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阅读: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_2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阅读: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_2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阅读: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_2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阅读: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_2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回忆鲁迅先生生活中的一些片段、细节,抒发了萧红对先生真切的情感。被安排在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属自读课文。这一单元人文主题是“杰出人物”。学习要求是“学习精读

....,..,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和段落,字斟句酌

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透过细节描写

....,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

学生从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就开始学习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第四单元开始训练圈点勾画批注的阅读方法,不少学生已能运用这种方法自主阅读,部分学生还需继续指导、训练,以提高阅读效率,培养语文素养。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课堂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落实单元目标中对人文主题的理解和语文要素的训练。本单元第一课《邓稼先》在教学中采用精读,引导学生勾画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含义,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随文学习了副词。第二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也是教读课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勾画精彩语句,揣摩体味其含义和表达效果,赏析文中细节描写。在前两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可以用学到的方法开展自主阅读,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以萧红《呼兰河传》中一段文字导入,简单重温作者及其作品语言真实、细腻的特点。再设计“一读”、“二品”、“三说”、“四

比”四个学习环节。“一读

.....

....、品析细节描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二品

..”是重点,揣摩语言

写.,解决旁批问题,要确保将近三十分钟的时间完成,指导学生从问题式批注

.....

.....和评价式批注

两个角度入手细读文本,再全班交流分享,同时随文学习

..知识。“二品”做

....课文补白的介词

好了,“三说

..”是课外阅..”(总结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感情,总结写法)就水到渠成。“四比

读作业。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将课内阅读习得的方法延伸到课外阅读中。一节课完成这篇长文的学习必须要有一个保障,即学生充分预习!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课文,概括内容,思考解决旁批中的问题。

2.品味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形象特征,理解作者的情感。

3.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品细腻的语言。

教学重点:概括内容,品味细节,理解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细节描写真实再现人物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思考旁批中的问题,圈点勾画批注,自学课本中介词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齐读这段文字: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

老师特别喜欢萧红《呼兰河传》中这段文字,充满了自由和欢快!孩子的语言,真实而有活力!今天我们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感受萧红语言的独特,感受她笔下不一样的鲁迅。课文读过的请举手,思考旁批中的问题并做了批注的请举手。

【设计意图】以学生小学学过的萧红《祖父的园子》中最有特点的一段文字朗读导入,唤起学生对作者的认识及对其作品语言风格(PPT用红色字体标出有特色的语言)的感知。

课前布置学生带着任务预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有目的阅读。

二、一读——感知文本,了解鲁迅

1.出示任务:课文节选14个片段展示了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场景,请简要概括。

2.提示方法:人物+事件

3.划分任务

每组负责1-2个片段的概括,推选1-2名代表进行交流。

4.代表交流

要求:以接龙的形式完成,其他学生注意听讲,纠正不准确的概括。

(1)代表交流

(2)纠正概括

【预设】①(鲁迅先生)笑声明朗②走路轻捷;③送客、嘱付车钱,留客吃饭;④调侃玩笑;⑤会心的笑;⑥深夜读信;⑦随意处理校样(补充:校xiào 名词,学校,校官;jiào 动词,订正,校对。);⑧许先生忙碌地工作;⑨看电影让车;⑩翻书休息;?陪客、熬夜工作;?尝鱼丸;?认真对待包纸;?忘我工作

5.师生小结

写人叙事类内容概括:什么人什么事

【设计意图】一读梳理文章内容,训练学生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二品——见微知著,发现鲁迅

(一)教师导入

据说当年有位友人看了萧红的这篇文章后,不屑地评价说:“这也值得写?这有什么好写的?”这位友人的观点你赞成吗?

观点要有依据,依据来源于文章,所以我们要细读文章,最好的方法是批注。同学们已经基本会用批注的方法阅读。现在我们用问题式批注和评价式批注细品文章,去发现不一样的鲁迅先生。

(二)指导批注

1.提示

问题式批注:①回答课本中旁批的问题。②提出问题并思考解决。

评价式批注:①从细节描写的角度批注。②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批注。

2.示范

片段1中“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这句运用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一组关联词“连……都”,写出鲁迅先生笑得没了力气,甚至于连小小的烟卷都拿不住了;副词“常常”,让我们看到鲁迅先生不是时时刻刻都是严肃的,生活中的他更多的是乐观爽朗,平易近人,就是萧红所说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这样的描写一改大众心目中鲁迅严厉的形象,片段3中“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冲”这个动词既写出了笑声大,也写出了鲁迅先生的真性情,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快乐,再次印证了鲁迅先生是爱笑的。这两处关于笑声的描写瞬间拉近了读者和鲁迅先生的距离。

3.提问:老师是怎么进行评价式批注的?

