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植物保护第17讲农药合理使用技术

植物保护第17讲农药合理使用技术

植物保护第17讲农药合理使用技术
植物保护第17讲农药合理使用技术

《农药使用与推广》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活动基本框架

第一部分:组织教学和复习导入

点名

复习回顾

第二部分:学习新内容

【步骤一】新知识的引入

了解农药的定义、分类、名称,了解农药毒力、药效、毒性的含义。

了解农药对植物的影响,掌握引起植物产生药害的主要因素及植物药害的类型。

掌握农药的施用方法和农药科学使用基本原则。

【步骤二】知识点讲解与操作示范

第一节植物化学保护的基本概念

(1)农药的分类:按原料的来源分类:矿物源农药、有机合成农药、生物源农药。

按用途分类: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除草剂、杀线虫剂、杀鼠剂、杀软体动物剂、植物生长调节剂。(2)农药的毒力和药效。(3)农药的毒性。(4)农药对植物的影响。

第二节农药的施用方法

(1)喷雾法;(2)喷粉法;(3);其它施药方法;(4)农药混合使用.

第三节农药科学使用基本原则

农药的安全使用、农药的合理使用、农药的适期使用、农药的混合使用。

【步骤三】学生操练

农药的定义、分类、名称,了解农药毒力、药效、毒性的含义。

农药的施用方法和农药科学使用基本原则。

【步骤四】知识点和技能小结,进一步提升知识与技能运用能力

1、农药的定义、分类、名称,农药毒力、药效、毒性的含义;

2、农药对植物的影响;

3、农药科学使用基本原则;

4、喷雾法、喷粉法等常用的施药方法

第三部分:本单元总结与作业布置

1、试谈对杀虫剂的毒力、毒性、毒效、药效、防效的区别和联系。

2、播种期如何防治病虫害。请选择2种防治病害和虫害的农药2种,阐述其使用方法和理论依据。

农药的施用方法和使用基本原则

植物化学保护基本概念

一、农药的定义

农药(pesticide)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二、农药的分类

(一)按原料的来源及成分分类

1、无机农药:主要由天然矿物原料加工、配制而成的农药,故又称为矿物性农药。

2、有机农药:包括植物性农药、矿物油农药、微生物农药及人工化学合成的有机农药。(二)按用途分类: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杀线虫剂、除草剂、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

(三)按作用方式分类

1、杀虫剂:胃毒剂、触杀剂、内吸剂、熏蒸剂、拒食剂、驱避剂、引诱剂。

2、杀菌剂:保护性杀菌剂、治疗性杀菌剂、铲除性杀菌剂。

3、除草剂:输导型除草剂和触杀型除草剂。

农药的毒力与药效

一、农药的毒力与药效的概念

1、毒力:指药剂本身对不同生物发生直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一般是在相对严格控制条件下,在室内用精密测试方法,采用标准化饲养的试虫、菌种及杂草而给予药剂的一个度量,作为评价或比较标准。

2、药效:指药剂本身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多在田间条件或接近田间条件下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测试,对防治工作具有实际指导价值。

二、毒力与药效的表示单位

(一)毒力的表示单位

1、致死中量(LD50)和致死中浓度(LC50):药剂杀死昆虫种群50%个体所需的剂量或浓度。

2、有效中量(ED50)和有效中浓度(EC50):药剂抑制50%病菌孢子萌发所需的剂量或浓度。

3、忍受极限中浓度(TLM):药剂与某种鱼接触一定时间,杀死种群50%个体所需的浓度。

4、相对毒力指数:某种药剂的致死中量(LD50)与标准药剂的致死中量(LD50)比值。(二)药效的表示单位

1、杀虫剂:

(1)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药剂处理后,一个种群中死亡个体的数量与供试总虫数的百分数。但如果不用药剂处理的对照组中出现自然死亡的个体(5%<死亡率<20%),需要采用Abbott氏校正公式校正:

2、杀菌剂:发病率(%)病情指数(%)相对防治效果(%

3、除草剂:防除效果=

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

一、农药对作物的药害

1、影响农药药害的因素:

