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

2.人口与环境

①决定人口再生产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②人口再生产的四种类型: (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原始型:极高的死亡率、很高的出生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

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基本技能]学会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数)×100% 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数)×100% 例:图1为甲、乙两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图。据此回答4-6题。

4. 目前与甲国1890-1920年人口再生产类型相同的国家是

A.韩国

B.古巴

C.新西兰

D.埃及

5. 乙国1970年以后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自然灾害频繁,饥荒严重

B.政局动荡,长期战乱

C.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大

D.抚养孩子成本上升,夫妇不愿多生孩子

6. 由图1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A.目前甲国城市化水平高

B.乙国可能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C.目前甲国为人口净迁出国

D.目前乙国劳动力短缺

D C A

例:图3为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a、b区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分别属于

A、现代型和过渡型

B、原始型和传统型

C、现代型和传统型

D、传统型和过渡型

11、影响c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

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②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

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分析】(1)人口再生产类型概念、类型及特点。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根据各种柱状的长短,结合四种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特点很容易得出a、b、c所代表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分别为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2)由柱状统计图可知c为现代型,在现代社会,人口自然增长率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

【答案】D B

例:图1表示某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过程。据此回答1~2题。

1.与“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降低,高龄人口比例缓慢增加”对应的期间是

A.Ⅰ期 B.Ⅱ期 C.Ⅲ

期 D.Ⅳ期

2.在Ⅰ期

A.人口急剧膨胀 B.人口老龄化

C.人口增长停滞 D.人口平均寿命较低

Ⅱ.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①社会经济条件包括:经济水平、交通条件、政治因素。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对人口分布有着决定性影响。

②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有很大影响,如气候、地形、河流等。

③历史因素对人口分布有一定的影响。

衡量人口分布是否合理的标准:应该看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的结合和利用程度。

[基本技能]学会计算: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

公式:人口密度=地区总人口数(人)÷该地区总面积(平方千米)

⑴世界人口数:总数65亿,亚洲最多(占世界一半),其次非洲、欧洲。大洋洲人口最少。

中国最多13亿,印度第二10亿;美国第三2006.10.17突破3亿。

[附注]:全球人口超过半数居住在6个国家:中、印、美、印尼、巴西和巴基斯坦,人口总和为33亿。人口超1亿国有10个:南亚巴印孟,东亚中日;东南亚印尼;以及俄、美、巴、尼日利亚。

⑵世界各洲人口增长:增长快的洲是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增长慢的洲:欧洲、北美。

⑴世界人口稠密分布区的一般规律: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地带。

原因: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人类历史上农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以后的工业、交通、城市不断的发展,成为世界人口稠密区。

⑵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四个地区是:东亚、南亚、西欧和美国东北部。

原因:东亚和南亚: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人类的历史悠久,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西欧: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和商业贸易活动频繁的重要工业地带;

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区:是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⑶世界人口稀少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即:亚洲和北美的高山和寒冷地带;撒哈拉、中亚和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亚马孙河、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南极洲至今无人定居。

Ⅰ.中国人口特点:

⑴数量世界第一:2000.11.1第五次人口普查,12.95亿,约占世界21.2%。人口超过5000万的省区有9个:豫、鲁、粤、川、苏、冀、湘、鄂、皖。

⑵增长速度较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大大下降,出生率不断上升。

⑶分布疏密不均:中国人口界线:黑河——腾冲线。

中国平均密度:130000万人÷960万KM2= 人/ KM2。

400人/ KM2以上的省有:苏、台、鲁、豫。

人口分布特点:①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②沿海、沿河、沿湖人口多,干旱荒漠人口少;

③平原、盆地人口多,山地、高原人口少;④经济和交通发达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

闭塞区人口少;⑤城镇密集、工业发达区人口多,偏僻的农业、牧业区人口少;⑥汉族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区人口少。

⑷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

【附注】中国的华侨:原籍以广东、福建两省最多。

Ⅱ.2005年末我国人口发展的六大特点:

①人口总量平稳增长:2005年底我国总人口达到13.07亿人;年均增加809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63%。

②流动人口继续增加:流动人口1.47亿人。

③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69%。60岁及以上占11.3%

④城市化快速推进:城镇人口已达5.62亿人,占总人口的43%。

⑤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已达到6764万人。

106.30

:100,出生婴儿男女性别比例失调。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 ·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2)人口数量与环境

