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毛概试题及答案41439

毛概试题及答案41439

一.简答题(四选二)10分/题

1.社会主义改造为后来改革开放奠定了哪些基础?(两个三十年的比较)

(P96社会主义改造内容)(1)确定社会主义制度

1956年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

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第二,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失或正在消亡;

第三,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已经初步奠定。

(2)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两者本质上都是我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3)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改造为改革开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基础,没有这些基础和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

(4)前三十年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教训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探索,为后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工农业经济基础和经验教训。是一脉相承的。

2.简述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毛泽东的历史功绩)

(1)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的基本原则。《论十大关系》的发表,表明毛泽东对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已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思路。

(3)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等观点。

(4)总体来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取得的理论成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良好的开端,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基础。(+P114(4))

3.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P255-261)

4.简述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结合中国梦)(P30,P36)“三个代表”P30

主要内容: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一,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第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科学发展观P36

主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指导意义: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第二,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第三,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者是一脉相承的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是改革开放实践的

结晶,他们之间并不是后一个取代前一个的关系,他们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邓

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思想内容上相互继承、不断深化,又各有侧

重。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

的问题。

5.简述一国两制理论(P302-305)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

基本内容:(1)一个中国(2)两制并存(3)高度自治(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重要意义:第一,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第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三,既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第四,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第五,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6.中国政党制度(介绍)比较西方两党制的区别(比较:西方没我国优越,为什么)

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

具有如下特征:P230

P230-231

从基本国情和实践效果认识和分析,我国政党制度优于西方的两党制或者多党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实质是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在政治上的反映。我国的政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同社会主义国家国体性质相适应。

二.辨析题(四选二)10分/题

1.中国已和平崛起为世界型大国,因此必须在国际形势上起重要作用。

正确。

1)根据各项数据证明,中国已和平崛起,P332第一段。

2)国际形势主要特点:两点P316,

P332

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如何起重要作用P333

2.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性质和解决方式完全一样。(P311)

答:错误

新世纪新阶段对台方针政策:(1)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2)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3)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4)

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5)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6)

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3.现在私营企业主与社会主义改造前的私营工商业者一样。

错误。私营业主就是私营企业的老板。私营企业主的身份: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

复杂劳动者。我们国家形成这样一种观点是,只把私营企业主看做为资本的所有者,即资本家,而不承认这部分人同时也是复杂劳动者,即劳动人民中的一分子。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在私营工业中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在私营商业中采取委托经销、代销等形式,既帮助私营企业克服困难,也使其生产和经营开始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这些企业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34.5%、企业公积金30%、工人福利费15%、资方红利20.5%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即当时所说的“四马分肥”。资方红利大体占四分之一,资本主义的剥削受到限制,工人在企业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这就使企业具有了社会主义的因素。

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国家向私营企业投资入股,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国家和资本家共同所有;企业利润的分配仍为“四马分肥”;国家派干部(即公方代表)进入企业内部,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同工人、资本家(私方代表)共同管理和改造企业,公方代表居领导地位。由于公方代表和私方代表是领导与被领导的管理。所以,公私合营企业中,资本家由过去的主管者变成在公方代表领导下参加管理,只是在公私关系的问题上,仍以资本家的身份同公方代表进行协商。工人群众的地位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既然企业财产有一部分仍归资本家所有,工人也就没有最后摆脱雇佣劳动者的地位,仍然有被剥削的成分。但是,由于企业的财产也有一部分归国家所有,企业管理权实际上由国家来掌握,按照国家计划进行生产经营,工人的劳动主要是完成国家计划,满足社会需要,为国家创造利润,工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是雇佣劳动者,工人的工资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按劳分配的内容。而且,工人也参加企业的民主管理,和公方代表一起,实际上已经发挥企业的领导作用。这样,资本家的剥削进一步受到限制,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发展生产、满足人民需要和完成国家计划为目标,因而已经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进入高潮。年底,全国99%的工业企业和82%的商业企业实行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这标志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国家对合营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定股定息,国家委派人员负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统一调配企业的人、财、物,生产资料为国家所有。国家按企业资本的股份额,每年拨付给原工商业者5%的定息,开始决定付息7年,后来又延长3年,共计10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后,企业的生产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基本上成为社会主义国营性质的企业。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方在职人员和资方代理人采取“包下来”的政策,以企业为基地,根据“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原则,对他们在政治上适当安排、工作上发挥作用、生活上妥善照顾,通过改造阶级成分的方式达到从整体上消灭资产阶级的目的。

