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劝学》课堂实录

劝学》课堂实录

劝学》课堂实录
劝学》课堂实录

劝学》课堂实录

[说明]:

我的好友魏智渊先生几度催我写一篇课堂实录,我都没有时间。现在绿色课堂开通了,我想,得写上一篇了。

这次开课我是没有准备的,前一天晚上休息前接到学部电话说明天是家长开放日,要向家长开放一节课,请姜老师准备上一节课。

只有在上课时,我的心才是宁静而舒展的。只要到了讲台前,我的心便全在文本、学生那里了。当然,这一次开课还有另一种听课对象:家长。这样,三方与文本形成互动就有了难度。

(文中另起一行的括号里的文字是我的自评,或者说是夫子自道地介绍自己的上课特点。)

师:上课!

生(1):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齐)姜老师好!

(我所执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语文课时才将老师的姓齐声喊出来,其他学科没有这样做。我这样做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而言,从来都是具体的老师在与一群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孩子进行生命的互动。所以,我安排学生每节课的师生互答礼仪要指向于具体的人。我还想说明一句的是,我的这种做法是我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教教书时受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的影响而形成的。我觉得这一个简单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见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情怀,这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的眼中有学生。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个体。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同样,永远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师。)

师:(鞠躬)请坐下。[对家长微笑颔首]

师: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诸子百家的时代进行一次归纳了。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

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相关的著作是……

(我是一个非常讲究课堂用语准确到位的老师,下面要提到的两本书,并不是两位代表人物亲自撰写的,所以,我用了“相关”这样的字眼,这样会使学生明白治学需严谨,而不致今后再说出孔子和孟子的文章)生:(齐)《论语》和《孟子》。

师:对,这两本书,我们说过,这两本书,风格是很不相同的,从阅读方法上也可以判断得出来。我们曾谈过,这两本书,应该……

生:(齐)冷读《论语》,热读《孟子》。

师:很好。我们接触的诸子人物还有……

生1:道家的庄子。

师:不错。那时候,儒与道,可以说是诸子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派。道家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老子与庄子。儒家的情况其实比较复杂,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儒家体系,譬如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在孟子则提出了……

生2:仁政。

师:对,孟子发展了仁的学说。这两个老祖宗都以天下为念。孔子不用说了,他怎么说?他主张…… 生:(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师:还有……

生:(齐)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

师:很好。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时,充分了解了孟子关于国家的学说和民本的思想。可以说,儒家情怀之所以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理想,统治阶级之所以能利用儒家思想作为维护政权的工具,主要是依据了这样的思想基础,从而引发了一代代的知识分子甘愿放弃个人的思想而以天下为念。

(这里本想引发大家思考中国知识分子为什么很少具有个性是因为儒家那里的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影响,但考虑到学习内容,我把话岔开了。)

师:今天,我们学习《荀子》里的文章,我们看一看,这位战国最后一个大儒,又有着怎样的思想。

师: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在孔子那里,他是如何认识天与命运的?

生3: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师:不错。在孔子那里,天是一个不可挑战的神圣的东西。而现在到了荀子这里,天的概念与内涵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首先,天,是指自然。荀子说,人定胜天。又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板书这八个字,并请同学作解释。)

师:我请***来解释一下这八个字的意义。

生4、5、6:(三人合作翻译出来)自然的变化有它自己固有的规律,不因为此时是贤明的尧当家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此时是暴虐的桀主政就不存在。

师:翻译得太好了。

师:看来,荀子与孔子倒有点意见相左了。可是,同学们,荀子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啊。可见,我国儒家的思想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一直在演绎着变化着。现在,我们简单地将儒家在不同时期的几个代表人物分别作一些介绍,请同学们用心记下来。孔子、孟子之后有荀子。汉代是董仲舒,再接着,唐代是韩愈。董仲舒与秦始皇有点相似,赋予了儒家以集权的色彩,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了学术垄断。韩愈这个人不错,文起八代之衰,抗颜而为人师,恢复古道,主张学习六艺经传。再后来,儒家的发展情况就更其复杂了,它有了理学的成份,南宋的代表人物朱熹,他将儒家经典著作统统作了一次注解,也就是集传。(边说边板书上述大儒的名字在黑板的右侧。)我们说过,传是什么意思的?

生:(齐)解释经书的著作。

师:我们今天研究《荀子?劝学》。首先,我想问,“劝学”之“学”是什么意思?

生:(齐)学习。

师:学习什么?是不是像我们今天一样学习数理化啊语数外啊什么的?

生:(齐笑)不是的。(家长们也在笑)

师:那学习什么呢?我们只有了解到学习的内容才能最终确定荀子他老人家为什么要劝勉大家学习的。生7、8:(思考讨论)刚才老师讲到的六艺。

师:不错。六艺。但这个六艺除了六本典籍之外,还有一解,也是学习的内容,那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孔子是很讲求这些东西的。他觉得这些做人方面的内容尤其需要学习,他甚至割不正不食。也就是肉没切成方方正正的,他老人家都不吃了。

生9:孔子对学生要求太严格了。

师:你这话既对也不对。其实,这是仅就人的习惯养成来谈的。但《侍坐》里我们看到了,孔子是非常人性化的。只不过,他对学生要求高。孔子的学生吗,应该做大事,否则谁做大事呢?

