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检查技术名词解释

检查技术名词解释

检查技术名词解释
检查技术名词解释

X线摄影检查技术

1.模拟X线摄影检查:是指X线照射到人体时,由于人体的不同组织和器官对X线产生不同程度的吸收,使穿透人体的X线强度变得不均匀,把这种强度不均匀的X线直接记录在胶片上的检查方法称为模拟X线摄影检查。

2.数字X线摄影检查:把穿透人体的X线直接记录在成像板(IP)、平板探测器(FPD)上的检查方法称为数字化X线摄影检查。

3.焦—片距:指X线管焦点至胶片间的距离。

4.肢—片距:指被检部位中心所在的平面至胶片间的距离。

5.摄影床面中线:沿X线摄影床面长边方向,经床面短边中点所作的直线亦称为台中线

6.前后位:指被检者后面紧贴暗盒(胶片,IP,FPD),身体矢状面与暗盒(胶片,IP,FPD)垂直,X线中心线由被检者的前面射至后面的摄影体位称为前后位。

7.后前位:指被检者前面紧贴暗盒,身体矢状面与暗盒垂直,X线中心线由被检者后面射至前面的摄影体位称为后前位。

8左侧位:指被检者左侧紧贴暗盒,身体矢状面与暗盒平行(冠状面与暗盒垂直),X线中心线由被检者右侧射至左侧的摄影体位称为左侧位。

9.右侧位:指被检者右侧紧贴暗盒,身体矢状面与暗盒平行(冠状面与暗盒垂直),X线中心线由被检者左侧射至右侧的摄影体位称为右侧位。

10.右前斜位:指被检者右前部靠近暗盒(冠状面与暗盒呈一定角度),X线中心线从被检者左后方射入的摄影体位称为右前斜位,也称第一斜位。

11.左前斜位:指被检者左前部靠近暗盒(冠状面与暗盒呈一定角度),X线中心线从被检者右后方射入的摄影体位称为左前斜位,也称第二斜位。

12.轴位:指身体矢状面与暗盒垂直,中心线方向与身体或器官长轴平行或近似平行投射。

13.听眉线:为外耳孔与眉间的连线。与同侧听眶线约呈10°角。

14.听眦线:为外耳孔与同侧眼外眦间的连线。与同侧听眶线约呈12°角。

15.听眶线:为外耳孔与同侧眼眶下缘间的连线。

16.听鼻线:为外耳孔与同侧鼻翼下缘间的连线。与同侧听眶线约呈13°角。

17.瞳间线:为两瞳孔间的连线。

18.听口线:为外耳孔与同侧口角间的连线。与同侧听眶线约呈23°角。

19.整体片:为全面观察和了解病变组织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摄取肢体较大范围的X线照片称为整体片,也叫概观片。

20.X线功能片:显示关节活动情况以及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X线照片称为X线功能片。

21.焦—肢距:指X线管焦点至被检体中心所在平面间的距离。

22.右后斜位:X线中心线从被检者身体左后方射入,右前方射出的方向。

23.左后斜位:X线中心线从被检者身体右前方射入,左后方射出的方向。

24.切线位:X线中心线与被检肢体局部边缘相切的投射方向。

25.焦—台距:指X线管焦点至摄影床面间的距离。

26.局部片:为重点观察肢体某小范围的组织结构而摄取的小照射野的X线照片称为局部片。

27.铅字标记正放:所谓“正放”是指铅字面向X线管的放置方法。

28.铅字标记反放:所谓“正放”是指铅字面向X线胶片的放置方法。

29.暗盒竖放:凡肢体长轴与其长轴相平行的摆放称为胶片或IP竖放(亦称直放)。

30.暗盒横放:凡肢体长轴与其短轴相平行的摆放称为胶片或IP横放。

31.软X线摄影:40kV以下管电压产生的X线,波长较长、能量较低,穿透物质的能力较弱故称为“软X线”,用这种X线摄影称为软X线摄影。

32.X线造影检查:利用人工的方法,将某种物质引入体内,改变组织和器官与邻近组织的对比度,以显示其形态和功能的检查方法,此方法称为X线造影检查。

33.对比剂:能够提高影像对比度的物质,称为对比剂。

34.阴性对比剂:是一种密度低、吸收X线少、原子序数低、比重小的物质。

在X线照片上显示为密度低(黑色)的影像。常用的有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35.阳性对比剂:是一种密度高、吸收X线多,原子序数高、比重大的物质。在X线照片上显示为密度高(白色)的影像。常用的对比剂有钡剂和碘剂。

36.离子型对比剂:属于盐类,在水溶液中都离解成阳离子和阴离子,带有电荷,渗透压大于人体血浆,本身的化学毒性及副作用大于非离子型的对比剂。

37.非离子型对比剂:不是盐类,在水溶液中不产生离子,不带电荷,呈分子状态,渗透压近于人体血浆,对脑组织和心肌刺激性小,毒性明显低于离子型对比剂。

38.X线特殊检查技术:利用特殊的X线设备和工具,采用某种特殊的摄影技术,以获得特殊的影像效果,此种检查方法称为X线特殊检查技术。

39.直接放大摄影:是将被检体置于X线管和胶片之间的预定位置,被检体与胶片保持较大的距离,经X线曝光后,在X线照片上直接获得被摄部位的放大图像。

X线造影检查技术

1.X线造影检查:利用人工的方法,将某种物质引入体内,改变组织和器官与邻近组织的对比度,以

显示其形态和功能的检查方法,此方法称为X 线造影检查。

2.对比剂:能够提高影像对比度的物质,称为对比剂。

3.阴性对比剂:是一种密度低、吸收X 线少、原子序数低、比重小的物质。

在X 线照片上显示为密度低(黑色)的影像。常用的有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4.阳性对比剂:是一种密度高、吸收X 线多,原子序数高、比重大的物质。在X 线照片上显示为密

度高(白色)的影像。常用的对比剂有钡剂和碘剂。

5.离子型对比剂:属于盐类,在水溶液中都离解成阳离子和阴离子,带有电荷,渗透压大于人体血浆,

本身的化学毒性及副作用大于非离子型的对比剂。

6.非离子型对比剂:不是盐类,在水溶液中不产生离子,不带电荷,呈分子状态,渗透压近于人体血

浆,对脑组织和心肌刺激性小,毒性明显低于离子型对比剂。

7.DSA :是电子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与传统X 线血管造影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检查方法,利用计算

机减除造影图像上的与血管影像重叠的背景影像,使血管影像单独显示出来。

8.mask 片:与普通平片的图像完全相同,而光学密度正好相反的图像。

9.时间减影:造影像和mask 像两者获得的时间先后不同,这样的减影方式称为时间减影。

10.能量减影:在进行兴趣区血管造影时,同时用两个不同的管电压取得两帧图像,作为减影对进行

减影。

11.静脉DSA :以静脉注射对比剂的方式来进行DSA 检查。

12.动脉DSA :对比剂直接进入兴趣动脉或接近兴趣动脉处进行DSA 检查。

CT 检查技术

1.图像重建: 图像重建数据采集完成后,需要根据采集的数据进行求解,以获得各个小容积元的线

衰减系数,这一过程称为图像重建。

2.像素: 图像重建的数据按照一定规律排列,构成一个矩阵,矩阵元素通常被称为像素,像素的值

代表着重建断面上被检体相应位置小容积元的线衰减系数。

3.CT 值: 对于某组织,若具有线衰减系数μ组织,则该组织的CT 值定义为:

K CT ?-=水水值μμμ组织 。μ水表示水的线衰减系数,k 是分度系数,一般定为1000。

4.窗口技术: 选择整个灰阶中所需要的一部分CT 值进行显示,被显示的这一部分CT 值称为窗口,

选择窗口的操作过程,称为窗口技术。

5.窗宽和窗位: 窗口中心的CT 值称为窗中心,又称为窗位;窗口的CT 值范围称为窗宽。

6.层厚: 由准直器设定的扫描野中心处X 线束的厚度。

7.间距:相邻两扫描层面中点之间的距离。

8.视野(FOV):是根据原始扫描数据重建CT断面图像的范围。

9.床速:是CT螺旋扫描时检查床移动的速度,即球管旋转一周检查床移动的距离。

10.螺距:床速与准直宽度的比值。

11.空间分辨力:又称为高对比度分辨力,是物体与均质环境的X线线衰减系数差别的相对值大于10%时CT图像能分辨该物体的能力。

12.密度分辨力:又称为低对比度分辨力,定义为物体与均质环境的X线线衰减系数差别的相对值小于1%时,CT图像能分辨该物体的能力。

13.部分容积效应:在同一扫描层面内,当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组织时,探测器接受的X 线强度是穿过这些组织后的平均值,而不再反映其中某一组织对X线的衰减关系,因此测得的CT值也不能代表其中某一组织的CT值,这种现象称为部分容积效应。

14.平扫:是指不用注射对比剂增强或造影的扫描检查,是CT检查中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应用于各个部位的CT检查。

15.增强扫描:是指经血管(一般用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再行扫描的方法。多采用团注法,即在短时间内一次将全部对比剂迅速注入静脉血管,然后再进行CT扫描。

16.两期和多期扫描:是指用静脉快速团注对比剂的方法,根据各个部位和一些病变不同时期的血供特点,在开始注射对比剂的数秒甚至几小时内,对检查的部位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完整快速螺旋扫描。

17.灌注扫描:是指在快速团注对比剂后,对固定的感兴趣层面进行连续快速扫描,得到一系列图像后,利用一个特殊的软件,分析每个像素对应的密度变化,得到每一个像素的时间密度曲线,从而计算出对比剂到达病变的峰值时间、平均通过时间以及局部血容量和局部血流量,并组成新的数字矩阵,再通过数/模转换,获得灌注图像,或经过假彩色编码处理后显示,获得各参数的彩色图像。通过分析这些参数可了解感兴趣区毛细血管血流动力学,可以准确地反映组织的血管化和血流灌注情况,因而是一种功能成像。

18.造影CT扫描:造影CT是指先行某一器官或结构造影,然后再行CT扫描的检查方法。

19.定位像扫描:定位像扫描是指X线球管和探测器静止不动、被检者随着检查床在扫描孔内匀速移动时,球管同时曝光而得到的一幅平面图像的扫描方式。

20.螺旋扫描:又称容积扫描,由于扫描轨迹呈螺旋状而命名。是指X线球管和探测器连续旋转,连续产生X线,连续采集产生的数据,而被检者随检查床沿纵轴方向匀速移动使扫描轨迹呈螺旋状的扫描方式称为螺旋扫描。

21.轴位扫描:指横断面的扫描,是X线球管曝光扫描时,环绕被检者检查部位一周扫描出一幅图像,然后移动一定床位后静止,X线球管再曝光旋转一周产生下一幅图像,周而复始,直至所确定的检查部位全部扫描完成为止。

