y 5) 3x

3 -x 2+5x-3=0 6) 3x 3+x 2+5x=3x(x 2+2x)

7) x 2 = 0 8) t 2+ 5t = 0

9) 3y 2 + 2y = 32 10) y 2+5y-3=y

1 (一分钟的寂静)

生1:第2个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

师:不是。

生2:第3个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

师:不是。

(十个方程都问过后又有半分钟的寂静。)

生3:是不是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就是一元二次方程?

师:不一定。

生4:一元二次方程应该含有一个未知数。

师:是。

生4:我认为构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要素是只有一个未知数。

师:说得很好,我把你的观点记到黑板上。

(在黑板上写①只有一个未知数)

生5:老师,我认为一元二次方程的要素是2次

生6:不对,应该最高次数是2次,

师:你认为他说的对吗?

生5:我就是这个意思,但没有表述清楚。

师:好!为你们达成共识而握手。

(在黑板上写②最高次数是2次)

生7:我认为是整式方程。

师:厉害,你怎么想到是整式方程?

生7:一是老师的回答排除的方程中有分式方程,我想分式方程不是,那应该是整式。二是我们学过一元一次方程是整式方程,所以我认为应当加上“整式方程”。(掌声一片)

师:这掌声已经代表我的心声!我还要说:我很佩服这位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对旧知识的掌握。

(记下③是整式方程)

生8:(若有所思)老师,用不用整理一下?

师:不知道,这事你来定。

生8:那得整理。

师:好

(记下④整理)

生9:我认为得合并和移项。

师:好

(记下⑤合并和移项)

师:还有没有了?(没有人再回答)

师:这么多条件,大家看有没有相同的,我们取一个。

生9:④、⑤一样,④可以包含⑤,所以去掉⑤。

师:很好,你很有分析能力!大家还有没有问题了?(学生没有说话)。

师:那大家排排序吧

生10:③、④、①、②。整式方程中,整理后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次的,就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师:行不行(这时学生有说行的,也有说不行的,但一时都说不好)

师:那么小组讨论!(两分钟后)

生11(代表小组发言):若按这个排序,第②③④个就是了,所以不行。

生12:老师我们学出问题了,你说它们不是,为什么不是?

师:同意它们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请举手。(有一些同学举手)

师:同意不是的举手(也有一部分举手,于是同学们之间进行争论)

生6:关键是看是不是整式方程,因为仿照一元一次方程,它应该是整式方程。若是,那么虽然②、③、④题整理完看起来像一元二次方程。但它们的限定是去不掉的,就像人虽死精神犹在。(同学们大笑)

师:说的很好,谁也没有总结的那么精辟。谁能再下一次定义?

生8:在整式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经整理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就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师:那好就叫做“李公一元二次方程定义”吧

本节课我采取了如下学习方式:

(1)、正视学生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应,关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情感,创造了合作学习的氛围。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了各层次的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2)、活用探究方式:由于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一样,即使同一个问题,他们回答往往也不一样。在大多数学生还没理解时,通过探究,使本来有想法的同学,其想法更加完善,没有想法的同学,通过探究交流得到结论,促进了每个同学都进思考。(3)、巧用问题辩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或学生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教师切忌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更不能简单解答了事。应进一步摸清学情,以便在在学习中合理引导。

四、陈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与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涵义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支配、调节、控制整个教学过程。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某种教学目标展开的。在教学与评价过程中,教学目标起着关键作用,它指导教与学、向其他人传达教学意图、提供评价学生学业的指导意见。

(二)、教学目标的作用(1)为教学过程提供方向(提供澄清预期的学习成果)(2)、向他人(学生、家长、公众)传达教学意图(3)、提供评价学生学习的基础(通过描述所要测量的行为表现)

(三)、数学课堂教学目标陈述中的问题与策略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有关数学教学目标陈述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1)、非全面性陈述数学教学目标时,很少忽视知识目标,但容易遗忘理解、思维能力、态度及兴趣等方面的目标。有些教学目标从形式上看是完整的,但细目的内容并不一致,

我们来看案例1 课题《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

(1)知识目标:会推导乘法公式:了解公式几何背景,会用公式计算。(2)能力目标: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交流、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3)情感目标: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个案例中“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作为情感目标是否合适值得商榷的。因为《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数学教学目标的内容有4大类: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知识技能主要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数学公式、数学思想方法等。数学思考主要是指:经历过程、形成认识,建立观念(观点),发展思维。解决问题主要包括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它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情感态度主要包括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意志与品质。显然,“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不属于情感态度目标。避免出现教学目标不全面的基本对策是,教师要努力学习有关教学目标的理论与实践论述,正确理解、科学把握教学目标。

2 主体错位

教学目标是教与学双方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对教师来说是教授目标,对学

生来说则是学习目标,它表现为教师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终结行为的变化,或者说它着眼于教而落脚于学。由于行为变化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数学教学目标陈述中的主语应是学生。

我们来看第二个案例课题《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发现属性的能力以及通法通则的概括能力。在运算中,培养学生的化简意识及运算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经历探索单项式乘法法则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运算律是运算的通性,是获得运算法则的基础,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学生“做数学”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形成对通法通则在数学应用中的价值的认识。

