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学大纲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学大纲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学大纲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学大纲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401040123

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2.英文名称:Apl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3.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4.学分:3 学时 51

5.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

6.先修课程:无

7.考核形式:闭卷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是教育技术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将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应用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性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习者在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其信息化教学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1.掌握教育信息化与IITIC的概念并理解教育信息化与IITIC的关系;

2.理解IITIC的发展历程、内涵与实质;

3.了解IITIC的误区及其正确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4.巩固并了解IITIC的学科理论基础;

5.掌握IITIC教学环境的创设方法、ISD方法、资源设计与开发方法;

6.理解IITIC的常用模式,并在相关案例学习基础上应用相应的模式开展教

学;

7.掌握IITIC的评价方法;

8.了解AI的发展及其对IITIC的深化与丰富;

三、参考教材与书目

1、何克抗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8出版).

2、赵呈领、杨琳、刘清堂、张景中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

大学出版社(2010.7出版).

3、陆宏、孙月圣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实践》,首都师范

大学出版社 (2010-05出版).

4、闫寒冰著,《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教育科学

出版社 (2005-01出版).

5、叶良文、孙立文、徐世德著,《新课程新整合新探索:信息技术与研究

性学习课程整合探索》,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12出版).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背景与意义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信息技术的概念,并理解信息技术的核心;

2.理解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规定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改造;

3.理解教育信息的概念,并理解其基本特征与相关内容;

4.理解信息技术对课程和教学带来的影响;

5.理解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并在了解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举措基础上厘清

IITIC的发展脉络与前景;

【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的概念;

2.信息技术的核心;

3.教育信息的概念、基本特征与相关内容;

4.教育信息化的重点。

【教学难点】

1.教育信息的概念、基本特征;

2.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现;

3.“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个概念的区别与

联系。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板书;

2.课堂小组讨论与师生共同讨论;

3.多媒体课件演示;

4.学生作业展示;

【教学内容】

第一节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

一、信息技术的内涵与现代信息技术

(一)何谓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

第二节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

一、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一)信息时代中教育的若干发展方向

二、信息技术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一)课程体系在教育系统中的位置与角色;

(二)决定课程体系的相关因素;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上述四个决定课程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教育信息化

一.何谓教育信息化?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脉络与概念

二.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

(一)起步阶段---基础设施建设与初步应用---有益探索;(90年代至

21世纪初);

(二)逐步深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资源开发、推广与探索教

育教学应用;

三.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双重属性:技术与教育;

(二)技术属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

(三)教育属性: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

(四)教育信息化基本特征

四.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内容

(一)基础设施与公用信息平台的建设;

(二)教育信息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

(三)教育资源建设;

(四)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五)制定信息化政策;

第四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信息化的核心

一.信息化教育的达成有赖于将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于教育教学各领域。

(一)信息技术整合与教育教学整体过程所实现的目标在于:

(二)有助于传统教学结构的改革,形成全新的教育关系;

第五节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一、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鸟瞰

(一)“尤里卡计划”、ISW向教育进军、“虚拟大学”、“智慧岛”等;

(二)美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脉络

(三)英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四)亚洲各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五)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2. https://www.sodocs.net/doc/ee14995314.html,/view/42808

3.htm;

3.https://www.sodocs.net/doc/ee14995314.html,/;

4. 余胜泉, 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

5. http://61.134.67.54:8051/Category_17/Index.aspx。

第二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所经历的几个阶段;

2.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

3.了解国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了哪些成果?还有什

么不足?

4.理解我国的相关研究现状;

5.理解我国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间中存在哪些误区?

6.理解与掌握如何进行有效的整合。

【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

2.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研究的现状与借鉴意义;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有哪些?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

【教学难点】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

2.如何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加以整合。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课堂讲授、板书;

2.课堂小组讨论与师生共同讨论;

3.多媒体课件演示;

4.学生作业展示;

【教学内容】

第一节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一)CAI阶段

(二)CAL阶段

(三)IITC阶段

第二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与本质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流行的两种观点

(一)计算机技术融合于课程的教学中

(二)信息技术的内部整合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一)整合与课程整合

(二)典型定义的解读

(三)内涵与本质

第三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

一、IICT研究与实践的核心问题

(一) IICT研究与实践的核心问题

二、国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

(一)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

(二)美国IICT的现状及其效果

(三)英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

三、我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

一、对信息技术价值与作用的错误认识

(一)对技术的抵触与盲目崇拜共存;

(二)为课件而课件;

(三)求新求异的极端化;

(四)课堂中信息技术使用的泛化;

二、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错误认识

(一)主体地位的异化

(二)真正理解并实践信息素养的内涵;

(三)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关键;

(四)协作应注重实效;

三、教师主导作用的缺失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过分依赖多媒体;

(二)活动形式>活动内容;

(三)忽视对学习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四、资源建设与认识上的误差

(一)重硬件建设,轻软件质量的提升;

(二)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忽视其他教学资源;

(三)重视教的资源,忽视学的资源;

(四)教学资源的建设缺乏组织领导、总体规划和分工协作;

第五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

一、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对建构主义的批判性理解)

二、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建构进行整合(一个合适的观察点---

我的整合是否对传统教学的四要素有所触动?);

三、教学设计应学教并重(这种提法值得商榷!学科内容的多

样性决定了这种提法的模糊性!)

四、学科教学资源的提升;

五、以适应各学科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推动教学结构的改

革!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一

版。

2. https://www.sodocs.net/doc/ee14995314.html,/view/42808

3.htm;

3.https://www.sodocs.net/doc/ee14995314.html,/;

4. 余胜泉, 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

5. https://www.sodocs.net/doc/ee14995314.html,/articledigest8/info-course.htm。

6.https://www.sodocs.net/doc/ee14995314.html,/Periodical_zgycjy200305014.aspx

第三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2.掌握教学结构的概念;

3.掌握“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的相关内容;

4.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是如何认识的;

5.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能够提供哪些支持;

6.掌握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对当前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

意义。

【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2.教学结构的概念;

3.“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的概念与相关内容;

4.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认识;

5.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所在。【教学难点】

1.“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的内涵与特征;

2.建构主义学习观;

3.建构主义策略观及其若干常用策略;

4.多元智能理论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参考意义。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课堂讲授、板书;

2.课堂小组讨论与师生共同讨论;

3.多媒体课件演示;

4.学生作业展示;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学结构理论

一、教学结构的定义与特征

(一)定义

(二)特征

二、两种现行的教学结构的特征

(一)“以教师为中心”结构的特点:

