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美的主客观统一论

美的主客观统一论

美的主客观统一论
美的主客观统一论

美的主客观统一论

07涉外文秘(2)班吕洁07200426

有一个故事:某摄影家到某景地发现了一棵树,美极了——丰满匀称的树冠,曲折伸展的枝条,在夕阳的彩照中浓妆艳抹,在高原的花海中亭亭玉立。摄影家喜出望外,拍了一张又一张。作品发表后果然获得赞誉声一片。人们赞扬摄影家取景,构图,用光的高超技艺,也对此地此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可当摄影界的同仁携长枪短炮奔赴到此地时,那棵树已不复存在。原来,那位摄影家为了让他的作品成为“绝版”,出钱让人把那棵树砍了。

众人在谴责痛惜之余,达成了一个共识,从此在国内的摄影刊物上不再发表这个作品。这位暴殄天物,极端自私的摄影家的行为令人所不齿。

我见过这张照片,很美;但知道这件事后,这张照片的美感便荡然无存,有的只是一种无法排遣的愤怒。

什么是美?这是美学界一直在讨论的问题,有说美是客观的,有说美是主观的,有说美是主客观的相互作用。我同意最后一种——看起来比较“折中”的观点。

我在植物园看过罂粟的花。“客观”地说,罂粟花造型优美,色彩艳丽;我凝望着它,简直不敢相信:就是它,开花结果,就能提炼出把人变成魔鬼的毒品。这种邪恶的花不能给人以美感,有谁会赞美“美丽的罂粟花”呢?恐怕连毒品贩子也不会,因为毒品贩子没工夫欣赏它,他们要的是钱。

人们追求美没有错,但美是和真、善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真、善的美,就只保留了美的形式;虽然“形式美”也是美的一种,但就怕在“形式”之下,又冒出别的“不形式”的东西。

眼下的某些国产大片,“形式”是越来越美,“内容”是越来越不美。光是电影的内容不美也就罢了,又爆出来破坏自然景观的丑事,让人连欣赏电影“形式美”的心情也没有了。

如果仅谴责某某大导演,我说这不公平。这是当地官员、有关“协助”人员和所有摄制组成员的耻辱。当他们在美丽的香格里拉景地大肆破坏的时候,有哪个官员,哪个明星,哪个导演、副导演,哪个看到此恶行的“国人”,站出来提过异议?没有,他们都心安理得地参与了破坏。如果这些参与者不反省,不忏悔,这样的事还会发生;而且这样的事在九寨沟,在圆明园,在长城,在许许多多地方已经发生过。有谁能保证,又有什么能够保证,这样令人痛心的事情不会再次发生?

法国作家伏尔泰说过一句话:你要是问一只雄癞蛤蟆什么是美,它会说是雌癞蛤蟆。

这是讽刺癞蛤蟆的“美的主观论”,对它有利有用的便是美。

今天的制片商们“商品化”电影的“美的主观论”是:什么是“美好”的大片?高票房的便是。为了把“无价”的自然景观转化为“有价”的能赢取票房的胶片,他们不择手段,“宁我负天下景,不叫天下景负我”。

可惜的是,那些“看上去很美”的镜头,美得让人感到心痛。

人的审美认识能力,即审美知觉与审美联想是具有美的属性,但人的情感本身则没有美的性质。什么是审美知觉?我以为就是建立在日常感知觉基础上的悟性。人们加强注意力地去想科学问题,想久了想深了就会从日常的逻辑思维中突现出科学的悟性来,并进而悟出道理;同样原始人类集中注意力仔细地去观察事物,这种观察深入

了细致了,也就会量变导致质变,从日常的知觉中突现出审美知觉来,并进而发现被观察的事物中的美。

假如客观之物有美的属性,而人的审美知觉就象一张白纸,没有一点美的性质,也就是无,那么,客观之美+无=无。我以为人对客观之物的认识作用是乘法运算,如果人的审美知觉根本就没有美的性质,那意味着它根本就不能审出客观之美来。美的测度为零的审美能力与美的测度大于零的客观之美之乘积还是零。反过来,如果客观之物完全没有美的性质,也就是它的美的测度为零,而审美知觉则有美的性质,美的测度大于零,那么,主观之美+无─—无,这里的道理也很明显,客观之物一点美的性质都没有,那它又怎么可能唤起人的美感呢?

认识之所以能够产生,在于同一性或潜在的同一性。我之所以能完全理解你此时的心情,是因为我也有过这样的心情,我之所以能完全理解你对这个问题的想法,那是因为我也有这样的想法。而某个理论之所以能认识某个现象,则是因为潜在于理论中的具体形式与现象有同一性,或潜在于现象中的抽象形式与理论有同一性。人的感性认识能力之所以能认识客观现象,是因为感性认识能力实质上就是能同一地反映许多现象的“普遍现象”,是高度抽象以致无信息形态的“普遍现象“。人的常识性认识能力之所以能认识事物的现象级规律,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可以完全同一地反映各种现象级规律的“普遍理论”。与此同理,人的审美知觉之所以能够审出客观事物的美来,是因为人的审美知觉本身也就是一种普适意义的美,这种美与客观之美有同一性,客观之美与主观之美的关系就好比现象与普遍现象,规律与普遍规律的关系。普遍规律来自具体规律,且高于具体规律,人的审美知觉来自客观之美,且又高于客观之美。

人的审美知觉是隐含着客观之美,是客观之美的普遍形式。而人的审美联想,则隐含着美的道理,它是按照一种美的道理进行的形象思维,而不是胡思乱想。人的日常感知觉不具有美的性质,人的胡乱联想也不具有美的性质,但人的审美联想就如审美知觉一样是具有美的性质的。

由上所述,无论是美的认识,还是感性或理性的认识,它既是在心,也是在物,是心之美与物之美作用的结果,是心之感性与物之感性(现象)作用的结果,是心之理性与物之理性(规律)作用的结果。只认为物存在着美,心不存在美,或只认为心存在美,物不存在美的观点都不正确,也都不合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的辩证法。

