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

1.针灸治疗作用:1.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的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2.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3.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2.治神守气:是在针灸施治前后注重调治病人的精神状态和在针灸操作过程中医生专一其神,意守神气、病人神情安定,意守感传;守气是经络系统的运动形式及其功能的总称。治神和守气是充分调动医生、病人两方积极性的关键措施。
3.陷下灸之:一是指中气不足不能固摄而导致的脏腑功能低下或有关组织下垂。二是血络亏虚,三是指脉象沉伏无力,四指阳气暴脱,脉微欲绝。如:内脏下垂或气陷常灸百会,神阙,气海关元,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穴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4.宛陈除之:宛陈指,络脉瘀阻之类的病。是指淤血闭阻或邪入营血郁结不解形成的血实证应用刺血的方法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如:毒虫咬伤引起的皮肤红肿热痛可用三棱针放血。
5.局部选穴:是围绕着病变部位的局部进行选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的规律。如:头痛选百会
6.临近选穴:在距离病变部位比较近的范围选穴。如:痔疮选秩边,牙痛选上关。
7.辩证选穴:根据病变的性质进行辩证分析,将病症归属于某各脏腑或经络,然后按经选穴。如:月经不调,若因脾气虚弱者,归脾经,在脾经选穴治疗
8.原络配穴:针灸临床上,病变经脉的原穴常与相表里经脉的落穴相配,如:外感后又患腹泻或便秘,用肺经的原穴太渊配大肠经的络穴偏历来治疗。
9.俞募配穴:针灸临床上,同一脏腑的背俞穴和墓穴常配合使用。如:胃病取募穴中脘背腧穴胃输。
10.痹症包括:行“风”,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痛“寒”,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增痛 得热痛减 局部皮肤不红,触之不热。着“湿”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阴雨天加重或发作。热,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计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
11.腰痛:委中,脊中,腰阳关,肾腧,大肠腧,阿是穴。寒湿腰痛加灸腰俞温阳散寒,瘀血腰痛加膈腧活血化瘀,肾虚腰痛加灸命门益肾壮腰。
12.面瘫:病机:中医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趁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脉功能失调。筋肉是与约束,出现面瘫。
临床表现:口眼歪斜为主,常在睡醒发现一侧面部肌肉呆板,麻木,瘫痪,额纹消失,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做皱眉,闭目,等面部表情。
治疗:活血通络。舒调经脉。阳白,四白,颧髎,颊车,

地仓,翳风,合谷。风寒加风池,
风热加曲池
13.呃逆:病机:为气逆动膈。上中下三焦诸脏腑气机上逆均可动膈导致气逆。
治疗:天突,中脘,憻中,膈腧,内关,足三里,胃寒,胃火上逆,加胃俞。脾胃阳虚加脾俞胃俞,肝郁气滞加期门,太冲。
14.更年期综合症:属于“绝经前后诸证”是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到最后消失的一个过渡期,常见,月经紊乱或绝经,情绪不稳定,潮热盗汗,心悸失眠,头晕等症状。
中医认为:主要发病因素:肾气渐衰,精血不足,冲任亏虚为其本,心肾不交,心火内扰,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脾虚不运,脾肾阳虚等。
治疗:百会,关元,肾腧,太溪,三阴交。心肾不交,心火内扰加心俞,神门,劳宫,内关。肝肾阴虚加风池,太冲,涌泉。脾肾阳虚加灸气海,脾俞,足三里。
15.胃痛:本病多由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病引发。实证常见于肝,虚证多见于脾,无论哪种胃痛,胃气失和,胃络不通,胃失濡养是根本病机,常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受寒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1脾胃虚寒:胃痛发作较缓,隐痛,喜暖喜按,空腹加重,受凉饮冷加重。舌淡苔白脉虚弱。脾俞,胃俞,神阙,气海
2胃阴不足:胃脘灼痛,饥不欲食,咽干口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弦细或细数。胃俞,太溪,三阴交
3寒邪犯胃:胃痛因感受寒邪而暴作,畏寒喜暖,苔薄白,脉弦紧。神阙,粱丘
4食积伤胃:因暴饮暴食导致,胀满据按,或呕吐不消化。苔厚腻脉滑。梁门,建立,内庭
5肝气犯胃:胃脘胀满,连及两胁,喜叹息,情绪不佳则通,脉弦。内关,太冲
6瘀血停滞: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甚,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不利。膈腧,三阴交血海
治疗原则:脾胃虚寒者温经散寒止痛,针灸并用,虚补实泻。胃阴不足者养阴清热益胃止痛,只针不灸,补法或平补,肝气犯胃者疏肝理气,和胃止痛。食积伤胃者,消食化滞,行气止痛。瘀血停滞者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泻法。
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
方义:胃以降为顺,中脘胃之墓,腑之会。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凡胃痛不论寒热,均可通调腑气,和胃止痛。公孙是脾经的络穴,也是八脉交会穴,可调理脾胃,止痛。内关是心包经络穴,也是八脉交会穴,沟通三焦,理气降逆,和胃降逆止痛,公孙和内关相配专治胃心胸疾病。

胁痛:病机:不论是气滞,淤血,寒湿等实邪闭阻胁肋经脉还是精血不足,引起的胁肋部经脉失养都可导致胁痛。
1肝气郁结: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生气加重,胸闷,喜太息。

纳呆食少,脘腹胀满,苔薄白脉滑。行间,太冲。
2淤血阻络:胁肋刺痛,
固定不移,入夜尤甚,舌质紫暗脉沉涩。膈腧,阿是,化瘀止痛
3湿热蕴结:胁肋胀痛,据按,口干苦,胸闷纳呆,厌油腻,恶心呕吐,小便黄,舌苔黄腻脉玄滑而数。中脘,三阴交,清热利湿。
4肝阴不足:胁肋隐痛,遇劳加重,咽干口燥,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数。肝输,肾腧
治疗原则:疏利肝胆,行气止痛,针刺为主,泻法
处方: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
方义:肝胆经布与胁肋所以近取肝经期门,远取胆经阳陵泉疏理肝胆之气行气止痛。支沟疏通三焦之气,足三里和胃消痞。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