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厦门市绿地系统规划(一)

厦门市绿地系统规划(一)

公共绿地项目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 第一章综述 一.设计依据: (1)《临港新城中心区一期建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游船码头地块局部调整20100708》; (2)《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 50420-2007); (3)建设部颁布的《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75-97,1997); (4)上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 (5)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0); (6)《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7)《上海市市绿地设计规程》DBJ08-15-89; (8)《草坪建植和草坪管理的技术规程》DBJ08-67-97; (9)《园林栽植土质量标准》DBJ08-231-98; (10)《花坛、花境技术规程》DBJ08-66-97; (11)无障碍设施设计标准(DGJ08-103-2003)。 二.区域位置和工程概况: 项目地点:本项目位于临港新城主城区DSH-H1-1-12地块 规模尺寸:总占地面积29214平方米 上海浦东新区临港新城是临港新城集中体现滨海都市魅力和活力、展示新世纪城市 建设水平和都市生活环境质量的标志性地区,是碧水蓝天绿树环抱的生态都市,是上海向世界展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生活着的展示馆”。 为进一步推动临港新城主城区一期建设与发展,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及形象,完善主城区旅游及商务功能,完善滴水湖的功能和景观开发,按照临港新城主城区总体规划及一 期控制性详细规划,拟在西侧距现状亲水平台东侧边界、南侧滴水湖岸线、东侧E港边界、北侧环湖北一路红线处建设滴水湖一号码头公共绿地。 滴水湖一号码头公共绿地建设内容主要为绿地景观建设、驳岸景观建设及局部改造、道路广场建设、地下及地上停车场、相应的服务用房建设。其中预计园路铺装及道路广场用地约占31.97%,绿化用地约占65.03%,游览休憩等公共服务建筑约占3%。地下停车库面积约为7180平方米 第二章方案总体构思 一.方案设计总体构思理念: 在遵循总体规划中水滴能量波的概念,遵循总体规划构图原则的基础上以“生态、创意、景致”为理念,坚持地块开发的社会化原则、经济性原则、生态化原则。注重周边建筑及湖岸协调关系,为市民打造一块以休闲、体验为核心的公共绿地。 二.外形特点: 上海及周边区域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居民期待逃离都市的喧嚣,一号码头公共绿地正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从城市中解放的自然环境,公共绿地的景观设计与一号码头建筑形态紧密结合,是整个滴水湖线性绿地中极富个性与魅力的一笔。 三.总体设计及空间规划: 1.环境景观分析 本项目作为临港新城主城区景观工程中重要的项目之一,其周边环境非常优越,又毗邻未来地铁16号线,建成后将有充足的人气。地块狭长且不规则,给设计带来不同的挑战,也正是因为这样特殊的地块形态使景观空间变得更加丰富。 2.功能定位和区域划分 由于地块狭长且不规则,不同区域具有各自地形、位置特点,因此根据控规划分地块,对不同地块提出适宜的景观设施和植物配置。 公共绿地景观的功能是为滴水湖畔提供一个微妙的,精致的和自然游憩体验。通过公园提供的各种步道、广场不仅连接了整个滴水湖畔的不同的区域点,还提供了可以进行散步,骑行和休憩等活动的场所。 (1)地块西部 地块西部毗邻16号线总站,涉及到与16号线下沉广场设计的衔接,同时承载着大量的人流,是市民进入地块的主要方向, (2)地块中部 地块中部结合一号码头设计一个较大的广场空间,是市民集会和欣赏滴水湖的主要场所之一,该地块主要解决与一号码头建筑风格的融合问题。 (3)地块东部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城市绿地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植种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均可称为绿地 :泛指所有被植物覆盖的种植地 ·城市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地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点:为城市绿地系统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引,侧重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临界值,侧重于引导和控制,依托于理性的分析而不是感性的直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任务: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 1.明确城市绿地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为城市绿地系统管理提供依据 2.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4.协调城市绿地多种功能,控制或引导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最终目的:创造优美自然、清洁卫生、安全舒适、科学文明的现代城市的最佳环境系统·覆盖率:城市一定范围内绿化覆盖率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在范围内所有用于绿化的乔灌木地被草本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性质:政府管理和调控土地利用的途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1.与城市总体规划:是其一个组成部分,是深化细化,两者互相协调与尊重 2.与土地利用规划:内容相互交叉,土对绿有决定性作用,反之有积极反作用 3.与景观规划:是其规划设计的重要对象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1.从实际出发,综合规划 2.远近结合,创造特色 3.功能多样,力求高效 4.网络分隔 5.均匀分布,比例合理 第二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生产与发展 ·古代城市绿地规划