4.学生交流,明确评价式批注方法。

【预设】示范批注将细节描写和语言运用结合起来评价,抓住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和关联词、副词、动词的运用分析鲁迅先生的性格。

5.划分任务

(1)1—4组进行问题式批注,每组解决旁批中一个问题,思考这个问题是从什么角度提出的?尝试提出新的问题并解决。

问题:

①片段3中“喜欢吃硬的东西”,有人说这里暗示鲁迅先生刚硬的性格。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②片段3中写海婴,写许先生,跟写鲁迅先生有什么关系?

③片段5中“我”的回答是否有所暗示?说说你的理解。

④片段9中“许先生,周建人夫人…… 海婴,”这里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2)5—8组每组做一个评价式批注。

任务:

①片段2:“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脚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②片段6:“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③片段11:“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又陪下去……常常陪到十二点钟”“还是坐着……还是坐着……仍旧坐在那里。”

④片段13“鲁迅先生包一个纸包也要包到整整齐齐……准备着随时用随时方便。”

(三)分组批注:补充完善批注(5分钟,个人补充完批注,小组交流,确定发言代表)(四)全班交流

【批注预设】

问题式批注:

(1)“喜欢吃硬的东西”和先生刚硬的性格有关,生病也不喜欢吃软食,正是这样的性格,先生面对敌人的时候才“横眉冷对千夫指”。

(2)写海婴,写许先生,真实再现鲁迅家庭生活的温馨、和谐。

(3)梅雨季,天晴了,我高兴,许先生和鲁迅先生也都笑着,多么温馨和谐、其乐融融的场面。“我”的回答似乎在暗示社会情况的好转,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可以看出。

(4)省略号表现了鲁迅先生在让车一事上的安排,先让女士、孩子坐车,真实诠释绅

士风度。

新问题:片段3中“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鲁迅先生胃不好为什么还想再吃几个,吃东西为何还要问妻子呢?

鲁迅先生赞成我的提议,我做的食物不好,鲁迅先生虽然胃不好,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既照顾了客人,又自然流露出对妻子的尊重和爱意。

评价式批注:

片段2:“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脚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刚”、“一”、“同时”、“就”四个副词用来修饰动词“抓”、“扣”、“伸”、“走”,四个动作几乎同时进行,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行动很是果断。

片段6:“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

..由不同角落

....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每封”、“不同角落”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鲁迅先生虽然对青年写信太草率深恶痛绝,但还是读着每一封来信,甚至戴着眼镜读到深夜。既严格要求青年,更能宽容地对待青年,谁说鲁迅不可亲近?他是多么关心青年人啊!在那寒冷的年代给青年人带来了温暖和方向,让人联想到“俯首甘为孺子牛”。

片段11:“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又陪下去……常常陪到十二点钟”“还是坐着……还是坐着……仍旧坐在那里。”

介词

..“还”表现先生将大部分时间给了客人和工作,“陪到..“从”,表时间之久,副词

八点钟,十点钟”来访的客人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不舍离去,是多么信赖、亲近先生啊!

片段13:两个“整整齐齐”,一个“方方正正”和片段11中写书桌“整整齐齐”,许先生的三个“随手”

细节描写,细微之处也认真细致。三个“随手”不是随意,而是许先生也有好的生活习惯,可能是受鲁迅先生影响吧!

(五)教师小结

这篇文章值得思考的问题有很多,还有许多细节和语言可以好好品味,课堂是有限的,学习的空间是无限的,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批注阅读。现在老师小结一下,质疑的角度有:人物性格、写法、背景、文字标点……文中的细节描写真可谓于细微处见真章,萧红在鲁迅去世三年后写的这篇回忆文章,其实就是鲁迅日常生活点滴的纪实,作者信手拈来,在平淡的生活状态下,琐碎的生活细节中呈现出一个平凡的鲁迅、伟大的鲁迅,真实可信,感人至深。萧红写作此文时未对鲁迅先生进行直接评价,也没有抒情的语句,但她对鲁迅先生真切的感情流淌于真实、细腻的字里行间。

【设计意图】“品”是本文学习最为重要的环节,要安排充分的时间去进行。引导学生到文字中涵泳。学生先思考解决旁批中的问题,再指导学生总结质疑的角度,学着质疑。通过品味细节描写,副词、介词的准确运用,感悟鲁迅先生平凡中的伟大,体会萧红语言真实细腻的特点,突破教学重点。