Ⅰ.人口数量的变化:

人口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决定全球人口变动的因素。

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引起,对全球人口并不产生影响。

Ⅱ.环境因素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生育率是决定出生率大小的基础。

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及宗教。

例如图1.2说明: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子女数越少。 自然环境因素:对生育率影响极小。

社会环境因素:是主要因素,包括:经济、政治、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等

自然环境因素:主要是通过死亡率的影响来影响人口数量。

⑶自然环境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

①气候、水、土壤的影响较为明显:

·直接的影响,如克山病(∵缺硒)、大脖子病(∵缺碘)、氟骨病;

·间接的影响,如湿热多雨的夏季产生的传染病疟疾。

②大的自然灾害影响:地震、火山爆发、洪水、风暴等。

③环境污染是重要的自然环境影响因素之一:会使癌症多发、人体免疫功能退化,出现"环境难民"。 Ⅲ.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⑴原始社会:人口少,影响小;

⑵对死亡率的影响 ⑴对生育率的影响

原因

⑵农业社会:社会经济水平有了提高,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⑶工业社会:影响越来越大,表现在:

① 人口数量增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

② 人口数量增多, 生活排污量增多,污染环境;

③ 人口数量增多,伴随生产规模扩大、出现大量生产废弃物。

⑷辩证地看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主要原因不只是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不重视保护环境等原因造成。

全世界:属于“过渡型”。

发达国家: 多为“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

稍高(即欧洲、北美)。带来问题:老龄化、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等。注意:

发达国家的死亡率高于发展中国家(因为人口老龄化)。

发展中国家: 多为“过渡型”(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部分、大洋洲除澳、新外),韩国、新加坡、

古巴、乌拉圭属现代型;中国已进入“现代型”,中国正面临老龄化。

⑴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也称环境承载力。即:一个国家或地区

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

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

养的人口数量。

⑵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因素:

①资源;是首要因素。 ②科技发展水平。

③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④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⑶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不确定性:

∵现有资源总数不确定、科技发展水平、地区与外交的交流程度及人口的消费水平等也在不断变化。

相对确定性:假定技术水平、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相对稳定,人口消费水平变化不大的条件下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

指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

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

口规模(即最适宜人口数)

⑵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估计——有三种观点:

①悲观者认为现在世界人口已经大大超出了地球的环境容量。

②乐观者认为未来世界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

③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观点地球环境人口容量为100亿,联合国认为110亿或略多一些。 ⑶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①按土地资源最高容量为16亿;

②国情是:人口与资源矛盾十分突出,人均耕地只有世界1/3;人均淡

水1/4。

③实行国策: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人环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过去中国增长速度较快,

是人口总数大。现在人口自然增长率虽然降低了,但人口基数大,人口净增长多。为满足人口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必将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并且排放大量的废弃物,给国家社会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加重负担;人口基数大,使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多,每年创造的财富,有相当一部分被新增人口所抵消,影响人民生活生平提高。所以,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适应,必须实行计划生育。

(3)人口素质与环境

(如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德

等社会经济环境),而且影响越来越大。

②自然环境因素:a.原生环境因素:地形、气温、湿度、降水等。

例如:直接影响产生的克山病、大脖子病、氟骨病;间接影响产生的疟疾。

b.次生环境因素: ·物理方面:噪音、微波辐射、放射性污染;

·化学方面:化学添加剂、亚硝基化合物、烟草;

:病毒、病菌、寄生虫卵。(如非典) ·人口文化素质对本地环境质量的好坏,有着特殊的影响:

①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②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③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口,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

④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素质低侵害环境;素质高“治保改” 。

Ⅰ.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⑴概念: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涉及人口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 ⑵分类:①按地理范围分为: 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省际、县际)人口迁移。

②按迁移方向,国内人口迁移分为四种类型: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

市、城市到农村,其中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

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Ⅱ.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⑴自然环境因素:

①气候:通过影响人的生产和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

②淡水的分布与变化: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现仍是重要条件。

③土壤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迁移,如:农民因土地不足或衰竭而迁移。

④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影响人口迁移,如: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兴起引发迁移。

⑵社会环境因素:

①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

济收入,更高的生活水平。如深圳人口由2万增至119万(国家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

②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相对缩短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迁移困难,促进入口迁移。

③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家庭和婚姻等促进人口迁移。

⑶政治因素:

①国家的政策对人口迁移有重大影响,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②战争常常引发人口迁移,如:"二战"期间欧洲3000万人口迁移。

③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引发人口迁移,如:中国历史上的都城变换引发的迁移。Ⅲ.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人们为了寻找食物、土地而迁移,受自然环境影响深刻。

工业社会:为了寻找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力以及市场之间的优化配置而使劳动力不断迁移,社会经济因素成为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影响减弱。

2.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①加强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缓解农村人地矛盾,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对保护农村自然环境有积极作用。

·对迁入地: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有积极意义,如:给城市提供劳动力、改变城市经济

结构、促进城市商业等第三产业发展,活跃市场经济;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

压力。

Ⅰ.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中下游平原。

·迁移方向:从秦汉开始人口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

·由“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

·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原因: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

Ⅱ.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①特点;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

②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人城市。

③阶段:1954~1960年活跃时期;1961~1976年低潮时期;1977~1984年回升时期。

④方向:净迁出省区---辽、鲁、沪、川;持平省区---西藏;其余为人口净迁入省区。

⑤方式;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支援新开发地区工业建设;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

高等学校搬迁、招生与分配;新修水利和水库移民;压缩城市人口规模;少量的

自发迁移。

Ⅲ.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⑴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性流动为主。上海市由原来人口的净迁出地区,变为净迁入地区。

⑵方向:一是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⑶目的:务工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

⑷原因:①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②政策放松;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

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最根本原因。(地区的水库建设造成人口迁移,如三峡

工程。)

【知识扩展】世界人口的迁移:

⑴“二战”以前的人口迁移:

a.起因:15—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主义的扩张。

b.特点:旧大陆移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流向为开发国家。

c.迁移流向:①从欧洲迁往美洲:最早移入美洲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人。

②从非洲劫掠黑人到美洲。从非洲西部和中部,用暴力把黑人贩运到美洲。

③殖民主义者招工开发东南亚和美洲。广东、福建等地中国人到东南亚、美国西部等地,

⑵“二战”后人口的迁移新特点: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外籍工人大量增加。

造成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世界各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的。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3.2.1《海水的运动》word教案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3.2.1《海水的运动》word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2、理解不同类型洋流及其成因。 3、掌握不同性质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气压带风带模式图,说明世界洋流流向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促进学生全面分析问题作风的养成。 教学重点难点: 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读图启发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广阔无垠的海洋,永远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海水的运动形式是复杂多样的,对于表层海水而言,其基本运动形式有哪些呢?(学生回答) (一)海水运动形式 1.波浪: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 波浪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阅读回答,讲解风浪、涌浪) 除了我们常见的波浪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波浪,那就是海啸。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引起的巨浪,破坏力极大 波浪对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思考,回答)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海洋能资源;对海上作战、船只航行、海洋工程、渔业作业等都有影响。 阅读:世界著名风浪区——好望角 (承转)还有一种海水运动形式,也是我们每天都能够遇到的,那就是潮汐。 2.潮汐: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通常一天观察到两次,白天称为潮、夜晚为汐。 阅读P31钱塘潮: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口小内大,夏秋季节夏季风盛行,加剧潮势,形成钱塘潮。 我们都知道潮汐每天涨落两次,每天的时间都会发生变化,而且潮汐还有大潮小潮之分,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教师讲解大潮、小潮、潮汐的时间变化) 学生思考:农历一个月中,大潮和小潮各出现几次?分别出现在年哪一天? (活动)讨论各种活动与潮汐的关系。(P31)

人口的数量变化测试题

第一章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 1.读“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关于世界人口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是公元1770~1905年 B.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是1950年以后 C.世界人口增长与生产力的发展无关 D.世界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自然条件的优劣 右图反映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 率,回答2~4题。 2.四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模式属于“高 高低”的国家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历程为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①②③ D.③②①④ 4.能代表目前非洲人口增长特点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读2006年年末广东、广西、新疆、湖南四省区的人口资料,完成5~6题。 5.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省区是 A.广西B.广东C.新疆D.湖南 6.广东省65岁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较小的原因是 A.教育水平高 B.气候条件好 C.迁入人口多 D.经济水平高 7.表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