(学生笑,家长笑)

师:好了,我们得转入到我们今天的正题上来了。刚才我们说到孔子关于学习的话题,那么,我就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

生10:荀子讲了,学不可以已。

师:如果“已”了,又怎么样呢?

生11:学习一旦停止了,可能就出问题了。

师:出什么问题?

生11:成绩要落后。

师:还有呢?

生11:做人就不好了。

师:有这么严重?那大家的父母还有老师,都是参加工作的人,学习的时间肯定很少少,那做人就不好了?(全班笑)

生11:那不是。老师你跟我们讲过,孔子讲过的,吾日三省吾身。你们肯定每天在“省自己。

师:你说得太好了。你太了不起了。

(是不是觉得我这样夸奖学生太夸张了?其实不然。我们的学生基础很差,适时夸奖是对的。更何况这个学生引发出了教学高潮。)

师:看来,你所说的“省”,其实也是一种学习。那么为什么要每天省察自己呢?

生:12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人是要渐渐地变坏的。

师:噢,是吗?那么,我想问一问同学们,既然大家认为人是渐渐地变坏的,那么看来,人一生下来就是非常善良的了?

生:(大部分齐)那当然。人一生下来本来就是善良的嘛。总不至于人一生下来就非常坏啊!

师:人一生下来就非常善良?真的吗?想想!

师:***,你的意见如何?

生13:我觉得人一生下来是善良的。人后来变坏了,是有各种原因的,譬如说,交了坏朋友,看了坏书,人就会开始变坏。

师:***,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生14:我大体同意***(生13)的意见。

师:很好。是不是所有同学都同意这样的观点的呢?

(在我的理解中,语文课有时候一如相声,需要抖包袱。特别是在学生对一些问题判断得不是很准确时,更要用点心眼。语文教学上的术语就是启发。但启发要在适当时候,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

生15:对呀!这样的看法有什么不对的呢?人一生来,不可能就很坏吧?老师,这个问题我觉得没有必要问的。

(我这个班的学生,思想状态比较舒展,课堂上随意发言的情况屡有发生。但我从来没有加以批评过。我觉得应该让他们讲话。)

师:说得好,这里,我很想表扬一下大家。因为,大家的观点与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是一致的。孟子就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这是孟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知道他有着重要的民本思想。今天,我们还要了解他的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认为,圣贤之人,是因为他能坚持他的本我之心,不让他心灵中的善的力量流失,因而这样的人便是圣人。我们一般的人都会持这样的观点,人一生下来,赤条条地,充满了善良与纯真。但是,假如我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很坏的,是恶的,有谁不同意呢?

生:(大多数议论纷纷)这怎么可能,人一生下来本来就是善的嘛。

(部分家长开始用眼睛相互探讨,有的则回过头来悄悄地议论)

师:你们可以认为是善的,为什么不允许我认为是恶的呢?刚才我们用了个词,人是会变的,变坏了,是说人原来是善;我说有人变好了,不是说人本性是恶的吗?

生:(讨论)应该说有一部分人坏,有一部分人好。

师:我刚才说的也不是我的观点,另一个儒家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荀子,他的学说,就是建立在人性本恶的前提之下的。这就是他为什么要强调后天学习的原因。他认为,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人就要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去除掉恶的部分。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这篇文章的第二小节。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段文字:青,取之于蓝……

生:(齐读)……

师:同学们有几处读音需要仔细辨正一下。好,下面跟着我读一遍。

师:(领读课文,生跟读)

师:现在,我们再齐读一遍。相信会比刚才读得好。

生:(齐读)

(我一直强调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重于诵读,有一次,我在课堂领学生读书,我读一句,学生读一句。这种做法,在我小时候我的语文老师常常这样做。我后来也经常这样做。我相信,教师的感情处理会在读的过程中传达给学生。可是,就在那一次,听我课的教师非常惊讶,他们说,哇,你是这样教学生读啊?有创新!我真的没有想到,很多教师其实不这样教学生读书。我也很惊讶。)

师:还有几个字要注意一下,一是于字,这个字怎么解?

生:可以解释为“从”,还可以解释为“比”。

师:很好。我们这里不妨作一次小归纳。以前我们知道这个字解为:在,到,向,对。现在,我们又接触了它的新义。(在黑板右侧板书于的几个义项,并要求同学们也在书边上将例句也写上)

师:还有,这里有一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有人认为,这个“参省”是“叁省”之误。如果是这样,我觉得也非常好,这说明荀子对孔子思想是有着继承的。我们讲过吾日三省吾身的话,今天老师为大家把这句话补全了。所谓三省吾身,主要是指: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好,同学们记下来。这些东西很管用的。做人用得着,作文也用得着。(在黑板右侧写下三省内容,同学们在书边上记下来。)

师:本段中还有一些词,需要大家能够熟练把握,“就”、“中”、“以”、“为”、“而”、“有”,这些字是经常用到的,要认真把握。另有一些词,我们要明白他们的含意,如:“金”、“就”“槁暴”、“复”、“乎”。请同学们来谈谈这些字词的具体意义。

生:(讨论回答,教师在这期间于行间巡视,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帮助同学们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的研究情况很好。特别是“乎”字,这里相当于“于”字。这一点,同学们也都提出来了。很好。这个字,在很多情况下与“于”有通解。以后我们还会碰到。现在,我们再将第一段诵读一遍。

生:(齐读。因为在加深理解了的基础上进行的诵读,所以,朗读效果非常好。有家长和孩子一起细声朗读。师、生、家长形成了良性互动。)

师:现在我们明白了,荀子为什么强调学习吗?