马鞍山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马鞍山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JOURNALOFCHINESEURBANFORESTRY20075(2 马鞍山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分析了马鞍山市绿地系统现状 及城市热岛效应,以景观生态学原 理为理论指导,以自然山水人文资源 为生态框架,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提出了山水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 规划. 1马鞍山城市绿地概况 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是全 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之一,素有江 南一枝花之誉.马鞍山市现辖三区 一 县,全市总面积16857km,市 区面积301k,其中建成区面积 6396km. 马鞍山市依山傍水,具有得天 独厚的自然山水环境资源,市域境 内,山峦起伏,湖河纵横,山,水交 融,其西部紧邻长江,沿江一带有猫 子山,人头矶,翠螺山,宋山等山体 形成自然的绿色屏幛,城市中心有 着广阔水面雨山湖以及环湖的大片 绿地,佳山,雨山位于湖面两侧,并 有雨山河,碧溪河与之相连,城市周 边群山耸立,素有九山环一湖,翠

螺出大江""东边丘陵西边江,半 城湖光半城山之誉.三条主要水系——慈湖河,雨山河,采石河流经市区并与长江贯通,构成了马鞍山特有的城市山水自然格局.马鞍山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而且人文景观丰富,名胜古迹很多.近年来先后发掘六朝墓葬三十余座,其中以东吴朱然墓最着名.市区西部的采石矶属长江三矶之首,是大诗人李白游踪和终老归宿之所. 马鞍山市于1994年首次编制城 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年开始新一轮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 2城市绿地系统现状与热岛效应 为使马鞍山市城市绿地系统规 划编制工作更加科学增强规划的针对性与目标性,在编制绿地系统规划前,利用QuickBird卫星对马鞍山市区进行遥感探测.? 2.1城市绿地系统现状分析 通过遥感对绿化信息的提取和 统计,截止2003年7月,得出城市绿化三项基本指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2.71%;绿地率为39.48%, 人均公共绿地为949m/人;公园, 街头公共绿地数目多,绿地面积达3665hm,形成大片的面状绿地.马 鞍山市山体林地面积较大,占建成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A卷答案版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2 —— 2013 学年第一学期开卷考试(A) 课程名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班级学号姓名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6分) 1.为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理论上每人所需要面积为 平方米的树林或面积为平方米的草坪绿地。(10/25) 2.研究证实乔、灌、草结构的绿地空气湿度可以增加,一般森林的湿度比城市高,公园的湿度比城市其他地区 高。(10-20%/36%/27%) 3.武昌江滩公园属于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的类绿地,代码是;黄鹤楼公园属于类绿地,代码是;东湖风景名胜区属于类绿地,代码是。 (带状公园、G14;历史名园,G134;其他绿地,G5) 4.一般而言,城市的园林绿地资料向政府的获取;土地利用现状及相关规划资料向政府的获取;林业普查资料向政府的获取。(园林局/国土局/林业局) 5.依据《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10年版)》,在人均建设用地小于80平方米的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要达到以上,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最低值为以上。 (7.5/5平方米) 6.某市级综合性公园的面积为24公顷,其合理的游人容量为人。(4000) 7.110KV高压线走廊的绿带宽度为米;防风林每条林带宽度不应小于米,林带与林带间距离为米。 (15-25/10/300-600) 8.国家二级古树指树龄年的树木。 (300-499) 9.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方式有和。(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请分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四种主要模式的优缺点。 答:以块状绿地为主的布局、以带状绿地为主的布局、以楔形绿地为主的布局、混合式绿地布局。 答全以上4种绿地的优点给1分,缺点给1分,答对一部分则给0.5分。 2.请对比分析新、旧城市用地分类标准在城市绿地方面的差异,并阐述 其改进理由。 答:生产绿地G2在新版中没有了(2分);增加广场绿地G3(2分) 以上2点分别阐述理由较好2分,一般1分,无理由0分。 3.道路绿带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 一板二带式——1条车行道,2条绿带(2分)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绿化形式,中间是车行道,在车行道两侧的人行道上种植行道树。其优点是简单整齐,用地比较经济,管理方便。但在车行道过宽时行道树的遮荫效果较差,同时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混合行驶,不利于组织交通,易出车祸。 二板三带式——即分成单向行驶的2条车行道和两条行道树,中间以1条绿带分隔开。(2分) 此种形式对城市面貌有较好的效果,同时车辆分为上、下行,减少了行车事故发生。但由于不同车辆,不能分开行驶,还不能完全解决互相干扰的矛盾。这种形式多用于高速公路和入城道路。 三板四带式——用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3块,中间为机动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连同车道两侧的行道树共为4条绿带,故称为三板四带式(2分) 用地面积较大,但组织交通方便、安全,解决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矛盾,尤其在非机动车辆多的情况下是较适合的。 四板五带式——利用3条分隔带将车道分成4条(2分) 这种道路分割可以使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均分成上下行,互不干扰,保证了行车速度和行车安全。但用地面积较大,其中绿带可考虑用栏杆代替,以节约城市用地,此种还是可行的。