22.薄层扫描:是指对微小病灶和病变的细微结构选用小的层厚进行的扫描。

23.高分辨力扫描:是指用较薄的扫描层厚(一般为1~2mm)、较小的扫描视野(FOV)、高空间分辨力算法(即骨组织重建算法)重建的一种扫描方式。

24.靶扫描:是指在扫描检查时选用较小的扫描视野,缩小扫描范围,以便获得清晰放大图像的扫描方法。

25.图像后重建:是指在扫描结束后,利用扫描原始数据再进行图像各种参数的调整重建,包括显示图像视野的大小调整、图像位置的调整、图像层厚的大小调整(指多层螺旋CT)、图像重建的间距调整、图像重建过滤函数的调整等。

26.多平面重组:多平面重组是指利用CT原始断面图像的三维容积数据在任意平面上重组二维图像,该重组层面以外的数据则一概忽略。重组的多平面图像的层数、层厚、层间距也可以自行确定,就好像重新做了一组其它方位的断层扫描。

27.表面影像法显示:表面影像显示要求预先设定一个CT值阈值,计算机将三维容积数据各像素的CT 值与这个阈值比较,凡是等于或高于该阈值的像素被保留,其余的数据全部舍弃,所有保留的数据被用于重建一个三维物体的表面,然后应用计算机图形学的阴影技术进行处理,从而呈现出真实感很强的物体表面的立体图像。

28.最大密度投影:MIP,指对容积数据中的数据,以视线方向作为投影线,把该投影线上遇到的最大像素值,投影到与视线垂直的平面上,把全部投影数据通过计算机重组处理,形成MIP图像。

29.容积显示:是将三维容积数据投影到二维影像平面,并应用传递函数给每一像素赋予一定的透明度和颜色,从而显示极具真实感和立体感的图像。能分别显示软组织、血管、骨骼和器官的内部结构,对肿瘤组织与血管的空间关系显示良好,适用于骨骼、血管系统的重建。

30.肝脏的三期扫描法:一般采用静脉团注法,一次注射80~100ml的含碘对比剂,注射速率多采用2.5~3ml/s之间,在开始注入对比剂后25~30s的时间内,开始曝光扫描肝脏的动脉期,在开始注入对比剂后55~65s的时间内开始曝光扫描肝脏的门脉期,在注射对比剂后300s的时间内开始曝光扫描肝脏的延迟期。这种扫描方法称为肝脏的三期扫描法。

磁共振检查技术

1.90?和180?脉冲:将宏观磁化矢量M0偏转90?的RF脉冲称为90?脉冲;将宏观磁化矢量M0偏转180?的RF脉冲称为180?脉冲。180?RF脉冲的射频能量要比90?脉冲大一倍。

2.重复时间:从第一个RF激励脉冲出现到下一周期同一脉冲出现时所经历的时间。TR是扫描速度的决定因素。

3.回波时间:从第一个RF脉冲到回波信号产生所需要的时间。

4.反转时间:反转恢复脉冲序列中,180?反转脉冲与90?激励脉冲之间的时间。

5.翻转角:在RF脉冲的激励下,宏观磁化强度矢量将偏离静磁场的方向,其偏离的角度称为翻转角。翻转角的大小是由RF强度(能量)所决定的。

6.信号激励次数:每次相位编码时收集信号的次数。NEX取得越大,所需的扫描时间就越长。

7.回波链长度:扫描层中每个TR时间内用不同的相位编码来采样的回波数,即在1个TR时间内180?脉冲的个数,也称为快速系数。

8.回波间隔时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回波链中相邻两个回波之间的时间间隔。

9.有效回波时间:在最终图像上反映出来的回波时间。

10.k空间:指傅立叶变换的频率空间。

11.T2*效应:在梯度回波序列中,翻转梯度可使信号读取方向磁场均匀性被破坏,导致横向弛豫加快,信号的衰减是由于磁场不均匀和质子T2共同作用的结果。

12.饱和现象:指在RF作用下低能态的核吸收能量后向高能态跃迁,如果高能态的核不及时回到低能态,低能态的核减少,系统对RF能量的吸收减少或完全不吸收,从而导致磁共振信号减小或消失的现象。

模拟X线成像

1. 实际焦点:灯丝发射的电子经聚焦后在X线管阳极靶面上的撞击面积称为实际焦点。

2. 有效焦点:像面上不同方位实际焦点的投影称为X线管有效焦点。

3. 有效焦点标称值:1982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EC)336号出版物上阐述了用无量纲的数字(如1.0、0.3、0.1等)来表示有效焦点的大小,此数字称为有效焦点标称值,其值是指有效焦点或实际焦点宽度上的尺寸。

4. 阳极效应:在平行于X线管的长轴方向上,近阳极端X线量少,近阴极端的X线量多,最大值在110°处,分布是非对称性的。在靶平面的阳极一侧没有一次X射线。这种现象被称为X线管的阳极效应。

5. 焦点的调制传递函数:焦点的调制传递函数(MTF)是描述X线管焦点这个面光源使肢体成像时,肢体组织影像再现率的函数关系。

6.X线管焦点的增涨值(B):是描述X线管焦点的极限分辨力随着负荷条件的改变而相对变化的量,又称散焦值或晕值。

7. 焦点的极限分辨力:焦点的极限分辨力(ω)是在规定测量条件下不能成像的最小空间频率值,以每毫米中能够分辨出的线对数(LP/mm)来表示。

8. 焦点的方位特性:在垂直X线管的长轴方向上,近阳极端有效焦点小,近阴极端有效焦点大,这一现象被称为焦点的方位特性。在短轴方向上观察,有效焦点的大小基本对称相等。

9. 中心线:X线束中心部分的射线称为中心线,中心线是摄影方向的代表。

10. 照射野:是指通过X线管窗口的X线束入射于肢体曝光面的大小。

11. 感光效应: X线感光效应是指X线通过被检体后使感光系统感光的效果。

12.成像性能:感光材料中直接决定和影响像质的因素统称为成像性能。

13. 胶片特性曲线:描绘曝光量与所产生的密度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由于这条曲线可以表示出感光材料的感光特性,所以称之为“特性曲线”。

14.感光度:感光材料对光作用的敏感程度,即感光材料达到一定密度值所需曝光量的倒数。

15.相对感度(比感度):是以产生密度Dmin+1.0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胶片的感光度比值乘以100,即与感光度的设定值为100的特定胶片相对比较。

16. 反差系数:是指特性曲线直线部分的斜率。

17. 平均斜率:连接特性曲线上指定两点密度(Dmin+0.25和Dmin+2.00)的连线与横坐标夹角的正切值。

18.宽容度:特性曲线上直线部分在横坐标上的投影,表示的是正确曝光量的范围。

19.有效宽容度:是指产生诊断密度(0.25~2.0)所对应的曝光量范围。

20. 本底灰雾:感光材料未经曝光,而在显影加工后部分被还原的银所产生的密度,称为本底灰雾或基础灰雾。

21. 片基灰雾:指感光材料不经显影,直接在定影中处理,将卤化银全部溶解之后的密度。

22. 感光测定:表示感光材料所接受的曝光量,同由此而产生的密度之间关系的定量测定方法。

23.增感屏:在X线激发下,对胶片具有增加感光作用的器材。

24. 增感率:指在照片上获得同一密度值1.0时不用增感屏和应用增感屏时的X线量之比。

25.荧光现象:某种物质在紫外线、X线、电子线等激发下,可将其吸收的能量以可见光形式释放出来的现象。

26.感度比:一般以增感率为40的中速钨酸钙屏为基准值100,其余各种增感屏均以产生相同密度1.0的感度与其比较,所得倍数即为感度比。

27.T颗粒技术:扁平颗粒胶片与相对应的稀土增感屏匹配,发挥出独特的扁平颗粒技术,得到高质量影像效果。

28. 正像:X线透视时产生可见的荧光图像称为正像。

29. 负像:X线摄影时X线作用于胶片产生不同程度的感光,经后处理,在照片上显示出物体内部结

构的照片影像称为负像。

30. 透光率:指照片上某处的透光程度。在数值上等于透过光线强度(I)与入射光强度(I0)之比。

31. 阻光率:指照片上阻挡光线能力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透光率的倒数。

32. 光学密度:指曝光后的胶片经显影加工处理后在照片上形成的黑化程度,也称光学密度或黑化度,以阻光率的常用对数值表示。

33.肢体对比度:又称对比度指数,即肢体对X线吸收系数的差值。

34. X线对比度:X线作用于被检体时,透过被检体后X线强度的差异称为射线对比度。

35. 胶片对比度:X线胶片对射线对比度的放大能力。

36. 照片对比度:X线照片上相邻组织影像的密度差。

37.照片模糊:X线照片上组织器官、解剖结构、病灶等影像边缘的不锐利。

38. 半影:在X线摄影成像时,由于几何学原因而形成的几何学模糊。

39.距离平方反比定律:X线照片的感光效应与摄影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40. 运动模糊:X线管、被检体及胶片三者中任何一个因素在X线摄影过程中发生移动,所摄影像出现的模糊。

41. 清晰度:照片上影像边缘的锐利程度。

42. 失真:照片影像较原物体在大小、形状及位置上的差异。

43.放大失真:X线摄影时由于被照物体各部与胶片距离不同,导致被检体各部位放大率不一致。

44. 照片斑点:X线照片影像上细小的光学密度差。

45. 散射线:X线管发射出的原发射线穿过人体及其他物体时,所产生的方向不定、能量较低的散乱射线。

46. 散射线含有率:散射线在作用于胶片上的全部射线量中所占比率。

47. 空气间隙效应:利用X线衰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规律,以空气吸收能量较低的X线及散射线,减少散射线对照片的影响,提高照片质量。

48. 栅比:指铅条高度h与相邻两铅条间距D的比值。

49. 栅密度:表示在滤线栅表面上单位距离(1cm)内,铅条与其间距形成的线对数。

50. 铅容积:表示在滤线栅表面上,平均1cm2中铅的体积。

51. 滤线栅的焦距:指聚焦式滤线栅的倾斜铅条会聚于空中的直线平面到滤线栅板平面的垂直距离。

52. 滤线栅因子:也称曝光量倍数,是指不使用滤线栅时测得的全X线(原发射线和散射线之和)强度和使用滤线栅时测得的全X线强度的比值。

53.滤线栅的切割效应:即滤线栅铅条对X线原射线的吸收作用。

54. 对比度改善系数:又称对比度因子,是使用和不使用滤线栅的对比度之比。

55. 感光中心:所谓感光中心,就是在乳剂的制备过程中形成的微量银质点。

56. 显影中心: 所谓显影中心,是AgX接受光的照射(曝光)后,乳剂吸收了光量子所形成的银质点。

57.互易律失效:当曝光量一定时,无论光强度与曝光时间变化,密度应该是一定的。但是,在摄影过程中当光强度过大,曝光时间过短或光强度过小,曝光时间过长时,往往密度并不一致。此为互易律失效。

