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1广东省概况资料

1广东省概况资料

1广东省概况资料
1广东省概况资料

1广东省概况

1.1 自然地理

1.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1)地理位置

广东省简称粤,地处中国大陆南部,位于北纬20°13′~25°31′,东经109°39′~117°19′之间,北回归线从南澳—从化—封开一线横贯广东。广东省北依南岭,与江西、湖南两省相接,东邻福建省,南临南海,珠江三角洲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西连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陆地部分东西长,南北窄,东西跨度约800km,南北跨度约600km,全省陆地面积17.98万km2,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87%。

(2)行政区划

广东省共辖21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市、54个市辖区、23县级市、41个县和3个自治县,1145个镇、429个街道办事处、4个乡和7个民族乡。省会为广州市;有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最新行政区划情况见表1-1。

1.1.2 地质

在地质构造上,广东陆地部分属华南褶皱系,其演化经历了中元古代—志留系的加里东期地槽发展阶段,泥盆系—中三叠世的海西—印支期准地台发展阶段和晚三叠世—第四系的燕山—喜山期大陆边缘活动带发展阶段,包括粤西隆起区、粤东隆起区、粤北—粤东—粤中拗陷带等构造单元。

表1-1 广东省行政区划统计表

广东经历了多次剧烈地壳运动,形成了一系列断裂构造带。规模宏大、呈平行排列的北东—北北东向和东西向断裂构造带构成了本区的主体构造格局,北东—北北东向区域性断裂构造带主要有吴川—四会断裂带、恩平—新丰断裂带、河源断裂带、莲花山断裂带、潮州—普宁断裂带和南澳断裂带,东西向区域性断裂构造带从北往南依次有佛岗—丰良断裂带、高要—惠来断裂带和琼州海峡断裂带。此外潮汕和粤中地区还分布有北西向断裂,如韩江、榕江、西江等断裂。

广东地层分布广泛、岩性类型多样,自元古代至新生代第四系地层均有出露。其中,中元古代地层主要分布于粤西云开、粤中广博和粤东北兴梅地区,地层岩性主要为千枚岩、页岩和变质砂岩;新元古代南华系地层主要分布于粤中地区,为一套页岩、千枚岩和变质砂岩地层;震旦系—志留系地层主要分布于粤北曲仁地区和粤中恩开地区,地层岩性主要为板岩、千枚岩和浅变质砂岩;泥盆—中三叠世地层主要分布于粤北、粤西云开、粤中恩开和粤东北兴梅地区,地层岩性为浅(滨)海相或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岩性由砾岩—砂岩—灰岩的韵律性变化明显,其中泥盆系和石炭系地层是广东省铜矿等金属矿藏的主要赋矿层位之一,二叠系地层则是广东省主要含煤层位;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主要分布于粤东、粤中和粤北地区,以海相陆源碎屑沉积为主,夹湖相或火山碎屑岩沉积;晚侏罗世地层以陆相中酸性火山岩为主,形成粤东沿海火山岩带;白垩系—第三系地层遍布全省,以断陷盆地形式沿主要断裂构造带展布,形成大小不等的百余个盆地,岩性以红色粗粒碎屑岩为主,俗称“红层”,常形成

景色奇特的红色岩系地貌,如著名的韶关丹霞山和金鸡岭等;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多分布于沿海地区,特别在珠三角和韩江平原出露更广泛,以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内陆地区沿河谷发育有河流冲积的阶地。

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岩石类型在广东省境内均有分布,岩性以花岗岩最为普遍,砂岩和变质岩也较多,粤西北还有大片灰岩分布。岩浆岩在广东省比较发育,主要有加里东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火山岩;全省沉积岩分布面积较广,以砂岩和灰岩为主;全省变质岩、接触变质岩及动力变质岩均有发育,变质作用时代自中元古代持续至中生代,其中以区域变质岩分布最广,空间上与前泥盆系地层分布一致,主要为浅变质岩,即板岩、千枚岩、变质砂岩和石英岩等。

1.1.3 地形地貌

受地壳运动、岩性、褶皱和断裂构造以及外力作用的综合影响,广东省陆地地势总体上北高南低,地形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粤北山地、粤东山地丘陵、珠江三角洲和粤西山地台地等四个地形地貌区。就地貌类型而言,有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四类,其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3.7%、24.9%、14.2%和21.7%,河流、湖泊和沿海岛屿等其他地貌只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

(1)山地

主要分布于粤北、粤东和粤西,多呈北东—南西走向。粤北的山地主要有大庾岭、骑田岭、滑石山、瑶山、大东山、连山,海拔高度一般为800~1100m,最高为乳源的石坑崆,海拔1902m,为广东的

最高峰。粤东的山地主要有莲花山、罗浮山和九连山,海拔高度一般为800~1000m。粤西的山地主要有天露山、云雾山和云开大山,最高峰分别为海拔1250m、1140m和1704m。此外,粤东和粤西有少量北西—南东走向的山脉。

(2)丘陵

大都分布在山地周围,或零星散落于沿海平原与台地上,海拔高度一般为200~500m。南雄、仁化、连州、兴宁、梅县、五华、龙川、河源、平远、紫金、罗定等地都广泛分布着丘陵。

(3)台地

主要分布在粤西的湛江市、茂名市,粤东的海丰、陆丰、惠来南部和粤中一部分地区,尤以高州、电白以西最为普遍。雷州半岛基本上是玄武岩构成的台地,面积5500km2,将近占半岛面积的3/4。

(4)平原

包括河谷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平原。河谷冲积平原在各大小河流沿岸均有断续分布,较大的包括北江英德平原,东江惠阳平原,粤东榕江平原、练江平原,粤中潭江平原,粤西鉴江平原、漠阳江平原和九洲江平原。三角洲平原主要有珠江三角洲平原和韩江三角洲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是广东面积最大的平原,面积居中国三角洲平原的第2位,仅次于长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平原与榕江平原、练江平原、黄岗三角洲合成潮汕平原,为广东省第二大平原。

1.1.4 气候特征

广东省地处北半球东亚低纬沿海,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大部分地区气候类型属温暖湿润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只有西南的雷州半岛属热带季风气候。

广东省气候的基本特征是温暖湿润,是全国光、热、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从北向南,年平均日照时数由不足1500h上升至2300h 以上,年太阳总辐射量在4200~5400MJ/m2之间;年平均气温约为19~24℃。全省平均日照时数为1745.8h,年平均气温22.3℃,1月平均气温约为16~19℃,7月平均气温约为28~29℃。除粤北连山外,全省绝大部分地区10℃积温都在6000~8000℃以上,10℃的持续期一般超过300天。

广东省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2500mm之间,全省平均为1777mm。降雨的空间分布基本上呈南高北低的趋势。受地形的影响,在有利于水汽抬升形成降水的山地迎风坡有恩平、海丰和清远3个多雨中心,年平均降水量均大于2200mm;在背风坡的罗定盆地、兴梅盆地和沿海的雷州半岛、潮汕平原少雨区,年平均降水量小于1400mm。降水的年内分配不均,4~9月的汛期降水占全年的80%以上;年际变化也较大,多雨年降水量为少雨年的2倍以上。

广东省夏季气温高,又是降水集中的季节,雨量充沛,雨季持续时间长,雨热同季,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全省大部分地区都能满足双季稻加冬种的一年三熟耕作制,广东农业具有鲜明的热带、亚热带特色。

由于降水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广东省经常发生洪涝和干旱灾害,台风的影响也较为频繁。此外,春季的低温阴雨、秋季的寒露风和秋末至春初的寒潮和霜冻,也是广东多发的气象灾害之一。

