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经济学知识点

经济学知识点

经济学知识点
经济学知识点

第一章:

1、么是管理经济学?它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实什么?

答: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西方传统经济学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的学科。

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第一,管理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是以市场经济中的微观主体及其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但它们各自的分析角度、关注的范围和层次等又有所不同;第二,管理经济学承袭了微观经济学的诸多家假定和前提,但为了更接近客观实际。又作了各种程度的放宽和突破;第三,管理经济学同微观经济学一样,在分析企业行为时广泛使用多种经济模型,尤其是数量模型,但二者运用模型分析的目的不尽相同。

2、管理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管理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行为理论、供求理论和需求分析、生产决策分析、成本决策分析、市场结构与竞争战略分析、价格理论与定价决策分析、营销决策分析、投资决策分析、风险决策分析。

3、边际的含义是什么?什么是边际分析法?

答:边际的经济含义就是边缘、额外、追加之意。它被人们用来揭示两个具有因果或相关联系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函数关系。边际的数学含义就是某一连续函数的导数,它反应的是自变量的微小变化对因变量的影响。

4、分析无约束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方法是什么?解决有约束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方法是什么?

答:分析无约束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方法是一元函数求极值方法和多元函数求极值方法。解决有约束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方法是拉格朗日法和线性规则。

5、管理经济学有哪些基本特点?

答:管理经济学的特点有:(1)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2)管理经济学是一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经济学;(3)管理经济学是一门以数理分析为基础手段的经济学;(4)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和边缘性经济学;(5)管理经济学是企业管理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6、管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管理经济学是研究企业关于经济方面的管理决策,对企业管理决策所涉及的经济关系尤其是经济数量关系及其相关规律提供分析的一门学科。

7、管理经济学有哪些常用的分析方法?

答:管理经济学常用的分析方法有边际分析法和最优化分析法。

8如何认识企业的地位和性质?

答:首先企业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企业之所以能在社会中产生和存在就是因为社会需要它来生产和供给人们所需要的产品,各种企业的活动总是同物质生产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企业毫无疑问地是产品市场上的供应者或卖者,同时企业是把要素结合并转换成产品的资源转换体,这反映了传统微观经济学的企业的基本界定,决定了管理经济学对企业行为研究的基本范畴;其次企业是替代市场的资源配置方式,从事社会生产的企业或专业化个人同样须在市场上取得自己所需的生产要素,可见市场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企业既可以实现资源按技术要求合理配置的目的,又节省了交易成本;最后企业是追求特定经济利益的社会集合体。

第二章:企业行为理论

1、怎样正确认识企业的性质?

答:企业在现代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地位及其基本性质,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企业是社会生

活的基本单位。第一,企业毫无疑问地是产品市场上的供给者和卖者;第二,企业是把要素结合并转变成产品的资源转换体。(2)企业是替代市场的资源配置方式。(3)企业是追求特定经济利益的社会集合体。

2、企业的行为目标可能有哪些?

答:从企业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不同地位和性质,可以推论岀两种基本的企业行为目标。从企业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岀发,可以说企业的行为目标是为社会公众提供产品和服务;从企业是谋求经济利益的社会集合体岀发,可以说企业的行为目标是赚取利润,甚至说是谋求利润最大化。这样,企业就具有上述双重的行为目标。这种双重目标实际上是有机统一的。提供产品和服务是社会的、外在的要求,追求利润则是企业内在的动机和愿望;后者必须以前者为条件和手段才能真正实现,而前者对于企业来说也仅仅是实现后者的条件和手段。因此,对企业影响更为深刻的应当是其内在的利润动机。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主要行为目标是对现实进行了必要的抽象和简化后的假设。如果要使企业行为目标的分析更接近于现实,我们将会发现现实企业的行为目标是多元化的,在特定情况下,不少企业的目标是非利润最大化,而是:

(一)利润满意化;(二)销售收入最大化:(三)市场占有率最大化。}

3、经济利润、会计利润、正常利润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答:利润一般定义为企业总销售收入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

会计利润是利用会计成本计算岀来的利润,它反映企业实际拥有的净收入。经济利润则是利用经济成本计算岀来的利润,它是供企业经济学家进行决策分析使用的利润。正常利润,是维持企业长期经营所必须的最低限度的利润收入。

4、利润的功能是什么?

答: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里,无论在微观的企业行为及其决策活动中,还是对社会整体福利的影响上,禾U 润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1)利润是企业长期生存的条件;(2)利润是企业竞争的根源;(3)利润是社会发展的推进器;(4 )利润是衡量企业效益的尺度。

5、企业面临的三种基本类型的约束是什么?

答:对于任何企业都存在三种基本类型的约束: (1)需求约束,即社会消费者或产业用户对某种产品有

支付能力的最大购买需求量;(2)资源约束,是企业生产投入端所拥有的现实物质条件;(3)预算约束,

是指企业为购买各种投入而进行资金偿付的最大能力。

6、企业一般可能面临哪些方面的竞争压力?

答: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单独的企业都有可能面临来自五个方面的竞争力量的压力: (1)同行业企业的

竞争压力;(2)替代产品的竞争压力;(3)潜在进入企业的竞争压力;(4)投入品供应者的竞争压力;

(5)产品购买者的竞争压力。

7、政府干预经济的基本动因和主要形式上什么?

答:在现代社会里,导致政府干预经济的因素是多方面和错综复杂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最基本的因素有:(1)社会分配的公平性;(2)外部效应,即指一个经济行为者在独立进行自己活动的同时带给其它行为者的某种后果或影响;(3 )公共产品,即相对于必须严格经过市场等价交换才能取得消费权的产品而言的;(4)有效竞争。

政府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大致通过三种方式进行:(1)法律法规;(2)政策调节;(3)经济参与。

第三章需求理论与市场需求分析

1、家庭小轿车需求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答:因素有:(1)轿车的价格。(2)消费者的消费偏好。(3)消费者收入。(4)居民的环境。(5)广告宣传。⑹其它因素。如:推岀外观独特、空间宽大、客货两用,实用性较强的车,追求高品位、低价值、多功能、质量优质的车。再如国家政策,国家对奢侈品的税收政策,小轿车落户费、养路费以及管理费用的高低,油料的价格波动对小轿车的影响等。

2、果只岀现以下情形之一,商品房市场的交易量和价格会发生什么变化?

