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矛盾的对立统一案例

矛盾的对立统一案例

矛盾的对立统一案例
矛盾的对立统一案例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案例

(2010-08-21 11:37:29)

转载▼

分类:哲学教案

标签:

杂谈

成功的密密码

横跨美国曼哈顿和布鲁克林之间河流的布鲁克林大桥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殊不知, 修建这座大桥, 演绎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1883 年, 富有创造精神的工程师约翰·罗布森, 雄心勃勃地意欲着手这座伟大的设计。当时的桥梁专家们都劝他趁早放弃这个天方夜谭的计划。罗布森的儿子, 华盛顿·罗布森, 一个很有前途的工程师, 确信大桥可以建成。于是父子俩构想建桥的方案, 琢磨着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和障碍。他们设法说服银行家投资该项目, 然后组织工程队开始建造他们梦想的大桥。

谁料想, 大桥开工仅几个月, 施工现场就发生了灾难性的事故, 约翰·罗布森在事故中

不幸身亡; 华盛顿·罗布森的大脑严重受伤, 无法讲话也不能行走了。谁都以为这项工程会因此而泡汤, 因为只有罗布森父子才知道怎样把这座大桥建成。然而, 尽管华盛顿·罗布森丧失了活动和说话的能力, 但他的思维还同以往一样敏锐。一天他躺在床上, 忽然一闪念想出了一种能和别人交流的密码。他惟一能动的是一根手指, 于是他就用那根子指敲击他妻子的手臂, 通过这种密码的方式由妻子把他的设计意图转达给仍在建桥的工程师们。整整13 年, 华盛顿就这样用一根手指发号施令, 直到雄伟壮观的布鲁克林大桥最终落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还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通过人们的实践, 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约翰·罗布森父子在别人认为是" 天方夜谭" 的事情, 却能够科学地预见大桥可以建成。在这种正确认识的指导下, 父子俩开始构想建桥方案, 并克服种种困难和障碍组织施工。

唯物辩证法认为,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双方, 依据一定的条件, 各向自己相反

的方向转化。华盛顿·罗布森面对厄运, 知难而进, 用

" 一根惟一能动的手指", 实现了由失败到成功的转化。它启示我们, 成功与失败的距离有时看似遥不可及, 有时却又近在咫尺, 其差别仅在一念之间。只要希望不灭, 百折不挠, 义无返顾, 必将排除万难, 创造出人间奇迹。

鲁庙里的怪酒壶

孔子带他的弟子瞻仰鲁桓公宗庙, 在案桌上发现一只形状古怪的酒壶。孔子问守庙人:" 这是什么酒器?" 守庙人回答:" 是君王放在座右作为铭志用的酒壶。"" 啊, 我知道它的用处了!" 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 " 快取清水来, 灌进这口酒壶里。"

弟子舀来一大瓢清水, 徐徐注入酒壶, 大家都屏息静气地看着。只见水注入不多时,壶身开始倾斜了; 接着当水达到壶腰时, 酒壶却又重新立得端端正正的; 再继续灌,水刚满到壶口,酒壶就砰的一声翻倒在地。大家都莫名其妙,一齐抬头看着孔子。孔子拍手叹道:" 对啊,世上哪有满而不覆的事物啊!" 子路问:" 老师, 请问这个酒壶虚则顷, 中则正,满则覆,其中可有道理?"当然有!" 孔子对大家说:" 做人的道理也同这只酒壶一样, 聪明

博学, 要看到自己愚笨无知的一面; 功高盖世, 要懂得谦虚礼让; 勇敢孔武, 要当作还很怯弱;富庶强盛, 要注意勤俭节约。人们常说的不偏不倚, 截长补短, 也就是这个道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这就要求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的客观性为基础,才能做到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怪酒壶" 有它自身的属性和规律性, 当孔子的弟子" 遵循规律" 时,“中则正”,没有按规律办事时,便“满则覆”。这启示人们: 只有正确地认识并利用规律为我们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唯物辩证法认为, 任何事协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都有矛盾。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怪酒壶的" 斜" 与" 正" 是矛盾的双方,水的多少数量的变化是其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怪酒壶由" 斜" 一" 正" 一" 倒" 是其转化的方向和结果。这就要求我们: 在实际中要坚持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创造条件, 使矛盾双方向着有利于事物的发展方向转化

"鲨鱼方式"

一般的鱼有储气的鳔, 便于上浮与下沉, 在水中游动自如。鲨鱼无鳔,只有不停地游动才能避免下沉。鲨鱼天生少一个生存条件,却能成为" 水中霸王", 而一般鱼多一个生存条件,命运却不见得怎样好,有的还被鲨鱼吃掉。有的人条件欠缺,但不畏强手,奋力拼搏,

创造生存条件,结果变劣势为优势, 出奇制胜,成为强者。人们将这种生存方式称为" 鲨鱼方式" 。

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自身包含着的矛盾双方可以依据一定的条件向它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条件是可以改变的。鲨鱼比其他鱼少了一个生存条件,但通过创造条件,实现了劣势向优势的转化。客观分析自身的条件,努力克服不利条件,促使事物向有利的方向发展,这就是" 鲨鱼方式" 带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九斤姜

有一位富人, 家私丰厚, 总想做神仙, 偶得一位仙翁告之曰:" 行善积德。" 于是为表决心便自改其名曰" 积德" 。于平日里做些好事, 修盖庙宇, 设香坛, 每日必跪于坛前祈祷数次, 坛内香火未断, 且燃的都是九文钱一支的" 马蹄香" 。转眼三年过去了, 所剩家私无几却仍虔诚地焚着马蹄香。仙翁得知, 便欲点化, 于是化作一卖姜老者在其门前等待。积德欲习一斤姜, 老者搓一盘问:" 一斤否?" 积德见是三斤, 又觉老者不识秤, 于是曰:" 一斤" 。见有如此便宜之事, 便又习两盘, 九斤姜却只付三斤姜钱。积德欣喜欲走, 老者却化为仙翁痛心曰:" 仅仅九斤姜抵去三年马蹄香。" 积德闻言抱头痛哭, 悔之晚矣!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着的双方, 依据一定的条件, 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小与大"" 得与失" 的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朝着对立的方面转化, 因小而失大, 有