毛泽东指出,“工商业者的彻底改造必须是在工作中间,他们应当在企业内同职工一起劳动,把企业作为自我改造的基地”。与此同时,他们“经过学习改变自己的某些旧观点,也是重要的。工商业者的学习,应当以自愿为基础”。

为了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党和国家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为资本家在企业中安排一定的工作,发挥他们的技术特长和管理经验,为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创造了条件,使企业成为他们进行自我改造的基地。据统计,1957年全国71万在职私方人员和10万左右资本家代理人全部安排了工作,60——65%安排直接参加生产经营,35——40%安排为企业管理人员;

另一方面,重视对资本家进行思想改造,安排他们进行学习,组织他们到各地参观,帮助他们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提高他们接受改造的自觉性,从而使许多工商业者提高了自己的觉悟,真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譬如,1956年1月10日,天津《大公报》记者就私营工商业积极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采访了全国工商联主任陈叔通。陈叔通说,毛泽东同志“对私营工商业者作了亲切的指示,指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我们祖国的伟大前途,教导我们工商业者认清自己的前途,掌握自己的命运” ,“大大地鼓舞了全国工商业者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热情”。

又譬如,在上海私营工商业全部申请公私合营的前夕,新华社记者采访了申新棉纺织印染厂总管理处总经理荣毅仁。当记者向他提出“作为一个资本家,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时候,他说:“是的,我是一个资本家,但是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我想应该从作为一个中国人谈起。”当记者问:“消灭剥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你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他回答:“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而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

当时许多民族企业家也都表达了相同的感受。他们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证明社会主义改造不仅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是成功的,对民族资本家的改造也是相当成功的。而这批民族工商业企业家后来大多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改造资本家个人与消灭他们所属的资产阶级相结合,既避免了激烈的阶级对抗,减少了改造的阻力,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由于国家所采取的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措施,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的,并且国家十分注意保护原有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秩序,不使其发生混乱,因此,在实现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根本性变革的过程中,工商业本身不仅没有遭到破坏,而且还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1956年1月底,全国50多个资本主义工商业比较集中的大中城市都相继宣布实现全市的全行业公私合营。到年底,全国私营工业户数99%,私营商业户数的82.2%,分别纳

入了公司合营或合作社的轨道,标志着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实现,使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关系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历史性变化。在公私合营企业中,资本家所占有的生产资料已全部转归国家所有,他们除了领取定息外,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对生产资料的支配权;资本家不再是企业的主人和支配者,他们参加了企业的生产和管理,走上由剥削者向劳动者转变的道路。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实现,是中

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上最具有意义的变革。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构建一个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的“田园牧

歌”式的生活。

错误,P276,277

5.自主创新意味着什么都自己干,完全由自己来创新。

错误,P205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

错误,P69-71

Ps:观点明确。先判断,再分析。

三.论述题(二选一)25分/题

1.综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最新发展

1)理论:P181-182

2)十八大决定:三、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2.结合美国大片,韩剧影响中国人消费观,审美观和生活理念谈谈中国如

何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决议)

1)第十章,三节书上分点回答

2)十一、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3.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分配上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发挥更大作用,你如何理解这

一论述?结合实际案例谈谈如何调节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百度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在一定意义上,政府职能能否发

生与市场经济要求相一致的变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关键。换句话讲,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改革的转换,重中之重在于转换政府职能,这涉及行政体制改革,