58. 间歇曝光效应:用同一光强度的连续曝光与间歇曝光,虽然曝光量相同但会产生不相同的密度。此为间歇曝光效应。

59. PQ型显影液:由菲尼酮(Phenidone)与对苯二酚(Quinol)组合的显影液,称为PQ型显影液。PQ 型现为X线照片显影液中主导类型,具有良好的显影效果。

60. MQ型显影液:由米吐儿(Metol)与对苯二酚(Quinol)组合的显影液,称为MQ型显影液。

数字X线成像

1.模拟:模拟是以某种范畴的表达方式如实地反映另一种范畴。

2.数字图像:数字图像是将一幅图像分成有限个被称为像素的小区域,每个像素中的灰度平均值用一个整数来表示。因此,数字图像的图像矩阵是一个整数的二维数组。

3.矩阵:矩阵是一个数学概念,它表示一个横成行纵成列的数字方阵。是由二维(行和列)排列成的方格组成,一个方格就是坐标中的一个点(x,y)。数字成像是根据每一个方格所接收到的X线剂量的多少而将每一个方格赋予不同的数值,由这些不同的数值构成的二维图形被称为数字矩阵。常用的矩阵有320×320、512×512、1024×1024等。

4.像素:像素是指组成数字图像矩阵的基本单位,具有一定的数值,即像素值。像素值由二进制的位数表示,如10bit、12bit、16bit等。

5.灰阶:灰阶是指在图像上或显示器上所显示的各点不同的灰色层次,表现不同亮度信号的等级差别称为灰阶。

6.信噪比:在实际的信息中一般都包含有信号和噪声,信号强度与噪声强度的比值称为信噪比(SNR)。它是评价影像质量的指标之一。

7.CR:CR是使用可记录并由激光读出X线影像信息的成像板(IP)作为载体,经X线曝光及信息读出处理,形成数字影像,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数字X线摄影方式。

8.光激发发光:某些荧光物质可将第一次被激发的信息记录下来,再次受激发时释放出与初次激发所接收的信息相应的荧光,此现象称为“光激发发光(PSL)”。

9.IP的时间响应特性:IP发射荧光强度的衰减与时间的关系称“IP的时间响应特性”。

10.时间减影:以不同能量的X线(如100kV和50kV)对同一部位进行连续两次曝光,获得两幅不同能量的CR影像,两次曝光期间病人不能移动。通过对两幅影像的数据进行减影处理,可以得到去除骨骼的软组织影像,或去除软组织的骨组织影像。由于该减影方式中减影所使用的两幅影像是在不同时间获得的,故称为时间减影。

11.能量减影:使用一次曝光同时获得了不同能量的两幅影像,然后通过加权减影技术处理,可获得减影图像称为能量减影。

12.空间分辨力:空间分辨力又称“高对比分辨力”。是指从影像中可辨认的组织几何尺寸的最小极限,是对影像空间细微结构的辨别能力。它是表示一幅图像质量的量化指标,常用毫米(mm)、单位距离内的线对数(LP/mm)表示。

13.DR:是利用电子技术将X线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的X线成像方法。X线在穿过人体后作用于X 线探测器并转化为数字信息,形成X线衰减数字矩阵,然后由计算机进行处理和显示图像。

14.CCD:即电荷耦合器件,它是一种半导体器件,由于它的光敏特性,即在光照下能产生与光强度成正比的电子电荷,形成电信号。这一特性被广泛用于CCD成像设备,即CCD摄像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1.DSA:是电子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与传统X线血管造影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检查方法,利用计算机减除造影图像上的与血管影像重叠的背景影像,使血管影像单独显示出来。

2.胶片减影法:利用同一患者的血管造影片与同体位的平片翻印成的正片互相重叠,将此重叠的两片覆盖于未感光的X线胶片上,用可见光曝光,经冲洗得到血管造影的光学减影片。

3.DSA影像链:是指DSA 影像有关的一系列部件:影像增强器、光学透镜、X线电视系统和控制部分,现代DSA装置的影像链多采用数字平板探测器直接将透过人体的X线信息影像转变为数字信号。

4.影像增强管缩小增益:增强器的输入屏面积大于输出屏,把较大面积上的亮度聚集在较小面积上,使亮度得到提高,这种增益称作缩小增益。

5.影像增强管能量增益:在增强管内由于阳极电位的加速,光电子获得较高能量,撞击到输出屏时可激发出多个光子,光电子能量越大,激发出的光子数目越多,这种增益称作流量增益或能量增益。

6.图象数字化:先测到图像矩阵中每个像素的衰减值,再把测量到的这些衰减数值转变为数字,形成数字矩阵。

7.时间-视频密度曲线:以时间值为X轴,视频密度值为Y轴作图,得到的曲线。某个兴趣区的时间—视频密度曲线反映的是透射该兴趣区的X线衰减的时间变化。

8.mask 片:与普通平片的图像完全相同,而光学密度正好相反的图像。

9.时间减影:造影像和mask像两者获得的时间先后不同,这样的减影方式称为时间减影。

10.时间减影常规方式:取mask和充盈像各一帧,进行相减,称为时间减影常规方式。

11.时间减影脉冲方式:每秒进行数帧的摄影,在对比剂未注入造影部位前和对比剂逐渐扩散的过程中对X线图像进行采样和减影,最后得到一系列连续间隔的减影图像。

12.时间减影超脉冲方式:在短时间进行每秒6~30帧的X线脉冲摄像,然后逐帧高速重复减影。

13.能量减影:在进行兴趣区血管造影时,同时用两个不同的管电压取得两帧图像,作为减影对进行减影。

14.混合减影:DSA检查时,把能量减影和时间减影方式相结合,就是混合减影。

15.静脉DSA :以静脉注射对比剂的方式来进行DSA 检查。

16.动脉DSA :对比剂直接进入兴趣动脉或接近兴趣动脉处进行DSA 检查。

17.动态DSA :DSA成像过程中,在X线球管、人体和检测器规律运动的情况下获得DSA图像的方式,称之为动态DSA。

18.数字电影减影:以数字式快速短脉冲进行图像采集,实时成像,每秒25~50帧,称为数字电影DSA。

19.旋转DSA:新型C形臂所具有的一种三维图像采集成像方法,采集图像时,C型臂支架围绕患者做旋转运动,对某血管及其分支作180°的参数采集。

20.步进式血管造影:是指DSA检查时采用快速脉冲曝光采集图像,实时减影成像。在注射造影前摄制该部位的mask片,随即采集造影像进行快速减影。在脉冲曝光中,X线球管与影像增强器保持静止,导管床携人体自动匀速地向前移动,以此获得该血管的全程减影像。

21.遥控对比剂跟踪技术:在不中断的实时图像中显示血管对比剂的移动。操作者可用交互式或用速度曲线的编程式自动控制速度,使之进行造影跟踪摄影。

22.自动最佳角度定位系统:能帮助操作者更容易找到任何感兴趣的血管实际解剖位置的最佳视图,即该血管病变的最佳显示角度的机架系统。

23.照片延迟:先注射对比剂,后曝光采集图像。

24.注射延迟:先曝光采集图像,后注射对比剂。

25.注射流率:指单位时间内经导管注入对比剂的量,一般以ml/s表示。

26.注射斜率:指注射的对比剂达到预选流率所需要的时间,即注药的线性上升速率。

27.注射加速度:注射速度的时间变化率。

28.几何放大技术:通过球管、人体、影像增强器三者之间相对距离的不同组合来实现的影像放大方法。

29.电子放大技术:通过改变影像增强器输入野的大小来改变影像的大小的方法,

30.定位技术:在DSA采集前先将造影部位确定一个初始位置。

31.缩光技术:使用准直器将曝光野中空旷区或组织密度很低的区域遮盖后进行图像采集的技术。

32.DSA窗口技术:通过窗宽和窗位的调节来使DSA图像得到满意的显示效果的图像处理技术。

33.空间滤过技术:在一幅图像上选择性增强或减弱特殊空间频率成份的图像处理技术。

34.再蒙片:通过重新确定Mask像来校正配准不良的图像后处理技术。

35.像素移位:一种通过计算机内推法程序来消除移动性伪影的技术,将mask片的局部或全部像素向不同方向移动一定距离,使之与对应的像素更好地配准。

36.图象合成积分:先将多帧mask像积分,并作一个负数加权;再将多帧含对比剂的造影像积分,并作一个正数加权,然后用这两个分别经积分和加权后得到的影像作为减影对相减,则可得到积分后的减影像。

37.匹配滤过:将系列减影图像加权以突出碘信号,降低背景结构信号和噪声的时间积分的处理方法。

38.递推滤过:应用视频影像处理方式,将图像加权后进行相加,以提高图像对比分辨率。

39.补偿滤过:在X线管与病人之间放入附加的衰减材料,在选择性的衰减特定的辐射强度区域,以提供更均匀的总的X线衰减。

40.DSA时间分辨率:DSA 系统对运动部位血管的瞬间成像能力。

41.运动性伪影:在DSA的成像过程中,由于病人生理性和病理性的运动导致减影对不能精确重合而形成的伪影。

42.饱和状态伪影:由视野内某部位过薄或密度过低又未使用补偿滤过,X线衰减值的动态范围超过图像信号处理规定的动态范围,形成的一片均匀亮度的无DSA信号的盲区。

43.设备性伪影:由于DSA 设备系统不稳定形成的伪影。

44.DSA图像噪声:图像亮度的随机变化,称为图像噪声,图像显示出斑点、细粒、网纹或雪花状或结构异常。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名词解释

第一章

1.X 线摄影(radiography):是X 线通过人体不同组织、器官结构的衰减作用,产生人体医疗情报信息传递给屏-片系统,再通过显定影处理,最终以X线平片影像方式表现出来的技术。

2.X 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经过准直器的X线束穿透人体被检测层面;经人体薄层内组织、器官衰减后射出的带有人体信息的X 线束到达检测器,检测器将含有被检体层面信息X 线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通过对电信号放大,A/D 转换器变为数字信号,送给计算机系统处理;计算机按照设计好的方法进行图像重建和处理,得到人体被检测层面上组织、器官衰减系数(|)分布,并以灰度方式显示人体这一层面上组织、器官的图像。

3.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通过对静磁场(B0)中的人体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电磁波,使人体组织中的氢质子(1H)受到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当RF 脉冲中止后,1H 在弛豫过程中发射出射频信号(MR 信号),被接收线圈接收,利用梯度磁场进行空间定位,最后进行图像重建而成像的。

4.计算机X 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是使用可记录并由激光读出X 线影像信息的成像板(IP)作为载体,经X 线曝光及信息读出处理,形成数字式平片影像。

5.数字X 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指在具有图像处理功能的计算机控制下,采用一维或二维的X 线探测器直接把X 线影像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的技术。

6.影像板(imaging plate,IP):是CR 系统中作为采集(记录)影像信息的接收器(代替传统X 线胶片),可以重复使用,但没有显示影像的功能。

7.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FPD):数字X 线摄影中用来代替屏-片系统作为X 线信息接收器(探测器)。

8.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计算机与常规X 线血管造影相结合的一种检查方法,能减去骨骼、肌肉等背景影像,突出显示血管图像的技术。

9.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 aided diagnosis,CAD):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医学影像作图像分割、特征提取和定量分析等增加诊断信息,用以辅助医生对各种医学影像进行诊断的技术。

第二章

1.X 线强度(X-ray intensity):指在垂直于X 线传播方向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子数量(N)与能量(hν)(hv)乘积的总和。常用X 线强度表示X 线的量与质。

