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设计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设计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设计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设计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非生物之间会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生态系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池塘里生物环境资料,认识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系统,以此为蓝本设计生态瓶建造方案,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互相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制作生态瓶,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2)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并根据方案来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难点:根据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坚持观察管理。

教学准备:大玻璃瓶、磁贴、铁片、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单。

教学过程:大玻璃瓶、磁贴、铁片、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同学们可能有点陌生,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一些特征。ppt出示:有尾两栖动物,体形和蜥蜴相似,体表没有鳞。大部分生活在淡水池塘和沼泽地区,以水蚤、小虾等为食。

2.学生猜测:蝾螈。

3.见见庐山真面目,老师展示蝾螈。设置疑问:长时间将蝾螈单独放在水中能不能存活?

二、引入课题,掌握生态系统概念

1.让我们去蝾螈生活的地方——池塘看看,ppt出示池塘剖面图。

思考(1)如果池塘里只有蝾螈和它的食物,它们能够长长久和和美美地生活在一起吗?(说出理由)

(2)那我们来看看池塘里面还有哪些主角?

鸭子、田螺、虾、鱼等 (动物)

水草、荷花、浮萍等 (植物)

阳光、空气、石头、沙子、水等 (非生物)

(3)如果只有这些动物,它们能独自存活吗?不能。需要植物和非生物邻居互相帮助。

2.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如何互帮互助:

(1)植物邻居为动物邻居提供哪些帮助?

(2)作为回报,动物又给植物提供哪些帮助?

(3)这样看来,就只有非生物最没有价值了?不赞同。非生物邻居有什么作用?

3.分析三者的相互作用之后,引入生态系统概念: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叫做生态系统。

4.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三、设计生态瓶

1.这节课,我们就来模仿池塘生态系统,做一个生态瓶。那么,做一个生态瓶,需要用到哪些材料?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出示温馨提示:

(1)准备放哪些生物、数量多少?

(2)准备放哪些非生物?

(3)打算怎么制作?

(4)画下要制作的生态瓶。

3.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以下几点:

(1)考虑不能喂食

(2)不能换水

(3)存活时间尽可能长

4.学生拿出信封里的材料(记录纸、磁贴等),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教师巡视指导。

5.请几组同学到讲台展示设计方案,其他同学提出意见或借鉴修改。

6.小组修改调整生态瓶的设计方案,完成后到材料超市领取材料进行第二环节——制作生态瓶。

四、制作生态瓶

1.根据设计方案,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

(2)装入适量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2.选择材料完成生态瓶制作。

3.生态瓶已经做好了,我们继续要做的是什么?做好后续长期观察。那么:

(1)同学们打算把生态瓶拿回去放在哪里?说出你的理由。

(2)观察记录什么?

4.我们可以根据生物的活动以及存活数量,来思考我们的生态瓶还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认真观察,也相信在这个观察活动中会有更多精彩的发现!

板书设计:

做一个生态瓶

鸭子、田螺、虾、鱼等

水草、荷花、浮萍等

阳光、空气、石头、沙子、水等

记录单:

生态瓶设计方案第小组

五年级科学上册《做一个生态瓶》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

《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物群落。 2、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观察和管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进行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观察和管理。 难点:坚持长期的观察和管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师生准备:做生态瓶的容器、水,水桶、小石子、沙、标签、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做一个生态瓶》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六课,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初步了解动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知道食物链、食物网的关系。初步了解某一区域中食物能量交换的关系。本课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生某一个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学生对本单元知识很感兴趣,对动手实际活动更是积极参与,不过有些遗憾的是:在材料准备方面,有些同学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对活动的开展有很大影响。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得到几点体会如下: 成功之处: 较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参与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参与,这节课成功了一半。 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意义,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能力和倾听能力。 在做的过程中进一步复习巩固以前学习的知识,知道动植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称之为生态系统。一个湖泊、一片树林、一块草地等我们都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想要动手的愿望强,所以对于老师提出的要求没有认真倾听,活动前的准备不充分。活动中有些牵强附会,比如做一个小池塘的,由于本地不方便找到水草,所以乱放了有些其他植物。 活动后的评价时间有些仓促。 总之,教学的成功与否,我认为这看师生是否用心投入。如果用心了,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其他的再看看课堂上老师的一些临时处理能力和操控能力,当然这与教师平时的学习与训练密切相关,也与教师基本功密切相关。所以,一线教师更需要加强平时的学习与培训,不断提高自己,从而发展学生。 : 《维护生态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自然界里的生物群落,在一定的范围和区域内相互依存,在同一个生存环境中组成动态平衡系统,叫生态系统。 2、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方式,对草原上生态平衡的关系和沙尘暴的成因进行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环保意识、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教学重点: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方式对沙尘暴的成因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沙尘暴的危害”资料