A. 1953年 B. 1964年C.1982年D.2010年 8.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回答9~10题。 9.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A.总量呈下降态势 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 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 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 10.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的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A.1990年以前 B.1990-2000年之间 C.2000-2004年之间 D.2004年以后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7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全选对得7分,只选一项且选对者,得3分,其余情况均不得分。) 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信息反映出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是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低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12.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2优秀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地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地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地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地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地差异, 理解相应国家不同地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 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地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特点和转变地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地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地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地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地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地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地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地.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趋势是怎样地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地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地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地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地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地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地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53《海洋能的开发利用》练习题

5、3 海洋能的开发利用 一、选择题 1。海洋能开发中,已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双选)() A.潮汐发电 B.波浪发电 C。盐差发电 D.温差发电 解析:选AB。海洋能中具有商业开发利用价值的是波浪能和潮汐能。 2.下列海峡中波浪能资源最为贫乏的是() A.马六甲海峡 B.麦哲伦海峡 C.直布罗陀海峡D。英吉利海峡 解析:选A。马六甲海峡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以上升流为主。 3。下列反映日、月、地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可提高潮汐发电效果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选 D.新月、满月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处在一条直线上,日、月引潮力叠加在一起,使地球海洋出现天文大潮,潮差大,利于潮汐发电。 读“潮汐电站剖面示意图",回答4~6题。 4.若H表示潮汐发生时大坝两侧的水位差,当H在一个月内最大时,这一天可能是农历() A。初八B。十六 C。二十一 D.二十八 5。一天之内有两次潮涨和潮落,若H在农历十五这一天内出现极大值的时间是5∶30,那么这一天下一次出现H极大值的时间可能是() A。17∶30 B。17∶55 C。11∶30 D。11∶55 6、若水位二是位于大坝靠大陆一侧的水位,当H增大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此时段内,当地海滩游泳比较安全 B。是盐田灌水的最佳时期 C。是渔民拾贝的最佳时期 D。此时段,海洋船舶靠港的速度相对较快 解析:潮汐发电利用了海水涨落的水位差。图示中H最大时,表示涨或落的最大值。潮汐涨落的周期变化分为日周期、月周期及年周期等。潮汐原动力是天体对海水的引力与天体绕转质点做圆周运动产生的离心力的差值。一个朔望月之内,初一与十五由于日地月在一条直线上,它们合成的引潮力最大,一天之间距月球与地球的绕转质心最近和最远的地表,潮汐最大。其时间差决定于地球自转和月球公转周期.第6题题干说明海水处于落潮阶段,由于海水在落潮时水平运动方向是离海岸而去,海滩游泳不安全,盐田灌水取决于当时盐度,雨天由于径流冲淡海水,应灌入潮尾时段的海水,晴天则灌入潮头时的海水.落潮时向岸线航行的速度因水流方向而变慢。 答案:4、B5、B6、C 国家发改委在《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是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积极推进地热能和海洋能的开发利用。2020年前总投资将达2万亿元.这意味着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据此回答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题 (测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某新兴城市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题。 1.1992年至1993年,该城市的人口增长率是( ) A.16.7% B.14.3% C.0.9% D.1 读甲、乙两国人口变化曲线图,完成2~3题。 2.关于甲、乙两国人口增长模式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900—1950年,两国人口增长模式皆为原始型 B.1850—1950年,甲国人口增长模式为原始型 C.1900—1950年,乙国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 D.20世纪末甲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 3.从图中可看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开始于( ) A.出生率的下降B.死亡率的下降 C.自然增长率的下降 D.自然增长率的上升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总数约为137 053万,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 390万人,年均增长0.57%。读我国第五次与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对比统计图,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人口数量变化主要是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善②十年间,人口出生率下降③现阶段,影响我国人口总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口迁移④十年间,人口增长速度趋于缓慢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5.目前,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是( )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②每年净增人口多③人口老龄化明显④劳动力数量急剧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D.①④ 总和生育率也称总生育率,是指某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读中国总和生育率变化曲线图,完成6~7题。 6.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总和生育率呈下降趋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的推进B.城乡人口迁移 C.人口老龄化D.国家人口政策 7.如果图中所示变化趋势持续下去,最可能出现的是( ) A.人口素质下降B.就业压力加大 C.人口老龄化D.劳动力成本下降 读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种年龄结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据此完成第8题。 8.图中①国0~14岁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以及应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 A.70% 鼓励生育B.60% 计划生育 C.15% 采取移民政策D.30% 鼓励人员出国 下图示意四个国家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读图,完成9~10题。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999.10.12,世界60亿人口日;2005.1.6,中国13亿人口;至2008年,世界总人口已达67亿。2.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3.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4.人口数量变化原因:①生产力水平;②医疗水平;③政策;④传统观念;⑤社会保障体系;⑥婚姻制度;⑦教育水平;⑧宗教信仰。5.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①时间差异: ②空间差异: 6.趋势: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发达国家人口总数将较为稳定,有的国家将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相对缓慢。 7.中国人口问题:①人口老龄化严重(因为医疗、计划生育);②人口性别比例失调;③人口素质较低。应对措施: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②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关心照顾老年人。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3.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新加坡、韩国、古巴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机械增长)。【辨识:人口流动,范围更大,包括人口迁移;短期。如出差、上学、度假、探亲】2.人口迁移: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最小单位为县市);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3.在世界六大洲中,那些始终是人口迁入区:北美洲、大洋洲;哪些时候总是人口迁出区:亚洲、非洲;二战前迁出,二战后迁入:欧洲;二战前迁入,二战后迁出:拉丁美洲。4.分类:⑴、国际人口迁移 ①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②⑵、国内人口迁移 ①概念: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②A、古代: B、现代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海与洋对比 对比项目洋海 占海洋面积比重89%11% 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 受陆地影响程度影响较小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影响大 水温和盐度变化不大比较大 海流系统有独立的系统无独立的系统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C.世界主要海峡 海峡连通海域 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 巽他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 (2)海湾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二、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三、海岸与海底地形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读图练习题

