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述

发展心理学把儿童定义为0-18岁的发展中的人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是指从发展的角度研究心理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心理科学,包括三个分支:

儿童发展心理学只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的一部分,但却是核心的部分。

原因:由此年龄段在人发展中的重要性决定——儿童期是人的一生中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最快,对人影响最大,可塑性最强的时期。

儿童发展的基本内容:1、认知的发展

2、情绪和意志的发展

3、个性的发展

4、生理和动作的发展

通常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发展

二是社会认知发展

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是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包括能力、气质、性格、动机、信念等。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内容: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指导和帮助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意义:1、帮助人们正确了解儿童

2、为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3、为与儿童有关的其他工作提供指导

4、丰富心理学的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一)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

(二)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四)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从中世纪开始,大致经历了三种模式。

1、主要效应模式完全否定环境的作用(遗传决定论)高尔顿霍尔的复演说

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环境决定论)华生

2、相互作用模式皮亚杰心理图式通过同化与顺应的机制

3、交互作用模式萨莫夫和山德勒

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连续论强调发展上的量变强调发展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

阶段论强调发展上的质变

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发展是量变、质变的统一体

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儿童生来就能积极地探索周围世界,主动与他人交往,认为发展的原动力来源于机体的内部。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劳伦兹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有两大因素起直接的推动作用:自然主义教育运动和进化论的影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编写《世界图解》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尔——论教育》

进化论的影响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普莱尔被誉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成熟势力说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

格塞尔总结出三个重要的观点:

1.发展是遗传因素的主要产物;

2.儿童成长过程中,发展质量较高与较低的年头有序地交替;

3.儿童的身体类型与个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

格塞尔推出了行为发育诊断量表

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

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客观与实证

斯金纳用操作性条件发射解释行为的获得。他设计了“斯金纳箱”,

班杜拉着重研究人的行为学习,强调观察学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替代强化”

弗洛伊德认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心理的发展就是“性”的发展。

皮亚杰发展受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以及平衡化的共同影响,平衡化是决定性因素。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思维起源于动作

维果茨基提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内化说是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思想。维果茨基的另一个突出贡献就是提出了最近发展区(ZPD)的概念。

客观性原则:

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者在研究个体心理发展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教育性原则(伦理原则):

研究者在进行儿童心理研究时,必须以不损害儿童的心理健康为基本前提。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儿童心理研究要将研究内容更多地与儿童发展实际和教育实际紧密联系。

矛盾性原则:

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要以唯物辩证法作指导,研究儿童心理的矛盾运动规律,研究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性。

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

要求研究者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时不能忽视儿童心理发展中存在的特殊性和个别差异。

横向研究:

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较多的资料;样本易选取和控制。

缺点:不足以确切反应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描绘的心理发展曲线可能受到“世代效应”的影响,不能说明发展的因果关系。

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优点: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资料,有助于探明个体的早期发展与未来心理发展的联系。

缺点:周期长,费用大,样本的恒定非常困难,会使被试产生“练习效应”,存在“时代变迁”效应。

观察法的分类(一)根据观察时间的长短,分为长期观察和短期观察。

观察法的分类(二)根据观察内容的多少,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

观察法的分类(三)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儿童的活动,分参与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观察法的分类(四)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接触儿童,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观察法的分类(五)根据观察者观察记录特点的不同,分叙述观察、取样观察和评定观察。

观察法的分类(六)根据观察过程的结构性质,分为正式观察和非正式观察。

观察法的优缺点:

优点:所得的结果相对真实可靠,操作相对简便易行。

不足:易受观察者主观性的影响,条件控制比较困难,无关刺激影响太多,对心理现象的分析解释难有信度,观察的心理内容不能及时出现。

第二章儿童的生理发展实验法是指研究者操纵和控制一定的条件

婴儿身高与成年后身高无密切关系。

从产前期开始,儿童身体的生长遵循两条原则: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

婴儿神经系统的发育:

A脑重的增加

新生儿脑重300-390g,是成人(约为1400g)脑重的20%-25%,此时新生儿体重仅为成人体重的5%。

出生后儿童脑重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随年龄的增加持续增长。

15岁时达到成人水平。

B头围的变化

神经元的发育:

神经元生长迅速,1岁时数量相当于成人水平。儿童成长过程中,神经元发育的主要任务是形成突触联结的复杂网络结构。

神经元发展会出现用进废退现象,及时向婴儿提供合适的环境刺激对大脑的发育至关重要。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是大脑内部结构成熟的主要标志

大部分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在儿童出生后1-2年内完成,少部分的神经纤维要到2-3岁以后才能完成髓鞘化,与高级思维活动直接相关的额叶和顶叶的髓鞘化大约到7岁时才能完成。神经系统机能的发展

A脑电的变化

新生儿脑电出现α波,α波是成人在正常安静状态下主要脑电波,称为脑电活动的基本节律。儿童3岁时,脑电活动渐趋成熟。

B大脑皮质的发育

儿童大脑各区成熟顺序是由后向前分别进行,发展线路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C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机能

婴儿大脑皮质的兴奋机制随年龄增长逐渐加强

D大脑半球的单侧化

大脑的左右两半球在解剖和功能上存在差异,如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右半球主要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音乐和艺术的欣赏。

动作发展的规律:1、整分原则

2、首尾原则:头部—躯干—下肢

3、近远原则或中轴—边缘

4、由粗到细的原则:大肌肉—小肌肉

5、从无意到有意的原则。

大动作的发展:头颈部和躯干部的动作爬行动作行走动作

精细动作的发展:五指分工双手配合重复连锁动作自主够物

幼儿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些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

①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形式。

②幼儿的认知过程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但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与开始发展。

③幼儿形成了最初的个性倾向。

身体的生长发展:

幼儿的身高是成年期身高的一个较好的指标,两者相关约为0.70。

身体外形的变化:

女孩体重加速增长的高峰出现在11-12岁,男孩出现在12-13岁。

第三章儿童的认知发展视觉的产生:

儿童视觉(光线感觉)最初出现在胎儿中晚期(即怀孕5个月左右)。

视觉敏度:

视觉敏度是指个体精确地辨别物体细节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觉察物体在体积、形状、大小方面最小差异的能力,俗称“视力”。

婴儿期尤其是半岁以前是儿童视力发展的关键期。

颜色视觉:

区别颜色是通过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来完成的。

冯晓梅等人(1988)采用去习惯化对新生儿所进行的研究

2—3岁,有了明显的颜色偏好。

儿童对颜色的辨认能力,一般是女孩强于男孩,

听觉:

不仅新生儿有听觉,而且胎儿也有听觉反应。

魏瑟墨(1961)的研究表明,新生儿具有听觉定位能力

弗里曼(1971)的研究表明,新生儿对人的说话声敏感

新生儿还能辨别不同人的语言

儿童对高频声音敏感且感到安全

幼儿的听觉能力发展教育起着较大的促进作用,人的衰老通常是从听力开始的。

在儿童触觉中,对心理发展作用最大的是口腔触觉和手的触觉。

罗恰特(1983)把婴儿无规律的口腔触觉活动称为口腔探索活动

拉夫(1984)研究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的婴儿对物体探究的情况,发现半岁后口腔探索逐渐减少,手的触觉更加发展,尤其是手的触觉与视觉、动觉相结合。

痛觉与人的情绪有关

新生儿有明显的嗅觉偏好。儿童出生两天以后已经能够分辨气味的不同。

空间知觉包括两种知觉,一种是对物体本身的空间位置和关系,另一种是对主体与物体之间空间关系的知觉

结果表明:

婴儿偏爱复杂的和社会性的形状刺激,即喜欢复杂图形。

喜欢人脸的图案。

喜欢轮廓多有动感的图形,喜欢曲线。

婴儿的形状知觉出现在生后3个月左右,形状恒常性出现在婴儿8个月以前。

生后6周的婴儿已经具有了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杰布逊和沃克在20世纪60年代初设计了视崖实验,用被称为“视觉断崖”的装置对婴儿进行实验。

6个月的婴儿具有了一定的深度知觉。

学前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是上下——前后——左右,并且在这一发展顺序的每一相对方位中,是一个方位先发展,相反的另一个方位再发展。

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具有年龄特征。3岁儿童仅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开始能辨别前后方位,5岁儿童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儿童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左右方位,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发展还不完善。

研究者认为7岁可能是时间观念发生质变的年龄。

小学生观察过程中也有较明显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

小学生观察的全面性、细致性、理解性都有了较好的发展。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

注意的发生机制是一种定向反射,即心理对某一刺激物进行指向和集中的一种反射活动。这是一种先天具有的保证人一出生就能有效获得刺激信息的能力。这就是儿童最早的注意,又称为定向性注意。

新生儿空间定向反射发生时有一系列的反应:心率、血流、瞳孔、脑电波等都有变化。

国外研究证实儿童3个月前后就有明显的注意选择性:

(1)偏好复杂的刺激物;(2)偏好曲线多于直线;(3)偏好不规则的图形多于规则图形;(4)偏好轮廓密度大的图形;(5)偏好集中的刺激物多于非集中的刺激;(6)偏好对称的刺激物;(7)从注意局部轮廓向有组织注意全面轮廓发展;(8)从注意形体外周向注意形体内部因素发展。范兹发现出生两天的新生儿对人的面孔有特别的兴趣,

新生儿注意的特点:

纯粹的无意注意和短时间的不稳定注意。

纯粹的无意注意:新生儿时期,儿童对事物的注意都是在刺激物的作用下而发生的一种定向性反射。

大约在出生后3个月时,儿童才会出现条件反射性的定向反射。

从5个月左右开始,儿童的注意具有了社会性

婴儿的注意:

婴儿期(1~3岁)儿童,注意发展的表现有:

(1)注意时间延长。

(2)注意过程中的有意性增强。

(3)注意的范围扩大,但只能注意到事物的外部变化。

(4)注意受经验的影响。儿童更多更积极地注意自己熟悉的事物。

(5)注意受成人的影响。

总之,3岁前的婴儿,注意水平还是很低,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的时间不太长,经常变换注意的对象。但此时的婴儿已经出现了有意注意的萌芽,只是这种有意注意易受无关刺激的干扰。

幼儿的注意:

幼儿的无意注意范围广泛,但不稳定,容易受无关刺激的影响,不断地变换自己的注意对象,心理活动维持的时间比较短。

注意的转移和分散:

注意的转移是有意识地将心理活动改变到另一个应该注意的对象上,是一种积极的注意品质。

注意的分散则是由于无关刺激的作用,使心理活动变换到不应该注意的某个对象上,是一种消极的注意品质。

如何提高幼儿有意注意质量?1.掌握好幼儿有意注意维持的时间。

2.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替进行。

3.为幼儿排除干扰因素。

4.平时要培养幼儿有意注意的能力。

注意的发展:

幼儿注意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注意的随意性增强和注意品质的提高两个方面。

注意品质的提高注意范围不断扩大。注意稳定性不断提高。幼儿逐渐学会使用注意策略。小学生的注意:

小学低年级学生,仍然以无意注意为主,小学高年级(四、五年级)学生,有意注意发展并占主导地位,

儿童有意注意经历三个发展阶段:成人言语指令的有意注意;儿童用出声言语调节的有意注意;儿童用内部言语控制的有意注意。

内部控制的有意注意是高水平的有意注意,小学高年级学生能达到这一水平。

一方面与儿童大脑成熟,主要是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功能的协调,控制自己神经过程的能力的提高有关,另一方面与教育和训练分不开。

小学生的注意集中性和稳定性逐渐发展。

研究表明,7~10岁儿童可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10~12岁儿童可集中注意25分钟,12岁以上儿童可集中注意30分钟。

小学生注意稳定性女生高于男生。

随年龄增长,注意广度在提高。

小学生注意分配能力随年龄提高,但速度比较缓慢,个别差异明显。

小学生注意转移反应时间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小学低年级,女生转移时间比男生更少,五年级时男女生差异消失。

中学生的注意:

无意注意一直在发展,初中二年级时达到高峰,效果接近成人水平,初中学生通过无意注意也能获得对事物的深入认识。

初中以后,学生有意注意的主导地位已十分稳定

初中的注意稳定性仍在发展,有随年龄增长升高的趋势。

中学生的注意稳定性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程度比学习能力的影响要大。

中学生注意广度发展很快。

中学生注意分配能力的发展缓慢。

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的注意转移水平差异不大,说明注意转移受年龄的影响不明显。

早期记忆发展:

3~6个月以后,知识和技能都能保持数天、数周。在3~6个月,儿童还逐渐出现了“认生”现象,9个月左右儿童开始出现延迟摸仿现象

早期人类个体的记忆中有一种特殊记忆现象:幼年失忆症。即人们成年后不能回忆提取3

岁以前记忆内容的现象。

幼儿记忆的发展:1、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2、记忆类型的变化。

3、记忆策略不断发展。

4、元记忆发展。

记忆类型:幼儿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幼儿初期无意记忆表现明显,记忆效果较好。幼儿晚期即5岁以后,幼儿的有意记忆和追忆能力逐渐发展起来。有意记忆最初是被动的,记忆的目标通常是由成人提出的,以后幼儿才

能主动确定目标,进行有意记忆。

有意记忆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上的一个质变。

幼儿的机械记忆占优势,理解记忆逐渐发展。

幼儿的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记忆策略:

儿童的记忆策略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没有策略,通过训练也不能产生策略;第二阶段;不能主动使用策略,但经过诱导可以使用策略;第三阶段,能自发地产生和使用策略。

5岁以前儿童多处于第一阶段,5~7岁的儿童多处于第二阶段,10岁以后儿童的记忆策略稳步发展。

元记忆是对记忆本身的认知活动

小学生的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在小学阶段都随年龄增长而发展

小学生的记忆方法比幼儿要多。

小学生逐渐由以机械记忆占优势发展到以理解记忆占优势,转折年龄是小学三年级。

理解记忆在小学儿童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材料性质不同,学习过程要求不同,既需要理解,也需要机械记忆。

小学生逐渐开始主动使用一些记忆策略,包括复述和组织。组织指识记者依某一规则将所要记忆的内容联系起来放进头脑中。

10~11岁儿童能自发应用归类策略来提高记忆效果。

小学生的记忆主要是形象记忆。

小学生对自己记忆的监控能力增强。

小学生在教育作用下能学会一些帮助记忆的策略。

儿童短时记忆广度基本和成人一致。

中学生有意识识记占绝对优势。

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的发展趋势:从初一到初二,机械记忆的效果随年级而提高,但从初二开始机械记忆效果随年龄增加而有所下降。

儿童的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心理活动中具有创造性特点的高级心理机能。

儿童表象的产生:一般认为,儿童表象出现的时间是1岁左右。

儿童表象的出现可以通过延迟模仿、象征性游戏、初期绘画、初期语言来加以验证。

儿童再现表象的发展(布鲁纳):

动作性再现表象(4岁以前),通过合适的动作去再现过去经历过、感知过的事物;

形象性再现表象(5~6岁),通过有选择性地对感知的事物的形象进行概括的再现;

符号性再现表象(学龄期),用符号来再现事物,具有间接性和任意性的特点。

最初的想象:

一般认为表象产生以后,儿童也就开始了想象活动,即一岁半左右,儿童出现想象。

儿童最初的想象水平很低,并且和其他心理活动混淆在一起,独立性不强,难以辨别。

3岁前儿童想象活动特点:1.没有完全从知觉过程中独立出来(边知觉边想象)

2.想象和记忆区别不明显;

3.想象的组合异常容易;

4.想象必须有动作参与;

5.纯粹的无意想象;

6.想象和现实混为一体。

幼儿的想象:

1.想象的被动性

幼儿的想象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无目的性,主要受刺激物和主体兴趣所支配,感知到什么就想象什么。表现出一种无序性,想象的主题很难固定维持在某一对象上。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2.想象的意识性

幼儿中晚期,开始逐渐形成有目的的想象

3.想象的再造性

想象的主要成分和方法是模仿和复制。

4.想象的创造性

5.想象和现实的混淆

幼儿的主导活动——游戏。

1.游戏的特点: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独特结合。

游戏的分类:

按游戏目的分: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活动性游戏。

按认知发展水平分:练习性游戏,假装游戏,规则游戏,智力游戏。

按社会化程度分:偶然行为,单独游戏,旁观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游戏的作用: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丰富和调节幼儿的情感。

小学生的想象特点:目的性增强;

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逐渐发展;

内容逐渐丰富,细节逐渐完备,符合现实,符合客观规律。

中学生的想象特点:有目的进行;

仍然有大量的是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日益占了优势地位;

更加现实化。

儿童的思维: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婴儿的思维:

纽韦尔和西蒙(1972)认为,当我们想达到某一目的又缺乏现成的方法手段时,便产生了问题。由问题引起并指向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即问题解决活动,其中的行为即问题解决行为。问题解决情境有三个特征:具有明确目的性;缺乏现成的达到目的的方法;主体必须进行系列的操作(头脑中的操作)才能达到目的。

有人通过对动物心理的研究,认为婴儿早期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高等动物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具有相似性,其采用的方式是尝试错误和顿悟。

影响婴儿问题解决的因素:动作发展水平;

认知活动中获取的认知经验;

动机水平;

对行为反馈的敏感性;

心理表征的能力;

行为的坚持性。

直觉行动思维,即个体在直接感知和行动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3岁前儿童典型的思维形式。

直觉行动思维特点:在直接感知的过程中进行;

离不开动作和活动;

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外部联系;

思维因活动改变而改变。

幼儿思维的发展: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2至6、7岁幼儿的思维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

前运算思维阶段,幼儿思维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幼儿普遍存在的泛灵论、自我中心主义和不可逆性。