1.1.5 河流水系

广东省位于珠江流域下游,境内河流密布,纵横交错,共有大小河流1343条,总长2.5万多公里。全省集水面积在100km2以上的各级干支流共542条,集水面积1000km2以上的河流有62条。542条河流中发源于邻省或部分集水面积在邻省的有44条,发源于全省流入邻省的有8条,即省际河流共52条。

从流域分区上来说,广东省的河流分别属于珠江流域的西江水系、北江水系、东江水系和珠江三角洲诸河水系及韩江流域、独流诸河(包括粤东沿海诸河、粤西沿海诸河)等。

广东省境内的珠江流域包括西江水系一小部分、北江水系、东江水系的绝大部分和整个珠江三角洲网河区,面积111400km2。西江水系在广东省境内的面积仅17960km2,汇入的主要支流有贺江、罗定江和新兴江,至三水市思贤滘与北江相通并进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北江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石碣大茅坑,流入南雄市后称为浈江,至曲江县武江汇入后始称北江,南流经英德、清远等县,至三水市思贤滘与西江干流相通,进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主要支流有武江、南水、连江、滃江、潖江、滨江、绥江等,北江干流至三水市思贤滘全长468km,集雨面积46710km2,绝大部分在广东省境内,达42930km2。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邬县桠髻钵,上游称寻邬水,在龙亭附近流入本

省后在龙川县五合圩与安远水汇合后始称东江,向西南流经龙川、河源、惠州等县市至东莞市石龙镇进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主要支流有俐江、新丰江、秋香江、公庄河、西枝江、石马河等,东江干流至东莞市石龙镇全长520km,集雨面积27040km2,绝大部分在广东省境内,达23540km2。

韩江流域是广东省第二大流域,干流发源于广东省紫金县七星崠,北称梅江,北东向流经五华、兴宁、梅县至大埔县三河坝与来自福建的汀江汇合后始称韩江,此后流向折向南,至潮安进入韩江三角洲分为东溪、西溪、北溪,经汕头市各入海口注入南海,干流全长470km,集雨面积30112km2,广东境内集雨面积为17851km2。主要支流有五华水、宁江、石窟河和汀江。

粤东沿海诸河中集雨面积大于1000km2、独流入海的河流有黄岗河、榕江、练江、龙江、螺河及黄江等,受地质构造影响,多呈西北和东南流向。在粤东沿海诸河中,榕江集雨面积最大,为4628km2,全部在广东省境内,干流全长185km,由南、北两河汇合而成,南河是榕江主流,发源于普宁市峨眉嶂山地西部后溪乡南水凹村附近的禾坑,北河起源于丰顺县西北部莲花山脉东南坡桐子洋村附近。

粤西沿海诸河多属山地暴流性小河,河流短促、独流入海,集雨面积大于1000km2的有漠阳江、鉴江、九洲江、南渡河、遂溪河等,其中鉴江面积最大,为9464km2,广东境内面积为8719km2,全长232km,发源于信宜县里五山,南流经高州、化州、梅菉,到吴川县黄坡入南海,主要支流有曹江、罗江和袂花江等。漠阳江和九洲江也

较大,集雨面积分别为6091km2和3337km2。

广东省的河流具有流量大、含沙量小、汛期长、终年不冻、水力资源丰富等特点,河流大多自北向南流,少部分自西向东流。广东省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012mm,多年平均径流系数约为0.57,但径流在各主要河流水系内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差异。在广东省的六大主要河流中,榕江年均径流深最大,高达1545mm,其径流系数约为0.79;北江年均径流深最小,仅629mm,其径流系数约为0.40;西江、东江、韩江、鉴江介于榕江和北江之间,年均径流深分别为966mm、1116mm、903mm和1004mm,径流系数分别约为0.55、0.63、0.57和0.56。高值区年均径流深约为低值区的2.5倍。

广东省主要河流基本情况见表1-2。

表1-2 广东省主要河流基本情况表

*说明:表内河长和集雨面积栏,括号内为全河长和总集水面积,无括号为广东省境内河长和集水面积;年均降水量、径流深和径流量为1956-2000年多年平均值。

1.1.6 土壤与植被

(1)土壤

广东省主要土壤类型为赤红壤、红壤、南方水稻土、黄壤、砖红

壤、石灰土和紫色土,依次占土壤总面积的44.67%、20.99%、14.77%、5.29%、4.43%、2.86%和1.43%;也有少量滨海沙土、滨海盐土、潮土和粗骨土分布,各占0.80%、0.73%、0.72%和0.60%;此外还分布有极少量石质土、山地草甸土、酸性硫酸盐土、沼泽土和火山灰土。表1-3列出了广东省主要土壤类型的养分和pH值情况。

表1-3 广东省主要土壤类型的养分和pH值一览表

广东省土壤的水平地带性明显,由北向南依次分布着红壤、赤红壤和砖红壤,其分布规律大致为:北纬26~24°为红壤地带;24~22°为赤红壤地带;22°以南主要为砖红壤带。同时,由于地形高度的不同和生物气候条件的作用,广东土壤还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红壤垂直带谱是红壤(海拔700m以下)—黄壤(海拔约600~1700m)—山地草甸土(海拔800~1600m以上局部地区);赤红壤的垂直地带谱为赤红壤(海拔300或650m以下)—黄壤(海拔700~1700m)—山地草甸土(一般零星分布在1000m以上);砖红壤地带主要分布在海拔200m以下低丘台地,由于没有高大山体,无典型垂直地带谱。

广东省还分布着较大面积的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有南方水稻土、石灰土、紫色土及滨海沙土、滨海盐土和潮土。南方水稻土集中分布在珠江、韩江、鉴江等河口三角洲平原及丘陵山地的宽谷盆地等冲积

洪积平原地区,以潴育型水稻土面积最大,是广东最主要的高产水稻土;石灰土主要分布在粤西北的韶关市;紫色土主要分布在韶关、肇庆、梅县、江门、佛山等市的白垩纪至第三纪红色构造盆地中的中低丘陵台地上;滨海沙土主要分布在湛江、汕头、阳江、惠阳、茂名等市沿岸及其岛屿的滨海地区;滨海盐土主要分布在湛江、珠海、江门、茂名、佛山、惠阳、深圳、汕头等市沿海港湾河口、三角洲前缘、泻湖或溺谷湾潮网带中部;潮土主要分布在佛山、惠阳、广州、韶关、江门、肇庆、汕头、梅县、深圳、湛江等市河流沿岸的河漫滩、河心洲或河流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或谷地上。

(2)植被

广东省光、热、水资源丰富,四季常青,植物种类繁多,全省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280科、1645属、7055种,其中木本4000多种,占全国木本植物的80%;另外还有栽培植物633种、真菌1959种。植物种类中,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有桫椤和银杉2种,属二级保护的有白豆杉、水杉、野荔枝和观光木等24种,属三级保护的有广东松、长苞铁杉、野龙眼和见血封喉等41种,还有省级保护的红豆杉和三尖杉等12种。

广东省既有地带性植被类型,也有非地带性植被类型。地带性植被类型由北往南依次为北部南岭地区典型的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中部的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南部的热带季雨林、沿海热带红树林;非地带性植被类型主要有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针叶林、竹林、灌丛和草坡,及水稻、甘蔗和茶园等栽培植