《人口的变化》读图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期为( ) A.①B.②C.③D.④ 2、下列各国,目前人口发展情况与图示类型一致的是( ) A.埃及B.中国C.德国D.印度 运用数据图表可以分析社会人口变化现象。据图2、图3回答3-4题。 3、图2是某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变化曲线图。若图中所示变化趋势持续下去,最可能出现的是() A.人口素质下降B.人口老龄化C.就业压力加大D.劳动力成本下降 4、图3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 C.①②④③D.①③②④ 读甲、乙、丙、丁四个国家2008年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的人口比例示意图,完成5~6题。 5、未来人口压力最大的国家是() A.甲B.乙C.丙D.丁 6、关于甲、乙、丙、丁四个国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可能是甲B.最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家是丙C.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负担较重的是乙D.社会经济和生态压力最小的是丁 ①②③④ 时间 自然增长率%

读2001~2007年江苏省人口增长情况图,回答第7题。 7、2004~2006年,江苏省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其主 要原因是() A.外省区流入人口较多B.自然增长率上升 C.人口政策松动D.育龄妇女比例持续上升 读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8~9题。 8.与当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相符的国家是() A.①B.②C.③D.④ 9.下列关于④类国家人口问题现状的叙述,正确 的是() A.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老龄人口增多 B.青壮年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过大 C.人口素质偏低,教育压力过大D.城市人口比重过高,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据此回答10~11题。 10. 该市迁入的人口特征有() ①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②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③以青壮年人口为主④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11. 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 ①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的局面②制约了该市经济发展③增加了该市被抚养人口④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下图是我国人口增长走势及预测图,图中三条曲线表示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a、b、c三条曲线依次表示() A.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B. 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死亡率 C. 死亡率、出生率、自然增长率 D. 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出生率 13.根据图中曲线走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中国人口最多的年份出现在2015-2020年间 B. b曲线自2015年后逐渐上升主要是环境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全册教案

选修2《海洋地理》 第一章海洋概述 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与洋的概念、区分。 2、了解四大洋概况。 3、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能够辨析。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学,分别列表进行海和洋、四大洋、海/海峡/海湾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世界海与洋。 教学重点难点: 1、四大洋概况 2、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分辨海的不同类型、海和海湾。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教学方法: 图表比较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海洋的时代”