(二)“以学生为中心”结构的特点:

(三)重点解释并举例说明:“以学生为中心”结构中的“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

三、“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的特征

(一)定义:

(二)四大教学要素在“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中表现出6个特点:四、教学结构与教学深化改革的关系

(一)教学结构与教学深化改革:

第二节建构主义理论

一、建构主义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概要

(一)代表人物:

(二)主要思想

二、建构主义与认知主义的关系

(一)共同的哲学取向(基础);

(二)相异的心理加工方式(信息加工方式VS意义建构)

三、建构主义思想的构成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

(二)建构主义学生观

(三)建构主义学习观:

四、建构主义情景观

五、建构主义策略观

(一)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步骤

(二)支架式教学常见的学习支架可以分为范例、问题、建议、工具、

图表等。

(三)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实例式教学”或“基于

问题的教学”)

第三节创造性思维理论

一、创造性思维的6个组成要素

(一)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横纵思维。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四节多元智能理论

一、对传统智力的反思及多元智能理论的定义

(一)传统智力定义

(二)对所谓“弱智”的反思---以舟舟为例

(三)多元智能的诠释

(四)案例---视觉—空间智能在语言教学中成功应用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https://www.sodocs.net/doc/ee14995314.html,/view/1781428.htm

2. https://www.sodocs.net/doc/ee14995314.html,/articledigest9/zhu-dao.htm;

3.https://www.sodocs.net/doc/ee14995314.html,/html/200904/20090420180053b0ip.shtml

4. 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 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5.https://www.sodocs.net/doc/ee14995314.html,/services/link/zhineng1/duoyuanzhineng_1 .htm

6. 林宪生,《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开明出版社,2011年。

7. 谢利民,《现代教学基础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第四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教学环境包含的要素;

2.掌握典型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类型与特点;

3.掌握教学设计的概念及典型教学设计模式;

4.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过程;

5.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方法;

6.理解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概念、分类与特点;

7.了解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搜集、开发、建设与管理的途径与方法;

8.了解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管理方法。

【教学重点】

1.典型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类型与特点;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过程;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方法;

4.教学资源的搜集、开发、建设与管理的途径与方法;

【教学难点】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过程;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方法;

3.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课堂讲授、板书;

2.课堂小组讨论与师生共同讨论;

3.多媒体课件演示;

4.学生作业展示;

【教学内容】

第一节信息化教学环境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概述

(一)教学环境的含义

(二)教学环境的要素及结构关系

(三)教学环境要素分析

(四)典型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组成及特点

(五)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应用类型

(六)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特点

第二节“学教并重”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概述

(一) ID的概念;

(二) ID特点;

(三) ID理论基础

(四)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二、“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一)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

(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三)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

三、“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

四、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

(一)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

(二)表格式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

第三节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一、信息化学习资源概述

(一)信息化学习资源的概念;

(二)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分类;

(三)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特点;

二、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应用形态

(一)作为获取所需信息的工具:利用搜索引擎、利用各种类型网站、利用地区或学校教育资源库

(二)作为创设情境和自主探究的工具:提高观察与思考能力;培养进行意义建构的能力;培养科学研究态度和能力,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与途

(三)作为协作学习和讨论交流的工具:NetMeeting, Internet Phone, ICQ, E-mail, Chat Room, BBS

(四)作为建构知识和创作实践的工具:专用工具型教学软件、一般的工具软件、计算机及其外接设备、概念地图

(五)作为自我评价和学习反馈的工具——CAT

三、素材型学习资源的收集与加工

四、其他类型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一)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

(二)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

(三)多媒体开发工具的选择

(四)网络课程的开发

(五)专题学习网站开发

五、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管理

七、参考文献

1、https://www.sodocs.net/doc/ee14995314.html,/blog

2、杨九民,梁林海编著,《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3、加涅,《学习的条件》,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4、张银、王兴玲、刘鹏,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计算机

教育》, 2012年01期.

5、https://www.sodocs.net/doc/ee14995314.html,/aspblog/blog/u/172/archives/2009/578.htm

l

6、https://www.sodocs.net/doc/ee14995314.html,/lilun/21728.html

第五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与案例分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基本分类与特点。

2、了解各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3、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操作流程。

4、掌握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并结合实际加以应用。

5、掌握常见的信息技术与文理科教学整合的模式。

6、了解多学科的主题探究教学模式。

7、了解国内外流行的整合模式与国内的模式有何区别。

【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常见模式的特点。

2、探究性教学模式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与实践要点。

3、信息技术与各科整合时的关键事项。

4、多学科的主题研究整合模式案例。

【教学难点】

1、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2、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3、信息技术与各科整合时的关注点。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板书;

2.课堂小组讨论与师生共同讨论;

3.多媒体课件演示;

4.学生作业展示;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学模式概述

一、教学模式研究的意义

(一)教学模式研究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二)教学模式研究是深化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与研究水平。

(三)教学模式研究是促进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的重要手段,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教学模式及相关概念

(一)教学模式

(二)教学策略

(三)教学方法

三、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概述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分类

(一)基于教学过程的整合模式

(二)基于教学环境的整合模式

(三)基于教学策略的整合模式

二、影响教学模式选择的因素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

(三)学习者特征;

(四)教师自身特点。

第三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常用模式

一、接受式教学模式

(一)概述;

(二)操作流程;

(三)案例

二、探究性教学模式

(一)概述;

(二)操作流程;

(三)案例

三、研究性教学模式

(一)概述;

(二)操作流程;

(三)案例

四、信息技术与文科课程整合模式案例

(一)中学语文的整合模式

(二)中学英语的整合模式

五、信息技术与理科课程整合模式案例

(一)“情境——探究”模式

(二)基于网络的探究式教学模式webquest

(三)“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

(四)互联网络中的协作式学习

六、多学科的主题研究整合模式与案例

(一)基于资源的主题研究整合模式;

(二)基于校园网的主题研究整合模式;

七、国外整合模式简介

(一)WebQuest;

【参考文献】

1、高文著,《教学模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钟志贤著,《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3、https://www.sodocs.net/doc/ee14995314.html,/view/424858.htm

4、https://www.sodocs.net/doc/ee14995314.html,/duanshui2009@126/blog/static/1350098782012

34105119552/

5、https://www.sodocs.net/doc/ee14995314.html,/articledigest22/xin2.htm

6、全国教育技术学校综合学习网络课程项目简介http:

//www.isnet.org.cn.