得必有失。" 九斤姜抵去三马蹄香", 艰辛的努力, 只因一时私欲, 便化为乌有, 再怎么抱头痛哭、懊悔不已也没用

盲人走进暗室

" 盲人走进暗室", 这是美国柯达公司在制造感光材料时, 根据暗室工作需要做出的一

项重大决策。原来, 视力正常的人一进入暗室, 就如机智勇敢的阵地侦察人员被蒙上双眼似的, 性情浮躁, 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 有人建议: 盲人看不见任何东西, 已习惯在黑暗环境里生活, 如果让盲人来做暗室的工作会提高工作效率。

实践证明, 盲人在暗室的工作效率远远超过了正常人。柯达公司这一巧用盲人的新举措, 不仅提高了公司的劳动生产卒, 增加了经济效益, 而且还带来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因此, 很多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以及高级专业人才, 都争先恐后地到柯达公司效力,

从而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现在, 柯达公司的产品远销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 已在世界同行业榜上名列前茅。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并且会依据一定条件, 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

明眼人的优势在看得见, 盲人的劣势在看不见,在通常情况下, 这是显而易见的。可是在一定条件下, 优势与劣势会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这里的条件就是暗室, 暗室使明眼人的优势丧失贻尽, 成了睁眼瞎, 在暗室里工作犹如被蒙上双眼, 性情浮躁, 不知所措, 工作效率低下。而盲人由于平时就看不见, 己习惯在黑暗环境里生活, 让盲人来做暗室的工作, 稍加培训! 就能上岗, 而且干的活要比正常人精细得多。

对立统一法则的 " 经典 "

对立统一规津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事物的根本法则。手的运作, 生动地演绎着对立统一的哲学乐音, 可谓是经典。

毛泽东同志生前曾以手为典例,生动而又简明地解读矛盾的根本法则。他说" 四个指头向一边, 大拇指向另一边,这才捏得拢。" 这里手指的方向的差异就是对立, 捏得拢就是统一。推而广之, 人的两手也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 既对立又统一。这里所说的对立是指差异, 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方位的差异, 一左一右。其二,功能的差异,绝大多数人是右强左弱,少数人是左强右弱。统一指的是两手互相依存,互相影响, 缺一不可,不可万割。无论是做工务农, 演奏乐曲, 还是风靡世界的球类活动, 人们都离不开双手的密切协调。倘若大自然造人时只有一只手却是不可想像的。

矛盾着的双方, 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已的相反方向转化。人的左右两手的功能强弱也可在一定的条件丁相互转化。但条件是必须经过长期的有意识的训练,方可以达到相互平衡或相互转化。江西有一位书画家可以两手同时写不同的字, 而且艺术水平不相上下。美国NBA 的不少球星,投篮时才可以左在开弓就是很好的例证。有些小孩刚学取物时本来习惯用左手, 但由于父母的偏见,严加练习,有的甚至滥用“家庭暴力”,后来才习惯用右手.当然.这也说明矛盾的两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综上所述, 无论是一手五指, 还是左右两手,它们的运作, 无不生动地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法则。

狮不敌1牛

黑龙江省第一家非洲狮林园在亚布力林业局正式建立。开园之日, 威风凛凛的非洲狮一--5 只母狮、1 只公狮,在刚刚返青的山林中时隐时现。然而, 当工作人员将150 公斤左右的小黄牛放入园中,对非洲狮进行野化训练时, 这 6 只 1 岁左右的狮子忙活了两个多小时,却没有将小黄牛咬死。受伤的小黄牛甩蹄剖土,眼睛血红,低头冲向非洲狮,吓得狮子纷纷后退。最后,5 只母狮合力才将这头小牛扑倒,在旁边看着的公狮,这时才跑上前来, 吼叫了几声。过了一会儿, 受伤的黄牛竟然又站了起来, 怒视着非洲狮,非洲狮晃来晃去, 再也不愿进攻了。据非洲狮林园的工作人员介绍,这6 只非洲狮系人工养大,因此捕杀猎物的能力较弱。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依存,并且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善于区分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善于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双方朝着人们期望的一方转化。狮子本身存在着" 凶猛" 和" 温驯" 的对立, 小黄牛同样也存在着" 凶猛" 和" 温驯" 的对立,而这种对立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狮子因人工养大,由原来的" 凶猛" 变得" 温驯", 小黄

牛因面临绝境由原来的" 温驯" 而变得" 凶猛" 。其实,狮子和小黄牛也是对立和统一的双方,对立的双方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狮子因三餐无忧而" 温驯",小黄牛因面临死亡的威胁而" 凶猛" 。事物就是在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中变化和发展的。

汽车的普及

20 世纪初, 汽车是由技术工人手工打造而成的,成本较高,因而价格难以下降, 汽车成了地位的象征,拥有汽车只是少数人的特权。福特的贡献在于他把汽车变成了普通商品。福特用大规模生产实现了这一点,他们创造了第一条汽车装配流水线, 从而大大地节省了工作时间, 降低了成本与价格。为了满足市至对汽车的大量需求, 福特利用了当时颇具竞争力的营销战略, 只生产一种车型, 即只生产T 型车; 只有一种颜色可供选择, 那就是黑色。黑色的T 型车就是汽车的代名词。这一点, 几乎成为所有MBA 教学的经典案例。这样做的好处是福特能以最低成本生产, 用最低价格向消费者提供汽车。T 型车的使用改变了日后美国人的生活方式, 使美国变成了汽车王国。1908 年冬天伊始,美国人便能以825 美元的价格买到一部轻巧、有力、两级变速、容易驾驶的T 型汽车。这种简单、坚固、实用的小汽车推出后, 它的创造者一一福特欣喜若狂。这大大增强了广大中产阶级对汽车的需求, 而福特也因此成为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 到1914 年的时候, 福特汽车占有

美国一半的市场份额。当然, 至1927 年, 福特不得不关闭了T 型生产线, 汽车多样化时代开始了。

从哲学角度分析 : 福特制造商在调查了解不断变化的市场的基础上, 做出了正确的生产和营销决策,这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汽车从罕见到普及,福特从一个小厂变成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 这些转化的条件就是福特正确生产、营销的决策和行动。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译:混乱产生于严整之中, 怯懦产生于勇敢之中, 弱小由强大产生。

评析:一切矛盾的双方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乱与治、怯与勇、弱与强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死路与活路

