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泥石流课程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泥石流课程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泥石流课程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泥石流课程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课程设计题目:泥石流的主要防治措施及防治措施实例学生姓名:吴耀广

学生班级:013425111101班

学生学号:2113013301004317220

指导老师:汪洋

目录

一、泥石流的危害 (3)

二、泥石流防治 (3)

2.1 防治目的 (3)

2.2 防治原则 (4)

三、泥石流防治具体措施 (4)

3.1 预防措施 (4)

3.2 预警报措施 (4)

3.3 土建工程措施 (5)

3.4 生物工程措施 (5)

四、泥石流综合治理方案 (6)

4.1 全面进行的综合治理方案 (6)

4.2 以治水为主的综合治理方案 (6)

4.3 以治土为主的综合治理方案 (6)

4.4 以排导为主的综合治理方案 (7)

4.5 以生态工程措施为主的综合治理方案 (7)

五、泥石流防治措施实例 (7)

5.1下岸溪泥石流 (7)

5.1.1工程简介 (7)

5.1.2 防治措施 (8)

5.2庐山疗养院山坡型泥石流灾害 (8)

5.2.1工程简介 (8)

5.2.2防治措施 (9)

参考文献: (9)

一、泥石流的危害

泥石流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地质灾害,根据不同的规模、性质、地形条件和受害对象表现为多种形式。由于泥石流中泥、沙、石块等土粒物质含量高,流体浓稠,粘性强,因而致使泥石流具有结构性、惯性强、搬运力大、破坏力强和分选性差等特征。根据泥石流规模、性质、地形条件和受害对象不同,泥石流危害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淤埋。在泥石流活动区内的平缓地带,泥石流停止运动,大量泥沙淤埋各种目标。泥石流规模愈大,淤埋愈严重。

2.冲刷。泥石流发生和流通区域内,大量坡面土体和沟床泥沙被带走,山坡土层被冲刷减薄甚至被剥光,成为难以利用的荒坡;河床被冲刷,岸坡垮塌,使沿岸设施、交通和水利工程等遭破坏。

3.撞击。快速运动的泥石流,尤其是其中的巨石具有很大的动能,能撞毁桥梁、堤坝、房屋、车辆、电杆等与之遭遇的固定设施和活动目标。

4.堵塞。泥石流堵塞自身流路或汇入的主河,形成堵塞坝,上游水位增高,使沿河两岸各种目标遭淹没;一旦堵塞坝溃决,又形成大规模泥石流或洪水,对下游造成危害。

5.漫流改道。泥石流中的固体物质堵塞其流路,造成漫流改道,冲毁或淹没下游各种设施。

6.磨蚀。泥石流含有大量泥沙,在运动中对各种保护目标及其防治工程的表面造成严重的磨蚀。

7.弯道超高与爬高。高重度泥石流运动的直进性很强,在弯道处流动或遇阻时其超高或爬高的能力大,有时甚至能爬脊越岸淤埋各种目标。

8.挤压主河道。泥石流冲出的大量泥砂使堆积扇不断扩大,形成通航河道的险滩,有碍通航,并将主河逼向对岸,使对岸遭受严重冲刷,造成山坡失稳,危害各种目标,而且由于流路改变,使沿岸各种设施遭受危害。

二、泥石流防治

2.1 防治目的

泥石流的发生、发展及危害与特定的地质地理环境有关,也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关系十分密切。泥石流防治是根据泥石流的发生条件、基本性质、发展趋势和治理需要,从全局的角度采取切实可行的、相互关联的工程措施、预警报措施及有效的行政管理措施等,对泥石流流域或区域统一规划,治坡、治沟、治滩相结合,山水林田综合治理,并根据国家及地方的经济实力按轻重缓急次序安排实施. 其目的是控制泥石流发生和发展,减轻或消除对被防护对象的危害,使被治理流域恢复或建立起新的良性生态平衡,改善环境。

2.2 防治原则

泥石流的发生过程和危害状况,均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且区域差异性很大,各地经济社会情况千差万别,加之治理经费较多,见效过程又比较长,根据已有的经验,泥石流防治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根据泥石流形成条件和危害状况,全面规划、突出重点; ②根据泥石流发生规律、发展趋势,远近兼顾、土建工程措施与生态工程措施相结合; ③根据泥石流形成机理和人为作用,综合治理、主次分明; ④根据泥石流危害情况和治理目的,因害设防、讲求实效; ⑤根据泥石流的基本性质、运动规律,因地制宜、合理设计。

上面的依据,在设计时应尽量遵循,但对于不同泥石流流域来说,侧重的依据不尽相同。依据是在对泥石流沟的详细调查、现场观测、实验分析和模型实验中获得的。因此,欲治理某条泥石流沟,首先须详细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寻求到客观依据,按照上述的正确原则,确定合理的方案和进行可行的设计。

三、泥石流防治具体措施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主要有3种:预防、预警报和治理措施。预防措施是在预测的基础上,采用绕避和预防性措施,保护生态环境,避免泥石流对保护对象造成灾害。预警报措施是通过对降雨监测,在泥石流发生前或发生时做出预报或警报,通过各种通讯手段,通知泥石流危险区内的居民及时疏散。该措施是减少人员伤亡最有效的措施。

3.1 预防措施

1.铁路、公路选线时应尽量避开泥石流多发区。在线路必须通过的泥石流易发地段, 必须考虑预防性的工程。对如隧道出口或车站附近的坡面进行整治, 改涵洞为小桥等。

2.居民点的建设应避开泥石流的易发点。如山坡上原有冲沟的两岸及下游、凹型坡面和弃土场的下方、坡面水流易于汇集处或人工泄水口的下方等。

3.保护森林, 尤其是要保护好斜坡上、中部的森林, 防止森林火灾, 禁止乱砍乱伐、开荒种地等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的人类活动。

4.对开挖形成的人工边坡、弃土场和人工形成的泄水口应进行预防性治理。如在人工边坡和弃土场下部建支挡建筑物, 在坡面上建排水系统, 用生物工程固定和覆盖表层土;在泄水孔下方建排水系统,将水流排入安全的地方。

3.2 预警报措施

开展泥石流预警报工作, 是减少泥石流灾害人员伤亡最有效的措施。

1.在山区居民中普及预防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的基本知识,使居民牢固地树立防灾意识。要求居民对自己居住点附近山地环境进行观察,确定自己的住所是否在上述易发山坡型泥石流的地段。要求居民了解在特大暴雨发生时应采取的行动,正确地选择避难撤离路线和避难场所。

2.建立山区区域性泥石流灾害的预警报系统。通过气象雷达和气象卫星监测降雨情况,根据事先确定的泥石流警戒雨量,通过电视、广播和电话等设施及时发布泥石流即将发生的预报和警报, 要求居民采取相应的避难措施。预警报措施主要是依据对降雨、山坡等易于发生泥石流的区域进行监测,通过所监测的信息,综合考虑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在泥石流发生前或发生时做出预报或警报。该措施可以有效地疏散危险区的居民,减少人员的伤亡。