四、三说——总结提升,学习写法

1.教师引导:请你们说一说

(1)我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___的鲁迅。我感受到萧红对鲁迅先生_______的感情。

(2)通过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我知道了写人可以_________________。

2.师生交流

【预设】

(1)幽默爽朗、亲切随和、待客热情、爱护青年、认真严谨、忘我工作;

尊敬、爱戴、怀念。

(2)①撷取生活中的琐碎片段表现人物。②通过细节描写,真实细腻的语言再现人物。“一枝一叶总关情”!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善于发现,还要会总结学习所得,这是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说”的环节旨在于此。任务1总结鲁迅形象,加深认识,体会作者的情感。任务2,从文本的阅读中习得写作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五、四比——比较阅读,能力迁移(课外阅读作业)

推荐作品:

必读:

王安忆《我们家的男子汉》

思考:本文在写法上和《回忆鲁迅先生》有什么相同、不同之处?并选择一两处人物细节描写做批注。

将你的思考所得记下来!

选读: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全文)

鲁迅《死》

唐弢《琐忆》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书、会读书。以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去阅读关于鲁迅的更多的作品,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感悟先生的情怀、品质。同时,布置学生阅读写法类似的作品《我们家的男子汉》,进一步熟悉通过叙写生活片段以及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带着任务阅读,举一反三,阅读更高效。

六、课堂总结

师: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我想到了先生的两句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最后,我们要感谢萧红,感谢她用真实、细腻的笔触还我们一个人间鲁迅!

板书设计:回忆

鲁迅萧红

平易片段尊敬

温和爱戴

真实细节怀念

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下册知识双向细目表.docx

生物七年级(上)——知识双向细目表(人教版)知道,说出,辨认,识别 单元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章新课程 内容标准 第一章 认识生物 第二章举例说出水、温 了度、空气、光等 解是生物生存的 生环境条件。举例 物说明生物和生 圈物之间有密切 的联系 节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第二节周边环 境中的生物 第一节生物与 环境的关系 第三节 生物与环境组 成生态系统 考点知识水平能力 了解理解应用 1、生物的基本特征√ 2、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1.做调查记录和生物归类√ 2.周边环境的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 1、水、空气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生物之间的关系√ 3.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4、模仿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1、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 3、学会测量的方法,学习收集和处理数√ 据的多种方法

单元章新课程节 内容标准 说明显微镜的基本构造第一节练习使用 和作用。使用显微镜和模显微镜 仿制作临时装片。阐明细 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 构和功能单位。说明单细第二节植物细胞 第二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 单元命活动。区别动植物细胞 生物 体的结构的主要不同点。描述 第三节动物细胞结构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 层次 细胞 功能。 是生 第四节细胞生活命活 动的 基本 单位 第二章细胞怎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说第一节细胞通过 样构成生物体出细胞数目增加是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 考点知识水平能力 了解理解应用 1、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 2 、目镜内看到的物象是倒像,显微镜的放√ 大倍数。 3、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1.玻片标本的分类√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 1、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区别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不同√ 3、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1、细胞中含有的物质√ 2、细胞中存在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3、细胞膜的功能√ 4、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5.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1.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 2.说出细胞数目增加是通过细胞分裂实现√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五章相交线和平行线 教材分析 本章包含相交线、平行线及其判定、平行线的性质、平移等4节内容,前三节主要讨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重点是垂直和平行关系,第4节是有关平移的内容.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图形与几何”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本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研究了相交的情形,探究了两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给出了邻补角和对顶角概念,得出了“对顶角相等”的结论;垂直作为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形,与它有关的概念和结论是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直接基础,本章对垂直的情形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探索得出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垂线段最短”等结论,并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为学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坐标打下基础. 对于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教科书首先引入一个基本事实(平行公理),即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平行线的判定和平行线的性质,教科书接下来对命题、命题的构成、真假命题、定理作了简单介绍,使学生初步接触有关形式逻辑概念和术语. 本章在最后一节安排了有关平移的内容.从《课程标准(2011版)》看,图形的变化是“图形几何”领域中一块重要的内容,通过将图形的平移、旋转、折叠等活动,使图形动起来,有助于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图形不变的几何性质,因此图形的变换是研究几何问题、发现几何结论的有效工具. 教学重点 1.垂线的概念. 2.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教学难点 逐步深入地让学生学会说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课时安排 5.1相交线约4课时 5.2平行线及其判定约2课时 5.3平行线的性质约3课时 5.4平移约1课时 小结约2课时 机动约2课时