(1)农药的性质:(2)植物的种类和生育阶段、生理状态(3)环境条件

2、植物药害的症状

(1)急性药害:喷药后短期内即可产生。症状一般是叶面产生各种斑点、穿孔,甚至灼焦枯萎、黄化、落叶等。果实上的药害主要是产生斑点或锈斑,影响果品的品质。

(2)慢性药害:叶片增厚、硬化发脆,容易穿孔破裂;叶片果实畸形;植株矮化;根部肥大粗短等。

二、农药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刺激作用

烟草制剂对水稻有促进生长作用;波尔多液可使多种作物叶色浓绿、生长旺盛。

农药的毒性

农药可以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进入高等动物体内而导致中毒,其对人、畜的毒害基本上可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一)急性中毒:指一些毒性较大的农药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进入人体内,在短期内可出现头昏、恶心、呕吐、抽搐痉挛、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等症状。衡量农药急性毒性程度通常用大白鼠口服致死中量(LD50)为指标。

我国农药急性毒性暂行分级标准(卫生部)

(二)亚急性中毒:长期连续接触一定剂量农药,中毒症状的表现需一定的时间,但最后表现与急性中毒类似。测定亚急性毒性,通常以微量农药长期饲喂动物,至少经3个月以上时间,观察鉴定农药对动物所引起的各种形态、行为、生理、生化的变异。

(三)慢性中毒:有些农药虽然急性毒性不高,但化学性质稳定。长期少量被人畜摄取后,在体内积累而造成中毒。慢性毒性的测定,主要是“三致作用”(致癌、致畸、致突变)。通常以微量农药长期饲喂动物,至少经6个月以上时间,观察2~4世代存活个体的影响。Ames 氏测定法采用鼠伤寒沙门氏菌不能合成组氨酸的突变体作为指示微生物,来检测农药的突变作用,能在较短时间内(3天)较准确测定慢性毒性。

农药施用方法

一、喷雾法

(一)喷雾类型

(二)计量方法

1、稀释倍数

2、浓度(ppm,mg/L)

3、每亩制剂用量

4、每亩有效成分用量。(三)液剂的理化性质对沉积量的影响

药剂加工中加入表面活性剂(乳化剂、湿润剂),可降低药液表面张力,提高湿展性,增加药剂沉积量。

(四)生物表面结构对药液沉积量的影响:植物叶面或昆虫蜡质层厚薄。

(五)水质对药剂性能的影响

水质好坏主要指标是硬度。硬水对乳液和悬浮液的稳定性有破坏作用,从而影响药效。(六)农药喷雾新技术进展:

1、静电喷雾技术:通过高压静电发生装置使药液雾滴或药粉带电的喷施方法,可显著增加药剂在叶片表面的沉积量,农药的利用率可提高到90%(传统的大容量、大雾滴喷雾仅20%~40%)。缺点是带电雾粒对植株冠层的穿透力弱。

2、农药精确喷雾技术:

(1)选择喷雾系统:国外已有Weedseeker专利,利用现代光学和计算机技术,探测地面是否有绿色植物,可区分杂草和土壤,可显著提高农药的利用率。

(2)智能喷雾技术:基于计算机图象识别系统采集和分析杂草特征,可把作物与杂草区分开。

(3)卫星定位技术在农药喷雾中应用:“傻瓜型”喷雾技术,可根据田间有害生物发生数量和发生程度,利用卫星遥感定位技术,选择是否喷雾以及喷雾量。

二、喷粉法

主要特点:使用方便、工效高(一般是喷雾法的10倍以上)、适合水源比较缺乏地区使用。但环境污染大,药效受药械、风力、气流等影响大。

目前主要应用的环境:封闭的温室、大棚、森林、棉田和水稻田的生长后期、草原和荒滩灭蝗。

三、其他施药方法

1、撒施法:即将药剂混土撒施,南方主要用于防治稻株下部活动的叶蝉、飞虱等。

2、泼浇法:过去南方主要用于防治水稻螟虫。

3、根际和土壤施药法:浇灌、沟施、穴施、灌根等。

4、拌种法:可干拌,也可湿拌,但以粉剂和可湿性粉剂干拌为主。药粉附着量一般为种子量的0.2%~0.5%。

5、种苗浸渍法:掌握药液浓度、温度以及浸渍时间。

6、毒饵法:药剂用量一般为饵料的1%~3%,每亩用毒饵1.5~2公斤。

7、熏蒸法:在仓库储粮害虫、作物茂密场所、大棚等使用。

8、涂抹法:利用药剂的内吸性,用涂抹器将药液涂抹在植株的某一部位的局部施药方法。

9、撒滴法:适合水田作物使用,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成功开发杀虫双撒滴。

飞机化学防治

一、飞机化学防治的优缺点

1、优点:施药工效高;适应性广;用药量少,可采用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雾。

2、缺点:作物覆盖度,尤其中下部的覆盖度较差;施药地块必须集中;大面积防治,不利以天敌生存;受气流和风力影响大。

二、喷洒农药方式

1、针对性喷洒:低飞行,靠下冲气流,适合常量或低容量喷洒。

2、漂移累积喷洒:飞行较高,利用侧风,每次喷洒的面积重叠累积,适合超低容量喷雾。喷洒质量检查:采用玻片,定点调查,要求 10~20个雾滴/cm2。

农药助剂*

农药助剂(adjuvants):是农药制剂加工或使用中,用于改善农药理化性质和使用性能的辅助物质。农药助剂本身基本无生物活性,但能增强药剂防治效果。

一、农药助剂的种类概况

1、填充剂(fillers,carriers):简称填料,是加工粉剂或可湿性粉剂的填充物质,主要作用是使原药便于机械粉粹,增加原药分散性。如陶土、黏土、高岭土、硅藻土、滑石粉。

2、润湿剂(wetting agents):又称湿展剂,用于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使水容易在固体表面润湿与展布的助剂。如纸浆废液、茶枯、洗衣粉。

3、乳化剂(emulsifiers):指能使原来不相溶的两相液体,其中一相液体以极小的液珠稳定分散在另一相液体中,形成不透明或半透明乳状液,起这种作用的助剂称为乳化剂。

4、溶剂(solvents):如苯、甲苯、二甲苯。

5、分散剂(dispersing agents):提高药剂分散性。如纸浆废液的浓缩物。

6、粘着剂(stickers):增加农药粘着性,提高耐雨水冲刷能力,延长药剂持效性。如明胶、矿物油、淀粉糊。

7、稳定剂(stabilizers):防止农药有效成分分解,提高贮存稳定性。

8、增效剂(synergists):本身无生物活性,但能抑制生物体内解毒酶,与某些农药混用时,能大幅度提高农药毒力和药效的助剂。

9、渗透剂(penetrating agent):能促进农药渗透进入处理对象内部的润湿剂。

10、发泡剂:防止药剂漂移。

二、农药表面活性剂

(一)表面活性和表面活性剂(surface-active agents)的概念

1、表面活性:能使溶液的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称为表面活性。

2、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具有表面活性的化合物,它溶于液体,特别是水中,在低浓度时也能在液体或气体表面或其他界面上定向吸附,使表面张力或界面张力显著降,包括乳化剂和润湿剂。

(二)农药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特点:具有“两亲性”,即分子中同时具有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

(三)表面活性剂的种类

表面活性剂可分为五大类,即阴离子型、阳离子型、两性型、非离子型以及天然物表面活性剂。在农药加工上广泛应用并具有代表性的表面活性剂有阴离子型、非离子型及天然物表面活性剂。

1、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以阴离子产生降低表面张力作用。

(1)碱金属皂类:分子结构简式为R-COONa(K),由动植物油与氢氧化钠(钾)皂化而成。

(2)硫酸化脂肪酸类:分子结构简式为R-OSO3Na,是脂肪酸的硫酸化产物。如土耳其红油。(3)磺酸盐类:分子结构简式为R-OSO3Na(Ca),“R”为烷基芳基。是目前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类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钙)(前者为洗衣粉主要成分),拉开粉。

2、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不电离。包括以下两类:

(1)醚类:主要产品如农乳300、农乳600、农乳1600。

(2)酯类:主要产品如吐温系列、消泡剂GP。

3、天然物表面活性剂

(1)皂素:茶枯、皂荚、无患子等植物含有皂素。

(2)亚硫酸纸浆废液

(3)动物废料的水解物

(四)表面活性剂在农药加工和使用中的应用

1、在农药加工中的应用:

(1)乳化剂在乳油加工中的应用: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形成水包油型(O/W)乳浊液。(2)润湿剂在可湿性粉剂加工中的应用:提高悬浮液的悬浮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