五年级科学上册 做一个生态瓶教案 教科版

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生态平衡》教案1

《生态平衡》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生态平衡的概念。 2.生态平衡的基本特征。 3.生态失衡的原因。 4.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以生物圈II号引发学生对生态平衡的认识。 2.由最简单的食物链关系引导学生知道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途径。 3.由学生举例说明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系统失衡。 4.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持和建立生态平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白以人类现代科技无法复制出一个类似地球的生态环境,知道地球生态维持的重要性。 2.懂得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本能地排斥捕杀野生动物。 二、教学重点 1.生态平衡的概念及特征。 2.生态平衡自动调节的途径。 3.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1.生态平衡自动调节的途径。 2.生态平衡破坏的原因。 3.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书本。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保持和建立生态平衡 新课讲解: 探究生态平衡 (一)生态平衡的建立和维持 1.概念: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较长时间地保持不变,各种成分之间维持着一种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动态平衡。 2.生态平衡的特点: 阶段性;稳定性;平衡性;动态性 (二)生态平衡的自动调节 1.补偿作用。 2.自净能力。 3.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稳定性越强,反之亦然。 (三)正确认识生态平衡 1.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有限。 2.平衡破坏不可逆转。 3.生态系统失蘅的原因。 (1)自然因素:火山、地震等。 (2)人为因素。 改变物种;环境因素的改变;信息交流系统的破坏。 (四)生物多样性 1.概念:地球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所拥有的基因,各物种与生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 2.内容: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 (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是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而提高的。 (2)丰富的多样性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

《做一个生态瓶》的教学反思.

《做一个生态瓶》的教学反思 2019-06-01 《做一个生态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六课,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经开始接触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了生物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本课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做一个生态瓶》是这一单元里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课。为了把这节课上好,课前我为每个组准备了一个能装5升大的色拉油瓶、一些水草、一些沙或小石子、1―2条小鱼等,尽管材料准备的不像书本那么丰富,可看到孩子们那股学习的快乐的劲儿,我很知足了。 这节课我是讲了5遍,可每讲一遍给我的感受却不同。反思一下自己的这节课,我觉得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课前导入的时间还是有些长,原计划8分钟完成,结果用了10分钟,孩子们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间的关系时,缺乏一些引导,没有真正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导致了后面设计实验花了一些时间,没有起到一定的效果。其实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问题深入研究,比如可以让学生思考“鱼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水草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很自然地就明确了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 2、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氛围,导致了课堂的后半部分学生们学的不积极,显得有些乱,毕竟他们是第一次到科学实验室上课,难免不适应,显得有些兴奋。当然也与我的教学组织有关,比如小组在设计建造方案和制作生态瓶时,完全可以放开,让学生通过竞赛的形式,从而提高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在设计生态瓶建造方案时,没有及时给学生展示老师提供的材料,结果导致学生在设计时不知道如何下手,时间给白白浪费了,效果却不好,这是我今后对实验教学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4、在对做好的生态瓶评价时,我忽视了评价的标准,只是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生态瓶,其实各小组做的生态瓶都差不多,这样评价一点价值也没有,反而还浪费了一些时间。其实在评价的时候,完全可以让他们拿着自己的生态瓶,说一说自己的制作过程,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也是对他们这节课的总结,能很好地在孩子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也收获了不少,让我对今后的实验课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明确了上好一节科学课的基本模式,同时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在实验室上好科学课?我想这将是我们所有科学老师今后都要思考