7、丁邦平,顾明远.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离还是融合,教育研究2002(1

0)。

第六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价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教学评价的概念、功能、分类与发展;

2.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价的特点;

3.掌握教学设计阶段的表现成果与评价方法;

4.掌握教学实施阶段的整合评价方法;

5.掌握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的方法;

6.掌握面向过程的档案袋评价方法。

【教学重点】

1.教学设计阶段的表现成果与评价方法;

2.教学实施阶段的整合评价方法;

3.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的方法;

4.面向过程的档案袋评价方法

【教学难点】

1.教学设计阶段的表现成果与评价方法;

2.教学实施阶段的整合评价方法;

3.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的方法;

4.面向过程的档案袋评价方法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板书;

2.课堂小组讨论与师生共同讨论;

3.多媒体课件演示;

4.学生作业展示;

5.学生进行教学实践。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评价概述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

(一)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

判断。(乌美娜)

(二)通过各种测量,系统地收集证据,从而对学生通过教学发生的行为变化给予确认。(李秉德)

二、教学评价的作用

(一)诊断功能:

(二)激励功能

(三)调控功能

(四)教学功能

(五)导向功能

三、教学评价的特征

(一)本质上,是一种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价值判断。

(二)应当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明确教学目标才可以搞好

(三)教学评价。

(四)根本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教学评价的分类

(一)评价基准分相对评价、绝对评价、自身评价

(二)评价功能分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称教学前评价和前置评价,目的是设计出可以满足

不同起点水平和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所需的教学方案,分别置于

最有益的教学程序中。

2.形成性评价:重过程的评价。

3.总结性评价:重结果的评价。

(三)评价方法分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1.定性评价:是对评价做“质”的分析,运用不同方法对所获取的

数据进行思维加工,分析结果一般是描述性材料。

2.定量评价:运用数学方法,从评价数据中总结出规律性的结论。

一般与定性评价配合使用。

(四)评价对象分面向学习过程和面向学习资源评价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价的内容

(一)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二)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价

(三)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六、教学评价的发展导向

(一)注重过程的评价,让评价帮助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从而促进学

生学习。

(二)评价手段中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新的评价倡导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发现自己、了解自己,在运用新的评价工具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学会

思考、学会学习。

(三)评价中加入了个体之间的互评,倡导合作: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

(四)评价方法和工具的革新:

(五)评价取向可以分为三种:

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价的特征

(一)价评地位:评价成为过程中的部分;

(二)评价目的:多目的、多标准的,推动素质教育;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提倡合作性评价;

(四)评价观点:行为主义到认知的观点;

(五)评价价值:多元化、人性化,个体的主体性及创造性;

(六)评价方法:多种方法,口试、笔试、档案袋等;

(七)评价标准:差别地合理运用标准。加之绝对评价和个体评价。

第二节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一、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

(一)过程的完整性;

(二)方案的可实施性;

(三)方案的创新性。

二、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评价:

(一)多媒体课件的评价指标;

(二)网络课程的评价指标

三、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评价

(一)教学设计单元包:为实现特定学科单元教学目标,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开发的一套相互关联的课程单元教学规划和支持材料。

(二)教学设计单元包包括的内容:

(三)教学设计方案、学习资源、学生作品范例、活动过程模板、活动过程评价方法

(四)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评价的维度和内容

第三节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价及其维度

一、教学结构的转变:

(一)以“教”为中心→“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

(二)教学结构能直接反映出教师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组织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施过程进行评价,首先要对课程的教

学结构进行评价。

二、学生学习方式和效果

(一)是否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情感的投入和成就感

(三)广泛的认知范围

(四)深层次地认知体验和熟练地信息加工,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记忆(五)创新思维的培养

(六)学科知识的有效应用

(七)解决问题的技能

三、教师教学方式和效果

(一)角色的转变

(二)教学设计的落实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四)教学资源和工具

(五)教学组织

(六)学科特点等。

第四节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一、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

(一)评价过程的全程性;

(二)评价主体多元性;

(三)评价手段、方法多样性。

二、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和实施

(一)评价内容;

(二)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实施步骤

第五节面相学习过程的档案袋评价方法

一、产生背景、概念与意义

(一)档案袋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又称为“学习档案评价”或“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是以档案袋为依据而对评价对象进行的客

观的综合的评价,它是 20 世纪 90 年代伴随着西方“教育评价改革

运动”而出现的一种新型质性教育教学评价工具。

(二)档案袋是指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起来的,可以反映学生的努力情况、进步情况、学习成就等一系列的学习作品的汇集。它展

示了学生某一段时间内、某一领域内的技能的发展。

(三)档案袋评价的意义

二、档案袋评价的类型;

(一)教学型(课堂型)

(二)评价型

(三)展示型

(四)文件型

(五)理想型

三、档案袋的结构;

(一)包括三个部分:

(二)观察的信息资料群

四、档案袋评价的特点;

(一)促进评价与教学相结合。

(二)全面深入地展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五、档案袋评价的步骤。

(一)目标的确定

(二)作品产生的过程

(三)展览

(四)会议

【参考文献】

1、https://www.sodocs.net/doc/ee14995314.html,/yjxxx/luntan/qianyan/07.htm;

2、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2001年4月

3、黄光扬.《新课程与学生学习评价/新课程教师必读丛书》.福建教育出版

社,2007.

4、余清臣.《研究性学习》.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5、黄光扬.《教育测量与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七章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展望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形式。

2.理解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系统的组成及其特点。

3.理解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特征及其系统构成。

4.了解教育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情形有哪些。

5.了解移动教育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态势。

6.了解移动教育的系统构成。

7.理解数字化游戏如何应用于教育。

【教学重点】

1.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系统的组成及其特点。

2.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特征及其系统构成。

3.教育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情形有哪些。

4.移动教育的系统构成。

5.数字化游戏如何应用于教育。

【教学难点】

1.数字化游戏如何应用于教育。

2.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特征及其系统构成。

3.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系统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课堂讲授、板书;

2.课堂小组讨论与师生共同讨论;

3.多媒体课件演示;

4.学生作业展示;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

一、人工智能的定义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一)人工智能的定义

二、智能导师系统

(一)定义:

(二)ITS的模块

(三)应用实例

三、多重代理教/学系统

(一)多重智能代理系统的发展背景

(二)代理定义:

(三)实例与特点

(四)智能代理的教学系统模型

第二节移动教育

一、移动教育概述

(一)移动教育的产生

(二)移动教育的定义及其类型

二、移动教育系统的结构与移动平台

(一)移动教育的基本架构

(二)常见的移动台

三、美国掌上电脑教育应用简介

第三节虚拟现实技术的教育应用

一、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及其特征

二、虚拟现实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第四节数字化游戏的教育应用

一、教育游戏概述

(一)教育游戏的概念

二、常见的教育游戏

三、教育游戏的教学应用

(一)教育游戏的教学应用

四、教育游戏的发展与应用展望

(一)教育游戏的发展与应用展望

【参考文献】

1.Andrew S.Tanenbaum、Maartenvan Steen 著,杨剑峰、常晓波、李敏译.