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一、生态建设 1、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把郑州市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2、生态网络

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湿地保护区、生态农业区、河湖水系等。结合郑州的自然生态环境,构建“四带七廊多核”的市域生态网络体系。 四带:北部沿黄生态带、中部山林生态带、南部生态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带。加强绿化,恢复自然植被,减轻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及风沙的影响,建设城市生态屏障。 七廊:建设七条南北向生态廊道。沿南北向组团隔离带、高速公路、主要城市道路布置绿色廊道,连接东西向生态带,保证绿色空间渗透到城市内部。 多核:由风景名胜区、旅游区、水源保护地、森林公园等构成市域生态核心。 3、森林公园 完善以河南嵩山国家森林公园、郑州国家森林公园、新郑始祖山森林公园、河南嵩北森林公园、巩义青龙山森林公园、中牟森林公园为重点的生态森林公园建设。 4、风景名胜区 依托各地特色风景资源,设立风景名胜区,包括河南嵩山风景名胜区、河南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浮戏山—雪花洞风景名胜区、环翠峪风景名胜区、新密黄帝宫风景名胜区等。 5、湿地保护区 在黄河沿线划定黄河湿地保护区、雁鸣湖湿地保护区范围,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6、生态农业区 加强以市域中、东部平原地区为主的生态农业区的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全面推进生态村建设,加强农村污染控制,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控制禽畜养殖污染。 7、河湖水系 按照建设生态型城市的要求,结合防洪除涝,构建六横六纵河渠、七中五小水库、两湖泊两湿地的生态水系格局。保护常庄、尖岗、坞罗、纸坊水库等水源地,治理伊洛河、贾

厦门市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文本

厦门市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 文本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2004年2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无居民海岛功能与定位 (2) 第三章无居民海岛资源环境保护规划 (4) 第四章无居民海岛开发与利用规划 (5) 第五章无居民海岛绿化规划 (7) 第六章无居民海岛景观规划 (8) 第七章无居民海岛旅游规划 (10) 第八章规划实施与保证 (13) 第九章附则 (1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厦门市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是厦门市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的指导性文件,从事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的单位和个人均应执行本规划。 第二条编制厦门市无居民海岛的控制性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均应符合本规划的基本要求。 第三条规划编制的依据: 1、《关于加强无居民海岛及其周围海域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家 海洋局 2001年) 2、《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国家海洋局 2003年7月1 日) 3、2001年6月18日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关于加强厦门海域无居民 海岛管理的通告》 4、2002年11月1日厦门市人民政府第104号令颁布,2003年1月1 日起施行的《厦门市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 5、2000年11月经国务院批复的《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 6、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2003年完成修编的《厦门市海洋功能区划》 7、厦门市人民政府1997年10月第65号令《厦门市中华白海豚保护 规定》 8、2000年4月4日国办发[2000]3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布新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通知》 9、厦门市环境保护局1998年10月修订《厦门市环境功能区划》 10、厦门市港务局2001年《厦门湾港口总体布局规划》 第四条规划目的 根据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海洋功能区划及国家有关无居民海岛的管理规定,明确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在海湾型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合理保护和利用无居民岛屿资源,通过本规划,促