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上册《做一个生态瓶》参考教案 教科版

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上册《做一个生态瓶》参考教案教科版 教学背景分析: 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分析动植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建造生态瓶和模拟实验,认识在一定区域内生活的生物需要一个和谐、平衡的环境,平衡的改变会对生物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生态平衡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们来说,这将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和制作。他们将通过研究,自制生物生存环境的实验,发现并建立起初步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教学设计思路: 在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简单的方案设计来研究生态群落。体会到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制定如下教学策略与环节。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 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坚持管理和观察生态瓶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 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 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认识池塘中的生物群落: 1、出示书中的池塘图,分组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 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2)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

《4.生态平衡》教案1

《生态平衡》教案 教学内容: 1、生态平衡 (1)生态平衡的概念 (2)生态平衡的特征 2、生态平衡失调 (1)生态平衡失调的概念 (2)生态平衡失调的特征 (3)生态平衡失调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 教学目的: 1、掌握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特征。 2、掌握生态平衡失调及其标志。 3、了解生态平衡失调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4、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生态观点去观察分析一些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生态平衡的特征以及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 教学方法: 讲述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生态平衡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长期保持稳定(相等或分别稳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在较长时间内处于稳定状态,且在遭遇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从受冲击的状态恢复到稳定状态,人们把生态系统的这种稳定状态称为生态系统平衡,通称为生态平衡。 二、生态平衡的特征 (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较长时间保持平衡状态(输入和输出平衡)。 (二)生物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三)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三、生态平衡失调

(一)概念 当外界干扰压力(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很大,使生态系统的变化超出其自我调节能力限度时,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随之丧失。此时,系统结构遭到破坏,功能受阻,整个系统受到严重伤害乃至崩溃。 (二)导致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的原因 1、生态系统内部原因 在生态系统中引进一个新种或者某个主要成分的消失都可能给整个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影响。 2、自然因素 主要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或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对人类和生物的有害因素。 3、人为因素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为造成的生态平衡失调。 (三)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的标志 1、平衡失调的结构标志 主要表现群落中生物种类减少;种的多样性降低;结构渐趋简化。 2、生态平衡失调的功能标志 在功能上表现为能量流动受阻或物质循环障碍。 (四)解决生态平衡失调的对策 1、明确由于人类利用自然与自然资源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对自然与自然资源的干预程度也会越来越大,生态系统永远保持平衡状态是不可能的。 2、解决生态平衡失调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保护生态系统,预防生态失调,可事半功倍。 3、解决办法: (1)在现有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使生态系统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或者有计划、有目的的去建立新的生态系统或新的生态平衡。 (2)对已被破坏的生态平衡,必须设法使其恢复或再建。 (3)实施生态工程以及生态农场、生态村的建立等。 案例: 我国南方某些地区搞的桑基鱼塘,就是人工建立的高产稳产的农业生态系统:人们将部分低洼稻田挖深作塘,塘内养鱼;提高并加宽塘基,在塘基上种桑,用来养蚕。这样可以做到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茧三丰收。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_1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江苏武进湖塘实验初中陆红英 课题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1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2. 能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3.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4. 认同生态系统中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人们必须爱护自然、保护环境5. 学会对资料进行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发现探索的线索重点、难点和关键处1. 生物与环境是同意的整体2.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3. 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并不是说人类不能利用环境、改造环境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阅读、分析资料,老师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悟出道理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含教学内容)教师活动意图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让一位同学阅读资料组一(见附)刚才同学们听了、看了这组资料,想一想,导致牧民不能放养很多家畜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它们分别是生物因素还是非生物因素。多媒体出示→( 因素)→家畜少