在这个案例中,使用了“让学生”、“培养学生”等行为主体是教师的用语,出现了“主体错位”。产生这样“主题错位”的原因是:(1)传统“教师中心论”的观念。(2)、避免这样的偏离只有提高认识,充分理解教育以育人为本,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和谐、有个性持续的发展。

3 非可行性

(1)教学目标的可行性是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到其实现的各种可行性,要考虑制约目标实现的各种条件,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2)在设计一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时,必须注意贴近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具体反映学生的学习行为。切忌笼统、泛泛而谈。如案例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形成对通法通性在数学应用中的价值的认识”是不合适的,因为它是一个一般性的教学目标,是需要大量的素材与长期的过程才可能实现的,在一节课内是无法实现的。造成上述偏离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将当前教学目标与远景目标混淆。避免出现这样的偏离的基本对策是是:将远景目标或单元目标细化,产生具体化的目标,使得教学目标的设计适当,符合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应为学生设计一个要求全体学生都达到的普适性目标,优进生经过努力能达到的发展型目标。

4 非合理性

合理性是指目标期望从学习经历中获得的成果应与相关的学习理论相一致。即教学目标应当:(1)适合学生的年龄水平及经验背景(准备原则);(2)与学生的需要及兴趣有关(动机原则);(3)反映持久的学习成果(保持原则);(4)包括哪些能广泛应用于各种特殊情境的成果(迁移原则)在数学教学目标的制定中,容易产生非合理性。如案例2,出现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入教学目标体系,但又不说明在哪些环节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只是贴一个标签,说明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凸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但这不意味着“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独立或直接的进行,而必须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

教学目标的不合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1)教师在制定目标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如何去落实,从某种程度上认为,目标是应付检查的,课后也缺乏对教学目标实现程度地深刻反思。(2)避免出现教学目标不合理的基本对策是,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前,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年龄、心理特点、情感体验、学习动机、兴趣与需要,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制定出符合

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在课后仔细反思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提高自己的义务能力,最终能为每节课制定出合理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二、马杰的陈述模式

马杰(Mager)在《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一书中阐述了行为目标的A、B、C、D编写法。

A.行为主体(即Audience)。行为主体是学生,学生是行为的主体,行为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如有的教师将教学目标写成“使学生……”、“培养学生……”、“让学生……”等都是错误的表述。教学目标规范的写法开头应是“学生能……”、“学生会……”等,通常学生两字可以省略。B.行为(即Behavior)。在教学目标中,行为的表述是最基本的成分,说明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什么要求。行为的表述应具有可观察的特点,使用明确的行为动词来描述。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在知识与技能目标领域的行为动词有: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在过程性目标领域的行为动词有: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具体的含义见《课程标准》)。表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动宾结构,行为动词说明动作的类型,宾语说明学习的内容。如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和意义,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C.条件(即Condition)。条件是指学生完成行为时的情景,也就是在什么条件和范围内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如“经历用观察、画图或计算器等手段估计方程解的过程”。“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

D.标准(即Degree)。标准是行为完成质量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据,对行为标准的具体描述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测

2.2格伦兰的陈述模式

格伦兰(Gronlund)认为,一门课程或一个学习单元的目标清单应该是足够详细,以传达出教学目的;同时,它又要有一定的概括性,以对教学和评价进行有效的指导。采用以下两个步骤,这一目标即可轻松实现:(1)将总的教学目标表述为期望的学习成果;(2)在每一目标下面,列出具体的表现样本。

例如,按格伦兰的方法可以将“圆周角”一课的教学目标陈述为:(1)总教学目标:掌握圆周角定理;(2)具体表现样本: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圆周角定理;能画出圆心角的同弧圆周角;能自己证明圆周角等于二分之一圆心角。

格伦兰认为,被视为学习成果、并通过学生的表现来定义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各个方面的成果。除了更加外显的知识成果外,也应考虑那些在理解、应用、思维能力、操作技能、态度、需求、审美和适应范围内的成果

三、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

陈述课堂教学目标的马杰模式与格伦兰模式的共同特点1、是要求提供证明学习者满足目标要求的具体行为;2、是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结果,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结果。

不同点是:格伦兰模式没有提供行为产生的条件和相应的作业标准或评价准则。格伦兰认为,行为产生的条件和作业标准太具体化,会限制教师的灵活性。教师就可能不再灵活地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标准,比如给学习慢的学生更低的要求,而给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订更高的标准。这个观点是有道理的。

当教师对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不习惯时,由于格伦兰模式既表述了学习者心理内部的变化,又列举了学习者的具体行为表现,既便于教师把握学习者内部变

化的依据,又有助于教师认识学习活动带给学习者心理内部的实质性变化。同时,由于情感领域的目标往往难以用具体的行为体现,有时行为的变化并不能说明情感的发展,因此,教师需要把握学生心理内部变化的实质。而格伦兰的学习成果包括情感领域,在这方面,陈述课堂教学目标的格伦兰模式对教师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根据对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的理解,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将马杰模式与格伦兰模式结合起来,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分类,灵活陈述课堂教学目标。应做到:内容具体便于评价、行为动词用词准确、条件范围合适,程度要求适度。如可以将案例1、案例2修改为(供参考):案例3 课题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1)了解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背景,能推导公式,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2)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能力.(3)在运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4 课题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乘法法则和相关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经历探索单项式乘法法则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思维,在体验单项式乘法法则中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在与同学合作,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有条理思考和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目标:在发现单项式乘法法则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这样,课堂教学目标为教学与评价学生提供了基础。