(投影)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结合教材P2内容,了解海和洋的区别(填表) 1.海与洋对比 (学生自学结合世界地形图,了解四大洋概况)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承转)认识了四大洋,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离我们更近的海、海峡、海湾。 (学生自学,认识概念)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投影)世界不同海区,辨析不同类型的海(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 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C.世界主要海峡(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海峡连通海域 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 巽他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 (2)海湾(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课堂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熟练掌握主要海峡、运河、海湾、海洋的经纬度位置及重要意义。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教案]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2.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过程与方法] 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人口数量的变化是通过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的变化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三个指标的不同特征,我们可以用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来分析。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P5[读图思考] 1?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 (1)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3)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时间生产力状况自然环境与经 济发展状况 社会与文化的变化“三率”的变化人口增长模式 18世纪中期农业经济快 速发展 环境较恶劣,土地私 有制 劳动力需求较大,受传统的生育观念 影响 高岀生,高死亡, 低自然增长 原始型 工业化开始后大规模机械 化生产 环境改善,经济快速 增长 传统的生育观念占主导地位高岀生,低死亡, 高自然增长 传统型 二战以后生产力进一 步发展 土地开垦受到限制, 制造业快速发展 城市化快速发展,社会福利提高,生 育观念转变 低岀生,低死亡, 低自然增长 现代型 [活动]P7 2?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分布: (1)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转变 历史阶段原因 岀生 率死亡 率 自然增 长率 增长模 式 原始社会时期 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极差,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 的能力很差 高高低原始型农业社会、产业革命时期 生产力水平提高,生存条件明显改善,抵御灾害能力提高, 但传统经济对劳动力数量依赖大 高低高传统型现代社会时期 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生产力水 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社会福利、养老保障制度改善 低低低现代型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31《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练习题

3、1 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一、选择题 读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分布曲线图,回答1~2题。 1.关于海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热量净收入从低纬度海区到高纬度海区大体一样 B.各纬度海区的热量收支基本平衡 C.赤道海区热量收入最多,极地海区热量支出最多 D.海洋热量的主要收入是太阳辐射,主要支出是海水蒸发耗热 答案:D 2。有关海洋表层温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均高于寒流流经海区 B.洋流可减小高低纬度海区之间的水温差异 C。辐射是各纬度海区间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 D。水温的年变化幅度近岸海区小于同纬度大洋中部 答案:B 下图实线、虚线代表不同地理事物的等值线。读图,完成3~4题. 3.如果实线、虚线代表水温和盐度,L线代表洋流,且L1〉L3〉L5,则该海区最有可能分布在() 4。如果实线、虚线代表等高线和等潜水位线,L线代表河流,则关于河流和潜水的描述,正确的是() A。该河向北流,河水补给潜水 B.该河向北流,潜水补给河水 C.该河向南流,河水补给潜水 D。该河向南流,潜水补给河水 解析:第3题,据水温数值越向南越小及等温线弯曲方向可知,L线代表的是南半球一寒流。 A、C、D项所示海区均在北半球,只有B项符合,为南半球的秘鲁寒流分布区.第4题,等高线向数值大的地方凸出的河谷地带才会有河流,等高线数值北大南小,因此此河流由北向南流;潜水位的高低随地势的起伏而变化,潜水的流向为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处向低处流,所以潜水补给河水。如图所示。

答案:3、B4、D 下图是长江口外水域叶绿素含量、水温和盐度垂直分布的某次监测数据合成图。叶绿素含量在水深10到20米之间先升后降,据此回答5~7题。 5。图中①、②、③曲线依次代表() A。盐度、温度、叶绿素含量 B。盐度、叶绿素含量、温度 C。叶绿素含量、盐度、温度 D。叶绿素含量、温度、盐度 6.从图中可以看出() A。水深超过10米后,盐度随深度增加持续升高 B.水深超过10米后,水温随深度增加持续降低 C。水深15米处,叶绿素含量、温度、盐度值均达到最高 D。水深超过20米后,叶绿素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升高 7。此次监测所处的时节() A.长城内外——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江淮平原-—草长莺飞二月天 C.燕赵大地--赤日炎炎似火烧 D。太行群山—-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析:第5题,长江口外水域从垂直方向看,温度曲线应为③,因为水温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越往下,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少,水温也越低,但到了一定深度,太阳光线不能照射到,水温变化很小.叶绿素含量在水深10到20米之间先升后降,因此应为①曲线。而盐度曲线是②,地处长江口外,由于长江汇入淡水密度小,留在表层,盐度低。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水深超过10米后,盐度随深度升高,但到了20米深度时,盐度稳定。水深15米深处,只有叶绿素含量达到最大值,水深超过20米后,叶绿素含量很小。水深超过10米后,水温随深度增加而持续降低。第7题,本题解题思路是:①根据所学知识准确找出温度曲线;②根据温度曲线找出表层水温数值;③由表层水温数值准确判读监测时的季节。 答案:5、C6、B7、D 8。下图是海洋表面盐度随纬度分布的曲线图,其中正确的是()