I费者的收入增加;

H府把商品房消费税提高10%

答:⑴消费者的收入增加。商品房市场的交易量就会增加,达到供不应求的时候,房地产开发商就会提高商品房的价格,但是提价也必须有个度,如果超岀了一定限度,消费者无力购买,交易量相应的会随之下降。⑵政府把商品房消费税提高10%购买方的负担加重,商品房市场的交易量就会下降,如果此时商品房开发商适当降低商品房的价格,就会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3、需求变动与需求量变动之间以及供给变动与供给量变动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答:需求是消费者与商品或劳务之间形成的一种市场关系。需求的形成应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有购买欲望。二,有购买能力。需求是购买欲望与购买能力的统一。

需求量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劳务需求的数量。商品的需求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供给指生产者能够而且愿意生产并向市场提供商品或劳务的一种市场关系。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要有生产和提供的愿望,即生产者愿意生产并把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岀售;二、要有生产的能力,即生产者拥有提供商品的条件。供给量指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生产者向市场供应商品或劳务的实务量。

4、下列商品中哪一种的需求价格弹性最低:苹果、汽车、食盐、电视机

答:食盐

5、需求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一关系对于企业价格决策有什么参考意义,并举实例加

以说明。

答: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需求量对商品本身价格变动的反应灵敏程度。需求价格弹性的参考意义主要表现在对企业定价的指导作用上。而这种参考意义的关键在于价格弹性与企业收入的关系上。当商品的需求相对有弹性时,商品的点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需求量变化的比例大于价格变化的比例,总收入与价格呈

反方向变化,价格提高,总收入下降,价格降低,总收入增加。在这种条件下,企业正确的价格策略应是适当的降低商品价格,通过扩大销售量来增加总收入。当商品表现为单位弹性需求时,商品的点需求价格弹性等于1,需求量变化的比例等于,价格增减对总收入没有影响。当商品表的需求相对无弹性时,商品的点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总收入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化,价格提高,总收入增加,价格下降,总收入减

少。企业正确的价格策略应该是在可能的条件下,通过适当的提高价格来增加总收入。

6、解释需求收入弹性与交叉价格弹性对企业决策的参考意义,并举实例加以说明。

答:需求的收入弹性反映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化的反应程度,它指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动百分之一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需求收入弹性对企业制定长远规划及确定产品组合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如:某些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当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时这些产品属于成长产业,其需求增加速度快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如果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零小于1,需求量的增加速度会慢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这些产品市场比较稳定,受国民经济变化的影响较小。如果企业产品需求的收弹性为负值那么在国民经济增长时适当压缩生产,而在国民经济萎缩时增加供给量。

需求的交叉弹性说明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受其它商品价格变化的影响程度。

7、胜利公司在决定扩大生产能力之前,对它的产品砂糖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每天

的需求量Q (单位:吨)是价格P的函数,其程式为Q=f (P)=1000-3P问题:⑴假定公司计划每天销售400吨,价格应定为多少?⑵如果公司按每吨250元价格出售,每天能销售多少吨?⑶按什么价格出售,

销售量为零?⑷如果价格为每吨200元,求点价格弹性。

解⑴400=1000-3P P=200 (元)

⑵ Q=10003P=1000-3*250=250 (吨)

(3)Q=10003P=0 P=1000/3=333 (元)

⑷ Q/ P*P/Q=-3*200/400= -1.5

8、申纺织公司估计市场对的确良的需求与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可用函数Q=100+0.21来表示。这里Q为需

求量,~ 问题:⑴求收入水平分别为2000元、3000元、4000元、5000元、6000元

时的需求量。⑵求收入为4000元和6000元时的点收入弹性。⑶求收入范围在2000元 -- 3000元之间和5000元——6000元之间时的孤收入弹性。⑷假定的确良是该公司的惟一产品,问:如果国民经济处于发展时期,该公司生产增长速度能不能快于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为什么?

解⑴1=2000 元Q=100+0.2*2000=500

I=3000 元Q=100+0.2*3000=700

I=4000 元Q=100+0.2*4000=900

I=5000 元Q=100+0.2*5000=1100

I=6000 元Q=100+0.2*2000=1300

(2)点收入弹性Ex= Q/ l*l/Q= 0.2*4000/900=0.89

Ex= Q/ I*I/Q= 0.2*6000/1300=0.92

(3)2000 元至3000 元之间弧收入弹性Ex=700-500/3000-2000*3000+2000/700+500=0.83

5000 元至6000 元之间弧收入弹性Ex=1300-1100/6000-5000*6000+5000/1300+1100=0.91

(4)答:该公司生产增长速度不能快于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因为从( 3)式可以看出,需求弹性大于零

小于1,需求量的增长速度会慢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这说明的确良产品市场比较稳定,受国民经济变

化的影响较小。

9、公司甲和公司乙是机床行业的两个竞争者。这两家公司现在的销售量分别为100单位和250单位。其产品的需求曲线分别为:

公司甲P甲=1000-5Q甲公司乙P乙=1600-4Q乙⑴求这两家公司当前的点价格弹性。⑵假定公司乙降低,使销售量增加到300单位,这一行动导致公司甲的销售量下降到75个单位,问甲公司对公司乙产品的交叉价格弹性是多少?⑶假定公司乙的目标是谋求销售收入量大,你认为它降价在经济上是否合理?

解:

⑴P 甲=1000-5Q=1000-5*100=500

P 乙=1600-4Q=1600-4*250=600

甲公司点价格弹性Ex= Q/ P*P/Q=-1/5*

500/100=-1

乙公司点价格弹性Ex= Q/ P*P/Q=-1/4*600/250=-0.6

⑵P 乙=1600-4*300=400

交叉价格弹性=100-75/400-600*400+600/100+75= -0.714

(3)公司的产品价格降至400元时,其总收入为400*300=120000,而在价格为600时,其总收入为

600*250=150000,很显然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第四章生产理论与生产决策分析

1、生产要素:企业生产品或劳务,必须投入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和设备、原材料、能源、厂房建筑等生产资料。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力和各种生产资料在管理经济学里统称为生产要素。

生产函数: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某些投入要素的组合,使产量最大或是产量一定的民政部研究投入要素的组合最小。(即表示产品或劳务的产出量与生产要素投入量之间数量关系的函数)。

2、什么是长期和短期?区分长期和短期的标准是什么?

答:生产理论中的长期指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企业能够高速任何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短期则指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固定不变。区分长期和短期的标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取决于生产要素的特征。

3、生产分析中,长期分析与短期分析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短期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1)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2)边际收益递减规律;(3)生产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L1。边际产量递增后递减,总产量递增。第三阶段

边际产量小于零,总产量递减。

长期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1)生产要素的替代性分析:a、等产量曲线。b、边际技术替代率;c、生产要素的合理替代区间。

(2)规模收益:a、规模收益递增;b、规模收益不变;c、规模收益递减。

4、在短期生产分析中,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相互关系?

答:在短期生产分析中,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三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即:如果生产过程的技术水平和其它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变,增加某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总产量会随之增加,但是当该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达到一定水平后,会出现边际产量递减。

5、单一可变投入要素以及多种可变投入要素的最优投入(组合)原则是什么?

答:单一可变生产要素投入最优的条件是其边际产量收入等于边际成本。也可以说当劳动力的边际产量收入等于边际成本时,劳动力的投入量最优。

如果生产过程中有多种生产要素,当每种生产要素的单位货币投入量的边际产量都相等时,这些生产要素的投入达到最优状态。

6、生产要素或产品的人格变化对生产要素短期及长期最优投入(组合)有什么影响?

答:如果产品价格提高,等利润曲线与生产函数曲线的切点右移,劳动力的投入量增加;相反,如果产品人格下降,劳动力的投入量会减少。

生产要素人格的变化,会改变生产要素的最优投入比例,人格相对提高的生产要素的最优投入量减少, 而人格相对下降的生产要素的最优投入量增加。

7、生产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力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

8某出租汽车公司有小轿车20辆、大轿车3辆。当司机人数分别为15、20、25、30、35人时,每月营业收入分别为110000元、117500元、122500元、125000元、126000元。如果司机每月平均工资为400

元,因增加一名司机而引起的其他支出(如燃料费等)为100元。试问:该公司应聘用多少司机,才能使

公司利润最大?