生16:这一段里交代了,学习能改变人。

师:怎么样改变?

生17:像金就砺则利,木受绳则直那样得到改变。

师:这是一句比喻了,这用来说明人的话,表明了人原初的状态其实与《三字经》中的并不一样。《三字经》里怎么说的?

生:(齐)人之初,性本善。

师:现在看来,这句话大有考究。在荀子这里,就受到了挑战。但我想问一句,孔子及孟子的观点固然有错,但荀子的说法是不是就对呢?人之初,真的性恶吗?

生18:(思考后举手)老师,我觉得,人一生下来,其实是一张白纸,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对人性来说,他一无所知。之所以善或恶,完全是后天决定了的。

师:后天如何决定呢?

生18:后天如何影响他,他就会往哪一个方向上走。这就使我想到,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塑造人。父母将我们送到学校来,就是因为我们一开始一无所知,所以我们要来学习,使原本一张白纸的本性变得优秀起来,从而接受人类的文明,并进而在这种文明的熏陶下成长起来。

师:你说得太好了。我提议大家为***鼓掌。

生、家长:(鼓掌)

师:***同学的分析实在太精彩了,我觉得这样的演讲再经过精心组织一番,完全可以参加国际大专辩论。我没有想到我们的同学这么精彩。你们今天让老师看到了你们的精彩纷呈的一面。

人一生下来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或者说是无所谓善恶,我们课后还可以进行讨论。但是,我认为,即使荀子人性本恶的观点是错的,他的“学不可以已”的观点有没有错?

生:(齐)这是不错的。

师:学习能改变一个人这一点是对是错呢?

生:(齐)也不错啊!

师:是啊。什么样的出发点不重要。撇开他的哲学、伦理思想基础,他的这一论证仍然是极有价值的。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二小节,是在谈学习的重要性,在谈学习能够让人向好的方向发展。(板书:第二小节谈学习的重要性)我们不妨再将这一小节重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

师: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下,将这两段文字背诵一下。不会背的地方,到时候可以偷偷地看一看。生:(非常兴奋,将书反扣桌面上,开始背书。家长们脸上露出微笑,欣喜地看着学生背书,部分家长也在尝试背诵。课堂到结束阶段再度出现一个小小的高潮。)

师:我看我们的同学真的不简单。深入地研究了这两段文字,还又能初步地背诵下来。看来,荀子的“学不可以已”这样的看法,确实已经为大家所接受了。

刚才,我们通过研究,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学习具体有什么作用以及应该如何学习,我们还没有涉及。这是文章后一部分所要讲述的内容。课后请同学们认真预习。明天上课的时候,我检查全文背诵,如何?

生:(齐)好!

师:下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姜老师再见!

师:(向学生鞠躬,示意学生下课)

教后感:

我是一个喜欢讲的人。我的表达欲望特别强。面对一篇篇课文,我很愿意将我所理解的独到而入微的地方告诉我的学生。但我的这些我自认为具有独到的见解,我却不急于告诉学生,我要让它们在高潮之时呈现出来,也就是说,我上课时,高潮感非常强。我觉得人在这种时候能够更容易接受知识与观点。而对我来说,我也更容易记住这些课堂细节。我教了十八年语文,很多我上的课,我到现在都还能记得。

我的课堂,我一直认为如同一篇小说或者散文,像水一样漫开,又像花儿一样开放。在常态化之中,自有它的形态结构与亮丽所在。当学生或者听课的教师在经过了我的一节课后,不经意间,他们会发现,刚才,他们确实置身于一道风景之中。譬如,《劝学》一文,我抓取了人性本恶这样的思想来进行展开,巧设机关,引领学生带着好奇与探究的心态进行学习,听课者始终被一样东西吸引着激发着。

我的课可能经不住评。我从某一个时间开始,也不再让一些自以为是的评论者在立场上干扰了我的课堂设计。评是他人的事,上课是我和我的对话体之间的事。只要有生命意识、文本意识、课堂意义意识与课堂结构意识,我就觉得我已经完成了一节课的任务。上述几种意识,可能只是我的杜撰,但未尝不是我的创新。我一直相信,一堂课有一堂课的意义。我觉得有时候,我们一节课,不应该只讲求信息量,更要注意解决问题,哪怕一个问题。我现在面对的学生,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很多时候我只能将一个问题讲得很细才成。我所教过的学生都认为,上我的课,最有感觉的是,他们被我调动起了情感。

我的课也是从某一个时间开始再无法看出具体的段落痕迹的。这些都被我有意地掩埋了。我怎么能让人觉得这一节课不是浑然一体而是分成了各个阶段的呢?在我,可以目无全牛,意识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但牛若非全牛,又岂能有生命?有人说,对时间的专注,意识到时间是被钟表表面的圆形刻度划分出来的,只能是心智有问题。那么一节课,被割成几段,是不是同样出了什么问题呢?