关于美的本质的看法

关于美的本质的看法 美学原理课即将结束,在这最后的时刻我又想起了刚开课时那个问题,美是什么?有人说美在比例,美在对称,美是和谐,美是无害,美是美德,充实为美等等。将美归结于一个客观存在的概念,对于这些我无法评论什么。自柏拉图提出了千古疑问“美是什么”之后的几千年,漫漫人都对这个问题提出了无数的见解,但至今都不能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我也即将成为一条这样的过江之鲫,虽然是条极其幼小的鱼苗。 我并不认为美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准确的有明确定义的感念,我认为美是更加唯心的,是出于人类的主观感受。每个人是不同的,审美观也是有差异的,没有人能否定别人的审美观如何,我认为没有人能真正批判别人的审美如何。因为你不是他,你批判的出脚和他人是对不上号的,就类似于用不同体系的东西去强行解释其他体系的问题。 美是个人的主观感受,不论美的对象是如何,这是我对于美的认识。 音乐有美,才让人为之倾倒。有人爱宁静悠远的音乐,有人爱磅礴大气的交响,有人爱清新脱俗的空谷回响,有人爱疯狂嘶哑的摇滚,也有人爱抒情的慢歌。人人都是自私的,都想要肯定自己的,但他却是不能真正否定别人的,因为你不是他。喜欢的音乐带给了自己美的享受,这就是美,哪来的这么多条条框框,哪来的必须的高雅大气,接地气通人情又哪不美。 人们会对彼此的外貌品头论足,认为她美认为他帅认为他酷认为他丑陋。但你认为其美丽的对象,别人却不一定会这么认为;你认为丑陋的对象,别人也不一定这样认为。因为你们不是在同一个标准下看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你们不是同一个人。人们自出生以来与生俱来的大脑所决定的很多东西,决定了看待问题上与他人的不同。他认为她美,她在你眼里就是美;他认为她不美,她在她眼里就不具有美。同是她,却不同具有美。这就是我眼中美的些许意义。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内容摘要:美的现象的审美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在美学史上,很早就有人注意了崇高与优美的不同。人们对崇高和优美的历史探讨时怎样的呢?崇高和优美又具有哪些审美特征呢?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侧重于展示客体与主体在实践中经由矛盾对立达到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崇高更多地展示着主体和客体在现阶段相冲突和对立的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的冲突中,显示出客体和主体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崇高优美内涵历史探讨审美特征区别 一、概述崇高与优美的内涵 崇高是西方美学的基本形态之一。它的基本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已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也可以说,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优美在西方美学中是与崇高既相反又相成的基本的审美形态,同样具有肯定的价值内涵。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和规律性的和谐统一。概而言之,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 二、崇高与优美的历史探讨 在西方美学史中,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一般认为是朗基努斯的《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加以概述。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经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他在《崇高与美》一文中提出,崇高感情的根源是“自我保全的冲动”。康德从博克的提法中引申出崇高与美的最重要的内在区别。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崇高不存于自然界的任何物内,而是内在于我们的心里”他强调人类本身的伟大,但没有把人类本质力量理解为物质生产实践,而将它归结为心灵的理性。在康德之后,席勒和黑格尔等几位西方美学家分别对崇高作了进一步研究。在我国,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的结尾如此概括过崇高的内涵:“崇高的基础不在自然,也不在心灵,而是在社会斗争的伟大实践中。所以,伟大的艺术作品经常以崇高为美学表征,即以体现复杂激烈的社会斗争为基础和为特色的。先进战士、亿万人民的斗争,勇往直前,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英勇牺牲,正是艺术要表现的崇高。自然美的崇高,则是由于人类社会实践将它们征服之后,对观赏来说成为唤起激情的对象。” 在中外美学史上,最初有关美的本质和特性的探讨,大体上指的都是优美。英国美学家博克认为:“优美这个观念和美没有多大区别” ,主要是从对象的物性特征以及对相对于人的圣经刺激的角度入手,来论述优美。康德则从对象给人的快感、内在情感、想象等角度分析优美。在康德之后,席勒认为:“美可以同时期待产生松弛和紧张的作用。松弛的作用可以使感性冲动和行事冲动各自安分守己,紧张的作用可以使两种冲动都保持其力量”。他认为,优美是一种动态美,它是精神在感性自然中最充分地得到表现,并给人以最适合感官要求的审美享受的那种美。它更多表现在女性身上。 三、崇高与优美的审美特征及其比较研究

高二关于发现美的作文:这里真美1500字

高二关于发现美的作文:这里真美 1500字 高二关于发现美的作文:这里真美1500字 天边刚泛起一点儿鱼肚白,鸟儿还在梦中,花儿还在沉睡的时候,我就已经睁开那朦胧的双眼。也许是因为兴奋和好奇吧!不由自主的就那么早起来了!也许是因为这是我来到容桂的第一个清晨! 随着怀着同样好奇心的姐姐一起到外游逛,还顺便带上了从昨晚就开始闹别扭,不愿离开他那些小伙伴的弟弟,好让他放松放松一下心情。在这一路上,我与姐姐一路惊羡,一路诧异。空旷的路上有各种各样的绿色植物。闻一闻,清新无比呀!貌似家的感觉。其实,容桂就是我们的家吧! 城市果然和农村不一样!高高的白色建筑物就像一位自豪的战士,昂起胸口望着朝阳!为自己能撑起那么多个家庭而骄傲!而弟弟却一直都垂着头,一脸沉闷!看着他这样,我也不由地皱了皱眉。 “姐姐!这里好美呢!”对着美丽的景色,我怎能不惊叹呢?“对呢!而且,这里的东西都好漂亮呢!”而弟弟也只是随声抬起了一下头看了一下而已,小小的眼睛没有丝毫的生气!就像是望着一个完全

陌生的地方的抗拒和厌恶!而太阳已开始悄悄眯着眼睛看着这座还在沉睡的城市,不由露出一丝微笑。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变成了一位位朝气蓬勃的少年,又似一位掩着面微笑的少女。我看着身后垂着脸的弟弟,有一丝惋惜。 走着走着,便来到了一个公园前——“大凤山”。是一座住着一只凤凰的山吗?我不知道。不过觉得好有趣,便走了进去。或许是发现了新玩意吧!弟弟早已按捺不住他那活泼乱跳的好奇心,箭一般地,就飞进去了!我和姐姐都无奈的笑笑。 一走进去,便看到了前面那一条长长的阶梯!我仰望着头,总感觉这阶梯能通向那奇妙神奇的宇宙!而右边则有一条向深处伸延的小路。周围种满了花草树木。而我的脚也不由自主地走了过去。 一脚踏进这条小路,就感觉到一阵很清新的香味扑鼻而来!而我与它扑了个满怀!真是好清爽呢!全身上下都有种放松的释然!就像变成了一朵软软的白云,惬意地飘在天上,享受着北风吹的舒适,眼睛悠悠地俯视着着美丽的世界!无比的自在让我的心头涌上一阵爽朗的笑声! “姐姐,这里好像更美呢!”我沐浴在风的洗礼里,尽情拥抱美妙的大自然!