解:因为MC=400+100=500

当MR=MC=50时,人数最优。由下表:

L TR AR MR

15 110000

20 117500 1500 [= (117500-110000) /5]

25 122500 1000

30 125000 500

35 126000 200

当MR=50C时,L=30得知:

该公司应聘用30名司机,才能使公司利润最大。

9、假定某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10L.5K0.5其中:劳动力(L)的价格为50元,资本(K)的价格为80元。

⑴如果企业希望生产400个单位的产品,应投入L和K各多少才能使成本最低?此时成本是多少?⑵如果企业打算在劳动力和资本上总共投入6000元,它在K和L上各应投入多少才能使产量最大?最大产量是

多少?

答:(1)因为TC=50L+80K最小

400=10L0.5K0.5

建立拉格朗日方程:

f (TC L、K、入)=50L+80K-入(40- L。5 K15)

求偏导f/ L=50+0.5 入L -0.5 K0.5

f/ K=80+0.5 入K-0.5 L0.5

f/ 入=L0.5K0.5-40=0

计算得出:L=160 K=100

(2 )将50L+80K与10L0.5K0.5互换后进行计算

10、假定某大型多种经营的企业,有三种主要产品(X Y、Z),已知这三种产品的生产函数分别为:

Qx=1.6L0.4K0.4M0.1 ~ 号0.4L 2KM Qx=10L+7K+M这里,Q为特定时期内的产量:L为投入的劳动力数

K为投入的资本数,M为投入的管理人员数.试问:这三种产品的规模收益各属于什么类型?

答: (1)因为Q=1.6L 0.4或.4刖

CWQ x=1.6 (2L)0.4(2K)0.4(2M)0.1 /1.6L。"疋皿.1

=20.9<<

所以该产品规模收益递减。

(2)Q y/ Q=4,该产品规模收益递增。

(3)Q=10L+7K+M

CW C X =10*2L+7*2K+2M/10L+7K+M=2

该产品规模收益不变。

名词解释:

生产函数: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某些投入要素的组合使产量最大或是产量一定的情况研究投入要素组合最

边际技术替代率:某一种要素第增(减)一单位的数量,而替代另一种要素的数量. 边际分析法:某种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收入等于该种投入要素的边际成本

第五章

1、会计(外显)成本、内含成本、机会成本、增量成本的概念及其用途分别是什么?

答:会计成本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帐目上记录下来的成本,是企业过去,现在支付的成本或企业有义务必须在将来某时支付的成本。它客观,明显地反映了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实际支付的情况。是企业向外界或内部报告财务状况时直接付用的成本数据。

内含成本是指在生产经营中发生的,但并不直接表现为会计上货币支岀或可见的费用。

机会成本是分析决策所直接参考比较的成本,是把外显成本与内含成本相加得到的总成本。机会成本的目

的是寻找资源的最佳途径,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率。

增量成本是指因做岀某一特定的决策而引起的全部成本的变化。增量成本对于产量决策而言,有些类似于

边际成本,只不过边际成本是与一个单位的产量变化相联系的。而增量成本是与产量变化的总量相联系的。

2、有哪些特殊情况下单项资源的机会成本的计算方法?

答:(1)企业主用自有资金办企业的机会成本,等于他如果把这笔资金借给别人可能得到的利息。

(2)企业主自己兼任经理的机会成本,等于他如果到别处从事其他工作可能得到的薪水收入。

(3 )机器如果原来是闲置的,现在用来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等于零。

(4)机器如果原来生产产品A可得到一笔贡献收入。现在用来生产产品B的机会成本等于它生产产品A可以得到的贡献收入。

(5)过去买进的原材料,现在的行情变了。使用这些原材料的机会成本按现价计算。

(6)按目前市场行情购入,租借或雇佣的原材料、资金、建筑物、设备、劳动力等资源,其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一致。

(7)折旧的机会成本等于会计成本。

3、长期成本函数与短期成本函数的前提有什么不同?

答:短期成本函数为企业进行短期的价格一产量决策提供参考依据。长期成本曲线帮助企业更好地选择所需的生产规模。

4、如何根据生产扩展曲线得岀成本函数曲线?

答:在生产要素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成本函数与生产函数在斜率上存在反对称关系。典型生产函数的规模收益一般先递增后递减。所以在生产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成本函数的边际量应该先递减后递增。

5、使用盈方平衡分析线性模型的前提是什么?经营杠杆率的含义是什么?

答:在所考虑的产量范围内成本与销售量显示线性关系。当产品价格不变时,如在完全竞争市场里,总收入与销售量也呈线性关系。

经营杠杆率表示企业生产经营中用固定要素替代变动要素的程度。

6、贡献利润分析有哪些主要用途?

答:贡献利润分析与盈方平衡分析有着密切联系。而前者的优点是舍弃固定成本的因素,只是通过分析价格与平均变动成本的关系及其对利润的影响即可帮助评价和选择决策方案。贡献利润也可以在总体上进行分析,这时贡献利润等于由决策引起的增量收入减去由决策引起的增量成本。

7、陆公司的总变动成本函数为:Tvc=50Q— 10C2+C3 ( Q为产量),问:

⑴边际成本最低时的产量是多少?

⑵平均变动成本最低时的产量是多少?

⑶在题(2 )的产量上,平均变动成本和边际成本各为多少?

解:⑴ Tvc=50Q- 10C2+Q3

STC=Tvc+TFC MC=dSTC/dQ

求导:50 —20Q+3 Q2

STC(拐点)T( MC) ' =0

⑵ Avc^TVC/Q Avc=MC

即:Avc=MC 时

⑶ Avc=50- 10Q+Q

9、大陆公司生产电动剃须刀,生产能力为10000个/年,预计明年的销售量为8000个,全部固定资产间

接费用为48000元。其单位成本、利润数据如下:

原材料费用:10 直接人工费用:10

变动间接费用:4 固定间接费用:6

单位成本:30元价格:32元

单位利润:2元

1公司的盈亏平衡产量是多少?

2如果该公司的目标利润为72000元。保目标利润的产量是多少?

3如果该公司增加了10500元广告费,同时由于改进了劳动组织,使直接人工费用下降10%此时盈亏

平衡的产量是多少?

解:⑴Qe=TF& p —Avc=4800/32 —( 10+10+4)=

⑵Q=TFCn/ p— Avc=48000+72000/37 — 24=

⑶ Q=TFC+TFC/ p —Avc=480000+10500/32 —[10+(10 —10%+4)]=

第六章

1、什么是市场结构?影响和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是什么?