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具体形象性——三山实验;

抽象性开始萌芽——幼儿末期,即6岁以后,儿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主要表现为:开始使用逻辑规则;表现出一定的可逆性和去自我中心性等。

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幼儿概念的发展: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

概念的内涵往往不精确,外延也不恰当;

概括的特征主要是外部的、非本质的。

根据研究,儿童形成数概念的发展顺序是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和按数取物。

研究发现,幼儿分类的发展经历了习性分类(或随机分类)(多数2岁、一些3岁)、知觉分类(3岁和4岁)、功能性分类(或主题分类)、基于概念分类(6岁后)四个阶段。

幼儿在一定的范围内已能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

1.儿童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存在“关键年龄”——小学四年级(10~11岁)

3.思维结构在从不完善向完善水平过渡;

4.发展中存在不平衡性。

前运算阶段(2岁-7岁)

主要特点:出现了符号、表象和直觉思维。

这一阶段儿童已出现象征性功能,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思维,儿童象征性游戏是从象征性思维开始的。

什么是运算?运算是一种内化了的动作,是可逆的,守恒的。

获得了守恒性

群集结构的形成

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最大特点是:儿童思维此时已经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分开来,能根据种种的假设进行推理。

形式运算阶段是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高形式。

发展阶段观点总结:感知动作阶段是智慧的萌芽;

前运算阶段出现表象和直觉思维;

具体运算阶段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

形式运算阶段出现抽象的逻辑思维。

第四章儿童的语言发展婴儿语言的发展

(一)环境决定论:1、模仿说2、强化说

(二)遗传决定论:1、先天语言能力说2、自然成熟说

(三)相互作用论:

模仿说:传统的模仿说由阿尔波特首先提出,认为儿童言语是对成人言语的临摹,儿童的言语只是成人言语的简单翻版。

怀特赫斯特提出“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主张:第一,言语学习不必是一对一的完全模仿,二者主要是功能上相似,婴儿有选择和创造的余地。第二,选择性模仿是在自然环境中发生的言语获得方式。

因此,成人与婴儿双方的言语行为之间既不是即时模仿的,形式上也非一一对应的关系。许政援(1979,1992)采用个案追踪记录法,验证了选择性模仿理论。

首先,婴儿言语获得主要来源于模仿,语法规则只能在与人交往、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不是先天生成的。其次,机械的模仿理论是片面的。婴儿言语是通过他人言语进行选择、概括形成的。

强化说: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都认为儿童言语的获得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斯金纳把婴儿的言语获得看成是剌激——反应——强化的过程。

乔姆斯基著作《句法结构》

具体观点:

第一,婴儿的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模仿和强化得来的。

第二,语法是生成的。婴儿由先天具有的普遍语法转化为个别语法的过程,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这一装置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遗传机制。

第三,语言都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婴儿感知的是语言的表层结构,通过LAD的加工,可生成无数的句子。

勒纳伯格提出了自然成熟说

相互作用论:

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主要观点是:第一,主张从认识结构的发展来说明言语发展,认为认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二,言语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中的一种,出现在感知运动阶段的末期(18-24月间)

婴儿言语的发展/言语获得,指:婴儿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

婴儿言语发展的速度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但发展趋势大致相同。

言语获得从婴儿在1岁左右说出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开始。通常以词的出现为界将儿童言语获得过程分为言语准备期和言语发展期。

婴儿在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较长的言语获得的准备期——从出生到说出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之前的这一段时间。

言语准备期可分为言语产生和理解两个方面的准备。

(1)简单/反射性发声阶段(0~3月):类似元音的声音“咕咕声”。

(2)连续音节阶段/咿呀作语阶段(4~8月):

增加了辅音“咿呀声”,出现了ma-ma-ma\ba-ba-ba;

学会调节和控制发音器官的活动。

(3)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1个月能对辅音进行范畴性知觉,区别出清浊辅音的不同,这说明婴儿具有了语音范畴知觉能力。

11 个月左右,能把语词作为一种信号而引起相应的反应,这时才开始真正理解词的意义。

婴儿在1岁左右说出第一批能被理解的词,标志着婴儿进入了言语发展期。

词汇的发展:名词和动词占最大比例。

句子的发展:

(1)不完整句阶段

①单词句阶段:1-1.5岁左右。

②电报句阶段:1.5-2岁。

(2)完整句发展的阶段

①简单句阶段:句法结构完整的单句,包括没有修饰语和有修饰语两种。

2.5岁开始出现简单修饰语;

3岁开始使用较复杂的修饰语;

语法的获得:20-30个月是婴儿掌握语法的关键期。

语音的发展:

儿童进人幼儿园后,发音能力迅速提高。正常的环境条件下,4岁儿童能够掌握本民族或本地区语言的全部语音,并达到发音基本正确。

3~4岁是培养儿童正确发音的最佳时期。

幼儿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词汇的数量不断增加;

词汇的内容不断丰富;

词类的范围不断扩大;

积极词汇不断增加。

幼儿期是个体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

幼儿词汇发展的一般趋势表现为,词汇量逐年大幅度增长,但词汇量的年增长率逐年递减。词的类型不断增加:

类别顺序:先实后虚。

实词掌握顺序: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虚词掌握顺序:连词—介词—助词—叹词。

句子的理解先于句子的产生。(先听懂后会说)

幼儿末期,儿童的自我中心言语逐渐被社会性言语代替。

语用技能主要包括听和说两个方面。

幼儿的阅读材料主要是图画,

幼儿在阅读图画时表现出的阅读能力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分析阶段。

第二,综合阶段。

第三,分析综合阶段。

幼儿言语能力的培养:首先,要重视幼儿发音技能的培养。

其次,为幼儿创造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

第三,以身作则培养家庭的阅读氛围。

在幼儿的口头言语中,对话言语占绝对优势。

儿童进入学校之后,独白语言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并开始成为口头言语的主要形式。

口头言语内容的发展:

发音更加准确。

词汇数量尤其是抽象词汇的数量继续增加,对词汇的理解更加精确和深刻,运用词汇的能力增强。

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进一步完善起来,语句合乎语则、完整而连贯。

在小学阶段,最初是书面言语落后于口头言语,约从四年级起,书面言语的发展可超过口头言语的水平。

书面言语的特点:

①书面言语比口头言语出现得晚。

②书面言语比口头言语要求更高、更复杂,需要精确的词句,正确的语法和严密的逻辑。

③书面言语更易于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得以广泛与长久地传播和保存。

识字的本质是记住汉字的音、形、意,

小学生识字的基本特点:

(1)各年级儿童一般都能顺利达到教学大纲所提出的识字要求,但发展不平衡。年级越低,优劣的两极分化越大,年级越高,差距越小。

(2)儿童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认识许多字。

(3)儿童识字后有回生现象——“学得快,忘得快”。年级越低,回生率越高;反之越低。阅读理解能力是衡量儿童阅读能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阅读的速度也是衡量阅读能力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阅读的基本方式是朗读和默读。

童年期儿童的朗读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主要特征有以下几条:

①材料的性质会影响朗读效果。

②朗读的成功,必须以识字为基础,以理解为条件。

③学龄儿童朗读水平与语文成绩相关。

④各指标发展不平衡。

⑤朗读的性别差异随材料的性质不同而变化,但一般来说女生似乎要优于男生。

李学铭等人(1988)研究提出小学生默读能力发展的如下特点:

①小学儿童复述和理解的发展水平都随年级而上升。

②小学儿童默读能力发展的城乡差异,在复述方面不显著;理解方面城市优于农村。

③小学儿童默读能力性别差异不显著。

④在理解的各项指标中,中心思想最佳,问答、段落次之。

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即口述阶段。(2)过渡阶段。(3)独立写作阶段。

第五章儿童的情绪发展布里奇斯认为,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种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这种反应通常由强烈的刺激所引起。

伊扎德认为,婴儿出生时有不同的面部表情和相当独立具体的情绪,它们是惊奇、痛苦、厌恶、最初步微笑、兴趣五种。

华生认为,新生儿的情绪主要有三种:

爱:在被柔和地轻拍和抚摸时,动作松弛反应,自然松开手指、脚趾或安静不动。

怒:主要由活动受到限制所引起,表现为身体僵直,手脚乱动,屏息并尖叫等。

怕:由突然出现的声音和身体失去支撑所引起,表现为发抖、嚎哭、屏息、啜泣。

林传鼎认为,新生儿具有两种情绪反应:愉快的情绪反应+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孟昭兰指出,新生儿已具有兴趣、痛苦、厌恶和微笑四种表情。