劝学特级教师教学实录

劝学特级教师教学实录 劝学特级教师教学实录 师:上课! 生(1):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齐)姜老师好! (我所执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语文课时才将老师的姓齐声喊出来,其他学科没有这样做。我这样做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而言,从来都是具体的老师在与一群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孩子进行生命的互动。所以,我安排学生每节课的师生互答礼仪要指向于具体的人。我还想说明一句的是,我的这种做法是我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教教书时受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的影响而形成的。我觉得这一个简单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见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情怀,这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的眼中有学生。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个体。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同样,永远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师。) 师:(鞠躬)请坐下。[对家长微笑颔首] 师: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诸子百家的时代进行一次归纳了。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 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相关的着作是…… (我是一个非常讲究课堂用语准确到位的老师,下面要提到的两本书,并不是两位代表人物亲自撰写的,所以,我用了“相关”这样的字眼,这样会使学生明白治学需严谨,而不致今后再说出孔子和孟子的文章) 生:(齐)《论语》和《孟子》。 师:对,这两本书,我们说过,这两本书,风格是很不相同的,从阅读方法上也可以判断得出来。我们曾谈过,这两本书,应该…… 生:(齐)冷读《论语》,热读《孟子》。 师:很好。我们接触的诸子人物还有…… 生1:道家的庄子。 师:不错。那时候,儒与道,可以说是诸子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派。道家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老子与庄子。儒家的情况其实比较复杂,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儒家体系,譬如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在孟子则提出了…… 生2:仁政。 师:对,孟子发展了仁的学说。这两个老祖宗都以天下为念。孔子不用说了,他怎么说?他主张…… 生:(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师:还有…… 生:(齐)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 【课文品读】 《孙权劝学》 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 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 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鲁肃“与蒙论议” ,“结友而别” 。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 表现人物,推进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 说话时的口吻、 神态、 心理和性格。 在情节的安排上, 亦 别具风格。 吕蒙学习的起因是 “孙 权劝学”,学习的过程略去,学习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 。通过“论议” “结友” 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 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设计意图】 文章简短,教材注释比较丰富,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有文意上的困难。但是,因其短小, 它的文学价值也往往容易被忽略。 如何感受到它的文学魅力, 则需要教师在深入解读后, 通 过生动的教学形式带领学生一道走进文本, 品析欣赏。 通过反复解读和剖析, 挖掘出短文里 文章结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文化背景等多项内容的特点,于是,以趣学文言故事作为 此设计的总构思。 教学创意:披文入情,体会人物性格,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关键字词及重要的文学、文化常识,积累成语,复述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明白学习对成长的重大作用,获得启发。 教学难点 如何从人物语言中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重点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品味人物语言; 2、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人生需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的道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课文。 (设计说明:通过对“读书有益人生”成语或者俗语的回忆,创设课文主题情景,引入课文 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即时调动现有知识的能力) 师:同学们,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的学习中前进, 出一些关于读书益处的成语或者俗语来么? 生:(自由发言 )如: 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 书到用时方恨少。 3 少壮不努力,老 大徒伤悲。 4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5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6 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 ?7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8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9 知识就是力量。 10书,是 人类进步的阶梯。11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12开卷有益…… 师:的确,从同学们说的这些名句、成语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明白,读书对人的成长、发展 和完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个“开卷有益” 二.范读课文,正音断句 1 .师范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2.生试读,生评议,师随机纠正。竟读课文、自主强化 师:学习文言文首先要熟读课文,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 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学生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解粗知大意。 而书本就是我们学习最好的朋友,你能说 的故事——《孙权劝学》 。 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

高中语文《劝学》课堂教学实录

《劝学》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1.看“预习提示”,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课文。 2.教师出示应掌握的实词和虚词,让学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明白。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答。 3.同位(桌)轮流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对方应指出来加以纠正或共同讨论;二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决。 4.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5.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上课) 师:同学们,荀况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 (板书:学不可以已)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君子博不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师:请问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学生举手)××同学回答。

生(1):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师:运用什么方法论述的? 生(1):比喻。 师:很好。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者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板书:青青于蓝,冰寒水)××同学,请你回答。 生(2):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 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2):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 师:对。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板书:直木为轮)(学生举手)××同学。 生(3):说明事物可以后天改造。 师:对。谁能说得更全面、更具体些?(学生举手)××同学。 生(4):比喻说明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而且一旦提高和发展了,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即人若不断地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 师:很好。“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板书:金就砺、木受绳) 生:(集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板书:知明而行无过) 师: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 师:对。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

《孙权劝学》的优质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的优质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的优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着,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着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文言文《劝学》教学实录.doc