绿地设计说明

绿地规划设计说明 一、设计指导思想 1、以绿化为主,适当点缀小品,做到四季常绿,常年有花。 2、由于设计场地为司法部门,结合起特殊性质对场地进行规划,兼顾场地 的结构美观, 3、道路遮阳,交通畅通。 4、创造一两个游憩绿地,满足各类人群的户外活动要求。设计中心广场,满足人群的集散,及各类大场地的活动。 二、设计思想 此次设计场地为司法行政部门,由于其本身功能的特殊性,在设计中很多设计思路都是在满足司法部门本身的特殊要求。根据这一要求从而产生了以突出司法纪律和满足司法管教条件为主,以绿化游憩为辅的设计思想。根据地形的分布对场地进行合理的规划。 三、布局与构思 整个场地呈对称布局,对此规划地设计选择不规则曲线进行规划,与规则的道路系统、建筑设施形成对比,从而也柔化太规则而产生的硬质化。多曲线的设计使得规划中的建筑包裹在一团优美的曲线之中。 根据司法局本身的布局结构,全区由一个纪律广场、一个小游园、一片湖泊游憩地、和一片规划农田用地组成。 1、纪律广场 地理位置:广场位于最近入口处,前方是男管教大队。 广场结合名字——纪律,设计和布局上都较简单,主要是突出纪律的规整性。 广场,由一片交叉水体形成边界,广场结构较简单,主要以满足司法局内部人群集散使用。中心景观,与周围水体相照应,形成一个单一而又统一的景观。 2、小游园 小游园位于几幢习艺楼间,主要是满足人们的户外活动,提供一个可以在室外学习的场地。 小游园呈中心式的布局,纵向为一条带状广场的休息场所,两边分别布置有凉亭,以提供游人休息的场所。左上角的为花带游览区,以色彩点缀小游园的色彩。 小游园多以游憩草地为主,种植各类乔灌木,形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 3、湖泊游憩地 湖泊游憩地位于女管教大队前方,湖泊在此主要是增加空气湿度,从而起到调节小环境气候的所用。 在湖泊中心有小岛满足一小部分人的休息需要,同时连接小岛由形成一条新的游览路线,同时小岛也形成一个独立的景观,在小岛边界设有亲水平台,并可以作为观景平台。 湖泊驳岸使用自然山石形成驳岸,使驳岸自然美观,与绿地很好的结合,并且也可成为一整条的亲水驳岸。湖泊周围的绿地,为自然起伏的地势,使得人们在游览休憩时不是单一的,没变化的观赏。 在湖泊的前方空地上,设计两块大小不一,有自然起伏的小山丘,以自然山石围合的手法形成一块很惬意的游憩场地。

厦门市绿地系统规划

五、规划总则 1、规划指导思想 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结合自然山水环境和城市总体空间发展战略布局,从区域生态绿地和城市公园绿地二个层面来构筑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因地制宜,合理、均匀的配置城市各类绿地,努力创造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与协调。 2、规划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凸现城市特色的原则、近远期相结合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均衡布局的原则、可操作性的原则。 3、规划期限 分近期、远期、远景三个阶段。近期为2014年~2016年,远期为2017年~2020年,远景为2020年以后。

4、规划的范围及规模 本规划的范围为厦门市域,土地总面积1699平方公里。 根据《总体规划》,至2015年,厦门总人口控制在350万人。《2013厦门经济特区年鉴》数据显示,厦门市现状常住人口已达367万人,已突破原《总体规划》预测人口规模,根据《总体规划》的人口测算方法,参考正在编制的《远景战略》中确定的至2030年人口规模为700万人的控制要求,本次规划初步估算近期 (2014年-2016年)常住人口规模为410万人,远期(2017年-2020年)常住人口规模为480万人,作为核算人均指标的依据。

六、规划目标 结合远景战略和“美丽厦门”战略,构建以北部山体林地为背景,有机融合山海通廊和基本生态保护区控制,以生态廊道、组团隔离绿带为骨架的生态系统;形成“山、海、城”相融共生的空间格局,建设具有高指标、高绿量、布局合理的绿地系统,实现“环湾翡翠绿明珠,山海辉映花园城”的城市愿景。 (1)近期绿地规划指标 2014~2016年,厦门本岛以建设社区公园为主,岛外重点建设大型公园,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2平方米以上。 (2)远期绿地规划指标 2014-2016年是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关健时期,结合城市空间拓展和旧城改造,切实加大绿化建设力度,及时完善城市绿地的分布,基本形成城市绿地系统框架,并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至2020年,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5平方米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5%以上。 (3)远景绿地规划指标 参照其他类似的国内先进园林化城市标准,并考虑厦门市地域环境条件及城市绿地现状分布特点及指标情况,建议远景厦门市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6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40.0%以上,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90%以上。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报批稿) 一、总则 1、规划背景 在1999年2月5日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中提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1998年武汉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武汉市城市环境和景观面貌取得了很大改善,滨江滨湖的城市园林绿化特色初步形成。 为进一步适应武汉市城市功能提升,提高城市亲合力和个性魅力,继续实施以生态绿化景观为主体的城市人居环境创新,明确城市绿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根据国务院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决策要求,特制定《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是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为基础、依托城市空间总体布局的一项专项系统性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它相关规划中有关绿化体系规划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2、指导思想和原则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本着建立良好的城市绿化生态和人居生活环境,突出战略性和超前性,构筑适应城市未来发展要求的绿地系统格局的指导思想,在规划中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 通过城乡绿化空间的均衡、协调和互联布局,树立大绿化观和系统观,确保在武汉市域城乡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绿化生态体系,形成城市良好的生态背景和基础。 (2)体现自然山水和地域特色

