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智慧教育顶层设计白皮书

智慧教育顶层设计白皮书

智慧教育顶层设计

白皮书

目录

1、前言 (3)

2、教育信息化现状和需求分析 (4)

2.1教育信息化发展已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总体战略 (4)

2.2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日益充足 (5)

2.3区域教育信息化成为趋势 (6)

2.4教育信息化基础网络设施日趋完善 (7)

2.5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需求迫切 (8)

3、智慧教育建设愿景 (9)

4、智慧教育建设理念 (10)

4.1先进性 (10)

4.2实用性 (10)

4.3开放性 (11)

4.4标准化 (11)

4.5可伸缩性 (12)

4.6移动性 (12)

4.7安全性 (13)

5、智慧教育建设目标 (14)

5.1支撑学校发展战略 (14)

5.2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15)

5.3丰富业务应用 (16)

5.4支持不断扩展 (17)

6、智慧教育建设原则 (19)

6.1.顶层设计、统一规划的原则 (19)

6.2.完善基础的原则 (19)

6.3.遵循标准、协调发展的原则 (19)

6.4.实用优先的原则 (19)

6.5.灵活拓展的原则 (19)

6.6.先易后难的原则 (19)

6.7.分步实施的原则 (20)

6.8.高层主导的原则 (20)

6.9.选择专业合作的原则 (21)

7、结束语 (23)

1、前言

智慧教育是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教学高度融合的信息化校园环境。通过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整合和应用,实现信息终端广泛感知,提供多域融合共享的智慧服务。智慧教育技术能实现以教育教学为主的多领域间资源及其业务的融合和共享,是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等领域的充分融合,实现无所不在的信息服务综合化和智慧化。其基本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按照国家《智慧教育总体框架》标准,智慧教育建设包括智慧环境、智慧管理、智慧资源和智慧服务等四大部分。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教育大数据的深度挖掘。

作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制定《智慧教育总体框架》国家标准的参与单位,积累了20余年在教育行业持续耕耘的经验,聚合业界优秀的企业,融合自身的云存储,云安全,云架构,以及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和智慧教育应用,从智慧环境,智慧管理,智慧

资源,智慧服务到教育大数据,形成一套完整、实用、可扩展、深度融合的一站式智慧教育解决方案,其产品布局与整体架构如图:

2、教育信息化现状和需求分析

2.1教育信息化发展已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总体战略

教育信息化已经纳入国家信息化整体战略——中长期发展纲要,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从教育部到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形成的共识是: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推进智慧教育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致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论述指明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目标、方向和途径。

教育部《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明确要求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针对不同信息化教学应用模式,试点组建若干区域、学校联盟。

教育部“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的指导思想是要以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揽全局,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更好地支撑教育改革和发展,更好地推动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更好地服务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专门提到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2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日益充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到GDP的4%的目标。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各级政府在教育经费中按不低于8%的比例列支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教育信息化拥有持续、稳定的政府财政投入,进一步为教育信息化行业规模的增长提供了有利支撑。

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达3.88万亿元,按照8%的比例测算,2016年国内的教育信息化经费已超过3000亿。2013~2020年中国教育信息化经费预测见下图: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到GDP的4%,教育经费支持力度持续稳定,IT总体投资稳定增长,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的推广也成为推动教育行业IT投资增长的动力。

财政支出的常态化和持续化,为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长远期规划和顶层设计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教育信息化建设多是项目制,受到资金投入的不可持续性,以及短期效应考核等因素的影响,教育行业信息化在初期往往出现建设分散、缺乏顶层设计、以及投入大量成本而没有获取相应的效益或者进行很好的应用等问题。而未来,随着财政支出的常态化和持续化推进,充裕的可持续资金保障,将会给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部门提供有力条件,促使相关部门制定顶层设计规划,从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要求入手,考虑教育行业各个主体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与建设现状,在战略驱动的基础上制定规划,进行统筹分配和建设。