2.光学密度(density,D):又称黑化度。指X 线胶片经过曝光后,通过显影等处理在照片上形成的黑化程度。

3.光激励发光(photo stimulated luminescence,PSL):某些物质在第一次受到光(一次X 线激发光)照射时,能将一次激发光所携带的信息贮存下来,当再次受到光(二次激光激发光)照射时,能发出与一次激发光所携带信息相关荧光的现象。

4.光激励发光物质(photo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substance):能发生光激励发光(PSL)现象的物质。

第三章

1.潜影:是感光胶片被曝光后,在胶片内部产生的微量的新生银原子集团。

2.感绿胶片:这是一种配合发绿色荧光增感屏使用的胶片,吸收光谱的峰值约为550nm。

3.感蓝胶片(色盲片):是配合发蓝色荧光增感屏使用的胶片,感光乳剂的固有感色是以蓝色为主,不添加色素。其吸收光谱的峰值约为420 nm。

4.感光中心:就是在乳剂的制备过程中形成的微量银质点。

5.感光效应:使感光系统(屏-片系统)产生的感光效果称为感光效应(E)。

6.胶片特性曲线:是指曝光量与所曝光量产生的密度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由于这条曲线可以表示出感光材料的感光特性,所以称之为〝特性曲线〞。

7.本底灰雾(最小密度min D ):感光材料未经曝光,而在显影加工后部分被还原的银所产生的密度,称为本底灰雾或最小密度。它由片基灰雾和乳剂灰雾组合而成。

8.片基灰雾:指感光材料不经显影,直接在定影中处理,将卤化银全部溶解之后的密度。

9.乳剂灰雾:指乳剂制作中,为谋求一定的感度而产生的感光中心。带有这种感光中心的卤化银结晶,即使不经曝光在显影加工时也会还原成银。这种较大的感光中心称为灰雾中心,灰雾度的大小取决于乳剂中灰雾中心的量。乳剂灰雾可由本底灰雾减去片基灰雾得到。

10.感光度(S):是指感光材料对光作用的响应程度,也即感光材料达到一定密度值所需曝光量的倒数。医用X 线胶片感光度定义为产生密度1.0 所需曝光量的倒数。

11.反差系数(γ值):称对比度(contrast)系数。反差系数是指特性曲线直线部分的斜率。

12.平均斜率(用G表示):连接特性曲线上指定两点密度(0.25 min D 和2.00 min D )的连线与横坐标夹角的正切值。

13.最大密度(Dmax):对某种感光材料来说,密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不再因曝光量的增加而上升,此时的密度值称为最大密度(Dmax)。

14.宽容度(L):是指特性曲线上直线部分在横坐标上的投影,表示的是正确曝光量的范围。

15.增感率:增感屏的增感作用常以增感率表示。在照片上产生同等密度为1.0 时,无屏与有屏所需照射量之比称为增感率(增感倍数或增感因数)。

16.中心X 线:X 线束中心部分的射线。中心线垂直于窗口平面,是摄影方向的代表。一般情况下,中心X 线应通过被检部位的中心并与胶片垂直,也有时需要倾斜一定角度经被检体射入胶片。

17.斜射线:X 线束中除中心线外的射线。在某些特殊体位摄影时利用斜射线作为中心线摄影,以减少肢体影像的重叠。

18.照射野:指通过X 线管窗口的X 线束入射于成像介质的曝光面大小。X 线束在照射野内的线量分布是不均匀的。

19.焦点的方位特性:在平行于X 线管的长轴方向的照射野内,近阳极侧有效焦点小,近阴极侧有效焦点大。在短轴方向上观察,有效焦点的大小对称相等。

20.焦点的阳极效应:阳极倾角约为20o时,在平行于X 线管的长轴方向上,近阳极侧X 线量少,近阴极侧的X 线量多,最大值在110o处,分布是非对称性的现象。在X 线管的短轴方向上,X 线量的分

布基本上是对称相等。

21.实际焦点:灯丝发射的电子经聚焦后在X 线管阳极靶面上的撞击面积称为实际焦点。

22.有效焦点:把实际焦点在X 线管长轴垂直方向上的投影称为X 线管标称的有效焦点。

23.照片密度:又称光学密度或黑化度,用D 表示。是指X 线胶片经过曝光后,通过显影等处理在照片上形成的黑化程度。

24.X 线照片对比度:X 线照片上相邻组织的密度差(亦称光学对比度)。

25.散射线:当X 线管发射出的原发X 线照射到被检体等物体时,会产生光电吸收和康普顿散射,其中散射吸收的二次射线,由于射线方向不定,能量低,称之为散射线。

26.X 线照片层次:指照片局部范围内组织结构微小的的密度差或对比度的显示能力。

27.锐利度:是指在照片上所形成的影像边缘的清楚程度。

28.失真度:照片影像相对被检体的大小和形状的改变称之为影像失真,其变化的程度称为的影像失真度。

第四章

1.体素(voxel):代表一定厚度的三维空间的人体体积单元。是一个三维的概念。

2.像素(pixel):组成数字图像的基本单元。是一个二维概念,是体素在成像平面的表现。

3.像素值:就是像素的灰度值或强度值,一个像素只具有一个灰度值。

4.矩阵(matrix):表示由像素组成的,横成行、纵成列的数字方阵。

5.采集矩阵(acquisition matrix):每幅画面观察视野所含像素的数目。

6.显示矩阵(display matrix):监视器上显示的图像像素数目。为了保证显示图像的质量,显示矩阵一般等于或大于采集矩阵。

7.视野(field of view,FOV):拟进行检查容积的选定区域。

8.比特(bit):是信息量单位。二进制数的一位所包含的信息就是一比特。

9.模/数转换(analog/ data,A/D):指通过某种方法把模拟量转换为数字量。同样,数字量转换为模拟量也叫做数/模转换或D/A 转换。

10.灰阶(gray sca1e):在影像或显示器上所呈现的黑白图像上的各点表现出不同深度灰色,把白色与黑色之间分成若干级,称为〝灰度等级〞,表现的亮度(或灰度)信号的等级差别称为灰阶。

11.原始数据(raw data):由探测器直接接收到的信号,经放大后再通过A/D 转换所得到的数据。

12.显示数据(display data):组成某层面图像的数据,亦即该层面各体素灰度值的矩阵中的数据。

13.图像重建(image reconstruction):用采集的原始数据经计算而得到显示图像数据的过程。

14.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SNR):在实际的信息中一般都包含有信号和噪声。用来表征信号强度

同噪声强度之比的参数称为信号噪声比。

15.调制传递函数(MTF):是以空间频率(spatial frequency)ω为变量的函数。各个ω值都有自己的调制传递值和相位传递值。

16.噪声(noise):图像中可见的斑点、细粒、网纹或雪花状的异常结构,是影响影像质量的重要因素,它掩盖或降低了某些影像细节的可见度,使影像的清晰度下降。

17.量子检出效率(detective quantum efficience,DQE):成像系统的有效量子的利用率。

18.部分容积效应(partial volume effect):某像素位置上可能有多个不同X 线吸收系数的体素存在,该处像素的灰度值往往是多个体素灰度值依其体积所占比例而得的平均灰度值的现象。

19.窗口技术(window technology):是显示数字图像的一种重要方法。即选择适当的窗宽和窗位来观察图像,使病变部位明显地显示出来。

20.窗宽(window width,WW):表示数字图像所显示信号强度值的范围,即放大的灰度范围上下限之差。

21.窗位(window level,WL):又称窗水平。是图像显示放大的灰度范围的平均值,即放大灰度范围的灰度中心值。

22.空间分辩力(spatial resolution):是指图像能分辨相邻两点的能力,常用能分辨两个点间的最小距离来表示。又称几何分辨力。

23.密度分辩力(density resolution):图像中可辨认低密度差别的最小极限,即对细微密度差别的分辨能力(数字图像灰度精度的范围)。又称为图像的灰度分辨力(或对比度分辨力)。

24.时间分辩力(temporal resolution):成像系统对被检体组织运动部位的瞬间成像能力。

25.图像增强:是增强图像中某些有用信息,削弱或去除无用信息。如:增强图像对比度、提高信噪比、强调组织边缘等。

26.锐化(sharpening):强调组织边缘的技术,能增强组织器官的图像轮廓,使图像中组织边缘清晰锐利。

27.图像运算:分为代数运算和几何运算。图像代数运算是指对两幅或两幅以上的图像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处理的基本单位是像素,通过运算改变像素灰度值,但不改变像素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28.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一幅图像中含有医疗信息的区域。

29.图像变换:是指将图像转换到频率域或其他非空间域的变换域中进行处理。在这些变换域中往往能体现出图像在空间域中表现不出来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可以获得更好的图像效果。

30.图像分割:是按照某种原则将图像分成若干个有意义的部分,使得每一部分都符合某种一致性要求。图像分割为复杂的图像处理技术,常用于医学图像的深入处理与分析。

31.三维图像重建:是指利用获得的连续二维断层图像信息,按照体绘制、面绘制等运算方法,重建出反映组织三维信息的三维影像。

32.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压缩处理:将原始影像信号的信息范围按照诊断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压缩处理,使不需要的信号被压缩掉,需要的信号清楚地显示出来。

33.谐调(层次)处理(gradation processing):也叫层次处理,主要是改

变影像的对比度、调节影像的整体密度及影像信息的层次。

34.谐调曲线类型(gradation type,GT):CR 系统的谐调曲线是一组非线性的转换曲线,作用是显示灰阶范围内各段被压缩和放大显示程度,它的选择就象选择X 线胶片的γ值一样,针对不同的部位、不同的需要配有不同的曲线。

35.旋转量(rotation amount,GA):亦称转换灰度量,GA 主要用来改变影像的对比度。一些CR 系统的旋转量设置为-4~4(不包括0),当GA=l 时,表示所选择的谐调曲线上无对比度变化,相当于屏-片系统H-D 曲线的γ=1,输入与输出影像的对比无变化,GA 越大,对比度越大;反之对比越小。

36.旋转中心(rotation center,GC):为谐调曲线的中心密度,其值设为0.3~2.6,改变GC 即改变了曲线的密度中心;GC 可改变影像密度。37.移动量(gradation shift,GS):亦称作灰度曲线平移量,一些CR 系统的GS=-1.44~1.44,是利用细微调节以获得最优化密度,改变整幅影像的密度。降低GS 值即曲线向右移减小影像密度;反之曲线向左移增加影像密度。

38.空间频率处理(spatial frequency processing):指CR 系统对空间频率响应的调节,主要用于改变影像的锐利度。

39.频率等级(frequency rank):即对空间频率范围的分级。涉及由频率处理所增强的影像频率成份的频带。

40.频率类型(frequency type):用于调整增强系数,控制每一种组织密度的增强程度。

41.频率增强程度(degree of enhancement):表示频率处理中增强程度的最大值。用以控制频率的增强程度。

42.灰阶处理:即窗口技术,是数字影像所共有的。通过对窗宽(WW)、窗位(WL)的调节,使显示的影像符合诊断的需要。

43.X 线量子噪声:指X 线量子依泊松(Poision)分布的统计学法则随机产生的波动。

44.光量子噪声:是光量子依泊松分布的统计学法则随机产生的波动。

45.平板探测器(FPD):呈平板状,固定于立式胸片架或检查床的滤线器上,它是将穿过被检体的X 线直接转换为电子信号,再通过A/D 转换产生数字的静态和动态影像。FPD 在曝光后几秒钟内即可显示图像,无需搬运,代替屏-片系统或CR 中的IP 作影像信息接收器。