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武汉市丰富的山水空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绿地分布格局。 (3)突出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 重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以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城市生态框架的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武汉市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强调因地制宜和可操作性 结合武汉市实际,利用各种立地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多种绿地类型;并通过划定各类绿线,实行“绿线管制”制度,促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 3、规划依据 (1)《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国务院100号令) (2)《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 (3)《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3年建设部784号) (4)《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建城[2000]106号) (5)《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6)《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 (7)《武汉市城市绿化条例》(2002年) (8)《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 (9)《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 (10)《武汉市创建山水园林城市综合规划(1998-2002年)》 (11)《武汉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998-2010年)》 (12)武汉市相关专业部门(园林、林业、水务等)规划或计划 4、规划范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主城区为重点,结合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主城区功能布局,按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主城区三个层次进行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布局安排。 市域即武汉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包括主城区和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夏、黄陂、新洲等六个远城区。在市域范围内结合市郊风景区、森林公园、林业用地、农田林网以及农业结构调整,进行大环境绿化。市域总面积为849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包括主城区、外围城关镇、重点镇(新城)、风景区及其间的农业和生态用地。主要规划范围是城镇地区,即在主城区外围、主城区和重点镇(新城)之间,控制绿化和生态空间,以确保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绿地生态系统框架和城市

城市道路绿化带设计说明

经济技术开发区道路景观绿化设计 城市道路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是城市人文精神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变迁的载体和见证,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是构成区域文化的灵魂要素。 第一部分现状分析 一、工程概况 1.工程概况 2.气象概况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但冬夏长春秋短降水和气温的年际和季节变化较大。 路线所经区域的气象概况 温度:年平均气温在15.4℃,冬季一月份平均气温0.4℃,;夏季炎热七月份平均气温26.4℃。年日照总时数为2026.80小时,相对湿度54%。 降雨:年平均降雨量580-608mm多集中在夏秋二季。 蒸发量:年蒸发量平均700-750mm. 日照:年日照2058.2小时辐射总量为114.0千卡/平方厘米。 风:主导风向夏季为西南风,冬季为东北风。 结冻:最大冻深为35cm。 3.区域内土壤条件 的土壤主要为泥质潮土和沙质壤土,PH值8.38。 4.区域内水资源 地下水位较高,埋藏深度一般为2—5米,水量丰富,水质清洁,是西安市重要的水源地。 二、区位分析 是陕西制造业整合的重要平台,是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将在3~5年内建成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位于泾河以北,西铜高速公路以东,园区交通便利,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目前累计入区项目101个,总投资368.5亿元,已形成商用汽车、重型机械、新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格局;总投资150亿元的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项目建成达产后将新增产值300亿元,未来将重点培育发展军民结合型装备制造业和精细化工产业。 三、规划设计依据 1、相关的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

`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 一、概况与自然条件 1、南京市概况 南京市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处于北纬31°54′~32°16′,东经118°32′~119°24′之间;东邻仪征、句容、溧阳3县,北与安徽天长县交界,南接安徽郎溪、宣城二县,西面自北向南与安徽来安县、滁县、全椒县、和县、马鞍山市和当涂县相邻。 南京市是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主要的中心城市。南京建城于公元前472年,历经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五代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十朝定都,史称“十代故都”。 南京市现辖10个区、五个县,面积6516平方公里,其中10区是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雨花台、栖霞、浦口、大厂区;5个县是江宁、江浦、六合、溧水和高淳县。长江由西南到东北流贯南京市中部,分全市为江南、江北两个部分。江南有8个区和江宁、溧水、高淳3县,江北有浦口、大厂2区和江浦、六合2县。 2.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南京市平面位置南北长、东西窄,成正南北向;南北直线距离150公里,中部东西宽50~70公里,南北两端东西宽约30公里。南面是低山、岗地、河谷平原、滨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单元构成的地貌综合体。 地貌区域为宁、镇、扬山地的一部分,低山山陵占全市总面积的64.52%。长江南京段长度约95KM;江南有秦淮河,江北有滁河,为南京市境内两条主要的长江支流,其河谷平原为重要农业区。水面占全市总面积11.4%,平原、洼地占24.08%。 南京山脉主要由3个背斜组成,地貌上形成宁镇山脉西段的3个分支:北支沿长江南岸向西延续,包括栖霞山——乌龙山——幕府山——狮子山,海拔130~286米;中支至南京东边城墙,脉延伸入市区,包括钟山——富贵山——九华山——北极阁——鼓楼岗——五台山——清凉山,海拔32~486米;南支绕城东南、南部,包括青龙山——方山——牛首山——三山——云台山,海拔95~382米。江北部分,西南为老山山地,海拔442米;南部是滁河河谷平原,北部为大片岗地和零星分布的丘陵。 南京市平原主要有河谷平原、滨湖平原,沿江洲地及江心洲3种类型。河谷平原主要有秦淮河沿岸的秦淮河河谷平原,海拔大部分在7~10米;有位于鼓楼以北金川河沿岸的金川河河谷平原,海拔大部在6~10米;有位于江北滁河中下游沿岸的滁河河谷平 原,海拔大部分在5~10米;有位于高淳东部胥溪河河谷平原,滨湖平原为南部石臼湖与固城湖湖滨地区,地面海拔大部分在5~7米。沿江洲地分布在上新河——板桥一带,江浦、浦口沿江,六合瓜埠以南和江宁营防乡等;江心洲有八卦洲、江心洲、新济洲、兴隆洲等十多个大小江心洲;海拔大部在4~7米。 (2)水系: ①河流: 南京城内主要河流有长江和秦淮河.长江南京段从江宁铜井镇南开始,至江宁营防乡东为止,境内长约95公里。秦淮河全长103公里;到南京武定门外分两股,一股为干流,称外秦淮河,绕城经中华门、水西门、定淮门外由三汊河注入长江;又一股称内秦淮河,由通济门东水关入城,在淮清桥又分为南北两支,南支为“十里秦淮”,经夫子庙文德桥至水西门西水关出城,与干流汇集,北支即古运渎、经内桥至张公桥出涵洞口入干流。