总之,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下,教师必须要有新的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构建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在工作中应时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建构环境并提供原动力;并按照数学发现的一般程序、规律和方法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进行鼓励、肯定、帮助、引导、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只有形成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才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才能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2、郭要红安徽师范大学国培计划2011“学科带头人”培训班《陈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与策略》讲课课件

3、郭思乐《生本教育》

4、赵光千李亚英张英杰《有效上课----问题探究对策(初中数学)》2009.4

浅谈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浅谈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浅谈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浅谈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热情的行程。真实的高效课堂需要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善于设计有效问题,创造质疑机会,捕捉错误资源,从而促进有效生成和学生发展,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给学生注入精神成长的力量。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有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一脸茫然,无从入手。有时教师虽全力引导,学生却启而不发。其根源是教师没有从学生的思维现状出发,以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年龄特征、情感需求的前提下,设计开放、有趣、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来。在主动而积极的探索中,学生就很容易生成富有智慧性的新的东西。 例如:《小数大小的比较》时,设计了这样的探究活动。 师:(教师投影出示一张跳远成绩记录单)同学们,通过这张跳远成绩记录单你们能知道些什么? 生1:我知道A、B分别跳了几米。 生2:我知道C跳了3米多。 生3:我知道第一名是B。

师:这里C到底跳了几米几还不知道,你怎么可以判断出B是第一名呢?(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生:因为A、C跳了3米多,而B跳了4米多。 师:这样看来比较几个小数的大小,我们首先看什么?比什么? 生:首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 师:那谁是第二名呢? (师生接着先围绕假设C是第二名,C跳了几米?展开讨论,当C跳3.99米时,引出比较3.99米和3.84米的大小) 上述教学中,教师独具匠心地提供一张不完整的跳远成绩记录单,围绕学生熟悉的比赛排名这一现实情境展开教学,在学生面前适当展现源于已知而又发展于已知的新的东西,使学生始终置身于跃跃欲试的学习境地,展开有效的数学思考。问题的解决过程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师生在这样的数学教学实施过程中同时获得精神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 学生在课堂中出现这样那样的意外也是难免的,如果教师忽视了这些情况,学生的知识建构就会产生困难,甚至错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教师临危不乱,冷静思考,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意外当成一种有用的教学资源,去引领学生探究,促进有效生成,使课堂教学演绎出不曾预约的精彩。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其中最基本的是必修课的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 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不少学校冲破了必修课— 统天下的局面,增设了选修课和活动课,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但在必修课的课堂教学中却大多还保留着习惯的方式。顽强地展现着传统教育思想。有些同志认为,提倡素质教育就是加强选修课和活动课。由此,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实施素质教育降低了升学率怎么办?似乎素质教育就是只要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多让学生活动,不追求基础学科的教育质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占教学总时数比例最高的必修课的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会有本质意义上的进展,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应。在此背景下,集中探讨课堂教学改革问题,就具有推进、深化学校内部教育改革的全局性意义。 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场攻坚战.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方式在我国已有近百年历史。它随新学校的诞生而逐渐形成。本世纪上半叶主要受日本式的赫尔巴特学说控制,50年代后至“文革”前,则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形式理论方面实质上与西方传统教学论是一致的),在实践中形成了较稳定的传统模式。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时主要采用的依然是凯洛夫的教学理论。近十多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课堂教学有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开始注重学生的主动投入。但大多数的课以及在教师的教学观方面,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这一传统之所以具有超常的稳定性,除了因它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易被教师接受外,还因为它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主要任务,并提供了较明确的可操作程序,教师只要有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就能进入规范,依样操作,理论也因此而得以广泛传播,逐渐转化成实践形式,扎根于千百万教师的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总之,已有教学理论传统之长,深入实践主根之深,形式硬壳之坚。传习的可接受性之强,都使今日教学改革面临着强劲的真实“对手”,教学改革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这几乎等于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艰巨性就不言而喻了。 攻坚战之艰巨性还来自课堂教学综合研究之不足。我们已有丰富的教学论著作,但大多只是从某一侧面或层次切入:传统教学论从教的角度探讨问题。实用主义教学论则从学生立场出发;教育心理学的兴趣在心理过程的分析,无论是对“教”还是对“学”;社会学的跟光集中在师生互动、课堂生活、人际关系等的描述上;学科教学法则偏重于结合学科内容的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设计;国外学派林立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各自强调一个侧面,或认知,或策略,或行为控制,或情感、人际关系、人格发展。这一切都有助于我们认识课堂教学,但我们依然缺乏对“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整体的、师生交互作用着的动态过程的研究,缺乏整合,缺乏对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因此,我们面临的任务不只是改变实践,同时,还需要在对已有理论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通过整合与创造,形成既能揭示课堂教学实质,又能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新理论,这同样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可以说,在理论上我们已走近“百川汇合”的“入海口”,但还没有见到浩瀚无边的“大海”。 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为何会存在这些问题?这是当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回答的。应该说,这些问题曾有过讨论,人们的认识也有进展。如认为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今日之走向,已越来越逼近学校内部的教学、教育活动。全国范围内多层面展开的有关素质教育的研讨,不少中小学进行着的探索性实践,是这一走向的具体、生动展现。出现这一走向,不仅是因为近十年来我国已经在宏观教育体制的改革与法制建设、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待遇、地位的提高及学历达标比例的上升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从而为学校内部教育活动改革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与更多的可能;也不仅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技术水平提高,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丰富、独生子女人口政策的坚持推行,社会、家庭对青少年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根本的是因为21 世纪新人的培养,不对学校天天进行着的、千百万教师的教育实践作改革,是不可能最终实现的。所以,深入进行学校内部教育活动的改革,是已经开展至今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之必然,它关系到中国基础教育在跨世组的改革中,能否最终实现一代新人的造就,也关系到新的教育理想能否转化为实践,显示其现实价值的重要问题。因此,它引起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重视。本文把对学校内部教育活动改革的探讨集中在课堂教学领域。因为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其中最基本的是必修课的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不少学校增设了选修课和活动课,冲破了必修课一统天下的局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但在必修课的课堂教学中却大多还保留着习惯的方式,成了当代学校中的“老房子” ——一道最顽强地展现传统教育思想的风景线。更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同志还十分强调这种传统保存的必要性,误认为选修、活动两类课程是为“素质教育”服务的,而必修课的传统教学是为保证升学率服务的。在他们的眼中,提倡“素质教育”就是加强选修课和活动课。由此,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实现“素质教育” 降低了升学率怎么办?似乎“素质教育” 就是只要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多给学生活动,不要基础学科的教育质量。显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占教学总时数比例最高的必修课的课堂数学改革,不可能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教师和学生在校生活的大量时间还是以传统的方式度过,甚至更被强化。因为“领地”的缩小要通过“强度”的增加来弥补。这样,就整体而言,教学改革不会有本质意义上的进展,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应。在此背景下,集中探讨课堂教学改革问题,就具有推进、深化校内教育改革的全局性意义。课堂教学的改革还是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场攻坚战,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第一,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方式在我国已有近百年历史。它随新学校的诞生而逐渐形成,本世纪上半叶主要受日本式的赫尔巴特学说控制,五十年代后至文革前,则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在实质上与西方传统教学论是一致的),并通过新老教师的传习,在实践中形成了较稳定的传统模式。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时主要采用的依然是凯洛夫的教学理论。 近十多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课堂教学有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开始注重学生的主动投入。但大多数的课以及在教师的教学观方面,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读后感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读后感 近日,我读了叶澜老师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感慨颇多。 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学校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她)的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而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所有老师追求的理想课堂。但现实生活中似乎却是很难做到的事,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下,面对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压力,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关注是学生的成绩,而不是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他们很少去关心学生对课堂的兴趣程度。因为老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升学率,只要升学率提高上去了,教师的地位和工资就会提高,正因为如此才会导致现在的课堂悦来越缺乏活力,对大多数差生来说上课就如同坐监一样痛苦。他们感受不到教师的关心,感受不到知识的奥妙,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然而我们是不是就要放弃这种理想课堂的追求呢,当然不是。我觉得要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作为教师首先要抛开一些功利,自己给自己减轻一些压力;而作为学生也要积极的融入课堂,跟着老师的节奏学习,如此才能谈得上把生命融入课堂。每个教师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