教育信息化的整个市场除包括政府的财政投入之外,还包括学校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以及家庭对教育信息化产品及服务的消费。随着信息化教学方式的逐步普及,家庭教育支出和学校对于教育产品采购的支出中对于信息化产品及服务的购买比重在逐渐增加,因此可以判断未来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市场的规模将逐步超过政府的财政投入,其规模及成长空间巨大。

2.3区域教育信息化成为趋势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复杂社会系统工程,以学校为单位封闭、孤立建设校园网,既缺乏网络管理人才和资金,又难以建立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而且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因此,必须打破以往封闭的教育管理系统,开展跨学校、跨区域的合作,推动教育信息化整体、协同发展,这显然是当前我国教育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和创新发展的新机遇。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提出,就是超越孤立的教师个体、学校个体,从一个更宏观、更整体、更系统的视角研究和思考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大问题。当前区域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管理部门——教研、科研、培训及电教(电教馆、教育信息中心)等部门,在教育信息化的决策和实践中存在多重领导、管理交叉混乱、职责不清等问题,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沟通与合

作。同时,在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政策制定及具体实施操作方面缺乏系统、整体的规划与协调,缺乏从一个区域的整体层面对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规划、配置及有效使用,致使各学校、各部门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与开发,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另外,教师培训的内容陈旧、落后,沿袭大学的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师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培训方法陈旧、单一,将应试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培训教师,致使很多情况下培训成为教师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成为了教师的负担。教师培训中学不能致用的问题较为严重,教师学完后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改革与发展帮助和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随着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实践的不断发展,各地正在探索和尝试着许多具有开拓和创新性的问题解决方法与策略:从资金和硬件投入的竞争转向对区域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的关注,从教师个体独立开发课件的行为向教师群体跨学校、跨学科共同创建教学网站和教学资源的转变,从传统的讲授模式向师生共同探索创造新型学习模式的转变,从区域内各学校的封闭竞争转向以区域为基础校际联盟的探索。

在此趋势下,区县教育管理部门作为本地教育资源管理者和服务者,对教育大数据的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深刻,在管理本县所辖普通中小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电化教育,编制本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组织、协调和管理本部门统计工作,以及完成国家和地方统计、调查和分析任务等过程中,需要对本地学校和学生情况、教师等教职员工情况掌握较为完整、准确和动态的数据,并获得综合评价的结果,因此对教育大数据的采集平台和分析系统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2.4教育信息化基础网络设施日趋完善

信息技术和课程相结合,消除校园及教育部门的信息孤岛,以信息技术整合校园资源概念已经行,但IT并未真正和教育的业务核心普遍融合。学校已走出从前“一次购足、顶级

配置”的误区,在产品选购时更趋理智,更注重好用、够用、适用,在本着实用化原则的同时更加追求具有性价比的采购方案,同时也不再仅仅考虑价格因素,而是兼顾应用性能和将来的升级要求。

教育中的校校通工程和教育骨干网工程具有与其他行业网络不同的特征,就是拥有自己的骨干网和城域网,而且网络结构为复杂的网状网或者环行网,而非树型结构,因此对网络设备提出了很高的需求。首先保证网络及设备的高吞吐能力,特别是骨干网络的高吞吐能力,保证各种信息(数据、语音、图像)的高质量传输,才能使网络不成为业务开展的瓶颈;其次对网络系统的稳定可靠提出要求,在网络设计中要求选用高可靠性网络产品。

2.5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需求迫切

智慧教育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阻碍,通过信息化手段特别是互联网架起推动城市农村教育资源均衡化一体化的重要桥梁,对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贫困地区、乡村的学子而言,教育信息化平台能够跨越数字鸿沟,将名师、优课推送到面前;对地方政府而言,短期内无需大量的财政投入,就能显著提升本地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在一个时期内,我国地方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依然存在,而各地教育资源趋近均衡,区域教育差距不断缩小,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加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正是当前教育信息化的根本性目标之一。

智慧教育是智慧教育的重要实践,基于教育云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对传统的校园网络系统进行整合与优化;建立覆盖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招生等各个区域的宽带高速网络环境,提供面向全体师生的基本网络服务和软件服务。在校园内建立电子身份及统一认证系统,构建工具化的学习环境和智能化工作环境,实现教师教研、学生学习、教务管理和评价、家校沟通、学校安全管理的智能化。