新生儿的情绪特征:(一)情绪表现完全受先天遗传图式的控制,有明显的个别差异。

(二)由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

(三)情绪表现笼统、不分化,不容易区分。

林传鼎发现,2岁的婴儿就有20多种情绪反应:对人的亲爱、尊敬、同情,对事物的好奇、羡慕,关于评价的惭愧、失望,否定性质的厌恶、愤怒,以及恐惧等。

婴儿已经具有所有的基本情绪。

约2—3个月时,婴儿能区别人和其他非社会性刺激,出现社会性微笑。

3—4个月时,婴儿能对适宜刺激大声发笑,对人的社会性微笑是无差别、无选择性的。

4个月后,婴儿出现有差别、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对熟悉的人比对不熟悉的人笑的更多。7—9个月,婴儿能将他人面部表情组作为一个整体模式加以识别,做出不同反应。

1周岁左右,婴儿能利用他人的表情作为社会参照来决定自己的行动方向。

约2岁时,婴儿能认识情绪经验的主观性。

两岁儿童已具有使用复杂的情绪调节策略的能力,如分心、自我安慰、寻求他人安慰、回避等。

2~3岁,能认识到情绪与愿望满足的关系。

4~5岁,知道情绪与信念、期望之间的关系。

幼儿能用一些情绪词汇,如高兴、害怕、生气、喜欢、爱等,描述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体验,或安抚别人、影响别人的行为。

幼儿已能使用多种策略,如自我安慰、回避不愉快刺激、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绪等,来调控自己的情绪。

但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有限。

移情是指儿童在觉察他人的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相似的情绪反应。

幼儿的移情主要表现为用言语去安慰别人,并经常伴随着亲社会行为。

移情分化为个人悲伤和移情担心。

个人悲伤指向自己,指观察者看到他人的不幸之后,想象自己会处在同样的情境中,从而产生与受害者类似的体验。

移情担心指向他人,是指面对他人的不幸时,观察者直接把注意指向受害者并想象他们有什么感受。

杨丽珠等研究发现,个人悲伤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移情担心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3~5岁的幼儿,个人悲伤优于移情担心,5岁左右的儿童,移情担心开始超过个人悲伤,逐渐占据优势。

学前儿童已能正确辨认高兴和愤怒两种表情;对恐惧表情的认知从幼儿一直发展,小学六年级时能较为稳定地正确辨认;五、六年级时能正确辨认轻蔑表情;对厌恶表情的认知,从幼儿园一直发展,六年级进入正确辨认阶段;六年级正确辨认惊讶表情。

初中生表情识别能力接近成人。不仅能通过声音的语音语调来辨认情绪,还能通过理解别人的语义来理解别人的情绪变化。初中一年级是个体面部表情认知趋于成熟的转折期。

高中生的面部表情辨认完全达到成人水平。

从学前晚期开始,儿童的同一情绪包含多种内容,引起较大的儿童恐惧的事物就多是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不同年龄的学前儿童,同一事件或情景所引起的情绪体验的深刻度不同。

小学生逐渐将情感体验与学校的行为规范和要求联系起来

初中生情绪体验更深刻且维持时间更长,尤其是他们认为最有价值的事情,最能激起强烈体验,这种体验常成为他们的心境,使他们的心理带上相同的色彩。

高中生情绪更为丰富,体验更加深刻:

a某种体验一旦出现便难以消除和排遣,维持的时间长;

b已出现所有人类情绪,各类情绪分出不同的层次;

c体验更为复杂化,同一情绪中有多种成分;

d多与社会文化内容相联系。

儿童的笑经历阶段:

第一阶段,反射性笑(0~5周)。

第二阶段,无区别的对人微笑(5~14周以后)。

第三阶段,有选择性的社会性笑(14周以后)。从4个月开始,出现有声的笑,不同的剌激引起笑的表现不同。

目前认为,笑与遗传、成熟、认知能力三者都有关系

儿童早期的感知和注意活动都是由这种动机所驱使的,求知欲、探究欲望是早期兴趣的具体表现。

随年龄的增加,儿童兴趣越来越广泛,既有广泛兴趣又有选择性的稳定持久的兴趣。

不仅有个体差异,也有性别差异。性别差异在幼儿时期就有所表现,学龄儿童的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上更为明显。

亲子依恋是指儿童对某个人所具有的特别亲密的难舍难分的一种情绪体验。

依恋和依赖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依恋是对个别人所表现出的一种特别亲近的情绪体验,反映的是与依恋对象在心理感情上的不可分离的关系;(必须形成)

依赖则是指希望某人在任何时间、任何事情上都给予帮助的心理倾向,反映的是对依赖对象具有行为上的不可分离性。(尽量避免)

3岁以前是儿童依恋形成的关键期。

依恋的风格(安斯沃斯):

安全型依恋

焦虑——抵抗型非安全依恋

焦虑——回避型非安全依恋

焦虑——抵抗型非安全依恋

对探索行为及陌生人焦虑,即使母亲在场亦如此。母亲的离开会使儿童极端沮丧。母亲返回时儿童会表现出矛盾心态:寻求保持与母亲的亲密但会怨恨,并且在母亲开始关注时进行抵抗。

焦虑——回避型非安全依恋

回避或忽视母亲。在母亲离开或返回时几乎没有情感反应。

造成依恋差异的因素:(1)儿童自身神经系统的特点。

(2)抚养者特别是母亲的抚养方式。

(3)儿童与母亲的身体接触、目光接触。

依恋对心理发展的作用:1. 正常依恋关系的形成有利于儿童良好情绪的发展;

2.良好的依恋关系有利于儿童正常交往能力的发展;

3.儿童母子分离若引起过强的分离焦虑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恐惧体验是每个正常儿童都具有的,这种体验是在儿童预防某种情景的威胁、保护自身安全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的。

恐惧体验对儿童的正常成长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儿童恐惧发展的差异性:

个别差异:恐惧数量、内容和性别三方面;

年龄差异,不同年龄儿童恐惧内容不同;

内容的变化,与儿童的身体状况、对情境的应付能力、生活经验和知识多少有关系。

儿童的怯生:

大约6个月左右,开始对陌生人有害怕反应,害怕强度渐进发展,12个月时最强烈。

儿童恐惧的产生原因:

1.先天论。认为儿童恐惧的产生是通过人类的进化作用由遗传得来的;

2.经验论。认为儿童的恐惧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后天的环境对儿童恐惧的作用更大!

帮助儿童克服恐惧的方法:1.让儿童自身参加活动;

2.为儿童提供勇敢的范例;

3.为儿童设置与所恐惧的事物相接触的情境;

4.教给儿童应付某种情境的方法。

小学生的焦虑主要来自:学校中的压力,父母期望太高,同伴交往不良,个性有消极特征等,一般是不良环境、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带来的。

焦虑与考试结果:

适度焦虑有助于考试,但过分焦虑则会引起一系列身心反应——心理上忧虑、失望、恐惧、记忆受阻、思维呆板;生理上心跳快、血压高、全身出汗、手发抖等影响考试结果。

儿童焦虑产生的条件:第一,与依恋对象的分离;

第二,缺乏同伴或不能与同伴正常交往;

第三,不自信,怀疑自己的能力;

第四,爱被剥夺。

儿童焦虑的克服:1.给儿童正确的爱,让儿童体会到温暖;

2.鼓励儿童多与同伴交往,学会交往技能;

3.要创造条件多让儿童体会成功感;

4.激励儿童正确面对困难,并提供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5.使儿童养成快乐开朗的性格特征。

第六章儿童意志的发展意志的概念:意志是有明确的目的,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意志行动的产生:

4个月前,行为表现为本能的反射行为和在生活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和低级条件反射系统。

4个月时,儿童出现了最初的随意行动。为意志行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8个月左右,开始用各种动作达到某一目的或得到某一结果,出现最初的意志行动,标志是行为有目的性和克服困难的成分。

婴儿的意志行动:1.婴儿的意志行动较多地受到成人言语的调节和控制,水平较低;

2.多按成人指示去完成一定任务;

3.可借助语言控制行为、克服困难,维持时间短;

4.3岁左右出现最初的独立行为要求,增强了儿童意志行动的自觉性。幼儿期是儿童意志行为初步发展的时期。

幼儿的坚持性:4-5岁,是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

幼儿的自制力:自我控制力的反映:抗拒诱惑和延迟满足。

抗外部干扰的能力形成早于抗内部诱因干扰的能力,且发展更迅速。

小学生的意志特点:1.自觉性总体比较差;

2.果断性随年级升高而发展,表现不稳定;

3.自制性品质发展慢,随年级增加而发展;

4.坚持性逐渐发展。

中学生的果断性:

初中生行动常表现出盲目和冲动,具有思维的批判性和敏捷性,但缺乏深思熟虑和全面深入

分析问题的能力。

中学生的自制力:

初中生自制力仍然很差——对行动目的性缺乏深刻认识,不善于与各种困难作斗争。

高中生自制力发展明显,使用内部控制,调控能力大大发展。

中学生的坚持性: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发展到高中已逐渐成熟稳定,但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小学是意志品质正在形成的时期。

初中阶段可塑性最强。

高中生的意志品质已逐渐成熟稳定。

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一)加强目的性教育

(二)创造机会磨炼青少年意志

(三)帮助青少年进行自我锻炼

(四)传授具体方法和策略

加强目的性教育:

尽量消除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通过各种渠道帮助他们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帮他们认识远大理想和目标对生活的重大价值,积极鼓励青少年立志;

帮助青少年树立既远大又符合自身条件的可操作性较强的目标。

磨炼青少年意志:

要求青少年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让他们参加适度困难的体力劳动和活动。

对于不合理请求,坚决予以拒绝。

在生活和学习中,共同协商制订规章制度,一旦生效,坚决执行,不能半途而废。

需要给青少年传授具体可用的方法与策略。

第七章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产生的指标:以儿童在镜像面前是否具有自我指向行为作为指标来判定儿童是否产生自我意识。

婴儿自我认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6-12个月,游戏伙伴阶段;

13-20个月,退缩阶段;

20-24个月,认识客体我阶段。

刘易斯和布鲁克斯的实验:

内容包括镜像实验、录像实验、照片实验。

婴儿自我认识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0-3个月,只对形象感兴趣;

3-8个月,利用动作一致性进行自我镜像认识(相依性线索);

8-12个月,用自己某些特征判断自己形象;

12-24个月,较准确通过特征线索认识自我。

15个月可能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认识生理自我:用“宝宝”称呼自己。

认识社会自我:开始会用“我”明确地称呼自己。

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对许多事情都要求“自己来”。

幼儿的自我意识:(一)自我认识的发展

(二)自我评价的发展

(三)自我体验的发展

(四)自我调控的发展

幼儿的自我认识:第一,对行动的认识逐渐精确;

第二,从幻想自我向现实自我过渡;

第三,开始认识自我的内心活动。

幼儿的自我评价:

一般出现在3.5—4岁,5岁绝大多数能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评价,6.5岁基本都能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评价。

第一,从他评到自评;

第二,从外部行为到内心品质;

第三,从笼统到细致;

第四,从主观情绪性到客观性。

幼儿的自我体验:

出现在4岁左右;

由与生理相关的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

幼儿自我情绪体验中最重要的是自尊感;

3岁左右产生自尊感的萌芽,6岁左右基本都能体验到自尊感。

幼儿的自我调控:出现在4-5岁;女孩高于男孩。

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评价内容更丰富全面,概括力更强;

评价越来越客观;

评价的稳定性增强。

小学生的自我概念:

已形成一定的自我概念,对自己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具有关于自己的某些内容的结构组织,但这种概念还是初步的。

小学生的自我体验:最突出的是自尊感的发展。

初中生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随年级增高而下降;

自我概念存在性别差异;

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相关;

自我概念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初中生的自我评价:第一,独立的自我评价;

第二,抽象性的自我评价;

第三,明确原则的自我评价;

第四,深刻全面的自我评价。

初中生的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表现出明显的成人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渴望尊重,有强烈的自尊感,非常重视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自尊受成人评价深刻影响,容易走极端。

高中生的自我意识:(一)深入了解自我

(二)关注自我形象

(三)强烈敏感的自尊

(四)动态自我调控

(五)自我意识矛盾性

深入了解自我:

更善于内省,更喜欢关注自己、思考自己;

能从外表、性格、能力、内心、个性品质等各方面对自己作出评价,更全面客观;

强烈敏感的自尊:自尊心越来越强。

渴望在集体中处于合适的位置,受到集体的重视和肯定。

希望得到他人(教师、同学)承认和好评。

在各种场合尽力展现自己的能力。

做事努力争取做得最好,以求得赞赏。

动态自我调控:自我控制的稳定是自我意识成熟的标志;

自我调控能力处于动态变化中,还不成熟;

自我调控以内在控制为主;

不成熟反映在行为动机常不稳定,易变化。

自我意识矛盾性: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矛盾;

自己心中的自我与他人评价的自我的矛盾。

第八章儿童气质、性格和社会性的发展气质的概念: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气质的特点:气质与生俱来,以高级神经活动特征(类型)为生理基础。

气质是行为的动力特征,与行为内容无关,无好坏善恶之分。

气质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变化较难,较慢。

巴斯活动特性儿童气质活动性、冲动性、情绪性、社交性

活动性:忙于探索外在世界,常做一些大动作,乐于从事一些运动性游戏。

气质稳定性和可变性:

气质的显著特征就是其发展的连续性(即稳定性);

气质由生物因素决定,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有些气质能较多被改变,有些气质难改变。

1.气质特征是个性发展的基础;

2.气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环境;

3.不同的气质影响到环境作用的效果。

性格的概念:性格是表现在对现实的态度,及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的特点:

性格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以后天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为生理基础。

性格涉及行为内容和动机,有好坏善恶之分。

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明显,容易改变。

学前儿童的性格:5岁左右,儿童形成初步的性格!

5岁后,具有明显个别差异和性别差异。

小学生性格发展趋势:随年龄增长逐渐发展,发展速度不平衡;

小学2-4年级发展缓慢,是发展稳定期;

小学4-6年级发展较快,为快速发展期。

青少年的性格:青少年时期性格快速发展且初步定型。

两个稳定期和两个骤变期:

稳定期:小学二年级——四年级和小学六年级——初中二年级。

骤变期:小学六年级前后(进入少年期时)和高中一年级前后(进入青年初期时)。

儿童社会性涵义:儿童在生物特性基础上,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

程中,逐渐形成的并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需要、态度、价值观、行为等心理特征的总和。弗洛伊德和劳伦茨:攻击为一种本能。

后果定义:攻击是导致另一个体受到伤害的行为。

班杜拉:攻击是依据社会判断标签的特定行为。

攻击的分类:情感性攻击——工具性攻击(劳伦兹);

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哈特普);

个人推动的攻击——社会推动的攻击;

身体攻击——言语攻击;

内隐攻击——外显攻击;

反应性攻击与主动型攻击(道奇)···

1岁婴儿会用武力对待持有自己所钟情玩具的同伴。

攻击行为的年龄变化(学前):无缘无故发脾气现象不断减少,4岁后少见;

报复性反应在3岁后急剧增加;

攻击行为的缘起随年龄而变化;

攻击行为的形式随年龄而变化;

发生频率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攻击行为的稳定性:

从学前期到青少年期,攻击性相对稳定。

6-12岁的言语攻击和身体攻击表现,能够较好地预测青少年时期的攻击性倾向。

8岁时的攻击性表现能预测30岁时的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

攻击行为稳定性的原因:

攻击性的家庭情境会培养和助长儿童的攻击性;

攻击性的同伴群体或社区环境也会维持儿童的攻击性;

攻击行为可能有基因学上的基础。

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1.男性普遍比女性更具有攻击性,在2-

2.5岁时就表现出来;

2.男孩多为身体攻击,女孩多为言语攻击。

性别角色涵义:

性别角色是一定文化背景的社会对不同性别的社会成员所要求的态度和行为的总和。

性别认同的发展:性别认同是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在生理特征上属于某一种性别的理解和接受,又被称为性别理解。

性别认同发展:

2岁左右,开始最初的性别认同,水平低。

性别稳定性的发展早于性别恒常性的发展。

4岁,获得性别稳定性的认识;

6-7岁,获得性别恒常性的认识。发展趋势:自身→同性他人→异性他人。

9岁左右,能用言语来解释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

性别角色成见表现出“U”型发展趋势

性别行为发展:

婴儿期,具有明显的选择玩具和游戏的性别差异。

幼儿期,在个性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随年龄增长不断发展。

4-6岁,是男女儿童认知和个性发展的一个转折期。

小学生和中学生,在人格特征上表现出一般性的性别特征。

性别化发展差异:

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笔记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概述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从狭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比较动物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心理,研究动物种系心理发展的图景与规律;比较处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各民族的心理,研究人类种系心理发展的历史轮廓和规律,以及研究人类一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个体发展心理学。 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围,不同于常识所称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从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 行为模式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它既包括外显的行为特质,也包含内隐的心理特征。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对心理发展原因和机制的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构建有关心理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好地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使我们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培养与干预具有了科学的依据。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尽管心理发展遵循相同的模式,必须注意到发展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不仅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各不相同,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也不相同。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遗传的作用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充分体现了,环境则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施加影响。儿童生活的环境各种各样,这些环境因素也被视为儿童行为的生态圈。在这些生态环境中,儿童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分别是家庭、学校和社区。 就家庭而言,父母的养育方式、文化水平与职业状况、父母个性、亲子关系的质量、家庭类型(完整家庭还是单亲家庭)、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等是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班级凝聚力、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方式等,对不同的儿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社区环境方面,邻里关系、社区文化娱乐设施、社区社会支持体系等是较为重要的环境变量。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模式,测量和解释发展的个别差异,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顺利地度过每个发展阶段,帮助儿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或暂时的障碍。 例如,通过对儿童早期依恋现象的探讨,提出有助于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的有效方法。 通过对学龄初期儿童认知与行为特点的探讨,可以提出培养儿童注意力集中、行为自我控制的有效手段,从而减少儿童的多动行为三、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 (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 (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 (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圆的知识点总结