叶澜老师在文章中的观点是:“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不要以为生活就是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孰不知生活还有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还有生存的意思。 叶老师还分析了传统课堂的三大特征: 1.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 2.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老师备课的中心任务(研究学生被普遍忽视)。 3.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 在文中叶老师并不否认传统课堂合理性的一面。同时也深刻地分析了传统教学的根本缺陷,即课堂教学过程是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不应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剥离出来。它忽视了作为每个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双边多向、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力。从根本上看,这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现,它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使传统课堂教学视

让课堂焕发生命与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潞城市实验小学课堂教学小结 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听课是对教学的临床诊断。今天的课堂是实验小学向教育局、向全市同行的一个汇报。本次活动,学校的所有班级、所有科目全部开放;授课的教师,从年龄上来说最年轻的25岁,最大的有52岁;从资历上来说有进入实小仅几个月的新教师,也有调整学科的改版新手。从2002年我市被确定为省级课改实验区以来的四年多的时间中,我们投身课改体会最深的是教师是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课堂是检验课改成果的舞台。 一、面对现状找突破 我校共有24个教学班,班容量最小的班56人,最大的班达到了80人,大班额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摸索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课改之路。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是我们进行大班额教学的必要前提。新课程倡导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安全感,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解决这个问题的惟一办法就是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自己的课堂教学;教学目标要科学、适当、可测。“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堂课要的是能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能给学生留下点东西。于是我们深入课堂找出路。李蓉教师在执教《数星星的孩子》这一课的时,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安排新颖独特,虽然改变了课文的“序”,但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特别是匠心独具地把朗读、感悟、想象、复述等有整合成生动活泼的板快,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发展,真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张心平老师在课堂中,把提问权、选择权、参与权还给学生,减少预设、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感到这节课的话题跟自己有关、从而使人人真情投入,人人有所发展。同时,我们派出教师远赴北京、太原学习,归来后,对教师进行培训;接着,让出去学习的教师作了两节课,作为研讨课,再一次审视我们的课堂。数学课我们提倡“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方法,使所有的数学教师真正明白了数学课题中经常强调的一句话:告诉我,会忘记;让我看,会记住;让我做,会理解。而语文课,要求教师把提问权、选择权、参与权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感到这节课的话题跟自己有关、从而使人人真情投入,人人有所发展。常识课依托实验器材,从现象中总结规律形成实验。活动课强调学生亲身体验,将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接轨。只有开全开足课程,才能有丰富的收获,学生