一次, 一个人到河边钓鱼, 遇到一位捕蟹的老人, 身背一个大蟹篓, 但没有上盖。这人出于好心, 提醒老人说:" 大伯, 您的蟹篓忘了盖上。" 老人慈祥地看了他一眼, 说:" 小伙子,谢谢你的好意。

但我想告诉你: 蟹篓可以不盖。要是有蟹爬出来,别的蟹就会把它钳住,结果谁都跑不掉。"

有的人就很像蟹。记得某地发生大地震, 有个小煤矿的工人谁也不甘落后, 争先恐后地往外挤。由于坑道口太小, 把出口堵死了, 结果谁也无法逃生。而在附近也有一个小煤矿, 队长当时很镇定, 他大声喊道:" 大家不要挤! 一个一个走。而他自己留在了最后面指挥。结果20 多个矿工全都安全逃了出来, 他自己也脱离了险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矛盾是普遍的, 也是对立统一的; 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上述故事说明, 在大家的生命都受到严重威胁时, 有秩序地求生, 就是一条活路;无秩序地逃生,就是一条死路。这里, 有秩序是活路的条件, 无秩序是死路的条件。当活路的条件出现时, 死路就会变成活路; 当死路的条件出现时, 活路也会变成死路。有秩序地求生, 既尊重了他人的生路, 也使自己有了活路; 无秩序的逃生, 既不给他人求生的机会, 也会把自己的活路给堵死。难道我们不应从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吗?

困驴

一位乡下农夫有头老驴子。一天,老驴子不小心跌进了一个深坑。农夫听到驴子的哀鸣,目睹它的困境,想了很久之后,断定救不了它,但又不忍心看着它痛苦而死。于是,农夫决定往坑里填土,把老驴子闷死,以便使它早些脱离苦海。当农夫开始往坑里填土时,驴子被吓疯了,但几乎是同时,老驴子又镇静下来,每次土打到背上,就用力抖掉,然后踏着土块,往上走一步。老驴不停地抖一下,爬上来一步。不管土块打在背上有多疼痛,那只老驴子就是不让自己放弃。不知道过了多久,那头筋疲力尽、伤痕累累的老驴子,终于安全地回到地上。原来会埋葬它的泥土堆,最终却拯救了它。

【点评】唯物辩证法认为:1、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老驴子跌进深坑,农夫无法救它,决定往坑里填土,把老驴子闷死,但老驴子却借助于想尽快闷死它的泥土,奇迹般地生还了。在这里,生与死是一对矛盾,老驴子的努力则是由死转化为生的条件。2、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老驴子生还固然与农夫往坑里填土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它自己的主观努力。

蜘蛛丝

有个恶人,死后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于是他开始忏悔,对自己以往的种种恶行痛悔不宜,如有来世,定当改过自新。他的诚心善意终于打动了上帝,上帝往地狱中垂下一根蜘蛛丝,让他抓住爬上来。这个人大喜过望,立刻抓住网上爬。其他恶鬼见状,也纷纷跟着他往上爬,一个接着一个,恨不得能马上离开这地方。这个恶人起初想,我要改过向善了,让他们同我一起新生也无妨。但抓住蜘蛛丝的恶鬼们越来越多,蜘蛛丝不断晃晃悠悠,马上就要断了似的。恶人终于急了,他抬起脚,恶狠狠地向下边踹了下去,就是这一念之恶,蜘蛛丝立刻就从他头顶上断开了,这一恶鬼又重新回到地狱之中。

【点评】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喜与悲、难与易、福与祸等,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朝着对立的方面转化。当然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而不是虚幻的、任意的。要想实现由恶转向善,必须善于分析导致恶的原因,吸取教训,并且在实际行动中加以改正。

心躁与心静

由于意外的塌方事故,矿井下的设施几乎完全瘫痪了,几个老矿工被困在了井下极深的坑道中,随着时间的流逝,连他们头上戴的矿灯也一个接一个地熄灭了。尽管他们在漆黑的世界里奋力四处寻找出路,但因辨不清方向而找不到出口。精疲力竭的几个老矿工,不得不坐下来歇息。一个老矿工打破了沉闷,建议说:“现在,上面一定在想方设法地营救我们,与其这样盲目乱找,不如静静地坐在这里,看看是否能感觉到风的流动,因为风一定是从坑口吹来的。”他们就在原地坐了很久很久,刚开始没有丝毫的感觉,可是过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变得敏锐,逐渐感觉到有了一丝微弱的风轻抚脸上。他们顺着风的来处,终于找到出路了。心躁使他们在死亡线上徘徊,心静帮助他们走向了新生。

【点评】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此例中的几个老矿工刚开始被困井下时,心情都很急躁,他们奋力地四处寻找出路,结果累得精疲力竭,不得不坐下来歇息,恰好一个老矿工又提了一个建议,于是他们才静下心来等。心躁转为心静之后,他们也由在死亡线上徘徊走向了新生。天堂与地狱

一个人历尽艰险去寻找天堂,终于找到了。当他欣喜若狂地站在天堂的门口欢呼“我来到天堂了”时,看守天堂大门的人诧异地问他:“这就是天堂?”欢呼者顿时傻了:“你难道不知道这儿就是天堂?”

守门人茫然摇头:“你从哪里来?”

“地狱。”

守门人仍是茫然。欢呼者慨然嗟叹:“怪不得你不知天堂何在,原来你没去过地狱!”