圆的知识点总结 (一)圆的有关性质 [知识归纳] 1. 圆的有关概念: 圆、圆心、半径、圆的内部、圆的外部、同心圆、等圆; 弦、直径、弦心距、弧、半圆、优弧、劣弧、等弧、弓形、弓形的高; 圆的内接三角形、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圆内接多边形、多边形的外接圆;圆心角、圆周角、圆内接四边形的外角。 2. 圆的对称性 圆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圆具有旋转不变性。 3. 圆的确定 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4. 垂直于弦的直径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1 (1)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垂径定理及推论1可理解为一个圆和一条直线具备下面五个条件中的任意两个,就 可推出另外三个:①过圆心;②垂直于弦;③平分弦(不是直径); ④平分弦所对的优弧;⑤平分弦所对的劣弧。

推论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5. 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条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此定理和推论可以理解成:在同圆或等圆中,满足下面四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就能推出另外三个:①两个圆心角相等;②两个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③两个圆心角或 两条弧所对的弦相等;④两条弦的弦心距相等。 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 6. 圆周角 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推论3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的一半。 7. 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8. 轨迹 轨迹符合某一条件的所有的点组成的图形,叫做符合这个条件的点的轨迹。 (1)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这个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2)平面内,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3)平面内,到已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例题分析] 例1. 已知:如图1,在⊙O中,半径OM⊥弦AB于点N。 图1 ①若AB=,ON=1,求MN的长; ②若半径OM=R,∠AOB=120°,求MN的长。 解:①∵AB=,半径OM⊥AB,∴AN=BN= ∵ON=1,由勾股定理得OA=2 ∴MN=OM-ON=OA-ON=1 ②∵半径OM⊥AB,且∠AOB=120°∴∠AOM=60°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儿童发展心理学_笔记_刘金花版

儿童发展心理学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2 、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 、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 1、绝对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Galton ,F)为代表。 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和一个我自己可以给予特殊培养的世界。我保证在他们中任意选择一个,训练成我想要培养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小偷,而不管他的天赋、爱好、能力、倾向性以及他祖宗的种族和职业。”(1930) 2、共同决定论 代表认为是“辐合论”的倡导者斯腾(Stern ,W.1871-1938)。核心:人类心理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两者相辅相成所造就的。这是一种折中主义的发展观。 格赛尔(Gesell ,A.1880-1961)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祖宗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这就是成熟-学习原则。格赛尔的理论——成熟优势论,主要来自双生子研究。(双胞胎爬梯实验) 3、相互作用论 代表认为是皮亚杰。相互作用论的观点是当前普遍承认的观点。 (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通常是年龄越小,遗传的影响越大;低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制约少,受遗传影响大;越是高级的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高级情感)受环境的影响越大。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2)乳儿期(1 个月~1岁) (3)婴儿期(1岁~3 岁)(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3岁~6、7 岁) (5)童年中期(6岁~11、12 岁) (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11、12岁~14、15 岁) (7)青年早期(14、15岁~17、18 岁) 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S、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 五、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 六、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第三节儿童身体、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身体的发展 人体的生长发育不是直线上升,而是呈波浪式的,发展的速度是不等速的,有时快些,有时慢些,交替着进行。 1、儿童身体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身高和体重。 2、儿童的身高和体重的增长水平可用以下公式计算:身高(厘米)=实龄 ╳ 5+80(2 岁后)体重(公斤)=实龄╳ 2+8(1 岁后)儿童身体正常的发展遵循两项原则:头尾原则(从头到尾)和远近原则(由近及远)。 、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儿童年龄越小,神经的兴奋过程就比抑制过程占优势,兴奋也特别容易扩散第四节儿童动作的发展 一、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上至下头-翻身-坐-爬-站-行走。

圆的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的

A 图4 图5 圆的总结 集合: 圆:圆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大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小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轨迹: 1、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2、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线段的中垂线; 3、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角的平分线; 4、到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平行于这条直线且到这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两条直线; 5、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平行于这两条平行线且到两条直线距离都相等的一条直线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点在圆内 dr 点A 在圆外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相离 d>r 无交点 直线与圆相切 d=r 有一个交点 直线与圆相交 dR+r 外切(图2) 有一个交点 d=R+r 相交(图3) 有两个交点 R-r

沉积相知识点复习 (5)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系试卷 一、填空题( 每空0.5 分,共10 分) 3 、一般说来,层状叠层石生成环境的水动力条件①__________ ,多属②__________ 的产物;柱状叠层石生成环境的水动条件③__________ ,多为④__________ 的产物。①较弱,②潮间带上部,③较强,④潮间带下部至潮下带上部。 6 、Young et al.(1972) 以潮汐作用带为形式的相带模式包括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 ③__ ________ 和④__________ 四个相带。①潮上带,②潮间带,③局限潮下带,④开阔潮下带。 7 、第一部系统论述我国各地质时代的沉积岩层的古地理轮廓的专著是①__________ 编著的② __________ 。①刘鸿允,②《中国古地理图》。 1 、相标志是相分析及岩相古地理研究的基础,可归纳为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和③ __________ 三类。①岩性标志,②古生物标志,③地球化学标志。 6 、Laporate(1969) 以潮汐作用划分的相带模式包括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 和④__________ 四个相带。①潮上带,②潮间带,③潮下带上部,④潮下带下部。 7 、米德尔顿和汉普顿按支撑机理把沉积物重力流划分为四种类型,即①__________ 、②______ ____ 、③__________ 和④__________ 。①碎屑流,②颗粒流,③液化沉积物流,④浊流。 5、按照地貌特点、水动力状况和沉积物特征,可将砂质高能滨岸相划分为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和④___________四个亚相。①海岸沙丘、②后滨、③前滨、④近滨。 6、欧文(Irwin,1965)根据潮汐和波浪作用的能量,将陆表海碳酸盐沉积作用环境划分出了三个能量带,即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和③____________。①远离海岸的X带(低能带)、②稍近海岸的Y带(高能带)、③靠近海岸的Z带(低能带)。 三、比较下列每对术语的异同点( 每小题 4 分,共32 分) 4 、泥岩与页岩——均为粘土岩,前者无页理,后者有页理。 5 、沉积相与岩相——岩相与沉积相是从属关系。沉积相是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而岩相是一定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或岩石组合,是沉积相的主要组成部分。 6 、河控三角洲与浪控三角洲——为不同作用所控制形成的三角洲。河控三角洲是以河流作用为主形成的三角洲,是高建设性的三角洲,形态上呈鸟足状或朵状。浪控三角洲是以波浪作用为主形成的三角洲,是破坏性的三角洲,形态上呈鸟嘴状。 7 、内波与内潮汐——内潮汐是内波的一种特殊类型。内波是指存在于两个不同密度的水层界面上或具有密度梯度的水体之内的水下波(LaFond,1966 ),内波的振幅、周期、传播速度、深度的变化范围都很大。其中周期与半日潮或日潮相同的内波叫做内潮汐。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笔记】发展心理学笔记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 概念 1. 二因素理论p10 2. 复演说p18-p19+p187 3. 比率智商p19 4. 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普莱尔”-《儿童心理》 简答、论述 1. 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P2-P4 2. 什么是“遗传与环境之争”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P9-P11 02年论述。 3. 如何看待心理发展的阶段论?P12两个观点说一下,P12-P13 4. 什么是白板说?对此应如何评价?P15-P16 5. 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此应如何评价?P16-P17 第二章 1. 格式P23 2. 同化和顺应P23 同化是01年名词 3. 平衡过程P26 4. 客体永存P30 5. 守恒P32 02年名词 6. 心理社会危机P40 01年名词 7. 同一性P217 8. 观察学习P43 9. 内化P44-P45 10. 最近发展区P46 简答、论述 1. 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P24 2.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P27-P34 3. 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02年简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试分析他的观点?01年论述 4. 在维果斯基理论中,工具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内化过程?P44-P45 5. 比较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P37-P41 6. 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P41-P43 第三章 1. 组群效应P49 02名词 2. 序列研究P51 01名词 3. ABAB设计P57 4. 跨文化研究P52 5. 文化公平测验P56-P53 简答论述 1. 说明横向研究的优缺点P48 2. 说明纵向研究的优缺点P50

圆知识点总结及归纳

第一讲圆的方程 (一)圆的定义及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的互化 (1)将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展开并整理得x2+y2-2ax-2by+a2+b2-r2=0,取D=-2a,E=-2b,F=a2+b2-r2,得x2+y2+Dx+Ey+F=0. (2)将圆的一般方程x2+y2+Dx+Ey+F=0通过配方后得到的方程为:

(x +D 2)2+(y +E 2 )2= D 2+ E 2-4F 4 ①当D 2 +E 2 -4F >0时,该方程表示以(-D 2,-E 2)为圆心, 1 2 D 2+ E 2-4 F 为半径的圆; ②当D 2 +E 2 -4F =0时,方程只有实数解x =-D 2,y =-E 2,即只表示一个点(-D 2,-E 2);③当D 2+E 2-4F <0时,方程没有实数解, 因而它不表示任何图形. 2、圆的一般方程的特征是:x 2和y 2项的系数 都为 1 ,没有 xy 的二次项. 3、圆的一般方程中有三个待定的系数D 、E 、F ,因此只要求出这三个系数,圆的方程就确定了. 2>r 2. (2)若M (x 0,y 0)在圆上,则(x 0-a )2+(y 0-b )2=r 2. (3)若M (x 0,y 0)在圆内,则(x 0-a )2+(y 0-b )2

方法一: 方法二: (四)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1 外离 2外切 3相交 4内切 5内含 (五)圆的参数方程 (六)温馨提示 1、方程Ax2+Bxy+Cy2+Dx+Ey+F=0表示圆的条件是: (1)B=0;(2)A=C≠0;(3)D2+E2-4AF>0.