打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打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发表时间:2014-10-21T09:44:52.53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9月总第131期供稿作者:梁美[导读] 新课改给了我们新的理念,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我们更应该在自己的教学中勇于实践,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梁美山东省肥城市龙山小学271600 摘要:传统的上课过程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这份精心设计的教案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教师与学生围着它团团转。我们的课堂应该力争退出“教案剧”,让我们的教育不仅关注文本,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课改给了我们新的理念,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我们更应该在自己的教学中勇于实践,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 关键词:预设动态生成充满活力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上课的过程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似乎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这就是传统的忠实执行观,这种观念忽略了课堂教学其实也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次体现。 记得在教《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我是这样预设的:阮恒为什么会哭呢?阮恒输血时为什么那么痛苦?阮恒是不是后悔为小姑娘输血呢?阮恒当时在想什么呢?我试探着让孩子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是孩子的理解不那么深刻,于是我想:如何让孩子真正地走入人物的内心呢?换种角度思考吧!以下是我的一个教学小片断: 师:同学们,质疑问难是很好的学习方法,问题提出来了就要解决,怎么解决呢?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方法:透过动作走入人物的内心,就能解决问题。咱们试一试怎么样! 生:好。 师:看这儿,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他在想:______。 生:我心里很害怕,但是她是我的朋友,我一定要救她。 师:像这样,我们一起来学习后面的句子,先想一想,再和同位交流一下。(出示: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他想:______。忽然又放下去,他想:______。然后又举起来,他想:______。 生:思考交流。 师:在想什么?(生:我会死去的,还是不献了。) 师:是呀!过了一会儿小手又举起来了,他又想到______。 生:她是我的朋友,我一定要救她。 师:是呀!她是我的朋友,我怎能见死不救呢! 师:献血前,小男孩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是献呀还是不献呀!最终还是决定献血救那个失血过多的小姑娘。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找三位同学分别读他怎么想的,剩下的内容我们一起读)。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好,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想象到的都融入到字里行间吧! 医生问是否有人献血时,大家都沉默了,读……(配乐读) 经过教学调整,孩子们真正地走入了阮恒的内心世界,与人物同悲同喜。因此我不禁反思: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它是灵动的,需要教学机智、教学智慧的过程。尽管我们精心预设的教学过程、教学任务常常会因为课堂条件、环境的某些因素而发生变化,导致我们的目标达成似乎受挫,但是,良好的驾驭课堂的本领常常会帮我们走出困境。如果我们深刻反思“从这节课上学生获得了什么”、“学生真正得到了吗”、“哪些方面有缺陷和遗憾”、“如何改变和补救”,那么,我们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预测和课堂调控本领就会增强;如果我们在教案反思时不断追问自己“学生的收获哪些是预设的”、“学生的收获哪些是生成的”,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估计和预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多了课堂教学的几分机智和经验、经历;如果我们时常反思自己“我的学生观究竟是什么”、“我究竟如何看待学生的学习”,那么,我们就会更快地觉醒,将自己教学设计、课堂实施等活动中的不当行为及时调整、矫正。 一、熟悉文本,善于引导,为生成打好基础。 课文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情、理、意、趣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是课文阅读的制高点。教师只有驾驭这一制高点,才能通过预设引领学生登上这一制高点,以此为基础的生成才是高质量的。可见,熟悉文本对教师来说尤为重要,要句句研究、字字斟酌,从而准确、全面、深刻地感悟语言内涵。这样,教学设计才能有的放矢,课堂引导才能驾轻就熟,预设与生成才能有机融合。 二、深入课堂,灵活调试,在生成中得到发展。 面对生成,教师要成为课堂智慧的引领者,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让课堂生成更有价值。把课堂教学理解为学生生命的历程之一,充分发挥人这一因素的学习积极性,在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火花中捕捉生成点,处理好这些生成点,我们的课就有可能成为生成的课。 三、关注学生,自主质疑,在生成中展现个性。 夸美纽斯指出:“教师因此而少教,学生因此而多学,让校园充满了欢乐。”可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从根本上就是为学生服务的,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质疑问难的时间,在质疑问难中发现学生的需求,在需求中捕捉有益的生成点,是进行生成的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 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生成信息、即时调整教学进程,让我们的教育不仅关注文本,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课改给了我们新的理念,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我们更应该在自己的教学中勇于实践,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

《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

《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 感谢杜春贞老师,把叶澜教授带到我们面前。叶澜教授在《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中提到了四个“还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已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一言以蔽之,就是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改变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 我从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实践和对别人成功经验的借鉴总结了以下几点对我们各科教学都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方面: 曾听一位名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不会微笑的老师,不会是一个好老师。”我想,这句话不无道理。想上一堂好课,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学会微笑,给学生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让他们敢于走进教师的心灵。这样,你便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为你的课堂打下了坚实的感情基础。课堂上,如果学生敢于、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那么你的课堂便充满了和谐,充满了活力。 “言为心声”,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语言也是最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一些课堂缺少激情,主