46.时间减影:是在注入的对比剂进入ROI 之前,将一帧或多帧图像作为蒙片储存起来,并与含有对比剂的造影像一一相减。这样两帧图像间相同的影像部分被消除,对比剂通过血管引起高密度部分被突出地显示出来。

47.能量减影(energy subtraction processing):利用物质结构的原子序数不同,在不同的X 线能量下具有不同的吸收系数的特点,进行加权减影计算,从而减去一种或几种组织影像,使需要观察的组织影像能清晰地显示。能量减影也称为双能减影(dual-energy subtraction)、K-缘减影。进行某ROI 血管造影时,几乎同时用两个不同的管电压摄取的两帧图像进行相减获取血管的影像的减影方法(能量减影是利用碘在33keV 附近对X 线衰减系数有明显的差异这一特点进行的,故也称为K-缘减影)。

48.混合减影:是基于时间与能量两种减影方式相结合的减影方法。基本原理是在注入对比剂前后各使用一次能量减影,获得的注入对比剂前后能量减影像各一帧,对这两帧能量减影图像再减影一次,即得到混合减影图像。

第五章

1.图像重建(image reconstruction):CT 数据采集完成后,利用全部探测采集的数据,求解出图像矩阵中各个像素单元的吸收系数( ),然后构建出 的二维分布图像的过程

2.像素(pixel):图像重建的数据按照一定规律排列,构成一个矩阵,矩阵元素通常被称为像素,像素的值代表着重建断面上被检体相应位置小容积元的线衰减系数。

3.CT 值(CT value,CT number):人体被检组织的吸收系数x 与水的吸收系数 w 的相对差值,用公式表示为:CT Kwx w值,一般定为1000。

4.投影(projection):把投照受检体后射出的X 线束强度I 称为投影,投影的数值称为投影值。

5.反投影法(backprojection):又称总和法或线性叠加法,它的基本原理是把所测到的投影值按其原路径反投影到每一个像素点上,各个方向的投影值反投影后,利用所有反投影的累加值计算各像素的值,形成CT 图像。

6.窗口技术(windowing):选择整个灰阶中所需要的一部分CT 值进行显示,被显示的这一部分CT 值称为窗口,选择窗口的操作过程,称为窗口技术。

7.窗宽窗位(window width and window level):窗口中心的CT 值称为窗中心,又称为窗位;窗口的CT 值范围称为窗宽。

8.层厚(thick):由准直器设定的扫描野中心处X 线束的厚度。

9.层间隔(step):相邻两扫描层面中点之间的距离。

10.视野(field of view, FOV):根据原始扫描数据重建CT 断面图像的范围。

11.床速(table speed):CT 螺旋扫描时检查床移动的速度,即球管旋转一周检查床移动的距离

12.螺距(pitch):床速与准直宽度的比值

13.重建间隔(reconstruction increment):被重建的相邻两层断面之间的距离。

14.空间分辨力(spatial resolution):又称为高对比度分辨力,是物体与均质环境的X 线线衰减系数差别的相对值大于10%时CT 图像能分辨该物体的能力。

15.密度分辨力(density resolution):又称为低对比度分辨力,定义为物体与均质环境的X 线线衰减系数差别的相对值小于1%时,CT 图像能分辨该物体的能力。

16.部分容积效应(partial volume phenomenon):在同一扫描层面内,当含有两种或以上不同密度的组织时,探测器接受的X 线强度是穿过这些组织后的平均值,测得的CT 值也被平均化,这种现象称为部分容积效应。

17.图像处理(image processing):指CT 扫描结束后,利用扫描原始数据进行图像各种参数的调整重建,包括显示图像视野的大小调整、图像位置的调整、图像层厚的大小调整(指多层螺旋CT)、图像重建的间距调整、图像重建过滤函数的调整等。

18.多平面重组(multi-planer reformation,MPR):多平面重组是指利用CT 原始断面图像的三维容积数据在任意平面上重组二维图像,该重组层面以外的数据则一概忽略。重组的多平面图像的层数、层厚、层间距也可以自行确定,就好像重新做了一组其他方位的断层扫描。

19.图像三维重建(image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指在扫描结束后,利用一个特殊的计算机软件,将一系列的连续的断面图像经计算机运算处理后,在x、y 轴的二维图像上对z 轴进行投影转换及负影处理后,显示出直观的立体图像的过程。

20.表面阴影法显示(surface shaded display, SSD):表面影像显示要求预先设定一个CT 值阈值,计算机将三维容积数据各像素的CT 值与这个阈值比较,凡是等于或高于该阈值的像素被保留,其余的数据全部舍弃,所有保留的数据被用于重建一个三维物体的表面,然后应用计算机图形学的阴影技术进行处理,从而呈现出真实感很强的物体表面的立体图像。

21.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指对容积数据中的数据,以视线方向作为投影线,把该投影线上遇到的最大像素值,投影到与视线垂直的平面上,把全部投影数据通过计算机重组处理,形成MIP 图像。

22.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VR):容积再现是将三维容积数据投影到二维影像平面,并应用传递函数给每一像素赋予一定的透明度和颜色,从而显示极具真实感和立体感的图像。

第六章

1.磁共振现象(Magnetic resonance phenomenon):将物质中具有磁矩的自旋原子核置于静磁场(外磁场、主磁场,用B0 表示)中并受到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作用时,原子核吸收射频脉冲的能量在它们的能

级之间发生共振跃迁的现象。

2.磁共振信号(Magnetic resonance signal):当射频脉冲的作用消失后,发生共振跃迁的原子核会逐渐恢复到初始状态并在这一过程中释放出电磁能量(磁共振信号)。

3.自旋(spin):原子核及质子围绕着自身的轴进行旋转。

4.相位(Phase):平面内旋转的矢量与某一参照轴的夹角称为相位。

5.同相位(in-phase):多个矢量在空间的方向一致。

6.离相位(out of phase):多个矢量在空间的方向不一致。

7.聚相位(re-phase):由不同相位达到同相位的过程。

8.失相位(de-phase):由同相位变成不同相位的过程。

9.驰豫(relaxation):是指自旋质子的能级由激发态恢复到它们稳定态(平衡态)的过程。

10.纵向驰豫(longitudinal relaxation):射频脉冲停止以后,纵向磁化矢量MZ由最小恢复到原来大小的过程称纵向驰豫。

11.纵向驰豫时间(T1):纵向磁化矢量MZ 从最小恢复到平衡态磁化矢量M0的63%的时间。

12.横向驰豫(transverse relaxation):射频脉冲停止后,横向磁化矢量MXY 由最大逐步消失的过程称横向驰豫。

13.横向驰豫时间(T2):横向磁化矢量MXY 衰减至最大值63%的时间。

14.T2*驰豫在不均匀的B0中的横向驰豫称为T2*驰豫。T2*是不固定的,随B0的均匀性而改变。T2*衰减速度总是快于T2衰减速度

15.梯度磁场(Gradient magnetic field):是一个随位置、以线性方式变化的磁场。与静磁场(B0)叠加后,可以暂时造成磁场的不均匀,使沿梯度方向的自旋质子具有不同的磁场强度,因而有不同的共振频率,从而获得关于位置的信息。

16.频率编码(frequency encoding):频率编码梯度使沿X 轴的空间位置信号具有频率特征而被编码,最终产生与空间位置相关的不同频率的信号。这种编码方式称为频率编码。

17.相位编码(Phase encoding):在Y 方向上施加一个梯度,对信号进行编码,以确定信号来自二维空间的那一行。

18.傅里叶变换(FT):是用于专门计算含有各种频率的复合信号的一种数学计算法,其主要功能是将信号从时间域值转换为频率域值。傅里叶变换有一维、二维、三维傅里叶变换等。

19.扫描时间(scan time):是指完成一次数据采集的时间。

20.K-空间:是一个数学概念,也称为傅里叶频率空间,或傅里叶空间。它是一个以空间频率为单位的空间坐标所对应的频率空间。

信息技术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MOOC 2请简述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信息化教学是一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基于资源、基于合作、基于研究、基于问题的教学与学习,因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使学习者在意义丰富的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通过对多种信息化教学实践模式的研究,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优化的学习情境(二)基于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三)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四)突出开放性 6研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就是具有较强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教师。 7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指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或研究人员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8文件夹评价:是一种基于学生的学习行为的评价, 可用于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 是基于过程评价的一种重要方法; 9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育人技术及其创新整合的技术,核心是教学设计技术和课程开发技术。 10翻转课堂: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也可译为“颠倒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 11网络课程: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是信息时代条件下课程新的表现形式。 12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13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把提高信息素养纳入教育目标,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人才;二是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与科研,注重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4信息化教学教学信息化,是指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 15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16webquest: WebQuest是一种“专题调查”活动,在这类活动中,部分或所有与学习者互相作用的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上的资源。 17学习契约学习契约是一种自主学习的教育哲学概念,将师生的课堂关系视为一种契约。18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简单来说就是老师用来辅助教学的工具,创作人员根据自己的

通信名词解释

1X:CDMA 2000 1X是指cdma2000的第一阶段 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rd-generation,3G), EVDO:CDMA2000 EV-DO,Evolution(演进)、 Data Only EPON: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以太网无源光网络GPON: Gigabit-Capable PON 吉比特无源光纤接入网络 软交换:英文名称:softswitching CN2:中国电信下一代承载网(ChinaNetNextCarryingNetwork)TG :Transceiver Group MSC:移动交换控制中心(交换机) MGW:媒体网关和MSC_SERVER协同工作构成电路域 MSCe:MSC_SERVER设备 软交换SS:软交换核心控制设备。 NGN: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即下一代通信网络 WIFI:Wi-Fi WirelessFidelity(无线保真)又称802.11b标准WLAN: WLAN是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无线局域网 AP: 无线接入点(AP,AccessPoint) AC:无线接入控制器 IMS:IMS,即IP Multimedia Subsystem, IP多媒体子系统SIP: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应用层的信令控制协议。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 即IP协议第6版本ASON:automatism switch Optical Network 自动交换光网络OTN: OpticalTransportNetwork 光传送网