被,香蕉、荔枝、龙眼和菠萝是岭南四大名果,此外还有沙田柚、沙田桔等品种,经济价值可观。

2006年广东省林地(含园地)面积1110.31万hm2,其中有林地927.4万hm2;全省森林健康状况良好,健康和较健康的森林面积占全省林地面积的97.8%,森林生态效益总量高达6597.11亿元。全省林地侵蚀总体情况较轻,未受侵蚀林地面积957.95万hm2,受轻度侵蚀林地面积115.68万hm2,受中度以上侵蚀林地面积36.68万hm2,分别占林地总面积的86.28%、10.42%和3.30%。

1.2 社会经济概况

1.2.1 人口与民族

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广东全省人口出生率为11.70‰,死亡率为4.6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02‰;至2005年末,广东省常住人口达9194万人,在全国仅次于河南省和山东省,人口密度为511人/km2,其中深圳、东莞、汕头、佛山、中山、广州和揭阳7市人口密度超过1000人/km2。

广东省是56个民族成份齐全的省份,汉族人口85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8.6%;少数民族人口164万人。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有壮、瑶、畲、回、满族。改革开放后因人才流动、婚姻、务工经商等迁移或暂住广东的外来少数民族人口约104万人,集中在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等珠三角城市。

1.2.2 经济

据广东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广东省国民生产总值(GDP)25968.55亿元,同比增长14.1%,占全国GDP 的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71.36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3430.62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10966.57亿元,增长12.2%。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7.1%,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1.2%,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1.1%,金融业增长10.8%,房地产业增长13.9%,其他服务业增长11.4%。人均生产总值达28077元,增长12.9%。全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15.5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79.8元,比上年分别增长8.4%和8.3%。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市为36.2%,农村为48.6%。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349.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6350元,增长9.2%。

1.2.3 土地利用现状

广东省是我国人多地少的省份之一,2006年全省土地总面积中农用地1491.47万hm2,其中耕地288.25万hm2,园地96.76万hm2,林地1013.55万hm2,牧草地2.72万hm2,其他农用地90.18万hm2;建设用地175.28万hm2,其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142.41万hm2,交通运输用地11.77万hm2,水利水工建筑用地21.10万hm2;未利用地131.37万公顷,其中未利用土地70.91万hm2,其他土地60.47万hm2。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和耕地面积分别为0.21hm2和0.04hm2,

均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1.3 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1.3.1 水土流失现状

据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成果,广东省水土流失总面积14217.57km2,占土地总面积的7.91%。其中自然侵蚀面积11520.18km2,人为侵蚀2697.39km2,各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1.03%和18.97%。自然侵蚀中近80%的均为轻度或中度侵蚀,强度以上侵蚀面积仅占流失总面积的20.7%,其中崩岗侵蚀强度很大,面积仅982.84km2,但其所产生的侵蚀量却非常大,约占广东省总侵蚀量的40%。人为侵蚀以坡耕地、开发区诱发的侵蚀为主,占人为侵蚀总面积的85.4%,其中坡耕地诱发的侵蚀以轻度至中度侵蚀为主,面积1478.07km2,强度以上侵蚀面积仅92.36km2;开发区诱发的土壤侵蚀强度较大,强度以上侵蚀面积452.52km2,轻度至中度侵蚀面积为276.35km2。各种土壤侵蚀类型的面积统计数据见表1-4。

表1-4 广东省水土流失面积统计表

另外,据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科学考察成果,“十五”期间广东省各类开发建设项目扰动地表面积4121.65km2,占全国开发建设项目扰动地表总面积55284.23km2的7.46%,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除外)中排名第七;年均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面积2197.65km2,占全国的8.03%,在全国排名第二;五年内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量约1.37亿t,占全国总量9.46亿t的14.51%,在全国排名第一,远高于其他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表明“十五”期间广东省由于开发建设项目扰动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面积和水土流失量非常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1.3.2 水土保持现状

广东省水利部门一直对水土流失问题非常重视。早在1950年代初广东省就开始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40多年来共完成初步治理面积11727.2km2,营造水土保持林820万亩,经果林61.4万亩,梯田114.7万亩,封禁治理699万亩,种草64万亩。1986年以来,广东省人大提出了韩江上游、北江上游、东江中上游、江河整治等四个有关水土保持的议案,并采取工程与植物、农业耕作等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治理工作,在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脱贫致富和奔小康步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0年以来,广东省进一步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仅2004年,广东省就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5.6km2,建设基本农田40.9km2,营造水土保持林127.8km2,种植经济林果45.6km2,种草19.1km2,

封禁治理168.9km2,其它治理措施13.1km2,总投资10820万元。在治理中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并建立低、中、高层次的综合治理模式,大大改善了水土流失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其中减少土壤流失量1772万t,增加降水有效利用量5884万m3,增加粮食产量4343万kg,受益人口达187万人,进一步促进了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已经逐步成为广东省水土保持工作的重心,全省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涉及的行业包括水利、公路、电力、矿产开发、房地产开发、输油输气管线、航道整治等,通过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广东省的水土保持监督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一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逐步深入人心,民众的水土保持法制观念和水土保持意识大为增强,落实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已逐渐成为业主的自觉行动。二是省政府各职能机关依法行政的观念也在不断加强,为全面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水土保持监测是水土流失治理的基础资料来源,也是检验水土保持效果的重要依据。因此,开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水土保持监测。通过遥感调查,已掌握了全省水土流失的基本情况。同时,在一些小流域,利用GPS技术,进行小流域水土流失动态调查。其中,重点加强了生态修复示范县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以便能动态了解生态修复的效果,及时总结生态修复的经验。此外,进一步加强了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的监测。

1.3.3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1)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

《关于划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水利部公告2006年第2号)划定了42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其中广东省涉及到2个区,即东江上游预防保护区和东南沿海开发监督区。东江上游预防保护区涉及广东省韶关市的新丰县,河源市的源城区、紫金县、龙川县、和平县和东源县,以及惠州市的惠东县、博罗县和龙门县;东南沿海开发监督区涉及到广东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佛山市、东莞市、中山市和广州市辖区。

(2)广东省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第六条“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按国家、省、县三级划分,具体范围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告”的规定,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和授权,广东省水利厅以粤水农[2000]23号发布了广东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通告。

1)重点预防保护区

主要指北江和东江上游地区,包括韶关和清远市管辖的所有县(市、区);广州的从化市;惠州的龙门县。河源的和平、连平、东源和龙川县列为重点保护点。土地面积 5.38万km2,水土流失面积5052km2。重点预防保护区以保护现有植被为重点,禁止乱开滥垦和对林木的无序采伐,同时做好局部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

2)重点监督区

主要指珠江三角洲及南部沿海地区,包括深圳、珠海、汕头、佛山、东莞、中山、江门、阳江、揭阳、汕尾市管辖的所有县(市、区);以及广州的增城、花都、番禺市,惠州的惠阳市、博罗县;湛江的徐闻县、遂溪县、吴川市、雷州市;潮州的潮安县;肇庆的高要市。茂名的茂南区、电白县和云浮的云城、云安县矿区,列为重点监督点。土地总面积6.92万km2,水土流失面积4021km2。重点监督区在做好局部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同时,重点做好监督管理工作,防止因修路、采石、房地产开发等生产建设活动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3)重点治理区

主要指梅州、河源、云浮、茂名市管辖的所有县(市、区);肇庆的广宁县、封开县、怀集县、四会市、德庆县;以及惠州的惠东县,湛江的廉江市,潮州的饶平县。韶关的南雄市、始兴县,清远的连州市,汕尾的陆丰县,湛江的雷州市,揭阳的惠来县、普宁市,汕头的南澳县列为重点治理点。土地面积8.65万km2,水土流失面积8902km2。重点治理区的重点是做好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同时做好水土保持监督和管护工作。