初中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说课设计 沈阳市第六十一中学 李彬

一、说课程标准与单元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欣赏文学作品能复述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阅读小说,能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进而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 ②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②通过诵读、表演、合作、探究,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②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如:《心声》一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辩证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角色朗读和对矛盾冲突的分析,运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理解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促进健康师生关系的形成。 二、说教材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单元的四篇小说,兼及古今中外,情节生动,引人入胜。阅读本单元的四篇不禁让我体会到编者在选编教材中的思维之缜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具体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发展语感和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 构建知识树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讲义

一、有理数的加、减法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相加得0. 2.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用式子表示为:a-b=a+(-b) 例1.计算:30+(-20),(-20)+30 例2.计算:[8+(-5)]+(-4),8+[(-5)+(-4)] 例3.计算:16+(-25)+24+(-35) 例4.计算: (1)(-3)-(-5);(2)0-7;(3)7.2-(-4.8); 例4.计算:(-20)+(+3)-(-5)-(+7) 练习1.填空. (1)_______+3=10;(2)30+_______=27; (3)______+(-3)=10;(4)(-13)+____=6. 练习2.(1)(-8)+(-6);(2)(-8)-(-6);(3)8-(-6);

(4)(-8)-6; (5)5-14 练习3.(1)-3-4+19-11 (2) 二、有理数的乘除 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2.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奇数时,积为负数;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为正数 3.多个不是0的有理数相乘,先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积的符号再求各个绝对值的积 4.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5.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6. 零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都得零 观察:下列各式的积是正的还是负的? (1)2×3×4×(-5); (2)2×3×4×(-4)×(-5); (3)2×(-3)×(-4)×(-5);(4)(-2)×(-3)×(-4)×(-5) 例1.计算:(1)│-5│-(-2) (2) (3)0×(-99.9) 练习1、计算:1×(-1)×(-7) 12411()()()23523+-++-+-8)16()14(26+-+-+8 .4)5.2()2.3()5.5(----+-]3 1)78[()2(?-?+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基础知识复习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基础知识复习【知识梳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酝酿(yùn)(niàng) 喉咙(lóng) 嘹亮(liáo) 抖擞(sǒu) 镶嵌(xiāng) 贮蓄(zhù) 发jì(髻) 宽chǎng(敞) chéng清(澄) 蝉tuì(蜕) 娇mèi(媚) 棱镜(léng) 粗犷(guǎng) 静谧(mì) qī冷(凄) 莅临(lì) 吝啬(lìn)(sè) 淅沥(xī)(lì) 咄咄逼人(duō) 高邈(miǎo) 菜畦(qí) 瘫痪(tān)(huàn) 侍弄(shì) qiáo悴(憔) xù叨(絮) jué别(诀) 分qí(歧) 一霎(shà) 梗塞(gěng) 匿笑(nì) dǎo告(祷) 姊妹(zǐ) 徘徊(pái)(huái) 逃窜(cuàn) 寻mì(觅) 确凿(záo) 云xiāo(霄) 倘若(tǎng) jiàn赏(鉴) 和ǎi(蔼) bó学(博) 倜傥(tì)(tǎng) kuī甲(盔) 罕至(hǎn) 收敛(liǎn) 秕谷(bǐ) 锡箔(bó) 感kǎi(慨) 搓捻(niǎn) 绽开(zhàn) 争执(zhí) cán愧(惭) 奥mì(秘) qǐ盼(企) 恍然大悟(huǎng) 混为一谈(hùn) 花团锦簇(cù) 派qiǎn(遣) 殉职(xùn) 狭隘(ɑì) 热忱(chén) 纯cuì(粹) 鄙薄(bǐ) 拈轻怕重(niān) 栋liáng(梁) 慷kǎi(慨) 帐篷(peng) 废xū(墟) 坍塌(tān) 琢磨(zhuó) 沉默guǎ言(寡) 干涸(hé) 灼伤(zhuó) 突兀(wù)