《分布式系统原理与范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2.维基百科:移动学习:

https://www.sodocs.net/doc/ee14995314.html,/wiki/%E8%A1%8C%E5%8B%95%E5%AD%B8%E7%BF

%92。[EB/OL]

3.移动学习简介:

https://www.sodocs.net/doc/ee14995314.html,/ppniao730@126/blog/static/2296202120082238

1457839/[EB/OL]

4.王建华.《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金聪等编著。《人工智能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7.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大纲制定人:

大纲审定人:

制定日期: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Database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 3.5 总学时:64 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16 开课对象: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科) 开课分院、系:电子信息分院,计算机系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数据库是当前计算机领域中应用最广泛、发展最迅速的技术,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数据库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本课程主要介绍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SQL语言,关系数据库及关系数据库理论、数据库设计方法,数据库保护以及SQL Server关系数据库系统的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和数据库的应用技术,为后续课程学习以及今后从事数据库系统的开发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先修课程及预备知识 先修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语言 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1.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4学时) [1]基本概念 [2]数据库技术及发展 [3]数据库系统的结构 基本要求: ①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情况,理解数据库系统的结构。 ②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2.数据模型与概念模型(4学时) [1]信息的三种世界 [2]概念模型 [3]数据模型 基本要求: ①了解信息的三种世界,深刻理解概念模型和数据模型。 ②掌握概念模型和数据模型的表示方法。 3.关系数据库(4学时) [1]关系模型及其定义 [2]关系代数 基本要求: ①了解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关系模型的完整性约束。 ②掌握关系代数的运算方法。

《统计学基础(第2版)》教学大纲

《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金融保险、电子商务课程类型职业基础课学分数3 学时数48 第一部分总纲 一、课程性质、教学目的 1.课程性质 统计学基础是为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经济研究人员所必备的一门知识。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2.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工作的基础理论、主要方法和基本技能;以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为主,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各项经济工作、财会工作和管理工作奠定分析研究的基础。 3.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 该课程的开出一般在经济数学、经济学基础之后。

二、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 宋粉鲜,陈世文.《统计学基础》,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2. 宋粉鲜,陈世文.《统计学基础——习题与实训》,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3. 栗方忠.《统计学原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4. 栗方忠.《统计学原理标准化题型习题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5. 马庆国.《管理统计》,科学出版社,2 002年8月。 6. 贾俊平.《统计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7. Douglas A. Lind, William G. Marchal, Robert D. Ma son. Statistical Techniques in th Business and Economics(11 ed.).中信出版社,2002年。 8. Ron Larson, Betsy Farber. Elementary Statistics.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三、大纲执行说明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两部分。

电子技能实训教学大纲

电子技能实训教学大纲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电子技能实训教学大纲一、实训课程概况: 电子技能实训教学是以学生自己动手,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理论、一定操作技能和制作几种实际产品为特色的实训项目。它是电子产品生产基本技能和工艺知识入门的向导,又是创新实践的开始和创新精神的启蒙。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体系的研究是为了在电子实训教学中使机电、电子专业的学生尽快掌握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的理论,掌握技能、积累经验和提高能力共同发展。为机电、电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岗位的需要,改革现行的电子实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高起点的培养电子产品的设计制造人才,以满足制造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二、实训课程安排: 本课程分九个实训单元进行。 (一) 电子基本技能实训 (二)电子仪器与线路分析实训 (三)EDA实训 (四)电子综合技能(信号发生器制作)实训 (五)电子综合技能(数字电子钟制作)实训 (六)计算机仿真实训 (七)家用电器维修实训 《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教学大纲 实训名称:电子基本技能实训实训课代码: 实训周数:一周实训学分:1 适用专业:工科类修电子技术课程所有专业,适用于本科 一、实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是电子、电气类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本课程从电子元器件识别、检测,通过万用表、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焊接元器件装配技术,手工设计印制电路板,使学生得到一个基本的实践技能训练机会,为以后的实验、实训课程打下基础。 主要目的和任务:

(一)、掌握电子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技能。 (二)、巩固、扩大已获得的理论知识。 (三)、了解电子设备制作、装调的全过程,掌握查找及排除电子电路故障的常用方法。 (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1、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教学的主要内容及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一)、熟练掌握指针式万用表和数字式万用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熟练识别各种电子元器件;了解各种元器件的作用、分类、性能及其参数。(三)、用万用表对各种元器件进行测试和判别。 (四)、会查阅电子元器件相关手册。 (五)、掌握各种仪器仪表的操作步骤;了解各种仪器仪表的使用注意事项 (六)、掌握各种焊接工具的使用及维护。 (七)、熟悉电子产品的安装及手工焊接技术,能独立完成电子元器件的拆、装、焊。(八)、能独立完成简单电子产品的安装与焊接。 (九)、熟悉电路板的设计原则;了解印制电路板的制作过程。 (十)、掌握简单电子产品(LC振荡器)原理图的绘制。 2、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教学方法手段的基本要求: 将该实训分成教学模块,由老师逐块讲解示范,再由学生动手实际操作,老师布置实训任务,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随时指导检查,最终使学生熟练掌握该实训的全部内容,并写出实训总结报告。 3、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教学考核方法的基本要求: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并且准确设计合理的,成绩优秀(10分);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但有错误能及时发现并改正者,成绩良好(8分);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但错误未能改正者,成绩及格(6分); 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者,成绩不及格(4分)。 各次考核成绩最终汇总量化,同出勤、课堂表现成绩一同计入总成绩。 出勤:10分课堂考核:50分(10分/次*5次) 课堂表现:10分实训总结报告:30分