答:市场结构:指商品或劳务在市场上的竞争关系的构成和组合。它反映了市场竞争的程度。影响因素有四方面:(一)、产品的特性。包括产品的可替代性、标准化程度、运输和贮藏的难易程度等。

(二)、产品生产函数的性质。从某种意义上说,产品生产函数的性质是决定市场结构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完整word版)计量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1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模型设定,估计参数,模型检验,模型应用 2.计量经济模型检验方式:①经济意义:模型与经济理论是否相符②统计推断:参数估计值是否抽样的偶然结果③计量经济学:是否复合基本假定④预测:模型结果与实际杜比 3.计量经济学中应用的数据类型:①时间序列数据(同空不同时)②截面数据(同时不同空)③混合数据(面板数据)④虚拟变量数据(学历,季节,气候,性别) 第二章:1.相关关系的类型:①变量数量:简单相关/多重相关(复相关)②表现形式:线性相关(散布图接近一条直线)/非线性相关(散布图接近一条直线)③变化的方向:正相关(变量同方向变化,同增同减)/负相关(变量反方向变化,一增一减不相关) 2.引入随机扰动项的原因:①未知影响因素的代表(理论的模糊性)②无法取得数据的已知影响因素的代表(数据欠缺)③众多细小影响因素综合代表(非系统性影响)④模型可能存在设定误差(变量,函数形式设定)⑤模型中变量可能存在观测误差(变量数据不符合实际)⑥变量可能有内在随机性(人类经济行为的内在随机性) 3.OLS回归线数学性质:①剩余项的均值为零②OLS回归线通过样本均值③估计值的均值等于实际观测值的均值④被解释变量估计值与剩余项不相关⑤解释变量与剩余项不相关 4.OLS估计量”尽可能接近”原则: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 5.OLS估计式的统计性质/优秀品质:线性特征,无偏性特征,最小方差性特征 第三章:1.偏回归系数:控制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条件下,第j个解释变量的单位变动对被解释变量平均值的影响,即对Y平均值直接或净的影响 2.多元线性回归中的基本假定:①零均值②同方差③无自相关④随机扰动项与解释变量不相关⑤无多重共线性⑥正态性…一元中有12346 3. OLS回归线数学性质:同第二章3 4. OLS估计式的统计性质:线性特征,无偏性特征,最小方差性特征 5.为什么用修正可决系数不用可决系数?可决系数只涉及变差没有考虑自由度,如果用自由度去校正所计算的变差,可纠正解释变量个数不同引起的对比困难 第四章:1.多重共线性背景:①经济变量之间具有共同变化趋势②模型中包含滞后变量③利用截面数据建立模型可出现..④样本数据自身原因 2.后果:A完全①参数估计值不确定②csgj值方差无限大B不完全①csgj量方差随贡献程度的增加而增加②对cs区间估计时,置信区间区域变大③假设检验用以出现错误判断④可造成可决系数较高,但对各cs估计的回归系数符号相反,得出错误结论 3.检验:A简单相关系数检验法:COR 解释变量.大于0.8,就严重B方差膨胀因子法:因子越大越严重;≥10,严重C直观判断法:增加或剔除一个解释变量x,估计值y发生较大变化,则存在;定性分析,重要x标准误差较大并没通过显著性检验时,则存在;x回归系数所带正负号与定性分析结果违背,则存在;x相关矩阵中,x之间相关系数较大,则存在D逐步回归检验法:将变量逐个引入模型,每引入一个x,都进行F检验,t检验,当原来引入的x由于后面引入的x不显著是,将其剔除.以确保每次引入新的解释变量之前方程种植包含显著变量. 4.补救措施:①剔除变量法②增大样本容量③变换模型形式:自相关④利用非样本先验信息⑤截面数据与时序数据并用:异方差⑥变量变换 第五章:1.异方差产生原因:①模型中省略了某些重要的解释变量②模型设定误差③数据测量误差④截面数据中总体各单位的差异 2.后果:A参数估计统计特性:参数估计的无偏性仍然成立;参数估计方差不再是最小B参数显著性检验:t统计量进行参数检验失去意义C预测影响:将无效 3检验:A图示①相关图形分析data x y,看散点图,quick→graph→x,y→OK→scatter diagram→

最新发展经济学第二版的知识点总结精华

发展经济学第二版的知识点总结精华

一发展经济学演变阶段及特点(了解一下) 第一阶段,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特点可以用惟资本化、惟计划化和惟工业化来概括。 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在第一阶段极力推行工业化政策,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即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也人满为患。 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这一阶段,出现新古典主义的、鼓吹自由市场经济力量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在理论方面,出现了供给经济学。在政策方面,出现了鼓吹在发达国家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在发展中国家实行私有化、非计划化和减少政府干预的潮流。 第四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经济日益国际化、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竞争体系。在这种高新技术竞争体系下,世界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发展中国家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上的差距扩大了。 第五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那些按照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进行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国家却遭受严重的失败,从而使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在人们的心目中大打折扣。 线性阶段理论(有哪些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1.传统社会阶段。 特点是:(1)经济处于原始状态。

(2)没有现代科学技术,赖以生存的产业以农业为主。 (3)社会结构僵化,阻碍经济变革。 (4)整个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均收入仅能够维持生存。 2 .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 特点是:(1)新的科学技术正在应用于农业和工业。 (2)金融机构开始出现。 (3)交通运输状况得到很大改进。 (4)商业范围扩大。 (5)新的生产方法开始出现。 3.起飞阶段——最关键的阶段 特点是:(1)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2)农业中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 (3)人均产值大幅度提高 4 .向成熟推进阶段 特点是:(1)新投资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 (2)经济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加强。 (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5.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特点是:(1)主导部门已经转移到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和服务业。 (2)技术工人在劳动力中的百分比和城市居民在总人口中的百分比呈上升趋势。 (3)社会福利和保障事业得到深入发展 6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

《经济学常识》 考点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1、劳动二重性理论★★ ①生产商品的劳动都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②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③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④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源泉,而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抽象劳动 2、劳动二重性意义这一学说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而且为剩余价值论 等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3、商品、货币理论 (1).商品理论 ①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劳动产品。 ②两个基本属性: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和 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 ③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 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④劳动二重性理论: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使 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⑤(两种劳动:劳动可以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无需经过专门训练与学习,每个人都能从事的劳动成为简单劳动;必须经过专门训练与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后才能从事的劳动成为复杂劳动。)在同样的时间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 ★★两种劳动的启示: ①对个人而言要提高职业技能,可增加收入; ②对国家而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 展更多依靠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智造)转变。 ③对企业而言: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依靠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人大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重点归纳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供给,需求及有关概念 1.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行为中都是理性的,即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 2.完全信息:信息的充分和信息的对称。即市场主体可以了解一切信息,并且市场的所有主体都可以准确迅速的获得这些信息。 3.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需求。 4.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供给。 5.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需求函数拥有负斜率,形式为Qd=f(p) 6.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供给函数拥有正斜率,形式为Qs=f(p) 7.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需求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8.需求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9.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供给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10.供给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11.内生变量:在经济模型中,该模型所要决定的量,它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12.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的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本身不在模型内得到说明。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 13.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即可变得常数,也可被看作外生变量。 14.静态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他考察的是在

经济学常识教学大纲

《经济学常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采用的是中国城市出版社的《轻松读懂经济学知识》。本课程是中职学校会计、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是为培养和检验学生的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 1、了解、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方法; 2、熟悉有关经济学原理的基本图形和基本模型,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经济应用问题中的能力,以便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 二、课程教学目标 了解、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有关经济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和相应的数学模型,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经济应用问题中的能力,以便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经济开发、发展、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精明理财的经济知识 理财规划不嫌早 树立正确的理财观 钱少更要会理财 丰足不奢华的新节俭 个人理财的三大误区 如何开展家庭理财 在稳定中增值的储蓄 做明天交易的期货 人人都在谈股票 让你省心的基金 比存款划算的债券 系上安全带的保险 化解风险需理性投资 第二章提升个人价值的经济知识 盘点个人的升值资本 职业培训的投资回报率 为什么高学历拿高薪 关注个人素质短板