1.4 水土流失类型区划分

在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中,广东省属水力侵蚀为主的一级类型区和南方红壤丘陵区二级类型区,侵蚀类型基本属水力侵蚀。根据土壤、地质、地貌的差异,将广东省划分为更细的四个水土流失类型区。

1.4.1 花岗岩山地丘陵侵蚀区

主要指连山、阳山、英德以南,高州、阳西、恩平、高明、三水、广州市区、东莞、海丰、陆丰、普宁、揭东、饶平以北,包括梅州、河源、肇庆、云浮、惠州全境和茂名的信宜,阳江的阳春,广州的花都、从化、增城,清远的清新、源城、佛冈,韶关的新丰,汕尾的陆河,揭阳的揭西,潮州的饶平县。土地总面积8.73万km2,占全省陆地面积的49%,人口2407万人。

本区多为山地丘陵区,海拔多在400m以下,土壤以花岗岩风化发育的赤红壤为主,由于人为活动较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全区水土流失面积7278km2,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51.2%,其中自然流失6217km2,人为流失1061km2,历来是全省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由于近15年来进行了连续的重点治理,水土流失程度有所减轻,但发展不平衡,特别是本区的西部,治理度低,许多严重流失区未能得到有效治理,仍是今后进行重点治理的主要对象。

1.4.2 沿海及珠江三角洲丘陵台地侵蚀区

主要指“花岗岩山地丘陵侵蚀区”以南地区,包括湛江、江门、佛山、中山、东莞、深圳、珠海、汕头全境,茂名(除信宜)、阳江(除阳春)、汕尾(除陆河)、揭阳(除揭西)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广州市区和潮州市区。土地总面积5.9万km2,人口4096万人,水土流失面积3874km2,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27.2%,其中自然流失2522km2,人为流失1352km2。

本区平原面积大,山坡坡度平缓,相对高度多在60~80m以内,易开发利用,许多低丘陵和台地被作为农业开发用地开发,这种趋势将会持续。且本区是广东省经济较发达地区,开发建设活动频繁,是广东省水土保持重点监督区域。

1.4.3 红色岩系侵蚀区

红色岩系包括紫红色页岩、砂岩、砂砾岩,分布较分散,在南雄盆地、灯塔盆地、罗定盆地、兴梅盆地等有集中分布。由于地域分散,难于集中划区,仅将南雄盆地的南雄、始兴划分为红色岩系侵蚀区。土地总面积4405km2,人口68万人,水土流失面积305km2。

本区坡度较缓,相对高度在60m左右,常作为土地开发的主要对象。水土流失以面状和沟状侵蚀为主,植被破坏后很难恢复,表土层基本已流失,现有土层均是母岩的风化物,土层浅薄,常常是风化一层流失一层。紫色土肥力较高,坡度平缓,开发程度高,存在严重水土流失的隐患。

1.4.4 石灰岩侵蚀区

主要指“花岗岩山地丘陵侵蚀区”以北地区,包括韶关(除南雄和始兴)、清远(除清新、清城和佛冈)的大部分地区,土地面积2.63万km2,人口451.3万人,水土流失面积2761km2,其中自然流失2522km2,人为流失239km2。本区特点是山高坡陡,土层浅薄,水土流失以面状侵蚀为主,也有泥石流等侵蚀类型。本区植被覆盖度较高,但也有裸露的石灰岩广泛分布。

广东概况之地理概况

广东概况之地理概况广东省行政区划简表

主要作物 多样性和丰富性是广东农业的基本特征。 广东有粮食、糖料、纤维、油料、烟茶、水果、药材、花卉、热作等类作物几百种。具有代表性的作物,主要有水稻、番薯、甘蔗、花生、蚕桑、香蕉、荔枝、菠萝、龙眼、茶叶、蔬菜等。 水稻 水稻是广东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它的播种面种和产量都占全省粮食作物的八成以上。水稻在广东分布很广泛,全省各地都有,但集中在三角洲和河谷冲积平原上。 番薯 番薯是粗粮,一般当作辅助粮食或用作饲料。它是广东第二大宗粮食作物,一年四季都有种植,分布也很普遍。 甘蔗 甘蔗不仅是最重要的糖料作物,而且是食品、医药、纤维等多种工业原料、生物能源(酒精等)以及畜牧、渔业的重要饲料。广东种蔗的范围很广,但以雷州半岛、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最集中。 花生 花生全身都是宝,是油肥兼用作物。花生在广东分布很广,每个县市都种植。鉴江中下游平原、潮汕平原、雷州半岛、海陆惠台地是著名的花生产区。 蚕桑 桑叶养蚕,蚕吐丝作纺织原料。在历史上,广东桑蚕业在全国曾占极重要的地位,珠江三角洲是全国三大桑蚕基地之一,创造出奇特的“桑基鱼塘”优良人工农业生态系统。现在,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已变化,广东桑蚕生产已由珠江三角洲向西江、北江、鉴江流域扩展和

转移。 柑桔 广东是全国柑桔主产区之一。广东除南岭山地外都可种植柑桔。目前,肇庆、揭阳、广州、惠州是柑桔的主要商品生产基地。 香大蕉 香大蕉即香蕉、大蕉的总称,是热带果品。香大蕉分布较广,最重要的产地是高州、东莞、中山、顺德、番禺、广州郊区。 荔枝 荔枝是我国特产水果,广东是荔枝原产地之一,有两千多年的种植历史。唐代诗人苏东坡曾用“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盛赞荔枝。茂名、广州、东莞、中山、新会、潮州、揭阳、惠州等地是主要产区。 菠萝 菠萝别名风梨,是罐头食品的好原料。广东是我国菠萝的主产区,徐闻、雷州、普宁、揭东、潮安等是集中产区。 龙眼 龙眼既可鲜吃,又可制成圆肉。圆肉在北方被誉为“南方的人参”。主要产区是茂名和珠江三角洲。 茶叶 茶叶是热带、亚热带多年生常绿灌木,茶叶是重要饮料。饮料有益健康,广东人喜欢饮茶,居家、酒楼、常饭、宴席、都有茶饮。广东种茶也很普遍,茶叶产量最大是清远、肇庆、梅州三市,种植10万亩以上的有英德、鹤山、饶平、潮州、高州、信宜等10多个县市。 蔬菜 蔬菜是副食品作物的总称。广东蔬菜种类多,一年四季都可种植,蔬菜产量居全国第一位,除了满足本身需要外,还有大量蔬菜销往港澳和北方各大城市。湛江、茂名是主要的“南菜北运”基地。 经济区划 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和特征,广东省可以划分为以下七个经济区。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 题目: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姓名: 学号: 专业: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授课教师: 完成时间: 2016年12月20日

摘要: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采用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三大产业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字:经济增长;三大产业;最小二乘法;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对于经济增长乃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状态及优化升级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十六大报告提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十二五规划纲要》又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和核心任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1、模型设定 通过对数据观察,根据搜集的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建立模型。其模型表达式为:

Y t=α+β1X1+β2X2+β3X3+μi (i=1,2,3) 其中: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增长率,X1、X2、X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的年增长率,α表示在不变情况下,经济固有增长率。可近似认为,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加权和,而βi分别表示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增长中的权数;βi X i则表示各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μi表示随机误差项。 通过上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GDP)会如何变化。从而进行经济预测,为产业政策调整提供依据与参考。 2、数据说明 以下数据来自财新网,见表1 表1单位:%