对线状交通干线和点状重要工程、基础设施以及城镇居民点影响较大的灾害泥石流进行监测、预警预报,是费省效宏的防御措施。较典型的有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长江上游是我国泥石流灾害分布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 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自1990年起建立了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预警站点为依托,以群测群防为发展方向,以防灾减灾为目标的多种监测预警手段并举的网络体系。已建有1个中心站(长江委水土保持局),3个一级站(宜宾、武都、重庆),9个二级站,59个监测预警点和20余个群测群防重点县,拥有专业监测预警人员300多名。该监测预警系统范围涉及到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云、贵、川、甘、陕、鄂、渝等6 省1市、15个地(州、市)、42个县(区),监控面积达1.34万km2。保护着30万人和数十亿元固定资金的安全,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的泥石流灾害监控网络。此外,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 在泥石流灾害较严重的部分区域也初步建立了群测群防网络。如云南省建立了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省级灾害防治资料数据库。2004年5月,四川省第一个泥石流灾害监控预报系统正式启用,监控范围包括攀西地区、成昆铁路沿线、金沙江等泥石流灾害频发地带,该系统每年可为该省泥石流频发地区减少数千万元的灾害损失。

3.3 土建工程措施

1.谷坊及谷坊群。谷坊是用于泥石流沟道治理的低矮拦挡建筑物,具有类似挡土墙形式的梯形横断面。谷坊的功能是:拦砂节流;抬高局部沟段的侵蚀基准,护床古坡;减缓回淤段沟床纵坡,减少冲刷,抑制泥石流发育。谷坊一般沿沟道成群布置,谷坊之间相互衔接,沿沟道形成梯级。

2.拦砂坝。拦砂坝是泥石流防治中的一种骨干工程,修建在泥石流形成区中下游或流通区内的永久性工程。拦砂坝的功能是:拦蓄泥砂,调节下泻泥石流的流速、流量和规模,降低其危害作用,抬高局部沟床,控制沟道侵蚀基准,形成大范围回淤,稳定沟岸及崩滑体。

3.排导槽。排导槽是由人工构筑的槽形建筑物,其作用是将泥石流顺利地排泄到指定的区域,使保护对象免受破坏。排导槽结构简单、实用,功能可靠,效益明显,施工及维护方便,寿命长,造价低,是泥石流防治中应用广泛的工程结构。

3.4 生物工程措施

1.林业措施。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植被状况、水土流失现状及泥石流发生发展趋势而分别采取不同的造林育林措施,如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等,恢复和增加森林覆盖率,达到制止水土流失、消除或削弱泥石流活动的目的。

2.农业措施。通过合理利用土地,改良农作物的种植方式,改善耕作条件,调整农业结构

等,达到减轻水土流失,遏制泥石流发生的目的。

3.种草措施。保护或种植坡地草被,在裸露地带增加草类覆盖面积,以减轻土壤侵蚀, 控制冲沟的发生和发展,从而达到防治泥石流的目的。

四、泥石流综合治理方案

总结我国近几十年来泥石流综合防治经验,常用的综合治理有全面的、以治水为主的、以治土为主的、以排导为主的和以生态措施为主的等5类。

4.1 全面进行的综合治理方案

该方案是在整个泥石流流域内,采用蓄水、拦挡、固土、排导和造林等多种措施,全面地进行山、水、林、田综合治理,以制止泥石流的形成,控制泥石流危害。方案适用于全流域泥石流活动频繁,形成条件复杂,居民点多,耕地分布广,又有重要建筑物(铁路、工厂、矿山等) 的地区。在这样的流域,不采取治土、治水和拦挡、排导等相结合的措施,不足以控制泥石流和消除泥石流的危害。四川黑沙河,云南东川大桥河,甘肃南小河、吕二沟等流域泥石流的治理即属此类。

4.2 以治水为主的综合治理方案

该方案主要是采取引水、蓄水、截水等工程措施,用以减小地表径流,引排洪水,调节水量,削减洪峰,控制形成泥石流的水动力,制止或减轻泥石流灾害;其次是修建少量拦排工程和大面积营造森林,用来稳定部分土体,减小地表产流,更好地发挥各种治水工程的作用。方案主要适用于水动力起主导作用的稀性泥石流沟和某些小型粘性泥石流沟。甘肃武都郭家沟泥石流和云南易门菜园沟泥石流治理属此类。

4.3 以治土为主的综合治理方案

该方案主要以谷坊、拦砂坝、挡土墙、护岸和潜坝等拦挡和固床固沟工程为主,拦蓄泥沙,稳定滑坡,固定沟床,保护岸坡,控制或削减松散土体补给量;并辅以排导工程,引、蓄水工程和植树造林,以进一步控制泥石流或减轻泥石流灾害。方案主要适用于土力类粘性泥石流沟,其次也适用于某些无条件引水、蓄水工程的水力类稀性泥石流沟和土体由少量滑坡提供的稀性泥石流沟。云南盈江的浑水沟、梁河的三家村沟和永安寨沟、四川汉源的狮子沟等流域泥石流治理均属此类方案。

4.4 以排导为主的综合治理方案

方案以排导沟、导流堤、急流槽、明酮渡槽等排导工程为主,畅排泥石流,控制泥石流对流通区或堆积区农田和各种建筑物(包括路、桥、房屋、渠道等) 的危害;同时在中上游修建拦挡工程,进行植树造林,以减小泥石流的规模和发生频率。方案主要适用于中上游修建工程难度大或效果不明显,而下游受害对象分布较集中的泥石流流域,通过排导消除泥石流的主要危害。由于排导工程仅仅是一种消极的措施,它既不能控制泥石流的形成,又不能削减排入主河的泥石流体数量,故仅能暂时消除或减轻灾害。四川喜德的东沟、甘肃武都的火烧沟和云南东川的蒋家沟等流域泥石流治理均采用此方案。

4.5 以生态工程措施为主的综合治理方案

该方案采用恢复草被和植树造林等生态措施,以恢复生态系统功能,调节地表径流,减小水土流失,逐渐控制泥石流的发生或削减泥石流规模。方案适用于坡度较为平缓,崩塌、滑坡相对较少,以片蚀为主,局部沟蚀提供泥石流土源的水力类泥石流以及一般的坡面泥石流。如云南南涧县城后山泥石流治理和云南梁河的垒杏山泥石流治理均采用此类方案。