数据库应用技术——SQL Server 2008 R2-教学大纲

《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及应用 (2008 R2)》 课程大纲

目录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1) 1.课程的性质 (1) 2.课程的作用 (2) 二、课程目标 (3) 1.能力目标 (3) 2.知识目标 (4) 3.素质目标 (4)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形式 (5) 四、课程教学设计指导框架 (6) (一)设计学习情境 (6) 1.学习情境1—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开发与维护 (6) 2.学习情境2—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开发与维护 (7) 3.学习情境3—企/事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开发与维护 (8) (二)设计教学单元 (9) 1.学习情境1的单元教学目标与结果形式 (10) 2.学习情境2的单元教学目标与结果形式 (12) 3.学习情境3的单元教学目标与结果形式 (14) 五、课程教学条件 (15) (一)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 (15) 1.课程教学团队规模 (15) 2.课程负责人要求 (15) 3.任课教师专业背景及能力要求 (15) 4.兼职教师要求 (15) (二)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 (15) (三)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16) 1.以案例和项目为载体的主教材 (16)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配套教学资源 (16) 3.本课程的省级精品课程网站 (17) 4.推荐参考书 (17) 5.推荐参考网站 (17) 六、其他说明 (18)

(一)学生学习基础要求 (18) (二)校企合作方式 (19) (三)教学模式建议 (19) 1.教学形式 (19) 2.教学方法 (21) 3.教学手段 (21) 4.组织安排 (22) 5.考核评价 (22)

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

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 (2007-2008年第一学期) 1.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应 用 统 计 学+实践 课程编号: ST3102 课程性质: 本科生必修课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 总学时:32 总学分:2 2.任课教师 姓名:胡平 电话:82665098 电子邮件:helenhu@https://www.sodocs.net/doc/ee14995314.html, 办公地点:管理大楼607 办公时间:通过EMAIL或预约 课程网站: 3.课程简介 统计学是研究不确定性现象数量规律性的方法论科学,是对客观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侧重于统计方法的应用,目的在于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在经济和工商企业的管理等方面的一般统计分析方法,能够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实际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高级统计方法的学习和研究打基础。 4.学习目标及内容 课程学习总目标 性质:统计学是研究不确定性现象数量规律性的方法论科学,是对客观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侧重于统计方法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在经济和工商企业的管理等方面的一般统计分析方法,能够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实际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高级统计方法的学习和研究打基础。 任务:重点掌握应用统计学在经济和工商企业的管理等方面的初级统计分析方法;重点掌握SPSS统计分析软件包或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

各章学习目标及内容 (1) 第一章 课程介绍,导言 a)学习目标:学完本章后,学生要能够: i.了解统计学的发展 ii.理解学习的重要性 iii.解释在管理和社会经济中统计分析的实际意义 iv.描述课程的构成和重点 v.将前修课程的内容应用在本课程中 b)内容 i.第一节统计学的发展 ii.第二节 统计分析方法的步骤 iii.第三节 统计数据的分类和来源、调查方法、组织形式 iv.第四节 统计数据的基本描述 v.第五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2) 第二章统计学中的有关指标和抽样推断 a)学习目标:学完本章后,学生要能够: i.识记、理解和解释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统计指数 ii.了解常用的统计指数 iii.描述统计指数的一般编制步骤 iv.了解抽样推断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概念 v.掌握抽样误差的概念、计算 vi.了解抽样估计的优良标准、方法 vii.理解抽样方案设计的原则及确定样本量 b)内容 i.第一节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 z平均指标:位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数值平均数—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z标志变异指标:全距、平均差、标准差 标志变异系数、偏度、标准化 ii.第二节统计指数 z概念、作用和分类 z综合指数——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 z指数因素分析——体系、因素分析法 z常见的统计指数 iii.第三节抽样推断 z概述——意义、特点、基本概念、 z抽样方法、组织形式 z抽样误差——概念、计算 z抽样估计——优良标准、方法 z抽样方案设计——原则及确定样本量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类别:职业基础课 学时: 88 学分: 4.5 适用专业:机械类所有专业 先修课程:工程数学(含线代) 一、课程教学目标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职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电工和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课打好基础,也为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课程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电路 (1)了解电路的作用和组成,电路的三种状态。 (2)了解电路主要物理量的定义。 (3)掌握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 2、电路的基本元件 (1)了解电阻、电感和电容元件的特性。 (2)掌握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外特性。 3、电路的基本定律 (1)了解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的主要内容。 (2)掌握用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分析电路的方法。 4、电路的分析方法 (1)掌握用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分析电路。 (2)学会运用电压源、电流源的互换方法。 5、正弦交流电路基础 (1)掌握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2)了解正弦量的三要素。 (3)掌握分析单一参数元件的交流电路。 6、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 (1)了解谐振的基本概念以及RLC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谐振条件和特点。 (2)掌握RLC串联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及功率的计算。 (3)掌握阻抗串、并联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7、三相正弦交流电路 (1)了解了解三相交流电的产生。 (2)掌握三相交流电的表示方法。 (3)掌握负载两种连接形式的相、线电压,相、线电流的关系。

《统计学(第六版)》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授课对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社会学专业、档案学专业、新闻学专业等 开课学期:第3、4、5、6学期 学分:4学分 主讲教师:……等 指定教材: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编著,《统计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教学目的: 《统计学》是为我校非统计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总课时约54学时。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关统计知识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应达到的总体目标是: 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各种统计方法,并理解各种统计方法中所包含的统计思想。 使学生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不同特点、应用条件及适用场合。 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1章导论 课时:1周,共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统计及其应用领域 一、什么是统计学 统计学的概念。描述统计。推断统计。 二、统计的应用领域 统计在共生管理中的应用。统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统计的误用与正确使用。 三、历史上著名的统计学家 一些主要的统计学家。 第二节统计数据的类型 一、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二、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 观测数据。实验数据。 三、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 第三节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总体和样本 总体。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样本。样本容量。 二、参数和统计量 参数。统计量。 三、变量 变量。变量的类型。 第2章数据的收集 课时:1周,共3课时