[发现美的眼睛作文]发现美的作文5篇

[发现美的眼睛作文]发现美的作文5篇【环保公文写作】 篇一:[发现美的作文]发现身边的美作文500字最美的太阳发现身边的美作文500字最美的太阳 昨天上午,太阳又重出了“江湖”。明明已经是秋天,可太阳却仍旧炙热无比,让人感觉很不舒服。我们一家人顶着毒日,去超市买东西。在收银台结账时,两位年龄相加约一百五十岁的老人吸引了我的目光。两位老人手中拿着环保袋,正在装商品。两位老人手脚不是很方便,抖抖索索装进了一小部分商品。后面排队的一个年轻人心生厌烦,说了一句:“这么老还出来买东西!”虽然声音不大,却足以让在场的人听见。

两位来人也听见了,更加着急。收银员看见此景,对那位年轻人劝导道:“如果你也手脚不便了,你希望听见这种话吗?”说的那位年轻人不好意思地别过头去。她又转过头,着手帮老人装袋。装完,她对两位老人说:“二老小心,路上走慢一点,不着急!” 两位老人忙向她致谢。她笑着回答:“这是什么话,我该做的!” 这时,我看见了她的长相。秀气的眉毛,漂亮的五官,算得上中上之姿。只是,在别人眼中,她可能只是一名平凡的收银员,但在我的眼里,她是最美丽的陌生人! 是的,人的确可以用化妆品掩饰自己的不足,但无论化妆的技术有多么高超,有一种美是无论如何也模仿不出来的

——那就是善良!即使表面上多么光鲜亮丽、衣冠楚楚、珠光宝气,只要内心“腐烂“了,整个人都会发霉;即使表面上平平凡凡、毫不起眼、普普通通,只要内心很美丽,整个人都会美丽! 走出超市,天上的太阳仍在工作着。路上的行人都遮挡住头,企图减少一丝阳光。只是我才发觉,这个世界多么明媚啊! 岁月悠悠,风景独好。 篇二:[发现美的作文]关于美的作文500字平凡事物中的美

第一章 美及美的本质

第一章美及其本质 美是什么? 第一节美学史上的几种观点 一、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 2.苏格拉底:美是合适,美是有用 3.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美就在事物之中,主要是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 4.博克: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认为:“我们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和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5.羊大为美。 二、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美是理念 2.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 休谟:美是主观观念 4. 美恶皆在其心 三、从主客二体关系考察美的本质 1.狄德罗的美在关系。 2.朱光潜:美在心与物的关系上。 3.李泽厚先生: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第二节美的根源 一、劳动使劳动过程和劳动动作成为审美对象 二、劳动使劳动工具成为审美对象 三、劳动使劳动产品成为审美对象 四、社会生产实践是美的终极根源 第三节美的本质 一、什么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人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 1.从人不同于动物的物种特征来理解,在于“自由”“自觉”。 2.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美的本质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第四节美的特征 一、非功利性 (一)客观对象不直接唤起主体的实际利益需要。 (二)主体对客体不作实际功利性评价 二、形象性 (一)美以形象呈现 (二)美的形象依赖于人的直觉感悟 三、感染性 四、创造性 第五节美与真、善的关系 一、美和真、善的区别 二、美与真、善的联系 1.美以真为基础,离不开真。 2.美以善为依托,表现了善。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了解美产生的根源及其本质,掌握美的特征及其与真、善的关系,培养学员的审美能力,使学员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审美的眼光发现美、欣赏美,提高学员鉴赏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美的本质及根源 2、美与真、善的关系 课后练习: 1.试举例说明如何理解美的本质。 2.试论美与丑的关系,如何理解波特莱尔的“以丑为美”? 阅读书目:1.宗白华《美学散步》 2.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 2 -