人口数量的变化练习题.docx

人口数量的变化习题 一、选择题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某国不同时期人口统计数据。读图,回答1~2 题。 1.根据人口增长的一般规律判断,图中①②③④四个时期按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 C.③①②④ D .④③②① 2.目前印度和日本两国的人口增长阶段大致对应图示国家的() A.①时期和④时期 B .②时期和①时期 C.③时期和④时期 D .④时期和①时期 下图是我国人口相关数据统计图。出生人口性别比为每出生 数。读图,回答 3~4 题。 100 名女婴相对应的出生男婴 3.图示时期,我国人口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A.医疗卫生条件下降() B.粮食供应缺口增大 C.老龄人口比重增大 D .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4.图示时期,我国() A.人口总数先增加后减少B.每年新增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 C. 2010 年与 2011 年新增人口数相同 D . 2010 年与 2011 年出生率相同 联合国历年发布的“人类发展程度指标(HDI) ”,是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 量”三项基础变量按照一定计算方法组成的综合指标,用来衡量各国的发展水平。下表为四个国家 2010 年的统计资料,阅读分析表格,完成5~ 6 题。 国民 老年人 人口密度平均平均 国家HDI口比例 ( 人 /km2)寿命就学 (%) 年数 甲403 乙126 丙111

丁8 5.就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的四个阶段而言,最可能已经进入“低增长阶段”的国家是 A.甲、乙B.甲、丁 C .乙、丙D.丙、丁 6.关于四个国家发展水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国人口数量最多B.乙国老年人口数量比甲国多 C.丙国目前城市化速度最快D.丁国最易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下图示意某国2008 年人口结构,读图回答7~ 8 题。 7.图中信息反映出该国() A.为发展中国家 B .人口出生率高 C.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 D .中老年人口性别比失调 8. 该国 0~4 岁的人口数量明显多于5~9 岁,其影响因素最有可能是() A.年龄结构 B .性别结构 C .生态环境D.移民政策 读我国某城市人口数量变化图,回答9~ 10 题。 9. 图中反映出该城市() ①人口老龄化严重②人口素质低③劳动力不足④外来人口数量多 A.①②B.②③ C .③④D.①④ 10.该市应对人口问题的主要措施是() ①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③严格限制外来务工人员进城④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面 A.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读下图, a、 b、 c 分别表示0~ 14 岁、 15~ 64 岁、 65 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据此回答11-12 题。 1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A .① B .②C.③D.④ 12、图中③国65 岁以上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相应正确措施是 A . 20%鼓励生育 B . 15%采取移民政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 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特 点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 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 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 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 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01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知识点导学及答案

人口的数量变化 考纲解读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知识清单 1. 2. 参考答案 1.出生率 死亡率 增长 时间 空间 2.原始 传统 现代 原始 传统 现代 发达 发展中 传统 现代 现代 要点精析 要点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一定社会制度下,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个体的社会群体。 2.人口“三率” (1)人口出生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出生的存活婴儿在该国或该地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2)人口死亡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死亡人数在该国或该地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3)人口自然增长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同期平均总人口数之比。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拓展:人口增长的方式除人口的自然增长外,还有人口的机械增长(后面将专门讲述)。 【典型例题】 下表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图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下面(1)~(2)题。 决定因素:______和______ 趋势:不断______ ______差异 ______差异 农业革命之前 农业革命期间 工业革命以来 发达国家和地区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差异 人口的自然增长 人口增长模式的指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______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______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______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类型及特征 历史转变:______型→______型→______型 ______国家:现代型 ______国家:传统型 全世界:由______型向______型过渡 中国:已经属于______型 空间差异 人口增 长模式 及其转 变