第一节数据来源 一、数据的间接来源 二手数据。 二、数据的直接来源 统计调查方式。数据的收集方法。 第二节调查设计 一、调查方案的结构 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二、调查问卷设计 问卷的结构。提问项目设计。回答项目的设计。问题顺序的设计。第三节数据质量 一、数据的误差 抽样误差。非抽样误差。 二、数据的质量要求 第3章数据的图表展示 课时:1周,共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数据的预处理 一、数据审核 原始数据的审核。二手数据的审核。 二、数据筛选 数据筛选的意义。用Excel进行数据筛选。 三、数据排序 数据排序的作用。用Excel进行数据排序。 第二节分类和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一、分类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频数与频数分布。用Excel制作频数分布表。分类数据的图示方法。 二、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累积频数与累积频率。顺序数据的图示方法。 第三节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一、数据分组 分组方法。 二、数值型数据的图示 直方图。茎叶图和箱线图。线图。雷达图。 第四节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构成 二、统计表的设计 第4章数据的概括性度量 课时:1周,共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集中趋势的度量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及应用I 适用专业:成人教育学生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也是应用最广的技术之一,它已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与应用系统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 本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数据库的一些基本概念,各种数据模型的特点,关系数据库基本概念,SQL 语言,关系数据理论,数据库的设计理论。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动向,以指导今后的应用。 二、本课程的相关课程 数据库系统是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应用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目前它已成为一门科学。 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数据结构与算法等课程为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在不同的方面为本门课程打下相关的知识基础。 学习了本门课程,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又为进一步进行其他课如软件工程、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提供了相关的知识基础。 三、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基本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数据库技术的基础知识、关系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DBMS实例及SQL的高级应用、关系数据库理论、数据库系统保护技术(数据库恢复技术、并发控制、数据库的安全性、数据库的完整性)、数据库技术的新发展以及数据库设计等内容。 (二)基本要求 知识方面:1.数据库技术基础知识、关系数据模型 2.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语法 3.关系数据理论、关系规范化理论 4.数据库恢复技术、并发控制、数据库的安全性、完整性以及数据库技术的 新发展等内容。 5.数据库设计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模拟电子技术实验/Experiments of analog electron technology 一、课程编码:1021004006 二、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 1、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主要实践环节,是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实验技能,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教学和学习过程。 2、通过实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电子技术研究和发展的重要位置,以及它在物理学科应用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实验引导、启发学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摆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三、课程总学时: 30 学时(严格按教学计划时数)[理论: 0 学时;实验: 30 学时] 四、课程总学分: 1 学分(严格按教学计划学分) 五、适用专业和年级:物理教育学;2006级。 六、实验项目汇总表: 八、大纲内容:

实验一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 [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习电子电路实验中常用的电子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性能及正确使用方法。 2、初步掌握用双踪示波器观察正弦信号波形和读取波形参数的方法。 [实验内容] 1、示波器的检查与校准; 2、用示波器观察和测量交流电压及周期; 3、用示波器测量直流电压; 4、用示波器测量相位; 5、毫伏表与数字万用表交流电压测量的比较。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1、SS-7802示波器一台; 2、EM1642信号发生器一台; 3、DF1701直流电源一台; 4、DF2170毫伏表一台; 5、UT56数字万用表一只。 实验二、晶体管元件的认识和测量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用万用表鉴别晶体管的性能; 2、了解晶体管特性图示仪的简单原理及使用方法,用晶体管特性图示仪测量特性曲线和参数; 3、绘制小功率晶体管的特性曲线,并运用特性曲线求参数。 [实验内容] 1、用数字万用表鉴别晶体三极管的性能; 2、XJ4810晶体管特性图示仪测量晶体管的特性曲线和参数。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1、XJ4810晶体管特性图示仪; 2、UT56数字万用表; 3、晶体三极管(3A X31、901 4、9015)、稳压管。

《数据库应用技术》教学大纲

数据库应用技术》教案大纲 适用专业 :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 学时学分 : 48 学时, 3 学分 课程类型 : B 类(理论 +实践)课 课程性质 : 必修课 课程编号 : 20302600 执笔人 : 蔡贵荣 审定人 : 蔡江云 编撰日期 : 2009 年 8 月修订 、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 B 类(理论 +实践)课, 3 学分,计划 48 学时,其中实践 24 学时,占总学时 50%,是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介绍数据库的基本知识、 SQL Server 数据库管理与开发的基本技能和实际 应用案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 SQL Server 2005 的实用技术、掌握 T-SQL 编程技 术、掌握数据完整性和数据安全性的技术、掌握数据库常规管理技术,从而使学生能够独立完 成数据库工程的分析和设计,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开发实际的数据库工程。 、教案内容和要求 第 1 单元 SQL Server 2005 基础知识 教案内容: 1.1SQL Server 2005 概述 SQL Server 2005 的体系结构 数据库和数据库对象 SQL Server 2005 1.2SQL Server 2005 SQL Server 2005 SQL Server 2005 Microsoft SQL Server 的安装 1.3SQL Server 2005 的配置 注册服务器 配置服务器选项 1.4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教案要求: 1. 了解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 2. 了解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 3. 理解 SQL Server 体系结构的特点和 数据库引擎的作用 4. 理解数据库和组成数据库的各种对象的类型和作用 5. 熟练掌握 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工具的使用 第 2 单元数据库对象建立与维护 教案内容: 2.1 数据库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数据库的创建 数据库的修改 删除数据库 2.2 表 表的数据类型 创建表 创建约束 向表中添加数据 查看表 修改、删除表 的特点 的安装 版本的特点 的运行环境要求 管理工具的使用 的特点 的安装和配置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 (韶关学院自动化专业用) 自动化系 2014年1月10日 实验室:信工405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必读本实验指导书是根据本科教学大纲安排的,共计14学时。第一个实验为基础性实验,第二和第七个实验为设计性实验,其余为综合性实验。本实验采取一人一组,实验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安排。 1.学生在每次实验前应认真预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写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编写预习报告,了解实验内容、仪器性能、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同时画好必要的记录表格,以备实验时作原始记录。教师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未预习者不得进行实验。 2.学生上实验课不得迟到,对迟到者,教师可酌情停止其实验。 3.非本次实验用的仪器设备,未经老师许可不得任意动用。 4.实验时应听从教师指导。实验线路应简洁合理,线路接好后应反复检查,确认无误时才接通电源。 5.数据记录 记录实验的原始数据,实验期间当场提交。拒绝抄袭。 6.实验结束时,不要立即拆线,应先对实验记录进行仔细查阅,看看有无遗漏和错误,再提请指导教师查阅同意,然后才能拆线。 7.实验结束后,须将导线、仪器设备等整理好,恢复原位,并将原始数据填入正式表格中,经指导教师签名后,才能离开实验室。

目录实验1 TTL基本逻辑门功能测试 实验2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 实验3 译码器及其应用 实验4 数码管显示电路及应用 实验5 数据选择器及其应用 实验6 同步时序逻辑电路分析 实验7 计数器及其应用