论崇高

论崇高 崇高作为一个特定的美的范畴,它具有与优美不同的本质特征。美学中所讲的崇高,是一种庄严的美、刚劲的美、雄浑的美,与伟大、壮美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1、崇高的本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与自然界中的体现。崇高感的特点,它作为一种庄严的美和雄浑的美,与优美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崇高与优美一样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的感性显现,崇高与优美的区别就在于优美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在对象世界中的和谐统一;崇高则体现了这种本质力量与客体在对象世界中的矛盾冲突的统一。壮美是以力量气势见胜的,属于阳刚美、动态美;优美则以静态的气韵见长,属于阴柔美、静态美。这主要从形态上看崇高与优美的区别。如自然界中的暴风骤雨,崇山峻岭等,都给人以崇高感;而春光明媚,山清水秀却给人以优美感。前者是以力量、气势见胜,后者以神采、气韵见胜,而且优美的事物都具有较强的形式美。它常表现为光滑、清秀、匀称,如长沙的岳麓山,虽然有高有低,但却郁郁葱葱,柔媚清秀,呈现出大自然的秀美。而崇高的事物往往不拘泥于形式美,它常常表现出凹凸不平,不匀称,甚至在形式上有时还表现出几分怪、几分丑。如湖南张家界,石峰挺拔,怪石淋漓,峭壁高耸,显得险峻而又奇特,这就呈现出大自然的壮美。除了在形态上优美与崇高有着明显的区别以外,在美感方面崇高感与优美感也是有着区别的。 优美感侧重于平静和谐的愉悦,得到的是赏心悦目的快乐,即在感受优美的时候,我们的精神是通体愉快的,我们的心境是单纯一致的,我们的感情是松弛舒畅的。而崇高感却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感反映。如在奇峰突兀的悬崖峭壁之间,我们看到百尺飞瀑散发着雷霆般的声响奔腾而下的时候,我们会感到紧张兴奋,有意无意地会感到自己的渺小,觉得对象不可低挡,不敢贸然地接受它。这就是康德所说的“刹时的抗拒”。但这种惊惧的态度只维持一瞬间,我们立刻会发现它让人敬仰、钦佩。因而当我们惊魂刚定时,欣喜会伴随而来,这时就是崇高事物所带来的崇高感。可见崇高感是一种复杂的审美感受,它并不是一开始就是顺受的愉快,而是有惊奇的恐惧的心理因素的加入,中间又会有转折过程。朱光潜在谈到崇高感时曾指出:对象以巨大的体积或雄伟的气魄突然向我们压来,我们首先感到的是势不可挡,因而惊惧,紧接着自卑感就激起自尊感,要把自己提到雄伟的高度而鼓舞、振奋,感到愉快。所以崇高感由一个不愉快转到极高愉快的过程。一个人多受崇高事物的鼓舞,消除鄙俗气,在人格上有所提高。至于优美感是对娇弱对象的同情和宠爱,自始至终都是愉快的。以上是优美与崇高在形态上和美感上的区别。 在美学史上,很早就有人注意到了优美和崇高的区别,在我国先秦美学思想上,把崇高、壮美称之为“大”,如孔子用“大”来概括尧舜的功业,这“大”就是伟大、崇高的意思,他把美的形态分为美、大、圣、神四个等级。他指出:“充实之为美,充足而又光辉为大,大而化之为圣,圣而不可知之为神。”这四个等级逐一递升,但都属于美,以美为基础。他所说的“大”,一般指比美在程度上和范围上更为鲜明、广泛、强烈,是一种辉煌壮观的美,相当于西方所说的崇高美。后来庄子也对美和大作了区别。他认为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他所追求的不应只是有限的事物,应当是无限的事物。他认为,一般所说的美只局限于狭小的范围内,是有限的。而“大”则体现了天地之道,是无限的。庄子把无限美称之为大或大美,实际上他所指的也是一种壮美或崇高美。从以上可见,中国美学从一开始就对优美、崇高美的不同本质有所认识了。在西方最早提出崇高美这个范畴的,是古罗马时期的郎加纳斯,他认为凡是崇高的事物总是使人惊心动魄,其境来之情的奇特的东西,如自然界中的江河大海,火山爆发等。而最早把崇高和美区别开来并加以比较研究的是英国经验派哲学家杨格,他说:“崇高的对象在他们的体积方面是巨大的,而美的对象则比较小。”美必须是平滑、光亮的,伟大的东西则是凹凸不平,奔放不羁的。美必须避开直线条,然而又必须缓慢的偏离直线;而伟大的东西则在许多情况下,

初中作文(话题):美的发现

美的发现 美是什么?很多人都这样问。“美”这个词好像和我们离得很远似的,但是当你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时,你就会发现,其实美,就在你身边。 说起“美”的时候,大家一定都会想起一些有关美的事物,比如说“美丽”“美好”“赞美”等,总之,“美”在人们心中都是代表一些好的事物,但是,我想问你,你知道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吗? 朋友,当你在商城门口、大街小巷看到一个个捐款箱,无论男女老少,都把一百元、五十元、十元默默地放进去,你的心中会不会为之一振?你会不会觉得,这就是一种美呢? 朋友,当你看到一个扎着红领巾的小朋友,用他稚嫩的手,轻轻地扶起在暴风雨中被打弯的小树,你会不会觉得,那就是美呢? 总之,美分很多种,只不过在人的眼里,美都是代表一些好的事物,人们只知道关心关于美的大事,却忘记了藏在身边有关美的小事。 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5月12日这天,我们四川的同胞们度过了他们一生都忘不掉的日子。那一天,四川汶川市发生了地震,每个四川的人民都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当他们正

处于危难的时候,却接到了各个地区捐来的衣物、食品。那时,坐在电视机旁的我早已感动的流下眼泪,我深深的感觉到了那份美,那份深深的爱。这是一种美,这是人们心中爱的美。 朋友们啊,回忆往事,小时候的教室,老师们用手中的粉笔在黑板上写着知识,老师们那不就是美吗?那是另一种美,这种美,是无私而又值得敬佩的,这种美,把我们从一个个懵懂的孩童,变成了如今亭亭玉立的少年,这种美,你感动过吗? 还有一种美,是来自大自然的美,当你走进一个幽幽空谷,听到泉水叮咚作响,看到空中鸟儿游翔,你会不会感到身体马上就放松了?你会不会感觉,自己正处于一个美妙的仙境?那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世界送给我们的。这种美,和前几种美是完全不同的,这种美是来自外界的来自外界的,这种美,是你需要用心去感受才会发现的美。 美是什么?如今还有人这样问,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你细细去品味我们的生活,才会发现,隐藏在你身边,那些小小的美。。。。。。