文言文《劝学》教学实录 [说明]: 我的好友魏XX几度催我写一篇课堂实录,我都没有时间。现在绿色课堂开通了,我想,得写上一篇了。 这次开课我是没有准备的,前一天晚上休息前接到学部电话说明天是家长开放日,要向家长开放一节课,请姜老师准备上一节课。 只有在上课时,我的心才是宁静而舒展的。只要到了讲台前,我的心便全在文本、学生那里了。当然,这一次开课还有另一种听课对象:家长。这样,三方与文本形成互动就有了难度。 (文中另起一行的括号里的文字是我的自评,或者说是夫子自道地介绍自己的上课特点。) 师:上课! 生(1):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齐)姜老师好! (我所执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语文课时才将老师的姓齐声喊出来,其他学科没有这样做。我这样做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而言,从来都是具体的老师在与一群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孩子进行生命的互动。所以,我安排学生每节课的师

生互答礼仪要指向于具体的人。我还想说明一句的是,我的这种做法是我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教教书时受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的影响而形成的。我觉得这一个简单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见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情怀,这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的眼中有学生。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个体。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同样,永远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师。) 师:(鞠躬)请坐下。[对家长微笑颔首] 师: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诸子百家的时代进行一次归纳了。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 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相关的著作是…… (我是一个非常讲究课堂用语准确到位的老师,下面要提到的两本书,并不是两位代表人物亲自撰写的,所以,我用了“相关”这样的字眼,这样会使学生明白治学需严谨,而不致今后再说出孔子和孟子的文章) 生:(齐)《论语》和《孟子》。 师:对,这两本书,我们说过,这两本书,风格是很不相同的,从阅读方法上也可以判断得出来。我们曾谈过,这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范例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范例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一) 师:翻开《三国演义》,就会看到如此一首词,还能够唱…… 师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生与: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师:今天,就让我们回到那个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时代,一起来笑谈发生在英雄们身上的一个小故事—-《孙权劝学》、 (二) 师:课文会读了不?会读了您告诉我,这篇文言文,哪些字音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告诉我,告诉大伙儿。 生:邪(yé) 师:哦,读邪(yé),这不是xié不? 生:这是个通假字、 师:哦,是个通假字,我们明白,通假字的字音,往往要依照哪个字来读? 生:所通的那个字。 师:对,因此这个字读yé,还有哪个?还有哪个字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该您了,还有没有,容易读错的,

哦,后面男生,声音响亮点啊 生:卿 师:卿,就是那个爱称,“卿"字对不对,大伙儿找到没有?哦,这个字相当难写,我们一起用左手来写写看,也许如此会记得更深刻、 生:“更”,gēng不读gèng 师:因为这是一个什么字? 生:通假字 师:呵呵,它不是个通假字,它是个什么字? 生:多音字 师:对,什么缘故这个地方念“gēng",不念g&egrav e;ng呢? 生:因为是重新,改变的意思。 师:多音字,依照什么来判断读音,同学们? 生:意思 师:对,意思,这篇文言文里还有一个多音字,是哪个呢? 生不答。 师:孤岂欲卿治经wéi博士,依然wèi 博士? 生:wéi 师:因为她的意思是什么? 生:当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一等奖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孙权劝学课堂实录一等奖 实录就是按照真实情况,把实际情况记录或录制下来。也是编年体的一种,一般以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为书名,也有以王朝命名。在南北朝时期已有。本站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孙权劝学课堂实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话说三国鼎力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猛,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谱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学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就来看《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师:这篇文章选自哪里? 生:《资治通鉴》 师: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这部书的相关资料? 生: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史实。 师: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砸缸的故事应该不陌生吧,哪位同学讲一下? 生:讲故事。

师:大屏幕展示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孙权劝学究竟是怎么个劝法呢?俗话说书牍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学习更应如此。这节课我们就从读做起,把握课文的内容。(展示大屏幕:一读:读准字音和停顿)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与句子的节奏。(师读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大屏幕上的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展示朗读提示与要求) 生:读。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意读音与停顿。 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争取快速读通课文的内容和文意。(大屏幕展示:二读:读通内容和文意。)有疑问的地方标注一下。 生:自主学习。 师:通过自主学习,你会遇到不少疑问或者有许多收获需要请同学们帮助或者与同学们分享,下面就请同学们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生:小组互相交流,讨论激烈。 师:哪组的同学有疑问? 生:当涂怎么讲? 生:当权,当道。

高中语文《劝学》教学实录(01)