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的要点

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的要点 居住区绿地设计在内容设置上要健全,同时应充分考虑各级绿地的服务半径。除中心绿地,其他绿地应尽可能的均衡布置,点、线、面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还应注意方便居民前往,并尽可能和公共活动场所和商业中心结合。 平面布局与立面设计 (1)平面布局:平面布局在划分上可分为规则式和均衡自由式。规则式即有明显的主轴线、对称或不对称,或者呈规则的几何图形;均衡式则布局灵活,充分利用自然地形,自由分区,但在总体上要给人一种均衡合理的感觉,自由活泼但又不失严谨。平面设计中要注重色彩的处理,绿地虽然要以"绿"为主,但也不能太单一,可利用有色植物如红叶小檗、金叶女贞等或成片草花使绿地有一定的色彩变化。(2)立面设计:立面设计应以满足功能为基础,与平面布局有机结合。设计中可充分利用自然地形起伏(必要的可进行人为塑造)、乔灌木、建筑小品、花架立体绿化等来塑造立面效果。大片绿地则可利用成片乔灌木、竹林等来塑造。同时立面设计也应考虑到动态透视效果,以取得移步换景的良好效果。 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绿地的绿化效果主要靠植物来实现,为创造出舒适优美的居住区环境,植物选择与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1)以绿为主,采用常绿树与阔叶树、速生树与慢生树、乔木与灌木相结合,不同花期的草花与木本花卉相结合,使绿地一年四季都有良好的景观效果。 (2)植物栽植要避免过于杂乱,要有重点、有特色,在统一中求变化,在丰富中求统一。 (3)植物的选择要注意适合当地条件,便于日后管理。应选择病虫害少,有地方特色的树种,如法桐、白蜡、银杏、毛白杨、国槐、垂柳、女贞等。草花可选择宿根生及自播繁殖能力强的,如美人蕉、波斯菊、虞美人、葱兰等。在立体绿化面可利用地锦、紫藤、爬山虎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 [ 来源 ] 《蓝天园林》第1期总第40期[ 作者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景奇胡云 摘要:在国内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以及近年来涌现的绿地系统规划新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就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了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新思想,这对中国城市环境与区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的最后对未来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规划思想;理论与方法;历程 Abstract:I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ities green system plan research foundation, to the city green system plan concept, the development course, the existence question as well as the recent years emerged green the system to plan the new thought to carry on the induction summary. Meanwhile proposed on our country city green system plan based on the landscape ecology security pattern new thought, this is safe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the China urban environment and the region

关于居住区绿地率的规划控制

关于居住区绿地率的规划控制 1、关于居住区绿地率 绿地率(ratio of green space/greening rate)描述的是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绿地率所指的"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主要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等。其中,公共绿地,又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及其他的一些块状、带状化公共绿地。 2、居住区绿地率计算公式 城市绿地率=(居住区绿地总面积/居住区用地总面积)×100%。 3、一般新建区绿地率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绿地率不应低于25%。 4、居住区绿地面积的计算 居住区绿地面积: 居住用地内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等各种形式绿地的总称,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包括其他屋顶、晒台的绿地及垂直绿化。 (1)公共绿地包括各级中心绿地、河、湖畔绿地和其它带状、块状绿地,同时满足宽度不小于8m,面积不少于400㎡,总指标不应少于1m2/人。。