安徽省自然和人文介绍

安徽省介绍 一、概况 安徽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原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两省),省名取安庆府与徽州府名第一字为安徽。安徽因历史上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皖河而简称"皖"。 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亳州在商代曾为成汤之部,古寿春(今寿县)在春秋战国时曾为楚国首都。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面积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其中:淮河流域6.7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6.6 万平方公里,新安江流域0.65万平方公里。 二、区划人口 安徽位于东经114°54′~119°37′与北纬29°41′~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安徽现设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巢湖、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17个省辖市,5个县级市,56个县。 2007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6757万人,常住人口6118万人,城镇化率38.7%。 三、地理位置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安徽清初属江南省,康熙6年(公元1667年),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而正式建省,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公元前722—前481年)曾被封为伯国,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分别流经安徽省长达416公里和430公里,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

广东省及主要城市概况

广东省,简称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南端沿海的一个省份。广东位于南岭以南,南海之滨。与香港、澳门、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接壤;与海南隔海相望。省会广州。广东在语言风俗、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一面,与中国北方地区有很大的不同。近年来广东亦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深圳市位于广东省中南沿海地区,珠江入海口之东偏北。深圳市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中南沿海,陆域位置东经113°46′至114°37′,北纬22°27′至22°52′。东西长81.4公里,南北宽(最短处)为10.8公里,东临大鹏湾,西连珠江口,南邻香港,与九龙半岛接壤,与香港新界一河之隔,被称为“香港的后花园”。圳这座新兴的城市整洁美丽,四季草木葱笼,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地开发了不少旅游景点,将自然风光与人工建筑巧妙结合。深圳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保存在地上、地下的文物古迹十分丰富。80年代深圳博物馆考古人员进行了文物普查,发现了一大批颇有价值的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古寺庙、古城址和风景名胜等。深圳市人民政府于1983年先后公布了两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名胜古迹作了修复,再现了原有的风貌,以供游人观赏。深圳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夏无酷暑,时间长达6个月。春秋冬三季气候温暖,无寒冷之忧。年平均气温为22.3℃。景观:锦绣中华、世界之窗、明思克航母世界、欢乐谷 广州是广东省的省会,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海滨城市,广州位于东经113。17`,北纬23。8`,地处中国大陆南部,广东省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广州临南海,邻近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广州属丘陵地带。中国的第三大河----珠江从广州市中心穿流而过。广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相传在远古时候,曾有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服、骑着嘴衔稻穗的五色仙羊降临此地,把稻穗赠给百姓,祝愿这里永无饥荒。从此,广州便有“羊城”、“穗城”的美称,“五羊”也成为广州的象征。广州既是中国也是世界名城,又是一座古城,因历史上有五羊仙子降临献稻穗的故事,广州又称为“羊城”和“穗城”,简称“穗”;广州一年四季如春、繁花似锦,除夕迎春花市闻名海内外,故又有“花城”的美誉。广州地处低纬, 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表接受太阳辐射量较多,同时受季风的影响,夏季海洋暖气流形成高温、高湿、多雨的气候;冬季北方大陆冷风形成低温、干燥、少雨的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1.4-21.9度,年降雨量平均为1 623.6-1 899.8mm,北部多于南部。 1982年,广州被国务院选定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我国重点旅游城市。1999年1月,广州被评为优秀旅游城市。景观:白云山、莲花山、南海神庙、佛山祖庙、广州动物园等。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北距广州50公里,南离深圳90公里,水路至香港47海里,至澳门48海里,处于穗港经济走廊中间,是广州与香港之间水陆交通的必经之地。东莞历史源远流长。据历史记载:新石器时代,其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20世纪的夏代,东莞属南交址。春秋战国时,东莞属"百粤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东汉顺帝时,分番禺立增城,东莞属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东官郡。进入晋代,废东官郡,东莞分属番禺、增城。莞市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甚多,旅游资源丰富。东莞博物馆珍藏有村头遗址等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出土文物。东莞是英雄的土地,鸦片战争揭开中国近代史第一页,有中外闻名的林则徐销烟池、水质角炮台、威远炮台等抗英古战场遗址,有鸦片战争博物馆、海战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东江众人民的根据地,大岭山抗日史实陈列馆和榴花抗日纪念亭,吸引不少游客瞻仰。东莞濒临南海,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这里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3.3摄氏度,年均降水量2042.6毫米。景观:有中外闻名的林则徐销烟池、沙角炮台、威远炮台等抗英古战场遗址,有鸦片战争博物馆、海战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东江人民的根据地,大岭山抗日史实陈列馆和榴花抗日纪念亭,吸引不少游客瞻仰。 惠阳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南部,南抱大亚湾,与香港隔海相望;西连深圳;中部与惠州市相连。惠阳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资源丰富,是著名历史人物邓承修、邓仲元、叶挺的故乡,是广东著名的侨乡。惠阳隋名为归善县,属循州治,明、清属惠州治,1912年改称为惠阳县。惠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资源丰富、物产繁多,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从公元366年设立县建制至1994年撤县设市,有1628年历史;是邓承修、廖仲恺、廖仲元、叶挺的故乡。惠阳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山、水、海、岛、泉、寺、文、史、迹等特征,宜于开发各种休闲、娱乐、度假、旅游等项目。境内海岸线长51.8公里,其中有30多公里宜

浅谈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状况

浅谈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状况 金融学院 09投资 王璐 902026105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引入了三次产业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就是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属性是其生产物取自于自然力,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则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被解释为繁衍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如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地产,公共设施,科教文卫等等。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数量比例关系。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不仅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着联系,而且各种资源在产业间的分配以及由此综合形成的产品产量或产值也存在着数量比例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用产值结构衡量,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降到15%左右,达到了完成工业化的标准。但是,第一产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总数的比重还在50%以上,远未达到基本上完成工业化时的就业结构要求。 (2)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我国工业增长吸纳就业的能力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特别是近几年,工业产值虽然持续增长,但就业却在绝对下降。 (3)高增长新生行业的地位尚不突出。我国每一轮高速增长时期,都依靠结构调整升级产生一批高增长性支柱行业,带动整个经济高速增长。近年来的IT 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导致其中的泡沫十分严重,更是由于08年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今年的高增长行业的不堪一击。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0~17个百分点,而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扭曲,没有正确的政策来制约,从而使得服务行业目前而言一片混乱。 (5)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众多,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其它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我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模式,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将难以承受。 面对当前不容乐观的产业格局,我国必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以适应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 1.农业基础地位不变,把优化第一产业优化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任务。农业在国民中的比重将持续下降,但其重要性和基础地位不会改变。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较低,耕作方式和农产品品种的竞争能力差,因此,学习西方大国的农业机械化,向集约式农业发展,改变以往的浪费、低效不合理模式。另外应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合理配置土地、水、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

安徽省基本情况简介

安徽省及蚌埠市基本情况 一、安徽省经济社会和国土资源管理概况 (一)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安徽地跨长江、淮河南北,与江苏、浙江、湖北、河南、江西、山东接壤,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5%。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将全省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境内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800平方公里。2014年,安徽省常住人口6082.9万人,全省生产总值2084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第一产业增加值2392.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20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252.4亿元。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11.5:53.7:34.8,人均GDP达34427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21256.3亿元,第一产业投资542亿元,第二产业投资9417.8亿元,第三产业投资11296.5亿元。全省财政收入366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18.4亿元。 (二)各市州GDP排名。安徽省辖16个地级市,省会合肥。2014年底,各市GDP和人均收入排名为:

(三)安徽省国土资源概况。 1.安徽省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储量丰富。其中煤、铁、铜、水泥用灰岩、方解石是安徽省优势矿产,其资源储量在华东乃至全国均位于前列,是长三角经济区能源、金属和非金属原材料基地。2007年资源储量统计表列入矿区1084处(不含共伴生矿床286处),其中大型矿床159处,中型227处,小型304处,小型以下394处。 2.安徽省2014年关闭非煤矿山367座,其中露天矿山229

座、地下矿山32座、尾矿库12座、砖瓦黏土矿山94座,超额完成国家和省政府下达的关闭任务 3.2013年底,安徽省建设用地总规模达2905.35万亩,全省人均占有建设用地达到27 4.5平方米,超过国家标准的上限。许多地方建设用地增速较快、用地效率不高、结构失衡等阶段性特征明显,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仍很突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任务繁重。 4.2013年第二批补充耕地指标交易会于2014年1月3日在省政务服务中心交易大厅举行,本次成交面积5538.7535亩,成交总价1620 5.6511 万元,平均成交价2.9万元/亩。 二、蚌埠市经济社会和国土资源概况 (一)蚌埠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蚌埠市是安徽省直辖市,因古代盛产河蚌而得名,有“珍珠城”的美誉。面积:总面积5952平方公里。人口:总人口343万人。下设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龙子湖区四个市辖区,管辖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三个县。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京沪铁路、淮南铁路、三洋铁路的交汇点,同时也是京沪高铁、京福高铁、哈武高铁、哈沪高铁的交汇点。2014年生产总值(GDP)1108.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

中山基本概况-中山网

中山基本概况 【自然地理】中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处,北接广州市番禺区和佛山市顺德区,西邻江门市区、新会区和珠海市斗门区,东南连珠海市,东隔珠江口伶仃洋与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相望。全境位于北纬22°11′~22°47′,东经113°09′~113°46′之间。行政管辖面积1891.95平方公里。市中心陆路北距广州市区86公里,东南至澳门65公里,由中山港水路到香港52海里。市政府设于东区松苑路1号。 中山市地质发展历史悠久,地壳变动频繁,地质构造体系属于华南褶皱束的粤中坳陷,中山位于北段。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中部高亢,四周平坦,平原地区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五桂山、竹嵩岭等山脉突屹于市中南部,五桂山主峰海拔531米,为全市最高峰。地貌由大陆架隆起的低山、丘陵、台地和珠江口的冲积平原、海滩组成。其中低山、丘陵、台地占全境面积的24%,一般海拔为10~200米,土壤类型为赤红壤。平原和滩涂占全境面积的68%,一般海拔为-0.5~1米,其中平原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和基水地,滩涂广泛分布有滨海盐渍沼泽土及滨海沙土。河流面积占全境的8%,西江下游的西海水道、磨刀门水道自北向南流经市西部边界,由磨刀门出南海;北江下游的洪奇沥水道自西北向东南经过市东北边界由洪奇门出珠江口。其间汊道纵横交错,其中小榄水道、鸡鸦水道横贯市北半部,汇入横门水道由横门出珠江口。水系划分为平原河网和低山丘陵河网两个部分,平原地区河网深受南海海洋潮汐的影响,具典型河口区特色。 中山市地处低纬度区,全境均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境内太阳高度角大,太阳每年有两次从天顶经过。夏至日,石岐的太阳高度角最大可达89°;冬至日,太阳高度角也有44°。全年太阳辐射量大,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445155.4焦尔/平方厘米,7月最多,达51141.3焦尔/平方厘米;2月最少,仅23285.7焦尔/平方厘米(此项观测业务已停止)。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43.4小时,占年可照时数的42%;最多日照时数为2392.6小时(1955年),占年可照时数的54%;年最少日照时数为1448.2小时(1994年),占年可照时数的33%。终年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为22.0℃。月平均气温以1月最低,为13.6℃;7月最高,达28.5℃。极端最高气温38.3℃(2004年7月1日),极端最低气温-1.3℃(1955年1月12日)。濒

安徽省煤炭资源简介

安徽省煤炭资源简介 一、概况 安徽省位于我国东南部,地理位置是:东经115°~119°40′,北纬29°26′~34°40′。全省面积139000余平方公里。省内交通方便,铁路有津浦、陇海京九、符夹、淮南、濉阜、宁铜等线连接主要城镇与矿区;航运以长江、淮河为主干,其它涡河、颖河、巢湖等均可通轮;公路以市县为枢纽,构成全省公路网。全省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淮北煤田和淮南煤田,为华北型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其次为皖南煤田,分布在沿江江南一带,为华南型上二叠统龙潭组、下二叠统梁山组及下侏罗统昆山组的含煤地层。现有巢湖、安庆贵池、芜铜和宣泾五个矿区。全省含煤面积约为180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2.9%。截止1992年底,全省煤炭保有储量2735856.56万吨,其中生产井和在建井储量874662.89万吨,供进一步勘探的储量1158919.87万吨。预测储量6115551万吨,其中预测可靠3218962万吨,皖南下寒武统石煤,计划处至300米储量构80亿吨。 二、含煤地层及煤质特征 (一)含煤地层特征 (1)华北型含煤地层,自下而上有: 中石炭统本溪组:由风化赤铁矿、铁铝质粘土岩、薄层灰岩组成,局部夹薄煤。 上石炭统太原组:由灰岩8~14层,含煤1~11层及砂泥岩组成。 下二叠统山西组:岩性由泥岩、粉砂岩、砂岩与煤层组成,含水量煤1~3层,煤厚1.65~7.00米。

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岩性由泥岩、砂岩及煤层组成,含煤2~20层,煤厚5.50~18.73米。 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岩性由粉砂岩、泥岩、花斑状鲕状泥岩及沙岩组成,含煤1~19层,煤厚1.95~13.09米。 (2)华南型含煤地层,下下而上有: 下二叠统栖霞组:由灰岩、粉砂岩及炭质泥岩组成。底部梁山组(仅贵池矿区出露),厚度小于20米,岩性为灰黑色泥质页岩、炭质页岩、粉涛岩、顶部含泥质灰岩,夹透镜状、鸡窝状煤一层。煤层为局部可采,平均厚0.5米。 下二叠统孤峰组:由万南页岩、炭质页岩及沥青质灰岩组成,不含煤。 上二叠统龙潭组:岩性由页岩、砂质页岩、含菱铁及遂石结核的泥质粉砂岩、炭质页岩及煤层组成。上部含煤3~7层,煤厚0~7.4米,可采1~2层,厚0.34~4.8米。 上二叠统大隆组:由硅质页岩、硅质岩、硅质粉砂岩、炭质面岩及灰岩组成,厚10~71米。 下侏罗统昆山组:由砂砾岩、砂岩、炭质泥岩及煤层组成。岩性、岩相及含煤性变化很大。含煤3~12层,可采或局部可采2~4层。本组地层仅在安庆、巢湖矿区发育。 中侏罗统自流井组:由粉砂岩、石黄钙砂岩及花斑状页岩组成,不含煤。 上侏罗统:为一套巨厚火山碎悄岩沉积,下部夹砾岩、粉砂岩、煤线及泥灰岩。 (二)煤质特征 本省煤类齐全,各矿区及不同时代煤的煤质特征,均具明显的差异性。煤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时期,急需国家政策的制约目前而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错位。 (2)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 (3)高增长新生行业的地位尚不突出。我国缺乏高增长性、带动力强的支柱行业,这是经济增长

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的IT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导致其中的泡沫十几分严重,更是由于08年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今年的高增长行业的不堪一击。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用三种国际上常用的指标衡量,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0~17个百分点,而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扭曲,没有正确的政策来制约,从而使得服务行业目前而言一片混乱。 (5)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众多,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其它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我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模式,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将难以承受。 二、WTO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取向