《劝学》教学实录 导入新课:大家认真品读这段文字,注意它表达上的特点。 投影显示: 平淡是一枚青橄榄,初尝时,似没什么滋味,细细咀嚼,却回味悠长。 平淡是一本冗长却富含哲理的大百科全书,每天翻阅它,都会有新的收获,而用心读它越多,心灵的幽潭就越是充盈多彩。 这段文字读起来感觉如何? 生1:很形象,生动。 生2:意味深长。 师:说得很好。但是,平淡是一种感觉或者说是一种境界,应该是比较抽象难以表述的,但这两段话却没有这个感觉。原因何在?注意表达上的特点。 生3:用了比喻修辞。把平淡比成青橄榄,比成一本大百科全书。 师:非常正确。意义因比喻而精警,文段因比喻而连贯有势,可谓文采焕发。假如,用比喻来证明不易理解的事物或深奥的道理会有什么效果呢?好,我们言归正传。 大家考虑:《劝学》是一篇什么性质的文字? 生4:说理性散文。 师:好。这类文驾驭不好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但这篇文却形象清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不衰。比喻的论证方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把比喻论证作为解读此问的一把钥匙。 板书: 学习重点:

1、理解思想内容。 2、学习论证方法,突破比喻论证。 大家先齐读课文。注意节奏。比如:学/不可以已。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齐读课文。) 师:这篇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大声齐答)学不可以已。 师:是作者直接提出的吗? 生5:不是,是借“君子”之口提出的。 师:有什么好处呢? 生5:(迟疑地)好象更有点说服力吧。 师:不是“好象”,而是“就是”,君子是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那么这样的人说出来的话是不是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呢?当然如此。 师:同学们再考虑,“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包含哪些意思呢? (一分钟考虑,找一个中等学生回答。) 生6:学习很重要。 生7:学习应该有的态度和方法。 师:这两位同学谈的都对,如果把他们的回答结合起来就更完整了。这个观点里包含着这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意义很大,所以不可以已,一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可以已。 师:再考虑,课文有几个分论点? 生:(齐答)三个。一是学习的意义,一是学习的作用,一是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 【课文品读】 《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进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别具风格。吕蒙学习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习的过程略去,学习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设计意图】 文章简短,教材注释比较丰富,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有文意上的困难。但是,因其短小,它的文学价值也往往容易被忽略。如何感受到它的文学魅力,则需要教师在深入解读后,通过生动的教学形式带领学生一道走进文本,品析欣赏。通过反复解读和剖析,挖掘出短文里文章结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文化背景等多项内容的特点,于是,以趣学文言故事作为此设计的总构思。 教学创意:披文入情,体会人物性格,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关键字词及重要的文学、文化常识,积累成语,复述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明白学习对成长的重大作用,获得启发。 教学难点 如何从人物语言中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重点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品味人物语言; 2、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人生需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的道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课文。 (设计说明:通过对“读书有益人生”成语或者俗语的回忆,创设课文主题情景,引入课文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即时调动现有知识的能力) 师:同学们,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的学习中前进,而书本就是我们学习最好的朋友,你能说出一些关于读书益处的成语或者俗语来么? 生:(自由发言)如: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2书到用时方恨少。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4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6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7行万里路,读万卷书。8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9知识就是力量。10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11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12开卷有益…… 师:的确,从同学们说的这些名句、成语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明白,读书对人的成长、发展和完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个“开卷有益”的故事——《孙权劝学》。 二.范读课文,正音断句 1.师范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2.生试读,生评议,师随机纠正。竟读课文、自主强化 师:学习文言文首先要熟读课文,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学生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解粗知大意。)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学生再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在大声、流利的基础上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 3.指名读无句读课文,要读音准确,断句正确。(投影无句读课文) (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读懂。) 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这节课老师还准备了最好的奖品,将给课堂上表现最优秀的同学,可不要错过机会哦! (学生单读、小组齐读。句意、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交流学习资料,明确课文背景。(投影作者作品及文中人物,呼应导语)

孙权劝学的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的教学实录 关于孙权劝学的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着,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师: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 学生自由发言) 师: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幻灯演示)。 三、解读 师:《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师: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

《劝学》《师说》课堂教学实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ea14867769.html, 《劝学》《师说》课堂教学实录 作者:陈赣 来源:《语文建设·上半月》2020年第01期 一、以生活阅读状态进入,体会先贤的智慧 师:今天学的是两篇文章,《劝学》和《师说》。这两篇都是谈学习之道的,与我们的生活很接近。《劝学》和《师说》,你更喜欢哪一篇?从学习之道或论证之道来说一下理由。昨天大家做预习时我看了一下,有的小组非常喜欢《劝学》,有的小组喜欢《师说》,还有的小组两篇都喜欢。谁来先说? 生:我比较喜欢《劝学》。这篇文章语言比较简练,很形象地说明了学习与个人品性之间的关系。这篇文章先以青与蓝、水与冰的关系来论证,然后又举了几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学习可以使一个人的品位进一步提升。一个人在平地上挥手,远处的人看不见,然而他站在高山上挥手,远处的人也能看见。人的手臂没有变化,为什么可见的范围却发生了变化?因为从平地到了高山上。这座高山就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高点。荀子讲“人性本恶”,古文中说古代君子从学习中产生,以明礼来修养自身,从外部不断获得事物的道理和处世的礼节来完善自身。 生:原文中还将环境与人的品性联系到一起,这也是自古以来很多人对学习的看法——环境会影响个人,分别从好的环境和坏的环境进行比喻论证。文章接着论述学习方法:要用心专一,找到一个对的方向并不懈努力,然后以多个比喻来论证这个方法的重要性。其中一个比喻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就是说无论你天资多么聪颖,如果不专一,还是没有后天努力的成效好。这篇文章从多方面切入学习,然后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的影响。文中用多处比喻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使得观点更加明确、完整、生动,逻辑比较严谨,这是我的观点。 师:非常好!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对论证的分析已经有了基础,其他有没有补充的? 生:我觉得我喜欢《师说》的原因是带有一点个人主观因素的。我列出三点:第一点,我自己比较喜欢韩愈的文风,他讲究的是实而不华,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特别真切。第二点,感同身受,我自己有这样的经历,平时羞于向老师请教,这篇文章给了我启示。第三点,从逻辑方面看,《师说》的逻辑比较清晰,如同模板一样。 师:逻辑清晰,好像模板一样,我倒是没有想到。你继续讲! 生:第一段由自身的感受来引入,第二段对比论证,第三段再举例论证,最后总结。对比论证很好,文中句式多样,有反问句,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还想说几点不喜欢