要是由于教师语言的平淡给人形成的印象。激情进入课堂,必将使你的教学更加魅力四射,风采迷人。 没有教态的帮助,一个人说话会变得很拘谨,但是过多或不合适的肢体语言也会让人望而生厌。自然、自信的身体语言会使我们的沟通更加自如。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肢体语言在传递什么信息。像面部表情、眼神以及举手投足都会在讲话,而且已经超越了讲话本身。孩子会对你的眼神,动作有相应的反应,就说明你与学生沟通的渠道畅通了。有了这样愉悦的教学环境,还愁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吗?还愁我们的课堂没有活力吗? 新课程带给我们新理念、新方法、新生活。每一位富有使命感的教师都应该主动走进新课程,全面实施新课程,让课堂教学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成为孩子们主动、活泼发展的广阔天地。那么,你的课堂将会充满活力,你的人生也将会熠熠生辉。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被我国教育界奉为金科玉律的传统教育,无论早在1200 多年前韩愈的《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还是半个多世纪前苏联凯洛夫的《三中心论》以“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都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往往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其聪明才智受到限制,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拓展。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以被动、接受、单一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遭遇严峻挑战,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得到了空前关注,因此,转变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建立全新的“学习方式”概念,这是“以学生为本”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前提。本文就学习方式的概念、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几种学习方式的变革、陈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与策略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学习方式的概念 “学习方式”是美国学者塞伦于1954年首次提出的,也有学者将其译为学习风格、学习类型、学习策略。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华东师范大学庞维国教授还结合课改的要求,从心理学角度对学习方式作如下界定:学习方式泛指学习者在各种不同的学习情境中所采取的具有不同动机取向、心智加工水平和学习效果的一切学习方法和形式。这一定义有三层含义:其一,学习方式既包括学习方法,也包括学习形式。其二,学习方式具有情境依赖性。其三,评判学习方式的主要依据是学习者的动机取向、心智加工水平和学习效果。 二、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呢?我想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变革的原因——生产工具的变化如电脑、网络。知识从量上看,裂变得“一日千里” ,今天的知识即使刚印到书本上就可能被淘汰,更何况将这些知识运用于未来,如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与八大行星变化??知识从质上看,更趋向于活化的、能形成智慧的那部分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死的知识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交给电脑去完成了。我们来看个例子:很多年前,爱因斯坦就对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十分反感,在一次会议上许多人认为他很聪明,就考了他很多问题:比如,光的速度是多少?美国的铁路有多长?爱因斯坦却回答说:“这些我都不知道”。看到人们惊愕的样子,他微笑着说:这些我只要翻书查一查,不都全知道了吗?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也指出这种中国教育方法(东方的传统)、学习方式的弊端:是一步一步地教,一步一步地学,传统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子,可以深入地学到很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很多帮助。但这种教法的主要缺陷是:学生只适宜考试,不宜做研究工作,因为研究工作所要走的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完全不一样。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人家指出路你去走,新的学习方法是:要自己去找路【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如果一位学生在完成教育时变成一个只会接收信息的内存,这位学生已经受骗了。优质教育会教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并能洞察别人所宣称的事情是否正确。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读后感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读后感前段时间阅读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很有触动。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定格于课堂,决胜于课堂,课堂是一片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绿洲。课堂教学是一门复杂而高深的艺术,罗素曾把它喻为:“这是一种很难的教授艺术”。我平时总出于对整个课堂设计方案总体的考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方案的逻辑发展生成方面,而忽视了方案对于学生的层次性生态生成的因素。比如,当我向学生抛出一个以期能引起学生共鸣与感知变化的问题时,总希望有学生能够以比较“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我期望的结果。学生的回答是我们所期望的,也许那位很“成功”地回答了我问题的学生不仅仅达到了我所要求的思维目标与教学要求,而且因为他的回答让我的教学能够有了“生命力”,能够继续生成一些我可以发掘的因素,但是我的教育对象仅仅是这个学生吗?我的问题与答案是否仅仅因为这个学生的答案就像完成任务呢?也许,我的课堂太追求了这种“逻辑性”的要求,课堂发展“曲线”有太多的逻辑抽象美感,而这一个个“美感”情节的发展就是以一个或几个学生的思维以基础的,而往往牺牲了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代价。所以,就有了叶澜教授对课堂的精彩而形象的比喻:“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下只是‘观众’与‘听众’。”那个能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否能像我们期望的一样真得能引起学生思维的活动?平时我就有这样的经验,这个班级的学生很“活”,这个“活”字就是用来学生学生的思维状态的,而有时不管我们怎么引导,怎么启发,一些学生总是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就像“对牛弹琴”似的。那个以期能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能否像我们期望的一样真得达到使每一位学生有很高的思维活动?可想而知,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理想状态的。说明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引起的思维活动效果是不同的。于是我把所有的问题归结为对课堂情境的设置上,这种情境的设置即使再怎么科学,再怎么合理,如果仅仅是纯粹的“理性要求”,这种理性要求也是“静态”的、没有生命力,对激起学生思维活力的程度也非常有限。对情境的设置不仅仅要有理性的确实目标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上的共鸣与超预知的活力存在。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从而激起自觉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如果我们对于课堂中发生的一切事都看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份,每个人都会在努力而积极地寻求自己的生命过程的质量的提升,这种提升也是生命过程努力与奋斗的过程。当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中时时体验着这份生命活力带给自己的喜怒哀乐时,教师已经把自己的生活方式与课堂结合起来的。“其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学校教育活动中去。”课堂过程不仅仅是老师的生命过程的体验,当然也是学生生命过程的体验。我们面对学生的整体时,不能有意地过分要求某一方面而故意避免某一方面,这就是对学生享受教育权的“侵犯”。我们不可能以平均力量去逐一要求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内容,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堂中的任何活动、思维、体验等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是作为一个有机的个体出现的,是有活力的生命体。“第三,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教师的教书育人与教师成就自己两者是统一为有机的整体,相互之间没有什么矛盾的地方。()教师在成就自己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成就以学生为对象的,是因为学生成才了,发展了,才谈得上教师在成就着自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叶澜(转帖)(2009-09-03 18:47:31)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 叶澜,女,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兼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兼职,并兼任清华大学等8所高校的兼职教授,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系主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当代中国基础,师范教育改革。自1984年以来,先后出版由个人独立撰写或他人合作编写的著作,译著及研究报告共10本,发表论文及研究报告近44篇。近七年来进行的"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究性研究"课题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先后获得过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首届曾先梓优秀教学奖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优秀著作一等奖等奖项。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叶澜教授的这篇论文,我曾仔细地研读了多遍,获益匪浅。这是一篇对当前课堂教学研究最到位、最系统、最有创建的文章,更是一篇对基础教育领域新课程改革实验具有重要影响的经典之作。对于指导我们认识课堂、研究课堂、改革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特推荐给大家,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探讨。