对守门人来说,可谓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对欢呼者来说,可谓是“不经历风雨难得见彩虹”。【点评】事物是一分为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一方的性质依赖于另一方来规定,二者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天堂与地狱正是对立统一的两极,你若是渴了,水便是天堂;你若是累了,床便是天堂;你若是失败了,成功便是天堂;你若是失去了,拥有便是天堂。没有地狱,就没有天堂,不懂得地狱,也就不会珍惜天堂。

蚌的肚量"

当外界沙粒进入或人工将沙粒置入蚌壳内时,蚌会觉得极不舒服,但又无法排除沙粒。在这种情况下,蚌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逐步用体内营养将沙粒包裹起来,使之成为乳白色或略带黄色、有光泽的圆形颗粒,即珍珠。这样,珍珠不但成为蚌体内和谐的一部分,而且将其取出还可作为装饰品。

启示:蚌从无法排除沙粒这一客观实际出发,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在此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 逐步用体内营养将沙粒包裹起来,使之成为珍珠,变成体内和谐的一部分。因此, 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就应该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设法适应、利用自己无法改变的环境,使主观符合客观。

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外界沙粒进入或人工将沙粒置人蚌壳内,蚌觉得很不舒服, 这是矛盾的一个方面, 但蚌能够使之为我而变,为我所用,把不利的方面向有利方面转化,完成了由沙粒变成珍珠的创举。人也应以" 蚌的肚量" 去包容一切不如意的事情, 使之为我而变,为我所用。

长颈鹿与合欢树

数百万年前, 由于大量食草动物的吞噬, 草的生长已无法满足动物需求。为了生存, 有一种鹿的脖子越长越长, 以便能够吃到高高的合欢树的叶子, 后来就进化成长颈鹿。合欢树为了防止被长颈鹿吃掉叶子, 就长出了长长的钢刺o 这种钢刺使长颈鹿不得不在舌头、喉咙、食道和胃壁的表面长出厚厚的防护层, 并且采取侧翼取食的方法。为对付长颈鹿, 合欢树又施新招, 只要长颈鹿一开始吃叶子, 就迅速产生一种毒素, 大量食用便会中毒死亡。长颈鹿慢慢掌握了新的对策, 每棵树只吃一会儿, 合欢树还没排出毒素, 它就已经在吃下一棵了。于是, 就在长颈鹿吃叶子时, 合欢树迅速向旁边的树放出警告气味, 收到警告信息的树会提前产生毒素, 让长颈鹿得不到吃的。聪明的长颈鹿又有了" 这儿打一枪, 那儿放一炮" 的游击战办法。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双方既相互依赖, 又相互斗争, 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我们在动物园里看到的只是有形无神、没精打采的狮子、老虎, 它们一旦回归自然, 便难以成为竞争中的强者。竞争是提升生存与发展能力的主要外在条件, 是动物进化的基础, 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原因。长颈鹿的生存历史启示我们, 人类要发展, 就应积极地从" 竞争应对" 转向" 寻求竞争", 那种" 山中无老虎, 猴子充霸王" 的思想需要彻底摒弃了。竞争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如果对手无功力, 自己也就长不了

功; 对于越强大, 自己的提高也越快。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发展是这样, 企业内员工之间的竞争与发展也是如此。

【寓言典故】挤牛奶

从前有个人因事要请客,准备挤些牛奶下来,用于招待。转而一想:现在离请客还有一段时间,如果每天预先把牛奶挤下来,积多了,不便保存,容易变质,不如就利用牛肚皮暂时储藏一下吧,到请客时再一次挤出来,又多又新鲜,岂不更妙。主意打定,主人便把母牛和那只还在吃奶的小牛隔离开来,牛奶也不挤了。请客的一天到了,客人们纷纷光临。主人把母牛牵出来派用场,却什么也挤不出来,牛奶全部干掉了。

[教学内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简要分析]本想得到又多又新鲜的牛奶,但结果却是一点牛奶也没有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人只看到了牛奶容易变质、不易保存这一面,而没有看到牛奶不挤要干掉的另一面。任何事物自身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也就是矛盾。

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发展与环境问题

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发展与环境问题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解决环境问题,以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课题。社会的发展已不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的增长,而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哲学,来研究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指导我们解决其在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双方又同时存在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环境与发展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在我们当今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作为一对矛盾体,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密不可分的。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必是以特定的环境因素作为物质的依托,因为任何与经济发展有关的行为都不可能凭空进行;而另一方面,保护和改善环境也需要经济支持,经济发展大可以为环境的保护提供所必须的资金和更为先进的技术,不然我们在环境保护这一方面便不会有太大的作为。 同时,矛盾双方之中的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相互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既要反对离开重点谈两点的均衡论,又要反对离开两点谈重点的一点论。这就要求我们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还可以相互转化,即环境因素可以促进或阻滞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行为也可以优化或恶化我们的环境。所以我们要抓住环境问题中的主要方面,将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中的不好的方面向好的方面转化。 另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中存在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双方总有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在这里,发展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如今,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来说,发展的确在这当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小平同志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也就是说,只有当经济发展了,综合国力才能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提高,环境质量才能改善。我们要运用马克思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来解决发展与环境问题的相统一。 总而言之,矛盾是事物内部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坚持一分为二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的一点论。就如同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环境问题,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环境与发展是矛盾统一体,“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环境问题只有通过发展才能最终得到解决。而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我们应遵循客观规律,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相统一,以经济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以环境保护制约经济发展中不文明问题的出现,做到在保护环境中大力发展经济,创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国家。

最全面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导学案(精华版)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导学案 班级:姓名: 一、必默知识点: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2、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二、知识梳理: 1、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对事物发展起 作用的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 2、矛盾着的双方在力量上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地位, 起的一方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叫做 矛盾的。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的决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又,并在一定条件下。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主、次矛盾以及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 系原理的共同的方法论要求 (1)两点论:①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又要看到; ②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又要看到。(2)重点论:①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它的; ②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要抓住。 (3)二者是紧密相联的,两点论是的两点论,而不是;重点论是中的重点,而不是。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 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反对离开两点谈重点的一点论和离开重点谈两点的均衡论。)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含义:是指在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得灵魂; (2)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的基础,也是的关键。 三、想一想: (1)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是什么?