(2)中心绿地与宅旁(宅间)绿地的主要区别为:有三分之一 以上的绿地面积在规定建筑间距范围之外。可作为中心绿地,否则作为宅旁(宅间)绿地。 (3)宅旁(宅间)绿地面积计算起止界为:绿地边界对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计算至路边,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计算至便道边;沿居住区路、城市道路则计算至红线;距房屋墙脚1.5m,对其它围墙、院墙计算至墙角。 (4)道路绿地面积计算:以道路红线内规划的绿地为准进行计算(5)院落式组团绿地面积计算的起止界为:绿地边界对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计算至距路边1m,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人 行便道边;沿居住区道路、城市道路则计算至道路红线;距房屋墙脚1.5m。 (6)块状、带状公共绿地面积计算的起止界同院落式组团绿地,沿居住区级道路、城市道路的公共绿地计算至红线。 (7)地下建设项目覆土深度大于0.6米,地表进行绿化的,可以计入地表绿地率。 (8)关于地面停车场,株行距在6×6米以下栽有乔木的停车场计算为绿化用地面积。边缘栽植有高大树木的停车场或只是铺设草地砖、从空隙处长满青草的停车场都不能作为绿地面积计算在居住区绿地 率中。

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整合、优化杭州新市区绿地系统布局和结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切实可行地指导城市绿地建设,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对《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补充和深化,经批准后的《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年)》,是杭州市城市园林绿地详细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定性文件。 第三条规划范围 本次绿地系统规划范围为杭州市区,总面积为3068平方千米,主要包括上城、下城、拱墅、西湖、江干、滨江、余杭、萧山八区,与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基本一致。 第四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通过,1998年修正);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 6、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2001年); 7、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9月); 8、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9、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2000年); 10、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

11、建设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方法》(2000年,192号文); 12、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2002年城建240号文); 13、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2002年城建249号文); 14、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年第112号) 15、《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6、《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17、《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等相关规范; 18、省政府:《浙江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1995年) 19、《杭州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1997年) 20、《杭州市生态公益林建设总体规划》(2000年); 21、《杭州市城市道路及公共绿地树种规划》(2000年); 22、《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及各专项规划(报批稿)等 第五条规划期限 与城市总体规划期限基本一致,即: 近期:2002—2005年; 中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展望到2050年左右。 第六条规划指导思想 1、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2、大地绿化与城市绿化相结合,风景绿地与园林绿地相结合,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结合,精心构筑具有杭州特色的地域景观风貌的绿地系统。

厦门市标准基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

1、强制性规定是指不可变更的必须执行的要求;建议性规定是指经规划批准可以变动的要求。 2、本表中所列项目内容是最基本的公益性设施,其他项目如商业设施可根据市场需求增加配置。 3、社区服务中心的设置适用于新城区,旧城区中的社区服务中心的项目内容可结合现状分开设置,也可不独立占地;文体设施可结合山坡地、公园绿地设置。 4、本表适用于0.8~1.2万人的基层社区,1.2~1.5万的按1万人标准的1.5倍进行配置(社区服务中心除外),小于0.8万人或大于1.5万人的需进行拆分或整合成1万人的标准社区。

备注: 1.强制性规定是指不可变更的必须执行的要求;建议性规定是指经规划批准可以变动的要求。 2.本表中所列项目内容是最基本的公益性设施,其他项目如商业设施可根据市场需求增加配置,商业设施可按每千人400~500㎡的标准配置。 3.中小学空间布局按专项规划落实,中小学运动场等体育设施宜与街道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共享。 4.若基层社区辖区内设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可不设置社区医疗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面积取上限值。 5.结合城市空间布局的要求,可将文化娱乐设施和体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社会福利保障设施结合形成综合体建筑。旧城区中的文化娱乐设施、体育设施可结合山坡地、公园绿地设置。 6.街道级别的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只提供居家养老的相关服务,其他养老设施由市、区两级政府统筹安排,配置指标按养老设施专项规划执行。 7.街道辖区内设有市、区两级文体设施的,可考虑不设置街道级别的文体设施。 8.由于其他市政公用设施均需突破街道层面进行考虑,其配置标准可参照专项规划或《厦门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6年版)执行。环卫设施空间布局按专项规划要求落实。 9.8-12万人的街道按10万人标准街道配置,大于12万人的街道需进行拆分整合成标准街道。原则上不鼓励设置8万人以下的街道,如由于历史、区位、功能等特殊情况设置8万人以下的街道, 除医疗卫生设施、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等项目外,可减少项目设置或合并项目设置,或增加基层社区项目配置的规模。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范本(doc 83页)_New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范本(doc 83页)