五、泥石流防治措施实例

5.1下岸溪泥石流

5.1.1工程简介

下岸溪泥石流实指下岸溪左岸5条Ⅰ级支沟,由北向南依次为:陈家湾沟、新田湾沟、八字坟沟、无名沟及江家湾沟,见图1。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乐天溪镇下岸村,地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下游的左岸,距三峡大坝约10km,属湖北省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应急抢险紧急实施项目。该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192.70mm,年最大降雨量1638.1mm(1983年),年最小降雨量694.8mm(1966年),降雨量分配不均,多集中在5~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70%,尤以6~8月降雨最多,暴雨时有发生,日最大降雨量63193.3mm;地势自长江向北东逐渐升高,地面高程70~350m,沟床平均纵坡20°~40°,标高300m以上为三峡石料场人工开采形成的宽缓平台。冲沟上游的大量的人工松散堆积物、沟床松散堆积物及沟坡大面积分布的全强风化花岗闪长岩松散物为泥石流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由于地面植被稀少、地层为不透水层,加上冲沟坡降大,降雨后入渗量小,多数雨水顺沟坡迅速汇集于沟床,为泥石流发生创造了较好的水动力条件;在大强度降雨下诱发泥石流。泥石流以砂土为主,状如稀玉米糊,大块石主要是随山洪滚动跳越。泥石流爆发时直接威胁下岸溪小学师生和其他移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影响三峡移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同时也影响到三峡专用公路的通行安全。

图1 下岸溪泥石流流域分布图

5.1.2 防治措施

根据对下岸溪泥石流易发程度及发生机率的分析,仅对中间3 条沟采用以排导为主的综合治理方案。新田湾沟设在标高184 m 沟床段,八字坟沟设在标高175 m 沟床段,无名沟设在标高160 m 沟床段。排导槽布在3 条沟的拦砂坝以下沟段。根据下岸溪植被、土壤分布情况,拟在高程230 m 以下,3 条沟的坡脚至分水岭广大坡面植入根茎性强的芭茅、地瓜藤等草木灌丛,适应性强的乔木和经济树种柑橘树护坡。采取上述治理措施,治理工程费仅占直接经济损失的12. 7 %,经济效益明显。确保了三峡工程专用公路畅通,民房及校舍和其他重要设施的安全,起到安定民心维持社会安定的作用。同时通过生物治理措施,可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与移民生活条件,其社会效益明显。

5.2庐山疗养院山坡型泥石流灾害

5.2.1工程简介

中国科学院庐山疗养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风景区芦林地区,地处犁头尖~九奇峰北坡。疗养院所处位置北低南高, 面对芦林湖, 海拔1040~1068m 之间, 后山最高点为犁头尖(海拔1300.8 m )。旅游公路(含鄱路) 由西向东从疗养院南面穿过, 公路以上山坡相对高度164~232 m。1995.08.15, 芦林地区4 h内降雨246.3 mm。在强暴雨的激发下, 后山山顶附近的两处凹型坡面内发生崩塌, 崩塌体向下滑动过程中翻滚搅拌演化成山坡型泥石流。泥石

流在山坡上强烈侵蚀形成两条长条状凹型槽, 简称为西沟和东沟。东、西沟泥石流淤塞公路

涵洞, 堵塞公路, 冲毁疗养院南侧铁栅栏, 大量泥石流涌入院内, 部分泥沙下泄到芦林湖, 造成严重灾害,直接威胁疗养院人员的生命安全,并对芦山风景区景观造成了较大的破坏。疗养院后山泥石流为暴雨激发形成的山坡型泥石流。东沟流域面积仅0.025km2,西沟也只有0.021km2,但泥石流来势凶猛,容重大,冲淤强烈,流体中大块石多,破坏力大。

5.2.2防治措施

本防治工程由土木工程和生物工程两部分组成(图2)。

1.在后山东沟和西沟分别布置11 座和13 座谷坊, 固定沟床, 稳定岸坡, 减少泥沙来源, 控制泥石流发生和发展。

2.在疗养院南的含鄱路上,

沿公路上边坡脚布置355m挡墙,

稳定边坡, 稳定坡面固体物质,

防止坡面物质在重力和水流的作

用下崩滑堵塞排水沟、涵洞和公

路。

3.改造现有公路边沟和涵

洞, 使之能排泄设计山洪。在山洪

暴发时, 能迅速将坡面和沟道洪

水导入下游排洪沟, 防止洪水溢

出路面, 漫入疗养院。

4.在疗养院南缘布置块石

混凝土桩防冲墩, 形成一条防线。

当超标准泥石流暴发时,利用墩前

的公路作缓冲区, 将大砾石和漂

砾拦截在墩前, 消除和减轻超标

准泥石流对疗养院的危害。

5.在疗养院内改建现有3

条排洪沟, 使之具有排泄设计山洪的能力, 消除山洪可能产生的淹没和冲淤危害。

6.在后山东、西沟两岸和挡墙后种草植树, 减少水土流失, 恢复后山的自然景观庐山疗养院后山泥石流防治工程按设计于1997210 开始施工, 到1998206 工程已基本峻工。1998206~ 10 江西省普降特大暴雨, 全省受到100 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庐山风景区内多处暴发泥石流, 造成严重的灾害。该泥石流防治工程充分发挥了其防灾、减灾作用, 庐山疗养院安然无恙。

参考文献:

[1 ] 王彦海江巍,泥石流的危害与综合防治[J ],灾害与防治工程2006 年第1 期(总第60 期)。

[2 ] 赵健,我国泥石流防治措施研究[J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430010,武汉。

[3 ] 瞿燕林王艳梅,泥石流及其防治措施综述[K ],西部探矿工程2013年第8期。

[4 ] 王士革,山坡型泥石流的危害与防治[M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610041。

[1 ] 姚德基. 七十年代国外泥石流研究[M] . 泥石流论文集. 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

社,1981 :

1422148.

[2 ]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 泥右流[M] .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

[3 ] 吴积善,田连权,康志成,等. 泥石流及其防治[M] .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4 ] 王继康,黄荣鉴,丁秀燕. 泥石流防治工程技术[M] .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

[5 ] 谢洪,钟敦伦,李泳,等. 长江上游泥石流灾害的特征[J ]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 ,13 (1) :94-99.

[6 ] 游勇,欧国强,唐邦兴,等. 黄龙景区红岩关沟的泥石流及防治[J ] . 灾害学,2004 ,19 (3) :39-43.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DZ/T0239-2004 中国地质调查局 二○○四年十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0239-200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1总则 1.1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程序 第1.1.1条泥石流防治程度是指泥石流灾害防治项目从决策、勘查、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全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及其先后次序。为保证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泥石流灾害防治应遵循下列基本程序。 第1.1.2条工程勘查主要根据设计阶段和泥石流灾害体及其防治区域,进行测量、测绘、测试、勘探、试验、鉴定、研究与综合分析评价工作。目的是为防治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第1.2.3条可行性研究通过初步勘查、监测、稳定性分析,危害性评估等工作,对是否需要进行防治,以及防治的范围和重点区域,防治工程方案的选定等,提出可行性分析,上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和国务院国土资源部,作为领导机关决策的依据。 第1.1.4条立项与编制设计任务书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区别泥石流灾害项目的重要性、危害性与规模,按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批准权限,提出立项报告。立项批准后,应立即组织编写设计任务书。