晕眩(xuàn) 恍惚(huǎng)(hū) 凌乱(líng) 参差不齐(cēn)(cī) 哄堂大笑(hōng) 抽噎(yē) 消耗(hào) 懒duò(惰) 怂恿(sǒng)(yǒng) 安xiáng(详) 怅然(chàng) 蜷伏(quán) 惩戒(chéng) 冤枉(wɑng) 虐待(nüè) 畏罪潜逃(qián) 污涩(sè) 哺乳(bǔ) 羞怯(qiè) 匍匐(pú)(fú) 余huī(晖) 嗔怪(chēn) 笨拙(zhuō) 聘礼(pìn) 炫耀(xuàn) 滑稽(jī) 头衔(xián) 勋章(xūn) 骇人听闻(hài) 莽莽榛榛(zhēn) péng勃(蓬) 澄澈(chéng) 庇护(bì) 爱mù(慕) 2.给多音字注音。 应和(hè) 卖弄(nòng) 黄晕(yùn) 着落(zhuó) 荫蔽(yīn) 济南(jǐ)执拗(niù) 微薄(bó) 扒车(bā) 称职(chèn) 禁锢(jìn) 钦差(chāi) 较量(liàng) 3.改正短语中的错别字。 花枝召展(招)翻来复去(覆)人声顶沸(鼎) 节然不同(截) 疲倦不湛(堪) 小心冀冀(翼)(翼) 不求深解(甚) 油然而升(生) 美不盛收(胜) 莫不关心(漠) 见导思迁(异) 狍根问底(刨) 惊慌失错(措) 千丝万镂(缕) 怪涎不经(诞) 大相经庭(径) 神彩奕奕(采) 随声附合(和) 力不遐供(暇) 4.重要作家、作品回顾。 (1)《春》——朱自清——散文家、诗人、学者 (2)《济南的冬天》——老舍——北京人——作家 (3)《秋天的怀念》——史铁生——生于北京——作家 (4)《散步》——莫怀戚——重庆人——作家 (5)《金色花》——泰戈尔——印度(国籍)——作家、诗人——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6)《荷叶·母亲》——冰心(谢婉莹)——作家、诗人 (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鲁迅——周树人(作者

初中七年级初一信息技术上下册全册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上学期使用)

第一章:生活在信息社会 第1课时信息与信息社会 教学内容:信息与信息社会 教学目的: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涵义和主要特点,知道人们获取信息的基本途径,增强信息意识。 教学过程: 一、学生看书,并进行实践。 二、精讲: 1、信息:人们通常把数据图片、文字、影像等在载体中传递,叫着信息。 2、信息的获取: 人们主要用眼及其它感官来获取信息。 3、信息的处理: 人工处理 机器处理:主要是指用计算机处理。 4、信息社会: 三、小结: 信息的概念和信息的处理方法 四、学生练习: 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技术? 第2课时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教学目的: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涵义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过程: 一、学生看书: 二、精讲: 1、通信技术的应用 2、微电子技术及其应用 3、电子计算机及其应用

科学处理 数据处理 实时控制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教学 办公自动化 人工智能 多媒体应用 网络应用 三、小结: 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 四、练习: 什么是信息技术?它由那些技术组成? 什么是通信技术? 电子计算机主要用于那些领域? 第3课时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学目的:了解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教学过程: 一、学生看书: 二、精讲及板书: 1、计算机的KCB-300发展历程 2、通信技术的发展 3、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小型化 网络化 4、生物计算机 三、小结: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四、练习:

1、计算机发展经历了那几代? 2、计算机向什么方向发展? 3、我国计算机发展的情况怎样? 第4课时信息社会的道德和意识 教学内容:信息社会的道德和意识 教学目的: 1、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特征以及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2、引导学生遵守网络上的道德规范以及了解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与方法。 3、教育学生养成计算机使用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计算机病毒的几个特征。 2.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教学难点: 计算机使用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一定都生过病,人为什么么会生病,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感染了病毒。不但人体会感染病毒,电脑也会感染病毒。计算机病毒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各类媒体对计算机病毒的报道越来越多。同学们一定听说过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会给计算机带来很多危害,下面我们请同学来交流一下你们听说过的病毒以及病毒会给计算机带来一些什么危害。 (请同学交流) 二.新授: (一)信息安全 1、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其实啊,电脑病毒也是一种程序,就像“写字板”“画图”一样,不过“写字板”“画图”可以帮助我们做事情,而电脑病毒只会给我们的电脑搞破坏。 刚刚同学们讲了很多病毒以及它们的危害,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电脑病毒的特征:

【精品】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精品】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尊君在不?(________) ②下车引之。(________) ③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写了元方妙答友人的故事,表现元方聪明机智,明白事理,落落大方。说明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的道理. B.本文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元方聪明机智、不卑不亢的形象跃然纸上。 C.本文剪裁得体,详略得当,语言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 D.本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旨在告诉我们做人要讲信用的道理。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今死矣,子可去/去后乃至。 B.有疾不忍委之/相委而去。 C.而入有义国/与儿女讲论文义。 D.而敢独止?/人不知而不愠。 (5)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6)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请写出两三点来。 【答案】(1)同“否”;拉、牵拉;回头看。 (2)①真不是人啊!跟人相约一起走,却丢下他人而离开;②(你)到中午还不到,这是不守信;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貌。 (3)B (4)C (5)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6)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引”,牵、拉;“不”是通假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课堂同步试题全册

1.1 正数和负数 班级: 姓名: 【当堂达标】 1. 以下各数21-,0.6,-100,0,2013 2012,368,-25%, 正数有________________, 负数有________________. 2.向东走-50m 表示的实际意义是___________. 3.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 B.0是最小的正数. C.0是最大的负数. D.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判断下列说法对不对: ①小红测得屋内温度是+8℃,说明是零上8℃,小明测得屋外的温度是0,小明就说屋外没有温度,他的根据是0表示没有.( ) ②如果向东走5步用+5表示,小亮走了-7步,小亮实际向西走了7步.( ) ③在同一个问题中,一个正数表示的量和一个负数表示的量肯定具有相反的意义.( ) 【拓展应用】 5.某人上星期五买进了股票若干股,每股30元,下表为本周内每天该股票的涨 这五天中,与前一天相比,哪几天的股票是上涨的?哪几天的股票是下跌的?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吗?你知道哪天的股票价格最高吗? 【学习评价】 参考答案: 1. 正数: 0.6,20132012 ,368, 负数: 21 -,-100,-25%,

2. 向西走50m 3.D 4.╳√√ 5.这五天中,与前一天相比,星期一和星期三的股票是上涨,星期二、星期四、星期五的股票是下跌的。根据正负数可以用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正数表示上涨,负数就表示下跌。周三的股票价格最高,为每股34.5元。 1.2.1 有理数 班级:姓名: 【当堂达标】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正数、0、负数统称为有理数 B.分数和整数统称为有理数 C.正有理数、负有理数统称为有理数 D.以上都不对 2.-a一定是() A.正数 B.负数 C.正数或负数 D.正数或零或负数 3.填空 ①正整数、_____和_____统称为整数,分数包括______和______. ②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数是_______.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正整数、负整数都是有理数.() ②有理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③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 ) ④有理数包括正数、负数、和0.() 5.在1、-3.5、0、+28%、0.333…、π、-100这些数中, 正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 负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 整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 分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理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应用】 6.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中: 1 10,-0.72,-2,0,-98,25,820%,3.14, 2

七年级上下册古诗词考点

七年级(上)古诗词考点 1、《论语》十则中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论语》十则中表明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也不怨恨别人的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与”思”辩正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论语》十则中温习旧知识重要性的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阐述“吾日三省吾身”内容的句子: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6、孔子关于“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学习中处处有老师,孔子就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8、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根据是: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该之。 9、《论语》十则中说见到好的就向他们靠拢,不好的自己就反省有没有与之相同的缺点的句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论语》十则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11、《论语》十则中用比喻来歌颂不屈不挠,有高尚气节的仁人志士的句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2、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3、《观沧海》中最能表现诗人想象雄奇、胸襟旷达(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的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14、《龟虽寿》中诗人以老马自比,表明自己年已老但心未老,仍为理想而奋斗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15、《次北固山下》描述自然时序交替中蕴含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6、《次北固山下》中写泊舟之后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7、《钱塘湖春行》中用莺争暖树,燕啄春泥(用欢快的禽事)写出早春景象的诗句是:几处早因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8、《钱塘湖春行》中用乱花浅草来写西湖早春景象的诗句是: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9、《钱塘湖春行》中诗人写湖东景色,使人流连忘返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0、《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书写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1、《过故人庄》中描写优美的田庄风光的诗句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2、《过故人庄》中表明诗人愿望(明年再来)的诗句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电子课本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电子课本 1 《论语》十则 ?原文和译文 1、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 不亦君子乎 ?”( 《学而》 ) 解词 : 时: 按时 ; 说: 同“悦”,愉快。 翻译 :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 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 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赏析 :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 解词 : 故: 旧的( 知识 ); 知: 理解、领悟。 翻译 :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 : “学而不思则闰 ; 思而不学则殆。” ( 《为政》 ) 解词 : 罔: 迷惑而无所得 ; 殆: 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 :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 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 会有疑惑。 赏析 :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 :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解词 : 愠: 恼恨。 翻译 : 孔于说 : “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那就是 )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赏析 :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公冶长》 ) 解词 : 耻: 以,, 为羞耻 翻译 : 子贡问道 : “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 : “他聪敏而又爱好学 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 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述而》 ) 解词 : 识: 记住; 厌: 满足; 诲: 教导。 翻译 :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 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 满足。“诲人不倦”,讲的 2 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 “对我 来说,有什么呀 ?”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 翻译 : 孔子说 :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 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 处都有老师。 8、子曰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 翻译 : 孔子说 : “( 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 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 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 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5.1.1相交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掌握对顶角相等,并会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手实践活动,探索邻补角与对顶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 2.通过“对顶角相等”这个结论的简单推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来发现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 三、教学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四、教学过程设计:

如图所示,AB⊥CD于点O,直线∠AOE=65°,求∠DOF的度数。

达标测评题 一、 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B 、相等的两角是对顶角 C 、有公共顶点并且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D 、两条直线相交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二.填空: 2.如图,直线AB 与CD 相交于点O ,已知∠AOC+∠BOD=90°,则∠BOC= 。 3.已知∠1与∠2是对顶角,∠1与∠3互为补角,则∠2+∠3= 。 三.解答题 4如图所示,直线ABCDEF 相交于点O, (1) 写出∠AOC, ∠BOE 的邻补角。 (2) 写出∠DOA, ∠BOF 的对顶角。 (3) 如果∠AOE=30°,求∠BOF ,∠AOF 的度数。

5.如果直线AB、CD相交于O点,且∠AOC=28°,作∠DOE=∠DOB,OF平分∠AOE,求∠EOF 的度数 附达标测评题答案: 1.D 2.135° 3.180° 4.(1)∠AOD、∠COB;∠AOE、∠BOF (2)∠BOC、∠AOE (3)30°、150° 5.62° 七年级数学(下册) 5.1.2垂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概念,理解垂线的性质,掌握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结论 2.会用三角板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归纳概括、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能力. 2.了解垂直概念,能说出垂线的性质“经过一点,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 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十则》教学案例分析 一、导言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来做,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个人认为,这得依据所选文言文文本的特点来定,标准里的要求是总体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这不应成为语文教师从事单篇文言文文本教学的桎梏。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教学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文言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进行大量实践呢?最为有效的一条就是把教学的触角伸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交际场中,进行场复原。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是一致的。只不过,这种联系,是一种特殊的方式,我把它称之为场复原(回到原始状态)。 场复原,说简单一些,就是把教师与学生的“思考”通过时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让这种“思考”接近更为原始的状态,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完全融合,进而让教师、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交际,实施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十则》的教学,若能采用这种方式,其教学必将产生特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门弟子的疏忽呢?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在对《十则》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场复原”的方法,把教师、学生置身于这句话产生的原生态中,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呢? 二、设计思路 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个性解读,对话生成”。文言文教学要把握好“度”:太浅,学生学得皮毛;太深,学生无法理解。对《十则》的教学,这个“度”以场复原为标。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完成对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创造;学生、教师这个复原的“场”中,对言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平等对话。 三、精彩教学片段实录 师:《论语》写作体例为语录体,语录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你能找出既有问语又有答语的一则吗? 生:第十则。 师:是谁问谁答? 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答。 师:请问,子贡问了一个什么方面的问题?他怎么问,孔子如何答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认为子贡问的这个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他这样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你能结合问语和答语的意思给大家以解释吗? 生:可以。用现代文翻译这一问一答,子贡问的就是“有一词可以用来一生践行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告诉我们,做人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知识点总结(新)(全)知识讲解

初中数学公式及定理点总结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第一章 有理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按符号分类: ???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按定义分类:???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 π不是有理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即a 和- a 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2) 几何意义: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表示的两个数是互为相反数 (3)a+b=0 ? a 与b 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绝对值 几何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代数意义:?? ???<-=>=)0()0(0)0(a a a a a a (或???<-≥=)0a (a )0a (a a 或???≤->=) 0()0(a a a a a ;) 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注: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零既可以和正数一组也可

以和负数一组; 5.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即负数<0<正数 6.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注:(1)0没有倒数; 1; (2)若 a≠0,那么a的倒数是 a (3)若ab=1? a、b互为倒数; (4)若ab=-1? a、b互为负倒数.(补充) 7.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b=b+a ; (2)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下册知识双向细目表