信息技术知识点及名词解释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作业 第1章信息技术概述 1、信息技术(IT) 信息技术简称IT,指的是用来扩展人们信息器官功能、协助人们更有效地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类技术。 【扩展】:基本的信息技术包括扩展感觉器官功能的感测与识别技术、扩展神经系统功能的通信技术、扩展大脑功能的计算与存储技术和扩展效应器官功能的控制与显示技术。 2、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指与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施用有关的行为和活动,如信息的测量、计算等。 3、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是指生产制造信息设备,以及利用这些设备进行信息采集、储存、传递、处理、制作与服务的所有行业与部门的总和。 4、比特 比特是数字技术的处理对象,只有两种状态(取值):数字“0”或数字“1”,是计算机和其他数字系统处理、存储和传输信息的最小单位,一般用小写字母“b”表示。 5、集成电路(IC) 集成电路即IC,是以半导体单晶片作为材料,经平面工艺加工制造,将大量晶体管、电阻、电容等元器件及互连线构成的电子线路集成在基片上,构成一个微型化的电路或系统。 6、Moore定律 Intel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摩尔曾发表论文预测,单块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平均每18~24个月翻一番。 7、什么是信息技术,它包括哪些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信息技术是指用来扩展人们信息器官功能、协助人们更有效地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类技术。 包括:扩展感觉器官功能的感测与识别技术;扩展神经系统功能的通信技术;扩展大脑功能的计算与存储技术;扩展效应器官功能的控制欲显示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及其软件为核心、采用电子技术进行的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存储、显示与控制。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作业 第2章计算机组成原理 CPU CPU即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中承担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运行任务的处理器,是一台计算机的核心组成部件。CPU原理上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寄存器组、运算器和控制器。

编译原理概念_名词解释

编译过程的六个阶段: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目标代码生成 解释程序:把某种语言的源程序转换成等价的另一种语言程序——目标语言程序,然后再执行目标程序。 解释方式是接受某高级语言的一个语句输入,进行解释并控制计算机执行,马上得到这句的执 行结果,然后再接受下一句。 编译程序:就是指这样一种程序,通过它能够将用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转换成与之在逻辑上等价的低级语言形式的目标程序(机器语言程序或汇编语言程序)。 解释程序和编译程序的根本区别:是否生成目标代码 句子的二义性(这里的二义性是指语法结构上的。):文法G[S]的一个句子如果能找到两种不同的最左推导(或最右推导),或者存在两棵不同的语法树,则称这个句子是二义性的。 文法的二义性:一个文法如果包含二义性的句子,则这个文法是二义文法,否则是无二义文法。 LL(1)的含义:(LL(1)文法是无二义的; LL(1)文法不含左递归) 第1个L:从左到右扫描输入串第2个L:生成的是最左推导 1:向右看1个输入符号便可决定选择哪个产生式 某些非LL(1)文法到LL(1)文法的等价变换: 1. 提取公因子 2. 消除左递归 文法符号的属性:单词的含义,即与文法符号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类型、值、存储地址等。 一个属性文法(attribute grammar)是一个三元组A=(G, V, F) G:上下文无关文法。 V:属性的有穷集。每个属性与文法的一个终结符或非终结符相连。属性与变量一样,可以进行计算和传递。 F:关于属性的断言或谓词(一组属性的计算规则)的有穷集。断言或语义规则与一个产生式相联,只引用该产生式左端或右端的终结符或非终结符相联的属性。 综合属性:若产生式左部的单非终结符A的属性值由右部各非终结符的属性值决定,则A的属性称为综合属继承属性:若产生式右部符号B的属性值是根据左部非终结符的属性值或者右部其它符号的属性值决定的,则B的属性为继承属性。 (1)非终结符既可有综合属性也可有继承属性,但文法开始符号没有继承属性。 (2) 终结符只有综合属性,没有继承属性,它们由词法程序提供。 在计算时:综合属性沿属性语法树向上传递;继承属性沿属性语法树向下传递。 语法制导翻译:是指在语法分析过程中,完成附加在所使用的产生式上的语义规则描述的动作。 语法制导翻译实现:对单词符号串进行语法分析,构造语法分析树,然后根据需要构造属性依赖图,遍历语法树并在语法树的各结点处按语义规则进行计算。 中间代码(中间语言) 1、是复杂性介于源程序语言和机器语言的一种表示形式。 2、一般,快速编译程序直接生成目标代码。 3、为了使编译程序结构在逻辑上更为简单明确,常采用中间代码,这样可以将与机器相关的某些实现细节置于代码生成阶段仔细处理,并且可以在中间代码一级进行优化工作,使得代码优化比较容易实现。 何谓中间代码:源程序的一种内部表示,不依赖目标机的结构,易于代码的机械生成。 为何要转换成中间代码:(1)逻辑结构清楚;利于不同目标机上实现同一种语言。 (2)便于移植,便于修改,便于进行与机器无关的优化。 中间代码的几种形式:逆波兰记号,三元式和树形表示,四元式 符号表的一般形式:一张符号表的的组成包括两项,即名字栏和信息栏。 信息栏包含许多子栏和标志位,用来记录相应名字和种种不同属性,名字栏也称主栏。主栏的内容称为关键字(key word)。 符号表的功能:(1)收集符号属性(2) 上下文语义的合法性检查的依据:检查标识符属性在上下文中的一致性和合法性。(3)作为目标代码生成阶段地址分配的依据

信息技术名词解释

2、信息技术:指在数据和信息的创建、存储和处理以及知识的创造中使用的大量物品和技能。 3、计算机:是指任何能够在得到指令后接受、处理、存储和显示数据的电子系统。 4、主机:是计算机的运算和控制中心,包含在主机箱内,有主机板、CPU、内存以及各种电源线和信号线组成。 5、公式:是指一个等式,是一个有数值。单元格引用、运算符、函数等组成的序列。 6、函数:是预先定义好的公式,用来进行数学、文本、逻辑运算。 7、互联网络:指的是将两个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独立运行及管理的计算机网络通过某些网络互联设备连接起来,达到各个网络中的计算机之间能够相互通信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超级网络。 8、计算机网络: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或基于计算机控制的外部设备,利用通信线路和设备互联,在网络操作系统的控制下,按照约定的协议相互通信,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 9、数据通信:就是把数据以信号的形式从一处(信源)安全、正确地传输到另一处(信宿)。通信的目的是交换信息,信息的载体可以是数字、文字、语言、图形和图像。 10、WWW:是以Internet为依托,以HTML与超文本传输协议为基础,向用户提供统一访问界面的Internet信息浏览系统,是Internet上最方便和最受用户欢迎的信息检索服务系统。11、Web浏览器:是WWW的客户端程序,用户使用它来浏览Internet上的各种Web页。12、URL:是统一资源定位符的英文缩写,是指向Internet上的Web页面等其他资源的一个地址。 13、线路交换:就是用户在呼叫状态时,在电话系统中的交换设备寻找一条通往被叫用户的物理路由,这种连接技术称为线路交换。 14、报文交换:就是发送者拟发 的整个数据块,如一个数据文 件、控制信息等,在交换中报文 是一个整体。 15、传输介质:通信网络中数据 传输的物质基础,是发送方和 接收方之间的物理通路。 16、时分多路复用(TDM)―― 是将线路用于传输的时间划分 成若干个时间片(时隙),每个 用户分得一个时间片,在其占有 的时间内,用户使用通信线路的 全部带宽。 17、频分多路复用(FDM)―― 是将具有一定带宽的路线划分 为多条占有较小带宽的信道,各 条信道中心频率不重合,每个信 道之间相距一定的间隔,每条信 道供一个用户使用。 18、局域网:利用专用通信线路 将众多计算机和各种数据通信 设备连接起来,达到数据通信和 资源共享的目的。 19、红外线:通信通过一种组合 的视线范围内的发送器和接收 器(收发器)进行。数据和信息 以编码形式通过红外线从一个 收发器传播到另一个收发器来 进行传输。 20、无线电波:无线电波传输有 时叫做射频(RF)传输,发送器 把信息发送给为接收相同频率 而设计的接受器。 21、展频技术:由于无限传输信 号容易受到干扰与拦截,为了改 善无线传输的这两项缺点,人们 便想出通过多个传输频率来传 递数据的传输方式,一方面让拦 截操作更加困难,另一方面降低 杂音干扰的影响,这就是展频技 术。 22、广域网:是指在广泛的范围 内把位于不同地区的局域网或 单机相互连接构成的网络。 23、图形:是指用计算机绘制工 具绘制的画面,包括直线、曲线、 圆、圆弧、方框等成分。 24、图像:是由输入设备捕捉的 实际场景或以数字化形式存储 的任意画面,图像可以用位图或 矢量图形式存储。 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 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 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 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 论与实践. 教学系统是教育系统的子系统, 是指为了实现某种教学目的、由 各教学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具 有一定教学功能的整体。 教学设计又称为教学系统设计 (Instructiona1 System Design),是指主要依据教学理 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 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 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 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具体安 排的过程。 信息是人、生物和自动机等控制 系统所接收和加工的事物属性 或运动状态。在教育教学领域又 表示教学内容的信息、描述师生 特征的信息、反映教学动态过程 的信息等。 信息资源是指以文字、图形、图 像、声音、动画和视像等形式储 存在一定的载体上并可供利用 的信息。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 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 的一类技术。其中,应用在教育 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 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 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 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 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学的 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发并充分应 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促进教 育现代化,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 人才的过程。 信息道德(Information Morality) 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领域中用 以规范人们相互关系的思想观 念与行为准则。 信息安全是个人、组织和国家在 信息领域的利益保护状态。它涉 及到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 用性和可控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 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 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 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 化。 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 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人力与非 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信息、资料、 设备、人员、场所等。在课堂教 学中所利用的学习资源也称教 学资源。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 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 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 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 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 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 的过程。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 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 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 续的学习过程。 教学媒体(Instructional Media) 媒体是指承载、加工和传递信息 的介质或工具。当某一媒体被用 于教学目的时,则被称为教学媒 体。 教学资源管理是指通过对教学 资源的计划、组织、协调和评价, 以实现既定教学目标的活动过 程。教学资源管理包括硬件资源 的管理和软件资源的管理。 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 项目是指致力于完成具有独特 性的产品或服务的一次性工作。 学校教育中的项目管理,是指对 学校特定教育教学项目的计划、 组织、监督与调控。项目管理在 学校教育中主要应用于教学系 统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育技 术应用和教育改革实验等开发 项目与研究课题中。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展开的过 程。教学过程管理就是对这一过 程所涉及的各种要素及活动的 管理。 学习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

移动通信技术名词解释

GSM/2G GSM(全球移动通信: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是1992年欧洲标准化委员会统一推出的标准,它采用数字通信技术、统一的网络标准,使通信质量得以保证,并可以开发出更多的新业务供用户使用。GSM移动通信网的传输速度为9.6K/s。目前,全球的GSM移动用户已经超过5亿,覆盖了1/12的人口,GSM技术在世界数字移动电话领域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70%。由于GSM相对模拟移动通讯技术是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所以简称2G。目前,我国拥有8000万以上的GSM用户,成为世界第一大运营网络。 GPRS GPRS(通用无线分组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是一种基于GSM系统的无线分组交换技术,提供端到端的、广域的无线IP连接。简单的说,GPRS是一项高速数据处理的技术,其方法是以“分组”的形式传送数据。网络容量只在所需时分配,不要时就释放,这种发送方式称为统计复用。目前,GPRS移动通信网的传输速度可达115k/s。GPRS是在GSM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术,是介于第二代数字通信和第三代分组型移动业务之间的一种技术,所以通常称为2.5G。 WAP WAP(无线应用通讯协议: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是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结合的第一阶段性产物。这项技术让使用者可以用手机之类的无线装置上网,透过小型屏幕遨游在各个网站之间。而这些网站也必须以WML(无线标记语言)编写,相当于国际互联网上的HTML(超文件标记语言)。打个比喻,GPRS和GSM都是马路,而W AP是在马路上的汽车。中国移动开通GPRS之后,W AP就行驶在GSM和GPRS两条马路上,而行驶在GPRS 的马路上可以提高数据传输速度。因此,现有W AP上的内容一样可以通过GPRS进行浏览和应用。W AP是2.5G的协议。 2.5G 其它2.5G技术。2.5G移动通信技术是从2G迈向3G的衔接性技术,目前出现的2.5G 衔接技术还包括:HSCSD、EDGE、EPOC等。 HSCSD(高速电路交换数据服务:High Speed Circuit Switched Data)是GSM网络的升级版本,能够透过多重时分同时进行传输,而不是只有单一时分而已,因此能够将传输速度大幅提升到平常的二至三倍。目前新加坡M1与新加坡电讯的移动电话都采用HSCSD系统,其传输速度能够达到57.6kbps。 EDGE(全球增强型数据提升率:Enhanced Dataratesfor Global Evolution)完全以目前的GSM标准为架构,不但能够将GPRS的功能发挥到极限,还可以透过目前的无线网络提供宽频多媒体的服务。EDGE的传输速度可以达到384k,可以应用在诸如无线多媒体、电子邮件、网络信息娱乐以及电视会议上。