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重新还给市场,涉及权力的调整、利益的调整,我们应当有

壮士断腕的勇气。

二、政府与市场各自的缺陷

(一)市场机制的缺陷和原因

市场机制的缺陷有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失灵,即市场机制在进行配置时运作失效,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二是市场机制在发生资源配置的同时带来的负面效果。从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可以看出市场机制的这两个缺陷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市场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条件在现实中并不完全具备,而且市场机制的作用本身就是双刃剑,在实行优胜劣汰的同时,使得信息愈益不完全,收人差距扩大。

市场失灵会带来种种问题,以我国为例,归纳市场失灵的严重后果:

1、市场体系不健全,资源配置无序化。目前我国的市场专业化水平低,分工不细,交易规模小,市场发展不平衡,同时存在着地区封锁和垄断寡占的现象,这些现状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商品市场的发展。

2.逐利行为盛行,诚信缺失现象严重。2012年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企业因信用问题造成的损失达到5855亿元,相当于年财政收入的37%。其中中国每年因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合同欺诈造成的损失约55亿元,由于产品质量低劣造成损失2000亿元,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2000亿元。

3.发展不计代价,污染现象严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的代价越来越大。经不完全统计2004年污染损失为5118亿元,占到当年GDP的3.05%。目前,我国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一半以上的城市空气不达标,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被酸雨覆盖,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城市中只有不到20%的垃圾是按环保的方式处理。

4.能源供应紧张,能源消耗不容乐观。2006年,我国的GDP占世界GDP 总量的

5.5%,但消耗了24.6亿吨标准煤,约占世界消耗能源的15%,水泥消耗12.4亿吨,占54%。

5.公共资源缺乏,社会问题凸显。教育资源的投入不足和分配严重不平衡,给教育普及和劳力教育带来困难,造成人民群众上学困难。就业岗位供给不足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就业困难。社会保障资源投入不足和分配严重不均衡,造成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安全网脆弱。

6.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社会安全问题严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人民群众的收入分配出现差距。如果社会收入差距过大,势必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进而影响经济效率。

解决办法

(二)政府失灵及原因分析

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基本依据,但是,政府干预也非万能,同样存在着“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

归纳政府失灵的原因,可以概括成以下几点:

1、政府追求公平,必然影响市场效率

2.信息不完全。就宏观经济信息而言,由于政府所处的特殊地位,它可能具有相对优势;但在微观经济信息而言,政府在信息敏感度、信息传递速度、信息处理能力等方面不具有相对优势。

3、政府内部成员的能力有限,掌握的信息不完全,存在失误在所难免。

4、政府工作人员存在“经济人”行为。政府工作人员中也会有部分人在行政过程中追求自身利益,这样就难以保证所有的政府措施都会公平有效。

5、经济主体的理性行为。市场的主体也不是一个完全听任政府摆布的被动受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结果抵消了政府政策的预期效果,导致政策失灵。

政府失灵的后果要比市场失灵更为严重:(1)政府活动的影响范围具有普遍性,一旦出错,后果严重。(2)政府失灵往往会带来经济停滞,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并存的“滞胀”局面。

三、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由于市场有其自身的弊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资源配置的失效,这时需要引入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的不足。但政府的功能并不是绝对的有效,政府的干预可能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也可能达到了目标但是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这些可能性就导致了政府失灵,为了解决政府失灵必须通过政府的调控,而后期的补救性调控往往都是减少政府的干预,放权给市场,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为此,在经济发展中,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现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政府对市场的合理干预之间的平衡尤为重要。应该让让政府与市场发挥各自的优势,克服对方的缺点。比如,在微观领域和私人物品的供求中发挥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在宏观领域和公共物品的供给中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不容回避的是,与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相比,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稍显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成果,保障市场经济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作为行政法的专业的学生,我认为国家当务之急就是推动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

首先,要转变观念,摒弃传统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政府万能”的观念,正确认识政府干预经济的作用。不能片面夸大,更不能一味的削弱。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政府干预的限度,确定政府干预的内容、范围和手段,发挥市场机制的主体性作用和政府干预的补充性作用