高三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的知识点

高三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的知识点 高三地理必修关于二人口的变化的知识点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3、一个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 小共同影响。 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增长速度常见人口问题影响人口政策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缓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重鼓励生育和移民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展中国家快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困难,环境压力大计划生育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模式特点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8、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和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4、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5、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 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 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 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 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 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 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 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试题(含答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下图是杭州市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数量及年龄构成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杭州市在2000年之后人口总数增长较快的直接原因是()。 A.死亡率较低 B.迁出人口多 C.出生率较高 D.迁入人口多 2.图示杭州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情况是()。 A.1953年之后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逐年减少 B.1964年之前15~64岁人口比例不断增加 C.1990年-2000年0~14岁人口数量减少 D.1982年该市人口结构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3.日本以不足2%的世界人口和0.25%的世界面积,创造了17%的世界财富。结合所学知识,日本的环境人口容量远高于我国,主要得益于( ) ①资源丰富②科技发展水平高③对外开放程度高④生活消费水平高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4.下列有关人口容量的叙述,符合悲观派的观点的是 A、依照目前科技的发展速度,人类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问题 B、世界人口进一步增长,地球依然能承受 C、现在世界的人口太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人口容量 D、人类能在短时期内实现人口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户籍(或常住)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及以上户籍(或常住)人口占户籍(或常住)总人口比重。读“2016年浙江省部分地级市户籍和常住人口老龄化统计图”。 回答下列各题。

5.有关图中各地级市的人口说法正确的是( ) A.衢州地区青壮年人口为净迁出 B.舟山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低 C.丽水地区青壮年人口为净迁入 D.温州地区的老年人口数最少 6.第19届亚洲运动会将于2022年9月在杭州举行,为建设运动场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进入杭州。影响这一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 ) A.经济B.宗教C.环境D.气候 下图为“诺特斯特人口发展模式图”,据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7.②阶段的人口增长特征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增长率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C.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D.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8.在①②③④中,能代表我国近年来人口增长状况的是 A.① B.③ C.④ D.② 9.缓解欧美等发达国家人口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A.开发劳务市场 B.鼓励生育和适当移民 C.实行计划生育 D.加大教育投入 10.研究人口分布一般以()和()作为衡量指标。 A.人口密度、人口分布格局 B.人口密度、人口数量 C.人口密度、人均面积 D.人口数量、人口分布格局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海岸带的开发》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海岸带的开发》word教案 第一节海岸带的开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岸带的概念含义及其开发利用的区位优势。 2、把握海岸带开发利用的要紧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 调查厦门本地海岸带开发利用的要紧方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海岸带开发利用与环境爱护相和谐的可连续进展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海岸带开发利用的要紧方式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海岸带是一个专门的地理地带。那个地点既是经济发达、人口聚居之地,也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带。如何在经济进展过程中兼顾海岸带的环境爱护,实现海岸带可连续进展,成为沿海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作为生活在海岸带的我们,也应该对这一问题予以关注。 (复习:海岸带的定义。) 1.海岸带及其开发利用优势 (1)定义: ①狭义:主体是指潮间带。 ②广义:是指海岸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 (2)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优势: ①海岸带是海域与陆域的交接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②海岸带的自然资源兼备陆地和海洋双重性质,资源类别和品种最为丰富 ③海岸带是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各种过程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区域,具有专门高的自然能量和生物生产力。 ④人口密集,都市集中,具有信息、技术、资金等优势。 (摸索:什么缘故全球大约一半的人们会选择在海岸带居住?海岸带有哪些区位优势?) (承转)据我们的了解,海岸带如何进行开发?有哪些方式?(学生自学,发言介绍)2.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 (1)滩涂养殖 (阅读P47材料,了解滩涂养殖的问题) (2)港口建设 ①定义:港口是物资和旅客集散并变换运输方式的场地,由水域和陆域两大部分组成。 ②阻碍港口区位的因素: 港口选址是港口建设的要紧内容和先决条件。港口选址不仅要考虑水文、水深等水域条件,还要考虑腹地、交通等陆域条件。 ③一个优良港址一样应满足以下差不多要求:有宽敞的经济腹地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有海

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设计 一、教材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是目前人类最为关注的四大 热点问题。不难发现,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人口问题是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人口数量和空间上的变化,都会引发包括资源、经济及社会等在内的一系列变化。因此,教材把人口的变化作为全书的开篇。这也正符合了高中地理课标总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 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的要求。第一节教材 内容的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首先从数量这样一个最直观的角度来探讨人口的变化,因为目前我国和世界上的人口问题,正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引起的。并且,这一部分的基础知识,初中已有涉及,由此引入,更显得顺理成章,有助于学生对该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树立起人地关系的思想理念。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 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替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 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 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辨正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三、学情对于人口及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学生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及生物课中都已学过。但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都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