信息技术知识点及名词解释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作业 第1章信息技术概述 1、信息技术(IT) 信息技术简称IT,指得就是用来扩展人们信息器官功能、协助人们更有效地进行信息处理得一类技术. 【扩展】:基本得信息技术包括扩展感觉器官功能得感测与识别技术、扩展神经系统功能得通信技术、扩展大脑功能得计算与存储技术与扩展效应器官功能得控制与显示技术。 2、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指与信息得收集、加工、存储、传递与施用有关得行为与活动,如信息得测量、计算等。 3、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就是指生产制造信息设备,以及利用这些设备进行信息采集、储存、传递、处理、制作与服务得所有行业与部门得总与。 4、比特 比特就是数字技术得处理对象,只有两种状态(取值):数字“0”或数字“1”,就是计算机与其她数字系统处理、存储与传输信息得最小单位,一般用小写字母“b"表示。 5、集成电路(IC) 集成电路即IC,就是以半导体单晶片作为材料,经平面工艺加工制造,将大量晶体管、电阻、电容等元器件及互连线构成得电子线路集成在基片上,构成一个微型化得电路或系统。 6、Moore定律 Intel公司得创始人之一摩尔曾发表论文预测,单块集成电路得集成度平均每18~24个月翻一番。 7、什么就是信息技术,它包括哪些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得主要特征就是什么? 信息技术就是指用来扩展人们信息器官功能、协助人们更有效地进行信息处理得一类技术。 包括:扩展感觉器官功能得感测与识别技术;扩展神经系统功能得通信技术;扩展大脑功能得计算与存储技术;扩展效应器官功能得控制欲显示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得主要特征就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及其软件为核心、采用电子技术进行得信息得收集、传递、加工、存储、显示与控制。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作业 第2章计算机组成原理 CPU CPU即中央处理器,就是计算机中承担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运行任务得处理器,就是一台计算机得核心组成部件。CPU原理上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寄存器组、运算器与控制器. 总线

编译原理试题库

一填空题 1.编译程序首先要识别出源程序中每个,然后再分析每个并翻译 其意义。 单词,句子 2.编译器常用的语法分析方法有和两种。 自底向上,自顶向下 2.通常把编译过程分为分析与综合两大阶段。词法、语法和语义 分析是对源程序的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与目标代码的生成则是对源程 序的综合。 前端,后端 4.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带来了日渐多变的

运行时存储管理方案,主要分为两大 类,即方案和分配方案。 静态存储分配,动态存储 5.对编译程序而言,输入数据是,输出结果是。 源程序,目标程序 6.文法G包括四个组成部分:一组终结符号,一组非终结符号,一组,以 及一个开始符号。 产生式 7.文法按产生式的形式分为四种类型,它们是:0型文法,又称短语文法;1型 文法,又称上下文有关文法;2型文法, 又称;3型文法,又称。上下文无关文法,正规文法

8.最右推导称为,由规范推导产生的句型称为规范句型。 规范推导 9.设G是一个文法,S是它的开始符号,如果S=>*α,则称α是一个。 仅由终结符号组成的句型是一 个。 句型,句子 10 对于一个文法G而言,如果L(G)中存在 某个句子对应两棵不同,那么该 文法就称为是二义的。 语法树 11.通常程序设计语言的单词符号分为五种:基本字、、常数、算符、界 限符。

标识符 12.在自底向上分析法中,LR分析法把“可归约串”定义为。 句柄 13.编译中常用的中间代码形式有逆波兰式、三元式、和四元式等。 树代码 14.对中间代码优化按涉及的范围分 为,和全局优化。 局部优化,循环优化 15.局部优化主要包括、利用公共子表达式和删除无用赋值等内容。 合并已知量 16.为了构造不带回溯的递归下降分析程

电信常用术语整理

电信常用术语整理

电信常用术语大全 Accunet光谱数码服务(Accunet spectrum digital service) ACD 回电话信息(ACD Call Back Massaging)ACD 呼叫人直呼路由(ACD Caller Directed Call Routing) ACD 中央电话总机(ACD Central Office)ACD有条件的路由(ACD Conditional Routing)ACD 数据直接呼叫路由(ACD Data Directed Call Routing) ACD 智能呼叫处理(ACD Intelligent Call Processing) ACD 号码(ACD Number) ACD:自动呼叫分配器(Automatic Call Distributor) 直流-交流振铃(AC-DC Ringing) ACU:自动呼叫单元(Automatic Calling Unit)ACX:异步交叉连接(Asynchronous Cross-connect) ADA:平均放弃延长时间(Average Delay to Abandon)

ADACC:自动完成目录查询协助呼叫(Automatic Directory Assistance Call Completion)ADAD:自动拨号和回应装置(Automatic Dialing and Announcing Device) 适应性的通道分配(Adaptive Channel Allocation) ADAS:自动地址目录查询帮助服务(Automated Directory Assistance Service) ADC:模拟信号到数字转化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 允许第三方加入的电话功能(Add-on Conference) 外加的数据模块(Add-on Data Module) 完整地址信息(Address Complete Message) 地址信息(Address Message) 地址信号的发送(Address Signaling) 指定的呼叫模式(Addressed Call Mode)ADE:自适应的设计工程(Adaptive Design Engineering) 临近的信号发送点(Adjacent Signaling Points) ADM:加减多路复用器(Add-Drop Multiplexer)

信息技术教师考试题库

08年云南省特岗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招聘考试参考样题.doc 题库 1999年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Windows试题及解答.doc 2004年上半年教师信息技术等级检测题.doc 2004年马鞍山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技能培训LOGO自测题(第一次).doc 2004年马鞍山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技能培训LOGO自测题(第二次).doc 2005年湘潭市中青年骨干教师业务考试试题初中、小学信息技术.doc 2005年湘潭市中青年骨干教师业务考试试题高中信息技术.doc 2006年教师业务考试小学信息技术试卷.doc 2006年教师职称计算机考试试题(之二).doc 2006年教师职称计算机考试试题及答案(完整).doc 2006年暑期初中信息技术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班课堂作业.doc 2006年莱城区教师信息技术考试大纲(修订).doc 2007年教师计算机职称考试操作试题小集INTERNET操作考试.doc 2007年洪泽县教师招聘考试信息技术试题.doc 2007年长沙市教育局直属单位公开招聘教师中学计算机部分试题记忆.doc 2007罗湖区教育系统科技信息节网络中文竞赛(小学组试卷.doc 2007罗湖区教育系统科技信息节网络中文竞赛(初中组试卷).doc 2007罗湖区教育系统科技信息节网络中文竞赛(小学组试卷).doc 2007罗湖区教育系统科技信息节网络中文竞赛(高中组试卷).doc 2008云南特岗招聘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考试参考样题.doc 2008云南特岗招聘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试卷.doc 2008年7月16日四川省达州市事业(计算机)单位面试题.doc 2008年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九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招聘考试题.doc 2008年云南特岗教师招聘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试卷.doc 2008年云南省特岗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招聘考试参考样题.doc 2008年张店区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检测小学信息技术试题.doc 2008年慈溪教师招聘考试信息技术题型及试题分析.doc 2008年教师业务考试小学信息技术试题.doc 2008年教师业务考试(小学信息技术试卷)及答案.doc 2008年教师招聘考试某电子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及综合题型及部分试题·记忆版·.doc 2008年教师招聘考试长沙市二十一中计算机面试部分试题·记忆版·.doc 2008年株洲市教师业务考试初中信息技术试题·附参考答案·.doc 2008开福区小学教师招考计算机部分试题记忆.doc 2008开福区小学计算机部分试题记忆版.doc 2008电子技术学校教师招聘考试计算机试卷+综合部分试题.doc 2008长沙教育局直属学校计算机试卷+综合部分试题.doc 2008长沙碧桂圆威尼斯中英文学校艺体计算机类教师面试过程.doc 2009天河区计算机教师招聘笔试部分试题.doc 2009年余姚市教师招聘考试计算机问答题及程序题.doc 2009年南昌市教师招聘计算机试卷.doc 2009年山东省日照市信息技术教师招聘试题.doc 2009年江苏泰州市高港区教师招聘信息技术考试笔试部分试题.doc

《编译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

《编译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是非题(请在括号内,正确的划√,错误的划×)(每个2分,共20分) ×1.计算机高级语言翻译成低级语言只有解释一种方式。() ×2.在编译中进行语法检查的目的是为了发现程序中所有错误。() √3.甲机上的某编译程序在乙机上能直接使用的必要条件是甲机和乙机的操作系统功能完全相同。 () ×4.正则文法其产生式为 A->a , A->Bb, A,B∈VN , a 、b∈VT 。 () √5.每个文法都能改写为 LL(1) 文法。 () √6.递归下降法允许任一非终极符是直接左递归的。 () ×7.算符优先关系表不一定存在对应的优先函数。 () ×8.自底而上语法分析方法的主要问题是候选式的选择。 () ×9.LR 法是自顶向下语法分析方法。 () ×10.简单优先文法允许任意两个产生式具有相同右部。 ()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编译程序的工作过程一般可以划分为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等几个基本阶段,同时还会伴有__ ___和 ___ _。 表格管理出错处理_ 2.若源程序是用高级语言编写的,__ __是机器语言程序或汇编程序,则其翻译程序称为 __ __ 。 _目标程序_编译程序 3.编译方式与解释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__ __。 是否生成目标代码_ 4.对编译程序而言,输入数据是__ __, 输出结果是__ ___。 _源程序目标程序