论美的本质王东岳

论“美”的本质 王东岳 关于美和美学的问题,讨论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讨论美学的具体范畴,涉及美学和审美的一般问题;另一种是讨论美的本质,也就是问美这个东西究竟是什么。而第二种讨论方式只能是一种哲学方式。我今天是在哲学的意义上讨论美的本原,因此,各位同学可能会认为它和美离得比较远,然而,正因为离得比较远,于是它才可能真正把握美的本质。 一 我们首先谈谈美的问题的提出。 在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美的本质” 问题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柏拉图以苏格拉底和他人对话的方式,讨论了这个问题,得出的唯一结论是“美是难的”。柏拉图认为,“美”这个问题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几乎是无法说清楚的。在此篇中,苏格拉底用归谬法的方式否定了对“美是什么”的所有回答。换一句话说,柏拉图用这样的方式是想告诉人们,美的问题用多因素分析的方式得不出结论,必须找到它的单因素决定方向,否则这个问题就讨论不下去。 为什么说“美的本质”是一个哲学问题呢?我简单谈谈哲学的含义。哲学不同于其他学问的地方,就在于哲学是追究终极原因的学问。也就是说,它不在一般的或直观的浅层上追问形成事物个相的原因。比如说,我们讨论健康,如果站在一般的因素层面上讨论,1000个因素都说不完。哲学不这样讨论问题,而我们通常的科学或一般的学问都是多因素的讨论问题。多因素讨论问题的方式使得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成立,因此多因素讨论问题的可成立性是大可怀疑的。而哲学是追究终极因素,是讨论问题的单因素。因此,罗素对哲学有个说法:哲学和神学很有相似之处,因为哲学和神学所探讨的问题都是终极问题。哲学和神学的不同点是,哲学是用理性探讨终极问题,神学是用信仰抵达终极关怀。从另一方面说,哲学和科学又有相似之处,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使用理性这个工具,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哲学探讨的是终极问题,而科学探讨的是具体问题。“美的本质”这个问题,从具体层面上是探讨不了的,因此,探讨这个问题必须从哲学说起。 美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齐白石有句名言:美就在似与不似之间。也就是像与不像之间,他说,如果太像,就有媚俗之嫌,如果完全不像,就有欺世之嫌。美一定在似与不似之间,也就是说,美是一个很飘忽的东西。古代最早讨论美的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是一个主观理念。也就是说,美不是一个客观派生的东西。他的学生亚里斯多德提出不同的看法。亚里斯多德认为,美是有一定客观性的,美是外部对象的一种和谐。比如我们说一个人美,他一定要头有多大,四肢有多长,躯干要是怎样的状态,恐怕美包含在这种协调关系里。哲学继续发展,所有的哲学家都在探讨美的问题。到了康德和黑格尔,美的问题再度转化到纯理念方面。那么,美到底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美到底是什么?既往哲学家那种讨论方式,我认为不能解决问题,不能得出结论。我们今天换一种方式,从远距离来讨论“美是什么”。 二 讨论“美是什么”,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感知”和“精神”是什么,因为美是一种精神现象,或者说,是精神现象中一个心理层面的反应。如果“精神”的起源搞不清,“美”这个问题就无从谈起,或者“美的本质”就无从谈起。 我们现在把二十世纪的系统科学拉开一个幅面,那么,我们在哲学上,或者说在精神的起源上,似乎可以找到另外一个讨论问题的方式。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导出了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优美与崇高的比较 1.优美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 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并且在对象世界中得到感性的显现。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2.崇高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 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 在审美类型中,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客体企图以巨大的气势和力量压倒主体,主体在严峻冲突中更加激发自身的本质力量与之抗争,最终战胜与征服客体,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比在优美事物中更加充分的显现。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 3.在审美实践中可以从哪些方面认识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第一、空间上的小与大。优美的事物一般体积较小、规模较小,风景秀丽的小丘,清澈见底的小溪,啾啾鸣叫的燕雀,风中摇曳的小花等等。而崇高的事物一般体积巨大、气势宏伟,一望无际的大海,耸入云霄的高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三峡等等。 第二,时间上的慢与疾。缓慢与疾速,优美的事物是舒缓的、平稳的、趋于静态的,崇高的事物则是疾速的、奔腾的、趋于动态的。如《维纳斯》雕像恬静典雅,宁静安详,体现出一种静态的优美;《拉奥孔》雕像表现了父子三人被巨蟒紧缠,濒临死亡前那一瞬间的竭力挣扎,以静示动,寓动于静,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崇高美。 第三,形式上的柔与刚。优美的事物一般符合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等等形式美法则,多曲线不露棱角,多圆形不显生硬,颜色鲜明而不强烈,声音柔和而不刺耳。优美的艺术作品往往情感细腻、形式精美,如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崇高的事物却常常有意地突破或违背对称、均衡、节奏、比例等形式美法则,各个部分很不协调,显得突兀、怪诞、凶猛,甚至有意包含一些丑的因素,让人首先压抑、不快、畏惧、痛苦,然后才提升转化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如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交响曲》。 第四,力量上的弱与强。优美的事物不呈现主体和客体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主客体双方的平衡、统一、和谐、安宁,强调力量的平衡和稳定,追求一种阴柔之美。崇高的事物则体现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尖锐对立和严重冲突,充满了动荡与斗争,强调力量巨大与气势磅礴,追求一种阳刚之美。元代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短小简练、构思巧妙,具有阴柔之美;而北宋苏轼的名作《念奴娇〃大江东去》,则抑扬顿错、气势磅礴,具有崇高之美。

关于发现美的作文

关于发现美的作文(一)在当代,生活的劳累让很多人认为美现在已经不是随处可见的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好奇和求知的心,带上一双探索美的眼睛,就一定会发现生活处处在爱的包围中。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如梦境一般,听鸟儿在歌唱,观花儿在开放,赏树叶在舞蹈。那路边的花花草草是那么的炫丽,街道两旁的树木是那么的高大,湖中的溪水潺潺流动着,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流动着,那么富有生命力。鸟儿飞舞着,在空中划过一道道生命的轨迹。波澜壮阔的大海,一泻千里的瀑布,巍峨险峻的山峰。他们都是自然之美。使我们的环境整洁优美的清洁工,传授给我们博大精深的知识的老师,给我们安逸舒适的居住地的建筑工人,让我们快乐健康的成长的父母。他们都有心灵之美。把垃圾随手扔进垃圾桶里的人,看到老人摔倒扶起来的人,在公交车上为老弱病残让座的人,在公共场合遵守规则的人。他们都有道德之美。美就在我们的身边。它是把垃圾捡进垃圾桶,是为草坪竖起一块牌子,是送没伞的同学回家,是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它是见到老师后的,一句问好,是晨读时传出的朗朗书声,是摔倒后一双搀扶的手,是操场上挥之不去欢快的笑声……美,是春花的绚烂,夏夜的繁星,秋月的明澈,冬雪的无声;美,是朋友、同学之间的关心、互助,长辈的关爱、帮助;美,是生活中的曲折,是挫折时的意志,是逆境中的抗争,是山重水复中的求索,是柳暗花明时的欣喜。美丽如龙,神秘莫测,象征着高尚;美丽如风,光彩动人,象征着神圣;美丽如山,高大雄伟,象征着力量;美丽如水,轻流婉转,象征着纯洁。繁锦育蓓蕾,百花斗奇艳,风尘梧桐雨,白雪深数尺,四季美景皆收眼底。只须将你那飞奔的双脚放慢,把它变成轻快的脚步,你就会发现,美,就在你身边,永不消散。关于发现美的作文(二)她,是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太太、她,满头银丝、她,满脸铺满皱纹、她,卑躬屈膝、她、风烛残年。记得第一次遇见她,那天,北风呼呼,雪花铺满了整片大地,洁白的地上,留下了行人一串串脚印,我开始注意起她,那蓬乱的头发,苍老的面孔,褴褛的破棉衣,我看到她将别人的不要垃圾收入自己的布袋,脸上露出一丝笑容,我厌恶了一下,多么违心的笑颜啊,我看着她的目光里充满了鄙夷,厌恶,以及歧视,她开始向我这边走来,我本能地闪在了一边,看着她褴褛的衣衫,瘦小的身影在雪地里艰难地移动着,我撇了撇嘴。冷风吹来,如刀割在脸上,我缩了缩头,想:这大冷天的,我还是回家暖和暖和吧,刚准备离开,目光之余,我看到她从口袋里拿出一张鲜红的钞票,颤巍巍地递给了一个要饭的,我心中一惊,她自己穿的那么简陋,那么随便,可是对需要帮助的人却一点也不小气。第二天,我又看见了她,她走在白雪皑皑的地上,险些摔倒,她连忙起身,看到绊倒自己的是一块石头,她伸出手,将那块隐没在雪地里的石头捡起来,放在路边,便走了,我不明白她为什么这么做,于是留下来观看。不一会,来了另一个人,那个人跟他走的路线一模一样,只不过这个人却没摔倒。我瞬间明白了,原来他不想被人重蹈他的覆辙,也明白了,心灵美才是真美。关于发现美的作文(三)秋天,树上的叶儿都逐渐变得干枯,微黄,最终从树上脱落到大地母亲的怀抱。阳光照射着那些曾经享受了一夏天荣华的叶儿,使原本暗淡的叶儿们霎时有了金色的外衣。极个别的绿叶儿还在和阳光说笑呢!从叶子与叶子间隙中投下来的光,无不温暖、明亮,照得地上一块儿金黄,一块儿黑影。