智慧教育蓝图描绘的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

智慧教育愿景的三个核心特征:一是统一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泛在融合,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标准接口,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感知的接口。

智慧教育景可用下图描述:

人类以自己的语言形式来诠释现象——事与物时,所归纳或总结的思想、观念、概念与法则,称之为:理念。智慧教育的建设,应该建立起相应的理念,才能应对各自不同的基础条件、办学理念、预算限制、管理要求、教师需求、学生诉求、家长期望,达到建设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4.1先进性

与数字校园相比较,智慧教育的首要特点就是“先进性”,也就是“智慧”的体现——可感知、可决策、可创新。智慧教育的建设,需要考虑未来系统的扩展升级要求,保证可持续发展;通过大数据挖掘实现科学统计、提前预警;辅助教师方便快捷地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构建课堂内外的学习环境,使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为主,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飞跃。

4.2实用性

智慧教育的设计、建设不能重复堆砌技术、华丽而不实用的问题,学校的资金紧张,用于信息化的比例不高,缺乏实用性理念的设计往往带来的是繁琐、不便、阻碍教学创新、增加教务和管理的复杂性,因此是不成功的。

遵循《多媒体教学环境工程建设规范》的设计和建设,可彻底解决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兼容性问题,实现真正的互联互通,大大降低管理成本;专业化的IT运维,将校园网管理人员从“救火队员”职责中解放出来,专业人员做专业事,实现人性化管理;人机交互、人人交互、校内外交互,突破了地域限制,丰富了教学形式,增强了教学效果;校园一卡通、大数据可视化、智能化决策支持、决策指挥舱,可以为管理层、决策层提供原始数据、数据分析统计结果、未来趋势预测、风险评估和预警等服务,实现决策科学化。

实用性还体现在: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从招生迎新,选课学习、成长历程、核心素养等全方位的服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体现学校特色,以培养学生掌握技能,立德树人、创新等为基本要求,为学生学习、实习、成长给予良好支持;只有注重实用性,增强获得感,智慧教育才能持续发展。

4.3开放性

智慧教育的建设必须基于现有国情和各地实际,现实状况是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内核。为此智慧教育的开放性首先要支持教育均衡发展,支持和优化远程教育、精品课程录播等技术手段,以互联网技术为信息通信的基础,实现开放、兼容、安全、互通;其次,开放性体现在向下兼容,现有设备设施的利旧,对学校已有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系统、硬件设备尽最大可能兼容,或通过软件升级解决大部分问题;同时,智慧教育平台架构应该是开放的、可伸缩的,在满足必要的安全条件、接口要求和功能性需求前提下,不同厂商的硬件、软件和服务可在智慧教育架构中发挥作用,整体服务可定制、可剪裁,满足学校在特定时间、特定条件下的最大化需求。

4.4标准化

经过了学校自行采购信息化设备、按照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建设数字化学校和参照智慧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学校自身发展需求建设智慧教育的三个阶段,为智慧教育建设积累了一定经验,从决策者、管理者到使用者都认识到标准化的重要性,从规划、设计、建设到后期运维保障均严格遵循相关标准,才能切实做到控制成本、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和提高满意度。

《智慧教育总体框架标准》国家标准将于近期发布,无疑将是智慧教育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从此,智慧教育建设有了国家标准,为智慧教育市场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传统的数字校园,各应用系统占用专门的服务器资源,这种资源利用方式使得服务器的利用率存在不均衡,部分应用支撑的服务器数量较多,利用率较低,而另一些应用占用的计算资源较少,可能无法满足访问量增长的需要。

云计算提供了一种管理大量虚拟化资源的方式,它们可以被自动的汇聚并提供服务,可以弹性的进行服务的提供和扩展,将会给智慧教育建设带来崭新的业务模式,为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为了充分利用学校高性能计算单元的性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有效整合计算资源,智慧教育通过构建云计算中心,既能支撑学校各类业务管理系统和公共服务平台的稳定运行,又能集中各单位有效计算单位的空闲时间为高性能计算需求提供服务,最终实现可扩展、可伸缩、共性个性融合的智慧教育统一平台。