孙权劝学(人教版七年级必修课堂实录)

孙权劝学(人教版七年级必修课堂实录) 鸡西市田家炳中学邸伟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一、语文课前活动 师:今天语文素养培养的第一个环节,大家一起来看两名同学书写的生字。评出书写规范的字。 生:共同评价出书写规范,结构好的字。 师:进入第二个环节课前诵读。 生:今天我为大家朗诵的是汉乐府诗歌《长歌行》,请大家配合我齐诵。 生:这首古诗的名句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从中我们领悟到了我们每一个中学生都应该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希望我们2.1班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珍惜时间发奋学习。 师:史玉爽同学向我们全班同学发出了努力学习的号召。 二、导入新课(语言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师: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孙权劝学》。

师: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生:大声朗读学习目标。 三、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师: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东吴的霸主是如何来劝学的。在朗读时,大家注意到本文有许多对话描写。 师:多媒体出示朗读要求。 师:2分钟自由大声朗读。 生:自由朗读课文。(声音洪亮,饱含感情,组内朗读)师:下面我们来分配角色朗读一下好不好。 生:非常活跃,齐声答好。 师:男生,老师希望你们都能像孙权一样有雄才大略,所以男生读孙权,我希望2年1班的女生都能成为才女,你们读鲁肃,吕蒙全班齐读,旁白史玉爽同学来承担。 师:大家评价一下,哪个角色读得比较好? 生:女生。读得比较有气势。 师:男生继续加强。 [评: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的,通过分角色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热爱朗读的情感,并且有利于把握人物形象。] (二)预习交流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素材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素材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素材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着,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师: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师: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幻灯演示)。 三、解读 师:《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高中语文:《劝学》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劝学》课堂实录 我的好友魏智渊先生几度催我写一篇课堂实录,我都没有时间。现在绿色课堂开通了,我想,得写上一篇了。 这次开课我是没有准备的,前一天晚上休息前接到学部电话说明天是家长开放日,要向家长开放一节课,请姜老师准备上一节课。 只有在上课时,我的心才是宁静而舒展的。只要到了讲台前,我的心便全在文本、学生那里了。当然,这一次开课还有另一种听课对象:家长。这样,三方与文本形成互动就有了难度。 (文中另起一行的括号里的文字是我的自评,或者说是夫子自道地介绍自己的上课特点。) 师:上课! 生(1):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齐)姜老师好! (我所执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语文课时才将老师的姓齐声喊出来,其他学科没有这样做。我这样做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而言,从来都是具体的老师在与一群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孩子进行生命的互动。所以,我安排学生每节课的师生互答礼仪要指向于具体的人。我还想说明一句的是,我的这种做法是我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教教书时受语文特级教师高万

祥的影响而形成的。我觉得这一个简单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见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情怀,这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的眼中有学生。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个体。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同样,永远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师。) 师:(鞠躬)请坐下。[对家长微笑颔首] 师: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诸子百家的时代进行一次归纳了。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 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相关的著作是…… (我是一个非常讲究课堂用语准确到位的老师,下面要提到的两本书,并不是两位代表人物亲自撰写的,所以,我用了“相关”这样的字眼,这样会使学生明白治学需严谨,而不致今后再说出孔子和孟子的文章) 生:(齐)《论语》和《孟子》。 师:对,这两本书,我们说过,这两本书,风格是很不相同的,从阅读方法上也可以判断得出来。我们曾谈过,这两本书,应该…… 生:(齐)冷读《论语》,热读《孟子》。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实录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实录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实录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教学设想】 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

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投影片 【教时】1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语设计 师:老师这几天遇到个难题,同学们愿不愿意帮我想个办法? 生:愿意。 师:是这样的,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考什么清华北大,学不学无所谓。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其实,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生:想。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认定目标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生:先熟读课文,然后对着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资料书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 (学生回答。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孙权劝学优秀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优秀教学设计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孙权劝学》教案 温宿二中张会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课型、课时:新课 1课时 教学手段:黑板、粉笔和投影片 教学设想: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一、导语设计: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 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 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荀子《劝学》教学实录