浅谈美的本质

第一节美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史 就像上述剧中人物一样,人们似乎都可以非常自信地谈论“美是什么”的问题,并且都可 以得出自以为正确的答案。然而,美学史上的情形却正相反。自古希腊时代的柏拉图以来,美 的本质问题已成了美学中最深奥、最困难的问题之一,美学家们一直深感讨论和回答这个问题 的艰难,甚至望而生畏。由于美的本质问题直接与有关世界的存在、人的存在等最基本的哲学 问题联系在一起,因此,要理解美的本质问题,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有关这一问题的探讨 历史。 一、作为美的定义问题的美的本质问题 从美学史上看,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包括了三个方面,即“什么是美”、“美是怎样存在的”以及“为什么美”。 首先谈“什么是美”。 “什么是美”涉及了美的定义。从柏拉图开始,就不断有学者试图给“美”下一个定义。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柏拉图从各种美的事物如美的花、美的人、美的制度等,一直追溯到“美本身”,希望求得有关“美是什么”的一个确切答案。只是到了最后,他也没有获得一个 明确的观念,只能慨叹“美是难的”①。但是,正如我们在第一章里曾经指出的,柏拉图就此 却开启了一条寻找美的定义的基本思路,即美的本质的探讨应能寻找出那个导致一切美的东西 之所以美的共同本质。除了柏拉图之外,著名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西塞罗(Ciceron)、维特罗维奥(Vitruvius)、普洛丁(Plotinus)、奥古斯丁(Augustine)、托马斯·阿奎那(T.Aquinas)等人,都曾给美下过定义。一般说来,在古希腊罗马时代,人们普遍认为美是和谐(这其实也 是直到19世纪西方美学家的共识);在中世纪,人们认为美是完善(这个观点也一直延续到欧洲大陆的启蒙运动时期);近代英国经验派美学家则认为美是快感。而自从美学学科诞生以后,关于美的定义更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黑格尔所谓“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一个最著 名的定义。 应该说,这种从“美是什么”的角度来理解、探讨美的本质问题的做法,在现代西方美学中已 基本消失了。但由于它在前苏联的美学研究中影响极大,而当代中国美学又主要是借鉴前苏联 美学来讨论这个问题的,因此,我们在当代中国美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关于“美”的定义,如 “美是自由的形式”(李泽厚)、“美是自由的象征”(高尔泰)、“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 象化”(蒋孔阳)等等。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把“美的本质”等同于“美的定义”,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很显然, 这条由柏拉图开启的思路,带有鲜明的柏拉图主义色彩。柏拉图假定存在着一个可以脱离具体 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然后再询问“美本身”究竟是什么。这里,柏拉图其实是忽视了实 体与属性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像我们说一个人长得美,这与说一个人长得白在逻辑上是同一类 型的陈述。其中,人是实体,“美”或“白”只是实体的属性;属性可以千千万万,可以定义 实体,但实体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东西,属性不能变成实体。当柏拉图提出“美本身”的时候,他就无意中把作为属性的美换成了作为实体的美。这种把“美”实体化的做法,显然是有问题的。我们不妨可以反问一下:“真的存在‘美本身’这样一种东西吗?”回答一定是“不存在”。虽然,我们不能说美学史上所有替美下定义的美学家都与柏拉图一样,都认为存在一个

3美学第三章审美形态试题答案.

美学第三章节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30小题,每小题 1分,共 30分 24.霍布斯的喜剧主张是( A A. 突然荣耀说 B.预期失望说 C. 生命的机械化 D.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 25.中国古代的“风骨”范畴,类似于现在美学范畴中的( B A. 优美 B.崇高 C. 悲剧 D.喜剧 27.朱自清的《绿》所描绘的梅雨潭:“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所表现出的风格是( A A. 优美 B.悲壮 C. 滑稽 D.崇高 28.古曲《春江花月夜》所属的审美范畴是( A A. 优美 B.崇高 C. 悲剧 D.喜剧 9. 在西方美学史上,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的美学家是( B 。 A. 毕达哥拉斯 B. 朗吉诺斯 C. 博克 D.康德 10. 在西方美学史上,主张丑是“近代精神的一种产物”的美学家是( D 。