地史学复习重点汇总+中国地质大学.doc

沉积环境: 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 沉积相——反映沉积记录成因(环境、条件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即沉积记录成因的物质表现。生物相岩相 相变——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在空间(横向)上的变化。 相分析——综合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推断其成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瓦尔特相(定)律亦称相对比原理 :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相互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 即在垂向上整合叠置的相是在侧向上相邻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 “The past history of our globe must be explained by what can be seen to be happening now” (James Hutton). It was named Uniformitarianism by Charles Lyell (1830; Hutton, 1795) Sed. Facies indicators——the physic, chemic and biologic characteristics which indicat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processes and conditions. 。。。。。。 地层:各种层状岩石的统称.包括所有的沉积岩,部分火成岩和变质岩. 地层学:研究层状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时空分布规律(狭义)和形成环境条件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她的核心目标就是建立地球科学的时间坐标。 地层叠覆律: 原始地层自下而上是从老到新的(上新下老) 原始水平律: 地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水平摆放). 原始侧向连续律: 地层在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是连续的,或者延伸到一定的距离逐渐尖灭(侧向连续)。 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相同。

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重点

一、绪论 1、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儿童动作、语言、思维、记忆、情感等心理发展的规律。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2、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1、遗传决定论:心理发展由遗传基因所决定,其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与暴露的过程。代表人物:高尔顿、主张复演说的霍尔评价:片面强调遗传,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 环境决定论(观点: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代表人物:华生:心理发展就是形成刺激反应链斯金纳:外在的强化来塑造和改变评价:片面强调环境的作用 共同伦决定:心理发展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斯腾:心理发展是内在素质和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格塞儿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 评价:只是把遗传和环境简单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折中调和。 相互作用论皮亚杰。主要观点: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这就是说,有时遗传可以影响或改变环境,而环境也可以影响或改变遗传。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3、关键期的概念、“印刻”现象,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格塞尔的实验及启示 无须强化的,在一定时间窗口内形成的反应叫“印刻现象”,即社会性依恋行为的“关键期”。 目前较为综合的看法是: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也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 研究的是双生子在不同的时间学习爬楼梯的过程和结果48,52周何一项训练或教育内容针对某个特定的受训对象,都存在一个最佳教育期。用最短的时间达成最佳的训练效果。 4、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标志,西方与我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1882年《儿童心理》 5、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跨文化研究概念及优缺点 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的资料,有助于描述心理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此外,样本也易选取与控制。成本低,省时省力,见效快,其不足之处在于,由于被试的取样是几个年龄点,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故不足以确切地反映出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依据所描绘出的心理发展

《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感悟1500字

《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感悟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感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感悟1500字: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的学科。(为人父为人母我们是不考证的,没有上岗证就诞生了一个幼小的生命,我们亦步亦趋,从马虎大意,一个孩子的身份转化成有母爱,有父爱的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也是走向成熟的历程。 教育是终身的事,也预示着,当我们老去,还是有不懂的教育问题,吾生有涯而知无涯,用有限的生命探索无尽的宇宙奥秘,那就要抱着一颗平常心,不求穷尽,只求日醒。) 人的儿童时期(包括少年期和青年初期,一般为0-18岁) (原来总以为儿童仅仅是13岁以前的,青春期也是儿童的升级版,孩子还是个孩子,不当做完全的成人要求,也不当做绝对的孩子教育。随着个性化发展,自由的渴望,读懂他们的心,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决定沟通的钥匙。) 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算起,因为这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用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比较有系统的科学的著作。 (德国哲学家辈出,康德、马克思、尼采、黑格尔、叔本华、莱

布尼茨、海德格尔、哈贝马斯、谢林,真是个值得花费精力的国家。)弗洛伊德核心是情欲说,超我包括两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 (在龙岗书院王阳明要求学生务必做到: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不立志不可能勤学,不勤学志也无法完成。为人处世,不可能无过,但应有过必改。同理,一个孩子具有善念、自我约束力、正的目标,学习就有东西,自然形成自推的力量,这股力量是多少家长梦寐以求的。 我们常说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再好,我们孩子最爱自己的孩子,那何必过多关注别人家的孩子,总是自毁自家的呢。要是更看重激发内推力,是不是轻松很多呢?) 主动感对内疚感(4-7岁),勤奋感对自卑感(7-16岁) (主动与内疚是希望父母高兴吧,这个时候只是想做听话的孩子,得到父母的表扬。到了入学年龄后,孩子通过集体生活,真正具有了荣辱观,无论是一起嬉戏还是竞争,学知识,都造成孩子会跟同伴比较,抓住机会促进他们趋于勤奋、坚强、乐观的品质,逃离享乐、攀比、懒惰的价值观。) 4-7岁培养靠自己的良心控制自己的行为,主动性 (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更多是天性使然,顺其自然,因材施教,不要做过多的干涉。) 7-16岁学习,帮助儿童勤奋学习,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正确对待竞争,勤奋品质。 (当孩子刚入学要帮助他们适应,在前期多花精力,后期就轻松

九年级数学圆的知识点总结大全

r B 一、知识回顾 第四章:《圆》 圆的周长 : C=2πr 或 C=πd 、圆的面积 : S=πr 2 圆环面积计算方法: S=πR2- πr 2或 S=π( R2-r 2) (R 是大圆半径, r 是小圆半径) 二、知识要点一、圆的概念 集合形式的概念: 1 、 圆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2 、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大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3 、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小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轨迹形式的概念: 1、圆: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就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固定的端点 O 为圆心。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直径。圆上任意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 2、垂直平分线: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角的平分线: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4、到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平行于这条直线且到这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两条直线; 5、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 平行于这两条平行线且到两条直线距离都相等的一条直线。二、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1、点在圆内 d r 点C 在圆内; A d 2、点在圆上 d r 点B 在圆上; O d 3、点在圆外 d r 点 A 在圆外; C 三、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圆相离 d r 无交点; 2、直线与圆相切 d r 有一个交点; 3、直线与圆相交 d r 有两个交点; r d d=r r d

C D 四、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外离(图 1) 无交点 d R r ; 外切(图 2) 有一个交点 d R r ; 相交(图 3) 有两个交点 R r d R r ; 内切(图 4) 有一个交点 d R r ; 内含(图 5) 无交点 d R r ; d d d R r R r R r 图 1 图2 图 3 d d r R r R 图4 图 5 五、垂径定理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且平分弦所对的弧。 推论 1:(1)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 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 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以上共 4 个定理,简称 2 推 3 定理:此定理中共 5 个结论中,只要知道其中 2 个即可推出其 它 3 个结论,即: ① AB 是直径 ② AB CD ③ CE DE ④ 弧 BC 弧 BD ⑤ 弧 AC 弧 AD 中任意 2 个条件推出其他 3 个结论。 A 推论 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C D 即:在⊙ O 中,∵ AB ∥ CD O O ∴弧 AC 弧BD A B E B 六、圆心角定理 顶点到圆心的角,叫圆心角。 圆心角定理: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弧相等,弦心距相等。 此定