安徽省情概况

省情概况 安徽建省于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因境内有皖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现辖16个地级市、62个县(市)、43个县级区和15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016年末,全省户籍人口7027万人,比上年增加77.9万人;常住人6195.5万人,增加51.9万人。城镇化率52%,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2016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2411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567.7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11666.6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9883.6亿元,增长10.9%。2016年,全省就业人员4361.6万人,比上年增加19.5万人;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644.6千公顷,比上年扩大11.7千公顷;全省固定资产投资26758.1亿元,比上年曾长11.7%;全省财政收入4373亿元,比上年增长9%,其中地方财政收人2673亿,增长8.9%;全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98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 安徽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东、沿江通海,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5%,居第22位。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世称江淮

大地。长江流经安徽境内约400公里,淮河流经省内约公里,新安江流经省内242公里。长河、淮河横贯东西,将全省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境内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800平方公里。 安徽在中国交通干线网中具有承东启西的地位,铁路密度居华东前列。武汉—合肥—南京铁路客运专线将合肥到上海、武汉的行程缩短到3个小时和2个小时;京沪高速铁路使合肥到北京的行程缩短到4小时左右。2016年,全省新增高速公路294公里、一级公路667公里、铁路营业里程62.3公里。到2016年末,全省高速公路达4543公里、一级公路达3833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达4124.4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1354公里。合宁高速东达宁沪,芜宣高速南连杭,合安高速西接武汉,合徐高速北通徐州,一个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已基本形成。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是国内4E级枢纽干线机场。 安徽资源条件优越,全省已发现的矿种为128种(计算到亚矿种为160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24种(含亚矿种),其中能源矿种6种,金属矿种22种,非金属矿种94种,水气矿种2种。安徽煤、铁、铜、硫铁矿等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2016年地质勘查部门开展各类地质(科研)项目(省级)158项,新增查明资源储量的大中型矿产地10处,新增探明储量矿种1种(镍矿)。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黄山、西递和宏村古民居群等被联合国

广东省概况

广东省概况 广东省,简称“粤”,是中国大陆南端沿海的一个省份,位于南岭以南,南海之滨,与香港、澳门、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接壤,与海南隔海相望。地处北纬20°19′~25°31′,东经109°45′~117°20′。北自乐昌坪石,南至徐闻海安,相距约800公里,东自饶平大埕,西至廉江高桥,约1000 公里。大陆岸线长3368.1 公里。沿海共有面积500 平方米以上的大小岛屿759 个,岛屿岸线长1649.5 公里(不包括香港、澳门和东沙群岛地区)。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个。陆地面积17.8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岛面积1600平方公里。水深200米以内的大陆架东起台湾线滩南部,西至北部湾东部,南至琼州海峡中部,有17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省会广州,辖21个省辖市,其中副省级城市2个(广州、深圳),地级市19个。 广东在语言风俗、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一面,内部有三大民系,思想和文化与中国北方地区有很大的不同。广东人口超过一亿多人,其中外国人士已达上百万,经济实力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并超越新加坡、台湾和香港。广东已成为我国人口最多,外国人士最多,经济实力最强,文化最开放的省份。 自然条件地质为多轮回造山区。地貌结构上山地占31.68%,丘陵占28.5%, 台地占16.1%,平原占23.7%。东北—西南走向山脉,有南岭山、罗平山、莲花山,海拔600米~1 100米。西北一东南走向山脉,海拔800米~1 200米,最高峰石坑崆海拔1 902米。丘陵分布于山地四周。台地平原分布在东南沿海和各江中下游谷地。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较大。除粤北山区属中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外,大部地区为南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年均温19℃~23℃,由东北向西南沿海递增,1月均温9℃~15℃,7月均温28℃~29℃。大部地区无霜雪。年均降水量1500~2 000毫米,年蒸发量1 000~1 200毫米,属湿润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明显,汛期(4~9月)占全年80%。沿海夏秋两季受热带风暴袭击,年均10个,登陆的有4~5 个,占全国登陆热带风暴的50%左右。河流有珠江水系、珠江三角洲水系和粤东、粤西沿海独流水系。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1 800亿立方米。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夏秋易生洪涝,沿海台地区有缺水现象。土壤主要分布为:粤西雷州半岛是砖红壤、赤红壤,粤东和粤中地区是红壤、黄壤、紫色土、山地草甸土,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潮土、滨海盐土、砂土、水稻土。北部南岭地区为典型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中部为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南部为热带常绿季雨林。维束管植物有6 000多种,其中属热带的植物4 000种,特有种1 000种,古老树种30种。水松、苏铁、树蕨等被称为“活化石”。主要林木有松、杉、梓、桉等。水果有200 多种,其中荔枝、菠萝、龙眼、香蕉和柑橘被誉为岭南佳果。历史沿革广东是中国文化发祥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二三十万年前,就有“马坝人”(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期的古人)在韶关、油江一带繁衍生息。春秋以前属扬州徼外地。春秋战国时属百粤(越)地。秦置南海等3 郡,辖番禺、龙川等4 县。两汉设交州(交趾部)等3 州,辖南海、苍梧等郡,20 余县。三国吴分置广州,辖南海、苍梧等郡共29 县。隋设南海、义安等9 郡,辖59 县。唐置岭南道,辖广州等20州,71 县。宋设广南东、西路,辖广州等17 州(府),49 县。元置广东、海北、海南道等3道。辖广州等19路(州),49县(录事司)。明设布政司,辖广州、韶州等10府及罗定直隶州,77县、8散州。清设广东省,辖南韶连等6道,广州等9府,南雄等4 直隶州和佛冈等2 直隶厅,86 县(散州、散厅)。民国初年,辖粤海等6 道、94县,后废道,辖98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辖99县。1987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基本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如何,在新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政策作用的空间有多大,其未来走向是什么,都是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在对中国过去产业结构政策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在WTO背景下未来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的走向。 一、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当时中国基本上遵循了苏联模式,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政府利用严格的价格管制、强制命令等行政手段优先将稀缺资源配置到重工业部门,使得重工业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这在当时严酷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是符合历史和逻辑的必然选择,也为我国在短期内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奠定了经济技术基础。但是,重工业的超前发展也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制约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时,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为了矫正畸形的产业结构,协调各产业部分的发展,政府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先后出台了轻纺工业优先发展政策、促进“短线”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的政策和限制“长线”的加工工业发展的政策。从这些政策实施的结果看,促进农业和轻纺工业发展的政策效果显著。到1982年,我国粮食和工业消费品长期供应紧张的状况已有根本改变;促进“短线”产业和抑制“长线”发展的政策效果就十分有限了。在整个80年代,尽管国家鼓励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并在资金、物资、能源、交通等方面进行扶植,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却始终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其“瓶颈”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相反,国家限制发展的生产能力过剩的加工工业却不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在产业结构失衡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之后,国家在继续坚持执行“促短限长”的结构调整政策的同时,开始重视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政府明确提出了“有重点地开发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产品,努力开拓新的生产领域,有计划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及“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七五”计划执行的结果看,结构失衡问题依然严重,新兴产业的建立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的进展十分缓慢,产业政策目标基本没有达到,以至于“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与“七五”极为相似。90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加工工业因其经济技术特性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中小加工企业迅速大量涌现,“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不仅没有得到执行,而且加重了业已存在的产业结构失衡、产业低度化和分散化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被迫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 “九五”期间,我国在成功实现国家经济“软着陆”的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突出表现为一般加工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技术相对密集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尤其是技术密集度高和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征的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比重明显上升。1999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在制造业的比重已高达8%。2000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了33.7%。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和交通运输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家用电器已经成长