第1.1.5条工程设计包括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主要是编制适应这两个阶段的设计说明书、工程图件和工程概、预算。 第1.1.6条工程施工是实现设计文件的重要阶段,应做到计划、设计、施工三个环节互相衔接,投资、工程内容、施工图纸、设备材料、施工力量五个方面落实,保证全面完成设计文件的内容及要求。 第1.1.7条竣工验收检查施工单位是否按设计文件、施工合同完成任务,同时还要移交固定资产、次会给当地政府或专职单位使用和维护管理。 1.2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特点 第1.2.1条非标准设计不同类型的泥石流灾害有不同的特点,防治工程设计对每个泥石流的治理范围、采取的方案和措施是互不相同的。所以,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属非标准设计,必须对每个泥石流进行具体的针对性设计。 第1.2.2条风险性设计泥石流是不良的复杂地质体,为非均质、各向异性介质,物理力学参数是随机变量,变异性大;其次,防治工程承受来自泥石流体和外界的各种荷载,不仅自身应具有足够的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而且还要求下伏的地质体也具有优良的性质;另外,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迄今还是一门不严谨、不完善、在成熟的科学技术。因此,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必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检验和监测,根据检测资料适时进行设计变更,以使设计能更接近实际,保证工程

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与设计培训考试题目第8期

1、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及6钟灾种的概况: 答:工程地质条件:是指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崩塌: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地裂缝: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地面沉降: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 2、每一种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评价方法、治理措施、监测方法 答:见培训教材“地质灾害成因机理及特点41页” 3、岩土体力学参数确定方法; 答:1、岩体力学参数的确定方法:岩体力学参数包括岩体变形参数、强度参数、 动力学参数及水力学参数。 ①、岩体变形参数: 采用静力法原理在选定的岩体表面、槽壁或钻孔壁面上施加法向荷载,并测定其岩体的变形值;然后绘制出压力-变形关系曲线,计算出岩体的变形参数。 采用动力法原理用人工方法对岩体发射(或激发)弹性波(声波或地震波),并测定其在岩体中的传播速度,然后根据波动理论求岩体的变形参数。 根据室内完整岩块实验参数,结合野外工程岩体结构特点进行计算机数值模拟实验,从而确定工程岩体力学参数。 ②、岩体强度参数: 采用原位岩体剪切试验确定抗剪强度、采用原位单轴压缩和三轴压缩试验来确定压缩强度,采用室内岩石时间确定抗剪、抗压、及抗拉试验结合岩体结构面特征综合分析确定。③、动力学参数: 通过声波测试确定动力变形参数(动弹性模量和动泊松比及动剪切模量等)。 ④、岩体水力学参数: 通过注水试验、抽水试验、压水试验确定

地质灾害行业统计报表

地质灾害行业统计报表 填报单位: 法定代表人:联系电话: 填表人:联系电话: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 2017年07月

表1单位基本情况 统计报告期: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01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或组织机构代码): 02单位名称: 03单位曾用名称: 04法定代表人: 05 06邮政编码: 07通讯地址: 08联系电话:传真: 09电子信箱(E_mail): 10资质证书类别、等级和编号: 丙级编号: 乙级□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级□ 甲级□乙级□ 丙级编号: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 丙级编号: 甲级□乙级□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 丙级编号: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 甲级□乙级□ 甲级□乙级□ 丙级编号: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 11上级主管单位: 12注册(开办)资金:币种万元 填表日期:2017年月日

表2单位人员情况 统计报告期: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指标名称计量单位代码数量期末单位人员合计人01期末单位技术人员合计人02 期末从事地灾业务人员合计人03 一、期末从事地灾业务技术人员合计人04 (一)期末各级职称技术人员合计人05 其中:高级职称人员人06 中级职称人员人07 初级职称人员人08 (二)期末各专业技术人员合计人09 1.水文地质专业人员人10 其中:高级职称人员人11 中级职称人员人12 初级职称人员人13 2.工程地质专业人员人14 其中:高级职称人员人15 中级职称人员人16 初级职称人员人17 3.环境地质专业人员人18 其中:高级职称人员人19 中级职称人员人20 初级职称人员人21 4.岩土工程专业人员人22 其中:高级职称人员人23 中级职称人员人24 初级职称人员人25 填表日期:2017年月日

地质灾害培训内容 (1)

国道219线康措段16标 汛期地质灾害培训材料 一、地质灾害、各种地质灾害的定义及其组成要素 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1、什么是滑坡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滑坡多发生在坡度小于50度的斜坡上。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滑坡的主要要素有:滑坡体(滑体)、滑坡壁、滑动面(滑面)、滑动带(滑带)、滑坡床(滑床)、滑舌、滑坡台阶、滑坡周界、滑坡洼地、滑坡鼓丘和滑坡裂缝(包括拉张裂缝、羽毛状裂缝、鼓张裂缝、及扇状裂缝)。 以上滑坡要素只有发育完全的新生滑坡才同时具备,并

非任一滑坡都齐全具有。 2、什么是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 崩塌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一般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度,高度大于30米的高陡坡上。产生在土体中的称土崩,产生在岩体中的称岩崩。规模巨大、涉及山体者称山崩。大小不等、零乱无序的岩块(土块)呈锥庄堆积在坡脚的堆积物,称崩积物,也可称为岩堆或倒石堆。 3、什么是泥石流 泥石流(也称蛟龙)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水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按物质组成划分为泥石流、泥流、水石流三类;按流体性质可分为粘性和稀性泥石流;此外还有按水源类型划分的;降雨、冰川、溃坝型;按地形形态划分的沟谷型、坡面型等。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降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溢水等都可成为泥石流的水源。 4、什么是地裂缝 地裂缝是指由于采矿及地基不稳固引发的房屋开裂(开口),地面开口等现象。 5、什么是地面塌陷

[云南]河道泥石流拦渣坝及防治工程施工组织设计_secret

德钦县河泥石流拦渣坝及县城河 泥石流防治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云南省 2007年7月4日

目录 第一部分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原则 1、编制依据 2、编制原则 3、施工总体目标 第二部分施工布置 1、场内布置 2、弃料场、堆料场的规划布置 3、生产、生活临时设施 4、水、电、通讯 第三部分施工组织机构 1、施工组织机构的设置 2、组织机构框图 第四部分施工机械设备 第五部分施工进度计划安排 1、施工进度计划 2、工程施工进度保证措施 第六部分劳动力和材料投入计划及其保证措施 1、劳动力安排 2、材料投入计划 3、劳动力、材料保证措施 第七部分主要施工程序及施工方法 第1节施工测量 第2节土石方开挖 第3节土方回填

第4节浆砌石施工 第八部分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1、本工程质量目标 2、质量承诺 3、质量保证体系 4、质量保证措施 第九部分施工安全保证体系 1、安全保证体系框图 2、安全保障组织机构 3、安全保证措施、现场安全预控措施第十部分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措施 1、文明施工措施 2、环境保护措施 第十一部分冬雨季施工措施 第1节雨季施工措施 第2节冬季施工措施 第十二部分降低成本措施 第十三部分降低环境污染和噪音措施第十四部分防止破坏地下设施措施第十五部分成品、半成品保护措施