其次,引入竞争机制,进行市场化取向的政府管理改革。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经济职能已成为政府的首要职能,政府对经济中公共物品的垄断是导致滥用经济职能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我们在确定政府及其下属机构的经济职能时,应尽可能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的局面。这一方面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也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尤其是在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等基础设施产业中引入竞争机制,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和鼓励私营部门进入,以提高政府管理公共服务部门的效率和水平。

最后,要加强政府的法治及监督制度建设,使政府行为法治化。”公共选择论”强调历险改革,注重宪法,法律,规则的建设尤其是公共决策规则的改革。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现代化社会也是法治社会。市场经济秩序的确立、运行必须靠法律来保证,政治的和社会的生活也必须靠法律来规范。因此,在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将政府行为纳入法制轨道,特别是公共决策的法制化及公共政策决策执行的法制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行为的任意性及随意性导致的不公正与腐败,提高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质量。而政府也是理性的经济人,这也提醒我们除了强化政府的自律机制外,还必须加强外部监督约束机制,加紧制定有关监督政府行为的法律、法规,防止政府腐败和不公正。

四.材料分析题35分/题

1.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第十四个部分);

2.结合材料和自己专业谈谈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3.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谈谈该决议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有什么继承和创新。

生态文明P216

生态文明建设

具体来看,有八大理论创新点:

1.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于1872年建立于美国,即黄石国家公园。国家公园是由一国在其领土内所确认、划定并实施保护的当地具有的原始自然生态环境,也包括人文风情不被开采破坏的区域。但现在我国只有国家公园的试点区域,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实施这一措施,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2.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这将为实现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与环境、资源的可承受力相协调提供类似天气预报的量化参照标准。

3.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这将减轻限制开发区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当地领导发展经济的压力,使得他们可以摆脱片面追求GDP总量的政绩考核观的束缚,从而更好地根据当地的情况,把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加入,更好地评价当地的发展情况。这一项措施与《决定》第一部分中“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的精神一致。

4.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如此以来,必将极大地促使我们的领导干部在领导当地发展经济时,注意对自然资源的保护,防止竭泽而渔。

5.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高工业用地价格。这恐怕主要是要通过价格杠杆的作用,限制重污染工业区向人民的居住生活区扩展,以致于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对于经济手段的应用,《决定》在第五部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还指出“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

6.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这既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有利于减轻单靠政府治理污染的压力,开辟相应的就业岗位,刺激治理污染的技术、手段的改进,从而更好地治理环境污染。

7.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这是运用行政手段,加强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力度,有利于提高环境监管和执法的效率,更好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十八大报告在第九章“推进依法治国”中也指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减少行政执法层级,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海域海岛等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这将改变面对环境问题时,行政执法部分政出多门、互相推诿的现象。

8.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这真是治理生态环境的大手笔,必将改变治理环境时“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弊端。

上面拉拉沓沓的叙述,便是个人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所通过的《决定》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一点学习心得。希望不致有大的错误!我也真切地盼望这些措施能够最终落到实处。到那时,我们的生存环境将依旧青山绿水和充满鸟语花香,而我们也能静下心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人与自然融洽相处带给人的心灵上的慰藉。

个人: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一要开展多种形式、各个层次的生态文明教育,党政领导干部要带头确立生态文明观,树立生态政绩观,示范带动在全社会形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提高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主动性;二要开展生态文明载体创建活动,以生态镇、生态村、生态社区和绿色企业、绿色商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家庭等创建为载体,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让生态文明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和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三要积极提倡生态消费模式,引导文明消费,消除和减少浪费性和污染性消费,推广节能节材的生态住宅,提倡使用可降解塑料袋,倡导乘坐公交车出行。

继承和发展: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我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继承与创新一脉相承。

继承改革精神,创新改革形式。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继承指导理念,创新实践方式。十八届三中全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继承民族梦想,创新历史记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十八届三中全会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的一个报告、一个说明和一个重要讲话,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公报,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