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

中国地理 一、概况 1.地理位置和范围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内海为渤海和琼州海峡,黄海、渤海全部分布在大陆架、东海大部分、南海一 部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 经纬度位置:4°N-53°N(分属热带和北温带),73°E-135°E(分属五个时区)。 范围:北至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 西至新疆帕米尔高原;东至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 2.邻国:14个陆上邻国(陆界长2万多千米),6个隔海相望国家。 3.行政区划: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4.民族: 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壮族(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汉族分布遍及全国,集中在东部、中部。 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云南、贵州、广西、新疆等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省区。 5.人口:东部人口多,人口密度较大;西部人口少,人口密度小。人口密度线:黑龙江黑河至云南的腾冲一线。 农村人口比重仍然偏大。城市发展政策: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

小城市,建设新型乡镇,大小城市有机结合,城乡人口合理布局。 侨乡:广东、福建。人口方面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二、地形 1.地形的总体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2/3)。 ①关注:阶梯交界处的水电站②我国沿不同经纬度的地形剖面图:沿经 线作 剖面: 30° N、 38°

N、 45°N 沿纬 线作 剖面: 90° E、 100° E、 110° E 2.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使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流、沟通东西交通; 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地段,落差大,产生 巨大水能; 3.主要山脉——构成地形骨架,成为地形区之间的分界线(结合地形图) 东西走向:北:天山—阴山;中:昆仑山—秦岭;南: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东:台湾山;中:长白山—武夷山;西:大兴安 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世界最雄伟,主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尼泊尔 边境,海拔8848米

安徽省、合肥市基本情况介绍

安徽省基本情况介绍 一、安徽省概况 安徽建省于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因境内有皖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现辖16个地级市、62个县(市)、43个县级区和15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012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902万人,常住人口5988万人。 安徽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东、沿江通海,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5%,居第22位。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世称江淮大地。长江流经安徽境内约400公里,淮河流经省内约430公里,新安江流经省内242公里。长江、淮河横贯东西,将全省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境内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800平方公里。 安徽在中国交通干线网中具有承东启西的地位,铁路密度居华东前列。武汉—合肥—南京铁路客运专线将合肥到上海、武汉的行程缩短到3个小时和2个小时;京沪高速铁路使合肥到北京的行程缩短到4小时左右。截至2012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3210公里,在建里程超过1000公里,合宁高速东达宁沪,芜宣高速南连杭

州,合安高速西接武汉,合徐高速北通徐州,一个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已基本形成。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是国内4E级枢纽干线机场。 安徽资源条件优越,全省已发现矿种达158种,探明资源储量的有126种(含普通建筑石料矿种),其中煤、铁、铜、硫铁矿等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黄山、西递和宏村古民居群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拥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采石矶、巢湖、花山谜窟、太极洞和花亭湖等10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拥有歙县、寿县、亳州、安庆和绩溪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5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曾培育出道教文化、建安文学、桐城派、北宋理学、徽文化等,涌现出老子、庄子、管子、曹操、华佗、包拯、朱元璋、李鸿章、胡适等一批著名历史人物。产生于淮河流域的老庄道家学派,与儒家学说一起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两大支柱;徽文化是明清时期最有影响的文化流派。徽剧是京剧的主要源流之一,黄梅戏是中国四大戏曲门类之一,池州的傩戏号称"戏剧活化石",淮河两岸流行的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 安徽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制造业基地,汽车、机械、家电、化工、电子、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在全国占有

安徽省农村基本现状调查报告

安徽省农村基本现状调查报告题目:家庭生产情况调查报告 指导老师:*** 姓名:*** 学号:*** 专业:12级农林经济管理 时期:2015-02-13—03-05

目录 引言 (3) 家庭生产情况调查报告的意义 (3) 一、调查过程 (4) 二、问卷信息分析 (5) 三、调查结论 (8) 四、政策与建议 (9)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家庭生产情况调查报告的意义引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农业为基础来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来发展我国工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由于我国广大职工和城市其他居民食用的粮食、副食品,全部是农业生产出来的;我国工业和其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劳动力,极大部分来自农村;我国轻工业品的市场,主要在农村,重工业品的相当大部分,也在农村销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资金,有一半以上是直接或间接通过农业积累起来的。由此可见,农业基础作用在于,它既支援农业的发展,同时又制约着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如果超过了农业所能支援的可能性,就不可能有工业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农业既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那么发展农业生产,就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前提,就成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的任务。要想迅速地发展农业生产,要想增加农业各部门的产品产量,就必须深入研究发展农业生产中的各项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措施和办法,而农业生产情况调查所需要的各项资料,就能满足这方面的需要。因此,农业生产情况调查,对于党和政府全面了解农业生产的情况,深入研究农业问题,具体领导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产量,力争使全国的工农业的年中场子翻两番的宏伟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广东省云浮市概况

广东省云浮市概况 20170309更新一、地理位置 云浮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中游以南,与肇庆、佛山、江门、阳江、茂名、广西梧州接壤。云浮市区距广州140多千米,水路距香港177海里,上溯广西梧州60海里。全市位于北纬22°22′至23°19′和东经111°03′至112°31′范围内。全市土地面积7785.11平方千米。云浮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市内主要河流罗定江(又称南江)、新兴江均大致呈西南——东北流向。西部、西南部、东南部与邻区、邻市俱以山岭为界,唯北部以西江为界。丘陵是云浮市主要地貌,多沿山地边缘发育,高丘陵海拔250至450米之间,低丘陵海拔100至250米之间。低丘陵坡度平缓,多为15至20度。在总面积中,山区面积占60.5%,丘陵面积占30.7%,是典型山区市。 二、工程地貌 云浮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市内主要河流罗定南江、新兴江均大致呈西南——东北流向。西部、西南部、东南部与邻区、邻市俱以山岭为界,唯北部以西江为界。丘陵是云浮市的主要地貌,多沿山地边缘发育,高丘陵海拔250~450米之间,低丘陵海拔100~250米之间。低丘陵坡度平缓,多为15度~20度。 三、气候条件 云浮市的主要气候特点是开汛偏晚、年平均气温略偏高、降水量正常略多;前汛期降水时段集中,降雨频次高,雨量分布不均;后汛

期台风影响严重;入冬寒潮早、造成异常低温。气候影响综合评价为较差年景。 云浮市年平均气温22.1℃,历年同比偏高0.4℃;云浮市年平均降水量1546.5mm,历年同比偏多1.2%;年日照时数1478.2小时,历年同比偏少12.0%。 四、交通条件 1、水运 云浮水路、公路、铁路便利。西江黄金水道贯穿全境,云浮新港位于珠江水系“黄金水道”的西江中游南岸云安区六都镇河段,上距广西梧州108公里,下距肇庆65公里,距广州210公里,距香港177海里。云浮新港是珠江水系规划中的地区重要港口,是珠江水系最具发展潜力和竞争能力的口岸,同时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项目。云浮新港是广东内河第一大港。 2、航运 罗定机场:民航机场,中国第一家县级自资机场。1996年开始已停用。 3、铁路 珠三角规划城际轨道建设,广佛肇轻轨将延伸到云浮。时速200公里的广佛肇轻轨正在动工建设,预计2012年肇云段将动工建设。轻轨站初步设计在思劳镇,都杨镇和云浮城区; 南广高速铁路:跨桂、粤两省区,为双线电气化国家I级铁路,云浮境内设云浮东站、南江口站、郁南站。此高铁于2014年12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