岩石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火成岩 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类似矿物的物质(如有机质、玻璃、非晶质)和生物遗骸等构成的固态集合体。 岩石的成因分类:按岩石的形成作用过程划分为:岩浆岩:是由地幔或地壳的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形成岩浆继而冷却固结的产物。沉积岩:是由地表风化产物、火山碎屑物等,在外力作用下搬运、沉积、固结而成的。变质岩:是由先已存在的岩石(岩浆岩及沉积岩)在温度、压力及应力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为适应新的环境而形成的岩石。 三大岩类之间的循环转换关系:已经存在的沉积岩、变质岩、火成岩抬升到地表以后,经风化剥蚀、机械破碎、搬运、沉积等作用可以形成沉积岩;已经存在的沉积岩、火成岩或变质岩,因温压条件的变化或流体的作用等可形成变质岩;温压条件的进一步变化,可使原来的沉积岩。变质岩或火成岩发生熔融形成岩浆,岩浆在固结形成新的火成岩。 岩石学:是专门研究地壳、地幔及其它星体产出的岩石的分布、产状、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成因、演化等方面的科学。 岩浆:是天然形成于上地幔或地壳深部,含有部分挥发分和固态物质、粘稠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高温熔融体。自然界中硅酸盐岩浆占绝大多数,极少量是金属硫化物岩浆和金属氧化物岩浆(矿浆)及碳酸岩浆。 岩浆的主要化学成分: (1) 常量元素: O、Si、Al、Fe、Mg、Ca、Na、K、Mn、Ti、P、H、C等,其中O最多。在岩浆结晶过程中这些元素相互结合,组成各种矿物。通常以氧化物形式来表示:如SiO2 、Al2O3 、Fe2O3 、 FeO 、MgO、CaO、Na2O、K2O、MnO、TiO2、P2O5、H2O、CO2 等。但实际上在岩浆中这些元素并非以氧化物形式存在,而多是呈离子、原子或离子团的形式存在,如: Mg2+、 Na +、[SiO4]4-。 另外还有挥发份:CO2、SO2、CO、N2、H2 NH3、NH4、HCl、HF、KCl、NaCl等等。硅酸盐岩浆化学成分以SiO2含量最多,根据SiO2含量将硅酸盐岩浆分成4种类型:1) 酸性岩浆SiO2 > 63%(wt%) 2) 中性岩浆SiO2 52~63%(wt%) 3) 基性岩浆SiO2 45~52%(wt%)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柯尔伯格的道 德发展阶段理论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柯尔伯格,依据不同年龄儿童进行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模式。柯尔伯格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来推断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其中,典型的故事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这样的道德两难问题,具有不同道德水平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并提出不同的判断理由。根据被试的回答,柯尔伯格把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各包括两个阶段。 1.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 它包括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前习俗水平:即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它包括两个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第一,惩罚服从取向阶段:这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处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没有真正的准则概念。属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认为海因兹偷药是坏的,因为“偷药会坐牢”。 第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阶段的儿童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遵从准则,偶尔也包括满足他人需要的行动,他们认为如果行为者最终得益,那么为别人效劳就是对的。人际关系被看作是交易场中的低级相互对等的关系。儿童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东西。他们能部分地根据行为者的意向来判断过错行为的严重程度。 习俗水平: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并遵守和执行社会的规范。 它包括两个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第一,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和惯常的角色行为,避免非议以赢得赞赏,重视顺从和做好孩子。儿童心目中的道德行为就是取决于人的,有助于人的或为别人所赞赏的行为。他们希望保持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和谐的关系,希望被人看作是好人,要求自己不辜负父母、教师、朋友的期望,保持相互尊重、信任。这时儿童已能根据行为的动机和感情来评价行为。

(完整版)圆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圆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一、圆的定义。 1、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点组成的图形。 2、在同一平面内,到一个定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点组成的图形。 二、圆的各元素。 1、半径:圆上一点与圆心的连线段。 2、直径:连接圆上两点有经过圆心的线段。 3、弦:连接圆上两点线段(直径也是弦)。 4、弧:圆上两点之间的曲线部分。半圆周也是弧。 (1)劣弧:小于半圆周的弧。 (2)优弧:大于半圆周的弧。 5、圆心角:以圆心为顶点,半径为角的边。 6、圆周角:顶点在圆周上,圆周角的两边是弦。 7、弦心距:圆心到弦的垂线段的长。 三、圆的基本性质。 1、圆的对称性。 (1)圆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2)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它的对称中心是圆心。 (3)圆是旋转对称图形。 2、垂径定理。 (1)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且平分这条弦所对的两条弧。 (2)推论: ?平分弦(非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平分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弧所对的弦。 3、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的度数。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度数的一半。

(1)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2)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圆周角为直角,它所对的弦是直径。 4、在同圆或等圆中,两条弦、两条弧、两个圆周角、两个圆心角、两条弦心距 五对量中只要有一对量相等,其余四对量也分别相等。 5、夹在平行线间的两条弧相等。 6、设⊙O 的半径为r ,OP=d 。 7、(1)过两点的圆的圆心一定在两点间连线段的中垂线上。 (2)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圆心是三边中垂线的交点,它到三 个点的距离相等。 (直角三角形的外心就是斜边的中点。) 8、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d 表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r 表示圆的半径。 直线与圆有两个交点,直线与圆相交;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直线与圆相切; 直线与圆没有交点,直线与圆相离。 2 9、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x 1,y 1)、B (x 2,y 2)。 则AB=221221)()(y y x x -+- 10、圆的切线判定。 (1)d=r 时,直线是圆的切线。 d = r 直线与圆相切。 d < r (r > d 直线与圆相交。 d > r (r d 点P 在⊙O 内 d > r (r

沉积岩与沉积相考试题

沉积岩与沉积相 请注意: 1、本考试科目提供一套试题参考答案,进入本门课程点在线考试,随机抽题,如果考试题不是其中试题,千万别点最下面的“完成考试”按钮,立即关闭窗口,重新进入抽题,直到抽到所给这套题为止 2、在线考试只有一次机会,成绩为最终考试成绩,抄袭、雷同作业一律按零分处理。没给答案的可自行发挥,别空题,做完后一定点完成考试显示“答卷结果保存成功”表示提交成功,否则考试结果将无分值

1.成岩作用 广义的成岩作用是指从沉积物到沉积岩,以及在沉积岩形成以后再到它遭受风化作用或变质作用即到其被破坏或发生质的变化以前,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或作用,是沉积岩的形成和演化的重要阶段。 2.沉积相 沉积环境和该环境中所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总和(综合)。 3.河流的“二元结构” 河流沉积的下段是由河床亚相的滞留沉积和边滩沉积组成,是由于河道迁移而引起的沉积物侧向加积的结果,构成了河流沉积的底层沉积。上段由堤岸亚相和河漫亚相组成,属泛滥平原沉积,主要是大量细粒悬浮物质在洪泛期垂向加积的结果,构成了河流沉积剖面的顶层沉积。底层沉积和顶层沉积的垂向叠置,构成了河流沉积的“二元结构”。 4.在海里或江里的岩石或珊瑚虫遗骸堆积成的岩状物 5.海洋或湖泊中,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水下斜坡或峡谷流动的,含大量泥沙并呈悬浮状态搬运的高密度底流 6.如波状层理:纹层呈对称或不对称的波状,但其总的方向平行于层面。 7.又称毛细管浓缩作用或蒸发泵作用。 一般认为在潮上带,早先沉积的碳酸钙沉积物饱含孔隙水,在强烈蒸发时孔隙水沿毛细管上升,并使沉积物下部与海水沟通的孔隙不断获取海洋中正常海水的供给,就像泵汲一样。蒸发泵汲作用进行,使潮上带沉积物上部孔隙水的盐度大大提高,出现文石、高镁方解石及石膏沉淀,特别是石膏的沉淀增高了卤水中Mg/Ca比值,这些卤水就成为一种交代溶液,逐渐交代碳酸钙沉积物而形成白云岩。 8. 三角洲,即河口冲积平原,是一种常见的地表形貌。江河奔流中所裹挟的泥沙等杂质,在入海口处遇到含盐量较淡水高得多的海水,凝絮淤积,逐渐成为河口岸边新的湿地,继而

(完整word版)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概论 一、三个基本问题 1、何谓“发展” 发展指的是个体生命全程中系统的连续性的变化。 2、为何发展成熟和学习 3、何谓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青年期这个特定过程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这个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的一门科学。 二、为什么要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 三、三个争论 1、发展是连续性还是阶段性 2、儿童是主动还是被动 3、遗传还是环境 (一)遗传与环境 1、遗传决定论 ⑴创始人——高尔顿遗传定律“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其受遗传的决定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与躯体组织所受遗传的决定一样” ——〈遗传的天才〉 ⑵复演说——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⑶本能说一一麦独孤、弗洛伊德和桑代克 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华生 给我12 个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自己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中养育他们,不论他们祖宗的才干、爱好、倾向、能力和种族如何,我保证将任何一个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美术家、大商人,以至于乞丐或者强盗——华生 纽曼的同卵双生子实验 3、共同决定论 斯特恩的“合并原则” 吴伟士的“相乘说”格塞尔的“成熟学习论” 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4、总结与反思 1、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影响心理发展(安娜斯塔西) (1)反应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遗传结构,都以独特的方式对环境和刺激作出反应,这种反应有一个范围限度。 ①遗传给个体提供了潜在的发展范围。 ②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力是不一样的。 ③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可能使不同的个体表现出相似的特征。 (2)渠道化遗传基因已为某些行为特征纳入特定的发展渠道,限制着这些行为的发展。而对于某些心理特征(如智力、个性),遗传很少将其纳入特定的发展渠道,环境较容易发生影响。 (3)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遗传和环境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 四、早期儿童发展心理学回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