如何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如何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四川省资中县发轮职业中学:彭 国 忠 在很多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显得比较沉闷,缺乏生气,难于泛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不断探索的精神了。唤醒学生的课堂情绪,使学生心灵得到解放,主体意识得到唤醒,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出来。从而改变以往那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使学习成为内在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被唤醒、生成、张扬和提升的过程。那如何才能焕发课堂的生命力呢? 一、亲和力,教育教学的"催化剂",让学生主动学。 所谓的"亲和力",就是指人与人之间保持亲密关系,和睦相处的能力。 教育教学过程始终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与交往,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亲和力。教师的亲和力,将对教育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减少师生间心理上的"对抗",尽可能消除教育教学中可能产生的抵触情绪; 让学生有个良好的心境,便营造宽松愉悦的教育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凡事参与,配合的积极性;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其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那教者应如何培养"亲和力"呢? (一)谦和待人,给学生亲切感。作为教师时常将微笑带进课堂,时常给学生一张笑脸自然会接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有一种亲和感。特别是面对一群少年儿童时,教师不妨摸摸他们的头,拉拉他们的手,拍拍他们的肩,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要说不爱你都不可能。 (二)尊重学生人格,实现师生平等对话。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此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完全是平等的。与传统的课堂和教

学观把教师作为"传话者"不同,新课程要求教师与学生"对话",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和理性的升华。教师要放弃自己在课堂上很容易获得的"话语霸权",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和引导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扮演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角色,建立课堂平等对话的机制,运用这种精神助产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全面发展。 (三)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和人格。面对性格千差万别,兴趣与爱好各不相同的学生,教师要想正真融入他们的学习与生活,自己就得有较为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以及良好的个性及高尚的人格。学识渊博,人格高尚的教师往往能够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才能对学生产生一股强大、持久的向心力,这就是一个优秀教师的魅力所在。 二、借教学机制,改变课堂气氛,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 从现实的情况看,一些教师在上课时,主要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用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如此教法也忽视了课堂的生命力。 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具有独特精神生活方式和经验的学生,因而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一种国定不变的程式或限于一个框子或是整节课都是一种语气。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因学生而动,因情景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课堂上才能显现出真正的活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教学机智尤其重要。一位教师在一次课堂上,讲台的木板"砰"地掉在了台阶上,全班同学大吃一惊后,情不自禁地"哗"地笑开了,这位教师灵机一动,说道:"这再次证明了万有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 叶澜,女,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兼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兼职,并兼任清华大学等8所高校的兼职教授,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系主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当代中国基础,师范教育改革。自1984年以来,先后出版由个人独立撰写或他人合作编写的著作,译著及研究报告共10本,发表论文及研究报告近44篇。近七年来进行的"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究性研究"课题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先后获得过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首届曾先梓优秀教学奖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优秀著作一等奖等奖项。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叶澜教授的这篇论文,我曾仔细地研读了多遍,获益匪浅。这是一篇对当前课堂教学研究最到位、最系统、最有创建的文章,更是一篇对基础教育领域新课程改革实验具有重要影响的经典之作。对于指导我们认识课堂、研究课堂、改革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特推荐给大家,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探讨。 课堂教学其中最基本的是必修课的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不少学校冲破了必修课—统天下的局面,增设了选修课和活动课,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但在必修课的课堂教学中却大多还保留着习惯的方式。顽强地展现着传统教育思想。有些同志认为,提倡素质教育就是加强选修课和活动课。由此,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实施素质教育降低了升学率怎么办?似乎素质教育就是只要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多让学生活动,不追求基础学科的教育质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占教学总时数比例最高的必修课的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会有本质意义上的进展,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应。在此背景下,集中探讨课堂教学改革问题,就具有推进、深化学校内部教育改革的全局性意义。 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场攻坚战.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方式在我国已有近百年历史。它随新学校的诞生而逐渐形成。本世纪上半叶主要受日本式的赫尔巴特学说控制,50代后至“文革”前,则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形式理论方面实质上与西方传统教学论是一致的),在实践中形成了较稳定的传统模式。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时主要采用的依然是凯洛夫的教学理论。