矛盾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矛盾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矛盾规律也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充分了解和掌握对立统一规律,有利于我们成长与成功。 简单来说,矛盾双方最终的结果只有三种: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例如:战争 矛盾的双方同归于尽例如:阶级对立 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学术讨论 从矛盾双方的最终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矛盾的几个性质:同一性、斗争性还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存在矛盾,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成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又统一又斗争,则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外因(事物之间的矛盾)作为同时存在的内部和外部的联系,都对事物发展发生作用。矛盾还具有特殊性。例如不同的运动形式有不同的矛盾性质:在物理中,有排斥与吸引;在化学中,有化合与分解;在生物中,有同化和异化。 通过上面所述的矛盾的特点与性质,我们可以知道矛盾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从解决矛盾、产生矛盾、在解决矛盾……如此往复中得到发展。因此,我们要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从而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让自身得到发展。陈安之老师告诉我们在个人的成功过程中,目标设定、时间管理、信念、知识很重要,但最最重要的是行动。说明这些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这就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复杂事物往往有多个矛盾,事物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比如我们国家实行一国两制,但是这并没有改变我国的国家性质。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是主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占主导地位,代表了国家的发展方向。所以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我们要努力找出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重点论,着重解决好主要矛盾。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所以我们必须时时从客观实际出发,注意矛盾发展的具体状况,分析研究,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把握好主、次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联系与转化,做好转化工作,促进事物的发展。 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利用矛盾规律分析和解决问题呢?下面举几个例子。 拿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来说,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愈演愈烈,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皮鞋明胶等各种问题食品层出不穷,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极大的的担忧。仔细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个原因:因为矛盾具有特殊性,但当前我国对于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甚完善,各具体方面没有详细规定,没有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出台法规,因此给了不法人员可乘之机;因为矛盾具体普遍性,但我国商品生产厂家没有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只看到眼前利益没有看到质量和信誉的重要性,是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食品加工企业没有认识到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必要性,片面追求眼前经济效益,没有做到统筹兼顾,使得产品产生安全问题。 再说城市的发展问题。城市的发展,主体是广大市民,动力不在上,而在于市民及其各种观点、利益的民主交流与互动,而政府只是一个执行机构。政府要信任群众,不要把自己打扮成全知、全能、道德完善的监护人,什么“搞”、“建设”、“ 工程”等词,无一不在表明一个人格化的“英雄式”政府的存在,其实许多精英是隐藏或流落在民间的。群众才是城市发展的内因,如果什么事都靠外力推动,靠行政权力来推动,那么行政成本特别是其中的“腐败”成本是巨大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所以我们需要用对立统一的方法关注社会本身的自我平衡,一切法制、政治、行政管理等,都应当是完善社会机制,促进社会自我平衡为根本宗

浅谈对立和统一的规律认识

浅谈对立和统一的规律认识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其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 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 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因此,自觉地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 重要的。 书上说,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 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同一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斗争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两 者之间相互连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 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 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 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爱因斯坦创立的光量子学说一发表,就在科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位朋友问他:“光究竟是什么?是波还是微粒?要知道,两者不能并存,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为什么不可以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呢? 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有是不连续。自然界喜欢矛盾。”爱因斯坦是这样回答他朋友的。他给光下 的定义正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性。 还例如,南朝梁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一诗中曾写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诗人描写林静,不直接从“静”入手,而是从其反面“噪”下笔,用蝉的噪声反衬林之静;描写山幽,不直接从“幽”入手,而是从其反面“鸣”下笔,有鸟的鸣叫反衬山之幽。噪与静、鸣与幽形成鲜明的对比,又构成和谐 的统一,意境高远,富含哲理。若用“寂静无声”“了无人迹”等词语来描写林静山幽,则过于直白,毫 无诗意可言。 由此可见,在实际生活中矛盾的对立统一性是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的。 矛盾还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两种性质。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 而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故而,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统 一辩证的关系。 阿凡提开了一个染坊,给乡亲们染布。巴依见大家都夸阿凡提的布染得好,十分妒嫉 ,想要刁难他一下。一天,巴依挟着一匹布,来找阿凡提:"听说你的布染得好,能不能给我染一染?""你要什么颜色?"阿凡提问道。"我要染这样一种颜色,它不是红的,不是绿的,不是黄的,也不是蓝的,不是紫的,不是黑的,连白的也不是......不知道这种颜色你能不能染?"巴依洋洋自得地说道。"当然能染,染完后保你满意。""什么?你能染?那好。我取布的日期是哪一天呢?""日期嘛!"阿凡提微微一笑,顺手把布扔到柜里。“不是礼拜一,不是礼拜二,不是礼拜三,不是礼拜......更不是礼拜日。我的巴依,到了那一天,你就来取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告诉我们 :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 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没有 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巴依为了为难阿凡提 , 有意将颜色 ( 普遍性 ) 与具体的红、绿、黄、蓝、紫、黑、白( 特殊性 ) 割裂 , 须知这种离开具体的抽象颜色是染不出来的。阿凡提以其人之道 , 还治其人之身 , 以割裂日期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方法白白地扣下了一匹布。巴依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总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去看待、解决问题。 2011/12/5 李姝昕 2010110306139

如何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解答主观题教学文稿

如何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解答主观题 2013年两道高考题都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但答案区别较大,如何给学生区分? 一般而言,“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阐明、分析)A与B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基本属性原理;“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如何认识和处理好A与B关系”,就需要按照教材逻辑,加上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1(2013?新课标全国II?39题)(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年来,莫高窟游客逐年增长,2012年全年接待游客量达到80万人次。旅游旺季时,平均每天游客量逾4000人次,最多时约7000人次,而其最佳游客承载量在3000人次以内。大量游客进入洞窟,二氧化碳长时间滞留,窟内空气湿度增大,温度上升,侵蚀壁画和彩塑;加之长期的风化和氧化作用,莫高窟壁画和彩塑正在缓慢退化。 结合材料,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如何处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关系。(14分)【解析】分析材料可以看出,有关部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接待游客量过多,忽视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导致壁画和彩塑正在缓慢退化。针对上述问题,从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关系、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等角度提出措施。 【答案】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分)游客增多加大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的压力,若限制客流会影响利用的效益,但合理利用和科学保护是能够相互促进的。(4分)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分)从实际出发,探索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在合理利用中保护。(4分) 例2.(2013?浙江卷?40题)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的全过程。(31分) 材料一:2006-2012年我国环境治理、科研投入和经济成就 年份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亿元) 研发经费支出(亿元) GDP(万亿元) 2006 2566 3003 21.6 2008 4490 4616 31.4 2010 6654 7062 40.2 2012 - 10242 50.8 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阐明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11分) 【答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既对立又统一,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经济建设总要消耗能源与资源,排放污染物,对生态环境产生压力;生态环境保护制约能源与资源的开发利用,消耗一定的财力物力,对讲机建设造成影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产之本、发展之基,保护好生态环境能促进经济良性发展;经济建设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强大的资金技术支持。统筹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矛盾观七大原理方法论总结