不可替代性帮你拿高薪 跳槽未必真划算 树立你的个人品牌 警惕职场原地踏步 需求第一,专业第二 如何缩小工资差异 高效岗位和高效劳动 播种快乐,获取职场幸福 第三章管理企业的经济知识追求企业的最适规模 小需求也能催生大产业 重视顾客的满意度 不可忽略的品牌效应 为企业找条新出路 水活源于鲶鱼搅 激励比惩罚更有效 分槽合槽,各得其所 21世纪,人才最贵 简单就是美和高效 一切根源于制度 制度的“热炉法则” 9对隐形素质的挖掘 第四章社会热点中的经济知识人民币升值是好事吗 奥运对经济的影响有多大 摸不着的虚拟经济 扩大内需就要摒弃节俭吗 你所喜欢的拉弗曲线 喧嚣的“黄金周”背后 何谓考试经济热 “她经济”顶起半边天 悄然崛起的会展经济 网络经济的成长 角落里的地下经济 安定是生活的底色 第五章经济思维要用的经济知识

信息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信息经济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1、 不完全信息:指有关市场主体获取的或掌握的信息,不足以使市场主体作出理性判断或决策。 不完美信息博弈:至少某些博弈方在轮到行动时不完全了解此前全部博弈的进程的博弈。(参与者不能够完全获得其他参与者的行动信息,也就是说当参与者做选择的时候不知道其他参与者的选择) 2、 静态博弈:所有博弈方同时选择行动;或者虽非同时行动,但行动在后者并不知道 行动在先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的博弈。 动态博弈:各博弈方的选择和行动又先后次序且后选择、后行动的博弈方在自己选择、行动之前可以看到其他博弈方的选择和行动。 3、一致预测性:如果所有博弈方都预测一个特定博弈结果会出现,所有博弈方都不会利用该预测或者这种预测能力选择与预测结果不一致的策略,即没有哪个博弈方有偏离这个预测结果的愿望,因此预测结果会成为博弈的最终结果。 4、纳什均衡:在博弈 中,如果由各个博弈方的各一个策略组成的某个策略组合 中,任一博弈方的策略,都是对其余博弈方策略的组合 的最佳对策,也即 对任意 都成立,则称 为 的一个纳什均衡。 5、逆推归纳法:从动态博弈的最后一个阶段博弈方的行为开始分析,逐步倒推回前一个阶段相应博弈方的行为选择,一直到第一个阶段的分析方法。 6、委托人——代理人理论: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中有很多委托人——代理人关系,有明显的,也有隐蔽的,且代理人—委托人都面临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他们二者之间掌握的信息处于非对称状态。 7、有限次重复博弈的民间定理:设原博弈的一次性博弈有均衡得益数组优于w ,那么在该博弈的多次重复中所有不小于个体理性得益的可实现得益,都至少有一个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的极限的平均得益来实现它们。 8、 9、最优反应动态:有快速学习能力的小群体成员的反复博弈。 10、复制动态:学习速度很慢的成员组成的大群体随机配对的反复博弈 11、一个策略组合和相应的判断满足下列4个要求,称为一个“完美贝叶斯均衡”: 要求1:在各个信息集,轮到选择的博弈方必须具有一个关于博弈达到该信息集中每个节点可能性的“判断”。对非单节点信息集,一个“判断”就是博弈达到该信息集中各个节点可能性的概率分布,对单节点信息集,则可理解为“判断达到该节点的概率为1” 要求2:给定各博弈方的“判断”, 他们的策略必须是“序列理性”的。即在各个信息集,给定轮到选择博弈方的判断和其他博弈方的“后续策略”,该博弈方的行为及以后阶段的“后续策略”,必须使自己的得益或期望得益最大。此处所谓“后续策略”即相应的博弈方在所 ),,(),(1),,(),,(理无限次重复限次重复博1 1n i i n i n x x G i e x G x x G e e G 均得益为什均衡,各博弈方的平完美纳中一定存在一个子博弈 次重复博弈,那么无限足够接近都成立,而对任意博弈方 果的任意可实现得益。如表示用的纳什均衡的得益,记的静态博弈。用是一个完全信息:设δδ∞>},;,{11n n u u S S G =),(* *n i s s ),...,,(**1*1*n i i i s s s s +- ),...,,,(),...,,,(**1*1***1**1*n i ij i i i n i i i i i s s s s s u s s s s s u +-+-≥ ),(* *n i s s G i j i S s ∈

信息经济学复习重点

1959年,马尔萨克的《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发表,标志着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1961年,乔治?施蒂格勒的《信息经济学》从信息搜寻的角度奠定了信息经济学研究与发展的科学基础。 1962 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出版了《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这是具有国际影响的信息经济学著作,标志着宏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 1970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提出旧汽车市场分析的“柠檬”理论,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由产生进入到发展阶段。 197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马克·尤里·波拉特完成了《信息经济》9卷本的内部报告,第一次把产业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并把信息部门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第一信息部门是由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企业所组成的部门,第二信息部门是由政府和非信息企业的内部提供信息服务的活动所组成的部门。波拉特还用投入产出技对1967年美国的信息经济的规模与结构作了详尽的统计测算和数量分析。该方法于1981年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采纳,用来测算其成员国的信息经济的发展程度。 博弈论是方法论导向的,信息经济学是问题导向的。博弈论研究的是:给定信息结构,什么是可能的均衡结果。信息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是:给定信息结构,什么是最优的的契约安排。从这个角度而言,博弈论是实证的,而信息经济学是规范的。 简答题: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八大基础理论: 1)1970 年阿克洛夫创立的拧檬理论; 2)1971 年赫什雷弗提出的信息市场理论; 3)1972 年马尔萨克和拉德纳完善的“团队的经济理论”; 4)1973 年斯彭斯建立的信号理论; 5)1976 年格罗斯曼施蒂格利兹提出的“格罗斯曼-施蒂格利兹”悖论; 6)1976 年莫里斯发展的“委托-代理人”理论; 7)1977 年施蒂格勒的“搜寻”理论; 8)马尔萨克的“信息系统选择”理论。 机制设计是一个三阶段不完全信息博弈: 第一阶段:委托人设计机制,即博弈规则,代理人根据规则发出信号(message),实现的信号决定配置结果(allocation); 第二阶段:代理人同时选择接受或不接受委托人设计的机制; 第三阶段:接受机制的代理人根据机制的规定进行博弈。 委托人-代理人的框架下的五种不同类型的模型 逆向选择:在鉴定交易契约前,进行市场交易的一方可能因为占据信息优势,做出对自己有利,对另一方有害的事情,从而降低了市场效率,甚至可能导致这一市场的萎缩。 信号传递模型:自然选择代理人的类型;代理人知道自己的类型,委托人不知道;为了显示自己的类型,代理人选择某种信号;委托人在观测到信号之后与代理人签订合同。 信息甄别模型:自然选择代理人的类型;代理人知道自己的类型,委托人不知道;委托人提供多个合同供代理人选择,代理人根据自己的类型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合同,并根据合同选择行动。 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是指交易双方签订契约后,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损害了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利益,而且不承担由此造成的全部后果。 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签约时信息是对称的;签约后,代理人选择行动,自然选择状态;代理人的行动和自然状态一起决定某些可观测的结果;委托人只能观测到结果,而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的行动本身和自然本身状态。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