近十多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课堂教学有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开始注重学生的主动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浅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尽管古有“教学相长”之说,但我国长期的封建伦理过于强调师之权威和学生在课堂上对师长的绝对尊从,使得“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师单向授课的“独角戏”,而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成分很少,形成了历史悠久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以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现象:教师根据教材、考纲设计出一堂内容充实的课,一节课讲了40分钟,学生则“马不停蹄”地记了40分钟的笔记;每次考试结束,教师总要按大纲要求制定一份标准答案,然后按标准来裁定学生成绩的高低;虽然大多数教师会在授课结束时,追问学生一句“大家还有问题吗?”但鲜有学生站起来问个“?”……这样的教育把我们的学生培养得“勤奋”但不会思考、“谦逊”但缺乏创新。于是,我们的学生成了“工厂生产线上出产的标准零件”。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自觉地投入课堂、与教师进行互动呢? 我认为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师生互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苏联的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互动氛围的前提。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指导者和铺路人,教师的最大智慧和最佳艺术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地表现和表达。 中学生的认识往往带有各种情感色彩,常常表现出的不是用理智来支配情感,而是用情感支配理智,有时甚至用自己的好恶来决定一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这种体会:一位学生喜爱某位老师,他对该老师所教的学科也会特别喜欢,就会努力学习这门学科,学习成绩也会相应地提高;反之,该学生不喜欢某老师,那么对他所教的课一般也不感兴趣,上课时,往往不能认真听课,成绩也会出现退步。可见情感对学生的认知行为有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学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提倡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在这个社会群体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光彩。 心理学研究表明,压抑、紧张、沉闷的课堂教学环境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往往会产生害怕、烦闷、厌恶、紧张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相反,积极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会使学生产生满意、愉快、互助的态度和体验,从而充分地发挥自主性、创造性和开拓性。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教学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永远是第一教学原则,具体做法有: 1、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对话。 2、教师要放开眼界,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在课堂评价时,不要只评价学生对问题解答正确与否,更要关注学生积极的思维和勇敢的表达,并对此给以鼓励性的评价。 3、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感到课堂是自由的。 4、教师要延迟判断,给学生提供机会,即使学生回答得不正确,也不批评、不讥讽,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是安全的。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如果知识内容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不仅要把学生的学习由“学会”转为“会学”,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一、精致的备课是实现活力教学的前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树立大备课观。既要备学生、备课程、备情境、备设计,也要备自己。要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学习状态,思考和解决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是否有足够的时空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等诸多问题。备课时要研究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从实际效果看,备课时的“预设”越充分、越科学,课堂上的“生成”就越有效、越自然、越精彩。 备课还应注重挖掘教师自身的天赋。一节好课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展示教师自身教学个性美的课。用这种美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能引导学生自觉去学习。备课中最难点应该是把握课程和教学模式的教学品位。教学品位就是寻找教育教学的真谛,备课要找好教育教学的整体感觉,能把教育教学的真谛体会出来,从而给自己带来充沛的教育情感和教学激情。 最高级的备课形式是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头脑中没有教育科学研究思想的教师备出的课很难有什么重大价值。为了实现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教师要研究多维度备课,比如可创建教师文件夹行动。教师文件夹的内容包括:我的教育观、课时教学计划安排、全景式评价材料、课堂教学设计、练习与训练材料、个性化指导方案等等。创建教师文件夹行动既有利于不断完善与改进有效教学,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也有利于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精美的导入能让课堂教学之花吐香绽放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一堂课的切入点,它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和方向。成功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期待心理和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课外转移到课内,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心理氛围。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导入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音乐、漫画、故事、小品、诗歌、谜语等导入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导入,能使学生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因此,在导入新课时,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迅速地吸引到课堂教学中。 为使课堂导入激情有趣,导入材料的选用应注意典型性和真实性,导入的信息材料与教学内容必须有内在联系,能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教学内容上,导入的问题设计应在学生的生活体验范围内或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不能太难太抽象。教师要精心设计,大胆创新。 三、精彩的课堂活动是实现活力教学的核心 有效课堂教学从本质上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的。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以学论教和关注动态生成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课堂活动必须精彩有效,以较少的投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情意,促成学生积极体验、主动思考、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努力创设各种适宜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比如时政搜索、设疑导思、课堂辨论、小品表演、小组讨论、视频播放、小组竞赛、角色感悟等等。这些丰富多彩又富有教育意义的课堂学习活动,是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丰富、人格的完善得以实现的关键和核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