→( 因素)→家畜少二、新授这部分说明了无论是生物因素还是非生物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中的许多生物,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感觉,即生物与环境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更精练的话来概括一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呢?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一定区域内,神巫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多媒体出示)每种生物都有它自己的生存环境,如对于生活在一个池塘里的小鱼、小虾来说,池塘是一个生态系统,对于生活在森林里的小鸟来说,森林是一个生态系统。请问同学:一滴水可以说是一个生态系统吗?整个生物圈呢?总结:自然界的生态西有大有小,小的有让学生同时使用耳朵、眼睛两种感官,尽快进入状态学生了解资料内容的前提,引导学生去分析资料,领会其中的内容在通过学生思考强化“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这一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让学生展开联想,进一步理解什么叫生态系统学生边听边看资料组一 学生思考、分析,完成填空学生积积极动脑,热烈发言学生阅读一遍学生相互讨论,回答,并说出理由教学步骤(含教学内容)教师活动意图学生活动一滴水、一片草地、一个池塘等:大的有湖泊、海洋、森林等,甚至生物圈都可以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请同学们找出组成这一生态系统的成员,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做一个生态瓶》教学设计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教科书呈现了一个池塘的剖面图。首先让学生来认识池塘里有哪些生物,这些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池塘里还有哪些非生物。作用是让学生知道自然环境下的池塘是什么样的,存在着哪些生物和非生物,进而引出生态群落的概念。 第二部分: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建造生态瓶就是建造一个生态群落。让学生考虑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准备怎样的非生物环境条件。 第三部分:做一个生态瓶。 按照设计好了的生态瓶建造方案,运用准备好的材料,做一个生态瓶。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接触了解了常见的植物、常见的动物、常见的其他生物、生物的生命周期、生物的繁殖、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基本需求的一些生物基本的但比较零散的知识;也经历体验过观察探究植物、动物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本单元前5课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通过日常生活也听说过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生态系统等比较复杂的生物学名词。一部分学生甚至还能对上述名词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他们在设计生态瓶制造方案时,学生是能够考虑到一些动植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应该说大部分学生对于观察花草和小动物还是有较浓厚的兴趣的。制作、并长期不断地观察生态瓶里的动物和植物,对于大部分学生是具有相当的吸引力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 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进行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乡镇的科学教学由于各种原因,多年来成绩都不高,要想走出这样的低谷,教师必须从头审视自己,认真领会课改精神,转变过去那种陈旧落伍观念,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猜想——设计——探究——验证统统的学习过程,教师自始至终都以一种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探究活动中。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我注意培养学生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并让学生的小组为单位汇报。学生的汇报虽然有的不统统,我注意了适合补充,给他们肯定和鼓励。通过层层深入的探究,学生能自己分析和探究,提出自己的问题,自主设计实验计划,选择实验材料,开展实验探究,得到实验结论。 在实验分析和总结中知道如何使用实验器材,知道生态瓶中的生物过多造成生态失横衡,知道怎样观察和做记录。 《科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这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 “你们真棒!”“你们真像一个小科学家!我要向大家学习,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发现更多的问题,提出更多的问题,用自己的方法建造生态瓶。”这些肯定和鼓励的语言,体现了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这不仅使学生有了胜利的体验,更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既做到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又关注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并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学生的评价既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辛的工作,但我相信作为科学教科师的我们,一定会以

六年级科学《生态平衡》教案

4、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能够自觉地开展一些保护生物的宣传活动和实践活动。 ·能够做一个简单的生态瓶。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生态平衡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了解桑基农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 ·意识到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本节课的课题,并问:“谁理解什么是生态系统,什么是生态平衡?” 学生回答。 二、新课 1、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 师讲述:生态系统是指生物连同它们周围的环境。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变化不大,这种状态叫做生态平衡。 出示图片,请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生态系统。 2、制作生态瓶 (1)鱼缸养鱼。 (2)种小草 要求:学生回家后选择一种方式进行,并记录生长过程。 同时各小组讨论: A、不给鱼喂食,它可以活多久?放更多或更大的鱼到鱼缸里,情况会怎么 样? B、不打开瓶盖,瓶子里的小草可以活多久? C、鱼缸和鱼缸里的东西、瓶子和瓶子里的东西是如何模拟一个生态系统 的? 各小组进行讨论,并全班汇报。 3、生态平衡对人类的重要性 出示P38页的三幅图。讲述在日常生活中,生态平衡经常遭到人为的破坏。这三幅图片都反应了人类在破坏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会有什么的变化? 各小组讨论并汇报。 请同学们阅读P39和资料并讨论问题。 学生阅读资料,讨论并回答。 读活动记录上和图表,说说你对鹿和狼的关系的看法。 4、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了解各种动植物对生态系统的作用。 师讲解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及我国怎么保护珍稀动植物。 请学生们说说我们应该怎么保护生态平衡。 师介绍生态农业和蓝色农业,并请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它们意义。