这是我自己整理的,题型不一定准确,可以参考,老师说答案整理的马马虎虎。 名词解释 1.原始工业化:发生在农村地区、以农民家庭为经济单位、产品是为区域外甚至是国际市场生产的手工业大发展,是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化。 2.交易成本(250页):在信息不完全的的条件下,借助物品和劳务的让渡实现权利让渡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其中包括谈判、签订、监督执行和维护交易契约的费用。 3.滴落效应:认为,虽然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贫富分化和不平等,但是,富有阶层的积累是克服贫穷的物质基础,富有阶层的财富可借助于政府的调节实现重新分配。这样,经济增长的果实就可以滴落给穷人。所以,它们的口号是“先增长,后分配”。 填空 1.科斯定理:科斯定理是关于产权安排、交易费用和资源配置效率三者之间关系的定理。 如果交易成本为零,不管权利如何进行初始配置,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这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 2.霍夫曼系数 根据霍夫曼系数的数值范围,工业化过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霍夫曼系数为5(±1),表明消费品工业占优势; 第二阶段,霍夫曼系数为2.5(±1),说明资本品工业继续迅速发展,消费品工业优势地位渐趋下降; 第三阶段,霍夫曼系数为1(±0.5),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平工业达到平衡; 当霍夫曼系数下降到1以下时,工业化就进入了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要地位。 3.外延型增长:主要增长因素数量增加产生的增长。 外延型经济增长的途径主要依靠增加资源(人财物)投入、扩大生产场地、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 4.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条件 阶段:(1)传统社会 (2)作为起飞前提的阶段 (3)起飞 (4)成熟 (5)大众高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条件:起飞要具备的三个条件 (1)生产性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从5%或5%以下上升到10%以上; (2)有一个或多个重要的制造业部门高速增长; (3)存在或迅速出现一个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这种结构利用现代部门扩张的冲力和起飞的潜在外部效应,使增长具有持续性。 5.交易费用

经济常识知识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一、商品 1、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注意: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不一定是商品 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一定是商品 二、货币 1、货币的产生: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A.物物交换:商品商品(W—W) B.一般等价物:商品一般等价物商品 C.货币的产生:商品货币商品(W—G—W) 注意: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标志着货币的产生 2、贵金属金银的特点: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 3、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4、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5、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6、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①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给某种商品标价) ②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③要求:不需要现实货币,只需要观念货币 (2)流通手段 ①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表现形式:商品—货币—商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③要求: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3)贮藏手段:只能是足值的金银条块,不可以是纸币 (4)支付手段:主要用来偿还债务、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 (5)世界货币:钱在国与国之间转移。只有发达国家的纸币才有此职能 7、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货币被崇拜的原因:货币产生后,就成了社会财富的象征 (2)货币并不神秘:从货币的起源看,它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职能 (3)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三、纸币 1、纸币的产生:金银条块—铸币—纸币 2、纸币的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3、纸币的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信息经济学试卷及答案

信息经济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20分) 1、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指每个局中人都有关于各方收益的全部知识,但局中人的行动有先后,且后行动者在行动之前可以观察到此前其他局中人的行动 2、支配性策略:在一个博弈过程中,无论对方的策略现在如何让,局中人依法都会选择某个确定的策略。则该策略被称为支配性策略 3、纳什均衡:如果两个博弈的局中人的策略组合分布构成各自的支配性策略,那么,这个组合就被定义为纳什均衡 4、预期效用:是指取决于各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和相应的概率下可享受的收入或消费的效用 5、信息甄别:委托人实现预订一套策略或设计多种合同,根据代理人的不同选择,可以将代理人区分为不同的类别 二、简答题(25分) 1、请简单说明为什么讨价还价最激烈的地方实在菜市场,而不是在购买大件耐用消费品的商场上? 答:首先,在菜市场上,卖主和买主之间对商品质量和成本的信息非对称程度远远低于购买耐用消费品市场。其次,菜市场上的搜寻是多次重复进行,卖主通常积累较多的搜寻和谈判经验。在耐用消费品市场上,买主及时有搜寻,也不会到每天进行搜寻的程度,其对耐用消费品的搜寻经验和信息将小于前者。最后,购买蔬菜几乎是每天都采取的建议好的,其搜寻的编边际成本低。购买耐用消费品往往是只采取一次的交易活动,搜寻边际成本较高,因而谈判的战略为较弱。 2、广告竞争的效用表现在哪? 扩展或保持市场占有率和加强价格离散。 价格广告的效用等于相当大部分的潜在购买者进行信息搜寻的效用。市场中生产者价格的离散幅度将被有效地约束。广告被用于减少那些高价格产品的价格离散幅度。 3、信息商品市场按组织形式分哪几类? 固定型信息商品市场、通信型信息商品市场、临时型信息商品市场、联营型信息商品市场。4、简述信息市场存在风险的原因。 答: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从其本质功能来讲,旨在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降低经济主体利益受损的可能性。但由于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依附于物质产品的生产与流通,又以其独立形态成为经济活动的有机构成部分,因而信息商品在其运行过程中也存在风险。 (1)由于信息商品的时效性强,处于流通过程中的信息商品的使用价值可能低于生产完工时的使用价值。 (2)由于信息市场价格的波动性,供求关系的隐蔽性,信息商品的生产经营者面临着产品开发政策、市场营销决策失误的风险。 (3)由于信息商品生产的或然性,对于信息商品的投资者、生产者来说,还面临着投入大于产出的风险。 (4)在信息市场上,各经济主题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刻面临着生存、发展与破产的考验,存在着给予与风险的选择。 5、如何区别信息产品与物质产品? 答:区分信息产品与物质产品的主要标志是人们一般所利用的产品属性。对于到底应该如何区分信息产品与物质产品,应该根据用户利用产品属性来区分。对于既有物质成分又有信息成分的产品,人们既可以利用其物质属性也可以利用其信息属性,但我们可以根据人们一般主要利用的那种属性来确定产品是物质产品还是信息产品。 三、论述题(20分) 1、试分析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循环机制 答:信息化和工业化存在两种作业机制,促进基础和带动机制。 1)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第一,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第二,工业化为信息化发展提供资金积累,第三:工业化促进对信息化的需求,第四,工业化促进人力资源从传统部门向新兴部门转移;第五,工业化为信息化技术的扩散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发展机遇。