第一部分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原则 1、编制依据 ①、业主提供的招标文件、图纸及现场踏勘资料; ②、与工程有关的法律、法规; ③、与工程有关的国家及专业技术规范、规程、标准; ④、公司长期积累的丰富施工经验及施工能力; ⑤、公司质量体系文件; 2、编制原则 ①、业主对工程工期、质量要求及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要求的原则; ②、与业主、监理工程师、设计代表及有关单位协调施工的原则; ③、充分利用多工作面及充足的施工机械设备,做到有节奏、连续、均衡生产、文明施工; ④、先进的施工工艺、施工技术,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 3、施工总体目标 我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质量至上、文明诚信、服务社会”的质量方针,以丰富的施工经验、雄厚的技术力量、先进的管理经验、完善的质量做主体系,以事关企业信誉、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高度,认真对待每个承建的工程,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我公司将从战略高度重视本工程的施工,响应招标文件全部条款,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达到如下目标: (1)质量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质量至上、文明诚信、服务社会”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为切实做好201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渐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按照县政府办《关于印发〈新晃侗族自治县201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结合我局职能及实际情况,制定县交通运输局2016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国家、省、市、县关于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规定,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确保全县公路桥梁的安全畅通。 二、地质灾害事故突发处置领导小组 县交通运输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局交通建设管理科、局政策法规安全监督科、局办公室、交通行政执法大队、公路养护段为成员单位的灾害突发事故处置领导小组,公路养护段职工和交通执法人员为应急救援队伍。 三、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主要任务 (一)发生一般性垮塌方,影响交通但未发生伤亡的灾害事故

1.事故报告。公路养护人员发现管辖路段发生垮塌方或滑坡后,立即将发生的时间、地点、垮塌面积损害情况报告公路养护段,公路养护段在赶赴事发地的同时,立即报分管局长、局交通建设管理科、局政策法规安全监督科、交通行政执法大队。 2.赶赴事故现场。接到事故报告后,分管局长,局交通建设管理科、局政策法规安全监督科、交通行政执法大队相关负责人要立即赶赴事故现场。 3.事故现场处置。公路养护段对垮塌滑坡现场要立即设置警示标志,交通行政执法大队立即组织执法人员维护现场交通秩序,疏导车辆和行人,不能通行车辆和行人时,要立即设立禁止车辆通行标志,安排值守人员;局交通建设管理科要立即组织机械、机具抢修道路,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畅通。 (二)发生大面积垮塌方,造成行人、车辆的伤害损失重大灾害事故 1.事故报告。公路养护段接到事故报告后,要立即将道路、人员、车辆受损垮塌方面积等情况及时报告交通局,局交通建设管理科将受损及灾害情况及时报市交委公路处,局政策法规科将事故基本情况及时报县应急办和市交委安全处。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防治措施.pdf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防治措施 研究动机 泥石流作为山区城镇常见的地质灾害,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 险峻的地区, 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 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发性、毁坏性、运动快、历时短等特点,且 具有强大的侵蚀、搬运能力。发生泥石流往往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当前,我国山区城镇 泥石流问题十分突出, 且灾情十分严重。因此,分析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研究目的 让人从根本上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并以此做出正确的预防措施, 做到防患于未然,将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研究方法 上网或在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 研究内容 一、产生原因 (一)客观条件 1、在地貌上,流域形状便于流水汇集。 2、在水源上,有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 3、在松散物质来源上,上游应有丰富的碎屑物。常见于岩石结构松散,水土流 失严重的地区。 由于工农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欲求逐渐增大。如今,因为人类对自(二)人为因素 然的不合理开发造成的滑坡和泥石流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多, 一方面,在修建公路、铁路时的不合理开挖毁坏了山坡表面。另一方面, 滥伐乱垦使植被消失, 山坡失去保护、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毁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 现象发育,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

二、危害影响 1、对居民点的危害: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2、对公路和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铁路、公路,致使交通中断,还可 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 三、预防措施 1、修建铁路、公路、工厂、城镇等,应合理地进行。工厂、城镇尽可能选在开 阔的盆地和平原上,决不能造在滑坡体上;铁路、公路、桥梁、车站应尽量避开 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范围。 2、保护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可以防止滑坡和泥石流的 发生,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根据土质条件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当造林方法, 科学种植。 3、进行滑坡、泥石流的调查勘测,圈定危险区域,制定防治规划,对—些重要 的危险区采取必要的工程保护措施。 研究结论 治理滑坡和泥石流是一项十分艰巨、耗资巨大、而且至今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因此,在泥石流活动区修建居民点、工矿企业、交通干线等,都以躲避为上 策。在无法躲避, 必须在泥石流区内建筑的工程, 在对泥石流的治理上也要汪意结合当地具体环境,因地制宜地进行总体设计。 研究心得 尽管滑坡和泥石流是自然灾害, 但人类活动却是可以加速其发生或阻止其形成的。所以,人类应该学会如何进行防范措施,同时要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地质灾害培训资料

乡镇干部国土资源培训之地质灾害培训资料同志们,今天我主要讲地质灾害防治相关知识。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我县地质环境复杂,特别近年来,气候变化极端反常,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及矿产资源开发等工程的加大,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次数增多,分布面积不断扩大,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构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直接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因此,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体现以人为本,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 一、基本概念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6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在我县境内,由于自然地理条件较差,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等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环境条件十分脆弱,加之在资源开发和经济活动中忽视了对地质环境的保护,造成我县境内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我县境内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我县发生的多起地质灾害,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13人死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约1678.2万元)。更重要的是,还存在大量具有潜在危害的地质灾害点(199处,对建筑有威胁的190处),威胁人数约10788人,潜在经济损失评估约26424.55万元。 地质灾害类型:

1、按诱发因素划分: ①自然地质灾害:是指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自然地质灾害。比如城关镇水坡村垮山组垮山的崩塌滑坡区。 ②人为地质灾害:是指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比如妈姑铅锌矿地面塌陷区。 2、按发生、发展进程划分: ①突发性地质灾害:是指不可预料的因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引发的危及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 可预见性差,防治工作经常是被动式地应急进行。 ②渐变性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地面沉降。渐变性地质灾害常有明显前兆,对其防治有可预见地进行。 3、按规模划分: (1)特大型: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受威胁人数1000人以上或者预估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 (2)大型: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受威胁人数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者预估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 (3)中型: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受威胁人数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者预估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 财务管理办法(草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严肃财务纪律,确保经费合理使用,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定,依照协会章程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纳入协会财务管理的各种经济活动。 第三条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勤俭办事方针,强化资金管理;依法办事,照章纳税。 第四条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协会经费预算;依法组织收支,努力节约支出,科学配置资金;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规范协会内部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对协会经济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 第五条财务人员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要求,财务人员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并定期进行后续教育。会计不得兼任出纳。财务人员必须进行会计核算,