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教学中不强求每个学生都学习所有的选学内容,而强调关注学生心理,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不过分追求讲清、讲透,而使学生更多地关注于探究的过程、分析资料的过程、语言交流的过程。这样的处理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除了知识、健康生活的道理,教材还突出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等要求。本节的内涵、外延广泛,资源丰富,虽然初一学生年纪较小、理解能力弱、科学基础薄,但平时从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上,比较容易收集各种有关资料,可以比较轻松地参与到课堂之中。而且,本节教材的内容是对学生热爱“生物圈──这个所有生物的家”进行情感教育的有力支撑。 二、教学思路 在前一节课树立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的铺垫下,在预设情景中,让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讨论分析活动找到答案,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概念等基础知识。在“观察与思考”环节中,引导学生按照从生产者到草食动物,再到肉食动物的营养物质流动的顺序,逐步确定各条食物链,明确“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在有关“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交流中,得出结论“人类过分的干预自然,破坏了生态平衡,最后必然会危及人类自身”。最后,争取将环保落在实处,让学生学到能掌握的、自己能说出的、生活中能应用的东西。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得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系在一起的结论。 能力目标:尝试通过分析图文资料提高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了解生态保护的紧迫性,认识到提高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四、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如生态系统组成、环保、受到破坏等内容的有关图文资料。 教师: 1.搜集合适的影视资料。片中最好有这样的场景:小溪潺潺,云儿在飘,鸟唱虫鸣,蜜蜂采蜜;小鹿在吃草,附近隐蔽处的豹子在窥视它;雏鸟在鸟巢中焦急地等待父母的归来;枯树上长着蘑菇;林间的阳光照在树叶上,树影婆娑…… 2.鱼缸生态系统等直观教具。 3.选择课前音乐,制作好教学课件。 五、课堂案例 课前5分钟进行音乐欣赏,在优美的音乐中,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进行学习前的心理放松和准备。 (一)感受愉悦情景──美丽的世界 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创设一个生机盎然、鸟语花香的情境。学生边欣赏,边思考:这个优美的生物世界由几部分组成?它是一个生态系统吗?学生在这美好愉悦的情景中开始学习,也为生态破坏的可怕后果做了反衬。 教师深入各小组中,引导、帮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例如,这个生物世界中,谁制造了有机物供动物使用?谁必须以别的生物为食?谁使落叶、树桩腐烂?还有其他参与者吗?它们各有什么分工?生态系统的定义是什么?交流成果时,学生表达不清的地方要尽量让其他学生补充。