4.6移动性

泛在学习,又称普适学习、无处不在的学习等,就是指每时每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信息技术发展到现在,无线宽带、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飞跃式发展,让泛在学习创造智能化的环境让学生充分获取学习信息成为可能;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学生根据各自的需要在多样的空间、以多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即所有的实际空间成为学习的空间。知识的获得、储存、编辑、表现、传授、创造等的最优化的智能化环境将提高人们的创造性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一切,与智慧教育的移动性理念不可分离。

智慧教育的移动性,促进了“以人为中心,以学习任务本身为焦点”的学习模式创新,同时体现了学习过程的连续性、无缝性,学习者可以访问到的学习资料形式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任何形式(可访问性),实现信息交互、学习互动,教学行为的场景性,既是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变革,也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在智慧教育系统设计与建设中,充分考虑系统的安全,包括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传输安全,管理安全等要素。在系统设计、开发全过程,贯彻安全思想,建立数据审计体系。在规划上,要求为智慧教育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用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确保经过网络传输和交换的数据不会发生增加、修改、丢失和泄露等,智慧教育各个子系统和应用平台在交互过程中进行信道加密防护,建立安全制度、责任到人并分别赋予相应的权限,备份关键的数据、对敏感数据加密;除了被动防范,还应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的最新技术,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可疑操作和交易,采用虚拟机、启发式、沙盒等先进手段进行智能主动防御,重视人员安全培训、强化安全意识,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不断优化智慧教育的服务。

5、智慧教育建设目标

智慧教育的建设目的因地而异、因校而异,总的说来,包括以下内容:通过3~5年的持续建设,建设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符合学校自身情况的信息化校园平台;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从而达到消除信息孤岛、建立信息与应用规范、提供集成的个性化的服务的目的。

在建设中,将以“数据、服务、决策”三大中心为信息化业务发展建设方向,具体目标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

5.1支撑学校发展战略

提升决策能力,建立校领导工作平台——为校领导提供决策分析平台,为学校的决策提供有效支撑手段。通过各类主题分析、中高职办学指标等重要数据的日常监控,支撑学校教学、科研、财务、资产等业务的即时查询、综合报表、分析、预测、预警、评估等功能,为学校各用户提供数据服务,为校领导提供决策支持。

建立面向长期发展的运维和服务支撑体系——形成规范的管理规章制度、建设管理技术队伍,保障信息化、智慧教育顺利建设和应用发展。

建立和完善师生信息化培训体系——建设信息化管理队伍制定管理规划制度,进一步完善师生信息化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考核方式三者协调统一,做好信息化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与信息化应用水平。

建立安全审核体系——从方案规划开始,就充分重视信息安全问题,建立相应安全制度,对各类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在系统设计、开发全过程,贯彻安全思想,建立数据审计体系。对数据操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日志可查。

5.2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在现有校园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校园网进行整合,优化网络结构;建设无线校园网,实现主要区域的无线覆盖;完善网络安全体系,保障信息化、智慧教育的建设需要。

建设在线学习、在线考试、资源库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系统,为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模式,构建多维教学环境打下良好基础。

建设信息化校园标准规范,创建公共数据共享中心——建立一套立足于应用建设长期发展的标准体系。通过校内信息标准的建设,指导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为学校信息化长期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创建全校公共的共享数据中心,整合学校现有资源,集中存储,打破部门边界,消除数据孤岛,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与利用。

建立以业务为主线的完整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基于“顶层设计”的思想,借鉴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行业优秀的业务时间,融入学校特色,建立一套以教学为核心,围绕学生文化课基础教育、行为养成、技能培训等环节,搭建整体运营的管理平台。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四大核心业务智能化服务模式。达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目标。通过应用的不断升级和改进,实现管理过程和为师生服务能力的提升。同时为全校师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和学习资源,加速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与网络学习平台,推进数字化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外购资源与校本资源,根据学校专业特色和课程设置,形成完整的专业体系、课程体系。建设基于资源学习、评价、交互的网络学习平台,方便师生随时随地地学习。逐步推行视频公开课和开放课程,实现社会化培训,创新教学模式,服务社会公众。