实行会计监督。财务人员调离工作或离职时,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 第六条协会财务管理部门设在秘书处,财务活动实行秘书长领导下的统一管理。 第二章收入管理 第七条协会的收入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协助业务主管部门管理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第八条协会的收入包括: (一)会费收入; (二)捐赠收入; (三)政府资助; (四)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收入; (五)利息收入; (六)其他合法收入。 第九条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协会财务管理,统一核算。 第三章费用管理 第十条协会的费用是为组织和开展业务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协会经费必须用于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的发展,不得在会员中分配,不得投入会员单位进行营利。 第十一条协会的费用支出包括:

泥石流防治措施

目录2 2 3 高回填区、高边坡、弃土场泥石流防治措施 一、工程概况 五垴山风电场工程道路共计。分为:进场道路(改造段4km和新建段 km)、场内道路(场内主线和场内支线),高填方段按设计要求设置挡土墙和排水沟,保证填方段边坡的稳定性,高边坡段按设计要求做好边坡防护和植被恢复工作,弃土场按弃土场设计要求做好弃土场防范工作。 二、编制原则 (1)预防为主原则:根据国家相关文件、技术规范以及本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及项目建设新增水土流失特点,在本方案设计中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原则。 (2)综合防治原则:紧密结合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和项目建设水土流失特点,科学评价和预测项目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状况及发展趋势,按照治理措施与预防监督措施

相结合、永久措施与临时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地布设水土保持措施,形成有效的综合防治体系。 (3)“三同时”原则:坚持水土保持措施与主体工程相适应原则,落实水土保持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开工前识别所有施工环保、水土保持因素,形成文件,制订控制措施,对重要施工环保、水土保持因素制订管理方案。开工前组织对全体员工进行生态资源环境保护知识学习,增强环保意识,保证环保工程质量,采取有效措施,使施工过程对生态环境的损害程度降到最低。 强化环保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使环保意识全面深入人心,真正认识到环保的重要作用。 合理布置施工场地,生产、生活设施尽量布置在征地线以内,少占或不占耕地,尽量不破坏原有植被,在其周围植草或植树绿化,创建美好环境。弃渣场所处位置均为山地地形,分析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方式,有以下几种: (1)降雨及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导致弃渣场水土流失; (2)弃渣场弃方堆积不密实而产生水土流失; (3)防护、排水措施不利或毁坏导致弃渣场水土流失; (4)绿化措施不充足,导致表层种植土经雨水或径流冲刷造成水土流失; (5)后期人为破坏植被,导致地表裸露,无植被覆盖而产生水土流失。 三、高填方段防治措施 填方放坡严格按设计要求放坡,填方完成后土质边坡及时完成坡面植草防护,在雨季施工来临前完成挡土墙和边沟的施工。 四、高边坡段防治措施 开挖完成后及时完成坡面修整和植草防护,有山坡截水沟的位置及时完成。 五、弃土场防治措施 弃土场征用过程中要保证足够的安全距离,在弃方完成后,及时完成坡面的修整和植被恢复工作,挡土墙及排水沟的施工要在雨季来临前完成施工。 (1)弃渣场弃渣前,先清除地表草皮及腐殖土,并将其集中堆放,弃渣完毕后部分可用于植被恢复利用。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 各村、街道直属有关单位: 为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切实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的规定,依据《**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结合我办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我办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我办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道路沿线和切坡建房处,主要分布在姚高村、古林村、殷白村、汪溪村其成因为地质环境条件、气象水高外,还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在降雨集中时期,雨日多、雨量大、暴雨频繁、山洪暴发、河水陡涨,易诱发各种地质灾害发生。 二、预防地质灾害重点 道路沿线山体崩塌,切坡建房等灾害点,是我办地质灾害预防的重点,重点防范责任单位为各村委会。 具体职责分工: 1、河堤塌岸、管涌、水塘重点防范单位责任为街道水利站、各村委会。 2、道路建设切坡造成的崩塌、滑坡等重点防范责任单位为公路部门、经发办。 3、农户切坡建房,防范责任单位为各村委会。 以上责任单位在汛前要对上述防范重点进行严密巡查,发现险情及隐患要及时排除,确保安全度汛。 三、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一)各村委会要按照办事处的统一部署,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加强对防汛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坚持以人 为本,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办事处成立了地质灾害防灾领导组,成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 ****** 领导组下设地质灾害应急办公室,主任由**兼任,办公室设在街道统筹办公室。 (二)要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科普、宣传,提高大众的防灾意识,特别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受威胁的人群要强化宣传,大力 普及如何鉴别地质灾害及其发生的前兆,预报和避让地质灾害,减 少和防止其危害知识,促进广大群众对地质灾害的了解的认识。 (三)开展汛前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编制防灾预案。 (四)加强对汛期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工作,坚持群防群测,群专结合,落实有关村、组的责任,完善监测网络。 四、监灾及灾后应急措施 各责任单位要在危险区段设立警示牌,对处在活性滑坡体的居民,要动员其避让。坚持汛期值班制度,加强险情的巡查制度,特别是 已知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同时要注意发现危害大的新的发灾地 和险情地。对隐患点尚未形成灾害的初期,防灾人员要进入临灾应 急工作状态,当灾情发展到警戒值,防灾人员应立即救灾、抢险, 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各村委会和街道直属有关部门是所辖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单位,不仅要认真做好汛期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而且要做好防 灾的工作总结,掌握地质灾害发生规律,总结推广在防灾减灾中所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心得体会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心得体会 1、概述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泥石流常常具有突然暴发、来势凶猛、运动快速、历时短暂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近年来,我国泥石流有渐趋加重的趋势。鉴于泥石流的严重危害性,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是有必要的。 2、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2.1地形条件 (1)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床纵坡大,流域的形状便于水流的汇集。 (2)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出口的瓢状或?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Χ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 (3)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大,使泥石流得以迅猛直泻。 (4)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碎屑物质有堆积的场所。 2.2地质条件 (1)构造:地质构造复杂,断层皱褶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一般对泥石流的形成有利。由于这些因素导致地表岩层破碎、滑坡、崩塌、错落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 (2)岩性:结构疏松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的岩层,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岩层易遭受破坏,碎屑物质来源丰富。 2.3水文气象条件 (1)水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搬运介质的基本动力。泥石流的形成与短时间内突然的大量流水密切相关。突然大量来水有:①强度较大的暴雨;②冰川、积雪的强烈消融;③冲川湖、高山湖、水库等的突然溃决。 (2)水的作用:浸润饱和山坡松散物质的侧蚀掏挖作用产生滑坡、崩塌等,增加了物质来源。 2.4其他条件 如人为滥伐山林,造成山坡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堆积等,往往提供大量物质来源。开挖隧道时破坏地下的地质平衡条件时等,也会形成泥石流。上述条件概括起来为: (1)有陡峻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 (2)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3)短时间内有大量水的来源。此三者缺一便不能形成泥石流。 3、泥石流的危害 由于泥石流中泥、沙、石块等土粒物质含量高,流体浓稠,粘性强,因而致使泥石流具有结构性、惯性强、搬运力大、破坏力强和分选性差等特征。