信息经济学复习

或营业收入扣除从别的部门购买生产资料的支出之后的余额相加,就得出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社会生产的新增加价值总额。 也就是将所有信息企业或部门在该时期内的增加值(所得—费用)相加,就得出了该时期信息部门的生产增加值。 3)第二信息部门的测度 第二信息部门由两大类组成:政府公共部门和民间管理部门。波拉特的方法是把这类不直接进入市场的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看作是由这些产品和服务在生产时所消耗的劳动力和资本两种资源的价值构成。 第二信息部门的产值由两个方面可测算的投入量构成: ①在非信息部门就业的信息劳动者的收入; ②非信息部门购入的信息资本(如用于信息生产和服务的各种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折旧。 4)主要测度结论 波拉特运用最终需求法测算出,1967年美国第一信息部门的产值占美国生产总值的21%;运用增值法测出第一信息部门的产值占美国GNP的25.1%,第二信息部门占GNP的21.1%。 1967年美国GNP的46.2%是由信息部门通过市场和非市场创造的。 还测算出1967年美国信息劳动者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45%,信息劳动者总收入占就业者总收入的53.5%,信息部门就业人员的收入比非信息部门就业人员的收入平均高38%。 波拉特测度体系评价: 1)波拉特测度理论的优点和缺点: ①建立了一种宏观信息经济定量分析的方法。 ②首次从国民经济各部门中识别出信息行业,并将信息部门划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尤其是第二信息部门的提出和测算具有独创性。 ③波拉特采用的方法是出色的。 ④信息行业和职业划分是一个独创。 ⑤创造性提出四大产业结构的理论方法。 2)波拉特方法的不足之处: ①概念不够严谨,概念有的含义过于宽泛。如,“信息”、“知识”等几乎无所不包。 ②产业分类的科学性还不够。 ③某些测算不尽合理。 26、请简单说明为什么讨价还价最激烈的地方实在菜市场,而不是在购买大件耐用消费品的商场上? 答:首先,在菜市场上,卖主和买主之间对商品质量和成本的信息非对称程度远远低于购买耐用消费品市场。其次,菜市场上的搜寻是多次重复进行,卖主通常积累较多的搜寻和谈判经验。在耐用消费品市场上,买主及时有搜寻,也不会到每天进行搜寻的程度,其对耐用消费品的搜寻经验和信息将小于前者。最后,购买蔬菜几乎是每天都采取的建议好的,其搜寻的编边际成本低。购买耐用消费品往往是只采取一次的交易活动,搜寻边际成本较高,因而谈判的战略为较弱。 27、简述价格离散的原因及其经济意义 答:价格离散的原因有三个:肆意,市场是变化和分散的,而非统一和静止的。第二,市场经营过程中销售条件的差别,可以将某些同质商品市场的离散部分归咎于这个方面的原因。第三,商品的异质性。价格离散程度随着市场规模的变化而变化价格离散三个重要经济意义:第一,价格离散产生了市场信息的不完备性,也导致了市场代理人之间的信息差别。第二,价格离散产生了有利可图的信息搜集行为。第三,价格离散诱发了信息搜集的动机并提供了信息搜寻的可能。 28、论述激励机制理论框架及其约束条件 激励就是指委托人有一个价值标准,或一项社会福利目标,这些标准或目标可以是最小个人成本或社会约束条件下的最大预期效用,也可以是某种意义上的最有资源配置,或个人的理论配置集合。进一步分析,激励就是委托人如何使代理人在选择与不选择委托人标准或目标时,从自身效用最大出发,自愿的或不得不选择与委托人的标准或目标相一致的行动。通俗的讲,激励机制的核心就是“我怎样使某人为我做事”。 设置激励机制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1、激励相容:是指代理人自己选择行动使其期望的边际效用值达到最大。2、参与约束:又成为个人理性的约束是指委托人需保证代理人不跳槽,安于原有岗位。 第二部分:练习题 选择题:不定项选择 1.生产并向信息市场提供信息商品的机构和个人指的是信息市场主体中的(A)。 A.供给方B.需求方C.管理方D.中介方 2.信息经纪人和企业的信息交流机构属于信息市场主体中的(C)。 A.需求方B.管理方C.中介方D.供给方 3.广义的信息市场是指(A)交换关系的总和。 A.信息商品B.信息产品C.信息D.中间产品 4.进行短期信息商品交易活动的临时场所属于(B)。 A.固定型信息市场B.临时型信息市场 C.通讯型信息市场D.咨询服务公司 5.信息市场供求双方为争夺(C)而展开竞争。 A.信息用户B.信息商品C.货币D.信息设备 6.信息市场需求方之间的竞争是为了争夺(A)。 A.信息商品B.信息用户C.信息设备D.货币 7.信息生产经营之间的竞争是为了争夺(D)。 A.信息设备B.信息商品C.货币D.信息用户 8.广义的信息需求还包括用户对(B)及其质量的需求。 A.信息设备B.信息服务方式 C.信息商品数量D.信息产品数量 9.物质型、扩张型信息产品市场大多属于(A)。 A.垄断竞争信息市场B.寡头垄断信息市场 C.完全竞争信息市场D.完全垄断信息市场 10.信息市场运行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随机出现的对信息市场主体利益损害的可能性(A)。 A.信息市场风险B.信息市场竞争

发展经济学最新整理重点

经济发展的含义:(包括自由与发展) 第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一般用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GNP )或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之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其结构变化主要包括1;投入结构的变化。2;产出结构的变化。3;产品构成的变化与质量的改进。4;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5;分配状况的改善和贫困的下降。 第二;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 人类发展主要体现在人的各种能力的扩大,这些能力包括延长寿命的能力,获取更多知识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经济增长作为基础,只有经济增长,才有可能不断满足人们的需要。 经济增长不一定导致经济发展,即使带来了经济发展,也不一定大致发展和人类发展(自己论述)。实际上来讲,发展是指人的全面发展,而经济发展知识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 经济增长与人类增长也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不仅增长能够促进人类发展,而且人类发展也能促进增长。(如;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拉动经济增长) 第三;自由与发展 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标,自由也是促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作为发展手段的自由,按照森的分类有五种;1,政治自由。2;经济机会。3;社会机会。4;透明性保证。5;保护性障碍。(自己论述五种分类方法) 将自由作为发展的手段提出来意味着自由不仅仅理解为最终实现的目标,而且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五个方面的自由,从自由中产生发展的能力。经济发展过程应该被看做是人们权利发展的过程。 赠送补充: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确定了8项发展目标,这8项目标的实现情况却是喜忧参半,它与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密切相关。低收入国家全面实现这些目标存在很大的困难,中等收入国家和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实现起来相对容易。这说明要实现人类的发展,首先还是要有经济基础,没有经济基础,其他目标也是难以达到。 索洛模型与哈德罗—罗马增长模型 实在不好整理,具体请见武大出版社郭熙保的书P38-P41 3.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及含义 ? I (t ) = S (t ) ? K (t+1)=(1-δ)K(t) +I(t) ? S (t ) = s Y (t ) ? K (t)= θ Y(t) ? θ Y (t+1)=(1-δ) θ Y (t) + s Y (t ) ? g=国民收入增长率=储蓄倾向除以资本-产出比,再减去资本存量折旧率。 ? 4.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式及含义 ? Y=F (K,L )= K α L 1-α 其中0<α<1 ? 方程两边同除以L ,即得到一个人均生产函数 y=k α ? 公式中,y=Y/L, k=K/L 。因为假定α<1,即资本边际报酬递减。 产出是资本的增函 数,但以递减的比率增加。 ? K sY dK ?=-;/n L L =?;()k sy n d k ?=-+ (1)()()Y t Y t s g Y t δθ+-==-