荀子《劝学》教学实录 荀子《劝学》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步骤与方法: 1.看“预习提示”,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课文。 2.教师出示应掌握的实词和虚词,让学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明白。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答。 3.同位(桌)轮流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对方应指出来加以纠正或共同讨论;二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决。 4.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5.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上课) 师:同学们,荀况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 (板书:学不可以已) 师:请同学们齐背第一自然段。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君子博不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

行无过矣。” 师:请问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学生举手)××同学回答。 生(1):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师:运用什么方法论述的? 生(1):比喻。 师:很好。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者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板书:青青于蓝,冰寒水)××同学,请你回答。 生(2):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 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2):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 师:对。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板书:直木为轮)(学生举手)××同学。 生(3):说明事物可以后天改造。 师:对。谁能说得更全面、更具体些?(学生举手)××同学。 生(4):比喻说明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而且一旦提高和发展了,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即人若不断地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 师:很好。“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板书:金就砺、木受绳) 生:(集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板书:知明而行无过)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导入及背景介绍,师生共同学习生字词。) 师:解决了这篇课文的生字词,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下面,就请同桌两人为小组,边读边译。 (生译读课文,互相解决疑难。) 师:除了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句子,老师也准备了几个句子。大家看看,这几个句子会翻译吗?(屏显。) 蒙辞以军中多务。 生1: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师:好,那这个“以”字是什么意思? 生2:“用”的意思。 师:这个句子的完整翻译应该是——— 生3: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师:对,翻译句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翻译完整。再来看第二个句子。 (屏显。)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生1:我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师:这句中“, 岂”和“欲”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2:“岂”是难道的意思,“欲”是想要的意思。 师:那这句话应该如何翻译? 生3:我难道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师:很好,“博士”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生4: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师:现代汉语中“博士”是什么意思? 生5:是对一种学位的称呼。 师:哦,原来是个古今异义词。那就让我们拿起笔,积累下来吧。再来看下一个句子。(屏显。)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生1: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 师:很好,看来刚才同学们听课都很认真。那么,在这个句子中“但”字该如何翻译呢?生2:是“只”的意思。 师:很好,其实在我们学过的《木兰诗》中也有个“但”字翻译为“只”的意思。同学们还记得是哪句吗? 生3:“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还有“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师:同学们非常棒!学习就应该举一反三。来看最后一个句子。 (屏显。)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生1: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师:在这个句子中“乎”字是什么意思? 生2:是感叹词“啊”的意思。 师:本课中出现了很多语气词,请大家标注出来,朗读时注意这些语气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走近文中的人物。对课文的语句翻译我们解决了,哪位同学能够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大意?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刘国珍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教学设想】 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

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投影片 【教时】1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语设计 师:老师这几天遇到个难题,同学们愿不愿意帮我想个办法? 生:愿意。 师:是这样的,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考什么清华北大,学不学无所谓。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其实,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生:想。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认定目标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

【《劝学》课堂实录】劝学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劝学》课堂实录】劝学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导入新课:大家认真品读这段文字,注意它表达上的特点。 投影显示: 平淡是一枚青橄榄,初尝时,似没什么滋味,细细咀嚼,却回味悠长。 平淡是一本冗长却富含哲理的大百科全书,每天翻阅它,都会有新的收获,而用心读它越多,心灵的幽潭就越是充盈多彩。 这段文字读起来感觉如何? 生1:很形象,生动。

生2:意味深长。 师:说得很好。但是,平淡是一种感觉或者说是一种境界,应该是比较抽象难以表述的,但这两段话却没有这个感觉。原因何在?注意表达上的特点。 生3:用了比喻修辞。把平淡比成青橄榄,比成一本大百科全书。 师:非常正确。意义因比喻而精警,文段因比喻而连贯有势,可谓文采焕发。假如,用比喻来证明不易理解的事物或深奥的道理会有什么效果呢?好,我们言归正传。 大家考虑:《劝学》是一篇什么性质的文字? 生4:说理性散文。

师:好。这类文驾驭不好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但这篇文却形象清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不衰。比喻的论证方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把比喻论证作为解读此问的一把钥匙。 板书: 学习重点: 1、理解思想内容。 2、学习论证方法,突破比喻论证。 大家先齐读课文。注意节奏。比如:学/不可以已。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齐读课文。)

师:这篇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大声齐答)学不可以已。 师:是作者直接提出的吗? 生5:不是,是借君子之口提出的。 师:有什么好处呢? 生5:(迟疑地)好象更有点说服力吧。 师:不是好象,而是就是,君子是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那么这样的人说出来的话是不是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呢?当然如此。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孙权劝学》教学实录(教师中心稿)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孙权劝学》教学实录(教师中心稿) 焦作市第十八中学卢霞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 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 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 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 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 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 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 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师: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师: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幻灯演示)。 三、解读 师:《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师: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要特别记忆的文言词语。(幻灯演示) 生甲:当涂、辞、治经、涉猎、见往事 生乙:即更 (解说: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及积累是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先疏通文意,再作重点记忆,合乎学生学习的思维规律。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整体感知 师:大家齐读课文,读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