单元章新课程 生物七年级(上)——知识双向细目表(人教版) 节考点知识水平能力 内容标准了解理解应用 第第一章第一节1、生物的基本特征√ 一认识生物生物的特征2、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单第二节周边环境 1.做调查记录和生物归类√元 生物第二章 了 举例说出水、温 度、空气、光等是 中的生物 第一节生物与环 境的关系 2.周边环境的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 1、水、空气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生物之间的关系 √ √ √ 和生解 生 生物生存的环境 条件。举例说明生 3.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4、模仿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 √ √ √ 物圈物 圈 物和生物之间有 密切的联系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 1、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 √ √ 生态系统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第三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 1、生物圈的范围 2、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 √ 生态系统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单元章新课程 内容标准节 考点了解 知识水平能力 理解应用 第一章说明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第一节练习使用显1、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 细胞是生命活动用。使用显微镜和模仿制作临微镜2、目镜内看到的物象是倒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的基本单位时装片。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3、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第二节植物细胞 1.玻片标本的分类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 3.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 的主要不同点。描述细胞核在 第三节动物细胞1、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第 2、区别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不同√ 二 单 3、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元 第四节细胞生活1、细胞中含有的物质√ 生 物 2、细胞中存在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体3、细胞膜的功能√的 结 4、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构 层 次 5.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第二章细胞怎样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说出细第一节细胞通过分 1.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

(完整版)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要点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 两 种: 相交 和 平行 , 垂直 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 平行线 。如果两条直线只有 一个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相交;如果两条直线 没有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 公共顶点 且有 一条公共边 的两个角是邻补角。邻补角的性质: 邻补角互补 。如图1所示, 与 互为邻补角, 与 互为邻补角。 + = 180°; + = 180° ; + = 180°; + = 180°。 4、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 反向延长线 ,这样的两个角互为 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如图1 ?????????????????????????????????????????????????????????????平移 命题、定理的两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性质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性质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性质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的两直线平行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判定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判定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判定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两直判定定义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平行线及其判定内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垂线 相交线相交线相交线与平行线 4321 43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1 1 3 4 2

所示, 与 互为对顶角。 = ; = 。 5、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中,如果有一个是 直角或90°时,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如图2所示,当 = 90°时, 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性质3:如图2所示,当 a ⊥ b 时, = = = = 90°。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6、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基本特征: ①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 同一方 ,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两个角叫 同位角 。图3中,共有 对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②在两条直线(被截线) 之间 ,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 两侧 ,这样的两个角叫 内错角 。图3中,共有 对内错角: 与 是内错角; 与 是内错角。 ③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 之间 ,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 同一旁 ,这样的两个角叫 同旁内角 。图3中,共有 对同旁内角: 与 是同旁内角; 与 是同旁内角。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如图4所示,如果a ∥b , 则 = ; = ; = ; = 。 图3 图4 a 5 7 8 6 1 3 4 2 b c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 边》教案 来源:语文网作者:匿名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 2、初步了解诗歌常识。反复朗读,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3、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 凝成()___________________ 诱惑()___________________ 一瞬间()__________________ 隐秘()___________________ 喧腾()___________________ 痴想()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探究 2、听读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想像诗歌中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3请学生说出对诗歌意旨的理解。 三、合作释疑 4、学生研读诗歌,提出理解中的疑难诗句,小组合作探究: ⑴“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⑵怎样理解“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⑶“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⑷“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⑸“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⑹“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5、再探 ⑴“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⑵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⑶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⑷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⑸有人说,这首诗在艺术上波澜迭出,紧扣人心,结合阅读体验说说你的理解。 四、课内精读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_________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_______在远方为我_______

2017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5.1相交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对顶角,邻补角,对顶角性质 2.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 理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增强学生严谨的逻辑性 教学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准备; 1.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2.课型;讲新课 3.教具;多媒体课件和直尺量角器 4.学具;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好奇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AOC∠ ∠; AOD 有一条公共边 延长线 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 与OA,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教师提问:如果改变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 (1)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求的度数。 [巩固练习](教科书5页练习)已知,如图,,求:的度数 [小结] 邻补角、对顶角. [作业]课本P9-1,2P10-7,8 [备选题] 一判断题: 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过,而且这两个角互为补角,那么它们互为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邻补角相等,那么一对对顶角就互补() 二填空题 1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的对顶角是,的邻补角是 若: =2:3,,则= 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 30 ∠AOC FOB = COE则 , 90= ∠ ∠ = 5.1.2 垂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