实验1 TTL基本逻辑门功能测试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数字电路试验箱各部分电路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2、熟悉TTL集成逻辑门电路实验芯片的外形和引脚排列 3、掌握实验芯片门电路的逻辑功能 二、实验设备及材料 数字逻辑电路实验箱,集成芯片74LS00(四2输入与非门)、74LS04(六反相器)、74LS08(四2输入与门)、74LS10(三3输入与非门)、74LS20(二4输入与非门)和导线若干。 三、实验原理 1、数字电路基本逻辑单元的工作原理 数字电路工作过程是数字信号,而数字信号是一种在时间和数量上不连续的信号。 (1)反映事物逻辑关系的变量称为逻辑变量,通常用“0”和“1”两个基本符号表示两个对立的离散状态,反映电路上的高电平和低电平,称为二值信息。(2)数字电路中的二极管有导通和截止两种对立工作状态。三极管有饱和、截止两种对立的工作状态。它们都工作在开、关状态,分别用“1”和“0”来表示导通和断开的情况。 (3)在数字电路中,以逻辑代数作为数学工具,采用逻辑分析和设计的方法来研究电路输入状态和输出状态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不必关心具体的大小。 2、TTL集成与非门电路的逻辑功能的测试 TTL集成与非门是数字电路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逻辑门。实验采用二4输入与非门74LS20芯片,其内部有2个互相独立的与非门,每个与非门有4个输入端和1个输出端。74LS20芯片引脚排列和逻辑符号如图2-1所示。

《数据库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数据库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经济信息管理/工商企业管理/会计/市场营销 适用层次:高起专 适用教育形式:网络教育/成人教育 考核形式:考试 所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先修课程:无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课程。主要讲述数据处理的方法和相关技术。具体包括数据库的概念、关系的结构、表的形成、表单的制作和数据的分析管理。 二、课程学习目标 数据库应用领域已从数据处理、事务处理、信息管理扩大到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信息系统等更广阔的应用领域。本课程面向实际应用,研究如何存储、使用和管理数据,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本课程旨在介绍数据库系统以及关系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相关知识,同时,系统讲述数据库设计理论和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并发控制等相关概念和技术,为学生全面了解数据库技术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运用数据库技术从事信息管理,开发、运行和维护管理信息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理论学时部分 第一章数据库系统基础 『知识点』 数据库基本概念;数据库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组成;数据库应用系统的体系结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三级数据模式;概念模型与数据模

型。 『重点』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和组成;数据库应用系统的三级数据模式;概念模型与数据模型。 『难点』 三级数据模式;概念模型与数据模型。 『基本要求』 1、识记:数据库、DBMS、数据模型。 2、领会:DBMS的功能与组成;三级模式结构如何保证数据与程序的独立性;建立数据模型的意义。 3、简单应用:要求学生能正确认识管理需求,并用概念模型表达。 第二章关系数据库 『知识点』 关系数据结构及性质;关系的完整性;关系代数。 『重点』 关系数据结构。 『难点』 关系数据结构;主键约束、外键约束。 『基本要求』 1、识记:关系数据结构的定义和相关基本概念;关系的性质;完整性约束;关系代数运算。 2、领会:关系模型与集合代数的关系;关系操作语言。 3、简单应用:要求学生正确认识关系的候选键、主码、外码、主属性。

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总结

《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应用统计学》是高职高专院校经济类及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的核心课程,是其它专业的选修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使学生掌握各种调查、各类数据的分析以及对未来前景预测的方法,本大纲将从实际应用入手,即在统计基础理论上重点阐述统计工作各阶段的实际操作方法,力求体现统计学的社会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特点。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灵活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全面提高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 该课程的开出在经济学、经济数学基础、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后。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不仅是为学习专业统计课程和计量经济课程奠定基础,同时也是学习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后继课程。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力求反映高职高专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方向,要求在教学工作中,紧密结合现实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吸取国内外统计科学研究新成果,不断提高本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本着简洁而具体的原则,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扩展知识面,以培养学生敏锐的定量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建议 一、教学环节 本课的教学主要面授系统讲授《应用统计学》教材,建议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和解答疑难问题,特别是作业练习的讲评和模拟实践的指导(包括上机操作)。由于本课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因此学生必须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本课的成绩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即作业练习与实践考核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统计学》 教 学 大 纲 郑州大学商学院

绪论 内容 绪论中所阐述的内容,是对课程全面的概括和归纳,学习好绪论中的有关概念和思想,对本课程学习的全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一)考核知识点 1、统计数据与统计学 2、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考核要求 1、统计数据与统计学 (1)了解:统计学的概念。 (2)理解:统计数据与统计学、统计方法与数量规律性的关系。 2、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1)了解:统计学的三个源头。 (2)理解:统计学的发展原因。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了解: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 (2)理解: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内容 统计数据是我们利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那么,我们从哪里取得所需的统计数据呢?在取得统计数据之后,怎样才能使这些数据适合于我们分析的需要呢?本章所讲述的就是有关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方法,具体内容包括数据的计量与类型、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显示的方法等问题。

学习本章时,应在了解数据的计量尺度和类型的基础上,系统掌握统计调方案的内容,并能根据特定的调查内容设计具体的调查方案;掌握统计调查的具体方法以及不同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条件;重点掌握统计数据的整理及显示方法,能够运用所学习的方法将原始数据整理成适当的频数分布表,并能利用图形显示统计数据;掌握统计表的构成内容和设计方法。 (一)考核知识点 1、数据的计量尺度 (1)数据的计量尺度。 (2)数据的类型。 2、统计数据的搜集 (1)统计调查方案。 (2)统计调查方法。 (3)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 3、统计数据的整理 (1)统计数据的审核。 (2)统计分组与频数分布。 (3)频数分布的图示和类型。 (4)统计表。 (二)考核要求 1、统计数据的计量与类型 (1)数据的计量尺度 ① 了解:四种数据计量尺度的含义。 ② 理解:四种数据计量尺度的区别和特征。 (2)数据的类型 ① 了解:数据两种类型的含义。 ② 理解:数据两种类型的区别和应用。 2、统计数据的搜集 (1)统计调查方案 ① 了解:统计调查方案的作用。 ② 理解: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 ③ 掌握: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变量、变量值的涵义。 (2)统计调查方法 ① 了解:统计报表、普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的涵义。