矛盾观七大原理方法论总结

1、某市政府采取“一企一策”的办法推动“僵尸企业”问题的解决。对符合破产条件的企业及时引入破产程序,对兼并重组后可以重生的企业促其兼并重组,对无意愿无能力继续生产的企业依法收回用地,盘活存量土地,从而促进了该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僵尸企业”问题的办法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关注矛盾两个方面的同时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②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③针对具体问题找出具体的解决方法④着眼于事物的要素进行系统优化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市场期待已久的苹果iPad平板电脑已于2010年4月3日开始在美国上市销售,美国主要媒体对iPad几乎都给出了正面的评价,认为iPad功能强大,可供人们看电视、听音乐、上网,而重量只有680多克。不过,也有人批评说,iPad没有键盘和USB接口,也无法播放Flash动画,这让它的魅力大打折扣。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矛盾具有普遍性C.新事物总是弱小的,有待进步、完善D.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3、美国科研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只青蛙放到沸水中,青蛙触电般立即窜逃出去;又将青蛙放到凉水中,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温度变化,却没有立即跳出去而逐渐丧失逃生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青蛙效应”。人可以避免“青蛙效应”在于能居安思危,并因“思所以危”而“安”,其哲学道理是 ①认识“危”的条件、根源和前景是实现“安”的必要前提 ②认识“危”的必然性,则可以安之若泰、泰然处之 ③认识“安”与“危”的依存、贯通关系,顺应和迎接安危转化的趋势 ④认识“安”与“危”的包含、转化关系,努力实现转危为安和趋安避危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 4、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从灾难到进步,其中体现的深刻哲理是 ①“灾难”和“进步”作为矛盾双方,包含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②“灾难”向“进步”转化是无条件的,体现了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 ③“灾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进步”转化,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 ④“灾难”促进“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些外因的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燃放烟花爆竹在增添喜庆气氛的时候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在绿色发展深入人心的今天,限放禁放逐渐占了上风。这一变化体现的哲理是() ①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③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6、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慧。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有 ①刻舟求剑——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②画龙点睛——重视解决主要矛盾 ③见仁见智——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④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11北京)2010年以来,我国物价上涨较快,稳定物价和增加就业是宏 观调控的两大目标,但在短期内,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图9所示的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精品文档 。 1欢迎下载 (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反对办事情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的性质。 (三)、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支配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课后练习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说明( ) A.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B.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C.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 2.“经济工作是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同时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这段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分析问题既要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又要看到矛盾的特殊性 B.做工作既要抓主要矛盾,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

C.办事情既要着眼于整体,又不能忽视局部D.搞建设既要抓物质文明,又要抓精神文明 3.下面的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要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要坚持运动的观点 .

C.要坚持全面的观点 D.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4.据信息产业部资料表明:目前,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突破4亿户,普及率达到每百人29.5部手机;同时,消费者关于手机质量和售后服务问题的投诉在逐年上升。尽管当前手机质量和售后服务问题的投诉在逐年上升,但是却很少有人把它拒之于生活之外,这是因为( ) A.办事情应善于抓主要矛盾 B.看问题应分清矛盾的主次方面 C.做工作应立足客观实际 D.对事物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2013年,从进出口形势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总体环境继续好转。但也应看到,由于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依然曲折,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因素同时存在,外贸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但不会改变我国外贸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态势。上述论断体现( ) .

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

一论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从属于主要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其他矛盾。主、次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实际工作中,应首先抓住和解决好主要矛盾,同时又不能忽略次要矛盾的解决。 1、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顺利解决创造条件。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 1. 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为全世界所瞩目。但是,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个让人忧心的问题,那就是:中国东西部地区贫富差距悬殊,并且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3.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目前我国正在走向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越来越多,而人口总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需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来满足就业和社会保证的需要, 4.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2、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的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主要矛盾决定和影响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也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解决。二者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次要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国有企业内部矛盾;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积累和消费的矛盾;沿海\沿边和内地的矛盾等等. 因此次要矛盾也是有很多种的,我们必须加以重视,才能更好的为解决我国的主要矛盾服务.否则,次要矛盾得不到好的解决,将直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 二、如何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子秩序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不能只唱经济发展独角戏,目前存在两种较大的声音:一种声音认为我们仍需紧紧抓住“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另一种声音则认为我国的工作重心应转向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无疑,这两种声音都有其自身理由,都需要正确对待。可能需要真正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兼顾上述两种声音,既要发展经济,又要改善民生。可以说,社会的良性发展,需要在这些子系统或者子秩序之间发展一种良性互动,发展、维系和利用不同子系统,正是出于社会需要发展和维系一种经济与社会子秩序之间良性的相互依赖性,我们必须改变只唱经济发展独角戏的做法。如何实践建设与民生并重的新国策我国目前处在如何把握发展与民生关系的十字街头。这里,德国的教训必须铭记在心:德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搞得过头,民众犹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在德国,可以说问题不在不知道解决方法,而是在于知道了但无法去落实。社会福利制度容易形成“棘轮效应”,只进不退,一旦铺张过度,社会福利网减肥消瘦的余地很小。在一个良好运行的社会,需要强调个人责任优先,政府提供辅助性的支持作用。社会保障属于一揽子方案,包括个人和家庭为自己提供和保障,互助性或者商业保险,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险和国家救济,公民社会提供的社会救助,等等。我国今后的做法不是不应铺开社会安全网,而是要大力铺开,涵盖全体人口、各个人口层次,尤其是穷困人口群体和农村人口群体。与此对应,社会保障水平应该首先是对最广泛层次的较低必要保障水平。这种保障有利于维护人的尊严,既考虑到社会团结的需要,又能够调动和利用受保障群体个人的自身和家庭供养能力。当然,人的尊严首先需要通过市场来获得:在一个竞争秩序下,个人提供其劳动力、土地和资本这类生产要素投入,获得其回报,也就是一次分配收入,这种自食其力的行为是维护人的尊严的。此外,社会保障不同于国家保障。综上所述,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对立统一原理看中美关系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对立统一原理看中美关系 101022014074 黄雪娇金融一班 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攀升,中美关系逐渐成为国际上关注的焦点。中美关系的好坏也直接或间接的牵动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和转变。因此,处理好中美关系不仅是中美双方两国的职责也是世界上各国要关注的问题。 中美关系自建交以来一直是从缓和到紧张,再到缓和的周期性局面,但是双方之间的矛盾主要是走向缓和。从唯物辩证法来看: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其总趋势是前进的,而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起着决定作用。同样,中美之间的矛盾可以看做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不可调和的矛盾。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但是总趋势是向着和平发展的方向。因此,对中美关系应该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坚持用两点论来看问题。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一是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整体中;二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回顾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很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虽然双方的关系在冷战时期曾出现多次起伏、危机,但始终没有破裂,到现代中美关系反而加深了。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的。稳定中美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机遇来自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使得美国有求于中国的面不断上升。中美关系的友善对中国经济求得稳定,高度的发展空间是很有利的。 然而,中美双方也有很多差别和斗争,中美双方在经济利益、政治体制和人权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其中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关系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这就是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享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一直以来,美国看待中国的想法,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矛盾双方在矛盾统一体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中美双方的矛盾方面中,也存在着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在当前合作是主要方面,对抗是次要方面。因此中国必须加强与美国的交流与合作,尽可能减少对抗。 我们应正确看待中美关系中的合作与摩擦,合作是必要的,它能创造共赢;摩擦也是必要的,它能让中美双方在此过程中加深相互间的理解与认识,从而使得旧的中美关系在摩擦中发展为新的中美关系。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