泥石流防治措施

泥石流及其治理措施 一、泥石流简介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二、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措施 泥石流有不同的特点,相应的治理措施也应有所不同。在以坡面侵蚀及沟谷侵蚀为主的泥石流地区、应以生物措施为主、辅以工程措施;在崩塌、滑坡强烈活动的泥石流发生(形成)区,应以工程措施为主,兼用生物措施,而在坡面侵蚀和重力侵蚀兼有的泥石流地区,则以综合治理效果最佳。 (一)生物措施 泥石流防治的生物措施是包括恢复植被和合理耕牧。一般采用乔、灌、草等植物进行科学地配置营造,充分发挥其滞留降水,保持水土,调节径流等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和制止泥石流发生或减小泥石流规模,减轻其危害程度的目的。生物措施一般需要在泥石流沟的全流域实施,对宜林荒坡更需采取此种措施。但要正确地解决好农、林、牧、薪之间的矛盾,如果管理不善,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与泥石流工程防治措施相比较,生物防治措施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风险小,能促进生态平稳,改善自然环境条件,具有生产效益,以及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生物措施初期效益一般不够显著,需三五年或更长一些时间才可发挥明显作用,在一些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现象严重地段,单独依靠生物措施不能解决问题,还需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才能产生明显的防治效能,生物措施包括林业措施、农业措施和牧业措施等各种措施,通常在同一流域内随地形、坡度、土层厚度及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因地制宜的进行具体布置。 (二)工程措施 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是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堆积区内,相应采取蓄水、引水工程,拦挡、支护工程,排导、引渡工程,停淤工程及改土护坡工程等治理工程,以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通常适用于泥石流规模大,暴发不很频繁、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最新版)

( 安全常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最新版) Safety accidents can cause us great harm. Learn safety knowledge and stay away from safety accidents.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最新版) 1、房屋不要建在沟口和沟道上 受自然条件限制,很多村庄建在山麓扇形地上。山麓扇形地是历史泥石流活动的见证,从长远的观点看,绝大多数沟谷都有发生泥石流的可能。因此,在村庄选址和规划建设过程中,房屋不能占据泄水沟道,也不宜离沟岸过近;已经占据沟道的房屋应迁移到安全地带。在沟道两侧修筑防护堤和营造防护林,可以避免或减轻因泥石流溢出沟槽而对两岸居民造成的伤害。 2、不能把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 在冲沟中随意弃土、弃渣、堆放垃圾,将给泥石流的发生提供固体物源、促进泥石流的活动;当弃土、弃渣量很大时,可能在沟谷中形成堆积坝,堆积坝溃决时必然发生泥石流。因此,在雨季到来之前,最好能主动清除沟道中的障碍物,保证沟道有良好的泄洪能

力。 3、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 泥石流的产生和活动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生态环境好的区域,泥石流发生的频度低、影响范围小;生态环境差的区域,泥石流发生频度高、危害范围大。提高小流域植被覆盖率,在村庄附近营造一定规模的防护林,不仅可以抑制泥石流形成、降低泥石流发生频率,而且即使发生泥石流,也多了一道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屏障。 4、雨季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停留 雨天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停留;一旦听到上游传来异常声响,应迅速向两岸上坡方向逃离。雨季穿越沟谷时,先要仔细观察,确认安全后再快速通过。山区降雨普遍具有局部性特点,沟谷下游是晴天,沟谷上游不一定也是晴天,“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就是群众对山区气候变化无常的生动描述,即使在雨季的晴天,同样也要提防泥石流灾害。 5、泥石流监测预警

地质灾害培训内容

监测人员地质灾害培训材料 一、地质灾害、各种地质灾害的定义及其组成要素 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地质灾害可划分为多种类型。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根据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什么是滑坡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滑坡多发生在坡度小于度的斜坡上。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滑坡的主要要素有:滑坡体(滑体)、滑坡壁、滑动面(滑面)、滑动带(滑带)、滑坡床(滑床)、滑舌、滑坡台阶、滑坡周界、滑坡洼地、滑坡鼓丘和滑坡裂缝(包括拉张裂缝、羽毛状裂缝、鼓张裂缝、及扇状裂缝)。 以上滑坡要素只有发育完全的新生滑坡才同时具备,并非任一滑坡都齐全具有。 、什么是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

崩塌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一般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度,高度大于米的高陡坡上。产生在土体中的称土崩,产生在岩体中的称岩崩。规模巨大、涉及山体者称山崩。大小不等、零乱无序的岩块(土块)呈锥庄堆积在坡脚的堆积物,称崩积物,也可称为岩堆或倒石堆。 、什么是泥石流 泥石流(也称蛟龙)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水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按物质组成划分为泥石流、泥流、水石流三类;按流体性质可分为粘性和稀性泥石流;此外还有按水源类型划分的;降雨、冰川、溃坝型;按地形形态划分的沟谷型、坡面型等。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降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溢水等都可成为泥石流的水源。 、什么是地裂缝 地裂缝是指由于采矿及地基不稳固引发的房屋开裂(开口),地面开口等现象。 、什么是地面塌陷

2018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2018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一、XX年地质灾害调查与分布情况 (一)地质灾害类型:县境内分布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 (二)地质灾害点整体分布情况:经调查目前全县境内共分布各类已知地质灾害隐患点150余处,其中重点监测灾害隐患点29处。地质灾害整体随地形地貌的变化呈区块分布,南部中低山区主要分布有滑坡、危岩崩塌等灾害类型。山前丘陵地区主要发育有泥石流、地裂缝等灾害类型,地面塌陷和采空区主要分布于矿山开采区,中部平原区基本没有统计规模以上地质灾害分布,主要为因挖砂取土形成大面积的遗留采坑及讯期洪水诱发的各类次生地质灾害。 (三)XX年全县地质灾害灾情统计:据不完全统计,XX年我县受全年干旱气候影响,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和监测巡查区内未发生达到统计规模以上的地质灾害,全年无地质灾害伤亡事故发生。 二、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织领导,特成立县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局,办公室主任:成员从相关部门抽调。领导小组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指导、