六年级科学下册 生态平衡教学反思 苏教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共同的家园 第四课生态平衡 制作生态瓶是《生态平衡》一课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态平衡,使学生领悟生态平衡涉及的诸多要素及其之间的密切关系,让学生认识到生态中缺少任何一种组成部分,生态就难以达到平衡,进而明确生态平衡的组成要素,不仅有动物、植物、微生物,还包括非生命物质。让学生在动手制作观察生态瓶的过程中,认识到自然生态间的关系,认识到生态环境的脆弱,进一步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生态瓶,就是“将少量的植物,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质放入一个密闭的光口瓶中,形成的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在科学教学活动中,生态瓶是一种有趣、充满活力且十分有用的工具。因为大多数的孩子都喜欢饲养、观赏生态瓶中的鱼和其他各种水生生物,这种饲养和观赏可以增长知识,促进探究,增进理解,并带来美的享受。 做一个生态瓶的活动,是一个直接影响本单元探究活动能否深入开展的活动。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同学动手做了,却没有成功。反思这个活动,觉得在指导学生做生态瓶中还要注意一些问题: 1.关于瓶子的准备:可使用玻璃或塑料的饮料瓶,但在清洗时不可使用肥皂或去污剂来洗涤,使用这些化学物品洗涤,会导致瓶上留有肥皂等残留物,它们将对水生物的生存会带来危害。建议你用热水洗涤,必要时可加一些小苏打。 2.铺在瓶底的沙石可取一些粗沙或细石,用自来水冲洗后,除去其中的尘土和赃物质,然后铺在瓶子底部替代淤泥,作用是为那些靠吃死烂植物和动物排泄物为生的细菌提供一个寄宿的场所。 3.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讲,无法获取自然水域水的,可以用隔夜水来替代。制作隔夜水,至少要将自来水事先静置24小时,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使其中的含氯化学物质分解除去。大多数水生物都对含氯的物质很敏感,接触到这些物质后容易死亡。 4.密封可采用蜡封,即用烧融的蜡油来封,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5.至于一个生态瓶中到底放几条鱼好呢?生态瓶中放养的鱼的数量和生态瓶中水的体积及鱼在水中可获取的氧气量直接相关。如果养的是金鱼,则每4升水放两到三条成年金鱼就可以了。还有一个判别生态瓶中鱼是否太多的方法就是注意是否有鱼浮在水面不断“喘气”,如果有这个现象发生,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态平衡》公开课教学设计1

《生态平衡》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生态平衡。教材第47-50页内容。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与前面的教学内空容是紧密联系的,在学生学习的前面《寻找生物的家园》、《有利于生存的本领》、《有趣的食物链》的知识基础上综合学习,是本单元的综合。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破坏生态平衡的相关资料、计算、做生态瓶等探究活动,体会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让学生理解到人类活动是影响生态系统的直接因素,其根本在于破坏了稳定的食物链,打破了生态平衡,从而让学生意识到爱护、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意义,从小树立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在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已有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认识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从整体上指导学生认识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知识角度来说,是以前所学教学内容的综合和延伸。从能力培养角度来说,它需要综合地认识自然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从思想教育渗透角度来看,它着重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通过了解生态平衡被破坏的种种后果,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三、设计思想 1、反例教育、情感体会、概括总结、培养环保意识。 2、通过自已模拟如何模拟一个生态系统。探究性实验研究生态平衡的问题,建立生态平衡的概念,保护生物圈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对目前的生态现象做出判断。能够参与讨论人类危害环境的行为。能够就破坏生态平衡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能够做一个生态瓶,研究生态平衡的问题。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知道人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和所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本节课本着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改变以往由教师直接说出生态系统概念、组成及其自动调节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采用多边互动的形式,即教师巧妙地结合课本及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生态系统的成分为切入点,分开理解、层层递进、再综合理解,最终认知生态系统,从而实现从点到面的逐步认知。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交流从而自己得出结论,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成分、靠自动调节能力维持生态平衡,既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又是这一章的重点知识。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主要让学生弄清两点:一是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二是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成分的作用,从而由点到面逐步认知到生态系统的功能。最后小结生态系统的内涵,即一定空间范围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一个统一整体,使学生形成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点。为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作铺垫,认识到保护生物圈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也有限,对生态系统的知识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概念和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单靠老师讲述是有困难的,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另外学生由于受以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影响,不能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独立思考和总结能力也较差,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因此,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英语课堂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侧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情感的五优化。 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施教者必须对参与这个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优化的组合,以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最优化有两个标准:一是效果最优,即在现有条件下,教学设计及实施效果达到实际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二是时间耗费最优,即在课程计划规定的时间内最佳地完成教学任务,收到“少投入,多产出”的效益。 实验过程中结合教材的特点,强调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好教材的教学要求、把握好每一单元,区别对待和处理每一个课型,要求教师设计好教学内容,设法将教材内容转换成生动活泼的语言交际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条件下,兴致勃勃地参与真实的语言实践,以保证教学工作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从而努力做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做好教学情感的最优控制,采取“赏识教育”,形成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目标。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依照教材以及学与教要达成的目标,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 如:创设情景与激励情意相结合;理解学生和培养学生相结合;统一要求和个别对待相结合;教法研究与学法指导相结合。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设计好教学内容,设法将教材内容转换成生动活泼的语言交际情景,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语言实践。同时,我们还