对立统一规律三大系列八大原理

对立统一规律三大系列八大原理: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第一系列:矛盾的表达既对立又统一。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内容: (一):相互区别 1:矛盾的同一性 a内涵:矛盾双方的一致性所造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贯通以及相互转化的性质和倾向。 b特点:相对的,有条件的。 2:矛盾的斗争性 a定义:矛盾双方的对立所造成的相互排斥,否定,离异的性质和倾向。 b特点:绝对的,无条件的。 (二):相互联系 矛盾的同一性离不开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离不开矛盾的同一性。 (三):方法论意义 1:任何的关系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在和平发展的全球化中我们要学会求同求异(和为贵),取长补短,双赢共赢,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二: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动力和原因原理 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a矛盾是事物存在发展中的作用 b促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我的因素,促使矛盾事物的发展 2矛盾斗争性作用 a在量变阶段促使矛盾事物发展 b(最显著地作用)在事物的质变阶段,促使旧事物瓦解、新事物产生。 3方法论意义:正是由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与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斗争性相连接共同起作用,从而决定了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的动力、原因、源泉。第二系列:当认识矛盾时矛盾具有普遍性、特殊性 三: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1:定义 A矛盾存在于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 B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自始至终——事事有矛盾 2:特点:反映了事物的共性,是绝对的。 3:方法论意义:面对任何事物,实质是面对矛盾去分析、解决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四: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定义:事事、时时的矛盾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不同。 A一方克服另一方。 B相互融合形成新事物。 C双方同归于尽。 2特点:反映了事物的个性是相对的。 3方法论意义 A他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前提,只有把握了事物的特殊矛盾,才能把握事物的质,从而把握事物。

浅谈矛盾与规律

浅谈矛盾与规律 曹慧 01112319 矛盾和规律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两个重要内容,它们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讲的矛盾,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学习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对于我们科学地看问题、办事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其次,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各有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范畴表明,矛盾及其各个方面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特点,所以,我们观察事物,首先就要注意到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而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就成为了真理。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事物的发展即是矛盾的发展。矛盾的发展即是一个解决的旧有的矛盾,然后又产生新的矛盾,新陈代谢,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而这也正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它们的联系在于:事物的发展规律本身就蕴含了矛盾的发展,而矛盾的发展又揭示了事物发展规律的发展轨迹、发展路线、发展方向。就是说,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必然要首先由揭示事物发展的矛盾入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形成一个对立统一。 但矛盾和规律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矛盾属于一个方法论与认识论的范畴,是二者合一的概念,认识要由矛盾开始,分析也要从矛盾入手。而规律则属于一个方法论上的范畴,我们认识规律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从而找到解决事物发展的途径。 矛盾与规律的关系具有巨大的实践意义。我们要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避免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绝对化和片面性。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多角度地或从相反方向去逆向思维,从而把握事物发展的正确规律。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导入新课】大家有没有听过人格分裂这个词,类似于《仙剑奇侠传》中的龙葵,通常是一种人格,在受到刺激之后就会显现另一种人格来保护那个弱小的自己,比如一般情况下是一个积极、友好的形象;而在受到刺激之后就变成另外一个攻击的、逆社会的形象。其实每个人都有另一个自己,只有在受到强烈刺激之后才会分化出另一种人格,有种很诡异的说法如果你对着镜子长时间的看自己会觉得这个人你不认识。多重人格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从一个极端变化到另一个极端,同一个人由于和现实的冲突,由一种性格变化到另一种性格,两种性格对立但是又共同存在于一个人身上,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是矛盾,这就是矛盾的含义。 【讲授新课】 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一)矛盾的含义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过渡:矛盾就是对立统一,那么我们分别来看,什么是对立?有两种情况。 1、“对立”——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 (1)相反 首先,对立的一种情况是相反。比如:大小、高低、轻重、胖瘦、强弱、攻守、长短、高兴难过、上下、左右、好坏、利弊、动静、正反正误正歪正邪、(这里不是说正的对立面有五个,是因为中国汉语博大精深,正有五种意思,每种意思有不同的对立面)。 (2)不同 第二种情况就是不同。比如教育与经济、(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经济和教育都要投入资金,在经济上投入的多了、教育就会相对少一点,现在的择校费,这就说明了在教育上的投入还不够,经济发展好了可以增加教育的投资促进教育的发展、教育的良好开展可以为经济集聚人才资源)不同的意见各有各的道理百家争鸣(我们一边感叹人际关系逐渐冷漠,一边又不愿意伸手却帮助途中遇到麻烦的人)春夏秋冬、各种颜色构成的对比、有句话说“同行是冤家”,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作为同行,业务、市场基本相同,但却有各自的具体利益,一定条件下,市场容量是既定的和有限的,一方利益增加,会引起另一方利益的减少,竞争、冲突也就在所难免; 12月3日下午腾讯qq和360互联网安全公司就产生了冲突,据说360屡屡制造“QQ侵犯用户隐私”的谣言,对QQ的安全功能进行恶意污蔑,比如360故意设置障碍导致QQ旋风出现问题,这也是继QQ秀、QQ音乐遭360屏蔽后,腾讯旗下又一产品在360影响下出现使用问题。腾讯就表示在360公司停止对QQ进行侵犯和恶意诋毁之前,我们决定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那天空间打开后是这样的页面(用ppt)。 区分哲学矛盾与逻辑矛盾、日常生活中的矛盾。 A刚刚提到竞争、冲突,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以及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战争、是不是我们哲学上的矛盾的斗争性呢?哲学上讲的“斗争”是对一切具体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相互斗争的概括和抽象,是对一切具体矛盾斗争的共性反映。因此,我们不能把哲学上讲的斗争、对立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混为一谈。 B看下面的句子(格言中的) 1、婚礼很不幸地被推迟了十五天,在这段时间里新娘和上尉私奔并生下了八个孩子。 2、亨利的双手在背后扣在一起,他一边在花园里散步,一边阅读朋友写的小说。 3、他的那只手像蛇的手一样冰冷。