A. 休谟 B.莱辛 C. 康德 D.李斯托威尔 11. 在西方的喜剧理论中,倡导“心理能量的节省说”的美学家是( D 。 A. 霍布斯 B.康德 C. 柏格森 D.弗洛伊德 23.优美的形象一般表现为(A A .内容与形式互为表里 B.内容比形式重要 C .形式比内容重要 D.形式具有独立的价值 24.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最能体现的艺术倾向是(A A .以丑为美 B.崇美抑丑 C .美丑不分 D.无美无丑 25.悲剧突出地说明了(A A .有限的人生所具有的无限的意义 B.无限的人生所具有的有限的意义 C .现实的人生所具有的历史的意义 D.理想的人生所具有的现实的意义 26.康德与黑格尔的崇高观之间的关系是(B A .康德受到过黑格尔的影响 B.黑格尔受到过康德的影响 C .康德与黑格尔互相影响 D.黑格尔与康德之间互不相干 12.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谈到喜剧问题的是 ( B A .德谟克利特 B.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 D.苏格拉底

发现身边的美作文800字

发现身边的美作文800字 大自然的美,存在于你,存在于我,存在于天地万物;只要你懂得欣赏,什么都可以成为美的艺术,是的,发现的灵动点激了美的焕发。美,是寻常的,又是难得的,有时,她会不经常出现你的面前;有时她需要你用心去捕捉。 我们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美就在我们的身边,从人们举手投足之中不经意地流露,只要我们大家懂得用心去发现身边的美,那么,美就无处不在。 一天,我下楼和小伙伴们玩耍,由于天气太炎热,我们各自买 了一个雪糕,然后坐下来一边吃一边说笑。就在这时我下意识地台了一下头,看见我们小区的清洁工阿姨,戴着一副橡胶手套。只见她走进草坪,蹲下身去,好像在掏着什么。我的好奇心顿时生起,拉着伙伴们一起上前去看。还没有到阿姨的身边,一股恶臭扑鼻而来,我们大家赶忙用手捂住鼻子。原来,这位阿姨是个水管工,现在小区的下水管堵塞了,她正在帮助修理。我忍住恶臭,走近一看,井盖下面有黑有臭的脏水正不断地往上冒呢,看见了我,忙说‘‘这里的下水管堵住了,太脏了,你们别过来。’我再也耐不住恶臭的袭击赶忙躲的远远的。 过了一会儿,我远远看见一位叔叔扛着一根长长的水

管,顺着水管后面连接一辆大车。他们要用水管吸走脏水和异物。阿姨蹲下来用手扶着水管,叔叔架着水管往上抽水。臭味越来越浓,可是他们好像没有闻到是的,依然在干着。二十分钟过去了,随着异物被抽走,恶臭也渐渐散去了。 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顿时我觉得他们是最美丽的人,美是从他们的心灵散发出来的。人类的美的本性,没有任何的工作之分,而是因人更美丽。我们应该学会发现美,并向这样的美学习和致敬。 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人,他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是啊,一个人的美,他不仅要美在外表,更要美在心灵。一个美的心灵,才是真正完善的美。 以前,我对美的认识并不很多。我以为一个人长得好看,穿的漂亮那就是美。但是,通过叔叔阿姨的工作态度,才改变了我对美的看法。 我要大声告诉世界上所有的人,美的生活要靠双手创造。一个懂得塑造内心美的人,才是真正的美。因为你要知道,人最美好的是可以生活在世界上,世界上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等我们去发现,只要你热爱生活,你就会时时发现美,处处发现美。美好的事物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多留心,美就在我们的身边,美就无处不在。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一、优美 (一)什么是优美? 定义:审美主体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和谐统一的美。 1.优美认识的发展历程: A.西方美学的优美论: (1)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美在于和谐”的美学思想。而数的最美的比例是满足“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 (2)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形式的美”,是形式上的秩序、匀称与明确,并认为这种美“能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 (3)古罗马时期,西塞罗才真正提出了优美与崇高(他在这称为威严)的问题,美有两种,一种在于秀美,一种美在于威严;我们把秀美看做是女性美,把威严看做是男性美。”的问题。 (4)英国十八世纪著名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提出优美的特性,因为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的性质有下列几种: ①比较来说是小的 .......... ..........;④这些部分不露棱角,而.......;②是光滑的 ....;③各部分方向上要有变化 必须溶成一片 ..............................;⑥颜色鲜明,但不强......;⑤结构娇柔纤细,不带任何显著而又强壮有力的外表 烈刺眼 ......................................;⑦如果一定要有强烈夺目的颜色,那这种颜色就必须陪同其他颜色一起构成多样的 变化 ..。 (5)康德在《判断力评判》中说,优美是使人直接产生快感的一种“鉴赏力判断”。他说,优美是一种有限的形式,这种有限的形式不会给人造成任何压抑感,因此优美“直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并且因此能够结合着一种活跃的游戏的想象力的魅力刺激。”也就是说,能够直接产生积极的愉快。 (6)德国移情论者立普斯认为优美是一种无意识的美,不带刚性、尖锐而又粗犷型的美. B.中国古代美学的优美论: (1) 优美本不是中国美学的概念,中国是“阴柔”的范畴出现的,是关于宇宙哲学的范畴。古代中国人认为宇宙的是由“阴”、“阳”两极构成的,《易传》是最早出现的“阳刚”与“阴柔”的概念。 (2)明确将“阳刚”与“阴柔”作为美学范畴加以阐发的是清朝的姚鼐,虽然只对“阴柔之美”作了形象描述而未作理论概括,但这与西方美学所讲的“优美”在美学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2.优美的概念: 优美是一种优雅的、柔性的、偏于静止的美,它是审美主体和客体相统一、内容和形式相协调所表现出来的宁静而又和谐的美。 优美的特征 优美在形式上的特征:小巧、轻缓、柔和,是一种偏于静态的美 (1) 小巧,是指优美的对象占有的空间较小。