(完整版)教学大纲-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Ⅰ》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Fundadamentals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Lab Ⅰ 课程代码:E0200710 学时数:20 学分数:1 课程类型:实验课程 适用学科专业:电子类专业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 执笔者:崔红玲编写日期:2013-11-15 审核人: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电子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实验课程,以“电路分析基础”作为背景知识,在服务于理论课程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建立工程上的感性认识,认识常用的电子元器件,学会使用常用的电子测量仪器,学会简单的电子测量方法,能够设计搭建简单的单元电路。 一、Introduction This course is an important experiment course in electronic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ies of Circuit Analysis”, this course not only serves for the theory courses, but also aims at helping students have a perceptual cognition on electronic engineering projects. Students in this course will be able to know about basic electronic components, use electronic measurement devices, handle simple electronic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design and build the basic circuit unit. 二、课程目标 引导学生建立工程上的感性认识,增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通过设计单元电路引导 学生学会应用理论知识,通过预设的问题和实验中遇到的小故障,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培养学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Goals The course will guide the students to have a perceptual cognition on electronic engineering -on ability. Student will be able to apply the electronic theory and thus improve the students’ hands practically by designing the circuit unit. Also, They will have the ability to think independently by solving the problems and faults in the experiments. These teaching activities will enhance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总述

二、教学时数分配

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 第一章数据与统计学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明确统计学的性质和特点,掌握数据的基本类型,正确地理解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术语,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应用范围,从大的方面、从体系和主线上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这是学习《统计学》的起点。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特征;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的区分;统计 学的基本概念。 难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研究方法 内容设置: 1.1统计学的性质及其种类 1.2统计的应用领域 1.3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4 统计研究方法

第二章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显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数据搜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掌握各种方法的特性。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数据调查方式和方法,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为以后各章学习统计分析方法打下基础。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调查方法;统计调查体系;统计分组;频数分布与变量数列 的编制;全距、组距与组数的关系 难点:统计分组;频数分布数列的编制方法与技巧 内容设置: 2.1数据的采集 2.2数据的整理 2.3频数分布 2.4数据的显示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描述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数据分布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测度,重点掌握分组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的计算,并能加以灵活运用,了解数据分布形状(即偏度与峰度)及其测度。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集中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离散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离散程度测度指标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 内容设置: 3.1集中趋势的测度 3.2离散趋势的测度 3.3偏度和峰度的测度(自学) 3.4 相对位置的测度及异常值的检测 第四章时间序列分析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时间数列的定义、种类,掌握计算时间序列的水

《NoSQL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正式版)

NoSQL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含实验) 教学大纲 (2018版) 2018年10月

前言 一、大纲编写依据 NoSQL泛指非关系型的数据库。随着互联网web2.0网站的兴起,传统的关系数据库在应付web2.0网站,特别是超大规模和高并发的SNS类型的web2.0纯动态网站已经显得力不从心,暴露了很多难以克服的问题,而非关系型的数据库则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NoSQL数据库的产生就是为了解决大规模数据集合多重数据种类带来的挑战,尤其是大数据应用难题。 本课程系统全面地介绍NoSQL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技术,充分反映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NoSQL数据库所用的基本原理、结构特点、重要的算法,及部分系统的实际实现技巧等。 二、课程目的 1、知识目标 掌握NoSQL数据库系统的概念、结构、功能;掌握NoSQL数据库系统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掌握NoSQL数据库的优化、可靠性、安全性等知识;掌握设计NoSQL数据库系统的方法,为学生后继课程及实践打下基础。 2、能力目标 (1) 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NoSQL数据库程序设计风格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NoSQL数据库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研制、开发各种计算机软件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创新能力 通过使用NoSQL数据库语言进行数据库程序设计,从编程能力、软件开发能力等方面,使学生具备一定的NoSQL数据库开发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1、课堂教学 (1) 讲授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讲授为主,讲授的主要内容有NoSQL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NoSQL数据库的分类、Hbase的基本原理、Hbase的基本组件、Hbase的管理与编程、MongoDB 基础、MongoDB进阶、其他非关系型数据库技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突出重点和难点。 (2)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其他非关系型数据库的程序设计技术。教师通过给出一些相关的实例程序帮助学生理解和进行程序设计,并布置相应的上机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3) 其它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结合传统教学方法,解决好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与学时少的矛盾;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的资源优势,查阅与课程相关的资料;通过布置课程设计来

电工电子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电工电子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 (材料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轮机工程,热能与动力专业)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电工电子学实验 Experimet of Electrotechnics and Electronics 2、课程编号:132000771 3、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4、实验课性质:独立设课 5、课程总学时:材料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80学时,轮机工程,热能与动力122学时 6、实验学时:32学时, 7、实验学分:1学分 8、先修或同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学,电工电子学 9、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轮机工程,热能与动力专业 10、大纲执笔:应用电子教研室王艳红职称:副教授 11、大纲审批:

12、制定时间:2006年3月19日 二、实验教学目的和任务 《电工与电子学》是非电类专业一门很强的技术基础课程,其实验是课程的重要部分,是非电类专业的必修课。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理工科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电路与电子学方面的基本理论,而且还需要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及一定的科研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巩固和加深电路与电子学的基本知识,通过实践进一步加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及创新能力,其中以培养学生实践基础和实践理论为主,为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实事、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为今后工作和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非电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根据非电类专业的特点及要求。它把测量方法、仪器仪表的原理及使用融在相应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课程的实践与教学,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电路、模拟电子技术、电机、继电接触控制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设计电路的能力。 2、掌握仪器仪表的工作原理,能正确使用仪器设备,掌握测试方法和测试技能。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总述

、教学时数分配

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 第一章数据与统计学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明确统计学的性质和特点,掌握数据的基本类型,正确地理解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术语,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应用范围,从大的方面、从体系和主线上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这是学习《统计学》的起点。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特征;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的区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难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研究方法 内容设置: 1.1统计学的性质及其种类 1.2统计的应用领域 1.3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4统计研究方法

第二章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显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数据搜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掌握各种方法的特性。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数据调查方式和方法,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为以后各章学习统计分析方法打下基础。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调查方法;统计调查体系;统计分组;频数分布与变量数列的编制;全距、组距与组数的关系 难点:统计分组;频数分布数列的编制方法与技巧 内容设置: 2.1 数据的采集 2.2 数据的整理 2.3 频数分布 2.4 数据的显示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描述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数据分布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测度,重点掌握分组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的计算,并能加以灵活运用,了解数据分布形状(即偏度与峰度)及其测度。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集中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离散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离散程度测度指标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 内容设置: 3.1 集中趋势的测度 3.2 离散趋势的测度 3.3 偏度和峰度的测度(自学) 3.4 相对位置的测度及异常值的检测 第四章时间序列分析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时间数列的定义、种类,掌握计算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分析法与速度指标分析法,了解时间序列的各项构成因素,掌握时间序列的趋势分析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分析法、速度指标分析法,时间序列的趋势分析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