打造用户服务中心,方便师生、家长获取信息与互动——完善学校门户网站建设,提供学校信息公开和宣传的空间。日常开展专业体系展示、课程体系展示、信息公开等重要工作,增加学校的对外宣传力度。为用户提供统一信息服务入口,打造用户服务中心,让信息

化建设为全校师生提供更及时、便捷的服务。提供快捷、高效、多种形式的交流和互动手段,包括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公众在内的各类用户,实现主动和可控的交流。

5.3丰富业务应用

实现教学教务管理

教学教务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和基础。建立一个适应现代学校教学教务管理体制的统一、完善、安全、易于操作和管理的网络化教学教务管理系统,从而实现信息的集中管理、分散操作和信息共享,使传统的教学教务管理向数字化、无纸化、职能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提供丰富的数字资源

数字资源服务能够将学校的外购数字资源、校本资源、电子图书资源等资源整合,可建设一站式录课系统、数字场馆、仿真实训资源、检品课程为学校提供更多的基础资源服务。

安全便捷的移动支付

教职员工和学生可以一卡通实现校园内的快速支付、后台自动结算,以功能完整性与灵活性为策略、以系统可靠性与稳定性为宗旨,具有用户自助操作、7x24小时提供服务、方便、快捷、安全、稳定等特点;也可通过将门禁、考勤、消费卡、借阅卡、个人移动电话等的多种业务整合,以手机统一支付的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增强体验。

最终实现一站式智慧服务

实现教职工和学生的管理、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主要活动的一站式服务,提高对师生服务的水平,提高对社会的服务能力。校园信息化全面实现后,学校功能、范围将得到自然扩展,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突破传统的概念,延伸其内涵,成为一个无线网络全覆盖的智慧教育。

5.4支持不断扩展

数据交换——包括若干标准数据库(办公库、学生库、教职工库、资源库等)、建立教育信息化标准和规范和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学校信息化校园的数据共享中心,支撑所有应用系统的数据。

数据可视化——基于学校业务数据,构建学校关键业务之间的关系模型,并通过数据的抽取、清洗、管理等技术将数据以图表和报表形式直观的展示出来,为学校各级部门和角色提供完整、统一、准确的参考。

数字地图应用——三维GIS正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是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和虚拟现实等技术,以直观的三维地形地物代替了抽象的二维地图符号,使地理空间信息在电脑中立体化显示,从而更加真实地反映三维客观世界。集成校园导航、校容校貌展示、招生宣传、校园信息化管理的新一代三维虚拟校园系统,将是大势所趋,将成为校园门户网站不可缺少的重要栏目,对学校的对外形象宣传、招生宣传、信息化管理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6、智慧教育建设原则

6.1.顶层设计、统一规划的原则

智慧教育的建设实践必须站在学校整体高度出发,进行统一规划,并且考虑建设模式、队伍建设、投入等多方面因素。规划内容需要涵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安全保障制度、人才培养等内容。

6.2.完善基础的原则

智慧教育的建设应重视信息标准建设、应用支撑平台、配套规章制度等信息化校园基础类建设。

6.3.遵循标准、协调发展的原则

智慧教育的目的是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在建设规划时要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标准规范,还需要充分考虑信息化建设与师生信息化素养的机会结合与协调发展。教师是学生获取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源泉,教师能否掌握并能与现代信息技术是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关键。

6.4.实用优先的原则

智慧教育的建设规划从学校的特点和需求出发,促成实际需求和服务模式的有效结合,切不可一味地追求大而全,也不可以一味地最求技术的先进性。

6.5.灵活拓展的原则

智慧教育的建设要面向成果保护、学校发展、技术创新,建设规划必须满足建设过程中的可扩展、可兼容,尽可能采用符合国际行业标准的产品。

6.6.先易后难的原则

智慧教育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观念、心态,学校预算的限制,以及整个社会的接受度,都决定了智慧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重大变革的载体,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