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说明书 东莞市万江区办事处 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 2008.12

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说明书 目录 第一部分规划背景篇 (1) 一、规划背景与规划意义 (1) (一)规划背景 (1) (二)规划目的与意义 (2) 二、工作阶段划分与技术路线 (3) (一)工作阶段划分 (3) (二)技术路线 (4) 第二部分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5) 一、概况及现状分析 (5) (一)概况 (5) (二)城市绿化现状调查分析 (9) 二、万江区规模确定 (25) (一)万江区与东莞市对比分析 (25) (二)相关规划指引与万江区未来规模确定 (27) 三、重点问题思考 (30) (一)如何确定合理的绿化建设指标30 (二)充分体现滨水地区建设的特点.. 30 (三)充分考虑滨水地区和全区的关系 (30)

(四)注重历史文化传统的发扬 (31) (五)滨水地区的城市设计和景观特色 (31) (六)滨水地区用地功能的重组 (31) (七)滨水地区的交通组织 (32) (八)滨水地区开发和防洪设施的关系 (32) (九)重视渐进式开发与可操作性 (33) 四、规划总则 (33) (一)规划范围 (33) (二)规划年限 (33) (三)规划依据与原则 (33) (四)规划理念 (36) (五)规划目标与规划指标 (37) 五、城市绿地空间结构 (41) (一)规划结构 (41) (二)城市绿地系统的文化意义 (43) 六、城市绿地系统布局 (45) 七、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46) (一)规划手段 (46) (二)城市绿地分类 (46) (三)公园绿地(G1)规划 (53) (四)生产绿地(G2)规划 (66)

厦门市2017年绿化工作方案

厦门市2017年绿化工作方案 2017年全市绿化工作按照绿化、彩化、花化、文化、变化等理念,坚持“适种、经济、美观”原则,合理布局各类园林绿地,全面推进园林绿化重建提升,为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创造良好的园林绿化景观环境。 一、工作任务 2017年全市安排营造林总任务39450亩(包括植树造林21650亩,森林抚育17800亩),完成新增和提升改造城市园林绿地面积600公顷(包括新增公园绿地100公顷),完成80公里绿道建设;完成义务植树80万劳动工日。各区分别完成100公顷园林绿地建设。根据全省2017年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要求,各区至少要新建或改造提升2个城市公园、1条道路、1处重要节点、2个小区、2个单位庭院园林绿化,完成10处以上立体绿化、5处以上城市片林、5处以上旧城区街头小绿地。 二、主要安排 (一)抓好灾后重建提升。坚持近期与长远相结合、重建与提升相结合,重点对“三线四片”及重要门户、重要活动场所、重要路段、重要城市客厅进行绿化重建提升。4月底前基本完成园林绿化重点提升工程,进行精致化提升和精细化养护,6月底前完成彩化布

置工作,7-9月加强彩化植物的养护管理、轮换更新,达到最佳彩化效果。(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市政园林局、市交通运输局、各指挥部、各管委会) (二)加强公园绿地建设。依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城市公园。提升公园绿化景观和设施,完善公园绿地的综合服务功能。持续推进郊野公园建设,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的休闲体验。积极推动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等各级各类公园建设,构建数量达标、分布均衡、功能完备、品质优良的公园体系。(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市政园林局、各指挥部、各管委会) (三)大力推广立体绿化。结合彩化、香化提升工作,加强高架桥、人行天桥绿化彩化,推动新建桥梁绿化彩化设计、建设、管养一体化,今年全市完成10座以上桥梁的绿化彩化提升;推动全市新建公共建筑配套屋顶绿化,加强本岛旧城区屋顶绿化提升改造工作,尤其是飞机航线下屋顶绿化;继续对有条件的道路护坡、挡土墙、围墙等,利用炮仗花、爬山虎等植物进行垂直绿化。(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市政园林局、市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卫计委、市教育局、各指挥部) (四)开展生态绿廊建设。推动街头绿地、公园与慢行系统的联网,推进溪流、海岸及山林的生态型绿道连点成线。继续推进美峰生态公园等生态廊道建设,结合岛外溪流整治,市水利局和农业局牵头指导,由岛外各区人民政府负责,加强流域绿化建设。重点做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