化学美的欣赏

化学美的欣赏 化学美学是化学与人文学的结合点,它是用美学的眼光来审视化学问题,从而为化学提供人的价值尺度和情感指向,给化学理性插上诗意和灵性的翅膀。化学美的欣赏反映了人与化学世界关系的和谐和丰富,当欣赏主体以愉悦的心情在对象(化学)中发现出一个新的世界时,主体就获得了不同寻常的感受,并在情感的共鸣和意蕴的领悟中,加深对化学价值的体验,得到情感领域的升华,达到主体自觉地去发现化学美,表现化学美,创造化学美。 化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合成的自然科学,是一个充满美感的和谐体。在这个和谐体中,形式是本质的反映,本质是客观的内在,应用则是两者的升华。形式、内在、应用共同构成了化学美的客观载体,使化学美的表现得以实现。 一、感性具体,欣赏化学的外在美 化学的外在美是指化学事物的各种表征因素(体、线、面、质、色等)的有规律组合,是一种在空间和时间中可以感性的直观物质存在,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方式。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单纯齐一、对称均衡、层次比例、对比调和、多样统一。 1.单纯齐一。即在单纯中见不到明显的差异和对立因素,如物质的颜色、有机同系物的分子结构式等等。齐一则是一种整齐的美,能给人一种秩序、节奏之感;单纯则使人产生明净、纯洁之感受,感到庄重之美。 2.对称均衡。对称即同一性要素沿轴线或中心点旋转构成的对应性关系;均衡即沿中 心两侧视觉感受的均一和相等,如苯的分子结构、乙烯的分子结构、C60、启普发生器等等。对称给人一种庄严的感受,有安定、整然之美,而均衡则给人轻灵、醒目之感受。 3.对比调和。对比调和反映了矛盾的两种状态,对比是在差异中倾向于“异”(对立),调和则是在差异中趋向“同”(一致)。如化学反应方程式,左边代表了反应物(旧),右边代表了生动物(新),通过中间的“=”(或“”、或“→”)对比出新旧物质的差异,而又是“=” 将新旧物质的矛盾统一于一个系统之中。调和使人感到融和、协调,给人一种稳健之美,对比则使人感到鲜明、醒目、振奋和活跃,给人以互异和变化之美。 4.层次比例。层次是以形式上连续的近似所构成的过渡序列,可以将两极对立的要素通过渐变组合在一起;比例则是指事物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如两性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式、化学式、化学实验装置等等。层次给人以韵律和轻快之美,比例则使整体有序,给人以快感之美。 5.多样统一。多样体现了事物的个性千差万别,统一则体现了事物的共性和整体联系。 如在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元素名称不同、结构不同、性质不同,表现了元素世界的丰富多彩,千差万别,但一个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却使它们那么和谐、那么自然地统一在一起。 多样统一是化学外在美的最高级形式,体现了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多样给人丰富、活泼之美感,统一则给人以单纯、秩序、完整之美感。 此外,体量和色彩作为化学美的形式要素,也有其特定的表现性和情感意蕴。圆球体的丰满给人亲切和完满之美,曲线的柔和给人以轻快流畅之美,直线的规矩给人以刚劲,细腻的表面给人以精致与高雅,红色给人热烈与兴奋,白色给人纯洁与明静…… 二、抽象规律,欣赏化学的内在美 化学的内在美是指人们在揭示化学客观规律的实践活动中,对化学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是人的智慧成果和逻辑力量的完美展示。化学的内在美表现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属性,它呈现的是化学世界的和谐、简洁和秩序,是理性的内在美。化学内在美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统

发现美的作文

发现美的作文 发现美的作文(一) 艺术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我坚信这句话,这不,我发现了身边的美。 暑假的一天,太阳无情地炙烤大地,我喉咙干渴,便去买了支棒冰,这时有几个建筑工人也来买棒冰,他们穿着长衣长裤,都被汗水浸透了,还沾满了泥沙。我正感叹建筑工人真辛苦,顶着烈日在工地干活,还挣不了几个钱,就听见了他们的对话。一位叔叔对买棒冰的叔叔说:“你是何苦呢?赚不了几个钱,还买了根1元的棒冰,你花钱真是大手大脚的!”买棒冰的叔叔说:“花这钱不心疼,再说了赚钱不就是来花的吗?”他们又匆匆地回工地了。我想:是呀!他们那么累,享受一下是应该的。 到了外婆家,我去阳台吹风,发现刚才几个建筑工人就在外婆家隔壁干活。我好奇地看着,刚才买棒冰的叔叔把手中的棒冰递给他的妻子儿女,让她们解渴,而他却坐在旁边干巴巴地看着,他地孩子一口一口地舔着,他的脸上露出欣慰的微笑,仿佛那棒冰的凉快是他自己在享受……此时的我多么感动啊!小人物的世界里包含着一个大世界,对家庭的关心、对家人的爱,他的心里,应该没有劳累,只有一个温馨的家吧!哪怕如此贫穷!太阳照在他那黑黝黝地脸上,可在我看来,这是美的闪光点,这包含了满满的爱!一个小细节,他便成了美的化身。 真的,美,无处不在!你们发现了吗? 发现美的作文(二) 生活中不失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曼·罗兰 记得那是在一个炎热无比的夏天,我坐在一辆拥挤不堪的公交车上,看到了: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奶奶一手拉着铁环,一手拿着沉甸甸的菜篮,一副很吃力的样子。令我吃惊的是:她旁边都是年轻人,可并没有一个人为她让座!正当我想着叫老奶奶过来坐的时候,一位看着40多岁的叔叔给那位老奶奶让了座,他还帮着她把菜篮轻轻地放到了座位旁,然后一瘸一拐地走到铁环那里,等待着公交车到站……尊老爱幼,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高尚品质。这位叔叔就是拥有高尚品质的人。 当你走在大街上,看到为各种募捐投掷自己爱心的老人、孩子们时;当你乘坐公交车,看到小学生为老人让座时……你是不是感受到周围每一个人都拥有爱心,同时也会和我一样发现身边的美。 美是无处不在的,把美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只要我们用眼睛去发现,身心去体会,就会发现更多的美。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美学中美有很多含义,如优美,审美对象,美得事物,美感的含义等等。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两千多年来,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他们提出的观点,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 一、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 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身的某种特性,割断了美和人、社会的联系,对没的本质的认识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相当空洞肤浅。 二、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 有的美学家、哲学家不是从客观精神方面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感受。例如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这些观点虽然涉及到审美心理学问题,并在揭示美的社会性能方面有合理之处,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们抽象地发展了主观能动的方面,而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没有看到主观心理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反映。 三、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就在于事物的感性形式,在于事物外在形式的“秩序、匀称、明确”,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某种形式规则;博克认为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细小、光滑、比例匀称等。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但由于他们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社会生活和实践,只从事物的感性特征和自然性质方面探讨美的本质,因而带有明显的直观性。 四、从主观精神和客观事物的统一中去探讨美的本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