5.产生式是用于定义__ __的一种书写规则。 _语法成分 6.语法分析最常用的两类方法是___ __和__ __分析法。 自上而下_自下而上 四、简答题(20分) 1. 什么是句子?什么是语言 ? 答:(1)设G是一个给定的文法,S是文法的开始符号,如果S x(其中x∈VT*),则称x是文法的一个句子。 (2)设G[S]是给定文法,则由文法G所定义的语言L(G)可描述为:L(G)={x│S x,x∈VT*} 。 一、是非题(请在括号内,正确的划√,错误的划×)(每个2分,共20分) ×1.对于数据空间的存贮分配,FORTRAN采用动态贮存分配策略。() ×2.甲机上的某编译程序在乙机上能直接使用的必要条件是甲机和乙机的操作系统功能完全相同。() √3.递归下降分析法是自顶向上分析方法。() ×4.产生式是用于定义词法成分的一种书写规则。() √5.LR 法是自顶向下语法分析方法。() √6.在SLR (1 )分析法的名称中,S的含义是简单的。() ×7.综合属性是用于“ 自上而下” 传递信息。() ×8.符号表中的信息栏中登记了每个名字的属性和特征等有关信息,如类型、种属、所占单元大小、地址等等。() ×9.程序语言的语言处理程序是一种应用软件。() ×10.解释程序适用于COBOL 和FORTRAN 语言。()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一个句型中的最左简单短语称为该句型的___句柄__。

物流信息技术作业答案

《物流信息技术》形成性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次作业(第1~3章) 一、名词解释: 1、软件工程:P20 答:软件工程是指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开发和维护软件。其核心内容是以工程化的方式组织软件的开发,它借鉴了传统工程的原则和方法,以求高效地开发高质量的软件。 2、物流信息:P46 答:是指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 3、条码:P72 答:是由一组按一定编码规则排列的条、空符号组成的编码符号,用以表示一定的字符、数字及符号组成的信息。 4、射频识别: 答: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 二、单项选择题: 1、(A)是物流信息技术的基础和灵魂。 A、计算机 B、条码 C、网络 D、GPS 2、经过处理的、有含义的有用数据就是(C)。 A、数据库 B、数据仓库 C、信息 D、数据集市 3、(A)是存放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中的以一种合理的方法组织起来的,与公司或组织的业务活动和组织结构相对应的各种相关数据的集合。 A、数据库 B、数据仓库 C、信息 D、数据集市 4、(A)协议是Internet网中进行通信的标准协议。 A、TCP/IP B、NetBEUI C、DLC D、AppleTalk 5、软件生存期模型中的(D)是迭代和演进的过程。 A、瀑布 B、原型模型 C、螺旋模型 D、增量模型 6、构成EDI系统的要素是EDI软件、硬件、通信网络以及数据标准化。其中,EDI(A)是整个EDI最关键的部分。 A、标准 B、软件 C、硬件 D、网络 7、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也称为(D)技术。 A、EDI B、CAD C、GIS D、GPS 8、20世纪80年代,各国相继制定了各自行业或国家EDI标准,其中(C)中制定的ANSI X12国家标准最具代表性。 A、中国 B、日本 C、美国 D、法国

电信业务术语

电信业务术语词典 1、CTG-MBOSS:是中国电信新一代企业中国电信集团管理/业务/运营/支撑系统(China Telecom Group Manage/Business/Operate Support System)的简称,是支撑中国电信运营和管理的企业信息化架构,是中国电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它具体由企业信息化战略目标、三阶段性建设要求(信息共享、有效支撑、创造价值)、MPDS方法论(管理和运营架构、业务流程、信息数据、应用系统)、功能和技术架构(MSS、BSS、OSS、EDA和基础平台)、管控架构(IT 组织、IT规划流程、IT推进模式、IT供应商管理、IT建设与维护)以及规范体系等组成。 2、BSS:Business support system 业务支撑系统 3、OSS:Operation support system 运营支撑系统 4、MSS:Management support System 管理支撑系统 5、ODS:Operational Data Store 6、CRM: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 7、HB:HotBilling 8、OCS:在线计费系统 9、ABM:余额管理中心 10、EDW:Enterprise Data Warehouse 11、WSS :web-self service 12、SID:共享信息数据库 13、WAP: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是一种向移动终端提供互联网内容和先进增值服务的全球统一的开放式协议标准,是简化了的无线 Internet协议。WAP将 Internet和移动电话技术结合起来,使随时随地访问丰富的互联网络资源成为现实。 WAP服务是一种手机直接上网,通过手机浏览器浏览wap站点的服务(比如:移动梦网:https://www.sodocs.net/doc/ea11794315.html,),可享受新闻浏览、股票查询、邮件收发、在线游戏、聊天等多种应用服务。通过GPRS网络接入WAP,可充分发挥接入时延短(2秒接入)速率高、永远在线、切换方便等优点。 14、IVR:Interactive Voice Response,IVR 用户通过双音频电话输入信息后,能向用户播放预先录制好的语音,提供相应信息的一种业务。它具有语音信箱、传真收发等功能。 15、VOIP:Voice Over IP,是指从端到端全程都通过因特网来实现的话音实时传送业务。广义地讲,它涵盖通过因特网实现多媒体信息传送的各项业务。 16、PSTN:公共交换电话网(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简称PSTN, 是一种用于全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试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试题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2、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通常是两种以上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 3、信息素养:是一种基本能力,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 4、教学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试行与修正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5、虚拟现实技术:又称灵境技术、临境技术,它汇集了数学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人工资能、人机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人体行为学多项关键技术,是对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应用,是多媒体技术发展的最高境界。 6、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将可得到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在教育领域,知识管理就是要将各种教学资源转化为具有网状联系的规范的知识集合,并对这些只是提供开放式管理以实现知识的有效、利用和共享。 7、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用于检查在活动过程中被评者的进展或进步情况,用以调节活动进程,通过反馈信息保证目标顺利实现。 8、量规:一种结构化的评价标准,往往是从评价目标相关的方面详细规定评价指标,具由操作性好准确性高的特点 二、简答题 1、简述webquest的组成部分及设计要点 Webquest教学设计包括介绍,任务,资源,过程描述,学习建议,评价和总结七个部分,各个部分的设计要点如下: (1)介绍:对所“探究”问题的简要描述。Webquest简介部分包括两方面目的:第一,让学习者明确将要学习的是什么;第二,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2)任务:对于学习者要做的事情的描述。 (3)资源:指向网上相关站点的链接。 (4)过程描述:说明要做些什么才能完成指定的任务。 (5)学习建议:指导学习者如何组织信息。 (6)评估:创建量规来展示如何评价最终的结果。 (7)结论:对于将可完成的学习成果或学习过程的简要总结。 2、说出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完整版编译原理名词解释

1. 源语言:书写源程序所使用的语言 2. 源程序:用程序设计语言书写的程序 3. 目标语言:计算机的机器指令。目标语言可以是机器语言,也可以是汇编语言, 或者是其他中间语言,但最终结果必是机器语言。 4. 目标程序:由机器指令构成的程序。目标程序是经过翻译程序加工后用目标语言 表示的程序。 5. 翻译程序:能够把某一种语言程序(源程序)改造成另一种语言程序(目标程序)将 源程序译成逻辑上等价的目标程序的程序。翻译程序有两种工作方式:编译和解释。 6. 编译程序:也称翻译程序 7. 解释程序:有些翻译程序在翻译过程中并不产生完整的目标程序,而是翻译一句, 解释执行一句,这样的称为解释程序。 8. 汇编程序:由汇编语言写成的程序 9. 词法分析:执行词法分析的程序成为词法分析器,词法分析依据的是语言构词规 则。词法分析器从文件读入源程序,由字符拼接单词。每当识别出一个单词,词法分析器就输出这个单词的内部码。 10. 语法分析:执行语法分析的程序叫做语法分析器。语法分析的任务就是根据语言 的规则,将词法分析器所提供的单词种别分成各类语法范畴。 11. 中间代码生成:中间代码产生有时称为语义分析,执行中间代码产生的程序称为 中间代码生成器。他的任务时按照语法分析器所识别出的语法范畴产生相应的中间代码,并建立符号表、常数表,等各种表格。 12. 目标代码生成:执行目标代码生成的程序称为目标代码生成器。他的任务是根据 中间代码和表格信息,确定各类数据在内存中的位置,选择合适的指令代码,将中间代码翻译成汇编语言或机器指令,这部分工作与计算机硬件有关。 13. 符号表:用于记录源程序中出现的标识符,一个标识符往往具有一系列的语义 值,她包括标识符的名称、种属、类型、值存放的地址等等。 14. 常数表:用于记录在源程序中出现的常数。 15. 编译程序前端:是由词法分析器、语法分析器和中间代码产生器组成的。她的特 点是依赖于被编译的源程序,输出结果用中间代码描述,和目标机器无关。16. 编译程序后端:是由目标代码生成器组成,他的特点是和源程序无关,以中间代 码形式的源程序为输入进行处理,输出结果依赖于目标机器。 17. 文本文件:文本文件的内容由94个图形字符‘!‘-' ~ '(33-126)和4个 控制字符换行(10)、回车(13)、空格(32)、TAB( 9)构成,文本文件又称为 ASCII码文件,扩展名通常为TXT,文件尾用控制字符EOF( 26)指示。 18. 二进制文件:由机器指令即二进制数构成,因二进制数可能是26 (文件结束控制 符),故文件尾用文件长度(文件的字节数)指示,扩展名通常为EX E。 19. 源代码(source code)—预处理器(preprocessor) —编译器(compiler) —汇编程序 (assembler)—目标代码(object code)—链接器(Linker) —可执行程序 (executables) 20. 编译程序的流程是: 源程序―》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产生)―》目标 代码生成-》目标程序

电信技术名词解释

电信技术名词解释:什么是SDH 信息高速公路近来已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到21世纪,人们借助与信息高速公路,可以在家中完成各种日常活动。而构成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基本单元——公路——就将由SHD设备构成。 ——SDH(SynchronosDigitalHierarchy)是一种新的数字传输体制。它将称为电信传输体制的一次革命。 ——我们可将信息高速公路同目前交通上用的高速公路做一个类比:公路将是SDH 传输系统(主要采用光纤作为传输媒介,还可采用微波及卫星来传输SDH)信号,立交桥将是大型ATM交换机SDH系列中的上下话量复用器(ADM)就是一些小的立交桥或叉路口,而在“SDH高速公路”上跑的“车”,就将是各种电信业务(语音、图像、数据等)。 ——SDH技术同传统的PDH技术相比,有下面几个明显的优点: ——1、统一的比特率: ——在PDH中,世界上存在着欧洲、北美及日本三种体系的速率等级。而SDH中实现了统一的比特率。此外还规定了统一的光接口标准,因此为不同厂家设备间互联提供了可能。 ——2、极强的网管能力: ——在SDH帧结构中规定了丰富的网管字节,可提供满足各种要求的能力。 ——3、自愈保护环: ——在SDH设备还可组成带有自愈保护能力的环网形式,这样可有效地防止传输媒介被切断,通信业务全部终止的情况。 ——4、SDH技术中采用的字节复接技术: ——若把SDH技术与PDH技术的主要区别用铁路运输类比一下的话,PDH技术如同散装列车,各种货物(业务)堆在车厢内,若想把某一包特定货物(某一项传输业务)在某一站取下,即需把车上的所有货物先全部卸下,找到你所需要的货物,然后再把剩下的货物及该站新装货物一一堆到车上,运走。因此,PDH技术在凡是需上下电路的地方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