论对立与统一规律

论对立与统一规律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亦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基本内容 一、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同一和斗争是矛盾双方所固有的两种属性,同一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斗争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同一是对立面双方的同一,它是以对立面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在对立面的相互斗争中存在着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斗争的结果导致双方的相互转化,相互过渡。 三、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它的条件性,任何矛盾统一体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普遍性,无条件性。矛盾的斗争性不仅存在于每个具体矛盾运动的始终,而且也存在于新旧矛盾交替的过程中。 四、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渗透,贯通为矛盾的解决准备了条件;矛盾的斗争性导致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不断变化,以致最终造成矛盾统一体的破裂,致使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对立面的统

一和斗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在哲学发展的初期就已具有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思想。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具体表现在: 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 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 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 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法。 基本实质 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理论包括: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一、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的关系或属性。 二、要把辩证法的矛盾同形式逻辑的矛盾严格区别开来。形式逻辑的矛盾是在思维中违反形式逻辑的规律而造成的前后不一,自相矛盾的状态,是应当排除的。辩证法讲的矛盾,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本性及其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 三、辩证矛盾是客观的、现实的矛盾。矛盾的客观性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矛盾存在的客观性;二是指矛盾的性质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等具体情况也是客观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

逻辑参考资料推理题中有关矛盾关系的解题方法

逻辑推理题中有关矛盾关系的解题方法 在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题中,逻辑推理部分往往是考生觉得比较难的一部分,解题花费时间较多,从而间接影响了考试成绩。 通过对逻辑推理题的研究发现,其实对于直言命题来说,存在着矛盾关系、反对关系等,通过了解这些关系的特点,可以在解答过程中找到捷径,大大节省做题时间,提高做题效率。 首先对于矛盾关系来说,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之间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不能同真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命题真时,另一个命题必假;不能同假,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命题假时,另一个命题必真。 比如说“所有同学考试都及格了”和“有些同学考试不及格”之间、“小王在家”和“小王不在家”之间以及“所有同学考试都不及格”和“有些同学考试及格了”之间都是矛盾关系,必有一真必有一假。 下面我们就以这道题为例来分析解答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例1】某珠宝店被盗贼窃走价值10000美元的钻石,经调查,作案者肯定是甲乙丙丁四个中的一个,于是,让这四人作为重大嫌疑对象接受审讯,这四个人的供词分别为: 甲:不是我作的案 乙:丁就是罪犯 丙:乙是盗窃钻石的罪犯 丁:乙是有意诬陷我; 现在假定四个人当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那么请问罪犯是谁?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解法:丙与丁的话是矛盾关系,则必有一真必有一假,而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则可以确定的是甲和乙说的都是假话,可以推出甲是罪犯,丁不是罪犯。因此可很快的得出答案选A,即甲是罪犯。 对于矛盾关系的总体解题思路是,首先要发现矛盾,然后避开矛盾,最后从矛盾之外寻找答案,由上面的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到,首先发现矛盾,即丙与丁是矛盾关系;然后避开矛盾,即由矛盾的性质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可知,则丙和丁必有一真必有一假,最后从矛盾外寻找答案,则由四人中只有一句真话可知丙和丁这对矛盾关系以外的甲和乙说的都是假话,则可得到答案。许多同学在做这类题时,往往会陷入矛盾之中,即发现丙和丁是矛盾关系以后,就开始假设丙是真话而丁是假话,如果符合题意就得到答案,不符合则要重新假设,即假设丙是假话而丁是真话,这样虽然也能得到正确答案,但是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势必会浪费时间,而国家公务员考试讲究的就是做题速度,只有速度提高了,才有可能拿到高分。

帮助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实例

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却是迂回曲折的。列宁称之为“螺旋式上升”,毛泽东称之为“波浪式前进”、“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之所以说总趋势是前进的,正是因为否定不是“抛弃”,而是“扬弃”,是在肯定一部分的基础上再发展,是集中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成果后的更加完善。而之所以说发展是曲折的,是因为事物的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斗争推动的。例如,种子到果实再到种子,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又如中国的民间谚语,“物极必反”是第一否定,“否极泰来”则是否定之否定。再如,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原始社会是公有制,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是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又将是公有制(不是原始社会的物质匮乏的公有制,而是经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发展后,物质极大丰富的公有制),这也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2、下列命题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 ) A、“不平不陂,无往不复” B、“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C、“荣枯代谢而弥见新” D、“和实生物”我选AD A句中两个“不”,不难理解B两个引号中只各有一个“不” C循环,没有绕到“否否”上D句中的“和”便是“否否”,必然归宿是“肯定”,也就是句中的“生物”(动势强劲,显见辩证法),句中“实”我不知道 3、下列例子中表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是(A、B、C、D、E)A、冰——水——汽B、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像说C、团结——批评——团结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发的结合——近代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分裂——现代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自觉结合E、麦粒——植株——麦粒E为什么也对 麦粒—植株—麦粒植物的生长过程,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可请看麦子的生长过程:麦粒做为种子,在所需要的条件具备之后,如适宜的土壤、一定温度和水分,它就会发芽。此时,麦粒本身被否定了。代替它的是从它内部生长起来的麦苗。麦苗是对麦粒的否定。生长出来的麦苗,经过发芽、拔节、开花、结果,最后又产生出麦粒。麦粒一旦成熟,麦棵渐渐枯死,本身又被麦粒否定了。这是否定的否定。作为否定的否定的结果,又回到了原来的麦粒。这种发展“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回复”。但实质上已;有了很大的变化,用哲学的语言表达就是:经过否定之否定:的周期性发展,事物已

相关主题