强调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设法激励学生的情意因素,以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学习热情和创造意识。 精心设计活动课,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原则。 一节成功的活动课往往需要教师的周密思考,在课程设计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考虑师生的共同参与性与互动性,操练过程中的趣味性和交际性,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学生活动的形式力求丰富多彩,定内容、定时间、定专题、定场地、定专人进行。试图通过开展英语朗诵比赛、单词比赛、诗歌剧表演赛、课本剧表演赛、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在学校范围内创设一种英语学习的氛围,丰富学生的语言生活,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加强学习的自主性和目的性,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正确认识考试评价的功能,让学生学有长进,增添自信感和成功感。学习困难学生最害怕考试。为了帮助他们克服害怕考试的心理,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程度,制定出不同的层次要求。实验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实行“同分不等值”,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多形式进行分层评价,合作达标,促进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主要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1) 实行无人监考制度,让学生淡化“一考定终身”的观念,形成自主学习。 尝试无人监考时,仍需要拉开学生的座位间隔,讲明无人监考

五年级科学做一个生态瓶教案

做一个生态瓶 1、教材内容:本课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课“做一个生态瓶”。本节 课是前一课的继续,进一步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生物与 非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简单 的方案设计来探究生态群落。 2、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对的是五年级的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 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部分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学生没有 太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的指导,从而学生 没能很好地从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科学 情感。但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 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正好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 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 的兴趣。上节课已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 3、设计说明:通过创设情境导入视频——美丽的池塘,找出池塘里的生物和非生物,进而引 出生态系统的概念,然后设计建造生态瓶的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 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4、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2)、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同学讨论学习,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交流思想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生态群落,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2)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视频资料、大的饮料瓶6个、自然水、水生生物、泥沙小石子等。 5、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视频——池塘里的生物。 二、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通过观看视频,讨论池塘里的生物关系。 ①、池塘里你看到了哪些东西? ②、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③、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④、动物为植物的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⑤、池塘里的非生物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最新生态平衡教案

生态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对目前的生态现象做出判断。 能够就破坏生态平衡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能够做一个生态瓶,研究生态平衡的问题。 引导并训练学生在课后对周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现状写调查报告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保护生态平衡的思想意识。 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通过大量生动事例和探究破坏生态平衡的危害性,让学生感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有关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例子、我国自然保护区情况介绍以及有关生态农业和蓝色农业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看录象:《动物世界》,演示生态系统中在捕食与反捕食中达成的一种动态平衡。 2、提问:录象中你发现一种什么生物现象? 二、确定探究的问题 “录象中表现了生态平衡。”设疑:什么是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为什么能保持生态平衡?(板书课题) 三、规范推测,假设过程 1.讲述: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要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都有着一定的食物联系,形成了复杂的食物网,而这些生物与他们所生存的环境也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2.讲述: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数量通常都要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并且变化不大,这时这个系统就能达到平衡状态,我们在科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生态平衡。 3.师举例说明。 4、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生态平衡当自然界中的某一些条件改变时,生态系统破坏,给人们带来什么后果?。 四、开展探究解决问题 1.讨论破坏生态平衡会带来严重后果。 (1)谈话:自然界长期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链、网中的任何环节遭到破坏,这个平衡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 (2)讨论书上48页的三幅图:图上人们的行为会给这个生态系统带来影响吗?你认为会造成什么影响?为什么? (3)师举例说明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课件出示北朝民歌《敕勒歌》中“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情景,出示草原荒漠化后的情景,老师讲述荒漠化的原因。 (4)启发学生回忆还有哪些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 (5)阅读书上49页资料,思考讨论: a在这个亚利桑那州中白尾鹿和美洲狮、狼是什么关系? b是什么原因造成白尾鹿增多的?