协调、督查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和情况通报。 三、XX年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区段和重要隐患点 根据全县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点和以往地质灾害体复活移动情况及气象水文特征,圈定XX年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段,并拟定以下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乡辖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及具体措施 1.灾害预测:该乡辖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和泥石流。 2.重点监测点:村平顶五组QT-13、QT-14点,其QT-14山体滑坡灾害点为活动性中等规模滑坡体,其滑坡面在雨水的侵蚀和暴雨的冲刷下可能引起更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并引发次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发生。 3.防治措施:由乡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可能受威胁群众及时搬迁避让,圈定预防范围,设置防护栅栏和警示牌,提醒过往行人及放牧人畜注意安全,汛期和雨季期间指定专人定期监测,将监测记录及时上报县地质灾害防治办公室备案。 (二)乡辖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及具体措施 1.灾害预测:该乡辖区内分布有多处滑坡体。 2.重点监测点:乡南山牧区大南沟QT-18滑坡体,沟QT-19和QT-20滑坡体,缠头湾子QT-21和QT-22滑坡体。特别是位于沟的QT-20滑坡体,经调查该滑坡体下有流动牧民居住,目前,该滑坡体

地质灾害培训备课内容共10页word资料

地质灾害培训教材备课内容 一、基本概念 1、什么是地质灾害? 所谓的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注意:地质灾害的发生源于两方面因素:第一方面是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强降雨、山洪、地震、气温聚变等;第二方面是人为建设活动引发的,如采石、开矿、修路切坡等引发的滑坡、塌陷等。 虽然产生上述地质现象,但不对人的生命和财产产生危害时,不能称为地质灾害,只能叫地质现象。 2、什么是崩塌? 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产生在土体中者称土崩,产生在岩体中者称岩崩。规模巨大、涉及到山体者称山崩;当崩塌产生在河流、湖泊或海岸上时,称为岸崩。 3、什么是滑坡? 斜坡上的部分岩、土质,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坡内的一个或多个软弱面产生整体向下滑移的现象称为滑坡。 斜坡是滑坡发生的必要条件;岩土是滑坡发生的物质基础;重力是滑坡发生的动力,斜坡内的软弱结构面(带)是滑坡滑动面发育的基础;滑坡的运动是滑动而不是滚动、跳跃等形式。

4、什么是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5、什么是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一般分为岩溶塌陷和非岩溶性塌陷两类。 6、什么是地裂缝? 地裂缝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 二、常见地质灾害发生前的预兆 1、崩塌发生征兆: 1)崩塌处的裂缝逐渐扩大,危岩体的前缘有掉块、坠落现象,小崩小塌不断发生。 2)坡顶出现新的破裂形迹,嗅到异常气味。

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抗滑桩监理规划范本

监理规划报审表 云南省德钦县一中河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监 理 规 划 编制:审核: 业主单位:德钦县国土资源局 设计单位: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 监理单位:四川四强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施工单位:辽宁绿科环境工程限公司 编制日期:二〇一七年三月十八日

第一章工程项目概况 第一节工程概况 一、建设单位及相关单位 建设单位:德钦县国土资源局 设计单位: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 监理单位:四川四强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辽宁绿科环境工程限公司 二、工程名称和工程地址 1、工程名称:云南省德钦县一中河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2、工程地址:德钦县一中河 三、工程投资及工程概况 1、工程投资:总投资约7159140.45元元 2、工程概况: 一中河泥石流位于德钦县升平镇拓展新区东侧,属芝曲河左岸之流,是一条处于旺盛期的山区型高频发粘性泥石流。依据相关勘查单位报告和现场复核情况,一中河泥石流直接威胁着德钦县城新区、县一中、县民族小学、县党委、县委、县政府、县政府下辖的各局办机关等多个单位1940余人,威胁固定资产约22020万元。施工难度大,综合确定该泥石流的防治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桩坝主控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为30年。根据所处地形、地质条件,本次防治工程设计拦挡坝采用片石混凝土作为泥石流拦挡措施。主要类型包括谷坊坝(G1~G9)、钢筋石笼坝(S1~S9)、桩板式拦渣坝(1#、2#)、副坝(F1、F2)及修补拦渣坝B1。该区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 第二章监理工作目标和范围 第一节监理工作目标 监理工作质量要求: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程、施工图纸和有关合同要求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及对策

防灾避灾之路---旬阳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及对策 时间:2011-09-20 点击:6 次作者:feiyu9 本文所属专题:※国土资源调研论文 标签:地质灾害防治灾害防治地质灾害 - 旬阳县地处陕西省东南部,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758.2㎜、最高1085.2mm。地势总体特点为“两山夹一江”即北靠秦岭,南依巴山,汉江横穿而过,区内高山纵横,河溪深切,沟谷密布,地质环境脆弱,断裂构造发育,易滑地分布广泛,降雨量分布极为不均,区域性差异较大,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全县有三分之二区域属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截止2010年12月全县共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372处。特别是2010年汛期,受极端天气影响,旬阳县连续遭受“7.18”、“7.24”等多次暴雨洪水袭击,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全县新发生灾害点142个,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县乡两级政府及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结合的方针,逐级逐点落实监测责任,发挥群测群防网络体系作用,确保大灾无人员伤亡,受威胁群众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县在防灾避灾工作中采取夯实责任、做好应急预案、加强巡查监测、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建立群测群防网络等多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县域经济发展。 (一)逐级夯实责任。每年初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书》,由县政府主管县长与各乡镇长签定,并纳入县政府对乡镇年度目标任务考核。各乡镇对每个隐患点落实了包抓领导、乡村干部责任人和具体监测人。 (二)做好应急预案。县政府在做好全县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同时,要求各乡镇对辖区每个灾害隐患点做出群测群防应急预案,并在各隐患点公示,让周围群众明白该隐患点的灾害类型、规模、危害程度、威胁范围,乡镇包抓领导、责任人、监测人、报警信号、撤离路线及避险地点等。确保险情和灾害发生时,能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保证现场有干部组织抢险救灾,受威胁群众按应急预案安全撤离。 (三)加强监测预报。健全了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巡查制度、灾情速报制度,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做好汛期巡查、监测工作。每年汛期到来前对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排查。对受威胁群众逐户登记备案,并发放明白卡。逐点落实乡(镇)村包抓领导和监测人,对上年度抽查通讯不畅,责任心不强的监测人要求村组现场重新确定监测人,确保监测到位。 (四)广泛开展宣传培训。采取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展地质灾害预防、避险、自救等知识培训。一是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相关知识综合成通俗易懂的文字配上本县近年来发生的地质灾害现场照片,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展板,在全县城乡集镇、学校、村庄院落巡回展出。二是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进校园、下乡镇、到村组宣讲培训活动。组织专家和工作人员深入到各地质灾害点进行实地调研,精心编写讲稿,引用本县以往发生的地质灾害实例,分析其灾害发生的原因,提出如何预防、监测及灾害发生后如何撤离等知识,讲的都是群众身边发生的事,很熟悉,既听得懂,也能记得住,一旦发生灾害时能用得上。三是在汛期通过电视台、手机短信等形式发布气象和地质预警信息,指导广大群众及时有效防灾避灾。 (五)建立群测群防网络。我县从2007年开始在全县实施“乡村为主,预警到户”的群测群防工作机制。各乡(镇)通过逐村、逐组、逐院落、逐户进行摸排分类,把全县所有农户分为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