信息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4 .对称信息与非对称信息) ( 一信息经济学试题 5 .市场信号分,一、选择( 将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写在括号内,每题 2 三.简答(每题10 分,共30 )共20 ) 分 1.21 世纪我国信息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1 .标志信息经济学产生的著作是() 2.委托代理均衡合同的条件 A .马尔萨克《信息经济学评论》3.价格信息机制的缺陷分析.施蒂格勒《信息经济学》B 四.论述(每题15 分,共30 ).马克卢普《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C 1.信号理论及其信号制造模式 2 .信息经济学基础理论形成于()2.试用道德风险分析火灾保险世纪60 年代A 20 50 年代B20 世纪 信息经济学试题( 二) 年代 C 20 世纪70 一。选择( 将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写在括号内,多选漏选)3 .委托—代理理论的提出者为(均不得分每题 2 分,共20 分) A 格罗斯曼1 .“柠檬”理论的柠檬是指()施蒂格利兹B A .旧货 C 莫里斯 B .二手货.首次将信息经济学划分为微观与宏观两个分支学科的4 C .次品人是( ) 2 .信号理论的提出者为() A .阿克罗夫 A .阿克罗夫 B .阿罗 B .斯彭斯 C .赫什雷弗和赖利 C .莫里斯信息活动的经济问题与经济活5 .主张信息经济学是研究“3 .将国家信息部门划分为一级和二级信息部门的人是())动的信息管理”观点的学者是( 波拉特A .A .乌家培 马克卢普B .B .张守一 阿罗C .路C .银 ( ) 4 .进行信息经济学发展史研究的人是.产生不确定性的条件是(6 ) 伯顿A. .决策结果只能是唯一的A 卢卡纳尔顿B . B .决策结果可能产生两种赖利C ..决策结果可能产生两种以上C ).信息经济学是(5 ).风险厌恶者,其效用(7 A .信息社会的经济学.随货币增加而增加,增率递减A B .信息产业经济学.随货币增加而增加,增率递增B ` 中信息现象及其规律的经济学C .研究经济活动C .随货币增加而增加,增率不变 ).风险较一般不确定性包含( 6 )状态时(无知.市场参加者双方都处在8 “” 更少的不确定内容A ..信息对称A 更多的不确定内容B ..信息不对称B 相同的不确定内容.C .信息不完全C )7 .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有(9 ).委托代理关系是( 生产法A . A .一种普遍关系 B .收入法B .仅指经济领域 .支出法C C .在部分领域中存在).市场参加者的信息可能呈现(8 .道德风险属于(10 )信息不完全,但信息对称A ..外生不确定性A 信息不对称,但信息完全B . B .内生不确定性 C .信息完全,但信息不对称.既不是外生亦不是内生不确定性C ).委托代理关系的委托方是(9 )20 分,共4 二.简释(每题 居于信息优势方A ..信息经济学1

发展经济学第二版的知识点总结精华共20页

一发展经济学演变阶段及特点(了解一下) 第一阶段,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特点可以用惟资本化、惟计划化和惟工业化来概括。 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在第一阶段极力推行工业化政策,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即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也人满为患。 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这一阶段,出现新古典主义的、鼓吹自由市场经济力量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在理论方面,出现了供给经济学。在政策方面,出现了鼓吹在发达国家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在发展中国家实行私有化、非计划化和减少政府干预的潮流。 第四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经济日益国际化、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竞争体系。在这种高新技术竞争体系下,世界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发展中国家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上的差距扩大了。 第五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那些按照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进行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国家却遭受严重的失败,从而使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在人们的心目中大打折扣。 线性阶段理论(有哪些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1.传统社会阶段。 特点是:(1)经济处于原始状态。

(2)没有现代科学技术,赖以生存的产业以农业为主。 (3)社会结构僵化,阻碍经济变革。 (4)整个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均收入仅能够维持生存。 2 .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 特点是:(1)新的科学技术正在应用于农业和工业。 (2)金融机构开始出现。 (3)交通运输状况得到很大改进。 (4)商业范围扩大。 (5)新的生产方法开始出现。 3.起飞阶段——最关键的阶段 特点是:(1)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2)农业中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 (3)人均产值大幅度提高 4 .向成熟推进阶段 特点是:(1)新投资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 (2)经济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加强。 (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5.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特点是:(1)主导部门已经转移到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和服务业。 (2)技术工人在劳动力中的百分比和城市居民在总人口中的百分比呈上升趋势。 (3)社会福利和保障事业得到深入发展

经济学常识主观考试汇总

经济学常识主观考试汇总

————————————————————————————————作者:————————————————————————————————日期:

2015-12(2).经济下行与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是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2010年至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分别是:10.3%,9.2%,7.8%,7.7%和7.4%;《中国劳动保障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9.2亿,之后几乎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将维持在1600万人左右的水平。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要稳住速度,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确保居民就业”。 从社会上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三个最重要环节的角度,谈谈如何促进就业(9分) 2015-12(2) 答:①在市场主体方面,劳动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企业要不短发展壮大,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②在市场体系方面,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市场就业控制。 ③在宏观调控方面,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努力为增加就业创造条件。 2014-12(2)材料一:某工业大省正在兴起一股“机器人换人”的浪潮。该省某地区截至2013年7月已有15个“机器人换人”改造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使企业生产用工平均减少25%,人均产出提升30%,产品合格率提升2.8个百分点。同年1-7月,该地区相应的技改投资达104.42亿元,同比增加60.7%,占工业投资比重的88.6%。作为工业大国,2012年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工业机器人市场,预计到2015年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面对诱人的前景,我国近年来已建成30多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园。 “机器人换人”后,有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机器人创造的,请运用《经济学常识》的有关知识反驳这种观点。(8分) 答:①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②生产商品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同一,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机器人是具体劳动过程中使用的劳动工具,本身不能创造价值。 ③上述观点否定了人类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因而是错误的。 2013-14⑵在国外成熟汽车市场中,汽车生产企业会以提供消费信贷的方式刺激消费需求;而通过借贷刺激社会总需求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通用的经济调控手段之一。 运用《经济学常识》知识回答,最早提出以赤字财政扩大有效需求的经济学家是谁。其理论依据是什么。(10分) 答:①凯恩斯。②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木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三大心理规律。由于这些规律的行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为此,凯恩斯提出了赤字财政政策。 2012-12(3)“南方谈话”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运用《经济学常识》相关知识简述,为什么还需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8分) 答:①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③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 ④是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增强防范经济风险能力的需要。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011-12(2)“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单一直徘徊在4.0—4.3%之间。在经济意义上,失业人口的存在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运用劳动二重性的知识予以说明。(8分) 答:①任何生产商品的劳动都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②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③失业人口无法通过直接参与社会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 2010-12(2)低碳商品上市初期,价格往往会高于同类非低碳商品,但最终其价格会下降。 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有关知识,阐释低碳商品价格下降的必然性。(9分) 答:①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决定。价格以价值为基础。 ②商品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等手段降低个别劳动时间,客观上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单位商品价值量,因而价格会下降。 ③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时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低碳商品供给增加,使价格下降。2009-12(2)材料二胡锦涛在伦敦金融峰会上指出:“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继续显现,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支撑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根基没有动摇。” 运用经济学常识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基本态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主要原因。(9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