xx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生态系统”是七年级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中的第四节。这一节是对前面“生物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三节的总结和深化,又是学习后面一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理论依据,因此在第二章中起到了归纳总结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能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 2、应用所学生态平衡知识解释身边的生态现象。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及食物网、生态系

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教学难点:食物链食物网的形成、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生态系统》这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较密切,而且学生对生物圈、生物与环境等知识有所了解,因此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学生分组讨论即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所以设计了很多有趣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去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为主,辅以导学、讨论等以体现探究性合作学习。 学法指导 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以下四个机会:观察、思考的机会,合作交流表达的机会,操作尝试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在自学、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讨论、操作尝试等的过程中寻找新知在已形成知识框架上的“生长点”,完善生物体系。 [教学过程]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第一节新课,与原来最大的不同是现在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作业本,说实在的,作业本的设计确实很好,很适合孩子们使用,对孩子们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但对我们老师确是很大的挑战!作为专职教师一星期21节的课时量,每天四节以上,也就意味着每天有200多本作业本需要批改。课后批改既没时间也难以反馈,所以,课堂上我们就尽量要完成作业本的批改与反馈。那么,35分钟的课堂就会显得更加的紧张了,学生活动的时间也就会明显减少。担心……一节课下来,一个感觉就是“紧凑”,作业本勉强完成!但活动方面深入不够! 《种子发芽实验(二)》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上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种子发芽”,是上节课知识点的延续和拓展。本课有三个内容:1、整理分析实验信息。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从实验中获取的信息,收集做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共同分析。2、交流实验信息。认真听取做不同实验的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3、种植绿豆芽。 运用前面所学改变“水”的方法,进行改变“空气”条件,改变“阳光”条件,对绿豆芽生长影响的实验。最后,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实验只能让绿豆种子发芽,如果让绿豆芽健康地茁壮成长,一定要将绿豆芽种植到泥土里。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反思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这节课的探究目标是绿豆芽在生长时需要哪些条件?教材安排了阳光和水两个实验。但我觉得水这个实验没有

再做的价值,因为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没有水分绿豆苗不能活。而阳光这个实验我觉得是有实验探究价值的,因为学生对前面种子发芽需不需要阳光的实验,很多同学是认为需要阳光,而实验结果却是种子发芽可以不要阳光。那发芽以后的生长过程是否需要阳光呢?学生肯定很疑惑。我想这时提出这个探究实验应该正是时机。所以我很详细地指导了这个实验,包括实验计划的制定,实验具体该怎么做以及课后怎么观察和记录等。绿豆芽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这个对比实验做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我布臵学生利用双休日回家做这个实验。引导学生要仔细观察比较它们茎的粗细,颜色,高度,叶子的大小、颜色等。 但是在交流实验结果时,很多学生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有个别同学却发现:绿豆芽的生长不需要阳光。于是,我进一步追问学生,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这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拿出两盆已经长得比较高的绿豆芽,理直气壮地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外面阳光下的,一盆我放在屋里没有阳光的,他们长得差不多,所以我觉得绿豆芽生长不需要阳光。”话音刚落,班里有几个同学也纷纷举手赞同他的观点。我接过这位同学手中的两盆绿豆芽,一看,果然长得都很茁壮,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以前在教学中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所以我就追问他:“你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阳光下的,一盆没有放在阳光下,那具体分别放在什么地方?”他告诉我,一盆放在屋外场上,一盆放在屋里阴凉的墙角里。听了他的回答后,我让其他学生思考,他的变量有没有控制好,分析是哪里出错了。有同学马上站起来说了:其实,他的两盆绿豆苗都有阳光照射到的。只不过屋外的阳光强,屋内阳光弱而已。听了这位同学的分析,原来还一脸不服的学生都不好意思的伸了伸舌头低下了头,还轻声说道:想错了。于是,我顺势引导,同学们在实验时一定要严格控制好变量,不能得到阳光就是一点也照不到阳光,所以做实验时一定要在它上面罩一个不透明的东西。好多学生都以为室内的光不是阳光,这可能是学生的意识偏差吧。当然也不否认设计实验计划时指导得还不够到位,(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